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學生輔導教育

中學生輔導教育

時間:2023-05-29 17:59: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學生輔導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學生輔導教育

第1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檔案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121-001

一、當今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概況

在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職能以及情緒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1]目前職業高中學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況不容樂觀。

職業高中學生面臨著比同齡人更早的社會挑戰和考驗。由于他們學習成績較差,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另眼冷觀,有時還會受到普通高中學生的歧視,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心理上存在各種障礙和問題。根據研究表明,目前職業高中學生在“總癥狀”、“強迫”、“焦慮”、“抑郁”和“恐怖”等幾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問題,而且隨著年級的不同,這些癥狀也會相應的有所轉變。[2]

二、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職業高中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響

職業高中的在校學生年齡普遍在15-19歲之間,這一階段屬于心理學分期階段中的“青年期”。從生理上講正處于人體發育生長的第二個高峰期,認知水平發展到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最高階段,人格發展到了危機最多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會有很多的叛逆行為,如破壞公共設施、吸煙喝酒、隨地吐痰等一系列較為惡劣的行徑。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職業高中學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職業高中學生過于孤僻、壓抑、急躁、固執、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經常無法抗衡心理的一時沖動而導致嚴重行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模式,這最容易導致人格障礙。從自卑心理的角度來看,進入職業高中的學生往往是因為初中階段的成績較差導致的。各種自卑心理最終導致職業高中的學生缺乏歸屬感,不知道將來會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們脾氣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經常出現打架斗毆的現象。

3.學校和社會環境因素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職業高中片面追求學生的就業率而加強學生知識領域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一些學校的管理方式不當,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實習設備落后。學生普遍感覺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就是混日子,整日無所事事,從而產生了應付厭倦的情緒。教師只負責學生的學習,根本不去理解學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學生不好好學習,就會進行嚴厲的批評,而很少去理解學生。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對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經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批評甚至體罰,導致學生產生了對教師的敵對心理,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4.家庭因素的影響

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確的行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體情況而盲目的教育。各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分析

針對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各種因素,我們必須對當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職業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進行反思,認真尋找解決職高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對策。筆者通過分析,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1.明確定位職業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3]

必須重視對職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清晰定位他們的心理健康目標和任務。狹義上來講,職業高中心理教育應該包括的目標有:使職業高中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自我,勇于面對挫折,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應變的能力;培養職業高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有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職業高中學生,要能正確對待,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師要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提高每一位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使每一位教師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呼吁職業高中學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夠相互協調,讓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個引導作用。

2.職業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系統

建立包括身份資料、個人詳細情況、學校情況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的職高生的個人資料檔案,同時派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立心理輔導信箱和心理輔導教室,讓每一個同學能夠找到傾訴的對象;在學生中培養心理信息員,有時因為學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師,而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貼近,通過學生心理信息員,可以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心理輔導教室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一定要注意保密問題。心理輔導系統每隔幾個月或者一個學期進行一次統計分析,繪制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軌跡曲線,制作統計報表,然后根據分析結果來完善心理輔導系統的功能和效果。同時,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心理輔導系統起到了較好的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監控的作用。

3.定期舉辦特色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職業高中學生的素質較低,違紀行為較多,有些甚至連基本的文明禮貌都沒有,為此,可以專門制定學生禮儀規范手冊供學生們學習,并且進行考核,讓職高生具有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識和行為的統一,做到知禮節,懂禮貌。另外,通過全校學生在課間做禮儀操、舉辦禮儀知識競賽、評選“文明高職生”等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4],讓學生通過和周圍優秀同學的對比,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氣氛。

參考文獻:

[1]陳.《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

[2]朱海林.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7(Vol.15No.2):95-97

第2篇

關鍵詞: 網絡發展 中學生 心理健康發展 影響 對策

由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因此其心理發展不是很成熟,判斷能力和認知水平也比較低,而在網絡環境下,上網已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給學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沖擊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一)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正面影響。

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網絡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由于網絡是一個虛擬環境,因此其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有利于學生在網絡中任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且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因此,網絡對中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第二,網絡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中學生來說,其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思想和想法在現實生活條件中容易受到波動,據了解,大多數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不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而網絡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信息交流平臺,包括論壇、QQ、博客等,學生可以在交流信息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當遇到生活、學習上的問題時,可以發表在論壇和博客上,而論壇、博客中的好友可以向發表者提出意見和觀點。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還讓學生受到啟發,樹立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若不合理利用網絡,則容易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尤其對于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由于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因此人們都是利用不真實姓名和身份進行網絡交流的,這就導致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容易喪失誠信品質,大多數中學生因此學會了撒謊,因此,網絡阻礙了中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并且網絡交友是一種人機交往形式,不僅容易讓學生產生人際障礙,還會妨礙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另外,當前大量和網站興起,而中學生正處于性萌動時期,控制和約束能力不強,因此,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具有重要影響。再有大量網絡暴力游戲容易使中學生產生暴力心理傾向,大多數中學生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利用暴力解決,導致近幾年網吧斗毆、青少年犯罪活動時常發生。

二、在網絡環境下,促使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帶來的教學對策

針對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強網絡環境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 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

對于中學生來說,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學校應注重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通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班會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注重人際交往和情緒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網絡知識,讓學生深刻體會網絡的利與弊,樹立健康的網絡心理,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注重中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規范中學生的網絡行為,不僅要加強技能學習,還應加強素質教育,如要求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安裝防毒軟件,這樣可以阻止學生訪問網上泛濫的垃圾信息,并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養成自覺自律的品質,使學生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中成長。

(三) 建立心理輔導室,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當前,大多數中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心理輔導室可以給予學生心理咨詢和輔導。在心理輔導室,學生可以盡情暢談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遇到問題時,如人際交往等,心理咨詢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采用心理治療方法有針對性地輔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消除學生不良心理,從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高中學生適應網絡發展的能力。

為了防范中學生網絡成癮,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學生落入網絡陷阱,還可以讓學生對網絡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在中學教學中,學校應加大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力度,如網頁設計大賽等,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網絡發展的能力。另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網絡校園文化活動,如創辦網上電子讀物,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網絡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網絡環境下,學校應充分認識到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利與弊,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學生心理輔導,規范中學生的網絡行為,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寧.網絡對中學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第3篇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中學生;心理健康;模式與方法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被一些社會學家所言的“發展困境”和“類發展困境”。在面對這些發展困境時,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關心弱勢群體和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這就為社會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校社會工作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學校和學生,成為了當前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協助學校改善校園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提高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完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正常成長;幫助少數不良學生克服障礙和挖掘潛能的專業服務活動[1]。“中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較為特殊的群體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幫助。“中學生”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中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期。在這個時期里,人的體格、性征、內分泌及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幫助這個時期的中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解決心理發展和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中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另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觀念被沖擊甚至是顛覆,對中學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中學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通過一些不良行為表現出來,具體表現為:逃學、校園暴力、吸煙、厭學等。然而,我國中學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功能已弱化,中學教師說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而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在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能彌補傳統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校社會工作理念符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社會工作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理念,即以人為本、助人自助[2]。學校社會工作在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謂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以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需要出發,采取服務對象可接受的方法進行輔導。第二,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學接受。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實務領域。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單一,形式枯燥,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而多元的學校社會工作方法不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種學校社會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作用,采取何種方法或是何種方法占主導需要針對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來設計。第三,學校社會工作者易被中學生認同。社工這種非教師的身份能夠讓中學生能夠放下戒備與其交流。同時,學校社工一般是年輕人,相似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為和中學生交流和溝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以及學校社會工作者本身,在參與學校社會工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傳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學校社會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學校社會工作是以學校生活為背景的以幫助學生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為目的服務。[3]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和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幫助學生開發潛能,促進學生在各方面健康發展。第二部分是針對處于心理困境中的學生,學校社會工作提供補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務,幫助學生處理遇到的心理問題和排除其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協助這些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學校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一系列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即協助學生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與未來可能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4]具體來說,學校社會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標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目標為長遠目標,即:使學生獲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類自身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后的一種情緒,幸福感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應,體現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所以,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長遠目標就是讓學生自身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生活態度,以及為實現幸福生活不懈奮斗的堅強意志。第二層次的目標是中期目標。即:幫助學生提高其情商,協助學生積極準備自己去面對當前和未來的世界。具體包括:(1)不斷提升自我的信心。(2)學會與人相處。(3)學會建立自我情緒調節機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第三層次的目標是短期目標,也被稱為具體目標。包括:(1)幫助學生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2)幫助學生疏通負面的情緒。(3)幫助學生正確客觀認識自身的狀態。學校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彌補當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質,協助中學生解決其的心理問題,就必須采取科學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愛德森學校社會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國社會工作研究者愛德森曾經提出了學校社會工作的四種模式,分別是傳統臨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學校變遷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區學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會互動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這四種工作模式各具特色,為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中國大陸學校社會工作必須借鑒國外和港臺地區在學校社會工作開展中的經驗和模式,但也必須結合我國內地的具體情況,探索和發展適合我國大陸地區實情的學校社會工作模式,學校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對國外和港臺地區而言,中國大陸的學校社會工作所處的發展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工作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在我國大陸,社會工作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雖然在深圳、廣州等發達地區,社會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逐漸被大眾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在全國普通城市,或者欠發達地區,人們對于社會工作普遍沒有過多的認識,甚至一些地區沒有社會工作組織。(2)社區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發達地區,社區的建設不夠完備,社區很難為居民提供比較完善的支持服務。另外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也不夠高,居民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很少會求助于社區解決。(3)中國大陸學校的行政化程度較高。當學校的體系或是教育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情況發生時,學校社會工作對于學校施加影響,改變學校規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當前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校主要以公立學校為主,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統一性。這種狀況使得學校社會工作還不能肩負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綜上所述,愛德森的學校社會工作四種模式在中國大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適用。

(二)“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

我們發現,“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具體來說就是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同時,積極發揮家庭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體操作辦法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求,靈活采用多種社會工作方法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在具體的施用中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如何?這種聯動模式又該如何運行呢?1.“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在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具體表現為:(1)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當前的教育行為中,學校教育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占據著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學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無法取代的作用。(2)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的社會服務提供者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工作機構建設以及隊伍建設近年來也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學校社會工作者在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中也有著自身強大的優勢。(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對于子女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家庭成員處于中學教育這個階段時,其心理會產生一些變化,家庭教育在此時更要與學校教育和學校社工緊密聯系起來,構建積極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為處于中學階段的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支持。2.“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實現機制。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來推進“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實現:(1)建立基于電信和網絡技術的即時溝通平臺。學校、社工和家庭基于電信和網絡手段建立及時溝通平臺的意義體現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時間進行信息的溝通和反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識和合力,避免出現各說各話,信息不暢的問題。其次,及時溝通平臺能夠讓三方中的各個成員能夠單獨溝通和協調,為發現和解決服務對象心理健康的問題提供及時的溝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會面制度。作為固定的會面溝通制度,具有的優點主要包括:(1)系統全面。固定的會面溝通可以讓家長學校和社工之間能進行系統全面的溝通,對于相關問題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從而找出解決的辦法。(2)分享信息。定期會面能夠讓社工學校和家長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取得的經驗和個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識。定期的會面能夠讓學校、學校社工和家長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具體實施中,三方定期會面制度建立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1)選取合適的會面時間。在定期會面的時間制定上,首先,要綜合考慮學生家長、學校和學校社工的具體情況,選取能夠讓更多相關人員都方便的時間。其次,確定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如果時間間隔太長,就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如果時間間隔太短也會加大相關人員和組織的負擔。(2)采用多樣有效的會面形式和內容。在定期會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例如選取一定的主題,采取集體討論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題講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戲的方式,幫助家長體會學生的心理動態,從中學生的視角來看問題,協助家長消除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隔閡。

五、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而社會工作如何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分別是:抗逆力提升方法、個案輔導方法和小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來社會工作領域越來越強調的概念,專門從事于中學生抗逆力研究的學者亨德森和米爾斯坦認為:“所謂抗逆力指的是面對逆境時的回彈、回復和成功的適應能力,在面對當前社會各種壓力時,能發展出對社會的、學術的和職業的競爭力”。[6]也有人認為,抗逆力是一種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復原,即在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壓力之后重新回到壓力之前所具有的適應的、勝任的行為模式的能力”。[7]總的來說,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過學校和學校社會工作者運用一系列的專業方法,提升中學生的抗逆力,幫助中學生在遇到危機、困難的時候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調整自我,積極應對,獲得良性發展,避免出現焦慮、扭曲、混亂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問題。在設計提升學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增加關系鏈接,即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積極組織各種學生活動,并吸引家長參與,增加同學之間的聯系和增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和睦關系,形成良好的朋輩關系和家庭關系。在教育和教學中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形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學校社會工作者幫助學生掌握與人合作、沖突解決方法、溝通和壓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關懷和支持。即學校社會工作者要及時介入處于困難狀態的學生,同時,也必須積極關注和鼓勵每位學生。總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平穩反應、積極應對。

(二)個案輔導的介入

“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中傳統的工作方法。個案輔導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直接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詳細的調查資料,采用專業的溝通技巧,為中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困擾和問題。個案輔導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其具有針對性。在學校社會工作過程中,中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個人認識的問題、家庭的問題、朋輩之間的問題、學校的問題、學習的問題等等,甚至有的中學生心理的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遵循社會工作中區別對待和人本主義的原則,采取個案輔導的方式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輔導時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誠主動的態度。通常在進行個案輔導的初級階段,學生對于個案輔導和社會工作者是比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工作者以一個真誠可信、積極主動的態度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2)同理心的溝通。社會工作者在與中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中必須尊重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判斷,站在中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并進行溝通。(3)維護案主自決,積極鼓勵。維護案主自決是對于案主的尊重,不僅是社會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有效引導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技巧。積極鼓勵是通過對案主灌注希望來促使案主對于未來抱有積極的態度。維護案主自決和積極鼓勵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案主自決不是簡單的讓什么都由案主自己決定,而是由社會工作通過鼓勵的方式積極引導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發展。

(三)小組工作的介入

小組工作同樣也是學校社會工作方法中一種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廣泛使用的方法。小組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會工作者針對具有共同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學生群體,組成社會工作小組,通過一系列的小組工作方法的使用滿足小組成員的共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因為小組工作形式豐富多樣,具有體驗性、趣味性、創造性和活動性,所以,小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對比較適合青少年和兒童。小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選題、招募、甄選、實施、評估和跟蹤。正確把握每個環節中的工作技巧對于提升小組工作整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組工作的開展特別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創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組成員在社會工作還非主流的校園里,是比較困難的,單一依靠學校層面的命令手段讓中學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組組員時必須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種新穎的形式來宣傳小組工作,吸引中學生加入。例如,通過微博、微信、海報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2)準確把握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組工作的不同環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小組工作開展的初期,社會工作者處于小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組工作的引導者,起到帶領、組織、鼓勵和統籌的作用,而在小組工作的成熟期,社會工作者處于小組工作的邊緣位置,起到支持、協助和調解的作用。所以,作為小組工作中的社會工作者來說,必須準確把握自身角色的轉換。(3)積極跟蹤,鞏固效果。在小組工作結束之后,社會工作者積極跟蹤小組成員,能夠有效鞏固小組工作的效果。積極跟蹤由于各種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如果缺少了跟蹤和鞏固,之前小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會白費。面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會工作介入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優勢。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專業工作方法,形成“學校-社工-家庭”聯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運用抗逆力提升方法、個案輔導方法和小組工作方法是實現良好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紅慶喜,李全彩.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實務研究[J].社會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綱,李傳玲.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討[J].河南社會科學,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

[4]許莉婭.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第4篇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上日趨成熟,但他們的社會閱歷淺,心理上比較稚嫩,因而不善于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在突然的打擊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應對挫折、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適應、休閑與消費等方面的困擾,并表現出種種不良行為,如打架、罵人、吸煙、喝酒、賭博、考試舞弊、厭學、逃學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所以,這幾年來的心理輔導工作實踐給我許多思考和啟示。

一、運用心理輔導開展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曾對人的健康做了這樣的界定:不僅不能有軀體的殘缺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尤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培養就越發顯得不容忽視。但是,長期的傳統教育觀念中,不僅忽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而且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把學生的情緒、態度、氣質、性格等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錯誤地一概斥之為思想品質問題,使師生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阻滯感情的交流。加上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敏感、心理承受力低等弱點,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僅沒有使思想品德教育成功,反而在學生心中削弱了教育者的說教權威。其實,如果教育工作者把握了學生的氣質性格類型、興趣愛好、情緒意向等,把從屬于心理方面的諸多因素,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同道德品質嚴格區分開來,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給予輔導,可以把心理障礙、心理疾患逆轉過來。如逆反心理可轉化為求知欲,嫉妒心理可轉化為進取心;對驕傲的學生給予挫折教育,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對自卑感較強的學生給予鼓勵,增強其信心。有時輔導者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些贊揚的動作、一個肯定的眼神都能在學生心中激起層層漣漪,幫助他們走出陰影,真可謂“暖語似春風催人進”。從這些可以認識到,心理輔導的根本在于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健全學生個性。它對德育有著積極的影響,為有效地進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心理輔導重視協調學生心理的各個方面,達到心理的和諧與平衡;它指導并幫助學生學會認識自己與了解他人,改善人際關系。相反,學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礙,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最重要的條件。因此,心理輔導是幫助學生接受德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基礎,是開展教育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輔導者良好的素質是心理輔導成功的關鍵

心理輔導者的良好素質包括個人的人格力量、自身素質和嫻熟的輔導技巧。人格力量是輔導者的愛心,即對學生的滿腔熱情和關心,用師愛的陽光溫暖每一點稚嫩的童真,用師德的雨露滋潤每一枝可愛的蓓蕾;自身素質是輔導者的人生經驗、社會閱歷、基礎知識、生活態度、個性品質等;輔導技巧是輔導過程中運用科學理論和經驗與輔導對象建立關系、澄清問題、設立目標、促成行動,達到促進學生心理成熟,增進心理健康和提高個人潛能。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鮑說:“在輔導過程中輔導員能帶進輔導關系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己。”可見,心理輔導者良好的素質是輔導成功的關鍵。

三、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心理輔導成功又一重要因素

要使輔導工作成功,就必須掌握嫻熟的輔導技巧,然而,嫻熟的輔導技巧來自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①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但又帶有盲目性,自我評價往往是自尊伴隨著自負,自卑又總是同固執、孤僻交織在一起。②成熟感產生且日益強化,在獨立意識發展的同時,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性意識迅速覺醒,情感日益深厚,極個別學生自控能力差。④情緒不穩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顯為沖動性的過激行為。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發展中存在未來與現實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偏激與理智的矛盾、閉鎖交往的矛盾。根據這些特點可以把當代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或障礙主要集中在下面五個方面:①青春期身心變化帶來的困惑及引起的苦惱。②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何為心理疾病。③個性心理品質培養的問題,如怎樣培養自尊、自信、自強的個性品質問題。④學習方面的困惑,如怎樣用腦、怎樣培養興趣、如何消除精神不集中、考試過分緊張、焦慮等學習中的心理障礙等。⑤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問題,如怎樣才能被重視、如何認識他人、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認識這些常見的心理障礙,在輔導工作中把他們歸類,運用比較固定的方法進行輔導,才能達到矯治學生心理的目的。

第5篇

新課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環境

中學生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的心理問題和困惑,要幫助他們發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須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筆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觀念上,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策略上,以課堂為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同時將心理教育與德育、社會實踐等相結合;最后,從家庭教育環境出發,建立良好的教育網絡系統。

一、觀念創新

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教育中,實行觀念創新,這是保證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環境下,中學領導要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上進行更新,使教師對評價學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時關注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各中學組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以便在認同國家課改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與心理源泉,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生評價機制,改變傳統的成績唯一的觀點。同時,教師們要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研究,尤其對學習心理、組織心理與教學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的發展現狀,按照其心理發展規律來進行教學引導,才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環境中。可見,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機制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師心理觀念上的培訓,形成專業化教師隊伍

加強老師心理觀念的培訓,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的心理素養。同時,這對于正確認識學生在心理發展中的問題也很必要。因此,培養教師的心理素養,建立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可以為引導學生獲取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對教師的心理輔導培訓,如對教師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有關的輔導嘗試,以便樹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觀念,讓教師充分認識心理健康的作用與效果。

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師具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能力。如此,中學校逐步建立起專業化心理輔導教師隊伍。

二、多管齊下

1.課堂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

課堂是教育學生的重要場所,即便是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也需要在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需要各個學科的教師遵循循序漸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有意識地將心理素質教育與各學科特點相結合,使學生獲得切身的心理體驗,鍛煉出他們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數學與物理的教學中加入思維教育因素、在語文課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學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體育中加入意志鍛煉因素等。

改變傳統課堂教學觀念,建立一個和諧、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縮短與加強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與溝通,這是開展心理素質教育與培養學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的心理訓練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而不是隨心所欲;對于外向型學生要給予他們充分展現才華的機會與舞臺,使他們的自控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對于內向型學生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主動交流,獨立發表意見,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這樣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良好的心里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綜合實踐相結合,同時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

學校的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是整個學生綜合素質的靈魂,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見,學校加強德育工作對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與良好行為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在現實的工作中,學生的不少行為舉止反映出他們在心理方面存在著問題,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強調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內心進行引導,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同時,還要注重社會實踐,這些綜合實踐活動是對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動。在活動中,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的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勞動習慣。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時存在著個別心理問題或障礙的,要及時認真耐心地進行心理輔導,解決心理問題。

三、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環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網絡系統。一方面,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渠道,幫助與引導學生家長們樹立良好的教育觀,以便更好的教育與影響孩子。在教育觀念的宣傳上,學校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對家長進行科學講座、觀念培訓,讓家長們放棄傳統重視成績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觀念,為學生的身心發展塑造良好的環境;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中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要妥善處理。另一方面,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對青少年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發現并解除,同時爭取社會的支持,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讓中學生獲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環境。

總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推動,同時,這有助于社會、家庭與學校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的形成,可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成才、教育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蔣應平.中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初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2(7).

[2]孫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問題[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

第6篇

關鍵詞:家庭教師 英語中學生 利弊 家長

在現行的升學體制下,中學生的日常學習科目十分繁多,課程分布也相當精密,學生每日學習的知識需要不斷的吸收和消化,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免產生疑問,有限的教師資源很難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要請家庭教師為孩子提供專門化的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中的疑惑。總而言之,請家庭教師輔導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一、家教的含義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輔導產業的飛速發展,“家庭教師”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詞匯了,很多有條件的家長都為學生請過家庭教師。傳統的家庭教師被定義為:為學生提供有償性輔導的私人教師。家庭教師的構成成分也十分復雜,以往的家庭教師通常都是由在職教師構成,但是今年來,大學生擔當家庭教師的現象日益普遍。家庭教師對學生輔導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一對一的輔導形式。在家庭輔導體制內,學生和家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家長和學校教師雖然未直接參與家庭教學,但是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家教興起的原因

有些人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促使了家庭教師產業的飛速發展。但這并不是家教產業火爆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家庭教師的興起主要是當前學校體系不健全的一種表現,現在的教育體系存在著過多的問題,一考定終生的指揮棒要求學生和家長不得不看中“分數”。同時,學生的升學壓力日益加重,競爭程度也越來越激勵,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聘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學習,盡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創設最優惠的學習條件。

三、家庭教師在中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1.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都是剛剛接觸到英語或者僅是很膚淺的接觸,學生對英語的發音習慣和方法并不熟悉,這種問題如果僅僅依靠學生的個人努力是很難解決的,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知識難度的不斷加大,學生對英語的語法規則的理解和掌握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減退。由于學校教學資源十分有效,所以僅靠學校教師是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教師便擔負起輔導學生課程、解答學生疑惑、激發學生興趣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和自身的努力,加之家庭教師的專業化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起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習熱情,為其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教師在激發中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2.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良好習慣。在高中的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十分有限,學生和教師的高考壓力十分大,所以教師不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求。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家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為學生量身打造一套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習慣,同時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回答。例如,有些學生記憶單詞較為困難,這時家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靈活記憶單詞,如詞根記憶法、發音類比法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最為有效的方法。

3.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中學生還處在身心發展階段,自信心在學生成長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學校課堂上,教師有著很多教學內容,很難估計到每個人的自信心,所以家庭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內幫助學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同時,學校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狀況以及學習基礎,而家庭教師則能很好的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度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計劃,并進行有效的激勵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四、家庭教師在中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消極作用

1.選擇家庭教師的盲目性。一些家長在選擇家庭教師時,往往追求的是高學歷、名校的在校生或者畢業生,實際上名校的高學歷家庭教師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其教學經驗也未必豐富。一個有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師,比較懂得如何與學生溝通,如經驗豐富的家庭教師對教材掌握的比較透徹;高校在校生有著豐富的考試實戰經驗,其年齡與中學生差距也比較小,也更容易和學生進行溝通。

2.過度依賴家庭教師。一些家長由于自身知識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往往選用一些名校的高學歷畢業生,然后將所有的輔導責任都交給家庭教師,認為只要有了家庭教師的輔導,孩子的學習成績就一定會提高。雖然家庭教師可以幫助家長分擔孩子的教育責任,但是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的關心和幫助。家長應該密切配合家庭教師,而不能將責任完全交給家庭教師。一些學生因為有了家庭教師的輔導,上課就不注意聽講,這樣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而且還破壞了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給其他學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家長應該正確認識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避免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

3.一些家庭教師缺乏責任心。目前的教輔行業里,集體教師構成成分比較復雜,有一些家庭教師僅僅是將家教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只注重自身的經濟回報,而缺乏教師應該具備的起碼的職業道德。由于家庭教師屬于相當自由的職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所以一些家庭教師一切以利益為宗旨,其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一個有效的家庭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得失而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的開展。

4.家庭教師的局限性。家庭教師由于是具有針對性的輔導教學,因此他不能發揮學校集體教學的優勢,所以家庭教師并不能取代學校教育。家庭教師的輔導應該建立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之上,發揮其揚長避短的作用,同時也要避免學生對家庭教師的過度依賴性,學生應該培養自主的學習能力,而不能完全依賴學校教師或者家庭教師,否則學生很難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只能等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減弱,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以維持。

家庭教師作為家長的合作者、學生的輔導者,對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家庭教師對中學生的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從整體角度考慮,家庭的積極作用要遠遠大于消極作用。為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家庭教師在促進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家庭教師也應該不斷完善自己,堅持教師的職業道德操守,注重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只有這樣,家庭教師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紅,張曉紅.幼兒家教經驗談[J].山西教育科研,1994,(4).

[2]楊澤平.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第7篇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途徑

一、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制度,開展班級心理主題班會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每個班級里設立了“心理委員”的職位,中學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方法,在班級設立“心理委員”。班級心理委員的設置可以說是一種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是學校構建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新舉措。作為班級心理委員首先要接受一些基礎的培訓,了解基本的心理輔導過程。班級心理委員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注意觀察班里同學中出現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并負責及時向輔導員、班主任和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反映,使得同學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對班級中可能或者即將發生的危機事件,及時向班主任或輔導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反饋,以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及時前往心理輔導中心室接受心理咨詢,負責向心理輔導老師報告同學的表現,以便加強該生的跟蹤及反饋;每學期組織若干次心理主體班會;還可以結合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調查研究。在這些日常的工作中,班級心理委員尤其應該重視班級心理主體大會。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美國一流學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有三種形式:研討會、學生自我保健教育和健康圖書館。其中的研討會類似于班級心理主題班會,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二、開展面向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專家講座

如今學校心理咨詢室都面臨一個較大的困難局面,即很少有學生主動前來咨詢。導致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主動去想心理咨詢師求助的習慣,甚至將做心理咨詢看作是個見不得人的事情,覺得去做心理咨詢就是證明自己心理有問題。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具有針對性。教師應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逐步學會培養積極地心理品質,克服消極的心理品質,有針對性的優化自己的心理品質。(2)具有發展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有兩項任務,第一是發展性教育,即是有目標的、有計劃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及生活中的壓力,圓滿順利地完成學業;第二是補救性教育,即面對少數學生在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可以及時展開矯正。心理健康教育課應遵循發展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以防御為主,通過教學使學生自覺地優化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發展水平。(3)具有互動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學目的,及幫助學生充分發展其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這是一個老師對學生引導的過程,對個體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4)具有活動性。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可以設置各種活動,如心理訓練、情景設置、游戲互動、問題辨析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三、學校開設中學生心理咨詢中心

心理咨詢的模式主要是個別咨詢,以面談為主。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比,開設心理咨詢室等待咨詢者的到來,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方式,但心理咨詢室的開設仍是相當有必要的。學校應該對心理咨詢室單獨設立,并保證是有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值班。鑒于部分學生可能還是不能夠正式自己進行心理咨詢,而且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過程中訴說的事情已經觸及其個人隱私,心理咨詢室中的工作人員是需要對來訪者的資料進行保密的,不到必要時刻不能對外泄露其資料。心理咨詢室中通常為來訪者與心理咨詢師一對一單獨進行咨詢,心理咨詢室里的布置要達到讓來訪者放松的目地。對于來訪者所提出的問題,心理咨詢師都應該有所記錄,并通過和來訪者進一步聯系與關注,了解來訪者的困擾是否有所緩解或解決,還是變的更為嚴重,需要心理咨詢師作出進一步跟蹤調查。

四、學校宣傳欄、公告欄上定期做專欄

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欄、公告欄、廣播等校園媒體公告學校新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及解決方法做不同的專欄。如針對中學低年級學生如無快速適應快節奏的中學學習生活,可以通過廣播或者新生手冊中對一些低年級同學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作出積極正面的指導,幫助低年級同學可以更快更好的適應快節奏高效率的中學生活。全國很多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由于對于新環境的不適應;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之間的關系的協調;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對虛擬網絡的依賴;情感的沖突問題;升學的壓力等因素影響,產生了抑郁和緊張心理、厭學與逃避心理、憂慮與頹廢心理、孤僻與自卑心理等一系列的常見心理疾病。人才教育成為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關注中學生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應該是學校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地方,可謂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第8篇

參加工作以來,特別是任中學一級教師后,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行動去履行一個人民教師的職責,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指導青年教師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認真履行聘約,年終考核全部合格,并且在1998~2001連續四年被評為優秀,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

95年全國高考,我所任教的班級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其中往屆生物理平均分名列全縣第一,應屆生除贛中名列全縣第三;在95年10月召開的96屆高三物理研討會上我作了《關于高三物理復習方法》專題發言,受到與會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98年高考,我任教的兩個班級物理單科平均分除贛中外名列全縣第一,比第二名高5分,在全市重點中學中排名也僅次于贛中,是全縣農村完中應屆理科中唯一超縣平均的學科,其中高三(3)班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2分;98~9年度第一學期全縣統考,我所教的班級物理平均分名列全縣第二,第二學期全市統考,我所教的班級物理平均分名列全縣第二。

在輔導學生競賽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93年全國中學生力學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李至兵獲市三等獎;94年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獲市三等獎;96年中學生物理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董紅獲市三等獎;97年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閆至浩獲市三等獎;陸繼通獲縣二等獎;2000年高中物理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徐大建獲市三等獎。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其中《關于風箏最大上升力的討論》發表在中學物理教學參考上(93、6),98年我撰寫的《補償法與逆向法應用》刊登在《高中物理復習新思路》上,1998年8月我參加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榮獲而等獎。

擔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受到學校領導的好評,95年6月我所帶的班被評為縣級先進班集體,98年高考,我所帶班有9人達本科線,98年6月高三(3)班團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團支部。

工作之余積極參加各類進修學習,繼續教育每年均達到優秀標準,先后獲得了中學教師基本功考核、語言修養考核、省英語水平(中級)考試、中學班主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考核等合格證書。不但勝任高中物理教學,而且有教高的指導青年教師的能力,在我的指導下,吉淑琴老師在縣基本功比賽中榮獲二等獎,97年10月與張利平老師簽訂了幫教合同,在我的指導下,他很快站穩講臺,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師。

作為教研組長,積極配合教務處,抓教學常規管理,帶領全組教師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方法,以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幾年來物理組各位教師在各級各類的考試、評比中都有較佳成績,受到了同行和上級領導的好評。98年秋,全縣完中視導檢查中,物理組的集體備課受到表揚。

綜上所述,我已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備了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我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務,同時更重要的是想借此發現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提高業務水平,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9篇

重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解決方案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幾年來正逐漸加劇,通過有關部門鑒定的“大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課題顯示,在被調查的2961名學生中,有16.7%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并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為13.76%。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

一、重點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國外學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標準與我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可以得出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1)心理特征與實際年齡相符合;(2)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3)樂于學習;(4)很好地與人相處;(5)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6)有穩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況下,心理不存在問題的學生應當能夠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欣然接受,情緒穩定的處于樂觀的狀態中,對待榮譽和困難都能做到正確的對待,對學習有端正的態度。

而重點中學的學生心理異常一般表現為:(1)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點中學,覺得自己學習好,所以他們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是可以凌駕與別的同學之上的,對于其他同學的正常行為常常會橫加干涉,對于自己犯下的錯誤、做出的錯事卻不以為然。(2)焦慮心理。重點中學學生在高中之前都學習成績優異,老師對他們也非常重視,經常會委任各種職位給他們,但是重點高中讓學習好的同學都聚集到了一起,想要在這些人中拔尖還是比較困難的,且重點高中課程難度較普通高中來說更大一些,有人能當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在產生了這種落差之后,如果學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調節心態,就會引起自己內心的緊張不安,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引起焦慮等心理疾病。(3)失落心理。重點中學全體學生在過去都是班上老師關注的重點,到高中之后,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肯定不如之前,所有的學生都很優秀,如果這時候他們不能通過學習引起老師的注意那么就會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師視線的舉動,如在課堂上故意打斷老師的講話。(4)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在中學生中十分普遍,此時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想要擺脫家長對他們的掌控,就不愿意聽從家長的意見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舉動,來表達他們的抗議。(5)嫉妒心理。嫉妒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學們進入重點高中后,對于不同的老師及同學,產生的學習成果與以前相比會有所不同,有的同學學習進步有的同學卻退步了,若退步的同學不能做到正視成績退步這件事情,而是陷入了對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對進步同學的不滿情緒中,就會產生對其他人的嫉妒心理,沒事找事、處處跟別的同學作對,做出各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開展重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轉變教學觀念

學校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對于心理問題要有科學的認識,不要把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同學個人品質對等。充分認識到青春期內中學生的具體狀況,根據其年齡的發展狀況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給予學生足夠的包容與理解,正確認識心理輔導的具體作用,并對其具體實施提供便利。

(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讓學生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并能適應各種不同生活、學習環境。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全面。尤其是進入重點高中學習的學生在從前,老師對他們的態度比對其他同學更好一點,并且老師只會大都注重學習成績,對其個人品質并沒有過多的在意,在升入高中之后,可能會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的每一個方面都優秀,但是實際上并不是,同學或老師對其善意的提醒會被認為是對其有意見,長此以往便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教會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各種各樣的優秀品質,讓同學學會情緒的調節,正視現實。對于學生的評價要中肯,指出其優點的同時也要講明缺點,并鼓勵學生努力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三)指導學習方法減輕學習壓力

學習壓力是中學生心理壓力的最主要來源,高中課程與初中相比,難度增加、數量增加,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吃力并且學習效率不高,重點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師要適時開展對改進學習方法的指導,且新課改后,學校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全面的素質教育上,提倡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所以課后作業等可以換一種方式進行,不一定非要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無休止地解題,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

(四)實行多元立體化的心理輔導

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干預,只有學校開展工作是很難取得成效的,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氛圍也要得到改變。在校老師輔導,回家之后父母也應當進行輔導。中學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重點中學學生更甚。父母此時需要做的就是關注學生但不能只問其成績,還要問在學校與同學的相處等,對其進行鼓勵,并向其說明不僅要努力學習,優秀的品質也是必須具備的。而社會需要改變對差生的偏見,不能一切以成績為基準,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好的個人品質更是難能可貴的。

三、結束語

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了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在重點中學,學生面臨的壓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問題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教師能夠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對同學進行正確的引導,緩解其心理壓力,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做到及時發現,盡早解決。

參考文獻:

\[1\]梁燁,吳勁東,柯文英.某重點中學初一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2).

第10篇

【關鍵詞】中學;心理健康;情緒教育;理情教育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applicationZhang Xuan

【Abstract】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ake RET as the foundation, stressed that the individual academic society self-admission, the goal lies in raises the student stable mood. Looking from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has certain necessity. For these years came domestic also to have many about the principl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applied research, the majority research showed the reason sentiment education to suit apply in Our country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practice, also made certain progress. The related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applies in middle school’s effect had the support, moreover as if may deduce indirectly from above findings: The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may apply our country’s middle-school student.

【Key words】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ood education;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1 理情教育的必要性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非理性信念引發了情緒和行為失調,需要以理性信念替換非理性信念來進行治療。理情教育(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簡稱 REE),是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在學校情境中的應用。REE是一種預防性、教育性的輔導課程,它是以RET為基礎,強調個體學會自我接納,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獨立的理性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信念,培養學生穩定的情緒。

從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實施理性情緒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

傳統教育偏重智育的發展,長期忽略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情緒層面。尤其是青春期的學生正在成長過程中,正處于從未成熟向成熟的過渡期,也是身心變化最迅速的時期。他們情緒的感受和表現形式逐漸復雜,但是仍然不夠穩定,情緒起伏較大。此階段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容易使他們產生一些偏激的觀念和想法。這些非理性的想法不僅會對青春期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焦慮、人格障礙、強迫動作等心理疾病的產生確實與非理性信念有關[1]。

從學校心理輔導看,作為教育的心理輔導主要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的的發展性心理輔導[2]而理情教育本身就是這樣一種促進學生理性發展的體系,切合我國當代學校心理輔導的發展趨勢。

這幾年來國內也有不少關于理情教育在我國的應用研究,大多數研究都表明理情教育適合應用于我國學校的心理輔導實踐,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將對理情教育的基本問題進行闡述,并綜合幾項國內實證研究說明其在我國學校心理輔導中的應用價值。

2 理情教育的優勢

2.1 理情教育與理性情緒療法:理情教育是從理情治療法中發展出來的,二者是一本多源的關系,所以其理論基礎是一致的。理情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是ABCDE理論。

ABC理論是關于情緒障礙原因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 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這一事件的主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 而B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 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對產生困擾的觀念進行駁斥(D)且形成一種新的有效的哲學(E)才能消除情緒困擾。

理性情緒教育是將理性情緒治療法應用于學校情境中的一個預防性情感教育課程。Ellis認為,不是每個心理治療方法都適合學校教育,像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就不適宜。而RET作為治療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為具體的、教育的、高度教導取向的,本身就是一個教育模式,因此,它比其他學派更適用于教育情境。

2.2 理情教育的教學特點:理情教育的模式強調經驗性學習,批判性的思考,并提供許多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單元的練習,讓學生能區分“假設”和事實,質問非理性想法,接受不完美,處理過度的情緒反應,駁斥導致痛苦的錯誤想法,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和了解如何處理偏激的觀念等。理情教育模式是綜合理情教育基本技巧的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法的習得的學習體系。

從理情教育課程這方面來看,核心在于教導學生理解思維與情緒的聯系,把握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學習將不合理的信念轉變為合理信念的技巧,最終達到減少情緒困擾的目的。

在實施方面,注重將班級輔導、團體輔導和個案輔導結合,著力點在于應用。班級輔導運用游戲、心理劇等方式交給學生理情的基本概念和處理情緒行為問題的技巧。團體輔導訓練可以使學生了解在面對家中和學校所面臨的問題如何運用理情技術有效地處理問題。個案輔導主要對象是個別情緒行為困擾較為嚴重的學生。

此外,還可以利用家庭作業訓練學生將課堂上的學習遷移至實際生活中。Ellis認為~個人若不能將所學應用出來,他就不算真的改進或痊愈了。可見,應用是理隋教育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理睛教育產生效果的前提。[3]

3 理情教育的實證研究

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始人Ellis也提出過許多將理性情緒教育原則應用于兒童身上的成功案例。經Ellis和其同僚研究發現,理性情緒療法十分適用于學校中正常的少年。國內不少研究也是從青少年入手,討論理情教育的應用價值,大部分實證研究結果支持理情教育應用于學校中的青少年的有效性。而許多研究者也在其文章中得出結論,REE能降低非理性觀念,減低或消除不良情緒、提升自我概念、增加情緒的穩定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劉宣文等人[5](2003)選取92名初二學生,進行了干預研究。對實驗組的46人進行了一學期十八課時的理情教育。最后,將由通過心理健康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情緒穩定性測驗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理情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情緒穩定性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邵曉蕓(2004)[6]采用班級授課式的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研究理情教育應用于高中生的效果。對高一的一個班級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理情課程,另選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另外研究者本人對三名特殊學生進行輔導。所用的教材是有研究者綜合考量編寫的。經過前后測的學生心理健康測查、SCL.90量表收集得來的數據顯示:REE對減低或消除高中生不良情緒、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REE不僅適合團體輔導,同樣適合個別輔導。

徐廣榮(2005)[7]選取初中兩個班級,一為實驗組,一為對照組。對實驗班級進行為期十周的情緒教育輔導。對比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的前后測情緒穩定性得分,結果發現情緒教育對于提高初中生的情緒穩定性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任智(2005)[8]選取了初一和初三的兩個班級,仍然是采用自編教材進行理情教育干預,比較前后測的焦慮得分,結果表明理性情緒教育可幫助初中學生有效地調控考試焦慮情緒;理性情緒教育對考試焦慮的調控效果存在年級的差異而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

劉清玲(2007)[9]選取職高一年級被試,用理情教育干預比較前后測得分,同時輔助個別輔導,得出結論:,在職高生中開展理性情緒教育,能有效地提高職高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但在抑郁性、強迫癥狀、自卑感、焦慮、自主性、疑病癥、負罪感等方面并無顯著性的變化;針對個案輔導,理情療法也能起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實證研究可以看出,理情教育的研究多屬于干預研究,多采用單因素組間前后測,主要的實施對象為初中高中的學生,實施理情教育時多使用研究者自編教材,有些研究將團體授課和個別輔導相結合,多數研究成果都證明理情教育對中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有促進作用,理情教育也適用于個別輔導。但是這些實證研究仍有些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研究者自編的教材,缺乏統一性,不利于證明全國范圍內推廣理情教育的合理性;并且多數研究歷時最多四個月,還需要長期的觀察研究來證明理情教育的適用性;被試的選擇單一,多選擇初一高一對于畢業班學生的研究較少。

有關理性情緒教育應用于一般青少年的功效已得到支持,而且從以上研究結果似乎可間接推論:理性情緒教育可應用中學生。不過,目前有關“效果”的問題,除了注意有效與否外,男、女的性別差異是否引起理性情緒教育效果的差別?探求理性情緒教育最佳年齡階段等問題:理性情緒教育的效果是否與被試的某些人格特質有關?這些仍然沒有得到充分實證的研究。

4 總結

經過以上理論和實證的討論,可以看出理情教育在中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在理情教育本文化的同時仍然有許多問題,雖然理情教育基本精神與中國人傳統的“講理”相符合,但是由于文化和社會環境差異,中國人的非理性觀念和Ellis描述的有所差異,需要進一步的對中國人非理性觀念的研究;在實踐中還會遇見“假說服”現象,有些學生屈服于教師的權威和教師的尊嚴,違心的服從,諸如此類的問題仍需要解決。

現今的大部分研究對象仍限于學生,教師的情緒問題同樣需要得到重視,讓教師樹立正確的情緒觀也有利于理情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方健華.學校心理輔導模式與操作范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2-54

[2] 涂春華.理情教育――一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8),4-6 [3] 倪風華.關于對醫學高職學生實施理性情緒教育的探討[J]. 教育與職業,2008 (33),104-105

第11篇

一、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組織開展好教育培訓活動,結合行為規范教育月,組織好開學典禮。

1、以“衣冠整,談吐雅,舉止端”養成教育為切入點,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召開主題班會,開展詩歌朗誦活動,開展板報、手抄報設計大賽活動)

2、開展“衣冠整,談吐雅,舉止端”——“文明校園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責”、“文明使者進社區”,系列教育活動并準備成果展示內容,以此來強化落實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曉活動主題,培養目標。

3、進行《德育規程》、《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文明禮儀讀本》內容學習,做到“人人知規范”,“人人明禮儀”,把學習內容落實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

4、將校級文明崗、年級文明崗、班級文明崗值勤工作落到實處,加強規范三級文明崗值勤制度。

5、根據不同年級,落實不同的養成教育目標。

七年級:邁好中學第一步,做合格中學生,強化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學生在校一日常規要求》、《四杜絕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員達標力爭優秀。

八年級:邁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學生。提高《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學生在校一日常規要求》、《四杜絕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認知率和形成率,達到優秀水平。

九年級:邁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長的畢業生。在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上,努力成為行為規范示范年級在此基礎上狠抓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6、通過“文明班集體,文明學生評選”落實良好行為習慣。

7、規范升旗檢查制度,提高學生愛國意識。

8、做好現代化學校評估驗收迎檢的各項工作。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與各項競賽活動。

1、9月份第二周,開展“紅燭頌”的感恩教育活動。

2、喜迎建國六十周年,開展“祖國萬歲”的“班班唱”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各班要選唱統一推薦曲目,開展班級合唱活動,舉辦班級合唱比賽)9月底舉辦年級合唱比賽并在校會,升旗時間請優勝隊進行展示。

3、開展以喜迎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的閱讀創新讀書交流活動。

4、組織安排七、八年級軍訓社會實踐活動。

三、加強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安全自護意識。

1、請法制副校長,交通安全輔導員進行相關法制安全教育講座。

2、每月利用校會、晨講對全體學生進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組織實施全校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的緊急疏散演練活動。

4、組織開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動的黑板報、手抄報、漫畫作品的評比、競賽及成果展示活動。

四、加強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隊伍建設,提高德育隊伍整體素質。

1、通過請專家做專題講座、培訓,提高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

2、開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討會。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級教育管理之中。

4、積極組織班主任與助理班主任參加市區級各種班級建設培訓活動。

5、規范班主任工作手冊的使用,使班級工作計劃、總結具有針對性,提高班集體建設水平。

五、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1、建立建全,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輔導教師中心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詢室教師值班制度,固定開放時間。

4、開展好全校學生的團體輔導與個別心理輔導。

六、充分利用三結合教育網絡,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積極爭取廣大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支持,發揮其教育功效。

1、組織開展家長學校的授課。

2、堅持定期的四方聯席會制度。

第12篇

【關鍵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31-02

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世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知,并且逐漸具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還不夠成熟,在此階段的學生,心理情緒容易波動,在心理比較脆弱的情況下,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從而釀成悲劇。所以針對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應該建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綜合學校各方面資源,作為學校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其他系統之間進行緊密的合作,從而促進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發展,提高實踐性和時效性,從而確保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一、組織管理模式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具有完善的組織管理,才能夠確保工作的合理運行。所以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合作模式下,組織管理模式是核心要素,是確保整個教育系統能夠高效運行的關鍵。所以應該組建以校長為主要領導,以專(兼)職教師為骨干,各中層處室領導為成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合作模式的高效運行進行指導。主要任務就是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方向,明確服務對象,確定指導思想,并且組織策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形式。在組織管理模式的指導下,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中,與其它業務以及教學工作有機結合,從而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二、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模式,也是對心理健康知識講授最為直接和系統的模式。在課程教學模式中,應該注重課程設置與內容的選擇,在內容方面應該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教育部相關文件指導下,制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根據每個年級而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主要應該以生活、環境以及學習的適應性為主,對于中年級應該以學習輔導為主,同時注意對情緒以及人際關系的輔導,對于高年級學生要主抓升學。總之,一定要注重實踐性和實效性,避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子。在開展的途徑方面,應該將心理學課程教學、學科滲透、專題講座等各種方法相結合,但是要分清主次。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三、活動訓練模式

課外校外活動訓練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校外活動,可以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個性,并且通過活動中的表現,能夠對心理有所觸動,從而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課外校外訓練活動形式與內容,應該精心設計與規劃,能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明確的主題,并且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無論是在什么樣的活動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起到指導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正面引導,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至于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多樣化選擇,不要拘泥于以往的形式,可以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與學習經歷,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形成正面的心理影響,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咨詢與輔導模式

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并且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輔導的成員應該以專業的心理教師為主,以有經驗的班主任為輔,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在為學生提供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中,主要是對其學習、生活、情感以及人格等方面進行輔導,對于有輕度心理障礙和不良習慣的學生,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輔導,而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應該及時發現并且推介到心理門診去矯正。

五、學術科研模式

學術科研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合作模式的一項支持輔助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增加綜合實力,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學術科研就是要增加一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水平,可以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咨詢輔導的技巧,更好的為學生提供服務。

六、結束語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合作模式還不夠成熟,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在合作模式中的各項模式之間需要不斷的融合,彼此滲透,從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學的基礎要求,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幫助學生順利的度過中學階段。

參考文獻:

[1]韓亞平.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4-15.

[2]張淑娟,吳楊.新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2-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鄄城县| 象山县| 庆安县| 光山县| 逊克县| 荃湾区| 泗洪县| 治多县| 裕民县| 墨江| 兴隆县| 武隆县| 科尔| 武安市| 临城县| 南皮县| 吉安市| 嵊州市| 东丰县| 阜新市| 藁城市| 霍州市| 如皋市| 耒阳市| 县级市| 安多县| 阳江市| 奉新县| 通榆县| 绥滨县| 甘孜| 松滋市| 建瓯市| 梅河口市| 东港市| 永顺县| 德安县| 迁西县| 班戈县|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