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傣族的潑水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征著今年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令人懷念。這潑水還有講究。分為文潑和武潑。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兩個生動的傳說,想知道是什么嗎?現在就不告訴你了,還是你們自己去看吧!
摘 要 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考察法對傣族潑水節主要活動內容以及代表的意義;潑水節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傳承價值等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傣族 民族文化 潑水節
中國的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云南古老民族,有著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字、在生產和勞動中創造了很多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文化。人口近百萬,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的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其他則散居在普洱、景東、景谷、瀾滄江等30多個縣。傣族人民依水而居,也叫水的民族。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潑水節因其節日過程中獨特的“潑水”活動而得名,這一名稱同樣也隱含了潑水節背后傣族豐富的水文化內容。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和德宏地區的傣族的潑水節文化。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到電子閱覽室,圖書館,上網等查閱大量有關傣族潑水節的資料,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與分析研究,為論文的選題、分析與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訪談法。對一些專家進行訪問傣族潑水節文化有關的資料和信息。
3.考察法。現場觀看西雙版納地區的潑水節活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潑水節主要活動形式及內容
由于傣族人民奉信佛教,潑水節也帶有宗教性質。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尼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前,老人把佛像取出放進龍亭的水傘周圍,大家列隊持旗子,男人們敲著象腳鼓,有的放火藥槍,姑娘們挑著一桶桶浮著鮮花的清水,倒進水龍亭,向龍身上的槽里灌水,從龍嘴噴出晶瑩透明的水流,水傘把清水旋轉成五彩的水花,人們爭先接沾過佛的“靈氣”的圣水。在象腳鼓、錯鑼的伴奏下,人們邊潑水邊唱歌邊跳舞,十分熱鬧。放高升有落地響、空中響、單響、雙響等類,放的越高越吉祥。
潑水是潑水節最為重要的活動,它分為文潑和武潑。文潑是比較傳統的方式,用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椏沾著水輕輕潑在別人身上。武潑是用木盆裝滿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潑出去。還有放高升孔明燈;賽龍舟;堆沙;放水燈;載歌載舞;浴佛;放生。
(二)潑水節主要活動代表的意義
1.祝福。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盡情潑灑著祝福的水,如果你被潑灑得越多代表你收到的幸福也越多。
2.愛情。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對對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力量。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
4.舞蹈。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三、結論
(一)傣族由于特殊的地理區域和民族特點,體現傣族潑水節的活動方式和內容,以及代表的意義。
(二)潑水節代表著傣族人民的民族性、文化性、宗教性,象征著民族特色語言文化,一些傳統的體育活動。
(三)潑水節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同東南亞各國的合作與交流。
參考文獻:
[1] 覃娜娜.傣族的潑水節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民族論壇.2009.2.
如水的女子,似水的年華。
若是碰巧經過了水的洗禮,憑添一分善念。許是一段天定的良緣隨著水流淌進心里。
對于西雙版納最原始的映像就是獨特的吊腳樓、潺潺的流水還有那似水般的傣家姑娘。西雙版納的潑水節聞名于世界,是最有魅力的中國少數名族狂歡節。
每年到了傣族新年這一天,人們都要浴佛趕“擺”,送舊迎新、相互潑水,意思是用清凈吉祥的清水的圣水為傳說中消滅魔王的七位傣家婦女洗去身上的血污,洗除疲勞災害,表示感激和祝福,祈求人間來年幸福。
潑水節前兩天要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各色各樣的民族風俗的比賽、表演、游行舉不勝舉,最重要的是只有在景洪市里你才能真正的感覺到什么叫做全城狂歡,這是哪個傣族村寨都無可比擬的大型潑水活動,而且如果你傾情于傣族風情村的潑水活動,城中亦比比皆是民俗文化村……
原先傣族傳統的潑水,只用樹葉蘸一點清水潑灑在對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輕人覺得不夠盡興,潑到興高采烈之時,索性將整盆水一起潑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中國人外國人,傣族、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當地人、外地人,幾乎是傾城而出,全都投入到潑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當然是潑水的“主力軍”,而美麗的少女,自然成為人們竟相潑水的對象。
穿著民族服飾的傣家姑娘,是潑水節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只有傣族姑娘才能穿出傣族服裝的那種味道。據說即使在革命時代,全國人民穿著統一服裝,女性之美被完全抹殺時,也不能改變傣族姑娘的服裝。她們依然以花花綠綠的裙子,展現著自己的美。而如今,即使傣族男子的服裝已經與漢族甚至全世界男性的差別不大,而女子們的服裝還固執地保留著自己的特色。她們就像這片青翠的土地一樣,柔軟、多情、清新。傣族姑娘普遍身材好,永遠穿裙子,婀娜多姿的身段,輕輕地飛舞在歡樂的節日中,令整個狂歡的潑水節,也溫柔起來、浪漫起來。
去潑水廣場前一定要帶大桶或者扛一支大號水槍,因為在街道上會藏匿著一群陌生人伺機沖出來將你潑個措手不及。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來到瀾滄江邊那就請盡情狂歡吧!無需掩面,以慣常的卑怯向內塌縮自己,坦然地走到水中來。
陽光烈烈的,如情感一般白熾。天宇燦燦的,如生命一般無窮。笑著潑、哭著潑、唱著撥、舞著潑、蠻野地潑、癡迷地潑……潑蒼老的寂寞,潑少女的憧憬。潑是漫漫旅途一個親切跳中繼,潑是驀然超越一種冗長的生存;潑是生命本能的騷動,潑是裸的未經雕飾的人。
“放高升”和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也就是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期間的活動內容。近幾年來,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使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節日風俗。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來源:文章屋網 )
每年的4、5月,當祖國的北方還是乍暖還寒之際,云南邊陲的西雙版納、臨滄、德宏一帶早已春意盎然、山花爛漫。讓人心旌搖蕩的潑水節,恰在這個鳥語花香的季節里悄然而至。
激情在吉祥的水花里飛揚
潑水有“文潑”、“武潑”之分。用樹葉醮潑或用口盅舀潑稱為“文潑”,顯得十分斯文。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邊跳邊呼喊“水!水!水!”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
無論是在市區,還是在各旅游景區,此刻的潑水廣場早已成為一片為水而狂的歡樂海洋。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傣族群眾,與無數像我們一樣慕名而來的游客歡聚一場,端起一盆盆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潑灑;一時間人聲鼎沸,激情飛揚,歡聲笑語夾雜著嘩嘩水聲洋溢在廣場上空。隨著笑聲的增加,潑水的方式也由文潑變成了“武潑”。水量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先由撣變揚,繼而由揚變潑,最后干脆臉盆、水桶、水槍一起上陣,一個勁的狂潑、猛灌,教你真正領教到什么是傾盆大雨,什么是落湯雞。
即便你不在潑水廣場,即便你遠離潑水狂歡的漩渦,在潑水節這天,或許你只是在大街上行走,也會冷不防地被從頭淋到腳。幸好身處亞熱帶,清涼的水并不會引起你很大的反感,反而會覺得清爽得很,當地人的熱情也會很快就能讓你融入到這股快樂的氛圍中。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還會到林間空地丟荷包做游戲。彩繡的荷包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
與水融為一體的傣族人
逐水而居的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水、惜水、戀水、護水的民族,其生活、文化的每一個細節,都與水息息相關。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是孕育萬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泉源,是幸福吉祥的載體。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在描述開天辟地時說,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創造了世,水是萬物之源。所以傣族人與水有著割不斷的情深,并視水為組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對飲水潔凈與否特別重視。因而傣族人對水有嚴格的區分,江河里的水只用來沐浴、洗滌而不飲用;從田里勞作歸來的人們,要先到河里洗干凈才回家;只有水井里的水才是用來飲用的。
當然,傣族人對于水的情感、敬仰與崇拜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了。傣歷創建于公元638年3月22日,這一天是傣歷7月1日,亦稱為傣歷元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潑水節。現行的潑水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歷時三至四天。傳統的潑水節將第一天稱之為“腕多桑刊”,即除夕;最后一天稱為“腕叭腕瑪”,即新年元旦;中間的一兩天則叫“腕腦”,即新舊兩年交替所空出來的日子。
讓祝福與孔明燈一起升騰
如果能在狂歡的潑水廣場上抽身而退的話,你還可以與傣族百姓一道欣賞多姿多彩的傣族歌舞表演。逢年過節,許多傣族群眾都喜歡圍坐在竹樓的火塘邊,欣賞傣族歌手“贊哈”一問一答的對唱。而村寨中的年輕人,則不謀而合地聚攏在壩子上,跳起歡樂的孔雀舞或象腳舞,載歌載舞,歡慶佳節……
除此之外,傣歷新年期間,傣族人還會舉行一系列諸如斗雞、放高升、賽龍舟、放孔明燈、放河燈等傳統娛樂活動進行慶祝。
傣族的高升有大有小,最大的直徑比碗口還粗,插在一根大竹竿上,兩頭用紅紙封住,中間塞滿火藥,四周還綁有一圈長短不一的竹笛。高升飛到空中之后,竹笛會發出嘹亮的鳴叫聲。潑水節的時候燃放高升,還要配備一支小樂隊,每當高升發射之時,人們便不斷地敲鑼擊鼓,年輕人則唱起歡快的歌曲。鑼聲、鼓聲、歌聲與高升的爆炸聲匯成一片,間或又夾雜著竹笛嘹亮尖利的鳴叫聲,現場一片歡騰,熱鬧非凡。
在寬闊的江面上,此時龍舟正劃得熱火朝天。賽龍舟在傣族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雖然是一種娛樂活動,但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卻有懲惡揚善的寓意。選手們在急促而充滿節奏的鼓點指揮下,齊心協力劃著龍形的獨木舟,在震耳欲聾的鼓聲水聲吶喊聲中,奮勇爭先的場面把潑水節的歡騰氣氛推向了。
經歷了一天的激情之后,天色已近黃昏,這時人們來到水面廣闊的河邊放孔明燈。球體的下部用麻棉等織物扎成一個直徑約1尺的圓環,上面浸飽著牛油,里面還藏有爆竹一類的燃放物,這樣在孔明燈上升的過程中,每隔一段就會發出一串串聲響。隨著孔明燈在夜空里越飛越高,傣家人的祝福也似乎帶到了遠方……
云南西雙版納潑水節
【時間】4月12日至18日
【交通】西雙版納景洪機場現已開通昆明、成都、重慶、天津、廣州、上海等國內航班,由機場到景洪市區可乘1路公交車,也可乘出租車前往市區。從昆明乘車前往景洪,全長692公里,車程約10小時。臨滄、德宏等地除了乘坐客運汽車外,每天也都有往來昆明的航班。
【住宿】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住宿方便,市內均有各檔次的賓館、旅店可供選擇。賓館標間價格從40-200元不等。
【美食】傣味是云南較為有名的民族菜,分燒烤類、涼拌類、蒸菜類、油炸類等,代表性菜肴有香茅草烤雞、香茅草烤魚、牛撒撒、酸筍煮雞、菠蘿飯、竹筒飯、黃螞蟻蛋、酸筍煮雞、苦涼菜蛋酥、油炸蜂蛹等。
“為了那神往已久的傳說,晶瑩的水飛濺最美花朵,跳起依拉賀敲起象腳硭鑼……”知道這首歌中講的是什么節日嗎?沒錯,就是潑水節,迎來祝福的的潑水節。
不過大家可能還不了解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一般持續三天,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第一日清晨,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眾人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當號令響起,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如飛箭一般直沖對岸。?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到了第二天,傣族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挑著清水,在廣場上潑了起來,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祝福一邊用竹葉蘸著盆中的水灑向對方。“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們用水瓢、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人們不會埋怨,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從頭到腳全身清涼,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叔叔還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第三天,傣族的哥哥姐姐們都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這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游戲,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這時飛來飛去的花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潑水節,讓我們一起潑一盆吉祥、幸福的水,讓快樂浸透我們的每一個毛孔。雖然不我并沒有親身試過,但我知道,這種獨特的方式會給忙碌一年的我們帶來祝福和歡樂……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舉行。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明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發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證著準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重意,令人懷念在春族發水節還會有放子明燈的習俗。
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格燈油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空氣的舉力,把一高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盆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越高,送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民間故事 傣族 傳承 認同 文化
一、前言
傣族作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云南省境內,其中西雙版納和德宏是比較知名的傣族聚居地。學者們對西雙版納傣族和德宏傣族的各方面研究都比較廣泛和深入,這些研究或對潑水節的由來及文化內涵進行探析[1];或分析傣族的各類民俗,如舞蹈[2]、體育[3]等;或用濃重的筆墨研究傣族的水文化[4]……研究中也不乏對傣族民間故事的解讀,但聚居地不同,傣族的民間故事也會略有差異。云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雖然也是傣族聚居地,但由于地處偏遠邊疆,知名度較小,未得到許多關注。本文主要以耿馬傣族中流傳的民間故事為研究個案,通過對這些民間故事的解讀,探討民間故事的現實意義――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增強族群認同、教化子孫、展現民族風俗風貌等。
二、耿馬傣族民間故事
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講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說:“民間故事和童話因為曾經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所以直至今日依舊是孩子們的第一位導師。無論何時,民間故事和童話總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忠告;無論在何種情況,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忠告都是極有助益的。”[5]
(一)居住地由來的建構
美國民族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6]民間故事以最初的個人想象形態,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后,得到認同的部分保留了下來,漸漸成為民族的共同想象,有了共同想象的個人對本民族的特征便有了依附感和歸屬感,在這種集體的共同想象中實現一種對族群的認同。
居住地是一個民族共有的生存所在地,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自身生存條件和歷史遷徙的叩問是每個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這個記憶的傳承或由史書記載,或由民間故事解說,無論是書寫的史實還是虛構的歷史――民間故事,都是對民族歷史的追溯。一個民族/族群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在民間故事中凸顯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著他們在不斷強調自己的族群意識。[7]
以耿馬為例,耿馬這個名字并不是漢語,而是由傣語音譯過來的。老人們講述道,在古老的年代,耿馬傣族的祖先里有一位智者,為了給族人選擇適合居住的地方,智者選中了一匹白馬,他讓這匹白馬沿路奔跑尋找,直到在合適的地方停留下來。智者便帶著族人遷徙至此,并將此地命名為耿馬。后來白馬死去,人們便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塑了一匹奔騰的白馬雕像紀念它。其后無數的歲月里,雖歷史變遷,各族人民遷徙融合,“耿馬”這個名字卻一直伴隨著當地的傣族留存了下來;幾經重塑的白馬雕像如今也還依然作為耿馬的地標屹立在城市最古老和繁華的地段。
(二)民俗解讀
“‘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或‘民族認同’(shared memories)實際上就是基于族群‘集體記憶’或‘共同記憶’之上的族群中的個體對族群共同體的歸屬認知和情感依附。”[8] 族群認同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通過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儀式或節慶民俗,使族群內部成員在已有集體記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風俗文化信仰等有更清楚的認識,增強族群認同感和歸屬意識,同時也向人們展現民族的風俗風貌,民族歷史、宗教情懷、文化習俗等都相應地存在于民間故事這類口頭文本中。
潑水節是傣族每年最為盛大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最為明顯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傣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潑水節期間舉辦的潑水活動和各類民俗表演歷來為各地旅游者所喜愛。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傣族民間也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各聚居地的傣族講述的潑水節的故事雖然細節略有差異,但總的來說主題都是大魔王和七個姑娘的故事。
相傳過去有一個大魔王,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他有七個美麗善良的妻子。這七個姑娘都是被大魔王搶來的,她們為了制止大魔王繼續作惡,決心除掉這個惡魔。姐妹們同心協力得知了大魔王的弱點,殺了大魔王。可是大魔王的頭顱所到之地均燃起大火,姐妹們只好輪流捧著大魔王的頭,每人捧一年。為了清除捧頭顱姑娘身上的污漬,其他的姑娘便向她身上潑水。為了感激和紀念這七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傣族便有了潑水節,在潑水節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祈求圣潔之水驅除邪魔,保佑大家平安健康、優利金旺(傣語,方言意為好吃好在,類似于普通話中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生活習慣沿襲
傣族民俗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臟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后,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群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著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發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發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今年終于有幸去西雙版納,領略那傣族的風情,見識那別具一格的傣族。
哪里避暑成癮,百年的大樹矗立在房屋周圍,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樓就于中間,趴在窗戶上,一切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陽,聽到清脆的鳥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正方形的竹樓別致又落落大方,牲口關在下層,站在正中間,望著可愛的牲口,一切多么美好。
傣族那里還有好吃的水果,你走進隨便一家,年輕的姑娘就會和你打招呼熱情的招待你。桌上擺著許許多多的水果:香蕉,西柚,特別是菠蘿蜜,你可以隨便的大吃大喝。當地還產一種“百香果”,色澤鮮亮,美味可口,一定會讓你垂涎三尺。
傣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當然是潑水節了,在潑水節那天,人們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臉上綻放著笑容,每個人的手里端著一盆清水,喜氣洋洋,大家統一聚在一塊,互相潑水,潑出去的不僅僅是水,是祝福,是快樂,是每個人摯誠的心。這個節日一般持續3到7天,這是關于水的盛會,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賽龍舟了,在這天人么都在岸邊邊駐足觀看,龍舟手們頭上綁著紅布,個個躍躍欲試,他們手上的青筋暴出來,隨著一聲口令,選手們劈濤斬浪,勇往直前。潑水節,人們都很快樂!
這就是傣族,他們熱情,爽朗。有獨特的思維。那里是瓜果之鄉,盛產各種水果,他們更是當之無愧的“民族之花”。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二機六小六年級:許佑彬
1、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2、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征著幸福。
(來源:文章屋網 )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dai people's very grand festival, the dai people also call it a bath FoJie, can bring happiness to people. Ethnic village held the annual water festival, from July 3, to August 28, our family arrived here, also deeply experienced on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After we enter the ethnic village, took some photographs of first, also bought a few small things, at 7:30, th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began, we change my swimming trunks, take got a basin and nozzle, as the music rang up slowly, colorful fountain burst out suddenly on the stage, I pick up a basin of water and began to pour water, water use of props very much, have a gun, a basin, a bucket, and the water with the hand, set people, no matter whether you are adults, children, the elderly are added to the team, some three or five personal attacks a person, ok I'm going to the swimming goggles, but my nose is not so lucky, I spilled water on an adult, the adults also launched an attack to me, is a mess on the battlefield, in the water, are more crazy, unexpectedly splashing wet clothes haven't ashore, let the bank's mother also became a drowned rat, let they also feel th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joy and happiness to stage a uncle lived a towelling coverlet, the stage of the host, said let's pour the wearing towelling coverlet uncle! The uncle next year must have a good luck, because water can wash away his body kegare.
Water with each other, with clean water, throwing dirt and stains, is lucky in the coming year.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最重要而且非常隆重的節日,傣族人民也叫它浴佛節,會給人們帶來幸福。民族文化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從7月3日,到8月28日,我們全家也趕到這里來,深深地體驗了一回潑水節。
我們進入到名族文化村后,先拍了一些紀念照片,還買了一些小玩意兒,7:30分的時候,潑水節開始了,我們換好泳褲,拿上買好了的盆子和水槍,隨著音樂得緩緩響了起,舞臺上突然噴出了五顏六色的噴泉,我接了一盆水,就開始潑水了,潑水用的道具非常的多,有水槍,有盆子,有桶,還有的用手潑水,人們一擁而上,不管是小孩、大人,老年人都加入到了隊伍中,有的三五個人攻擊一個人,還好我準備了游泳鏡,可是我的鼻子卻沒那么幸運,我猛的把水潑在一個大人身上,那個大人也向我發起了攻擊,戰場上一片混亂,在水里的人也更加的瘋狂,竟然潑灑岸上衣服還沒有濕了的人,讓岸上的老媽也成了落湯雞,讓他們也感受到潑水節的快樂與幸福,舞臺來了一個過著毛巾被的叔叔,臺上的主持人說,讓我們潑這位穿著毛巾被的叔叔吧!這位叔叔來年肯定有好運,因為潑水可以洗去他身上的霉氣。
大家互相潑水,用潔凈的水,潑去身上的污漬,迎來吉祥的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