時間:2023-05-30 10:28: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雪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雪的故事
雪水了涼,冷得刺骨。
男孩子望著手中那杯雪水,癡癡地又漾開了那份思緒,繼續著她那個雪的故事,一個好美好美的故事至少她看來,是這樣。
男孩子喜歡聯想,總愛盯著點兒什么發呆。每當這時候,小強就笑他,笑他傻。于是男孩子和小強一起笑,也笑自己好傻。
小強和男孩是好朋友,可并沒有一點和男孩子想象的地方。小強剪著連男孩都認為太短的短發,身著男孩子常穿的衣服,是一個被公認的“假小子”。他性格也有些男孩子氣:大噪門說話,大噪門唱歌,夏天愛去小河里游泳,還會練幾趟武術。正是這樣,他總是說男孩子太自我封閉,太古板,太不瀟灑太不自然。但男孩子的故事中,小強總是一個鐵錚錚的典型,世界也總是一個透明的世界,象雪一樣單純,只一種顏色,是一個等待去充實的空間。
可是,這次的故事,卻讓男孩子很為難了。因為連男孩子自己也不能給故事結尾,剛想結尾的時候,雪化了解,雪水滲進土地,讓大地變得一塌湖涂,男孩子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故事長大了,男孩子還不適應。
正是這時,在男孩子看來,楠云變了,變得竟有些象自己。他也愛呆呆地望著窗外出神,呆呆地拿著一片落葉著來看去,好幾次都讓男孩子在一邊兒竊竊地笑,笑夠了,男孩子就問小強:“有什么事不順心?”小強卻總是默不作答。然后,又是搖搖頭冒出兩句讓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話:“我本來就是個男孩嘛!像男孩,只不過是個幼稚的夢!”男孩子怔了一下,又笑了,不以為然地打量小強那已長得好短好黑的頭發,想象著小強原來的模樣。男孩子總有些不明白,為什么小強會變呢?
讓男孩子困惑的不只是男孩,還有母親,老師……好多好多都讓男孩子不理解。媽媽和老師變得好擔心好擔心,總督促她這樣或那樣,總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她。還有,那個和自己打雪仗的男孩也不見了,那個好瀟灑好瀟灑的男孩!雪地里,只的孤寂的男孩子,默默望著攥在手中的雪球,任它冰著自己的手,任它慢慢化成水,一滴一滴從指縫里滴到雪地上,然后,男孩子低下頭,看那一滴滴雪水向旁邊浸潤,像春雨,也像她的淚。一天,在校園里,女孩子遇見那個瀟灑的男孩,想去問他點什么,卻見男孩長大了許多,記憶中純純的笑只藏在眸子中,讓男孩子看了好傷心好傷心,女孩子只對他說:“雪化了,會消失的。”
這以后,男孩子發覺自己也變了,呆坐時,不只是單純的想象,還有好多好多憂愁和困惑。終于,男孩子對自己說:“長大了。”是的,男孩子長大了,我長大了,瀟灑的男孩也長大了,好我好多都長大了。這一刻起,男孩子想為雪的故事結尾了,想好了,卻覺得好無聊。男孩子常常想過去的自己,純凈而自在,像地上的白雪,無憂無慮。男孩子想,也許,自己正走向成熟,那份純真,那份無羈的歡笑,那伴著雪花兒的夢卻永遠失去了,那屬于過去的一切都已消失,永遠不會重現。他正走向真實,象雪后的大地,在陽光下消融,蘇醒,開始她新的生命。
最后,他孩子終于從那杯雪水里,為雪的故事結了尾:從前,在一個好遙遠好遙遠的地方,有一座好美麗好美麗的城堡,城堡里有一位好孤獨好寂寞卻又非常善于幻想的白馬王子,在一個雪后的春天,他悄然消失了……
關鍵詞:寫作靈感;高效作文;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33-01
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對于多數的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很多學生苦于在寫作的時候沒有材料,不知道寫什么,但是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說,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的寫作靈感,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寫作靈感,學生才能下筆如有神,寫出感情濃厚,文采飛揚的作文。教師之后再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才能創造出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
一、創設情境寫作
平時的作文比較枯燥,一般情況下都是老師根據課后的材料出一個寫作題目,學生對于一個干巴巴的題目難免陷入苦惱。教師可以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教學,使用音樂、視頻、圖畫等,根據實際,在課堂上設置出一個有趣的情景或者是一個貼近現實的情景。讓學生從分感受到作文的主題思想,激發出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感受到學生內心的真正想寫的內容。
比如在上一堂作文課時候,正好外面在下雪,而我的作文題目也是和雪有關,我就和學生們一起來進行了一次關于雪的討論。首先帶領學生們說雪,讓學生們回憶一些有關于雪的古詩、文章、宋詞、故事等。學生們講起了程門立雪的故事,背誦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找出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之后又帶領學生們分析這些雪景的不同之處,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最后又一起聽兩首現代的歌曲,一首是有歌詞的,一首是純音樂。學生們在外面白雪飄飄,室內歌曲環繞的情境下,再加上腦海中浮現不同關于雪的資料,學生們表現的特別好。一位同學從下雪的雪景導出自己母親作為環衛工人在下雪天氣的辛苦,表達了對母親的愛和對雪又喜又怨的感情,文章感情誠懇,立意新穎。
寫作的情境創設就好像是挖井的最后一下,教師給同學們一個靈感的引子,學會們就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寫作自然感情真摯,有利于表達出自己對于社會,自然,人生的特殊感受和真實的體驗。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發現生活的精彩和事物的特征
二、循循善誘方法
循循善誘是教師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較有利的方法,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不斷的提問,不斷的引導,不斷的開發學生的思想,使用各種有技巧的方法引導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寫作的樂趣。具體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在出題目的時候給題目進行一番解讀,給學生朗讀精美的范文,讓學生假設身份,帶入作文,尤其是一些想象類得作文,比如,假如我回到了過去,二十年后的地球等。
在一堂關于對手為話題的作文課上,我首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康熙皇帝在執政60年之際,舉行千叟宴,在宴會上,康熙敬酒三杯,第一杯是孝莊太皇太后,感激輔佐他登上帝位。第二杯敬酒全體大臣,感謝群臣齊心協力盡忠朝廷。第三杯酒;康熙說:我敬給我的敵人,吳三桂、鄭經、葛爾丹還有鰲拜。通過故事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之后再留給學生們一個思考問題,康熙皇帝為什么要感謝他的這些對手?如果生活中沒有對手,是不是會生活得更好的?沒有對手之后,我們是否還能夠上進呢?
通過將故事,提問等方式,引起學生對于話題的思考,不斷的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在面對話題作文的時候思路更廣泛一些,更靈活一些。
三、集體談論方法
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在面對材料作文的時候,一個人人的思想難免狹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探討,一起開發出不同的寫作方向,集思廣益,學生們更加受益匪淺。集體談論有著四個原則。第一,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同學有著不同的看法,不能準確的說那個同學的說法是對的,說的是錯的。第二,各抒己見原則。同學們可以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用擔心是否偏離主題。第三,最求數量原則。數量越多越好。第四,取長補短原則。同學們的想法難念會有欠缺的地方,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改進不當的地方。
語文教師可以這樣使用這種方法,顯示布置一下作文的題目,教師給同學們講明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們自由的思考和談論,相互之間交流想法,每個人都盡可能的有自己特殊的想法和角度,對于每個同學們的想法都給予肯定,引導學生們頭腦風暴。課后教師和學生總結出全面有價值的觀點。尤其是材料作文,可以有著不同的想法。比如,這段材料:大雨還在不住地下著,三個人相繼跑到路旁的破土屋避雨。墻上一只螞蟻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忽然滾落了下來。這是它第六次失敗記錄。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墻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注視著這只螞蟻,一個人禁不住稱贊:多可敬的小螞蟻呀!有了這種毅力,何愁事業不成功!第二個人卻禁不住說:多可悲的小螞蟻呀!怪不得你一輩子都在地底下掙扎。第三個人自言自語道:多愚笨的小螞蟻呀!你為何不另找出路呢?同樣一段材料,有的同學提出出了不同角度看問題,有的同學提出了做事情需要堅持。有的同學認為應該做事情有技巧,有的同學看出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一個同學只能有一個看法,學生們這樣集體談論的方法可以帶動學生思維活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新觀點,增加學生寫作的思路,
總之,靈感是屬于無影無形的東西,不是簡簡單單可以培養出來的。教師只有采取不同的有效方法,激起學生的靈感,學生習作靈感不斷出現,寫作不再是枯燥無聊的事情。學生自然喜歡上作文課,教師自然會創造出高效的寫作課堂。
參考文獻:
他告訴我他在黑龍江,在我的想象中那應該是屬于那種冰封千里,萬里飄雪的地方。
他告訴我他們那里下雪很平常,他很喜歡雪。
有時真的不明白他們那里下雪很平常,對雪也應該司空見慣了,但他為什么還會對雪有一種深深的愛戀呢?
我告訴他我們這里很少下雪,我也很喜歡雪,但我不喜歡冬天。有時突然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很矛盾。
我喜歡雪。喜歡雪的潔白,輕盈和冰涼。但是我不喜歡冬天。不喜歡冬天的那天寒地凍凍般的寒冷;不喜歡那北風呼嘯的感覺;不喜歡那干燥的空氣;不喜歡那光禿所帶來的死亡的氣息。我討厭冬天的一切??除了雪。
他說如果我有時間就到黑龍江去玩,去體驗雪的世界。
我開玩笑說我還不想死在那里??凍死的。其實只有自己才知道我是想去黑龍江的。去看看那兒的雪。去體驗那潔白雪的世界。
如果我去的話,我想我可以住在小旭家里。穿上他最暖和的衣服。然后和他一請堆雪人,堆出兒時的歡笑;和他打雪仗,打出兒時的記憶;和他一起站在冰上聊天,聊出久違清澈的笑靨。
幻想;關于黑龍江的一切都是幻想:雪,冰封,潔白的世界……
他寫了一首詩,關于雪的。文字清新而柔美。當時我并沒有給他什么評價。只是隨便說了句和好呀!我相信朋友之間是可以心靈相通的,有很多事不說也會明白。
他告訴我他喜歡《風也清,云也淡》。我卻沒有找到。但我也會喜歡的??我相信。
那應該是那種很清雅的文字吧。不只是我和小旭,也許每個人都回喜歡的。
——周.com
人生之路悠遠,人生之行漫漫。中學時代曾經癡愛語文的我,自身的寫作心得就是多練筆,勤寫日記。而今,當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后,看到很多似我曾經的孩子一樣在寫作的道路上盤桓凝想,我愿意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和多年的教學心得,帶著他們嘗試用日記練筆叩開作文寫作的大門。
用日記帶動作文寫作的理想計劃模式是:七年級上學期以拓展興趣為主,七年級下學期以逐步規范為主:八年級上學期嘗試初步的日記到作文形式轉換,八年級下學期進行系統的日記到作文形式轉換:九年級上學期進行作文題材到日記內容的回歸。
新學年伊始,我在所帶的普通班和推優班進行了日記布置的工作。時間是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字數要求32開的硬皮本寫滿一面即可,內容不限,形式上可以圖文并茂,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要求如此簡單,是覺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引導孩子們從最簡單處入門,才能夠更持續更耐久地向上攀登。在這期間,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情況:
首先,日記練豐富了孩子們的素材積累。從踏入初中的大門,寫出“新起點,新目標”為主題的日記開始,學生們在軍訓時記錄了訓練的酸甜苦辣,在迎新時記錄了周圍的老師同學,在國慶時記錄了假期的歡欣鼓舞,在學習時記錄了課堂的紀律習慣,在入秋時記錄了秋天的悲寂遼闊,在秋游時記錄了灶炊的煙熏火燎,在義賣時記錄了奉獻的積極熱情,在冬天時記錄了打雪仗的歡欣和諧……這樣不僅詳細地書寫了這一時期的人生行藏,也為日后寫作文積累了豐富斑斕的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日記練習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提升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此不再贅述。
初中的記敘文寫作從內容上,不外乎是三種類型:寫人、寫景和寫事。要想寫好這三種類型,就必須把握一個最核心的訣竅,那就是——特征。特征的解釋淺顯一點來說就是:這個人(景或物)怎么區別于其他的人(景或物)。寫作中,只要能夠學會準確地用文字描摹出人物、景物和事物的特征,文章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每次的練筆開始之前,我都建議大家填一個寫作的結構圖(見下圖),并用它作為自己寫作的—個提綱。
這個結構圖看似麻煩,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寫什么”“怎么寫”和“為什么寫”的問題。如果孩子們每次練筆前認真構思并且提前填寫,就能夠在下筆時做到胸有成竹。尤其是“特征,特點”一欄,更應該提前確定,因為這就是文字真正要體現的“主題”。
日記轉換之一 人物特征訓練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一個人之所以是“他(她)”而不是別人,就是因為這個人身上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我讓學生先在日記中進行了寫人內容的練習,盡管小學時他們已經訓練多次,很多同學依舊犯了“詞不達意”的毛病。比如李穎的日記片段:
每逢過年,我便可以見到她,這也是最令我激動興奮的時刻。記得那一年,姐姐上高三,我好不容易見到她,一定要“瞻仰”一下她的作業本,便纏著她借給我。在我軟磨硬泡之下,她終于答應了。我像拿著一本已經失傳的秘籍一樣,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在翻第一頁時我便知道,她就是一個才女,每個字都清秀而又整齊,每一頁幾乎都被老師寫了“好”,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字不好看,學習不好,連姐姐的百分之一都未及。這時,心思細膩的姐姐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用纖細的手指揉了揉我的頭,溫柔地對我說:“怎么啦,你一定會比我更好的。我們要共同努力喲!”聽姐姐這么說,我一下子來了信心,果然自己喜歡的人不管說什么都那么動聽啊!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越想越美好,嘴角也情不自禁地上揚,這時姐姐說:“呵呵,小穎笑的時候好可愛啊!”我不禁臉一紅,低下頭去,繼續欣賞著姐姐的作業。
片段的前半部分,翻看姐姐的作業本的確突出了姐姐的成績優異,但是后半部分的姐妹互動,卻更多地體現了姐姐對妹妹的鼓勵和關愛。盡管寫得也不錯,但是從整個段落上就弱化了姐姐“學習好”的這個特征。不如把這兩個特征分別用兩個段落來表達,使之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講評后李穎進行了修改:
記得姐姐上高三的那一年,好不容易逮到她,我一定要去她房間“瞻仰”一下她的作業本。我小心翼翼地把作業本捧在手中,封面上“張穎超”三個字,頗有大家的書法風范。她寫的字剛硬有力,在一撇一捺之間顯出了舒展和隨性。每個字既清剛又整齊,點橫撇捺中流淌著她的刻苦和靈氣,讓人禁不住贊賞。作業每一頁都被老師批閱了“好”,這簡簡單單的一個“好”字,不僅給這個普通的作業本錦上添花,也更證明了她的字體之工整、作業之優秀。這時,姐姐拍了拍我,我這才戀戀不舍地抬起了頭,用眼睛的余光瞟了瞟四周,好多書啊!不大的房間里兩面墻都是書架,書架上滿滿當當地“擠”滿了各種書籍。書桌上、床頭邊也都碼放著一摞摞的教參和課本,我仿佛能看到姐姐在平日里隨時抽取一本翻閱的身影。
我一下子想到了在學習上經常偷奸耍滑的自己,連姐姐的百分之一都未及。這時,心思細膩的姐姐仿佛看透了我,用手溫柔地揉了揉我的頭:“怎么啦,羨慕了?來,我和你一起學!”聽姐姐這么說,我一下子來了勁頭。“你寫幾個字吧。”她端詳著我的字說:“你是有功底的,你的字雖然很飄,可是只要肯下功夫,就不成問題。來,我送你幾本書,還有我初中的筆記。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啊,這些可是我的家底呢!”她起身從書架上翻出好幾本資料,又變戲法似的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精巧的音樂盒放到書上,雙手送到我面前:“小穎,把學習當成一種開心的游戲,你就成功了。姐姐會一直支持你!”看到姐姐這樣關愛著我,我不由心里一熱。
第一段看作業本的事件,從“好”字入手表現了“姐姐”的成績之優秀,學習之刻苦。第二段突出了姐姐關愛妹妹的特征,姐姐敏銳地捕捉到妹妹的心情,先是語言鼓勵,又慷慨送書和禮物,對妹妹關愛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日記轉換之二 景物特征訓練
我還進行了題為“景中有‘人’添生氣,有‘我’之境更動情”的轉換訓練。此時的課堂教學對應的內容,是蘇教版七年級上語文課本剛講過的第四單元“多彩四季”。適逢北京下了入冬的第一場大雪,同學們先寫了關于雪的日記,又在其他寫景日記的基礎上,整合了這次的講評。
在這次訓練中,我看到了人物特征作文講評的效果,80%的同學都能夠準確地寫出景物特征,并且運用比較優美的語句把該特征描寫出來。譬如李怡萌描寫長白山“蠢蠢欲動”的特點:
夏季的長白山是蠢蠢欲動的。山上嫩綠色的植物開始瘋狂地把黃土色的山包裹起來,滋潤著冬日里干燥的肌膚。而山呢,就像一個乖巧的孩子。它們不再孤單,再一次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它們不再像冬日那般莊嚴、肅靜,使點孩子氣,撒撒嬌,又恢復了活潑、貪玩的性子。它們盡情地往母親懷里拱,迫不及待地嗅著母親身上的香氣。呵呵,多么富有生機的山啊!瞧!它們正著天上的云朵,揪著她們的小尾巴不打算放呢!
作者的景物特點很新奇,選取了“蠢蠢欲動”這個詞,來描寫夏天的長白山,接著選取山上植物“瘋狂”地“包裹”,山“盡情地”往“母親懷里拱”,“揪著”云朵“的小尾巴不打算放”這些擬人化的句子,生動活潑地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蠢蠢欲動”的特點。此外,還有周墨同學描寫桂花的“美麗”:
再細看,有的花兒含苞欲放,像一顆顆小米粒:有的花兒剛剛開放,頗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有的花兒已經完全開放,好似一只只展翅欲飛的蝴蝶……花叢中,蜜蜂們忙碌著,嗡嗡地呼朋引伴。滴滴小雨牽著小花兒,在清風中飛舞,好像在跳優美的華爾茲,又緩緩地落入水中。
這些段落都是從學生的日記里原封不動摘抄過來的文章,她們能夠用雋秀的字跡、優美的文字,準確地突出主題特征,收到了很好的日記練筆效果。
日記轉換之三 “點題”和“結構”訓練
學期末,為了應付期末的寫事記敘文,我進行了題為“收獲‘點題’不跑題,理清‘結構’得快樂”的日記轉換訓練。
此次的內容來自于某篇題為“收獲快樂”的日記。從期中考后,我們的日記中出現了很多命題式日記,我不得不硬著心開始給孩子們削枝剪葉,從限制寫作內容的角度給他們戴上變形“緊箍咒”,日記的功利性漸露端倪并且會越來越強。我曾經天真地希望至少在七年級讓學生們的日記“隨心所欲”地寫,從而養成一種自覺的寫作習慣。從這次訓練可以看出,在面臨期末考試的時候,日記的要求已經非常“功利”。雖然隨后的期末考試兩個班各取得了本年級普通班和推優班第一名的好成績,但這已經和我的理想初衷漸行漸遠。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創造性思維信心積極引導觀察想象
創造性思維是有創見的思維,具有主動、求異、發散、獨創等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創造性思維能力可表現為思維敏捷、思路靈活,善于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并用簡捷而巧妙的方法解答問題。未來社會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將是創造力的競爭,所以國際教育界把21世紀作為“創造教育”的世紀,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一、 樹立創造的信心和勇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良好開端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可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也是非常必要的。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而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不同觀點,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
二、 從觀察中積累想象素材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發展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而小學生對事物的想象更多基于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存在的事物,所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方法,指導觀察與課文有關的事物,如實物、圖片、影片等等。要引導學生講觀察到得素材不斷積累、分析、綜合、歸納,用于課文理解當中。
比如在本人進行執教的《看雪》時,考慮到南方的孩子和文灣的小朋友一樣,大多數本身是沒有看過雪的,他們對雪的體驗僅限于動畫片里的場景。于是,我花了大量時間上網查找了很多有關于雪的圖片與視頻。在讀完課文之后,我問他們:“小朋友們,你們想看雪嗎?你們知道雪是什么樣的嗎?”學生的回答僅限于:“白色的”、“冷的”、“可以玩的”等等。于是,我趁熱打鐵給學生播放了北方的小朋友們在雪中走路,在雪中玩耍,堆雪人、打雪仗等等視頻,播放完之后,我還請了兩位老家在東北的學生講了在老家過冬天的經歷。這個時候,我再問他們:“你們現在印象中的雪是什么樣的?”這個時候,學生的回答就有趣而且千奇百怪得多了。這樣通過視頻和同學從自身的經歷中得到的對雪的印象相信要比直接從課文中學來要具體、深刻得多,而接下來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也順利得多了。
三、 激發想象,讓思維綻放無窮創意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當中,如果我們單純地講授課文,而忘記了課文背后,或者說教學活動背后還存在著一個廣闊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會變成一種缺乏生氣的機械性的活動。教師通過啟發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中去,使之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讓學生憑借教材進行想象,將有助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月光曲》時,教師先打開錄音機,讓學生欣賞《月光曲》中表現大海平靜的一段音樂,啟發學生邊聽音樂邊想像大海的平靜和美麗。然后,再播放《月光曲》中表現海面上波濤洶涌的一段音樂,讓學生繼續想像:海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波濤洶涌的具體情景是怎樣的?最后,讓學生把整個樂曲連起來聽一次,啟發他們邊聽邊想像:貝多芬在彈這只曲子的時候,開始是那么優美平靜,后來為什么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當時貝多芬是什么樣的心情?這樣,課文為想像訓練提供了材料,想像訓練又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感情的體會。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創造性復述,續編有懸念的故事結局,編演課本劇,看圖說話,想像作文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這其實是閱讀課向寫作課的想象力的一個延伸,學生在閱讀課里將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揮之后,才能在寫作課里繼續延展,讓學生的整個語文課堂都富有創造力。
四、引導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之健康穩步提高
由于年齡的原因,小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運用已掌握的大量知識去分析、判斷面臨的問題,面臨新事物時,他們時常感到茫然,不知從哪里入手,這時就需要老師的細心引導和解析。如果沒有老師適當的引導與解析,小學生很可能陷入一個難以脫身的思維誤區,難以自拔,以至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而后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這樣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積極性。因此只有適當的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使之健康穩步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比較問題,培養他們的聚合思維。同時教師要鼓勵和啟發學生從問題的不同點思考問題,找到問題的多種答案,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學生遇到難題止步不前時,應該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鼓勵他們知難而進,勇于標新立異,不拘一格,尋找解決難題的新捷徑,以促進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總而言之,只有在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給小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一個可以自由創造的空間,才能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小學時期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應該抓住這一有利時期,重視開發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提高學生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學生迎接將來的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