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國際法的淵源

國際法的淵源

時間:2023-05-29 18:24: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法的淵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國際法淵源內涵

同樣在國際法領域,淵源的定義在不同時代也是不盡相同的。第八版《奧本海國際法》中,奧本海將國際法淵源比作水的淵源;而在第九版中,他又將此定義為:“行為規則得以產生并取得效力的歷史事實。”中國著名國際法學家周鯉生先生認為它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國際法作為有效的法律規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其他是指國際法的規范第一次出現的處所”。

而現階段,國際法淵源的定義也有了較大的變化。英國的布朗利先生認為在法律淵源上存在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的區分:前者是為了制定具有一般適用性并對特定對象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的那些程序和方式;后者為規則的存在提供依據,即一旦被證實,就具有一般適用的法律約束力規則的地位。

法律約束聯合王國人民那樣的方式來一般地約束各國的這種性質。因而布朗利先生認為國際法的形式淵源是不存在的,更難以維持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的區別。而王鐵崖先生對此也表示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國際社會中沒有造法的憲法機構,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有所謂的‘形式淵源’”。這些觀點基本上都否定了形式淵源的第二種理解。

總而言之,國際法的淵源是特殊的,它本身不具有統一的憲法及立法機構。國際法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不像傳統的國內立法,國際法淵源主要是指以某種國際法的法律表現的形式存在為依據,主要起到一定證明作用的法律淵源,而無論這種證明是歷史的證明,還是法律的證明。

2國際法淵源的外延

在前文,我們已提到國際法淵源的外延非常廣泛,至少包括:道德規范、正義觀念、法理或國際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準條約(軟法)、法律解釋、司法判例、國際習慣等。這里將其中爭議較大、易混淆的三種(司法判例、權威國際法學家的學說、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國際法淵源挑選出來,做一簡單說明。對于司法判例,《國際法院規約》第59條已明確規定:“法院裁判除對當事國及本案外無拘束力”;這樣的規定就排除了英美普通法的“依循判例”,法院判決只對案件當事國和本案有拘束力,而對于后來發生的案件沒有拘束力,從而使法院沒有在英美普通法中創設法律的功能,所以判例不是國際法的表現形式。但國際法院或國際仲裁庭在審理案件中適用國際法時,總會對國際法律原則、規則、原理進行論述,這些論述常常會被援引,并且在一般國際實踐中也得到尊重,也有可能發展為一般法律原則、規則,因此判例是國際法的重要淵源。

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也應為國際法淵源,但很多人持不同看法。《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沒有提到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可以作為確立法律原則之補充資料,這可能與當時國際組織的作用還沒有現在重要有關。但是,國際組織本身是獨立的國際人格者,其做出的決議屬于單方面的行為,一般無法律約束力,不是國際法的表現形式。雖然它們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們對國際法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不僅對國際習慣法的形成有貢獻,有的還成為締結條約的基礎。因此,它們是重要的國際法淵源。

3國際法因素

國際法因素是指不能單獨成為國際法淵源,但卻對國際法的產生和發展具有直接或間接作用的成分或因素。它的特點在于:

第2篇

    關鍵詞:國際法;淵源;條約;國際習慣;國際組織決議;亞國家行動者

    國際法的淵源問題是國際法學中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之一,也是國際法學中觀點學說最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理論問題之一,很有必要在諸多的項目類別的問題上加以厘清。

    一、關于國際法淵源的定義

    關于國際法淵源的定義,王鐵崖認為是“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存在的地方。”又說:“法律淵源,是指法律原則、規則和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周鯁生說:“所謂國際法的淵源可以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國際法作為有效的法律規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其他是指國際法第一次出現的處所。從法律的觀點說,前一意義的淵源才是國際法的淵源;后一意義的淵源只能說是國際法的歷史淵源。”梁西教授、邵沙平教授也支持這一觀點。李浩培說:“國際法淵源區分為實質淵源和形式淵源。國際法的實質淵源是指國際法規則產生過程中影響這些規則的內容的一些因素,如法律意識、正義觀念、連帶關系、社會輿論及階級關系等。國際法的形式淵源是指國際法規則由此產生或出現的一些外部形式或程序,如條約、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國際法學者所著重研究的主要是國際法的形式淵源,因為只有研究這種淵源才能辨別一個規則是否是國際法規則。”邵津的定義是:“從國際法看,淵源是指有效的國際法規范產生或形成的過程、程序,或這些規范表現的形式。”趙建文和劉健等學者的國際法著作也有類似定義。

    英國國際法學家斯塔克說:“國際法的重要淵源可定義為國際法律工作者在確定對特定情況的適用規則時所依據的實際材料。”前蘇聯國際法學家伊格納欽科·奧斯塔頻科說:“在法學中,所謂法的淵源是指那些表現、固定法律規范的外表形式……國際法的淵源乃是協調國家(以及其他主體)達成的協議固定下來的形式。”韓國國際法學家柳炳華說:“國際法淵源是指具體國際法規的現實存在的形態。”

    《奧本海國際法》說:“法律規則的‘淵源’這一概念是重要的。因為它能使法律規則與其他規則相區別(特別是與應有規則),而且也涉及確立新的行為規則的法律效力和變更現行規則的方式……法律規則的淵源可在它最初可以被識別為法律效力的行為規則并從而產生法律有效性的過程中找到……我們還要指出國際法的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之間的區別。前者——在這里與我們更為有關——是法律規則產生其有效性的原因。而后者則表明該規則的實質內容的出處。”

    從以上關于國際法的淵源以及法的淵源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國際)法的淵源”一詞至少包含了“過程”、“程序”、“出處”和“形式”這么幾個要素,但是“(法的)形式(一說形式淵源)”在其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直接體現了它(們)是法,而不是其他。正如龐德所說:“所謂法律形式,是指這樣一些形式:在這些形式中法律規則得到了最權威的表述。”在國際法淵源中,最具有“法的形式”特征的毫無疑問是條約和國際習慣。國際社會沒有超國家的機構來頒布法律和法令,國際法主要是通過國家之間的協議來制定和認可。條約是國家之間的明示協議,根據“條約必須遵守原則”,條約對當事國具有拘束力;且因為條約的難以數計、它的肯定性和明確性,使其成為國際法的最主要的淵源。國際習慣是國際交往中,各國重復一致的并自覺受其約束的慣例行為,具有規則的特征。國際習慣在國際法學中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直以來都有對“法律淵源”或“國際法的淵源”的概念加以廢棄的觀點和做法。例如較早的奧康奈爾、博斯和凱爾森。奧康奈爾(O’Connell)認為,“國際法淵源的概念是不明確的。傳統上,國際法的淵源有五種:習慣、條約、司法判決、學者學說和一般法律原則。但是,這五種都不是創造法律的方法,因而都不是國際法的淵源,而把它們聯合在一起,作為國際法的淵源,有使國際法的性質含糊不清的傾向。”博斯(Bos)也認為。“淵源”一詞根本不適合于法律領域。而應當徹底加以消除。而以“公認的法律表現”(recognized manifestation of law)取而代之。按照凱爾森的說法,“法律的淵源這一用語的模糊不明似乎無甚用處。人們應當采用—個明確的并直接說明人們心里所想的現象的說法以代替這一會使人誤解的比喻語。”在有關的法理學著作中,已沒有“法律淵源”的名目,而代之以“法的形式”。因為“淵源指根源、來源、源流的意思,將法和淵源聯用,其含義是指法的根源、來源、源流。這同法的形式是兩回事。”

    但是正如王鐵崖所說:“國際法的淵源還是—個有用的概念……這個概念指明國際法的存在。或者作為一些原則、規則或制度成為國際法的途徑,是多數學者所采取的”。我們支持王鐵崖教授關于國際法淵源有用的觀點,特別是在國際法學中。在龐德法理學中,法律淵源是指形成法律規則內容的因素,即發展和制定那些規則的力量。作為背后由立法和執法機構賦予國家權力的某種東西,包括了慣例、宗教信仰、道德和哲學的觀點、判決、科學探討和立法,而法律形式是使法律規則得到最權威表述的某種東西,包括立法、判例法和教科書法。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淵源和法律形式在法理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法律淵源是包含法律形式的。從《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1款國際法院適用的法來看,不僅有國際法形式的條約和國際習慣,而且有司法判決和公法家學說的“證明材料”,而一般國際法學界都把該條款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權威表達,因此,國際法淵源的概念僅作國際法形式的狹義理解是不夠的,而應作廣義的理解。

    如果我們對法的淵源作此廣義理解的話,那么國際法的淵源就包含了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和公法家學說、國際組織的決議等。其中具有很明顯的法的形式特征的是條約和國際習慣,它們是離國際法最近的淵源;平時我們稱之為“輔助淵源”或說“淵源的證明材料”的司法判例和公法家學說,實際上也是國際法的淵源,只不過它們是離國際法較遠的淵源。在英美的普通法系,司法判例本來就是法院所援引判案的依據;公法家學說雖然不是直接的“規則”,但是有時也具備“規則”的雛形,比如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論”就影響了幾代國際法學者和法官們。鑒于國際法淵源問題上仍然存有概念、分類等方面的繁雜,筆者建議把直接表現國際法淵源的條約、習慣等法律形式列為國際法的直接淵源,而把離國際 法較遠特征的淵源,如公法家學說、司法判例等列為國際法的間接淵源。

    二、一般法律原則和國際組織決議能否構成國際法淵源中的“法的形式”的特征?

    國際法學界一般把《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1款中國際法院適用的法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權威表達。它的表述

    “法院的對于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子)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國家所承認者;

    (卯)在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它把條約、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依次列在前三位,其它則為“輔助資料”,其地位的順序不言自明。目前三項列在同一類:“為文明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似乎也具有國際法形式的特征。而按王秋玲對國際法(表現)形式的定義,它是指“按一定程序將各國的協調意志確定為對國際法主體具有拘束力的各種國際法原則、制度、規則的載體。”因此如果說“文明各國所承認的”。則也具備“協調意志”(依奧本海國際法是“共同同意”)“遵守”、“規則”的國際法的特征,所以也應屬于國際法形式的范疇。一般法律原則,如果本身就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如民族自決原則,是各國應該遵守的。當然是國際法的形式。“這些法律原則至少是與條約和習慣國際法的地位是平等的。”即便是國內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如時效、禁止反言、責任與賠償等,只要是經各國所承認的,便具有“合意”或說“協議”——須遵守的特征,則也應屬于國際法的范疇,因為是各國所同意的,不管是明示的。還是默示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是“文明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可以作為國際法的直接淵源,或說是國際法的形式。

    國際組織的決議成為國際法的淵源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國際組織的決議,分為內部決議和外部決議。內部決議一般管理國際組織機構內部行政、財務、人事等事務方面,只在預算、議事規則等很少方面對成員國有拘束力。外部決議是擴展到組織本身之外的決議或規則,包括建議、宣言、編纂的公約草案和拘束性決定。拘束性決定,比如聯合國安理會作出的決議,是可以對成員國產生法律拘束力的。但是前三項,就其本身來說,對成員國是沒有法律拘束力的,只能說會產生—定的法律效力,但是也要經過一定的過程、途徑或程序。因此國際組織的決議應該不是國際法的直接淵源,不能稱之為國際法的形式,但是可以作為國際法的次要淵源。正如德國法學家魏智通所說:“由于聯合國大會缺少相應的權限。第11—14條規定大會原則上只能作出推薦,加之習慣法上還缺少相應的變遷,所以應當否認大會的決議屬于正面的國際法淵源的觀點……但是它可以是確定法律意見的輔助手段。”布朗利也說:“一般說來。(組織)決議對成員國不具有拘束力。”

第3篇

    關鍵詞:國際法的主體 調整對象 國際法的定義

    從一體化的角度來對國際法進行分析,掌握統領各國際法律部門的國際法的內涵,謀求三國主體的一致性和可區分性,將是本文的一個目的。

    一、國際法的主體

    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可以從國際法的主體類型和國際法的調整對象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國際法的主體包含兩類,一為國際立法關系中的“立法主體”,一為除上類以外的國際法律關系的參加主體。前一類中的立法主體是,也只能是國家。這是由國際社會的性質和結構決定的,在這樣一個平權的國際社會中,只有國家才有權代表其人民接受國際社會協調意志產物——國際法的約束。后一類主體的范圍則不僅僅局限于國家,它是國際法所規定的在國際領域直接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實體。它們包括: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一些非國家實體。成為國際法主體的非國家實體可以是個人、NGOs、次國家政府、跨國公司等。從制定法的角度而言,國家作為國際法的立法主體或其它國際法律關系的參與主體是國際體系自然而然的要求,無需加以證明或尋求依據。國家間國際組織成為國際法主體則是國家明示或默示的許可。

    二、國際法的調整對象

    國際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關系,包括:國際政治關系、國際法律關系、國際文化關系、國際民商事關系等。這些國際關系經由國際法律規范的調整成為法定的國際法律主體之間在國際層面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非國家實體能夠成為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國家間意志是決定因素外,國際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對非國家實體的主體地位也具有一定的自然影響力。應當說,是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決定了國際法的國際性和國際法的主體,而不是國際法定義和國際法主體之間的循環證明。

    就是因為國際法所調整的國際關系的逐漸復雜化、多樣化、擴大化使得國際法下的三個分支出現了調整對象上的交叉與融合,出現了調整主體的差異但又統一的狀態。原因之一便是國際關系的參與主體經由國際法律規范的調整成為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一種自然邏輯的應用。國際法對于國際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的分配方法對于非國家實體的國際法律人格也具有實質性的決定意義。以個人在國際****法領域的國際法律人格狀況為例:世界****宣言的第一和第二公約都規定了個人的各種****,但權利在此處的賦予是間接的,由國家直接承擔著在國內保護****實現的義務,在此種情況下,個人是不具有在國際層面上為其權利而以國際法主體資格行為的地位的;相反,一些國際****公約的實施機制賦予了個人救濟其權利的國際訴訟機制,在此種情況下,國家間明示或默示同意個人可以在國際****法的實施領域享有直接行使其權利的國際法律人格。

    三、國際法的部門關系

    在如此分析國際法主體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明晰國際法的部門關系了。三國并不是依據國際法律關系參加主體的不同所做的法律部門劃分,而是各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將國際法的主體“分配”到各個部門。同樣也可以基本明晰如何對國際法下一個定義了。首先,國際法是國家間協調意志的產物,明示或默示認可的規范;其次,國際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關系,形成國際法主體間的各種國際權利義務關系;其三,國際法是由哪些法律規范構成的。

    由于篇幅限制,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國際法的兩類法律淵源。根據該法律淵源是否以國家間的意志為轉移,國際法的淵源可包括不依靠國家間的意志的國際法淵源和取決于國家間意志的國際法淵源。前者如正義、公平、****等基本原則、禁止反言等一般原則和國際強行法;后者如國際條約、國際習慣、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決議,單方承諾等。這兩種淵源與規約第卅十八條有一定的對應,同時又更全面、清楚明白。規約第三十八條的一般法律原則、公平正義原則等原屬于自然法學派的淵源主張在規約中得到了壓制,顯得條文的規定處于模棱狀態。

    所以,對于什么是國際法,我們從主體和淵源的角度都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反傳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國際法一個統一和系統的定義,以消弭三國間的區分所帶來的些許混亂將是水到渠成的了。

    參考文獻:

    [1] 趙建文.國際法新論[M].法律出版社,2000,(11)

第4篇

論文關鍵詞 國際法基本理論 自然主義 實證主義 科斯肯涅米

自然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在法的概念、原則和方法論上持有不同的主張,國際法理論的發展也深受兩種主流法學派的影響。然而,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為國際法理論的革新帶來契機,批判性國際法研究方法應運而生。作為批判性國際法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赫爾辛基大學的國際法教授馬爾蒂·科斯肯涅米在《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和《國際法的方法論》中批判性論述了自然法和實證法下的國際法理論、原則和方法論,他認為國際法話語搖擺在相對立、排斥的觀念之間,因為前提相互矛盾,所以國際法話語內在不一致。本文對科斯肯涅米的兩篇文章進行了介紹和評析,以探求在自然法和實證法的語境下,如何以新穎的視角看待國際法的概念、原則和方法論的發展趨勢。

一、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

在《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一文中,科斯肯涅米主要談論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國際法的普遍性;二是如何解釋國際法的約束力;三是國際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四是規范性原則和社會性原則之間的沖突。為了全面描述每個方面問題的研究情況,科斯肯涅米梳理了國際法理論的發展史,即從維多利亞、格勞修斯、普芬道夫論述的自然法和國際法開始,一直到當今國際法學界采用的學科間多領域交叉式的研究模式,揭示了國際法存在的理論沖突。筆者認為,這種沖突最終應當歸咎于“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的理論沖突,文中最后談到了“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沖突就是上述沖突的具體化。

科斯肯涅米在文中談到,國際法的普遍性在國際法誕生之初就存在,例如16世紀關于西班牙對于印第安人統治合法性進行的討論。為了證明荷蘭爭取海上權益的合法性,格勞修斯創立的“自然權利學說”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法”指出權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的特征,國家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他們都要受到“自然法”的約束,這種普適性是論證國際法普遍性的理論基礎,因而“自然主義”理論是支持普遍國際法的。“實證主義”強調國際法與社會學、心理學等實用學科之間的交流融合,而二戰之后多元化的國際法理論也可以佐證國際法的普遍性理論。筆者認為國際法的普遍性與國際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民族國家的增多,國家之間密切的交往和聯系,國家之間的沖突矛盾也日益增加,國際法管轄的范圍也在擴大。普遍適用國際法中的條約和習慣性規則是處理現代國家關系的前提,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國內穩定發展與國際和平和安全休戚相關,根據實用主義的觀點,為了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守國際法下處理國際關系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科斯肯涅米在這篇文章中有很多筆墨都在論述約束力的問題,既然國際法的普遍性已經得到了公認,那么國際法的約束力則是保證普遍性的關鍵所在。文中提到國際法約束力的依據依然存在著爭議,最初是“內部解釋”和“外部解釋”之爭,而筆者根據科斯肯涅米的分析認為,這最終還是歸于“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之爭,它承接著普遍性的兩種主義之爭。學界與實務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斯肯涅米認為上述之爭不利于國際法學者在國際爭端解決中解釋約束力的問題,轉而提出“合法性”解釋的概念,但這仍然掩蓋了爭論的實質問題,因而關于國際法約束力解釋的爭論依然會持續下去。筆者認為這或許更有利于國際法的遵守和實行,因為隨著國際法約束力的深入探討,盡管各方仍統一解釋問題未達成一致,但是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各國已經就處理國際關系所遵循的規則達成共識,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公然違背,否則就會受到制裁,例如《聯合國》的頒布和實施。所具備的約束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國際社會也認可的約束力,因而這可以被視為一種有力的解釋。

文章最后討論了當代國際法理論中的趨勢之一,規則主義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沖突。在評價這種爭論時,筆者注重將規則主義原則和社會學原則溯本清源,即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核心或者實質是什么。科斯肯涅米并沒有進行具體的闡釋,他只是指出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差異,規范性原則是關于法律淵源、法律的適用和解釋的原則,而社會學原則是關于國際法的目標和影響的原則。筆者認為規范性原則強調規則的完整性,必須予以遵守,規則的多變性不利于規則的穩定和遵守,而社會化原則強調國際法要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如文中提到的國際法憲法化,如有些學者和律師主張聯合國的合法化,這就要求國內法必須做出積極的回應,影響著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國內法或積極或消極的應對都會影響國際法規則的確立,因此二者出現沖突也是必然。

二、國際法方法論

馬爾蒂·科斯肯涅米在《國際法理論和原則》中論述了“自然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就論證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產生的爭論,這必然會影響到國際法方法論的應用,而理論和原則直接指導著國際法方法論的執行。筆者認為《國際法方法論》一文貫穿著“自然主義國際法”方法論和“實證主義國際法”方法論之爭,科斯肯涅米指出國際法方法論有規范性和具體性之分,規范性包括正義規范性和淵源規范性,具體性則涵蓋社會學、政策導向、工具主義和法律工程學等領域。文章最后主張兩種方法的相互融合,采取折中主義的辦法,結合兩種方法論的優勢形成的方法論才會使論述國際法的法律依據富有說服力。

正義的規范性是指要重新回歸正義、神的意志或者假設國際社會的需要和價值觀、或者人類應該享有的權利(如人權),這顯然是“自然法”的思想,但是往往較為抽象,無法具體言明人類應該享有的權利的具體含義,而且不同的國家在國際交往時會根據國家的意志和利益決定自身的正義理念、需要和價值觀。這顯然會造成國際法規則的隨意性,一國按照本國的意志和利益實施的行為在他國看來很有可能是違背國際法的。盡管國際社會就國際正義、人類享有的權利有著一定的共識,但是“自然法”的不足之一在于概念的模糊性,這很容易造成國際法理論依據的分歧,削弱論據的說服力。而作為補充,科斯肯涅米提出淵源規范性的命題,這是對于正義規范性的補充,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的規定,國際法的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以及其他輔法律淵源,筆者認為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作為主要的國際法淵源,清晰地指出國際法的規范依據,這是正義規范性的具體化和補充。國際條約規定了締約國應當遵守的國際法規則,具有約束力。如科斯肯涅米所言,國際習慣是國家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性實踐,而任何時間都必須包含同意的方面——法律確信,法律確信的存在保證具有規范性效力,國際法論據的約束力得到更明確的保證。然而,科斯肯涅米也指出淵源規范性存在的問題,這讓論證更加的嚴密。

就具體規范性而言,它凸顯了“實用主義法學”對于國際法方法論的影響,如國際法與社會學的結合,運用社會學原則理解國際法的論據,而以政策為導向、工具主義和法律工程學的理解模式擴展了證明國際法依據說服力的途徑。筆者認為美國以政策為導向的國際法模式體現了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國際法學者在爭端解決中更好地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在科斯肯涅米看來,工具主義則是減少了法律的規范性效力,因而它容易瓦解成為現存制度性權力宣傳的工具。筆者覺得這種擔心也是存在的,因為國際法在工具主義下會成為一國實現其國家利益的法律工具,而不再是維護國際法律體系的統一和穩定,堅持法律的工具化,那么國家在實施國家行為時完全可以不顧及國際共識、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際體系的完整性。對筆者而言,國際法規范性的工具主義會導致國際法規范理解的簡單化,國際法規范不只是用來維護本國的利益,還要促進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和人類幸福,單純采用工具主義顯然會片面地將國際法視為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和國家意志利益的體現,這與《聯合國》的規定也是背道而馳的,國際法方法論模式的選擇應當對這種方法論的解釋予以警惕。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科斯肯涅米提出了折中主義的觀點:國際法依據的原則方法——一個集中于規范性,一個集中于具體性——都不能勝過另一方。二者需要彼此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國際法方法論論證的依據更具有說服力。對二者的關系而言,正義規范性的方法論在實踐中會遭遇到困難,分歧的理解和主張只能讓國際法體系更加復雜化,淵源規范性彌補了前者的不足,但是就如何解釋其約束力上仍然無法自圓其說,具體性則是結合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突出實用主義的作用,將國際法的理論依據與國際社會的現實相結合,為正義規范性和淵源規范性尋求國家實踐的支持。理論和實踐本身就是相互滲透,單純地沉浸于理論而不能直面國際社會的現實,或者以本國的偏狹理解固執地執行工具主義,這都不能夠充分地建立國際法的方法論。

第5篇

論文關鍵詞:國際私法 國內法 國際法 

 

國際私法作為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解決法律沖突的法律部門,其性質從19世紀中葉以來就一直是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各派學者眾說紛紜,其中就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法學家們主要觀點有三類:世界主義學派的“國際法說”,認為國際私法是國際法;民族主義學派的“國內法說”,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二元論的“特殊法律部門說”,認為國際私法具有國際國內雙重性質。 

一、國際私法性質各種觀點及分析 

國際私法是國內法性質還是國際法性質,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今社會,理論界都持著不同的觀點,具有影響力的可概括為以下三類學派: 

(一)國際法學派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國際私法是國際法性質的法律部門,將國際私法的地位提升到與國際法同等地位,認為有一種凌駕于一切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國際私法”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薩維尼、巴爾,法國的魏斯,意大利的孟西尼等。他們主張,國際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已經超出一國范圍,并且這種社會關系跟國際公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國際私法具有國際性。如法國的魏斯在其所著的《國際私法手冊》一書中指出,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的最終目的都在于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同時,國際慣例和國際條約已成為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并且國際條約在國際私法的淵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已成為必然趨勢。 

我們認為,該學派的觀點不管在國際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上還是在其淵源上,都過于夸大了國際私法與國際法的一致性,完全忽視了國際私法與國際法之間的區別。同時,他們所說的國際法,主要是指調整國際主體之間的法律,即國際公法,而國際私法調整的是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兩者的調整對象雖存在交叉之處,但是不能過于片面將二者同一,可見該觀點將國際私法與國際法的調整對象混同了。 

(二)國內法學派 

國內法學派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性質的法律部門,而不是國際法的一個部門,他們主張每個國家都可以制定本國的國際私法,各國國際私法只是本國國內法的一個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康恩,法國的巴丹、巴迪福,英國的戴西、莫里斯,前蘇聯的隆茨等。在他們看來,國際私法是由主權國家立法機關以該國國內自身利益與意志為出發點,制定的調整非主權者之間民法關系的國內法,不具有普遍約束力。如“不動產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程序問題依法院地法”等原則或規則,雖被許多國家采用,但它們都是通過國內法予以規定的,其具體內容與適用范圍不盡相同,在國際上也不具有普遍約束力。 

通過研究和分析可知,一方面,該學派的學者過于夸大了國際私法與國際法的區別,將國際私法與國際法之間的密切聯系完全割裂開來了。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國際私法雖然是“調整超越一國國界的私人之間關系”,但又只能是“間接地調整”,因為國際私法是通過一國沖突規范的指引而適用本國或者外國的實體法規范來調整民法關系。所以,在他們看來,沖突規范是國際私法的唯一組成部分,而不存在統一的或者公認的國際私法,可見其主張過于片面且僵化。 

(三)二元論學派 

該學派主張國際私法同時具有國際性和國內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齊特爾曼,捷克的貝斯特里斯基。其主要理由如下:首先,國際私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既涉及國內又涉及國際;其次,國際私法的法律淵源既有國內立法和國內司法判例,又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最后,國際私法本身所涉及的利益,既涉及一國的國內利益又涉及他國的利益。譬如,有關國家的立法機關將已訂立國際條約的若干國際私法規則轉變成為本國的法律,這種法律就包含有一切締約國家所共有的一些規則,從而使國際私法兼具國內性和國際性。 

筆者是傾向于二元論學派的觀點的,認為該觀點更可取。筆者認為,國內法學派和國際法學派提出的理論根據均有明顯的局限性,國內法學派僅在于通過對傳統的國際私法,即沖突規范的分析來確定國際私法的性質。而國際法學派,尤其是現代國際法學派亦是僅針對現代國際私法中統一實體法進行研究,以強調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性質。這兩種觀點均是不被接受的。 

二、準確認識國際私法性質 

在考察一個法律部門具有什么性質,屬于哪一法律體系時,不應該從不是國際法就是國內法或者不是國內法就是國際法這種過于絕對和極端的觀點出發,也不應該只停留于抽象的理論研究,更不應完全拘泥于各自調整的社會關系性質的不同,而應該從生動的現實社會生活和實踐出發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隨著國際聯系的日益加強,國際關系層出不窮,已經在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產生了許多跨領域的綜合性法律部門,而國際私法發展到現階段正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綜合性法律部門,國際私法是兼具國內法和國際法性質的獨特法律部門。 

第一,從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和法律適用來看。一方面,國際私法調整的是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顧名思義,國際私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外,同時,調整對象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國家有時也參加到民商事關系中來,只是這時國家不是以政治上的權力主體,而是以民事主體的資格參加,并取得一般的民事法律地位,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國際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它已超過了一國的范圍,具有明顯的跨國性和國際性,例如,幾乎全部英格蘭沖突規則已被蘇格蘭、加拿大和南非的判決所采納,很多英格蘭規則也已被美國所采納。另一方面,就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而言,根據沖突法指引,適用本國法或者外國法來解決爭議,協調當事人的利益關系,且必須有涉及一國以外的民商事法律關系,否則就只限于本國內的民商事法律關系,只需要適用本國的民商法調整即可,無需適用國際私法予以調整,因此,國際私法兼具國內法性質和國際性。 

第二,從國際私法的淵源來看。傳統的國際私法是一個國家根據自身意志而制定和適用的,其法律淵源主要是國內立法和國內司法判例,但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和相互依賴性的增強,國際交往不斷深入,國際合作范圍不斷擴大,以及國際私法的理論與實踐不斷發展,其調整對象日益國際化。這樣,愈來愈多的國家在國際私法的立法中吸收、參照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或者直接以雙邊或多邊條約的形式規定統一的實體法、沖突法和程序法規范,這使得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日益成為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所以,國際私法以國內性為主、國際性為輔的趨勢日益加強。 

第三,從國際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目的來看。國際法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以求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協調和發展;國際私法的目的是為了選擇適當的準據法,保護涉外民商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國際法的目的是具有一致性的。雖然國際法更側重于調整國家間的政治利益,國際私法更注重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合法權益,但是一個國家的任何行為都是以國家利益為其根本目的的,蘇聯學者克雷洛夫認為,“在國際交往中,在每一個具體的公司,每一個人背后……都有它自己的國家,而在這民事法律關系中發生的任何爭議,甚至有關離婚的家庭糾紛,最終都可能轉變為國家之間的沖突”。⑥民商事沖突在只涉及個人或法人之間,而沒有上升到國家主權的高度的情況下,是不會變成國家之間的沖突的,但是,當國與國之間的民商事沖突違背了國家主權而引起了國際沖突時,通過國際私法進行調整,則國際私法兼具的國內法和國際性就顯而易見了。 

三、確定國際私法性質的意義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國際私法歸根到底是一個以國內法為主導并兼有國際性的獨特法律部門。而國際私法發展到現階段,確定國際私法兼具國內法性質和國際法性質,在世界上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第6篇

[關鍵詞]國際法;國內法;關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68-03

一、有關兩者間關系的學說與評價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的爭論,追根溯源可以用兩個問題進行總結:第一,兩者之間是否為同一法律體系?第二,兩者何者優先,亦或是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不會產生何者優先的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學說上出現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論點。

(一)一元論

一元論的堅持的觀點是兩者屬于一個法律體系,而在效力等級上又分為兩種理論:(1)國內法優先說。(2)國際法優先說。

1.國內法優先說

國內法優先說包含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國際法從屬說,即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于國內法,后者的效力高于前者,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它僅僅適用于一國的對外關系當中。另一種說法則是:國際法是國家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現。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絕對的,其有權利與各個國家制定何種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決定完全是考慮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國內的法律為轉移,同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利因與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為由,不自己應該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

2.國際法優先說

提倡這種學說的凱爾森認為兩者的主體都是個人,其調整對象是個人的行為,雖然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的行為,但一國的行為是可以還原為代表該國的個人的行為中去,同時,在法律淵源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淵源同是習慣和條約,雖然兩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即凱爾森認為兩者屬于相同的法律體系。

同時國際法的的效力范圍不受限制,但國內法的效力范圍則是受限制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國的國內法才能同時有效,另外,如果國內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圍,那么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國際法。進而也就推導出國際法的職能就是將各國的國內法的效力范圍予以限制。同時他還提出“基礎規范”這一概念,“基礎規范”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必須遵守”的傳統道德性準則,而這種“基礎規范”則直接賦予了國際法的效力,最后國際法又賦予了國內法的效力。所不管是從法律的效力來源還是法律的適用范圍,國際法總的來說都要優先于國內法。

3.對一元論學說的評價

國內法優先說著重強調國家意志絕對化,絕對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真實意。將國際法看作是一國對外交流的工具,每一個國家都能為解除自身在國際上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國際法,那么國際法的存在便毫無價值,這是此學說的嚴重弊端。

同時凱爾森的觀點又是一種絕對理想化的,純粹化的觀點,即將國際法凌駕于國內法之上,國際法的發展會導致世界國家的建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的不同,認為國內法為地方法,國際法為國家法,進而否定作為國家根本屬性和國際法基礎的國家。雖然隨著世界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的密切,各國的法律趨同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凱爾森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但國家至上的原則是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像一國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一樣。凱爾森理論反對研究法律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因素的關系,同時也沒有在法的社會目的與社會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探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所有現代學說中最具有意識地和最完全脫離社會實踐的”。

(二)二元論

從歷史上來看,理論上二元論產生的時間早于一元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國際法出現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差異逐步顯現,但二者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協調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沒有緊張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優孰劣的程度。

1.二元論的基本理論特點

堅持這種學說的認為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且相互獨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現在:(1)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2)法律淵源不同。特里佩爾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別代表了各自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表現包括: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同。國際法所調整是國與國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則是個人與個人間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關系。二、拘束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國家,后者的主體是作為公民的個人。三、法律淵源不同。國內法是國家本身的意志。雖然國際法也是國家的意志體現,但這種意志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志的產物。因為國際間條約約束的是多個國家的行為,所以只有國家間達成共識時才能制定出國際法。同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安奇羅蒂也主張二元論,他承認兩者在調整的社會關系上的不同點。國家間就有關個人的規則達成協議,這種協議將被放在國際法之外。奧本海在國際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中就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是獨立的法律體系,有著明確的界限,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會是國內法的內部法律,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國際法規則可以在國內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被國家內部法律所采納,已經內化為國際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純的國際法。這種觀點避免了一個法律體系優于另一個法律體系的任何問題。因為兩個法律體系沒有共同的適用場所,每一種法律體系在自己的范圍內是最高的。

2.對二元論的評價

二元論著重對兩者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兩者分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實際情況。但其論斷相對絕對化,并不能說明兩者關系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新出現的事實。二元論所認為的絕對的不同法律體系,在實際情況中,比如國際法與國內法制定的主體,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內法部分規范與國際法之間都存在相應的聯系。它從形式上的差異得出兩者之間的絕對對立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使人難以接受,同時也不符合各國的實踐。

二、兩者間的相互實踐

(一)國際法中適用國內法的實踐

國內法從國際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斷地影響著國際法,具體表現在羅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羅馬法中的相關內容。隨著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發展,在國際法層面上適用國內法表現出了國際組織對一國國內法的態度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這種表現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以國內的法律作為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根據。在一國作出承諾的國際條約中,國家應當遵守自身的義務,當不履行自身的義務從而引起國際法上的法律后果時,即使一國的行為在其國內法管轄范圍內是合法的,但在國際上仍是非法行為,仍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

2.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不得是自身的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并強行要求其他國家遵守。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國際上盛行的單邊主義,同時也是國際法上尊重國家,不干涉國家內政原則的要求。

(二)國內法中適用國際法的實踐

國際法在國內法的適用的方式,多采用“轉化”與“采納”兩種方式。“轉化”是指國際法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因為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所以必須通過國內的立法活動將其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中,使其成為國內法或者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有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者其他的憲法活動。“采納”是指直接將國際法當中的規定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直接適用到國內法當中。采取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基本上與本國的法律不相矛盾。

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適用可分為國際習慣的適用與國際條約的適用。

1.國際習慣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國際習慣法要優于制定法,對于國際習慣多采用采納的適用方式。這一立場被大多數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但也有國家對國家習慣的采用有相應的限制,比如英國認為如果國際習慣法與議會法令相沖突,議會法令優先,國際習慣法與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沖突,則是司法先例優先。

2.國際條約的適用

國際條約作為各國根據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協之下而達成合意的產物,它與國內法的適用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特點。就其適用效力而言,在美國,國際法被認為是本國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則,已經被美國明確地采用。在德國,其《基本法》第25條則規定,一般國際法規則構成聯邦法律的一部分,并優于法律,而且為聯邦領土上的居民直接創設權利與義務。荷蘭則認為國際條約不僅優于一般國內法,也優于憲法(此時,與憲法相沖突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同意才能有這種優先地位)。

三、總結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為解決國際法與國內法適用中的沖突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就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異性轉變為其中的聯系。結合國際上的理論學說,以及各個國家對國際法的實際應用的實踐,在實際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我們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兩者間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

從適用主體,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是顯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并不會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國不能使其本國的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隨便修改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不允許將其本國的法律強加于他國的法律之中。當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當然要適用由國家間達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當一國不遵守這些法律規范時,自然要承擔國際上的法律責任。

(二)兩者之間聯系密切,互相補充

國際法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利益,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對外政策的集中體現。隨著國際間各國交流越發密切,其中的利益關系也越發緊密,自然會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規范來來約束各國行為,在尊重各國的前提下,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盡力維護和擴大每個國家的利益。同時,國內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內部利益,外部利益與內部利益能夠達到相互平衡與協調,是一國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所在。所以可以說,在國家利益方面,兩者是相互貫通,互補互助的關系。

(三)積極面對兩者之間的沖突

第7篇

    論文關鍵詞 國際法 國內法 憲法

    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問題是當代國際法的主要問題之一。國際法是國家之間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彼此接受、承認、確立的條約、慣例以及協議就是國際法。其是規范國家之間的法律,是規范國際社會中橫向性法律關系的法律,其制定、實施與執行的主體主要是國家。而國內法則不同,其是由國內立法機關制定的,由專門機關實施與執行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社會規范。然而,在國際社會實踐中,國際只要是通過國際相關的政府部門來參與國際法的制定,通過國內法律制度來將國際法具體實施。尤其在近些年,隨著國際社會的愈加緊密,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地聯系了起來。“主權國家各自的國內法和國際社會主權國家之間的國際法的法律規范已很難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不清”。而如何處理好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各國以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

    一、關于國內法與國際法關系的學說

    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理論上頗具爭議的問題,其主要的爭議在于,國內法與國際法是屬于同一體系中的不同部分還是完全屬于不同的體系。針對這個分歧,產生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個不同的分歧。

    二元論認為,國內法與國際法分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該理論的代表有德國國際法學者特里佩爾以及奧尼希奧等人。他們認為,“國內法和國際法在截然不同的領域中發揮作用,他們所包含的法律規則在淵源、目標和內容等方面都不相同。”二者所規范的社會關系、法律秩序的主體、法律秩序的根據以及法律的淵源都不同。最重要的是,兩種法律秩序的性質也不同,前者是橫向性的關系,后者是在國家統治管理下形成的從屬性法律關系。基于這些原因,二元論的學者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是獨立的法律體系,兩者即便可能發生聯系,也并不存在隸屬的關系,一個法律體系不能為另一個法律體系所創設。所以按照這一說法,國家并沒有義務在一國內法中采納國際法,而只有當國際接受或采納該國際法為國內法是,才有必要按照相關國家法行事。即使這樣,國家實施的也是國內法,而非國際法。

    而一元論則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同屬于一個法律體系。其中,“國內法優先說”認為,國際法從屬于國內法,國際法是在效力上次一等于國內法的規則,是“國內公法”。按照這一說法,國際法的效力來源與國內法,唯有依國內法,國際法才是法律。在理論上,這種學說來源與黑格爾的絕對主權國家理念,其認為“國家是倫理觀念的現實”,是“真神”,因此不能有任何秩序規范高于國家主權之上。

    還有另一種觀點,“國際法優先說”,其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同屬于同一體系,但國際法優先于國內法。其代表人物是規范法學派創始人凱爾森,其認為,世界上存在一個類似于金字塔形的規范體系,國際法處于這個金字塔的頂端,國際法只是在效力淵源上高于國內法,“國際法律決定各國國內法律的屬地、屬人和屬時的效率范圍”。基于此,任何違反國際法的國內法都沒有效力。

    長期以來,隨著爭論的不斷深化,產生了協調雙方爭議的第三種觀點——對等說。其認為,國際法與國內發在各自的體系中都是最高的,兩者在各自的體系中互不干涉。但是當兩者有抵觸時,國家雖然可以按照國內法行事,但要承擔因違反國際法而承擔的國際法上的違法責任。其實,一元論忽視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區別,而二元論則過分夸大了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分離,“忽視了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事實上,國際法之間有著互相補充,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關系。

    二、國際法層面的國內法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國際法產生之際,在不同方面都受到了國內法的影響,不少國際法規則都是借用羅馬法的規則產生的。在此之后,通過借鑒相應的國內法規則更是產生發展了許多新的國際法概念與制度。

    而從國際法的應用和實施而言,在國際社會基本確立了兩個原則,首先是不干涉內政原則,根據《聯合國》第二條第7款,規定了對本質上屬于各國國內管轄之事不干涉的原則。各國作為主權國家可以制定本國社會所必需的國內法,國家沒有承擔國際義務的事項,屬于國內法管轄的范疇。不干涉原則是一個國際法基本原則。

    其次是約定必守原則,一國不得以國內法規定作為其不履行國際法義務的理由。這一條原則不僅在1949年的《國家權利義務宣言草案》中得到了體現,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中第27條中也得到了確認。根據這一原則,如果一國國內法存在某種不足使該國不能承擔國際法上的責任,該國不能援引國內法作為其違反國際法的理由,相反,要承擔國際法上的違法責任。在《奧本海國際法》中也認為,這種義務是國家所要承擔的義務,國家的一個機關,如立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因國內法上的原因不履行這種義務,不能夠成為該國不履行國際法義務的理由。

    這一個原則在國家實踐中也得到了支持。“關于但澤境內波蘭國民待遇案”中,常設法院認為,當一原本屬于國內管轄的事項成為一國際條約所規定的事項時,該事項在條約締約國之間便成為了國際法所關注的事項。因此,國家不能憑借國內法來規避其在國際法上或者已生效的國際條約上所承擔的義務,“不能援引本國憲法來對抗另一國,以規避其依據國際法或者有效國際條約應承擔的國際義務”。在“希臘—保加利亞社區咨詢案”中,常設國際法院認為,“在條約締約國國的國家關系之間,國內法的規定不能超越條約國際法原則”。

    正是基于這兩個原則,一個國家國內管轄事項不涉,但是當其國內法與國際法產生抵觸時,一國按照國內法行事便要承擔違反國際法上的責任。

    三、國內法層面的國際法

    國內法與國際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很多情況下,國內需要從國際法的原則、規則中得到補充,才能夠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例如,貿易、投資、人權保護等多個概念原則,都是國內法吸收的國家法上的概念和制度。尤其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國際法對于一國國內法的影響越來越大。

    然而,各國對國際法和國內法價值的態度不同。首先,由于各國的文化、歷史傳統的不同,有的國家重視國際法,例如荷蘭,其堅持與國際法條約相抵觸的國內法,包括憲法無效。而有的國家則重視國內法,比如國際法發展初期,很多國家堅持“主權至上”“絕對主權”的觀點。其次,各國法律制度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對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態度的不同。每個國家都有具有本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尤其在各國憲法中,對于國際法的適用有著完全不同的態度。最后,各國的法治程度的不同也影響著對國際法和國內法態度的不同。法治相對較為發達的國家,會更多地重視國際法的問題,并將其納入國內法治的軌道中來,使國際法在國內立法中規范成體系地運作起來,逐漸形成比較一致的國家實踐。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國際法如何在國內適用值得我們討論。

    第一,國際習慣法規則在國內的適用。就在國內法秩序中適用國際習慣法規則而言,盡管各國實踐不一,但大體上都是將國際習慣法納入本國國內法體系中來。譬如在英國,所有國際習慣法規則或者至少是被英國所接受的國際習慣法規則是英國法律的一部分。在德國,根據德國1949年基本法,國際法之一般規則是聯邦法律的組成部分之一。這里的國際法一般規則指的便是國際習慣法規則。除此之外,在法國,根據1946年的第四共和國憲法序言,法國依照傳統精神遵守國際法。

    而對于習慣法規則與國內法的效力問題。有的國家通過憲法規定,如果本國的一般法律與國際習慣法相抵觸,國際習慣法優于一般法律。還有一些國家則委托本國對其進行審查,保證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不得通過。除此之外,有些國家則用司法判例來規定國際習慣法規則的地位和效力。

    第二,國際條約在國內的適用。而就國際條約在國內法的適用而言,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樣的條約在該國能以國內法適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方式,但基本可歸結為兩種,一種是采納,即不經過專門的立法機關和立法程序,將該國際條約自動納入國內法體系中而直接生效;另一種方式是轉化,即通過國內立法機關將國際條約轉化成為國內法的一部分而生效。

    這些在各國又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在美國,美國憲法第六條第二項規定了:“在美國的權利下締結的一切條約,與美國憲法和根據該憲法制定的法律一樣,都是美國最高的法律”。根據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美國的條約與其國會制定的法律具有相同的地位。但美國的“條約”并不是指國際社會中的所有條約,而是指美國總統根據國會參議院的建議和同意,并在出席參議院三分之二議員同意的情況下,所締結的國際協定。

    四、中國實踐

第8篇

【關鍵詞】國際私法;國內法;沖突法;主體性質

一、國際私法性質的觀點綜述

1.國際私法是國際法,不是國內法。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產生于國際社會,其所調整的關系是國際民商事關系,其作用在于劃分國家擴及的范圍,其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而且國際私法本身所包含的原則、制度等其中不少是與國際公法一致的等等。此種主張實際上是把國際私法當作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沒有把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嚴格區別開來,沒有意識到國際私法畢竟是“私法”性質的法律,在本質上與國際公法有許多不同之處,至少目前國際私法不能稱為國際法。

2.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該觀點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制定本國的國際私法,斷然否認有一種凌駕于一切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國際私法”的存在,而各國國際私法只是本國國內法的一個分支。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調整的對象是不同國家之間的非者的自然人、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其主要淵源是國內法,且主要是由一個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其爭議也一般是由一個國家的法院或仲裁機構來處理。

3.國際私法兼有國內法與國際法的性質。該觀點認為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既有屬于國際法方面的,也有國內法方面的;國際私法本身既涉及一國國內的利益又涉及他國的利益;其淵源既有國內法又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國際私法是國際法或是國內法,可以說國際私法既具有國際法性質又具有國內法性質。該觀點可以說是前兩種理論的折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國際私法目前主要是國內法,將來會向國際法方向發展。該觀點認為,國際私法與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公法在立法基礎、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法律適用范圍以及淵源等方面尚存在較大的區別,因而國際私法在當前主要還是國內法。但是隨著國際民商事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不斷推進,國際私法將逐漸增加國際法的成分或因素,未來的國際私法將主要具有國際法性質。

上述幾種關于國際私法性質的主張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存在對國際私法理論的研究和發展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除第四種以外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上觀點多是從國際私法與國際法或是國內法的聯系與區別著手分析,這種聯系與區別卻又是普遍存在的,因而以此為探討的根基點也就難免會出現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的現狀了。文章認為尚可以從哲學角度切入,抓住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以此探討國際私法究竟為國際法或是國內法。國際私法作為一種法律,它的性質無疑是應該加以明確的。給它以科學的定性,不僅有利于指導國際私法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而且對立法活動也是很重要的。

二、國際私法主體性質的哲學探究

哲學上的性質是指事物存在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因而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是國際私法之所以成為國際私法的根屬性特征。那么,探討國際私法的性質到底是國際法或是國內法,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從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上去深入。只有從根源上,即主體性質上去分析國際私法究竟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才不至于形成莫衷一是的局面,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好國際私法的性質,也將給國際私法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帶來更大的現實意義。

關于國際私法的內容范圍,各國學者也認識各異,但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一點是,作為法律適用的沖突規范必然是國際私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規范。并且,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以通過直接規范和間接規范相結合來解決涉外民商事法律沖突為中心任務的一種法律。這是對國際私法本質屬性的揭示,決定了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也必須在于此。沖突法的作用在于一國法院受理涉外民商事案件并且涉及到數國法律的效力時,由法院地國的沖突規范確定應當適用哪國的法律,而只有運用一國的沖突法進而指引某一國家的實體法,才能對涉外民商事關系進行調整。因而,沖突法在分類上只能依附于民法,最終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也只能是國內民法,因而指引適用該國內實體法的沖突法也只能是國內法。至于那些涉外民商事領域的統一沖突法、國際公約中的以沖突法形式存在的條款,只有經過締約國轉化或納入到國內法體系,產生相應的國內法的效力,才能夠成為指引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準據法,即這類條款如若要適用以解決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沖突,最終也必須要具有國內法的形式。可見,作為國際私法主體性質的沖突法規范無論從性質、具體適用以及形式等多方面都保持著也只能保持著國內法范疇,只要這種主體性質不發生改變,那么國際私法作為國內法的性質就不會發生改變。若沖突法作為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都發生了改變,那我們探討的國際私法恐怕也不再是今天所言的國際私法了,那一切都需另當別論了。因而,至少在目前沖突法仍作為國際私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規范,從哲學上定義的性質角度,我們依舊可以以沖突法的性質來斷定國際私法的性質,即國際私法為國內法。

三、國際私法性質的發展趨勢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今天,各個領域的趨同化進一步發展,但卻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并非是社會各個領域的共同趨同化。而在這種勢頭下,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成分有著進一步增加的趨勢,但卻無法改變國際法的國內法的性質。首先,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發生在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有關社會組織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即使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到這種民商事關系中,但它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責任以及司法管轄等方面是與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國際公法方面的活動迥然不同的;其次,國際私法最主要的淵源仍將是國內法,而有關的國際條約一般只約束締約國,至今并不存在約束所有國家的國際私法規范,并且某些國際條約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以及任意性條款的性質可以排除條約規定的法律的適用;再次,統一規范的日益增多,從其通過程序來看雖帶有國際法的性質,但并沒有國際審判組織,因此即使締結了統一法公約,也會由于它在不同國家的司法機關適用產生不同的效果,因而并不能保證它在適用上的統一性;最后,在未來,各國在沖突法領域雖有望達成統一,但沖突法所指引的實體法卻往往是各國的國內法,而即使趨同化加強,各國國內法是不可能完全統一的;而在實體法領域,由于它尚不可能在所有民商法領域達成統一,它總會留有空白,這些又只能借助沖突規則確立的國內法來解決。從哲學角度而言,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在國際私法的未來發展中,統一實體法的比例或許會逐步增加,但這僅僅是事物量上的變化,并不足以引起國際私法質上的改變。因而,只要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不發生改變,外部再多的量變也不會引起質變,即國際私法仍將作為國內法存在,但并不排斥國際法成分的存在乃至日益增多。國際私法在當今是一個內容及其復雜的法律部門,其復雜性遠非“法則區別說”時代所能比擬。故不能簡單地用“非此即彼”的結論對其定性,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對它的性質作出科學的概括。同時,要以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觀點來考察。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依賴性的增強,經濟、文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加深,當代的國際私法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對變革中的國際私法定性,就必須在把握國際私法主體性質的基礎上,用動態的方法加以研究。因而,看清國際私法的主體性質在國內法范疇繼續存在的同時,我們亦不能否認國際法的成分在國際私法中日益增加。

參考文獻

[1]韓德培.國際私法問題專論[J].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想樹.國際私法基本問題研究[J].法律出版社,2001

第9篇

(一)浸入型(或沉浸式)雙語教學

這種雙語教學模式最初起源于加拿大,并獲得巨大成功,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加拿大的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民族問題比較尖銳,如魁北克問題,為了平息這種矛盾,加政府于1969年通過《官方語言法》以確定英、法語同為官方語言,并推行英語、法語的雙語教學。有很多中小學都采用這種雙語教學形式,所有科目均用法語教學,但仍然允許學生有權使用英語。這種雙語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以外語或第二語言為教學語言,教師直接用外語或第二語言對學生進行授課,本族語或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學校內也不使用本族語或母語,以便讓學生完全沉浸于這種新的弱勢語言之中。1997年,加拿大浸入型(或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被引入中國。在我國,針對外國來華留學生以及少數民族學生一般也采取這種教學模式。

(二)保持型雙語教學

保持型雙語教學是指,學生剛進入學校時,學校先使用學生的母語來進行授課,之后漸漸地使用外語或第二種語言對學生進行部分內容的教學,其他教學內容仍使用學生的第一語言或母語教學。這種雙語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依然保持使用自己的母語或其第一語言,所以,這種雙語教學模式才叫做“保持型”雙語教學。因此,許多人認為,保持型雙語教學是最為保守的雙語教學模式,因為它要求教師盡量照顧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學生完全理解的基礎上才使用非學生母語進行教學。當學生的非母語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可以轉換為浸入型雙語教學模式。

(三)過渡型雙語教學

這是美國許多學校對“低英語水平”的學生,尤其是移民兒童所采用的一種雙語教學模式。具體來講,所謂過渡型雙語教學就是指,學校在教學初期先使用部分或全部第一語言即母語對學生進行教學,經過一段明顯的過渡期之后,然后逐步轉變成只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的雙語教學。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是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學科式雙語教學”和“第一語言教學”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除了具備過渡性特點外,這種雙語教學模式與上述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大致相同,但不排除使用母語對部分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一班級內的學生往往是由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說各種各樣母語的學生組成,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不能熟練使用英語。他們可能每天只有一節英語課,也可能有整整一天的課程來學習英語和其他學科;部分學科仍使用學生母語進行教學,但是每天有一定量的英語課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班級往往是由說同一種母語的學生組成。

有學者認為,比較上述國外三種雙語教學模式,過渡型雙語教學是最為理想的教學模式,其次是浸入型雙語教學,第三為保持型雙語教學。過渡型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要求教師具有高超的雙語教學技能,要求學校有良好的雙語學習環境。由于非母語學習環境的缺乏,目前國內采取的大多數雙語教學模式均屬于保持型或浸入型。不通漢語的外國專家、教授來中國授課,直接進入過渡型雙語教學的后期階段,會降低外語水平較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上,筆者以為,上述任何一種雙語教學模式要得到順利的實施,并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其具體的操作和教學過程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應該說,將上述國外三種雙語教學模式引入我國高校,不同的高校、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針對某個學科或者專業進行雙語教學時必須因地制宜。我國高校法學專業中的國際法學科到底適合采取上述哪種雙語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從學校的教學資源、師資配備、語言環境、學生英語水平等具體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選擇恰當的雙語教學模式。

二、國際法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

我國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時間不是很長,由于雙語教學不單是教師“教”的問題,也不單純是學生一個“學”的問題,它的順利開展還受到高校教學資源和學生語言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制約,因此,每個高校、每個專業或學科到底采用上述國外哪種教學模式比較合適,專家、教師和學校主管部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因為如此,依據上述國際上通行的幾種雙語教學模式,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雙語教學基本模式的基礎上,經過幾年的實踐也摸索構建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一是滲透型,即在正常的學科教學中適當穿插使用英語———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規的課堂用語,有的是將一些名詞術語講給學生,并適當輔以漢語解說。二是穿插型,即交替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或以中文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礎上適當用英文補充;或以英文為主,在教學的同時,適當輔以漢語解釋和說明。三是示范型,即某個學科中,大部分時間是用中文教學,選擇一定的內容,用一定的時間用純英語進行教學。四是選修課型,即開設某個學科的選修課,用純英語進行教學,或將相關學科整合在一起,設置新的課程,用純英語進行教學。也有學者將目前在中國雙語教學模式歸納為下面的三種類型:(1)全外型,即所開設的課程,采用英文教材,直接用英文講授;(2)混合型,即采用英文教材,教師采用英文與中文交互進行教授;(3)半外型,即采用英文教材,用漢語進行教授。甚至,有的高校還出現了所謂翻譯式雙語教學,即用外語或第二語言和本族語言對照來學習。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滲透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機會接觸英語,一般是以母語為主,適當滲透英語。而整合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來表達中文內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漢語和英語整合起來,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為主體。至于思維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思考解答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能夠在英語環境中學習、工作和生活。事實上,我國高校當中出現的上述幾種雙語教學模式,與其是教學模式,還不如說是雙語教學方法,因為那些所謂雙語教學模式無外乎都是從上述國際通行的三種雙語教學模式中發展演變而來的。上海外國語大學王旭東教授認為,上述國外三種教學模式中,國外普遍贊同前二種,而基本否定第三種,理由是不言自明的,因為最終目的還是要學生溶入到英語主流社會之中去。

顯然,由于中國的國情不同,前二種教學模式都不能完全照搬來用于我國的雙語教學。英語在中國始終只是外語,絕大多數人仍是用漢語交流,所以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浸沒式和過渡式來進行雙語教學。另外,中國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那樣的雙語國家,語言環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國的雙語教學環境決定了它的目的性,屬于“外語”教學范疇,而不是“第二語言”的教學范疇。中國的雙語教學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雙語教學”。因此,筆者以為,具體到國際法學科,相對于其它兩種雙語教學模式,采用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在這里,以筆者主編的《簡明國際法實用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為例做個簡要論述。依據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的特點及要求,筆者以為,國際法實施雙語教學一開始并不適合用英文來講述。因為第一章一般是國際法課程的導論或引論章節,它涉及到國際法的概念、國際法的法律性質、國際法的淵源等國際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問題,它是整個國際法學的一個基礎,因此,本章不大合適用英文來授課。

不過,涉及到某些術語可用中英文同時標示出來,如國際法的概念(ConceptionofInternationalLaw)、國際法的淵源(SourcesofInternationalLaw)、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ationalLawandDomesticLaw),而對于某些關鍵性的國際條約的文本條款,可用英文標示,而輔之以中文講解,如教師在講到國際法淵源問題時,對于不得不提到的1945年《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可用英文標示出來。這樣,既可以使得學生熟悉國際條約文本的原始表述風格,而且,還可以避免出現因使用條約中文文本而導致對有關國際法問題理解上的偏差。另外,盡管國際法教材中許多其它章節可以用雙語來進行授課,但有關章節其實卻不適合大比例用英文來講述,如國際法教材中第八章(條約法),由于該章涉及到條約締結的程序、條約的生效與效力、條約的沖突與解釋、條約的遵守與執行等比較難理解的問題,所以不宜對學生大面積地用英文講述,不過,在講述條約的名稱時,有必要將不同條約的名稱用中英文同時表述,諸如條約(Treaty)、公約(Convention)、協定(Agree-ment)、議定書(Protocol)、(Charter)、換文(ExchangeofNotes)等。再如,教材第十章(國際海洋法),由于涉及諸多復雜性概念的理解,也不大合適大比例用英文來講授,但對于某些關鍵性的名詞也可在課件上同時用中英文標注,如內水(InternalWa-ters)、領海(TerritorialSea)、毗鄰區(ContiguousZone)、專屬經濟區(theExclusiveEconomicZone)、大陸架(ContinentalShelf)、國際海底區域(InternationalSeaBed)、公海(HighSea)、無害通過權(RightofInnocentPassage)等。因此,對于國際法教材中究竟哪些章節適合采取什么比例的英文進行講授,筆者以為,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如果有關章節從內容上沒有太多的基本概念以及疑難知識點,那就比較適合用大比例來用英文講授,這些章節主要包括諸如第五章(國際組織法)、第七章(國際法上的人權)、第十二章(國際環境法)等。

三、選擇國際法雙語教學模式實施應注意的問題

無論教師針對國際法學采取何種雙語教學模式,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學校針對國際法雙語教學應傾斜更多的教學資源。依據筆者的了解,許多擔任國際法雙語教學的老師一般都不大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雙語教學上,因為一方面,平時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壓力本來就很大,工作任務也很繁重,再加之,因為國際法雙語教學相對于普通中文授課來說,它本身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教學任務,教授在備課方面、講授方面都要耗費巨大的時間、精力,而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也更加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予以積極、主動地深入學習。因此,學校和院系應該從人員、設備和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和支持,這就要求學校教學行政主管部門在教學時數方面進行適當延長,教學工作量核算方面也應適當增加,在教師年度教學考核中對講授雙語教師進行適當的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進行雙語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國際法雙語教學課堂上必須設法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之所以強調這一點,那是因為對于學生來說,國際法雙語教學課堂組織既涉及到國際法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涉及到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問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單向度的“填鴨式”灌輸,可能導致兩個嚴重后果,一個是學生沒有聽懂或很好地理解授課教師的講課內容,一個是學生即使聽懂了,可能由于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導致學生不能用口語來表達國際法的基本概念和制度。因此,國際法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延續傳統落后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其次,國際法授課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積極采用諸如案例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課堂討論教學法以及學生參與式教學法等來達到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的目的。如通過選取有關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國際法的興趣,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幫助學生理解國際法的知識。總之,國際法雙語教學課堂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國際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畢竟“興趣”是學生學習國際法的最好的老師。

最后,必須選擇合適的國際法雙語教材。對于大學教學課堂來說,一部好的教材,往往能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之,則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大學課本或教材一直是制約我國高校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大瓶頸,低層次、低水平的重復以及晦澀難懂的宏大理論都使得學生對教材望而生畏,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好的教材就顯得難能可貴。

目前,我國國際法雙語教材同樣存在這些問題,而且,這方面教材的數量都比較缺乏,教師在選擇此類教材方面已經沒有多大余地和空間。如上所述,基于我國語言的國情,我國高校在法學專業中針對國際法進行雙語教學一般不大合適采用浸入型(或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和過渡型雙語教學模,而比較合適的是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這就必須從國際法雙語教材上因應這種教學模式的要求。而目前我國國際法的雙語類教材主要是兩類:一類是簡單的中英文對照的國際法雙語教材,典型的如吳剛著的《國際法》;一類是國外引進的英文原本國際法教材,一般是影印系列,如美國馬克•W•賈尼斯(MarkW.Janis)所著的(An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alLaw)。而真正能基本上符合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國際法雙語教材,據筆者所知,目前只有武漢大學楊澤偉教授針對英國國際法學者TimHiller的(PrinciplesofPublicInterna-tionalLaw)《國際公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進行了中文的編注。

第10篇

    法學專業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學生擁有法律思維邏輯,能夠運用法學知識和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規定了國際法的淵源,其中司法判例是國際法規范的表現形式之一。雖然司法判例不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但它是重要的補充資料。許多重要的國際法原則源于司法判例,國際法院的判決對于認證、確定和解釋法律原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典型國際成案對于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十分重要。

    (一)緊密結合課程內容,選取典型國際成案

    譬如,在學習“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問題時,筆者選取了西伊福希訴加利福尼亞州案和巴西聯邦債券案,在簡要介紹案情后,梳理了法院的觀點,通過案例讓學生理解兩者的關系。同時,若有相關國內案例也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學習,譬如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將“陸紅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之間的航空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上海靜安區法院,2001年11月)”案[2]介紹給學生。聯系身邊的案例,學生更能夠感同身受,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課堂介紹和分析案例時,語言表述上應盡量簡單化,不糾纏于無關問題

    課堂時間有限、人的注意力集中有規律,介紹案情時要簡明扼要,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盡快歸納案件關鍵問題,分析問題要抽絲剝繭、層層遞進。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把握法官的思維邏輯,了解法律適用過程,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更新案例庫,時刻關注國際法院的案件審理

    目前,國際法的案例教材版本眾多,其中不乏精品教材,收集的案例典型、分析透徹并能跟進國際法院的新近案例,可以為學生指定一到兩本案例書作為輔助教材。

    (四)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高案例教學要求,選取和布置案例進行輔導

    國際法院官網將案件所有法律文書公開,這是學習國際成案的重要資源。筆者曾指導學生跟蹤“烏拉圭和紙漿廠案”的審理,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完整地了解國際法院的訴訟程序和制度,也使學生對國際環境法領域的規則原則有了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對于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效果顯著。在法院裁決之前,閱讀分析案件事實基礎上試圖利用所學知識推理,并在法院作出裁決時,檢驗自己的推理過程,從而培養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二、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分析國際時事

    國際法的研究對象是國際關系,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豐富的課程,所以學習國際法要對當代國際事件及時跟蹤掌握,對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政治形勢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筆者在講解討論經典案件之余,通過對近年發生的國際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和思考,教學手段上除了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外,還增加了課堂專題辯論、模擬聯合國大會、模擬法庭和小論文寫作等多種方式,將抽象理論和直觀現實有效結合,一方面培養學生對國際法基本理論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愛國情緒進行理性的疏導,深刻理解我國和平外交政策。上述各種教學手段對師生的知識儲備要求甚高,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做準備工作,同一屆學生中一般選擇其中1~2種方式對時事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手段在選題等指導工作上有不同的要求。辯論的議題必須具有可辯性[3]。

    三、利用視頻資料、豐富教學內容

    如今的學生生活在多媒體發達的社會,從小習慣于從視頻獲取訊息。的確,在相同的條件下,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量更大,體驗感更強,印象也更為深刻。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歐美大學的國際法教學中開始大量利用網絡視頻資料,不僅用來進行案例教學,也利用各領域專家的專題視頻進行體系化的理論講授“影視教學法”已在國際法教學中隱然成型[4]。本課程中,我們準備了有關國際法的電影、紀錄片、時事新聞評論和國際法學者的專題理論演講等數十個視頻材料供學生觀賞學習。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利用視頻資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收集和篩選國際法影視資料時要保證其學術性和權威性,譬如中央臺制作的紀錄片、時政評論和國內外著名國際法學者的專題理論演講,避免一些所謂“專家“、名人非專業評述混淆學生對國際法的理解。部分學生欠缺世界歷史、國際關系史方面知識,將有關重大國際事件或外交實踐的歷史資料視頻,如中央臺發行的《世界歷史》等推薦給學生進行補缺。其次,有針對性地精選優秀影片,推薦給學生課余欣賞,課堂討論。譬如我們曾就好萊塢影片《盧旺達大飯店》討論了時際國際法中宗主國的概念、人道主義干涉與國家主權原則、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國際法問題。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參與度很高,效果很好。而電影《東京大審判》和紀錄片《東京大審判》在學習戰爭法中也發揮了同樣作用。最后,堅持短片課堂、長片課后原則。由于課程課堂僅有51學時,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上使用的視頻需事先精選剪接,播放時間一般不超過五分鐘。為達到教學效果,對于較長的視頻資料,主要是針對資料提出問題,由學生課后帶著問題觀看視頻,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11篇

作為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條約在一國內部如何正確定位及適用,逐漸成為各國國際法學者日益關注的問題。入世以后,中國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國際雙邊、多邊條約簽訂的數量也達三千多個①,但隨之而來的國際貿易糾紛、政治沖突等,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正確地處理國際條約與我國國內法律的關系問題,是我國保持穩定的對外關系、構建和諧法治社會乃至和諧世界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傳統理論

傳統國際法學在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上的觀點。可總結為“兩派三說”,“兩派”即“一元論”和“二元論”,“三說”即“國際法優先說”、“國內法優先說”和“平行說”。

一元論分為國際法優先說和國內法優先說。國際法優先說來源于康德哲學,其主張是國際法和國內法屬于同一法律體系,國際法高于國內法,原因是在同一法律體系中,各種規范的效力來源于更高的規范,直至一種終極的、無法從更高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規范中獲得效力來源的基礎規范②,即“條約必須遵守原則”。國內法優先說來源于黑格爾的國家主權理論,認為國內法高于國際法,國際法是國內法的對外公法,其效力、淵源是國內法,國家作為主權實體,有權支配國際法。

二元論又稱平行說,是指國際法和國內法分屬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二者地位平等,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相互獨立、相互限制。立足國際法學,平行說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國際法和國內法分屬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它們的效力、淵源、執行方式等各不相同。但它們也是相互聯系的,是同一制定主體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的結果。“國家既是制定國內法的主體,也是參與制定國際法的主體”③。

處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關系的國際實踐

國外處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實踐,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轉化方式,即當一國政府批準某一國際條約后,還需國內立法機關以立法形式將其轉變為國內法,從而在國內具體適用④,其典型代表是英國。按照英國憲法,條約的締結和批準是英王的特權。條約“如果影響到私人權利或者一般地需要修改現行法律以履行條約,在英國法院能使條約所要求的法律變動具有效力以前,法律的必要變動必須是國會采取行動或國會法案授權的對象”⑤。換種說法就是,條約簽訂后必須經過國會立法才能具有國內法的效力,從而才能適用于國內。

二是納入方式,又稱吸收方式,即一次性原則地在憲法性法律中規定條約是該國法律體系的一部分,一項條約在國內公布或在國際上生效的同時即在國內生效。換言之,國際條約在國內的生效方式,不必經過國內立法的轉換,只要經過本國政府的批準,即可獲得國內法的效力,并且適用于國內。

中國適用國際條約的現狀及利弊分析

中國對國際條約的接受無明確憲法規定。無論是從立法規定還是司法審判的實踐,還是法學理論研究,中國都接受了國際條約在國內的適用。從立法規定看,我國已有多部法律法規對條約適用問題進行了規定;從司法審判實踐看,我國也多次適用有關國際條約解決案件沖突;從法學理論看,我國國際法學界著名人士都在其著述或論文中明確國際條約是中國法律的一種淵源⑥。首先,條約接受方式目的在于國家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使國際條約在國內得到更好的執行;其次,在中國,法官采用國際條約判案的前提是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產生沖突,也就是說法官并不是主動采用國際條約來實現司法公正的,更多的時候是運用國際條約背后的習慣規則加以權衡;最后,條約一旦簽訂,便具有整體性和穩定性,我國整體性地賦予條約國內法的效力,而未區分不同的條約給予不同的效力。因此,我國對國際條約的接受方式是以納入為總趨勢的。

中國關于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尚未明確。從我國《立法法》第七十八條至八十三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法律第一位階為憲法,第二位階為法律,第三位階為行政法規,第四位階為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但并沒有說明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這可以說是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大缺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也越來越多地面臨國際糾紛,當這些糾紛納入法律的解決途徑時,適用國內法還是國際條約的選擇便擺在立法者、司法者的面前。

中國對國際條約的適用方式尚未統一。目前,在我國大致存在直接適用、間接適用及混合適用三種方式。對條約的直接適用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如在民事合同方面,1995年“上海振華港口機械有限公司訴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國際航空貨物運輸合同標書快遞延誤賠償糾紛案”中,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依據我國加入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及修改議

定書中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判令被告應按“修改議定書”規定的承運人最高限額賠償原告經濟損失。

立法建議和完善之策

國際條約入憲法。一種法律或約定的實施必須有它的上位法依據,國際條約在一國內部的實施當然也需要本國國內法律給予其實施上的依據。美國憲法第六條第二款、德國基本法第二十五條、法國現行憲法第五十三條等都對國際條約的效力、位階及適用做了明確規定。我國有必要將如何接受國際條約,如何對國際條約的效力、位階加以明確,這是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的必要之舉。因而,中國立法機關應明確以下幾點:一,國際條約為我國接受,接受方式兼采轉化和納入,更多地采用轉化的接受方式;二,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低于憲法,高于一般性法律;三,國際條約的效力優先于一般法律適用,繼續采用保留式簽約的方式。

確立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在接受國際條約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以納入方式接受國際條約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沖突,此時,明確普遍適用的法律位階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一個國家在接受國際條約后,實際上已經承認該條約為其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如果不給予其相應的地位,所謂的接受就名存實亡。首先,國際法上的主體,最主要的是主權國家,而國際條約絕大多數也是各締約方意志的表現。將憲法置于國際條約之上,為的是保護各主權國家的自由意志;其次,國際法是多個國際法律關系主體意志的集體表現,作為調整國際關系的重要規范,國際條約必須有著相應的地位,特別是一些國際條約,并不具有強制力,如果將其地位放在國內法律之后,勢必出現一些國家利用其國內法律的規定排除國際法適用的狀況,這必將會大大削弱國際條約的執行效率,甚至會導致條約成為一個空殼。

第12篇

一、關于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問題

對于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問題,在我國國際私法學界,雖然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大都把它概括為“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者“涉外民事法律關系”。②雖然由劉振江、張仲伯、袁成第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的《國際私法教程》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由張仲伯、趙相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的《國際私法》也主張:“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可以說是國際民事關系,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就是涉外民事關系”;但他們又都同時特別強調,這種“國際民事關系”或“涉外民事關系”就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涉外民事法律關系”。③在余先予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的《簡明國際私法學》和由劉振江、張仲伯、袁成第主編的《國際私法教程》中,還專門就“涉外民事關系”和“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關系問題作了論證。兩本著作都主張這兩個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沒有任何區別,而且都以日本學者江川英文的觀點作為論據,最后或者是認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與涉外民事關系在國際私法中是同義語,約定俗成,沒有必要用這一個來排斥那一個”;或者是認為“國際民事關系和國際民事法律關系在國際私法中是同義語,爭論是沒有現實意義的”。④

筆者認為,把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界定為“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者“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觀點是錯誤的,應該把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定義為“國際民事關系”。⑤即在此特別強調:作為國際私法調整對象的應該是“國際關系”,而不是“涉外關系”;是“民事關系”,⑥而不是“民事法律關系”。

強調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應該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涉外”民事關系。主要是考慮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實施,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與國際社會的進一步融合,我們有必要站在整個國際社會的角度,而不僅僅是我們一個國家的角度,即應該從更加全面和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我國及其國民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且,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詞語的改變,而是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隨整個國際社會一起步入21世紀的中國所絕對需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的更新。

強調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既是一種法理上的邏輯要求,也是國際私法實踐的必然結果。

從法理邏輯上說,作為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只能是一般的社會關系,而不應該是法律關系;一般的社會關系只有通過法律規范的調整以后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由余先予主編的《簡明國際私法學》和由劉振江、張仲伯、袁成等主編的《國際私法教程》在論證這一問題時,都是引用日本學者江川英文的主張,認為“在國際私法中,法律關系一詞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使用”,而且,“在國際私法上一般地講法律關系,所說的就是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生活關系這樣的意義。而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使用法律關系一詞決沒有什么不適當之處。所以勉強來排斥這個詞,沒有考慮的必要。”⑦很顯然,這些學者們的論據,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在國際私法中,法律關系一詞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使用”;另一個是“在國際私法上一般地講法律關系,所說的就是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生活關系這樣的意義。而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使用法律關系一詞決沒有什么不適當之處。”筆者認為,這兩個論據都存在問題:首先,“在國際私法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使用”決不能作為使用這個詞的依據,不科學、不準確的表述不可能因為使用多了就能夠變得科學和準確起來。其次,既然“在國際私法上一般地講法律關系,所說的就是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生活關系這樣的意義”,就應該直接使用“生活關系”或“社會關系”,實在是沒有必要為了“標新立異”而“獨樹一幟”;而且,這樣只能徒增不必要的法理邏輯上的紛亂。再次,任何部門的法學理論、法律實踐、乃至法律話語都有其內在聯系和內在統一性;作為整個法制體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的方面,其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如都把“法律關系”定義為:“經過法律規范調整以后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一般的社會關系”。既然在國際私法中,“法律關系”與“社會關系”也同樣有不同,⑧既然國際私法中的“法律關系”和“社會關系”與其他部門法中的“法律關系”和“社會關系”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差別,那么為了保持和維護有關法學理論、法律實踐、乃至法律話語的統一,就應該與其他部門法及部門法學中的表述保持一致。因此,為了使法學理論、法學教育、法律實踐、乃至法律話語在內的整個法制體系保持統一,這種“排斥”或“爭論”絕對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而從國際私法的實踐來看,筆者認為,國際私法所調整的當然是、也只能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國際私法所涉及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的當事人在進行民商事交往時,在各有關國家的法律對這一民商事關系作了各不相同的規定的情況下,到底應該適用哪一個國家的法律或哪一個有關的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的問題;也就是需要確定應該由哪一個國家的法律或哪一個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來調整這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的民商事關系的問題。如果這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的民商事關系已經得到了法律的調整,已經成為了一種“法律關系”,那就不需要國際私法來調整了。

此外,在我們這樣一個法治理念還不夠完善、還沒有深入人心的國度里,強調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只能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這一觀點尤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我國,法理學的教材還是在強調“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法律的基本屬性是階級性”。在法理學上,沒有明確法律的基本屬性應該是社會性、規范性和強制性,而不應該包括階級性;⑨在國際私法理論中,沒有明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只能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應該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從而還有很大一部分國民、甚至包括不少法律工作者、乃至一些法學家,都還是認為,法律是法官的法律,只有發生了糾紛,打官司到了法院,才需要由法官來適用法律、裁判糾紛。這樣,在國際民事交往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我們國家的當事人根本就沒有把國際私法作為他們進行國際民事活動、實施國際民事行為的行為準則。從而會經常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國際民事糾紛,遭受很多不該遭受的損失。因此,為了實踐的需要,我們更有必要特別強調: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我國的當事人在參與國際民事活動時,一定要明確其國際民事關系還需要有國際私法的調整,一定要以有關的國際私法規范作為其行為的準則。

二、關于國際私法的范圍問題

關于國際私法的范圍問題,在國內外國際私法學界一直存在著最為激烈的爭論,而且還由于牽涉到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問題,從而使得這一爭論還遠遠超出了國際私法學界的范圍。綜觀國內外國際私法學界和國際經濟法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筆者認為,可以歸納出如下一些主要的觀點和主張:⑩

1.以德國和日本的一些學者為代表,認為國際私法的全部任務和主要目的在于解決國際民事關系中所發生的法律適用問題,國際私法僅包括沖突規范這一種規范。

2.以英美普通法系國家和中國的一些學者為代表,認為國際私法的任務在于解決對于國際民商事糾紛應由哪個國家法院來管轄、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來處理,以及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問題,因此,國際私法應該包括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沖突規范、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規范等3種規范。

3.以法國學者為代表,特別強調國籍問題在國際私法領域的意義,認為國際私法的范圍包括國籍規范、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等4種規范。

4.以我國和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一些學者為代表,特別強調統一實體規范這一能夠避免法律沖突產生的法律規范在國際私法中的意義,認為國際私法應該包括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統一實體規范、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規范等4種規范。

5.以我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國家的一些學者為代表,強調各個國家國內所制定的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的實體法律規范也應該屬于國際私法的范圍,認為國際私法應該包括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實體規范(包括統一實體規范和國內實體規范)、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規范等4種規范。

6.國際經濟法學界的學者則主要認為,有關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直接規范或者說實體規范都應該屬于國際經濟法的范疇,國際私法不應該包括這些本應屬于國際經濟法范疇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對于國際私法的范圍,即國際私法應該包括哪些法律規范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應該有不同的分類。

1.從有關法律規范所規范的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確定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民商事法律地位的法律規范,和確定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范,如有關國際債權關系、國際物權關系、國際婚姻家庭關系、國際繼承關系、國際買賣關系、國際貨物運輸關系、國際貨物運輸保險關系、國際支付關系、國際產品責任關系、國際破產關系中當事人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范。(11)

2.從有關法律規范的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直接規范(12)和間接規范。(13)其中的“直接規范”是指國際社會共同制定或者共同認可的有關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直接規范。上述所有的觀點和主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學、不準確和不合乎邏輯。

在筆者所主張的作為國際私法范圍的這些法律規范中,特別要強調的是“直接規范”,(14)包括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的統一適用的直接規范,和世界各國單獨制定的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的直接規范。

而就國際私法學界的學者所持的上述觀點和主張而言,其不科學、不準確和不合乎邏輯的主要表現是:(1)既然所有研究國際私法的學者都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涉外民事法律關系”,(15)其當然的邏輯結果,就應該是將所有調整這些“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都納入國際私法的范疇。(2)既然所有研究國際私法的學者都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或“涉外民事法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訴訟關系”或“涉外民事訴訟關系”,那在國際私法的范圍內,就不應該包含有調整“國際民事訴訟關系”或“涉外民事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律規范。這些程序法律規范應該屬于國際民事訴訟法所涉及的范疇。(16)

就國際經濟法學界的學者所持的上述觀點和主張來看,其不科學、不準確和不合乎邏輯,主要是由于對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問題沒有理順。在這一問題上,筆者認為:(17)

第一,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1.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都含有國際因素。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都產生并存在于國際社會,其調整對象都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利益。任何國家在與其他國家共同制定或單獨制定有關國際私法規范和國際經濟法規范、在參與國際民商事關系和國際經濟關系時,都需要考慮其國際利益,都需要嚴格遵循國家原則、平等互利原則等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都需要遵循有關的國際慣例。

2.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具有相同的法律淵源。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淵源都包括國際法淵源和國內法淵源兩大部分;在國際法淵源中又都可以區分為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兩個方面;在國內法淵源中也可以區分為國內立法和國內判例兩個方面。(18)在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領域,都存在一系列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而確定的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和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都存在國際社會各個國家和地區為調整其政府及其國民所參與的國際民商事關系和國際經濟關系而單獨制定或確定的法律規范。

3.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同屬于一個法律體系。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同屬于國際法體系,是國際法體系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19)

第二,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1.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同。關于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的分歧,在我國國際法學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對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認識問題上。國際公法學界的學者主張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國際法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國際經濟法學界的學者主張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國際經濟管理關系和國際商品流轉關系兩個方面;而國際私法學界的學者則認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應該包括國際商品流轉關系這一方面的內容。

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應該具有既不同于國際公法,也不同于國際私法的自身獨立的調整對象。國際公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各平等的國際公法主體之間在國際社會、政治、軍事、外交等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種橫向的平等關系。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各個國家政府與政府之間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所形成的橫向的平等關系和各個國家及整個國際社會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為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而形成的縱向的管理關系。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國際民商事交往中各個平等的國際私法主體之間所產生的一種橫向的民商事關系。與我國目前國際公法學界的學者所持的觀點不同,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應該包括國際社會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在單獨或集體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時所形成縱向的國際經濟管理關系;與國際經濟法學界的學者所持的觀點相左,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應該包括國際間的商品流轉關系。

而且,筆者認為,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橫向關系與國際私法所調整的橫向關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橫向關系主要是不同國家政府與政府之間以平等互利原則為基礎的經濟關系;而國際私法所調整的橫向關系主要是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以等價有償原則為基礎的商品流轉關系。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這種以等價有償原則為基礎的國際商品流轉關系,屬于一種典型的國際民商事關系,只能是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

2.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規范性質不同。從法律規范的公、私法性質來看,筆者認為,國際私法作為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屬于典型的私法規范;而國際經濟法作為調整不同國家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和各個國家干預、管理、控制國際經濟活動而形成的國際經濟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則屬于公法的范疇。

3.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部門。關于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性質和范圍問題,在我國國際法學界,特別是在從事各部門法學研究的各個學者們之間,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分歧。(20)筆者認為:國際公法是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社會、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質,屬于實體法的范疇;其主體主要是國家,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成為國際公法的主體;其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其范圍主要涉及國際海洋法、國際空間法、國際環境法、國際條約法、國際組織法、外交法、戰爭法等方面。

國際經濟法是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同國際公法一樣都具有公法的性質,而且都屬于實體法的范疇,但它又不同于國際公法:其調整對象主要是各個國家政府與政府之間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所形成的橫向的平等經濟關系和各個國家及整個國際社會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為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而形成的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其主體除了國家、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以外,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即在國家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而形成的縱向的國際經濟管理關系中,個人可以成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其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以及各個國家的有關國內立法和國內判例;其范圍主要涉及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貨幣法、國際稅法、反托拉斯法和反傾銷法等方面。國際經濟法應該是國際法體系中完全區別于國際公法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國際私法是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具有典型的私法性質,屬于實體法的范疇;其主體主要是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國家、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在以民商事關系主體的身份從事國際民商事活動時也可以成為國際私法的主體;其淵源主要是各個國家的有關國內立法和國內判例以及國際社會有關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其范圍包括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其規范的內容包括確定國際民事關系當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確定國際民事關系當事人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的規范;其規范的形式包括間接規范和直接規范。而且,考慮到目前我國正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強調國內有關法律制度與國際慣例接軌,以后會逐漸消除以往明確劃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那種界限,與此相適應,作為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其他有關國內實體法規范,即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嚴格分離的情況下所存在的“涉外經濟立法”和“涉外民事立法”中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有關實體法規范,也應納入國際私法的范圍。(21)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也不贊成國際私法學界和國際經濟法學界的大多數學者所主張的“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與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有部分交叉”這種觀點;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和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不存在交叉,完全可以按照上述標準區分清楚;而且,既然其調整對象不存在交叉的問題,其范圍也同樣能夠按上述標準區分清楚。

三、關于國際私法的性質問題

關于國際私法的性質問題,主要涉及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是公法還是私法這三個方面。

(一)國際私法是國際法

在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這一問題上,主要存在5種不同的觀點:(1)國際私法是國際法(即國際公法);(2)國際私法是國內法;(3)國際私法同時包含有國際法(即國際公法)和國內法雙重性質;(4)國際私法是介于國際公法和國內民法之間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5)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22)如前所述,筆者極力推崇第5種觀點,認為國際私法屬于廣義的國際法,(23)是與國內法相對應的、廣義的國際法體系中,與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國際民事訴訟法、國際商事仲裁法等部門法并列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二)國際私法是實體法

在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這一問題上,也主要存在5種不同的觀點,即(1)國際私法是實體法;(2)國際私法是程序法;(3)國際私法同時具有實體法和程序法雙重性質;(4)國際私法既不是實體法,也不是程序法,而是一種與實體法和程序法并列的自成體系的法律;(5)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24)筆者認為,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問題,決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也決不是一個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5)而且,從國際私法的規范體系和調整對象來看,國際私法應該是實體法。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之所以必要,最為重要的理由就是:在世界各國的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中都特別強調:在調整國際民事關系時,原則上都只承認外國實體法的域外效力,而只是在例外的情況下才會承認和適用外國的程序法。特別是世界各國的法院在處理國際民事糾紛時,一般都強調原則上只適用自己國家的程序法。(26)如果把國際私法識別為程序法,就沒辦法理解和解釋承認外國法的域外效力這一國際私法存在的前提,和適用外國法(包括外國的間接規范和直接規范)來調整國際民事關系這一國際私法本身最基本的內容。如果世界各國都將外國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的國際私法識別為程序法,都不承認外國國際私法的域外效力,都不適用外國的國際私法,國際私法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可能。即使在那些把國際私法的范圍只局限在間接規范一種規范的理論中,也沒辦法理解和解釋在反致、轉致和間接反致制度中對外國間接規范的適用。國際私法理論上的混亂肯定會帶來國際私法立法和司法實踐上的混亂或無所適從,所以說,對這一問題的理論探討絕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至于國際私法到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問題,筆者認為,主張國際私法是程序法或主張國際私法同時具有實體法和程序法雙重性質的學者,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都主張國際私法的范圍里包括有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等程序法規范;另一個是認為沖突規范只是解決一個法律的適用問題,并不能直接確定當事人之間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從而具有程序法的性質。而主張國際私法既不是實體法,也不是程序法,而是一種與實體法和程序法并列的自成體系的法律的學者,所強調的是:沖突規范這種間接規范既不調整有關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權利義務關系,又不直接確定當事人之間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這一特點。

筆者主張國際私法是實體法,主要是基于以下認識:

首先,國際私法的范圍不包括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等程序法規范在內。

其次,國際私法范圍內的間接規范所調整的是國際民事關系而不是國際民事訴訟關系,所要確定的是有關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而不是訴訟權利義務內容。

此外,國際私法中的間接規范和法律規范體系中的“準用性規范”是相類似的。(27)而要確定某一類法律規范到底是實體法規范還是程序法規范,最為關鍵的是應該看它們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實體關系還是程序關系,看它們所要確定的是有關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還是程序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間接規范這種通過間接的方式來確定當事人之間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特點并不能否定其實體法的性質;就像某一實體法部門中所包含的“準用性規范”也并沒有因為它沒有直接確定當事人之間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而被界定為程序法規范一樣。

筆者認為,法律規范體系中的“準用性規范”的性質應該是依它所在的法律環境來確定:如果它所在法律環境是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確定有關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實體法,那這種法律環境下的“準用性規范”就應該具有實體法的性質;如果它所在的法律環境是調整國際民事訴訟關系、確定有關當事人之間訴訟權利義務內容的程序法,那這種法律環境下的“準用性規范”就應該具有程序法的性質。

而間接規范也有國際私法中的間接規范和國際民事訴訟法中的間接規范之分,(28)其性質也應該是依它所在的法律環境來確定:如果它所在法律環境是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確定有關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國際私法,那這種法律環境下的間接規范就應該具有實體法的性質;如果它所在的法律環境是調整國際民事訴訟關系、確定有關當事人之間訴訟權利義務內容的國際民事訴訟法,那這種法律環境下的間接規范就應該具有程序法的性質。

最后,筆者想強調的是,既然能夠明確地界定國際私法的實體法性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為了確定國際私法的實體法或程序法的性質,而在已經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明確劃分以后,專門杜撰出一個“自成體系”的法律概念。

(三)國際私法是私法

對于國際私法是公法還是私法的問題,目前國際私法理論界所持的觀點主要也可以概括為如下5種:(1)國際私法是公法;(2)國際私法是私法;(3)國際私法同時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4)國際私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一種與公法和私法并列的自成體系的法律;(5)國際私法是公法還是私法的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29)

與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問題一樣,筆者認為,國際私法是公法還是私法的問題,決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也決不是一個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30)而且,從國際私法的規范體系和調整對象來看,國際私法應該是私法。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之所以必要,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理由是:公、私法的劃分直接影響到有關法律部門的立法原則和司法原則的確定。公法領域強調的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特別保護、個人利益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服從和在公法領域有關當事人之間某種程度的不完全平等。而私法領域則強調有關當事人之間法律地位的完全平等、對相關當事人利益的同等保護。因此,把國際私法界定為公法還是私法,會直接影響到應該在什么樣的原則下來制定國際私法的有關法律制度和應該在什么樣的原則之下來實施有關的國際私法制度這一極為現實的問題。

至于國際私法到底是公法還是私法的問題,筆者認為,主張國際私法是公法,或者主張國際私法同時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的學者,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都主張國際私法的范圍里包括有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等程序法規范,而這些程序法規范屬于公法的范疇;(2)認為國際私法中的間接規范所要解決的是一個法律的適用問題,或者說是一個法律的適用范圍或管轄范圍問題,從而具有公法的性質;(3)認為間接規范具有程序法的性質,從而屬于公法的范疇;(4)基于法學對資本主義法學中“公、私”法劃分的認識,主張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中的國際私法只能是公法。(31)而主張國際私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一種與公法和私法并列的自成體系的法律的學者,所強調的是:國際私法既不是實體法,又不是程序法,而是“自成體系”的法律適用法這一性質。(32)

筆者主張國際私法是私法,是因為:首先,國際私法的范圍不包括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規范、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規范等屬于公法范疇的程序法規范在內。其次,國際私法中的間接規范是實體法,從而不存在因為把國際私法規范界定為程序法而認定其具有公法性質的情況。最后,國際私法范圍內包括間接規范在內的所有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是國際民事關系這樣一種典型的屬于“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至于法學理論對“公、私”法劃分理論的排斥和否定,在當今社會,顯然已經沒有了現實基礎,無須贅述。

筆者最后想強調的是,既然能夠明確地界定國際私法的私法性質,也就沒有必要為了確定國際私法的公法或私法的性質,而在已經有了公法和私法的明確劃分以后,專門杜撰出一個“自成體系”的法律概念。

注釋:

①筆者于1981年進入武漢大學法律學系國際法專業學習,1985—1991年進而師承于韓德培先生,專門致力于國際私法的學習和研究,受益良多。特別是韓先生那種開放、自由、民主的學術態度以及在這些方面的教誨更是讓筆者受益終身。1991年博士畢業來到中山大學法學院以后,也一直主要從事國際私法的教學、研究與實務工作。

②如由姚壯、任繼圣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的《國際私法基礎》認為:“國際私法所調整的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簡稱涉外民法關系”;由韓德培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的第一本全國性的國際私法統編教材《國際私法》認為:“國際私法所調整的對象”是“國際民事法律關系,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可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由李雙元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的《國際私法》認為:國際私法“是以含有外國因素的民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國際私法上所稱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從廣義上來講的”;由韓德培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的《國際私法新論》認為:“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就是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關系,或稱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或稱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或稱跨國民商事法律關系,或稱國際私法關系”,由劉仁山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國際私法》認為:“國際私法的對象就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由黃進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國際私法》認為:“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是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

③由張仲伯、趙相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的《國際私法》同時認為:“涉外民事關系亦稱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是指在主體、客體和內容方面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由劉振江、張仲伯、袁成第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的《國際私法教程》也認為:“涉外民事關系”和“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這兩個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沒有任何區別”。

④參見余先予主編:《簡明國際私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劉振江、張仲伯、袁成等主編:《國際私法教程》,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頁。

⑤筆者在從事《國際私法學》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疑惑。1998年3月在武漢大學參加由教育部組織、韓德培先生主持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國際私法教學基本要求》的審定會時,筆者曾特別提到這一問題,并得到了當時與會各位代表的一致認同,但非常遺憾的是,當筆者拿到教育部正式印發的《國際私法教學基本要求》時,還是原來的表述,即還是主張“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1998年4月,筆者有幸在上海主持了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成人高校主要課程《國際私法教學基本綱要》的審定工作,與到會的各位代表一致將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定義為“國際民事關系”,但同樣非常遺憾的是,根據這一《基本綱要》所主編的《國際私法》一書也還是在明確了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以后,主張“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就是涉外民事關系”,“涉外民事關系亦稱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參見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頁。

⑥筆者在本文中所表述的“民事關系”實際上就是“民商事關系”;而“國際民事關系”實際上也就是“國際民商事關系”。之所以在很多地方沒有直接使用“民商事關系”或“國際民商事關系”這兩個概念,主要是考慮到了本文所反思的概念是“民事法律關系”。

⑦參見前注④,余先予書,第2頁;劉振江等書,第60頁。

⑧因此,才有“在國際私法上一般地講法律關系,所說的就是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生活關系這樣的意義”這樣的認識和主張。

⑨參見謝石松:《再論關于法的起源觀》,載《法學評論》1998年第6期。

⑩參見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修訂版,第6—8頁;前注④,余先子書,第11—13頁;前注④,劉振江等書,第6—9頁;李雙元、金彭年著:《中國國際私法》,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2頁;浦偉良、郭延曦著:《國際私法新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第7—12頁;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12頁;姚梅鎮主編:《國際經濟法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頁;余勁松主編:《國際經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頁;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9頁等。

(11)不管是在確定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民商事法律地位的法律規范中,還是在確定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范中,都存在直接規范和間接規范。所以,將外國人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與直接規范和間接規范相提并論的傳統國際私法理論也是不合乎邏輯的。

(12)即傳統國際私法理論所稱的實體規范或統一實體規范。

(13)即傳統國際私法理論所稱的沖突規范。

(14)筆者在這里有意避開“實體規范”這個詞的使用,主要是因為筆者認為沖突規范也是實體規范,如果將實體規范與沖突規范相提并論,就會發生沖突規范不是實體規范這樣的邏輯結果。而事實上是,國際私法中包含有兩種調整國際民事關系當事人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一種是直接規范;另一種是間接規范,即沖突規范。

(15)即筆者所主張的“國際民事關系”。

(16)參見謝石松:《國際民事訴訟法學是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載《法學評論》1996年第5期;謝石松:《中國國際法學科體系之我見》,載《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1998年。

(17)參見謝石松:《論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2期。

(18)這里所涉及的只是有關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有關法律規范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它們的性質,更不是它們的內容。筆者認為,從淵源上看,說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都具有國際法淵源,是指它們都具有通過國際立法程序或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程序而確定的法律規范;而說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都具有國內法淵源,是指它們又都具有通過國內立法程序和國內司法程序所確定的法律規范。從法律性質來看,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這些法律規范都具有國際法的性質。

(19)不過,筆者在這里所指的“國際法”是一個區別于傳統國際法學理論中的“國際法”概念的、廣義的國際法概念。在傳統的國際法學理論中,一般將國際法等同于國際公法,如法學教材編輯部審訂、王鐵崖主編的全國法學統編教材《國際法》認為:“國際法也就是國際‘公’法”;端木正主編的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國際法》一書也是開宗明義地表明:“國際法,亦稱國際公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但筆者認為,國際法和國際公法應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國際法是相對于國內法而言的一個法律體系的概念,而國際公法則是國際法體系中一個相對于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的部門法的概念。國際法作為一個法律體系應該是調整含有國際因素的社會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國際商事仲裁法等法律部門;而國際法學則是指由法學理論中研究這些部門法而形成的各個相應的部門法學所構成的一個對應于國內法學的法學體系,其范圍自然應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民事訴訟法學和國際商事仲裁法學等學科體系。參見前注(16),謝石松文。

(20)在國際公法學界,以王鐵崖先生為代表的不少學者一直主張國際公法作為一個部門法是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有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和,屬于公法性質,其中包括國際經濟法的內容;而作為一個法學部門,國際公法學則是指研究這些法律、法規和法律制度的學科體系,自然也包括國際經濟法學的內容。而在國際經濟法學界,以姚梅鎮先生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間經濟交往和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體制和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法律性質上,既有公法的性質,又有私法的性質,其內容主要包括“國際貿易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經濟組織法等幾個重要部門”;而“國際經濟法學是法學中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是以研究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法律問題及其發展規律為主要對象的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在國際私法學界,以韓德培先生為代表的多數學者都主張,國際私法是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法的部門,主要由沖突規范和一定范圍內的實體規范組成,就其法律性質而言,屬于一個既不同于國際公法,又不同于國內民法的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國際私法學則是以國際私法為其研究對象的一個法學部門。參見王鐵崖主編:《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頁;前注⑩,姚梅鎮書,第1—30頁;前注⑩,韓德培書,第1—40頁。

(21)筆者特別反對在中國已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還使用“涉外”這個概念;極力主張在我國立法、司法以及有關法學研究中,都將“涉外”改成“國際”,就像將原來的“對外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改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一樣。同時,筆者認為,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隨著我國經濟與整個國際經濟的融合,應將以往的“涉外經濟法”中有關調整因國家干預、控制和管理國際經濟生活而形成的縱向的國際經濟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納入國際經濟法的范圍,而將其中有關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納入國際私法的范圍。讓“涉外經濟法”在我國法律制度中逐漸成為歷史。

(22)參見前注⑩,韓德培書,第28—32頁;[日]北脅敏一著:《國際私法—國際關系法Ⅱ》,姚梅鎮譯,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頁;梅仲協著:《國際私法新論》,臺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8—11頁;前注④,余先予書,第13—15頁;前注⑩,李雙元等書,第35—43頁;張仲伯主編:《國際私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8頁;前注⑩,浦偉良等書,第17—19頁;前注⑩,韓德培書,第12—16頁;黃進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9頁;謝石松著:《國際民商事糾紛的法律解決程序》,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頁;前注(16),謝石松文。

(23)筆者不贊成在這里使用“宏觀國際法”這個概念,因為在這里,是相對于國際公法所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所要表述的是區別于國際公法、調整含有國際因素的所有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如果一定要遵循慣例而用“國際法”這個概念來表述國際公法,筆者認為,最好是將“國際法”這個詞區分為廣義的“國際法”和狹義的“國際法”這兩個方面,即用狹義的“國際法”而不是“微觀國際法”來表述國際公法,用廣義的“國際法”而不是“宏觀國際法”來表述筆者在這里所理解的國際法概念。

(24)前注(22),[日]北脅敏一書,第6頁;前注(22),梅仲協書,第8—11頁;前注④,余先予書,第15頁;前注⑩,李雙元等書,第41—42頁;前注(22),黃進書,第34頁。

(25)李雙元教授和金彭年教授認為:“國際私法是程序法抑實體法的爭論,并無多大實際意義”;黃進教授認為: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參見李雙元、金彭年著:《中國國際私法》,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頁;黃進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26)參見前注(22),謝石松書,第295—298頁。

(27)如199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81條規定:“本票的背書、保證、付款行為和追索權的行使,除本章規定外,適用本法第二章有關匯票的規定。”這就是一條典型的準用性規范,它并沒有直接規定怎樣具體行使本票的背書、保證、付款行為和追索權,很顯然,這些行為的具體行使,還必須適用所指定的相關條款。

(28)參見李雙元、謝石松著:《國際民事訴訟法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3—82頁。

(29)參見前注⑩,韓德培書,第38—39頁;前注(22),[日]北脅敏一書,第6頁;前注⑩,李雙元等書,第42—43頁;前注(22),黃進書,第34頁。

(30)日本的北脅敏一認為:“所謂公法或私法的分類之爭”,“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黃進教授也認為:國際私法是公法還是私法的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參見前注(22),[日]北脅敏一書,第7頁;前注(22),黃進書,第3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科技| 普陀区| 邵武市| 杭州市| 昌黎县| 甘南县| 衡山县| 新和县| 马鞍山市| 广西| 方山县| 诸暨市| 盖州市| 扬中市| 铜梁县| 中宁县| 龙陵县| 八宿县| 自贡市| 宁远县| 梁山县| 凤台县| 望奎县| 宁河县| 巴青县| 益阳市| 临安市| 花莲县| 普安县| 鄂州市| 太仆寺旗| 光泽县| 班玛县| 广东省| 曲沃县| 二手房| 蒙自县| 泰州市| 犍为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