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周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存貨;存貨投資;經濟周期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9月5日
存貨在一國經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盡管存貨占GDP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其波動程度很大,是產出波動的主要構成部分。鑒于存貨投資對經濟的重要性,本文從理論上介紹了存貨投資的概念、統計方法、基本理論、最近的理論進展以及存貨理論的應用,以期對關于我國存貨投資與經濟周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存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存貨與存貨投資。存貨的持有者主要是生產部門與銷售部門。對生產部門而言,存貨不僅包括產成品,而且包括在制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等;對于銷售部門來說,存貨則主要指未銷售出去的商品。存貨投資指一定時期內存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初期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于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存貨投資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此外,基于產出和收入的角度,存貨投資作為當期總產出與總銷售之差,是GDP的構成之一(許志偉等,2012)。
(二)存貨投資的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基于美國的實踐,我們討論統計存貨投資的數據來源和估計方法。一般而言,用于估計存貨投資的數據來源非常廣泛,不同部門的數據來源也不盡相同。為了將各種來源不同的數據調整成國民收入賬戶(NIPA)中的對應概念,需要使用一定的估計方法。目前,主要的估計方法主要有四種:基年估計(benchmark-year estimates)、非基年估計(non-benchmark year estimates)、最近年份和本季度估計(most-recent-year and current-quarterly estimates)和數量和價格估計(quantity and price estimates)。更為具體的介紹參考國民收入賬戶手冊第七章。
張濤等(2010)詳細論述了代表性發達國家和中國存貨指數的計算方法,具體為:美國的存貨指數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編制,由采購經理人協會抽樣調查和收集企業家對存貨變動看法(存貨增加、存貨持平、存貨減少);存貨指數的編制是分行業進行的,行業存貨指數=(行業內存貨增加的樣本公司占比+0.5×預期下月原材料存貨減少的比例)×100;綜合存貨指數是在行業指數基礎上根據行業權重加權計算得到,每一個行業的權重是依據該行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來確定。
德國的存貨景氣指數由德國經濟信息研究所(IFO)編制,在調查7,000個制造、建筑、批發和零售企業存貨的基礎上計算得出;具體分為現在的狀況和未來6個月存貨的預期變化,存貨現狀分為三個狀態:滿意、不滿意和很滿意。未來6個月存貨預期變化也分為三種情況:不變化、上升和下降。用“預期上升”的企業占比減去“預期下降”的企業占比,或用“滿意”的企業占比減去“不滿意”的企業占比,再除以基期計算得到的百分比就是存貨景氣指數;目前德國存貨景氣指數選擇的基期是2000年,調查得出的數據經過季節調整后,每月一次。
英國存貨指數是自1992年開始,在調查制造業600家企業的基礎上計算得出;其計算方法為:如果本期存貨相對上期存貨增加,賦予權重0.5,沒有變化賦予權重0.5,下降賦予權重0,權重乘以相應的百分比相加即得到存貨指數。英國在計算存貨指數時,考慮了企業規模因素,大企業比小企業影響更大,因此大企業樣本占比相對更高。
日本存貨指數的編制方法與美國類似,覆蓋日本制造業的近300家企業,包括小企業、中等規模企業和大型企業,其存貨指數細分為產成品存貨指數和商品采購存貨指數。日本存貨指數計算也采用按行業比重加權得到。
在我國,中國物流中心從2005年開始,根據其月度企業問卷調查數據,將制造業存貨指數和非制造業存貨指數作為其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一個子項按月編制,并于每月9日公開上一個月的計算結果;其中,制造業存貨編制共涉及730余家企業,分為原材存貨指數和產成品存貨指數,同時按行業不同,編制分行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存貨指數;非制業存貨指數編制涉及1,000余家企業,不存在原材料存貨指數和產成品存貨指數的區分;其體編制方法(以制造業原材料存貨指數為例,產成品存貨指數編制方法與此類似)是:原材料存貨指數=(受調查企業中預期下月原材料存貨增加的比例-0.5×預期下月原材料存貨減少的比例)×100。
此外,國內有一些學者依據國家統計局的季度企業問卷調查數據,按照國外通行的計算方法,進行過計算中國存貨指數的相關研究。陳杰、劉妹威(2008)以國家統計局的“全國工業企業景氣狀況設計調查問卷”為基礎,借鑒國外存貨指數的計算方法并結合中國企業景氣調查制度的特征,提出了中國存貨指數的設計方案。王作春等(2005)則以國內上市公司公開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通過推算的方式獲取個體存貨景氣指數,再以加權的方式對各行業存貨景氣指數進行匯總,進而獲得總體存貨景氣指數。
(三)理解存貨與存貨投資的重要性。盡管存貨投資占GDP的比重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份均有所不同,但是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角度看,這一比重都很低。例如,1956~1998年間,存貨投資占美國GDP的平均比重為0.66%。1995年,存貨投資占西方七國GDP的比重分別為:美國0.36%、英國0.31%、日本0.53%、德國0.47%、法國0.54%、加拿大0.32%以及意大利0.91%。中國的情況也不例外,1992~2010年間,每年存貨投資占GDP的比重大約在3.5%左右。上述事實似乎意味著存貨投資可能無法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事實上,理解存貨投資對研究一國的經濟波動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盡管存貨投資占GDP的比重較低,但是存貨投資的波動對一國經濟波動的貢獻較為明顯。例如,美國戰后經濟的波動中,大約有1/3歸結存貨投資。中國經濟中的存貨投資波動也能夠解釋產出波動的20%。更為重要的是,存貨持有量的變動大約可以占到季度GDP變動的60%左右(Fitzgerald,1997)。因此,理解存貨投資變動的原因是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Blinder,1990);第二,企業的存貨投資行為有可能會放大或縮小經濟的波動幅度,進而成為技術和政策影響經濟的重要的傳導機制,并且可以用來識別不同的沖擊來源或者說經濟起伏的原因。
二、存貨投資數據的統計特征
由于存貨投資的波動在經濟波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我們需要對存貨投資的數據特征進行分析和總結。
(一)存貨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國外的數據來看:Ramey and West(1999)通過分析G7(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從1956~1995年的數據得到,存貨投資只占GDP份額的0.5%,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15%)和消費比重(占GDP的2/3),存貨投資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而根據G7國家1995年的橫截面數據,得到各國占GDP的比重分別為美國0.36%、英國0.31%、日本0.53%、德國0.47%、法國0.54%、加拿大0.32%、意大利0.91%。此外Fitzgerald(1995)分析了美國二戰后的存貨投資數據,得出美國的存貨投資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5%。因此,不論從時間序列上還是從橫截面上,從國外的數據來看,存貨投資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十分微小的。
從國內的數據來看:相比較國外存貨投資的特征,中國存貨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自己的特點,僅就該比例的這種趨勢變化也可以看出我國市場化的進展。對于當代存貨投資的特征,許志偉等(2012)分析了1992~2010年的宏觀年度數據,得出中國每年的存貨投資僅占GDP的3.5%。因此,通過分析中國存貨投資數據,我們得到的結論和國外的數據基本是一致的,即存貨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比較小的,對于中國而言,隨著市場化程度的發展,存貨投資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斷地降低。
(二)存貨投資的波動規模。相比較存貨投資所占GDP的份額,存貨投資的波動性是非常巨大的。早在1950年,Abramowitz就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經濟衰退往往伴隨著存貨投資的急劇下降。而根據Alan.Blinder(1991)的計算,這一情況在二戰后的歷次衰退中仍是如此,他通過分析1948~1982年的數據發現,美國真實的存貨投資變化占真實國民生產總值變化的87%。Ramey and West(1999)分析了二戰后G7國家存貨投資變動和GDP的變動,發現存貨投資變動占GDP變動的比例保持在12%~71%的范圍內。許志偉等(2012)分析了1992~2010存貨投資和GDP數據,相比較存貨投資所占的份額,發現其存貨波動解釋了GDP總波動的20%之多。所以,存貨投資的波動規模對于經濟波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三)存貨投資的順經濟周期性。在存貨投資的研究中,存在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存貨投資對經濟周期波動有放大作用。所謂存貨投資順經濟周期性是指存貨投資的波動趨勢與經濟周期的波動趨勢是一致的(Ramey and West,1999)。Fitzgerald(1995)計算了美國1948年到1991年歷年存貨投資周期與經濟周期波峰與波谷之間的變化比較發現,存貨投資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的變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存貨投資周期性的波動規模與經濟周期的波動規模基本相當。Blinder and Maccini(1991)發現二戰后,在美國衰退的時期內,存貨投資的下降和總產出的下降相伴隨,并且存貨投資的變化可以解釋總產出變化的87%。Blinder(1990)在文章中認為:經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存貨投資周期。Ramey and West(1999)分別計算了G7國家1956~1995年存貨投資和銷售額之間相關系數發現:所有國家的相關系數均為正,系數均值在0.1~0.2之間,并且通過VAR模型檢驗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結論是一致和穩健的。Yi Wen(2005)通過研究美國和OECD國家的總量數據,在經濟周期的不同波動區域上詳細討論了存貨投資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得出:在經濟周期高頻波動的部分,存貨投資是逆經濟周期的;而在經濟周期低頻波動的部分,存貨投資是順經濟周期的。此外,存貨投資的波動方差在經濟周期高頻波動的部分比較大,而在經濟周期低頻波動的部分比較小。Kahn(2002)通過分析美國數據發現:美國自八十年代起,總產出的波動規模較二戰結束時期縮小了將近一半。Kahn等人通過構建宏觀經濟模型得出: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引起的存貨投資的變化(尤其是耐用品存貨投資)是導致美國經濟波動平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從國內研究來看,易綱、吳任昊(2000)考察了中國1979~1989年存貨周期和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得出:1979~1986年間,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783869,即表現為明顯的“順周期”特點。而在1979~1989年間,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24599,卻表現為“逆周期”特點。原因就在于1987~1989年間,二者的相關系數為驚人的-0.92289,即存貨投資的波動在那三年幾乎完全是反經濟波動而行的,即“順周期”這一特點在1987~1989年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例外。其原因在于:在1987年、1988年,受多種因素影響,市場需求十分高漲。在進入八十年代之后,存貨行為的“順周期”特點日益明顯。在1992~1995年經濟高速增長之時,存貨投資出現了更高速度的增長,GDP波動與存貨投資波動的相關系數為0.664865。而當1996年經濟開始進入調整期,經濟增長開始減緩之時,存貨投資則以更快速度下降,在1996~1998年間,二者的相關系數為驚人的0.998304。張濤(2010)通過構建5,000戶企業的存貨指數與經濟周期的數據得出:5,000戶企業存貨指數與經濟波動周期能夠較好地擬合,但存在約1~3個季度的滯后。許志偉等(2012)根據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產成品庫存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作為兩種存貨投資的變量,得到了原材料存貨投資順周期、產成品存貨投資逆周期的經驗事實。
(四)存貨投資與銷售額的正相關性。Ramey and West,(1999)分析了G7國家1956~1995年的數據,通過VAR模型分析,得出了存貨投資于最終銷售之間的正相關性,并得出了存貨投資與銷售額比例平穩性的結果。Kahn(2002)通過分析美國1953~2000年的數據,得出了美國存貨投資與銷售額之間正相關的性質。
三、關于存貨投資的理論
這部分介紹文獻中關于存貨投資的相關理論:首先,我們介紹關于存貨最為基本的生產平滑模型;其次,針對生產平滑模型存在的不足,我們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依次介紹對生產平滑模型的三個拓展;最后,介紹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有關存貨投資的理論。
(一)生產平滑模型。生產平滑模型是文獻從微觀角度研究企業存貨行為的基準模型。其基本想法是,當面臨可變的市場需求且調整產出存在一定的成本時,企業具有持有存貨以平滑生產的動機。在這一模型中,與不持有存貨的情形相比,企業持有存貨能夠減小產出的波動程度(用方差衡量)。但是,為了使企業有足夠的激勵持有存貨,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1)持有存貨的成本適中;(2)隨著產量的增加,成本上升的幅度足夠大;(3)企業有足夠的耐性,否則其平滑生產的動機就會減弱。
盡管生產平滑模型為分析企業存貨行為的基準,但是其理論預測與存貨行為的特征事實并不一致。生產平滑模型產生的兩個可供驗證的結論為:(1)銷售的波動要大于產出;(2)存貨投資的變動方向與產出相反。事實上,這兩個結論均與數據不相一致(Fitzgerald,1997)。為了克服這一缺點,一部分文獻通過對生產平滑模型進行修訂,使其產生與數據相一致的結論,還有一些文獻則從新的角度考察存貨的動態變化。早期的模型拓展都是在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展開的。
(二)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貨理論
1、基于生產平滑模型的拓展。基于生產平滑模型的拓展大致分為三類:成本沖擊、目標存貨水平和非凸性技術。下面,我們就其基本思想依次加以闡述:
第一,引入成本沖擊。通過引入成本沖擊,產出會隨著成本的變化而變化。具體而言,當成本升高時,企業選擇較低的產出水平,反之亦然。由于存貨投資為銷售與產出之差,所以在這種情形下,產出可能通過成本沖擊這一途徑產生比銷售更大的波動。同時,存貨投資也會表現出順周期的特征。
第二,引入目標存貨水平。與上述模型不同,一些文獻引入持久性的銷售沖擊,并假定企業存在明確的存貨/銷量之比目標,且偏離這一目標會產生額外的成本。通過這些設定,能夠使模型產生與數據相一致的特征。其中的邏輯是:設想t期銷量意外增加并且企業的生產決策在沖擊發生之前完成。企業會減少與沖擊相當的存貨數量。在t+1期,企業不僅需要使生產達到期望的銷量(銷售沖擊是持久的),而且為了達到其存貨/銷量目標,其持有的存貨數量也會相應增加。這樣不僅會導致產出的增加大于意外銷量的增加,而且還導致產出與存貨呈同向變動關系。
第三,引入非凸性技術。即假定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企業的邊際成本是下降的。這樣,在某一時期內,企業增加生產導致邊際成本下降,進而導致其增加生產的動機增強;而在另外一些時段內,企業減少生產導致邊際成本上升,從而進一步促使企業減少生產。這樣就產生了產量“扎堆”而非平滑的特征。
2、(S,s)模型。生產平滑模型適用于描述最終產品制造業的存貨行為。但是,一些研究表明這部分存貨的比重較低,只占到制造和貿易行業存貨總量的15%。不僅如此,這部分存貨的波動是最小的,而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門的存貨波動程度最大。關于存貨的研究應該主要聚焦于此。
(S,s)模型著重討論運輸過程而非生產的時間安排,故而更適用于討論零售和原材料加工和提供部門。在這一模型中,企業的決策方式為:首先,選擇最優的數量s,當存貨水平低于s時,企業不允許存貨水平繼續下降。當存貨水平達到這一水平時,企業會訂購存貨,使其達到另外一個最優選擇的水平S。只有當存貨水平達到s時,企業才會追加存貨。S-s稱為最優份額。
在該模型中,由于產出會在0與S-s之間跳躍變化,所以有可能使產出的波動大于銷售。但是,在將這類同數據對比時,會產生模型難以加總的問題,因為模型中沒有代表性企業,而是需要討論企業持有存貨的分布。
(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的存貨理論。在分析上述模型過程中,假定企業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是外生的,因此均為局部均衡模型。最近的研究將分析拓展到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結論。
首先,Pengfei Wang and Yi Wen(2011)將企業生產-成本平滑動機引入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中,刻畫企業存貨投資行為。具體而言,企業在面臨成本不確定的情況下會對銷量加以平滑。在成本較低時,企業擴大生產并增加存貨,以防備當成本較高所導致的產出減少。這一模型不僅能擬合數據中順周期存貨投資與逆周期存貨/銷售比的特征,而且得出了存貨能夠放大和傳導經濟周期的結論。
其次,Yi Wen(2011)將無庫存規避動機引入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中,討論存貨的動態特征。在擬合美國經濟周期和存貨相關特征事實的同時,模型的結論是存貨管理技術的進步反而會加劇總產出的波動。這是因為無庫存規避動機會產生順周期的存貨價格(影子價格),這一機制能夠起到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即在經濟高漲時抑制銷售,經濟低迷時鼓勵總需求,從而緩解了經濟的波動。存貨管理技術的進步弱化了這一機制。
最后,Khan and Thomas(2007)將(S,s)模型擴展到了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中。通過參數校準,模型能夠擬合存貨投資2/3的波動,并產生與特征事實相一致的特征,如順周期的存貨投資,較大的產出波動和反周期的存貨/銷售比等。但是,這一模型的分析認為產出的變動并沒有因為存貨的積累發生根本的改變,因為順周期的存貨投資會將經濟資源移出最終產品的生產,從而弱化了銷售的波動程度。
四、存貨模型的應用
一些文獻通過將存貨引入模型討論相關的宏觀問題。目前這類文獻為研究的前沿,方便起見,我們此處列舉兩個例子:
(一)存貨模型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有研究使用存貨模型解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貿易量大幅下降的現象,代表性的文獻為Alessandria et al.(2010)。Alessandria et al.(2010)表明國際貿易中的兩大摩擦——運輸時滯(delivery lag)和交易成本的規模經濟—所發揮的作用遠大于其在國內貿易的情形。這兩大摩擦都導致進口企業持有大量的存貨,正因如此出口對沖擊的反應要大于產出。
(二)新凱恩斯模型中的存貨。通過將存貨引入新凱恩斯模型,Lubik and Wing Keong Teo(2010)討論了其對通貨膨脹動態的影響。由于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NKPC)中實際邊際成本是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卻無法觀測,所以利用存貨/銷量比與邊際成本的關系能夠克服這一困難。但是研究結果表明,在NKPC框架下,存貨對解釋通貨膨脹沒有幫助。YongSeung Jung and Tack Yun(2012)通過Calvo定價模型中引入產成品存貨,將當期通貨膨脹表示成邊際銷售成本的函數,利用產成品存貨與邊際銷售成本的關系生成的通貨膨脹序列表明,即使不使用單位勞動成本邊際成本這種傳統做法,也存在較好擬合經驗NKPC的可能性。
主要參考文獻:
[1]Alessandria,Kabosoki and Midrigan.Inventories,Lumpy Trade and Large Deval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
[2]Fitzgerald,T.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Overview[J].Economic Review,1997.
[3]Khan and Thmas.Inventories and Business Cycles: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S,s)Polic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
[4]Lubik and W.K.T.Inventories,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New Keyesian Philips Curve[J].Working paper,2011.
[5]Ramey,V.and K.West.Inventories[C].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1999.
[6]Wang and Wen.Inventory Accelerator in General Equilibrium[J].Working paper,2009.
[7]Wen.Input and Output Dynamic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1.
[8]Jung,Y.S.and T.Yun.Inventory and the Empirical Philips Curve[J].Journal of Money,Bank and Credit,2013.
20世紀90年代,在“新經濟”的有力推動下,美國經濟不僅保持了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經濟增長、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最佳組合,即高增長、低失業和低通脹同時并存。然而,好景不長,從2001年第一季度開始,美國經濟走勢突然發生逆轉,經濟增長率持續大幅下滑,失業率節節攀升。美國經濟形勢的這一轉變,標志著“新經濟”擴張階段的結束和衰退階段的到來。事實證明,“新經濟”的發展雖然可使經濟周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但它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周期本身,那種認為“新經濟”可以消除經濟周期的觀點是沒有現實依據的。
一、“新經濟”與經濟擴張
根據標準的經濟理論,不論短期或長期,總產出都是就業量的函數,而且在達到充分就業的最大產出之前,總產出都是就業量的增函數,即總產出隨就業量的增加而逐步遞增。因此,從理論上看,在達到充分就業的最大產出之前,經濟增長與失業是負相關的,經濟增長越快,失業率就越低,反之則反是。但是,和經濟增長與失業的關系不同,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是不確定的。如果出現需求沖擊,則高增長伴隨高通脹;如果出現供給沖擊,則低增長伴隨高通脹。因為失業與經濟增長負相關,而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不確定,所以,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同樣是不確定的。這樣,在經濟增長、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就可能出現三種不同的組合。第一種組合:高增長,低失業,高通脹;第二種組合:低增長,高失業,低通脹;第三種組合:低增長,高失業,高通脹。其中,前兩種組合比較常見,而且一般說來,第一種組合出現于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第二種組合出現于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第三種組合則極為罕見,只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滯脹”時期。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從1991年3月走出戰后第九次衰退期到2000年12月,已持續增長了117個月,成為1854年以來美國經濟史上持續增長時期中最長的一個。而且,20世紀60年代以來,只要美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2.25%~2.5%,其自然失業率就會維持在5.5%~6%的水平。但在最近一輪經濟增長中,1992~1999年美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3.6%,1996~1999年更是高達4.1%,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則持續走低。1992年美國的失業率為7.5%,之后就逐年下降,1999年全年只有4.1%,2000年1~9月進一步下降為4.02%,創1969年以來的最低記錄。通貨膨脹率在1990年為5.4%,而1991~1999年平均僅為2.6%。美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一高兩低”的良性運行態勢,標志著在經濟增長、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系中出現了第四種組合,即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同時并存。這種組合是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標準的經濟理論所不曾分析過的。
美國新一輪經濟擴張階段中呈現出的“一高兩低”的運行態勢,與“新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前所述,“新經濟”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不同于物質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知識產品的生產呈現出成本遞減的特點。眾所周知,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離不開知識。因此,知識產品與物質產品的差別,不在于產品中知識與物質成分的有無,而在于產品中知識與物質成分的比重不同。物質產品的物質含量相對較高,知識含量相對較低,而知識產品的物質含量相對較低,知識含量相對較高。知識產品的知識含量相對較高這一事實,說明知識要素的投入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知識要素的投入主要發生在知識產品的研制和開發階段,知識產品一旦研發成功,就可用很少的可變投入生產出來。因此,知識產品生產中固定成本的比重相對較大,可變成本的比重相對較小。因為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是隨產量的增加而不斷降低的,而知識產品生產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其推動平均總成本下降的影響超過了報酬遞減規律推動平均總成本上升的影響,所以,知識產品的生產呈現出平均總成本一直遞減的特點。反映信息技術功能價格比的摩爾定律表明,計算機硅芯片的功能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則以減半的速度下降。1991~1996年,計算機微處理器的生產成本從每秒百萬條指令(MIPS)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任何傳統產業所無法比擬的。導致知識產品生產成本降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工人實際工資的提高相對緩慢。信息產業是勞動生產率極高的一個產業。從1995年以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平均增幅高達2.8%,其中一半以上要歸功于信息技術產業。信息產業不僅自身勞動生產率高,而且信息技術在其他產業的廣泛運用,還提高了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如大量使用計算機的制造業,其勞動生產率的增幅由20世紀80年代的3.2%提高到90年代的5.7%。在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的同時,美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卻比較緩慢。而實際工資的增長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必然導致知識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
知識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對總體經濟運行的影響,可用標準的宏觀經濟模型來說明。在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的下降意味著生產者的利潤增加,因此,生產成本下降會使生產者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給數量增加。換句話說,生產成本的不斷下降會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斷向右移動。另一方面,總供給的增加意味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導致總需求的增加,所以,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不斷右移又會導致總需求曲線的適應性右移。短期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同時不斷右移,從長期來看,就意味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失業率下降,通貨膨脹率下降或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同時右移導致“新經濟”擴張階段出現的機制,還可更方便地用菲利普斯曲線的移動來說明。眾所周知,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是負傾的,反映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同時右移的過程,也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左移的過程。因為失業率和通脹率長期同時下降,所以,作為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移動軌跡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正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沿長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左移,說明總體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運行態勢。因此,美國“新經濟”的發展不是說明菲利普斯曲線失效,而是說明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具有罕見的特殊形狀。
二、“新經濟”與經濟衰退
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出現以后,學術界普遍彌漫著一種樂觀情緒,有人甚至斷言“新經濟”的發展標志著經濟周期的終結。然而,正當經濟學者為“新經濟”的發展而喝彩之時,美國經濟傳來了令人沮喪的消息:美國GDP的增長率從今年開始出現了持續下滑的趨勢。2000第四季度,美國GDP的增長率還保持在1.9%的水平,而2001年前三個季度,這一增長率已分別下降為0.5%、0.3%和-0.4%。與此同時,美國的失業率也逐步攀升,9月份美國的失業率已上升到4.9%,與失業率最低的月份(2000年4月)相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持續三個季度大幅下滑,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已是確定無疑。
如果說美國“新經濟”擴張階段的出現主要是由供給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那么“新經濟”衰退階段的出現則主要是由需求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是消費需求不振。消費需求是支撐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3。美國歷來是個高消費的國家,其消費傾向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一直是最高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新經濟”的刺激下,美國的股票指數一路上揚。在股市財富效應的支撐下,美國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節節攀升。1997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降為3.1%,1999年個人儲蓄率進一步下降為負數,消費傾向已超過極限。2000年3~4月間,美國主要股票指數在達到歷史最高點后,走勢突然急轉直下。納斯達克指數一路狂瀉,從去年4的5132點,下跌到今年3月的1700點以下,不到一年就跌去了70%左右。道—瓊斯工業指數也持續下滑,從去年3月的13000多點,下降到今年3月的9820.76點,一年之內下跌了24%以上。按市值計算,美國股票投資者的損失高達6.8萬億美元。股票市場下跌產生財富負效應,使消費者的帳面財富大幅蒸發,以致近50年來美國家庭財富凈值首度出現下降。財富縮水使消費者的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到今年9月初,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連續12個月下降,從去年9月的142.5點下降到100點以下,為最近5年以來的最低點。財富減少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大幅度下降,導致占美國GDP三分之二的消費支出萎縮。其次是國外需求疲軟。美國自從1971年出現戰后第一次對外貿易逆差后,其貿易逆差的總趨勢是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新經濟”的發展,美國的貿易逆差急劇增加。按1996年可比美元計算,1992年美國實際貿易逆差為187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0.27%,1999年實際貿易逆差增加到3229億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64%。短短7年間,美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16倍以上,貿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37個百分點。外貿逆差的持續快速上升意味著美國的國外需求急劇萎縮。當美國股市飆升,財富效應明顯,消費需求旺盛之時,國外需求的萎縮被國內消費需求的膨脹所抵消,其對美國經濟的負面效應被掩蓋起來。一旦美國股市急轉直下,財富效應發生逆轉,導致消費需求疲軟,國外需求的急劇萎縮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就日益凸顯出來。最后,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的同時萎縮,勢必影響企業的盈利空間。2000年美國公司的總體利潤狀況不佳,第二季度的利潤增幅僅為2.9%,第三季度更是下滑到0.7%,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來,企業利潤已持續4個季度下降。企業利潤的持續下降必然影響企業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導致資本邊際效率發生嚴重動搖,使作為引致需求的投資需求急劇下降。2000年,盡管美國國內私人總投資增長10.3%,高于1999年6.6%的增長幅度,但按季度來看,四個季度國內私人總投資的增長率分別為5.1%、21.7%、1.8%和-2.6%,全年國內私人總投資總的趨勢是急劇下降。
總需求的減少對美國總體經濟運行的影響,也可用標準的宏觀經濟模型來說明。總需求的減少首先意味著總需求曲線不斷向左移動。總需求的減少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價格下降,非計劃存貨增加,或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但不管出現何種情況,都意味著企業的利潤減少。企業對此作出的反應只能是減少供給。因此,總需求曲線的左移會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的適應性左移。而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同時左移,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下降。這正是經濟衰退的典型特征。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同時左移導致美國“新經濟”衰退階段出現的機制,也可更方便地運用菲利普斯曲線的變化來說明。因為這一變化意味著失業率上升和通貨膨脹率下降,所以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同時左移的過程,也就是總體經濟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移動的過程。總體經濟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移動,說明美國“新經濟”已經進入了經濟衰退的階段的貢獻率高達2/3。美國歷來是個高消費的國家,其消費傾向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一直是最高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新經濟”的刺激下,美國的股票指數一路上揚。在股市財富效應的支撐下,美國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節節攀升。1997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降為3.1%,1999年個人儲蓄率進一步下降為負數,消費傾向已超過極限。2000年3~4月間,美國主要股票指數在達到歷史最高點后,走勢突然急轉直下。納斯達克指數一路狂瀉,從去年4的5132點,下跌到今年3月的1700點以下,不到一年就跌去了70%左右。道—瓊斯工業指數也持續下滑,從去年3月的13000多點,下降到今年3月的9820.76點,一年之內下跌了24%以上。按市值計算,美國股票投資者的損失高達6.8萬億美元。股票市場下跌產生財富負效應,使消費者的帳面財富大幅蒸發,以致近50年來美國家庭財富凈值首度出現下降。財富縮水使消費者的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到今年9月初,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連續12個月下降,從去年9月的142.5點下降到100點以下,為最近5年以來的最低點。財富減少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大幅度下降,導致占美國GDP三分之二的消費支出萎縮。其次是國外需求疲軟。美國自從1971年出現戰后第一次對外貿易逆差后,其貿易逆差的總趨勢是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新經濟”的發展,美國的貿易逆差急劇增加。按1996年可比美元計算,1992年美國實際貿易逆差為187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0.27%,1999年實際貿易逆差增加到3229億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64%。短短7年間,美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16倍以上,貿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37個百分點。外貿逆差的持續快速上升意味著美國的國外需求急劇萎縮。當美國股市飆升,財富效應明顯,消費需求旺盛之時,國外需求的萎縮被國內消費需求的膨脹所抵消,其對美國經濟的負面效應被掩蓋起來。一旦美國股市急轉直下,財富效應發生逆轉,導致消費需求疲軟,國外需求的急劇萎縮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就日益凸顯出來。最后,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的同時萎縮,勢必影響企業的盈利空間。2000年美國公司的總體利潤狀況不佳,第二季度的利潤增幅僅為2.9%,第三季度更是下滑到0.7%,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來,企業利潤已持續4個季度下降。企業利潤的持續下降必然影響企業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導致資本邊際效率發生嚴重動搖,使作為引致需求的投資需求急劇下降。2000年,盡管美國國內私人總投資增長10.3%,高于1999年6.6%的增長幅度,但按季度來看,四個季度國內私人總投資的增長率分別為5.1%、21.7%、1.8%和-2.6%,全年國內私人總投資總的趨勢是急劇下降。
總需求的減少對美國總體經濟運行的影響,也可用標準的宏觀經濟模型來說明。總需求的減少首先意味著總需求曲線不斷向左移動。總需求的減少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價格下降,非計劃存貨增加,或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但不管出現何種情況,都意味著企業的利潤減少。企業對此作出的反應只能是減少供給。因此,總需求曲線的左移會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的適應性左移。而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同時左移,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下降。這正是經濟衰退的典型特征。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同時左移導致美國“新經濟”衰退階段出現的機制,也可更方便地運用菲利普斯曲線的變化來說明。因為這一變化意味著失業率上升和通貨膨脹率下降,所以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同時左移的過程,也就是總體經濟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移動的過程。總體經濟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移動,說明美國“新經濟”已經進入了經濟衰退的階段
宏觀的經濟周期對于個人理財有重要的影響。樹立理財的信心和長期投資的理念,周期轉換時提前布局,家庭理財中占盡先機也就不難了。
經濟學上通常把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定義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歷史已經為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驗證了這樣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經濟發展規律。我們在了解經濟周期性的特征后,應該樹立起理財的信心和長期投資的信念,在周期轉換時提前布局,在家庭理財中占盡先機。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當下,普通投資者普遍存在“一朝被‘基’傷,十年怕投資”的心理,擔心財會越理越少,相信現金為王、保本就好。這樣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了解經濟周期的規律,知道目前這種狀況只是經濟循環周期里的一個階段,就能坦然面對衰退甚至蕭條,期待復蘇。我們大可不必為暫時的投資失利喪失理財的信心,通過這次危機,真正把理財培養成為一種習慣,繼續關注理財市場,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投資是場持久戰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雖然能猜到結果,泡沫總要破滅的抑或經濟總會好起來的,但很難準確地判斷經濟周期的拐點。堅持長期投資,是每個家庭在風險資產投資上最簡單也是最可靠的方法。而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種幫助我們堅持長期投資的理財方法就是基金定投(每月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在目前相對低位開始進入,堅持等待下一個繁榮期。工商銀行提供超過200個基金定投產品,目前申購還能享受費率優惠。
提前布局占先機
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通常是反周期的,如果我們能把握好經濟周期規律,就能預先判斷宏觀經濟政策變化方向,主動出擊調整家庭資產配置。利率政策是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調控手段之一,對普通投資者家庭資產理財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一般來說,一個較低的利率水平能夠促進投資發展和經濟擴張。當利率較長時間地處于較低水平時,一些和經濟景氣高度關聯的投資品應成為家庭資產的主要配置方向,例如股票型基金、股票等,它們能讓我們分享到之后經濟繁榮帶來的收益。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為了收縮市場流動性,令經濟不至于過熱,往往會提高存貸利率。在預期升息周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盡量選擇短期限的定期存款,也可以選擇提供分段計息的保險理財產品。當經濟由繁榮轉向衰退時,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便會實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預期進入降息周期。這時候一方面我們可以適當配置較長期限的存款;另一方面,進一步的降息預期將給投資長債市場帶來較好的收益,作為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將主要資產配置在債券基金上,從而分享這部分收益。當降息預期減弱時,可以根據情況再調整各類資產的分配比例。
經濟周期&生命周期
了解經濟周期還有助于我們結合自己的生命周期來安排投資決策。我們一般把生命周期大體分為六個階段:探索期、建立期、穩定期、維持期、空巢期、養老期。當我們做投資決策時,不僅會考慮所處的生命周期,同時也要結合當時所處經濟周期階段特征。比如,我們在探索期遇到了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并經歷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作為年輕人來說,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從頭開始做投資,等待下個繁榮期的到來,所以投資理財決策相對激進;而如果我們在養老期遇到了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從風險控制的角度考慮,應該激流勇退、見好就收。
關鍵詞:經濟周期;同步程度;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12,F1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9)03-0088-05
2006年底,次貸危機在美國開始顯現,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這場危機就從美國擴散,迅速演變成危及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美國的失業率節節攀升,進出口萎縮,整體經濟步入周期的衰退階段。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在高速增長后出現下行跡象,特別是進出口額的大幅削減以及企業利潤的大幅下降,使得我們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擔憂。實際上,由于我國近些年實行的是外向型經濟政策,整體經濟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十分嚴重,因此,在中美經貿往來日益密切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周期與美國經濟周期的同步程度如何就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一、文獻綜述
目前國外對國家間經濟周期同步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對發達國家之間的研究上,盡管有不少學者都指出國家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受多方面條件的限制。不同類型、不同體制、不同發展狀態的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同步性各有不同(M.Ayhan Kose eta1.,2003;Steve Ambler et a1.2004;C.Calder6n eta1.2007),但是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同步性的研究還是非常少。
S.Schmitt(1998)對美國與加拿大的經濟周期進行研究,他指出美國與加拿大的經濟周期同步性很高,且加拿大不止總量經濟受到美國經濟周期的影響,就業、投資、進出口以及貿易條件均受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影響。M.Sensier and M.Artis(2004)對美國與歐盟集團經濟周期的同步性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歐盟各主要國家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均呈現出一定的同步性。但是,Artis and zhang(1997)認為歐盟成立之后,歐盟各國之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明顯增強,與美國經濟周期的聯系卻在下降。不過以上這些觀點。基本上都認同國家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進一步加強。但是,隨著近些年經濟的發展,一些學者在實證檢驗中發現了與他們不同的觀點。S.Ambleret a1.(2004)使用廣義矩估計法,以20個工業化國家的季度數據,探討國家間兩兩宏觀經濟總量相關的假說。他們對當前的主流BKK模型認定的國家間經濟總量是高度相關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的結論表明,國家間經濟總量的相關系數雖然大多數是正面的,但是相關系數不高,只是非常相似。D.Harding and A.Pagan(2006)采用他們自己定義的同步性檢驗方法發現,工業國在產出之間的同步性也是較低的,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更低于人們的預期(M.Ayhan Kose eta1.,2003)。
目前,我國對于中國與美、日等國經濟周期的同步性問題,也存在一定的分歧。秦宛順等(2002)對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動之間的相關系數進行測算,以此判斷它們之間經濟周期的同步性,得到的結果表明中美經濟周期的聯系并不強,而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彭斯達、陳繼勇(2008)指出中美兩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步性并
不高,特別是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不緊密。但是,陳昆亭等(2004)卻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通過對中美日韓各國經濟總量的矩分析,他們發現中國經濟對于美國經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賴性。另外,中國同日本也有相當強的順周期關系,特別是1978年后,兩國的同步性關系很強。
從以上文獻綜述中我們了解到,目前對于國際經濟周期同步性的問題還存在一些爭議,對于我國與美國經濟周期同步性的研究也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筆者認為單純從經濟增長率的角度或者GDP相關系數的角度對兩國進行同步性分析所得結論并不一定準確,還要充分考慮兩國經濟內部的聯系。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兩部分探討中美經濟周期的同步性問題。第一部分,對兩國的經濟總量進行分析,對兩類經濟指標進行分析,查看兩者的同步性。第二部分,對兩國主要經濟變量的同步性進行分析,從國家間經濟聯系的角度對同步性進行驗證。
二、中美兩國經濟總量波動的同步性分析
研究經濟周期波動的選取指標有兩種。一種是經濟總量絕對量的波動,即古典循環,另一種是基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波動,即增長率循環,這兩種指標分別代表實體經濟的絕對波動水平與相對波動水平。由于對經濟周期同步性的判斷會受到指標選擇的影響,因此本文對以上兩種指標表示的循環分析進行分析,研究的對象是GDP增長率與GDP總量。對兩者研究的時間范圍,本文選擇的是1978年~2007年。本文中方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
鑒》,美方數據則來自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對于中方絕對量的數據,為了統一口徑,我們用每年末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其進行折算。
(一)中美兩國GDP增長率循環的同步性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美國,但是波動幅度也要大于美國。以90年代中期為界,中美兩國GDP增長率走勢的相似程度明顯不同。1978年到90年代中期,兩者的波動形態十分相似,經濟周期的上下轉折點出現的時間點也基本相同,除中國經濟增長率高于美國經濟增長率之外,兩者的波動幅度也大體上一致。但是90年代以后,兩者的走勢有了明顯的不同,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率在出現一次大幅度的增長之后就進入了一段長時間的收縮階段,而美國在90年代經濟增長是相對平穩的,幾乎沒有出現什么波動,直到進入21世紀初,美國經濟才出現了下滑走勢,但是此時中國經濟已經從上一輪經濟周期的波谷中走出,進入下一個周期的復蘇階段。從圖形上判斷,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應該是中美經濟周期同步程度應該是較高的,而90年代中期以后兩者的同步性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為了進一步從數字上證明我們從圖形上的判斷結果,根據中美兩國經貿往來的不同階段,對兩者經濟總量的相關系數進行計算,以判斷兩者在不同階段的相關程度。因為同步性的判斷多少受到分析方法的影響,因此這里采用三種不同的相關系數對兩國經濟周期的同步性進行檢驗,分別是皮爾遜相關系數、斯皮爾曼相關系數以及肯達爾相關系數,這三種相關系數針對時間序列的不同特征給出所選指標的相關程度。
結合圖形1,筆者將中美經濟發展分類4個階段。其中,重要的時間分界點為1989年與1999年。結果顯示,1978~1989年,兩者呈現出高度相關的特征。1989年以后相關系數出現明顯變化,各相關系數大幅度下降,表明兩者的相關程度大幅度降低。根據SPSS軟件的雙尾檢驗結果,兩者相關系數為零的概率相當大。雖然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但是相關系數仍然較低的,未能通過雙尾檢驗。整個時間段來看,改革開放后至今的皮爾遜相關系數0.35,這與一些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同步性相仿。
從GDP增長率的角度來看,中美兩國在1989年以前的經濟周期同步性較高,而1990年以后經濟周期并沒有表現出同步性特征。這說明,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與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是不同步的。
(二)中美兩國GDP古典循環的同步性
現在來分析兩國經濟總量古典循環的同步性,選取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由于選擇的是絕對量數據,為了剔除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對相關性的影響,本文選擇最常用的HP濾波法和BP濾波法對GDP總量進行趨勢項剔除。
圖2來看中國GDP循環因素的峰谷落差與美國比起來還要小一些,且1978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中國的總量波動一直在零附近小幅波動,這說明中國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比較接近,但是美國在這段時間里則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特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與中美經濟總量上的巨大差距有關,畢竟與美國經濟總量相比,中國的經濟總量還是比較小的,我們并不能因此判斷美國經濟周期波動幅度高于中國。另外,1978~1989年間,中美兩國在絕對量波動上并沒有同步性特征,但是1985年到90年代初期,同步性明顯增強,且從經濟變化的上下轉折點來看,各轉折點出現的時間均十分接近。到了1995~2000年,這種同步性又發生了反方向的變化,兩者的上下轉折點幾乎是反向相對出現,這表明當一國產能過剩時,另一國卻產能不足,這說明這段時間兩國的經濟周期是負相關的狀態。進入2000年以后。兩者的同步性又明顯起來,且波動的幅度明顯加大。
下面根據中美兩國經貿往來的不同階段,對兩者經濟總量的相關系數進行計算,以判斷兩者在不同階段的相關程度。表2顯示,1978~1989年,兩者的相關程度并不高,三種相關系數均沒能在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1990~1999年兩者的相關程度有所提升,但卻是負相關狀態,且依舊沒有任何一類相關系數通過雙尾檢驗。2000~2007年,兩者的三種相關系數均在0.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兩國的總量波動在這個階段是十分同步的。1978~2007年的這段時間,中美兩國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69,在0.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而其他兩個相關系數也在0.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因此,從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后中美經濟總量的絕對量波動還是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的。
(三)兩國GDP增長率周期同步性與古典循環周期同步性的比較
根據對中美兩國GDP增長率與GDP循環波動因素的同步性分析,可以發現用增長率與絕對值表示的經濟波動形勢有明顯的不同。從增長率周期的同步性上來說,中美兩國只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同步性強,而從循環波動因素的同步性上分析,中美兩國在2000年以后兩者才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造成這種區別的主要原因,本文認為有以下兩點:第一,對中國古典循環數據的折算處理可能是導致1978~1989年兩者同步性出現較大出入的原因之一。為了使中國的數據與美國數據統一單位,本文用歷年的人民幣中間匯率對GDP總量進行了折算,這種處理就使得兩者的相關系數出現偏差,特別是對1978-1989年的影響最大。因為我國匯率并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匯率基本上都是官方定價,并不能真正反映自由市場上的人民幣價值,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匯率變動很大,幾乎是呈階梯狀態上升,因此在1978~1993中,使用匯率折算過的GDP總量可能會歪曲中國的實際GDP值。第二,增長率指標與絕對量指標的區別是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增長率指標是以前一年的經濟總量為基礎的。反映增長速度的時間序列,它們的同步性反映的是兩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步性,它受上一年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大,因此不能很好的代表兩國當期經濟波動的相關程度,而且中美兩國經濟基數相差太大,增長率同步性低也不能說明過多的問題。而GDP循環因素反映的是經濟在偏離長期增長趨勢之外的產出波動,這種波動往往是由外界沖擊所導致的,因此GDP循環因素的同步性代表的是兩國經濟由外界因素沖擊導致的當期波動的同步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研究中美兩國經濟周期同步性并分析其中關聯,選用GDP總量波動來判斷兩國經濟周期的同步性要更合理一些。
由于以上對兩國經濟周期各階段的同步性還存在一些模糊判斷,下面我們通過各時期兩國主要的經濟指標來分析當時的經濟情況。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匯率改革實施時間也不長,本文暫且不從金融的角度對兩國的經濟聯系進行分析,而主要從貿易的角度進行判斷。鑒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將采用絕對量指標對中美兩國的主要經濟指標進行分析。
三、中美各主要經濟指標同步性判斷
分析宏觀經濟體系中主要經濟指標的同步性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兩國經濟周期同步性的波動特征,尋找經濟周期波動同步的原因和聯系。本文從生產與貿易的角度進行分析,選取的指標是投資、消費與對外貿易。
從表3中可以看出,1978~2007年的各個階段中,中美兩國的投資、消費之間聯系并不緊密,但是在多個階段里我國的進出口總額、投資與美國的消費、貿易等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卻很高。
下面我們分階段來看各主要經濟指標的相關程度。1978~1989年,除了中美兩國的進出口波動高度相關(0.65)之外,各經濟指標之間沒有其他任何一組指標通過檢驗。從1978~1989年兩國的經濟發展來看,雖然這段時間兩國的雙邊貿易發展很快,且各自海外貿易的增長速度也很快,但是兩國雙邊貿易額占各自經濟總量的比重還是較小,因此并不能引起兩國投資與消費的同步運動。因此,本文認為在排除技術沖擊、國際商品價格沖擊等因素之外的情況下,由兩國經貿聯系導致的經濟周期同步運動的可能性不大。
1990~1999年,中美兩國的消費指標高度負相關(-0.79),這驗證了本文在圖形走勢中的判斷。同時,中美兩國在這一階段中的進出口變動沒有任何相關性。雖然在這一階段,我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占我國GDP的比重一直在上升,但是從這個結果上來看,兩國各自海外市場的波動是不同步的。另外,美國的投資與中國的貿易(-0.68)、中國的投資與美國的消費(-0.62)的負相關,也說明兩國在主
要經濟形勢上的背離。從經濟周期傳導的角度來看,兩國在這一個階段的經濟周期完全不同步也就得到了解釋。
2000~2007年,中美兩國的進出口波動(0.79)又出現高度相關的局面,且我國的進出口、投資等指標與美國的消費之間也呈現出高度相關的態勢,美國的進出口指標與我國的投資也是高度正相關。這組數據,一方面表明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也說明中美兩國經貿聯系的緊密。另外,我們發現美國的投資與我國的進出口、消費之間至今仍沒有聯系,中國自美國進口占我國GDP的比重近20年來的增長也遠遠低于出口,這說明從國際經濟周期的貿易傳導渠道來說,我國的經濟還不足以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因此,本文認為中美兩國經濟周期的同步性主要源自我國受美國經濟波動的影響。
總體來說,1978~2007年,中美兩國主要經濟指標之間有多組指標均為高度相關,包括美國的消費與中國的投資(0.32)、進出口(0.69),美國的進出口與中國的投資(0.58)、進出口(0.75)。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進出口、投資與美國市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本文認為由絕對量波動得出的兩國經濟周期同步的結論是可以信賴的。
一、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理論
商業地產經濟出現的波動情況一方面可能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作用。與之前的經濟危機相似,經濟忽快忽慢的增長很容易導致經濟的發展狀況脫離預期的估計,造成經濟危機的產生。為了保證商業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就應帶牢牢把握好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特點。一般而言,商業地產經濟的周期包括四個時期,分別為繁榮期、衰退期、復蘇期和蕭條期,這幾個階段實際上都是宏觀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狀態,因而在商業地產經濟周期上體現出無規律的波動現象。此外,商業地產的經濟波動是由于商業地產的經濟增長不能符合經濟增長的速度從而造成商業地產經濟發展不穩定而產生的,因此,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是一種動態的現象。
二、我國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特點以及原因
與世界范圍內的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趨勢相比,我國的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是完全相反的。我國的商業地產經濟雖然在速度上增長較快,但是其質量問題卻著實令人堪憂,對百姓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我國的空房數量巨大,但需要住房的人數量同樣也較大,可是在高房價的面前往往會造成許多想要買房的人望而卻步,長期下來,會造成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受阻,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國的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產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國民經濟的波動。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的趨勢是在眾多的行業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同樣,商業地產經濟也會出現不平衡現象,對國民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國民經濟是由多種經濟共同組成的,可以說國民經濟的發展關系著各行各業的發展,一旦國民經濟出現波動現象則會對影響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因此,我國的商業地產經濟需要符合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進而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
2.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矛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對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狀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我國當前的商業地產市場供求出現了嚴重的供求矛盾,商業地產的供應量與需求量之間出現了異常的變化,因此,這也是造成我國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原因。
3.商業地產價格的變化。商業地產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利益回報,因此許多企業和個人都愿意投資商業地產行業試圖獲得高額的收益回報。但是,由于投資的盲目性和商業地產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巨大的資金投入往往會造成商業地產的價格迅猛增長,脫離市場價格規律。另外,高額的收益又會帶動更多的人對商業地產進行投資,從而致使商業地產價格更高,造成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
三、應對我國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對策
1.加強對商業地產經濟的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應當加強對商業地產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保證我國商業地產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政府對商業地產經濟的宏觀調控在步調上應當與國民經濟保持一致,全面把握好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從而促進商業地產經濟的穩定發展。商業地產經濟發展過快,不僅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正常發展,同時也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加強對商業地產經濟的宏觀調控,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減少商業地產泡沫是必要的。雖然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會使商業地產經濟的發展減慢甚至停滯,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商業地產經濟可以獲得穩定的發展,投資方獲得的利益也更加長遠可靠,促進我國商業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需要采取緊縮政策,針對商業地產經濟發展中的不足進行有效解決,從而將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促進我國經濟的長久發展。
2.加強對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管理。對于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矛盾,我國需要在商業地產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下加強對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管理。當前,我國的商業地產市場在供應量和需求量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現象,阻礙了商業地產市場的發展,因此,政府需要充分重視起來,加強對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管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下,商業地產只有通過相應的供求買賣才能獲得自身利益的發展,所以政府所需做的是對商業地產市場進行控制管理,而不是單純的將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應量和需求量控制在一個平衡范圍內。政府所做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供求市場的控制管理,從而使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控制在適當的范圍,減小經濟波動,促進商業地產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并不能完全改變商業地產市場供求嚴重不合理的現象,如果供求環境出現問題,將會造成商業地產市場奔潰。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通過政府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是必要的,政府應擔采取積極的措施調節商業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促進商業地產市場的發展。
3.控制好商業地產的價格。商業地產的價格也是影響商業地產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因素,商業地產價格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商業地產經濟的波動,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應當考慮到商業地產的價格,避免商業地產的價格過快增長,從而出現泡沫經濟的現象。然而,通過強制的手段來對商業產價格進行控制并不是可取的,因為這并不能無法完全解決商業地產價格的問題,甚至會對商業地產的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政府對商業地產的價格控制應當從其他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強對市場的管理,當前,我國的商業地產市場混亂,各種不規范的開發行為不僅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同時也影響了商業地產市場的價格。所以,政府應當加強市場監督管理,規范商業地產市場開況,進而促進商業地產市場的消費,保證商業地產市場供求合理,控制好商業地產的價格。
四、結語
關鍵詞:經濟周期,總需求分析,總供給分析
一、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原因的總需求分析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歷了4次較為完整的經濟波動:第1輪波動,1978-1981 年,歷時4年;第2輪波動,1982-1986年,歷時5年; 第3輪波動,1987-1990年,歷時4年;第4輪波動,1991-1999年,歷時8年。2000年中國進入了第五個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波動是各宏觀經濟變量波動的綜合反映,原因眾多,其中總需求的波動對經濟周期有重要的影響。對于我國來說,總需求對經濟的影響日益深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而總需求則主要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
1.投資需求原因分析
投資波動是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原因。投資波動是指投資總量增長率的上升或下降,即不同年份投資總量增長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在我國,雖然在各個時期,投資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各有其特點,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投資波動始終是決定總體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投資引起國民生產總值的波動,二者呈現出非常強的正相關性。據測算,1979-1997年實際投資增長與GNP實際增長的相關系數高達79.5%。名義投資與名義GNP的相關系數達到99%,投資波動與經濟增長的波動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國的投資波動影響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具體傳導機制如下:
首先,在我國,投資波動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與收縮將直接帶動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擴張與收縮,從而對總體經濟周期性波動產生影響。在我國的歷次經濟周期當中,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漲的重要力量,每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上升,生產水泥、鋼材等生產資料部門首先快速增長,由于產業關聯性作用,它會推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水平的上升;相反,固定資產投資的收縮,也將會帶動整個經濟的回落。
其次,投資的擴張除了直接促使社會總需求高漲外,還會促進就業,使居民的收入增加,從而促使社會的消費需求增加,這又會間接促使社會總需求增加。企業為了適應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又會增加投資,于是需求又會增加……價格和利潤就會在這一過程中上升,又為下一輪的投資提供資金保證,從而經濟出現累積性擴張。但當經濟擴張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出現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頸制約以及產業結構的失衡,投資會出現下降,經濟進入收縮階段。在經濟進入低谷期以后,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又進一步采取擴張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和收縮。投資波動便是通過上述過程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成為影響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從1988年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由于社會需求旺盛,價格改革預期加強,當年通貨膨脹率第一次達到18.5%,國家開始采取緊縮政策,國有投資率先回落,其增長速度低于非國有部門;到1989年,非國有投資出現改革以來第一次回落,回落速度超過國有部門,表明非國有部門對市場反應更為敏感,預期不好就會直接減少投資。1991年下半年,國家重新啟動經濟,國有投資率先啟動,非國有投資存在著滯后反應;到1992年,國有投資仍在大幅增長,增長率比非國有部門高10個百分點。由于市場預期的拉動,1993年非國有投資大幅增長,增長率高達到72%。到這一年7月,國家開始在宏觀上采取緊縮政策,國有投資增速明顯回落,但經濟景氣還未結束,非國有投資依然較為旺盛。隨著國有投資的步步收縮,引致了非國有部門的收縮,當經濟景氣預期結束時,非國有投資比國有投資的下降還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兩頭在外”的戰略和出口推動的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為了擴大內需,政府再次運用擴張國有投資的方式拉動經濟,但效果遞減,特別是民間投資沒有跟進,增長的下滑不可避免。1997年的非國有投資的增長低于國有投資。1998年國家再次啟動國有投資,直到2000年,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社會投資開始活躍,固定資產增長率由1999年的5.1%上升到9.7%,2001年進一步上升為13.7%,2002年上升到16.1%。2003年,非國有投資增長46.4%,增長率比國有部門高18個百分點,這表明投資增長的主體,已由政府讓位于企業自主投資。從上述經濟波動看,經濟增長達到9%以后,非國有投資的增長開始超過國有投資;當經濟增長低于9%,非國有投資的增長就要低于國有投資。國有投資起著經濟啟動和收縮的先導作用。當國有投資確實啟動了經濟景氣時,非國有投資才會跟進;當國有投資收縮結束了景氣時,非國有投資才會快速退出。國有投資是國家宏觀政策的操作和控制杠桿,非國有投資基本上是隨市場景氣循環的變動而進退的。
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的周期性波動,這就為我國熨平經濟周期,減小經濟波動的幅度進而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在經濟高漲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政策來限制投資的增長(比如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等措施)來限制經濟的進一步高漲;而在經濟衰退時,則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來鼓勵投資以帶動經濟走向復蘇。
2.消費需求原因分析
消費是社會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消費波動也是影響國民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實證分析表明,當消費波動變動1個百分點時,引起社會總產值同向波動0.36個百分點。在實際經濟運行中,消費的變化并不像投資那么迅猛,而是緩慢的變化,且消費的波動落后于社會總產值的波動。
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是居于主體地位的。在上世紀80年代,消費對經濟增長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進入90年代以來,由于我國發展戰略的轉變和發展層次的提升,投資和國外需求所起的作用有所加強,然而,消費的作用仍居主體地位。并且從1979年到1999年這二十年來,除了1993年和1998年這兩年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大于消費之外,其余的年份均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主體。這表明消費的波動對總體經濟的波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消費波動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的主要機制是:
首先,消費波動對經濟景氣波動具有重要的直接影響。消費可以在經濟的復蘇時期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在繁榮時期則可以使經濟景氣的時間得以延長,同時消費還是遏制經濟蕭條的的重要因素。當經濟周期處于衰退和蕭條階段時,居民的收入會出現減少的現象,但根據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定,由于居民的消費存在“示范效應”和“棘輪效應”,所以居民的消費具有一定的剛性,它不會隨著收入的下降而馬上下降,而是下降較少甚至維持不變,這就使得總需求中消費需求相對于投資需求更具有穩定性,所以消費需求具有一種自發地對經濟衰退的遏制作用。1997年以后,我國的經濟一度受到通貨緊縮的影響,投資需求出現下滑,經濟增長速度也很緩慢,但是居民的消費需求并沒有像投資那樣出現同步劇烈下滑,所以,總體經濟增長速度才得以保持。同時,經濟增長與邊際消費傾向相關。一般來說,當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時,會影響乘數效應變小,經濟增長速度會放慢;當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上升時,會使乘數效應變大,經濟的增長速度也會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與經濟增長率有一定的同步性。
其次,消費波動對經濟景氣波動具有重要的間接影響。當經濟處于蕭條時期,單靠投資需求的擴張而最終沒有消費需求作為支撐,經濟就無法復蘇并繁榮起來。1997年以后,由于我國消費需求增長乏力、出口也面臨困難,宏觀經濟調控部門選擇了增加政府投資來作為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由于消費需求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沒有消費需求支撐的投資將成為無效投資,無效投資是無法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所以,以投資作為刺激我國經濟增長的手段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我國商品市場供求格局已發生歷史性的變化,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的格局已被打破,買方市場日益明顯,消費波動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越來越大,并成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費需求通過對投資需求的影響,可以對宏觀經濟周期從間接方面產生影響。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對我國宏觀經濟周期有重要的影響,并成為引起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一般具有穩定性,而且我國居民向來有儲蓄的優良傳統。因此,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引領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仍是我們面對的問題。為了增進居民的消費,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應采取措施,縮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居民消費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收入分配領域,宏觀調控政策應該利用財政政策調節居民收入差距,對低收入者實行補貼政策。第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穩定居民對未來的預期,使人們對現期的消費不至于由于顧慮未來保障而減少。最后,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村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能把這一市場打開,那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進一步提高。
一、經濟周期的含義
經濟周期,又叫商業周期或者景氣循環。經濟周期是指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經濟擴張和收縮互相交替、循環出現的一種周期性現象。具體到一個國家,經濟周期是國家的總體收入、總體支出與總體就業狀況的循環往復。經濟周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即:擴張、頂峰、衰退、谷底。
二、美國經濟周期性波動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工業經濟不斷繁榮的作用下,美國經濟出現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自然資源以及生產規模的影響,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經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供求背離,從而導致了美國經濟的大幅度波動。上世紀90年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使美國的生產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國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大力推動下,美國的經濟不但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且其通貨膨脹率也維持低位。這段長達十年的黃金時期,知識化的投入有效抵消了自然資源稀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知識要素具有的邊際效益不斷遞增,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柔性化的生產為經濟的穩定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美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相對穩定,經濟整體也出現穩定上升的態勢。隨著美國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金融手段不斷得到創新與發展,虛擬經濟快速實現了繁榮。到2007年,快速繁榮的虛擬經濟終于導致了美國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海嘯般瞬間擊垮了美國的經濟,引起了美國經濟巨大的波動[1]。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一共出現了三次中周期的波動。在這三次波動過程中,美國政府分別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來應對,從而使美國經濟起伏不斷。
(一)第一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一次中周期第一次中周期是1973—1978年。此次中周期波動一方面受到美元超發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打擊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中東的石油輸出國收回了石油的定價權,石油的價格提高了兩倍多,從而引發了此次中周期波動。
2.第一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為了應對這次中周期的經濟波動,美國的金融政策頻繁變動,時而寬松時而緊縮。當貨幣政策寬松時,通貨膨脹率急劇攀升;當金融政策緊縮時,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完全停滯。為了有效改善經濟狀況,1978年,美聯儲采取了一攬子的金融政策:增加1%的貼現率,對數額比較大的存款加征2%的準備金,支持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率。但是,這些方法并沒有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狀態,通貨膨脹率依然居高不下[2]。
(二)第二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二次中周期第二次中周期是1978—2007年。第二次中周期依然是由于油價暴漲引起的。1978年,伊朗局勢動蕩不安、兩伊戰爭爆發等因素引發全球石油價格暴漲,從而給本來經濟就存在諸多問題的美國帶來了沉重打擊,美國經濟出現全面衰退。
2.第二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美聯儲于1979年下半年開始實施全新的金融政策,改變公開市場的操作方法,通過控制銀行存款準備金的總量控制M1。這種金融政策的實施快速地抑制住了通貨膨脹率以及快速下行的美國經濟。
(三)第三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三次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房價的持續下跌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紛紛破產,大量投資基金接連關閉,使得美國經濟快速下跌,從而引發了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
2.第三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第三次中周期的經濟波動給全世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不但是美國,世界大多數國家出于本國經濟的發展紛紛向市場注資,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國的央行在短短的48小時內就向市場投放了大約3262億美元的資金,而美聯儲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就向銀行進行了3次共380億美元的注資,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美聯儲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多次向市場注資。中國政府也不例外,也向市場投放了4萬億的流動性[3]。
三、我國經濟周期的波動狀況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與世界上大多數經濟體一樣,我國也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周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共出現了三次中周期規模的經濟周期,在這三次中周期規模的經濟周期過程中,我國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政策。
(一)第一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一輪中周期第一輪中周期是1981—1991年。從1981年開始,我國經濟出現逐年上升趨勢,一直到1989年的上半年,這段時間是擴張階段。1989年的上半年,我國的經濟在第一輪中周期中達到了峰值,此時,我國出現了經濟過熱以及高達17.8%的通貨膨脹率。1989年的下半年,過熱的經濟出現衰退,這次衰退一直持續到1991年,此時為下降期。在這一輪經濟周期中,我國經濟總量不斷上升,首次出現了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的現象。
2.第一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第一輪中周期,我國基本上采取的是帶有擴張性質的寬松金融政策。在本輪周期性波動的起始時期,由于經濟快速上升(GDP高達15.2%),市場上流動性嚴重不足,為此國家采取了寬松的金融政策。通過超發貨幣的政策彌補市場上流動性的不足,這樣就導致了流動性泛濫,并使基礎建設與信貸出現嚴重失控。為應對這個狀況,1985年,我國調整了金融政策,收縮銀根。但是,由于執行力度不夠以及前期超發貨幣的積累效應,我國經濟上出現了“軟著陸但不著陸”的尷尬現象,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高達8.8%)。1989年,我國政府再次調整金融政策,以非常嚴厲的金融從緊政策應對這種狀況。但是,由于政策力度太大,導致經濟快速萎縮,1989年GDP降至7.2%,1990年降至3.8%。盡管后來連續兩次放寬信貸,但是經濟發展仍然乏力。
(二)第二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二輪中周期第二輪中周期是1992—1999年。從1992年開始,一直到1994年,短短三年的時間,我國經濟快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也隨之快速上升,這段時期為擴張時期。1994年的上半年,經濟擴張達到了頂峰,此時出現了經濟過熱以及高達14%的利率。1994年下半年,第二個中周期達到頂峰。1995年,我國的經濟開始出現衰退,一直到1999年。在這次周期波動的過程中,國內需求顯著下降,利率水平快速上升,人民幣快速貶值,中國開始進軍海外市場。從2000年的上半年,一直到2001年的下半年,我國經濟出現了一次短周期的經濟周期。期間,2000年的上半年經濟逐漸上升,2001年的下半年經濟又出現了下降。
2.第二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在上一輪經濟周期的應對過程中,金融政策的有效性盡管效率不高,卻為本輪金融政策的選擇提供了參考。為應對上一輪經濟周期帶來的負面影響,本輪經濟周期一開始金融政策就得到了強化。1993年,我國開始大力加強宏觀調控,采取從緊的金融政策回收市場的流動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抑制了通貨膨脹,同時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外匯儲備。1994年,金融政策從緊被改為適度從緊,并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工作的重點。1996年,金融政策一方面兼顧從緊,另一方面兼顧適度寬松,確保了經濟軟著陸的順利進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的經濟再度出現通貨緊縮,金融政策隨之改變,積極的金融政策替代了適度從緊的金融政策,經濟狀況得到了快速的改善。
(三)第三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三輪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是2002—2007年。從2002年開始,本輪經濟周期進入擴張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2008年達到頂峰。在這個時期內,我國大部分行業的總供給都遠遠超過總需求,除房地產和原材料等商品價格上漲外,其他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普遍下降。我國的房地產業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擴張,并快速走向了繁榮。2008年下半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國內企業嚴重虧損,海外市場迅速萎縮,大批企業停產,企業倒閉現象司空見慣。
2.第三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快速擴張,再度出現經濟過熱現象,為此,我國的金融政策再度轉為適當緊縮,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等措施降低市場的熱度。2006年,我國經濟熱度繼續升高,為此,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力度,大規模回收市場的流動性。2007年,我國延續2006年的金融政策,持續收緊,通過連續6次提高存貸款利率和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方法繼續回收市場的流動性。2008年下半年,為應對美國的金融危機,確保我國經濟的正常增長速度,我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的金融財政計劃,向市場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資金。同時為了增加資本市場的流動性,9月—12月短短4個月時間,我國連續5次降低存貸款利率,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盡管我國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應對措施,但是,我國的經濟還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GDP出現了明顯的下降[4]。
四、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背后的金融政策分析
與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在強有力的金融政策的干預下進行的,從本質上來講,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的特殊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體制并沒有真正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與市場經濟體制下會出現經濟周期的波動一樣,依靠金融政策干預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樣也會遇到相同的難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當各經濟主體之間出現比較嚴重、難以協調的問題時,能夠進行協調的也只有政府,此時政府就會采取一定的金融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確保經濟能夠沿著國家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在調控過程中,由于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各經濟主體之間矛盾重重,政府的應對措施常常會出現許多困難。從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上來看,頻繁變動的金融政策對其影響相當大。金融政策寬松,市場流動性增強,經濟就會繁榮;反之,金融政策緊縮,市場流動性降低,經濟就會衰退。目前,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對經濟的監控、分析,還是對經濟前景進行預測都缺乏經驗,這樣常常使得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滯后,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的各種經濟體互不和諧的現象,從而導致我國經濟周期波動頻繁[5]。
五、當前我國金融政策選擇的建議
2012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起始年,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但是整體看來,我國的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一方面是確保轉型期經濟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要面對居高不下的CPI,金融政策究竟是寬松還是緊縮,我國政府正處于兩難境地。另外,國際經濟形勢變幻無常,美國經濟危機的陰云尚未散去,歐債危機風云又起,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政策的取向。為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政府要認真加強經濟形勢的分析,準確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努力創建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良好局面。正是因為金融政策對于經濟周期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干預性,因此,現階段必須大力加強對市場經濟形勢的分析,選擇恰當的金融政策。
(一)大力加強市場調研,合理制定金融政策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主體逐漸分化,不同的市場狀況與金融政策對不同的經濟主體造成的影響不同,有的甚至會嚴重阻礙某些經濟主體的發展。為此,政府必須大力加強市場調研的力度,從細節入手,準確掌握各經濟主體的發展狀況,合理制定金融政策,確保金融政策對不同經濟主體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二)大力加強金融傳導機制建設
認真分析西方發達經濟體,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金融傳導機制的主要途徑是利率與資產價格。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金融政策存在著許多問題,利率與資產價格仍無法正常運用。為此,在我國必須大力加強金融傳導機制建設,創造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逐漸將信貸傳導機制轉變為利率與資產價格,確保金融傳導機制的暢通[6]。
(三)努力轉變政府職能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都是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的。事實證明,這種干預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展,阻礙了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為此,必須恰當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努力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轉變政府職能,確保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解放市場,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不斷地通過自身的努力融入到國際大環境中,利用國際經濟的優勢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在這新形勢下發展國際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周期性的波動。當前形勢下,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影響的主要實現渠道是國際貿易,尤其是國際貿易所產生的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影響極為明顯。因此,本文旨在對新形勢下國際貿易沖擊與我國經濟周期波動進行研究,概述我國對外貿易波動的特征以及與經濟周期相關性,在這個基礎上具體分析了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影響將會進一步增加。
關鍵詞:
新形勢;國際貿易沖擊;中國經濟;周期波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不斷地加快融入國際貿易經濟的大環境中的腳步,相互之間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強,導致國際貿易經濟及其金融環境的稍微變動都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波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新形勢下國際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形式是多樣化的,主要有貿易、匯率、利率、國際金融市場等多重渠道,且對我國經濟波動產生作用還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中受我國人民幣政策的影響,國際經濟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際貿易沖擊渠道來實現的。
一、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讓我國在國際上的社會地位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到了二十一世紀,對外貿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對外貿易總額已經躍居全球第二而且仍然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在這個發展基礎上,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方向轉變為發展成為貿易強國,而貿易強國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頻率較低,以保證對外貿易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穩定性和波動性是對外貿易一組相對的兩種概念,只要是處于發展狀態中的系統正常運行都會表現出波動性,國際貿易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周期波動現象在我國經濟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經濟變量芳年存在較為顯著的周期波動,其主周期長度大約為7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交易總額的節節攀升,仔細研究其增長率會發現中間存在著明顯的波動性,導致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周期波動產生重大影響。由于波動性是客觀存在,在市場體制下無法避免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做的只有分清形勢,深入研究貿易波動性特征和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減小過度的波動對國民經濟總體帶來的不利沖擊和負面影響,保持穩定和波動之間的相對平衡,進而保持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
二、經濟周期相關性
經濟周期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經濟周期性的波動就會越明顯,受影響的因素也會逐漸增加。因為對外貿易與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呈顯著的正向關系,這有利于貿易伙伴之間經濟周期傳導的通暢。在未進行相關研究之前,許多的經濟學家認為各國經濟周期的協動主要是由產業內貿易引起的,但是隨后許多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余額和貿易條件同產出的相關關系研究的不斷深入,改變了這一看法。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表明,有關貿易進出口對經濟產生影響的論述更多地集中于討論貿易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而對于國際貿易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相關性和作用機制的研究則非常欠缺,導致當前新形勢下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產生重要影響。
三、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分析
1.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分析。
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對貿易進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當前在對外貿易面臨著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了能夠更好的證明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利用哈羅德1993年在凱恩斯的基礎上提出的貿易乘數理論進行分析。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分析法認為,出口貿易額的增加會導致出口型企業收入以及其他企業產品消費需求的增加,有效的刺激了生產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增加收入,然后引發新一輪消費需求的增加,最終使國民收入產生數倍于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產生所謂的貿易乘數效應。這種理論效果主要體現的就是國際貿易沖擊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正向影響。但是,如果考慮到更多的影響因素,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理論分析將出口貿易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是遠遠不夠的,并且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的簡單哈羅德貿易乘數估計貿易出口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存在許多局限性。首先,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分析理論可以操作的前提是必須保證假定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口的自主變動都不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完全適用;其次,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的相關變量之間是完全獨立的,以出口貿易為主要對象,并沒有出口對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口所產生的間接影響。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究發現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分析理論僅適用于少數發達國家,對許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貿易乘數顯得很不現實。
2.聯立方程組估算的貿易乘數。
聯立方程組估算的貿易乘數是對簡單哈羅德貿易乘數的一種拓展延伸,在分析對外貿易對經濟產生的影響過程中,將進出口對投資、消費的間接影響加以考慮。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GDP的增量為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幾部分增量之和,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到,GDP的增量為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幾部分的增量之和,其中國際外貿易對經濟的周期波動影響體現為凈出口額的多少,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拉動作用,只有在貿易順差逐年遞增時才有可能,否則,對外貿易就會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基于經濟發展的波動性,長期保持貿易順差逐年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從長期性的發展來看,在對外貿易過程中要盡量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聯立方程組估算的貿易乘數就是綜合考慮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出口相互影響的因素,通過構造聯立方程組的方法,來測算出口乘數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通過對國際貿易沖擊與經濟周期波動性數量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幾個結論:首先我國的進口、出口和進出口都是順周期的,周期時間大約為7年。其次,進口、出口和進出口的波動性比實際GDP的波動性更加劇烈,其中出口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先導性作用。最后結合簡單的哈羅德貿易乘數分析的結果表明,進口、出口和進出口都對經濟波動具有顯著的影響,前者每波動1%,就會引發經濟周期波動0.02-0.27個百分點。
四、結語
通過對新形勢下國際貿易沖擊與我國經濟周期波動進行研究,在日后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減小因經濟波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國家政府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穩定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地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孫紅 單位:赤峰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浩,胡永剛,馬知遙.國際貿易與中國的實際經濟周期——基于封閉與開放經濟的RBC模型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2007(05).
[2]劉金全,劉志剛.我國GDP增長率序列中趨勢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05).
[3]孫立堅,孫立行.對外開放和經濟波動的關聯性檢驗——中國和東亞新興市場國家的案例[J].經濟研究.2005(06).
關鍵詞:經濟周期;退市監管;盈余波動;應計項目
中圖分類號:F0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3-0025-04
一、引言
近年來,盈余穩定性作為考察盈余風險的一個指標來評價和衡量企業績效,不僅彌補了僅靠量而忽視質的評價標準,而且也可以避免公司盈余管理給實證檢驗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此,學術界也開始嘗試用盈余波動作為公司治理的評價指標來考察公司治理效應。Cheng(2008)研究發現,公司擁有較大規模的董事會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業績波動性。牛建波(2009)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上市公司擁有較大規模的董事會能夠縮小公司績效的波動性。李琳等(2009)研究發現,股權制衡能有效降低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公司價值的縱向和橫向離散程度。但是公司治理的好壞并非影響盈余波動的主要原因。一個企業的盈余波動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即經濟周期與會計收入確認的差異(Dichev et. al,2009)。現有對盈余波動原因研究的文獻甚少,特別是實證研究則少之又少。為此,本文就經濟周期、退市監管以及企業成長性等方面提出引起盈余波動的外在和內在原因,并通過實證的檢驗得出退市監管為盈余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過行業因素和企業成長性的檢驗也證明,經濟周期對公司盈余波動具有顯著影響。在考慮了退市監管的情形下,行業因素和企業成長性對盈余波動的影響依舊存在;其次,本文也發現盈余波動的主要來源是公司盈余的應計部分,現金流的波動受如上因素影響甚少,而非經常項目也會帶來盈余的波動性,特別是虧損公司。
二、研究假設
(一)經濟周期與盈余波動
經濟周期作為企業生存的環境因素會影響其經營活動,隨經濟周期的各階段的變化,企業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也會隨之變化,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企業的成長性與盈利能力自然會好些,而在經濟萎縮期,企業的成長與盈利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與宏觀經濟緊密關聯的行業,例如能源、鋼鐵、交通等基礎行業,以民航來說,2008年末的經濟危機給這些企業帶來業績的巨大波動,2008年業績均為大幅度虧損,公司盈余的巨大波動毋庸置疑。Klein et.al(2006)基于美國的數據研究發現,經濟周期和上市公司的資產回報率(ROA)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系。可見公司盈余的波動性會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并可能處于同步波動的可能。成長期的公司,盈余處于高速增長期,高速業績增長也會帶來企業盈余的波動。為此,本文提出假設,H1:經濟周期會影響公司盈余波動。
(二)退市監管與盈余波動
退市的監管無疑給企業特別是虧損企業帶來了盈余管理的動機。而會計收入確認的差異主要是公司主觀方面的原因,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使得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行盈余管理,例如再融資、扭虧等。按照規定公司欲再融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需達到規定標準,公司為此存在利用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陳小悅等,2000),這也會使得公司盈余的波動增大。由于我國虧損上市公司存在退市監管的問題,虧損上市公司為脫掉“ST”的帽子且防止被“PT”,進行盈余管理“洗大澡”的行為普遍存在(李遠鵬、牛建軍,2007),為盡快扭虧為盈,將以后年度的虧損提前釋放,出現某些年度“巨虧”的情況,這也增加公司盈余的波動性{1}。而且虧損上市公司的應計項目的持續性要低于現金流的持續性(Nicholas et.al,2001)。這些足以可見虧損企業為了扭虧目的管理的盈余,而盈余的管理加大了盈余的波動性。據此提出假設,H2:退市監管會加劇盈余波動。
(三)暫時性項目與盈余波動
企業經營狀況的不確定,特別是非經常項目(暫時性項目),其持續性比較差,很容易引起公司盈余的波動性。為此,本文也提出,H3:非正常項目的波動性會加劇公司盈余的波動性。
三、實證檢驗
(一)研究設計
根據Cheng(2008)的模型以及檢驗本文假設的需要,本文多元回歸模型設定為:
變量說明,盈余波動性(SD_ROA)采用超過5期資產收益率(ROA)的標準差來代替,現金流波動(SD_CFO)采用超過5期經營現金凈流量與總資產比(CFO)的標準差來代替。應計項目(Accrual)采用Sloan(1996)的計量公式{2},而應計波動(SD_Accrual)采用超過5期應計項目與總資產比的標準差來代替。成長性(Sale Growth)為企業銷售增長率,上市年限(Firm Age)為企業上市年至觀察期結束的年限,CEO權力(CEO Powerful)是指公司CEO是否與董事長兼職(是為1、否則為0),董事會會議次數(Times)是上市公司董事會年開會次數的自然對數,董事會規模(Board Size)是上市公司董事會人數的自然對數。企業規模(Size)和財務杠桿(LEV)分別是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與資產負債率。
本文主要通過對比檢驗和回歸檢驗的方法,檢驗本文提出的假設。通過對考察期間樣本出現負盈余的次數進行分組,再采用T值檢驗法,檢驗組間盈余波動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濟振蕩對公司盈余波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行業的影響上,根據單變量檢驗的結果和模型進行多變量回歸檢驗,檢驗是否綜合考慮影響因素后本文假設是否成立。
(二)樣本選擇
本文一共選取在上海深圳A股上市的1204個樣本,其中剔除數據有缺失的樣本123個,金融行業樣本7個,最后獲得樣本1074個,包括70個在觀察期內進行過再融資的樣本。并在CSMAR數據中選取此樣本2002-2007年6年的有關財務和公司治理數據,形成本文研究所需的面板樣本數據。數據的初步統計分析見表1。
(三)實證檢驗
1. 單變量檢驗。表2中T檢驗可見盈余波動存在顯著的退市監管效應,盈利與虧損樣本間的盈余波動顯著的差異,且均值相差較大(差異0.064)。同樣兩組樣本間現金流的波動與應計項目波動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均值差異金額不同,現金流的均值差異(0.013)比應計項目的均值差異(0.051)小,可見盈余波動的差異主要來源于應計項目的差異,即公司在退市監管的制度背景下,主要通過對應計項目管理來達到扭虧的目的,但由此帶來的應計項目的波動導致了公司盈余的波動。
表3中T檢驗可見盈余波動存在顯著的退市監管效應,虧損1年及1年以上的樣本間盈余波動存在顯著的差異,且均值相差較大(差異0.054)。同樣兩組樣本間現金流的波動與應計項目波動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均值差異金額不同,現金流的均值差異(0.013)比應計項目的均值差異(0.060)小,同樣可說明盈余波動的差異主要來源于應計項目的差異,即公司在退市監管的制度背景下,虧損年限的因素會加大公司對應計項目管理來達到扭虧的目的,但結果是使公司盈余波動更大。
2. 多變量回歸分檢驗
相關系數表4中可見,被解釋變量(SD_ROA)與企業成長性、非經常項目、董事規模、上市年限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是相關系數均在0.6以下,理論上不存在明顯共線性。
表5中Model(1)為不區分再融資樣本的檢驗結果,結果可見公司的成長性與企業盈余波動成正向關系,同樣非經常項目的波動性也與企業盈余成正向關系。這說明成長型企業由于盈余的高速增長增加的公司的盈余波動,而企業非正常項目的波動加劇了企業盈余的波動性。企業規模與盈余波動呈負向關系,可見大規模的企業由于受到社會關注度較高,更注意企業形象,在穩定業績上也是如此,而且小企業可能處于成長期,盈余波動性高。企業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盈余波動呈正向關系,說明企業負債越高企業的盈余風險也相應越高。行業因素對盈余波動的影響非常顯著,經濟周期影響著企業的成長性,而成長性與盈余波動成顯著正向關系,可見,經濟周期對盈余波動的影響是顯著的。
表5中Model(2)為剔除再融資樣本的檢驗結果,回歸檢驗的結果與Model(1)基本相同,這意味著再融資樣本的剔除對于上述結果沒有影響。Model(3)為觀察期內樣本沒有出現虧損的樣本,這組回歸中不難發現CEO Powerful與盈余波動顯著負相關,說明在盈利企業中公司管理層有平滑業績的可能性。公司管理層持有盈余波動會降低盈余預測及其準確性的理念(Graham et.al,2005),在不存在退市監管的壓力下,公司管理層完全有動機去平滑業績。Model(4)為觀察期內樣本出現虧損的樣本,此時公司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盈余呈顯著的正向關系,這說明獨立董事在公司出現虧損時,可能會為了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長期盈余管理,使得公司盈余出現大的波動。Model(5)加入是否出現虧損變量(Groups,其中觀察期有虧損為1、否則為0)的樣本。可見Groups與盈余波動呈顯著正相關,即虧損樣本由于退市監管的影響而加劇了盈余的波動。
3. 穩健性檢驗。本文采用的截面數據為2007年的數據,而盈余波動則是一個期間數據,為了檢驗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2002年的截面數據進行再次檢驗,檢驗結果基本符合。可見,本文的結論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四、主要結論與研究展望
盈余波動性是一個研究盈余質量的新話題,也是今后研究公司治理效用的主要指標之一,研究盈余波動的緣由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過對2002-2007年6年的面板數據的分析檢驗,發現上市公司盈余波動除受自身經營風險的影響外,還受到經濟周期、退市監管以及企業非經常項目的影響。其中經濟周期主要表現在對行業的影響和企業成長性的影響,由此影響盈余的波動性;而退市監管則是直接影響公司管理的“扭虧”的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盈余管理加劇了盈余的波動性。在盈余波動的組成中,現金流的波動性相對于應計項目的波動性更為穩定,在退市監管的影響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可見,公司盈余的波動主要來源于應計項目的波動。
盡管本文在研究盈余波動的緣由上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于盈余波動的研究還需繼續深入,盈余波動的長期表現及其經濟后果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也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釋:
{1}中國證監會2001年11月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規定:“公司出現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情形,證券交易所應自公司公布年度報告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做出暫停其股票上市的決定。”
{2}Sloan(1996)采用計量應計的公式為:Accruals=(CA-Cash)-(CL-STD-TP)-Dep,其中:CA為流動資產的年度變化數;Cash為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年度變化數;CL為流動負債的年度變化數;STD為流動負債中債務的年度變化數;TP應付所得稅的年度變化數;Dep折舊與待攤費用。
參考文獻:
[1]Cheng Shi jun,Board size and the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7).
[2]Dichev I.D.,and V.W.,Tang,Earning volatility and earning predictabi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 (47).
[3]Graham,J.,Campbell,H.,and S.,Rajgopa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40).
[4]Klein. A.,and CA.,Marquardt,Fundamentals of Accounting Losses[J]. Accounting Review,2006, (81).
[5]陳小悅,肖星,過曉燕.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1).
[6]李琳,劉鳳委,盧文彬.基于公司業績波動性的股權制衡治理效應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7]李遠鵬,牛建軍.退市監管與應計異象[J].管理世界,2007,(5).
[8]牛建波.董事會規模的治理效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1).
The Economic Cycle, Delisting Monitoring and Earnings Volatility
Xu Hui
(Accounting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經濟界一般將經濟周期劃分為三種類型,即3~4年的短周期,10年左右的中周期和50年左右的長周期。我國2003年GDP增長為9.1%,可以說剛剛走上上升的正途。所以,從短周期波動來看,我國GDP增長正處于擴張期,風險不大;從長周期來看,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和消費結,構升級,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基礎動力,這些驅動力長期存在而且良性互動。
專家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軌道,這一輪新的擴張期將至少延續至2005年初。”
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擴展,中國保險業也在迅猛發展。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保險業的總資產已經達到9122.8億元。盡管遭遇非典,2003年當年保險業的保費收入仍達3880億元,同比增長27%。
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這在經濟發展中是一道檻兒。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一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前途:一種是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實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明顯提高,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比如新加坡和韓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很快奔向人均4000美元、8000美元;另一種是各種矛盾凸現,如處理不當,會出現貧富懸殊、失業激增、分配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比如以阿根廷為代表的許多拉美國家。
站在經濟發展的岔路口上,如果我國各項政策與措施得當,短周期應該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中周期波動的復蘇將延長,中國經濟將實現良性增長。而經濟大勢的向好,必然能夠為整個保險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使周期性風險較小。
如果各項政策與措施不當,雖然短周期內經濟增長仍會保持向上態勢,但中長期向上運行趨勢和速度會受到影響,難免阻礙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1999~2002年是中國壽險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保費收入增長率遞增,資產負債率不斷增加,而資本充足率、凈資產利潤率和凈利潤占當年保費收入比率均快速下降的特點,潛在償付能力風險日趨擴大。據測算,我國壽險業的償付高峰徘徊在2015~2020年之間。長期看,如果經濟發展正常,保險業盈利能力較強,將可以確保償付的安全;如果經濟發展波動較大,保險公司現金流掌控不力,就可能出現較大的償付風險,需要審慎處理償付高峰。從國家現有政策與經濟走勢可以預測,前一種可能性遠大于后一種可能性。
直銷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行業,在經濟危機時往往顯示出反經濟周期的特征。也就是說,正因為蕭條時代的來臨,大家會增加追求其他收入渠道的欲望,直銷的低門檻和低風險自然是首選。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經濟危機的打擊面甚廣,直銷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響。經濟危機對于直銷來說,有利也有弊,我們必須洞察秋毫,以掌握先機。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到后來的金融危機的開始,各大上市公司便承受到巨大的打擊。上市直銷公司股價同樣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失。
盡管前三季度的各上市直銷公司的業績報告都有不同程度的“回暖”跡象,但進入10月以來,全球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已經波及到幾乎所有的上市企業,直銷企業也未能幸免,狂跌之勢逐漸展開。
一位康寶萊的員工近日開玩笑地對我說,他們的股價跌地比較“樂觀”, “只”下跌了三分之二。于是筆者翻閱了最近康寶萊的業績報表,發現康寶萊的股價已經從9月近50美元的高位跌到了15美元左右。
同時在雅芳、如新、歐瑞蓮等的上市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近期股價都有較大幅度的萎縮:雅芳從今年10月以來股價下跌近50%、如新下跌近三分之一、同樣的歐瑞蓮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縮水。可見此次金融危機對這些公司的影響之大。
對于股價的縮水只是對已經上市的企業有影響,但從金融危機到逐步而來的經濟危機,甚至到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步步逼近直銷行業。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由于跟直銷相關的其他關聯產業必然會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受到沖擊,直銷企業要想獨善其身恐怕會很艱難。更現實的是,因為消費者的支出大量緊縮,直銷企業直接面向的幾大產業注定難以幸免。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經濟危機一旦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相信也沒有太多的人會去顧及“顏面”,而作為價格較高的直銷類化妝品則更無人問津。最近,玫琳凱相關人士向筆者證實,由于該公司產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場,消費力的減弱已經影響到公司業績,公司2008年沒有完成既定的業績增長目標。
而關于保健品行業,作為直銷保健類產品相對于普通的抗生素或者普通藥品來說,價格略顯高端,不是一般的消費者所能承受的,因此以保健品為主的直銷企業也必定受到相關影響。
對于日用品行業,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時,當時的男人們為了節約,刮胡刀片都是在用鈍了后磨了又磨,以節省開銷。要游說對方地作出“換個牌子用”的舉動,已經不是那么容易。
因此,就直銷涉及到的多個行業來看,經濟危機一旦大面積爆發,將會對以產品消費為主導的直銷企業造成非同尋常的影響。
由于經濟危機來臨,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失業或需要更多的機會保障,也肯定會給直銷行業增添活力。但面對這個利好我們也必須保持謹慎樂觀,不能盲目。
首先,直銷并不是只是按照“增員”來發展的。更多直銷人員的加入確實在一方面可以使現有的直銷團隊發展更快,但由于人們購買力的普遍下降,新加入的直銷員不能通過正常渠道將直銷產品推銷出去,只有更多依靠團隊發展來促進業績。這樣實際上會在政策應對上給企業帶來更大壓力,從更高層面來看,甚至會加深決策層對直銷的不利印象。
新周期的啟動,意味著中期內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將從公共部門和房地產投資,逐步轉移到私人部門的投資。我們同意過去兩個多月國內需求走弱的觀察和判斷,但認為這應該是短期和臨時性的,主要受到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民工荒、節能限產結束等因素的擾動。
從3月下旬以來的一些跡象看,民工荒的影響可能已經基本消除,緊縮政策和甩庫行為的影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基于這樣的判斷,我們認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仍然立足于控制通脹的緊縮性政策;由于盈利改善與估值壓力的糾結,資本市場將繼續維持箱體震蕩的局面。
新周期啟動需傳統行業“復辟”
針對新周期的啟動,反復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新經濟周期啟動的條件和機制。
新產能周期的啟動需要傳統行業的“復辟”。我們所講的傳統行業復辟,是指傳統行業去產能化基本結束,供需平衡繃得較緊,在這種條件下需求的較小擾動,就可以刺激傳統行業盈利的較大改善和投資的較大擴張,這種誘致需求(induced demand)不斷的自我強化,會推動經濟進入2~3年左右的產能擴張階段。
為什么傳統行業的復辟如此重要?事實上每輪產能周期的經濟增長點都有很大的差異。處于經濟新增長點的行業和企業增速高、盈利能力至少會在一段時間內較強,但其特征是初始占比很小,很難獨力推動經濟走上周期的上升過程(例如中國在1990年代后期電信行業的快速上升并沒有帶動新經濟周期的展開)。
因此,新周期啟動需要新經濟增長點和傳統行業的合力。如果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復辟”的條件不充分,那么即使有新的產業在崛起,也不能使傳統行業感受到新周期的熱度,經濟整體很難啟動。
新經濟增長點意味著盈利較高,市場前景廣闊,新周期啟動需要盈利在不同部門間的有效擴散,盈利向經濟中支柱產業的擴散需要傳統行業去產能化基本結束。因此,傳統行業的復辟對于新產能周期啟動至關重要。
2003年與2009年的比較
2003年~2004年與2009年的經濟形勢具有鮮明的差異。兩段時間的共同點是汽車、房地產行業的銷售很好,景氣很高。但汽車和房地產行業作為需求面的重要動力,對經濟增速的拉動效果卻是如此不同。
無論是在2003年~2004年還是在2009年,汽車和商品房的銷售實物量增長速度均處于高位,2009年的增速高峰甚至高于2003~2004年的增速高峰。
但二者對GDP的拉動效果卻較2003~2004年有明顯下降。2003年~2004年經濟增速處于爬升階段,2009年經濟增速卻處于周期的最低點。
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差異可能來自“誘致投資”的存在與否。2003~2004年之前已經經歷了持續數年的去產能化,貿易盈余占GDP的比例已經降到了最低點,顯示經濟去產能化過程已經基本結束。
因此來自房地產和汽車需求的刺激引發了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行業的產能緊張、盈利上升,驅動了“誘致投資”的興起,最終造就了經濟周期的全面上升。而2009年處于產能周期的末端,啟動誘致投資的條件顯然匱乏。
新經濟周期的三種前途
總的看來,新周期啟動伴隨著增長動力的切換和通貨膨脹的高位波動。增長動力的切換是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此前的公共開支、地產投資逐步切換到私人部門投資。這一過程的實現機制就是偏緊的貨幣環境中持續不斷的“擠出”效應。這一機制不僅會造成增長動力的切換,還會使得經濟總需求的擴張力度相對溫和,并在短期內跌跌撞撞,充滿波動。
中國的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也許正在迎來這一“跌跌撞撞、波動上升”的時期,因此監測短期內的經濟沖擊和數據的重要性將日益提升。
在新周期啟動的前提下,考慮到通脹、調控和投資回落等層面的風險。新周期在年內可能有三種走勢:
1. 經濟增速波動上升,總體維持在10%~11%這一較高平臺上;通貨膨脹高企,但總體可控;經濟周期在“跌跌撞撞”的試探中啟動。
2. 經濟增速上升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的上行,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快速上升,引發更加嚴厲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