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業工程專業

工業工程專業

時間:2023-01-29 00:55: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工程專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工程專業

第1篇

本課程作為工業工程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學習產品功能的設定、常用材料的種類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藝、產品結構設計的原則以及與產品造型有關的通用結構設計知識,使學生掌握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基本知識,具有產品結構設計的基本技能,能夠完成簡單產品設計中從功能定義到材料選擇以及最終的結構設計。

1.1本課程的知識模塊包括:①產品材料與表面處理工藝常識;②塑料件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③鈑金類產品結構設計基本原則;④模具基礎知識;⑤產品結構布局設計;⑥產品典型結構。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結構設計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在實際應用中養學生的新產品開發以及應用計算機繪圖的能力。

1.2課程的重點內容包括:①常用塑膠材料基本知識;②常用金屬材料基本知識;③常用表面處理知識;④產品結構設計總原則;⑤產品結構關系分析與結構繪圖的基本要求。

2《產品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路

2.1選用教材。目前還沒有適合工業工程專業使用的《產品結構設計》教材,所以國內普遍做法是選用產品結構設計方面教材,暫定的教材是黎恢來編寫的《產品結構設計實例教程》。該教材將作者十幾年的產品結構設計經驗總結而成,系統、精細、全面地介紹了產品結構設計知識及設計全過程,明確了產品結構設計的概念和崗位職責,并通過講解一款電子產品的全套產品結構設計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掌握實用技巧。

2.2教學內容。依據工業工程專業的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將《產品結構設計》分為六大模塊,每個模塊里面包括若干的章節,各章節之間既自成體系,又互相有銜接,條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產品材料與表面處理工藝常識”模塊,主要介紹注塑工藝理論、常用塑膠材料和金屬材料基本知識,以及注塑件、鈑金件表面處理方法。塑膠的定義及分類方面,介紹ABS、PS、PP、PVC等的應用范圍、注塑模工藝條件和化學和物理特性,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見問題分析及解決,比如縮水、飛邊、熔接痕、頂白、塑膠變形等。金屬材料方面,介紹一些金屬的特性和應用范圍,比如不銹鋼、鋁、銅、鎳和鋅合金。常用表面處理知識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識,學生需要了解絲印、移印、燙印、超聲波焊接、噴涂、電鍍和模內覆膜等表面處理工藝。

②“塑料件結構設計規范”模塊,重點介紹塑料件在設計和修改階段需掌握的通用設計規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脫模斜度、圓角設計,能夠分析塑料件的加強筋、孔、支撐面的使用范圍。在細節部分,應了解塑料件文字、圖案、螺紋和嵌件設計。

③“鈑金件結構設計規范”模塊,介紹鈑金類產品設計的工藝要求,包括沖裁、折彎、拉伸、成形工藝,并且讓學生了解壓鑄類產品結構設計的工藝要求。在此模塊的教學中,應引入企業實際產品案例進行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鈑金件的設計規范。

④“塑料模和鈑金?;A知識”模塊,介紹塑料模和鈑金模的基本類型及典型結構,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類、注塑機介紹等,重點講解的是注塑模結構里面的澆注系統、頂出系統、排氣系統和行位與斜頂,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間的區別和應用,以“實用、夠用”為度,學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結構,不需要進行后期的模具設計。

⑤“產品結構布局設計”模塊,主要介紹殼體形狀結構、密封結構、卡扣結構、螺釘柱結構、螺紋連接結構和嵌件連接結構等知識,以及各個特征的定義、作用和設計原則,特別是特征在使用時的相互配合關系。拓展知識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過孔設計規則,以及模具設計與產品結構設計之間的聯系。

⑥“典型產品結構”模塊,重點介紹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三大產品(電子產品、家電產品和電動產品)的典型結構設計知識。每類產品選取一款經典的已批量的產品作為藍本,深入解剖結構知識在產品設計的運用。比如電子產品選手機為代表產品,講解手機產品各零部件的結構、前殼與底殼的止口設計、LCD屏限位結構設計和電池固定結構設計,以及內藏攝像頭結構設計。家電產品則以電吹風為例,學生要掌握電吹風的功能、材料、結構工藝性等,了解CAD軟件在電吹風設計中的應用,能對產品塑料件進行結構分析。在此過程中,還要掌握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

2.3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提倡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增加實踐課時的比例,培養產品設計的實踐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實用合理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自覺體驗和掌握知識的遷移能力,淡化理論和實踐的界限。在基礎知識夠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通過在具備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校內實訓基地開展新產品和新工藝的開發工作,使學生體會具體產品的外觀造型和結構設計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3《產品結構設計》在工業工程專業總體實訓的具體應用

第2篇

工業工程專業碩士是為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加入WTO對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該學科主要是以生產過程為研究對象,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為目標,特別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發揮投入資源的作用。近年來,物流工程、虛擬制造、企業資源計劃、人力資源管理等成為該領域的熱點。

工業工程專業碩士學生畢業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詢等領域獲得廣闊的就業機會,能在制作業、服務業、公共事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及設計開發工作。

該專業的應用范圍也十分廣闊,首先在整個制造業中可以廣泛應用,同時在物流業、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銀行、醫院、建筑業、農業管理、軍事后勤及政府部門都可廣泛應用。因此工業工程將會成為一種主導職業。該專業畢業生可到各類公司或生產企業,以及對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進行規劃、設計、評價、運行、控制、改良和創新等綜合性技術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引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或院校中某些專業向研究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型并行發展。在模式轉型的大環境下,本文以機械類學科為基礎,根據工業工程的學科特點,從培養方案、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方面闡述了建立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過程。

【關鍵詞】

培養方案;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創新實踐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一方面,企業急需大量應用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專業素質與這些崗位不匹配,對就業心理預期偏高,無法選擇到合適的崗位,出現本科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為采取有效途徑解決問題,國家正在進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政策上引導地方新建本科院?;蛟盒V心承I轉型發展,這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將由原來學術型為主的發展模式向研究型和應用技術型兩大類型并行發展模式轉型,構建新型高等教育體系。新型辦學思想指導下的本科教育,要加強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讓畢業生更好地與社會需求對接,建立一套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模式。

1地方本科院校辦學頂層設計落實不到位,執行力差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作用的顯現,高考人數的減少,適齡人口明顯下降,各高校招生競爭日趨激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逐步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走特色發展之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1]但是,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路還未形成統一共識,整體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念、目標及模式認識模糊,對應用型人才的特征未能準確地理解與把握。辦學定位等頂層設計思想很難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中去,導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落實不夠,在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學生管理等方面,體現不明顯。針對目前存在問題,也為了適應未來改革的需要,亟需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培養管理模式,以加強學校辦學頂層設計的執行力度。

2立足工業工程專業特點,設置合理的培養方案

工業工程(IE)是一項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門挖掘企業內部潛力、擴大再生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實用技術,兼備內在的知識復合性和外在的實踐創新性。工業工程是工程技術、經濟管理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培養“管理+工程”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2]應用型為主的建設理念要求課程體系建設要服務于社會,解決工業界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因而,創新性和實踐性是工業工程得以發展的關鍵。基于創新實踐培養的目標要求,本科階段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設計堅持“基礎知識夠用、專業知識管用、技能知識會用”的三個基本原則,在培養方案的設計方面,合理安排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和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及其比例。培養本科生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生產力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及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滿意度。[3]通過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必修課為專業核心課程,理論性強,難度大,與實際生產結合緊密,為學生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選修課體現學科交叉的內容,既包括機械類的專業基礎課程,又增加一些管理類課程,豐富知識。體現還引入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數控應用技術、CAM技術、機床夾具設計等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課程,充分“管理+工程”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思路。

3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變,更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本科實踐教學嘗試采用“學院導師+行業導師”的雙導師教學指導模式,豐富實習實踐課程內容,構建多元學習途徑,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模式。專業教師培養采取“專兼結合、引培并舉、才智并重”的指導思想,加強教師適應轉型。同時學校層面還應該從校外實習基地、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聘請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學校的行業教師,這些專家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素質高,可以將企業的先進生產和管理經驗引進高校。

4引入協同創新理念,探索有效的培養機制

總書記提出“高校要與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的思想,作為落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本科辦學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國際合作”等協同創新模式,具有開放、集合、高效的特征。[4]走出校門,適應企業,尋求機會,提升自身創新能力。

5構建評價體系,明確評價標準

建立完善適應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需要的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完善相應的教學與管理制度,構建和完善“督導、教務兩線監控;校、院系、課程組三級管理;專家、教師、學生、社會四維評價”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強化“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信息化、規范化”的質量管理工作,加強教學管理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

6總結

本科教學轉型對于高校教學改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新指導思想要求創新實踐培養模式更貼近實際生產,建立切實有效的培養機制。為工業工程本科教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男星.協同創新筑起高校合作辦學“新天地”[J].中國教育報,2012-03-28(A4).

[2]劉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9).

[3]史國棟.一般高等工科院校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0(8).

第4篇

[關鍵詞]工業工程 運籌學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206-02

前言

運籌學是工業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運籌學是以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計算機軟件等課程為基礎,應用數學的方法對生產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建立模型,應用計算機軟件對模型求解,找出問題的最優方案。運籌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整體優化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濟評價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本門課程涉及多學科基礎知識,可以將實踐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求解及經濟評價,在眾多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因此,運籌學教學模式應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主線,輔以理論學習,在工業工程專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找到適應本專業本課程的教學模式。

一、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運籌學是一門以數學理論為基礎來解決實踐問題的應用科學,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在講授方式上一般主要以教師教授為主要手段,在課堂上主要以推導公式、講解習題來完成課程的傳授。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而且即使有互動也只是局限于對運籌學理論,很少會有根據運籌學在實踐生產中的應用來進行互動。其次,在考核方式上,主要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要手段,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比較嚴重,而且難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無法挖掘學生的潛力。還有在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樣難以發現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掘學生興趣所在、了解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需要建立一個與學生能快速溝通的平臺,進而更好地完成運籌教育。

中國現在是制造業的大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及工程素質能力的工程復合型人才。由此看來,在進行高等教育的時候,應該主要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理論應用與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工程素質能力強應用型復合人才為主要目標。

工業工程是五大工程之一,主要是在現有資源的條件下,對生產系統進行規劃、改革、創新,故在對工業工程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理論傳授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當前對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一)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們在某些條件的約束下,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對復雜問題提出最優決策,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自我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精神及溝通技巧。

1.案例教學。在講授運籌學理論的時候,根據工業工程專業的特點,結合運籌理論引進的案例。根據案例提出若干個問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由學生書寫案例分析報告,之后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課堂討論的時候,鼓勵學生自主發言,搶著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對學生中的不同觀點進行整理,總結出優秀的方案進行講解及評定。最后由教師運用Lindo、Lingo及Excel等計算機軟件對案例進行求解。

例如,在講解圖論這一章節的時候,在講解中國郵遞員問題的時候,由于學生們對在五六十年代郵遞員不是十分了解,這時候在引進案例的時候可以以ST快遞公司為例。對ST快遞公司的投遞員的投遞路線進行分析,一個快遞員從公司出發,有N個投遞目的地,有M個路徑可以選擇,最后要回到公司。這時候需要選擇一條最短路徑來完成投遞,而且時間最短,運輸費用最低。這樣的案例實踐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在分析案例的時候,還需要綜合其他的專業課程(如設施規劃、線性代數、物料流動等)對問題進行最優方案的選擇。

在結合案例講授運籌學理論的同時,首先,可以深化學生對運籌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綜合在一起的能力;其次,提高學生在小組內的團隊合作精神及溝通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軟件等工具解決計算繁瑣、解題過程過于冗長等問題。

2.案例的選擇。在我們選擇案例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案例的價值。在選擇案例教學的時候,要考慮所要講授的案例與運籌學理論的聯系,所講授的案例都要能說明一些運籌學理論,而且對學生快速理解運籌學理論有輔助作用。

(2)案例的爭議性。在案例教學過程,案例的爭議性是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及討論的關鍵。案例的分析結果不是唯一的,這樣才可以強迫學生對案例進行自己的分析,而不是采用別人的思維模式來分析問題。

(3)案例的綜合性。對于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是能夠把本專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綜合在一起去解決實踐問題,所以案例的綜合性是非常重要的,所選擇的案例不僅需要運籌學理論,也應該盡可能包含工業工程的部分理論知識。

(4)案例的實踐性。案例在選擇的時候不能脫離實踐,應和實踐緊密聯系,而且具有典型性,可以代表一定的生產過程。

通過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對所學過的知識綜合起來解決實踐問題,做到活學活用。

(二)建立師生互動平臺

在進行運籌學授課的同時,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建立運籌學交流網站,進行資源共享及師生溝通。運籌學是融合了多學科的一門應用科學,所以,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運籌學教學交流網站上應及時更新本領域國內外的發展動向;共享優秀的實踐生產案例;對學生們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點評,并展示優秀的案例分析報告。督促學生在平臺上留言、對授課效果不記名評價,以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在師生互動平臺上建立習題庫、案例庫、電子教案展示、學生留言、網上測試、優秀工業工程類網站鏈接等功能,通過這些手段培養和訓練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綜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融于實踐生產的能力,以適應我國對工業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選擇與考核標準

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應該注重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而且應該在學生的理解范圍內,應該避免紙上談兵,脫離實踐來解決問題。

在制定考核標準的時候,應該注意公平原則,適當邀請學生參與及監督。在利用計算機軟件的解題過程中,應督促課后反復練習,以達到熟練使用軟件。

(二)建立交流平臺網站

應該先了解學生們的需要,結合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運籌學教學網站及時進行更新;對學術界產生的新理論及時進行講解;對優秀的案例分析進行不斷補充。

四、結語

工業工程專業運籌學是通過教學模型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確定滿意方案中的優秀方案,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運籌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產實踐進行教學改革,增強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運籌學課程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工業工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如宏.工業工程專業課程設計與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6(35).

[2]馮丹.“管理運籌學”案例教學方法創新[J].文教資料,2009(22).

[3]覃頻頻.游戲教學法在“運籌學”課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

[4]何麗紅.管理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3+2”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4).

第5篇

(1)凝練專業特色,準確定位專業目標。各專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才市場的需求,明確專業培養定位,根據專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2)強化專業和實踐教學。各專業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適當增加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學分,強化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實踐、突出專業特色。要保證列入教學計劃的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不低于總學分的25%(理、工、農類專業)。

(3)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計課程模塊。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在能力、興趣、特長等方面的差異,構建分層次、模塊化的培養框架。科學合理地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理論課與實驗課、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比例。

(4)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素質。改革公共課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到人才培養的整個過,落實到教育的各個環節,通過文理交叉、學科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2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

云南農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來,高度重視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研究工作。2010年,根據學校《云南農業大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施意見》,工業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廣泛收集資料,學習和參照國內外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要求,反復討論并充分征求本專業教師及學生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細致的修訂工作。修訂后的培養方案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主要內容。

2.1工業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本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基礎;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能應用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知識,在各級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決策、運營、評價、優化等工作;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工程基礎、管理工程基礎及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工業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研究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與控制;接受應用工業工程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訓練;初步具備規劃、開發、設計、運營和評價管理系統、生產系統及服務系統的能力。

2.2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較強的本國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2)系統掌握機械工程、管理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等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工業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本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了解學科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熟悉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4)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5)具備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協作精神。

2.3工業工程專業的主干學科及主干課程

工業工程專業的主干學科是機械工程、管理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其主干課程包括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基礎、運籌學、管理學、工程經濟學、基礎工業工程、人因工程學、生產運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統、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等。

2.4工業工程專業的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工業工程專業要完成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服務)系統實習、工業工程專業綜合訓練、運籌學課程設計、數據庫技術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基礎工業工程課程設計、人因工程學課程設計、工程經濟學課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設計、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課程設計、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設計、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

2.5工業工程專業的修業年限

本專業修業年限為三至六年。有條件的學生在按要求修滿規定學分的前提下可提前畢業,但最低修業年限不得少于3年;對不能在4年內按要求修完規定學分的學生,經學校批準后可以延期畢業,但修業年限最高不得超過6年。

2.6工業工程專業的畢業學分要求及授予學位

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學生畢業時應修學分為176個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模塊35學分,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類課程選修12學分,學科公共課模塊20學分,專業基礎課模塊25學分,專業課模塊21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實踐教學33學分。工業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3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

工業工程是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既有鮮明的工程屬性,也有明顯的管理特征。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要對各種類型的系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夠對系統問題進行規劃、解決和闡釋,使系統優化,系統效率明顯提高,并因此具備領導跨學科團隊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研究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立工業工程學科的課程體系,協調工業工程專業課程與工程專業、管理專業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云南農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課程體系是平臺式和模塊式相結合的復合型結構。課程縱向設置包括公共課、學科共同課、專業課。橫向設置以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形成縱橫交錯的復合結構。工業工程學科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數理統計、工程技術、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領域從制造業擴展到商業、運輸業、服務業及政府部門。工業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滿足專業發展的要求,其課程體系必須包括素質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三大平臺。

3.1素質教育平臺

包括公共必修課模塊(35學分)和公共任意選修課模塊(不低于12學分),這部分課程由學校統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主要包括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公共體育基礎課、政治理論課、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

3.2專業教育平臺

(1)學科共同課模塊。包括高等數學I、高等數學II、線性代數與概率論、普通物理學、普通物理學實驗等5門課程20學分。

(2)專業基礎課模塊。包括機械制圖、管理學、機械制造基礎、運籌學、數據庫技術、機械設計基礎、基礎工業工程、工程經濟學等8門課程25學分。

(3)專業課模塊。包括人因工程學、系統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生產運作管理、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質量控制欲質量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項目管理、制造技術與制造系統等9門課21學分。

(4)專業選修課模塊。提供CAD工程制圖、工程力學、電工與電子學、管理經濟學、會計學原理、微機原理與運用、市場營銷學、應用統計學、控制工程原理、產品開發技術與管理、專業英語、供應鏈管理、工業工程專業系列講座等課程,要求學生至少選修30學分。

3.3實踐教育平臺

(1)公共實踐模塊。包括入學教育/專業教育、軍事訓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畢業論文(設計)等,共計11學分等內容。

(2)專業實驗課模塊。包括普通物理學課程試驗、工程力學課程試驗、電工與電子學課程實驗、數據庫技術課程實驗、運籌學課程實驗、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實驗、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實驗、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實驗、人因工程學課程實驗、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課程實驗、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實驗等,共計12學分。

(3)實習實踐模塊。主要包括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服務)系統實習、工業工程專業綜合訓練、畢業實習以及本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設計等,共計22學分。

4問題及建議

工業工程專業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創造力的培養,培育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集技術與管理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雖然我們對云南農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修訂和研究,力求科學合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1)云南地處西南邊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工業工程專業的認知程度有限,制造企業中幾乎不設工業工程部門和工業工程師崗位,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對口就業困難。

(2)區域內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為技術創新提供服務,為工業工程教學提供高新技術教育訓練平臺的工業工程研究中心,學生少有機會接受工業工程專業先進技術培訓和實踐的機會。

(3)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由于教學經費的限制,學校實驗室建設不能滿足課程建設的需求,教學過程以課堂講授為主,注重理論性、系統性、專業性、知識性,結合實際的案例式教學較少,學生的專業實踐訓練不足。要解決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工業工程是系統的綜合優化技術,是解決系統優化,提高系統效率的學科專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要加強工業工程專業的宣傳,讓社會充分認識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②切實加強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工業工程作為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學科,其生命在于實踐。學校的實驗室是學生實踐的第一課堂。

第6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 relying on more than a decade of national practice base plat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standard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were reformed and innovated. Systemic vision of production practice with other practice, experi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e teaching was proposed, the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were found out. And through this research, practic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got implementation and validation, students received more efficientl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production practice.

關鍵詞: 生產實習;工業工程;系統性;創新;應用

Key words: production practice;industrial engineering;systemic;innovation;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226-03

0 引言

哈爾濱商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始建于2000年,通過培養方案的四次修訂,使課程設置與實踐環節設置逐步趨于完善,各類實習從形式到內容都作了相應的調整與完善,特別是生產實習,在國家級實習基地——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的平臺上,從2003到至今的十一年的實習過程中,使所培養學生符合培養方案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生產實習既是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

工業工程在美國是以實踐為基礎成長起來的專業,國外在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方面都非常重視: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美國的企業合作教育主要是增加工程實踐環節,大學與企業保持長久密切的聯系與協作,使學生有穩固的實習基地,目前已有1千多所學校,5萬多個企業進行這種合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在英國實行一、二、四年級在校學習,第三年到企業實踐的教學模式,使他們能在真實的工業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以保證學生受到較好的專業訓練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德國,對生產實踐環節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學生每次實習結束后,要寫出實習報告,由實習單位寫出鑒定,關鍵是實習完成情況和通過與否,是學生能否參加畢業考試的前提條件。通過考察國內外一些高校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后發現,我國各高校工業工程專業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及管理方面的課程占的比例明顯偏大,而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則相對較少,從而沒有體現出工業工程專業工程的特點。

1 生產實習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思想上忽視 這是長期以來實踐教學不能得到很好開展的主要因素,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生產實習在專業教學過程中缺少科學定位,目前各高校的工業工程專業存在著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更輕視實習環節的傾向,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工業工程專業在對這些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形式、要求、時間安排等方面的設計上,缺少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從而相應引起實踐教學內容重復、時間安排不合理、管理過程失控、實施目標偏差大、考核方式單一,缺少科學性等一系列問題,另外經費的傾斜力度也不足。以上因素都極大地影響了生產實習管理者和廣大教師對生產實習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因此對生產實習要有一個明確的導向。

1.2 各環節聯系不強 眾所周知,工業工程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都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實際服務于相應的理論課程或課程群,如工業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和機械制造工藝課程設計服務于機械制造工藝學這門課程,值得注意的是每項內容前后項之間、橫向之間是否缺乏聯系,當學生在某一環節中理解不到位時,應在下一環節中得到補充和理解,如果兩個環節是脫離的、孤立的,就做不到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的效果,另外生產實習前后學期的各項實踐環節的脫節,毫無關聯,也是影響學生的動手及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1.3 管理過程松散 由于思想上的忽視導致整個管理過程不科學、不規范,缺乏生產實習的有效實施計劃和管理文件,包括學生的請假制度、實習過程對現場觀察的認真程度、實習文件提交的時間和質量約束等具體問題。

1.4 成績流于形式 工業工程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各不相同,考核方式和內容也應有所不同,但僅有的這些不同還不足以遏制一些投機取巧的學生,如提交實習手冊和實習報告等環節,給偷懶的學生提供了同學之間相互拷貝、在網上下載進行抄襲提供可乘之機,使最終的成績流于形式,缺乏統一的評定標準,影響生產實習評定成績的公平性。

2 生產實習系統性構建與實施

2.1 明確培養目標 世界各國的工業工程發展證明,工業工程只有滿足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解決工業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保持其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因此,其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效果的考核等一系列程序都必須遵循這一目標,以形成關鍵目標驅動下的教學模式。另外生產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的一次生產大練兵,其效果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崗位能力和磨合期的長短。在幾次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不斷增加實踐環節的比例,調整生產實習的內容及時間安排,充分體現工業工程專業工程性的特點,達到培養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

2.2 實施計劃構建 生產實習在外地進行,除了正常的教學過程實施,還有學生的衣食住行,旅途和現場的安全等,從整個實習計劃的制定、工作流程的設計到全面管理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實習規劃的實施,是整個實習的主要工作,而實習規劃的制定是關系到實習過程實施的關鍵。在整個實習管理和實踐過程中,通過貫徹人才培養目標可以達到提高實習質量,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對相關專業的規定,以培養工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宗旨,管理手段的更新,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實習布置的內容,同時還受到企業歷史與文化的熏陶。 “學習、創新、抗爭、自強”的企業精神、一汽人“崗位就是責任”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抗壓能力和耐力,都在影響著學生。人性及品格的培養,從不同層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生產實習內容的設計 本校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主要由實習(實訓)、實驗和課程設計三大模塊組成,實習(實訓)由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ERP實訓、專業綜合實習及畢業實習(集中或分散)等環節所構成,其中兩周的生產實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在生產實習環節的安排上分為三個階段。

2.3.1 在進入車間實習前,除了安全教育,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做大量功課,在金工實習的基礎上,學生要掌握車間及產品信息,了解實習單位的組織機構和生產組織管理情況;確定每個車間的典型零件、主要裝配過程和主要實習內容,如在變速箱廠,以齒輪、變速箱箱體和變速叉為典型零件。在底盤廠,以轉向節、十字軸、螺旋傘齒輪的加工,后橋總成裝配線為主要實習內容。在發動機廠要預習連桿、曲軸、發動機總成的裝配流程及工作原理等內容;教師用照片、ppt及板書講解預備知識;對生產問題作出預測并結合工業工程專業的特點設定針對性的實習內容。

2.3.2 進入實習現場后,根據實習教程及實綱的要求,學生們按照分組,嚴格跟蹤自己所負責的五個典型零件和一條裝配線,在實習手冊上詳細的進行記錄:每人繪出5個典型零件毛坯草圖,并了解其結構;跟蹤5個零件的五條生產線,掌握每一臺機床的型號、參數、工作原理;記錄生產線上每個典型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過程,了解工序、工步、工位、安裝、走刀等基本概念;掌握定位夾緊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如組合定位方式一面兩孔,結合變速箱箱體的生產過程就會融會貫通。還要求學生記錄一個典型產品裝配工藝過程,如發動機、變速箱、減速器、后橋總成等;在所有過程中,觀察工件的定位與裝夾。除此之外,學生通過注意觀察現場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方法,能夠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把企業的最新工程管理和機械加工融為一體。

2.3.3 每天實習結束,并不意味著同學們對現場所學知識的全部理解,晚飯后,要求同學們對當天內容進行消化理解,運用工業工程的理念去考慮、記錄這一天漏掉了哪個工序或工步,什么時候、在哪里出現了問題,設備和人員是否還需要調整,怎樣去做會更好等問題,晚上的討論分成幾個大組,白天現場的指導教師對應指導晚上的討論,主要完成兩部分內容:首先由某些學生將當天的工作流程和產品流程以提問解答、黑板繪圖書寫等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聽取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不同聲音,在爭論中進行修改,當天的實習手冊討論更正后由指導教師及時批改發給大家,舉一反三,不斷強化。其次,教師還要利用討論后的時間給同學們預習第二天的實習內容,使大家對新的內容有的放矢,收到了良好效果。

2.4 構建生產實習與相關環節的聯系 三大模塊中實習(實訓)、實驗和課程設計,如何更好地結合,一環扣一環的銜接,生產實習中,每個學生的5個典型零件在課程設計中選出一個繼續完成該零件工序卡和工藝過程卡的制定,針對每一工序的切削用量、工時定額、加工余量、走刀長度等進行詳細計算,并對其中一道工序的夾具進行設計;基礎實驗中,開始對自己的5個典型零件進行建模仿真,利用生產系統仿真軟件對生產過程進行運行、驗證;在專業綜合設計中,針對實習中所記錄的產品的總成,依次完成加工與裝配工藝規程、生產計劃制訂、設備選型、人員配備、加工過程的質量監控、物流系統設計、車間及廠區規劃方案設計,并對實施過程進行經濟分析,完成可行性分析報告。

專業課設施規劃與設計實驗中,對前述產品所設計廠區進行仿真設計,這是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綜合訓練、真實訓練,相關的理論教學、實習內容、實驗過程、課程設計交叉融匯,形成一體,建立了各實踐環節之間的系統性的有機聯系。

最后一個實習環節是畢業實習,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指導教師安排,進一步跟蹤生產流程,有的重返生產實習基地,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完成相應畢業設計題目,如一汽變速箱車間的設施布局及優化、螺旋傘齒輪主動輪生產線分析與設計等設計題目為企業流程再造與車間規劃中提供了有價值的構想,使學生也對本科四年的所有實踐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思路,并通過各設計專項技能以及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把理論學習、科學研究向工程實踐轉化,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轉化,最終實現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時在招聘和就業過程中,實習基地的實習經歷也彰顯其優勢和作用,在用人單位考察選聘時普遍得到認可,有利于直接獲得就業機會,使該專業的就業率遙遙領先。同時在就業后的工作中學生也能夠做到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在競爭中存在獲勝優勢。

2.5 不斷創新,健全量化考核體系 目前各院校生產實習的考核大都是老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習報告情況做定性評價,很少有定性的評價依據,評價的結果隨意性大,公平性差。建立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創新性的生產實習量化的考核體系,客觀評價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對問題的總結歸納與分析能力、文字表述及實踐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用多側面、有重點的科學的考核方法取代單一考核方式,采取現場表現觀察;收工后的討論問答;講臺展示記錄;每天實習手冊批改情況;由學生、企業、指導教師共同完成的實習鑒定;返校后提交的實習報告等多種考評方式,各個階段以具體指標計入成績,學生對全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足夠重視,爭當優秀實習生,獲取榮譽證書,使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發揮最大效能。

3 結論

在與工業工程專業相關的生產、服務系統進行了探索與改革,通過十幾年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工業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主要體會:

①以專業知識為依托,對實習過程中的流程,以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為前提進行重新的理論研究與整合;以企業生產為研究對象,對生產實習的核心內容進行創新設計。

②借助現有的硬件基礎設施,運用系統仿真軟件,建立研究對象的系統三維模型,并對模型進行各種生產系統分析和工程驗證,使實習、實驗和課程設計有機結合,緊密聯系,達到實習內容的最優設計與改善。

③嚴格管理過程、提高實習質量,使考核過程貫穿于實習過程始終。

參考文獻:

[1]賈國柱.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國內外比較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3):130-134.

[2]陳世平.國內外工業工程學科建設及專業教育比較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10).

[3]張緒柱.工業工程實驗與實習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李軍,張學龍,貴文龍.工業工程特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科技,2011,148(12):203-205.

第7篇

關鍵詞:思維導圖;專業課教學;教學改革

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樣化信息,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多媒體教學速度相對較快,學生們來不及記筆記;多媒體課件僅按照時間軸展開知識點,不利于闡明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隨著課程的深入,容易造成學習后面內容時忘記前面內容,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為此,本文研究嘗試將思維導圖引入工業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傳授學生快速記筆記的方法,幫助學生按照自身思維特點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1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圖”或“腦圖”,是一種知識可視化的思維工具[1]。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呈樹形放射狀,思維導圖正是模擬人腦的結構,遵循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利用文字、符號、圖畫等載體準確、清晰地展現知識網絡、知識體系以及思維過程。思維導圖方法簡單,易學易用,對于提高記憶力、開發大腦潛能有著重要作用。思維導圖的繪制步驟[2]包括:(1)從主題開始思考,將主題繪制在紙的中央,盡可能用關鍵字或者圖像簡潔明確地表達主題;(2)從主題延伸考慮“次主題”;(3)從“次主題”出發進一步延伸考慮更多的細節,同樣盡可能用關鍵字、圖像及不同顏色簡潔明確地表達不同層級的“次主題”及細節,在思維的發散過程中不必拘泥于某種固定的順序或結構;(4)整理思維過程,對不同層級的“次主題”進行標記。其中,關鍵字、圖像及網絡般的聯想是思維導圖繪制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2思維導圖在工業工程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

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在專業課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旨在培養鼓勵學生繪制個性化的思維導圖,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提供支持[3]。

2.1優化知識結構,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

教師利用思維圖繪制該專業所有課程及本課程的知識框架體系,在第一堂課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該課程在整個專業學習中的位置和作用,并對該課程的學習內容形成初步總體認識。隨著課程內容的展開和深入,及時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知識點在整個課程內容中的位置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迷失在知識叢林中。

2.2掌握快速記筆記的方法,實現快速記憶

傳統的板書教學中,學生會自覺記錄下板書內容作為筆記用于課后復習,但是隨著PPT教學的普及以及學時數的不斷壓縮,今天的課堂已經鮮有學生記筆記。但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思維導圖由關鍵字、圖形、線條等組成,可以快速繪制,有助于學生快速記下課堂講授重難點,在課堂上保持長久注意力。

2.3了解學生學習效果,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一次課結束,由于一個班學生眾多,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教師并不清楚。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為了不禁錮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建議針對每個知識點,教師不繪制思維導圖,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思維習慣繪制,一次課結束后上交筆記,教師通過檢查筆記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只有一兩名同學記錄不清,課后可對這一兩名同學單獨輔導,但是如果有較多同學的記錄與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不一致,教師需要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在下次課中糾偏,從而有助于保障學生學習效果,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4促進發散思維,實現頭腦風暴,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是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工業工程專業學生來說,要求培養其對生產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分析、優化及改善的實踐能力。面對實際的工程問題,思維導圖可以有力地激發學生的聯想,通過一個關鍵詞激發出更多的關鍵詞,然后衍生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3思維導圖在“生產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以“生產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為例介紹應用情況:

3.1課程內容體系圖

如圖1所示為教師利用XMind8繪制的課程內容體系圖。學習重點用星號表示,學習難點用紅旗表示。受篇幅限制,圖1只是一個初略的體系圖,實際繪制比這幅圖更詳細,講課時可利用軟件XMind8的展開/收起功能決定顯示的層級及復雜程度。

3.2課堂筆記

如圖2所示為學生學習某流水線仿真實例時在課堂上繪制的思維導圖。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學生基本掌握了課堂講授內容,該圖對于學生后續進行上機實驗也起了導引作用。

3.3創新思維

上述流水線仿真實例中,為了培養學生對生產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分析、優化及改善的實踐能力,避免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理想象,甚至“異想天開”“標新立異”,利用思維導圖啟發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思考,觸發他們的靈感,激發創新思維能力[4]。如圖3所示為某小組經過頭腦風暴后提出的改善對策。

4總結與展望

通過引入思維導圖方法,學生上課注意力明顯增強,興趣大大提高,到了課程結束時,利用平時所記筆記進行復習,復習時間大大縮短,考試成績有較大進步。此外,對于教師而言,通過閱讀學生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反饋的信息,了解到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卜煜婷,譯.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2]曲智男.畫出你的世界:思維導圖實戰手冊(修訂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3]王竹萍,王文英.思維導圖:高校課程教學創新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5(5):175-176.

第8篇

 

一、概況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IE)最早起源于美國,是由工程師泰勒于十九世紀末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提出的。工業工程在發展過程中結合現代科技成就,不斷完善,很快傳播到工業化國家,也逐漸被一些發展中國家運用。我國的工業工程起步較晚,可追溯至40年代的重慶九龍坡交通大學工學院“工業管理工程”系。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工業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工作研究、設施規劃與設計、生產計劃與控制、工程經濟、價值工程、質量管理與可靠性、人因工程、組織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和現代制造系統。

 

但目前我國工業工程發展仍處于認識階段,在應用中存在諸多弊端,教育管理也處于“發展中”階段。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生產組織與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急需有能力的工業工程師,工業工程人才需求持續旺盛。

 

二、調查問卷設計與分析

 

(一)問卷設計與調查樣本的確定

 

本次調查是對河南省各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在校學生學習情況、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主要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首先,選取在校工業工程學生為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數據。其次,對河南省工業工程學生的總體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采用的也是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最后使用與統計學相關的知識進行數據分析,總結和分析在校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畢業生就業的特點。

 

經過實地調研,調查出河南省共有9所高校設有工業工程專業,分別是鄭州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洛陽)、河南理工大學(焦作)、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工程學院、鄭州航空管理學院。本次調查數據主要從以上院校獲得。

 

(二)問卷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把對在校生的調查問卷和對畢業生的調查問卷分別發放出去,并使其認真填寫。本次調查共回收193份對在校生的調查問卷、66份對畢業生的調查問卷,以下是調查結果分析:

 

1.對學生選擇就讀本專業的原因的調查顯示,占有61.66%的學生是被調劑過來的,真正熱愛本專業的人數僅占7.77%,可見并不是本專業學生都喜歡所選專業。

 

2.在工業工程專業學習過程中,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和實習經歷對本專業學生有很大幫助。計算機Office辦公軟件在畢業學生中運用很廣泛,甚至超過一些本專業的學習軟件。所以本專業學生應加強計算機技術的學習。

 

3.本專業學生在生活中培養成本與效率意識、發現與改善問題意識、全局意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變能力,同時應具有創新優化意識。

 

4.對工業工程專業的滿意度的調查如右圖1所示,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對本校本專業的滿意度持一般態度的占有絕大多數,反映出學校應對工業工程專業的教育模式進行優化設計。

 

5.教育不足之處的調查主要有:課程包含范圍過多,內容無法深入,在學習過程中只能淺嘗輒止;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有時課多有時課少,大四找工作期間也有很多重要的專業課程安排;實踐環節較少,實驗室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結合效果不明顯。

 

6.很多本專業畢業生認為專業課程中管理學、基礎工業工程、生產計劃與控制、運籌學、統計學,以及假期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對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專業實習、金工實習和專業課程設計能幫助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加強理解和鞏固知識的作用。

 

7.畢業生找工作的過程中有不到3/4的學生認為工業工程專業找工作較難,這些學生更加關注工作的薪資福利,對工作環境和發展潛力不夠重視。在選取的66個樣本中,畢業生就業方向的調查如下: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制造業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方向(28人,占42.42%),其次是質量管理方向(18人,占27.27%)和工業工程與人因工程方向(14人,占21.21%),也有少部分本專業畢業生在物流管理方向(6人,占9.09%)從事工作。

 

三、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工業工程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調查研究,能從中發現很多問題,針對不同問題,我們分別對其做出分析,以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相應對策。

 

(一)本專業學生在考取證件上會盲目選擇,看別人考了什么證書,也會跟隨其后。

 

(二)本專業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應樹立實踐動手能力,其次才是掌握專業知識。

 

(三)本專業學生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方面忽視了計算機技術。

 

(四)學生對本校工業工程專業滿意度的調查中持一般態度的占有大多數。

 

(五)對本專業課程的調查發現,專業課程在畢業生的工作中有很大應用,但是在校生具備的專業知識不夠扎實。

 

(六)本專業實驗室數量少,實驗室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七)對本專業找工作難易程度的調查,絕大多數同學認為較難。

 

(八)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較窄,大多數選擇制造業。

 

在校生和畢業生對工業工程專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持有“還行”態度。原因:工業工程在國內起步較晚,研究發展緩慢,并沒有很大成效,學生在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沒有參考依據。

 

四、提出改善建議

 

綜合以上調查分析,我們調查小組為解決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和就業相關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深層訪談和文案調研等方法分別對在校生、教師和學校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為大家提供更多參考。

 

(一)對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建議

 

1.本專業學生應充分了解本專業教學方案、專業特色、未來就業方向,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和必備的計算機軟件技能,要拓寬知識面,涉獵面積廣泛,制定學習目標,避免盲目學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模式。

 

2.在校期間,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個人能力的提高。參加校園活動,提高自身應變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信心;鍛煉口才,學會待人接物;認真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積累實踐經驗,提高適應社會職場的能力。

 

3.調整就業心態,合理定位自己。企業單位提供的工作大多從基層做起,畢業生應調整心態,客觀評價自己,在未來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獲得較好的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本專業畢業生大多從事制造業,也可向物流業、服務業等擴展應用。

 

(二)對工業工程專業教師的建議

 

工業工程專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清本專業,認識大學該如何度過,哪些知識在未來工作中應用廣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應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重視把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安排合理的課程設計鞏固學習內容,關心學生的學習心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給予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指導工作,安排學生與往屆該專業畢業生的見面交流,獲得更多關于本專業的信息。

 

(三)對學校改革方面的建議

 

1.學校應改善課程設置,重視專業課的教育;積極建成一套高質量的通識課程體系,培養一批優秀的通識教育授課教師;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注重大學生學習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增加教學實驗設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學校應深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對于一些公共選修課可以壓縮課程學時,而對專業課程,增加課時安排。調整本科四年教學結構,第四學年是畢業生找工作時間,學校應給予時間支持,期間最好不要安排太多專業課程。

 

3.學校應積極為畢業生召開就業指導工作,主動聯系各大招生企業,提供更多擇業心理和技能輔導、就業市場需求信息、各種招聘會等就業指導服務。從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應按照學生的需求,完善就業服務,及時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平臺。

第9篇

關鍵詞 工程共性問題 工業工程 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Majors

WU Xiaodong,HUANG Jianf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s and learning cycle of CDIO an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 to offer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Based on analyzing common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and interpreting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 a gene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art of whose character is management, some courses of IE are regarded a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majors. The courses are “Safety Engineering”,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Fundament of Management”,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urses’ fitness,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ing method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mmon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IE; elective course

0 引言

大工程觀模式和CDIO模式是美國典型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國教育部2010年6月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項目。大工程觀注重學生工程實踐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個性;注重工程與自然、社會的關系。①CDIO是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的英文單詞縮寫,其注重大工程觀的理念、綜合素質的培養、產業的密切聯系。②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注重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注重按通用標準和產業需求培養學生,注重人文社科素質培養。③在大工程觀、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工程教育理念引導下,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的背景下,許多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修。高校往往沒有科學規劃公共選修課程設置,也沒有科學指導學生選課,結果是學校隨機設置課程和學生隨意選課。④

本文分析工程共性問題,基于具有管理屬性的通用工程技術――工業工程,提出面向工程類專業的工業工程與管理類公選課。

1 工程活動的共性問題

產品、工程項目的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和(Operate)運行過程中需要解決以下一些工程共性問題。

安全問題。產品(設施)日常使用、產品生產制造(設施建造)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人與機器(物品)、物理環境的關系問題。人在使用各種物品(產品、工具、生產設備、設施、軟件)中的交互問題,人的物理作業環境問題,人的作業工效問題。

產品生產(設施建造)的組織實施問題。產品的生產、實施建造過程中需要對生產數量、進度進行安排,涉及對原料、零部件、設備、人員等資源的計劃調度、控制。

產品生產(設施建造、軟件開發)的質量問題。任何產品、設施、軟件、工程活動等都需要在設計、制造(建造)、安裝、售后工程服務中去保證其質量。

工程的經濟問題。從經濟效益角度對產品、工程項目和工程技術方案進行評價,以便對產品、工程項目、工程技術方案進行優化或選優。

工程活動的一般管理問題。工程活動需要管理,工程技術人員往往從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術人員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對象。

2 兼具管理屬性的通用工程技術――工業工程

根據美國工業工程師協會的權威定義,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對人、物、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通用性工程技術。⑤

在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工業工程是與機械工程等幾大工程學科并列的工程學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中心;是技術與管理的交叉學科,具有工程屬性和管理特征。⑥

現代工業工程的主要方法論和技術體系主要概括為三大類:⑦第一類為設計改善類,包括工作研究、現代制造系統、設施規劃和人因工程;第二類為控制管理類,包括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安全工程與安全生產、項目管理;第三類為分析評價類,主要是工程經濟分析。

3 面向大工程觀和工程共性問題的公共選修課程

針對大工程觀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問題和通用工程技術――工業工程與管理,我們選取部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專業課程為工程類專業公共選修課程。

3.1 安全工程學

“安全工程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學生。講授事故的因果理論,危險源的辨識、控制和評價技術,機械類設備、電氣、危險化學品的危險源及其傷害事故與安全技術,安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安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安全工程學的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從事產品安全性設計、包裝、使用、生產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2 人―機―環境系統工程

“人―機―環境系統工程”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人機交互界面設計(硬件、軟件的顯示裝置、控制裝置設計)、物理環境(照明、色彩、聲音、振動、微氣候、空氣)對人的作業的影響與改善,作業場所與設施布局設計,人操作機器時的體力與腦力勞動規律,職業病預防等等。課程旨在使學生能綜合利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與方法,具備設計安全、健康、舒適、高效的產品,以及保證人能安全、健康、舒適、高效地從事產品生產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3 管理學基礎

“管理學基礎”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課程講授管理的含義,計劃、決策、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以及人力資源管理、溝通、戰略管理、技術創新管理等與工程活動密切的管理專題。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從事工程技術活動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4 工程經濟學

“工程經濟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課程講授工程經濟學的含義、資金的時間價值、工程投資方案的經濟評價方法、工程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比較、設備壽命和更新的經濟效益分析、技術創新的經濟分析、公共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工程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分析、價值工程等。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工程經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評價和比選工程活動、工程項目、工程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3.5 質量工程學

“質量管理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質量的含義、設計質量方法(正交試驗設計、質量功能展開、質量穩健設計)、制造的統計質量控制理論與方法、六西格瑪質量管理、質量檢驗與抽樣技術、ISO9000族與質量體系、質量的經濟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質量管理。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質量管理的技術方法,使其具備保證產品(設施)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制造(設施建造)、軟件開發設計的質量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6 生產計劃與控制

生產類型按照工藝特性分為離散型生產(離散裝配)、連續型生產(流程式生產)、項目型生產(固定式建造),“生產計劃與控制”適用于離散型和連續型生產的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產能規劃、產品需求管理、生產計劃大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需求計劃、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車間作業計劃與調度、庫存優化與控制。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生產計劃體系及其控制的知識和方法,從而使其具備物料、設備等資源的計劃調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也為學生從事相應行業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開發奠定基礎。

3.7 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適用于項目型生產(建造)和以項目形式進行工程服務活動(軟件工程等)的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項目的含義、項目過程及其管理過程、項目目標與范圍管理、項目組織管理、項目采購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綜合管理。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現代項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從而使其具備從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4 工業工程與管理類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手段

在任課教師選拔方面,教師需要有比較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案例教學經驗。

在課程教學中,利用工程問題引導理論,將工程實際項目、工程案例有機融于理論知識分析中;鼓勵師生互動式講授,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按照“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奮發”的規律去激勵學生奮發和探索的精神;教師應該及時總結歸納提煉授課內容以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教師在授課中應該按照“知識廣而不過深”的原則教學,重在開拓學生視野和拓展知識面,處理好課堂講授與課外、工作自學的關系。

課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推薦采用小型課程設計的形式實施期末考核,盡量不要采用“背書”式的閉卷試題考試和“抄書”式的開卷試題考試。

5 結束語

高校應該對人才培養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科學規劃公共選修課程,并對授課、課程考核進行適度的規范管理,以提高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改項目“基于CDIO的‘三位一體’工業工程專業實驗改革研究”(GDJG20141218)成果

注釋

① 趙婷婷,買楠楠.基于大工程觀的美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特點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

② 王剛.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讀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5):86-87.

③ 張安富,劉興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10(4):56-59.

④⑤余瓊.普通高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6):134-136.

第10篇

【關鍵詞】工業工程 用型人才 培養

工業工程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到現在已有100多年歷史。20世紀60年代傳入中國臺灣地區并取得了顯著成果。20世紀80年代,隨著外資、臺資等企業的進入,工業工程專業在我國大陸得到了一定范圍的推廣,經過近30年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從學術界看,國內已有超過百所大專院校設立了工業工程專業;從企業發展進程來看,工業工程的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工業工程及其學科特點

1.工業工程概述

工業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工業工程)是通過對人員、材料、機器設備組成的系統設計和改進,從而提高生產率并降低成本的技術。工業工程專業對提高生產制造業和服務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核心競爭力,降低資源成本,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意義。

2.工業工程學科的特點

(1)系統優化。工業工程是綜合的系統優化技術,它所包含的對象應視為一個完整系統,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對待人力、財力、資源和知識等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與內在聯系。

(2)交叉性強。工業工程是一門工程技術與經濟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它不僅應用數學等自然科學與工程分析技術,而且要應用社會科學、信息技術和經濟管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征。

(3)追求卓越。本學科倡導經濟(管理)與工程(技術)的統一、效益與效率的平衡,企業盈利價值是檢驗應用成效的唯一標準。

(4)鮮明的時代特征。各種先進制造系統和模式,如準時制(JIT)、精益生產(LP)、企業資源計劃(ERP)等是工業工程在新的全球技術經濟背景下發展的新產物。

我國工業工程專業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概括為四種:①機電學院開設的四年制本科教育,這種辦學模式學生的工程技術基礎較好,學生應用能力較強。②管理學院開設的四年制本科教育,這種辦學模式學生的系統觀念較強。③本碩連讀的辦學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代表,這種模式前三年時間在機電學院學習,后幾年在管理學院學習。④三年制高職??平逃_@些院校的工業工程專業無論在機電學院還是在管理學院開設,其培養模式均體現了“工業工程專業技術+管理”的特色。

我國工業工程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工業工程是跨經濟管理和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科研、教研的方面很多,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不明確,辦學時多個方向“齊頭并進”,特色不突出,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較差,畢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不強。

(2)知識結構比例不合理。經濟管理類課程與工程(技術)類課程比例不合理,未體現出工業工程專業學科的系統性特點。

(3)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中有的來自機電類,有的來自管理類,系統掌握工業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師較少,且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對工業工程前瞻性知識的教學不足。

(4)實踐教學條件不足。與其他專業現代化的場地、設備相比,工業工程實踐教學條件功能較單一,學生訓練的場地選擇的針對性不強,實踐課教學環節演示、驗證性實驗與創新性、綜合性實驗比例不合理。

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

培養掌握機電制造技術基礎、系統工程和管理科學理論與方法,能夠運用工業工程知識對機電制造類企業的生產系統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服務、管理子系統進行評價、改善和優化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有別于重點院校同專業的“對工業生產、服務及其管理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實施、評價、創新和決策”,將應用領域限定在“機電制造類的生產系統”和服務、管理“子系統”。

從培養目標出發,我們設置了具體的培養方案,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培養目標:

1.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將專業能力分解為核心能力與外延能力兩部分。核心能力是“對機電制造類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評價、改善和優化的能力”,它能使學生適應機電制造類企業生產一線管理者的崗位需求,可設置10門左右相關的能力課程。外延能力是對“其他企事業單位的服務、管理子系統進行評價、改善和優化的能力”,它使學生能夠適應其他企事業單位基層管理崗位的需求,拓寬學生的職業適應面,也可設置8-10門相關的能力課程。

2.加大實踐教學比例。除了在一些課程中設置課內實踐教學內容外,還可開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如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實訓、生產制造管理實訓(ERP軟件)及專業課程設計等,同時通過金工實習、專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

3.加強課程建設,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不斷整合和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理論、新觀念和工業工程應用實例引進教學中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參考文獻:

[1]周梓榮,龔存宇.工業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探討[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3.

[2]陳保國,鄭濤.工業工程專業廣東地區調研報告[J],知識經濟,2008,3.

第11篇

Zhuang Pi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 210016)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摘要: 在對國內外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從課程體系、師資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實驗與實踐等方面探討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ls over the world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al training model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subjects of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 team foundation, teaching methods,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關鍵詞: 創新 工業工程 培養模式

Key words: innovation;industrial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l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006-02

0引言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IE)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IE融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于一體,以提高系統效率和效益為目標,對系統進行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其應用范圍從最初的制造業擴大到其他領域,已涉及到服務業(如建筑業、交通運輸、農場管理、醫院、銀行、超級市場、軍事后勤)以及公用事業乃至政府部門。IE的研究和應用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取得豐碩的成果,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重要技術之一。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人才,重點是創新型人才?,F代工業工程是企業和整個產業經濟擺脫困境、贏得競爭優勢的有效武器,工業工程學科的發展是決定產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因應時代變遷的現代工業工程技術更能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因此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尋求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更多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中國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1國內外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1 國外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IE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在美國,工業工程(IE)與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計算機、航空工程一起,并稱為七大工程,可見它的獨特性和重要性。1908年美國賓州大學首次開設了工業工程課程,后來又成立了工業工程系。1948年,美國正式成立了工業工程師學會。五六十年代,美國許多大學先后成立了工業工程系,到1975年,已有150多所大學開設了工業工程課程。美國院校工業工程專業的實驗室規模并不大,通常有人機工程、制造系統和計算機模擬實驗室,但它的特點是以企業為研究對象,選擇課題和組織學生做實踐課題都是以企業為基地。美國院校IE課程設置的主要特點是:較強的數學基礎和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較多的計算機和管理課程;專業課程非常強調實踐和案例教學[1]。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美國的工業工程專業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許多學校都安排了機械方面和工廠實際項目研究方面的實習,使學生有機會獲得第一手的基礎經驗,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 我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我國最早于1993年招收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生,1994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生,目前已有160余所高等院校設置了工業工程本科專業?,F代工業工程是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它既有鮮明的工程屬性,也有明顯的管理特征。由于這門學科的這種技術與管理交叉的特殊屬性,國內一些高校將工業工程專業歸為工科范疇,如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都在機械學院成立工業工程系。也有部分高校將工業工程設置在管理學院,如天津大學,這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定位大都是能夠在國家行政管理部門、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評價咨詢和創新工作。

孔繁森結合吉林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教學實踐,從市場需求、大學精神和職業生涯規劃導向三個角度闡釋了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楊麗穎提出了復合型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并詳細闡述了其實施策略[3]。黃麗和李澤蓉充分考慮學校資源與地方企業優勢相結合,提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4]。楊曉英等以河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為例,通過實行立體化教學、校企合作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應用ERP沙盤模擬實訓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實施了復合型、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5]。

2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創新型工業工程人才,要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IE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現代工業工程和系統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培養既有深厚的自然科學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工程技術的知識結構,又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夠在企業從事制造、經營、服務等管理系統與生產、物流、質量、項目、規劃等領域的現場管理、定量分析、系統優化、流程再造和管理創新工作的專門人才。

創新型IE學生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①按照工程類專業的要求培養學生在數學、物理、計算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理論功底;

②掌握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外語的基本原理、方法、技能和素質;

③掌握基礎工業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④掌握信息技術、現代工業工程、系統優化、管理預測與決策等領域的方法和技能;

⑤能夠針對現代企業問題進行現場管理、定量分析、流程分析與優化的能力;

⑥具備創造性思維,以及對工業等生產服務過程進行系統規劃與設計、評價與創新的能力。

3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

以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為抓手,完善特色人才培養機制,拓展特色人才培養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的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創新意識強烈、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明顯的創新型工業工程人才提供保障。

3.1 課程體系圍繞創新型工業工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要求,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起重基礎理論、重創新能力、強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的兩重兩強的課程體系。要從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出發,設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按照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學科拓展、實踐能力培養幾個平臺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著力打造學科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幾個課程模塊,兼顧專業性、交叉性、綜合性、普適性。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調整、改造、重組現有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按照拓寬基礎,淡化專業意識、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設計教學計劃,改變長期以來注重專業需要和偏重知識傳授的作法,綜合考慮調整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3.2 師資隊伍創新意識和科學研究是教師創新教育的基礎。創新意識和科學研究,要求高校教師不能固守成規,要勇于前瞻,通過敏銳的觸覺發現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并將之轉化為研究的動力,付諸實踐。

積極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進修和赴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提升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外語水平、教學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鼓勵和推動專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開闊學術視野,促進學術創新和科研發展。根據師資隊伍的學術背景、教學經歷和教學能力,探索教學團隊建設模式,建設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的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建成以國家、省、校等各級教學名師為核心的專業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

3.3 教材建設教材應當具有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的功能。創新型教材的建設要求教材重視多學科內容的交叉滲透,強調寬厚的基礎教育、學科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聯系,闡述知識點與課程的關聯性以及課程在專業體系中的作用。教材內容注意新穎性,反映工業工程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以及學科前沿方向及成果,拓寬學生視野。注重選擇最新的案例,提高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興趣和分析能力。重視實踐環節,設計相關的實踐操作訓練,習題要多樣化,啟發性強,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4 教學方法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

探索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開展分組學習、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情景教學、協商互動等多種模式的自主學習模式,注重科研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學中引入沙盤模擬、計算機模擬、企業生產模擬等模擬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扮演成現實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如公司經理、財務主管、采購主管、生產主管等,對遇到的工業工程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決策,達到在樂中學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3.5 實踐與實驗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按照“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和實用性”四個層面構建實驗教學體系,既突出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系統思維,更強調創新能力和實用性。鼓勵和提倡創新型實驗,實現從驗證模仿型實驗(動作研究,時間研究,工作測定等)向設計創新型實驗(物流系統設計、裝配流水線設計、排序問題的優化算法、生產與物流系統模擬仿真實驗、自主創新項目等)的轉變,從而培養學生的工程分析,規劃,設計和方案優化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建設一批校企聯合實驗實習基地,集教學、科研、創新實踐為一體,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臺。確保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培養豐富的實踐技能,切實提高了學生適應創新社會需求的實踐能力。

4結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創新型工業工程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管理知識和專業經驗,同時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始終站在工程創新的最前沿,適應創新型社會對工業工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羅克,楊其華,陳勇.國內外工業工程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102-106.

[2]孔繁森.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9,(5):40-42.

[3]楊麗穎,趙秀霞,昃向博等.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工業工程,2004,7,(5):61-64.

第12篇

工程教學和實踐環節是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極其重要的必修環節。通過實驗室建設為加強教學實驗和項目訓練提供基本條件,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使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夠加深對基礎理論和工程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多種工業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規劃

為了建設高水平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實驗室,我們進行了精心的規劃和反復論證。我們對國內外多所名校的工業工程系實驗室進行了調查和網上查詢,此外還重點請教了多位國際知名的工業工程專家。目前,各學校工業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實驗室建設側重情況都有所不同??紤]到我系學生的培養需求以及今后的學科發展方向,以及我們現有的情況,發揮工科背景的后發優勢,取其它學校之長,制定了比較符合時展要求和我校特點的建設方案。

我們決定重點建設3個專業實驗室:先進制造及數字化企業實驗室,人因工程實驗室,物流工程實驗室。此外,我們不可能將工業工程面臨的各種系統都在實驗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展示技術彌補這一不足是一個重要解決方法。因此,我們建設一個全面支持系統仿真與展示的綜合體驗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術將仿真結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復雜企業大系統的運行情況,同時可支持各類系統的遠程體驗和演示,演示中心與三個分實驗室用內部高速網絡連接起來。

這些專業實驗室總面積約600m2,特點在于:一是著重于企業生產服務活動的整體;二是立足于教學,每個實驗室都考慮教學實驗和案例的建設;三是可為全校學生進行工業工程方面知識的教學和實踐培訓;四是可為工業工程系學科的發展提供基本平臺,服務于長遠科研基本需求。

2.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情況

2.1 先進制造及數字化企業實驗室

“先進制造及數字化企業實驗室”在國家211和清華大學985有關經費資助下已經具備相當規模。設有先進制造實驗分室和數字化企業實驗分室,面積約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養學生對工廠、企業車間層的有關工程知識和實踐技能。為工業工程系學生開設制造、生產系統方面的專業課以及為全校學生開設制造系統方面選修課,并支持有關課題研究。

實驗室目前擁有一套教學用微型CIMS系統(包括車中心、銑中心、立體倉庫、自動導引小車、三坐標測量機、機器人、物料傳輸線)7臺教學型數控機床以及40臺微機。擁有CAD/CAM軟件和數字化企業建模與仿真軟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計算機、設備聯網,并與校園網相連,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協同學習的環境。

利用實驗室條件,學生可以進行CAD/CAM技術、CNC技術、NC編程、物流系統控制、FMS技術、CIMS技術、仿真技術、虛擬產品開發技術等內容的學習,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訓練,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教與學一體化。

2.2 人因工程實驗室

人因工程是工業工程主要的專業方向之一。建設人因工程實驗室的目的在于綜合運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設備和技術,教學上支持人因工程、虛擬現實應用。協同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工業工程和制造工程課程實驗,提供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環境和設備技術實施手段,同時支持在虛擬設計制造、產品快速開發、勞動作業安全、人機系統設計與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實驗室面積約156m2,分為4部分:人因工程基礎教學實驗室、人體測量與生物力學實驗室、可用性評測與人機交互實驗室和虛擬現實與人機界面技術實驗室。

1)人因工程基礎實驗室建設

此實驗室主要應用是人體和環境基本測量與分析,工作地設計等。

主要滿足人因工程基礎實驗教學要求。主要實驗內容包括人體基本測量(形體尺寸、生理參數、認知特性等)、環境基本測量(溫度、濕度、光照、噪聲、輻射、空氣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測量(幾何、物理測量等)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學測量手段和測量概念,強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自覺地考慮“人-機-環境”的互動關系,提高工程設計的人性化水平。結合這些實驗,本實驗室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人體生理計測儀器、環境計測儀器等儀器的購置以及設計基礎實驗。

2)人體測量與生物力學實驗室建設

此實驗室主要應用是三維人體測量、建模、應用與分析等。

主要針對現代三維無接觸人體測量技術及應用,滿足人因工程高等專題實驗教學項目要求。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三維無接觸人體測量設備的購置、配套硬件建設和數據處理及應用軟件的研究與開發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先進的人體測量手段,了解三維人體數據的應用,結合專題設計實驗或項目充分領會人因工程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評測與人機交互實驗室建設

此實驗室主要應用是用戶研究、心理測試、計算機人機交互評測等。

主要針對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產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戶需求分析及用戶研究以及計算機人機交互測評等實驗內容。重點針對現代信息產品的可用性測評;如何運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戶的特征和需求(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以保證產品開發的成功率;針對軟件的界面設計以及移動商務、移動設備進行實驗研究。通過這3個方面的實驗,希望能培養學生運用技術手段把握客戶需求,特別是針對當前流行的電子商務、軟件和移動設備進行人性化設計的綜合能力。建設內容包括:用戶測試室和研究觀察室的監控設備集成、人機交互設備、移動電子產品評測樣本以及相應的記錄和分析軟硬件。

4)虛擬現實與人機界面技術實驗室建設

此實驗室主要應用是多通道復雜人機交互系統仿真與分析、虛擬體驗教學實驗、操作行為測評與分析、人體運動跟蹤與仿真等。

主要針對以虛擬現實技術為基礎的復雜“人-機-環境”交互系統進行模擬、仿真、測評和研究,立足于構建各種人機界面進行近似真實場景的測評,并運用多通道人機界面技術開展部分虛擬體驗教學研究,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的集成體驗來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感知”復雜的系統或理論。本實驗將作為高等人因工程專題實驗和一系列研究類專題實驗的重要部分,培養學生運用新技術解決復雜問題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別是自己動手進行研究類實驗的設計、運行、總結、提高的能力。同時本實驗室還作為工業工程系其他專業方向教學和研究用實驗平臺,開展體驗類教學實驗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三通道虛擬現實立體投影系統、觸覺人機交互裝置研制、虛擬現實軟件平臺購置、駕駛行為仿真測試系統研究以及專題實驗設計。

2.3 物流工程實驗室

物流(廣義包括企業內部物資流動和企業外部供應鏈管理)在現代企業生產和服務活動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經引起政府和工業界的高度重視。物流實驗室建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復雜的物流系統進行設施規劃、設計、過程優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實際能力。滿足相關的教學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信息管理與決策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使實驗室充分體現和展示現代物流技術。物流實驗室面積約9cm2,硬件設備主要是二個方面:混流裝配生產線(企業內部物流)物流實驗室商業物流。

1)混流裝配生產線(企業內部物流)

該生產線是裝配生產線,有8個工位,傳送帶可以連續移動或節拍移動。在生產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生產指令、監控生產狀態、控制裝配線的運轉,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企業實際加工的裝配生產線,讓學生了解和熟悉企業內物流。同時可以進行產品的功能結構分析與裝配流程規劃、裝配線配置與布局、裝配線平衡、裝配作業動作分析時間研究、在線庫存管理與生產現場物流、MRP與JIT生產模式對比、JIT方式下停線實驗、裝配質量控制、基于MES實時計劃調度等實驗。

2)物流實驗室商業物流部分

物流實驗室商業物流部分主要由40個貨位的自動倉庫、貨柜、電子標簽系統、電動傳輸帶、條形碼系統組成。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物流系統的需求,自行設計、分析、建立一個配送中心(倉儲、分揀、搬運、進出庫等)規劃物流系統。提高其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對于現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認識,了解和熟悉庫存管理。對于可以進行實驗室實驗、設計、實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實驗室進行,對于不便進行實驗室分析、實施的送貨線路部分,采用規劃及仿真軟件進行。

3.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成果

目前,先進制造及數字化企業實驗室中的先進制造實驗分室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完善,開發實驗網絡教學課件,増加新的實驗內容,擴大效益。學生可在實驗室里進行數控編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機器人、CIMS、生產調度及仿真優化等反映先進制造技術的單元或系統的學習和實踐訓練。除為我校學生提供教學實踐服務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來我系實驗室做實驗和實習。數字化企業實驗分室已經實現從零件設計、工藝分析、工廠設計、企業管理到企業運作仿真的系統集成。學生可以在實驗室學習數字化時代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幾乎所有軟件系統,進行企業知識的全方位訓練。

已經建成的人因工程實驗室,是國內高校中建設比較完備的一個人因工程教學實驗室,而且建設內容突出反映了國際上人因工程專業方向的發展趨勢,融入了較多的新技術和新思路,如信息產品的可用性及用戶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在復雜人機界面方面的應用、虛擬現實體驗與展示等。實驗室建設規劃內容被許多國內兄弟院校的工業工程系索取和參考,為國內工業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實驗室各個部分設備已基本建成。物流實驗室的軟件建設正在進行,軟件建設主要以科研成果為基礎進行開發,形成與實驗設備配套的軟件,如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這些軟件補充物流實驗室的教學功能,通過該系統的應用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先進的物流管理信息技術,而且通過模擬操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把實驗內容同企業的實際需要相結合,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通過實驗室建設,培養和鍛煉了一批研究生和有關實驗技術人員。實驗技術人員結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包括軟硬件建設和教學實驗建設,熟悉了工業工程新的學科方向,主動參與了所有實驗教學內容的準備。研究生通過參與開發教學實驗,特別是研制實驗系統,不僅為學校節省了巨額的資金,而且也培養了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同時,實驗室的建設也推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承擔了六項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總經費約300多萬元。

4.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運行和管理

目前,年輕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管理專業實驗室,以教學與研究互動的原則運行和發展實驗室。在教學實驗的設計階段是教師、研究生和實驗技術人員共同策劃開發,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給實驗技術人員負責運行。

利用現有的專業實驗室,以教學計劃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實踐動手能力、協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素質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實驗對象,我們精心設計實驗內容,包括基礎實驗和提高實驗,單元實驗和系統實驗,以及研究類專題實驗和新技術含量的專題實驗。采用多種實驗教學方式,比如看錄相、現場操作演示、學生動手實踐、計算機仿真等。與此同時,也將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實驗內容,使實驗教學始終能夠緊跟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代表性。針對19門課程,我們已新開設實驗40多個,年接納學生人數1000多人次。

配合專業課程和教學實驗,實驗室還開發制作了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件,供學生自學。同時實驗室接納本科生的生產認識實習,畢業設計(綜合論文訓練)SRT項目和研究專業技術的研究生論文工作。此外,還對工廠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大學、大中專教師進行工業工程專業相關技術的繼續教育培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浠水县| 中宁县| 武义县| 江源县| 丹阳市| 临朐县| 双流县| 中超| 城市| 基隆市| 布尔津县| 阿拉善盟| 罗定市| 大悟县| 龙海市| 阳山县| 赤壁市| 班玛县| 土默特右旗| 夏邑县| 龙岩市| 鄂尔多斯市| 内丘县| 高安市| 苍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怀宁县| 叶城县| 克山县| 囊谦县| 黑山县| 三江| 岳阳县| 临邑县| 永靖县| 句容市| 德保县| 富蕴县| 远安县| 寻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