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何為陰陽

何為陰陽

時間:2023-05-30 09:2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何為陰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何為太極?“有動有靜,動靜欲分未分,有陰有陽,陰陽混沌未判”。

“彼不動,我不動”,“靜之則合”,“彼靜我合”。合什么?合陰陽,由放之于六合,合于退藏于密;由“太極歸于無極”;謂“彼有意,我亦有意,我意在先”。“彼欲動,已先動”,“動之則分”,“彼動我分”。分什么?由“無極而太極”,分陰陽,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萬象;由一體四肢,分為三頭六臂;由三頭六臂,分為千手千眼;由“撒去滿身皆是手”,分為“渾身內外都是拳”;謂“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仍在先”。不論“靜合動分”,此“全在內面不在外面”,且謹記;“隨靜而合,隨動而分”,萬勿自我伸縮。

并非“不丟不頂”,而是“無丟無頂”。或問:“君何以為憑”?答曰:“‘無過不及’”為據。

“人剛我柔任其走”,彼以剛來,我以柔接迎之,輕輕扶之,慢慢攏之,靜靜聽之,隨其意愿,變我身形,先讓其有路可走,暢通而行;后讓其走投無路,如臨大敵、我順而人背。“我順人背”,我主動,彼被動,此時此刻,我應對其施之以“粘”。此“粘”,非扶,非攏,非連,非隨,而是逼之,貼之,涌之,進之,深之,入之,以求破壞其平衡。

“動急則急應”,此“急應”非“形急”而是“意疾”;“動緩則緩隨”,此“緩隨”“不在外面而在內面”。若對方“動急”我“形急應之”,則與“以慢制快,耄耋御眾”相違相悖了。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變化萬端,”變什么?變形,變勢,變招,變著。如何變?變化玄機在毫厘微末之間,由內動引動外動,且以一理貫穿始終,即“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里的“懂勁”,并非自我求勁,自我有勁,而是“唯虛唯靈”,靈敏、精密地感知,感應,懂的他人之“勁”。太級拳“著熟”務必三多:多練,多問,多交流;太級拳“懂勁”,除“三多”外,必需“漸悟”。“漸悟”者,循序漸進,朝斯夕斯,“默識揣摩”,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必有所“悟”;“神明”者,拾級而上,逐“階”攀登,方可“達及”。其間,師承,秉賦,勤奮,天時,環境,經濟等諸般條件必須條條具備而缺一不可,故達于“神明”境界者,歷來風毛麟角,有“代不數人”之說。此對于一般受好者而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但是對于何為太極拳“神明”境界,愛好者必須明確方向,并堅定信仰,努力求索之。方向不明,乃盲修妄練;信仰不堅,易誤入他途。此至關緊要,需切切記之。

“挨何處,心便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我感應到左前方為重,則左虛之,以避其鋒茫;我感應到右前方為重,則右杳之,以避其實處。如此可避“雙重”之病。

隨彼后退之勢,我進而“粘”之,“心法”意念,穿胸過背,放長擊遠,一瀉千里,一往無前,我之“進之則愈長”,可使彼“退之則愈促”。

順彼前進之勢,我牽之,引之,帶之,化之,身形萬千變化,以進為退,使彼看得見,摸不著;摸得著,抓不住,找不到,我之“退之則愈促”,可使彼“進之則愈長”。

對方是火,我是“羽”,萬萬不可加上去,加上去則化為灰燼;對方如膠又如漆,蠅蟲不可落上去,落上去則落入圈套。如此“輕靈,虛靈,空靈”,自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若不分自身之順背,一味盲目地若膠若漆“沾粘”對方,則“我不知人,人卻知我”了。

“內勁”功成,渾身如電,有感即應,一觸即發,此是“一羽不準加,蠅蟲不準落,”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一方是太極拳的“神明”境界,另一方是外家拳的“高層”武功,萬勿將二者混為一談。

“牽制住對方四兩薄弱環節部位,撥動對方千斤之體”,這是擒拿法。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不可將擒拿妙法排斥于外。太極拳擒拿,順勢借機,巧妙而為,可謂之“軟擒拿”。

“彼粘我走,彼走我粘;彼陽我陰,彼陰我陽;走粘一體,陰陽不離”,雙方合演一太極;

“此處為走,彼處為粘;此處為粘,彼處為走;走粘同體,同時同步”,彼此合演雙太極。

如此“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太極拳法,唯“走”唯“粘”,其余統統非是,“擒拿法”是“粘”法的深加工。王宗岳宗師將太極拳法高度慨括為“走”、“粘”二字,值得愛好者深思。

“舍已從人”,《辭海》中解釋是“舍已之非,從人之是。《書?大禹謨》稽于眾,舍已從人”。可見“舍已”與“從人”是兩層意思。拳論中“舍已從人”,“舍已”為“人剛我柔任其走”,“從人”為“我順人背對其粘”。

在太極拳“著熟”,“懂勁”的形變,勢變,著變“變化萬端”中,其變化如前所述,僅在于毫厘微末之間,且內意內氣內在變化更細更微而非毫非厘,“臻于縝密”。若變化“差之毫厘”,則均為“舍近求遠”,而“舍近求遠”,其修持則“謬以千里”了。

第2篇

【關鍵詞】太極;陰陽;四方;萬字符;五行

中圖分類號:TS94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149-02

中國的哲學思想源自古先民觀天察地,師法自然,她像慈愛的母親,精心哺育滋養了中國文化藝術的精神世界,同樣,在裝扮著人們衣食住行的女紅藝術中,隨處可見太極陰陽的身影。如此抽象如此高深的哲學到底是怎樣被廣大的勞動婦女呈現的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何為太極何為陰陽。《周易?系辭下》中提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交,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即“混沌”狀態,“兩儀”即是“陰”和“陽”、天和地。“四象”代表了春夏秋冬,對應了東南西北;“八卦”則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對于“人從何處來”這個基本哲學問題,中國古先民早已開始思考。《荀子?禮記》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易經》:“男女精構,萬物化生”,“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氣”,即為陰陽。“合”、“接”、“交感”有相互作用之意。所以古先民對“人從何處來”這個古老哲學問題給出的答案是由混沌生陰陽,陰陽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結果。天之陽氣下沉,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雨霧雷電等宇宙萬物;“男女精構”,新生命誕生,人類得以種族繁衍。所以,古人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化生的肇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人們運用這種古老的哲學觀念認識和解釋大自然中的所有現象,關于人類自身的生存繁衍這一永恒命題,在女紅藝術中多以類比的思維方式展現,也正因為這種最樸素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民間女紅藝術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猶如一杯老酒,回味綿長雋永。

一、陰陽八卦圖式的運用

太極圖,宇宙的混沌狀態,俗稱陰陽魚,白主陽,黑主陰,陰陽魚交互而生,反映了古人生殖崇拜的圖騰信仰,這種陰陽交互化生萬物的哲學觀對民間美術造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陰陽八卦和陰陽五行均源出陰陽,可見歸根到底陰陽是中國哲學本源體系的核心,是認識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總觀念。”“八卦魚”中心雙魚太極,四周八角八卦,天圓地方,地之四極,仍然是六千年前哲學觀念和表象符號的延續,還有那從渭河流域到黃河流域的雙魚相交,中為女陰象征的雙魚枕,也正是雙魚相交,陰陽相合產生人類始祖的彩陶雙魚人面,那些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全國的中華民族保護神和繁衍之神的陰陽抓髻娃娃,“八卦鏡”符號崇拜……也是半坡彩陶原始伏蠢八卦的符號崇拜的衍化。(中國民間藝術的哲學基礎,靳之林,原載《美術研究》1988年第4期)古代女子的胸衣,前襟下擺多圓,后襟下擺多方,也是以此順應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混沌花”是苗族、侗族、畬族等南方少數民族常見的表現題材。《云笈七簽》卷二:“《太始經》云:‘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骱瑁如雞子狀,名曰混沌。’”神話中描述的混沌是個渾圓如雞子的蛋形世界,“二儀未分”,陰陽尚未形成,里面流淌著清濁二氣。聰明的三江女子將這混沌繡成陰陽交合新生命誕生,繡成金蜘蛛與花相交疊萬物化生,繡成充滿勃勃生機的宇宙本源。渾圓如雞子的混沌,太極八卦圖,陰陽和合的奇異花,遠古的圖騰,心靈的希冀,對生命發端的叩問,只要生命不息,這探尋注定永無休止。

二、“四方”與“五行”觀念的影響

“d”,俗稱“萬字符”,出現于距今約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化。研究學者認為這個符號是太極圖的原型之一。歷代的鳳鳥圖、盤龍圖,和太陽紋樣一樣,呈現出旋轉如漩渦一樣的結構,猶如生命充滿動感和活力。受陰陽哲學觀念的影響,這種漩渦樣的結構應對著一陰一陽、兩兩相交的格局,反映了民間樸素的哲學觀和人生觀。兩只彩鳳,兩朵蓮花,兩兩相對,動靜相宜,相映成趣,俗稱“喜相逢”。在女紅成品中,“喜相逢”圖式被大量運用:花開要并蒂,比翼要雙飛,無論是花與鳥,或花與花,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呼應著,守望著,承載著中國人千百年來追求幸福的愿望,追逐嬉戲于方寸之間。

由古老的陰陽哲學觀念衍生出來的“四方”觀念,即是伏羲八卦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的哲學觀念的延伸。體現在民間女紅造型上為純正面或純側面,并表現為或兩面或四面或六面的偶數程式,如雙面蛙或六面虎等等。中國織錦中的幾何紋樣,以方帶圓,應對著四方八位,取“四平八穩”之意。以云肩為例,其裝飾圖案內涵非常豐富,蘊含了深邃的陰陽哲理,符號化的藝術語言,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數字組合,傳達出不同的祥瑞喻意。例如“四合如意”云肩,以前后四片寓意春夏秋冬四季花開,家庭合美;“福慶如意”云肩,以前后六片或六十六片寓意六六大順,福澤綿長;八片應對“八面來風,四通八達”;十二片應對“十二月”月月平安和順;中國人尚“九”,于是還有按九的倍數縫制如五十四片,寓意“萬年如意”,體現了“上觀法乎天,下觀法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云肩的民俗根源來自“天人合一”這一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季羨林語)而人與天地之間的“交感”也正是中國古老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

由八卦的陰陽觀念推演出來的五行觀念如同一面古鏡,真實地映射著人們的、社會的歷史變遷、民間的風俗藝術、民族的生存狀態。《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一件漢晉時期的織錦護膊。《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察變之動,莫著于五星”,護膊上面分布孔雀、仙鶴、辟邪、虎及云紋、星紋,利用五色(赤、綠、黃、白、青)織就,以隸書“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有序貫穿,反映了陰陽五行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觀念在古人問卜戰事吉兇的主導作用。

第3篇

一、道家的養生思想

在養生方面,道家講究"長生久視"之道,"性命雙修"之學,并且產生了不同流派的內丹法,對于人類養生習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自然門的養生,首先是養心。養心就是養神,是養生的內在的精神基礎。老子說 :"道常無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只有保持無為的心態,知足(對物質)知止(不求名譽、地位),淡泊名利的品德,才能保證身心健康。有的人一談養生就只提養氣、練拳,那是十分片面的。

其次是養氣。氣是養生家和武術家內在的物質基礎,是長生之寶和勁力之源。

自然門的各項功夫都是要內煉丹田,以氣為歸。內圈手,大力神功,自然拳,都能充實丹田氣。而自然門尚有專門內煉丹田氣之法。所以有些不得真訣的內家武術家,苦練十多年,功力總上不去,口中夸夸其談,空話連篇,動起手來,則不堪一推一拉,更談不到一擊了。

第三是養形。形是養生家和武術家外在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外家多重形,內家多重氣,而自然門是形與氣都重視的。自然門煉丹田氣,圓滿力,外煉金剛不壞之身。而且養生與習醫藥相結合,實得道家延年益壽,濟世救人之真訣。

二、道法自然

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內容多而廣,修身、居家、治國都離不開道法自然。武術中的圓運動、螺旋勁、爆發力都是效法自然的。太陽、月亮、行星都是作螺旋式的圓運動。內家拳重視螺旋勁,就是外家拳,出手也絕無直來直去。內家拳以丹田丹轉而出螺旋勁,外家拳則從腰腿擰轉而打出螺旋勁,而爆發力則無不從丹田氣的外放而來。

自然門的內圈手,便是由外而內的練出螺旋勁(尚可練出其他功力),雙手由內而外的螺旋轉動,帶動身形及丹田的內轉,逐漸丹田內氣充實,產生出無比的自然而然的內勁而又形之于手。內勁上手,威力無比。我的某些學生只走過一年半載的內圈手,便出了技擊功夫,也打敗過一些拳手。實際還只是獲得淺層的腰腿功夫,還沒有嘗到氣實丹田,丹田內轉,勁由內發的滋味。只有走過多年的內圈手,方知道法自然的高妙。

內圈手,本為由內旋轉出手,由丹田之內引出勁力。走圓則為修煉的方法之一。沒有場地,站著亦可練內圈手,場地大走直線,走曲線仍可練內圈手。在對敵時,我自然門可以用走圓的方式圍困敵人,并可以從敵后擊之。對方人多,我站著亦可應敵,以少制多,我走著亦可擊敵,也可以追擊敵人,而用的還是內圈手功夫。

三、陰陽學說

莊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說明陰陽現象充乎宇宙天地之間。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都是一個陰和陽的結合體。自然門的練氣練功,行拳走架,折疊轉換,無不貫串著陰陽虛實變化。陰陽平衡成為養生的指導思想,陰陽變化,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則成為技擊遵循的方針。就以螺旋勁而言,也需分陰陽。螺旋勁之于身于手,不可能像子彈出膛,一個方向旋到底。拳學螺旋則有左旋有右旋,如同陰陽的交替變化。一個半圓就要將人放出或拉翻在地。武術的千變萬化,也只在陰陽交替變化之間。

四、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制大,這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論點。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說明柔是無堅不摧的。只有周身松柔,才能氣血流注,氣遍周身,氣實丹田。久久練之,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內勁,便能作到出手軟如綿,打到身上硬如鐵。至于如何柔而剛,達到如綿裹鐵、裹電,其中還有許多關竅真訣。有的練內家拳者,窮年累月,時間花去不少,理論書看得又多,但就是不長功,不出勁,打不得人,實是未得真訣。練拳人常說,練拳不得訣,如同撿塊鐵。是講撿一塊廢鐵也。

自然門的自然拳主要是柔的練法,開始輕柔緩慢,到一定層次,又增加丹田抖轉,十分威猛剛健。自然拳是以內功為主,拳中有功,功中含拳,形之于外則為剛柔相濟,綿里藏針,同時速度快而力度大,靈柔多變而又剛猛見長。整個套路內含三行九點,相似于九點梅花樁,并有九環八十一招式,內分陰陽虛實,含有生門死門,讓敵進得來,出不去,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路拳完全符合以柔克剛的修煉之道。

五、武合于道

武合于道,這是道家指出的武學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為武合于道?

1武術家的思想品德要合于道;

2各門派武學思想要合于道;

3思想凈化,清靜無為,開發深層武術潛能。

何為道?根據先賢論述,道的意義主要是:

1自然謂道。道反映了自然之理,自然之奧秘,自然之發展規律。

2道反映了人類深層潛能的開發,以及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深化。

3道反映在先賢身上,是他們具有無上的品德和最高的精神境界(無為的境界)。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道是不受主觀意識所支配和干擾的(無為),一旦得道,則習道者便達到天人合一,習武者則能達到以武合道,就能作到比較近似地符合自然了(無不為)。

各門派祖師,武功之高,自不用說,更主要的是他們的道高,道之高已達到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境界。

第4篇

關鍵詞:腎實證;實中之實;虛中之實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065-01

腎實證,源于《內經》,自漢唐以來,歷代醫家皆有論述。然自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出“腎主虛,無實也。憔瘡疹,腎實則變黑陷”,后世多崇其說,如王海藏日“腎本無實,不可深”,虞天民認為“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等;腎無實證這一理論便漸漸絕對化,如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中說“人的生長、發育、生殖、衰老,均關系到腎,因此腎病本質多屬于虛”【1】。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筆者不揣淺陋,對腎實證進行論述如下。

1 澄本溯源

在中醫傳承中,腎實證的論述鱗次櫛比。《靈樞?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素問?玉機真臟論》:“帝曰:何為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懣冒,此為五實。”《諸病源候論》:“腎氣盛,為志有余,則病腹脹飧泄,體重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宜泄之”。《景岳全書?傳忠錄》:”腎實者,多下焦壅閉,或痛或脹,或熱見于二便。”《方劑學?麻黃細辛附子湯》治大寒客犯肺腎而致暴啞。由此可見腎實證,確不鮮見,何少有以腎實立證呢?其中一個原因,以它證代之,如《中醫內科學?腰痛》責之腎虛和腰部經脈痹阻。腰為腎之府,如寒濕腰痛,以五臟立論,言“腎實”又何妨。“另外腎主虛,無實也”有其特指性,錢乙為兒科專家,此說僅針對小兒而言。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陽氣未盛、陰氣未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女子七歲,腎氣始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故小兒腎氣未充,臟腑柔弱,一旦患病,多見虛候;另外錢氏并未否認腎實證的存在,如“瘡疹,腎實則變黑”,瘡疹黑陷系火邪熾盛所致,此火為實火,所以當屬腎實。

2 腎實證的辨析

2.1 實中之“實”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藏先天之精,不可妄泄,然“二八,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精氣溢瀉,故能有子”,水滿自縊,精滿自泄,然有“實”才有“泄”,人的生理反應提示“腎有實”。實際上,長期“陽旺不泄”,加之所欲不遂,常會生變證,如《本草經疏》言“命門實二證,強陽不到,屬命門實火”。有一案“陳某,男,28歲。年以立冠,尚未擇偶,形壯體豐,常有夢遺,每周2-3次,為之憂恐艱寐。自擇溫腎固澀之劑,累服而遺益甚,遂來求治。察其脈弦有力,舌質偏紅,舌苔黃。從張錫純清腎湯意。按本例正值年輕氣盛,腎氣旺盛,間有夢遺,是為常理。惟其憂恐艱寐,經曰“恐傷腎”,相火隨之而動,而成邪火。【2】

2.3 虛中之“實”

女子在絕經前后常出現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等一派腎陰虛火旺的表現,然真正停經之后,諸癥皆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也???年六十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泣涕俱出矣。”人漸老,精漸衰,為何六十后陰虛癥狀皆去呢?此陰虛火旺之因,主非“腎精匱乏”,而偏于腎陰陽不調,類健脾有運脾和補脾之別。婦科名醫夏桂成認為:“絕經前后諸癥發病最主要的因素由腎陰虛,陰虛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偏亢,火性炎上,炎上則不能下交于腎,從而導致心腎不交---故心腎不交是發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3】可見發病之機確為虛證,然虛證也可蘊有“心腎不交”“氣機不暢”等實證。

3 小結

《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禍福相依,虛實相存,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腎有實證固無可辨,若能不拘于腎虛,定能拓寬中醫辨證思路,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周仲英,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1。

第5篇

一、命門即太極,太極即中氣

萇乃周的命門即太極,太極即中氣理論,融合了明末醫家的命門學說和道家的丹道理論。

萇乃周《中氣論》載:“虛危穴……稱天根,號曰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

萇乃周《內景圖說》載:“命門即太極未判之陰陽,位居中央,統帥人一身內外之形氣。……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也。”

萇乃周《五行即五臟?五行太極圖》載:“太極即中氣,寓元陽,為呼吸之根蒂。”

萇乃周《內景圖說》出趙氏《醫貫》,趙氏即明末命門派醫學家趙獻可。萇乃周《內景圖說》中“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就出自《醫貫?內景十二官論》。

“命門”首見于醫學著作 《內經》,《靈樞?根結篇》載:“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系指眼睛和睛明穴。

《難經?三十六難》載:“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之后千余年,命門學說幾無進展。明末醫學家孫一奎、張景岳、趙獻可受道家內丹術取坎填離、坎離交媾的思想影響,將心腎相交理論轉變為命門學說,“將道家內丹之丹田改造成醫家的命門”(許敬生、耿良《道教內丹理論對明清中醫養生學的影響》《中醫藥文化》,2006年03期 )。

明末的趙獻可首先提出“兩腎之間為命門”,命門“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命門在人身之當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這些理論被萇乃周吸收,成為其中氣論的有機組成部分。(詳見萇乃周《萇家拳全集?內景圖說》)

“命門即太極”是醫家命題,由萇乃周承襲升華而來。明末命門學派醫學家孫一奎、張景岳、趙獻可都有命門為太極的相關論述。孫一奎《醫旨緒余?命門圖說》指出:“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張景岳《真陰論》:“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趙獻可《內景十二官論》:“……名曰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

“太極即中氣”,何為中氣?萇乃周《中氣論》載:“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醫者所謂元氣。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

仙經系道家經典,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稱“仙經”乃“道教修煉仙術之書,以為道書之別稱”。李叔還主編《道教大辭典》認為“仙經”為“道教修煉之經典也”。北京中醫藥大學林蔭教授徹查近八千卷道家著述后也指出:“所謂‘仙經’只是一個統稱或泛稱,而實際上并沒有一本確切的名叫《仙經》的書。”(楊殷博士論文《命門學說研究》,2003年北京中醫藥大學)。

因此,道家的元陽,醫家的命門、元氣,儒家的太極和武備的中氣,其實質相同,都是異名同指。

二、中氣的根源和本質

中氣的根源在于人的先天真陰真陽之氣,即先天玄靈祖氣。先天、真乙、玄靈、祖氣都源于道家理論。

萇乃周《中氣論》載:“此氣(中氣)即先天真乙之氣。”

(一)先天

李涵虛《道竅談?先天直指》:“先天者,超乎后天之上,最初最始,為本為元,蓋一胖尊稱也。”

(二)“真一”與“真乙”

真乙,余水清、江百龍、林鑫海先生在《明清武術古籍拳學論析》中說:“乙”通“一”。《脈望》:“能守真一,則真氣自凝,陽神自聚。”

馬國興先生在《古拳論闡釋》中指出:“真乙者,腎之左陰右陽之右陽之氣。左為甲,右為乙,故名真乙之氣。”

筆者認為“真乙”即“真一”。清乾嘉道士悟元子劉一明《西游原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曰:“真空妙有,內含先天真乙之氣。此氣號曰真鉛,又名金公,又名真一之精,又名真一之水,乃仙佛之真種子。”

何謂先天真一之氣呢?劉一明《修真后辯?先天真一之氣》:“先天真一之氣,是生物之祖氣,是鴻蒙未判之始氣,是混沌初分之靈根。……夫先天真一之氣,是混元祖氣,生天、生地、生人物。”

可見先天真一之氣又稱先天一氣,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氣,是天地萬物之本根與源頭。

引發“真一”與“真乙”兩詞不同的原因在于時代不同所引起的用詞流變。清代以前多用“真一”,道家、醫家著述更是如此。清代也有用“真乙”者。 清康熙年間悟一子陳士斌的《西游真詮》:“首言靈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氣也。”

(三)玄靈祖氣

萇乃周《五行即五臟》形氣“合一,即名氣力,總皆發于命門,稟先天玄靈祖氣而結成也。”

何謂玄靈?《道教大辭典》說:“內煉名詞。指人身中三尸之類的邪神。”

何謂祖氣?陳士斌《西游真詮》說:“大道之根源乃陰陽之祖氣,即混元太乙之先天,無中生有之真乙。”

清代醫學家黃元御在1753年寫成的《四圣心源》一書中說:“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

可見,先天玄靈祖氣就是先天真一、真乙之氣。中氣的根源在于人的先天真陰真陽之氣。

三、中氣存在于虛危穴內

明末命門學派醫學家或以右腎為命門,或以兩腎中間之動氣為命門,或以兩腎之間為命門等紛倫不一。萇乃周在繼承趙獻可兩腎之間為命門的論斷后,直指醫學家命門說之淵源,秉承道家的丹道理論,進一步提出中氣有位,在虛危穴內。

萇乃周《中氣論》載:“虛危穴前對臍,后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當中,稱天根,號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

虛危穴一詞源于道家理論。《性命圭旨》載:“所謂虛危穴者,即地戶禁門是也。其穴在于任督二脈中間,上通天谷,下達誦泉。故先圣有言:‘天門常開,地戶永閉。’蓋精氣聚散,常在此處;水火發端,也在此處;陰陽變化,也在此處;有無變化,有無交入,也在此處;子母分胎,也在此處。”因為虛危穴是“任督交會之處”,“陰陽變化之鄉”,是人體生命之源,主持著人體的陰陽變化,所以稱為天根和命門。

何為天根?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何為玄牝?劉一明《悟真直指》:“玄關一竅,又號之曰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幻真先生注《胎息經》:“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

由此可知,道家的虛危穴就是玄牝之門、下丹田、天根,就是醫家的命門,是中氣存在的位置,因為醫家的命門學說脫胎于道家的“玄牝學說”。(張敬文、魯兆麟《命門探源》,《遼寧中醫雜志》,2007年01期)

四、中氣的形狀:無形可見,無跡無象

萇乃周《中氣論說二?中氣》:“氣須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會之。若必執而求其模樣若何,行跡若何,則鑿矣,滯矣。不惟無功,只恐得病不輕。”

萇乃周《中氣論說三?煉氣訣》:“虛者無極也。陰陽本太極,太極本無極,至無而含天下之至有,至虛而含天下之至實。不參色相,不著蹄筌,以跡求之,則失矣。”

萇乃周認為中氣無色、無形、無跡,無象。如果追究其行跡,就會穿鑿附會而拘執不化。這和趙獻可“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一脈相通。

五、中氣修煉的特點:內外雙修,形氣合一

(一)內外雙修

萇乃周《中氣論》載:“此氣(中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練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諳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入元竅必不能也。”

內丹,道家丹學術語。《通幽訣》:“氣能存生,內丹也。藥能固形,外丹也。”《周易參同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元本隱陰,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筑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金丹真傳》張崇烈注:“溫養者,火候不寒不熱,而調養之謂也。”《金丹正宗》:“精氣與神,混融磅礴,真火相見,片時凝結。”在這里,“文練”指以靜態為主的內在中氣修煉,如萇家拳中的《五行氣》、《渾元一氣》、《內七氣》、《外七氣》等。“武練”指以動態為主的外在形體拳械,如《字拳》、《二十四大勢拳》、上中下《二十四勢拳》、二十一名槍、二十四棒、雙劍等拳械。文練以成內丹,武練以成外丹。然而,內丹的形成必須借助外丹,因為內外互為其根,只有養煉合法,才會“結胎還原”。這是內外雙修原因所在。

(二)形氣合一

萇乃周《中氣論》載:“五臟以次而長,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氣妙合而成。氣之聚也,由百骸畢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須臾離也。”

萇乃周《五行即五臟》載:“人之有生,不過形與氣耳。形者,臟腑、肌肉、筋骨、血脈也;氣者,陰陽二氣也。形有質,氣無質。氣附于形之中,形裹于氣之外。氣化于陽而催形,形成于陰而領氣。形主運動而先到,氣主填實而后至。”

萇乃周《合練中二十四勢》載:“蓋形以寓氣,氣以催形,形合者氣自利,氣利者形自捷,非兩事不假借也。”

萇乃周《調息養身法?七氣合七勢》“人之有生,氣以成形,形以寓氣,氣為形之運動,形為氣之宅兆,氣無形則散漫而無著落,形無氣所渾然一塊死物。故氣催而形動,形合而氣隨,一而二實二而一者也。”

內外動靜兩種練法雖然側重不同,但兩者并不是截然分開而勢不兩立,兩者互為其根,因為“形以寓氣,氣以催形”,為了更好發揮形體的作用,就要通過內氣修煉來溫養形體,使形體安閑舒適。為了更好發揮內氣的作用,就要通過外形的磨練,使過氣順暢,落點堅剛。因此,內外雙修的根本要求就是形氣合一。

因為形與氣是人體機能的兩個方面,是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因此,形與氣“不可須臾離也”。形的形成是形與氣“妙合而成”,氣的聚集是因為四肢百骸都有氣,四肢百骸是氣的寄居之地,即“由百骸畢具而寓”。形藏氣、領氣,氣附于形,催形。氣沒有形體的引領,就會散漫無紀;形沒有氣的充實就會毫無生機。只有外在的形體相合,內氣才會流利滑快;只有內氣運行暢通,形體才會靈動快捷。只有“練形以合外,煉氣以實內,內外合一”,才能“堅硬如鐵,自成金剛不壞之體”(萇乃周《中氣論》);只有形氣合煉,使“內外合于一致,行氣化于無跡”,才能“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萇乃周《十層功夫》)。因此,命門(中氣、太極)總乎兩腎,一分為二,是為陰陽,即形體和內氣;而兩腎主持形體和內氣,又統一于命門,是合二為一,即“命門……位居中央,統帥人一身內外之形氣”。這就是形氣合一、“一而二實二而一”的道理。

形氣合一的理論來源是什么呢?

萇乃周《內景圖說》載:“兩腎分為陰陽,各分司人一身表里之形氣,故左邊一腎屬陰水,為生形體之祖;右邊一腎屬陽水,為養神志之宗;左生左腎,為水中之真精;右生右腎,為水中之真火。”

萇乃周在繼承醫學家腎屬水,左腎為陰,右腎為陽的基礎上,結合道家命門首生兩腎的理論,提出形氣合一。因為命門(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左腎屬陰,右腎屬陽。左腎主陰,右腎主陽。形體為陰,五臟之神為陽。于是提出左腎主形體之陰,右腎主臟腑元神之陽。命門之左為形體之祖,生左腎及五臟六腑等形體;命門之右為五臟陽神之宗,生右腎及五臟之神。而兩腎又統一于命門,這就要求形氣合一。

六、中氣(命門)之為根本

中氣重要作用在于命門為呼吸之根蒂、元陽之根,統帥人一身內外之形氣。是神志所賴,呼吸所依,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所系,五臟、六腑生發之源。

(一)命門為呼吸之根蒂,為元陽之根,統帥人一身內外之形氣

萇乃周在《內景圖說》一文中指出“此處(命門)乃分判兩儀兩腎。之來路,為兩腎所寄之系蒂也。……命門即太極未判之陰陽,位居中央,統帥人一身內外之形氣。”他強調中氣(命門)聯系著兩腎,是兩腎依附于命門存在和兩腎彼此聯系的樞紐,命門統帥人體之外形與內氣。

萇乃周在《內景圖說》一文中又說“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也。……所謂一陽隱于二陰之中間,為呼吸之竇,為元陽之根。”命門是呼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武家聚氣的凝聚點,是呼吸的關鍵和竅要。(詳見后《命門為呼吸所依》)

(二)命門是神志所賴

命門是神志所賴,心之神居上,腎之志居下,這正是醫家心腎相交思想和道家之坎離交媾思想的反映,和萇氏渾元一氣的聚氣之法相同,顯示出由道教內丹術移植到醫學和武學中來的明顯痕跡。

萇乃周《中氣論》載:“虛危穴……稱天根,號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神志賴之,此氣靈明發為五臟之神:心之神,肺之魄,脾之意,腎之精與志,賴此主持。”

五臟之神出自《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萇乃周所論中氣為五臟所賴,心之神居上,腎之志居下,這正是醫家心腎相交思想和道家之坎離交媾思想的反映。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論》曰:“人之有生,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故生意存焉。” 當代學者認為:“心屬火位居上焦,腎屬水位居下焦,心火下達于腎,以資腎陽,共溫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以助心陰共合滋心陽,令心陽不亢。”得出醫家的“心腎相交理論是道家鉛汞概念的拓延,濫觴于道家思想”(王榮平、李如輝《心腎相交”理論發生學原理的道家思想依據》,《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06期)陸廣莘先生在《命門學說源流考》中指出“ 醫學家的命門學說是道家養生理論與醫學逐步結合的產物”。

《道教大辭典》有:“汞喻心,屬火,為正陽之精;鉛喻腎,屬水,藏元陽真氣。”,而道家內丹術取坎填離、坎離(坎為水,屬腎;離為火,屬心)交媾就是心腎相交。

萇乃周《養氣論》載:“坎中之陽氣由后而過于前,自下而升于上,離宮之陰氣由上而降于下,兩氣相交于中宮,則氣聚矣。”

萇乃周《中氣歌》:“莫道嬰姹兩離分,中有黃婆撮奇姻。顛倒交媾黃金屋,相依相抱更相親。”嬰即水,即腎,姹即火,即心。黃婆即脾土,脾主運化,土居中,其色黃。黃金屋喻中宮、命門。萇乃周《中氣歌》正是其后人萇文蔚《萇氏小羅漢拳?渾元一氣》所言“此心氣下落,下(腎)氣上凝,上下之氣交于中宮”者。

(三)命門為呼吸所依

命門為呼吸所依,呼,發于命門;吸,聚于命門,乃是道家的逆腹式呼吸法。

萇乃周《中氣論》載:“呼吸依之。吸采天地之靈氣,呼出臟腑之濁氣,呼自命門,而腎,而肝,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腎,而命門。”

該段論述呼吸與臟腑的循環關系,雖然借鑒了中醫理論,但其本質乃是道家的逆腹式呼吸法。鼓腹,肺呼氣發于命門,經腎、肝、心、肺而出。收腹,肺吸氣,經心、脾、肝匯于腎,聚于命門。肺腎是呼吸相依的關系。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的呼吸功能需要通過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腎氣充盈,吸入之氣方能經肺之肅降而下納于腎。故張景岳曰:“肺以氣為主,腎為氣之根。”趙獻可亦曰:“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于腎水之中。”

萇乃周《武備煉氣與修真不同》:“修真以沉靜為業,故以金水為主,……以水性沉而金性靜也。……一氣攝而入乎釜中。”肺屬金,腎屬水,故萇乃周說的“以金水為主”的道家修真煉氣法就是以肺腎為主的呼吸法。“一氣攝而入乎釜中”指的就是將呼吸之氣納聚于命門。

(四)命門為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所系

命門為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所系的論述直接來源于《難經》。

萇乃周《中氣論》載:“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系焉。經絡者氣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氣血行三寸,一吸氣血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晝夜行八百一十丈。陽行二十五度,陰亦行二十五度,共計晝夜凡五十度,遍周于身。自臟腑而出于經絡,自經絡而入于臟腑。”

上段論述經絡和氣血運行的關系,雖然借鑒了《靈樞?五十營》,但其直接來源則是《難經?第一難》。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五)、命門為五臟、六腑生發之源

五臟、六腑生發理論來源于中醫藏象學說和五行學說。五臟的形成由命門始,源于醫道理論。

萇乃周《中氣論》載:“從此(命門)生腎而生骨。腎屬水臟,水能生木,肝屬木臟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長筋;木能生火,心屬火臟而生血脈,乃生心而主血脈;火能生土,脾屬土臟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長肌肉;土能生金,肺屬金臟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長皮毛。五臟以次而長,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

依中醫藏象學說和五行學說,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腎主骨,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這是中醫五行、五臟、形體的對應關系。萇乃周所論正是中醫五行、五臟、形體的對應關系的綜合表達。五臟的形成由腎始,至肺終,正所謂“以此而生”。萇乃周的五臟六腑生成理論和孫一奎“命門……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異曲同工,卻比孫氏系統而豐富。

人之受胎由命門始,來源于醫道理論。《醫貫》轉引“褚齊賢云: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門先具。”《道樞?卷七?太極篇》:“人之就胎,其腎先受形焉,次之以生五臟,故腎為命門者也。”《鐘呂傳道集?十五章?朝元 》:“如人之受胎之初,精氣為一,及精氣既分,而先生二腎。……玄牝,二腎也,自腎而生,五臟六腑全焉。”

七、中氣修煉之本

中氣的修煉模式是“逆修”,其步驟是“煉形合氣, 煉氣歸神, 煉神還虛”

逆修本是道家修煉術語。“煉形合氣, 煉氣歸神, 煉神還虛”和道家的修煉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異曲同工。

萇乃周《調息養身法?內景圖說》:“凡煉氣者逆修造化,采乾坤剛大之氣,歸結于此,日增月盛,此處堅實則無處不堅實矣。”

萇乃周《調息養身法?五行即五臟》:“命門……為生息之根,為呼吸之宅,煉形以采氣者,必當審明此處,方知氣發有根,氣聚有處,乃可逆修造化,巧奪天機。使乾坤剛大藏于玄竅,日月精華含于太虛,自然遍體堅硬如鐵石,成金剛不壞之軀矣。”

第6篇

立而定,定而靜,靜而安;安而動,動而起,起而接;接而落,落而實,實而蕩;蕩必轉,轉勢圓,圓催發;發致滿,滿達意隨,意喻深;深而斂,斂乃合,合又展;展而神,神應泛,神泛隨形;形依內,內達外,內外合一而整;整而返。返而還原歸自然。

立而定,定而靜,靜而安拳之始也,吾所要行者,拳勢也。必先定其身,定意、定氣、定心、無雜形雜念于靈臺間,則必眼不旁視,使魂在其肝;耳不雜聽而精在其腎;口舌之聲不發而神在其心;鼻不嗅味而魂在其肺;身之四肢不動而意在其脾。

由定而達靜者,排除叢生思慮,使靈臺空而騰然,心穩氣沉,然然如骨之狀也。

由靜達安者,心意氣神必備若一,似萬事俱備,所欠東風之勢。

安而動,動而起,起而接拳勢之初也,由安而動者,心動、意動、氣動、形動,內外如一,以心意御形,氣催形動之謂也。動而起,起而接者,拳勢之續也,所著重者,起必隨意,接必與天相合融。

接而落,落而實,實而蕩者,日拳有起,必有落,謂之為升降也,然必依心意而隨之。落而實者,著地與地相連也,地為天地人三才之一也,意必隨之。實而蕩者,聚天地之靈氣于一身,隨吾之心意氣而動之。行拳至此,人之六合,天地人之三才必相融也。

蕩必轉,轉勢圓,圓催發,發致滿,滿達意隨,行拳之中也,必各循其要,順其拳規,拳勢隨內之意氣而轉換。換無凸凹而勢圓,形中有術存焉。必隨內混圓鼓蕩之氣催而發之,發不輟竭,滿若弓月,勢可達也。形之所動,意必隨之。

意喻深,深而斂,斂乃合拳之收也,意深而勁遠,斂收意勁不斷也,放收一體,動靜一致,內外相合,使知合乃放之基,放乃合之本,收放互為根底者也。

合又展,展而神,神應泛,神泛隨形,拳之神明也。合乃展之體,展乃合之用,拳勢與心意氣相隨,神態、拳蘊必隨形而泛出,此時可謂知拳也。

形依內,內達外,內外合一而拳整之效也,拳勢所依托者,心意氣也,心意氣所體現者,拳之勢也,內外相合拳必整之,此可為懂拳也。

第7篇

如是而何為拳何為“操”? 拳與“操”有何區別?怎樣習練才能使“太極操”成為太極拳?

帶著諸多疑問與困惑,筆者近年來留心觀察了一些公園、廣場上演練的太極拳,也觀察了一些賽場參賽的太極拳,同時查閱了有關宗師、名家拳論。經認真思考,我以為,拳與“操”的最主要區別在于:行拳走架能否以意領、以氣運、以腰帶,丹田內轉內氣鼓蕩;能否陰陽相濟“無過不及”,動作到位勁力到位,“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是否保持太極拳武術本質,“不先不后,迎送相當……轉接靈敏,緩急相將”,“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摧枯拉朽,孰能當之”(陳鑫拳論)。所謂“操”就是只有“外”而沒有“內”,只有肢體動作而沒有以腰胯為樞紐的松柔勁、蛹動勁、內貫勁,而且外形動作也還存在不少不合乎拳理要求的毛病,已消失了武術本質,喪失了技擊功能。但凡拱肩架肘,曲背撅臀,凸凹斷續,棱棱角角,那就是“操”而不是拳;但凡一身僵勁硬勁拙勁,不會松腰松胯,不會以腰帶手,也就是“操”而不是拳;概言之,只為表象的娛樂與健身,沒有松柔勁、蛹動勁、內貫勁,也不懂沾連粘隨勁,就是“操”而不是拳。

只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拳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學練出來的,拳家哪一個沒有經歷練“操”過程?即使悟性極高的太極拳天才乃至名家大師,不論他學練的是哪家拳式哪個套路,在初學拳架后相當一段時間里,在體驗到以意領、以氣運、以腰帶、不丟不頂、沾連粘隨之前,他練的就是“操”而不是拳。應該說,練“操”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也就是說,練“操”就是太極拳在其普及、推廣與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現象。既有山腳,方有頂峰,誰也不能一步登天。所有拳家都要經歷這樣一個從手生到“著熟”、從“太極操”到太極拳的千回百折過程。如何實現從“操”到拳的升華,如何練“操”為拳,就應是每一位真想練成太極拳的習練者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既很簡單又很艱深、既很縹緲又很實在的課題,也應是各級太極拳協會與各類太極拳館、學校、輔導站等培訓場所需要加以重視的一個課題。

以自己隨馬虹老師學拳練拳悟拳二十余年來的體會,我以為,要實現練“操”為拳,把“太極操”轉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

──堅持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

要使“太極操”少走彎路乃至不走彎路練成為太極拳,首先需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作學拳練拳悟拳的指導。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才會有虛心好學、精益求精的學拳態度,才會有不懈追尋高境界拳技的心志,才會有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練拳悟拳毅力。為此,各級太極拳協會與各類太極拳館、學校、輔導站等培訓場所在開展普及、推廣工作中應有責任與義務,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多介紹多宣傳太極拳拳理拳論知識。要通過拳理引導與拳法指導,引О鎦習練人不斷地調整修正那些對于太極拳的誤解與不理解,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認識來。作為習拳者,一定要經常多讀些經典拳論,多看看書、刊上的太極拳體驗文章與網、碟上的名家演示,多聽聽老師、拳友的批評指導,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太極拳,怎么練才是太極拳,并能用之于自我衡量、自我測評、自我否定、自我調整,清晰認識自己練拳水平處在哪一個層面,從而把握好前進的方向。太極拳是一門人體防身健身養生的科學,要把太極拳練到身上來絕非易事。一定要有敬畏太極拳之心,有真正愛拳之情,尊重太極拳,并科學地學拳練拳。自覺地克服那些以為太極拳可以隨便學隨便練,學了套路就是會打太極拳,跟在隊伍中比劃比劃就是練了太極拳之類影響和制約練“操”為拳的思想認識。從真正有利于健身的角度來看,太極拳良好的健身功效,就是通過中規中距的拳架持之以恒的演練,練出以腰帶手、以內帶外的內里功夫獲得的。若長時期比劃那種毛病較多的、沒有內功能量的“太極操”能有怎樣的健身效果,真很值得考量。電視養生節目就多次播放過學練太極拳因為沒有學對規矩、沒有學對勁道而造成腰椎、膝關節傷痛的病例。所以即使僅為健身,也必須練“操”為拳。回顧我當初學拳時,也以為學完套路就是會打太極拳了,以后堅持練能健身就行了。習練多年之后,我越練越感到身上不得勁,心底不禁疑惑起來:這許多年了怎么老師要求的“四塊放松”、“丹田內轉”等要領一點感覺都沒有?于是便去翻看有關拳論資料,并去找拳友請教,方才知曉太極拳絕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簡單,自己對太極拳的認識大有問題,以至自耽自誤多年,練來練去辛辛苦苦練的還是“操”,而且還是毛病百出的“操”,距離拳的境界已相去杳杳,與自己當初為強身健體而學太極拳的愿望也相去遙遙。自以為是、主觀主義想當然,真是誤人不淺。

──切實過好改拳“難關”

太極拳博大精深,初學拳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僅思想認識上會有許多局限,拳架上也存在很多毛病,動作很不規矩。一代宗師陳照奎強調:“自己臉上有污點往往覺察不到,就要照鏡子。改拳就像照鏡子,就是請老師或同道幫助自己糾正錯誤和缺點。這是提高拳技的必經之路。”應該說,這也是練“操”為拳,把“太極操”轉化提升為太極拳的必經之路。

只是“學拳容易改拳難”,改拳是一道必須越過去卻又非比尋常的“難關”。說它“難”就“難”在能否有明確的改拳意識,能否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和較強的領悟力,能否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百學不厭、百改不煩、百練不倦的毅力,能否有拳理拳法上的“明師”為之改拳、引領走上正道。前三點強調的是學拳人的內在素質,后一點強調的則是外在因素。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變化。改拳亦是如此。學拳人能否通過改拳練“操”為拳,走出“操”的圈子進入拳的境界,首先取決于學拳人的思想認識水平與悟性及毅力,能否一次次以新學員角色虛心聽取老師講拳改拳,并把老師翻來覆去講的東西不厭其煩地一點一滴認認真真地體驗到拳架中去。如若不然,這道“難關”就真會是一道越不過的“關”!過不了這道“關”,那就只能永遠徘徊在“操”的圈子里。其次老師因素亦很重要,如若老師自己就是“操”的水平,又怎么可能把學員帶入拳的境界?若內因外因皆好,則積功日久,豁然貫通,“難關”又何難之有?越過“難關”那就是“處處柳花嬌”別有天地的太極拳境界。

我當年隨馬虹老師學完陳式一路拳架數年之后,意識到拳架中不少毛病若再不修改已難以再練下去了,于是1996、1997連著兩年參加老師在湖南長沙、婁底舉辦的學習班,此后又4次與王茂林師兄北上石家莊求教。如不是反復多次的再學習再改拳,我可能這輩子再怎么用功也只能在“操”的圈子里打轉轉。我體會,一次次虛心接受老師的嚴格改拳,同時也虛心接受同道拳友的指點幫助,并就老師糾正的或同道拳友指出的毛病反復地自我揣摩、自我調整,既是一個反復整治拳架毛病的雕琢過程,也是一個反復學習反復領悟傳統文化、提升拳道內涵的過程。太極拳所依循的古典哲理、拳中技戰術所蘊含的兵學思想、拳架與推手中的力學原理、經絡學說、吐納導引和美學思想等等,也只有在這樣的再學習再改拳和持之以恒的體驗之后,才有希望豁然貫通,領悟并融入拳架中。拳至此,也才有希望根本告別“操”的圈圈而勝利步入太極拳境界。

──努力在“懂勁”上下功夫

太極拳強調其技擊性,并以之作為拳與“操”的一個重要區別,絕非鼓勵習拳人去恃勇斗狠、與腳相向,以證明打贏了就是拳,打不贏就是“操”。 太極拳既不鼓勵以隨意格斗來評判孰“操”孰拳,那么平時習練又如何保持其武術本質?那就是“懂勁”。王宗岳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區分何為“操”何為拳,“懂勁”就是一道“分水嶺”。要實現練“操”為拳,從“太極操”轉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在“懂勁”上下功夫。

何為“懂勁”?“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按王宗岳論斷,走架、推手懂得“陰陽相濟”就是“懂勁”。所謂“陰陽相濟”,就是“陰”與“陽”既對等、對立、對稱、平衡,又互根、互補、互濟、互孕。體現在拳架與推手中,就是要弄懂每一個動作中每一個勁的內外、開合、虛實、剛柔、輕沉以及上下、前后、左右等等矛盾體既對等、對立、對稱、平衡,又互根、互補、互濟、互孕的關系。比如,陳式太極拳要求通過外形拳架“著熟”帶動丹田內轉內氣鼓蕩,達到量的積累之后實現以內帶外以氣催形,腰不動手不動,內不動外不發,從而行拳中每個勁力都是有內有外,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又比如,陳式太極拳要求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有開有合,開合相寓。“六封四閉”定式中的手合肘開、腳合膝開;“單鞭”定式中的兩手兩腳開,而左肘與左膝、右肘與右膝相合,左掌與右腳、右勾手與左腳相合等等,都是有開有合、開合相寓,外形圓融,內氣飽滿。

把握“陰陽相濟”,必需不斷地加深對“太極勁”深邃內涵的體驗。

陳鑫拳論云,“其勁皆發于心內,入于骨髓,外達于肌膚,是一股勁。”即一股周身一家的整體勁,也即通常所稱道的太極內勁,陳式太極拳又稱之為纏絲勁。這股周身一家的整體勁,具體說又是──

⑴神形合一的意念勁:太極拳強調“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要求在意念主導下修煉意氣力、精氣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極內勁”。⑵松腰松胯的丹田內轉勁:太極拳勁力凝聚、運轉的關鍵在腰部(丹田),“首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胯在行拳中走立體橫“8”字,形成丹田內轉丹田做功,以內帶外以氣催形。⑶出腎入腎的內氣鼓蕩勁:一是氣沉丹田丹田內氣鼓蕩。二是內氣出腎入腎。靜為入動為出,蓄為入發為出。為靜為蓄時吸氣、收腹、提肛,似以向上吸拔之氣上行到命門處“入腎”;運勁發勁時, 腳掌腳跟向下蹬勁,靠作用于地面產生的反作用力傳經腰胯的樞紐運轉,命門把吸聚來的勁氣傳導到勁點(發力點),即“出腎”。⑷至柔至剛的剛柔相濟勁:“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楊澄甫拳論),必須從入靜、放輕、放慢之中堅定不移地摧化掉僵勁拙力,化僵為柔,積柔至剛,至柔至剛,剛柔相濟。⑸勁走圓弧螺旋的纏繞折疊勁:太極拳運勁非圓即弧、往復折疊、勁走螺旋,絕無直來直去的抽扯之形,定式造型也處處蛟病⒎竊布椿 R庠玻氣圓,整體如氣勢飽滿的圓球。所發勁力如出膛子彈,既有前進的拋物線路,亦有旋轉前進的螺旋線路。⑹八面支撐的對稱平衡勁:陰陽對稱、陰陽平衡形之于拳就是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形身法的對稱、平衡,內氣、內勁的對稱、平衡。比如,虛與實、開與合、剛與柔、快與慢、升與沉,左顧右盼、上領下沉、前發后塌,以及推手中的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化打結合。⑺不丟不頂的沾連粘隨勁:通過推手鍛煉聽勁懂勁,“沾連粘隨,會神聚精……不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沾……有經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陳鑫拳論)。

要實現“懂勁”,必須改拳,讓拳式從起勢到收勢每一個動作都能中規中距,做到中規中距再把握要領就能練出純正內勁。必須拆拳講勁,以弄懂每一個勁的勁源、勁路、勁點以及勁別、勁力結構。必須鍛煉推手,以鍛煉觸點的高度敏感性,體驗能容、能合、能引、能化。要研究和掌握科W的運勁與發勁方法。馬虹老師強調:“拳法之妙,在于運勁。”勁力怎么運?形之于外就是勁走螺旋,非圓即弧,非逆即順,非順即逆。“拳者,纏法也。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不明此,即不明拳”(陳鑫拳論)。形之于內就是以逆腹式呼吸法,氣沉丹田,丹田內轉,以意領、以氣運、以腰帶。“丹田帶動是真髓”,不論動作大小都要意注丹田,腰胯走立體橫“8”字,帶動丹田這個“發動機”、“樞紐站”立體螺旋運轉;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勁不發。外有順逆纏絲, 內有內氣鼓蕩。要逐步練習發勁,通過發勁體悟內勁節節貫穿的蛹動勁路和勁力結構, 體悟內勁與外形的完整一氣,既到位又不越位,無過無不及,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陰陽相濟”,周身一家,“把勁道打出來”,“把神韻打出來”。再要反復交替鍛煉慢運柔化勁、快發剛彈勁;要鍛煉推手,體驗沾連粘隨,不丟不頂。

“懂勁”將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學一個套路可能三幾個月,悟性好的可能只需個把星期;而要“懂勁”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二十幾年,還得看練拳人的悟性與毅力,還得看改拳的數量與質量,還得看拆拳講勁的精細度,還得看推手體驗的靈敏度。為此,體驗“懂勁”必須專一持恒。馬虹老師就經常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聯語誡勉學員對太極拳要“專一持恒”。實踐證明,“專一持恒”是實現練“操”為拳,把“太極操”轉化提升成為太極拳的一個重要途徑。“專一”就是專注于一個拳式把它練精練細,不朝三暮四隨波逐流哪里人多去哪里學,不追求拳劍刀扇樣樣都會,不貪多求全什么都學卻學無所專。陳發科、陳照奎父子一生就練一套家傳陳式太極拳而成為現代名震中外太極拳界的宗師。我的老師馬虹原曾學練簡化拳,轉而學練這套陳照奎家傳陳式太極拳之后,四十余年一直堅持這套拳的教學與鉆研而成為當代的太極拳大師。諸多名家大師也大都是以“專一”而成名成師的。

“持恒”就是持之以恒一輩子不停拳。“懂勁”功夫練之則有,不練則無。持之以恒于拳的學習、領悟與體驗,堅持練拳實現量的積累,就是不斷提高演練水平,實現練“操”為拳,把“太極操”轉化提升為太極拳的最基本的話題。“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功夫”,“只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欲成就“懂勁”那將是“天方夜譚”。既不能“懂勁”,“太極操”將永遠就是“操”,轉化提升為太極拳就只是“太虛幻境”而已。

在太極拳博大精深之殿堂里,“懂勁”還只是初始入門爾,尚需用功之路正長矣。當如陳鑫拳論之誡勉,“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愿我等每一位太極拳習練者共勉之。(編輯/劉強)

第8篇

引言:“形在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千百年來奉行的一條藝術真理,它明確地、簡練地概括了中國畫的造型原則。本文從中國畫論中的以形寫神、形具而神生、神在形似之外等方面來探討中國畫的形與神之特征。

藝術不是直覺的產物,藝術強調“轉換”,深入理解中國畫形與神的意象特征,才能獲得中國畫形與神之意象“轉換”中相融合的思維方法。而目前重形式、輕神韻的現象還較普遍,應引起關注并加以探討。

一、“形”的概念

形與神對中國傳統畫論發展的影響是自始至終的,特別是“形”這一概念,“形”是泛指客觀物象,造型藝術存在著東方寫意型與西方寫實型兩大藝術傳統。西方寫實型追求美與真的統一,把有關的科學知識如透視學、解剖學、光學、色彩學,甚至數學、幾何學等都運用到繪畫中,造型方法是“以面塑形”,強調客觀地再現。東方寫意型,主要是以中國傳統繪畫為主,排斥科學語言,力求藝術性的表現,造型方法是“以線界形”,中國畫造型的最高境界是“形在似與不似之間”。“似”屬具象范疇;“不似”屬抽象范疇;“似與不似”屬意象范疇。意象性的造型,看上去“形”并不完美,其藝術精神在于啟示,追求的是透過事物表象,使畫家情感和事物內在的精神本質心與神會,從而達到以形寫神、以神盡意之境界。

二、“神”的概念

中國“神”的概念始由《易傳》提出,意思卻由《老子》的“道論”而來。《老子》四十二章闡述道生發宇宙萬物的過程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一”指混沌之氣,是道生萬物的最初變動形態。一生二的“二”指一靜一動,即一陰一陽,由一分裂而成相反的二。二生三的“三”指每一事物內部都有兩種勢力或陰陽二氣,通過對立和消融而達到統一。“三生萬物”指萬物在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中生發演化出來。《易傳》就是根據老子這種關于陰陽變化而生萬物的不可名言之妙的特征而提出了“神”的概念。《系辭上》說:“陰陽不測謂之神”。事物的變化不測謂之神,而人的精神、思維較之人的形體來,也是變化莫測的,故也謂之神,都是說明思維活動的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即不可測知。繼老子“道論”之后,莊子提出了“使其形者”的概念。其《德充符》寫了一位衛國極丑的哀駘它,可“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之妾者”,且如此者,“十數而未止也”。為什么這樣極丑的人,還如此招人喜愛呢?“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使其形者”,王先謙注云:“精神也”,哀駘它的精神,是與道相一致的。

三、“形”與“神”

那么,中國畫中的“神”與“形”之間又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在中國畫論中基本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形具而神生”的觀點,指對象的“神”通過“形”而存在,準確、真實地描繪客觀物象,“神”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其二是“神在形似之外”的觀點,指表現對象某種特殊的神采、神韻,突出對象的某種形象特征,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畫家的藝術創意改變對象的形態。戰國著名思想家荀況言論的《荀子·天論》中寫道:“形具而神生。”意謂形體具備了,精神、神韻隨之產生。南朝著名思想家范縝在《神滅論》中寫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宋代著名學者韓琦認為:“觀畫之術,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絕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意謂觀賞繪畫作品的方法、標準,只是要求逼真的效果這一點而已,畫得完全符合對象形態,絕對逼真的畫是絕品;畫得基本符合對象形態,基本逼真的畫是上品;畫得不符合對象形態,不逼真的畫就是下品。可見,韓琦的看法屬于自然主義觀點。當時有些畫家、畫論家所說的:“以似為工”、“照你所見的樣子畫”等觀點,是比較普遍的、重視畫形的。宋代蘇軾對當時的勢態提出的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表明了他重“神”的觀點和態度。與“形具而神生”觀點相對立的是“神在形似之外”的觀點。如唐代著名畫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中寫道:“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意謂古代的優秀繪畫作品中,有的改變對象的形態而強調對象的內在精神、風采神韻。按照形體肖似以外的標準來衡量繪畫作品,這種觀點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張彥遠認為:“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是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的高深藝術。出自明·唐志契《繪事微言·寫意》唐志契認為寫意畫“若筆筆寫到便俗。落筆之間若欲到而不敢到”便是稚嫩、怯懦。最佳效果應該是“神到寫不到”。筆筆寫到是過,神到寫不到是筆跡雖然疏略而神完氣足,無過與不及,恰到好處。這是寫意畫最難的境界。

關于形與神的問題是長期影響中國畫學思想發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問題。南朝宋畫家宗炳說:“又神本忘端,棲形感類”意謂神是無形的,精神本來是沒有具體形象的,在繪畫中要表現它,就只有通過對具體可視形象的再創造才能實現。宗炳說:“……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后暢,孰有先焉!”這里“暢神”的“神”,一部分是指“棲形感類”的神,即客觀事物的神;另一部分是“萬趣融其神思”的神,即作者主觀意識的神。

(未完待續)

(責編:魏佩)

第9篇

正規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外入里、由易而難的過程。

前輩的練法是由靜到動。先練靜功,以無極式樁功和川字步樁功(姿勢與提手上勢同)為主,使身體下部有勁不至飄浮,如同建造房屋之基礎。凡欲練太極拳之真功夫者,非先練樁功不可,而后練動功,練習架子、推手,一勢一式地練,一式熟后再練一式。以免日久生滑。直至各式皆練習純熟后,始互相連貫合為一套太極拳。前人云:拳不在多,而在練之純熟。熟能生巧,巧極為絕招。

而現在練拳的基本不按此過程。一上來就盤架子即動功。三四個月學一套,然后自己練,或接著學另一套。殊不知,這樣練下去就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雖然健身防病有一定效果,但長期處于外形,處于晃拳階段,就難以深入提高,練不出真功夫。

我主張靜寓于動,靜動結合,循序漸進。鑒于現今的情況與過去不同,無時間實施前輩的練法,應采用學架子――練架子――拆架子――擺架子這個正規訓練過程。此過程必須在明理(明拳理,誠意傳授)的老師指導下進行。而且要經常反復學、練、拆、擺,直至純熟。先拆擺外形,再顧及神意氣的內形,這就是由外人里。先拆擺定式,再拆擺動式。這是由易到難的反復學練拆擺的過程,把十三勢(擁、捋、擠、按、揉、捌、肘、靠、顧、盼、進、退、定)的各種勁路貫穿到整個套路的練習過程中。這才能越練越長勁。

當然,首先應弄清何為太極,何為拳。

簡言之,虛實陰陽屬太極,四肢身體動作屬于拳。外家拳的撞頭、踢腳、沖拳、劈拳皆是明顯的技術動作。當內形(虛實陰陽)和外形(身體四肢動作)相結合時,就成為太極和拳的結合。在練習時,外形帶動內形的叫太極操(前輩稱拳太極、晃拳),內形推動外形方可稱為太極拳。

我今天在此拋磚引玉,是希望大家盡快縮短晃拳(有十年晃拳之說)的時間,盡快走上練太極拳的正規途徑,即由內形(神意氣)推動外形,每練一式還要知道相隨相合了沒有,這時才能每練一遍就增加一分功夫,越練味道越濃,越想練。

如何做到由內形推動外形呢?那就要談談學、練、拆、擺方法。

一、學:首先當然要投明理之師。懂拳理、肯教、真教、肯喂勁,不怕“教了學生打老師”。這就避免了以錯傳錯,誤人光陰。古人言:“教拳不講等于種田不耙。”要講清每一招數,避免以錯傳錯。使學生走捷徑,不走或少走彎路。學生則要虛心勤學苦練,有一種我要學要練而不是要我學的自覺思想,肯動腦筋鉆研。勢勢認真決不馬虎,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二、練:學后馬上認真復習,照老師講的去練。楊澄甫宗師要求每天練習七八次。當然,現在大家多數要工作學習,很難像過去那樣整天練,但早晚練它兩三遍,工作學習之暇可抓緊練一些單式。其實工間、排隊、洗菜、看電視、散步等都可有意識地練一些單式。這是很重要的練習法之一。只要真正意識到練拳的重要性,時間就有了。練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無形的意念練拳,達到拳不離手的境界。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從不會到會、從生到熟、從初級到高級、從表面粗淺認識到深處的實質追求的過程,這是人類的進取性。從而使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前進。當然進取要付出大量辛勤勞動和代價。太極拳是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同樣要花時間和精力。要有信心、決心和恒心,無論盛夏還是寒冬都應刻苦習練。從而健身祛病、享受美好人生。我提請大家記住:功夫=(刻苦練習正確架勢+動腦筋)×時間。

三、拆:已學會一套拳架子,為何還要不斷拆架子?我國的傳統文化,包括文和武兩大體系,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即文中有武,武中有文。如今我們的太極拳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功夫的優秀拳種之一,它含有中國文武兩大傳統文化。不僅武術技擊要求極高,而且練起來如行云流水、瀟灑自如,亦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武即陰陽,陰陽為太極,故太極亦是文武之拳。因此它是一門高深藝術,不可能一下或短期就入門,練到一定程度就會感到難以深入,這時就要老師給你拆架子,目的是不斷掌握太極拳中的技擊要求,或把已掌握的東西變得更自如。每拆一次架子你就會感到有新味道。如拆云手一勢,文拆6個不同方位的“8”字,武拆技擊方法很多,有一開一合、二開二合或更細更多開合,還可抱、閃、截、切、擊之,可單手隨腰左右擊之等。

四、擺:擺架子是幫助自己正確地掌握練拳的要領,不使練的過程中將關鍵內涵滑掉。老師給擺正的架子會使勁路貫串,能隨能合并喂勁試出來。只有在學練拆擺上花過功夫的人,才有可能繼承和發揚、發展太極拳。通過拆架子、擺架子之后才能夠把太極的要領貫穿在練習過程中。練拳,首先要提起全部精神,所謂虛領頂勁,還要把方向和路線統一起來,上下相隨。要求:方向直(為實),路線曲(為虛屬陰)。不統一就散。因此通過擺架子使拳架子正確是首要問題。要分清虛實,否則雙重。但虛實不能截然分開,練拳的不同階段虛實比例不同,由開始的大虛大實到成功后的不虛不實,方為太極,到此時拳才會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才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以虛蓋實,要求尾閭中正,含胸拔背。故兩腿靠尾間調整,上肢靠大椎來調整。含胸拔背指揮氣沉丹田,沉肩垂肘指揮含胸拔背。腰、胯、膝、踝、肩、肘、腕節節貫串,故行氣如九曲珠。松肩要靠氣貼背,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環套一環。練成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個過程只能通過拆擺、喂勁才能掌握。否則練20年也是徒勞一場。

最后談談推手與架子的關系及原則。

第10篇

關鍵詞:陳法;義理;朱熹為宗;自我之得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59-02

陳法①治經,鄙視考據,不屑“句說字解”[1],志在闡發義理。理學是在同佛學、道教的對抗中產生的。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及中國傳統的道教盛極一時,在相當大的領域里奪取了儒學的思想陣地。佛、道,特別是佛學,是哲理豐富的學說,它提出了有關宇宙和人生的許多命題,為古老的經學所不曾有。孔子為代表的原始儒學,其主要內容是統治者為政的方術和修身處世之道,哲學思想是先天貧乏的。漢唐經學(主要指東漢以來的古文經學)拘泥于章句訓詁,更不去探究哲理。儒學要戰勝佛學,要牢牢保持自己的獨尊地位,就必須轉變章句訓詁傳統,闡發義理;轉變不擅思辨的傳統,闡發哲理。以理、氣、心、性、命、欲等為基本論學對象,探究宇宙萬物的本原及其演化,著重對經典進行哲理化的詮釋,是理學最主要的特點。

一、“吾與物同得于天之理”

陳法存繼理學傳統,鄙視考據,不屑“句說字解” [1],“生平潛心性理”[2]。以為,宇宙的本原是一個精神性的理,此理先天存在,至高無上,故又謂天理:“吾與物同得于天之理” [1]。《易經》謂:“易有太極”[3]。而“太極無形”,故“太極本無極” [1],太極即無極,太極又謂無極。天理、太極、無極、性、命、理,總言之,曰天理,曰太極,曰無極;分言之,曰性,曰命,曰理。“自其賦于天而言曰‘命’,自其具于吾心而言曰‘性’,自其在事物者而言曰‘理’。理也、性也,命也,一而已矣。”[1] 就《易經》中太極與象數的關系而論,太極先于象數,太極生象數。“太極無形,不可圖也,周子不得已,而以一圖象之。”“有數有象者,人得而知之;無數可紀,無象可見者,人不得而知之。”《易經》之象數,乃太極之象數;以之象太極,而非生太極。“蓋于象數之中,深探其本原……曰‘《易》有太極’,此圣人所以發天人之奧,開萬古之群蒙也。”太極乃宇宙之至極、本原,天地未開、陰陽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實質上指一個精神性的本體。“擬之人心,則太極者,性也” [1]。誠如二程所云:“沖漠無朕之中,而萬象森然已具。”[1] 空寂無形之中,萬事萬物森然畢具。太極生象數,象數來自太極;同樣地,宇宙萬物均來自于天理、太極、無極:“吾與物同得于天之理” [1]。

8卷、10萬字的《易箋》,是陳法解說《易經》,闡釋哲理的代表作。或以為,《易箋》解《易經》既宗于程朱之義理,又有別于程朱。朱熹之義理視“理”為宇宙本原,是高于象數之上的永恒絕對。《易箋》則把“理”還原于象數之中,以為“有圖而后有卦,有卦而后有《易》”;主張“因數以顯象,因象以顯理” [1]。不但實現了理與象數的統一,而且擺正了理與象數的位置,帶有明顯的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特點,與程朱唯心論的義理思維有明顯的不同[4]。

此說似待商榷。《易箋》固謂“因數以顯象,因象以顯理” [1];“理寓于象”[1]。然而《易箋》又謂:“象由理生”[1],明確提出理在象之上,理先象后。既曰“象由理生”,又謂“理寓于象”,究竟是理先象后,還是象先理后,似乎混沌不清,自相矛盾。考查一下周敦頤、二程、朱熹的理學體系,個中奧秘不難明了。在周敦頤、二程、朱熹看來,宇宙的根源是一個精神性的太極,而太極是無聲無形、無始無終的,故又稱無極。太極動而生陰陽,陰陽相會,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以至萬物;陰陽與五行凝合而成男女,世間萬物以人“最靈”。太極本身又具有“道”或“理”的意味。太極生萬物時,將理附著在萬物,萬物亦得太極之理;萬物具有了太極之理,故理寓于物,求理當于物上求,當即物窮理。陳法所謂“象由理生”,此理為宇宙本原之理、至上之理、總括之理,即天理、太極;所謂“理寓于象”,此理為個別之理、具體事物之理。故陳法謂:“象由理生,而理寓于象,理明則象愈確,象明則理愈顯而辭愈合” [1]。程頤論《易經》理、象關系謂:“謂義起于數則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于隱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5]。以為太極生《易》象,因象以明理。陳法“象由理生,而理寓于象”之論斷,即程朱“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5] 《易》學的翻版。“象由理生,而理寓于象”,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渾然一體,自圓其說。

二、天地萬物“對待”、“流行”,“循環不息”

《易經》首列“河圖”、“洛書”。“河圖”由黑、白二色圓點多層交錯環列而成,“洛書”由黑、白二色圓點多層交錯方列而成;白點代表陽,黑點代表陰;白點為奇數,1、3、5、7、9,黑點為偶數,2、4、6,8、10。“夫河圖者何也?天地之化機也。”[1]陰陽、黑白、奇偶的對立、交錯、變化體現著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矛盾運動的現象與規律。事物永遠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循環不息”[1]。運動變化根源于事物的矛盾法則。浩瀚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如同陰與陽、黑與白、奇與偶一樣的、矛盾對立的、彼此“對待”[1]的兩面;“陽長而陰消,陰長而陽消”,一切事物都必然經歷著“盛衰之變化”[1]。但彼此“對待”、消長盛衰之中卻又相互“交易”:“陽消于外而已生于陰內,陰消于外而已萌于陰中”,由“交易”而化生新事物,“由微而之著,以漸而相推” [1],成長壯大,取代舊事物,“于對待之中,顯流行之用”。矛盾的雙方既“對待”,又“流行”[1],既相互對立斗爭,又彼此資生依存。“對待”之中,使事物達于新的“流行”,達于新的統一;新的“流行”之中,又包含著新的“對待”,新的消長盛衰,新的萌生,由此演繹著事物“循環不息”[1]、生生不息的進程。“蓋陽不獨生,陰不獨成,惟其交易,所以變異。”[1] 宇宙萬物,莫不循此生生不息之理。“陽自一而三,而七而九;陰自二而四,而六而八。陽生于北,長于東,盛于南而消于西;陰生于南,長于西,盛于北而消于東。其由內至外,自始至終。凡陰陽流行互根之妙,盛衰循環之理,已悉具于其中。天地之闔辟,陰陽之動靜,四時之運行,日月之盈縮,晝夜之晦明,萬物之生長收藏,皆不能外乎是。”[1]“河圖”、“洛書”乃以“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1]。 “對待”、“流行”,“循環不息”,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事物產生和滅亡的根源。

陳法天地萬物如同陰陽、黑白“對待”、“流行”,“循環不息”的見解,充滿樸素辯證法思想。不過,事物的矛盾對立、運動變化不是“循環不息”,而是螺旋型上升,發展進步。

三、以朱熹為宗,而不迷信朱熹

陳法義理之學,以朱熹為宗,卻不迷信朱熹,其解說經典,頗多自我之得。《易經》為儒家典籍之首,深奧難懂,歷代治者如云,著述浩如煙海,眾說紛紜。包括朱熹在內的一種論斷,視《易經》為卜筮之作,頗有影響。“《易》最難看。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包涵萬理,無所不有。其實是古者卜筮書。”[6] 陳法雖然尊奉朱熹,卻不迷信朱熹,明確指出《易經》是一部言人事之書,而非卜筮之書。“《易》何為而作也?曰:圣人本天道以垂教萬世之書也。”上古之時,民智未開,故“用之卜筮”,預測吉兇[1]。“自文周系辭,乃一反之人事。”[1] 文王“取六十四卦擬之人事,而一一命之名,復從而系之辭。”周公“即一卦而觀之,又有以見夫上下之并列,而貴賤遠近之分明;剛柔之雜居,而好惡攻取之情見。比應乘承,而無不相肖。于是乎又即六爻而各系之辭,闡發無遺;一卦之理,無不周盡。”孔子“又從而為之傳,發明卦德與其時義” [1]。自文王、周公始,《易》“所言者,人事耳。人倫日用之間,一言一動之際,有能外于《易》者乎! ”[7]《易》所言之人事,“大之天下國家興廢存亡之理,小之飲食男女向背離合之端”[1]。“遠之,在乎天下、國家;近之,及于旅、訟、家人;大之,關乎窮通得喪;而小之,不外日用飲食。”[7] 事實上,朱熹自己也承認,《易經》也并非只講占卜,“它是說盡天下后世無窮無盡底事理,只一兩個字便是一個道理。”[6]《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于此深為贊賞,謂,《易箋》“以《易》為專明人事……最為明晰”[8]。

參考文獻:

[1] 陳法.易箋[G]//黔南叢書:第1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12-56.

[2] 陳法.國史儒林傳·陳法傳[G]//猶存集:第6卷.黔南叢書:第2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256-257.

[3] 系辭上[G]//周易正義:第7卷.十三經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70.

[4] 劉宗碧.評陳法《易箋》的義理思維[J].哲學研究,1991,(6).

[5] 程顥,程頤.答張閎中書[G]//河南程氏文集:第9卷.二程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615.

[6] 朱熹.易三[G]//朱子語類: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659-1661.

第11篇

關鍵詞:武術;辯證思維;哲學;價值

1中國哲學的整體觀在傳統武術中的解析

1.1“神形合一”的有機統一觀

在傳統武術中,“神形合一”的思維模式,始終貫穿著習武之人對身心和諧發展的思維方式和運動形式,并追求內、外相合的精神價值。在武術當中“神”是指人的內在意識、思維等心理活動,包括意、精、神、志、思等主觀意識活動;而“形”是指外部的運動形式,包括四肢軀干、五臟六腑、肌肉等人體組織結構。《墨子•經上》說:“生,刑與知處也。”其大意為人的形體與思維是相合的,所以人便有了生命力,人的思維和形體是對立統一的,二者不可分離。可見“神”與“形”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在王宗岳所著的《十三勢解》中提出:“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一語中和“六合不相連,必是學藝淺”的拳諺中也可以看出“神”與“形”是相輔相成的,是具有同一性的兩種不同形態。在傳統武術的技擊方面,人們會慣用于“六合”之說,即“內三合”和“外三合”。例如形意拳中的內、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和“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其實質是外部的運動形式與內在的意識活動互相匹配,主要體現在手、眼、身、法、步與精、氣、神的彼此統一、互相協調。在武術的拳諺中有這樣一說:“有內無外難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從中也可以看出“形”與“神”是一對完美的共存體,并且影響著習練者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對意識和形體的統籌認識,做到動作是否協調,勁力是否順達的動作要領判斷。其實,不管是從武術哪個拳種的角度來看,其統一的內容都是強調習練者的動作要與主觀意識相結合,從而達到神形兼備,內外協調,有利于提高人們對知、行、意的統一。

1.2“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觀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最早是由莊周所提出,后被西漢哲學家、政治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學說,并由此構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體文化。“天”是指客觀的物質世界,即自然。所謂的“天人合一”是說“天”與“人”實質是相同的,“天”是大自然,“人”是小自然,二者與之相應,故一切的人事活動都順應于自然之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來“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規律。莊子更是認為“天”與“人”本是相通并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傳統武術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漸漸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并呈現出套路演練的多樣化。例如:拳術融入了自然界中動物的形態,形成了“象形拳”。如:龍拳、螳螂拳、猴拳、鶴拳等;在動作演練方面有白鶴亮翅、黑虎掏心、大鵬展翅、打虎式等動作名稱;在技擊方面有鴛鴦腳、鶴形步、鷹爪、虎爪、撲鴿旋壇等技擊特點。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在客觀認識后效仿大自然的客觀形態,從而力求與自然相融。在傳統武術中,練功的方法十分注重人體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系,從而采取不同的練功形式來達到訓練目的。例如:太極拳、八卦拳,都講究練功時的時間、地點、季節、方位、和氣候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孫福全的《八卦拳學•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氣候形式法》指出習練者“須擇天時、地利、氣候、方向而練之”,根據不同的時間變化、方位的選擇、季節的變更,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功法練習,從而達到調養其精血,提高各個臟腑的機能水平,調節身體的內、外平衡,改善人體的整體機能,使習練者的身心得到良好、全面的發展。

2中國哲學的辯證觀在武術中的體現

2.1“陰陽學說”

陰陽之說源自于《周易》,是易經最基本的思維觀點。《周易•系辭上傳》中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四十二章》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內經•素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從以上這幾個論述來看,陰陽是兩種對立而統一的物質或形態,它們之間相克相濟,互為轉換。武術在實踐與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陰陽辯證的思維方式,形成了許多的門派及拳種,太極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在太極圖的“陰陽雙魚”中就能夠看出,整體是由部分所組成的,凡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然而辯證思維觀點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就是習練者對陰陽兩極的認識,所以太極拳在習練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在于如何領會陰陽之間的變化,到達“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一靜,互為其根”的變化目的。“靜”只是為了更好的提供“動”的效能,即求得動的機變狀態;而“動”則是“靜”的目的,即對靜的具體表現,其內容是強調習練者在運動過程中心理的培養和對運動形式的統一,做到以快打慢、以靜制動的技擊方式。在武術的技擊方面,常常伴有辯證的思維觀點。其中在拳諺中就說到“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但又“起腿半邊空”,這兩句是說手臂是用來防御的,腿部所發出的力量要大于手臂所發出的力量,所以用來攻擊對方時腿部攻擊更為有效,但是在應用腿部進行攻擊時,人體是失去平衡的,因為只有一條腿在用于支撐身體平衡,因此在這時很容易造成被對方所反攻。在武術的拳諺中,諸如類似的還有很多,例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等等,從中不免都透出一些辯證思維的色彩。

2.2“五行學說”

“五行學”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的辯證思維,最早在《尚書•洪范》中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認為客觀世界是由這幾種物質形態所組成的,并在陰陽二氣的調和下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表示彼此之間互相生旺、相互促進的意思,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則表示彼此之間互相制衡、相互制約的意思,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學說”對中華武術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五行屬性的歸類與自然、人體和拳術之間“相生”(互利)和“相克”(互害)的關系。例如:五行與人體器官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就系統地記載了“五行”與“五臟”的配屬關系,即:“水—腎,火—心,木—肝,金—肺,土—脾”;五行與拳術的關系,在《孫祿堂武學錄》中就闡述到“鉆拳者,屬水;崩拳者,屬木;炮拳者,屬火;劈拳者,屬金;橫拳者,屬土”從以上的例子中可見,“五行學說”不僅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和文化中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更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種具體運用模式。武術的健身功法在融入“五行學說”的思想后,形成了特有的健身效果及方法。中國傳統醫學以五行屬性為理論基礎,強調人體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并提出“五方、五時、五味、五色”與人體的“五臟、五官、五體、五志”之間互相匹配,達到某種程度的作用。木—春(五時)、肝(五臟),在春季肝氣旺盛,為避免肝氣過盛,引起肝臟的損傷,所以適當的武術功法練習,有助于提高肝臟的功能,例如:習練者在練習“六字訣”吐納法中,噓(xū)字氣功可以增強肝和眼睛的功能,治療肝臟的不適之癥。另外,在春季保養肝臟可防止因春季肝氣過盛,所引起的暑期期間陰虛的癥狀;火—夏(五時)、心(五臟),在夏季時天氣較為炎熱,可引起人的情緒暴躁,血壓升高等現象,導致心肌缺血,損壞心臟的功能,所以在夏季習練者在練習“六字訣”時,采用呵(kē)字氣功來增強心臟的功能。另外,在夏季進行適量的健身氣功練習,有利于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達到靜心養生的效果。土—長夏(五時)、脾(五臟),長(zhǎng)夏是夏季的最后一個月,是夏季與秋季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在這段期間練者在練習“六字訣”時,采取呼(hū)字功的練習,來達到人體氣的平穩運行,有助于秋季肺氣的鞏固。金—秋(五時)、肺(五臟),秋天是收獲和收縮的時期,氣溫從炎熱轉變為涼爽,氣候逐漸干燥,人體體內的陽氣逐漸衰敗,新陳代謝緩慢分泌。對人體而言,這段時期,容易感染肺部的病癥。所以在秋季習練者在練習“六字訣”時,采用呬(xì)字氣功的練習方法,把肺部的廢氣排出,除干解燥,使人體呼吸平暢,達到滋養肺腑的效果。水—冬(五時)、腎(五臟),冬季是萬物凋零的季節,然而人體在這個季節進入了一個休養的封藏階段,在這一階段重在固腎養精,在冬季這個階段習練者可以采取“六字訣”中,吹(chuī)字功的練習方法,從而來治愈或緩解虛寒、腎虧等腎經疾患。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傷寒論序》中所云,在東漢末年張仲景宗族遇大疫流行,這也成為張仲景發奮著書的原因之一,然而其遇疫具體時間史家眾說紛紜。本文以歷史文獻記載的大疫流行時間、仲景遇王仲宣的歷史記載、日本文獻記載等史料為佐證,重點從五運六氣的理論出發,仲景所遇為太陽寒水疫病的事實以及所述霍亂的病理等問題逐層展開分析,得出結論:《傷寒論》之編集,完全是根據仲景治療所遇太陽寒水的疫病經驗,所以《序》云“傷寒十居其七”,此“傷寒”指的是太陽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此次的疫病時間,必是太陽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寧年間,而非建安年間。

【關鍵詞】 五運六氣 《傷寒論》 疫病 大司天

建安與建寧年間的大疫

張仲景《傷寒論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筆者注:196~220年)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一時之間,死亡人數如此之多,除了傳染病,即瘟疫之外,是不可能的。而考《后漢書·五行志·獻帝紀·劉表傳》、《三國志·魏書五帝紀·劉表傳》及其《醒階傳》、《蜀書·先主傳》、《吳書·孫權傳》、《晉書·食貨志》、《資治通鑒·卷六十二·獻帝建安元年》及《建安二年》、《建安三年》、《卷六十三·建安五年》、《卷六十四·建安八年》等得知,漢獻帝自建安元年到十年,并無大疫的記載。只有《后漢書·袁術傳》記載:“初平三年,術據南陽,建安二年(筆者注:197年)僭號自稱仲家,時天旱歲饑,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一事,死亡較多,然非大疫。

至于靈帝建寧元年以來9年中,即從公元168年到公元179年,就有3次大疫。《后漢書·五行志》記載:建寧四年(171年)三月大疫,“人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人大疫,傳使者巡行致醫藥。”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人大疫,使常侍、中謁者致醫藥”,合乎仲景《序》所云“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之瘟疫流行狀況。所以,洪貫之《張仲景郡望生卒之推測》一文,直云:“建安之‘安’字,應據醫史作‘寧’字之誤。”

仲景見王仲宣的時間

王粲(字仲宣)生于東漢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丁酉,卒年41歲,各書均同。至于仲景見王粲,并為其開五石湯一事的時間有二說。

(1)《太平御覽·七二二卷》引《何別傳》云:“王仲宣年十七(筆者注:194年)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且成;后三十(筆者注:224年,黃初五年)當眉落。’仲宣以其長也,遠,不治。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術,今傳于世。”若據此說,仲宣死年為四十七歲,與史實不符。

(2)皇甫謐《甲乙經序》:“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若《甲乙經序》所言為確,則仲景見仲宣之年為建安二年(197年),時仲宣年二十一。此時之仲景既能診知仲宣將死于二十年后,并開立五石湯治療,則知仲景此時之醫術已是才高識妙,對于人之五臟五常,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已能探其理致。亦即:仲景此時的醫術,當已成熟到可以治療大疫,并乘此經驗著作《傷寒論》。

然而今本《傷寒論序》云:“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意謂:建安初年,天生大疫,仲景自傷無能救治。若建安二年即能預知仲宣將死于20年后,并立五石湯以為救治,卻又無法救治宗族之大疫,豈非矛盾?

若建安二年仲景已醫術精熟,著《傷寒論》,則“感往昔之淪喪”,此“往昔”必是數十年前尚未精通醫術之時。依前論,仲景宗族之逢大疫,若果為建寧元年以后,即公元168年以后,則是建安二年的30年前。30年前的仲景自然尚未精熟醫術,只能“傷橫夭之莫救”。再者,仲景總角(筆者注:《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拂發總角。”既冠為二十,故總角尚未二十)造訪何時,何已稱其“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見《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別傳》),可知仲景在近20歲時,雖尚未精通醫術,即對大疫之凌虐,有志救治,言談之間,救世之心溢于言表,何才會稱贊他“后將為良醫”。

再依史實,仲宣年21歲,建安二年時正居荊州依劉表,此時仲景既常與見面,則仲景此時亦必居荊州附近。而據郭象升《張仲景姓名事跡考》一文考張羨即張仲景,曾于建安三年任長沙太守。長沙與荊州有水路可通,見面不難。《后漢書》記張羨于建安三年叛表。又記太祖與袁紹連年戰爭,“軍未得南,而袁急攻羨,羨病死。”而袁紹在建安七年死,則張羨當死于建安七年以前。若果如此,則建安二年仲景見仲宣時已晚年,必距著《傷寒論》的時間十分接近,絕非不通醫術的幼年。

日本醫史文獻的佐證

日本南豐秋吉氏于公元1849年,孝明天皇嘉永二年(即中國道光二十九年)著《溫疫論私評》[1],于《原病》條下按云:“長沙《傷寒論》自敘曰:‘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又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寧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若其不流行,不傳染者,何為死者之甚多也?”可見秋吉氏所見之《傷寒論》版本,其中《序》“建安”即作“建寧”,而且斷定仲景宗族死于流行病。他并引史實證明云:“按《后漢書·五行志》曰:自建寧四年,至光和二年,相云僅九年,大疫三流行,與仲景自序相應。”

從五運六氣之理來看

由大司天的理論來說,公元184年,運交厥陰風木,公元183年以前60年為太陽寒水。即: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到光和二年(179年),9年間的3次大疫,其性質均為太陽寒水之氣。故《傷寒論序》才說:“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傷寒例》也說:“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此當為其所經驗之事實。

若依此論,則知仲景宗族所受之病為太陽寒水的時行之病。《傷寒例》云:“凡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按斗歷占之。”

若依斗歷占之,從建寧四年以來的3次大疫,其運氣的性質如下。

辛亥年三月之疫:辛亥年的司天為厥陰風木,正化太過,中運為水。中運生司天為小逆。風木更盛,故克己所不勝,濕土流行。故整年之氣機為寒濕流行。三月主氣為少陰君火,本當火熱之令,然其客氣為太陽寒水,寒氣更重,故夏應熱而反寒。再加上大司天的寒水之氣,天地之間,一片寒濕之氣,火熱潛水,民病太陽寒水與太陰濕土之氣。

癸丑年春正月之疫:司天為太陰濕土,丑為對化,土不及,木來克,中運為火不及,水來克,寒氣反勝,故風寒行令。中運生司天,亦為小逆。然大司天為寒水,司天克大司天,以下克上,乃天刑之歲,歲氣不相得,故生大疫。正月為初之氣,主客之氣皆為為風木之氣,故生風寒之疫。

光和二年己未年之疫:己未的司天為太陰濕土太過之年,中運土運不及,為天符歲會之年,春天初之氣主客皆為厥陰風木之氣,加上大司天之太陽寒水,故形成風寒濕土之令。

由上之推算可以了解:仲景宗族所遇之大疫,氣以太陽寒水為主,風木濕土之氣夾雜。為此,形成仲景著作《傷寒論》的特色。

仲景所遇為太陽寒水疫病的事實

《素問·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謂人身五臟六腑運化變化之規則,疾病生死的關鍵,都受陰陽的規范。陰陽即三陰三陽。此陰陽的道理,依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素問·五運行大論》)故云:“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天的陰陽之氣就是寒暑燥濕風火,推在人身,就是三陰三陽的六氣,與三陰三陽的六經。用此推之,所以太陽經即上應太陽寒水之氣。若是太陽寒水的大司天或司天,以及太陽經所生之病,即稱為太陽病。陽明司天所生之病為陽明病,少陽司天所生之病即為少陽病,以此類推。假若仲景著作《傷寒論》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年(197年)左右,由建寧四年到建安二年,共發生5次大疫:建寧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而自公元124年到184年為太陽寒水司天,故共有4次屬于太陽寒水之氣。因此,雖然《傷寒論》中六經病均有,但太陽病最多,共178條,占47%。另一次,中平二年的疫病,公元185年為陽明燥金司天的疫病,所以仲景對陽明疫病也有一年的經驗,而且是最近的經驗,是未來60年中的主要病狀,需特別加以說明,故陽明病的內容居第二,共84條。再由于陽明司天即少陰在泉,仲景尚未遇上,然在后30年,即17年之后將遇到,故少陰病的內容居第三,共45條。至于太陽寒水司天即太陰濕土在泉,為何太陰病只有8條?因為,仲景認為寒濕同氣,難以區分,所以并入太陽經。在太陽經中與濕土有關的條文共有32條,約占五分之一。

可見,《傷寒論》之編集,完全是根據仲景治療所遇太陽寒水的疫病經驗,所以《序》云“傷寒十居其七”,此“傷寒”指的是太陽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所遇的疫病時間,必是太陽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寧年間,而非建安年間。

從《傷寒論》所述霍亂的病理來看

《傷寒論》之“傷寒”二字乃廣義之傷寒,所有六氣所傷之時行與非時行(疫病)諸病皆包括在內。此承《素問·熱論篇》所謂:“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亦即所有會發熱的病,無論時行的四季寒熱所傷,或當寒反熱、當熱反寒的時行疫病,乃至霍亂、痹病、痰飲等雜病,都是六氣所傷。

茲以霍亂而論:有太陽寒水之氣所傷的霍亂,有陽明燥金之氣所傷的霍亂,有少陽相火之氣所傷的霍亂,有少陰君火之氣所傷的霍亂,有太陰濕土之氣所傷的霍亂,有厥陰風木之氣所傷的霍亂,并非專屬于寒。

以《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而言,篇中所用的方劑,四逆加人參湯乃治太陽寒水所傷之霍亂痊愈后調理之方,理中丸與五苓散乃治太陽寒水霍亂下焦有寒飲之方,桂枝湯乃治太陽寒水霍亂愈后,調理榮衛之方。“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之四逆湯證乃太陽寒水中經絡,表寒之霍亂。“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之四逆湯為太陽寒水中臟腑,內寒之霍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乃陰盛格陽之霍亂。總之,《傷寒論》所記之霍亂,乃太陽寒水所傷之霍亂,亦即王孟英所謂之寒霍亂。由此可以證明:《傷寒論》乃著作于太陽寒水司天之時,此霍亂即建寧紀元以來10余年間的霍亂疫病。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险| 湖南省| 华安县| 称多县| 灵丘县| 越西县| 凤凰县| 邳州市| 财经| 辽阳县| 闽侯县| 衡山县| 班玛县| 苍南县| 滕州市| 天全县| 天柱县| 嘉荫县| 右玉县| 兴国县| 孝感市| 永善县| 油尖旺区| 胶南市| 商水县| 灌阳县| 多伦县| 嵊州市| 韶山市| 慈利县| 张家界市| 金塔县| 赫章县| 香港 | 横山县| 固原市| 宁津县| 临沧市| 方正县| 兰坪|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