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勞動經濟學培養方案

勞動經濟學培養方案

時間:2023-05-30 08:54: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勞動經濟學培養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勞動經濟學培養方案

第1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德國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and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

三、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

德國授予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校較少,最為知名的是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來我們以該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為例來了解德國的情況。霍恩海姆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學習時間4個學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MasterofScience)。該項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課程(compulsorymodules)與半選修課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學習,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選修課程(electivemodules)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包括農業與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應用計量經濟學(AppliedEconometrics)、環境與資源經濟學(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農場系統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等五門課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從農業發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糧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選修課程里面選擇一些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學生還要求參與上機操作、小組討論、學術研討會以及案例分析等訓練。第二個學年學生依然要從一系列課程中選修10門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農業經濟學教育,并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意向工作相關的訓練。碩士導師會對學生的選課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議。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還必須完成碩士論文的寫作。該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視角、跨學科分析復雜系統、交流、談判、促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就業領域包括政府部門、NGO、國際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具體目標職位包括農業產業的上下游、食品產業鏈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農部門、國家與國際涉農組織、研究與教學機構。

四、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培養方案

德國能夠授予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學校較少,一共只有十幾個,2005年德國開設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幾所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項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簡稱PAE項目),聯合為農業與食品經濟學的博士生提供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大學聯合開設課程,制定統一的學位要求,組織對相關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農經專業博士生的教育質量與效率。此后相關學校陸續加入該項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3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該項目,基本涵蓋德國境內以奧地利所有能夠授于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接下來我們將以PAE項目為代表介紹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培養方案。PAE項目的博士培養要求至少修滿30個學分,每個學分相當于30個小時的學習。具體學分主要通過三個模塊構成:理論方法模塊18個學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軟技術模塊6個學分(Softskills),學術研討會模塊6個學分(Colloquia)。其中理論方法模塊又包括理論(Theory)、實證(Empirics)、專業課程(Focustopics)三個部分,理論與實證至少需要各自修滿6個學分。具體每個模塊課程的選擇由博士生與自己導師商量決定。課程的開設由各大學相關專業教授自行組織,通過統一的選課網站向所有13所大學和研究所農經博士生開放,學生注冊登記之后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通知具體上課時間和地點。由于課程由不同大學開設,所以上課地點分布在13所大學,這給全德國農經專業博士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具體課程的設置根據教授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以2016年為例,當前一共開設有家庭行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經濟數學等9門理論課程,農業與食品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生產率與生產效率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等15門實證課程,農業部分技術與創新、高級供應鏈管理、農業與資源經濟學中的建模模型等6門專業課程。軟技術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學術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學術研討會模塊則取決于不同學校,以哥廷根大學為例,農業經濟學博士畢業要求至少參加18次學術研討會,并做3次學術報告。每次學術研討會都要提供一份證明,由導師簽字;學術報告則需要事先向學院提出申請,由學院安排時間地點并公告,屆時需要邀請導師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點評。修滿30個學分之后方能申請進行博士答辯,答辯論文需首先提交學院,自己負責聯系包括導師在內的3個答辯委員會成員,論文會首先由交給三個評審委員評審,評審委員寫好意見之后交給學院密封,答辯前一周告知申請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見做好答辯準備,答辯時三個委員會以提交的評審意見為基礎提出問題,要求博士生現場辯解。整個答辯持續1個半小時左右。答辯結束后答辯委員開閉門會議討論答辯結果并給出等級,當前的等級包括五個:完美(0分),非常優秀(1—1.5分),優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總結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學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國與德國農業經濟學學科課程與專業設置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參考。德國經驗表明,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經學科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培養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人才。

參考文獻:

[1]Yu,X.andZhao,G.:Chines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30years:aliterature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2009,4(4):633-648.

[2]馮開文,原正軍,王任,李軍.改革以來的中國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村經濟》刊文視角的回瞰[J].中國農村經濟,2014,(12):77-89.

[3]毛迎春,黃祖輝.中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展與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4-16.

[4]于曉華,郭沛.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5,(8):89-96.

[5]張露,張越,張俊飚,童慶蒙.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領域的研究發展:歷史與前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1-38.

第2篇

論文摘 要:《勞動經濟學》是人力資源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入互動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引言

勞動經濟是人力資源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能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有關人力資源配置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的學習有一定難度,有的學生甚至因此而放棄。一方面是由于本門課程理論性較強,而經濟學原理比較抽象,主要分析工具如幾何圖形,數學推理等都不容易理解把握。另一方面源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學習流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和理論的死記硬背。要提高教學效果,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學方法。

一、《勞動經濟學》傳統教學中的問題

《勞動經濟學》在人力資源專業的教學安排中,一般是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經完成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習《勞動經濟學》,要求將已經學過的供求規律、企業生產函數、邊際效用遞減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勞動力市場諸多問題的分析中,并拓展有關失業、內部勞動力市場、市場分割、勞動力市場歧視等理論。然而學生的這一學習過程并不順利,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盡管《勞動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經濟學科,主要圍繞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工資、勞動時間、失業、歧視、工會等問題進行探討,但是課程教學中所用的勞動經濟學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其中抽象、深奧的概念、原理以及嚴謹的邏輯推理仍然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的,而這些往往又是學生所缺乏的。學生一開始學習這門課程就要在學習生產者行為分析中,接觸到應用公式、圖形,嚴格假設前提下的邏輯推理,多數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對此便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因此盡管抽象的理論知識無法在課堂上消化,但他們也不愿花時間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于不能理解的原理、公式他們也不會主動尋求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幫助,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受到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的制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授,輔之于課堂討論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的信息量大,便于教師掌控教學的進度,對于保持完整的知識體系具有有一定作用,然而帶來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質疑的精神,缺乏思考、缺乏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體驗,學習成了完成課程學分,應付考試的活動。

(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

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師常常被視作“權威”,學生只能接受,缺乏與教師的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因而,學生無法在“質疑——探討——思考——再質疑”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也無法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師也難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據此修改自己的教學方案,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的教學計劃執行。

二、互動式教學在《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價值觀念,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深入。這意味著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平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課堂學習和課后延伸相結合,講授和引導探究相結合,運用案例探討、學術辯論、自由提問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興趣而學,而非為考試而學。做好互動式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前案例導入與課后案例分析相結合

每一章都可以應用“案例導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的課程安排。這種教學安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課堂,卸下理論學習枯燥的“包袱”。案例可以將枯燥的理論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從案例中對即將學習的理論獲得感性認識。盡管學生在大一的基礎課中已經學過《西方經濟學》,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許多重要的理論知識大都已經遺忘,另外正是由于在大一就接觸非常抽象的經濟學理論,使得許多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畏難情緒,從而抵觸《勞動經濟學》的學習。通過理論學習前的案例導入,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老師” ,當學生有強烈的愿望去了解現象背后的原因,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更投入,并在學習中保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勞動者生命周期中的勞動參與決策理論的學習前,可以通過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初次婚齡以及初次生子年齡推后的案例引入,引發學生對此勞動力現象的關注,同時激發對此現象解釋的興趣。而課后的案例分析則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提升用經濟學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現實問題。當然必須明確的是案例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而理論教學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好經濟學的基本的理論、概念和方法,才能使案例教學發揮更好的作用。

轉貼于

(二)理論教學與現實探討相結合

由于我國的勞動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較國外滯后,教材的編寫大都參考國外的教材,引用較多的如伊蘭伯格的《現代勞動經濟學》,這些教材大都以國外的勞動力市場現象作為分析的對象,對我國在轉軌時期的勞動領域的各種問題關注較少。因而在《勞動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市場運行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將勞動市場的發展動態引入到教學中來,無論是使用現成的案例還是自己編撰案例,都應使案例在時間上更貼近現實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理論的學習,能夠對身邊現實世界的諸多現象有所思考。例如“民工荒”、“員工過勞死”、“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等,這些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非常容易了解的勞動力市場的種種現象,他們更有興趣分析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當學習的內容是以現實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時候,學生便有了探究的興趣,成為知識的主動獲取者和發現者,而不是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理論知識。尤其是對于學生未來進入勞動力市場可能遇到的諸如工作調整與搜尋、工資增長、勞動力市場的歧視問題、人力資本投資、工會維權等,與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理論學習,更是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在不同假設條件下的最佳行為選擇。這時候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比較濃厚的興趣,希望了解如何選擇才能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三)課堂學習與課后探究相結合

課堂教學可以讓教師在集中的時間,將有限的信息授予所有的學生,然而,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以及課時的有限性,使許多相關理論無法在課堂得以拓展,學生難以完全消化,因此還必須利用課外的時間延伸學習。但是讓本來就缺乏經濟學理論興趣的學生,課外再自覺學習有一定難度。這時可以嘗試教師引導加團隊學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后給學生布置需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團隊,讓他們通過討論、論文、調研報告等多種方式展開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引導他們討論。

例如在工資理論學習之后,要求學生收集各國各地區有關最低工資的法案,以及經濟學家對此的不同看法,然后對勞動力市場作一定的調查,了解最低工資是如何制定,是否具有現實意義等。盡管這些學習任務要花較多的時間,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但由于是以現實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分析對象,學生大都表現出興趣和熱情,通過課后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思考討論,加強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掌握,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相結合

《勞動經濟學》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深淺不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無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的授課,常會出現基礎好的學生希望加深理論學習,了解理論發展前沿,而基礎差的學生就課本本身都無法跟上進度,對更深的理論學習望而卻步。因此,教學改革必須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與互動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是實現互動學習的前提,是互動學習順利展開的保障,互動學習使自主學習所獲取的知識得以深化,通過二者的結合,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溫習、拓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嘗試通過查資料、探討交流等方法解決問題。為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勞動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搜索相關的中外文獻,并歸納總結其理論思想,在質疑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當然課程的學習還是一個信息的交流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引導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可以增進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形成良性的互動。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將不懂得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也可以通過郵件或者學校的教學平臺提出來,讓大家共同討論,激發大家學習的熱情。筆者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辟了社區討論板塊,討論的主題涉及到每一章節的問題,可以由老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根據學生回帖的情況,即參與討論的情況,了解他們對理論的掌握程度,這也可以作為期末考評的依據。

(五)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迅速便捷地傳遞知識的優勢,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學生不能充分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缺陷,方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與教師或者其他同學交流,及時解答疑問,同時可以利用教學平臺上隨時添加的資源,了解該領域的發展動態。例如筆者利用學校引進的數字化教學平臺Blackboard,建立了《勞動經濟學》的網絡輔助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的教學進程,進行預先課程準備,帶著疑問到課堂學習,更能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還可以利用上面的各種相關的電子書籍、視頻講座、專業網站鏈接等資源,加深理論學習,拓寬專業知識視野。本課程的專業教師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講義,進行測驗和調查,開展在線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修改以后的教學方案,使教學能夠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楊春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

第3篇

工程經濟學課程建議學時為64學時,課程內容依據工程造價專業“專業課程與實訓項目表”中的“技能考核項目與要求”工作項目設置。以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常用的經濟評價方式為典型工作過程,以來源于實踐的案例為載體,對課程內容進行序化。通過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教學目標的開放性設計、教學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證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全面培養。

2課程目標

工程經濟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節約意識、經濟分析能力、方案選擇與評價能力,具體目標分為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其中能力目標包括能進行基本經濟計算,能進行方案比選,能進行工程項目的財務評價,能進行工程項目的國民經濟評價;知識目標包括掌握資金時間價值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計算方法,掌握各種類型方案的經濟比選方法,熟悉投資估算與融資的相關知識,掌握工程財務評價與經濟評價方法;情感目標包括能把資金和人類勞動相結合,尊重資金的價值規律,培養節約意識以及正確合理地使用資金的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守財務制度及稅法規定,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能用經濟知識解釋日常現象,培養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

3內容標準

在教學中可將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板塊:基本原理板塊、方案比選板塊、經濟評價板塊。基本原理部分要求學生通過系統掌握經濟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術方法,能用基本經濟理論解釋日常的經濟現象、解決簡單的經濟問題,這一部分建議分配18學時;方案比選部分要求學生通過掌握不同類型方案的比選方法,能夠從不同方案中選出最優方案,這一部分建議分配12學時;經濟評價部分又分為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財務評價部分建議分配16學時,要求學生通過熟悉財務評價的方法、步驟,能根據給出的資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財務評價,以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國民經濟評價部分建議分配14學時,要求學生通過熟悉國民經濟評價的原理、方法、步驟,能根據給定的材料進行國民經濟評價,以判別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另外可以安排4個學時的機動學時以供任課教師靈活掌握。

4教學實施

4.1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課堂練習法、案例分析法、主題討論法、課外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注意講課時巧用表達技巧。課堂練習法:邊講邊練,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貫穿了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每一部分的知識都有相關案例與之配套,有的是通過案例分析引入所學知識,有的是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入相對應的案例,通過案例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主題討論法:不定期地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教師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學會搜集相關信息資料,在小組內討論,并總結討論結果,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此過程中一定注意教師的身份,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引導者。通過主題討論法,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課外實踐法:通過讓學生親自到社會中實踐來學習相應的經濟分析知識。巧用表達技巧:多用比喻、舉例等方法,靈活表達,讓道理淺顯易懂。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4.2考核評價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應結合課堂發言、課后作業、學習主動性、操作技能等方面,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理論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結合的模式,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注重平時的評分匯集。成績的具體考核主要從學生的出勤情況、實際動手能力、理論知識的運用與掌握情況、完成作業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定,制定評定標準。在教學中可劃分學習小組,每一知識模塊學完后,由小組對各個同學的學習表現進行內部互評,由老師結合學生的考勤、筆記、作業及發言進行打分,最后加權平均給出本階段學習成績。為鼓勵學生日常學習積極性,可將平時成績比重提高,將期末考試成績比重降低。

4.3教材選用與編寫

選用教材時,教材內容應與工程技術緊密結合;深度應符合高職高專的學生特點,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知識點應前后呼應,安排合理;教材的編寫應符合該課程標準要求;應多附一些案例和練習;項目選取要科學、符合該門課程的工作邏輯、能形成系列,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職業能力,同時要考慮可操作性。

4.4教學條件

教輔材料要力求接近實際,最好是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的案例與情境,并開發課程的習題、參考文獻等內容,向學生開放,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資源方面應由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師授課;班級容量不宜過大,最好單班授課,班容量不超過60人,以保證教學質量;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例如網絡、多媒體課件等,為學生提供學習的便利條件。例如加大課程的網絡資源建設,把與課程有關的文獻資料、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習題、教學視頻、經濟分析的相關前沿信息、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關的資料、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等都放到網上,充分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環境條件;該課程課內實訓可在教室完成,課外實訓可通過畢業實習由學生選擇性完成;根據專業特點開發教學課件、案例庫、試題庫,以應用于教學與學習各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

5其它說明

第4篇

【關鍵詞】 加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細菌感染;經濟學,藥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benefit of gati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our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gati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groups treated by gati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and were evaluated by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and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P>0.05) between groups.Cure and efficacy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66.3%,91.8%,68.9%,91.5%,respectively.Minimum cost of the drugs were ¥3 038 and ¥1 206 , and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s(C/E) were 33.1 and 13.2,with ΔC/ΔE as 5 552. Conclusion: Two groups have similar curative effect,but gatifloxacin injection has higher medical treatment cost. So levofloxacin injection is a drug.

[KEY WORDS] Gatifloxacin; Levofloxacin; Bacterial infections; Economics, pharmaceutical

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是第3代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學異構體,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它的作用強度約為氧氟沙星的2倍。而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gatifloxacin)是一種新型6氟8甲氧基喹諾酮,屬于第4代氟喹諾酮類,具有廣譜、高效、不良反應小等優點。為評價其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運用藥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ics)的最小成本分析法和成本—效果分析,對其治療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參考肖永紅、鄭波、薛峰等[1]研究結果,入選病例228例(加替沙星組113例,左旋氧氟沙星組115例),其中泌尿系統感染75例,呼吸系統感染153例。228例入選者中,總共淘汰24例。其中因細菌耐藥淘汰12例,因撤回知情同意書淘汰9例,因違背試驗方案淘汰2例,因用藥不足72 h無法評價療效淘汰1例。淘汰的24例患者,泌尿系統感染9例,呼吸系統感染15例。因此,列入療效分析的病例數總計為204例(加替沙星組98例,左旋氧氟沙星組106例):泌尿系統感染66例,呼吸系統感染138例;列入安全性評價的205例(加替沙星組98例,左旋氧氟沙星組107例):泌尿系統感染66例,呼吸系統感染139例。兩組患者各項參數有可比性。一般資料見表1。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注:兩組比較經χ2檢驗或t檢驗:P>0.05。

兩組血﹑尿常規及細菌學檢查,均在治療前及停藥后第1天各檢查1次,如用藥前異常,第4天復查;停藥后第1天異常,停藥后第7天復查;而肝功能、腎功能各2項以上指標,在治療前與停藥后各檢查1次,治療后實驗檢查異常者需追蹤復查至正常為止,下呼吸感染需有X線診斷證實, 治療前﹑停藥后第3天各1次,必要時停藥后第7天追蹤復查。

1.2 藥品與治療方案

藥品: 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200 mg/100 mL,批號20011115,138元/200 mg;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g/100 mL,批號20011227,30.6元/200 mg;兩藥均由陜西金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A組用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每次200 mg,每天2次,靜脈滴注;B組用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次200 mg,每天2次,靜脈滴注;療程均為5~10 d。

1.3 療效評定

(1)痊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癥狀和體征消失,血液細菌培養陰性;(2)顯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好轉,癥狀和體征減輕,血液細菌培養陰性;(3)進步:臨床癥狀減輕,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4)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在用藥72 h后無明顯改觀。痊愈率與顯效率兩組合計為有效率,據此計算有效率。

細菌學評定標準;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換和再感染5級評定。細菌學療效分析應包括各種致病菌感染的有效率、細菌清除率、紙片敏感試驗結果分析及臨床分離菌株MIC測定。

1.4 藥物不良反應評價

試驗結束后,對臨床藥物不良反應與化驗異常按與藥物有關、很可能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無關、與藥物無關5級評定,判斷臨床反應及化驗異常與試驗藥物之間的關系,前3者計為藥物不良反應,統計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成本確定

醫療成本指醫療機構在開展衛生服務活動過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藥物勞動的綜合貨幣表現。藥物治療成本包括治療過程中醫院的醫療成本(直接成本)、患者與陪護人員因病不能正常工作所造成的間接成本及生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生活不便等隱性成本[2]。本觀察患者來自不同的地方且家庭經濟條件不同,其誤工費及陪護費較難統計,隱性成本也較難計算,本方案只以直接成本計算。

每例患者治療成本=床位費+治療藥物費用+輔助藥費+治療費+檢查費+治療不良反應費用+其他費用為了使分析結果有參考意義,所有費用均按2003年的價格計算。

1.6 療效

指的是健康效果,即所關注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的臨床結果。它不是以貨幣單位來表示,而是采用臨床指標如搶救患者數、延長生命年限、治愈率、有效率、預防并發癥數量等來表示。本研究以痊愈率及有效率來表示療效,將痊愈率+顯效率視為有效率[3]。

1.7 研究方法

采用最小成本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以優選最佳的治療方案。藥品和檢查費等的價格按2003年的價格(臨床試驗年份)。

1.8 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統計分析軟件為SAS8.1版,主要用t檢驗和Ridit分析。

1.9 分離致病菌與藥敏試驗

兩組試驗藥共分離出各種致病細菌171株,其中加替沙星組83株,清除80株,細菌陽性率為84.7%,細菌清除率為96.4%;左旋氧氟沙星組88株,清除84株,細菌陽性率為83.0%,細菌清除率為95.5%;細菌陽性率均大于80%,達到試驗設計要求。藥敏結果:共分離致病細菌171株中,紙片法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加替沙星敏感166株,敏感率為97.1%;紙片法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左旋氧氟沙星敏感163株,敏感率為95.3%。經Fisher檢驗,兩組療效差異無顯著性(P>0.05)。

1.10 臨床療效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治療細菌感染臨床療效比較注:兩組療效比較,經Ridit分析,*P>0.05無顯著性差異。

1.11 不良反應

進入本項臨床試驗不良反應評價病例共計205例,其中加替沙星組98例,左旋氧氟沙星組107例,兩組均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神經系統反應、皮疹、轉氨酶升高、靜脈炎。加替沙星組患者中有14例藥物不良反應,1例肯定與藥物有關,4例與藥物很可能有關,9例與藥物可能有關;左旋氧氟沙星組15例藥物不良反應,其中4例與藥物有關,1例與藥物很可能有關,10例與藥物可能有關,其中1例因注射部位疼痛退出試驗;加替沙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39%,左旋氧氟沙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02%。經Ridit分析,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

2 藥物經濟學分析

2.1 最小成本分析(單純藥品費用比較)

由于北京和上海等地區的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患者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癥狀相近,且入組前、后的檢查項目、掛號費等條件接近一致,同時在臨床療效、痊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又無顯著性差異,因此,本研究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方法,來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間藥品費用的差異。各組患者均按標準劑量服用,由于是參考文獻,故每例藥品費用(元)=療程用藥量×藥品單價(元)

A組平均療程為8 d,給藥總劑量是3.2 g,0.2 g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為138元,經計算藥品費用為2 208元。

B組平均療程為7 d,給藥總劑量是2.8 g,0.2 g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為30.6元,經計算藥品費用為428元。

治療結束后,B組每例患者比A組每例患者直接節約藥品費1 780元。治愈每例患者所需藥品的最小費用為:A組3 328元;B組622元。

2.2 成本—效果分析(標準化直接成本比較)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找達到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最低的治療方案,即在成本和效果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成本效果比(C/E)則把二者有機聯系起來,C/E為增量成本—效果比。成本—效果分析結果,見表3。表3 兩組治療急性細菌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s)注:經t檢驗*P﹤0.01 ,**P>0.05;經χ2檢驗:***P>0.05。

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組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13.2元,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33.1元;與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相比,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每增加1個療效百分點需多花費5 552元,可見,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組比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組更具成本效果,見表3。

2.3 敏感度分析

藥物經濟學研究中所用的變量通常不易準確測量出來,而數據的不確定性可能使分析結果產生偏倚。事實上,有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對分析結果都有影響,敏感度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與分析數據在一定限度內的改變并不影響分析的結論,就可以認為目前的分析是可信的。

隨著新藥的不斷問世及大規模的投入生產,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強化,以及零售藥店的沖擊,勢必促使藥價逐漸降低。所以,假設藥品成本降低50%,其他價格不變,其價格的敏感度分析結果見表4。表4 兩組治療急性細菌感染的敏感度分析注:經t檢驗*P﹤0.01 ;經χ2檢驗:**P>0.05。

以上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6.3%、91.8%與68.87%、91.5%,兩組組間療效相比P?0.05,兩組細菌清除率為96.4%和95.5%,不良反應為14.4%和14.0%,兩組組間分別比較P?0.05。而治療每例患者所需藥品的最小費用分別為3 328元和622元;以臨床總有效率計,C/E分別為:33.1和13.2,ΔC/ΔE為5 552。

3 討論

A組使用的加替沙星是第4代氟喹諾酮類藥物,而B組使用的左旋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諾酮類藥物,A組的平均療程為8 d,B組為7 d,治療后在臨床療效、細菌清除率及不良反應率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在當今細菌耐藥性日益增高的同時,反而讓細菌提前產生了耐藥性。

通常一種新的抗菌藥投入市場時都是比較昂貴的,但隨著制藥企業大規模的生產和大量投入市場使用,降低了制藥成本后勢必造成降價的趨勢。而合理用藥的宗旨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當”,一個好的治療方案不僅要求安全、有效,還應經濟實惠,療程、用法適當;藥物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性醫療費用增長以及藥品高額消耗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將經濟學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評價臨床藥物治療過程,并以此指導醫師制訂合理的費用—效果處方,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藥物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控制藥品費用不合理增長,為藥品的市場營銷提供科學依據,為政府制訂藥品政策服務[4]。本研究表明,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13.2元,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33.1元,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較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增加1個療效百分點需多花費5 552元。敏感度分析顯示,藥價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不影響分析結果。因此,目前治療急性細菌性感染中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和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相比較,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較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更具有成本效果優勢。

參考文獻

1 肖永紅,鄭 波,薛 峰,等.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與鹽酸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雙盲隨機對照治療急性細菌感染[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3,19(6):403408.

2 王玉和,黎俊華.頭孢甲肟與頭孢哌酮治療急性細菌性感染的藥物經濟學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06,15(10):830832.

第5篇

一、勞動經濟學理論解析

勞動經濟學理論主要是以勞動關系為研究對象,對勞動經濟的發展規律進行總結。分析如何在投入最少的勞動費用的情況下,創造出最高的經濟效益。然而我國對此理論的研究相對較晚,與國際上先進的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國內從事此方面的研究機構相對較少,無法適應經濟的發展要求。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情況還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應當對當代勞動經濟學理論進行深入的解析,積極學習外國的先進理論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二、勞動經濟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關聯

勞動經濟學是經濟學領域的知識,人力資源則屬于管理學領域的知識。從表面上分析,兩者關聯不大,但在實踐中兩者關聯密切。實際上,兩者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分析勞動經濟學后發現,其與人力資源管理在根本上存在相近之處,但也有較大區別。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資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則主要對雇傭關系進行解讀,研究對象都屬于勞動關系,因而有相近之處。但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側重于研究企業內部的勞動關系,目的是對市場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沒有交易成本,而且有競爭性。對人力資源管理而言,雇傭關系則是管理層對員工進行管理,只要在實踐中有行動,就會付出交易成本。盡管兩者在研究范圍上不盡相同,但研究內容和方向都存在一致性,均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進人力和市場的彼此作用。因此,尋找兩者中能對彼此產生積極作用的部分,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事業意義重大。

三、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1.員工招聘未按理論進行。當前,一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并未參照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對招聘進行限定,僅依據經驗對員工人數和投入成本進行判定,招聘的中出現的偏差造成企業獲得的利潤受到影響。在短期內,要結合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在勞動力邊際收益與邊際費用保持一致時,勞動力人數達到最優狀態。從長遠發展進行分析,企業的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能得到較為合理的控制,此方面工作能會對企業的產品產量產生影響。因此,企業招聘人數不能隨意變化,要利用理論指導實際。

2.薪酬管理存在不足。薪酬管理企業的工作效率、員工工作效率均會產生較大影響。良好的薪酬管理,不僅能促進企業成本控制,也能幫助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現在企業雖然認識到此項工作會對企業產生較大影響,但并未有一套與其相匹配的管理方案。工資水平長期沒有變化,造成勞動效率降低。工作效率對較差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不僅無法實現發展目標,也讓員工失去奮斗動力。如果工資漲幅過高,雖然能提升員工工作動力,但讓企業承受沉重的負擔。依據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實際意義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業開展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倚仗。

3.重要員工流失。企業中的一些核心人才對企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些人才的流失,造成的損失較大,一些核心人才的流失會帶走企業的部分技術,乃至一些重要資料,還會導致企業之前開展的培訓和管理沒能發揮全部作用。一些關鍵職位的空缺,會對整個企業的流程產生負面影響,讓企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如果管理人才流失,會削弱團隊影響力,影響團隊的合作精神,甚至會造成更多員工的流失。

四、利用勞動經濟學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增強的對策

人力資源管理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距今已有數十年,理論日趨完善、成熟,為企業發展起到較大的支持作用。但是,社會發展速度過快,人力資源的發展難以跟上步伐。從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觀察,人力資源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均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要對人力資源管理重新進行分析,從新的角度對其內容進行拓展、更新。

1.加深企業員工對勞動經濟學的重視。要定期在企業內部展開勞動經濟學的培訓活動,讓員工學習勞動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讓此理論觀念深入人心,對企業的經濟行為進行控制,使企業的發展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全面學習經濟管理理念,讓勞動經濟學理論滲透到各個發展環節中。管理人員也要學習理論知識,加強對員工的管理水平,促使此理論能對人力資源管理形成較強的推動作用。也要在每月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召集全體員工參加,對勞動經濟學理論進行深入理解,進行專門討論,員工之間交換看法,通過交流知曉他人對勞動經濟學的理解,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2.利用勞動經濟學理論指導招聘。人力資源管理的最初環節就是員工的招聘和選任,作為此項管理工作的首個環節,要謹慎處理各項事務。在考慮利潤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通常要結合雇傭成本。因此,要妥當處理員工雇傭問題,讓員工能與企業的發展相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學習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在招聘中使用這些理論解決現實問題。勞動經濟學中存在替代效應,指的是在工資率上升的情況下,單位時間獲得的收益更多,勞動者為賺取更多酬勞,會不惜犧牲閑暇時間增加工作量,以期獲得更高收入。可以靈活運用此理論中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合理安排員工的工作情況,讓員工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在短時間內,企業投入的資本難以發生較大變化,但在勞動力方面的投入則會可能發生變化。因此,企業可在發展過程中進行靈活變通,在當前的經濟效益比勞動投資大時,企業就要適度增加在勞動力方面的投入,讓這些勞動力能創造更大價值。

3.利用勞動經濟學理論展開培訓。人才培訓是提升員工覺悟和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徑。培訓活動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實際培訓中,要以勞動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利用其中與培訓有關的方法讓培訓更合理。在實際培訓中,要對員工的培訓強度進行控制,讓員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要對員工培訓進行合理規劃,讓員工能合理利用培訓時間,在有限的培訓時間內能培養出更高能力。在培訓過程中,要組織專項的實踐模擬活動,讓工作人員在實踐中認知所學理論,切實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企業借此機會檢驗培訓成果,判定利用勞動經濟學理論進行培訓能否起到較佳效果。

第6篇

[關鍵詞] 上市后中藥;藥物經濟學;技術規范;評價

藥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ics)是對醫藥資源配置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其評價和研究的視角主要包括社會角度、患者角度、醫療機構角度和保險方角度。不同的研究角度需要計量的成本和產出范圍是不同的。在中藥上市前評審和上市后評價中,藥物經濟學評價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目前已經有33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部門制定出了適合本地區的40多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用于指導和規范藥物經濟學評價,中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開展較晚,為了規范中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于2011年推出了《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1]簡稱“指南”。

與一般西藥相比,中藥的特點有相對較好的耐受性、資源的依賴性、批次間的不穩定性等,決定了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與實施的獨特性。中成藥的經濟學研究屬剛起步階段,研究與實施難度大。中成藥經濟學評價的模式還有待于逐步探索。本文在“指南”的基礎上,從中成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的技術角度首先提出了制定《中藥上市后藥物經濟學評價技術規范》,其目的是規范中成藥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案的設計、實施細則,使中成藥藥物經濟學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1 范圍

本技術規范適用于已上市中藥包括中成藥、按文號管理的中藥飲片及其他用藥途徑的中藥制劑的藥物經濟學評價。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2011年版);《美國藥物經濟學指南》(2009年版);《荷蘭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2006年版);《澳大利亞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2007年版)。

3 術語和定義

3.1 前瞻性藥物經濟學試驗[1](pragmatic clinical trial) 前瞻性藥物經濟學試驗是專為藥物經濟學研究設計,能反映現實條件下藥物的治療效果,具有很好的外部真實性,但由于取消了外部限制、受試者依從性差和混雜因素多,因而內部真實性較低,又因其費時費力故很難在短期內推廣。

3.2 平行研究[1](piggy-back) 平行研究將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藥物臨床試驗相結合,通常在藥物臨床Ⅳ期試驗進行經濟學評價,這是目前制藥企業對新藥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時較常采用的設計方法,具有很好的信度和內部效度,但其外部效度低。

3.3 回顧性隊列研究[1](retrospective cohort design) 回顧性隊列研究是回顧性研究設計中的首選方案。有關數據大多可直接獲得,成本較低,研究時限也較短,有較好的外部真實性。隊列研究要求對任何可能的混雜因素,如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多種疾病并發狀況等因素進行控制,但仍存在選擇偏倚,需要辨別并加以控制。

3.4 混合研究設計[1] 混合研究設計主要是以上幾種研究設計方法的綜合運用。通常從前瞻性的臨床試驗或回顧性隊列研究中已獲得足夠的臨床效果數據的基礎上,需要通過回顧/橫斷面調查繼續收集有關成本數據。混合研究設計是一種省時省力的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在沒有條件開展前瞻性研究時可以作為替代選擇。

3.5 成本[1](cost) 成本是指實施預防、診斷或治療項目所消耗的資源(人、財、物、時間等)或所付出的代價。主要包括成本的確認(cost identification)、成本的測量(cost measurement )、貼現分析(discounting)以及不確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從社會化的觀點出發,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又分別包括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

直接醫療成本(direct medical cost)是指直接與治療干預有關的成本。如預防、診斷和治療費用等等。

直接非醫療成本(direct non-medical cost)與治療干預有關的非醫療成本也應該包括在分析中,如病人的交通費、營養費等。

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通常指由發病或死亡引起的生產力喪失,計算時通常需要分攤處理。

隱性成本(intangible cost)由于某種疾病、狀態或干預導致的疼痛、痛苦等無形損失。

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將多種醫療干預措施進行對比時,一種干預措施相對于另一種干預措施增加的成本。

3.6 效果[1](effectiveness) 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優先使用實際效果指標。當只能獲得試驗條件下的臨床療效(efficacy)指標時,建議根據相關模型用臨床療效指標估計效果指標,再進行分析。如果不能進行模型估計,仍可以采用臨床療效指標進行評價,但應當說明在理想條件下和實際使用狀態下的可能的偏倚,并進行敏感性分析。為了提高不同干預措施之間的可比性,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應該盡可能采用終點指標(final endpoints)。如果獲得終點指標有困難,也可以采用比較關鍵的中間指標 (intermediate endpoints)進行分析,但應提供相應的研究文獻依據,說明中間指標與終點指標之間的聯系和相關程度。

3.7 效用[1](utility) 測量健康效用值時,當目標人群為健康人群時,建議使用通用(generic)效用值測量量表。當目標人群為患病人群,且有適合該病種的效用值測量量表時,建議使用疾病專用(disease specific)效用值測量量表。當目標人群為患病人群,但沒有適合該病種的效用值測量量表時,建議使用通用效用值測量量表。健康效用值的測量工具可參照《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推薦的量表。

3.8 效益[1](benefit) 直接效益(direct benefit)是指干預措施所節省的衛生資源。在測量直接效益時要特別防止雙重計算,即避免將所改變的衛生資源同時計入成本和健康產出變量當中。

間接效益(indirect benefit)是指實行干預措施后所減少的病人健康時間的損失或勞動生產力恢復帶來的效益;無形效益(intangible benefit)是指實行某項干預措施后減輕或者避免病人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康復后帶來的舒適和愉快等。這兩者的量化沒有直接發生實際貨幣交換的收益,因此需要一定方法予以測算。

3.9 成本效果分析[1](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成本效果分析指導思想基于受限制的最優化方法,即成本的效果最大化或效果的成本最小化。健康結果以物理或自然單位表示。自然單位可以是臨床各種單位,如減少的血壓毫米汞柱、臨床量表評分的改善;也可以是臨床終點指標,如失能天數、挽救生命數和生命年的延長。是藥物經濟學評價中使用最廣泛的評價方法。當研究藥物與對照的臨床結果(如功效和安全)相同時適用成本最小化分析(CMA),即直接比較成本的大小。

3.10 成本最小化分析[1](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 成本最小化分析又稱為最小成本分析,當2種備選治療方案的結果(效果和安全性)相同時,根據成本來比較這2種治療方案相對經濟性的一種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即直接比較成本的大小。

3.11 成本效用分析[1](cost utility analysis, CUA) 成本效用分析是以質量生命調整年作為健康產出,對2個或多個可選擇的醫療干預進行經濟學評價方法。是CEA的效果采用質量調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來表示的一種特殊形式。QALYs同時考慮了生命質量(quality of life,QOL)和數量的變化,由于采用單一成本指標(貨幣)和效用指標(QALY),適用于臨床結局指標不同的各種不同治療藥物之間的比較。

3.12 成本效益分析[2](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 成本效益分析理論基礎是福利經濟學的帕累托改善的標準原則。將成本和結果均轉換為貨幣單位,對2個或多個可選擇的醫療干預進行經濟學評價方法。但由于效益難以精確測定而較少使用。目前常用估計效益的方法有人力資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 HCA)和意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WTP)。

3.13 貼現[1](discounting) 貼現是指將未來成本和未來結果轉化成現值。貼現率(discount rate)一般為市場利率,建議采用1年期的國家指導利率或國債利率進行貼現。對于健康產出,建議采用與成本相同的貼現率進行貼現和敏感性分析。

4 藥物經濟學評價主要內容

4.1 目的和研究角度 中藥上市后藥物經濟學評價的目的是中藥上市后的藥物治療疾病進行的成本-效果分析,提供成本效果最佳的藥物治療干預方案,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優化藥物資源配置。

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可以站在國家、企業、醫療服務提供者(醫院等)、第三付費方及終端消費者等不同的立場,分別從全社會、產業、醫療服務提供者、保險機構和患者等不同的角度和觀點來進行。評價立場和觀點不同,評價的目的或目標也隨之而異。從全社會角度出發的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的是實現全社會藥物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佳利用,進而實現社會群體健康狀況的最大程度改善;從醫療服務提供者、保險機構角度出發的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的是如何以盡可能少的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患者個人角度出發的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的是如何以盡可能少的個人支付,實現自身健康狀況的最大程度改善。研究者應根據研究目的和報告對象明確研究角度,應當自始至終堅持研究角度的一致性。一旦研究角度確定,研究設計、分析方法、成本和效果的測算等一系列評價過程也隨之確定下來。

4.2 評價的藥物 由于甲類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中的中成藥多為通用藥,其成本效果已不用證實,不需要進行評價。而對于“療效較好,價格略高”的新藥進入乙類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時,可以通過藥物經濟學評價來比較新藥與常規用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為決定某一中成藥是否可以進入各省的乙類藥品目錄提供依據。

用于治療艾滋病、惡性腫瘤、罕見病等的新藥;治療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的新藥;突發事件應急所必需的藥品等藥品不需要進行評價。缺少替代品的或者替代品少的藥品不需要進行評價。在療效上沒有明顯優勢的,或不具成本優勢的藥品也沒有必要進行評價。新上市的,存在眾多替代產品的藥品需要進行評價。對于具有傳統療效的中成藥要有重點地開展經濟學評價,治療同一病癥有中、西醫治療方案的,不同品牌的同種中藥質量差異較大的,有多種劑型的,這些中藥品種應該作為評價對象。

4.3 評價的研究設計 藥物經濟學評價設計包括前瞻性的“平行”研究和藥物經濟學臨床試驗、回顧性隊列和病例對照研究、模型法研究設計及混合研究設計[3]。藥物經濟學臨床試驗是藥物經濟學評價常用的方法,也可接受二次數據的Meta分析,但必須保證研究文獻的同質性[4]。診斷應采用“病”“證”結合的模式。

4.4 評價指標的選擇 由于中成藥是按規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而成的劑型,組成成份較多,常常具有多重療效。評價前應預先確定療效評價的觀察指標和判斷標準。臨床效果可以有多個評價指標,包括主要/次要療效、輔助效果、不良反應。療效評價標準應參考我國和國際頒布的評分標準。

中藥從整體把握療效,全方位調節機體功能,因此要根據研究目的和對照藥物的不同,確定療效評價標準。當中成藥有多重療效時,選擇主要療效來進行衡量和評價。使用生物生理學指標、臨床療效指標和健康指標,中成藥的療效應該按照相關病癥的權威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

臨床療效的評價可以采用“病”“證”結合模式進行,也可以采用綜合評價;由于病人伴隨有其他疾病,因而需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時,這些藥物難免與被評價藥物存在協同、拮抗等聯合作用,干擾了對被評價藥物的效果的準確判定,這時可以進行被評價藥物使用前后的自身前后對照,或者對病人進行配對比較,以消除其他配伍治療對該評價藥物的影響。

由于中醫治療基本上不會使用單一的某一種中成藥進行治療,而是要與其他中成藥或者其他西醫手段配伍治療(以下稱之為“基礎治療” ),這時可以設計3組治療方案:被評價中成藥+基礎治療組(A+O),常規對照藥+基礎治療組(C+O),基礎治療組(O),分別測量3組的療效,通過分別與基礎治療組(O)的比較獲得被評價中成藥和對照藥的療效,對中成藥療效的判定,除正常理化檢查,還應結合治療前、后中醫診斷的結果,并與前述理論假設的中醫診斷預期結果進行比較,以接近程度進行評估。

4.5 產品描述、目標人群描述和疾病經濟負擔 考察要進行藥物經濟學評價的藥物對目標人群總體定疾病的總成本,從宏觀層面研究疾病對全社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優先重點的選擇提供了依據。

在對產品進行藥物經濟學評價時需要明確藥物的適用人群,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目標人群應當采用流行病學特征描述受試者的類型,如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有或沒有其他并發癥或危險因素、年齡、性別、社會經濟特征等。

4.6 明確藥物臨床定位 全面闡述藥物的治療范圍,如果范圍狹窄,要準確表達限制的范圍;如果范圍較廣,則要指明針對的主要適應癥。同時要考慮臨床有合并用藥的情況。由于某些中藥的組成成分較復雜,具有多層次、多靶點的特點,適應癥復雜臨床定位多不明確,在進行藥物經濟學評價時需明確臨床定位,對相應適應癥進行成本-產出分析,為了確定臨床定位,在藥物經濟學評價前,進行相應的臨床調研分析以明確藥物臨床定位。

4.7 對照藥物的選擇 中藥藥物的經濟學評價建立在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因此對照的選擇非常重要。原則上,對照的選擇應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則。藥物的對照通常是標準治療方法或常用方法,可以是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標準對照是常規醫療中效果被證明的首選治療方法。對照藥應選擇適應癥相同的常規治療藥物;若藥物屬于新的治療類別,則選擇適應癥最相近的藥物作為對照。如果某些疾病目前仍然無有效的醫療措施或不建議干預,可以與安慰劑進行比較,但需說明無醫藥干預的臨床合理性。

4.8 評價人員的要求 必須經過培訓,擁有相關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熟悉研究背景和要求,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

4.9 成本測量 從社會化的觀點出發,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又分別包括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

成本是資源(Q)數量向量和單位價格(P)的乘積。每種資源數量應以自然單位列出。直接成本的單位價格采用市場零售價格進行估算。

間接非醫療成本計算有3種方法:人力資本法、意愿支付法和摩擦成本法(friction cost method)。最常用的計算方法是人力資本法,即采用年平均工資來測算因患病或死亡帶來的社會經濟的損失[4]。意愿支付法是指一個人愿意確保健康和接受某種治療干預自愿支付的最高金額,通過對受試者的問卷調查獲得,采用此方法要特別說明研究中的假設、提問方式、測量效益的范圍、問題的語言表述等等。由于受試者回答受保健系統和許多因素影響,調查方法還有待改進。“摩擦成本法”的基礎是疾病導致的生產損失,取決于廠家為恢復生產所花費的時間。指替代受試者工作所花費的成本,常受市場失業水平的負面影響,生產力損失的這段時期稱為摩擦期[5]。

4.10 效果測量 藥物經濟學評價效果測量時選用效果(effectiveness)指標,在進行急性疾病藥物經濟學效果評價時,多用各種實驗室或生物生理學的測量指標(如血壓、血糖、血脂、血液學指標、病毒性標志物、病原菌培養轉陰)等替代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因不良反應或治療失敗退出臨床試驗的比例等來評價藥物效果。在慢性疾病藥物經濟學評價時,觀察效果的時間一般要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可對結局指標如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生存質量等進行測量。

在藥物經濟學評價效果測量時也會選擇效用(utility)或效益(benefit)指標。具體采用何種指標取決于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研究設計、藥物的預期效果和疾病的特點等。中成藥上市后藥物經濟學評價可以首選效果指標。研究時間足夠長者,也可以選擇效用指標。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健康測量結果轉換為以貨幣單位計量的效益指標。

4.11 不良反應監測 一個藥物的所有安全性問題很難確定和預測,一般靠大規模的長期臨床監測來確定藥物的ADR發生率,ADR類型和特征,藥物經濟學評價應包括因ADR導致的經濟損失及對不良反應進行成本分析和效益風險評估。

4.12 成本和效益的貼現[5] 貼現是指將未來成本和未來結果轉化成現值。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項目一般時限較長,如果研究的時間超過1年,就應該對成本和效果進行貼現。為了提高研究間的可比性,所有研究都采用相同的貼現率很有必要。建議應對采用的貼現率進行敏感度分析。

4.13 不確定性的處理 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的學科特點之一是預測性強,也即在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過程中所用的數據不是備選方案真正實施于總體后的實際數據,而是備選方案實施于樣本而得的數據。由于影響樣本和總體實際的成本和收益數據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這些因素未來的變化具有程度不同的不確定性,加上研究條件的差異及患者的個體差異等因素的作用,以及樣本數據本身的代表性、真實性和可靠性等有賴于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等等,所有這些影響會導致樣本數據與總體實際發生的數據之間很可能存在偏差,從而可能導致評價結論偏倚或錯誤,最終給患者或付費方帶來風險和損失。

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決策失誤的風險、減少損失,需要了解各種影響因素發生變化時對備選方案經濟性的影響程度,需要了解備選方案對各種因素變化的承受能力,以及對應于影響因素可能的變化,備選方案經濟性的概率分布,需要掌握風險條件下正確的決策原則與決策方法。不確定性分析將有助于上述問題的解決,因此,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評價要結合不確定性分析來進行,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

從分析方法上來看,既可以使用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也可以使用敏感度分析方法來處理不確定性。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如對于獨立的成本和效果,可以直接計算95%可信區間來估計其測量的精確程度。而對于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區間則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橢圓法、Taylor 級數擴展、Box 法、Fieller準則和非參數的bootstrap 法來計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區間。如果不知道成本效果數據的分布,可采用非參數方法bootstrap法和jackknife估計技術計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區間[6]。

4.14 數據分析 確定型敏感性分析:單因素(one-way sensitivity analysis)、多因素(multi-way sensitivity analysis)、閾度分析(threshold analysis)、極端值分析(analysis of extremes)和情境分析等。

4.15 評價方法 可選用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成本-效益分析(CBA)、最小成本分析(CMA)來分析中藥上市后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7]。

4.16 方法和結果的報告[1] 參照《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格式撰寫。本技術規范規定了上市后中藥藥物經濟學評價的流程,通過對上市后中藥藥物經濟學的評價,從而使患者在得到最佳治療的同時承擔最小的經濟負擔,對于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經濟、高效的醫療服務以及優化中醫藥資源的配置具有深刻的意義。

(中藥上市后再評價技術規范指導委員會:王永炎,杜曉曦,晁恩祥,翁維良,季紹良,易丹輝)。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課題組.中國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1(3):6.

[2] 胡善聯,陳文.構建藥物經濟學研究和實踐的平臺[J].中國處方藥,2008(4):12.

[3] 田峰,付瑩坤,謝雁鳴.中藥上市后臨床再評價試驗樣本含量估算方法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8):1097.

[4] 楊莉,胡善聯.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成本測算[EB/OL]. [2007-03-05].http://sph. fudan. edu. cn:81/pe/paper. shtml cmd=uv&scope=pe&lan=zh&id=4028803b111d772801111d8982990006.

[5] 楊莉,胡善聯.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成本界定及存在的爭議[J].中國藥房,2003,14(11):670.

[6] 楊莉,胡善聯,陳文.成本效果比五種可信區間日估計法比較[J].中國衛生統計,2004,21(3):150.

[7] 張方,王曼,杜珺.中醫藥經濟性評價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09,5:4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draft version for comments)

XIE Yan-ming1, WANG Xin1,2*, WANG Nuo3, CHANG Yan-peng1

(1.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75, China;

2. Beijing Bionovo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24, China;

3.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Pharmaco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t-marketing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can better reflect the clinical and market valu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is to make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regard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more scientific and fair. Every country′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act as reference guidelines, we have already drawn up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se are in preparation for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Chinese medicine.

第7篇

高二經濟學小論文范文一:課外實踐在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主要講解與研究工程建筑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做到最佳結合,是經濟學知識融入到工程建筑領域的相關學科,具有交叉性與滲透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復雜性與深奧性相結合的特征。隨著人類社會欣賞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價值觀的不斷升級與完善,任何一棟建筑施工前進行規劃與評估時,人們不僅僅看重這棟設施的建筑價值,更為看重的是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就給我國工民建專業的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所相關院校都應重視工程經濟學這門學科的課程教學,著力培養土木類畢業生的經濟學思維。這門學科的教學離不開課外實踐環節,如何有效組織課外實踐活動、發揮實踐環節對課堂教學的互補作用,就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工程經濟學的教學意義

工程經濟學也是一門復合型學科,涉及到工程建設概論、現金流量管理、建設項目評價、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投資效果評價、建設工程的時間價值與社會價值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門學科可以實現一些獨特的教學目的。

(一)可以培養土木工程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思維

傳統的土木工程類學科的專業教學中,一般院校和教師都重在傳授建筑領域與施工環節的相關知識,學生也重在學習規劃、設計、畫圖、預算、造價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這些學生一旦畢業進入工作領域,都會成為建筑型人才。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人們社會價值觀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人群的審美水準也在不斷提升,而且經濟領域中投融資體制的不斷變革,這就要求我國建筑類人才在進行施工設計、項目建設規劃時,不僅僅要評估技術領域的可行性,更要分析每一個項目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價值,是否能順利實現盈利并及時收回投資、是否符合人們的審美與欣賞習慣、是否與社會文化觀念和周邊人文環境相吻合等等經濟與社會指標,這就要求我國一些院校重在培養土木類學生的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思維。

(二)可以培養學生滿足施工企業多人才多樣化需求的能力

隨著經濟管理體制的深入進行,我國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施工經營單位、規劃設計單位和建筑企業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主體,這些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也從單一化的技能需求演變為多樣化的復合需求。在這種社會趨勢中,我國相關院校在進行建筑類專業的學科教學時,就應及時改革與調整教學安排與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工程經濟學的教學課時,向學生講授工程經濟學的理論內容,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僅僅是在要學習相關施工技藝,更要學習經濟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建筑施工領域中預算、控制、分析、評估、規劃等環節中的具體運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滿足房地產開發公司與建筑施工企業的人才需求,使這些學生具備提升建筑施工類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理解工程建設領域的經濟學難關

現代房地產公司或施工類企業在開展施工之間,前期的評估、規劃與預算工作,不僅僅只考慮技術因素,更要關注經濟領域與社會領域的技術指標,對企業而言,如何照顧并對一些經濟指標準備好實施預案,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具備一些經濟治療的操作與處理能力,這些能力都需要相關院校在教學中進行重點安排,工程經濟學學科就可以學生理解工程建設領域的經濟學難關,理解與掌握一些經濟指標的主題內容與實施要求。具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講授如何計算折舊、分析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構建工程項目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計算、編制財務評價基本報表、投資方案比較、不確定性分析方法、評估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的影響等相關經濟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具備用經濟指標處理與分析建工施工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在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

工程經濟學具備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特征,這門課程的教學離不開一定的課外實踐環節,課外實踐在這門課程的教學安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

工程經濟學的只是比較深奧,既涉及到建筑領域的知識,還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方面的相關內容,對學生而言,有些內容相當深奧,也難以理解,教師單純的課堂講授難以實現預計中的教學效果,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最終掌握相關內容,為運用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課堂上一些知識的講授、一些習題的解答,僅僅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只有在課外實踐中,不僅僅到建筑工地上進行實際鍛煉,還得通過課外實踐進行一些實踐操作,尤其是用一些經濟方法來分析某個項目的施工周期、時間價值與經濟收益和社會受益等,通過具體運用來對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

(二)有助于學生從事一定的實訓操作

工科專業的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一定的教學實訓,課外實踐就是教學實訓的一部分,這個環節對工程經濟學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堂教學僅僅是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學生的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只有通過分組或者獨立開展一定的實訓活動,才能把一些理論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比如:對于一些固定資產、原有建筑、待建項目的使用價值進行折舊計算、項目資金的時間價值評估、施工進程中不確定因素的評估、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對項目資金和流動資產的影響,等等,這些具體內容只有通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運算、造表、列式、分析等活動,才能加深理解并得以熟練運用,課外實踐環節就是工程經濟學課程中教學實訓的有機構成部分。

(三)有助于提升的實踐操作能力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土木建筑類的畢業生和而言,積極具備本專業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等等,更需要具備用經濟學、管理學的相關原理來分析項目施工可行性、社會文化價值等綜合分析處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就要求每所相關院校在開展工程經濟學學科的教學中,重視課外實踐環節,教師可以率領學生走進施工工地,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出這個項目的未來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情況,讓學生走進已建成的標準建筑,嘗試開展畫圖、價值估算、價值折舊等經濟分析活動;還可以通過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制作經濟學建筑作品圖集之類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持續不斷的書面寫作,提升他們的應用文處理能力,增強他們的職業競爭力。

三、工程經濟學中課外實踐環節的實施方式

根據國際具名院校相對成熟的實施方案,工程經濟學課程中,課外實踐的實踐至少需要課時總量的30-40%,時間不夠的話,達不到實踐的效果,故此,我國相關院校應合理安排課外實踐的教學時間,采取一些靈活的實施方式,確保課外實踐環節的順利實施。

(一)鼓勵學生從事獨立課外實踐

針對一些院校課程任務重、教學時間緊的客觀現狀,授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中,獨立從事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彌補課外實踐時間的不足。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結合一些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描述、建立或解決一個來他們自身所學學科的工程經濟學問題(例如建筑工程或電氣工程);運用軟件計算課后習題,并給出答案;闡明每個問題都考查了哪一個知識點;收集可以闡明工程經濟學某些方面知識的數據、資料、照片或圖表,并在這些數據、資料、照片和圖上寫上標題等說明性文字;計算分析過程和列示簡要評價的可行性分析報告,等等。學生獨立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延長課外實踐環節的總體時間,每位學生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重點對自己難以理解的知識要點進行反復實踐操作,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為止。

(二)合理安排分組實踐活動

課外實踐中,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分組實踐,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興趣愛好相似、學習成績差距不大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布置出模擬投資項目實例,讓學生完成財務分析模型和經濟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選擇一個社會上或校園中的工程項目或問題,引導學生對一個或多個有建議的解決方案應用工程經濟分析。分組實踐的時間安排上,教師可以允許一部分實驗在課堂上作,另一部分實訓內容由學生自己在課后獨立完成,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字處理能力,實訓作業實行電子版提交,這些內容都有助于課外實踐環節的順利完成。

(三)探索課外實踐的新模式

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工程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訓基地應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理論、實踐、實訓的要求,每所院校都應按照實用型和緊缺型的人才培養方案,把理論教學和實訓有機結合,邊講邊練,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確保課外實踐的順利進行,學校還應改革考核措施,把實踐成績、實踐考核、學生作品成績等內容和日常表現都納入到這門學科的期中期末考核之中,徹底改變一卷定成績的單一考試模式,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雙師型實師資隊伍建設,聘請專業教師承擔相關的專業管理和專業實驗工作做到授課教師與實踐教師的完美結合,使得教學內容與實踐安排做好有效統一,以更好地適應教學改革需要,認真總結理論教學與實訓技能的有效運行機制,探索出實施新模塊課外實踐的實施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廣,最終實現造價類工程經濟學課外實踐的新模式。總之,我國相關院校在工程經濟學的教學安排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工程經濟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相關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才能強化學生對工程經濟的認識,以實現學生對專業課學以致用的目的。

高二經濟學小論文范文二:數理時代經濟學論文

一、數理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數理經濟學在20世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并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方法。然而,在我國卻是20世紀末才逐漸開始學習和應用。國內較早對數理經濟學進行系統研究的是楊小凱先生,后來他在國外創建了超邊際分析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二、對數理經濟學的不同理解

如今人們對數理經濟學的理解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數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學中的數學問題,其研究方法不同于純數學的方法(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而是可以通過查詢文獻,了解數理經濟學中所提出的數學問題,然后對它們進行解決。這種觀點可稱之為經濟學中的數學問題研究,根本算不上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所以說這種理解不可能是數理經濟學的合理解釋。第二種觀點認為:數理經濟學與經濟控制論并不是經濟學新分支,它只是采用更多數學工具來描述的微觀、宏觀、國貿、福利經濟學等經濟領域問題的。這種觀點是將數學作為工具,使用于經濟研究領域,也不能算做是獨立的科學研究,所以說這也不是對數理經濟學的合理解釋。第三種觀點認為:由于經濟系統的大規模與復雜性,任何定量計算的結果都不可能是十分準確的,采用較為艱深的數學工具,在最寬條件下來定性描述經濟系統的行為,則可能更準確地描述經濟運行規律。人們常稱之為側重于理論的數理經濟學,例如由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等人創立的理論一般均衡分析等。第四種觀點認為:數理經濟學要給出具體的即使是不十分準確的計算結果,其主要內容為一般均衡分析或可計算的一般均衡分析。例如在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斯卡夫、馮紐曼、列昂惕夫等人創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計算的一般均衡分析,目前已常見于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市場、資源市場、及國際貿易的開放等各類經濟系統的分析報告之中,并形成了很多精典的數理分析模型。第五種觀點認為:數理經濟學就是經濟控制論,只是將規劃解的存在性與求解方法等問題的研究作為數理經濟學的核心,而經濟控制論側重于討論穩定性、能控性、合理性、一定時空內到達合理位置的能達性等。數理經濟學試圖以經濟系統的確定性關系、隨機性關系、經驗性關系等方程來描述經濟現實,建立看包括決策系統、對策系統、線性系統、非線性系統、灰色參數系統、集中參數系統、分布參數系統、精確系統、模糊系統等等各類經濟分析系統模型。上述各種認識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是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數理經濟學。他們的多數人只是將其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或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獨立的進行數理邏輯的分析。很少將其視為經濟學發展的重要的歷史階段,或是經濟學的成熟標志。這種不從歷史必然選擇的視角,來觀察經濟學的演變規律的做法,不僅是保守思想的體現,更說明其對經濟學掌握程度。從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觀察經濟學的發展,自馬歇爾之后的新古典經濟、新古典綜合經濟學、甚至包括新興古典經濟學都可以看作是數理經濟為主流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是近代經濟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數理經濟學的研究意義

總結經濟學的發展進程,從語言邏輯的局部觀察,到數理邏輯的系統研究,不但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然,也是科學研究進步的必需。數理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發展的必然階段,其在經濟研究中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經濟分析的前提假設使用數學語言描述能準確無誤,可以減少后續的無用爭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各種爭論和意見分歧,究其產生的根源多是觀察問題的視角和分析問題的基本假設前提上產生的差異造成的。其次,數學語言是各類語言中邏輯最為嚴謹的科學,所以使用數理邏輯進行的推理將最為嚴準,可以防止漏洞和謬誤。第三,數理推理過程,可以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到的結論。第四,數理分析有利于后人在此基礎上繼續開拓。第五,可以在理論基礎上得出精確的結論,減少經驗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

第8篇

Abstract: January 2007,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recent year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ush forward projects, forming a leadership attention, planning and reasonable, well-organized, comprehensive package, with remarkable situation.

關鍵詞: 質量工程;教學質量

Key words: quality engineering;teaching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4-0269-02

0引言

200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央財政投入25個億,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按照建設全國一流財經大學的總體要求,結合我校“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本科教學的實際情況,我校特制定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的實施意見,以此為依據,我校開展了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配套的“質量工程”。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使我校擁有了一批與國內一流財經大學相適應的品牌和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擁有了一批市級教學名師和教學水平突出的教學團隊;實驗室建設取得快速發展,擁有國家級、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中取得突破,指導學生開展創新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模式和途徑更加成熟;教學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教學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

1我校質量工程的建設內容、實施方案和成效

1.1 專業建設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方面,按照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要求,“十一五”期間,按照“強優、扶弱、重基、支新”的專業建設方針,我校先后對校內36個專業進行了建設,新專業建設方面,針對我校英語、物流管理、傳播學、保險學、電子商務、城市管理、稅務、社會工作、勞動關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等11個畢業生不足三屆的新專業,在學校和各教學單位建設的基礎上,學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新專業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目前,經濟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統計學3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經濟學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被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財政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安全工程等10個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形成了以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為主體,優勢特色更加突出,法學、文學、理學、工學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

1.2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工程自2003年以來,我校圍繞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的全面建設,建成示范性、開放式課程,引導、帶動全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精品教材建設方面,結合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在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教學領域,以“校級精品教材建設立項”資助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教材出版,并推薦一批教材參加北京市精品教材的評選。目前,《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學》3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國際會計》、《國際經濟學》兩門課程被評為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西方經濟學》、《會計學》、《財政學》、《企業戰略》等19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有17部教材被確定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建設立項,34部教材獲得市精品教材建設立項, 65部教材被列為校精品教材立項,《勞動經濟學》、《保險學》等27部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受到了北京市的獎勵。

1.3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實施“質量工程”以來,我校的實驗室建設進入歷史新階段。為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實現實驗室建設的新突破。2007年制定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實驗室建設與發展規劃》,提出了“信息化、系統化、高起點、綜合性”的實驗室建設原則,開始了新時期實驗室建設工作。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認真分析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硬件,充實內涵,優化配置,共享資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實驗室建設工作新思路,將原來由各教學單位分別建設與管理的37個實驗室,整合組建成“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管理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工科實驗教學中心”、“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傳媒實驗教學中心”等5個實驗中心和1個模擬法庭實驗室,教學實驗室從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單一模式,轉化為綜合式、共享式以實驗教學中心為基本管理組織,校院二級管理以學院管理為主的實驗室管理體制。新的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了實驗室快速發展。目前,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已經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傳媒實驗教學中心被確定為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其它各實驗中心也正處在快速建設當中,實驗室建設的快速發展必將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4 大學生科研與創新訓練項目與創業行動項目以開放實驗室為支撐,以高水平教師為導師,以科研與創新項目為載體,組建學生創新團隊,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國家級、市級相關文件的指導下,我校啟動了校級大學生科研與創新訓練計劃(和創業行動項目)項目。自2007年起,我校已經資助460個校級大學生科研與創新項目,并鼓勵和支持學生申報市級和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目前為止,我校獲得市級資助的大學生科研與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共30項。

1.5 名師培育和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工程學校貫徹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針實施人才工程,設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基金,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同時結合教師自身實際積極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設計,加強中青年教師的職業規劃與培養。堅持基礎課教師集體備課制度,積極開展教學研討和教學觀摩活動,及時表彰和獎勵課堂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激勵教師潛心投入本科教學工作。2005年學校制定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學名師、優秀主講教師評選獎勵實施辦法》,采取提前申報、跟蹤考評、最后會評的方式,開展教學名師和優秀主講教師的評選工作,激勵廣大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四年來,有7人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獎,18人被評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學名師,37人被評為校優秀主講教師。同時,為鼓勵在教書育人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學團隊,學校制定了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與評審方案,開展優秀教學團隊的評選活動。由楊河清教授領導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統計學教學團隊、經濟學核心課教學團隊、金融學核心課教學團隊、工商管理核心課教學團隊等4個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會計學專業教學團隊、財政學教學團隊、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等10個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教學隊伍的建設促進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1.6 校外名師講學計劃通過實施校外名師講學計劃,為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榜樣和增添動力,促進我校本科教學水平的提高。學校統一規劃和管理,提供資金支持。聘請國內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長江學者等特聘教授為講座教授,聘任他們到我校承擔本科課程的教學任務或開設講座。

1.7 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堅持教學評估制度,建立質量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建立用人單位、校外專家和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教師、院系、學校三級質量保證體系。

1.8 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工程加強教學管理人員培養與業務培訓,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強、善于學習、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學管理隊伍。通過人才引進、競爭上崗等措施,加強教學管理隊伍的配備與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和學習考察,選拔優秀教學管理人員參加有關教學管理和研究的學術活動。

2質量工程的建設經費和組織保障

我校“質量工程”建設經費由學校引導教學公用經費支持。項目承擔學院和項目負責人遵循北京市財政局、市教委的文件精神和學校財務處、教務處制定的相應管理辦法,具體負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對于國家級立項項目,學校給予配套支持;對于市級和校級項目按照相關文件規定,給予經費的支持。

在組織保障方面,學校成立校“質量工程”實施工作小組,校長擔任組長,主管教學工作和財務工作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相關職能部門領導、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部分專家組成,并負責制定“質量工程”實施的方針政策、總體規劃和經費預算。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事務和各個項目的立項、檢查、績效考評和驗收等組織工作,辦公室設在教務處。

學校各學院(系、部)要按照學校統一部署,根據質量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任務,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結合本學院(系、部)的辦學特色,確立本單位“質量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項目的申報和實施,保證項目建設達到預期的效果。

學校質量工程辦公室負責對各建設項目的檢查、審計和績效考評,并依據檢查、審計和評估的結果,對項目和資金提出調整建議。建設項目完成后,辦公室將組織專家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驗收。

3存在的問題及以后的努力方向

教育教學質量工程是涉及學校教學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是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性工作,自實施質量工程以來,雖然我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在以后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快教學質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3.1 進一步加強教學改革,更新課程內容,研究和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強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在精品教材建設和優質教材的選用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認真落實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大實踐教學資金的投入,廣泛開展校內、校外不同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

3.2 加強校內評估機制的建設,結合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的結果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工作。充分發揮教學評估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不斷深化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強組織和協調,深入細致的開展教學專項檢查工作,優化教學過程控制,不斷提高本科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 教育投資 風險規避 方案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在這個經濟快速增長、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爆炸信息膨脹、互聯網普及的新時代,面對著全球化國際化的局面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高校大學生人數的激增、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新時代的大學生該何去何從?本文旨在從大學生自身立場出發來談個人教育投資及其方案的制定。

1 相關概念界定

“投資”是指為了實現某個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目標,而將一定的資金投入某項事業的活動。教育投資不同于一般投資,它屬于一種人力資本投資。這一投資是通過教育,增強勞動力的體力、智力,進而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及生產能力,以獲得更高的收益。①

教育投資,也稱教育資源、教育投入等,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領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或者指用于教育、訓練后備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②

個人教育投資主要是指大學生作為投資主體在大學這一主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場所投入時間、金錢、精力等,以期望獲得個人知識、能力、素質等綜合方面的提高,從而更好地面對社會或是為適應社會的行為表現。

2 大學生個人高等教育投資方案制定的意義

作為大學生,將自己的教育投入看做教育投資,將教育過程視為一項事業來經營,從受教育的被動者轉換為主動者,為自己的大學教育制定目標、實施方案以及風險規避,有著重要的意義。

2.1 提高主動性與積極性

通過對自己方案的制定, 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地位,使自己成為主導者可以更清晰地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更加主動地實施自己的方案。

2.2 有效地規避風險

大學生自己制定自己的教育投資方案,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從而規避將來的教育投資風險。

3 大學生個人教育投資方案的制定

3.1 分析個人教育投資成本、收益和風險

對大學生而言,個人教育投資成本可分為:直接資本或貨幣資本指大學四年的學費、住宿費、書本費、生活費等;間接投資成本主要是指個體因接受高等教育而可能放棄的工作收入或閑暇的效用。經濟成本也就是貨幣投資成本,還有非經濟成本如時間、精神投入無法衡量。

大學生個人投資教育收益主要有為兩種③:顯性收益指獲得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畢業后工作以及未來的經濟收入等物質收益,短期成效明顯;隱性收益指某種優秀習慣的養成、思維方式的訓練、道德修養的提升、生活情操的培養等精神層面的收益,這種收益可能在短期看來成效不是很明顯,但從長遠來收益將是無窮的。

所謂個人教育投資的風險是指個人對教育進行投資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政策、個人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將面臨著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的不利現象。

3.2 具體方案的制定

3.2.1 確立投資目標

短期目標:根據學校課程安排打好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專業技能以及大學每一階段實現學業任務。

長期目標:大學階段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好準備;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為以后的工作、人生鋪路,建立人脈網絡。

3.2.2 投資項目和重點

學習:作為大學教育投資的重點所在,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必需的,同時相關證件如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作為將來找工作的通行證,在大學期間是必修的任務。學習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訓練以及能力的提高以便為將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生活:建立朋友圈、擴大交際范圍、參與學校組織活動等都在充實著大學的生活,為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在個人生活中要注重對自己文化修養、生活品味、業余愛好等生活質量方面的提高。

3.2.3 計劃安排

大學四年在時間安排上可制定每一個階段的重點任務,如大一大二重在搞好專業基礎的學習和英語、計算機證書以及相關專業證書的考試;大三大四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

3.2.4 投資結果的評估

短期投資結果評估:可進行簡單評估如證書的通過情況、學業考試的情況;也可進行詳細的評估,如自己的專業應用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

4 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規避

首先,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是未來工作生活的保障,在大學階段,必須認真學好。同時在此基礎上,增加自己的人文修養,陶冶生活情操,培養興趣愛好,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其次,利用大學提供的各種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講座、優秀的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同時可以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最后,要有風險意識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思考力加上行動力。 隨著競爭的激烈及未來的不確定性,需樹立風險意識做好準備靈活應變。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養成仔細觀察、思考的習慣,同時形成良好的行動力。

未來的世界是變化莫測的,無時無刻不充滿著機遇與挑戰,作為大學生,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在大學階段制定好自己的教育方案充實自己,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注釋

① 鄒強.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東北財經大學:12.

第10篇

當今世界,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知識經濟已占據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相關資料顯示: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貢獻力的總和。知識信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本,成為逐步取代傳統資本支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知識經濟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在知識經濟時代,整個社會生產將圍繞信息流動來組織實施。

知識經濟和傳統經濟相比,從發展的動力、產業內容到效率標準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越來越依賴于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創新,以及知識信息在生產中的運用。新的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在于知識的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比如:投資回報率遞減原理認為,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在一個方向投資量越多,那么投資回報率就會越來越小,呈遞減趨勢。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導致投資回報率的遞減,在一定情況下,反而會呈現遞增趨勢。再如:傳統經濟學講的極限原理,認為勞動力、資本都是有限的,他擁有了,我就不能擁有。而知識就不一樣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無限的,創造力也是無限的。他可以擁有我也可以擁有,而且知識本身是無限的。

第二、勞動資料的信息屬性將在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過程的技術基礎和工作方式將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生產的主要活動將逐漸變成對于知識信號的加工和處理。不論在農業、工業還是在第三產業,高科技知識產業都表現得特別明顯。

第三、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生產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模式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管理系統將使生產組織管理機構更具有靈活性、適應性,而且使組織成員對于生產過程和決策過程的廣泛參與成為必要和可能,使決策更加科學化。

第四、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國際性的。

遍布全球的計算機化的信息網絡使得跨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使各國經濟越來越多地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知識信息系統廣泛的應用促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使得那些在知識的創造、采集、加工、傳輸和應用方面占優勢的國家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這種國際競爭依賴的不是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而是知識的創新。

可以說在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將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著計算機科學技術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速發展。并成為整個知識經濟時代的領頭羊。從某個角度講,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將體現在科技的競爭上。科技的競爭將最主要體現在計算機科學的競爭上。而計算機科學的競爭,將最終體現在國內的計算機教育是否能培養出大量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富有創新精神、能進行獨立研究、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計算機人才。而要培養出大量的一流計算機人才,計算機教育的學科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目前國內計算機學科建設存在的差距及改進建議

計算機科學作為一門嶄新的科學,它的最大特點是內容更新快和實踐操作性強。內容更新快,快到什么程度呢?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包含的領域日益拓寬,發展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一位20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專家,如果他稍微放松學習,他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就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老化,在最新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中所占的份額就會日益減少,到90年代中期就可能變成外行。實踐操作性強,強到什么程度呢?在計算機領域內,只出點子,從來不動手的人一般很難出大成果。一個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個實現者,這似乎是一條規律。因為開頭人們總會對新思想提出懷疑,而只有發明者本人才會不遺余力,承受一切艱難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實現。也只有發明者本人最清楚自己方案中的問題,能最有效地改進方案和克服實現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只提方案,自已不實現,則會使一項有價值的發明不能很快付諸實現。在高科技時代,一種新方案在市場上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一項發明的實施過程太長,也會使別人捷足先登。如獲得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的科學家,通常既是新思想的提出者,又是第一個實現者。如美國巨型機先驅,被稱為巨型機之父的Cray曾說過,當他提出一個新的構思時,人們常常說“Can’t do”(做不成),而對這種懷疑的最好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已動手做)正是這種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使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但與計算機學科特點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目前部分院校的計算機教育,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因循守舊的傾向,可以說現在許多學生花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的部分內容,有的在國際上早已過時,為了改善國內的計算機教育,使之盡快與國際接軌,適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有進一步改進計算機學科建設的必要。

第一、計算機領域是一個動態領域,目標每天都在移動,所以要追蹤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不斷調整和更新計算機的有關課程,把最先進的知識教給學生,為學生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建構開放式的計算機學科理論體系。

(1) 有些課程應該去掉或減少學分:

① 有的學校還在開設語言課Pascal 、Firtran等,應干脆去掉,或減少學分。(因為這些語言做一些大的課題功能弱、函數調用缺乏靈活性、機械記憶要求較高)

② 數據庫管理系統中的Dabse、Foxbase、Foxpro應該用新的Windows中的數據庫Access來替換。 (因為微軟支持Forpro收購Forpro,只不過是為了消除競爭對手,而并不是想推廣和發展它。而Access是微軟自創的數據庫系統,具備關系數據庫的全部基本功能,微軟還專為它的升級過程制作了提供給微軟Office用戶的MSDE數據引擎,這樣一來,在MSDE上面的編碼可以很容易地轉移到SQL服務器上。將來微軟如果只有一種數據庫那就是SQL服務器了。)

我們現在的上機實驗,過多的注重學生的打字訓練,這不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

(2)應該增開一些課程:

① 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與分析(因為面向對象具有封裝性、繼承性、安全性和多線程性等特性,便于設計大型的系統軟件)

② Java入門(因為Java是網絡的世界語,是一個獨立的工具和語言,并且有許多開發成果已成功地運行于Java平臺,可以預見,在將來Java越來越受到客戶的青睞。隨著Internet應用,必須對它的編程進行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使用Interner網,使Internet變成得心應手的工具,)

③ Internet與Intranet(介紹HTML等基本概念)(因為HTML作為一種超文本編輯語言,因為WWW的信息文本都用HTML這種格式語言寫成,Internet上所有生動的多媒體信息都是通過HTML簡單方便地進入全球網的。)

④ 電子商務(應介紹基本概念并提供有關案例。因為電子商務可以使企業在網上介紹自的產品、企業的形象和用戶及時溝通,并進行電子營銷,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效率。)

⑤ 計算機新技術發展方向(由于計算機教學用書和教學內容很難保持常新和有用,所以應該由專人花費大量精力支跟蹤最新技術和計算機世界的發展動向,并及時介紹給學生。)

⑥ 偏軟件的學生應增開TCP/IP網絡方面的課程。

⑦ 目前還需要增加一些技能課:小型網站的制作與管理、Photoshop圖像處理、Flas制作,為將來的就業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計算機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我認為應該用一半的學時來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因為只有足夠的上機,才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上機實踐激活他們的創造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如“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安排48學時的實驗,每5名同學為一組,合作完成一個硬、軟件組成相對完整的全新計算機系統的設計、實現和調試任務。課程結束后,學生們對硬、軟件系統在功能劃分和具體實現方面的關聯有了更切身的體會,課程還初步調整了部分學生喜軟怕硬的心態;專業課學習階段,課程實驗、設計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注重挖掘個體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興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其創造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應該讓學生關注市場最前沿的需求和已有技術的不足,強化學生的市場意識,把學生推到應用和市場的最前沿,引入到最前沿的、實用的科研領域,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機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7.(9).

[2] 羅朝盛,余匡輝,孫燕.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實驗CAI系統的設計與實現[M].浙江科技學院學報Vol.15 No.3,2006.9.

[3] 李茹.計算機基礎教學與考試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4(9):54―56.

第11篇

曾慶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于1995年合并組建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是一所已有50多年建校歷史,經濟學、管理學為重要特色和突出優勢,兼有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等六大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類大學。

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應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兩套馬車并駕齊驅。一方面,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流動站培養體系完善,“應用型+實驗班+國際化+優秀學生轉專業+主輔修雙學位”多層次財經類人才培養模式效果突出;同時,實踐教學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前景廣泛。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光大銀行總行營業部、中信銀行、北京銀行每年招收我校畢業生四百余人,普華永道中天(德勤華永、畢馬威華振、安永華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年招收我校畢業生一百人左右。

記者:現在正是填報志愿的關鍵時候,我想廣大考生非常愿意更多的了解您提到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曾慶梅:我可以詳細的介紹一下:

轉專業:打破一考定終身。優秀新生轉專業政策,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特長發揮。根據學校學籍管理有關規定,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在本專業(方向)排名優秀,可以在第二學期申請轉專業。

比如2011年3月,在學校公布計劃后共有125名學生申請轉專業,經過院系推薦、轉專業考試、院系審核等環節,最后,2010級共有69名同學成功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通過對69名成功轉專業學生跟蹤調查發現,65.8%的學生因原專業不感興趣而申請并成功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轉專業后20.8%的學生表示非常適應新專業,72.9%的學生表示比較適應新專業,89.6%的轉專業學生表示對新專業的師資力量表示滿意。

為學生提供轉專業的機會,彌補了高考專業志愿填報中的盲目性、他主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高考‘一考定終身’按專業招生模式的不足。學校實行優秀新生轉專業政策可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按大類招生:培養寬口徑人才。學生大一上的都是大類別的通識課,等到大二再進行專業細分,這樣有利于減少報考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按大類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學科大類或者文理科大類,不分具體專業進行招生。進校后,對低年級的新生進行通識教育,升入高年級后,按照學生的意愿再具體選擇專業、分流培養。

2012年,我校繼續在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信息學院實施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即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原6個專業及方向按照公共管理類,工商管理學院原6個專業及方向按照工商管理類,信息學院原2個專業按照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

大類培養和招生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是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學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輔修雙學位: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學校從2010年開始實施輔修雙學位政策。學生在輔修專業學習結束后,院系和教務處將分別對其學習成績進行審核。如輔修學分達到輔修專業要求,學校將頒發輔修專業證書。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將對獲得主修專業學士學位、輔修學分達到了輔修專業學位要求的學生進行審議。審議通過者,學校將頒發輔修學位證書。

2011年,學校結合輔修專業報名情況,在頭

年開設的金融學、法學、會計學等埔修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據了解,報名參加輔修的學生必須是二年級本科學生,其主修專業已開設的計劃內課程全部合格(包括補考合格),已修課程的平均學分績點不低于2.0。另外,學生必須跨類輔修,且每名學生只能報一個輔修專業。

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多元化的要求日益強烈。埔修雙學位教育成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來說,輔修雙學位教育改變了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了學生自主選擇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機會,通過跨學科交叉學習,可以進步達到學科間知識融合的目的,開闊了學生視野,將在擇業上受益。

國際化人才培養示范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初見端倪。學校選擇經濟學院、勞動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院、信息學院、統計學院、華僑學院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示范單位,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班、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8個國際化人才路養示范專業,當年惠及學生人數近650人,超過入學人數的四分之一;核心專業課程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和雙語教學。培養學生扎實理論基礎、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核心專業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進行全英文和雙語教學,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大學學習就讀和交流考察機會多。通過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全英文和雙語課程的門數累計超過150門,有效夯實了國際化課程基礎;通過完善境外學分矮換制度、規定及流程,2011年度順利完成近200人次的境外學分轉換工作。

實驗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效果顯著。我校依托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勞動經濟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企業管理北京市重點學科,開設了“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的實驗班,探索高素質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富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為目標,采用全程導師制、小班授課、核心專業課程全英文和雙語教學、重視研討和探究等教學模式。強化基礎課程教學,重視英語、數學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考研、出國留學以及就業的競爭力。

記者:怎么才能順利考上首都經貿大學?報考時應特別注意些什么?

曾慶梅:在京招生一、二批次均投放計劃分兩個批次錄取,為考生提供兩次選擇機會;根據近幾年的錄取情況,由于我校生源充足,相同考分本科一批一志愿考生專業滿足率更高;本科二批只錄取到第一志愿考生。如果希望到首都經貿大學學習,建議一批一志愿、二批一志愿都填報我校,各專業分數跨度大,考生選擇余地大。

按照北京高招錄取方案,我校繼續在批次預留計劃招收平行志愿考生,更大范圍地滿足希望到首經貿學習的各類考生及家長的需求。

第12篇

1.1知識點多、研究方法多微觀經濟學在知識點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與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生產要素市場理論和微觀經濟政策等內容,理論中又穿插著相關分析方法,如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雖然一個學期72學時,但鑒于本課程知識點多的特點,一方面對于學生課堂認真聽講、吸收消化知識和課后復結的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對教師對知識點和理論體系綜合總結的能力也有較高要求。

1.2理論性和邏輯性強,內容抽象難懂微觀經濟學的屬于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雖然在本科階段的微觀經濟學是針對初學經濟學的學生而設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學科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觀經濟學是屬于西方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有大量的知識是對西方國家該學科的發展過程中理論成果的總結,內容比較艱澀、難懂,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的共鳴。

1.3對數學知識要求較高,有一定學習難度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馬歇爾綜合了“邊際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微觀經濟學也開始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大部分理論表現為圖形、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許多經濟變量之間的邏輯性很強。即使是在本科階段的初級微觀經濟學也已經大量的涉及到數學推導和幾何模型的證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雖然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但由于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難,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尷尬局面。

2微觀經濟學教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院在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實踐過程,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教學內容貪大求全,缺乏針對性微觀經濟學內容十分豐富,雖然在我院的教學中安排了72學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選擇高鴻業教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作為教材。雖然該教材在不斷再版的過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內容體系,網上相關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堪稱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經典。但是,從該書在本院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教材案例較少,注重理論體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對于本院非經濟類專業且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困難,學生課后復習難度較大,習題注重數學推導和相關數學方法的使用,相當一部分學生早早放棄了本課程的學習。

2.2課程考核方法比較片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試題通常側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識記,名詞解釋、計算題和簡答題所占比重較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開放性問題所占比重相對較低。而這恰恰正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在這種考試方式下,成績較高的往往是擅長死記硬背的學生,而善于思考的學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師缺少必要的實踐機會和經歷,阻礙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用型本科的微觀經濟學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到學校教書,缺乏在企業和社會中運用經濟學知識的具體實踐經驗,教師自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比較欠缺,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自身概念就比較模糊,因此就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3.1為專業課程和職業課程奠定經濟學基礎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和管理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為我院各專業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和相關職業課程,如運輸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證券投資學等,提供理論基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微觀經濟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將直接決定后續課程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不能對各專業采取相同的教學模式,應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和后續專業課,有意識地引入專業課程和職業課程中的相關概念、理論和案例,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專業課。

3.2培養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掌握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關心的身邊的事或者新聞,運用經濟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4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4.1基于夠用的原則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對微觀經濟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盡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與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經濟學知識,盡可能減少經濟理論的數學證明過程和對模型的講解,結合案例闡述清楚經濟學模型的理論涵義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適合非經濟學專業的、數學推導較少、案例較多的教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組織相關教師針對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出創新、注重實踐的微觀經濟學教材。

4.2采取相應措施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微觀經濟學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比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隊伍中發現雖然青年教師自身基礎知識較牢固,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較單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學院鼓勵集體備課,相互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應繼續加大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微課、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方法,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相應的培訓和社會實踐,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4.3豐富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要微觀經濟學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方法。

4.3.1實施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理論聯系實際,盡可能利用一些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的案例和事實,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選取近期發生的、與中國本土經濟貼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數學生對經濟和金融有一定的參與程度,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討論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使知識得到激發和升華,例如,在介紹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可以從上大學或投資股票的機會成本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4.3.2引導和鼓勵學生將微觀經濟學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學院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開展社會調查,通過社會調查,學生需要對所關心的經濟現象展開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是將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良好的平臺,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將微觀經濟學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如學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現象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恩格爾系數進行描述,對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嘗試使用經濟學原理提出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4.3.3嘗試實驗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是在可控實驗環境下,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針對某一現象或經濟理論,通過控制某些變量、觀察實驗過程及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某些經濟理論來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比如,在介紹消費者剩余這一概念時,可以設計一次拍賣會或者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消費者剩余=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這一基本概念。實驗教學法趣味性強,這樣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較直觀、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4.3.4舉辦專家講座課堂教學之余,學校可以邀請知名的經濟學專家和學者、知名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給學生介紹和分析當前的經濟理論熱點、前沿問題,以及所學理論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中去,以達到開拓視野,激發興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問題以及未來房價可能的走勢,企業如何進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問題。

4.4建立較全面的成績評價體系為進一步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積極改變過去的單一的基于標準試卷的以考查學生記憶力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較全面的成績評價體系,將學生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完成、課程論文和期末考試成績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獨立思考經濟學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青阳县| 衡山县| 南昌县| 太湖县| 凉城县| 濮阳县| 北流市| 高唐县| 南皮县| 灵宝市| 永修县| 明水县| 固镇县| 措勤县| 和龙市| 修水县| 鄱阳县| 娄底市| 桃江县| 雅江县| 平塘县| 阳春市| 嘉祥县| 利川市| 平湖市| 中西区| 历史| 东明县| 姜堰市| 蓝田县| 太原市| 大石桥市| 新郑市| 嵩明县| 左云县| 大城县| 申扎县| 济源市| 巴林右旗|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