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技與創新

科技與創新

時間:2023-05-30 09:27: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與創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技與創新

第1篇

關鍵詞 科技資源;共享;創新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23-0010-01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供新服務的過程。它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

科技資源是指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組織、管理、信息等軟、硬要素的總稱。它為科技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科技管理、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基本條件保障,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科技創新和科技資源是相互制約。科技資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科技資源的供給量直接制約了科技創新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并取得多大的成效。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和一些全球性研究課題的興起,現代社會對科技資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由于我國的科研領域還沒有形成科技資源共享的傳統,在一些具有法律效應的項目合同書中也沒有明確規定科技資源,即使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樣的權威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對項目申請人也沒有進行明確的資源共享方面的約束。這些現象說明科技資源共享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相關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的足夠重視,因此筆者通過總結文獻,概括了科技資源共享的重大意義,以期能夠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推廣。

1 促進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積累了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充分利用本學科前人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復前人工作這一過程就能耗費畢生的精力。而科技資源共享不僅可以使我們避免重復勞動,而且能從更高的起點上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即從事真正的創新。

當代科學發展所呈現出的大科學、定量化和注重過程研究等特點,也迫使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系統的、高可信度的大量科學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產生通常要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需要購置昂貴的儀器。一個單獨的研究者或團隊,沒有能力和精力,也沒有必要從零到有地生產這些信息,科技發展的速度也“等不及”你來生產這些數據。因此,與同代人間的科技資源共享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只有了解自己的同行在做什么,其起點是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尋找新的起點,避免與同行,特別是有可能在短期內取得研究突破的同行間的“撞車”現象。這也是許多基礎性研究項目,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中要求進行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現狀調研的原因,而沒有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調研幾乎是無從談起。

2 彌補空間上的信息不足

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一些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的產生,如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固體廢棄物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等,全球性科技活動不斷增強。這類科技活動要求獲取全球范圍內不同典型地點的相關信息,即任何一個國家所能掌握的本國的科技資源都不能滿足空間上的需要。從人力、財力、精力和國際關系上講,一個科研團體甚至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獨自完成全球范圍內數據的采集和加工;從技術上講,一些樣品的保存周期極短,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樣品只能保存幾個小時,必須在當地的試驗室馬上完成測試分析工作;從研究基礎上講,一般情況下,科學家對位于本國內的某些典型地點的研究基礎掌握較好、研究的積累程度高,在開展研究中,與當地的關系也比較容易協調。

縱觀當代的一些重大科學研究,如全球變化研究,就是靠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IHD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等實現資源完全共享的國際計劃來實施的;又如古氣候變化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離不開全球科學家的本土研究的交融與共享,如中國科學家的黃土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國外科學家的冰川研究、深海沉積物研究。

3 彌補時間上的信息不足

科技信息在時間上的不可再現性也使得我們不得不利用前人所存留的信息資源。一個科學家的科學生命一般不超過60年,而許多科學問題的研究往往需要積累上百年的資料,即科技信息的積累一般都要超過一個科學家的生命周期。許多科學問題,特別是與一定地域相關的科學問題,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往往需要上百年尺度,而且是累積的年代越長越好,這種積累過程并不是某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在這種情況下,科技資源的共享可以彌補我們在時間上所獲取的資料的不足。

在環境科學領域,科技資源在彌補時間上信息不足的一個典型實例是生態系統演替的研究。美國阿拉斯加州的Glacier海灣,由于18世紀的冰川覆蓋及后來的冰川后退,成為研究生態系統演替的一個極為良好的天然試驗場。有關Glacier海灣的最初研究是George在1794年所做的科學探險;1879年,Muir依據Vancourer對Glacier地區所開展的研究工作的描述,又開展了較為詳細的調查工作;從20世紀初到現在,Glacier海灣地區的氣候和植被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充分反應了生態系統演替的規律,現在Glacier海灣已成為美國科學家開展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研究的一個根據地。

4 有利于學科的交叉和融匯

在當前發展科技形勢下,學科的相互交叉與融合已成為發展的主流,而科技資源的共享則能夠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匯。

在科技領域,部門的劃分是人為的,是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但科學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是依部門而劃分的。要正確的解決一個科學問題,通常需要全方面的分析,只有從多個學科角度獲取和分析資料,才能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正確分析干旱區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進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往往需要獲取多方面的資料,如氣候資料、水文資料、土地利用資料等,并結合植被分布格局方面的資料,才能判斷出某具體地區植被退化的真正原因。而這些資料往往掌握在不同部門的手中,如當地的氣象局、水務局、國土局和林業局或畜牧局,這就需要這多個部門間的資源共享才能從根本上分析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整治措施。

參考文獻

[1]唐仁華,伍鶯鶯,等.對促進科技濟源共享問題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業,2006(5):8-9.

[2]吳笑寒.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及管理創新[D].天津:天津大學,2009.

第2篇

一、宿遷市施行“科技創新券”的具體做法

2012年9月,宿遷市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針對本市企業創新資金缺乏、創新能力不足的現實,專門設計發行了一種“有價證券”――“科技創新券”,由政府向企業發放,企業可用創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購買科研服務或購置研發設備,高校科研院所或企業持創新券到財政部門兌現。同時頒發的《宿遷市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對“創新券”的操作管理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創新券制度與實施產業政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促進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相結合,創新券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遵循誠實申請、公正受理、擇優支持、科學管理、公開透明、專款專用的原則。

為了加強對創新券發放工作的領導,宿遷市政府設立了市創新券管理委員會,作為開展此項工作的管理機構。管理委員會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主任,成員由市科技局主要負責人,市財政局、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及各縣(區)、開發區(園區、新城)分管負責人組成,負責創新券的政策制定、組織領導、監督審批,研究確定創新券實施過程中的有關重大事項。同時,設立市創新券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為市創新券管理委員會辦事機構和全市創新券的扎口管理部門,設在市科技局,負責管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創新券的設計和運行監管,會同各相關部門研究確定創新券年度工作計劃及支持重點,擬訂和完善創新券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完成管理委員會交辦的各項工作。此外,管理委員會還成立市創新券營運管理中心,掛靠在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在管委會辦公室領導下負責創新券日常營運和管理,具體辦理創新券的申請、發放、兌現材料受理及評審服務等工作。

宿遷市政府明確市財政局是全市創新券資金的監管部門,負責年度市創新券資金經費預算編制和創新券兌現,對創新券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市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創新券管理工作。

宿遷市的創新券資金,主要來源于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市新興產業引導資金、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以及縣區財政配套資金。區財政按與市財政5:5的比例進行資金配套。由于江蘇實行“省管縣”體制,宿遷市對3個縣財政的要求,按與市財政8:2的比例進行資金配套。創新券面額為1萬元,有效期為2年,逾期不可兌現。每張創新券編號唯一,不得轉讓、買賣和不重復使用。創新券限用于本市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購買技術服務和技術成果,以及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添置研發設備等。創新券采取無償資助方式,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宿遷市對科技創新券的支持對象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創新券資助的企業應當符合以下條件:在本市注冊的具備企業法人資格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的企業,傳統產業中實施改造升級的企業以及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企業自籌配套資金不低于申請創新券資金的3倍;具有健全的財務機構,財務管理規范,無不良誠信記錄。創新券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發放:一是中小企業向市科技局申請發放;二是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政策規定獎勵給企業的獎補資金以創新券的形式發放。

為了明確相關部門在創新券管理方面的職責,宿遷市規定: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券由市科技局會同市財政局確定當年發放額度,各縣(區)、開發區(園區、新城)提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名單并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請,市科技局會同市財政局確定發放名單與金額,報管理委員會審批,由營運管理中心公示后發放。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中的獎補類資金,由市科技局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確定發放名單與金額,報管理委員會審批,由營運管理中心公示后發放創新券。新興產業引導資金由市發展改革委確定發放名單與金額,報管理委員會審批,由營運管理中心公示后發放創新券。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由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確定發放名單與金額,報管理委員會審批,由營運管理中心公示后發放創新券。營運管理中心對創新券擬發放單位的公示時間為7日。任何單位或個人對名單有異議的,可以書面署名形式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提出,管委會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自異議提出之日起15日內調查處理完畢。

繼2012年9月在全國首發“科技創新券”之后,宿遷市對這項工作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在科技創新券的管理上相繼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主要有:一是擴大適用范圍。科技創新券的使用對象從企業擴大到縣(區)、園區和科技服務類機構,使用資金從科技專項擴大到各類專項資金,扶持內容從企業科技創新擴大到企業技改、節能降耗、信息化建設和縣(區)、園區和科技服務機構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二是注重引導投入。企業使用創新券,用于向高校科研院所購買技術服務和技術成果、建設研發機構添置研發設備、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的,需安排創新券總額3倍以上的配套資金;用于技術改造、信息化建設、節能降耗方面的,需安排創新券總額8倍以上的配套資金。縣(區)、園區使用創新券,需安排創新券總額5倍以上的配套資金。服務機構不需要配套。三是統一使用管理。各縣(區)財政承擔的獎補類科技創新券的印制、發放、使用、兌現、績效評價納入市統一管理。

二、“創新券”的良好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宿遷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共2000多家,創新券的發放現在已經達到50%,總價6600余萬元。創新券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激發了廣大企業科技創新的熱情。宿豫區順龍管業公司從市里拿到5萬元創新券,區里按照1:6的比例補給企業30萬元,自己又拿出60多萬元,三項合計100萬元,公司與浙江工業大學建立合作關系,把這筆專項資金用于新項目研發和購買新設備,為企業快速發展、長久發展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據了解,在第一批領取創新券的中小企業中,建立市級研發機構的比例,由過去的25%提高到了現在的42%。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宿遷市實施的科技創新券制度,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良好效應。

發揮了政府投入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僅解決了大部分的就業問題,而且是國家創新能力的支撐。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完全靠市場行為,難以實現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宿遷市的創新券做法,體現出了政府投入的公共性和公平性,使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得到了實惠,堅定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信心。創新券政策較好地發揮了政府公共投入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

推動了科研機構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企業有了科技創新的專項資金,客觀上激發了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服務企業的積極性。現在,宿遷市的很多企業都與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洋河酒廠在重大項目開發方面,由公司牽頭,實行聯合攻關,先后同江南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等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校和科研單位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變成現實的生產力,也激發了投入科研的新動力。

第3篇

[關鍵詞]科技輔導;思維;創新;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維與創新是科技輔導的主要內容,創新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文章淺析了在科技輔導中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應該做好下面的幾點工作:

一:培養辯證的思維方式

在科技輔導中,辯證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創新,世界沒有終極的真理, 我們已有的知識僅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科技還是要向前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辨證思維方式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因為科技創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當代學生只有在科技創新中不斷堅持辨證思維方式,科技才能進步,社會才能進步。

二:增強創造性思維的意識

有些人認為,教師在上課時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就傳授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沒有必要再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了。此說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實踐證明,只有課堂上的常規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有過這樣的試驗,讓兩組一般條件相似(但一組受過系統的思維訓練,另一組未受過系統的思維訓練)的學生一起去參加某科技活動,效果卻大不一樣,受過訓練一組同學的創造智能明顯高于另一組,其差別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創造意識明顯強于后者。在科技活動中,我們要始終把樹立和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思維訓練的首要環節,經常組織學生去參觀現代化的工廠、商店、科研機構、集貿市場、讓他們走向社會,進行考察研究,以開闊視野,親身感受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并可以通過舉辦系列講座,命題征答、專題論辨、演講比賽、智力游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從新舊思維觀念的比較中除舊布新,以增強創造性思維的意識。

創造性思維是一門科學。它不僅要求學生更新觀念,樹立起強烈的創造意識,還要求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方法得當,就為活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方法訓練,把它作為科技活動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建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做到循序漸進,盡可能幫助學生打好基礎。

基于以上認識,可以專門開設了創造性思維課,固定課時,排入學校課表,并參考有關資料,結合實際,實行正規化教學,對學生實施系統的思維方法訓練。訓練中應該突出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多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應該向學生介紹各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以拓寬他們的思路,并通過反復訓練使他們掌握要領。在科技輔導中,要深切領會到科學的思維方法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起到的無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覺地把這些科學的思維方法運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和各種活動中去。

二是基本思維程序的訓練。這是在掌握思維方法的同時必須掌握的基本規范和技能,體現了科學思維的一般規律。可以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思維程序:“觀察――聯想――思考――篩選――設計”。深入細致地觀察事物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通過觀察,觸發聯想,提出問題,然后進入廣泛深入地思考,設想出種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科學的篩選,選出較好的設想再進行周密的設計。通過訓練,要使學生懂得遵循思維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而初步掌握這一基本的思維程序。

三是系統綜合能力的訓練。就是要使學生把學到的各種思維方法、技能融匯貫通,系統把握,綜合運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辯證地而不是教條地,靈活地而不是機械地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創造性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聯系實際,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實踐

創造性思維訓練作為青少年科技活動的主要內容,應該緊密結合活動的實際來展開和深化,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開發他們的創造智能。可以說,實踐是思維的載體,是訓練的基地,是創造的搖籃。因此,在實踐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決定科技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

所謂在實踐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指更新觀念。樹立創造性思維意識不脫離實際;訓練技能、掌握創造性思維方法不能脫離實際。還是指在“觀察――聯想――思考――篩選――設計”的基本思維程序中不能脫離實際。是指從設計、制作、試驗到修改、完善的解決問題的創造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效果最終都要落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階段,都得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體現出來,因而能否運用創造性的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于創造性思維,總主要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愛護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異想天開”,不求一開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學生,讓學生大膽實踐,學中干、干中學,逐步總結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導學生選準重點,總結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體智慧,不求一攬子都解決。

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造精神是一種潛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做好啟發、引導和培養訓練工作,這一能源一定會被激發、被喚醒,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樣創新

首先說下創新過程的一般規律:在科技研究中沒有對比,就沒有差別。通過對比,發現差異。找到差別來源,制定趨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創新的全過程就是不斷對比、不斷修正的過程。比如你不熟悉電子學,卻急需修復一臺有故障的電子儀器,不妨打開一臺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電子儀器,用萬用表同時測試兩臺儀器各個部位的電壓分布,你就會很快發現電壓分布的差異所在,確定受損的部位,進一步找到受損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創新,打開思維,不能把自己關在束縛的牢籠。能做到舉一反三,才是當今社會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創新活動是以培養學生參與、競爭、實踐的意識,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明創造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為主要活動目標,所以科技創新活動不受時間、地點、教材限制,真正為學生創造力的開發、科學素質的提高提供廣闊的天地,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氣氛中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敢于創新。還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樹立良好的學風,是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技能的重要條件。可以展開開放式的課堂將科技創新活動整合到新課的學習中,既是快樂的文化課,又是高效的藝術課。只有開放式的課堂,才有這樣的活動效果;學生自身投入到活動中,才能更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因此,科技創新活動要注意啟動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情感,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

當然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還要有好的行為習慣,更要在學生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奮精神、勞動態度、堅持耐心的作風、探索興趣以及與他人協作意識的養成上下功夫。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使他們都能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青少年的課外科技活動的研究與探討》.

第4篇

關鍵詞:科技創新 金融市場 相互結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268-02

一、科技與金融結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科技和金融結合是指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為科技企業提供多種形式的融資服務。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嘗試解決制約金融資本向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問題,那么,關鍵問題是什么?在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過程中如何解決?

科技和金融結合的重點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該著重就如何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進行探索和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少,擁有專利等輕資產較多、經營不穩定、風險大的特點,在金融機構貸款仍然是企業融資主要渠道的前提下,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有四個問題亟待解決。

1.需要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價值。我國工商登記的中小企業有1100多萬家,個體工商戶有3400多萬家。如果單從數量上來講,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一共有16萬多家。但從發展趨勢來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很快,正在進入加速發展的新時期。這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基本上是靠創業者的自有資金發展,與金融機構的交流機會少;因此,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了解少,對企業的技術、產品、市場以及管理團隊等信息掌握不準,即使是一些具有核心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很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也了解不多。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新型業態的企業,而金融機構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是傳統的制造業類企業,金融機構對這些新型業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熟悉。還有,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貸款融資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也會降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積極性。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發放的大宗貸款的手續基本一樣,但是付出的成本比較大,包括企業產品市場前景的評估、管理團隊的認識以及抵押物的評估、以及日常的監管等,都會使金融機構付出的成本增加。

上述因素導致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知和認可程度低。因此,如何從國內數量眾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中發現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被金融機構認可的企業,是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前提。這就需要在促進科技金融有效結合的過程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價值發現渠道。

2.需要評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價值。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所擁有的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掌握相對較少,而擁有的專利較多。但是,專利技術的價值評估與土地、廠房不同,專利價值存在非常明顯的時效性問題,技術進步產生的替代技術也往往使得很多企業擁有的專利技術價值降低或者變得毫無價值。企業的專利技術在市場化過程中,還存在市場化風險,很多技術在轉變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轉化失敗。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存在較大的評估風險。

當前國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的價值評估也存在評估技術上的問題。雖說國家為企業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不過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對象的發展階段、管理團隊等的復雜性,在實際執行時缺乏具體的評估實施細則和量化標準。因此,如何準確評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及其產品的市場價值,是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基礎,也是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基礎。

3.需要金融機構推進產品的創新。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高風險性,金融機構的傳統產品遠遠不適合科技型中小企業,必須要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上進行創新,這是促進科技金融結合的核心和關鍵問題。

這就要求參與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的科技部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要依據本地現狀,研究開發適合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小、高成長和波動性大特點的金融產品,并簡化服務方式,主動探索支持各地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多種服務模式,為促進全國的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有效結合起到榜樣作用。

4.需要補償金融機構貸款的風險。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輕資產、風險大的特點,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就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在市場經濟機制下,金融機構是把資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的,因此銀行不愿意承擔這么高的貸款風險。貸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就需要政府部門提供財政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來解決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違約損失問題,以提高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積極性,這是促進科技金融結合工作持續開展的保障。

二、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建議

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需要不斷創新金融機構與科技結合的方式,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為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1.完善科技創新和金融結合的相關制度。目前,對于國內金融市場的限制和干預較多,金融市場不能完全發揮其市場自動調節功能。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于金融市場中各色機構業務,金融工具等都有諸多限制,這些都阻礙了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創新的完美結合。

完善科技創新和金融結合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首先,需要放寬對于金融市場的管制,給予金融市場一個自主調節機制發揮功效的機會和平臺,讓市場活躍起來。其次,應當鼓勵金融市場的科技創新。對于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比較優惠的貸款或者優惠政策等,大力促進科技的創新活動,推動金融市場的繁榮。最后,應當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平臺,避免信息不對等帶來的決策錯誤;同時,強化信用擔保機構,補充市場中中小科技企業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2.引導和支持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創新科技投入方式。進一步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量,在已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后,要繼續引導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科技信貸投入,擴大科技企業的受益量。擴大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高新技術企業股權質押貸款業務,支持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備條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系統進行股份公開轉讓。綜合運用償還性資助、風險補償、貸款貼息以及后補助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參與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進一步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投融資平臺的作用,運用貼息、后補助和股權投資等方式,增強中小企業商業融資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運用創業投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3.結合科技企業實際情況,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在金融市場進行科技創新,構建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豐富金融市場的組成元素。

國家應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對于中小型科技企業更應該大力扶持。構建一套科技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幫助符合規定的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對于此類企業之間的再次融資以及市場化的并購重組都給予支持和一定優惠扶助政策。和國外發達的金融市場相比較,我國金融市場發育尚不完善,發展也避開了大開大闔的路子,而是小步跑,這其中誠然有國家政策管理嚴格,政府部門干預較多的因素在內,但是也有金融市場自身體系單一,中小型科技企業勢單力薄,經不起風浪吹打的因素。所以,對于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的幫扶,同時也是在加快多層次、多元化金融體系的構建速度。只有不斷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嚴格交易市場的制度和監督,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論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應該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科技創新與金融互融、互動,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機制,并且簡化發行流程。

4.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培育中介機構發展。倡導成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科技金融(服務)集團、科技創業投資集團、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服務平臺,吸引各類金融及中介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和評估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科技成果評估人員和機構。加快發展科技擔保機構、創業投資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等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

5.建立和完善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借鑒許多科技園區信用體系建設的經驗和模式,開展科技企業信用征信和評級,建立科技企業信用體系。會同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引入專業信用評級機構,逐步建立企業信用體系,以加強科技金融的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吳維地,孫可娜,劉娜.科技創新金融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經貿導刊,2011(12)

[2]黃蓉.科技創新與金融研究綜述[J].時代金融,2011(12)

[3]周劍初.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改革良性互動[N].金融時報,2007,3

[4]李俠.尋求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良性互動發展[N].金融時報,2006,2

[5]巴曙松.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交融與互動[N].中國城鄉金融報,2006,4

第5篇

思路決定出路

憑借對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專業知識,剛畢業的鄧文華就進入了貴州一家數碼工程公司工作,并擔任工程師、技術主管、技術部經理;到2003年的時候,已是技術總監、項目銷售總監。2005年剛剛成立的貴陽東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聘請他擔任總經理。平均三年一次的升遷頻率,到如今影響整個貴州智慧旅游產業發展的企業家,這其中絕不僅僅是個人能力與魅力所能概括的。帶著對貴州“智慧旅游”和鄧文華成長歷程的濃厚興趣,本刊記者采訪到了貴州旅游投資集團旗下信息產業公司“貴州宏旅源電子信息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文華。

被問及成功的原因,鄧文華有著自己的一套商業經,他說:“想要讓一個公司順利運營生存下去,首先得根據市場業態分析將公司準確定位,也就是思路!2005年到2011年貴陽東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方向就是以軟件研發、生產、銷售以及IT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為主業的高科技企業。定好了方向,才能保證順利達到目標。”做企業重要的是什么呢?面對記者的提問,鄧文華侃侃而談:“目標明確是一個公司重要的戰略經營方針”,要立足全省政府、教育和醫療行業的優勢資源,大力挖掘地、州市場商業渠道,加強建設渠道銷售網絡,培養和帶動核心合作伙伴由產品銷售型向項目銷售型轉變,從而提升合作伙伴在當地市場的價值影響度和銷售利潤。特別是2008年到2011年是貴州IT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東南力豪公司依托貴陽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天時地利優勢,重點建設旗下各產品的技術服務中心,重點培養旗下各產品的服務工程師,使之轉型為行業解決方案中心售前、售后雙師型工程師;面向廣大的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特色、全面、最新的解決方案,提供包括資金、技術、人力、資質等服務項目,協助合作伙伴操作、運作項目,并最終高效地拿下項目。“這才是理想的一個公司的生存之道。”鄧文華十分肯定的告訴記者。

方向決定人生

2012年,貴州正處于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關鍵時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頒布實施,無疑為貴州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國發〔2012〕2號文件的頒布實施,鄧文華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次順應時代潮流的機遇, 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已成為趨勢。鄧文華對自己說,或許貴州互聯網電子商務春天真的到來了。于是在貴旅集團的支持下,鄧文華開始籌建貴州旅游集團信息公司——貴州宏旅源電子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3月貴州宏旅源電子信息公司正式運營,鄧文華任總經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該公司是按照貴州國資委股權多元化政策吸引優秀團隊加入國資序列的政策示范,是貴旅集團首個國資控股、民資參股、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鄧文華擔任總經理后,公司運營10個月銷售額890萬,實現利潤60余萬元,實現當年開辦公司當年盈利的佳績,在貴州IT行業中獨樹一幟,贏得了業內人士廣泛贊譽.

朝夕耕耘,圖春華秋實;十年寒窗,求學有所用。當年沉浸在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專業中的少年,為如今的事業埋下了伏筆,命運更像是畫了一個圈,鄧文華終究還是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在正確的方向上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鄧文華說過:“人生與事業本身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此時宏旅源電子信息有限公司可以說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鄧總向我們介紹到:現在公司主要經營旅游信息產業相關業務,共三大業務版塊:一是以旅游信息服務為核心的極具西南地區影響力的智慧旅游信息資訊服務平臺,面向世界各地吸引游客注冊會員,實現VIP式管理服務;二是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網上電子商務交易,助推旅游地產、旅游資源產品和民族工藝品銷售;三是建立旅游云計算服務中心,面向集團內外酒店、旅行社、風景區及旅游部門提供運營商式行政辦公服務和資訊服務。通過這三大業務板塊,建成囊括貴州省內及周邊旅游資源云計算服務平臺,以實現公司跨越式發展,最終使公司成為以旅游資源信息為核心的電信級增值服務商。從這里可以看出,鄧文華這次事業上的厚積薄發不是結束,只是剛剛開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12年貴州宏旅源電子有限公司相繼與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院、IBM、華為等多個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這對貴州宏旅源電子有限公司意義非凡,真正實現了與世界接軌,為企業做大做強打下了基礎。以此為紐帶,貴州旅游集團與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實施科學院—地方合作計劃,共同合作申報國家發改委衛星遙感應用專項,把世界領先的高分辨率遙感應用及3S技術引入貴州。通過科技與創新手段,貴州旅游業“走出去”、“引進來”,向海內外展示了新時代“多彩貴州”的開放、發展。

就像鄧文華總經理說的,正確的方向與思路,順應時代變化的科技與創新,是讓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2012年底,貴州旅游集團將商貿、投資、信息三個板塊最具增長價值潛力的子公司組合成立了“貴州黃果樹國家公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母集團二級子集團公司),鄧文華出任二級子集團副總裁,分管子集團信息化業務和智慧旅游經濟模式架構。貴州省智慧城市、智慧旅游這一運營模式初步形成。

貴州的旅游資源很豐富,但是具有小碎散的特征,其“數字景區、智慧旅游”的建設更需要統籌引導,降低進入門檻,注重公共資源的共享和互聯互通。采訪中,鄧文華向記者介紹貴旅集團拓展智慧旅游的新思路。

建立貴州旅游門戶資訊網站。核心目標打造一個以貴州地域為特點、貴州旅游元素為主的綜合旅游資訊信息平臺,吸引省內外游客乃至國外游客在網上停留,使用戶非常方便的在平臺上解決吃、住、游、玩、購、娛6要素問題;快速建立訂房、訂票業務系統,適應客戶需求;建立業務訂單跟蹤服務系統和業務結算系統;建立客戶呼叫服務中心;建立電話營銷拓展中心等配套業務系統。

三年內持續建設以旅游信息服務為核心的貴州省乃至西南地區有影響力的旅游信息資訊平臺,使集團旅游資訊信息板塊成為電信級增值服務商。

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網上電子商務交易,助推集團旅游資源、貴州旅游產品和民族工藝品的交易。

建立貴州旅游云服務中心,面向集團內外酒店、旅行社、風景區及各縣旅游局提供運營商式行政辦公服務和資訊服務,最終建成覆蓋貴州省內及周邊旅游資源云計算服務平臺。

通過智慧旅游,民眾可一站式了解貴州旅游發展的新思路、新情況。而新技術、新產品為貴州旅游業的發展和智慧旅游建設提業支撐和技術服務。

鄧文華介紹說,智慧旅游的“智慧”體現在“旅游服務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營銷的智慧”三方面。而從游客的角度分析,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導航、導游、導覽和導購四個基本功能。游客到達旅游目的地三分之一時間在景區,三分之二時間在路途和附近城市,如何利用科技與創新手段為游客提供一個主動感知周邊事物動態的服務模式,讓游客通過資訊消費的方式滿足游客的需求才是我們智慧旅游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當然這一切的工作都得遵循一個道理:“尊重市場需求規律,善于挖掘游客興趣熱點,切記閉門造車,想當然”。

21世紀,以互聯網、物聯網為承載基礎的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地球、云計算、移動終端等高度智能化的新形態已進入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據了解,目前貴州省以貴陽市、銅仁市以及黃果樹、百里杜鵑景區為試點,進行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區建設,通過應用現代IT技術,將實現游客行為追蹤、資源電子化、門票智能化和容量監控及游客時空分流等。

2013年4月,鄧文華與中科院遙感所合作組織專項小組參加國家發改委2013衛星產業化應用專項申報,貴州旅游集團申報的《衛星綜合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課題從全國1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專項支持資金1500萬元。該項目目標建設貴州智慧旅游云服務平臺,總投資6000萬元,以三個景區作為示范點建立面向旅游企業、景區管理部門和游客三類客戶提供全面綜合信息服務。

2013年5月,鄧文華參與組織策劃了在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期間舉辦的“遙感技術與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專題論壇”。此論壇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遙感技術與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論壇。論壇深入討論了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的發展思路、體制與機制以及深化改革的方針。可以說,論壇為貴州遙感和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同時把“貴州智慧旅游”品牌做了一次很好的營銷。

第6篇

關鍵詞:科技創新;科技金融;耦合系統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7)01003805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system of sci-tech finance and sci-tech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Attribute hierarchy model and entropy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s and the coupled system model is used for an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dimension of space-time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ci-tech finance and sci-tech innovation in Hun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from the time dimensi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ci-tech finance and sci-tech innovation in 14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demonstrated polarization in 2001-2012, the overall level being low; from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is obvious regional imbalance in sci-tech finance and sci-tech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in Hunan province. The highest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is in the core plate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while the coupling degree in Xiangxi regional plate is the lowest and the development is the slowest.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two subsystem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simultaneous losses in sci-tech finance and sci-tech innov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coupling system model

一、引言

高新技業的資本密集、高風險等特征決定了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二者密切關系,且存在復雜的對立統一辯證關系。一方面,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另一方面,科技進步能夠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和保障金融安全。構建科技創新同科技金融的耦合系統模型,并從時間和空間角度進行多維測度極具研究價值。

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圍繞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的關聯和影響兩個方面著手。如Luigi等(2008)[1]、Ang(2010)[2]、Vasilescu和Papa(2011)[3]、葉子榮和賈憲洲(2011)[4]等圍繞金融體系中銀行、資本市場及風險投資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作用進行了相關研究;Berger(2003)[5]、王宏起(2012)[6]、俞立平(2013)[7]等研究了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對科技金融發展的影響。在模型運用上多以主觀或客觀單獨賦權為主,缺乏二者融合確定綜合權重模型。這些難以保證后續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水平測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為彌補以上不足,本文運用物理學中的耦合相關理論,通過屬性層次模型與熵值法,從主、客觀兩方面構建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系統模型,并對二者間耦合系統進行評價,基于湖南省14個城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從時間趨勢與空間差異兩個維度對其進行實證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

(一)研究方法

1. 屬性層次模型和熵值賦權法

建立科技創新系統(f(x,t)) 、科技金融系統(g(x,t))綜合測評指數如下:

f(x,t)=∑mi=1αixi′;g(y,t)=∑nj=1βjyj′(1)

x,y是系統的特征向量,t是時期。考慮到指標單位不一致以及同一指標差異過大對測評結果造成的影響,對各指標數據無量綱與非負處理必不可少。指標通常分為正負兩類,設xi為科技創新系統的第i個指標,xi′表示指標標準化后的數據,標準化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xi′=[xi-min(xi)]/[max(xi)-min(xi)](2)

負向指標:xi′=[max(xi)-xi]/[max(xi)-min(xi)](3)

αi,βi為所選取的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采用屬性層次模型和熵值法分別確定各指標的主客觀權重。其中屬性層次模型原理是:設c為一個準則,b1,b2,k,bn為n個元素,對于準則c,bi與bj(i≠j)對準則c的相對重要程度分別記為μij與μji,依據屬性測準則,μij同μji滿足:

μij≥0,μji≥0,μij+μji=1,i=j(4)

μij=0,i=j,1≤i≤n,1≤j≤n(5)

滿足上式的μij稱為相對屬性測度,其組成的n階矩陣(μij)1≤i,j≤n稱為屬性判斷矩陣,(μij)1≤i,j≤n可由層次分析法判斷矩陣(aij)1≤i,j≤n 轉換得到,轉換公式可規定如公式(6),其中k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數,aij的值可由1-9比例標度(美國運籌學家Saaty提出)確定。

μij=

kk+1,aij=k,i≠j

1k+1,aij=1k,i≠j

0,aij=1,i=j

(6)

儺耘卸暇卣缶哂幸恢灤裕因此不需要計算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也不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其中屬性權重Wc計算公式為:

Wc=(Wc(1),Wc(2),LWc(n))T

=2n(n-1)∑mi=1μij1≤i≤n(7)

熵值賦權法確定步驟如下:

①進行指標值的比重變換:

Pij=Xij∑ni=1Xij,(i=1,2…,n,=1,2…,m)(8)

②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ej=-1lnn∑ni=1PijlnPij(9)

③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度:

gj=1-ej(10)

④第j項指標的權重為

wj=gj∑mj=1gj,(1≤j≤m)(11)

2. 耦合系統模型

參考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理論與容量耦合系統模型,構建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系統協調度為:

C={f(x,t)×g(x,t)/|f(x,t)×g(x,t)2|2}k(12)

其中,C表示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兩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K表示調節系數,假設K=2。C數值愈小,說明兩個子系統之間協調程度愈低;C數值愈大,說明系統協調程度愈佳。然而,另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子系統數值相等但都偏低,兩者之間的協調程度卻很高,這同實際狀況相違背。進一步優化得到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為:

T=af(x,t)+bg(x,t)

U=(C×T)q(13)

式中,U表示耦合協調度,C表示協調度,T表示通過AHM和熵值法綜合得出的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綜合發展評價指數,映射的是城市科技創新同科技金融兩者之間的綜合發展程度,a,b,q表示待定系數,均取值為0.5。基于上述的分析,采用均勻分布函數將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的耦合協調發展類型劃分為良好協調、中度協調、基本協調、中度失調、嚴重失調五大類,再依據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各自綜合評價指數的大小關系,將每類又細分為滯后型(f(x,t)g(x,t))這3種類型,總計15種評價類型。

(二)指標體系及權重設定

為了科學界定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系統的具體指標,2015年1月作者使用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工具,以“科技”、“金融”和“協調”作為篇名的檢索條件,查找到2000-2014年的中文文獻共計32篇,將其中所涉及到的系統指標進行高頻分類,從中初步選出能夠代表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的指標集合。多次調整和修改后,最終確定研發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產業化能力、市場金融以及公共金融等5個因素,12個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科技創新同科技金融兩者間的耦合協調發展系統評價體系及相應權重詳見表1。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時序耦合分析

結合表1計算出來的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及樣本數據,得到綜合評價指數(見圖1),將其代入耦合協調度公式(13),計算出湖南省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協調結果及年度均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按耦合協調關系的分類標準可歸納出4種主要耦合協調類型,同時根據圖1中的比較結果,對耦合協調水平差異性的本質原因進行分析如下:(1)長沙的耦合協調度位于0.8-1之間,屬于良好協調發展,此為最理想狀態。該城市耦合協調度在研究期間內始終領先于其他城市,發展相對穩定且協調值變化幅度很小。由綜合評價指數可知,長沙屬于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同步型城市,充分發揮了兩者相互促進的作用,提高了耦合協調水平。(2)株洲、湘潭、衡陽和岳陽的耦合協調度介于0.4-0.6之間,屬于基本協調發展類型,此時科技創新同科技金融尚處在磨合環節,兩者在結構、規模等層面擬合亟待強化。此類城市耦合協調度在研究周期內整體有所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株洲市(-0.25),最小的是岳陽市(-0.08)。由綜合評價指數可知,湘潭屬于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同步型城市,其他3個城市屬于科技金融滯后型,可見較低水平的金融發展在一定程度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發展,進而阻礙了兩者協調程度的優化提高。(3)常德、益陽、郴州和婁底的耦合協調度在0.2-0.4之間,屬于中度失調衰退類型,此類城市中除郴州外,耦合協調度均有所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常德和婁底(-0.07),最小的是益陽市(-0.05),郴州則有所提高(0.03)。

據圖1可知,4個城市都屬于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共損型城市。基于此,政府部門要積極制定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的政策,促進二者協同發展,以便縮小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差距。(4)邵陽、張家界、永州、懷化和湘西州的耦合協調度都在0.2以下,屬于嚴重失調衰退類型。在研究期間內,永州、懷化、張家界三市的耦合協調度分別降低了0.2、0.12和0.14,而邵陽增長了0.08,張家界則一直處于最低谷狀態。從綜合評價指數看,此類城市都屬于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共損型,且5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的綜合評價指數在全省范圍內都排名靠后。

(二)空間耦合分析

利用湖南省14個地市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個時期耦合協調等級劃分結果,結合ArcGIS10.1重分類工具,繪制出湖南省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協調度的分布圖(見圖2)。

具體特征如下:

(1)長株潭核心板塊。研究時期內,長沙、湘潭市分別處于良好協調狀態和基本協調狀態,株洲市由中度協調狀態下降到基本協調狀態。總體而言,該經濟板塊整體協調水平較高,且與其他版塊的差異正逐漸擴大。(2)環洞庭湖區域板塊。益陽和常德市一直處于中度失調狀態,岳陽市則經歷了由基本協調降低到中度失{再回升到基本協調的過程。該經濟板塊整體協調水平偏低,研究時期內趨勢變化與內部差異都較小。(3)泛湘南區域板塊。婁底市和郴州市一直處于中度失調狀態,衡陽市由基本協調衰退到中度失調狀態,永州市則由中度失調衰退到嚴重失調狀態。該板塊整體協調水平僅次于長株潭核心板塊,板塊間城市差距也較小。(4)大湘西區域板塊。張家界和湘西自治州始終處于嚴重失調狀態,而懷化則由中度失調衰退到嚴重失調狀態,邵陽由嚴重失調發展到中度失調。該板塊一直是四大經濟板塊中耦合協調程度最低的,且發展速度也是最慢的。同時,板塊內4個城市的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綜合評價指數在全省范圍內均排在尾部,缺乏城市間相互帶動作用。

四、結論

利用耦合系統模型,對湖南省2001-2012年間,14個地市的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特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結論如下:

(1)從時序維度看,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協調度呈兩極演化趨勢。如長沙一直處于良好協調狀態,而張家界一直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度數值差異巨大。

(2)從綜合評價指數看,株洲、衡陽、岳陽為科技金融滯后型城市,長沙和湘潭是同步型城市,其他都為共損型城市。

(3)從空間維度看,耦合協調度具有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長株潭核心板塊耦合協調水平最高,泛湘南區域板塊和環洞庭湖區域板塊耦合協調度次之,大湘西區域板塊耦合協調度最差,發展速度最慢。

(4)從城市經濟發展層次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的耦合協調水平越高,如長沙、株洲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科技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其耦合協調水平越低,如張家界、湘西自治州等。參考文獻:

[1]Luigi B,Fabio S,Alessandro S. 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2): 197-217.

[2]Ang J B.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1): 457-468.

[3]Vasilescu L G,Popa A.Venture Capital Funding-path to Growth and Innovation for Firm[J]. Constatin Brancusi University of Targu Jiu Annals-Economy Series, 2011(1): 204-213.

[4]葉子榮, 賈憲洲. 金融支持促進了中國的自主創新嗎[J]. 財經科學, 2011(3): 10-18.

[5]Berger A 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2003(2): 141-176.

第7篇

1.高聚焦超聲治療腫瘤的研究走向世界

超聲治療作為一個重大科學問題,其從體外對體內腫瘤無創治療的思想緣于美國人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夢想。我國通過“九五攻關”重點項目“高聚焦超聲治療腫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個世紀HIFU技術走向醫學臨床的根本障礙,使得HIFU技術的潛在價值轉變為現實,引發了21世紀初HIFU的迅速升溫。2001年,我國該設備出口英國牛津大學丘吉爾醫院,開創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大型醫療器械出口西方發達國家之先河。

迄今為止,我國該技術已經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安裝和臨床推廣使用,累計治療腫瘤患者上萬例,治療非腫瘤疾病患者超過100萬例,2005年歐盟CE認證臨床結論為“一種安全、有效、精確、無創的治療方法”。中國已經擁有該領域核心技術,在標準上也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發世界領先

我國第一種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進入并完成Ⅲ期臨床試驗的戊型肝炎疫苗,標志著我國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領域居世界領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項目,在上百名高層次研究人員前后10年的艱苦努力下,取得了關鍵性的理論和技術突破:(1)準確鑒定出戊肝病毒保護性抗原決定簇并闡明其分子結構特征;(2)利用大腸桿菌首次表達出高活性戊肝類病毒顆粒。基于這兩項關鍵突破研制出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在靈長類動物試驗以及臨床研究中顯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護效果。該疫苗的系列研究發現已先后申請5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3項已授權),在國外知名學術刊物發表相關論文20篇,引起了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

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流感救治藥物 ――帕拉米韋三水合物原料藥及其注射液

作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帕拉米韋三水合物不僅是目前針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強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療季節性流感,保護公眾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發的危機時刻的作用尤為重大。該藥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臨床研究,結果安全、有效,代謝學性質良好;臨床采用靜脈滴注給藥,單次給藥,有利于重癥流感的救治。特別是其全新結構的特點能夠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對現有藥物磷酸奧司他韋(達菲)的耐藥性,有效豐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藥物體系。

帕拉米韋三水合物對于強化和完善我國流感大流行藥物治療體系,盡可能減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強和提高我國應對新型病毒性傳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應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二)生態環境領域

1.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支撐國家生態屏障建設。主要成果:針對國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江河源區保護,重點推進了三江源區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復技術模式開發與示范,目前示范區植被恢復顯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高,對于構建國家重大生態安全屏障發揮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員在條件艱苦的、生態脆弱地區堅持長期工作,為生態保護科技工作與地區生態保護貢獻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態與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針對對長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巖溶地區、黃土高于等典型生態脆弱區,按照“恢復功能,支撐發展”的生態治理指導思想,堅持生態恢復重建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一批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已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3.增加“碳”匯,主動應對氣候變化。針對崇明島灘涂生態破壞及崇明島生態城市建設、世博園生態規劃等需求,開展的灘涂外來物種防御技術、圍墾濕地恢復技術、世博園生態規劃技術與示范推廣取得實效,與該地區實施的生態城市建設示范相得益彰,為我國城市低碳發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實踐。

4.催生一批生態治理高技術企業,促進生態產業發展。在加快生態治理技術進步過程中,積極探索多種生態產業發展技術模式,增強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業、舍飼畜牧業、綠色農產品加工業、藥材生產加工、草原生物藥劑等一批生態產業發展技術模式,催生了多家專業從事生態產業開發的高技術企業,多數已實現產業化生產并取得明顯經濟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產業發展格局,對于加快工程建設區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發脫硫技術與裝備在國內脫硫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脫硫工藝自動化控制、流場模擬和設備大型化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為主,氨法、鎂法、流化床法、爐內噴鈣法和海水法等多種技術并存的格局。

煙氣除塵裝備研制與產業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除塵設備主要包括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等,主要應用于電力、冶金、建材、造紙等行業的燃煤鍋爐和工業爐窯除塵等,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產品科技含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電除塵方面,電除塵加工生產能力和應用數量以及研究開發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電除塵器產品不僅可滿足國內需要,還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環保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具有實力的行業。

6.水處理設備集成化和藥劑制造水平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穩步上升,水處理產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水處理裝備制造行業快速發展,逐步具備制造核心裝備和成套產品的能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控、材料、傳感等方面的科技進步帶動了環保裝備制造行業制造水平的突飛猛進,逐步具備提供成套產品的能力。常規水處理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核心設備開始參與國際競爭。中國在全球水處理化學品和服務領域增長速度最快,增速超過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燒成套技術與設備長足發展,有效控制了煙氣排放、填埋滲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間,我國針對垃圾焚燒技術、成套設備和二次污染控制進行了國產技術研發,形成了適合焚燒處理我國高水分低熱值生活垃圾的爐排爐焚燒系統成套技術和設備集成,實現爐排焚燒爐、全過程中央控制、耐腐蝕余熱鍋爐、循環流化反應分離器和布袋除塵器的半干式煙氣處理系統的集成。

8.環境監測技術與物理、化學、生物、電子、光學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運用促使常規環境監測設備取得重要進展,高端產品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常規污染物在線監測趨向國產化和自動化,連續自動監測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多學科高新技術的結合促使環境監測儀器向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但市場化產品自給率不高。

(三)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科技部踐行科學發展觀,依靠科技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持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第8篇

關鍵詞:廣義虛擬經濟;科技創新;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

一、前言

十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將創新置于首位,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發展基點的設定使得我國經濟轉型時期中的創新發展問題尤為矚目。作為創新系統中的主角――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雖然近年來二者間的匹配與協同機制已備受關注,相關研究亦愈發深入,但其在我國仍然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互動、匹配、協同發展。追根溯源,不難發現,缺少相關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及評價指數是其難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

回顧相關探索歷程,不難看出,國內外相關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單向影響或互動關系。如stelios Michalopoulos構建了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模型,指出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得益于金融創新;陳迅,陳軍闡述了科技進步與金融創新的互動關系,實現了金融與科技的有機結合,指出在結合的同時金融創新也產生了新的風險問題;彭風,馬光悌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與證券業務越來越緊密的整合,科技的力量在證券行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同時技術的創新也會不斷促進證券產品及服務的創新。

近年為數不多的幾篇將起源于物理學的耦合理論應用于兩系統之間互動機制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一條有益思路。王宏起,徐玉蓮構建了系統有序度模型與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國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發展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胡國暉和鄭萌分析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微觀層面的互動機制、中觀層面的匹配機制以及宏觀層面的協同機制,并提出二者耦合的三種運作模式――科技產業園融資模式、科技金融機構模式、補貼資金市場化運作模式;譚蓉娟和劉貽新深入探究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的作用機制,在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系統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的基礎上,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數據定量評價了我國戰略性新興七大產業中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的耦合效率。

然而,對于耦合系統脆弱性的研究卻始終處于缺失狀態,相關研究多集中于探討金融系統脆弱性。如楊輝,楊豐認為現代金融危機破壞性愈演愈烈,傳染性日益增強的一個關鍵原因是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和緊耦合度愈漸提升,導致各類風險相互作用并最終致使系統風險形成;石睿認為金融創新的復雜性和“捆綁效應”將各金融機構的風險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放大,從而帶來脆弱性,最終可能誘發嚴重危機;鄭聯盛認為,金融創新雖有助于金融體系穩定,但也有可能帶來金融脆弱性、危機傳染性和系統性風險,從而對金融穩定產生負面沖擊;劉葉和賀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構建了金磚國家金融脆弱性指數體系,并運用跨國比較的研究方法對金磚國家目前金融系統的情況進行了闡釋。

綜合來看,現有文獻多停留在探討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單向影響或相互作用,從系統論視角對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做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獻較少,且多研究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可見,傳統視角或許無法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而廣義虛擬經濟理念的提出為此提供了新思路。廣義虛擬經濟是同時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占主導),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統稱。經濟社會活動規律源于物質態和信息態的循環,并通過這種循環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的進化。傳統創新理論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周期的解釋上,科技創新活動、金融創新活動利用已存在自然資源創造新的要素組合,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推動經濟的增長與發展。然而,通過追溯世界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演進歷程,不難發現,其源頭與進化動因始終離不開信息、物件、人三大要素。故廣義虛擬經濟下這種以人的全面需求為原點與終極目的和以二元價值容介態為發展機理的理論,將賦予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及其脆弱性更為廣泛、科學的內涵。

因此,本文基于V義虛擬經濟視角,將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劃分為以耦合系統內部結構為表征的實體子系統脆弱性和以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耦合系統功能效率為測評工具的虛像子系統脆弱性,運用系統論方法從以上三個維度共計20個指標采用熵值附權計算耦合系統脆弱性評價指數,并使用該指數對34個樣本國耦合系統脆弱性進行評價與測度,直觀全面地反映各國耦合系統脆弱性發展程度及其差異來源。

二、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二象脆弱性

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由于經濟運行過程中實體經濟與廣義虛擬經濟中的乘數效應存在不對稱,使得財富標志下的使用價值與虛擬價值極度不匹配,完整容介態無法形成,從而導致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演化過程中具有強不確定性,具體表現為內部參序量活動及外部環境干擾因素使得耦合系統結構、狀態、功能恢復或保持能力存在突變性,穩定性遭到破壞,由此表現出一定的脆弱性。但倘若其持續、極度、非均衡地演化,將導致系統風險集聚,進而使得系統喪失部分或全部演化功能,最終使得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的財富標志供應不足,引發惡性經濟現象。因此,根據二元價值容介態經濟優化均衡理論,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是現實廣義虛擬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對于脆弱性的內涵,學術界雖尚未達成統一共識,但依據各種觀點的視角、側重點及主要應用領域可將其劃分為可能性說、程度說、能力說和集合說四種觀點。結合本文研究視角及對象特性,在此選擇集合說觀點――“內外結合”綜合視角,既考慮對象內部條件,亦考慮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對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進行分類、組織及測度時,不難發現,耦合系統在具有實體狀態性質的同時,兼具發展過程狀態性質。換言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其發展演化過程中兼備狀態性和過程性,前者是耦合系統的靜態反映,后者是耦合系統的動態演化。基于此,可將耦合系統劃分為二象子系統――狀態子系統和過程子系統,二者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呈現出“虛實”對偶關系。

據此,本文認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統內部參序量活動及外部環境干擾因素使得系統結構、狀態、功能恢復或保持能力存在突變性,最終使經濟趨于不可持續方向發展的一種屬性。它是源于系統內部、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只有當系統遭受擾動(內部或外部)時該屬性才表現出來。其中,系統內部結構是脆弱性產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擾動與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則可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縮小,是脆弱性發生變化的驅動因素,此類驅動因素通過影響系統內部結構從而使脆弱性發生改變,并最終通過系統功能效率得以體現。因此,本文運用系統論方法將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分解為以耦合系統內部結構為表征的實體系統脆弱性和以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耦合系統功能效率為測評工具的虛像系統脆弱性。

(一)實體系統脆弱性――耦合系統內部結構

作為耦合系統脆弱性產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耦合系統內部結構,決定著科技創新系統與金融創新系統之間在要素互動、供需匹配、發展協同等方面能否協調發展。由于上述兩個系統的內部結構具有動態復雜性,因此,若要二者在經濟發展中各司其職、各發其能,從而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均實現協調發展,就必須關注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性。已有相關研究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函數,在一系列相關假設下,分別論證了靜態最優、動態最優框架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最佳耦合協調的存在性,并提出用耦合度對系統內部結構協調程度進行測算。顯然,實體系統耦合度越高,內部結構協調性越佳,二者之間越匹配,發展越協調,故實體系統脆弱性越低;反之脆弱性則越高。

(二)虛像系統脆弱性――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耦合系統功能效率

作為耦合系統脆弱性發生變化的驅動因素――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一方面,將通過與實體系統的相互作用使耦合系統脆弱性放大或縮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為外部擾動源發者觸發實體系統脆弱性,但前者為主要影響方式。因而,倘若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佳,能與實體系統進行良性互動,強有力地支持實體系統運行,則虛像系統脆弱性低;反之其脆弱性則高。

作為耦合系統脆弱性最終的體現形式――耦合系統功能效率,體現了兩系統協調發展的過程。若耦合系統運轉良好,資源得以有效配置,則無論是科技創新系統還是金融創新系統均應有所發展――科技創新效率穩步提高,金融創新功能愈漸健全。因此,系統功能效率越高,虛像系統脆弱性越低;反之其脆弱性則越高。

三、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評價指數構建

(一)評價指標選擇

基于上述分析,從耦合系統內部結構、廣義虛豐以環基礎以及耦合系統功能效率三個維度以高度敏感型、預警性、綜合性、可操作性作為基本甄別原則選取相應指標,構建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評價指數。

1.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

本文沿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耦合度對實體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進行相關測評,但做了些許修改。耦合度測算原理在此不再贅述,相關指標皆為逆向指標,具體指標及說明見表1。

2.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人力資本、互聯網金融、全球化等趨勢對環境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理應演變成相應要素納入環境系統框架中。因而,相比傳統經濟,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環境系統要素在變得更加復雜多樣的同時,也更加貼合經濟事實。具體地,本文將從營商環境、政府治理、經濟基礎、人才基礎、基礎設施和開放程度六個方面體現虛像系統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并分別以法規政策質量、政府效率、人均GDP、公共教育支出和高等院校入學率、互聯網用戶、FDI/GDP作為相應變量,相關指標皆為逆向指標,具體指標及說明見表1。

3.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

虛像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可分別由科技創新效率程度和金融創新功能程度得以體現。本文中,前者選取研發投入產出績效作為變量;后者則采用金融發展增長率進行。需指出,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既相互區別又密不可分。區別在于前者著重強調金融產品的增長效率,而后者則更加偏向關注金融市場規模水平;聯系在于每一期的金融發展水平是前一期金融創新的結果。考慮到數據可得性及指標普遍接受性,在此選用以銀行信貸、股票市場總額占GDP比重增長速度為內容的金融發展增長率作為相應變量兼具合理性與可行性,相關指標皆為逆向指標,具體指標及說明見表1。

(二)模型構建

從耦合系統內部結構、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以及耦合系統功能效率三個維度構建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評價指數模型,與其相對應的模型分別為St、GEt和ET:

具體地,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模型(s)中令科技創新子系統(ST)與金融創新子系統(SF)地位對稱,故各項權重值取1/2,t為選取時間年份,S。即為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指數年份值。

具體地,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模型(GE)中A,為各指標相應年份所占權重,f為選取時間年份,GE即為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指數年份值。

具體地,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模型(E)中分e為科技創新子系統(ET)與金融創新子系統(EF)指標相應年份所占權重,t選取時間年份,Ef即為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數年份值。

故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模型。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本文采用2005-2013年相關數據對34個樣本國(含19個發達國家和16個發展中國家)進行耦合系統脆弱性測度與評價,樣本詳細信息見表2。

相關數據來源詳情見表1,需說明的是,考慮到創新產出具有三年延遲效應,因此在測度科技創新效率時,R&D投入變量樣本區間取為20022010,相應產出樣本區間取為2005-2013。此外,為消除指標間量綱差異需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處理方法借鑒Schwab極值線性標準化方法,即逆向指標數據(表1中帶有“(一)”的指標)作如下

(二)

脆弱性測度與評價

本文相關權重值均采用熵值法計算而得,相應過程在MATLABR2009a中實現,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年份值Vt具體數值如表3。

(三)結果分析

分析上表,不難發現:①該指數值多介于[4,5],脆弱性呈中等;②脆弱性存在差異且個別差異極為顯著;③樣本期內,該指數呈平穩波動態勢。

為進一步分析耦合系統脆弱性及其差異性,下文將采用“整體概述、分組對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析模式逐一對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指數年份值St、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指數年份值GEt和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數年份值Et進行深入探究。

1.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指數年份值St分析

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指數年份值st如表4,分析易知:①該指數值多介于[1,2],脆弱性呈低等;②除個別樣本外,此維度脆弱性雖存在差異但較小;③樣本期內,該指數多呈平穩波動態勢,但美國、日本與中國表現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及2010年,該維度脆弱性顯著增加。這主要歸因于前期金融創新的高速發展,高杠桿性使得經濟過度虛擬化,導致財富標志下使用價值與虛擬價值不匹配,內部結構穩定性遭到破壞,脆弱性增加。

對比分析圖2易知:①此維度脆弱性方面,發達國家整體上表現優于發展中國家,說明其耦合系統內部結構優;②此維度脆弱性變化大致趨勢與現實經濟現象高度一致,表明模型無誤且具預測性;③樣本期內,發達國家此維度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發展中國家則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維持原有水平。這是由于發達國家多是金融創新源發國,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發展中國家日益成長,尤其是近年飛速發展的中國。

2.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指數年份值GEt分析

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脆弱性指數年份值GEt如表5,分析易知:①該指數值多介于[3,7],脆弱性呈中高等;②此維度脆弱性存在差異且極其顯著;③樣本期內,該指數呈平穩波動態勢,但長期有緩慢上升趨勢,即脆弱性有所增加。這主要歸因于廣義虛擬環境近年來發展不盡人意,如腐敗滋生,政府效率低下,互聯網金融監管缺位等等,使其無法與實體系統進行良性互動,最終導致此維度脆弱性增加。

對比分析圖3易知:①此維度脆弱性方面,發達國家整體上表現依然優于發展中國家,說明其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佳;②此維度脆弱性變化大致趨勢與現實經濟現象相吻合,特別是2009年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表現出的差異與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密切相關。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該指數值一直呈下降趨勢,這一定程度上可歸功于其嚴苛的法律以及高薪養廉的反腐政策。

3.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數年份值Et分析

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數年份值Et如表6,分析易知:①該指數值多介于[6,7],脆弱性呈高等,這是因為功能效率脆弱性為最終體現形式;②除個別樣本外,此維度脆弱性存在差異但較小,由于其作為最終體現形式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正負相抵,最終達到平均水平。類比投資組合原理――有效市場中僅獲得系統風險補償,即市場組合收益率,該結論側面印證國際市場某種程度上是有效的,資源得以較有效的配置。③樣本期內,除2009-2012稍有波動外,該指數總體呈平穩態勢,但新加坡、泰國與馬來西亞表現突出。

對比分析圖4易知:①此維度脆弱性方面,發達國家整體上表現不如發展中國家,說明其金融創新過度繁榮導致負影響大于正影響,脆弱性不減反增。②此維度脆弱性變化大致趨勢與現實經濟現象高度一致,特別是2012-2013l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表現出的差異與歐債危機影響深度、廣度及時滯有關,具體根源在此不作深入探討。

4.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年份值Vt分析

上文已對該脆弱性指數進行了整體概述,現通過對比分析圖5易知:①該脆弱性方面,發達國家整體上表現優于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統內部結構優,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佳;②該脆弱性變化大致趨勢是:2005-2008略微上升,20082013發達國家呈平緩上升態勢,發展中國家則呈平緩下降態勢。結合上述三部分動態走勢圖可知:2005-2008,三個維度脆弱性互為抵減,最終使得該脆弱性微有提升;2008-2013,發達國家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占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先受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影響,后受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影響;③樣本期內,發達國家脆弱性呈略微上升趨勢,新加坡表現突出;發展中國家則呈略微下降趨勢,馬來西亞和泰國表現顯著,差異來源可從前文分析獲知,但產生差異的深層原因在此不作探討。

5.含/不含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年份值Vt/NGEVt對比分析

為驗證廣義虛擬經濟理念的提出能否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構造了一個對照組,即不含廣義虛擬環境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年份值NGEVt,其值如表7。對比分析(表7與表3)易知:不含廣義虛擬環境耦合系統脆弱性均高于含廣義虛擬環境耦合系統脆弱性,說明由于忽略廣義虛擬環境基礎,致使耦合系統脆弱性被高估。

分析(表7與表6)易知:不含廣義虛擬環境耦合系統脆弱性差異小于含廣義虛擬環境耦合系統脆弱性差異,說明廣義虛擬經濟理念能為脆弱性差異及其來源提供更為令人滿意的解釋。而對比分析(圖6與圖5)易知:忽略廣義虛擬環境顛倒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耦合系統脆弱性程度,與經濟現實相違背。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的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模型更為合理,并更具解釋性,能夠為該主題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出發,選取34個樣本國,在分別測算其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性指數的基礎上,系統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國家脆弱性演進趨勢以及差異性表現。主要研究發現包括:①樣本國耦合系統脆弱性多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各維度脆弱性分別主要處于低等、中高等以及高等水平;②發達國家耦合系統脆弱性整體上低于發展中國家,這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統內部結構優,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佳;但需注意,發達國家耦合系統內部結構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而發展中國家則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維持原有水平;發達國家耦合系統功能效率脆弱性整體上高于發展中國家;上述現象說明發達國家由于金融創新過度繁榮使得經濟高度虛擬化,財富標志下使用價值與虛擬價值極度不匹配,脆弱性不減反增;③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系統脆弱差異性主要源于廣義虛擬環境基礎不同。

第9篇

1.1普及性課外制作活動的開展。對參與學生不做任何限制,由學院動員學生自主報名組隊參加,作品題目和類型由學生自主擬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參與課外制作的次數也不做任何限制,只要學生愿意參與均可。參加課外制作流程:(1)提出申請,審核并登記;(2)將項目開題報告交給老師審核并修改完善;(3)具體設計制作,并進行考勤;(4)提交作品并結題。

1.2開放實驗室的課外開放實驗項目的開展。所有專業實驗室均對學生進行開放,學生可以利用實驗設備完成課外實驗項目,也可以完成研究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更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項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開放實驗項目。參加開放實驗項目的流程:(1)向實驗指導老師提交實驗預習報告,由老師進行審核并修改完善;(2)由指導老師、實驗員、學生預約實驗時間;(3)完成具體實驗過程,并考勤;(4)提交實驗報告。

1.3學院級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在人才培養計劃的第六學期專門設立一門科技創新課程的學位課程,將科技創新活動與學位課程掛鉤,從而將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到學位課的高度,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切實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學院每年組織一次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具體流程:(1)從每學年第一學期9月動員工作;(2)10月組建學生創新小組并擬定項目題目;(3)11月完善開題報告;(4)12月開始購買元器件與設計材料;(5)第二學期3—5月完善設計與制造作品;(6)5月中旬第一次檢查;(7)6月中旬第二次檢查;(8)6月底提交作品、并召開評獎大會。

1.4學校級科技創新訓練的開展:學校在全校范圍內每年組織一次科技創新訓練,參與對象為全校范圍學生,所有項目需要經過專家組評定,擇優評選150項,開展時間為一年,原則上所有申報項目應該為學院科技創新活動中具有初步成果,進一步完善或具有一定創新性,有一定鍛煉能力的項目。學校科技創新作品中完成較好,有待進一步完善,并有一定實用價值和創新性的作品,則推薦申報省市級和國家級科技創新競賽活動。

2、科技創新活動的監督與考核

科技創新需要有效的監督與考核,由指導老師、學工辦以及學生部來共同監督完成。科技創新活動的評價由學院科技創新專家組依據作品實物與設計報告來評定,并給予相應的成績、學分及獎勵。

2.1平時考勤。每學期由科技創新管理小組在學生的科技創新考勤記錄本上登記一次,考勤依據為學生平時進入和離開科技創新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時,學生刷卡,由實驗室管理系統記錄并統計學生進入創新實驗室的時間。要求四年內總考勤時間至少120學時,其中每學期不得低于8學時,在參與科技創新制作時間不得低于16學時。

2.2課外制作與開放實驗成績評定。由課外制作指導教師和開放實驗室開放項目指導教師給出學生所做工作或實驗的學時數與成績。

2.3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的成績記錄。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由競賽組織者在學生科技創新記錄本上,登記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的作品名稱、成績、學時數、并對作品做簡要評述。要求大學四年必須至少參與一次科技競賽活動,并達到合格以上成績。

第10篇

一、科技中介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

Jeremy Howells(2006)指出,人們常常從創新活動的過程和機構角度理解科技中介。從活動過程角度看,科技中介是創新顧問活動、技術和知識經紀活動、知識和服務的橋梁性供應活動。從組織機構角度看,科技中介是推進技術轉移的公司、經紀人、橋梁和紐帶、邊界機構。Wood.P(2002)認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就是知識密集型行業服務,指業務極大地依賴于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術,提供知識型的中間產品和中間服務的一個團體或一家公司。

R.KeithSchwer(2003)把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內不斷地產生與商業相關聯的創新的潛力。Tomi(2003)認為,區域的創新能力是區域內企業和其他組織共同的創新能力。黃魯成(2000)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能力是以區域內技術能力為基礎的、實施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能力。唐福國、陳光(2001)認為,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是指某一個地區運用區域內特有的資源以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能力主要體現為市場與技術機會的結合能力以及創新時機的形成能力。

二、科技中介組織與區域技術創新主體的協同發展機理

協同論是在一般系統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系統理論。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貝塔朗菲(Bertalanffy)在其《一般系統論》中首次將系統作為一個科學體系進行論述。貝塔朗菲把“系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綜合體(貝塔朗菲,1987) ”,解釋系統是由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在20世紀60年代對激光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一個由大量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既存在著相互作用和影響,又存在著相互制約和協作,在一定條件下,由于這種相互作用和協作,系統就會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組織結構,在客觀上產生時間結構、空間結構或使時空結構從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演化,提出了用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來說明系統自組織現象的觀點、原則和方法。這一理論指出,系統的有序性是由諸要素的相互協同作用而形成的,是系統有序結構的內部作用結果。系統中子系統的協同作用,使系統整體出現各子系統所沒有的系統屬性和功能整體的屬性不等于內部各個子系統簡單之和,部分在整體中的協同作用能夠產生新的能量。

區域技術協同創新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活動,創新資源、創新行為主體間協同關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間有一個搜尋、選擇及被選擇過程。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無論是在企業間,還是企業與企業外的科研機構、高校等,要先搜尋、識別,再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和收益預期,歷經博弈,走上協同,完成技術創新。如果每個企業在浩如煙海的信息里,單靠自己去完成搜尋、識別,工作量非常之大,成本非常之高,并且在魚目混珠、真假難辨的市場上,風險也大,難以形成合作博弈。許多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某些方面力不從心,或某類資源缺項,均需要中介組織,綜合社會高度分工而產生的眾多比較優勢(體現為核心能力),互補互動,集成于技術創新,極大降低技術創新運作成本與風險。

(一) 科技中介與區域技術創新主體的互動關系

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就是創新技術主體的協同互動創新過程,科技中介機構在整個互動關系中擔當著主體角色。本文以科技中介機構為切入點,描述科技中介機構與其他區域技術創新主體的互動機理(見圖1)。即在政府法律法規的支撐下,科技中介機構按照有序的市場規則運作參與創新活動,與企業的創新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投入一起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投入模塊,形成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動力。

首先,在科技中介機構與政府的互動過程中,科技中介機構是一個傳遞政府扶持政策、宏觀信息的載體。一方面,科技中介機構將政府對科技企業在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傳遞給技術交易的雙方;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機構還把企業的技術需求、技術市場等信息等傳遞給政府部門,以便糾正以往支持策略的不足,開發新的支持政策。

其次,在科技中介機構與企業的互動過程中,科技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供給和需求信息的信息流,并利用信息的流動形成信息流循環,加速創新知識轉移和轉化。

由于大多數企業難以憑借自身力量解決在技術創新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通過外部渠道獲取相關技術信息。科技中介機構憑借其強大的網絡渠道,接受企業技術需求信息,以聚集的專業化人才網絡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降低企業獨自尋找技術來源、技術顧問的交易成本。

最后,科技中介機構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互動過程是實現創新價值的過程。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中的技術供給方,自身不具備對外輸出技術的能力。科技中介組織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資源信息匯集到一起,由其構建的網絡將信息擴散到技術需求者中,使技術供給雙方能夠快速完成技術對接,使技術生產與技術消化迅速完成,加速技術成果向市場的轉化。

(二) 科技中介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機制

Cooke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創新主體所構成的制度創新網絡。這種網絡化的關系使得系統內技術的擴散和資源的共享至關重要。在區域創新網絡內,科技中介機構與其他創新主體始終密切相連。通過積累社會資本和整合區域資源來確保創新主體之間能夠融合互補、交流合作,實現系統內技術和資源的共享。

1.促進區域社會資本積累,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

科技中介機構以知識和信息為創新主體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不僅為其他創新主體提供市場需求信息、創新需求信息,使創新主體以低交易成本和低風險實現協同創新,還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公證、監督、規范技術創新過程,幫助創新主體做出正確決策,保證技術創新順利進行,還提供其他的創新配套服務,如咨詢服務、人才培養服務、投融資服務等。科技中介機構通過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實現區域創新系統內社會資本的積累,使創新主體從多種渠道進行互動合作,并且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激發產生新技術和創新思維。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社會資本是指一個特定區域內,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企業外相關實體、群體之間的社會聯系等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包括企業獲取并利用這些關系來攝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的總和。

2.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提高創新系統資源配置效率

科技中介機構可以從創新主體的需求出發,在較大范圍內,通過市場手段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后進行優選,為用戶提供優良的創新環境和配置豐富的資源,提高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科技中介機構作為綜合性創新要素市場的主體。還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區域內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創新資源有效的整合和創新主體的互動合作,提高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此外,科技中介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和強化政府的監管行為。科技中介行業中的評估機構、資格認定機構、行業協會、商業組織等,承擔著對市場監督與調節任務,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持市場正常的運營秩序,優化完善區域創新環境,使得區域創新系統的整體創新能力大于各個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之和。

(三)評估模式:PEST—SWOT模型

科技中介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可以構建PEST-SWOT分析模型進行評估,同時,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在某一時期內存在一定的優勢與劣勢,面臨著機會與威脅,但這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換。在PEST—SWOT模型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PEST-SWOT模型即對內部因素(優勢和劣勢)和外部宏觀環境(機會和威脅)兩方面整合起來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每一個單項又可根據不同的分析對象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角度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形成SWOT-PEST矩陣分析模型(見表1)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可以采用各種定性(如德爾菲法)、定量(如AHP方法、灰色預測法)的分析方法對獲取的信息展開深層次數據挖掘,為組織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利用PEST—SWOT模型,評估科技中介推動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狀況,為促進科技中介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三、實證研究:科技中介與紹興區域技術創新案例

紹興市科技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3位,科技進步水平居第4位,6個縣(市、區)全部為省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其中新昌縣、諸暨市相繼獲得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市),其中新昌縣、諸暨市相繼獲得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市)稱號。紹興市還被科技部確定為浙江唯一的“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范城市”,紹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功升級為浙江第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紹興市科技中介服務業不斷優化配置科技資源,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全市科技中介服務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研發與服務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見表2)

科技中介在信息服務、產學研合作、企業技術合作、咨詢服務、人才培養服務、投融資服務等方面發揮較大作用,特別是在技術創新服務和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走在全國同類城市的前列。

(二)PEST—SWOT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對紹興的調研分析,結合PEST-SWOT模型構建的步驟,本文對紹興市科技中介機構推動區域技術創新力提升作如下分析歸納。(見表3)

四、結論與對策

研究表明,從制度安排、組織設計、創新路徑以及網絡體系等方面設計科技中介組織與區域創新主體協同發展模式,是推動區域技術創新能升有效途徑。

(一)培育新型科技中介組織

根據區域發展的要求,根據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的原則,大力發展新型的科技中介機構。要充分發揮科技中介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黏合劑”作用。科技中介積極與政府的協同溝通,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科技中介應走進行市場化的運作之路,建立科技中介同大學、科研機構等的協同發展機制,進而實現區域創新系統的高效運轉。

(二) 完善科技中介的運營機制

建立科技中介投資主體及融資渠道多元化、市場化的系統投融資模式。進一步深化科技中介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積極探索股份制等企業的運作形式,在完成公益服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市場化服務。同時,各類科技中介在明晰自身戰略的基礎上,要完善各類制度體系,通過完善的制度體系推動科技中介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區域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網絡層次和節點

建立協同創新網絡的關系鏈條:政府、科技中介組織、企業的聯結;大學、研究機構、科技中介組織、企業的聯結;建立以開放與共享為核心的科學數據和信息資源共享的管理機制。

(四)提高科技中介整合及服務質量和效果

政府相關部門應對科技中介組織進行監督和評價,對服務的各個環節做出相應的調整、改善,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科技中介組織的運行效率,適應產業的發展,也可以使核心資源得以集中,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五)完善科技中介人力資源體系

第11篇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 生態化 系統

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對傳統發展模式和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發展觀和新發展模式,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主張,是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一種理性選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人類面臨生存危機的今天,科技創新生態化是國家、企業、科技創新本身可持續發展及人類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保障

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貢獻是以技術創新為橋梁而實現的,技術創新既能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商品化,又能通過技術創新擴散使其產業化,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對科技創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紀初的美國,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在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今天,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科技創新活動更是勢頭不減、方興未艾,許多國家都紛紛建立了國家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核心的科技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翅膀。技術創新能使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成為行業巨頭,甚至能使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如果忽視科技創新,即使是原本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也會坐失良機。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電腦公司的失敗原因就在于將計算機的使用定位于辦公室,而首創個人化電腦的微軟公司后來居上,成為計算機行業巨頭;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電子表的“鐘表王國”瑞士,因其工業決策部門偏愛機械手表而痛失良機,以至于鐘表市場終于被積極創新的日本企業所搶占。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如此。眾所周知,二戰后在經濟上曾是一片廢墟的日本之所以獲得了奇跡般的經濟高速發展,就是因為該國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重視了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推動力。因為科技創新可以推動主導產業的更新換代,從而使經濟結構的關鍵要素產業結構得到發展。縱觀工業經濟時代,歷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歷次先導產業的出現及其更換,都是科技創新的成果。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循環螺旋發展,構成了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發展的歷史邏輯。也就是說,產業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創新)來推動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主體仍屬于工業經濟,更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2 科技創新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2.1 科技創新在人類———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對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作用和機理,國內有幾位學者曾有過探索。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結合系統科學的一般原理,本文對科技創新在人類———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根據胡皓、樓慧心兩位學者概括的“基礎系統思維”范式,當環境變化較小時,主要運用負反饋機制,對漲落加以衰減,以保持系統既有有序結構的穩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結構穩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結構———功能得到優化(亞范式Ⅰ);當環境變化較大時,主要利用正反饋機制,將某種漲落放大到宏觀整體范圍,實現不同宏觀穩定態之間的轉換,使系統適應或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較大變化(亞范式Ⅱ)。科技創新在人類———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運行機制如附圖所示:

附圖中,路線①和路線②分別代表科技創新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兩種不同作用機理。在路線①中,科技創新活動在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與交換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尚在生態承載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以有利于推動系統結構不斷達到新的穩定有序結構的正向漲落為主。根據亞范式Ⅰ,自然生態系統運用負反饋機制對漲落加以衰減,保持系統既有結構的穩定性,此時如果科技創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態價值,則會在保證巨系統穩定的前提下,使其結構———功能達到優化。顯然,在路線①的情形下,人類有著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路線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創新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以負漲落為主,其干擾或破壞程度超過了自然生態承載力的閾值,根據亞范式Ⅱ,自然生態系統為適應這種變化,將運用正反饋機制把這種負漲落放大到宏觀整體范圍,實現向不同宏觀穩定態的轉換,如果人類不及時調控自身的行為,任其繼續放大,這種轉換最終會導致巨系統既有有序結構的崩潰瓦解,使其實現宏觀穩定態的轉換,那么,作為巨系統的人類子系統要想生存和發展,將是一個幻想。

由此可見,注重研究和開發科學技術的生態功能,發展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高新技術,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家洪銀興認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技術進步的意義是實現資源代換。……隨著科技進步,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受到的壓力將會大大減輕”。技術進步對科技創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創新生態化,這是預防和控制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其發展有助于人們自覺形成可持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模式。

2.2 傳統技術創新觀的生態學缺陷

關于“技術創新”的概念眾說紛紜,繼熊彼特的“創新是一個過程”之后,索羅提出了兩步論———“新思想來源和隨后階段的實現發展”,繆爾塞在整理幾十年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認為, “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這些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指出技術創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實現過程。也就是說,能否首次實現商業價值是衡量技術創新成敗的關鍵。它所側重的是經濟學意義,忽視了科技創新的生態學意義,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生態學缺陷。

傳統科技創新觀的這種生態學缺陷與機械論世界觀和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觀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單向度的經濟價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資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廢棄物為特征,其技術原則和組織原則是線性的、非循環的,違反了生態系統的循環原理,在實踐中必然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技術異化為統治人、剝奪人自由的異己力量,同時使經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最終弱化了科技創新的能力。在傳統科技創新觀的指導下,技術淪為人類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為制造生態危機的“元兇”。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熱島效應”等生態環境惡化現象,與鋼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調、飛機、去污劑、殺蟲劑等技術產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開的。

在高科技領域,存在著許多潛在的生態威脅,我們更不能熟視無睹。例如,航天技術拓展了人類的視野與生存空間,但它帶來的廢棄物給太空留下了安全隱患;基因工程技術在給人類的醫學、新能源開發等領域帶來光明的同時,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態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發展,只能“導致3D(deadly,dangerous and dirty),即有害的、危險的和骯臟的生物生態后果”。科技創新需要一種生態化轉向。

2.3 以生態化實現技術范式的轉換

“技術范式”是庫恩的“科學范式”在經濟學中的推廣,它被公認為是技術發展的一種模式。技術史經歷了從農業技術范式到工業技術范式的轉換,而現代技術問題的日益彰顯已經使人類開始為技術的未來發展圈定生態學框架。

在古代農業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技術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基本上是淺層和局部的。而經過近代歐洲自然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以后,人類加工制造的技術能力飛速提高,技術存在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方面人工生態系統迅速擴張,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范圍也遠較農業社會高;另一方面,大量廢棄物輸入環境,對環境要素的時空分布和動態范圍發生影響,造成生態系統演進過程中的偏差,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總之,現代技術與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產方式結合,通過環境因素對生物要素產生影響,干預了生態過程,成為人類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們認為,科技出現異化現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作為科技共同體的人們忽視了人工自然的生態價值,從而破壞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統平衡的破壞反過來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異化為惡劣環境的根源。因此,我們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要大力進行生態技術創新,促使“實踐的人化自然”系統不斷進化,與天然大自然融為一體,推動人———社會———自然系統的平衡和進化。

簡而言之,以生態化實現技術范式的轉變,應在如下幾個層面上努力:一是要進行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態價值,開發高科技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產業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要合理、高效、綜合地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

3 科技創新生態化的內涵特征

第12篇

高等院校 科技創新活動 創新型人才

同志曾在全國科技技術大會上明確指出:“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當今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有力手段。高校承載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既是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未來接班人的必然手段,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一、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

目前,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在學校的組織引導下,依靠部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主要通過學校團委的組織和引導,缺乏專門的科技創新管理部門和規章制度,在管理上連續性和督促性上遠遠不夠,科技成果嚴重流失;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缺乏專業的指導教師,教師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缺乏激情,使得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往往要多走很多彎路,成果稀少,科技含量低;資金和設備不足束縛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較少與企業生產、實際應用結合,使得很多好的成果未轉化為生產力。

二、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性.

1.開展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在目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對人才的動手、科研、實踐、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部分高校仍然不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卷面分數上,導致培養了一批缺乏創新素質的“低能兒”。所以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好的平臺。

2.開展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高校是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成果以及高素質人才的多寡已經成為衡量高校發展的重要指標。據統計,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中學生已經占到相當大的比例,成為了科技創新成果產出的中堅力量。所以高校自身的發展需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使得高校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港灣。

3.開展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利于整合科研資源,提供交流平臺

深入開展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需要進一步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提高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的效率。通過建立與企業的長期合作,也為高校和企業提高了一個好的交流平臺,高校科技創新活動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方向,企業利用創新成果提高生產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

三、如何開展高校科技創新活動

各高校應將科技創新活動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提高意識、營造良好氛圍,完善制度,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進行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和探索。

1.提高創新意識,營造科技創新文化氛圍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首先要改變的是觀念,將過去的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成注重動手、注重實踐、注重能力培養的新時代觀念。高校要高度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將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育人工程,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活動,努力在全校營造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良好氛圍。通過邀請知名學者舉辦各類科技學術講座,開拓學生視野,強化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圍繞科技創新活動,有計劃地、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廣大學生能充分參與的學術交流活動。科技活動的大量舉辦使學生得到了科學研究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2.完善高校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激勵制度

制定并完善鼓勵學生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相關制度,從政策上支持、引導學生自覺從事科技創新研究。學校制定相應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獎勵方法。如在獎學金及推免制度中,科技創新占據相當比例,對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對指導科技創新活動的教師給予工作量的計算,在晉升中,教師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情況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制定科研項目答辯制度,中期檢查制度,考察制度,學校加強對學生科研項目的管理,加大考評力度,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得科研創新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3.建立科技創新基地,搭建創新活動平臺

2002年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發文《關于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確定“選擇一批研究力量強的高校,進行創新基地建設試點”。科研團隊的分散不利于資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以及成果經驗的交流,束縛了科研成果的產出。科研創新基地的建立能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并為不同學科科研活動的開展提高良好的交流平臺。科技創新基地作為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堅強后盾,為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制度、物質、資源等全面保障,促進了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健康成長。

4.加大與國外高校及企業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不應僅僅停留在實驗室或校內,而應該進一步擴寬自己的眼界,更多了解世界前沿的科技發展動態,推動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選派優秀的學生到世界高等學府進行聯合培養、到其他科研院所進行畢業設計,吸收好的創新知識、文化,豐富科研創新成果。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和合作,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開展科研實踐活動,真正了解企業所需,使科技成果實現實際應用轉化,從而實現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產品化。

5.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開展科研創新活動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開展科研創新活動的最終目標。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要以“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相結合;基礎知識――學科前沿――探索創造相結合;校內平臺――科研機構――企業公司相結合”三個“三結合”的教育模式。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要從培養高校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能力出發,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水平接班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荔波县| 青田县| 探索| 鄯善县| 依安县| 察隅县| 东明县| 临沧市| 普洱| 偃师市| 桑植县| 北辰区| 乌兰浩特市| 赣榆县| 海盐县| 平顶山市| 米泉市| 西青区| 黔西县| 大渡口区| 札达县| 拉萨市| 日照市| 铜鼓县| 濉溪县| 克什克腾旗| 大同县| 天峻县| 富宁县| 沭阳县| 台北市| 昆明市| 阿荣旗| 久治县| 安化县| 手机| 赣州市| 曲沃县| 晋宁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