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9: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柴胡功效與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清熱瀉火。柴胡屬性寒的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不妨可以適當的食用一些柴胡,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安度整個夏季。
2、抗炎。柴胡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中含有皂苷和揮發油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在動物實驗中對動物腫脹、抗炎起到不錯的效果。
3、解熱、退熱。柴胡具有解熱、退熱的作用,尤其對于傷寒、大腸桿菌液、酵母等所引起的發熱癥狀起著解熱作用。另外,在動物實驗中,柴胡還能夠使動物正常體溫降低。
(來源:文章屋網 )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狹葉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中醫認為,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可入心包絡經、肝經、三焦經、膽經,其主要功效是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實踐表明,柴胡是一味治療感冒的良藥,且對全面緩解感冒癥狀具有極佳的療效。
歷代醫家認為,柴胡味薄性升發,功擅透表泄熱,是治療邪入少陽半表半里所致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頭暈目眩之癥的要藥。西醫認為,感冒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癥狀有發熱、畏寒、流涕、咽痛、頭暈、頭痛、食欲減退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之所以能防治感冒主要在于其具有以下幾種功效:
1.解熱作用:柴胡中含有柴胡皂甙和揮發油,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熱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具有毒性低、退熱迅速的特點。
2.抗菌抗病毒作用:據研究證實,柴胡除具有抑制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外,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此,柴胡不僅能夠用于治療感冒,對感冒引起的各種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3.鎮咳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甙有很強的鎮咳作用,其鎮咳作用與西藥相當,但卻沒有西藥所具有的胃腸道反應和成癮性。
4.調節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防病、抗病能力,同時又能預防和治療由感冒引起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它還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在臨床上,用柴胡治療感冒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其常用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取柴胡、半夏、生姜各9克,黃芩6克,人參、甘草各3克,大棗12枚,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療邪入少陽所致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嘔吐等癥。
2.正柴胡飲(出自《景岳全書》):柴胡9克,陳皮、芍藥各6克,防風、甘草各3克,生姜4片,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療外感風寒所出現的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等癥。
3.柴胡甘草湯(出自《許學士本事方》):柴胡12克,甘草3克,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療傷寒余熱未退,邪入經絡,體瘦肌熱等癥。
需要說明的是,在應用上述幾則方藥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隨癥加減,如患者頭身疼痛嚴重時可加葛根、羌活、白芷;咳嗽痰多時可加桔梗、杏仁;口苦、目赤時可加黃芩、夏枯草;嘔吐頻繁時可加枳實、竹茹等。柴胡的一次用量通常為3~10克,為減低其升發之性,宜用醋制柴胡。此外,因柴胡有升發之性,有真陰虧損、肝陽上亢之癥者(如高血壓等病患者)應忌用。
【關鍵詞】 皮膚科;小柴胡湯;臨床應用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35-02
皮膚科疾病時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較大影響,不僅導致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痛苦,同時還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外觀,從而打擊了患者的自信心,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小柴胡湯中富含各種中藥材,對于治療皮膚疾病效果顯著,能夠快速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1]。現在選取我院收治的皮膚科疾病患者,對其應用小柴胡湯治療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1年9月間收治的100例皮膚病患者,其中,男性58例,年齡在11-5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7歲,女性42例,年齡在13-6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4歲。100例患者中,痤瘡25例,黃褐斑25例,斑禿25例,神經性皮炎25例。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對患者采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評估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
1.2 方法 對于痤瘡的治療,基礎方為:柴胡10g、炒皂刺6g、黃芩10g、野菊15g、法半夏10g、夏枯草15g、香附12g、連翹15g、郁金12g、蒲公英15g、炙甘草6g、大棗3枚、生姜3片。對患者進行加減治療,持續進行1個月。對于黃褐斑的治療,基礎方為:柴胡10g、桃仁10g、黃芩10g、赤芍15g、法半夏10g、枳殼10g、香附12g、六路通15g、炒白芍15g、當歸15g、炙甘草6g、王不留行15g、郁金15g、川芎12g、白菊15g、元胡10g。對患者持續治療3個月[2]。對于斑禿的治療,基礎方為:柴胡10g、炙甘草6g、黃芩10g、炒白芍15g、法半夏10g、枳殼10g、太子參15g、遠志15g、五味子6g、鉤藤15g、麥冬15g、生龍牡各30g、首烏藤15g、郁金15g、雞血藤15g。對患者進行加減治療,持續進行2個月。對于神經性皮炎的治療,基礎方為:柴胡10g、雞血藤15g、黃芩10g、首烏藤15g、法半夏10g、蘇梗10g、香附12g、藿香10g、生姜3片、茯神30g、大棗6枚、遠志15g、五味子6g、生龍牡各30g、太子參15g、麥冬15g。對患者持續治療1個月。
1.3 療效標準 基本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外觀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消失,外觀有較大程度的恢復。好轉: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消失,外觀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無效:患者的病情呈現加重趨勢[3]。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中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對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性指標進行檢驗,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通過治療,患者病情均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100例患者中,基本治愈55例,顯效26例,好轉10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為91%。
3 討論
皮膚科疾病對于患者的危害較大,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對此,需要及時給予患者對癥治療,以改善患者的病情,緩解患者的痛苦。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對于所有的皮膚疾病患者均采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處方中的柴胡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赤芍能夠涼血散瘀、活血通經、清熱解毒,雞血藤具有活血、補血、通絡的功效,法半夏能夠理氣化痰、潤肺止咳,郁金具有涼血破瘀、行氣解郁的功效,麥冬具有潤肺沁心、養陰生津的功效,五味子具有滋腎、斂肺、生津、澀精的功效[4]。上述藥物聯合應用,對于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顯著,通過對患者持續治療,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外觀的恢復,并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由此可見,臨床上在治療皮膚科疾病的過程中,對于患者采用小柴胡湯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龐志英.小柴胡湯與溫膽湯加減辨證論治郁證[J].中醫研究,2010,25(03):36-37 .
[2] 劉志香.淺談《傷寒類方》中小柴胡湯類古方加減應用的原則和方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7,51(05):54-55.
[中圖分類號]R38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19-02
由于化學藥物防治球蟲病存在易殘留、毒性較大等缺點,而免疫預防尚存不足,所以,開發中草藥資源具有良好的前景。中藥不僅可以預防和控制球蟲病,還可以提高雞的免疫力,從根本上提高抗病力,并具有不易產生耐藥性、毒副作用小、藥物殘留少等優點,其研究開發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常用的單、復方抗球蟲中草藥,以期為抗球蟲中藥的研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單味藥
1.1 常山
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性寒,味辛、苦,有截瘧、祛痰等功效。史萬玉等[1]的研究表明,采用人工感染發病方法,由常山、柴胡、青蒿、白頭翁、地榆等10多味中草藥按照不同的組成和配比組成了12個中藥復方,研究其抗雞柔嫩艾美耳球蟲的效果,發現常山的添加使抗球蟲指數增加了近1倍。
1.2 白頭翁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性苦、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李寶春等[2]觀察白頭翁水提液對雞球蟲病的預防作用,發現白頭翁水提液高劑量組能明顯提高雞的成活率和相對增重率,顯著減少血便堆數和卵囊數,明顯減輕盲腸病變。說明白頭翁水提液對雞球蟲病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3 青蒿
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苦、寒,有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等功效。近年來在雞球蟲病的防治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朱印生等將青蒿醇提取物混入飲水中讓雞自由飲用,7~40日齡雞每服3 d,停藥1 d,41~60日齡時每服青蒿3 d,停服2 d,藥量每日按10 g/kg投放,結果與不治療對照組相比,效果顯著。
1.4 柴胡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 folium Willd.的干燥根,苦、微寒,有疏散退熱、舒肝、升陽等功效。柴胡及其主要成分柴胡皂苷有抗感染作用,并能抑制組織胺或5-羥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其對球蟲的發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地消除或緩解球蟲感染雞體后引起的炎癥變化。
1.5 墨旱蓮
墨旱蓮為菊科植物鱧腸Ecl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甘、酸、寒,有滋養肝腎、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郭劍英等[3]的研究表明,試驗用健康的1日齡公雛雞,分別添加5%、2%墨旱蓮,可達到中等抗球蟲活性。
1.6 其他
清熱燥濕類中藥,如黃連、黃芩、黃柏、秦皮、苦參等;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馬齒莧、柴胡、白茅根、蒲公英、地錦草、穿心蓮、敗醬草等;補益氣血類中藥,如黨參、當歸、熟地、黃芪等;活血止血類中藥,如丹參、桃仁、側柏葉、小薊、地榆炭、仙鶴草、白及等;滲濕利水類中藥,如車前草、茵陳、薏苡仁等。
2 復方
目前,復方制劑仍然以臨床驗證為主,較為常用的藥物有球蟲凈[4](常山200 g,柴胡60 g,加水400 ml,煎至250 ml);驅球散[4](常山2 500 g,柴胡900 g,苦參1 850 g,青蒿1 000 g,地榆炭900 g,白茅根900 g);白頭翁苦參散[5](白頭翁、苦參、鴉膽子各等份);五草湯(墨旱蓮、地錦草、鴨跖草、敗醬草、白頭翁各等份);藿香正氣散;百球威克沖劑[6];敵球靈復方制劑[7];凈球散[8]等。
馬海利等[9]以治本、治標、扶正祛邪為原則,設計了由青蒿、使君子、大黃、地榆、當歸等組成的組方,該組方在防治肉雞球蟲病中抗球蟲指數為188.3,達到高效水平。史萬玉等[10,11]采用正交試驗法,對由常山、柴胡、地榆和絞股藍組成的抗雞球蟲中藥復方禽球靈各組分的作用及最佳用藥劑量進行了選擇。結果表明,組分常山和柴胡對整個組方的抗球蟲指數有顯著影響,且常山以選取大劑量水平為最佳,柴胡以中劑量水平為最好;而組分地榆和絞股藍對整個組方的ACI影響不顯著。晉愛蘭等[12]研究證明,以常山、青蒿、檳榔、柴胡、蒼術、大黃、黃柏、黃連、仙鶴草、地榆、三七各等份組成的組方,對雞球蟲病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均高于西藥組。何華西等[13]研究證明,由青蒿、常山、大黃、黃連、黃柏、黃芪、苦參、仙鶴草、地榆等9味中藥各等份組成的組方有高效抗球蟲作用,優于目前常用的痢特靈和氨丙啉兩種化學抗球蟲藥。
另外,還有彭德旺等[14]自擬中藥散劑球速康,宋志甫[15]自擬中草藥克球散,潘增強[16]研究方,杜愛芳[17]研究方等。
國外的研究表明,竊衣、苦參提取物能提高雞的存活率,大果榆、朝鮮白頭翁提取物能減輕雞只病變,使君子提取物使雞只增重明顯,槐樹、苦參的提取物對雞只血便的治療較理想。
3 展望
總之,中藥用于球蟲病防治具有毒性低、殘留少、球蟲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臨床應用價值較大。若能進一步加快其組分篩選,研制新的劑型,提取有效成分并探索治病機制,其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史萬玉,李呈敏,包永占,等.抗雞柔嫩艾美耳球蟲中藥復方的篩選[J].中獸醫醫藥雜志,2003(2):15-17.
[2]李寶春,俞浩.白頭翁水提液預防雞球蟲病作用的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2006,20(3):1-4.
[3]郭劍英,曹華斌,李成梅.中草藥對雞球蟲病的防制試驗[J].湖北畜牧獸醫, 2006(5):22-23.
[4]張泉鑫,朱印生,郁二生.新編中獸醫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186,474.
[5]陸鋼,何靜榮,許劍琴.雞病中藥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71.
[6]胡功政,劉冰宏,班付國,等.百球威克沖劑對人工感染雞球蟲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中獸醫醫藥雜志,2000,19(5):11-12.
[7]梁紀蘭,黨萍,胡庭俊,等.敵球靈防治雞球蟲病的試驗觀察[J].中國獸醫科技, 1996, 26(10):33-34.
[8]王新,張秀英,丁保川.凈球散對雞球蟲病的療效觀察[J].中獸醫醫藥雜志, 2000,19(6):8-9.
[9]馬海利,鄭明學,李元平,等.中藥抗柔嫩艾美爾球蟲機制研究[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1,23 (1): 33-35.
[10]史萬玉,李呈敏,包永占.正交試驗法篩選最佳抗雞球蟲中藥復方[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26(2):65-67.
[11]史萬玉,包永占,郝延剛,等.中藥復方禽球靈抗雞的效果[J].中國獸醫科技,2003,33(5):46-48.
[12]晉愛蘭,儀鳳菊,任孝斌,等.中草藥治療雞球蟲病的試驗研究[J].山東畜牧獸醫, 2006,(2):1-2.
[13]何華西,王尚榮.中藥防治雞毒害艾美耳球蟲病的療效試驗[J].中國獸醫寄生蟲病,2003,11(4):15-17.
[14]彭德旺,楊廷桂,許琴瑟.自擬中藥散劑球速康的抗球蟲效果[J].中國家禽,2003,25(17): 24-25.
[15]宋志甫,何志生.自擬中草藥克球散治療雞球蟲病體會[J].北方牧業,2006,26(3):27.
[16]潘增強,周祖俊,王海青.中草藥治療雞球蟲病的效果試驗[J].浙江畜牧獸醫,2003,28(5):28.
關鍵詞:清瘟解毒丸;藥理;研究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由牛蒡子(炒)、羌活、防風、黃芩、白芷、川芎、大青葉、連翹、玄參、天花粉、桔梗、葛根、柴胡、赤芍、甘草、淡竹葉等組成。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熱、鎮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腦血流,改善微循環障礙等作用。清瘟解毒丸常用于外感時疫、憎寒壯熱、頭痛無汗、口渴咽干、大頭瘟等。本文對清瘟解毒丸的藥理作用進行綜述。
1 主要成分藥理作用
1.1 牛蒡子
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藥品化義》記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郁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現代研究牛蒡子具有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鈣拮抗、抗腫瘤抗誘變等作用。牛蒡子常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
1.2 羌活
羌活具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等功效。羌活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濕而止痛,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才考慮使用。羌活用于陽痿遺精,腎虛作喘,遺尿尿頻,腰膝冷痛,五更泄瀉等。
1.3 防風
防風是中藥材,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等功效。《長沙藥解》記載:“行經絡,逐濕,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現在藥理研究表明防風具有解熱、鎮痛、鎮靜、抗菌、抗炎等作用[1-3]。防風常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等。
1.4 白芷
白芷(學名:Angelica dahurica)為傘形科當歸屬的植物,始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名白,芳香,列為中品。白芷具有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等功效。白芷用于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日華子本草》記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疬、腸風、痔瘺,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疵瘢。”
1.5 川芎
川芎是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莖。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是治療頭痛之首選藥物。《日華子本草》記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川芎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壓,抗氧自由基,抗血栓形成等藥理作用[4-5]。
1.6 連翹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實。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連翹常用于癰疽,瘰癘,高熱煩渴,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神昏發斑,熱淋尿閉等。《日華子本草》記載:“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
1.7 桔梗
桔梗(Balloon Flower),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膿等作用。桔梗主要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肺癰吐膿、痢疾腹痛、胸滿脅痛、目赤腫痛、小便癃閉等。《藥性論》記載:“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現在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祛痰、鎮咳、降血糖、抑制胃液分泌、抗潰瘍、抗炎等作用。
1.8 柴胡
柴胡清虛熱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柴胡具有解熱、抗炎、促進免疫功能、抗肝損傷、抗輻射損傷等作用。柴胡常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治療高脂血癥、流行性腮腺炎、單皰病毒角膜炎、多形紅斑、眼色素膜炎等。
1.9 甘草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是一種補益中草藥。甘草生用偏涼,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用偏溫,能散表寒、補中益氣。《本草新編》記載:“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升可降,陽中陽也。無毒。入太陰、少陰、厥陰之經。”甘草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二羥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苦甙(glycyamar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黃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異甘草黃甙(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異甘草醇(iso-glycyrol)等。甘草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 清瘟解毒丸藥理作用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熱、鎮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腦血流,改善微循環障礙等作用。方中柴胡、防風、白芷、淡竹葉、羌活、葛根、天花粉有解熱、鎮痛作用;大青葉、牛蒡子對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等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川芎能增加腦血管搏動性血流量和改善腦微循環障礙;黃芩、白芷、天花粉、甘草、連翹、玄參等均有抗炎、抗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莉,周勇,張麗,陸蘊如,王旭丹,葛東宇,鄧巧虹.防L多糖增強巨噬細胞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03).
[2]周勇,馬學清,嚴宣佐,張麗,牛建昭,趙離原,陸蘊如,葛東宇.防風多糖JBO-6體內對小鼠兔疫功能的影響及抗腫瘤作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04).
[3]劉華,田嘉銘,孫黎,白雪梅,李秀娟,賈天軍.正常小鼠巨噬細胞及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對防風多糖干預的反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8).
【關鍵詞】重癥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醋酸奧曲肽;大柴胡湯加減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指的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病情危重,常可累及多個器官功能障礙。并且是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難于治療的急腹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重癥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多種病因造成的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胰腺局部出現炎癥反應、壞死和感染,并伴全身炎癥反應和多個器官功能損害的疾病 [1-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綜合治療重癥胰腺炎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療效顯著。現對我院在2008年05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部分應用腹腔穿刺引流聯合醋酸奧曲肽結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08年05月到2013年10月收治62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占31例。其中治療組男性患者占21例,女性患者占10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2.7±16.1)歲;對照組男性患者占18例,女性患者占13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3.2±15.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比較無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診斷[3]至少應該滿足以下三項中的2項: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X線斷層成像(CT)或磁共振(MR)有急性胰腺炎的變化,同時有胰周廣泛滲出和(或)胰腺壞死、和(或)胰腺膿腫等改變;③器官功能衰竭。排除標準:合并腫瘤患者。
1.3方法
兩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均給予常規的綜合治療,主要有禁食水、解痙、鎮痛、維持血容量、預防感染、減少胰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營養支持、器官保護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動態監測腹腔積液情況,并在床旁B超引導下行腹腔積液置管引流術,如無明顯液體引出近早拔除。此外在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給予醋酸奧曲肽結合中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初次治療給予負荷量0.1mg醋酸奧曲肽(生產企業: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國字標準:H20041557)進行靜脈注射治療,之后以每小時50μg奧曲肽進行持續靜脈泵入治療,每天使用1.2mg,后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同時聯合大柴胡湯進行加減治療,大柴胡湯主要的方劑包括柴胡15g、半夏10g、黃芩10g、大黃12g、芍藥10g、枳實15g、大棗15g、生姜8g,生大黃的使用劑量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加減治療,給予患者胃管鼻飼治療,每次鼻飼100ml,以每天腹瀉
治療組有1例患者突發血性積液引出,考慮并發血管破裂出血。對照組有3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腹腔積液明顯增多予腹腔穿刺引流。
1.4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血淀粉酶、C反應蛋白、腹腔積液淀粉酶恢復時間,以及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時間。
1.5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P
2 結果
通過治療組與對照組血淀粉酶、C反應蛋白、腹腔積液淀粉酶恢復時間,以及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時間的對比,P
3 討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時胰腺出血壞死,常繼發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種并發癥,病情兇險,預后差,病死率在20%-40%,經積極搶救幸免于死者,多遺留不同程度的胰功能不全,極少演變為慢性胰腺炎[4]。
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發病后,大量胰液外溢,大量胰酶被激活,被激活的胰酶滲入或漏入腹腔使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胰液累及腹膜,引起出血和滲出;也可能是由于釋放入學的許多炎性因子、炎性介質也可導致大量的內臟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使大量血漿成份自血管中漏出至腹腔、胸腔,這也是重癥急性胰腺炎時全身血容量下降導致休克的主要因素。重癥急性胰腺炎腹腔內大量腹水可能引起腸損傷影響胃腸動力,大量腹水占據腹腔內空間亦可引起腹腔內壓力增高,甚至導致腹腔間隔室綜合征(ACS)。腹水中含有許多毒性和有害物質,如內毒素、淀粉酶、磷脂酶A、丙二醛、游離脂肪酸以及腫瘤壞死因子等炎性細胞因子,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情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5]。本研究透過經皮床旁B超定位引流腹腔積液,既能減輕腹脹、利于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腹腔積液中毒素和炎癥介質、細胞因子的刺激,還能動態監測積液淀粉酶情況,間接評價疾病的發展,并可及時發現腹腔繼發感染情況,早期干預治療,極大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
重癥急性胰腺炎在中醫學中屬于腹瀉、腹痛、胃脘痛等范疇,主要是因為暴飲暴食、情志郁結、肝郁氣滯、疲勞過度、脾失健運、瘀阻中焦以及濕熱內蘊等導致。大柴胡湯應用于治療重癥胰腺炎中療效顯著,是仲景名方,功能和解少陽、內瀉熱結[6-7],方藥中柴胡和黃芩具有清虛熱效果,能夠除少陽之邪;枳實和大黃具有邪熱解散以及通腑等功效,起到祛陽明之邪的作用;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溫和中胃以及消痞散結等功效;芍藥具有活血散瘀、鎮痛、瀉肝火等功效。各方藥聯合使用應用于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中起到了良好的瀉下作用,利于排泄積糞、內毒素以及細菌等,避免和減輕了內毒素血癥,減少了細菌過量的繁殖,能夠有效緩解或者消除腹痛和腹脹等癥狀。
醋酸奧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化合物,為人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的藥理作用與天然生長抑素相似,但其抑制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的作用較強。與生長抑素相似、奧曲肽也可抑制LH對GnRH的反應、降低內臟血流、抑制5-HT、胃泌素、血管活性腸肽、糜蛋白酶、胃動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針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特點及上述研究結果,腹腔穿刺引流聯合醋酸奧曲肽結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建洪.50例急性重癥胰腺炎中西醫結合治療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 2011,9(20):143-144
[2] 張虎,曹登科,呂峰,簡亞玲,王武興.中西醫結合治療在重癥胰腺炎早期非手術治療中的作用(附126例報告)[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0,23(11):1136-1138.
[3]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病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內科規范治療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 2009,29(02):75-77.
[4] 陸再英,鐘南山,等.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75.
[5] 雷衍軍,王湘英,肖彥,劉麗蕾.床旁超聲引導經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9):1216-1219.
關鍵詞: 中藥注射液;臨床辨證應用
現將中藥注射液的臨床辨證應用介紹如下:
補益類中藥注射液
1.1 黃芪注射液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即能升陽舉陷,又能溫分肉、實腠理、補肺氣、瀉陰火,亦能補中氣、益元氣、溫三焦、壯脾陽、利水消腫、生血生肌、排膿內托。黃芪注射液具有益氣固元、扶正祛邪、養心通脈、健脾利濕功能,主要用于心血管病證屬氣虛,尤其是心氣不足者。(1)病毒性心肌炎: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多有不同程度的氣虛存在,藥理研究認為黃芪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功能、抗病毒作用,但病毒性心肌炎在氣虛的同時多有不同程度的熱毒和陰虛存在,因此如熱象明顯者宜加用生脈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以養陰、清熱解毒。(2)冠心病:中醫認為冠心病為本虛標實之征,本虛為心氣虛,標實為瘀血、痰濕,因此應用黃芪注射液有治本的作用,但必須是氣虛明顯而無痰熱之象者方可應用,如屬痰熱內擾,表現為胸痛、胸悶如窒、心煩易怒,口苦、失眠,舌苔黃膩、脈弦數者則不宜應用。
1.2 生脈注射液
生脈注射液是在我國千年古方 “生脈散”(含人參、麥冬、五味子)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研制成功的中藥制劑。五味子為植物的成熟果實。其味酸、甘,性溫,入心、肺、腎經。本品酸能收斂、甘溫而潤,上能益氣斂肺,下能補腎養陰,益氣生津,退熱斂汗。生脈注射液借五味子之力,適合于心氣虧虛而有心神失養、咳嗽難寧之癥。
2. 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液
2.1 丹參注射液
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經。《本草便讀》云:“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而生新”,即能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去瘀生新,又能涼血清心、除煩安神,還能涼血消癰。丹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脈養心、涼血消癰、清心安神功效,對氣滯血瘀中風亦有療效。
2.2 復方丹參注射液
除了丹參以外,還含有芳香溫通的降香、冰片,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多用于冠心病屬氣滯血瘀者,癥見胸悶、胸痛、善太息,以呼出為快,舌暗脈弦等。
3. 清熱解毒類中藥注射液
3.1 柴胡注射液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心包絡、肝、膽、三焦經。本品能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宣暢氣血、散結調經。柴胡注射液具有清熱解表、和解退熱之功效。對邪郁太陽之表,或邪阻少陽,半表半里之發熱,或外感表熱證,邪在少陽證之發熱,有顯著效果。主治流行性感冒發熱、普通感冒、瘧疾發熱等。
3.2 魚腥草注射液
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對風溫肺熱證、濕熱證、痰熱咳嗽、帶下色黃有效。與其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調節免疫功能等藥理作用相關。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膿腫、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腸炎、痢疾、癰癤、婦科附件炎、宮頸炎、陰道炎等。
4.其他類中藥注射液:
4.1 脈絡寧注射液
脈絡寧注射液由玄參、牛膝等中藥經提取精制而成,玄參味甘、苦、咸,性寒,入肺、胃腎經,即能養陰涼血、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又能養陰潤燥、清利咽喉、消腫止痛,還能解毒散結;牛膝為苦、酸,性平,入肝、腎經,本品能苦平降泄,行善下行。脈絡寧注射液具有滋補肝腎、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功效,對肝腎陰虛、陰虛內熱、瘀血阻滯證有效,對肝陽亢盛所致中風療效顯著。
【關鍵詞】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療效
經行發熱是指女性在月經來前1天或者行經期間出現的發熱、小腹隱痛等癥狀,是一種常見的經前期綜合征[1]。由于其臨床癥狀并不典型,因而容易導致誤診,耽誤患者的治療。《傷寒雜病論》記載,小柴胡湯對治療傷寒少有明顯的療效,能夠緩解患者的發熱癥狀[2]。為了探討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經行發熱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經行發熱患者60例,按照治療方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在16-3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06±5.13)歲,病程在1-4d之間,平均病程為(2.67±0.16)d,體溫在37.5-38.6℃之間,平均體溫為(37.98±0.36)℃;對照組年齡在17-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17±5.20)歲,病程在1-3d之間,平均病程為(2.38±0.12)d,體溫在37.6-38.7℃之間,平均體溫為(37.91±0.35)℃。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體溫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②主要癥狀為經行發熱、寒熱往來、酸楚乏力、少腹隱痛、月經量偏少等;③排除子宮肌瘤和肝腎功能異常患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泰諾酚麻美敏片治療,每天2次,每次2片,連續服用4天。觀察組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藥方:柴胡、地骨皮各15g,黃芩、大棗各12g,法半夏、黨參各10g,甘草6g,青蒿9g;少腹不適者加香附、烏藥、桑寄生,月經量少者加懷牛膝、益母草、川芎,風寒者加薄荷、荊芥、蒼耳子、白芷;水煎服,取150ml,每天1劑,連服2天后根據患者病情再連服2天。
1.4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發熱無復發;好轉:有低熱癥狀,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②治療前后體溫變化。③退熱時間。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s表示,P
2結果
2.1兩組在臨床療效上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愈1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治愈4例,好轉1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前后在體溫上的變化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前體溫為(37.98±0.36)度,治療后為(36.86±0.42)度。對照組患者治療前體溫為(37.91±0.35)度,治療后為(37.05±0.43)度。兩組治療后體溫均有明顯下降(P
3討論
經行發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其發病機制主要為正氣不足、邪結少陽[3]。據《傷寒論》記載,小柴胡湯是治療經行發熱的主方,能夠起到疏利三焦、和解少陽、和暢氣機、宣通內外的功效[4]。
小柴胡湯中柴胡能夠宣散透邪、和解少陽,黃芩能夠瀉火除煩、清熱燥濕,兩藥合用能夠清透并用,內清半里之熱,外解半表之邪;法半夏能夠調理胃氣,起到止吐的功效;甘草、大棗能夠扶正祛邪;諸藥合用,能夠扶正祛邪、調達上下、疏利三焦,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5]。通過辨證加減治療,能夠協調五臟,疏通氣血,起到顯著的療效。
通過本研究發現,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泰諾酚麻美敏片治療(93.3%VS7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6]基本一致,說明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此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后患者的體溫明顯下降,且下降水平明顯優于泰諾酚麻美敏片治療,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后患者的退熱時間明顯少于泰諾酚麻美敏片治療(3.15±0.65VS4.71±0.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體溫,縮短退熱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退熱時間,能夠補益氣血、滋陰清熱,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昆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的臨床觀察[J].廣州醫藥,2011,42(3):51-52.
[2]盧亦彬.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43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1(6):412-412.
[3]黃英.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經行發熱48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24(2):85-85.
[4]劉艷麗,陳瑩.陳瑩教授補腎活血方治療經行發熱1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2):82-83.
中藥學是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及藥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學習方劑學和臨床各科的基礎課。但由于中藥品種較多,內容包括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項等,教學中存在內容多、易混淆、難記憶和枯燥乏味現象。通過多年教學體會,應用對比記憶法,收到理想效果。現介紹如下:
1藥名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在中藥中有些藥名相似而功效又不完全相同的藥物可用對比記憶。如羌活與獨活都能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常相互配伍應用,主治風濕痹證。其中羌活善于祛在表在上之風濕,治上肢風濕痹痛;獨活善于祛在里在下之風濕,治下肢風濕痹痛。再如白術與蒼術均有健脾燥濕之功,白術則以健脾為主,多用于脾虛之證;蒼術以燥濕為主,多用于濕盛之證。又如白芍與赤芍,白芍具有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之功,而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效。諸如此類的還有黃連與胡黃連、柴胡與銀柴胡、石決明與草決明、川貝母與浙貝母等。
2功效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的功效和臨床主治存在某些共性,又各有特點,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辛溫解表的麻黃與桂枝都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麻黃多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而桂枝還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有汗。再如陳曲、麥芽、山楂“焦三仙”,都有消食健胃之功,常相互配伍應用,而麥芽善消面食積兼有回乳作用;山楂善消肉食積兼有活血祛瘀;陳曲善消肉面混合食積。又如黃芩、黃連、黃柏“三黃”,相同點是性味苦寒,作用相似,均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不同點是黃芩偏清上焦熱,善瀉肺火,兼有安胎作用;黃連偏清中焦熱,善瀉心火,兼除心煩;黃柏偏清下焦熱,善瀉腎火,兼退虛熱。其他諸如龍骨與牡蠣、龜板與鱉甲、昆布與海藻、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等。
3藥材來源相同,入藥部分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藥材來源于同一植物,由于入藥部分不同其功效也不完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以桑樹為例,其葉名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肝目之功,其枝名桑枝,具有祛風通絡之效,其根皮名桑白皮,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功用,其果實名桑椹子,有滋陰補血生津潤腸作用。再如當歸能補血調經,是治婦科病證的常用藥,而當歸身以補血為主多用于血虛證,當歸尾以破血為主多用于血瘀證,全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可用于血虛兼血瘀而致的婦科病證。又如麻黃與麻黃根同出一種植物,其莖枝是麻黃,有發汗解表作用,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其根名麻黃根,具有止汗功效,主治表虛自汗出。兩者功效相反,臨床應用不能相互替代。
4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同一種中藥,因炮制加工方法不同,功效也就不一樣,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蒲黃生用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而炒用則有收斂止血之效。再如地黃生用具有清熱涼血生津之效,經炮制后名熟地黃,而有滋陰補血之功。又如姜,鮮姜生用,特點是走而不守善治表寒;干姜特點是能走能守善治中寒;將干姜炒制后名炮姜,特點是守而不走善溫下元。這種對比記憶方法還可例舉很多,可根據不同專業課程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水平以及課時的多少,靈活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解決中藥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弊端,調動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并且可加深學生對中藥功效和應用的記憶和理解。
關鍵詞:風氣內動;藥物;關聯規則;醫案
中圖分類號:R2-05;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9-0018-04
風氣內動是諸多疾病常見的病機之一,傳統中醫理論對“風氣內動”的成因多概括為“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生風”、“血虛生風”,而臨床上,許多內風病證亦常伴有氣虛、陽虛、痰濁、瘀血等特點,因此,找出“真憑實據”,發現規律,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關聯規則分析為常用的數據挖掘方法之一,筆者嘗試應用關聯規則分析的方法對古籍醫案記載的內風病證進行挖掘整理,分析常用的藥物組合及其配伍規律,進而揭示內風病證的病機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醫案來源
內風病證醫案來源于最新版本的大型電子叢書《中華醫典》[1]。該書收錄了中國歷代醫學書籍1000部,其中不乏罕見的抄本和孤本,大致涵蓋了至民國為止的中國醫學的主要成就,現已廣泛應用于中醫藥文獻檢索與科學研究中。
1.2 醫案檢索
以“風”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涵蓋了與內風病證密切相關的基本名詞,如“內風”、“風氣內動”、“風從內出”、“肝風內動”、“肝風”、“中風”等。共收集有效醫案777份。
1.3 醫案納入標準
文字類型評價醫案:有臨床表現(癥狀、體征)描述;有證候或病機論述;用藥記錄完整;若有復診的病案須闡明二診有效,并且病案錄入時以首診為主。以上各項均具備者方可納入。
1.4 醫案排除標準
非內風醫案;無臨床表現(癥狀、體征)記錄;無內風證候或病機論述;方藥缺失;復診病例二診闡明無效或加重。符合上述任一標準者,予以排除。
1.5 數據標準化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是進行數據挖掘的關鍵步驟之一。包括藥名、藥味、藥性、歸經、功效、劑量、毒性,以及炮制方法等進行規范。依據高等中醫藥院校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2]、《中藥大辭典》[3]進行規范。
1.5.1 藥物名稱規范 主要存在別名、異名、省略、錯誤、合并與拆分等現象,舉例如下。
①白芍:白芍藥、杭白芍、杭芍、炒白芍、酒白芍、酒芍、生白芍、生杭芍;②白術:于術、云白術、白術炭、炒白術;③艾葉:伏道艾、祁艾、大艾葉、艾、艾炭、焦艾、生艾葉;④白僵蠶:天蟲、僵蠶、炒僵蠶;⑤黃連:川連、雅連、川雅連;⑥黃芩:枯芩;⑦白芷:白芷梢、川白芷、吳白芷、香白芷、炒白芷;⑧益母草:坤草;⑨大黃:酒軍、川軍。另外,茯苓神應拆分為茯苓與茯神,川象貝應拆分為川貝與浙貝,生龍牡應拆分為生龍骨與生牡蠣等。
1.5.2 炮制品規范 中藥炮制方法主要分為凈制、切制、炮炙3種,其中凈制、切制對于藥物性味歸經改變很小。因此,對中藥名稱中含有“片”、“末”、“粉”、“鮮”、“嫩”、“凈”等凈制、切制方法的標志用詞,予以去除。如“三七粉”規范為“三七”。在炮制規范過程中,對一些炮制方法進行了取舍合并。如半夏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根據炮制的主要輔料不同,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瀝半夏、青鹽半夏及京半夏之分。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目前實際應用中除生半夏外,在處方中其余的炮制常被統稱為制半夏,故理論上可統一規范為生半夏與制半夏兩類。但由于古代醫案中關于半夏的應用許多時候沒有明確記載是生半夏還是制半夏,故在統計分析時沒有進行區分,而統一為半夏。
1.6 數據規范及說明
研究需說明的問題:(1)確立研究范圍。因內風病證涉及藥物繁多,且應用比較分散,故在挖掘過程中選取用藥頻率在3%以上的藥物進行分析。(2)關聯規則涉及參數含義:關聯規則分析中,實例為前項出現的藥物數目,支持度為前項出現的藥物數占案例數目的百分比,置信度為前項和后項均出現的藥物數目占前項出現藥物數目的百分比,規則支持為前項和后項組合的藥物數目占案例數目的百分比。以統計結果中當歸、柴胡藥對為例,實例是出現柴胡的藥物數目,支持度是出現柴胡的數目占全部案例的百分比,置信度是出現柴胡和當歸的數目占僅出現柴胡數目的百分比,規則支持是出現柴胡和當歸的數目占醫案總數的百分比。(3)結果選取原則:①根據不同類藥物制定置信度選取標準;②按照規則支持排序,即是對常用藥物組合出現頻次的排序;③根據每味藥物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規則支持數值范圍。
2 結果(見表1~表4)
3 討論
關聯規則分析是數據挖掘領域中最為常用和成熟的方法之一,旨在挖掘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目的是從給定的數據中,挖掘出事物特征之間滿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的關聯現象[4]。本研究對用藥頻率在3%以上的藥物進行關聯分析,分別分析了高頻藥物藥對、3味藥、4味藥、5味藥之間的關聯情況。通過對已知或者未知的藥物配對關系,分析藥物之間的配伍規律,對闡釋內風病證的病機特點大有裨益。
當歸與柴胡:柴胡苦平,入肝、膽經,功能和解少陽、疏肝和胃、升陽舉陷;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者配伍疏肝理氣、行氣活血,適于肝郁氣滯,血行不暢之病證。
茯苓與柴胡:茯苓健脾利濕,柴胡疏肝解郁、升陽、和胃,二者配伍疏肝健脾、和胃升陽,適于肝郁脾虛之病證。
茯苓與澤瀉:茯苓健脾利濕、安神,澤瀉利水滲濕、邪熱,二者配伍共奏祛濕化痰作用,適于脾虛痰濕之病證。
茯苓與山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山藥健脾補虛、滋腎養精,二者配伍以補益脾胃為主,健脾補虛兼以祛濕化痰,適于脾胃氣虛之病證。
當歸與黃芪:當歸補血活血、化瘀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二者配伍補氣活血化瘀,適于氣虛血瘀之病證。
熟地黃與五味子:熟地黃滋陰補血、補益精髓,五味子滋陰、生津、澀精,二者配伍滋補肝腎、養陰固精,適于肝腎陰虛之證。
茯神與龍齒:茯神寧心安神,龍齒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二者配伍共奏鎮驚安神、清熱平肝之功能,適于肝火亢盛、心神不安之證。
半夏與枳實: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枳實破氣、消痞、化痰、消積,二者配伍化痰消積,適于氣,痰阻之病證。
茯苓與陳皮: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二者配伍共健脾、行氣、化痰,適于脾虛痰濕之證。
半夏與陳皮: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陳皮理氣降逆、調中和胃、燥濕化痰,二者配伍燥濕化痰、理氣和中,適于痰濁阻滯之證。
鉤藤與膽南星:鉤藤清熱平肝、熄風定驚,膽星清熱化痰、亦有熄風定驚之效,二者配伍增強化痰清熱、熄風平肝功能,適于痰熱生風之病證。
當歸與川芎: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二者配伍能加強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適于血瘀氣滯之病證。
當歸、柴胡與茯苓: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胃升陽,兼以清熱;茯苓健脾利濕。三者配伍有行氣活血、補虛化痰之功效,適于氣血失調、痰濁阻滯之病證。
茯苓、人參與陳皮:茯苓健脾利水滲濕,陳皮理氣燥濕化痰,人參大補元氣,為補氣良藥,三者配伍共補氣化痰,適于氣虛痰濕之證。
半夏、陳皮與鉤藤:陳皮配伍半夏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鉤藤平肝熄風,適于痰濁生風之證。
當歸、黃芪與人參:當歸補血活血、化瘀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人參為補氣之要品,三者配伍重在補氣活血,適于氣虛血瘀之證。
當歸、川芎與白芍: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二者配伍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配伍白芍活血而不傷血,適于氣滯血瘀疼痛之證。
陳皮、半夏、茯苓與甘草:為二陳湯。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溫燥,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氣”之法。二藥配合,能加強祛痰和胃止嘔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補脾,使脾健而濕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白術、人參、當歸與茯苓:為四君子湯。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最善補益元氣;白術甘溫,白術健脾強胃、止瀉除濕;茯苓健脾益氣、淡滲利濕。三者配伍重在益氣健脾。當歸補血活血,四者配伍意在補益氣血、健脾化痰。
柴胡、白術、當歸與茯苓:柴胡疏肝解郁、和胃升陽,白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健脾利濕,當歸補血活血,四者配伍具有益氣活血、滲濕化痰之功效,適于痰濁阻滯、氣血失調之證。
通過關聯規則分析提取內風病證中常用的藥物組合并進行簡要分析,分析結果涉及內風常見證候有肝郁氣滯、肝郁脾虛、肝腎陰虛、脾虛痰濕、脾胃虛弱、氣虛血瘀、肝火旺盛、肝陽偏亢、氣滯痰阻、痰濁生風(痰濕、痰熱)、氣滯血瘀等,與前期理論分析及其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結果基本吻合[5]。研究結果提示,內風病證的發生極其復雜,與傳統的內風病機理論不完全吻合,內風病證發生時,常伴有氣郁、氣滯、火旺、 氣虛、痰濁(痰熱、痰濕)、瘀血等病理變化[6],亦或提示氣郁生風、痰濁生風、瘀血生風、氣虛生風等理論成立。
需要說明的是,在挖掘過程中,由于某些使藥應用比較普遍,出現頻率較高,其支持度計數也高,如甘草、生姜等,但它們在方劑中往往不是主藥,與其他藥配伍不能形成固定常用的藥物組成因子,因此僅僅依據支持度而把它們與經常與之同時出現的藥物定義為關聯藥物則存在一些偏差。故需要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與鑒別。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典編委會.中華醫典[M].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6.
[2]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李虹,蔡之華.關聯規則在醫療數據分析中的應用[J].微機發展,2003,
13(6):94-97.
關鍵詞:理氣劑的;方解;應用
【中圖分類號】R25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508-02
理氣劑適用于氣機阻滯所致的病癥?若一旦因某種原因使氣機郁滯或逆亂,即可產生病癥?氣機郁滯,無論見于何臟,總以脹?痛為特征?見于上焦,則胸中憋悶疼痛,見于中焦,則脘腹脹滿或疼痛;見于下焦,則脅?肋?腰?骶?少腹脹痛?本類方劑除配伍行氣藥外,常針對引起氣機阻滯的原因,隨證配伍消積導滯?除濕祛痰?活血祛瘀?溫陽散寒之品,使氣滯之因消除,則氣暢脹消?氣病的范圍甚廣,有氣虛?氣滯?氣逆?氣陷等不同?現對理氣劑中調氣疏肝劑進行分析如下?
1辯證分析
調氣疏肝劑適用肝氣郁結的病癥?肝氣郁結,以脅肋脹滿疼痛,或少腹脹痛,或月經不調,痛經,腰骶脹痛,或肝病及脾,肝脾失調而飲食減少,腹脹,腹痛為主證?根據木郁達之的治療原則,常選用香附?柴胡?香櫞片?佛手片?青皮?枳殼?木香?烏藥等疏達肝氣藥物為主,配人養血調肝的當歸?白芍?川芎?丹參等藥組成調氣疏肝的方劑?代表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
肝郁偏寒,常見疝氣疼痛,或小腹冷痛,或月經后期,經色晦暗,少腹腰部脹痛等證?此類證型,常選用溫性的疏肝理氣藥:如吳茱萸?臺烏藥?木香?小茴等為主;或選用一般調氣疏肝藥,與溫陽散寒的生姜?桂枝?附片組成解郁溫肝方劑治療?代表方如天臺烏藥散?
肝郁偏熱之證,除脅肋脹滿,腹脹痛,食欲不振等肝氣郁結證候外,多兼見口苦吞酸,舌赤苔黃,心煩易怒,月經先期,脈象弦數等熱象?此類氣郁偏熱的機理,又宜選用清熱疏肝的金鈴子?青蒿為主藥,或用調氣疏肝藥配伍清熱的山梔?黃芩?黃連等組成清熱疏肝的方劑治療?代表方有金鈴子散?丹梔逍遙散(方見逍遙散附方) [1]?臨床上也有用清熱藥配伍溫肝解郁藥,組成清熱疏肝的方劑?如左金丸用少量的吳茱萸與大劑量的黃連配伍,去吳茱萸辛熱之性,取吳茱萸調肝止痛的作用,此種去性取用的配方法度,擴大了疏肝藥的應用范圍?
2 方藥分析
2.1逍遙散(《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10g 當歸10g 白芍30g 白術10g 茯苓15g 甘草6g
用法:加生姜?薄荷少許,水煎服?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肝氣郁結,頭暈目眩,乳脹脅痛,寒熱往來,食少神疲,月經不調,脈象弦大而虛者?
方解:本方證屬于肝氣郁結病癥?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虛實皆易致郁,若血虛肝郁,其癥見于上則頭暈目眩;見于中則乳脹脅痛;見于下則月經不調?膽附于肝,兼少陽之表,則往來寒熱?肝氣郁結,木不疏土,則食少神疲?基上所析,諸證皆因肝郁而致?根據木郁達之的治療原則,法當疏肝解郁,順其條達之性?方中柴胡是治寒熱往來,胸脅疼痛的要藥,尤長于宣暢氣血,推陳致新,疏達肝氣之郁結;當歸?白芍養血調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使肝氣疏暢,脾得健運,則諸證可愈?
此方為脾虛肝郁而設,用白術?茯苓?甘草,有培土營木之意?若無脾虛現象,亦可用三藥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
應用:本方用途較廣,凡屬肝脾兩虛,肝郁氣結之證,如脅痛,胃痛,痛經,月經不調,時前時后者,投以此方,均可獲效?《張氏醫通》謂“自汗由于肝虛者,理其疏泄”,宜本方?失眠屬于肝郁者亦效?以此方加減,治療乳核?腹部包塊,亦可獲效?
2.2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
組成:天臺烏藥15g 木香15g 茴香(炒)15g 青皮(去白)15g 良姜(炒)15g 檳榔2個 川楝子10個 巴豆70個
用法:上八味,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麥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麥麩,再研為細末,每服3g,溫酒送下?
功效:溫肝解郁?
主治:寒疝,肝經氣實,寒凝氣結,小腹痛引,脈沉遲或弦,舌質淡,苔薄白?
方解:《說文》說:“疝,腹痛也?”觀《金匱要略》論疝條文,確系泛指腹痛而言?后世醫家始將腫大,牽引少腹而痛之證,稱為疝氣?由于肝經經脈循少腹,絡陰器,故疝氣多宗“諸疝皆歸于肝經”之說,而從肝經辨證施治?此方證屬于肝經氣實的寒疝?何以知其為寒?從舌淡苔白?脈弦遲等舌脈知之?寒主收引,寒邪凝滯,則氣結不通,氣結不通,故小腹痛引?治宜溫肝解郁?方中烏藥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作用甚強,輔以木香?青皮,調氣疏肝,小茴?良姜暖下散寒,檳榔行氣破結,則溫肝散寒,行氣破結力量為之增強?使寒凝散則氣機通,氣機通則痛可止?值得注意的是巴豆與川楝子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的炮制法?這種做法是利用兩者之長,克服兩者之短的一種措施?川楝子與巴豆同炒,則川楝苦寒之性去而疏肝止痛的作用依然存在;相反,巴豆辛熱散寒破結的性存而瀉下的弊病又得到克服?川楝子是直接利用其功效,巴豆是間接利用其辛熱的性質,是一取其性,一用其用的用藥方法?
應用:本方適用于小腸疝氣屬于寒凝氣滯之實證[2]?若寒邪較甚,加吳茱萸?肉桂,增強溫里散寒之力;氣滯較甚,加橘核?荔枝核,增強行氣疏肝之力;兼有瘀血,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現代常用本方治炎?痛經等屬于肝寒氣滯者?
2.3橘核丸(《濟生方》)
組成:橘核(炒)30g 枳實(麩炒)30g 厚樸(姜汁炒)30g 川楝子(炒)30g 延胡索(炒去皮)30g 桃仁(麩炒)30g 桂心30g 木通30g 海藻(洗)30g 昆布(洗)30g 海帶(洗)30g 木香15g
用法: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亦可作湯劑?
功效:行氣活血,消痰軟堅?
主治:氣郁,血滯,痰凝,腫脹,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陰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方解:本方所治的疝氣,以腫脹,或堅硬如石為主證?之所以腫脹,堅硬,則由于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而成?治宜行氣活血,消痰軟堅?
方用橘核?木香?川楝?枳實?厚樸疏肝理氣,行氣分的郁滯;桂心?桃仁?延胡索溫通活血,行血分的瘀結;昆布?海藻?海帶咸潤軟堅,消痰散結,治痰濕的凝聚;再用木通導濕下行,為痰濕開下行之路,俾氣血流暢,痰濕得消,則腫脹堅硬等證可緩解?瘀結甚者,加三棱?莪術之類;濕重者,加蒼術?茯苓?澤瀉之類,以增強活血,除濕功效?
應用:本方以陰囊持續腫脹偏墜,痛引臍腹為辨證要點?瘀痛較甚者,加三棱?莪術破血行瘀?寒象顯著者,加重桂心?木香,或加小茴?吳萸舒肝理氣,溫散寒邪?若寒濕化熱,陰囊紅腫濕癢,或流黃水,小便短赤者,去桂心,加土茯苓?澤瀉,以清熱利濕,或加梔子?黃柏之屬以清熱燥濕?鞘膜積液?炎,附睪炎等病,屬寒濕侵犯厥陰,肝經氣滯血瘀所致者,可用本方加減?
2.4金鈴子散(《保命集》)
組成:金鈴子30g 延胡索30g
用法:為末,每服5~10g,酒調下?
功效:清熱疏肝?
主治:肝郁化火,心?腹?脅?肋諸痛,時發時止,煩躁脈數,舌紅苔黃?
方解:痛為本方主證,肝郁化火是本證病機?肝喜條達疏泄,又為藏血之臟?若疏泄失調,氣血郁滯,則本經自病而胸脅疼痛,肝氣犯胃則脘腹作痛;煩躁脈數,舌紅苔黃均屬熱象,又為肝郁化火的辨證依據?故當治宜清熱疏脹?行氣止痛?方中金鈴子苦寒清熱,疏肝止痛,延胡索行氣活血,又長于止痛,兩藥相伍,共呈清熱疏肝之效?
應用:本方加行氣活血的當歸?白芍?川芎?香附?柴胡之屬,治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證,亦有效?本方加荔枝核?橘核?廣木香?臺烏藥等行氣止痛之品,可治疝氣疼痛;偏寒者,加吳茱萸?小茴?烏藥?桂枝,以溫肝散寒,行氣止痛?現代常用本方加味治療肝郁氣滯偏熱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肝炎?膽囊炎等所致的脘腹脅肋諸痛?
參考文獻
當五味子遇上鮮貝
五味子味甘、酸,入肝經,具有調養五臟、強心鎮定的功能。鮮干貝滋補肝腎,配上同樣滋補肝腎并益精明目的枸杞,帶來的不僅是美味,最重要的是,血糖降了,轉氨酶降了,而抗脂肪肝、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能力提高了。
五味子鮮貝
材料:五味子15克,枸杞子15克,鮮干貝600克,蔥、姜、米酒、香油、鹽適量,冰糖5克。
做法:
1.干貝洗凈后,用蔥、姜、米酒、香油腌制一下。
2.五味子和枸杞子加水,小火慢煮約20分鐘后,加入冰糖和鹽調味,再加入少許淀粉勾薄芡,即成五味子醬汁。
3.干貝表面裹淀粉勾薄芡,用中火油炸約3分鐘,呈金黃色后撈起。將五味子醬汁淋在干貝上,或直接蘸食。
當丹參遇上豬肝
有人說:“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確實是補血的良藥。事實上丹參還可以提高肝膠原酶活性,阻斷蛋白聚糖對膠原積聚作用,促使肝內透明質酸(HA)游離,改善肝微循環。豬肝的補血養肝功能當然也是好得沒話說,相遇之后,補益氣血,滋養肝臟,面色紅潤自然不是夢想啦!
丹參豬肝湯
材料:豬肝300克,丹參100克,油菜2棵。
做法:
1.鍋中加入4碗水,放入丹參煮沸后,轉小火熬煮約15分鐘后轉中大火煮開。
2.放入豬肝片和洗凈的油菜,待再次滾沸后加鹽調味即成。
當柴胡遇上粳米
柴胡有超過兩千年的使用歷史,從抗B型肝炎病毒,抗肝炎、肝硬化、肝癌,到預防及治療感冒、過敏性鼻炎,增強及調節免疫功能,柴胡可算得上是護肝大將了。當柴胡遇上護“胃”粳米,不僅疏肝解郁,升舉陽氣,更能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提高身體的免疫功能。
柴胡粥
材料: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柴胡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小貼士:制作米粥時千萬不要放堿,因為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堿能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會導致B1缺乏,出現“腳氣病”。
當山茱萸遇上蓮藕
如果你經常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甚至陽痿遺精,不妨試試看山茱萸,它具有補益肝腎、澀精、止汗的功效,既收斂、抗菌、利水,又可以降低血壓。山茱萸配上健脾開胃、益血生肌的蓮藕,能滋陰養血、補益肝腎,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山茱萸燉蓮藕
材料:山茱萸15克,蓮藕500克,生姜3片。
做法:山茱萸、蓮藕片與生姜一起置鍋里,加水滾沸約半小時,置燉盅內,加少許紹酒和芝麻油,隔水燉約半小時,用鹽調味即可。
當女貞子遇上蜂蜜
女貞子能夠滋補肝腎,明目烏發,是補陰養肝益腎的佳品,所含的亞油酸也能有效防治動脈硬化,能消減主動脈特別是冠狀動脈脂質斑塊,蜂蜜則為肝臟的代謝活動提供能量準備,能刺激肝組織再生,起到修復損傷的作用。
女貞子蜂蜜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