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安全論文

中國安全論文

時間:2022-10-14 02:2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安全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安全論文

第1篇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表明了作者是站在什么樣的高的,以什么起點來進行學術研究的,沒有一定的文獻閱讀參考,怎么能反映對這個學術領域研究的動態。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建筑安全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建筑安全論文參考文獻:

[1]李博.石國棟.試論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信息,2012(24).

[2]黃春明.試論建筑結構設計安全度【J】.中國科技信息,2009(16).

[3]高杰媚.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中華民居,2012(05).

[4]錢偉.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

[5]林偉雄.淺談發揮建筑施工安全監管機構的職能作用[J].中華建設,2010.

[6]陳遠.關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點的探討[J].建筑工程,2010

建筑安全論文參考文獻:

[1]鐘賢,狄偉.論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預防措施[J].現代商貿工業,2010,21:66-67.

[2]柴繼紅.淺議建筑安全事故的起因及預防措施[J].經濟師,2012,01:283-284.

[3]潘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03:1+3.

[4]馬鐵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預防措施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06:84.

[5]曹漢斌.淺談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05:447-448.

[6]王穎,胡雙啟,池致超,劉麗麗,李媛.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預警管理的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07:112-115.

建筑安全論文參考文獻:

[1]白洪潮.基坑支護技術方案的選擇及其優化設計[D].長江大學,2012.

[2]李振.復雜場地樁錨支護基坑變形性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大學,2012.

[3]魏鵬程.蓋挖逆作法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影響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3.

[4]楊海平.土建監理在保證實施質量中的作用[J].房地產導刊,2013(4)

[5]賈偉.談土建監理在保證實施質量中的作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2)

第2篇

【關鍵詞】G1法;判斷偏差法;主客觀賦權法;高校學生;安全評價

1.導言

近年來,高校校園內學生各類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高校學生自殺,盜竊等安全事故常見諸報端。學生安全事故暴露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反映了當前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1]。經查閱文獻發現,有關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研究較少,對評價指標的概括和選取缺乏代表性和科學性,評價模型多數建立在層次分析法(AHP)[2]-[3]與模糊綜合評價[4]的基礎上。然而,AHP法存在以下缺點:①要求專家給出的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②計算量大;③當元素過多,人的判斷不明;而模糊綜合法過度依賴評判專家對評價指標的評分。

因而文中采用層次分析法的改進算法——G1法,其具有以下優點:①不用構造判斷矩陣,更不需要一致性檢驗;②計算量較AHP法成倍減少,計算簡潔、直觀;③對同一層次中元素的個數沒有限制。且G1法在油港儲運安全評價[5]、道路運輸企業安全評價[6],社會發展評價模型[7]、城市燃氣事故應急能力評價[8]等方面已得到廣泛而有效的應用。又由于G1法依賴專家判斷,專家判斷的可信度可通過其與其他專家的差異程度決定。因而,文中綜合運用基于序關系分析法(G1法)的指標主觀賦權法,基于判斷偏差的專家客觀賦權法,構建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主客觀綜合評價模型,以深化我國高校內校園學生安全管理的理論研究,為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管理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2.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指標的確定

影響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的因素錯綜復雜,從外界的不可抗力(如自然災害的發生,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到校內關于教學、交通、飯堂等方面的管理,都能夠成為高校校園學生安全發生的導火線[9]。

為了使測評結果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考核評估體系的實際水平與發展趨勢,考核指標一般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和導向性原則[10]。本研究根據相關資料[11]-[14]對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評價指標的分析,以及人、環境、事件是構成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的三大要素,定義了包含5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3.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指標的賦權

文中選擇層次分析法的改進算法——序關系分析法(G1法)為評價指標進行主觀賦權;根據賦權者與其他賦權者的偏差,確定賦權者的客觀權重。

3.1 指標主觀權重賦權法

文中的指標主觀權重賦權法,即G1法,其原理及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序關系

對于評價指標集,可按下述步驟建立序關系:

1)專家(或決策者)在指標集中,選出認為是最重要(關于某評價準則)的一個(只選一個)指標記為;

2)專家(或決策者)在余下的個指標中,選出認為是最重要(關于某評價準則)的一個(只選一個)指標記為;

……

)經過次挑選剩下的評價指標記為。

這樣,就唯一確定了一個序關系。

3.2 專家客觀權重賦權法

主觀賦權法給出評價者的主觀偏好信息,可以反映評價者的經驗和直覺,但容易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專家的客觀賦權法可以克服主觀因素的不利影響,同時減輕工作量??陀^權重反映的是由具體的判斷信息及其相互關系所決定的賦權者的可信度[15]。本文根據賦權者與其他賦權者意見的一致性程度,確定各賦權者的客觀權重。

3.3 主客觀綜合集成賦權法

關于主客觀綜合賦權方法,近年來已引起了普遍重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6]。下面介紹本文采用主客觀綜合賦權方法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根據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及對問題的定性分析結果,采用G1法,得到第k個專家對指標的賦權結果,m表示指標個數。,其中,n為賦權者的個數。

第二步,根據專家對指標的賦權情況,計算專家的客觀權重,m表示專家個數。

4.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模型的應用

應用以上基于G1法和判斷偏差法的主客觀綜合評價模型對該校校園內學生安全狀況進行評價。邀請16位專家對高校校園內學生安全的評價指標進行判斷。

由表2可知,該高校校園學生安全的綜合評價得分為3.5161,因而其綜合安全評價結果為較好。

該校積極開展校園安全的活動,具有完善的安全制度、保衛機構和后勤機構;重視學生心理輔導以及安全教育,因此學生個人素養較高;校園內各項預防措施符合各項規定以及該校的特點,取得一定的成效;安全事故處理迅速有效,但該校的環境建設一般,安保人員以及后勤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并且該校還經常傳出宿舍、實驗室等小火災事故,宿舍火災主要起因是電熱棒的使用,雖然學校明令禁止,但很多高校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一旦遇上冬天熱水就供應不足,學生為了能洗上一個熱水澡,所以也選擇了屢屢違規。用主客觀綜合評價模型進行校園學生安全評價的結果,與實際情況是相符的。

5.結論與展望

本文的主要貢獻有:(1)G1法作為層次分析法的改進算法,具有不用構造判斷矩陣,不需一致性檢驗;計算量較少;對同一層次中元素的個數沒有限制等優點,應用于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中,計算簡潔、直觀,且方便實用。(2)利用專家與群體的判斷偏差作為其可信度的判斷依據,確定專家的客觀權重,對指標進行客觀賦權,可克服主觀因素的不利影響。(3)建立了基于G1法和判斷偏差法的主客觀綜合賦權評價模型,并結合實際給出了應用模型評價的步驟和方法。評價結果表明,建立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簡單易行,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

然而,由于作者的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時間等有限,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還有很多理論和方法需進一步研究和開拓。(1)高校校園學生安全評價指標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可以考慮采用定量化指標,并對定量化指標進行等級劃分。(2)指標的評價主體還可以將學生考慮在內,并賦予學生與專家不同的權重。

參考文獻:

[1]李楠,黎霞,程根銀.正視大學生安全教育[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10):39-42.

[2]余志紅,任國友.基于AHP的校園安全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5):50-56.

[3]劉煥春,于建新,王文靜等.基于層次灰色理論的高校校園安全評價[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0,17(6):43-47.

[4]王文靜,許振,劉煥春等.高校校園安全水平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建立[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10(5):184-189.

[5]曹鑫.油港儲運綜合安全評價和預警應急系統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6]道路運輸企業安全評價的研究[D].長安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9.

[7]遲國泰,趙光軍,李剛.基于逼近理想點和G1法的社會發展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09,(04).

[8]尹貽林,林廣利,付聰,陳偉珂.基于G1法城市燃氣事故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04).

[9]康棵飚.高校危機管理研究——以S大學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9.

[10]譚躍進,陳英武,易進先.系統工程原理[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社,1999.

[11]劉煥春,于建新,王文靜.基于層次灰色理論的高校校園安全評價[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0(6):43-47.

[12]皮祖訓,劉河清.校園安全灰色關聯評價模型及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6):

134-141.

[13]余志紅,任國友.基于AHP的校園安全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5):

50-56.

[14]王文靜,許振,劉煥春.高校校園安全水平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建立[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5):184-189.

[15]宋光興,鄒平.多屬性群決策中決策者權重的確定方法[J].系統工程,2001,19(4):83-89.

第3篇

參考文獻

[1]樂艷芬等.成本會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王燕.價值鏈下的作業成本控制[J].財會通訊,2007,(8).

[3]羅紹德.基于價值鏈的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月刊,2007,(1)

[4]萬壽義.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235-250

[5]韓址清,王洪漠.基于現代價值鏈理論的成本控制[J].中國農業會計,2005,(2):20-22

參考文獻:

[1]蔡曉蓉.戰略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探討[J].商業研究,2004(5)

[2]劉玉鳳.戰略成本管理及其實際應用分析[J].現代會計,2005年(3)

[3]劉松穎,賈志芳.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J].企業天地,2006(9)

[4]楊玉英.談戰略成本管理[J].包鋼科技,2007(6)

[5]李帥紅.淺析企業應用戰略成本管理方法[J].管理縱橫,2010(3)

參考文獻

[1]韓新民、靳慶魯.作業成本計算、作業管理及其在我國應用的現實性[J].會計研究.1999,4(8):55-58

[2]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丁志斌.當前項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J].建筑經濟.2002,2(6):71-73

[4]劉學海.建筑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及效應[J].水利發電.2001,2(5):47-49

參考文獻:

[1]何大川.三大系統支撐精品項目——結合市政工程特點談項目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施工企業管理,2006(4):63-65.

[2]王永坤,仲維清,黑瑞卿.基于掙值理論的工程質量、成本、進度集成控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6):639-641.

[3]祝雪鋒.項目成本管理及掙值法成本監控研究[D].重慶大學,2005.

[4]陸寧,李霖,解燕平.建筑工程項目施工安全管理掙值法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23(3):145-149.

第4篇

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對于發展我國職業安全衛生事業是有重要意義的。首先,論壇可以在理論上探路;其次,給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指路;最后,大家通過論壇進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交流,可以互相啟發、借鑒、學習。

就企業的實際工作者來說,我們對論壇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梢哉f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對于安全生產論壇比較陌生,知道得很少。之后,我國逐漸走向半市場經濟,再走向市場經濟。這期間企業對論壇的認識也從陌生變得熟悉起來。“”版權所有

其實,企業是最想從論壇中獲得點什么的需求者,最想通過論壇為自己解決點實際問題,哪怕是有一點實際意義或有一定可操作性也行。要不企業需要論壇干什么呢?因為企業可以在論壇上,獲得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實際工作經驗,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做好自己安全生產工作。

我們首鋼對論壇是報有很大希望的,我們是在企業、在生產一線從事安全工作,是真正的安全生產工作者,無論從客觀條件還是主觀需要來說,就是想通過論壇,得到對于我們企業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理論,而不是離我們企業現實很遠的東西。比如說現在工傷保險方面,各種法律條文很多,但很難找到系統的對于企業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有關匯編(至少我現在還沒有發現)。如果論壇給予我們的只是關在屋子里憑空想出來的,脫離企業實際的,或者還不如企業現行作法的空洞理論,那樣的話,我們就會失望。前一段時間,我跟隨我國的老一輩安全理論專家劉潛先生做了一個課題,對很多企業進行了走訪,發現企業的安全書籍、資料并不少,但能用于自己企業實際工作的理論卻不多,可見很多理論離我們企業實際的需要還有距離。這是安全理論創新應當引起重視的現實,也是有利于成功的突破口。

所以我想,本屆論壇是否可以多給企業一些時間,多發表一些來自企業的,尤其是國外企業聯系實際的論文,加強企業間的交流,既讓企業提升自己的安全形象,又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同時,可以通過同期舉辦的展覽會,開擴企業安全工作者的眼界,帶動我國安全產業的發展。

第5篇

>> 基于微博的社會輿情研判與預警體系構建 網絡輿情監測及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ITO框架下的旅游網絡輿情云檔案體系構建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構建研究 面向大數據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 自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構建 旅游文化遺產保護預警體系構建 定量網絡輿情危機預警模型構建 高校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高職教育園區網絡輿情監測體系的構建 高校網絡輿情監控體系的構建研究 網上輿情分析研判體系的構建 網絡輿情:社會的預警器 河南省旅游業危機預警管理體系構建 樂山市旅游企業財務預警體系構建探究 論高校危機管理中的安全預警體系構建 ERP環境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 論銀行貨幣錯配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中國旅游研究院.2015年及“十二五”旅游業發展目標完成情況[EB/OL]. [2016-08-22]. .

[4] 曾憲皓. 馬航產品被多方停售大馬旅游降至冰點[N/OL]. [2016-08-22]. .

[5] 福建省旅游局啟用輿情監測系統提升服務滿意度[N/OL]. [2016-08-22]. http://.cn/travel/txt/2014-02/10/ content_31415714.htm.

[6]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EB/OL]. [2016-08-22]. http:///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7] 樊志勇. 如何建立完善的旅游預警機制[J]. 商業時代, 2005(8): 34-36.

[8] 霍松濤. 基于生態學的旅游預警指標體系研究[J]. 平頂山工學院學報, 2007(3): 5-8.

[9] 劉紅芳. 景區旅游預警系統分析研究[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9(6): 63-66.

[10] 謝朝武. 我國旅游安全預警體系的構建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0(8): 170-176.

[11] 付業勤, 鄭向敏, 鄭文標, 等. 旅游危機事件網絡輿情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研究[J]. 情報雜志, 2014, 33(8): 184-189.

[12] 董堅峰, 肖麗艷. 旅游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預警研究[J]. 情報雜志, 2015, 35(6): 20-24.

[13] 郭亞軍. 旅游者決策行為研究[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2: 9-11.

[14] 黃寶美. 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測評體系的構建――以北京故宮為例[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學, 2012.

[15] HARTMAN S. The Hartman value profile (HVP): manual of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concepts[M]. Muskegon, MI: Southern Illinois Press, 1973.

[16] 托夫勒. 未來的沖擊[M]. 孟廣均, 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196-208.

[17] NORMAN D, MILLER J, HENDERSON A. What you see, some of what’s in the future, and how we go about doing it: HI at Apple Computer[C]//Conference companion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ew York: ACM, 1995.

[18] ISO9241-210:2010. 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 C Part 210: 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0.

[19] 李鄖. 旅游體驗影響因素與動態模型的建立[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5): 60-61.

[20] 吳麗霞, 趙現紅. 旅華外國游客旅游體驗質量評價實證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7(5): 96-99.

[21] 馬士華, 林勇, 陳志祥. 供應鏈管理[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 71-76.

[22] 李萬立. 轉型時期我國旅游供應鏈優化機制研究[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2006.

[23] RUSKO R T, KYLANEN M, SAARI R. Supply chai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case of Levi Resort in Finnish Lap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11(1): 71-87.

[24] 徐虹, 周曉麗. 旅游目的地供應鏈概念模型的構建[J]. 旅游科學, 2009(5): 15-20.

[25] The Travel Distribution System-What is it [EB/OL]. [2016-08-22]. http://.au/Portals/3/docs/industry/ business/2-TourismNT_AreWeThereYet_Travel-Distribution-System.pdf.

[26] 徐虹, 周岳. 旅游目的地供應鏈概念模型的構建[J]. 旅游科學, 2009(5): 15-20.

[27] 張春峰. 網絡輿情危機的預警方法概述[J]. 科技信息, 2011(23): 33-34.

作者貢獻說明:

戴煒軼:負責數據收集與分析,撰寫與修改論文;

李春美:負責數據分析與論文修改。

The Study on Tourism Public Sentiment Pre-W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Dai Weiyi Li Chunmei

Wuhan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第6篇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安全工程;課程體系

中圖類分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2009 年碩士培養模式從以學術型為主向以應用型為主轉變,開始將應屆本科生納入應用型碩士的招生范圍。[1-2]。2010 年 4 月 26 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1 號》,提出了引導不同類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支持部分高校先行試點,選擇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各 30 所左右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國內各工科院校開始增加全日制專業型碩士,減少學術型碩士,在五年內使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比例要達到 1∶1[3-5]。2011 年,針對國家有關行業領域特殊需求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迫切所需,根據“擇需、擇優、擇急、擇重”的原則,安排少數辦學水平較高、特色鮮明、能夠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學校,開展了“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6]。這一系列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對于應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給意義深遠。然而,在改革的具體實施方式上,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經驗,需進一步探討和完善。在明確各專業領域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創新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不足

1.1培養定位不明確[7]

教育部對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制定的培養目標不同,培養模式也應該不同。高校在制定專業碩士培養模式上,相對于學術碩士的培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如: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倡案例教學;加強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等。這些思路是好的,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難做到。比如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有些院校聘請企業專家做校外導師,但是種校外導師的聘請多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再如課程設置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倡案例教學。學校制定新的專業碩士培養方案并不難,難的是具體執行,在時間安排、培養成本上都存在問題。還有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形式化,有的學校僅是在某些企事業單位門口掛牌了事,學校跟企事業單位之間并未建立有效的聯系機制。目前,全日制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培養模式的不同僅僅局限于學校制定培養方案的不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全日制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培養模式差不多。

1.2準入制度不完善[8]

目前許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院校招生定位不明確,混淆學術性學位與專業性學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多的借鑒學術性研究生的培養經驗,過分強調筆試而對實際能力的考核不重視,沒有體現出專業性的特點。另外,許多培養單位盲目追求招生數量,不認真進行審核,不重視復試的作用,復試流于形式,不符合要求的人擠占名額,導致生源質量不高。

1.3學位論文質量不高[8-9]

大部分學校的課程體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缺乏研討、案例、實踐觀摩等和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出現了“學術化”的不良傾向。專業學位研究生缺少具有針對性的教材,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學術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這部分教材理論知識強但實踐性較差,缺乏來自一線的實例,不利于其學習。造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普遍不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還存在著較大問題,突出表現在選題缺乏針對性,偏向于學術性而缺乏實踐性,創新力不夠,不能聯系實際等。據統計,近半數以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不符合培養目標規定的要求。

2 專業碩士與學科碩士的區別

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偏重于培養學術型高層次科技人才,對基礎理論要求比較高,學生的研究項目側重于理論研究,要求學生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寬厚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在深入實踐的同時加強實驗室實驗研究,工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多數要求運用數值模擬、相似模擬實驗,探索研究對象的內在機理和內在規律,建立理論性較強的數學模型和理論體系,從而達到項目的研究目的[10]。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培養模式幾乎沒有大的改變。培養模式與國家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環境不相適應,由于辦學定位脫離實際需求,一些企業或行業急需的高層次工程應用型人才嚴重匱乏,同時一些碩士畢業生又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難以發揮作用。主要問題在于學術型研究生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意識、專業面狹窄、動手能力差、綜合素質低下、所學知識陳舊,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

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強調培養具有“工程策劃、工程設計、工程組織、工程管理”的應用型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基礎理論有較強的針對性,盡可能縮短理論學習時間,更多的投入工程實踐,在實踐中求創新,培養其在工程建設中的協調能力,畢業后可直接服務于工程實踐、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由于我國經濟建設處在高速發展期,對專業碩士需求量很大,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適應特定行業需求的專業碩士是擺在工科院校面前的緊迫任務。

3 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構建

河南工程學院是以煤礦類專業為主的高校,結合我國煤炭工業和河南省煤炭工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和人才需求狀況,安全工程專業碩士以服務煤炭行業為主,其培養目標就必須突出煤炭特色。要求學生在理論基礎、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必須適應煤礦安全生產的特點,因此,在生源組織、主干課程設置、實踐環節設置、論文設計要求、教學方法改革、導師配備形式等方面也必須適應煤炭特色[11]。

3.1 安全工程專業碩士辦學定位原則

3.1.1注重特色原則

煤炭行業是一個環境特殊的高危行業,存在大量的危險有害因素,安全事故頻發。災害的預防與控制需要有專門的知識、技能、方法和手段,需要特殊技術裝備、采取的安全技術措施又不同于其它行業,以煤礦安全為主的安全工程專業碩士必須堅持安全科學,突出煤炭特色,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必須具備煤礦安全生產和災害治理能力。

3.1.2產學研結合原則

學生要掌握煤礦安全生產知識,管理好煤礦企業,保證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盡可能減少事故發生或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就必須深入煤礦生產實踐,結合煤礦實際需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開展工程項目研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在生產實踐中獲取“工程策劃、工程設計、工程組織、工程管理”的綜合能力。

3.1.3工程創新原則

我國煤礦開采條件差,基礎裝備水平低,災害事故多發,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機理和內在規律還沒有完全揭示,有待于在工程實踐中去探索,煤礦開采的綜合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要使我國煤炭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

3.2 課程設置

在生源組織方面強調以現場具有一定工程實踐經驗、具備本科或同等學歷的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為主,以礦業類主體專業應屆本科或同等學歷者為輔,主干課程根據煤礦生產實際需要設置,以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培養為主,強化工程過程訓練。學生從實踐中來,經過短期理論學習(8個月左右),直接參與煤礦建設工程、技改工程和安全工程實踐(16個月左右),通過工程實踐,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工程組織、工程管理的能力,培養其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畢業答辯,畢業后再回到煤礦生產實踐中去,充分體現“實踐-理論-實踐-再實踐”的產學研發展之路。

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必須強調工程創新,這種創新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中磨練得來的,因此,培養方案中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重視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安全工程專業碩士主干課程的設置采用動態化管理,根據煤礦工業技術發展水平和煤礦安全生產實際需要及時進行增減調整。

3.3 強化企業導師、推進雙重導師

為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建立專職導師和兼職導師“雙重導師制”,專職導師從具有高級職稱的專職教師中遴選,兼職導師由學生實踐礦井單位的兼職教授中遴選。學生在校期間以專職教師授課為主,根據需要聘請知名技術專家到校講學,強調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實用性[12]。學生在校期間學院就開始為學生選擇煤礦安全工程項目和實踐單位,學生也可以提前與項目接觸。學生深入實踐之后直接參與實際安全工程項目的“策劃、設計、組織、管理和施工”,通過一個工程循環的實踐,達到培養目標要求。

3.4 論文選題

學生的論文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煤礦生產實踐,與煤礦安全工程項目配套進行。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以工程創新和解決煤礦面臨的技術難題為目的,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根據目前煤礦開采技術條件和技術發展要求,學生選題有以下幾個方向:

3.4.1礦井通風與瓦斯防治

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煤礦受煤與瓦斯突出威脅越來越嚴重,高突礦井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壓力越來越高,瓦斯綜合治理技術是煤礦安全生產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瓦斯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瓦斯賦存與涌出規律勘察工程、瓦斯區域預測及瓦斯地質勘察工程、煤與瓦斯突出防治工程、瓦斯監測監控工程、瓦斯抽采技術工程、礦井通風控制與調節工程等。

3.4.2礦井水災防治

水災是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自然災害之一,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加大,水文地質條件越來越復雜,水害威脅越來越嚴重,煤礦高壓突水、老空區積水、斷層溶洞突水等是煤礦防治水工作重大技術難題。防治水工程主要包括礦井水害動態監測與管理工程、水文地質規律探索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的物探與鉆探工程、華北型井田底板水注漿加固工程、各種類型突水的快速注漿封堵工程、重大突發性水災事故的搶險救援等。

3.4.3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

隨著開采強度、深度的增加,井下巷道、采場和硐室所承受的礦山壓力越來越大,巷道支護越來越困難,一些深部開采的礦井沖擊地壓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給礦山壓力分析與控制帶來了新的技術問題。部分礦區軟巖巷道變形和沖擊地壓危害已經成為煤礦安全生產的重大制約因素,探索深部礦壓分布規律、沖擊地壓發生機理等是目前需要亟待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

3.5 培養基地的建設

為了保證學生產學研工程的順利實施,河南工程學院將依托河南煤化工集團、中平能化集團、鄭煤集團三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立三個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生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走產學研發展之路創造條件,同時為學生就業、學以致用提供機會。

4 結語

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正在快速發展。目前的培養模式不能完全適應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年的積累不斷完善,需要幾屆學生的培養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和提高。因此,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也是工科院校一項重要的長期工作。

參考文獻:

[1]孫陽春,王富榮,李瑨孺.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對導師制度的挑戰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2).

[2]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

[3]魏國營,賈天讓. 礦業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探討[J]. 中國電力江教育,2012,(26):18.

[4]胡娟. 煤炭高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 煤炭經濟研究,2010,30( 9) : 96-98.

[5]陳璟華,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 7) : 142-144.

[6]陳 偉,杜世章,游章強. 地方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2):143-147.

[7]肖鴻,彭宏,張延宗,鄧仕槐. 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45-46.

[8] 趙巖. 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3-125.

[9] 陳璟華,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4):142-144.

[10] 曹俊杰,盛科榮. 地方院校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問題研究[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98.

[11] 李發煒,吳發超,劉正宏. 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2):30.

第7篇

(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摘 要:為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在十幾年消防工程專業教學和實踐工作基礎上,結合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提出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針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實踐動手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提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交互式教學,注重啟發學生思維。此外通過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革新課程教學內容,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加強實習和進行針對性的畢業設計等實踐動手環節,構建完善的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關鍵詞 :消防工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創新;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X9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為高等教育一門獨立的專業是在20世紀50年代。1956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第一個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當年招收消防工程專業本科生。迄今為止,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荷蘭、比利時、韓國、巴西等國都在大學里開設消防工程專業課,有的大學還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教育機構,提供正規化的學歷教育,可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我國高等院校從20世紀80代初開始培養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當時只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一家高校設置了消防工程專業。隨著社會對消防安全的逐漸重視,我國對培養高素質消防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教育部批準,中國礦業大學于2000年設立消防工程專業,2001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是國內地方高校設立的第一個消防工程專業,目前在全國本科專業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時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到目前為止,已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中國礦業大學、沈陽航空工業學院、中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西南林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河南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10余所院校開設了消防工程專業,且數量仍在增加。

經過十幾年消防工程專業的教學和實踐工作,結合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目前該校消防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消防專業知識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現場實踐動手能力較欠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為培養消防工程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有必要對現有的教學培養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重點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1 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體系

1.1 培養目標

消防工程專業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火災科學基本理論、消防安全技術,消防政策法規,具有消防安全技術研究、設計、監測、管理和火災安全評估、控制及火災事故調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

1.2 培養方案

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個學期進行學院內大安全專業的課程學習,淡化專業方向,后3個學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個方向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新生進入學校后只進入學院而不進入專業,在低年級學習基礎課程,高年級時進入學科領域學習專業課程。這種課程安排使學生入學后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避免學生因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知識面狹窄的弊端。

1.3 課程體系

1.3.1 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主要有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學等全校統一設置的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統計、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力學、工程圖學、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等課程。

1.3.2 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分專業主干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主干必修課主要有燃燒學、火災動力學、建筑防火工程、水滅火工程、建筑防排煙工程、火災識別與聯動控制、建筑耐火結構。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有火災事故調查、電氣防火、消防法規、現代滅火技術、消防專業英語、化工企業火災防護、消防隊伍管理與滅火戰術、應急救援導論、火災數值模擬、火災風險評估、消防心理學、地下工程火災防護。

1.3.3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是學生鞏固、理解課堂知識、提高動手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實驗課程安排了火災及煙氣蔓延、材料熱釋放速率的測定、火災時期煙霧特性的測定、滅火劑滅火、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火災自動滅火系統等。

1.3.4 專業實習

消防工程專業實習分為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認識實習采用大組參觀了解的方式。生產實習采用小組跟班學習的方式,直接參加消防系統的安裝施工和調試工作。畢業實習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隊,參加消防系統的驗收工作,并收集畢業設計資料。

1.3.5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包含一般部分、專題部分和翻譯部分。一般設計部分是在畢業實習期間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就業單位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建筑消防水滅火系統設計、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建筑氣體滅火系統設計、建筑防排煙工程設計中選擇1項內容完成設計。畢業設計專題由指導教師提供一些已經具備研究條件,切實可行,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的題目,由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完成。專業文獻翻譯部分是將與消防有關的英文專業論文翻譯成中文。

2 消防工程專業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內容涉及多個學科。既有理論基礎方面內容,又涉及到各種法律規范和工程實踐等知識。學習內容十分繁雜,需要的基礎知識門類較多,如建筑、力學、電子與計算機技術、傳熱學、燃燒學等。因此該專業的教和學均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2.1 教材建設

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依托,積極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著力革新課程教學內容,規劃建設與新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專業教材體系。在新教材編寫上注意易教易學、深淺適度、理論聯系實際,加強“三基三新”(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內容,并在教材中設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討論題、分析和思考題。

2.2 多媒體教學

全部課程均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以下優點:重點突出;圖文并茂;節約時間、增大信息量;促進交互式教學;易于補充和提高。

2.3 研討式教學

開展研討式教學,以特色課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設計”為例,該課程共計32課時,要求學生先經過“建筑防火工程”、“火災動力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32學時中,課堂教學12課時,主要由教師講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介紹相關信息的獲取途徑;余下20課時,由教師提供若干實際建筑物,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設計小組進行設計,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首先分析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問題,然后提出性能化設計指標和解決方案。在具體實施時,可利用學院提供的實驗室條件和計算機條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完成分工協作、查閱資料、設計實驗、上機計算、編寫報告和社會能力交流等。課程考核采用小組答辯方式進行。

2.4 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實驗課教學效果,實驗課教學先由教師講解實驗系統的構造和基本原理、能夠進行的實驗內容、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學們提出實驗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寫出實驗報告。

2.5 加強實踐環節

消防工程實習基地建在徐州、無錫、蘇州、杭州、廈門等城市。實習分為三個環節,即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實習環節與教學緊密結合,針對性強,與學生的就業聯系較緊,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實踐效果。

2.6 有針對性的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選擇徐州國際飯店、徐州金鷹國際商廈、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為藍本,進行建筑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建筑消防水滅火系統設計、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建筑氣體滅火系統設計、建筑防排煙工程設計。通過畢業設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3 加強消防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3.1 建設目標

建設一支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能夠承擔消防工程本科教學相應基礎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能夠從事消防科學技術研究的師資隊伍。

3.2 培養方式

采用“下現場”、“上學歷”、“引進來”、“導師制”等多種途徑建設師資隊伍,為消防工程專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現有師資和擬引進師資我們擬采用“導師制”、“國內外進修”和“崗位培訓”等方式進行培養,以盡快適應本專業的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提高專業的整體水平。

3.3 聘請兼職教授

根據本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特點,中國礦業大學已聘請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學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員作兼職教授,定期來校作有關專題報告,開闊了廣大師生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

4 結論

針對目前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現場實踐動手能力較欠缺等問題,結合中國礦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10多年的教學實踐工作,必須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重點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本文得到的結論如下:

(1)消防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類招生,學生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在院系范圍內自由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這種課程安排使學生入學后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

(2)以課程教學團隊為依托,積極推行教授課程負責制,著力革新課程教學內容,規劃建設與新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專業教材體系。將燃燒學、火災動力學、建筑防火工程、水滅火工程、建筑防排煙工程、火災識別與聯動控制、建筑耐火結構作為消防工程專業主干必修課。

(3)通過實驗課、專業實習和針對性的畢業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4)采用先進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交互式教學,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肖學鋒.中國消防工程及其21世紀的前景[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1)

2 姜學鵬,徐志勝,李耀莊,等.我國消防工程專業學歷教育前景和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4)

3 傅智敏,黃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與課程體系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4(12)

4 傅智敏,黃金印.消防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回顧及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科體系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9)

5 郭鐵男,傅智敏,黃金?。馂目茖W與消防工程學發展現狀及學科體系構架[J].消防科學與技術, 2004(3)

6 陳愛平,于春華,陳先斌.“消防工程”專業發展與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3(6)

7 陳發明.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7(4)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安全;國家安全;韓非子;法治

先秦時期我國社會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景象,這一時期也逐漸形成和沉淀出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華,其中尤以儒墨道法四大流派影響甚大。在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學派的韓非子又因為博采眾長,成為先秦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的思想托起了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并影響了數千年的中國封建政治。在前人研究韓非子的一些文獻中,多是從法學的視角和層面來研究韓非子的思想的,比如對韓非子的“法”、“術”、“勢”的思想體系,韓非子法學思想的研究等等,少有從政治學角度對其國家安全觀進行研究的。鑒于此,筆者通過對韓非子文章的研讀,試圖從政治學的角度從不同層面對其政治思想特別是國家安全方面的思想進行研究,從中對我國當下的國內國際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啟發和意義。

一、安全的涵義及對文中“國家安全”的界定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探討安全問題首先應當弄清楚安全概念及在文章中的界定,這樣我們才有了研究安全問題的基點和出發點。在古代漢語中,并沒有安全一詞,但安字卻在許多場合下表達著現代漢語中安全的意義,表達了人們通常理解的安全這一概念。安全作為現代漢語的一個基本詞語,在各種現代漢語辭書有著基本相同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對安字的第四個釋義是:“平安、安全”?!掇o?!穼Π沧值牡谝粋€釋義就是“安全”,并在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含義上舉了《國策·齊策六》的一句話作為例證:“今國已定,而社稷已安矣?!?/p>

我們知道國家安全一詞屬于現代漢語的范疇,先秦并無此說法,但是國家安全的思想卻是由來已久。其實,中國古代的王朝安危問題,亦涉及國家間的問題。雖然先秦國家的概念與現代國家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別,但古今國際政治具有共通性。由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共主國、諸侯國和少數民族政權構成的國家行為體,它們已經具備了領土、人口、軍隊等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及擁有部分的對內與對外權限,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國家的本質屬性。在春秋戰國這一四分五裂的動蕩時期,各國所要解決的就是王朝存亡,國家安危的重大政治問題。當然,這里所講的安全,與現代國家安全是有很大差異的,在此就不比較古今國家安全的異同??傊?,先秦文化區域下的國家安全觀指的就是先秦國際政治行為體之間為了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通過結盟獲得更多的國家權力,實現該時期國際體系中力量結構的重新分化組合,以有效維護自身國家安全的一種國際政治理念。

二、從政治、法律、文化、軍事和社稷安全方面分析韓非子的國家安全思想

(一)韓非子的政治安全思想

在政治主權極不穩定的先秦,韓非子極為敏銳地觀察到了一個事實: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矛盾、斗爭促使君主更加集權、專制,因此,極力鼓吹君主專制主義理論,促進了戰國時期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發展。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韓非子極力推崇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整個封建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心理也有利于統治階層的統治。這一制度措施對政治穩定起到了巨大作用,適合當時的動蕩局勢,有利的保障了國家的政治安全。在權術方面,熔法、術、勢三者于一爐,權勢不可借人,君主恃勢不恃信,主有術而御臣,使術走向智謀狀態。韓非的這些政治權術思想,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二)韓非子的法制安全思想

韓非子的法制思想是其思想體系中最突出也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他認為國家安全和強大的出路就在于法制。他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所以他不斷強化法的公開性、公正性、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走法治之道。韓非子的法制思想對當時的秦國安內有很大的幫助,從制度層面上使國家機器具備了法律依據,更為重要的是給世人及早的灌輸了法制理念,對后世的影響可謂深遠。他不但強調國家實力是根本,甚至認為外交無助于國家強大。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以法律統一社會,強調法律的規范性。法可以作為規范社會的統一標準。韓非主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用法律強制社會,維護法律的權威性。法家以賞刑為推行法治的二柄,主張刑多賞少,輕罪重罰。韓非說:“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表n非的“法”在名義上是賞罰并舉,實際在運用過程中就是刑,即“殺戮禁誅謂之法”,“刑”成了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它只能由君主壟斷。

(三)韓非子的文化安全思想

韓非子在文化方面強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韓非子反對和批判“私學成群”的儒家教育,主張和提倡“聽吏從教”的法家教育,“廢先生之教”,培養智法之士和耿介之士?!盁o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生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綱領。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一套東西,并從而實現韓非子的以法為教”的主張,其核心主張為“以法治國”。韓非子認為文化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和君主的統治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對國民進行教化,最終都是為統治階級更好的統治服務的,也是為君主統治的國家穩定發展服務的。

(四)韓非子的軍事社稷安全思想

韓非子在國家社稷軍事安全方面的思想表現為“重農固本,強兵備戰”。韓非子說“富國以農,距敵恃卒”,爭于氣力之世,明君必“務力”,“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養成“耕戰有益之民”,以利驅人:耕者富,戰者貴。韓非子非常重視人為在農業中的作用。韓非是一個“務力”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復奉勸君主要“明君務力”。韓非認為,致力于土地的人就富有,致力于戰場的人就強盛,不堵塞富強之道就可以稱王。富靠農耕,強靠戰事,只有耕戰才能使國家富強,富強既是國家務力的結果又是國家務力的表現。無疑韓非子在社稷和軍事安全方面的認識和思想對其國家的發展穩定有極大的力促作用。同時,韓非子是現實的物質決定論者,他認為人是自私的,因此爭奪是不可避免的,國家只有強大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所以,相對實力是國家興衰和國家間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韓非子對于社會沖突起因和國家間關系的認識都是物質主義的。對于事關國家安危的戰爭問題,韓非子則不問戰爭的目的是否正義,而只關心戰爭勝負。他說:“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萬世之利?”韓非子是那個時期最為獨特和堅定的物質決定論者,從近代的國際關系學理層面來定位,韓非子堪稱是先秦時期的現實主義大師了。

通過對《韓非子》五十五篇的研讀,其中涉及國家安危存亡的句子繁多,并且已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從前文中韓非子在政治、法制、文化、社稷和軍事安全方面的思想分析我們可以概括出在當時特定的時期和歷史環境下,韓非子所服務的秦國的國家安全思想就是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下,對內安內,發展經濟軍事達到富國強兵,對外兼并其他諸侯國,以實現統一六國。其實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就是如何把一個國家治理好。這些都是相輔相成,一脈相通的??梢院唵蔚恼J為治理好了國家就能實現國家安全了。當然治理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在研讀韓非子的思想時,總結出了其關于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治國方略。治國方略是治理國家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治理國家中的具有戰略性的指導原則和全盤性的計劃、方針、政策和策略。韓非的治國方略主要可以概括為:“循天守道、因情而治、賞罰依法、治吏引綱、務力耕戰”。治國方略體現的不僅僅是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其實更映射出了其在國家安全維護方面的認識和措施方法。

第9篇

為適應國家對人才結構調整,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更好地促進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發展。本文主要從人才培養目標、招生與學制、課程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建設和質量監督評價六個方面對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案,為國內其他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

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發文決定自2009年開始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重慶科技學院作為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試點單位之一,學校的安全工程學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專業碩士點,并于2012年迎來首批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國內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類學生的培養經驗,在培養模式上也幾乎“毫無建樹”,而近年來,國內各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數呈現迅猛增長的趨勢,探索出一套符合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型培養模式,是當前相關培養院校急需研究的課題[2]。為了適應安全專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領域專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轉向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為現階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熱點課題,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高層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現狀分析

無論從全國還是重慶來看,安全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具體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安全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的過程中,安全生產面臨諸多新問題、新要求。國務院確定了“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的目標。目前,我們國家的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2010年全國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高達7.9萬人,億元GDP事故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近8倍。我國安全生產基礎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產人才方面存在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科技人才匱乏、人才培養與安全生產及管理實際需求脫節等突出問題。

(二)安全生產人才比較緊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嚴重缺乏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安全生產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從事安全生產的人員總量將從419萬人增至670萬人;至2020年,要達到860萬人。同時要求:“相關專業(安全生產)的人才比例需達到50%以上;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1:4:5。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從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人才總量將達到8.7萬人,年齡結構、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重慶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急需大量高層次安全生產管理人才

西部大開發、重慶大發展,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慶,和諧平安”的戰略目標,并且重慶作為全國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急需大量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一是高層次企業安全生產人才缺乏。在重慶現有4萬余名企業安全生產人員,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足1萬人。二是高層次安全生產監管人才缺乏。重慶全市安監部門安全監管人員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293人,占21%。為提升安全監管人員素質,重慶市安監局計劃每年支持30人進修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產技術服務人才缺乏。據調查,重慶市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如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機構、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碩士人才約30人。因此,重慶市每年對安全工程碩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慶科技學院在石油、化工、鋼鐵、建筑等領域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辦學優勢,在重慶科技學院開展工程碩士安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加快高層次應用型工程碩士培養,實現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互補,具有不可替代性。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和重慶市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面對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加快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培養理念指導下,根據高層次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要,為研究生構建的較為穩定的教育結構及其運行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總稱[3]。根據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設置目的,參照國內外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先進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目標、招生與學制、課程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建設和質量監督評價六個要素。

(一)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專業碩士研究生,如果單純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無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從事科研工作方面應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能對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貫穿于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4]。對于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更加注重實踐性,而目前社會急需的是創新能力。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先進安全理念和良好職業素養,具備較強的安全監管執法能力、生產現場安全設計能力、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能力、生產安全風險控制能力,獲得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相應的訓練水平,能夠在安全生產管理、石油天然氣化工、礦山和建筑等高危行業、安全技術服務機構、政府監管部門等適應安全工程領域實際工作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與學制

招生是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起點,學制則可保證質量[5]。研究生入學的招生規模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針對目前專業領域即將或相對飽和的現狀,招生規模應采取適當的縮減措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習時間短,就業目的性強,具有獨特的職業導向性。學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設置非常靈活,如美國大多專業學位的學制是1-2年,遠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采用學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養方案,這與個別學生或者個別專業的特征不相吻合,難以適用。我們可以采用“一年三學期制”,課程學習一學期,學位論文一學期,時間大體均衡,專業實踐則隨著學生和實踐單位的需求而不斷調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實踐,這樣學制就可以發生彈性化的改變。

(三)課程教學體系

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充當體現教育思想載體的“角色”,因而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要反映其實踐性、前沿性、開放性。為實現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既要體現本專業基本理論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專業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發展動態,因此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一定要凸顯特色。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在課程設置原則上重點強調專業實踐理論教學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與安全領域的執業資格認證體系相銜接。根據生源類型、培養基地需求、崗位資質、就業面向等因素,構建由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部分組成的模塊化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核心課程:包括防災減災工程、系統可靠性分析、安全檢測與監測技術、作業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領域前沿技術、安全工程專業英語等課程。

(四)專業實踐教學

專業實踐教學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專業實踐教學既是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從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幫手”。實踐教學是樹立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質量是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綜合多方面考慮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諸多不利與有利因素,摒棄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應當建立健全各項實踐教學規章制度,落實和完善各項實踐教學相關管理規定,切實保證實踐教學質量。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的實踐教學由實踐教學計劃、內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試考核等環節組成。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落實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管理辦法,研究生處與實踐教學管理科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實踐教學的信息反饋體制,客觀、真實反映實踐教學質量。

(五)導師隊伍建設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案例教學,所有這些都需要擁有豐富實踐經驗教師的參與。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由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這種制度一方面可以幫助研究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單位按照需要培養人才。目前,對導師的選聘,校內導師通常以學?,F有研究生導師為基本遴選范圍,對于企業導師的選擇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位或副高級別以上職稱、專業精深、職業素養高且有較多科研成果的專家。因此,為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應該建立導師“能本策略”、“能進能出”的彈性化管理制度,廢除導師終身制,營造動態激勵機制,不斷輸入新鮮血液,保持導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式采取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進校后先學習部分課程,到企業學習并發現問題、回學校學習、再回到企業解決問題的培養方式,即采取“學校+合作企業+學校+合作企業”的培養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業工作的時間累計不少于1.5年。

(六)質量評價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論文質量評價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的基本保障,畢業論文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統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學質量水平的直觀體現。重慶科技學院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管理方面,有著嚴格的把關。在學生論文選題及其現實意義、指導、中期答辯、評審專家小組全程監控,這樣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論點的科學性,論文結構層次的完整性與合理性,文字水平、圖表運用技巧,論證的邏輯水平,廣度與深度運用理論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實的可靠性與代表性,結論的價值等進行質量保障,進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包括校內質量體系和校外質量體系兩個方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由校內質量體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質量體系監督和促進。重慶科技學院設立專門負責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管理的機構,負責規劃實施管理招生錄取、學制安排、專業實踐、培養質量監督等相關事宜。例如重慶科技學院監督人員選擇學科專家、企業專家以及學生代表共同對整個培養過程進行監督管理;質量反饋體系由學校、社會和研究生共同參與,整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運行結果需依靠學校、社會和研究生個人的及時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體的重視??刹扇⌒畔⒒脚_的方式,對學生的管理、質量監督以及反饋都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這樣方便對學生進行實時管理。并且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評價中更加注重社會企業的參與,企業及時反饋學生工作情況和就業現狀,可以更好地推動學校及時調整培養計劃和規模,使專業學位碩士成為推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展的動力。

四、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的實施

以重慶科技學院下屬二級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為例,2006年5月,經重慶市教委批準,由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與重慶科技學院共同組建下,重慶安全工程學院在重慶科技學院掛牌成立。安全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實驗中心是重慶市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基地的重要實踐教學平臺,同時也是重慶市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的重要科技研發、安全檢測檢驗社會服務平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創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設方面成績斐然。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院(中國安科院重慶分院)于2008年在學校掛牌成立,2010年10月重慶市安全生產檢測檢驗技術中心在重慶科技學院掛牌成立。學院開設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個專業,現有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87名,擁有國家級職業危害實驗基地1個,2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是“重慶市非礦山安全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與“重慶市職業危害檢測與鑒定實驗室”,學院擁有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5個、重慶市檢測檢驗中心1個、消防技術服務中心1個[6]。學院安全工程領域涵蓋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業領域,主要培養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管理機能、控制來自自然界的、機械的、物質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為,避免發生傷亡事故、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保證生產順利進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現代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過程風險評價技術等。(2)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礦山過程中災害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過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論與工程技術為研究對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理論及新技術的基礎理論,開展行業系統安全分析與評價、預防和控制的關鍵技術應用研究。(3)職業衛生工程。職業衛生工程主要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開展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的基礎理論、現代職業安全健康技術標準及管理標準化、職業危害檢測檢驗方法,職業危害控制及防護工程技術等研究。

(一)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時,根據國家目前安全工程領域對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實際需要,同時結合學校安全工程學院對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素質要求等,科學合理的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且根據實踐運行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饋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作出相應的合理調整。參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特點,經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小組的共同研討,學院把研究生課程體系拆分為三大模塊,分為學位課、非學位課及實踐環節。實行學分制,總共為47個學分,其中學位課有27個學分,非學位課有8個學分,實踐環節有12個學分。研究生第一學年及第二學年上半年為課堂教學與校內實踐環節,研二下半學年及研三學年為畢業設計及校外實踐環節。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辦學十年總結大會暨2016年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國際學術論壇在重慶科技學院隆重召開,與會各專家教授耐心為學生召開“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領域學科前沿講座”,為學生們講授安全領域前沿科學知識。

(二)優秀的教師隊伍建設

在師資配置方面,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選聘的是具有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思想素質高、教學履歷豐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且擁有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師。此外,學院定期從消防部隊、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單位聘請技術水平卓越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來授課,學院鼓勵任課教師編安全工程領域適合專業碩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學院研究生導師參與編撰和主編了《安全學原理》《化工過程與裝備安全技術》《化工安全》《職業危害控制技術》《實用管理心理學》等5部專著和教材。同時,學院每年遴選優秀的骨干教師到國外一流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及科學研究,主講教師還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注重研學結合,不斷更新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以便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保證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

(三)優秀的實訓平臺建設

重慶安全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實驗中心秉承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使命,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實驗中心承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任務,在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實驗教學理念、建立的實驗教學體系、提出的整體建設方案特色鮮明,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在安全生產行業領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根據學校和學院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安全工程實驗中心將以學校應用型技術大學改革試點為發展契機,進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為主體,消防工程和職業衛生工程為兩翼,安全生產檢測檢驗和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不斷增強安全生產監管技術支撐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將安全工程實驗中心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特色的國內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安全科學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轉化、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一體化基地。實驗中心教學團隊成員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側重于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應用型人才。通過邀請高級工程師開展專業知識講座與校內實踐基地的實訓以及校外企業的實習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借助教師的科學研究前沿項目或工程實際項目、學生的各種競賽項目和科技創新項目,使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機會大大增加,提升了學生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近年來,學院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慶市教委、重慶市安監局、重慶建工集團、重慶燃氣集團、重慶消防總隊、重慶高新區消防支隊等17家企業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建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與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與重慶市安監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與重慶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學院充分利用擁有的國家甲級資質安全評價所,不僅為政府安全監管、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為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和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

五、結語

目前國家大力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研究這個特殊群體的特點和把握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規律,不斷創建和優化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重慶科技學院作為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試點單位之一,屬于辦學水平較高、特色鮮明、能夠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

作者:鄒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單位: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青少年 中國傳統文化 社會表征 民族認同感

1 研究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積淀,價值意識里具有強烈的感彩,它是國家認同心理的深層源泉,每個民族成員在這種特定文化背景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構建了價值觀念。作為一個多民族大國,文化認同始終是中國政治家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戰略主題,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多種文化并融一體的民族文化,不同邊緣民族在文化變遷和文化適應的過程中,透過文化記憶的重組與建構,最后都被同化為中國人。社會表征理論是近20年歐洲社會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本土化理論,該理論界定了群體認同的符號邊界,個體內化了本群體的某些社會表征就必然形成群體的社會認同。同一社群共享一種認知結構后會促進一種親密情感及群體的一致性。由此可見,文化的認同功能在多民族國家顯得更加重要,且文化認同是可以跨越民族的。這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反映了對其認同狀態,它也與中華民族認同感不可分割的。

2 研究方法

自編《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表》,秦向榮編制《中華民族認同感問卷》,本研究發放問卷300份,實際收回問卷292份,回收率為97.33%。同一被試同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表征問卷與中華民族認同感問卷,為了平衡順序效應,有一半被試先做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表征問卷,然后再做民族認同感問卷;而另一半則相反。根據測謊題篩查被試有效數據,將《中華民族認同問卷(EIS)》中測謊題重新賦值,求出測謊項總分范圍在0-5之間,根據這個分數來確定剔除被試數據的標準,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74份。主要統計工具為spss11.5和lisrel 8.3,對研究做項目分析、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

3 結果分析

3.1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量表各個項目分析

研究分析出各項目具有良好區分度;切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α=0.8272,一致性良好。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表征的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是:“文史文化”是0.7420;“民族文化”為0.7264;“思想文化”是0.6893,分量表有一個維度是在可接受范圍內,其他維度的信度較好。

3.2中華民族認同量表項目分析

分析得知中華民族認同量表的信度量表總體的α系數為0.715,該問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按照秦向榮所做因素分析,量表分為四個“認知維”、“情感維”、“評價維”和“行為維”。

3.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認同感的總體狀況

采用單樣T檢驗方法,將平均分與得分中點94.5進行比較,青少年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平均分118.41,標準差為10.355。得分顯著高于中點,總體看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感都比較強。

3.4社會表征與中華民族認同感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對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作總體積差相關分析,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存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r =0.467*(*表示 p <0.05)。文史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別與“認知”、“評價”、“情感”和“行為”維度具顯著正相關?!扒楦小本S與“民族文化”沒有相關性。

回歸分析:一元回歸方程分析顯著,中國傳統文化可解釋中華民族認同感21.8%的變異。

隨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民族文化”沒有進入回歸方程,“文史文化”與“思想文化”可聯合解釋中華民族認同感52.8%變異量(表6)?!八枷胛幕睂用娴念A測力最佳,解釋量為61.5%,“文史文化”的解釋量為22.5%。中華民族認同感= 0.615*思想文化+0.225*文史文化

4 分析討論

研究針對社會表征應用功能即中國傳統文化認知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影響作用。研究首先證實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感狀況呈積極正向認同,結果證實社會認同理論,通常個體會以偏好的態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匱乏,將傳統文化認知置放于民族認同中作以觀照,除了“民族文化”與“情感維”無相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各維度與中華民族認同感其他維度兩兩呈正相關。說明中國傳統文化表征中的“文史文化”、“思想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正面因子,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程度較高,中華民族認同感程度也就越強烈。一直以來關于文化的定義頗有爭議,但是不可以忽視概念本身的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中華民族認同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的相關已被證實,但不排除其他因素作用的結果。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可以預測中華民族認同感21.8%的變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的三個維度中,“思想文化”和“文史文化”進入回歸方程進行解釋。其中“思想文化”的系數達到0.615。文學著作、思想智慧、道德風尚等項目屬于“思想文化”維度,一直以來,中國節氣和愛國主義精神被提倡,這些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八枷胛幕睂χ腥A民族認同感的影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昭示著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有徑可循,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立足于核心部分,即“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加大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懊褡逦幕斌w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性,其項目更多是與我們生活內容息息相關,如民族衣飾、傳統佳節、特色食品、典型物品以及風俗習慣等等,青少年對于已經融入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可能產生籠統無分化的情感。“民族文化”與“情感維”不具有相關性,而“情感維”又恰恰是中華民族認同感的核心部分。對于青少年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風俗民情的暈染,當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其中民族情感凸顯性的內涵就會減少。對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通過必要手段,從文化的特性去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結構也許會更精確。

參考文獻:

[1]方文.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歷程.心理學報[J].2002,34(6).

[2]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In R.A.Jones(eds),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6.24-59.

[3]Moscovici,S.Attitude and opin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3,(14):231-260.

[4]管健和樂國安.社會表征理論及其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92-98.

[5]朱小芳.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表征及其與民族認同感的關系[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8

[6]秦向榮.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展[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5.

第11篇

[關鍵詞]安全系統工程 網絡教學 教學平臺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 X9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154-02

一、引言

當前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實施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促進高等教育教學信息化”?;诰W絡教學平臺的網絡教學,將單一的課堂教學擴展到了課外,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1]目前我國60%以上的高校使用了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必將成為未來高校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2]

二、“安全系統工程”開展網絡教學的意義

安全工程專業是我國的一門新興專業。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對安全技術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國家對安全生產的日益重視,安全工程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開設安全工程專業的高校數量已從2001年的34所增長到2010年的127所?!鞍踩到y工程”作為安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統計表明,高達86.2%的安全工程專業開設了該課程,是開設數目最多的一門課程,73.4%的高校將該課程作為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專業科目,其知識體系在我國注冊安全工程師及安全評價師資格考試中也極為重要。[3] [4]可見,“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在安全工程專業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和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掌握安全系統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將其靈活運用到實踐中,是提高安全工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

“安全系統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所研究的安全問題也涉及礦業、土木、軍工、建筑、環境、化工、石油、冶金、航空、能源、經濟、公共安全等不同領域。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多采用課堂傳輸式教學,受學時較少、專業特色等限制,教師很難全面系統地講解該課程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加之學習該課程的大三學生普遍缺乏對工業現場實際情況的了解,僅靠課堂學習很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借助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探索新型的更加適應教學需求的先進模式。目前“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已有很多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但有關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和使用以及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還未見報道。基于目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將課堂教學擴展到網絡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和更多更前沿的資源,使他們接觸和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安全技術,了解更多的現場應用實例,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創新協作意識,擴展并提高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

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建設

(一)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及主要功能

網絡教學平臺是針對課堂教學“講授、問答、討論、作業”等教學環節的有效支持和擴展。依托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網絡平臺建設的內容結構如圖1,包括課程信息模塊、動態更新模塊、交流互動模塊、在線測評模塊和課程管理模塊。

1.“課程信息”模塊。包括詳細的課程介紹、教學大綱及日歷、教師信息等。學生通過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環節的具體安排,便于提前預習?!鞍踩到y工程”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筆者結合昆明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具有的礦山安全特色,有針對性的編寫了適合學生發展及就業的教學大綱。

2.“動態更新”模塊。隨著課程的進行,及時更新教學材料、課程通知、課程作業、學生作品及擴展資料,供學生下載學習。“教學材料”包括課堂上已講的和未講的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課件等資料;“學生作品”指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研究報告、科技論文、案例分析等材料;“擴展資料”包括學科動態、考研指南等資料,可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

3.“交流互動”模塊。包括問卷調查、專題討論、答疑解惑、疑難分析等。教師通過“問卷調查”提前了解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生涯規劃以及他們對課程的建議和滿意程度,為教師改進教學質量提供了信息;教師針對課程的重要內容選擇話題開展“專題討論”,讓學生結合課程所學知識各抒己見、學以致用;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將常見的問題匯總,供所有學生學習。

4.“在線測評”模塊。學生在經過課堂學習及網絡自主學習后,可對某一章節進行“自學測試”或對全部課程進行“??紲y試”,自由選擇對應內容、各種類型的題目組成考卷,通過對比參考答案和答題思路,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通過歸納分析錯題加以改進和補強;“成績測評”主要是教師和學生針對網絡平臺上的學生作品進行評價,以便綜合測評該學生的學習效果。

5.“課程管理”模塊。包括欄目管理、信息統計、學習分析、批改作業、管理題庫等。教師通過“信息統計”、“學習分析”可以掌握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及在線測試的情況,便于下一步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以及更好地完善平臺的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可實現在線式的提交作業和批改作業,教師可將作業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在平臺上,讓學生對照分析、自查自糾;通過“管理題庫”功能,教師將收集和編寫的練習題及歷年考試題充實到題庫中,建設數量豐富、題型多樣、難度不一的試題資源,以滿足在線測試的不同組卷策略的要求,保證網絡教學平臺優質的在線測試功能。

(二)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如果把網絡教學平臺看成購物商場,把學生看成顧客,商場要想吸引顧客就要有豐富多樣、質優價廉的商品,同樣,只有當網絡教學平臺包含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資源時,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登陸開展自主性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大力加強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鞍踩到y工程”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資源包括以下三類:

1.課堂上已講授章節的相關教學資源。包括課堂上使用的電子教案、文本、動畫、音頻、視頻、電子書等教學材料,讓學生在線觀看或下載學習,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

2.課堂上未講授課程的資源。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而課堂又未講授的章節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因此這類資源面向所有學生,也有利于培養他們開展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3.擴展類資源。包括與“安全系統工程”課程或安全工程專業相關的科技論文、發明專利、實用軟件、最新研究成果、學科發展動態、現場應用案例、高校精品課程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考研指南、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教師的科研心得、撰寫科技論文的方法等資料。通過收集和盡可能多的這類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的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及研究性學習,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本文結合昆明理工大學開展的“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網絡教學實踐,詳細介紹了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以及優質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實踐表明,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和自主性的不足,將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 注 釋 ]

[1]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解筱杉,朱祖林.高?;旌鲜浇虒W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9-14.

第12篇

    論文摘要:鐵路運輸安全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包括旅客以及所攜帶的行李包裹的運輸安全、貨物運輸安全、行車安全、道口安全,也就是整個運輸生產過程和所有運輸對象的安全。 

    前言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服務等都可以被看做商品,而鐵路運輸作為一種商品,并不生產有形的產品,而只是改變運輸對象的空間位置。由于鐵路是以獨特的列車方式進行運輸,旅客和貨物依附并伴隨著列車運行而共同移動,完成位置的改變。對于鐵路運輸本身而言,運輸安全不僅是運輸生產過程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鐵路運輸產品質量的第一個重要特性。因此,以列車運行的方式對旅客和貨物進行位移,是鐵路運輸生產過程的基本特點。同樣,列車運行安全,即行車安全,也就成為鐵路運輸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所有旅客運輸安全、行李包裹運輸安全以及貨物運輸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行車安全。旅客和貨物在全部運輸過程中,除了由于不可抗拒的天災和由于旅客本身的機能或貨物本身的性質而無法防止的以外,鐵路必須保證不使旅客造成心理和生理機能的損傷,保證不改變貨物的物理性質。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的人員傷亡、貨物破損、設備破壞等任何事故,都必然在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降低鐵路運輸在公眾中的信譽和在運輸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一、鐵路運輸安全的現狀

    1 缺乏路外事故監管

    一般來說,鐵路部門對路外傷亡事故的監管缺乏科學性,嚴格細致措施不夠。由于歷史原因,還存在一些鐵路沿線穿越生活區的情況,而且這些鐵路眼線沒有設立安全防御設施,而且在一定時期內,這些問題的解決的時效性也比較差。但相關法規的立法調研已基本結束,這也將有助于減少鐵路道口和路外傷亡事故的發生。

    2 欠缺懲罰欠缺力度

    由于法律對危害鐵道安全行為制裁力度的不足,雖然這種行為潛藏著對鐵路公共交通設施的巨大危害,甚至有些地區形成了針對鐵路設施的犯罪產業鏈,而且按照現行的法律,公安機關在處理盜竊設施犯罪時,對屢犯者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制裁手段,法院在審理盜竊鐵路設施的案件中,應考慮犯罪嫌疑人對鐵路設施造成的危害后果,應以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而不是盜竊物數量,從刑罰上震懾鋌而走險者。

    3 創建平安鐵路困難

    到近年來,危及行車安全的案件時有發生,慣性治安問題沒有得到根治,個別路段安全防范基礎薄弱,存在治安隱患,而相關主管問題對示范路段創建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沒有真正納入平安創建和治安綜合治理的整體工作之中,對示范路段人力以及相關的資源投入不夠,部署要求太籠統,缺乏檢查指導,尤其是在當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中,沒能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同時,對如何建立長效機制研究和探討不夠。不知道應怎樣防止鐵路治安重點區段發生反復、護路聯防工作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群眾等。

    二、確保鐵路運輸安全的對策

    作為現代化運輸方式之一,鐵路運輸在世界許多國家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起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它聯接城市,深入鄉村,密切聯系著億萬旅客和貨主,不僅對于社會經濟生活,而且對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都具有最廣泛、最直接、最迅速的影響。當某一干線鐵路發生運輸堵塞、中斷,或當某一次旅客列車發生列車沖突、脫軌事故時,必然直接妨礙千百個企業的生產或引起千家萬戶的焦慮。正因為如此,鐵路運輸安全對于整個社會生活是具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影響的。 鐵路運輸安全的狀況反映了鐵路運輸的設備質量、管理水平、人員素質以及社會秩序的狀況。世界各國鐵路企業和政府當局歷來都十分重視鐵路運輸安全,把防止鐵路運輸事故放在重要位置,并為此而進行持久不懈的努力。各國鐵路和政府通過改善技術設備、加強管理和健全法制三個途徑來不斷改善鐵路運輸安全狀況。

    1 有效改善技術設備

    改善技術設備是保證運輸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線路、車站、通信信號以及機車車輛的破損、故障和性能不良是發生運輸事故,首先是行車事故的重要原因。線路上鋼軌的損傷、信號的故障以及機車車輛的車鉤、車軸、轉向架、制動裝置的破損往往導致嚴重的事故。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必須不斷提高各種技術設備的性能、強度和可靠性,并努力采用設備故障防護報警和自動檢測、自動控制、遠程控制等先進手段,切實保證運輸安全。

    2 努力健全安全法制

    健全鐵路安全的法制是增強運輸安全的重要保證。制定和實施有關鐵路運輸安全的法規、法令,有助于使保證鐵路運輸安全成為各級政府、鐵路企業、各有關行業以及廣大社會公眾共同承擔的義務。目前世界各國,有的在一般法律中列入有關鐵路安全的條款,有的制定關于鐵路安全的專門法律,如鐵路安全法以及其它關于保安設備、特種運輸的安全法規等。

    3 完善安全監察體制

    為了保證國家有關鐵路安全法規的貫徹執行,加強鐵路運輸安全的監督管理,鐵路安全監督機構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對新建和改建的土建、信號及電氣化等工程項目進行檢查,為部長依法批準使用作好準備;對上報事故進行調查,編寫鐵路事故報告以備公開發表;向國務大臣提供有關鐵路事宜的技術咨詢意見。鐵路安全監察機構代表政府依據法律執行任務,能夠對鐵路的安全運輸實行有力的監督;在部內設立安全總監察室,根據部令和鐵路有關規程進行工作,代表部長檢查、監察鐵路的安全工作調查處理事故,幫助貫徹安全規章制度,并具體幫助各級單位研究采取防止事故的有效措施,以確保運輸安全。

    4 切實加強運輸管理

    加強運輸管理是保證鐵路運輸安全的基本環節,大多數的事故都是由于違反規章制度、違反勞動紀律以及職工技術業務素質不良而引起,因此必須反復不斷地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勞動紀律、并加強技術業務培訓。許多國家鐵路還為此而制定安全獎懲辦法,開展安全月、安全周和各種形式的安全競賽活動。

    結語

    鐵路運輸的安全狀況反映鐵路的管理水平、設備質量、人員素質和社會秩序的狀況,是鐵路運輸質量的重要表現。鐵路運輸安全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需要相關的管理單位采取有效地措施,為鐵路運輸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圳市| 高要市| 临泉县| 高邮市| 天门市| 冀州市| 霍山县| 吴江市| 揭东县| 伽师县| 香港| 清水县| 太和县| 松滋市| 平舆县| 驻马店市| 惠东县| 新干县| 遂昌县| 南召县| 桃源县| 当阳市| 宝清县| 禄劝| 南涧| 平和县| 杭州市| 左贡县| 鄂尔多斯市| 铜川市| 兴宁市| 滁州市| 额敏县| 通化县| 金川县| 安徽省| 平昌县| 崇礼县| 南澳县| 玛多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