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生兒不睡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兒保博士媽媽的私家記錄:
小豬出生后,豬媽一直堅持讓他單獨睡小床,小床放在大床旁邊。也許是因為屬豬的原因吧,小豬的睡眠一直很好,每天按時入睡,按時起床,很有規律。現在小豬馬上6歲了,正在嘗試單獨睡一個房間。
寶寶每天睡多久
新生兒:睡眠時間約18~20小時,除了吃奶、換尿布、洗澡外,基本上都在睡眠當中,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1~3個月:睡眠時間16~18小時。白天約睡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約睡10~12小時。
4~6個月:睡眠時間15~17小時,白天睡3~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睡眠10小時。
7~9個月:睡眠時間為14~16小時,白天睡2~3次,每次約1.5~2小時,夜間睡眠10~12小時。
10~12個月:睡眠時間為13~15個小時,白天睡1~2次,每次約2小時。
13~18個月:睡眠時間13~14小時,白天睡1~2次,每次1.5~2小時。
19~24個月:睡眠時間為13小時左右,白天睡1~2次,白天一共睡2~3小時,逐漸過渡到下午睡1次,約2小時。
2~3歲:睡眠時間12~13小時,白天午睡1次,約2小時。
4~6歲:睡眠時間12小時左右,白天午睡1次,約2小時。
當然,睡眠時間也存在個體差異,只要寶寶生長發育速度正常,白天精神反應好,即使睡得時間少一點也沒問題。
睡眠好習慣從新生兒起培養
新生兒:
1.建立生物鐘
新生兒剛出生時沒有晝夜之分,甚至日夜顛倒,可以持續到7~8個月,甚至更長。隨著大腦皮質的發育,白天外界刺激較多。白天睡眠時應拉上窗簾,寶寶醒來后可拉開,會有光亮刺激。寶寶會逐漸分清黑夜和白天,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鐘。
2.分床獨睡
從新生兒起培養寶寶單獨睡自己的小床,如無條件,也可與成人同睡一床,但需分被睡。與成人一起睡既不衛生又不安全。成人熟睡后可能會壓到寶寶,而造成窒息意外。
3. 自動入睡
寶寶出生后就要培養他自己獨立入睡的習慣,不拍、不搖、不抱,新生兒睡眠中會出現四肢抖動,好似“驚嚇”,這是由于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的關系,不要將寶寶抱起、拍搖。
1~3個月:不睡搖籃、不搖晃。
搖籃和懷抱搖晃都不利于培養寶寶自動入睡的習慣,而且劇烈搖晃會損傷其大腦。
睡眠姿勢:側臥比較符合寶寶的生理特點。
枕頭的使用:3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不必使用枕頭。3個月以后寶寶會抬頭了,脊柱開始出現第一個生理彎曲,可以開始使用枕頭,枕頭的高度以3厘米左右為宜。
4~6個月:按時入睡、按時起床。
當寶寶尚未養成自動入睡時,可以在他似睡非睡時把他放到小床上。寶寶白天睡眠過多時就應叫醒他。
7~9個月:不吮手,不咬被。
寶寶吮手指是正常的,當寶寶入睡后,應把手從口中拿出,不能成為習慣。不要讓寶寶睡眠過程中咬被子,發現后應及時糾正。
10~12個月:醒后即起床。
寶寶睡醒后要及時穿衣起床,不應躺在床上玩很久。
13~18個月:主動、按時入睡。
按時入睡,醒后不哭,能安靜地主動入睡,醒后精神好,不哭鬧。
19~24個月:睡前有準備。
睡前不吃零食,排空小便,不讓寶寶過分緊張或者興奮。
寶寶睡眠問題總攻略
Q1:寶貝總要抱著他睡,一放下就哭,不肯好好入睡。
解決方法:
1.某些疾病會影響寶寶的睡眠,最常見的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1歲以內的寶寶,尤其是6個月內的寶寶,患佝僂病時往往不容易入睡,入睡后會突然驚醒,大哭不止,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應當請醫生進行診治。
2.在排除了佝僂病的影響后,對于1歲以內的寶寶來說,媽媽可以適當地抱一抱,陪一陪,寶寶需要媽媽的撫摸、摟抱等觸覺感受,特別是新生兒,這樣能幫助寶貝安靜下來,加強睡意,也可防止新生兒出現驚跳反射。但不要讓寶寶養成抱著睡、陪著睡的習慣。
3.如果寶寶已經形成抱著睡或陪著睡的習慣,一定要堅持把這個習慣糾正過來。比如,寶貝睡覺時盡量不要抱他,這樣做寶貝會不習慣,會哭鬧,但如果媽媽堅持不抱,也許第一天寶貝會哭20~30分鐘,第二天只哭10分鐘,第三天也許根本就不哭了,逐漸就能改掉抱著睡的習慣。
Q2.每天很晚了寶貝就是不肯上床睡覺,硬熬著要玩。
解決方法:
1.為了避免寶寶晚上不愿意上床睡覺,一是白天不要讓寶貝睡得太多,二是帶他到戶外多做一些以運動為主的游戲,讓他蹦蹦跳跳,使勁活動身體。
2.到了晚上,媽媽要注意與寶寶一起玩一些活動量小的游戲,以免讓寶寶玩得太刺激、太興奮,不利于寶寶入眠。
3.可以采取循序漸進、小步走的方法,每周把睡覺時間提前5~10分鐘,堅持下去,寶寶就可以在正常入睡時間睡覺啦。
Q3:寶寶夜里總睡不實,經常醒來。
解決方法:
1.首先要搞清原因。比如是不是寶寶害怕和擔心,如擔心媽媽離開,媽媽可在睡前1小時給寶寶念念書或講講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將媽媽對寶寶的愛與重視傳達給他,讓他安心入睡。
2.睡前最好有3~4小時的時間讓寶寶保持清醒,做做全身按摩,講講圖畫書,聽聽音樂,在床邊放一個絨布小玩具讓他玩一會兒,這樣都能讓寶寶心理放松。
3.還有一些方法媽媽也可以試試,如讓寶寶對白天和黑夜所處的環境有明顯的區分,如晚上讓房間光線變暗、大家都保持安靜;直接把寶寶放在床上,讓他自然入睡。
Q4:寶寶夜里睡覺時總是蹬被子,肚子經常著涼。
解決方法:
1.如果寶寶在夜里經常踢被子,小肚子容易著涼,容易引起腹瀉和腹痛。要在寶寶睡覺時保持適宜的居室溫度。
2.不要讓寶寶在睡前過度興奮,否則寶寶會因睡不踏實而蹬被子。另外,睡覺給寶寶蓋輕巧、厚薄合適的被子,這樣會讓寶貝睡得舒服些。在溫差大的季節里,為避免寶寶蹬掉被子腹部著涼,睡覺時最好給寶貝穿個小肚兜。
3.如果寶寶總是改不了蹬被子的毛病,睡覺時可在他的小被子兩旁分別壓上個小枕頭,這樣寶貝就不容易把被子蹬開了。
Q5:寶寶白天睡得多,晚上卻不好好睡。
解決方法:
1.如果寶寶白天睡得多而一到晚上就興奮得不睡覺,就是人們常說的“睡倒覺”。可以每天早上或下午少睡些,盡量讓寶貝多醒,特別是下午5~6點后不要再讓寶寶睡覺。晚上入睡前保證4小時以上的清醒時間。
許多嬰兒晚上睡覺都不好,問題只在于程度的輕重及家長的忍耐度。嚴重的人稱“夜哭郎”,總是半夜哭,閉著眼睛哭,每隔幾天就要哭一次,一哭就是一個多小時,哭聲很大,嗓子都哭啞了。有這種睡眠困擾的孩子,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雖然家長可用調整自身睡眠時間等方式來配合,但其帶來的精神壓力與情緒困擾,卻可能大大地影響生活品質,甚而造成親子對立與夫妻失和等嚴重問題。
睡眠困擾問題與寶寶的性別、家中經濟條件無太大關聯。有專家指出,除了家中睡眠環境因素之外,與寶寶自身的生理狀況(如有濕疹或氣喘等毛病)、親子之間互動不良(以不睡覺來反抗父母)等有較密切關系;也有研究報告顯示,獨身子女有睡眠困擾的比例較高;幼教工作者則指出,幼兒睡眠品質與先天氣質有一定關系,先天氣質較樂觀大方者,通常睡得較好。由此可見,嬰兒的睡眠問題與許多因素相關。
睡眠是一個生理過程,依賴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神經的活動來調節。睡眠的程度不是均勻一致的,而是有著深、淺睡眠交替的過程。平均2~3個小時一個交替期,每晚約3~4個深淺睡眠交替的周期。在深淺睡眠交替過程中,寶寶都可能會出現輕微哭吵、躁動等睡眠不寧的現象。睡眠正常的寶寶能從淺睡眠自行調節進入深睡眠。但是,有的寶寶睡眠調節功能較差,這時就容易醒來哭鬧。
嬰兒良好的睡眠需要父母全方位的照護,避開影響睡眠的不良刺激。半個月至1個月的嬰兒應注意及時喂奶。有的嬰兒睡眠時間很長,肚子不十分餓就不會醒。當肚子餓了就咕嚕咕嚕地吃奶。若是吃母奶就會把兩側的母乳全部吃空,若是牛奶也能輕松地吃掉120毫升。吃完就要小便。當給他換尿布時就顯得很高興,然后又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饑餓、尿布濕了未換,穿的睡衣不舒服等,都會影響深淺睡眠的調節功能。
一般來講,新生兒每天要睡20個小時左右, 5個月大的寶寶一般夜間可以睡8~10個小時,白天還要睡兩小覺。到了1歲左右,夜間睡眠時間大約為10~12個小時,午覺約為2小時。媽媽們要根據孩子生長過程中的睡眠特性,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起居,白天要保持孩子一定的興奮,逐漸建立起睡眠的晝夜節律。但是,寶寶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而且個體差異較大。所以,媽媽們也不必完全按照書本上規定的時間要求自己的寶寶。
冬天是嬰兒猝死的好發季節,父母應多注意,不要因為寶寶趴著睡較舒服,就讓寶寶趴著睡,結果釀成遺憾!
不要認為孩子的睡眠問題是生長過程中的短暫現象。對于經常被孩子剝奪睡眠的父母來說,孩子夜里3點鐘醒來要求父母講故事,看起來似乎是親子之間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科學家們提示,這種習慣預示著孩子成人后可能會被失眠困擾
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沒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新生兒每24小時大約會睡16~18小時,他通常會一口氣睡上2~4小時,然后饑腸轆轆地醒來。剛開始的時候,他會不分晝夜地吃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就逐漸會在晚上睡得稍微比白天的時候時間長一些。
在夜里的大部分時間,你新出生的小家伙不睡覺,睜著眼睛,興致勃勃,你盡管睡意朦朧,但必須陪著。那么現在你需要了解9件事,這有助于讓小寶貝安靜下來。
1.新出生的孩子會經常打盹,但僅僅是時間很短的小睡。這是因為他體內的生物鐘還沒有開始運轉,因此他分不清白天和晚上。他的胃很小,吃不了太多,因此會經常餓。在大約6到10周的時候,他會睡得更安穩、時間也更長一些。
2.固定的睡覺時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6到8周的時候,依照喂奶的習慣,可以讓寶寶有一個睡覺時間表。每晚7、8點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好好睡上一覺,盡管他不會整夜都睡。父母可能意識不到寶寶是如何感知的,但當你看護他、放一段柔和的音樂或者輕輕幫他拉上睡衣,這都會給他傳遞一個信號。到3、4個月的時候,孩子一次會睡6個小時左右,這樣就可以在半夜少喂一次孩子。孩子睡的時間長了,你自然也可以多睡一會兒了。
3.昏昏欲睡卻始終醒著的狀態是最佳的睡眠狀態。寶寶在打盹的時候,大人盡量不要去打擾他,這樣他將學會自己躺下來睡覺。如果不這樣,你哄著他睡了,他隔一小會兒醒了的時候,你還得去哄他;而且,如果你在他每次睡前都喂奶的話,會讓他形成依賴,不利于寶寶養成好的睡覺習慣。
4.呵護寶寶要適可而止。專家建議,在寶寶出生頭三個月的時候,要盡量滿足他所有的需要。但三個月后,即使在他大哭大鬧的時候,你也要堅持住,盡量讓他自己學著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代替他來做。這樣他很可能會自己躺下來睡覺,而不需要你過多地哄勸。有時候,你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只是輕輕地撫摸著孩子,在他耳邊溫柔地哼著歌而已。
5.要有靈活性。當你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可以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當你有不止一個孩子的時候,就需要有所變通。如果他們在作息時間上能保持50%的一致,那就是一件不錯的事。
6.寶寶太乏了睡不好。要了解一些睡覺的信號,如果發現寶寶揉自己的眼睛或者打呵欠,這就說明他太困了。但只是讓他在汽車的座椅上或者你的懷里休息幾分鐘,這只能減少他瞌睡的感覺,并不能讓他恢復精力。寶寶白天里要是沒有小睡,晚上也是睡不好的。
7.肚疼的寶寶很難靜下來。所有的孩子都哭,但如何區分孩子是不是因為哪里不舒服才哭呢?仔細聽你會發現,如果孩子的哭聲很大,而且一天持續3個小時甚至更長,每周持續3天或以上,而且持續3周,那就要及時去就診。好一些的情況是,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肚疼會自行消失。在這之前,請用襁褓包裹著寶寶,給他唱歌,用噓聲讓他得到安撫。
8.適度和寶寶的睡眠時間保持一致。有一個母親,她的女兒非常能睡。但這個小家伙總是在早晨五點鐘醒來。母親想了一些辦法,讓寶寶改變作息時間,但沒有用,她像一只早起的鳥兒一樣依然是我行我素。不過,這也不錯,這位母親再也不用熬夜洗衣服、收發郵件,而且也不用在早上揉著惺忪的睡眼了。
9.好的習慣貴在堅持。無論你做什么,不要改變寶寶規律的就寢時間。讓寶寶多練習新本領,適量增加他在白天的活動,這樣他在夜里就會睡得更安穩。
除了以上幾點,準確地判斷孩子的睡眠狀態也尤為重要。美國和荷蘭的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研究,根據新生嬰兒覺醒和睡眠的不同程度將睡眠分為6種狀態:兩種睡眠狀態——安靜睡眠(深睡)和活動睡眠(淺睡);三種覺醒狀態——安靜覺醒、活動覺醒和哭;另一種是介于睡眠和醒之間的過渡形式,即瞌睡狀態。
安靜睡眠狀態:嬰兒的面部肌肉放松,眼閉合著。全身除偶爾的驚跳和極輕微的嘴動外,沒有其他的活動,呼吸很均勻。
在產房里經常會有這么奇怪的一幕:一家人圍著新生兒歡天喜地,唯獨產婦陰沉著臉,要么發呆,要么動不動就發脾氣,沒人的時候則抹淚,有時還用被子蒙頭大哭。要小心了,這有可能就是的產后抑郁表現了。
“誰也不能碰他。”28歲的任女士,現在不準任何人碰她剛滿月的兒子,除了她自己外,其他任何人哪怕是伸手去摸一下兒子的臉,她都會極度不高興,包括她的丈夫。她每天都自己24小時看著兒子,甚至不睡覺。脾氣也異常暴躁,經常無理由地發脾氣。
“這是典型的產后抑郁癥,應及時就診。”專家告訴記者,隨著今年新一輪生育高峰的到來,產后抑郁癥患者數量也大大增加。
張醫師稱,如果產婦情緒緊張、認為“在掙扎中生活”、“生活布滿陰云”、感到悲傷難過、“陷入昏暗之中”、感覺筋疲力盡、感覺麻木不仁或過度敏感、食欲不振、難以入眠等癥狀,就是典型的產后抑郁癥狀了。
病情分析:產后3大心理變化
專家解釋,媽媽們生產后,其心理會出現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相對于身體上的改變來說更是巨大。一般來說,產后婦女心理的變化可分為三種:
首先是產后郁悶:其發生幾率約50%-70%,在產后3-6天發生,其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不穩、失眠、暗自哭泣、郁悶、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持續時間約為一周左右。
其次是有些產婦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癥狀:如郁郁寡歡、食欲不振、無精打采,甚至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流淚或對前途感覺毫無希望,更有甚者會有罪惡感產生、失去生存欲望,這就是比較嚴重的產后抑郁癥了。
再次就是產后精神病:約有0.14%-0.26%的抑郁癥產婦,會出現沮喪的心情、幻覺、妄想、自殺或殺嬰的精神病癥狀,此時產婦已經嚴重患有“產后精神病”。
特別提示:獨生女更易患產后抑郁
目前生育潮的主體由80后獨生子女一代構成,新爸媽很多本身就是獨生子女。格桑認為,獨生子女群體獨有的心理特點易使產后抑郁高發。從成長到結婚、懷孕、生育,她們幾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一旦生完孩子,一家人的重心一下子都轉移到新出生的孩子身上,產婦多少會有失落的心理。
應對措施:家屬關心自我調節
專家指出,體力精力的恢復是避免產后抑郁癥的關鍵。護士和家人應幫助產婦認同母親的角色,主動關心她們,消除產婦自認為無能的心態。產婦本人要注意多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保持情緒穩定;多和親人溝通,有助于排解心里的不快。
另外,產后抑郁完全可以預防。產婦本身要保持心情舒暢,對自身的心理變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切不可聽之任之發展憂郁、愁悶。家人要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特別是丈夫的體貼、關愛,對預防產后抑郁癥極其重要。切忌只顧孩子,把產婦晾在一邊無人過問。
貼心提示:產后抑郁癥的高危險群
1、未滿20周歲的產婦。
2、未婚的單親媽媽。
3、收入少、經濟狀況差、居住條件差的產婦。
4、產婦本人出身于單親家庭。
5、產婦本人在童年時期,因父母照顧不周而一直缺乏安全感。
6、產婦在懷孕期間,同丈夫關系不好或缺乏家人的關心。
7、產婦受教育程度不高。
8、孕前或懷孕期間,常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
中美合作北京和睦家醫院新生兒科主任。他是一位15 歲男孩的父親,有著23 年兒科工作的豐富經驗。由他翻譯的《0 ~ 12個月寶貝健康從頭到腳》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深受新手父母歡迎。
母乳喂養是嬰兒的最佳食品,母乳能給寶寶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持,在建立寶寶腸道正常菌群、維持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啟動腸道局部和全身免疫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母乳喂養還可以增進母嬰關系,有利于寶寶的心理健康發育。盡管母乳喂養好處多多,但也會帶來一些小麻煩:比如寶寶對母乳喂養的依賴、對輔食和嬰兒配方奶的抗拒等,尤其是給寶寶斷奶,更是讓媽媽感到又心疼又為難。
診室回放鏡頭1
強強已經1 歲了。自打滿5 個月媽媽開始上班起,強強白天對吃喝的態度就不積極了,但媽媽下班回家后,包括夜間,他卻頻頻要吃母乳,其中至少有3 次是“正餐”。更讓人著急的是,自打養成這樣的習慣后,強強的生長逐漸變緩。媽媽多次試著用奶瓶給他喂奶粉,改變他對母乳喂養的依賴,但每次都以強強的拒絕性哭鬧而作罷。父母為此向醫生求救:怎樣才能讓孩子擺脫對母乳的過分依賴,接受其他食物呢?
診室回放鏡頭2
1 歲10 個月的東東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嬰兒。媽媽乳汁很充足,4個月之內,一直是純母乳喂養,東東長得十分健康。東東滿4 個月后,媽媽開始上班,白天改用奶瓶給東東喂嬰兒配方奶粉。東東很快適應了人工喂養,但媽媽卻深感愧疚,為彌補白天對寶寶的“冷落”,每天下班回家就盡可能陪著東東,晚上也讓東東和自己睡。過了一段時間,媽媽發現東東過于依賴母乳了,即使不餓也要吸一會兒母乳,甚至要吸著媽媽的才能入睡。現在媽媽馬上要到外地出差,她擔心東東晚上無法吸吮母乳會哭鬧、會不睡覺、會因此得病……
寶寶出生前就一直聽著媽媽的心跳和呼吸,熟知了媽媽的聲音和節奏,所以,母乳喂養特別容易讓寶寶接受。母乳喂養的過程不僅是營養的提供,也是母嬰肌膚相親、心靈傳遞的過程。寶寶在接受媽媽甘甜乳汁的過程中,很快就會對母乳喂養過程產生依賴。一般堅持純母乳喂養1 ~ 2 個月后,寶寶就會厭煩或拒絕奶瓶喂養,甚至對用奶瓶喂水也不接受。可是寶寶4 ~ 6 個月后,多數媽媽都要重返工作崗位,奶瓶喂養就成了無法回避的選擇,斷奶也就成了媽媽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斷奶方法1:讓奶瓶提早介入
媽媽在剛開始給寶寶喂母乳時,要努力讓寶寶多吸吮母乳,盡量減少奶瓶的刺激,以免造成人和橡膠之間的錯覺,影響母乳喂養。但對于4 ~ 6 個月后要返崗工作的媽媽,還有一項工作要做,那就是做好奶瓶介入計劃,提早讓寶寶適應奶瓶喂養。可以在寶寶2 ~ 4 周的時候開始每周用奶瓶喂養2 ~ 3 次,訓練寶寶不僅能順利接受母乳喂養,也能接受奶瓶喂養。如果母乳充足,可將奶瓶盛裝吸奶泵抽吸出的母乳,通過奶瓶喂養寶寶。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寶寶接受配方奶粉,而是讓他接受兩種不同的,兩種不同的喂養方式,避免寶寶今后出現排斥奶瓶的現象。
如果媽媽上班后母乳依然充足,可以在上班期間定時將乳汁抽吸出來,放入特制的母乳存儲袋內,置于冰箱內冷凍。下班后,將抽吸出的母乳帶回家,第二天白天用奶瓶喂給寶寶吃,這樣可以延長人乳喂養的間。冰箱內冷凍的母乳可保存3 ~ 6 個月,而且乳汁的營養價值損失極微。冷凍后的母乳在給寶寶喂養前,可置于冷藏室內解凍,然后用溫水溫熱。切忌使用微波爐或明火加熱。
如果寶寶能夠接受直接母乳或間接奶瓶喂養,媽媽上班后,就不會出現強強那樣白天進食不積極的現象。當然,如果寶寶白天進食規律,夜間也不需要多次母乳喂養,就能保證寶寶的睡眠時間,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斷奶方法2:堅決果斷,不能心軟
如果事先沒有做好計劃讓寶寶提早適應奶瓶,直到要上班之前或要到外地出差時才考慮人工喂養的話,就要采取果斷的措施。有的媽媽認為應該慢慢誘導4 ~ 6 個月以后的寶寶接受奶瓶,同時慢慢減少母乳喂養的次數,但這僅僅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如果開始奶瓶喂養,最好由媽媽以外的其他家人進行,媽媽不要在現場,這樣可以減少寶寶因為對媽媽的心理依賴出現哭鬧等拒絕現象。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快速斷奶的幾天里,媽媽不要自己抱著寶寶進行奶瓶喂養,這樣會造成寶寶極大的反抗。
在給寶寶斷奶、喂奶瓶或添加輔食時,媽媽要果斷離開寶寶,不能心軟。在寶寶準備吃飯或喝奶時,媽媽可以悄悄離開寶寶的視線,最好離開家,等寶寶吃完后再回來。而且,回來時不要立刻與寶寶過度親密,這樣才能使寶寶逐漸接受沒有母乳喂養的現實。
斷奶時機,如何掌握?
對于生長發育正常的寶寶,世界兒科學會建議母乳喂養最短半年,最好一年。如果母乳喂養期間出現喂養問題,比如寶寶生長過于緩慢、有嚴重的母乳過敏、媽媽出現特別健康問題,可隨時停止母乳喂養。這些是斷乳的醫學指征,應該由醫生掌握。
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媽媽產假的長短,媽媽乳汁的數量,家人對母乳喂養的認識,都會成為家庭斷乳的因素。不論是哪種斷乳方式,最好能在媽媽躲避的前提下,由家人幫忙進行果斷斷乳,使孩子盡快接受人工喂養,避免孩子過度哭鬧,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及情緒。
本期診室小結
母乳喂養再好也只是一段時間的喂養方式,必然會有中斷問題。如果媽媽能夠預料斷乳時間,可以早早開始奶瓶喂養的適應。
如果沒有或不能事先預料斷乳的時間,媽媽可與醫生或家人共同商量斷乳時間。時間一旦確認,媽媽就要采用堅決果斷的躲避方法。
特邀專家 王智雄
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少年心理病房主治醫師
自閉癥 父母心中永遠的痛
很多人都聽說過自閉癥(孤獨癥),還有的人看過《雨人》《海洋天堂》這些關于自閉癥的電影,然而,現實生活要比電影殘忍得多。
有些患兒的父母害怕晚上,因為他們晚上不睡覺,甚至大哭大鬧;有些父母為患兒的大小便發愁,因為他們總把便便拉在褲子里,甚至抹得滿身都是……然而,最讓自閉癥兒童的父母害怕的就是“如果我死了,他怎么辦”,這幾乎是所有自閉癥兒童家長都不敢去想、也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
研究數據顯示,自閉癥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問題引起的發育障礙,大約每百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是世界上患病人數增長最快的嚴重病癥。雖然病因未知,但研究發現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此外,胎兒期、圍生期和新生兒期的各種疾病也可能與自閉癥的發生有關。
自閉和內向不一樣
“寶寶就是說話晚,跟你小時候一樣。”“寶寶就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絕對不是自閉癥!”……剛開始發現孩子可能有問題時,孩子的爺爺奶奶都不敢面對,認為長大就好了。最后,還是懂點醫學的鄰居提醒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他從不跟我們互動,幾乎沒有眼神的交流,不管怎么逗都沒什么反應。最明顯的就是語言障礙,他一直不會說話,也不會自己穿衣吃飯,更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
專家解讀:
自閉癥患兒在出生后和嬰兒早期會出現一些癥狀,但由于很多家長經驗不足,往往很難識別。許多自閉癥患兒的家長剛開始總以為是寶寶發育慢,還有很多家長分不清“內向”與“自閉癥”。
與性格內向不同,自閉癥患兒一般在3歲前會表現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等問題。例如,性格內向的孩子不喜歡與人交流,當陌生人與他打招呼時,他會躲到家長身后或者拉著家長離開陌生的環境,這是一種正常互動反應。而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對父母不依戀,他們常常對家人的呼喚表現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且回避與他人的目光接觸。
此外,還有一些患兒屬于非典型自閉癥,不僅不像自閉癥孩子那樣問題突出,有的還很聰明。所以,在寶寶3歲前,媽媽要經常和孩子在一起,一旦發現行為異常就要及時就診。
自閉癥通常會出現以下特征:
一、自閉癥最核心的表現是跟家人不親密。比如給孩子喂奶時,孩子跟媽媽之間沒有眼神交流;伸手抱孩子時,他們沒有有意的“伸手”迎接姿勢;父母逗他時,也不會對大人微笑。
二、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并存在社交障礙。對父母不依戀,但對陌生人又不感到害怕,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就算在一起玩其方式也很奇怪,比如說,喜歡把別人推倒在地。
三、語言發育遲緩。一般來說,自閉癥患兒說話都比較晚。部分患兒雖具備語言能力,卻無法正常對話。
四、喜歡重復地玩某種東西。比如重復給玩具排隊,玩弄自己的腳趾。很多孩子拒絕接受變化,比如喜歡把東西放在相同的位置,一旦有變動就會變得異常不安。他們還喜歡一些特別的東西,比如一塊磚頭、一個瓶子以及自行車輪、電風扇等能夠旋轉的物品。
治療黃金期在3歲以前
“我家孩子就是比較各色,不愛說話、不合群,但智力絕對沒有問題,不到兩歲時就能認識26個字母……”雖然有醫生判斷孩子自閉癥,老趙卻不肯接受這個現實,更不愿意把孩子送去治療,他怕孩子受到其他患兒的影響。然而,等孩子到了3歲時,雖然已經能夠認識三四千個字,卻變得更“奇怪”――愛瘋跑,常在地上打滾,時常自言自語,喜歡重復公交車報站的聲音,有時還攻擊人……
專家解讀:
許多患兒的家長起初都不愿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還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吃點藥、經過幾次訓練,孩子很快就能痊愈。然而,自閉癥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終身疾病。如果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最多也只能接近正常的水平。
自閉癥治療的黃金干預時間在3歲以前。1-3歲是人類心理形成的關鍵期,所以自閉癥患兒越早接受康復訓練,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功能恢復得越好。當然,即使錯過黃金干預期,干預治療也是有效的,只不過治療會更困難。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一定要及時就診。
面對自閉癥要勇敢:
學會接受: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問題,有些年輕的家長會不耐煩,甚至打罵孩子。殊不知,打罵不但不會減輕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反而會造成患兒情緒不穩,出現暴力行為。所以,自閉癥兒童的父母要從心理上接受孩子是自閉癥的事實,對孩子的期望不能太高,這是幫助孩子走出孤獨癥最重要的一步。
走出誤區:為了能夠治好自閉癥孩子,很多家長不惜嘗試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最終卻耽誤了自閉癥孩子的最佳干預期。目前,自閉癥的康復方法主要以干預訓練為主,只有自閉癥兒童出現“攻擊性、自殘”這類行為時才考慮藥物治療。
言傳身教:一些自閉癥兒童的家長相信“請家教效果好”或者干脆把孩子扔給培訓機構,殊不知,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是一個巨大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家長有耐心和恒心,學習干預訓練的方法,用愛與孩子交流,為他們打開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陪伴他們一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接納是對自閉最好的治療
欣欣今年已經5歲了,雖然偶爾還是有些歪歪斜斜,搖搖晃晃,但是已經能夠勉強正常走路,也能夠用看起來很生硬怪異的表情微笑,并認真地說出一些正常的話語,比如“早…上好。”“你…好。”然而,每當我帶著欣欣來到小區的公園里,周圍的人就像躲避瘟神一樣。“那孩子有神經病吧,別跟他一起玩!”“這種孩子就應該關在家里,讓他出來干什么?”……
專家解讀:
隨著自閉癥兒童的增多,人們也開始關注自閉癥這個特殊的群體,但仍有很多人不了解自閉癥孩子。如果自閉癥孩子去上普通學校,學生家長擔心被“傳染”,學校老師也不具備相應的經驗,擔心影響教學與秩序……這也是自閉癥孩子想要走進社會的一大難點所在。
研究表明,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和自閉癥孩子在一起相處玩耍,這種融合教育不僅可以幫助患兒學習如何融入社會,也可以讓普通小朋友學會包容、接納和關愛。此外,自閉癥患兒的家長需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幫助孩子做到“情緒穩定、行為規范”,這樣才會更容易被人所接納。如果患兒一時無法融入正常的集體,也不應勉強,否則只會讓患兒變得非常自卑,更加自閉。
總之,這些“星星的孩子”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呵護。所以,請放下我們心中的偏見與冷漠,去接納這些星星的孩子。
相關鏈接
有些自閉癥難發現
陳衛,生于20世紀50年代,常戲稱自己為“老海歸”。這些年來,他一直用歲月的風雨來證明“海歸”的價值。
“小靈通”漫游世界,打造中國無線通信產業第一
出生在重慶的陳衛,幼年時是個“小靈通”,7歲的他在老師的啟迪下做了一個單晶體管收音機參加全國少兒無線電比賽,獲一等獎。
青年時期的陳衛和所有那個時期的年輕人一樣,一件也沒落下,“”、下鄉、1977年高考,所有這些足跡都給陳衛后來的道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感激這些經歷帶給自己的磨難,感激這些經歷帶給他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樂觀。后來的陳衛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個“陽光派”。
考入重慶大學后的陳衛積極向上,努力學習。1982年,重慶大學無線電系計算機專業畢業,陳衛留校在光機所當助教,這份在當時非常不錯的工作并沒有安住陳衛的心,幼年時期那股鉆研無線電的好奇使得陳衛更想做一位高科技企業家。
于是,陳衛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他下海了。大學學計算機的陳衛開了一家軟件公司,用BASIC語言編寫程序開發一些軟件。1984年,世界第一套模擬大哥大開始在芝加哥開通,由于李世鶴剛從加拿大念完博士歸國,帶回來了移動電話的概念,并在重慶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民營無線移動通信公司,陳衛也第一次接觸到大哥大這個嶄新的領域。也就是從模擬大哥大開始,陳衛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無線旅途。
1985年,陳衛有幸成為第一批公派留學的人員。在美國伍斯特理工大學,陳衛主要研究數字信號處理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在這期間,陳衛由于突出的成績,參加了美國太空總署哈勃望遠鏡外空探測衛星計劃,他設計的芯片,采集黑洞脈沖星發出的脈沖作為衛星的時鐘基準,給哈勃望遠鏡提供導航參考。
1990年,陳衛加入摩托羅拉公司,在德州首府奧斯汀的半導體部主要從事數字信號處理器方面的應用研究,并完成了博士學業。在此,他積累了豐富的技術開發以及市場拓展的經驗。
1994年,陳衛在奧斯汀結識了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智能天線專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徐廣涵博士。陳衛是研究信號處理和集成電路設計的,而徐廣涵是研究智能天線的,成立一家探索新的無線通信技術公司的設想在兩位不甘落后者心中形成,這就是他們在美國的公司―――希威爾電信公司,陳衛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中國的第一、二代移動通信市場基本上被國外壟斷。我國在第二代通信技術方面不僅掏出了數百億美元用于系統引進,而且還要承受技術上的無理歧視。
尷尬的處境引起了中國一批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科學工作者的沉思。1995年5月,原郵電部科技司司長周寰帶隊的郵電部科技考察團考察了美國無線通信特別是CDMA的市場發展狀況。同年11月,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與美國希威爾電信公司合資組建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陳衛出任信威公司總裁。為加速SCDMA無線接入系統原型機的研制,信威決定把研發的基地放在美國的希威爾公司,面對許多美國的合作伙伴提出的異議,陳衛依然堅持無保留的將希威爾的技術和成果轉移到國內。他說:“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依托中國巨大的市場,發展SCDMA通信技術,為新興通信市場服務。”
為了實現振興民族通信產業的理想,陳衛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離開身居海外的妻子和兩個不到10歲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國,與信息產業部電信科技研究院共同創建無線通信技術領域的平臺。
SCDMA無線通信產業是中國人第一次在IT通信行業內擁有的一個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產業。經過陳衛多年的艱苦努力,SCDMA無線通信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通信產業。
1998年,當SCDMA系統經過3年多的運行后,發現了大量的實驗室中不可復現的設計和質量問題。面對這種產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困難,人們開始懷疑SCDMA無線接入系統是否真正能夠成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在這關鍵的時刻,陳衛和研究人員一起認真分析了SCDMA無線接入系統存在的設計和制造問題,成功解決了SCDMA無線接入系統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實現上的艱巨性問題。
成功創業,源自背后另一半的支撐
作為高中時的同學,陳衛和他的妻子張慶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和成長過程。1975年高中畢業后就插隊下鄉,1977年恢復高考,張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制系。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與先生團聚,1986年她赴美進一步深造,也是在任斯特理工大學她第一次接觸到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這一迅速發展的新技術,與她今后事業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張慶在外是事業有成的工程師,在家是一位聰明能干的賢妻良母。她和陳衛育有兩子。1994年小兒子剛出生兩天,突然發現有新生兒黃疸,丈夫還在忙著SCDMA開發計劃的設計,為了不耽誤其工作,她拖著產后疲憊的身體開車將孩子及時送到了醫院,避免了病情的擴散。由于丈夫的工作重心從美國轉到了中國,她又大膽地將家從德州奧斯汀搬到加州,使陳衛回京時間縮短了11個小時。
陳衛說,“以前每隔兩三個月,就回到加州與家人團聚,成立信威時還抱在懷里的小兒子Cullen已經開始跟我叫板硬地速滑板比賽,與我在網上競猜英語拼寫。兩個兒子的成長,是我妻子多年教育的結果。”自回國后,陳衛每天的休息時間很少,不知犧牲了多少八小時之外,有時為了攻克一個關鍵技術甚至兩三天不睡覺。妻子每每向他談起兒子成長中的種種樂趣和艱辛,陳衛常常卻無言相對。“我多次賭咒發誓要多陪孩子打籃球、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活動、陪妻子到家附近的林蔭道散步……然而,在時差剛調整好幾天后,又得啟程飛向北京。”有人曾問:“你圖個啥?你心里還有你那個家嗎?”陳衛也不時捫心自問:“我這幾年都干了些什么?”答案是明顯的,他的心拴在了中國的信息產業上。
由于創業的艱辛,丈夫曾把家里積蓄都用于SCDMA的發展,甚至兩年時間都沒有經濟收入,張慶毅然擔負起養家糊口的擔子,全力支持丈夫到中國創業,自己工作養家撫養兩個兒子成長。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大兒子曾獲得總統獎。為了支持丈夫安心在中國工作,她曾放棄了在美國年薪十幾萬美金的工作,帶著全家回到北京。
然而,正當SCDMA進入市場收益期,這位被稱為“SCDMA之父”的陳衛終因種種原因離開了奮斗11年的工作崗位。告別之時,他激動地說:“此時,我的心情很沉重,腦海里浮現出我們信威人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一幕又一幕……希望我們每一位員工能為公司的發展和管理大膽建言,讓‘創新、奉獻、誠信、公正’的信威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把信威辦成團結向上、不斷創新、人際關系和諧、治理結構合理的一流無線通信設備制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