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下湖北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話說:“地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說的就是我的家鄉-湖北。湖北在“公雞地圖”上它屬于心臟的部分,從地形上可以看出,湖北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湖北的天氣春夏秋冬特別分明。春天到了,廣場上冰雪融化了,雪水流成了一條“長龍”,草地變綠了,種子也從土縫里探出了小腦袋,那天空多么晴朗?。∠奶旌焙軔巯掠?,植物正在喝雨水,花園里開滿了鮮花,我們在草地里采花,快樂無比。秋天是帶給農民伯伯希望的日子,也是莊稼豐收的日子,還是農民伯伯最喜歡的日子。冬天來了,北風呼呼地刮著,天上還漫天飛舞地下著鵝毛大雪,大地白茫茫一片,積雪已經有一尺多深了,人們踩著積雪發出“吱吱吱吱”的聲音,小朋友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扔雪球……。說說笑笑,一片歡聲笑語!
湖北的名勝古跡也很多,有伯牙子期的古琴臺、黃鶴樓、風景如畫的東湖……,每一處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歡迎朋友們來湖北參觀這些名勝古跡。
我們湖北還有許多特產,營養豐富的熱干面、香甜可口的老通城豆皮,還有美味香濃的湯包……,哎呀,我不能再說了,再說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否想來湖北感受下那四季分明的氣候,觀賞下名勝古跡,品嘗那美味的小吃……。我愛我那可愛無比
關鍵詞:《九鳳神鳥》 漢語十四行 楚風楚俗 當代楚辭
湖北詩人鄒惟山(鄒建軍)先生近年來堅持漢語十四行詩的寫作,以少有的努力進行詩歌思想與藝術的追求,終于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體式與藝術風格,在當今詩壇產生影響。惟山的詩歌,無論是在思想情感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有所創新,達到了很高境界。到目前為止,已有數十組漢語十四行詩面世,并編有詩選一部與中英對照本的漢語十四行詩集一本。《九鳳神鳥十四行抒情詩九章》[1]是其最新力作之一,限于篇幅,在此選擇其中四首進行分析與探討:之一:以啟山林;之四:驚采艷艷;之六:風雨蓮花;之八:彩云飛翔。對故鄉與世界范圍內的自然山水進行描寫與觀照,一直是惟山詩作的主要題材與主體思想,他創作的自然山水詩代表了當代中國自然山水詩派在思想與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在《九鳳神鳥》組詩中,我們看到古老楚地重重疊疊的山巒、溪澗縱橫的大川名流、雕欄畫棟的亭臺樓閣、云蒸霞蔚的人文薈萃等等自然山水意象,集中體現了豐富的詩意想象與詩美發現。這些古舊而又全新的意象及其組合,恰似詩人心中山環水繞的曲曲歌吟,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意味,表現了詩人對博大歷史時空的建構。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組詩呈現了幅幅情感性與詩意化兼具的自然山水地理圖式。因此,它是當今世界難得的詩歌藝術精品,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九鳳神鳥》的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曲歌吟”上:
第一曲歌吟:詩人以生長在山環水繞地理環境中的一只九鳳神鳥,作為中國中部地區楚人的古老圖騰而展開豐富的聯想,深情地謳歌了楚地文化以及相關風物的瑰麗多姿與深厚神韻。古老的楚文化之奇麗浪漫與神秘渾厚,是詩人著力歌頌的對象之一。詩人在“之六:風雨蓮花”中寫到:“楚國的文化妣美于古老希臘/有人在亞洲東南部妙筆生花/長遠的文脈支撐著整個華夏”,將楚國的文化成就放在整個世界的視野里進行考察,并作出了獨立而科學的情感評價與美學評價,由此可見詩人對于楚文化傳統的高度肯定,以及明確的自我的情感傾向。楚文化是華夏文明歷史源遠流長的河流之一,在歷史上曾經蔚為大觀,足以與古希臘文化的成就相比擬。據資料考證,楚文化在青銅冶煉水平、漆藝臺榭水平、驅車陷陣水平以及音樂藝術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超過了希臘文化,對亞洲東部、東南部與南部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詩人滿懷對楚地歷史與文化的深沉熱愛,以及為能夠生活在這片古老文化之地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楚人的勇于進取與超越創新的智慧,也是詩人傾情歌唱的對象之一。在組詩的開篇,詩人就這樣唱道:“篳路藍縷她捧起了苦難的土/以啟山林她敲響了歡樂的鼓/以處草莽她跳起了絢麗的舞”(《之一:以啟山林》),是對楚國先民生活處境與精神氣度的一種詩意揭示。歷史表明,遠古時代的楚國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面對艱難生存處境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其執進取與智慧勇毅之根性,一直流淌于楚人的血脈中,歷千年而不變,亙萬古而長新,從而“楚國人才能以才智引領時代”(《之八:彩云飛翔》),開拓了廣闊的疆域并發展出燦爛的文明。“九鳳神鳥”作為楚文化精魂所具有的象征意蘊,也是詩人所發掘的重要對象之一。那一只悲傷的“九鳳神鳥”,自有史以來就盤旋在楚地的上空久久不肯離去,那雙悲憫的眼睛其實就是詩人的雙眸,深情地注視著楚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以及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人們,它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深情地傾聽著人世間的風云變幻;同時,詩人也看到一些外鄉人對“九頭鳥”形象的誤解,更時不時地有一些旁人對“九頭鳥”形象的惡意中傷。歷史上所發生的與此相關的事件,一度讓詩人陷入深深的憂傷。正是這樣的歷史事實與詩人情懷,讓詩人更多了一些對楚國文化傳統的深度思索,以及對楚地自然山水的精細觀察。詩人大膽地提出一種全新的觀點:“九頭鳥”就是楚文化的精魂,它本是智慧與聰明、獨立與頑強的象征,并非象有的外鄉人所指稱的“狡猾”與“奸詐”的代名詞。于是,詩人這樣深情地唱道:“天上九頭鳥不是地下湖北佬/九鳳神鳥的羽毛里全是憂傷”(《之九:東海之上》)。因此,我認為《九鳳神鳥》是一組歌吟楚國古老文化傳統的深情之詩,是一曲詩人對楚人情格與心性的熱情之詩,是一組有意為“九頭鳥”形象辯護的具有鮮明批判精神的思想之詩。
第二曲歌吟:詩人以重巒迭嶂的山峰、水流盤曲的江河湖海、生長于山水之間的叢林鳥獸等具有楚國特色的自然山水與神話傳說作為主體意象,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詩人長期以來的所思所想。詩中涉及到楚國西北地區的“列列長山”,如神農架、長江中游、古老襄陽等地的綿延高山意象,也涉及到楚國東南部地區的平原與谷地,如云夢古澤、鄱陽波濤、漢水南流、洞庭湖、大平原等地的平原湖泊意象,可以說整個楚地的自然山水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再現與重生。在組詩里,南國楚地的自然地理景觀多種多樣:東西南北之間,高山與平原錯落而有致,湖泊與河流九曲而三彎,大江芳澤云蒸霞蔚,山野叢林鳥獸日夜出沒,風雨晴晦朝夕不同,形成一個山環水繞的地理空間,這就是以楚國為中心的中國中部立體的、真實的與完整的自然地理空間。正在此自然地理想象的基礎上,詩人將楚國文化與古老希臘文化兩相比照,將楚文化放入華夏文化進行考量,再將華夏文化放入亞洲地域進行觀照,于是詩人將東方的楚國文化精神認同為西方的“巴比倫”精神等等。詩人筆下的自然山水,不僅是中國的自己的,也是世界整體的,因為詩人具有一種世界視野與人類情懷;這些自然山水意象不僅出于詩人自我的真切體驗與深刻感受,多半也出自于詩人的種種藝術想象。與楚國相關的東西南北中的自然山水,與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人與神,還有那些楚國神話里的動物與植物,如九鳳神鳥、美人香草、風雨蓮花、大鵬、神鷹、神龍、白虎等等,在組詩里都得到了生動而充實的詩意展現。如果說英語十四行詩特別講究音韻結構等形式要素,并不特別講究意象藝術的話,漢語十四行詩卻不能離開意象而存在。因此,惟山先生所創作的一系列漢語十四行組詩,既有中國古典詩歌講究意象營造與呈現的特點,又有英詩十四行在形式上特別講究的音韻特質。正是眾多新鮮而獨特的意象營造與呈現,使其詩歌作品具有了與眾不同的、遠超當代許多詩人的詩情與意象之美。
第三曲歌吟:以楚地山環水繞自然意象的反復呈現為基礎,以藝術結構的起承轉合作為依托,形成了循環往復的詩歌藝術形式之美。其詩無論是在藝術構思還是在藝術表達上,都有著自己獨立的結構方式。詩人采取英語十四行詩的藝術結構,又以漢語詩歌的音韻特點對之進行改造,終于形成了在藝術上的種種講究。組詩里每首詩共五節構成,前四節詩每一節都是三行,最后一節以兩行作為總結,于是形成了一種三、三、三、三、二的藝術結構方式。這種藝術結構與英詩里的種種十四行詩完全不同,也與20世紀中國的一些詩人的十四行詩相異,與惟山從前的以自由體式為主體的十四詩也不一樣,因此,組詩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創制。這樣的藝術追求,讓組詩在藝術結構上有了一種與英詩十四行同樣的起承轉合之美:層層上升又層層下降,反反復復、曲曲折折,有一種玲瓏精致之美。從每首詩的體式來看,詩人故意用了一些反復的句式,或者一些反復的詞語,這些詞語分別處于組詩的不同位置,比如第一首詩中第二節三行詩都是以“也許是”開頭,而第四節三行詩又是以“八百里”開頭,從而形成了回環往復的藝術結構。這樣的講究不僅加強了詩歌的氣勢,也讓組詩具有了與英詩十四行并不相同的整齊劃一的形式之美。從詩歌的整體形式來看,全詩以“九”這個數字串聯全篇:組詩共由九首組成,詩的主體意象是“九鳳神鳥”,在每一首詩里面還都有與“九”相關的意象:“九頭鳥”、“陽數九”、“九只櫻桃小口”、“九鳳鳥”、“九重彩筆”、“九鳳形象”、“九鳳翅下”、“九鳳之香”、“九鳳女神”、“九雙迷人的眼睛”、“九天尋覓”、“九個人”,如此等等。可見,“九”這一神秘的數字作為詩中的主要意象與主體詞匯,不僅有著其特定而獨到的象征意義,而且作為詩歌藝術結構與藝術形式的主要關節點之一,讓我們在閱讀與欣賞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起承轉合、曲折反復的藝術效果。惟山先生認真地研究了西方十四行詩的種種形式,并對中國古典詩詞有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將中國古典詩詞與西方十四行詩有機統一,對中西詩歌中的各種要素進行再融合與再創造,從自我的人生體驗出發,以創造性的想象為起點,通過將近十年時間的努力,終于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漢語十四行詩詩體形式[2]。
用漢語寫作十四行詩,也并不自鄒惟山先生開始,現代詩史上有馮至與志摩等詩人的藝術探索,當代詩史上有屠岸與卞之琳等詩人的藝術試驗。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詩人在創作漢語的十四行詩,錢光培先生曾經編有篇幅較大的《中國十四行詩選》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其他人編的中國十四行詩選有也在十種以上。然而,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并不只是表明在其首創,更是體現在其思想與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漢語十四行詩的寫作自然有著太多的講究,如果只是能夠按照西方的十四行詩的體式用漢語來寫一點詩作,也許算不上真正的十四行詩大家。然而,惟山先生與此有很大的區別。從總體上來說,鄒惟山先生的漢語十四行詩對詩歌的題材是有所選擇的,常將自然題材、山水題材、愛情題材、人生題材以及藝術題材等等入詩,具有一種廣博、自由、開闊之氣,同時也具有一種精致與典雅之美;更為重要的是,惟山先生漢語十四行詩有其獨特的情感特質,既有對故鄉自然山水的描繪,也有著自我人生的體驗,更多的則是對人類命運與世界演變的深入思考。最為可貴的是惟山先生詩中的一切,全都出自于一個自我,一個活生生的思想者的自我,一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一個漢語詩歌形式的探索者的自我。那只一再哀鳴的“九鳳神鳥”,那只從遠古而來日夜飛翔的大鵬,那個以九重彩筆重鑄九鳳形象的詩人,其實都是詩人自我情感與思想的一種影像。如果沒有詩人的自我,如果沒有詩人對于自然山水的獨到觀察,如果沒有詩人對于人類所面臨問題的思考,如果沒有詩人對于世界重大問題的探索,那就沒有開闊自由的思想,那就沒有獨立而適中的藝術形式,那么,獨特而意味深長的漢語十四行詩,也就不會出現在當代中國的詩壇。
《九鳳神鳥十四行抒情詩九章》的寫作與發表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平時總是聽人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說此種話的人多半是外地人或者外國人,他們的本意是對湖北人的否定,出于一種不純的動機。惟山先生有感于此,對楚文化傳統里的“九頭鳥”形象進行了研究,并在武漢社科聯舉辦的“社科講壇”發表了關于“九頭鳥與楚文化精神”的專題講座,在此基礎上創作了這組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作品[3]。因此,它首先具有一種撥亂反正的作用,要讓天下所有的人認識到九頭鳥不是“妖鳥”而是“神鳥”,它身上體現的是楚國先民的主體精神,而不是一種狡猾的品性與欺詐的民性,它正是楚國文化的精魂所在,正是楚國文化與其他中國南北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性之所在。同時,在漢語十四行詩的創作史上,此組詩以英詩莎士比亞十四行體為基礎,全部以三、三、三、三、二為基本結構,押韻也富于變化,節奏卻相對整齊,節與節之間、首與首之間形成種種對照,有的意象也在組詩的不同部分反復出現,因此形成了循環往復、來來去去的藝術結構,抒情委婉,達意奇妙,語言典雅,眾多的典故讓人回味,變化的句式令人產生回腸蕩氣之感,領略高低錯落、起起伏伏、重重疊疊之姿。從其藝術結構來說與楚辭具有相通性,從其藝術語言來說與楚辭具有相似性,從其藝術風韻而言與楚辭具有相近性,所以可以將此當做一組山環水繞的當代《楚辭》來讀,并以漢語十四行詩的獨特形式與西方十四行詩的藝術相鏈接。
惟山先生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并取得不凡的成績,在當代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雙棲學者之一;他受業于對于英語詩歌形式研究頗深的聶珍釗教授,以自己的創作實踐與恩師的學術見解相映照,也是自然而然而水到渠成的創舉?!毒砒P神鳥》是一組山環水繞、氣度不凡的漢語十四行組詩,是我近年來看到的當代中國詩人的精心創造?!毒砒P神鳥》是詩人心中永遠歌吟的小曲,愿詩人筆下的九鳳神鳥盡情高歌,并展翅高飛吧!
注釋:
[1]《九鳳神鳥》發表于《中國詩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