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1: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傣族潑水節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The dai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bath FoJie" general dai calendar in mid-june, the Gregorian calendar on April 13, held between April 15.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originated in India and is one of the ancient brahmans, absorption by Buddhism, after about 12 century AD to the early 13th century through myanmar and the yunnan dai national minority area Buddhism in China. With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in dai area deepen,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become a customs passed down, has hundreds of years.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ng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the dai people combined with our national myths and legends, gives th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more magical means and national color.
Legend in a long time ago, jinsha river side a dai villages live deep in the forest, because the forest fire, the villagers were engulfed in distress, a man named Li Liang dai man, to protect the village, not afraid of danger, rushed out of the warfare, choose to buckets of water out of the jinsha river, douse fires. Fire finally, exhausted after a day and a night of being thrown out, the villagers saved, Li Liang because overworked the sweat dry, thirsty in the hills. The villagers from water to Li Liang thirst, but he drank ninety-nine water solution also not thirsty. Later, Li Liang just a head, from the river to become a dragon, along the river. The dai people to commemorate Li Liang, lunar calendar march grade on this day, in every house cleaning, sprinkle with pine leaves, and in the river or selected by the well, with green trees and set up the long and half blue tents, tent with thick pine needles, put on a tank filled with water on both sides, at noon the sun when the top, all through the shed,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pine and dips in water body, auspicious happiness water splashing each other, said of Li Liang missing and blessing to the New Year.
Put kongmin light is the activity of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area characteristic. At night, people in the square yard lamp candle lit, in homemade "balloon", the use of hot air buoyancy, the YiZhanZhan "kongmin light" fly to heaven, and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ancient sages kongming. During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and row the dragon boat race. The race took place in the lancang river. Groups of PiGongGuaLu dragon boat in "open class" gong and shout "hi hi hi" and whistle, waves, valiant, 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to the lancang river edge, added a lot of tension and joy for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These activity continues to this day, to become new blessing auspicious festiva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s.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一般傣歷的六月中旬,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舉行。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于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并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于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放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這些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成為傣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arrived, good happy ah!
今年是傣歷1373年。一大早,我們就穿著鮮艷的傣族服裝到江邊去趕擺。
This is Daili 1373.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will wear bright clothing to the river to catch the pendulum.
瀾滄江邊很熱鬧,人們一個緊挨著一個,擠得透不過氣來,但大家都喜氣洋洋的,趕著去看放高升,劃龍舟。
The Lancang river is very lively, a next to a, packed suffocating, but everybody is jubilant, hurry to see put Gaosheng, dragon boat racing.
只聽“嗖——”的一聲長鳴,高升就象一條青龍似的,冒著白煙飛上了云霄,頓時無影無蹤。村寨的傣族男女坐在龍舟上,操著槳,嚴陣以待。一聲號令,大家齊刷刷、爭先恐后地用力向前劃去,水面上濺起一串串水花,在陽光的映射下,泛出五彩斑斕的圖畫。兩岸的觀眾齊聲喝彩加油,得勝的人們笑得可燦爛了。
Just listen to the "whoosh --" a cry, soaring like a dragon like, braved the white Yanfei on the sky, suddenly Not the least trace was found. The village Dai men and women sit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oars, be prepared to meet the challenge. A voice command, Qi Shuashua, to push forward and out, splashing a string of water surface, mapping in the sun, a colorful picture. Both sides of the audience cheered refueling, victorious people smile smile.
吃著香噴噴的傣味燒烤,聽爸爸講著潑水節由來的故事,在為傣族祖先不畏追求幸福生活而感動不已的同時,心里甭提多暇意了。
Eat delicious taste Dai barbecue, listen to my father about the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origin story, in the Dai ancestors brave pursuit of happy life moved at the same time, not to mention more time to the heart.
到了晚上,還有放禮花、放水燈和孔明燈等節目。各式各樣的燈火,把夜空點綴得美麗極了。
In the evening, there are fireworks discharge lamps and lanterns, and other programs. Every kind of lights, the night sky dotted with beautiful.
過了兩天,開始潑水了。每個人全身上下都被澆透了,但人人都開心極了,盡情地享受這美好的祝福。
Two days later, began to water. Each body was drenched, but everyone was extremely happy, enjoy this wonderful blessing.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各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智力,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促使他們自主發展,以一個健康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又該如何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 走進課堂,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杰克?坎費爾德倡議:每一位教師都應對教室氛圍的建設有所追求,要著意于“創造一個富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圍”,讓學生在受尊重的環境中暢所欲言,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信。老師應注意使用鼓勵、尊重、商討的話語方式來構建和諧課堂。“真能干!”“你真聰明!”“說得妙極了!”類似的鼓勵性語言會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有效推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的內蘊。執教二年級《狐假虎威》一課時,我請學生到臺上來演示狐貍和老虎。孩子們興致高漲,飾演狐貍的孩子高昂著頭,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飾演老虎的同學東張西望。看了學生的表演后我適機表揚他們,“這真是只狡猾的狐貍啊!”“我看出來了,這只老虎心中充滿了疑惑。”聽了老師的評價后,學生們紛紛舉手想到前面來扮演狐貍和老虎。通過一次次的表演,加深了孩子們對老虎和狐貍性格特征的認知,整個課堂充滿了濃厚的童趣味。當然,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不僅僅是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既能獲得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又能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我請學生自選成員組成一組,每組分讀廉頗、藺相如和韓勃的話,比比哪組讀得最好?學生的朗讀熱情異常高漲,你一言,我一語,各組間互不相讓,而小組成員間又相互配合,整個課堂氛圍極為和諧。學生們通過朗讀感悟到了廉頗的知錯就改,藺相如的深明大義。大家紛紛表示,今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學習藺相如寬容大度的品質。
二、 引發共鳴,傳遞文本的情感意蘊
語文教師應當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別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簡言之:就是要在“情”的熏陶下領悟作者的心,感悟作者描繪的境界。翻開小學語文教材,這些文字作品中不僅僅傳授語文知識,還要求老師對孩子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引導孩子們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對邪惡的抨擊,對英雄的贊美……這些內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人物言行、事情經過、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現文道統一的實質。在教學《錢學森》一課時,我主要抓住錢學森說的三句話來引導孩子不斷地朗讀,通過細細品讀錢學森說的三句話,孩子們在不經意間都感悟到錢學森爺爺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情。一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錢學森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孩子們對錢爺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僅為他廣博的學識,更為他對國家的一片真情所折服。執教低年級課文《歡樂的潑水節》時,我通過文中關鍵性的字詞(如“灌、潑、迎、互相追趕、早早地……)帶領孩子們感受潑水節的快樂,同時,還適機播放一段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視頻。視頻中的男女老少互相潑水的場景充溢著歡樂,孩子們的情感得到了共鳴,看了之后禁不住笑出聲來。大家紛紛表示,傣族的潑水節十分好玩,自己也非常想去現場潑潑水。教師通過文本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帶領學生一起感悟作者所描繪的情境。
三、 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
學生希望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夠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事。這也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于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作為語文老師,更可以以“作文”為媒介,鼓勵學生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將心中的煩惱和痛楚在日記中宣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還可以通過日記和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猶記得剛執教六年級的孩子時,每周我總讓學生們將心中最想說的話以小練筆的形式敘述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我慢慢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傾聽到了孩子們的心聲,感悟到和孩子們在相處時應該怎樣更好地融入他們,更意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記得有一次,班上某位女生的考試作文寫得“凌亂不堪”,我便在班上將這篇作文當眾范讀,指出作文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結果不止是她,班內很多同學以小練筆的形式就此向我訴說了他們的想法。深省之后,猛然間,我才發覺自己無意間的行徑竟深深傷害了孩子的心。我向那位同學致歉,才發現因為這事,她心緒多日處于“陰雨”狀態。談話后孩子的臉上終于露出了歡喜的笑容,心情變得開朗起來。我不禁感悟:為師者,卻也應該尊重學生,靜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啊。
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授孩子知識,更該完善學生的人格,使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的小學語文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更應該在心理健康方面為孩子撐起一把“擋風遮雨”的傘。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們的心中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朝陽小學)
開展語文實踐,讓情感融入教學中,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橫祭海節”期間,老師帶領學生去現場觀看,通過交流,該老師系統地說了一節課,課后及時練寫,學生興趣很高,有的學生成功地嘗試運用了“我聯想到了”等語句,有的學生用到了一些沒有學過的詞語等。因此,在低年級的說話寫話中,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如一些大型節日、外出活動、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等入手,低年級學生作文如同嬰兒牙牙學語,最需要的是教師心領神會的鼓勵和表揚,在這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激勵、喚醒、鼓舞,以達到小學生“易于動筆”,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
一、引領學生情感,需要教師自身情感的注入
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喜歡某一教師,而對其所教課程產生興趣,并努力學好。對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為教學開辟一條“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師的自身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應該全身心地培養自己對學生的情感基礎,使情感成為教和學的聯系紐帶,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情感。
第一,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感。實踐證明,教師越是對學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過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轉來的學生,他因為在原來學校經常與語文老師發生矛盾,導致語文成績一落千丈,一上語文課,他就感覺頭疼。來到我班后,我細心找他了解情況,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他沒有想到老師還會給他講故事,認真聽后,啟發很大,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此愛上了語文學習。
第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如教一年級上冊《升國旗》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我們什么時間升國旗,升國旗時我們需要怎么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理解、學習課文,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第三,老師要有快樂的情緒。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以良好的精神狀態與健康的心理情緒影響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映。如果教師的情感投入太少,則不能打動學生的心,很難引起他們思想上的共鳴,上課就會牢騷滿腹,怨聲不斷,導致學生、家長意見很大,后果可想而知。
第四,情感投入講究適度和方法。有的教師精力非常充沛,對學生疼愛有加,可長期一味地給學生翻來覆去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才能有好的成績”等,有時候恰好起反作用,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二、陶冶學生情操,發揮優秀教材圖書的作用
教材,特別是好的教材,不僅為學生提供大量認知信息,還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隱含豐富的情感信息,這些情感,我們可以把其細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審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熱情、憎恨、喜悅、神往等。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這篇課文,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再如一年級上冊《秋姑娘的信》這一課,通過“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讓學生體會到她對朋友的熱情,從而激發自己的情感,關心周圍朋友。
第二類為道德的情感,包含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正義感、責任感、同情感等,其中愛國主義情感更是著名詩人艾青作品中一個永遠唱不盡的主題。如一年級上冊《我叫“神舟號”》一課,讓學生知道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三類叫做理智的情感,包括求知欲、好奇感、興趣感等。這樣的文章,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如一年級上冊《懷素寫字》、二年級上冊《他得的紅圈圈最多》和二年級下冊《要好好學字》這幾篇課文,讓學生知道要每天不斷地練習,才能寫一手好字,激發孩子努力練字的意志。再如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和二年級下冊《蝸牛的獎杯》這幾篇課文,讓學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驕傲,教會學生腳踏實地地學習。
三、呼喚學生情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說話訓練 表達能力
說話是人們在生活中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的橋梁。所以,培養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對他們今后學好各門功課、提高學習能力、開發智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人的思想與情感必須通過說話才能表達出來,如果對學生缺乏良好的口語交際方面的訓練,就會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受到阻礙,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在說中展示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其實就是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指在口語交際活動中一種傾聽、表達、與人交流自己思想的一種能力。語文新課標對口語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利用語文教學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努力創設各種交際情境,讓所有學生有口語交際的機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環境,營造和諧、融合的交際氛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樂于交際,游刃有余地交流。在教學《黃山奇石》這課時,我將各種奇石制作成課件,投放到屏幕上。當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個個舉手說出課文中每一句話所寫的景物,當然也贏得了其他同學的一片掌聲。教學實踐證明,要經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相互間進行交流,使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圍繞主題,無約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當小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時,學習效果也非同一般。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與口語交際教學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參與口語交際活動的興趣。
二、創造各種說的機會,激發學生說話的意愿
教學時要運用多樣的方法讓學生練習說話。如,經常開展普通話演講比賽,說說你聽到的、看到的事情,說說廣播里或電視里的新聞,等等。這時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爭先恐后地說自己知道的事。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不但能啟發了學生思考,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還能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在認真的觀察后說說插圖的意思。例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時,我就讓學生借助插圖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與傣族群眾互相潑水、相互祝福的生動場景,抓住“潑呀、灑呀”、“說啊、跳呀”等詞語,讓學生連起來說說。在教學《雷鋒》時,我就用多媒體制作一幅天空降下雨、河邊被風吹彎的蘆葦及被河水漫過的小橋的圖畫,畫中的雷鋒卷著褲子正在背小同學過橋的圖畫,先請學生用一句簡短的話說明圖意,再引導學生具體說說插圖的具體內容,提示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說:“下雨天,雷鋒卷起褲子把小同學背過橋。”有的說:“天正下著大雨,刮著大風,雷鋒把小同學一個一個地背過橋。”接著又根據插圖按“天,風,雨,河水,雷鋒”的敘述順序,讓學生看插圖,完整地敘述圖中的內容。這樣逐步增加表達的難度,學生從中提高表達能力。
三、加強讀寫結合,抓好平時的小練筆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他人溝通與交流。表達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讓學生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歸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其表達能力,讓其能夠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若僅僅依賴每學期6-8次的大作文,必然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應根據課文提供的語言特點,設計小型多樣的小練筆,進行擴寫、縮寫、改寫、續寫、仿寫、聽寫等,從而不僅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設想假如小女孩來到你的周圍,你會怎樣對待她。學習《窮人》這篇文章,最后沒有寫完,你可以續寫他們怎樣度過。這些訓練,可以結合生活積累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是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在這些訓練中,①注意小練筆的內容要多種多樣,只要抓住事物的某個方面、某種特征,就可以作為小練筆的材料。②小練筆要與培養觀察能力結合起來訓練,循序漸進,學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寫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③把大作文與小作文配合起來進行,有助于搞好從段到篇的過渡。
四、通過課外實踐,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為了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的教學新理念,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用語文。通過不斷拓展語文口語實踐空間,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語文素養,而且可以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小學生個體的口語實踐活動是提升口頭表達能力的關鍵環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著力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語文語口實踐活動,真正讓口語交際訓練走出課堂。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要組織口語交際訓練活動,這就要求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積極與人接觸,主動大膽地與人交流。例如:孩子們剛入校時,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走上講臺做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個人愛好及就讀的幼兒園,自己家住哪里,家里有幾口人,等等;也可以讓小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人物或者事情。在學生演講時,教師可以適當進行點評,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從而引導學生有條有理、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為了使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鍛煉、提升口頭語表達能力,教師應該定期、不定期地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口語交際情況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確保有的放矢地開展針對性訓練,引導孩子在提升口語交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說話”訓練,學生參與到具體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課堂快樂起來。通過“說”的訓練,學生提高了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在快樂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明沅.小學綜合性學習設計特點與實施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0(9).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既有與其他學科一樣的工具性作用又有鮮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既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又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深挖教材內涵,在傳授人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滲透其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真正達到文道統一和教書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本文主要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和作用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1.在講讀中滲透德育。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陣地,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和民族自豪感等。在課堂教學中,應實現德育與智育的統一,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例如,針對學生認為《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火中救朝鮮兒童這一動人場面不值一提,我引導學生注意戰士救人時的一系動作,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戰士不怕危險救朝鮮母女的堅定決心和英勇氣概慘烈的場面,使學生震撼,借此我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在別人身處困境時勇于上前相幫。
2.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磨煉學生的意志,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讀,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3.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只有學生親耳所聽、親眼所見、親手去做,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有感染力。同時,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極好機會。例如:在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活動中,我布置了一系列作業:一是寫調查報告。讓學生調查身邊的人,了解祖國改革三十年的巨大變化。二是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試著用柴火做飯、用煤油燈度過夜晚、徒步上放學等,感受祖國今昔的巨大變化。三是寫作活動。有的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祖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巨變的認識,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熱愛。有的學生寫出了諸如《寫信與打電話》、《我家搬新居》、《柴火做飯與液化氣做飯》等文章,表達了祖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激起了對祖國變化的贊嘆和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作用
1.營造美的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一切教學手段營造美的氛圍,展示美的境界,用美熏陶學生,使他們產生感情共鳴,使德育融于他們的心靈。《黃河大合唱》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不畏的英雄氣概;《北國之春》會讓學生蕩漾起想念家鄉眷戀親人的情思;貝多芬的交響曲可讓學生領悟到百折不撓的生命強音。播放這些配樂曲,創設感人的情境,誦讀文章,會喚起學生對美的感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動靜結合寫景狀物,能讓他們領略到其樂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愛幼和諧相處,能讓他們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陽樓記》融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能讓他們體味到其心坦坦的豁達美;《魚我所欲也》中世代頌揚的仁義美、《桃花源記》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艱難的壯志美都會使他們在讀悟中體悟沉淀。學生對美有了深刻的體驗,才會產生對美的熱愛,才會對真理有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創造。
2.培養學生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蘇州園林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3.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內容,愛國、愛家鄉、愛黨、愛人民是每位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感。有的文中有十分明顯的愛國主義內容,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以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文中的愛國、愛家鄉、愛人民、愛黨的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懷。例如課文《中國的土地》、《我的中國心》、《黃河頌》、《七子之歌》、《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棗核》、《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始終眷戀著祖國》、專題《長城》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欣賞阿里山風光、西雙版納美景,體會云南傣族潑水節的神韻,回顧長城悠久的歷史,領略華夏文化的魅力,體會中華美文豐富的內涵,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可在引領學生領略祖國江河山川之美的同時,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德育任務還很艱巨,特別是處于文化較落后的地區,面對的是留守少年。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嘗試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