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時間:2022-09-20 01:20: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柴胡的作用和功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第1篇

作用與功效

1、清熱瀉火

柴胡屬性寒的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2、抗炎

柴胡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中含有皂苷和揮發油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在動物實驗中對動物腫脹、抗炎起到不錯的效果。

3、解熱、退熱

柴胡具有解熱、退熱的作用,尤其對于傷寒、大腸桿菌液、酵母等所引起的發熱癥狀起著解熱作用。另外,在動物實驗中,柴胡還能夠使動物正常體溫降低。

4、鎮靜

柴胡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尤其對于因內熱煩躁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它還有解除胸悶脹痛,開郁調經的作用。

5、降壓

柴胡具有降壓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含有類黃酮的成分,而這一成分能夠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起到短暫的降壓作用。

6、抗菌

柴胡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第2篇

【關鍵詞】小柴胡湯;慢性腎炎;療效;應用

        慢性腎炎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疾病,由于本病遷延難愈,病情易反復,西醫常以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能抵抗西藥的副作用,且能明顯改善癥狀。慢性腎炎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蛋白尿、血尿,而大量蛋白尿是加速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辨證多為脾腎兩虛,夾濕或夾瘀等兼證,常規治療多用健脾補腎、活血利濕法,可取得一定療效,穩定病情,但慢性腎炎患者因正氣虛而易外邪侵襲,蛋白尿往往加重,經解表中藥配合西醫抗感染治療后表證雖除,但蛋白尿不易減輕。筆者認為此階段表證雖無,但邪已因虛入里,應繼續祛邪,而不應立即冒用補益之法,以免閉門留寇,病情纏綿不愈。基于這一觀點,筆者采用小柴胡湯治療,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小柴胡湯的淵源

小柴胡湯出自于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治療少陽病主方;由七味藥物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炙甘草、生姜、大棗。本方以柴胡、黃芩清解少陽經、腑之半表半里之邪熱;又有疏肝利膽,促進疏泄而增強新陳代謝之功效。半夏、生姜和胃止嘔、辛開苦降助柴胡之透達以散膜原之邪氣;人參、炙甘草、大棗溫補脾氣、扶正拒邪、以杜絕內傳太陰之路。由此可見,此方治在少陽肝膽,但又旁顧脾胃,雖然清解邪熱,而又扶養正氣,不是通過汗、吐、下之法以達到去邪之目的,故叫做和解之法以和解少陽而著稱。

若兼見頭痛發熱、脈浮等表證者,本方應減去人參之礙表,而加桂枝微發其汗,使表邪外解。此方就是《傷寒論》中的柴胡加桂枝湯,它既能治療外之表證,又能治心悸氣上沖等癥。

        2小柴胡湯的組成與用量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大棗、甘草、生姜組成。用量分別為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甘草炙,三兩(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4枚)。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肋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3小柴胡湯對慢性腎炎的療效

慢性腎炎屬于中醫的“腰痛、虛癆”,早期多表現為腰痛、腰部不適,當病程進入到一定程度,尿中出現大量蛋白尿或血尿時,患者會出現乏力、納差、腰酸腿軟等一派脾腎虛損之象。

蛋白尿在腎臟疾病中最為常見,蛋白質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需的營養物質,因此也是中醫所說的精微物質之一。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藏,不宜泄露,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本病多以脾腎不足,腎虛失于封藏,精氣外泄,脾虛不能統攝精微,精氣下泄則可出現蛋白尿;腎病多虛證。故古今醫家皆于腎無實證之說,而以腎虛失藏作為蛋白尿發生的根本病機。血尿在腎臟疾病中也較常見,血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精微物質之一。血尿出現在腎病早期,以實證多見,因情志不暢、內郁化火或過食辛辣、肥甘之味而致內火旺盛以致熱破血行溢于脈外均可見血尿;血尿出現在腎病晚期多為虛證,多因久病及腎,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灼傷營陰而破血于脈外導致血尿,臨癥時應根據癥候辯證。

中醫理論認為,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少陽樞機病變關乎開合,對太陽,陽明都有很大引影響,樞機不利則水道通調失司,氣機郁滯,邪氣留戀,癥變多端。故調節樞機便可調節升降出入,小柴胡湯作為少陽病的主方,取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等藥,和解少陽,攻補兼施,升降并用,可平衡陰陽,安和五臟。慢性腎病病程日久,多正氣虧虛易感外邪,最易涉及少陽,以至正邪抗爭,樞機不利,出現少陽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玉屏風散有益氣固表止汗而御風邪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蛋白尿,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益氣生血、利尿消腫的作用。筆者在臨床中應用玉屏風散合小柴胡湯加味治療腎病蛋白尿、血尿,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方藥:黃芪、白術、防風、柴胡、黃芩、太子參、半夏、甘草、芡實、金櫻子、益母草、山藥等;臨癥時如尿潛血明顯加白茅根、小薊、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藥;如尿蛋白明顯則加蜈蚣、全蝎、五味子、蓮子等。

中醫認為脾腎虧虛,運血無權,帥血無力可致瘀血阻絡,在臨床上早期瘀血征象常常不明顯,可只見面色晦暗不澤,舌暗不鮮,典型者可表現為腰部或小腹刺痛,痛有定處且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再臨床治療時,如見以上瘀血諸癥之一,便可將活血化瘀法貫穿始終,均可得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常用澤蘭、益母草、丹參、紅花等活血通絡藥,而不用三棱、莪術、水蛭、蠓蟲等破血之品,以免患者因體弱正氣不足用破血之品而耗傷正氣。

        4小結

小柴胡湯乃少陽病證之主方,有和解少陽的獨特功效,且有變通、兼理多經它臟之功,其所治病種之多,病癥之繁,它方概莫能及,這一點從其主旨及或然證上可見一斑。誠如《傷寒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點破了小柴胡湯功效繁多的特點,為靈活用其治療內、外、婦、兒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希望文章涵蓋之小柴胡湯作用機制能啟發諸位醫家靈活運用本方,取其精髓,更好的指導臨床辨證處方。總之,中醫治療疾病講求辨證論治,只要辯證準確,發依證立,方隨證選,用藥精準,掌握標本緩急的治療大法,均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黃芩;清熱;解毒

中圖分類號:P0.82.7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8-1597-02

黃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歸草部山草類,列為中品。說文“芩”作“薟”,為其色黃,故名,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黃芩的干燥根。主產于東北、華北地區,以山西產量最多,河北承德質量最好。主要分子芩和枯芩兩大類,常以子芩條長、質堅,色黃為佳,枯芩為次。但根據不同的藥用,也可酌情使用枯芩質輕上行清肺火。黃芩藥性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主要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歸肺、心、胃、肝膽、大腸經。在這些功效中,清熱瀉火解毒是其基礎功效,根據不同的藥物歸經可治療各臟腑的火熱疾患,并與不同的藥物配合使用達到不同的效果。瀉火解毒可理解為瀉火和解毒兩重內涵。瀉火之意即清瀉實熱,按藥物的歸經可清肺熱,心腦之熱,脾胃之熱,大腸之熱,肝膽之熱。毒的含義在中醫理論中較為廣泛,有火熱之毒、藥毒、蟲毒、以及瘡瘍腫毒等;近年一些現代的醫家還認為有濁毒、癌毒、糖毒等,常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致病邪氣。現就其瀉火解毒的功效在臨床中的應用評述如下。

1 清肺熱

黃芩,性苦寒,善清瀉肺熱,除上焦之熱。李杲言:“黃芩,味苦而薄,故能瀉肺火而解熱,手太陰劑也”。凡肺中有火而致咳嗽發熱者,兼可用之。

1.1 治療肺熱咳嗽 黃芩主要入肺經,在肺熱咳嗽的治療上尤其擅長。據《本草綱目》記載,李時珍曾病肺熱咳嗽,“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服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余日劇”,一味黃芩湯而愈。在《丹溪心法》中亦記載有一味黃芩組成的清金丸,用以清熱止咳。另外,還有許多以黃芩為主要組成的方劑,如芩半丸《醫學入門》,由黃芩和半夏兩味組成,清熱化痰。小黃丸《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在上方基礎上加南星一味,加強化痰之效。清肺湯《雜病源流犀燭》,由五味子、五倍子、黃芩、甘草等分組成,治療肺熱久咳及失音。在《瀕湖醫案》中還用黃芩和百藥煎、橘紅、甘草配合定嗽化痰。

1.2 治療肺癆咳嗽 黃芩與百部、丹參配伍組成芩部丹《方劑學》(上海中醫學院編),能清瀉肺熱、活血抗癆。用于肺癆咳嗽,顴紅潮熱,盜汗倦怠,形體消瘦,干咳胸痛,少痰無痰或痰中帶血。

1.3 預防猩紅熱 據龐俊忠在《臨床中藥學》中記載,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每日用黃芩9g,水煎后分2~3次服,連服3天,共觀察用藥1577例患兒,結果表明有較好的預期效果。

1.4 酒渣鼻 痤瘡 酒渣鼻和痤瘡是皮膚疾患,肺與皮毛相表里,肺經實熱亦可導致此病的發生。在《壽世保元》中載有清肺抑火丸治療此病,主要有黃芩、黃柏、前胡、梔子、桔梗等組成。《外科正宗》還說“肺風,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酒渣鼻屬脾,總兼血熱郁滯不敢所致,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另有三、牛黃解毒片、銀花解毒湯中含有黃芩,可治療痤瘡等疾病,可能與痤瘡丙酸桿菌對黃芩敏感有關。

現代研究表明,黃芩具有較好的抗菌和消炎及解熱功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可能是其清肺熱治療肺系疾病的原因之一。

2 清心腦之熱

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火熱之邪容易蒙蔽清竅,導致神明惑亂。黃芩不僅善清肺熱,在心腦有熱毒時也是一味良藥。臨床上如安宮牛黃丸、清開靈等。清開靈注射液就是傳統治療溫病的名方安宮牛黃丸刪減制成的滅菌水溶液,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醒腦開竅之功,廣泛運用于溫熱疾病的治療。該藥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為中醫院急診科的必備急救中成藥物,主要成分是用豬、牛、羊膽酸代替天然牛黃,用水牛角代替犀角,其他成分有黃芩、海珠母、梔子、板藍根、麝香、冰片、薄荷。清熱解毒顯著,臨床應用最為廣泛。

現代研究表明,黃芩的活性成分黃芩苷具有腦保護作用。

3 清肝膽經之熱

3.1 治少陽寒熱往來 黃芩和柴胡相配,可清少陽膽經之火,退少陽寒熱往來。“柴胡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黃芩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又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上焦之火,山梔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有研究探討柴胡和黃芩伍用的清熱和抗病毒作用,結果表明,兩者伍用能顯著地抑制雞胚內的流感病毒,降低肺炎病毒所致的小鼠肺指數增高和死亡率。兩者伍用的方劑有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湯等。

3.2 治少陽頭痛 少陽頭痛,痛在少陽經,為偏頭痛,由少陽之火上擾頭部所致。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記載小清空膏,用一味黃芩組成,即可治療。臨床常用的方劑還有如龍膽瀉肝湯等有黃芩為組成藥物。

3.3 急黃黃疸 黃疸分為濕熱黃疸、寒濕黃疸和急黃黃疸。急黃黃疸由于肝膽火熱太盛所致,臨床所見黃色如金,病情緊急,發展迅速。臨床治療可選用余師愚所創的清瘟敗毒散,由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化裁而成,用黃連、黃芩、梔子大苦大寒之品,通泄三焦火熱毒邪為君,治療火邪熾盛急黃發熱。

3.4 治肝熱生翳 《雷公炮制藥性解》稱黃芩有“去翳明目”的功效。《本草綱目》卷13引《衛生家寶方》載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每服三錢治療肝熱生翳。

4 清脾胃 大腸之熱

4.1 治飲食積 滯脘腹滿悶 飲食積滯脾胃,可郁久化熱。黃芩入胃經,可清胃熱。在《肘后備急方》中載黃芩、牡蠣各50g,杏仁20枚,治療脘腹滿悶。另還有三黃枳術丸(黃芩、黃連、大黃、神曲、櫥皮、白術、枳實)治療傷肉食辛辣厚味之物。

4.2 治療積熱脫肛和痔瘡 積熱在腸,多致瀉痢,日久必有脫肛之患。用條芩為君,清熱止痢,配升麻有升提之功,治療脫肛效好。在《太平圣惠方》中載用黃芩和槐子仁治療痔瘡煩熱疼痛。

5 解毒

5.1 治瘡瘍腫毒 在外科學中常用一些由黃芩為主要組成的方劑來治療皮膚的瘡瘍腫毒,如黃連解毒湯,黃連上清丸,牛黃解毒丸,以及三黃洗劑等,效果肯定。

5.2 治乳癰《日華子本草》及《本草正》中均記載黃芩治“乳癰”,《圣濟總錄》中用漏蘆散,即漏蘆黃芩各一兩為末,調膏涂乳上治療乳癰。

5.3 解藥毒和代謝毒 有實驗研究表明,黃芩的活性成分能減輕由四氯化碳導致的肝損傷,且有抗氧化的作用。

5.4 抗癌毒 實驗研究表明,黃芩和黃芩的各種活性成分,有治療各種癌癥的作用,對癌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6 總結分析和展望

黃芩除瀉火解毒的功效外,還有很好的燥濕和止血安胎的功效,但這些功效是建立在清熱瀉火的基礎上的,離開了清熱而談止血和安胎,往往會適得其反。如胎動不安不是由于熱擾胎胞而引起,則不宜使用,使用不當反而有墜胎的危險。

黃芩瀉火解毒的功效和西醫藥理研究有廣譜的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有關,但抗菌和抗病毒決不能等同于黃芩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在人體內發揮療效的方式也不僅僅是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所以,中藥的臨床應用應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否則會出現療效不佳或毒副作用。

關于黃芩的解毒功能可以較廣義的來理解。毒,是不同于痰、濕以及瘀血的一種特殊的致病邪氣。黃芩具有解毒功能,它不僅能解火熱之毒導致的瘡瘍腫毒,還能解其他的特殊之毒,如藥毒和癌毒等。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6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54-01

柴胡是傘形科植物,我國藥典規定柴胡和狹葉柴胡的干燥根可以入藥。在古代醫書有記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求真》、《傷寒論》等均有詳細記載。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陽舉陷、和解退熱等功效,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胃腸疾病、婦科疾病、腎臟疾病、肝病等,現就柴胡的臨床應用情況作一綜述。

1 胃腸疾病

11 胃炎、胃潰瘍 胃炎、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病,治療后常反復發作。慢性胃炎發生于脾胃有關,脾胃素虛,內外之邪侵襲,脾臟的陽氣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所致。柴胡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效果良好。劉方紅[1]采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慢性胃炎120例,1-5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83%。葉萍[2]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肝胃氣滯型胃痛100例,總有效率943%。柴胡舒肝散藥物組成:陳皮、柴胡、川芎、枳殼、芍藥、炙甘草、香附。研究發現,柴胡能促進大鼠胃部上皮組織再生,促進黏液分泌,抑制胃液分泌,對抗潰瘍的發生發展。楊國軍[3]采用柴胡疏肝湯為主辨證治療消化性潰瘍60例,分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胃絡瘀阻型、脾胃虛寒型,治療8周,總有效率為817%,49例顯愈患者隨訪6個月,復發率為61%,與常規采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

12 腸道易激惹綜合征 腸道易激惹綜合征屬于中醫“泄瀉”“腹痛”范疇,表現為腹痛、腹脹、黏液便等綜合征。主要病機為風邪入侵、氣機不暢,脾胃升降失司等相關。吳玉泓采用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效果良好。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黨參,制半夏,炒白術,防風。若兼神疲、乏力、納呆等脾虛甚者,加茯苓、炒麥芽;久瀉反復發作,加烏梅、補骨脂。梁紅采用四逆散治療103例腸易激惹綜合征患者,治愈63例,總有效率為922%。

2 婦科疾病

柴胡在治療婦科疾病上普遍應用,臨床上常用的小柴胡湯、柴胡舒肝散、逍遙散、補中益氣湯等,均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有獨到的療效。痛經是女性常見婦科疾病,痛經主要原因是血行不暢,可以選用疏肝泄熱的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一般調理2個周期,痛經可愈。也可采用小柴胡湯治療,適用于因過度緊張引起的氣郁化熱,血行不暢的原發性痛經患者。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柴胡舒肝散加減可以治療乳腺增生、不孕癥、高泌乳血癥、經期脹痛等。嚴宇仙[4]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不孕癥12例,治愈率達100%。小柴胡湯疏利三焦、和胃降逆、調節氣機,以小柴胡湯治療閉經、妊娠感冒、陰吹、妊娠惡阻等有滿意療效。連華敏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妊娠惡阻、產后抑郁、產后發熱取得良效。妊娠惡阻藥用:柴胡、黨參、黃芩、生半夏、當歸、益母草、拳參、甘草、砂仁、蔥頭。水煎服用5劑,痊愈。陰吹主要病機為氣機逆亂,邪郁少陽,采用小柴胡湯加減可以和解少陽,調理氣機。補中益氣湯主要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尿潴留。

3 泌尿系疾病

中醫認為,樞機不利則水道通調失司、氣機郁滯、邪氣留戀,癥變多端。故調節樞機便可調節升降出入。臨床上常用小柴胡湯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現舉例說明如下:①尿路感染:病機為邪毒蘊結,氣陰虧損。查玉明對本病濕熱蘊結型主以本方去參、棗加導赤散治療,患者治療后隨訪1年內未復發。陽治療老年尿路感染100例,總有效率達84%。②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中醫辨證主要分為5型,脾腎氣虛型、脾腎陽虛型、脾腎氣陰兩虛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主要病因是升降失調,濕毒內壅,臟腑失衡。治療以小柴胡湯為基本方,全紅[5]小柴胡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34例,經過1個月治療,總有效率為8528%。陳以平[6]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三焦氣機失常型慢性腎衰竭,也有人采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慢性腎衰竭,均取得良好療效。狼瘡腎炎臨床上多采用西藥治療,但是長期服用會產生腎衰竭、增加感染等并發癥。因此,探討中醫中藥治療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有研究表面,柴胡皂甙的有效成分SSd,有抗炎、免疫調節的作用,能夠改善腎組織的病理作用,減輕腎臟炎癥的發生。臨床有采用小柴胡湯治療狼瘡腎炎,明顯優于單純應用激素治療,且副作用少。

參考文獻

[1] 劉方紅柴胡桂枝湯治療慢性胃炎120例[J]四川中醫,2000,18(7):31

[2] 葉萍柴胡疏肝散治療肝胃氣滯型胃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4,11(2):47

[3] 楊國軍柴胡疏肝湯為主辨證治療消化性潰瘍60例[J]陜西中醫,2012,33(1):14-16

[4] 嚴宇仙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不孕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8):509

第5篇

煎煮

許多中藥無論單用還是配伍組方,均可隨著用量的大小、配伍的變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異,功效或有遞增,或呈雙向性,或表現出功能的多樣性。

劑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藥,用量大小對其功效有極大的影響。

黃連、龍膽草,1~2g小量應用,能清熱健胃,增進食欲;3~6g則燥濕、瀉火、解毒;大劑量應用則敗胃,引起胃腸道反應而惡心嘔吐。

甘草1~5g應用,起調和諸藥作用;5~12g,溫胃、補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桂枝湯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營衛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湯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則治療太陽病誤下,轉屬太陰,因而腹滿時痛。

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三方均由厚樸、大黃、枳實組成,因為三方中三藥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變化,證治各異。

小承氣湯以大黃為主,功能瀉熱通便;厚樸三物湯,以厚樸為主,功能行氣消脹;厚樸大黃湯,以厚樸、大黃為主,功在開胸泄飲。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用量大于其他藥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遙散中,用量與各藥相等,用在疏肝;在補中益氣湯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對利尿和血壓的作用,劑量不同,功效相反。黃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內明顯,30g以上趨于抑制。另外,對血壓的改變,用量在15g以內可以升壓,35g以上反而降壓。

人參對血壓的影響,也與黃芪類似,一般劑量有興奮和升壓作用,較大劑量則起抑制和降壓作用。

川芎小劑量能收縮子宮,興奮心臟;大劑量則使子宮麻痹,心臟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藥在臨床治療中大多以復方的形式出現,而同一種藥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發揮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湯中與葛根配伍,表現為發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以及麻疹初起,疹發不暢;在清胃散中與黃連、生地等配伍,清熱散火解毒,用于治療胃有積熱所致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癥;在補中益氣湯、升陷湯及舉元煎中與人參、黃芪配伍則表現出升陽舉陷的作用,用于中氣虛弱或氣虛下陷諸證。

麻黃湯中桂枝與麻黃配伍起發汗解表作用,治療風寒感冒;溫經湯、桂枝茯苓丸中與當歸、川芎、桃仁配伍,溫經活血、逐瘀消癥,治療月經后錯或閉經不潮以及經行腹痛、腹部癥塊等證;與羌獨活、威靈仙配伍,則表現為祛風寒通絡作用,治療風寒阻絡引起的痹癥;與茯苓、澤瀉、白術配伍表現為助心陽、溫化水飲的功效,治療心陽不振、水飲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證。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和黃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陽的作用;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殼、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中和黃芪、黨參、白術等配伍,能引清氣上行而治療清陽下陷所致諸癥,起升舉陽氣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車前子、澤瀉、茯苓利水祛濕;參苓白術散中配伍白術、茯苓、山藥,健脾燥濕;葦莖湯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熱排膿;配伍威靈仙、防己、羌獨活,舒筋利關節,緩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靈脾、肉桂、山萸肉溫腎陽,暖子宮,治療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證;配伍苦參、黃柏,燥濕、殺蟲、止癢,治療頑癬、濕瘡及女陰癢。

天花粉配伍生地、麥冬、石斛,清熱生津,治療熱病傷津;配伍瓜蔞、白芷、貝母,清熱解毒,排毒消腫,治療癰瘡。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許多藥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藥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發生變化,其功效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生姜具有發散風寒、和中止嘔的作用;姜汁則辛溫而潤,治療噎膈反胃;生姜皮則和脾行水;干姜則性辛熱,溫中回陽,散寒化飲;炮姜則性苦溫,長于溫經止血,適于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瀉痢;煨姜則主要長于和中止嘔,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蠣生用,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消瘰疬;煅用則斂汗、澀精、止白帶。

荊芥生用為散風解表藥,炒炭則減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為治產后血暈及子宮出血的止血藥。

地黃生用甘寒涼血,養陰清熱;蒸熟用則甘溫補腎,滋陰填精;酒制后主補陰血,且借酒力行藥勢,通血脈,滋補而不膩;生地炭入血分涼血止血;熟地炭補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虛出血諸證。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熱利水除濕,炒用則偏于健脾止瀉。

大黃生用瀉下力猛,適于急下存陰;蒸熟則瀉下力緩,適于年老、體衰須用大黃者;酒制則瀉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較好,宜于瘀血證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則偏于止血,而瀉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腸有積滯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則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則斂瘡生肌止癢。

黃柏生用主瀉實火、燥濕,用于治療足膝痿軟無力,小便赤黃等癥;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療口舌生瘡及頭面部病患;鹽炙后主降相火滋腎水,治療陰虛盜汗、夢遺滑精等癥;蜜炙則主泄中焦之火,且不傷脾胃,用來治療五心煩熱等癥;炒炭后苦寒之性大減,增加了收澀之性,則偏于止血,用于治療痔漏、崩漏不止等癥。

蒲黃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澀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發表解肌透疹,煨用則升陽止瀉。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藥,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時間不同而臨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別。

生大黃入湯劑,后下或用開水泡服,瀉下力宏,而久煎瀉下之力大減。

利用香薷發汗解表,和中化濕治療夏季感冒暑濕的表證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腫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則要濃煎。

白附子入湯劑煎服取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作用,治療風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則取其解毒散結作用,外用治療毒蛇咬傷及瘰疬痰核。

大多發散藥和芳香藥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數分鐘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則致香氣揮散,功效大減;而補益滋膩藥物則要求煎煮較久,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則藥力不完全,達不到補益作用;而貝殼、甲殼、化石及礦物藥入湯劑則要先煎久煮,否則藥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烏頭的煎煮應先煎30~60分鐘,否則不但起不到藥物應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第6篇

【關鍵詞】 柴胡; 煎劑; 柴胡皂苷; 高效液相色譜; 指紋圖譜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lose the changes of saikosaponins between Radix Bupleuri and its water extract by HPLC fingerprint technology. MethodsThe HPLC fingerprint was performed on a Hypersil C18 column (250 mm × 4.6 mm, 5 μm) with gradient elution of Acetonitrile - Water [0 - 70 min:Acetonitrile - Water (22∶78) (50∶50)],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1,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set at 30 ℃,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10 and 252 nm. ResultsNine peaks which did not exist in Radix Bupleuri were found in its water extract. Conclusion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n the nine new components appeared in the water extract of Radix Bupleuri to explain the functions of Saiko.

Key words: Radix Bupleuri; Water extraction; Saikosaponin; HPLC; Fingerprint

已有報道指出,柴胡在煎煮過程中皂苷類成分存在結構的轉變[1],但是人們在柴胡的提取工藝研究當中,往往采取各種措施來避免這種轉變的發生,如堿性溶劑提取[2]、低溫濃縮[3]、滲漉等[3],上述措施雖然提高了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的轉移率,卻導致了人們對柴胡煎劑中的皂苷成分,即轉化的成分,缺乏深入系統的認識。煎劑作為傳統中藥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是中醫藥理論建立的基礎,對于煎劑中成分認識的程度決定了人們對中醫中藥認知的程度。基于此,我們采用HPLC指紋圖譜技術首次對柴胡煎劑中皂苷類成分的全貌進行了研究,并與藥材中的成分進行比較,為進一步揭示中藥柴胡的功效奠定基礎。

1 儀器與試藥

Waters 600高效液相色譜儀,紫外檢測器,Empower色譜工作站,KQ-50DB超聲波清洗器(昆山超聲波儀器有限公司),METTLER-AE 240型電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柴胡藥材(洛陽嵩縣、山西太原、遼寧沈陽、河北承德)購于洛陽關林藥材市場,經河南科技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王忠東教授鑒定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乙腈(迪馬公司,色譜純),屈臣氏蒸餾水,AB-8型大孔吸附樹脂(天津南開大學化工廠),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2.1.1 柴胡煎劑中皂苷類成分[4]取適當粉碎的柴胡藥材20 g,10倍量水煎煮2次,1 h/次,趁熱過濾,合并濾液,水浴濃縮,最后定容至50 ml量瓶中。取2.5 ml上述濃縮液(折合生藥材1.0 g),上樣于裝有10 ml大孔吸附樹脂的層析柱,進行動態吸附,待吸附完畢后,先用體積分數為5% 的NaOH 水溶液50 ml洗脫,棄去;然后用水洗脫至流出液為中性;再用體積分數為30% 的乙醇溶液50 ml洗脫,棄去;最后用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160 ml洗脫,收集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洗脫部分,于水浴上濃縮至干,用體積分數為50%的乙醇定量轉入10 ml量瓶中,經0.45 μm微孔濾膜濾過,即得。

2.1.2 藥材中皂苷類成分[5]取柴胡藥材粗粉1.0 g,精密稱定,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入體積分數為5%的氨性甲醇溶液50 ml,浸潤30 min,超聲1 h,用甲醇補足至原重,靜置,吸取上清液25 ml,置于蒸發皿中,于水浴上濃縮至干,用甲醇定量轉移至5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經0.45 μm微孔濾膜濾過,即得。

2.2 色譜條件[6]大連伊利特Hypersil C18色譜柱(250 mm × 4.6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 水, 梯度洗脫 [0~70 min, 乙腈- 水(22:78) (50:50)]; 流速1.0 ml·min-1;柱溫30 ℃;檢測波長210,252 nm;進樣量20 μl。按照此色譜條件得各供試品溶液色譜圖。見圖1。

2.3 穩定性實驗取洛陽嵩縣柴胡藥材適量,按照“2.1”項下方法制備各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2,4,6,8,12 h進樣,記錄指紋圖譜。結果表明,柴胡藥材及其煎劑的各主要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無明顯變化,RSD分別為0.58%~1.13%,0.32%~1.21%(210 nm)和0.65%~1.50%,0.23%~1.45%(252 nm)。說明供試品溶液在12 h之內穩定。

2.4 精密度實驗取洛陽嵩縣柴胡藥材適量,按照“2.1”項下方法制備各供試品溶液,重復進樣6次,記錄指紋圖譜。結果表明,柴胡藥材及其煎劑的各主要色譜峰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無明顯變化,RSD分別為0.33%~1.39%,0.56%~1.55%(210 nm)和0.70%~1.93%,0.51%~1.43%(252 nm)。說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5 重復性實驗取洛陽嵩縣柴胡藥材適量,精密稱定,按照“2.1”項下方法制備各供試品溶液6份,記錄色譜圖。結果表明,柴胡藥材及其煎劑的各主要色譜峰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的RSD為0.62%~1.01%,1.13%~2.38%(210 nm)和0.63%~1.36%,0.86%~1.83%(252 nm)。說明重復性良好。

a 柴胡煎劑 (210 nm);b 柴胡藥材 (210 nm);

c 柴胡煎劑 (252 nm);d柴胡藥材 (252 nm)

圖1 柴胡煎劑及藥材的指紋圖譜

2.6 樣品測定取不同產地的柴胡藥材(洛陽嵩縣、山西太原、遼寧沈陽、河北承德),分別混合均勻,按照“2.1”項下方法制備各供試品溶液,并記錄指紋圖譜。對不同產地的柴胡藥材比較其煎煮前、后的皂苷類成分的指紋圖譜,發現煎煮后出現了大量藥材中不含有的色譜峰。結果見表1。表1 柴胡煎煮后指紋圖譜中色譜峰的變化“*”表示該峰煎煮后消失;“**”表示 該峰為煎煮后新生成的色譜峰3 討論

結合文獻[5]及表1可知,柴胡煎煮后柴胡皂苷a(44.08 min)的含量大為減低,柴胡皂苷d(59.04 min)完全消失。同時,在252 nm 波長下出現9個新的色譜峰(13.98,18.19,26.08,30.92,37.55,44.21,46.21,49.98,57.71 min)。

煎煮后新出現的9個色譜峰其紫外圖譜相同,見圖2。提示新生成的柴胡皂苷的結構母核中均含有11,13(18) 共軛環外雙鍵結構。

圖2 新生成色譜峰的紫外圖譜

在測定時通過多波長下的HPLC指紋圖譜比較,發現252 nm波長下的圖譜可較好地反映柴胡煎煮后新生成的成分,因此檢測波長除了選擇柴胡皂苷常用的210 nm,同時還選擇了252 nm。

對于柴胡的藥理研究,絕大多數的文獻均是關于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7,8],而關于其它類型柴胡皂苷的藥理研究較少。本實驗的結果表明,柴胡湯劑中含有大量的其它類型的柴胡皂苷,對于該類成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揭示中藥柴胡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劉密新,吳祝平,楊成對,等.中藥復方中柴胡皂苷A和D的LC/MS/MS研究[J].質譜學報,2000,21(3):77.

[2] 鄔科芳,倪力軍,張立國.不同提取工藝對柴胡中柴胡皂苷a含量的影響[J].中成藥,2006,28(8):1230.

[3] 黃成鋼,馬春暉,朱海燕,等.一種皂苷類成分的醫學用途[P].中國專利:CN 101062046A,2007-10-31 .

[4] 王勝春,李曉瑋,王俊琴.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柴胡及柴葛顆粒中柴胡皂苷D的含量[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5):262.

[5] 林東昊,茅仁剛,王智華,等.23種國產柴胡屬植物中柴胡皂苷a,c,d含量的RP - HPLC測定[J].藥物分析雜志,2004,24(5):479.

[6] 李 軍,姜 華,石任兵,等.四逆散不同配伍對柴胡皂苷b1、h提取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5):55.

第7篇

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口服藥物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進行轉化、代謝。因此肝臟更容易受到藥物毒性損害。如果肝臟患了病,用藥就更需要慎重了。很多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雖經多年的休息治療,卻長期遷延不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亂服藥所致肝臟損傷。

傷肝藥物大“搜捕”

西藥最為常見的傷肝藥物有:

①抗生素類,如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大環內酯類藥,如紅霉素、螺旋霉素等。

②解熱鎮痛藥物: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③降糖藥物:優降糖、拜糖平等。

④心血管用藥:異搏定、安搏律定等。

⑤抗腫瘤藥物:絲裂霉素、更生霉素、環磷酰胺等。

⑥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奮乃靜;抗抑郁藥物阿米替林;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鎮靜藥苯巴比妥等。

⑦抗甲亢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除西藥外,某些中藥對肝臟也是有損害的,如:

①易導致急性肝炎的:如何首烏、老虎節、蜈蚣粉以及金不換、白屈菜等。

②抗風濕中藥: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蒼耳子等,表現為中毒性肝壞死。

③殺蟲解毒藥:如千里光、川楝子、貫眾、及己(四塊瓦)、藤黃等。

④治療皮膚病的中藥:治療銀屑病的中藥如克銀丸、消銀片、消銀1號湯劑均有過肝損害病例報告。長期服用復方青黛丸也可引起藥物性肝炎的發生。

⑤軟堅散結、化淤的中成藥:用于治療乳房腫塊,甲狀腺瘤或甲狀腺腫,子宮肌瘤等腫塊治療的中成藥均屬于此類,可能引起肝損傷。相關藥物有增生平、百消丹、華佗再造丸、大活絡丹、疳積散。

⑥柴胡制劑:包括小柴胡沖劑、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等中成藥。中醫認為柴胡有劫肝陰的副作用,其機理可能與柴胡的原漿毒作用有關,一般不宜長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遙丸也有導致肝損傷的報道。

如何防止藥物傷肝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哪些藥物會嚴重損害肝功能。除了以上我們列舉的藥物以外,在服用藥物之前,還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如該藥對肝功能有損害,一般都會在說明書中注明。對于這些藥品,慢性肝病患者應盡量少用或用其他藥物代替。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定期檢查肝功。聯合用藥時,需要考慮到藥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損害的疊加作用。

如果已經因為用藥而發生肝損害,應該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的藥物,減少活動。同時盡快到醫院就診,最好把近期服用的藥物帶到醫院,便于醫生尋找病因。

中藥治療肝病有優勢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現:1988年上海甲肝爆發時慢性乙肝重疊甲肝感染的病死率僅0.05%,而在美國,相同疾病的病死率達到11.7%,是中國的234倍!這一數據懸殊的對比充分說明:肝病的治療優勢在中國!

對于肝病治療,國外多采用外源性的免疫物質進行免疫干預,這類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給肝臟帶來了一定的損傷。這是因為肝臟是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所有藥物都要在肝臟內分解代謝。一些毒副作用較大的西藥,必然加重肝臟的負擔,反而會損害肝臟。

第8篇

關鍵詞:“柴芩”注射液;柴胡皂苷A;黃芩苷;HPLC

中圖分類號:R284.1;O65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776-03

“柴芩”注射液是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自主研制的純中藥注射劑,由小柴胡湯中的核心藥對柴胡和黃芩兩味中藥配伍而成。本制劑能“清透半表之邪和清瀉半里之熱”,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扶正祛邪之功效,臨床可用于急性熱性病的進行期,以及伴有發熱病的一般性胃病、胃腸障礙等癥[1-3]。為了建立該制劑的質量標準,有效地評價其內在質量,本試驗根據“柴芩”注射液的提取工藝、臨床功效和有效成分[4,5],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定量檢測了柴胡皂苷A和黃芩苷的含量,為有效控制其質量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黃芩苷對照品(中國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15-20815);柴胡皂苷A對照品(中國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77-200406);甲醇、磷酸(色譜純)均購于科密歐化學試劑廠;“柴芩”注射液(20091228-20091230)由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藥學實驗室制備。

1.3 對照品溶液的配制

1.4 液相色譜條件

1.5 樣品處理

1.5.1 柴胡皂苷A供試品的制備 分別量取3批“柴芩”注射液(091228-091230)以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即得柴胡皂苷A供試品;并按處方制備不含柴胡的陰性對照品,按照柴胡皂苷A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不含柴胡皂苷A的陰性樣品。

1.5.2 黃芩苷供試品的制備 分別量取3批“柴芩”注射液(091228-091230)各1 mL于5個100 mL容量瓶中,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混合均勻,0.45 μm濾膜過濾,取續濾液作為黃芩苷供試品溶液;并按處方制備不含黃芩的陰性對照品,按照黃芩苷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不含黃芩苷的陰性樣品。

1.6 標準曲線的繪制

1.6.1 柴胡皂苷A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吸取柴胡皂苷A對照品溶液2、4、6、8、10、12 μL進樣,HPLC檢測。每個濃度設3次重復,以柴胡皂苷A對照品含量(x)為橫坐標,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1.6.2 黃芩苷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取吸取黃芩苷對照品溶液1、2、4、6、8、10 μL進樣,HPLC檢測。每個濃度設3次重復,以黃芩苷對照品含量(x)為橫坐標,峰面積(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 結果與分析

2.1 方法的選擇性

分別吸取柴胡皂苷A對照品、“柴芩”注射液和不含柴胡皂苷A陰性樣品溶液各10 μL進行分析。在柴胡皂苷A檢測色譜條件下,柴胡皂苷A的保留時間為8.342 min,供試品保留時間與對照品保留時間一致,陰性樣品中沒有發現干擾測定“柴芩”注射液中柴胡皂苷A的成分,結果見圖1、圖2和圖3。再分別吸取黃芩苷對照品溶液、“柴芩”注射液和不含黃芩苷陰性樣品溶液各10 μL進行測定,在黃芩苷檢測色譜條件下,黃芩苷的保留時間為9.725 min,供試品保留時間與對照品保留時間一致,陰性樣品在對照品色譜峰相應位置上無吸收峰,表明對測定無干擾,結果見圖4、圖5和圖6。

2.2 標準曲線

2.3 精密度試驗

2.4 穩定性試驗

吸取柴胡皂苷A和黃芩苷供試品溶液各10 μL,分別在0、2、4、6、8 h進樣,測得柴胡皂苷A峰面積RSD為1.81%、黃芩苷峰面積RSD為1.82%。結果表明供試樣品在制備后8 h內穩定。

2.5 重復性試驗

2.6 加樣回收率試驗

2.6.1 柴胡皂苷A的加樣回收率 吸取1 mL柴胡皂苷A對照品溶液(0.48 mg/mL),60℃下烘干,殘渣分別加入10 mL已知含量的樣品溶液(091228)中,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后進樣10 μL。HPLC檢測,連續6次,測定柴胡皂苷A的峰面積。結果顯示柴胡皂苷A的平均回收率為102.60%,RSD為0.95%。

2.6.2 黃芩苷的加樣回收率 吸取2.5 mL黃芩苷對照品溶液(0.46 mg/mL),60 ℃烘干,殘渣分別加入5 mL已知含量樣品溶液(091228)中,超聲溶解后再吸取1 mL加入100 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后進樣10 μL。HPLC檢測,連續6次,測定黃芩苷的峰面積。結果顯示黃芩苷平均回收率為100.55%,RSD為1.69%。

2.7 樣品含量測定

取3批注射液(091228-091230)按“1.5”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每批平行制備3次。吸取對照品和供試品溶液各10 μL,按上述兩個色譜條件分別進行測定,并計算各樣品中的柴胡皂苷A、黃芩苷的含量。結果見表1。

3 小結與討論

中藥注射劑是在中藥制劑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制劑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制劑,在醫療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中國未來開拓國際醫藥市場的優勢項目[8]。由于中藥注射液成分的復雜性,使得對其質量控制難度較大。為了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藥注射劑在確定成分含量的藥味時,要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根據藥方功能,選擇多指標、多成分制定測定項目,采用科學的方法建立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并制定出合理的限度指標[9]。但就《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中收載的注射液含量測定方法存在不完善、可控指標少甚至根本沒有含量的測定的問題[10]。

高效液相色譜法已廣泛地應用于中藥注射劑的質量評價當中,通過指紋圖譜的含量或比例,能有效控制樣品的質量,確保中藥注射劑工藝的科學性和質量相對穩定[11]。“柴芩”注射劑由柴胡和黃芩兩味中藥組成,因此選擇其藥效成分柴胡皂苷A和黃芩苷共同作為其質量控制指標,進行HPLC定量檢測。由于兩種成分吸收波長不同,且在注射劑中含量差異大,柴胡皂苷A則直接以原液進樣,而黃芩苷需在稀釋100倍后進樣,故將二者分別檢測。本試驗結果表明采用HPLC法測定“柴芩”注射液中柴胡皂苷A和黃芩苷的含量,方法可行、靈敏度高、重現性好、結果可靠,可有效用于該制劑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 謝東浩,蔡寶昌,安益強,等.柴胡皂苷類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1):63-65.

[2] 黃志軍.黃芩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12,24(3):61-61.

[3] 許 剛,謝 鳴.柴胡—黃芩藥對保肝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2.

[4] 孫秀萍,張 寧.柴胡解熱的物質基礎、機制及影響因素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4):345-346.

[5] 李倩楠,葛曉群.黃芩苷及黃芩復方制劑解熱機制研究進展[J]. 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08,35(5):342-343.

[6] 譚 珍,黃婉鋒,張 柳.SPE-HPLC法測定小柴胡片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5):511-512.

[7] 石 瑩.HPLC測定小柴胡湯丸中黃芩苷的含量[J].中成藥,2007,29(7):23-25.

[8] 周超凡,徐植靈,林育華.中藥注射劑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24):2094-2096.

[9] 張淑云.中藥注射劑質量問題淺議[J].山東中醫雜志,2002, 21(8):498.

第9篇

【摘 要】 王中琳教授運用自擬經驗方眩暈寧方治療眩暈病風痰上擾證,療效顯著,現舉治驗醫案一則,以利于通道論治此病有所參考。

【關鍵詞】 眩暈寧方;眩暈;風痰上擾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2-0070-01

眩暈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圍環境物體旋轉或搖動的一種主觀感覺障礙,常伴有客觀的平衡障礙,一般無意識障礙[1],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王中琳教授從醫執教近30年,熟稔中醫古籍經典,臨床遣方用藥善于運用經方組合加減。其中,眩暈寧方是王教授根據自身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而成的經驗處方,由小柴胡湯合澤瀉湯加天麻、鉤藤、仙鶴草組成,主要治療證屬風痰上擾的眩暈病,于臨床應用每獲良效,現舉驗案一則報道如下。

宗某,女,69歲,2016 年 1 月4日入院。患者5日前因感冒引起頭暈,入院癥見:頭暈,與位置變化有關,行走不穩,向右側偏斜,頭重腳輕,有踩棉感,伴見惡心嘔吐,發病至今嘔吐5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雙側耳鳴,無天旋地轉,無視物不清。心慌,腹痛腹瀉,口苦,口舌干燥,納可,眠差,大便3~4次/日,小便少。舌質暗淡,邊有齒痕,苔白,脈沉滑。診為風痰上擾,宜和解少陽,化痰熄風。處方以眩暈寧方加減:柴胡15g,黃芩15g ,清半夏9g ,黨參9g ,澤瀉30g, 生白術12g ,茯苓30g ,天麻15g ,鉤藤30g ,仙鶴草30g ,白果6g ,川貝母(搗碎) 9g,浙貝母15g, 防風12g ,甘草6g ,生姜6片 ,大棗5個(破皮)。水煎服400ml,每日一劑,早晚溫服,先服3劑,頭暈改善,腹瀉即停,口苦減輕。后以此方加紅景天30g,共服15劑,患者頭暈未再發作。

按:此案屬風痰上擾證。《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湯為治療少陽病的主方,眩暈,乃少陽主證,由邪犯少陽,樞機不利,膽火上炎所致。該患者常年勞作,憂思竭慮,以致脾氣虛弱,所謂“脾為生痰之源”,木火化風挾痰上擾以致此病。方中柴胡、黃芩清解少陽經腑之熱,并能疏理肝膽氣機,為和解少陽之主藥;清半夏、生姜化痰和胃降逆止嘔;黨參、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以助少陽樞轉之力,除此以外,尚可杜絕少陽之邪內傳之勢。《金貴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湯雖僅有兩味,但功力專猛,不可小覷。澤瀉利水而不傷陰,白術補土健脾以制水。重用茯苓增強健脾化痰之功。肝膽相關,故配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仙鶴草為民間治療眩暈病的驗方,其有補虛之功效,此處大量使用,有滋水涵木之效。方中加用白果,即銀杏,現代藥理研究其有降低血壓的作用[2]。選用防風,正如《神農本草經》中所言:“防風,味苦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有平眩熄風之功。方中使用貝母,王教授別有卓見,其認為,貝母有開郁之效。《素問?至真至要大論》:“諸氣憤郁,皆屬于肺。”方中使用貝母開肺氣,能起到暢達一身氣機之功效。后加入紅景天,補氣活血,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3]。總之,本方組成體現了中醫經典對眩暈的認知,故臨床應用可獲良效。

參考文獻

[1]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6.

[2]張紅梅.天然藥物銀杏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4,35(3):41-46.

[3]關鑫.紅景天的臨床功效與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2):14-18.

(收稿日期:2016.04.15)

第10篇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 大柴胡湯 中西醫結合療法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itis,AP)是臨床常見的危重急癥,尤其是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種病情兇險、病死率高的常見急腹癥。該病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并發癥多,死亡率高[1]。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應用中醫學治療該病,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筆者根據中醫學理論,采用大柴胡湯輔助治療26例急性胰腺炎,獲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1年1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制定的臨床診斷和分級標準(1996年第二次方案)[3],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16~88歲,平均年齡53.5歲;病程最長2周,最短1.5小時。臨床癥狀:均為上腹或全腹疼痛,如刀割樣或針刺樣,陣發性加劇,伴惡心嘔吐、腹脹,腹膜炎體征陽性;部分患者伴有發熱、黃疸或休克;舌苔多為黃膩,脈象弦滑數。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對照組24例。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常規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同時抑制胃酸及胰液分泌,給予胃腸外營養,靜脈應用抗菌藥物(多選用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和甲硝唑聯合應用),部分休克患者同時給予抗休克治療,糾正有效循環血量,對胰外器官損害者進行有效的對癥治療,對腹腔滲液多者經腹壁穿刺置管腹腔灌洗。

2.2 治療組:除以上處理外加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基本方:柴胡、黃芩、赤芍、法半夏、枳實、桃仁、木香(后下)各10g,敗醬草、大黃各20g,炙甘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B超提示胰腺正常,無并發癥出現;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胰腺炎癥尚未完全消退;無效:病情無變化,轉手術或死亡。

3.2 治療結果:治療見表1。

治療組26例除2例出現并發癥轉為手術治療外,均獲治愈;患者經治療后72小時內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腹痛、腹脹等自覺癥狀緩解,體溫下降;治療后7天復查血淀粉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組患者服用中藥劑數3~14劑不等,平均每人服用中藥6.8劑;血清淀粉酶恢復正常平均時間為3天,谷丙轉氨酶升高者皆在10天以內恢復正常,21例發燒病人,平均退燒為3.5天;治療過程未發生死亡病例。

對照組24例在治療過程中1例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7例轉手術治療,余獲治愈。兩組患者經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雙側P=0.035,有統計學差異。

4 典型病例

朱某某,男,35歲。2003年6月15日就診。癥見:兩日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腹痛,嘔吐,腹部刀割樣疼痛,偶有兩脅放射痛。查:血清淀粉酶780U/L,血白細胞25×109/L。在當地醫院治療無效,遂轉入我院。入院體查:體溫39℃,患者腹肌緊張,右上腹壓痛,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滑數。除西醫常規處理外,予大柴胡湯加減,方藥:柴胡、黃芩、桃仁、木香(后下)、枳實、赤芍、法半夏各10g,炙甘草12g,大黃、敗醬草各20g。水煎內服。24小時后,腹部疼痛減輕,繼服上方3劑,余癥消失,血清淀粉酶及血白細胞指標恢復正常痊愈出院。

5 體會

我們認為急性胰腺炎屬中醫“腹痛”范疇,其辨證應為中焦實證。本治療組中患者多因食傷脾胃導致中焦氣滯血瘀,從而引起腹部劇痛,血瘀而化火導致脾失健運,胃氣上逆產生惡心和嘔吐;此外,因濕熱入肝、膽經而引起黃疸。正如張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中云:“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治療組26例患者多數在應用大柴胡湯12~24小時內即出現排氣排便,并且腹部癥狀明顯減輕,有效地促進病情向良好的方向轉歸,說明該方有促進腸蠕動和腸排空的功效。我們認為,此方除通其里實外,亦具有健脾理氣,降逆止嘔,活血化瘀,清熱利膽的作用。方中炙甘草健脾和中,枳實、木香、柴胡行中焦之氣滯,赤芍、大黃、桃仁活血化瘀通絡,法夏降逆止嘔,黃芩、敗醬草消脾胃中之濕熱而利膽。諸藥配伍達到了行氣活血,從而收祛瘀止痛的功效。近年來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通里攻下的大承氣湯及活血化瘀的中藥對

減輕胰腺的炎癥反應、改善胰腺血流動力學和代謝狀態及全身微循環具有確切的效果。其機制是發生急性炎癥反應時,通里攻下等中藥能維持細胞因子和炎癥遞質的相對穩定,抑制過度炎癥反應,維持機體免疫功能平衡[4]。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我們認為大柴胡湯能促進腸道動力,顯著減少SAP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縮短病程,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

6 參考文獻

[1]張圣道,雷若慶.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的爭論、進展和發展趨勢[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1):22.

[2]徐志鵬,,陶楊,等.中醫藥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06,24(1):42-43.

[3]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1996年第二次方案)[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12):773.

第11篇

    中藥學是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及藥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學習方劑學和臨床各科的基礎課。但由于中藥品種較多,內容包括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項等,教學中存在內容多、易混淆、難記憶和枯燥乏味現象。通過多年教學體會,應用對比記憶法,收到理想效果。現介紹如下:

    1藥名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在中藥中有些藥名相似而功效又不完全相同的藥物可用對比記憶。如羌活與獨活都能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常相互配伍應用,主治風濕痹證。其中羌活善于祛在表在上之風濕,治上肢風濕痹痛;獨活善于祛在里在下之風濕,治下肢風濕痹痛。再如白術與蒼術均有健脾燥濕之功,白術則以健脾為主,多用于脾虛之證;蒼術以燥濕為主,多用于濕盛之證。又如白芍與赤芍,白芍具有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之功,而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效。諸如此類的還有黃連與胡黃連、柴胡與銀柴胡、石決明與草決明、川貝母與浙貝母等。

    2功效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的功效和臨床主治存在某些共性,又各有特點,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辛溫解表的麻黃與桂枝都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麻黃多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而桂枝還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有汗。再如陳曲、麥芽、山楂“焦三仙”,都有消食健胃之功,常相互配伍應用,而麥芽善消面食積兼有回乳作用;山楂善消肉食積兼有活血祛瘀;陳曲善消肉面混合食積。又如黃芩、黃連、黃柏“三黃”,相同點是性味苦寒,作用相似,均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不同點是黃芩偏清上焦熱,善瀉肺火,兼有安胎作用;黃連偏清中焦熱,善瀉心火,兼除心煩;黃柏偏清下焦熱,善瀉腎火,兼退虛熱。其他諸如龍骨與牡蠣、龜板與鱉甲、昆布與海藻、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等。

    3藥材來源相同,入藥部分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藥材來源于同一植物,由于入藥部分不同其功效也不完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以桑樹為例,其葉名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肝目之功,其枝名桑枝,具有祛風通絡之效,其根皮名桑白皮,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功用,其果實名桑椹子,有滋陰補血生津潤腸作用。再如當歸能補血調經,是治婦科病證的常用藥,而當歸身以補血為主多用于血虛證,當歸尾以破血為主多用于血瘀證,全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可用于血虛兼血瘀而致的婦科病證。又如麻黃與麻黃根同出一種植物,其莖枝是麻黃,有發汗解表作用,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其根名麻黃根,具有止汗功效,主治表虛自汗出。兩者功效相反,臨床應用不能相互替代。

    4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同一種中藥,因炮制加工方法不同,功效也就不一樣,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蒲黃生用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而炒用則有收斂止血之效。再如地黃生用具有清熱涼血生津之效,經炮制后名熟地黃,而有滋陰補血之功。又如姜,鮮姜生用,特點是走而不守善治表寒;干姜特點是能走能守善治中寒;將干姜炒制后名炮姜,特點是守而不走善溫下元。這種對比記憶方法還可例舉很多,可根據不同專業課程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水平以及課時的多少,靈活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解決中藥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弊端,調動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并且可加深學生對中藥功效和應用的記憶和理解。

第12篇

普蘭店市中醫院皮膚科 遼寧省普蘭店市 116200

【摘 要】目的:評價枇杷清肺飲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07 年-2012 年部分門診患者,男 72 例,女48 例。采用枇杷清肺飲加味,早晚空腹熱服。10 天為一個療程。結果:痊愈90 例,治愈率75%,顯效15 例,占12.5%,有效10 例,占8.3%,無效5 例,占總有效率95.8%,P<0.05。結論:枇杷清肺飲治療痤瘡臨床收效較佳。

關鍵詞 痤瘡 ;中醫藥療法;枇杷清肺飲

痤瘡相當于中醫的粉刺,粉刺是一種以顏面、胸、背等處見丘疹頂端如刺狀,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為主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中醫文獻中又稱“肺風粉刺”、“面瘡”、“酒刺”俗稱“青春疙瘩”,“青春痘”。臨床特點是:丘疹,膿皰等皮疹多發于顏面、前胸、后背等處,常伴有皮脂溢出。多見于青春男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療標準》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外科學第9 版,李日慶、何清湖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和第6 版《皮膚性病學》教材,主編張學軍。西醫診斷為痤瘡,中醫診斷為粉刺。主要用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肺經風熱證粉刺,證見顏面潮紅,粉刺焮熱,疼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薄黃,舌紅,脈弦滑等[1]。

1.2 臨床資料

治療的120 例均為2007 年~2012 年部分門診患者,男 72 例,女48 例。年齡18~30 歲。平均24.5 歲。病程<1 年 45 例,1~5 年60 例,>5 年15 例。

1.3 治療方法

枇杷清肺飲(《外科大成》)[2] 加味,由疏風宣肺清熱中藥組成。處方:枇杷葉25g,黃連15g,桑白皮25g,黃柏15g,生甘草5g。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5g 瀉熱通腑;若兼有膿皰,熱毒熾盛者酌情加黃芩15g, 地丁15g, 公英15g, 金銀花15g 等清熱解毒藥;伴有癢者加蛇退10g,蟬蛻10g 以增強袪風之力;疹色深加紫草10g,白芷10g,僵蠶10g,茯苓10g;瘀血者加丹參20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5g;若月經不調者加夏枯草20g,益母草20g, 柴胡15g, 牡丹皮15g, 梔子15g,紅花15g;若疼痛者加元胡20g,香附20g,白芍20g;若皮疹難消者加生龍骨10g,生牡蠣10g;若睡眠不好者加人參5g, 合歡皮20g, 夜交藤20g; 每日1劑,每劑頭煎加水1500ml 溫火煎30~40 分鐘,取汁400ml,二煎加水1000ml 溫火煎25~30 分鐘,取汁300ml,兩煎混合,早晚空腹熱服。10 天為一個療程。

2 療效分析

2.1 療效標準

痊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退。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和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

2.2 治療結果

痊愈90 例,治愈率75%,顯效15 例,占12.5%,有效10 例,占8.3%,無效5 例,占4.1%,總有效率95.8%,P<0.05。其中1 個療程痊愈20 例,2~3 個療程痊愈60 例,>3 個療程痊愈10 例。

3 討論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好發于皮脂溢出部位。主要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皮損屬于中醫學粉刺。面鼻屬肺,丘疹色紅,乃肺經風熱熏蒸,蘊阻肌膚為病機。 因此中醫學多認為痤瘡的治療應該清熱燥濕、清肺瀉火。

方中枇杷葉具有清肺之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黃柏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療熱毒瘡腫。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為瀉肺清熱之品,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熱毒瘡瘍。同時根據患者不同癥狀予以不同用藥。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大黃內服能清熱解毒,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若兼有膿皰,熱毒熾盛者酌情加黃芩,蒲公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伴有癢者加蛇退,蟬蛻。疹色深加紫草,白芷,僵蠶,茯苓等涼血增白之中藥。瘀血者加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之中藥,其中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散瘀止痛之功效。若月經不調者加夏枯草,益母草,柴胡,牡丹皮,梔子,紅花。夏枯草具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之功效,益母草具有活血調經,清熱解毒之功效,與柴胡,牡丹皮,梔子,紅花合用調經效果明顯。研究顯示,益母草和白花蛇舌草能夠抑制體內雄性激素分泌,且能夠同時抑制皮脂腺異常分泌[1]。研究進一步顯示,野以及黃岑均有抑制體內炎癥,抗擊體內變態反應和抑制體內細菌生長和的效用,尤其是能夠抑制體內的痤瘡丙酸桿菌[2]。本組研究顯示,接受枇杷清肺飲治療的患者,治療有效率超過了95%,說明該種中醫藥方案能夠有效地減少痤瘡患者的皮損,提高治療效果。若疼痛者加元胡,香附,白芍。若皮疹難消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生龍骨具有收濕斂瘡,生肌之效,生牡蠣具有軟堅散結之功用。若睡眠不好者加人參,合歡皮。人參具有安神益智之功效,合歡皮具有解郁安神之功效。通過疏風宣肺清熱調節,同時囑患者調節情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手搔抓擠破以免炎癥擴散。因此臨床收效較佳。

參考文獻

[1] 劉權威. 痤瘡的中藥外治進展[J]. 中醫外治雜志,2012,21(2):48-49

[2] 姚帆, 徐惠波. 中藥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298-2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津南区| 恩平市| 色达县| 永修县| 曲麻莱县| 桃源县| 襄城县| 河池市| 新疆| 汽车| 屏东市| 徐汇区| 朝阳区| 扬中市| 内黄县| 新津县| 云南省| 塔城市| 朝阳区| 犍为县| 雅江县| 安宁市| 扶沟县| 保康县| 兴国县| 安丘市| 沭阳县| 皋兰县| 延川县| 玉溪市| 普宁市| 清丰县| 扬中市| 咸阳市| 新邵县| 怀宁县| 育儿| 蒙阴县| 兰西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