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9: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經愛情名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古代詩詞 悲劇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9-0086-01
我國古典詩詞之中的悲劇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反映婚姻生活不得意,有情之人最終難成眷屬的“姻緣悲劇意識”;第二種是反映背井離鄉,至親之人之間離別的“離別悲劇意識”;第三種是反映家破人亡,生活顛沛流離的“亡國悲劇意識”。
一、姻緣悲劇意識
在我國古代,我國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謹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在我國古代是不存在的。但是,無論我國的封建禮教思想防范的有多么嚴密,青年男女之間愛的火花一旦迸發出來,是很難輕易遏制下去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追求自由愛戀的青年男女和封建保守的家長就會產生劇烈的沖突,這就勢必會引發出婚姻上的悲劇。在這個悲劇之中,無論是熱戀的青年男女雙方,還是橫加干涉的封建家長,都是籠罩在悲劇的氛圍之中。以男方為例,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干擾,男性心中最純真的愛望和對愛情的最美好向往在受到層層干擾之下最終破滅,就造成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脫節。
以《詩經?秦風?蒹葭》為研究對象,其中的詩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宛在水中坻”之中,就體現出了詩人心目之中的“女神”離自己忽遠忽近,自己難以把握,詩人心中的愛情和現實的殘酷就通過詩句體現了出來。在這句詩詞之中,傳遞出來的悲劇意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描述事物方位的不同變化,展現出自己追求目標的虛無縹緲;第二,通過描述詩人不斷的眺望,展現出詩人不懈的追求意識;第三,通過描述詩人最終還是一無所得,體現出在現實之中追求愛情還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再如,曹植在《洛神賦》之中的名句“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就充分體現出了詩人想去追求自己所愛,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之中,卻充滿艱難險阻的無奈,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之中所蘊涵的婚姻愛情的悲劇意識。
二、別離悲劇意識
在我國古代,古人對于合家團圓的意識很重視,“和”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也是無數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念。但是,在實現“和”的過程之中,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卻又不得不踏上背井離鄉的征程,這就有了別離的一幕。在這樣的背景下,別離時產生的別離之情也就形成了濃厚的悲劇氛圍。在這些悲劇的意識之中,還包含著含笑的離別悲劇和含淚的離別悲劇。
例如,我國唐詩之中名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就充分體現出了詩人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之中,積極奮進,并堅信雖然在此時的別離很讓人悲傷,但是這里面的悲傷只是很淺的,這就是所謂的含笑的離別悲劇。這種離別的悲劇蘊涵的色彩并不是特別濃厚,甚至有一些強顏悲愴的感覺。至于含淚的離別悲劇,這就是充滿了痛楚的離別悲歌。以柳永柳三變的名詞《雨霖鈴》之中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為例,在這些句子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柳永對于此時的離別完全沒有準備,也是柳永內心深處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是一個本身處于極度的安逸狀態,卻突然被一個事件打入了不安定的狀態,從本身的溫馨生活轉換成為了凄涼獨處,自然會給人們一種離別的悲劇意識。在悲劇意識的表達過程之中,又以在秋季的離別更讓人感同身受。這是因為在秋季,詩人的心境恰好和秋季外界蕭索的形象完美契合,觸景生情,詩人的離別哀思也就更容易抒發出來。
三、亡國悲劇意識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于古代王朝的興起和衰落有著一種天然的使命感,國家一旦出現了朝代的興替,在詩人的詩詞之中就可以看出對于王朝興替悲傷之情的流露。例如,在《詩經?黍離》之中,作者借描述故土不再,只留下了滿地的青青黍苗而發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感慨。再者,我國著名的皇帝詩人“南唐后主”李煜在國破家亡之后,發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這充分體現出了詩人在國破之后,對于曾經過往生活的無線追憶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者,如中唐時期,目睹奸相李林甫誤國發出的“屈原辭賦昭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的感慨,都是詩人對于國家大事的關注以及對于國破家亡的深深痛楚。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古典文學史上,悲劇意識一直是我國古典詩詞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對于悲劇意識的應用,也為我國的古典詩詞增添了色彩。詩人通過詩詞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憤懣,讓讀者也透過詩人的筆鋒體會到古人心中的無奈與悲愴。
【參考文獻】
[1]孫昱璐.從“烏”“鶴”意象看唐詩中的悲劇意識[J].云夢學刊,2007(S1):12-15.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蒹葭》是中等職業學校教材語文第一冊詩歌單元的第一首詩,是《詩經?秦風》中的名篇。詩中主人公執著的追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蒹葭》這首詩的學習奠定學生鑒賞詩歌和領略美的能力。詩的語言最凝練,最具音韻美,欣賞詩歌佳作能使我們感受詩人各具特色的情思和文采,同時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加文化底蘊,提高語文素養。
1.2教學目標
1.2.1知識目標
了解《詩經》的內容及表現手法。
1.2.2能力目標
(1)理解“興”這種表現手法在詩中的運用以及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作用。
(2)理解“在水一方”這一意象,從而體會詩歌朦朧凄清的意境。
1.2.3情感目標
感受中國詩歌含蓄的表達方式,培養審美情趣。
1.3教學重點和難點
1.3.1重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源流,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習相關的《詩經》知識,提高語文素養。《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無論是其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還是托物起興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極具代表性,對后世的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興”“重章疊句”也是教學的重點。
1.3.2難點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要借助它來表情達意的載體,引導學生去分析,去體味意象,最終感悟詩人所營造的意境。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初中進入中專,對于語文學習還比較重視,但是由于時展的因素,普遍的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興趣不高,想通過本次課引起學生讀詩、讀古文的興趣。
3.教學過程
3.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引出話題,讓學生回憶所知古典詩詞中關于愛情的經典名句,并由詩引到歌,播放一首關于愛情的歌曲,讓學生來品味是何種情感。一曲結束后,告訴學生如此動聽的歌曲它的歌詞就來源于接下來將要學習的課文《蒹葭》。情感表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創設情境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課的學習。
3.2了解“六義”,初識經典
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課上交流。教師小結。確定重點詩經“六義”。
3.3朗誦全詩,感受韻律
(1)教師播放示范配音朗讀。意在疏通字音,并加強情感的
渲染。
(2)學生朗讀,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用心體會詩中的感情基調。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也能使學生理解課文大意,并為感受詩歌意境打下基礎。
3.4感悟經典,暢談影響
設置問題:“經典體現在哪些方面?至今仍有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分小組討論,教師進行小結。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自主研讀課文。而此題答案的設置涵蓋了我所要展開的所有內容。學生不一定能全答出來,但也不是全然不會說。經由剛才對《詩經》的介紹,相信她們能說到“興”,從書中的注解還能提到“在水一方”這一意象,還能講到重復,反復,對于“重章疊句”這一說法不中亦不遠矣。在教師小結的環節中,先肯定大家的表現,再把我后面要展開的內容PPT出示。
(1)興
(2)重章疊句
(3)審美觀念――含蓄美
(4)揭示一個哲理
3.5走近經典,歷久彌新
這一環節,是對上面學生討論的強調與補充。重點講述“興”和“重章疊句”。
(1)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結合課文:他物,自然景物。
詩中的景:季節(時間):秋 清晨 微涼
色調:冷色調
朦朧、凄迷
景中的情:求而不得,淡淡的惆悵(重章,焦灼,執著),清冷,寂寞
情與景:借景抒情、景中藏情,環境渲染、情景交融。
對后世的影響:
①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②在后世散文中的運用
③金秋九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即將迎來。
(2)重章疊句
因“興”詳細講述了第一章節,余下兩節,學生自讀,通過討論得出余下兩小節同第一小節之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從不同中看出時間的推移,作者情感的變化及情感的加深。
也由此對“重章疊句”做出解釋。
對后世的影響:歌曲的反復詠嘆,副歌重章。
(3)審美觀念――含蓄美
這點學生并不能提到,由老師展開。
①朦朧的意境和情緒:朦朧美,中國第一首朦朧詩。
“伊人”作為中心意象,朦朧不清,飄忽不定。根據練習冊上的題目,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心中的“伊人”形象,最后教師總結歷來對于“伊人”內涵的多種理解。即對詩歌主題的概括。最后引申到“在水一方”這個意境,結構是“追求者―河水―伊人”。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③對后來文化和中國主流價值、審美觀的影響――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4)揭示一個哲理
人人追求目標,但失敗是一種人生常態,成功者鳳毛麟角,要享受過程與追尋的痛苦。
3.6布置作業
布置課的相關作業。
4.創新與特色
4.1切入點新穎
《蒹葭》傳統的切入點是以“三美”為主,本堂課的設計從經典二字切入,探究經典的傳承和歷久彌新。《詩經》原名《詩》,因被儒家奉為經典而稱為《詩經》,風是《詩經》的經典,而《蒹葭》最得風人深致。因而從經典中的經典中的經典切入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學生興趣。
4.2更注重探究手法的一脈相承
4.2.1在探究興的表現手法時,從三個層面展開。
(1)“興”在古詩中的表現通過交流“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以葵起興,最終表達“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的情感。
(2)在后世的許多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寫也都映襯著人物的心理(一切景語皆情語)。
(3)當下開學典禮上領導的演講中,經常會說道:“金秋九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即將迎來……”
4.2.2在理解重章疊句這一表現手法時,聯系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加強對重章疊句表達效果的體會。
比如:歌曲的反復詠嘆,副歌的重章。
緊密聯系下的語言狀況闡述,諸如:“愛你,我愛你,真的愛你,我是真的愛你,我是真的真的很愛你。”相比較之下《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更顯得含蓄雅致。
4.3對內涵的探究更深刻,對學生的成長更具指導意義
《蒹葭》出于《詩經?秦風》,好像是《關睢》的姊妹篇,都是抒寫戀情的。詩樂結合,復沓的章法很相似。當然,《關睢》的復沓有鮮明的層次,每章均有所遞進:從外部環境來說,先是聞睢鳩之鳴而動心,接著是轉輾反側思念,繼而以琴瑟溝通,最后是鐘鼓齊鳴的歡慶。從心理線索來說,從求之不得的苦悶,轉向求而有成的歡樂。場景和心理都有連續遞進的脈絡,層次是清晰的,過程是完整的。而《蒹葭》卻不同,整篇就是一個場景的三次復沓。每一章的前半部分都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
一共十二句,句子的結構和句間的程序是一樣的,詞語完全相同的三句(所謂伊人),不完全相同的九句,共三十六字中,相同的有二十四字,不同的三組共十二字,字雖不同,但是所指的性質(方,湄、)是相近的。這樣的章法,從詩歌來說,明顯重復過度,再加上三章的后半部分: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重復率更高,完全重復的句子六句(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占到一半,不完全重復的六句中,每句只有一個字不同。《蒹葭》和《關睢》章法的最大不同,就是章與章之間,沒有動作和心理的遞進,從場景到情緒都是在同一個層次上復沓。這樣高的重復密度,對于詩曲合一的歌來說,可能并不顯得過分,可是對于脫離了曲的詩來說,卻難免是單調的。但是,在千年來的閱讀史上,那么多的注家,并未有過質疑,相反到了近年,網上卻出現了“古之寫相思,未有過《蒹葭》者”,將其藝術成就列為中國古典愛情詩之首,語雖夸張,但是卻表現了當代詩學趣味的真率。時間的久遠,并未弱化它的藝術感染力,相反倒有與日俱增的趨勢。個中緣由,只能從《蒹葭》文本內部去尋求。
一開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表面上和“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從環境寫起是異曲同工,但是,實際上很不相同。《關睢》是興而比,而這里卻既不是興,也沒有比喻的意味。它是典型的“賦”,可謂直陳其景。八個字中,“蒹葭”“白露”,兩個意象,加上衍生屬性也只有“蒼蒼”“為霜”,就提供了一幅圖景: “蒹葭”加上“蒼蒼”,構成了視野開闊的圖景,得力于“蒼蒼”與茫茫的潛在聯想;而“白露為霜”,不但在色調上與蒼蒼形成反差,而且由蘆葦之蒼蒼隱含著廣闊的水面,又提示了秋晨的清寒和渺遠。所有這一切表面上都是景語,實際上都是氛圍的烘托,其中蘊含著某種清凈空靈之感。這一切都是為了和“伊人”的陰性氣質高度統一。首先,這個“伊人”的出場和《關睢》不一樣,“淑女”的身份是特定的,位置(在河之洲)也是確定的;而“伊人”則不相同,“伊人”是不確定的。朱熹在《詩經集傳》中說“伊人猶言彼人也”這個說法表面上是同語反復,實際上,很有意味。“猶言彼人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那個人啊”,“所謂伊人”就是彼人,那個人。高享先生注曰:“指意中所指的人。”就是我心所指,意念所向,不想把名字說出來的那個人。清人黃中松《詩疑辨證》說:“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妙在“難向人說”,也就是不必明言,心里明白;第二,伊人何在?只能是“在水一方”。朱熹在《詩經集傳》中的解釋也挺到位“一方,彼一方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那個方向”。究竟在何方?自己也說不清。詩意就在這里,好就好在不確指具體地點。朱熹在《詩經集傳》中繼續說:“溯洄,逆流而上也。游,順流而下也。宛然坐見貌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這就很精彩。往上游去,找不成,往下游來,“宛在水中央”,明明看到了,卻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值得推敲的是“宛在”,好像在,就是說實際上并不一定在。朱熹的這個 “言近而不可至也”的闡釋很精彩,整章的傳神之筆,就是這個“在水一方”的確定性和“宛在水中央”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這是一種標準的愛情的感覺,明明是很近,似乎是伸手可及,卻仍然不可企及。
朱熹把這一種用法歸結為“賦”――直陳其事的敘述。但是,這種“近而不可至”的矛盾卻不是現實的,自我與伊人之間的距離不是物理的,物理的距離并不遙遠,就在眼前,可是就是不能到達,反反復復上上下下地奔波而無果。不管是“宛在水中坻”還是“宛在水中”和“在河之洲”,在文字上說,都是水中之陸地。雖然大小不同,但從性質上說,是一樣的意思;然而從詩意上說,卻不是。“在河之洲”的淑女,是實寫,因而是可以“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而“宛在”的“伊人”卻是虛寫,是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可見這個距離不是物理的,而是人的特殊情感使得物理距離發生了變異。正是因為這樣,才不但“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而且弄到最后,居然是“不知其何所指也”①也就是連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究竟在尋找什么了。
作為抒情詩的精彩就在這種飄飄忽忽、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感覺,這正是戀情的傳神之感。詩意的焦點,就集中在這種好像在、又好像不在的渺茫的氛圍之中;明知“近而不可得”還是要走近,明知可望而不可及,還是要“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不厭其煩;在神魂顛倒的奔波中不覺神魂顛倒,在頑強的追求中不覺頑強。
正是表現了這樣的感情,《蒹葭》的密集復沓才沒有造成單調之感。因為其中的意味,并不存在于字句上,而在字句之間,一章之中。故反復之,情意的微妙盡在意象的相互重復、平行、排比、對應、遞進、錯位和統一之中。這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在言外,境在象外,可望而不可及的效果。對于這種效果,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這樣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②像《蒹葭》這樣的意境詩,以意象結構的朦朧、復沓取勝。就每一句來說,可能是平淡無奇;孤立起來,“在水一方”,語近大白話,然其意在言外,在字里行間,意象群落之中有意,意象群落之外有象,平常的字眼在章法的比照中,在意象的斷裂處,在空白中顯出聯系,意象因而增值。可以說是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意無窮”就是意不單一,這就為讀者留下了比較大的空間,詩的讀解就有點紛紜了。
今人陳子展在《詩經直解》中說:“詩境頗似象征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正是因為象征對文本的某種超越性,就有一種往政治價值上去聯想的可能。《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這個說法把所謂伊人變成了周王朝禮制的喻體。從字義來看,并不貼切,因為伊人明明是人稱代詞,周禮則非人稱,明顯牽強。蘇轍在《詩集傳》中把主題虛化為求賢:“有賢者于是不遠也,在水之一方耳,胡不求與為治哉。”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愿見之狀。”
這個說法避免了把伊人直接說成是周禮的牽強,但又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 這個“伊人”在全詩的意境中,自然的聯想是陰性代詞,也就是女性,這一點還由意境的明凈輕柔性質所決定:蒼蒼、白露、水湄,更接近詩經的“淑女”、“靜女”陰柔之美;而賢者只能為男性,所居當有陽剛之氣,蒼蒼、白露、水湄難以相當。固然,“伊”字在古典文獻中,有男性的指代功能,但是,亦有專指女性的功能,相當于今日通用的“她”。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咫尺抵天涯,病成也都為他(她),幾時到今晚見伊呵?”《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那知縣和江都縣同年相好,就密密的寫了一封書子,裝入關文內,托他開釋此女,斷還伊父,另外擇婿。” 宋?朱淑真 《牡丹》詩:“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顏色,從來家國為伊亡。”故五四作家(如魯迅、許地山)常以伊專指女性。第二,最主要的的是追求“所謂伊人”那種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的心態,充滿了戀情的、非理性的顛倒,而求賢正大光明的心態應該是理性的,完全用不著這種遮遮掩掩,二者從根本上不可同日而語。正是因為這樣,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斷言這種“近而不可得”的情緒,實乃中外愛情詩的普遍現象:“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難至矣”這一點上和《漢廣》之“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異曲同工。他引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附錄》說:“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schnsucht)之情境也。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名句云;“望對岸而伸手向往”,后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極障,每托興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減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近代詩家至云:“歡樂長在河之彼岸。”③
錢鐘書先生的愛情說論證是空前充分的,但是,他顯然警惕獨斷,對于更廣泛的象征,他留下了很大的余地:“抑世出世間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悅之情,示向往之境。”④也許受了錢鐘書先生的啟發,近日網友有文曰:“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及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
這樣說當然很開放,很全面,但是,也可能模糊了《蒹葭》的核心審美價值。作為詩,它最攝人心魄的意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藝術的生命當然集中在愛情的朦朧纏綿、捉摸不定。象征是單一主體和多元意味的統一,單一主體是實像,而多元意味是虛像,脫離了實像,任何虛像都不能不瓦解。
――――――――
注釋:
①以上均見朱熹《詩經集傳》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②司空圖:《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2009年1月版。
那日讀到一首民歌,不由得兀自笑了起來。這首民歌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里記錄著:“辰、沅、靖各州之蠻,男女未嫁娶時,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
我笑,是因為民歌很有趣,還因為想起在日本關西旅行時,導游是個漂亮的女子,途中被問到是否結婚時,她回答說結了。幾個男同胞酸溜溜地追問,那個幸運的家伙當初是如何開始第一步的,她笑著,故意用濃重的關西口音模仿男人的粗嗓門說:“姐兒,去喝杯茶?”
原來,不一樣的民間,一樣的借茶傳情。只是咱們的“小娘子,葉底花”,將待嫁的少女形容成藏在葉底的花,羞容半掩,分外動人。設若她同意出來約會,就如同撥開葉子,露出鮮花的真容,那該是何等美艷動人,這樣的約會確實令人向往。這樣的開頭,有些接近《詩經》的“比”“興”手法,但是即便全不理會這些,聽上去也賞心悅耳。這樣的邀請,何等巧妙,何等嫵媚,勝過日本多矣。
“無事出來吃盞茶”,男人可以這樣邀請女子,女子也可以以茶的名義采取主動。鄭板橋有一首《竹枝詞》寫的正是如此情形:“湓江江口是奴家,鄧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這位大膽率真的女孩子,不但邀請看上眼的帥哥,而且留下了家庭地址,可能因為沒有門牌號,所以詳細告訴了對方自己家的特征。
鄭板橋一生除了愛竹,就是愛茶,安于“對芳蘭,啜苦茗”的清貧,向往“茅屋一間,新篁數竿……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的生活,對聯名句“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和“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等,里面都有茶的蹤跡。除了上面這首《竹枝詞》,他的一首“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更是極寫對茶的珍視。他在《揚州雜記》中,還記下了自己因茶結良緣的韻事:某日,鄭板橋到揚州城郊游玩,進一戶人家賞杏花,里面有位老婦人,“捧茶一甌”,請他到茅亭小坐。鄭板橋喝著茶,看到壁間所貼都是自己的詩詞。得知來人正是鄭板橋之后,老太太驚喜地叫女兒出來相見。這家的姑娘打扮得楚楚動人地出來,請求鄭板橋手書他的作品《道情》十首。鄭板橋書畢,又寫了一首詞,流露了愛慕之意,老太太便說:”聽說您喪偶,何不娶了我家丫頭,她挺不錯,又愛慕您的才華。”于是,二人就以剛寫就的那闋詞訂下了婚約。幾年后,這家姑娘經受了窮困和利誘的考驗,鄭板橋也考取了進士,二人終于結為連理。當初的那盞村野之茶,竟吃出了一往情深的選擇,品出了悲歡離合的人生況味,實在頗有戲劇性。
吃茶,吃茶,一杯茶在手,清香裊裊,真味無窮,多少話可以慢慢道來,多少情意可以緩緩表白。如此品茶,難免小兒女之意不在茶,在乎你儂我儂的感情交流,這和禪宗的機鋒語“吃茶去”的境界當然迥異,但是各有各的真趣。況且,愛情也是千百年來參不透的禪呢。
有情也好,無情也罷,吃茶去!
古代詩詞是語言大樹上的“繁花嫩葉”,它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厚重文化,它傳達出中華民族的情深思想,它展示了民族語言的綽約風采。讓我們徜徉于古詩苑,詩意地棲居,驅遣想象去領悟其美麗,在縱橫馳騁之中打造出具有創意的美文來!
【病文展示】
古詩詞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寶中學 張 柳
我十分喜愛古代的詩詞,其優美的意境,感人的情懷,讓我感動不已。對于古代詩詞中與水有關的名篇佳作格外鐘情,那些寫水的名句凝煉生動、含蓄雋永,讓人讀之回味無窮!(此段緊扣文題,運用對比凸顯了自我對古詩詞中水的喜愛之情,但平淡單調,難以調動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表示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凄美的畫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選例很準,但沒有進行評點,給人印象不深。)
水是相思
且看王觀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是一首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皺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此段中心意思不鮮明突出,并且沒有結合自我閱讀的感悟來作分析,使得詞中的情感無法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如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枚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此段要緊扣“不勝枚舉”一詞,大量引述名句,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與藝術美感,并且最好運用議論之筆來點化其藝術特色,讓人從中受到啟發,體會其內在意蘊!)
水,不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詩詞的絢麗之花,讓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此段倘若能對上文作個總結就更妙了!)
【升格建議】
本文以三個小標題準確地凸顯出古典詩詞中“水”的意蘊,十分到位。其選例也十分典型,語言也非常流暢,但其硬傷也顯而易見。倘若在如下方面作些修改,一定能提升文章的檔次:一是文章的開頭如失其抒情的力度:二是在行文中要大量引述關于“水”的名篇佳句,并且最好結合自我的體驗來品出直情韻,在馳聘聯想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三是要以議論之筆對其名篇佳句作評點,其特色要讓人一讀便心領神會。
【升格佳作】
古詩詞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寶中學 張柳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于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水的形象無處不在:“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揭開《詩經》的封面,只見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翻開《楚辭》的篇頁,你會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帶淚的詩行。先秦時代的水流,流過漢魏六朝,流過唐代詩人的篇章,在宋詞中也波光瀲滟,浪花飛濺。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凄美的畫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被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描寫織女的機織生活,寫她因相思而無心織布,淚流如雨。最令人感嘆的是:詩中不寫河漢的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視。
水是相思
水難以逾越,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給人帶來了痛苦,因此大多數詩詞抒發的是相思之苦,或為友情或為愛情,成語“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證。且看王觀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是一首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皺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闋活潑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感傷,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如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枚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虞美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的《江城子》);“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的《一剪梅》)……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縱觀所有詩詞佳句均從不同角度,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相似特征之間建立聯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觀之,水之意象千古流芳,見證了歷史的古往今來,見證了古今人類的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結了永恒與短暫,亙古與瞬息。水,不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詩詞的絢麗之花,讓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
【簡評】
本文整合與水相關的詩詞名句,以水之意象統領全篇,為我們洞開了古代詩詞中最唯美的天空,讓我們在流水落花中感知出詩詞的魅力無限!本文開篇總寫水之千古長流,其詩詞作品也因此而流芳千古,然后用其千變萬化的佳作名句,分析其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品出其內在意蘊之所在,從而讓我們深刻感悟:水與詩詞交相輝映,互放光亮。行文中采用小標題構思行文,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其語言準確,簡潔生動,更加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導教師黃松海)
【升格啟示】
走進古詩苑,我們要有善于發掘美點的慧眼,要讓詩詞的亮麗去點燃讀者的激情,并且要激活思維,結合自我情感體驗,在縱橫馳騁之中,揮灑自我的個性,打造出靚麗的美文來。寫好此類文章,同學們不妨從如下方面入手:
一、融入個人體驗。
寫作品讀詩詞之文,同學們首先要細心地鉆讀其詩詞,對于其情韻與技法要熟爛于心,只有這樣才能鮮活地進行解讀。其次是在寫作之時,須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與感悟,這樣才能打動人。才能創造出自我心中的“詩情畫意”。
二,抒寫獨特感悟。
寫此類作文,還須跳出作品,去調動自我生活的積累,用已有的經驗去匯兌詩詞的情意,從詩詞中受到啟示,去感悟自然、社會、人生。讀杜甫的“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句,你也許會從中悟出表情達意的高超技藝;讀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句,也許會勾起你對往事的回憶;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也許會讓你發現親情、友情、鄉情的可貴……也許因為作品的蘊含哲理,讓你重新認識自我、社會、自然。跳出詩詞來作文,就是對詩詞重新的認識,構建自我的感悟,寫出個性意識。
三、大膽突破創新。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詩歌的語言就是意象的語言。古人說“詩言志,歌詠言”,這里“志”是表達意象的,即“托物言志”,“假象見意”之意(皎然《詩評》)。“物”、“象”就是詩意的載體。
愛情詩在詩歌藝術的苑囿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雅士為之歌詠。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圖的《會飲篇》里說,人原來是一體,上帝要懲罰他的罪過,就把他截為兩半,才有男有女,所謂“愛情”就是這已經割開的兩半要求會合還原為一體。愛情是人類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因此作為愛情詩的意象也必然是經過詩人反復錘煉的,也是最耐咀嚼的。
新教材第三冊高密度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優秀詩篇,其中直接描寫愛情的就有《我愿意是急流》、《邶風靜女》、《迢迢牽牛星》、《雨霖鈴》、《鵲橋仙》、《一剪梅》等共六篇,涉及愛情的還有《衛風氓》、《孔雀東南飛》等。要賞析這些詩歌,首先得賞析它們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中裴多菲作為抒情主人公對心上人傾訴,愿意是“山里的急流”、是“河邊的荒林”、是“山巖上的廢墟”、是“山谷底的草屋”,只要如同“小魚”、“小鳥”、“常春藤”、“爐火”般的愛人能活得很快樂幸福,而且在詩節的末尾,為襯托已成長為“珊瑚似的夕陽”的愛人的輝煌,他愿意是“云朵”、是“破旗”,在詩里作者有意把抒情意象設計得非同尋常的破敗、貧瘠、荒涼,可是正是這樣的意象卻收到了比華美、富饒的意象更能打動人心的效果,這樣的甘于奉獻、犧牲,讓哪一個懷春的女子不為之所動?所以三個月后,尤麗亞就和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了。這樣的情感意象表達不光感動了尤麗亞,其實也感動了所有讀這首詩的人。這就是意象的妙用,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說過,“詩人應該選擇有‘特征’的的東西”,也只有“特征”的東西,才能給讀者深刻、鮮明的印象,迅速真切的喚起讀者的想象、聯想。
《邶風靜女》中作者以客觀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古老的愛情的美麗及魅力,在第一章,用了動作意象“搔首踟躇”再現了一個焦急不安的,幸福緊張的癡情小伙兒,同時一個可愛美麗的女孩形象也躍然紙上。接著在第二第三章又通過小伙回憶“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讓我們感到了詩人“寫神寫形之妙”,按常理,彤管肯定比荑草貴重,但是作為表達愛情的信物的“荑”畢竟是她親自跋涉遠郊采來的,物微而意深,禮輕情意重,如果說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戀人紅潤的面容,那種“悅(說)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有著特定內容的真情的理解與珍視,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進入了追求內心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將長成茂盛的草叢,預示著愛情將會被進行到底。詩歌的最后兩句的獨白揭示愛茅草其實是愛屋及烏,卻也別具真誠、率直的純樸美。對這樣一位癡情的男子的一腔真情,我們能說什么呢?唯有感動罷了。
《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離情比較出色的詩篇,在中國關于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在《詩經》里已經提到,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在曹植的《九詠》里“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已經明確他們是夫婦了。而此詩比曹詩略早,意象也定為天上的這一對,其實作者更想表達的應該是地上的無數雙。織女的素手撫弄著機杼,卻淚如雨下,這些動作意象傳神的刻畫了一個因相思而無法勞作的女子形象,那阻隔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兩人相隔并不遙遠,雖只一水相隔卻相視不得語。于是這既“清且淺”的水就成了阻礙天下眷屬們團圓的不可逆的勢力,是專制,是衛道士的象征。“盈盈、脈脈”兩句又把一個飽含離愁的形象刻畫的逼真又生動。
《雨霖鈴》是“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的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戀人的惜別之作。詩歌開始就用“寒蟬”、“驟雨”、送別的“長亭”等意象來渲染了一個清冷蕭瑟的送別之秋。“留戀處,蘭舟催發”,是實話實說,卻也是以精練之筆刻畫了留戀與催發的矛盾,多么想與心上人再呆一會兒,可惱人的催促不時在耳邊響起。于是就有后面的非常經典的動作意象“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語言通俗而感情真摯,使人身臨其境也恰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后來有很多的寫離情的句子都不及這句的擲地有聲。爾后的“千里煙波”、“沉沉暮靄”又對離別加以著色,使得廣闊遼遠的空間都充滿了濃密深沉的煙靄,也充滿了濃密深沉的離愁別緒。詞的下片有可與東坡相與爭勝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據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三個名詞三個意象,構筑了一個這樣優美的意境: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氣氛之凄清,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全再現于畫面之中。陳植鍔在《詩歌意象論》一文中說:“
一首詩歌藝術性的高低,取決于語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詞作之所以被千載傳誦甚至被人奉為至愛,其意象的成功運用確是功不可沒。
《鵲橋仙》是又一首以牽牛與織女為題材的作品,“纖云”“飛星”這兩個物象在詞作者眼里一開始就具有人情味兒,纖云弄巧為的是展示織女織造云錦的巧手,飛星也為傳遞他們的離愁別恨而飛馳長空。接下來的相會場面更是驚心動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久別的情侶在金風玉露之夜,在盈盈的銀河之畔相會了。“金風玉露”代表冰清玉潔,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尚純潔的愛情自然勝過人間無數。“柔情似水”,那如水一般斬割不斷的柔情,在一年一度只此一次的七夕相聚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只好把心頭的相思愁緒化作一掬清淚灑在這迢迢銀河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作為結句,使全篇為之一振,是它把凄凄艾艾的別情點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因而使得此詞的境界遠遠超出同時代的同類作品。
《一剪梅》也是相思懷人之作,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中有兩個意象“香殘的紅藕”、“玉簟”,表明了季節,烘托了心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感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獨上”二字含義頗豐,點明了處境也揭示了離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句中“雁”、“月”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鴻雁傳書,憑月抒懷,詞人在這里同樣也是望斷天涯,神馳象外,她也是盼云中錦書以至于望穿秋水。下片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寫的是落花流水之景,而所喻的則是人生、年華、愛情等,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寫自己的愁苦之時,還推己及人,可見兩心之相印,足以證明雙方愛之篤,情之深。也正因如此,人各兩地,心籠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如此纏綿婉轉的情感表達,除了作者有自己親身感受的原因之外,使用意象的成功也是至關重要的。
以上是直接描寫愛情的詩歌,其中涉及到愛情的《孔雀東南飛》中也使用了兩個很典型的意象“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詩句用“蒲葦”、“磐石”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只可惜在強大的阻力面前這種對愛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
把優美的愛情詩歌選進高中教材也是與時俱進的必然,作為文化遺產或文化傳承中的精華,當代中學生理應汲取,而不是回避,高中生心理、生理雖未完全成熟,但對于越來越低齡化的“早戀”現象的耳聞目睹,使得他們早就認識接觸到這類個人情感的敏感話題,為避免社會不良文化、庸俗文化對他們的誤導、誘惑,語文學科勇敢地站出來肩負倡導健康、高尚的情感的使命,通過文學藝術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讓學生感受到人類心靈世界的豁達與開闊,人類情感世界的美好與高尚,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語文教育與人格教育是緊密聯系的,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古詩文博大精深,意境深遠,飽含哲理,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性情,加強道德修養,塑造高尚人格,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把握這一契機,讓古詩文的美穿越課堂,走進學生的心靈。
一、增強民族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古詩文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只要用心體會,情感就會受到感染。《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他為了維護國家,拒絕與秦國換地,大義凜然,不畏,敢于犧牲,與秦國作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并準備拼死刺殺秦王,直至同歸于盡。他的大智大勇和寧死不屈的行為,終于折服了秦王,最終勝利地完成使命。唐雎這種維護國家領土的尊嚴,必然會感染到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激起民族的責任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品質。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貞的民族氣節,有著不朽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至今鼓舞著多少志士仁人。諸葛亮在《出師表》流露出為了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自己的效忠心愿,他在準備北伐曹魏出兵之前,給劉禪寫下了這篇奏疏。諸葛亮為了統一中國,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最后病死于軍中,年僅五十四歲,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這種愛國熱情,一定會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珍惜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岳陽樓記》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觀滄海》寓情于景,氣勢磅礴,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出塞》、《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篇意境開闊,氣勢恢宏,奔放豪邁,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蕩滌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崔顥的《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開闊的視野,生機勃勃的明媚風光,作為遠景襯托出黃鶴樓遠眺漢陽、俯瞰長江的挺拔氣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與思鄉的幽怨交織在一起。黃昏的霧靄悄悄地在江心聚集,鄉愁也在詩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氣氤氳,鄉愁依附在縹緲的煙波中,形成一個悠遠渺茫的意境,蕩滌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摒棄那些曾經對家鄉、親人的麻木,找回那份純美質樸的情感。親情便是那絲絲縷縷的牽掛。《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廣闊浩渺,氣象千變萬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表現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皓月千里,靜影沉璧”,則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明麗、寬闊安逸。
古詩文的美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親情美、風景美,愛情也很美。《詩經》中的《蒹葭》描寫的就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個清秋的早晨,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可伊人卻若隱若現,給人一種隔霧觀花、朦朧縹緲之感,愛卻因為這“朦朧”和“距離”更顯得動人。現代的中學生,個性張揚,容易浮躁,古詩文的文化精髓,可以撥動他們的心靈之弦,有了這種真、善、美的心靈,他們的心理才會更健康。
三、激發學生的奮斗動力,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
古詩文有很多都是積極向上、關注現實的篇章,對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曹操《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詩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句,讓我們了解詩人寧愿自己受苦,都希望天下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他的崇高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對理想的執著,不畏挫折的堅強,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它將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總之,古詩文很多名篇名句確實可以激勵我們的學生,所以應該引起教學的重視。
中國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悠悠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華情。傳統文化是不能摒棄的,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對我們個人品質、道德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從小學學起,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單元課后穿插古詩詞的背誦閱讀
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精練,思想深遠,記錄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詩詞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詩詞可以說是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在全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都有古詩詞的學習、背誦,而且篇幅很大,內容形式也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冊第一單元,課后穿插的三首古詩《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現了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于奮斗的堅強品質。還有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映了作者對母親的真摯而深厚的敬愛、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于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后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算子》,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二、在單元課后穿插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等
寓言、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耳熟能詳,像《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白蛇傳》、《牛郎織女》等,都是經典的寓言和傳說故事。寓言往往通過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詼諧幽默,令人難忘。往往讓人們摒惡從善,凈化心靈,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歷史故事則具有很深厚的歷史背景,從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禮節、習俗、節日。比如,小學語文的歷史故事《負荊請罪》,告訴人們不但要知錯能改,還要具備寬容大度的品質,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學生就能體會出很深的文化內涵。再有,小學語文閱讀人教版第八單元的傳說《牛郎織女》,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愛情的向往,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乞巧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的真正來源。還有端午節、寒食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加強對這些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的閱讀,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三、在單元課后穿插中國四大名著的章節選讀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說的形式開創了語言敘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們分別介紹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對文化的影響,有很鮮明的標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歷史的縮影。無論以浪漫主義敘述還是以現實主義敘述,里面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形式都是中國所獨有的,值得深入學習與研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于《三國演義》,當時三國鼎立,劉備聯孫抗曹,但雙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間表現出了孔明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也表現出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氣嫉妒。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出自于《水滸傳》,《水滸傳》主要塑造了108個好漢的英雄形象,所選章節就表現出了魯智深的智勇雙全。對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較難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狀況,然后才能分章深入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加大對古代文化的研究,熟練文體格式。也可以穿插一些《詩經》、《論語》等經典篇章,需要細心地揣摩,循序漸進。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滲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現在的思想推陳出新。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論文摘要】: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二者的演變及其關系:第一方面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第二方面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樣聯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第四方面從藝術技巧角度來說.
縱覽中國古典詩詞,大凡能夠在詩詞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獨領的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傳。這些詩詞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優美,有的意境壯觀,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蒼涼、、、、、、當繪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時,是由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產生的藝術效果。
意象作為一個概念,在古代被廣泛使用,卻沒有一個確定的含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一文中對前人關于意向的含義進行了歸納,大致有四種: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簽》卷二引王昌齡語)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姜夔《念奴嬌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說的藝術形象,如:
意象大小遠近,皆令逼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八)
孟東野詩,亦從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氣不無斫削耳。(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綜上可知,對于意象這一概念的論述和闡釋是見仁見智的。既便如此,他們似乎有著某些共通之處。而這個共通之處好像又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狀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說不清道不明。
為此,我僅從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為象和意,暫把這它們作為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周易·系辭》說:“圣人立象以盡意。”“以象立意”。我認為意象是以象載意的,即以象的物質載體承載內涵豐富多樣的主觀的意。意象原本是一個整體,一個新質,它既不是單獨的象,單獨的意,也不是象與意的簡單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整體;既有象的外在表現,又有意的內在情韻,二者和諧統一而成意象。
首先,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與物質,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象是物質性的東西,是第一性的,客觀的;意則屬于意識范疇,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與事。而意則包括人內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認知。象是意的物質基礎和載體,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識。例如,王充在《論衡·亂龍》里所舉之例:
禮,宗廟之主,以木為之,長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廟、、、、、、雖知非真,示當感動,立意于象。
一個長尺二寸、用木頭做的靈位,它本質是一塊木頭,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識上的東西。但后人卻以此來懷念先祖,祭奠圣賢,表達一片赤誠之心、敬仰之情。為什么后人在看見一塊木頭——靈位時,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情感?因為此時的木頭已不再是木頭了,它是人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頭是象的具體表現,赤誠之心和敬仰之情則是意的具體表現。二者豈不是和諧統一在一起了嗎?這個表現不僅具體可感,而且抽象可悟。這和先民的圖騰崇拜一樣。
然而,這只是早期的對于意象的認識和理解,并沒有入詩。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些負載著意的象,即意象,也隨之逐步進入較為高級的文化領域——詩歌和詞。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和《楚辭》中大量使用意象,這使得詩歌意境優美,令人賞心悅目。同時,這不僅開拓了詩歌的藝術境界,也提高了詩人和后人的審美水準。例如,《詩經》用“關雎”比喻愛情,用“青蠅”比喻阿諛奉承的奸惡小人;《楚辭》用辟芷、秋蘭、木蘭、秋菊、芙蓉等比喻不與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潔品格、、、、、、這些象都滲透著詩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隨之逐漸發展到一個客觀的單獨的象都能承載一些內涵豐富而旨意深遠的意了. 例如杜鵑鳥這一象。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思歸的情思。
還有像月亮、鷓鴣、鴻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觀的象,最終都負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終成意象。這就是客觀的象與主觀的意的對立統一。
其次,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他必然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制約,并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間詞話》)詩詞“有境界”,我們大多會覺得它很美。意境是由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客觀的象本來是無所謂美與不美的,當人關照客觀的象,這個象就能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機結合體——意象當然也就是美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人的大腦逐漸被改造,因而對客觀的象的認識也逐漸發展了。這個發展是象所負載的內容由單一變豐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而象所負載的內容即是意。例如,大自然“云”這個象,可能先是產生“愁云”這一意象,這時它便承載著憂愁、焦慮等意;隨著發展而產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內涵便愈來愈豐富,含有貧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對春的喜悅感受,對親友的思念、、、、、、例子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以象立意”。我認為在詩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意是美的內容,是在具體形態(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二者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不可分離,是辯證統一的。同時,美的內容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卻可以是多樣性的。那么,意也可以通過多樣性的象來體現。例如, “憂愁”這一意(情感),“詩仙”李白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用明月和白發比喻憂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用流水寫憂愁;蔣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 用時節的變化來寫憂愁;李易安有“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醉花陰》),用薄霧濃云的天氣比喻憂愁、、、、、、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真善美的辯證關系來看象和意。真,是指各個物種自身的自然狀況及其內在的客觀規律。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觀規律應運而生的,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意是在具體形態(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它是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它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這還不足以產生美。狄德羅說:“真、善、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變成美了,善也就變成美了。”只有真與善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出來,它才能成為審美對象,具有審美價值。而象和意的有機組合正是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出來。所以,其有機統一體——意象正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真和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善的具體而光輝的形象。所以,這個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樣聯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就需要我們大腦豐富的想象力。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經分為詩人之意境、詩歌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我們不妨也把象和意分為詩人之象和意,詩歌之象,讀者之象和意。詩人通過想象和聯想,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個性等傾注于客觀的象,使客觀的象負載著意,從而使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同時,意也有了生動具體的外在表現。此時,詩人眼中的象是詩人之象,詩人的主觀意識是詩人之意。語言是意象的物質外殼。在文本中,詩歌只能展現出一個個的字詞,這些字詞往往又是客觀的象的名稱化,而不能體現出意來。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的詞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詩歌之象。而當讀者在閱讀欣賞文本時,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與聯想)激活自己的各個審美細胞,把象呈現在大腦中,然后根據自己的“因素”再現出一片有意韻的畫面,以此來調動和觸發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讀者所欣賞的象就是讀者之象,讀者所產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讀者之意。這里,詩人之象、詩歌之象和讀者之象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它們是客觀的,同一的,不變的。而詩人之意和讀者之意卻是有差異,有時甚至很大。這是由于詩人和讀者所處的時代、地域環境、生活閱歷、情感歷程、思維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而且,這也是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有差異的原因。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先,是詩人通過他的視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詩人之象描繪出來,由此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幅壯闊的畫面,同時在這畫面里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詩人之意。在文本中體現出的是這首詩歌的語言。在這一層面我們是體味不到詩人有什么思想韻籍,無非是一些象:白日,遠山,黃河,高樓——詩歌之象。但是當我們(或讀者)的大腦被激活了,進入審美這一高級層面,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這些象有機組合,并且以意賦予象,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畫面: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前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但如果讀者沒見過黃河,怎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親奔騰之勢?如果讀者所處的是一馬平川,目之所及皆是一望無垠,怎能體會“千里目”這一詞蘊涵著詩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哲學?這就很可能造成詩人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即就是詩人之意與讀者之意有別。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的差異也就很容易說明了,這就不加以贅述。
這就是詩人和讀者借助自己的豐富想象與聯想把自己的意(生活閱歷、人生情感、志向志趣)附加給象,從而把二者統一起來傳情達意。
最后,從藝術技巧角度來說,詩歌的象能負載意是通過人們(這里指詩人)的各種手段而完成的,這個手段則是使象藝術化的過程。例如象征這一寫作手法,《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象征如下解釋的:“①、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火炬象征光明。②、用來象征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火炬是光明的象征。”(《現代漢語詞典》1378頁)第二種意思跟我們的論題無關,第一種說法又并不十分準確。我則傾向于崔錫臣先生的看法: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崔錫臣著《修辭方法辨析》)。象征即是“以物征事”,簡稱象征。請注意,這里用的是“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非常直白地把意思直接地說出來;說出來也可以,但不能叫做象征。通過象征,象暗含著意,讀者讀到象的時候就會立刻領會出象所承載的意。有些象已經固定具有某種意了: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品格高潔的隱士幽人,蓮和蘭象征品質高貴的君子,秋雨梧桐暗含悲傷凄涼之情,白發暗含年近遲暮或憂愁,額上皺紋暗含歲月滄桑桑、、、、、、再如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楚辭》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還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使用,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的聯系為和諧的一體。
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的發展演變是經過歷史的演進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而逐步走向豐富和完善,是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不斷提高的表現,同時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的提高又推動著意和象的和諧統一進程。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三版)之 中國古典詩歌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2.陳節注譯.詩經注譯【M】廣東省出版集團 花城出版社 2007年4月
3.湯漳平注譯.楚辭【M】中國古籍出版社 2007年4月
4.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國維著 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M】 中華書局 2003年4月
在不同的俄漢文化中相同樹木的象征意義有的基本一致,有的卻存在天壤之別;有的樹木在俄羅斯文化中有象征意義,而在中國文化中卻什么也不代表,反之亦然。
一、中俄文化中樹木象征意義的典型代表
(一)俄羅斯文化中的白樺樹
俄羅斯文化中的白樺樹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樹木。它在俄羅斯民眾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白樺樹樹枝有祛病健身的功能、樺樹皮焦油可做油及木材的防腐劑:同時,樺樹木材堅硬,蓋房、做家具等都離不了它。
俄羅斯的不少習俗和白樺樹有關。高爾基曾在?В людях?作^這樣的描寫:(Повар) видимо, только что пришёл из бани C от него пахло берёзовым веником...(看來,廚師剛從浴室出來,他身上有一股樺樹枝條的清香……)(《在人間》)俄羅斯人的訂親儀式上也少不了白樺。В.Даль(達里)在《現代大俄羅斯語詳解詞典》中有這樣的記載:Берёза, как ответ свахе, согласие, осина, ель, дуб, отказ(用樺樹枝回答媒人,表示同意,用松樹枝、云杉樹枝和想樹枝?回答,則表示拒絕)。
許多宗教儀式也少不了白樺樹。例如,在圣靈降臨節,俄羅斯人用白樺樹枝裝飾房屋、街道以及教堂的墻壁和供臺。這不僅是為了美觀,為了增添樺樹的芳香,而是為了祛病消災,去除惡魔。
白樺樹是俄羅斯人最喜歡的樹。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白樺樹是少女和女性的象征,體現女性的溫柔、柔情和美麗。俄羅斯人常用молодая(年輕的)、гибкая(靈活的)、стройная(苗條的)、белая(潔白的、свежая(鮮亮的)、кудрявая(蓬松的)、тонкая(纖細的)等美好的褒義詞來贊美它。
隨著時代的變化,白樺樹的象征意義也在不斷的豐富和充實。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白樺樹還象征著故鄉和祖國。
當人們談到祖國,就會想到白樺樹。1941年,詩人西蒙諾夫(К.Симонов)在《祖國》一詩中寫道;
Да, можно голодать и холодать,
Идти на смерть...Но эти три берёзы
При жизни никому нельзя отдать.
是的,可以受凍挨餓,可以面對死亡……但是,只要一息尚存,我們的白樺樹決不讓給別人。
在俄羅斯文化中,像берёза這樣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詞語,尚為數不多。在我國北方地區也大量生長著白樺樹,但是白樺樹在我國就顯得低調多了,白樺樹的使用價值很高,但是在漢文化中幾乎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漢文化中的“歲寒三友”――松、竹、梅
松樹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由于松樹四季常青,不畏酷暑,不懼嚴寒,它在漢文化中有著品德高尚,不屈不撓的象征意義。
竹子挺拔翠綠,在漢文化中,素有高貴素雅的美名。竹子有節,故而被用來比喻人有高尚的品德和堅貞的節操。竹子空心,故而被用來比喻人有謙虛的美德。
梅花在冬末春初,百花尚未復蘇之時開放。梅花潔身自好有傲雪斗春、清高芳香、在惡劣環境中保持玉質冰姿的品格風采。
蒼松的堅貞、翠竹的節操和臘梅的傲骨是華夏民族所崇尚的美德,它們是從這些樹木的自然秉性中得到的啟迪和聯想。在俄羅斯文化中,除了松樹常用以襯托陰沉、壓抑的景色,如有貓頭鷹在上面棲息則具有神秘的色彩,此外,竹和梅幾乎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中俄文化中象征愛情的樹木
(一)俄羅斯文化中的花楸樹是象征愛情的樹木
在俄羅斯文化中,рябина(花楸樹)是俄羅斯民族的愛情樹。在世界各地約有80種,俄羅斯的花楸就有34種,所以俄羅斯人把它稱之為俄羅斯的樹,看作是故鄉、家園、愛情的象征。
春天,花楸樹是男女青年約會的見證,相愛的人們向它傾訴內心的秘密和感情。至今仍在我國廣為流傳的俄羅斯歌曲《烏拉爾花楸樹》(原譯為《山楂樹》)唱道,姑娘同時得到兩名青年的求愛,他們都在花楸樹下等待她,讓她做出選擇,姑娘就請花楸樹幫她出個主意(Милая рябинушка, сердце подскажи!)秋天結滿紅果的花楸樹在之人筆下被譽為“秋天森林的女王”(красная рябина C царица осеннего леса),“穿紅裙的美女”(В родном красном сарафане, ...Глядит красавица моя),它象征著即將出嫁的少女,因為根據古老的俄羅斯習俗,新娘子必須身穿鮮艷的紅裙。俄羅斯人認為花楸樹是苦澀的,花楸果是苦澀的、鮮紅的。
花楸果經歷秋末初冬之后,變得越來越甜。由澀變甜,這象征著人生的兩個階段:從爭吵到和睦,從磕磕碰碰到真摯相愛,象征著春天萌生的、然而朦朧和膽怯的情感發展為成熟的愛情。
也許是由于花楸樹吮吸了寡婦的淚水和鮮血這一迷信說法的緣故,俄羅斯的東正教徒認為它是一顆苦樹,而苦樹的樹枝是不能用于宗教活動的儀式,不能進入教堂的。除此之外,花楸也是墓地上常見的樹木。
花楸樹也生長于我國中部和北部,但在漢文化中沒有這樣的象征意義。
(二) 漢文化中的相思樹
在漢文化中能與之相對、被認為是愛情樹的自然是相思樹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魚雁傳書,紅葉傳情。在漢文化里最能象征愛情地久天長的非紅豆莫屬,所以紅豆也稱作相思豆。“相思樹上相思葉,相思葉落相思生。”秋天是收獲愛情的浪漫季節,紅豆這棵愛情樹也在這時候成熟了。相思樹相傳為戰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兩人愛情忠貞不渝,至死仍幻化為雌雄相思鳥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后因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三、中俄兩國文化中象征意義相近的樹木――美麗悲傷的柳樹
在俄羅斯文化中,ива(柳樹)有雙重的象征意義。一方面,它是美麗的,如詩人費特(Фет)在《柳樹》中這樣贊美它:
Сядем здесь, у этой ивы...
Ветви сочные дугой
Перегнулись над водой,
Как зелёный водопад.
讓我們就坐在這顆柳樹下……翠綠的枝條彎彎地垂在水面上,仿佛瀉下一道綠色的瀑布。
另一方面,柳樹還常常表達悲哀的意義,常用的修飾語有грустный(悲傷的)、плакучий(好哭的)等。如грустные ивы листвою/ Ночи навстречу ивами。悲的柳樹迎著黑夜沙沙響。柳樹也是墳地的喪樹之一。
漢文化中,古人是崇拜柳樹的。在他們看來,柳樹有極強的生命力,樹斷了會長出新枝,樹枝不管倒著插,還是橫著插,都會存活。現在仍常用的俗語“無心插柳柳成蔭”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一點。柳樹總是最先在初春的寒氣中吐出綠芽。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落山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認為太陽正式在柳樹的山谷里得到生氣,獲得力量,第二天清晨從東升起時才能那么新鮮、光明、溫暖。故而在古代柳樹常被用作消災祈福的工具。
柳樹象征著春天,如“春風楊柳萬千條”;象征女子美麗,通常是指纖瘦柔弱的窈窕女子。如“柳眉”形容女子細長秀美的眉毛,“柳腰”形容女子腰肢柔軟,像柳條一樣。而往往以柳樹來形容的女子除了美麗柔弱一面外,常常有感傷的一面。柳樹的這層象征意義在中俄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是基本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中國古人送別時,常常折柳樹枝送給友人。折柳贈別是對友人的祝福。《詩經》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又有“留”的讀音,后來成了象征離別的意象。而這個象征意義在俄羅斯文化中是沒有的。
四、象征意義反差極大的樹木――白楊樹
在俄羅斯文化中,осина(白楊樹)是一種不祥樹。古時候人們認為白楊樹有某種魔力、妖法,能祛病壓邪。自公元988年羅斯接受東正教之后,俄羅斯人把白楊樹視為極其可惡的樹。Осина проклятое дерево, на нём Иуда удавился, и с тех пор на нём дрожит.(白楊是可惡的樹,猶大在白楊樹上吊死,自此之后白楊樹枝就一直發抖。)Осина и без ветра шумит.(不刮風白楊樹也沙沙響。)白楊樹戰戰兢兢抖個不停,這是它所具有的“膽小,怯懦”的象征意義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俄語中,常用“顫抖的白楊樹葉”來形容人們害怕的心情,如дрожит, как осиновый лист; трясет, как лист на осине。因而白楊樹枝與宗教儀式是無緣的。
俄羅斯人認為白楊樹是苦樹,故而有“горькая осина”的說法。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都必須避開白楊樹。民歌中唱道:Под берёзой целовались, Под горькой осиной расставались.(在白樺樹下接吻,在白楊樹下分手。)
在漢文化中,白楊樹卻倍受人們喜愛,白楊樹所象征的都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描寫白楊的文章被選入小學課本,用以歌頌在惡劣環境中堅韌上進的精神。我國著名作家矛盾在《白楊禮贊》中寫道:“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不可或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白楊樹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在漢俄文化中的反差最大。
漢俄文化中都包含了某些樹木的象征意義。但是表達的象征意義卻不盡相同。由此得出,漢俄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審美是有差異的。漢文化中樹木的象征意義主要基于樹木本身的特點,少數源自民間傳說,即便是源于民間傳說的象征意義也是和樹木本身特性相聯系的。俄羅斯文化中樹木的象征意義雖然一部分也是基于樹木本身的特點,但是它的產生更多的是和和宗教傳說有關。從這方面可以看出漢文化更具理性的一面,與漢文化相比俄羅斯文化中的樹木象征意義就顯的感性多了。
參考文獻:
[1]Толстой Н.1995.Язык и народная культура.[M].
[2]Ракша И.1997.Здравствуй, Дерево! ?Работница?.[M].
[3]Чиненный А.И.и Стоян Т.А.1996.Этикет на все случаи жизни.[M].
[4]С.И.Ожегов.1991.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
[5]劉光準,黃蘇華.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譚雪純,朱玲.《中國語言精粹》[M].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
一:進入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像的相差甚遠。早些年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書或筆記本的扉頁上都認真地寫著最喜歡的詩句,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并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后,望著學生一臉冷漠,筆者心中塞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筆者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是應付檢查。
這些情況,我陷入了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能否迎合學生達到一種默契,或許古典與流行之間就有一種默契。
[案例原因探尋]
經調查了解,這種現象并非筆者所教的學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筆者想: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的減退?如何才能重新喚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呢?
由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開始了深一層地思考。
(一)造成現狀的客觀原因:
1課本中所選的某些詩篇確實與學生有一定距離,不能吸引學生。
如《離騷》,就有不少學生反映這首詩古奧難懂,提不起興趣。《離騷》雖然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源頭,距離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雖然前面學生已經接觸了《詩經》,但對于楚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從字面上看,障礙特別多,學生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槍殺了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激情。
不少教師平時教上古典詩詞,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的多,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詩詞鑒賞課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讀課。而事實上古典詩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賞古典詩歌的課堂上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詩詞鑒賞課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造成現狀的主觀原因
現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認識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1、“長一點的詩歌,學起來費時費力,又難懂,學了就忘”
這是一種畏難心理。學生生性好動,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記憶深度不夠。許多同學看到課后“背誦”兩個大字就頓生反感,讓他們自覺靜心背背古典詩歌是不容易。而實際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鬧中輕松學好語文同樣也是不太現實的,要想在學習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為了考試,我愿意在語文課堂上讀讀古典詩詞,在課外我從來不讀這些詩詞”
這些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抱著這種應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
案例描述
具體古詩詞的教學操作中我選擇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一、導入新課:
借助流行歌曲來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讀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聽聽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教讀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教師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胭脂淚》;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聽王菲演唱的現代版的《明月幾時有》;通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誘導學生不再拒絕古典詩詞,沉浸于詩詞,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
二、比較鑒賞:
在鑒別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學生與詩人和作品的感性溝通,加強了詩詞的理性體悟。
1,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并且展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臨江仙》)歌曲和歌詞,借助音樂體味和感受這首詞和蘇軾的詞異曲同工,同為詠史懷古,也各有千秋。
2,學習蘇軾的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并且展示了臺灣的周傳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較不同意境,蘇軾的詞所要傳達的是經歷烏臺詩案之后、貶居黃州,抒發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而周傳雄化用詞中一句的意境表達的卻是詠嘆愛情的緣分,人世德悲歡,在愛與愁之間的傷痛。
這些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們耳膜的被我們忽視的流行歌曲,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素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詩詞教“活”、讓學生學“活”,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農業旅游;環境污染;景區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
“農家樂”旅游是以農民家庭為接待單位,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村民俗文化及農民生活等資源,以農村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活動。在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鄉村旅游已經走上規模化發展道路,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生活節奏的日趨緊張,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可緩解人們日常忙碌工作狀態同時可享受田園樂趣的方式,受到人們的青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在閑暇之余走進農村,農家樂旅游隨之發展。然而農家樂在繁榮地方經濟、縮小城鄉差別的同時,也給農村地區帶來一定的污染。故有效解決農家樂地區的污染問題,使得這一新興產業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對于個人、地方、甚至國家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1]。
一、研究區概況
渭南市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渭河下游,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南北長182.3km,東西寬149.7km,面積13134km2。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占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陜西糧倉”。本文實踐調查的地點――莘里村和莘野村,地處陜西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黃河二級臺地上,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10公里。洽川東臨黃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水源充足,物產豐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稱。《詩經》開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名句誕生于此,故被譽為“中國詩經文化之鄉”。
二、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研
研究的基礎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把握之上的,可靠地數據、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人們最真實的要求、想法等是研究的最根本依據。因而需要實地走訪,對所有基礎資料收集、整理、提取、分類、歸納與總結。在調研過程中,主要采取實地測繪、拍攝,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當地百姓等方法。
(二)比較研究
分析研究國內外不同案例,把調研的現狀資料與之相比較,分析異同;借鑒優勢,吸取教訓,總結相應理論,探討該地區的發展模式。
三、農家樂消費興起的原因
洽川農家樂消費的興起,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是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個必然反映,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城鄉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一種現象,尤其與其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環境有密切關系。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均有所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中享受型消費的支出有所增加,這是農家樂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此外,農村居民提高收入的念頭迫切,五一、國慶等閑暇時間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讓農家樂的興起有了保障,道路與交通的改善也為興起提供了可能。故經濟、社會、文化地理這三個方面的原因使得洽川農家樂消費的興起。
四、制約洽川縣農家樂發展存在的環境問題
一般而言,農家樂的環境問題多集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管理混亂、模式單一、產品雷同、環境遭破壞等方面。而本文依托所調查的莘里村、莘野村,其農家樂環境問題多集中在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動污染、旅游農業活動污染等方面。
(一)旅游活動對景區的污染
由于我國提供“農家樂”旅游活動地區的垃圾處理能力均非常有限,因此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普遍比較嚴峻,這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帶來壓力。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動污染的主要來源包括:為游客提供飲食服務而產生的大量食堂垃圾;游客丟棄的大量易拉罐、啤酒瓶、廢紙等無機類垃圾及塑料瓶袋,瓜皮果核、食物殘渣、骨頭等有機類垃圾;汽車、游客不可避免地碾壓、踐踏草地和景觀視覺美的破壞。
洽川處女泉是洽川旅游風景區中極為出名的景點。處女泉是一個泉群,大小泉眼無數。水溫常年保持在31℃左右,且富含有益于人體的鍶、銅等元素。據本調查團隊此番走訪了解,處女泉周邊的居民,在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之前是以種菜為生,隨著處女泉的開發,很多人家都辦起了農家樂。對于游客的接踵而至,鄉親們頗多贊譽,但也有部分鄉親對旅游帶來的環境污染存有怨言。比如到了旅游旺季,車多人多垃圾多,塑料袋、易拉罐、礦泉水瓶及各種食品的包裝袋被游客隨意丟棄到蘆葦蕩中;一些農家樂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到水塘里。更重要的是,為了配套旅游設施,原本水草豐茂的地方被修建成停車場或開辟成旅游通道,為開水道,很多蘆葦地都被挖開了,不時有游艇沿著水道呼嘯而過,對棲息鳥類也造成了很大的驚擾。由此可見,旅游活動對景區的污染不可小覷。
(二)旅游農業活動污染
這里所說的旅游農業活動污染是指直接為“農家樂”旅游服務的種植、養殖等生產活動而造成的對土壤、水體、空氣等的污染。主要包括:(1)因增產、催熟等目的而大量施用無機肥、催熟劑、保鮮劑等造成土壤的板結、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空氣污染,農作物品質下降等污染和破壞;(2)在一些地區存在占用農田深挖魚池,以開展垂釣等旅游活動,但又因某種原因不能正常開展而廢棄的現象,但這些大水池已嚴重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濕地是該地獨特的自然資源,蘆葦則是這塊土地上的主要植物,也是最有特色的景觀。據說洽川有“萬畝蘆葦”,然而今年洽川的蘆葦蕩卻面臨著很多危機。景區內隨處都有蘆葦被焚燒的痕跡。在由景區大門通往處女泉的道路兩旁,接連有蘆葦和樹木被燒毀,黑壓壓的一片。據說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焚毀了數千畝蘆葦的縱火事件,縱火者是一個魚塘邊的蘆葦掩護偷魚。如今站在黃河西塬上,能清楚地看到河灘上從北到南連片的魚塘和田地。在通往黃河岸邊的路旁,更是有大片大片的蘆葦蕩被平整成耕地,栽種蓬萊。當地老人告訴我們,這里大約種了萬畝左右的蓬萊,承包一畝地一年300元,要買斷每畝最低500元,只要黃河水不漲,可以永遠種下去。目前,蘆葦蕩的土地承包多少地都行,只要談好價錢,就可以雇推土機來推,上百畝的連片地隨時都可以聯系。濕地,雖然可以調節周邊的溫度,是許多野生中午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且被稱為地球之腎在世界上越來越得到保護,但在這里竟受此忽視,人們在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盲目開墾,焚燒蘆葦,殃及鳥巢,使棲息在此的鳥類無處藏身,使得天然的濕地生物鏈被嚴重破壞,損失之大難以彌補。
(三)更多生活垃圾污染村莊
據實地調查,離莘里村農家樂餐飲主街后方約800遠的田地一角,就有一處垃圾填埋坑。但在坑的邊緣堆放了很多廚余垃圾和生活垃圾,而并沒有真正傾倒入填埋坑之中,這就造成了對農村內部環境的污染。而且垃圾本身并沒有進行歸類,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沒有進行區別,垃圾解決方法之傳統和落后可見一斑。走訪多位農家樂主人,我們獲知,這樣的垃圾填埋坑村子里有8個,都是政府組織修建的。但村民使用不當,傾倒垃圾時都不負責責任,貪圖個人便利,將垃圾倒在填埋坑方便就了事。
(四)古跡景區保護的不完善
景區環境還包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所給人帶來的視覺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絕唱就出自洽川,因此洽川被認為是中國的“詩源”。此番去莘里村,據當地老農說詩經源頭的地方前年仍有水在流淌,但今年卻連小渠也不完整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堤壩,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就這樣悄悄地淹沒了。
洽川的莘野村,是周文王的母親太姒的故里。早年間,在莘野村村口的磚砌門洞上,層嵌有石刻匾額,上書“太姒故里”四字,如今時刻匾額早已不見,只有一塊石碑廢棄在村落里,字跡模糊難以辨認[2]。這些的消失不見,都使得景區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對景區環境的改善也應包括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修繕。
五、相關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
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只有全體農民自身形成了對環境保護的共同認識,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環境面貌,也從源頭上杜絕了環境問題的滋生。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必須重視起來,要使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行為均有必要的環境知識作指導,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渭南市離西安市較近,可以借助自身區位優勢和西安市的環保宣傳輻射作用,以達到既實現宣傳目標有節省資金的目的[3]。
(二)垃圾垃圾處理模式
垃圾分類收集均是其他處理方式的前提,也是實現垃圾處置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措施。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相當淡薄,他們只會針對可賣的物品進行分類處理,如酒瓶、礦泉水瓶、廢金屬、報紙舊書等。而對于塑料、廢舊電池及重金屬等的垃圾則幾乎未進行分類處理。這方面的改善,還需要向村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和加強管理。另據調查顯示,90%以上的居民是愿意配合垃圾分類收集的。所以呼吁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優化垃圾處理模式。
垃圾從源頭開始分類收集,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可回收物再利用;有害垃圾由保潔員負責集中收集,由鄉(鎮)負責統一運送到危險廢物處置場;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分別裝入垃圾袋內,放在家門口,保潔員負責將其運到垃圾房,垃圾運送工具為小型農用機動車(人力三輪車),垃圾收集做到日常日清,垃圾房的垃圾由鄉(鎮)負責定期用封閉式自卸車直接運送到垃圾處理場或轉運到垃圾處理場。農業廢物由鄉(鎮)負責直接運送到處理場地,秸稈可集中進行厭氧發酵對產生的能源加以利用,畜禽糞便可集中進行堆肥或進行厭氧發酵。
(三)環保教育
各級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應制定出具體的環保教育計劃,在農閑及淡季時節,安排合適的教育人員和場所長期開展教育服務。環保教育的對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體方,即旅游開發地人員,由上而下一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經營業主、旅游從業人員和全體村民;第二是客體方,即針對游客的環保教育,包括:采取用書面材料如門票、宣傳冊、導游冊等宣傳教育的方式;在景區(點)樹立警示牌、掛宣傳條幅的形式。當然,通過當地人自己的言行來激發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旅游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將洽川發展“農家樂”與中、省、市旅游規劃、旅游線路有效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宣傳部門進一步加大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的宣傳力度;有關部門要多促進,少限制,多服務,少社卡,從而形成“政府引導,需求拉動,政策推動,部門聯運,全社會參與”的發展路線。洽川農家樂消費一直以來都是受到政府的引導,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和方針、政策為農家樂消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四)強化培訓幫扶
由于“農家樂旅游的參與主體市普通農戶,因此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就顯得至關重要,做好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家樂”旅游環境保護意識,提高“農家樂”旅游整體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農家樂”旅游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保障[4]。通過對“農家樂”旅游從業人員旅游、經營、管理、規范服務、以及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幫助經營戶更好地抓好日常管理和經營,切實提高“農家樂”的服務檔次和文化品位,從而提升游客滿意度,打造“農家樂”旅游接待新形象。同時,突出以“特色”來吸引人,真正把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融入到“農家樂”旅游的產品中,體會地道的“農家之樂”。
六、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合當地的垃圾處理模式,將垃圾污染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納入有序管理中來,必將全面改善農村環境面貌。
【參考文獻】
[1]王茂林.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小城鎮建設.宏觀經濟研究,2005(02)
[2]龔瑋.地域特色的集約與升華――洽川黃河濕地農家樂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26-36.
[3]王國連,金彥平.我國農村垃圾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2008,7(10):44-51
[4]王倫輝,薛志飛.關于京郊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