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動物成語

動物成語

時間:2023-05-29 17:39: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成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動物成語

第1篇

【鼠】

鼠目寸光 鼠肚雞腸 鼠竊狗盜 投鼠忌器 膽小如鼠

【牛】

牛鬼蛇神 牛刀小試 牛鼎烹雞 汗牛充棟

對牛彈琴 九牛一毛 氣壯如牛

【虎】

虎視眈眈 虎口余生 虎頭虎腦 虎背熊腰

虎頭蛇尾 虎落平陽 虎穴龍?zhí)?放虎歸山

談虎色變 如虎添翼 騎虎難下 為虎作倀

與虎謀皮 藏龍臥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龍行虎步 龍吟虎嘯 龍爭虎斗

龍盤虎踞 龍騰虎躍 生龍活虎 降龍伏虎

【兔】

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鳥飛兔走

守株待兔

【龍】

龍騰虎躍 龍飛鳳舞 龍馬精神 龍鳳呈祥

畫龍點睛 來龍去脈 攀龍附鳳群龍無首

降龍伏虎 一龍一豬 老態(tài)龍鐘 筆走龍蛇

龍?zhí)痘⒀?葉公好龍 望子成龍 車水馬龍

人中之龍

【蛇】

蛇蝎心腸 畫蛇添足 驚蛇入草 龍蛇混雜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驚蛇 虛與委蛇

筆走龍蛇 春蚓秋蛇

【馬】

馬到成功 馬不停蹄 馬革裹尸 一馬當先

老馬識途 汗馬功勞 萬馬奔騰 犬馬之勞

萬馬齊喑 一馬平川 天馬行空 快馬加鞭

走馬看花 信馬由韁 蛛絲馬跡 兵荒馬亂

人仰馬翻 人困馬乏 鞍前馬后 人強馬壯

猴年馬月 青梅竹馬 單槍匹馬 招兵買馬

心猿意馬 懸崖勒馬 千軍萬馬 香車寶馬

指鹿為馬 害群之馬 厲兵秣馬 塞翁失馬

盲人瞎馬 脫僵之馬 金戈鐵馬

【羊】

羊質(zhì)虎皮 羊腸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補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順手牽羊

【猴】

猴年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殺雞嚇猴

殺雞儆猴

【雞】

雞毛蒜皮 雞鳴狗盜 雞飛蛋打 雞犬不寧

雞犬不留 雞犬升天 聞雞起舞 殺雞嚇猴

殺雞取卵 偷雞摸狗 鶴立雞群 小肚雞腸

鼠肚雞腸 呆若木雞

【狗】

狗急跳墻 狗尾續(xù)貂 狗仗人勢 狗血噴頭

犬馬之勞 豬狗不如 雞犬不驚 雞零狗碎

兔死狗烹 鼠竊狗盜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狐群狗黨 偷雞摸狗 畫虎類狗 喪家之狗

關(guān)門打狗 白云蒼狗

【豬】

豬突豨勇 豬狗不如 殺豬宰羊 封豕長蛇

鳳頭豬肚 蠢笨如豬 一龍一豬

【鳥】

鳥盡弓藏 笨鳥先飛 如鳥獸散 小鳥依人

驚弓之鳥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鳳毛麟角 鴉雀無聲 燕雀安知 鶴立雞群

鶴發(fā)童顏 風聲鶴唳 鶯歌燕舞 草長鶯飛

燕語鶯聲 鵲巢鳩占 鸚鵡學舌 蜻蜓點水

一箭雙雕

第2篇

關(guān)鍵詞:動物名稱;俄漢成語;對比

一、研究對象及成語的定義

俄羅斯語言學家C. H. Ожегов在研究有關(guān)俄語成語的定義后,最先提出“兩個成語”(две фразеологии)的理論。[1]在分析了結(jié)構(gòu)的固定性這一成語的共同特征后, Ожегов將成語分為“廣義的成語”(фразеология в широком смысле)和 “狹義的成語” (фразеология в узком смысле)兩種。《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80)中成語的定義是:成語被人們長期習用,是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形式簡潔,意思精辟,一般都有出處,大多由四字構(gòu)成。如:金蟬脫殼、畫龍點睛、老馬識途等。

二、含動物名稱的俄漢成語的特征對比

(一)數(shù)量的對比

俄漢動物種類排在前面的都是家畜、家禽和魚類。俄語和漢語中的雞、馬、狗、牛和魚都分別排在前十位。[2]俄漢語中的一些動物種類所占比例相似。俄語中的“狼”、 “麻雀”、 “蛇”、“兔”、 “蟲”、 “天鵝”和“燕子”與漢語中這幾種動物的所占比例相似。俄語中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一些動物漢語中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少;漢語中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動物在俄語中數(shù)量較少或沒有;俄語成語中有“孔雀”、 “鷹”、 “刺猬”、 “松鼠”、 “布谷鳥”、 “狗魚”、“跳蚤”和“鴿子”等動物形象在漢語成語中沒有出現(xiàn);漢語成語中有“虎”、 “龍”、 “鳳凰”、 “麒麟”、 “鶴”、 “鹿”、 “蟬”、 “豹”、 “鴛鴦”、 “蜻蜓”等動物形象在俄語中沒有出現(xiàn)。

(二)正負面意義的對比

通過分析俄語動物名稱成語所具有的語義特征,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表現(xiàn)人的特征中絕大部分的語義都是負面意義。描述人的精神屬性時,用來比喻的動物是“魚”、“狼”、“蛇”、“老鼠”、“熊”、 “貓”等,所比喻的意義多數(shù)是負面意義。如:биться как рыба об лед-- 像魚撞到冰上;形容人在困難中拼命掙扎。[3]

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 披著羊皮的狼;指陰險狡詐的偽君子。在這個屬性中,比喻正面意義的有:мухи не обидит--連蒼蠅都不欺負;形容特別善良、老實。

通過研究漢語的動物名稱成語所具有的語義特征,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表現(xiàn)人的特征中大部分都是負面意義。如:描述人的精神屬性時,用來比喻的動物是:鼠、 蛇、 蟬、 鳥、 青蛙、 狗、 豬、狼等,比喻多數(shù)是負面意義。如:抱頭鼠竄--抱著頭像老鼠一樣逃竄,形容倉皇逃走的樣子。在這個屬性中,比喻正面意義的有: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老驥伏櫪--比喻人雖年老,仍懷雄心壯志。用來比喻的動物分別是“天鵝”和“馬”。

(三)動物形象的對比

1.相同動物的相同意義

通過觀察同種動物的特點,俄中兩國人民形成了對同種動物的相同認識。但此種語言現(xiàn)象在成語中的體現(xiàn)并不多。如: 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如魚得水。“魚”(рыба)最大的特點是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遨游。俄漢語中“如魚得水”的意思都比喻能自由自在地在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4]крокодиловы слезы--鱷魚的眼淚。“鱷魚”(крокодил)是一種極為兇殘的動物。西方古代傳說中的鱷魚不僅兇殘而且十分狡猾,它在進攻目標前常先流下眼淚,讓對方疏于防范,再突然進攻目標。俄漢語中都用“鱷魚的眼淚”比喻虛偽,假慈悲。

2.相同動物的不同意義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思維定式可能不同,對同一動物可能有不同的喜好和情感,因此賦予同一動物的象征意義就會存在差異。例如:“鳥”(птица)實際上是一個統(tǒng)稱。在俄語中象征自由、靈巧、久經(jīng)世故的人等。如:стреляная птица--久經(jīng)沙場的鳥;指經(jīng)驗豐富的人。[5]”鳥”在漢語里有受困、受驚、貪食和形容美好景象之意。例如:籠中之鳥--比喻受困而失去自由的人。不同動物的相同意義

三、小結(jié)

在對含動物名稱的俄漢成語的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二者在各自成語中均占有很高的比例,在俄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是與中俄兩國都息息相關(guān)的動物種類。俄漢成語中對動物范疇的認識存在某些差異,突出體現(xiàn)在各自的典型動物形象、和空缺動物形象上。俄漢語中含動物名稱的成語,均能映射與人相關(guān)的特征。二者在傾向負面意義、注重映射人的社會屬性及精神屬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在表達同一意義時,某些動物形象在俄語或漢語中出現(xiàn)替代或空缺的情況。

參考文獻:

[1]Даля Эйгирдене. Семантика зоонимныx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аx в литовском и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аx[J].Studes About Language, 2008. No 13.

[2]阿迪列特. 俄漢動物形象對比研究[A]. 西北大學,2012.

第3篇

1、虎頭蛇尾:頭大如虎,尾細如蛇。 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2、牛頭馬面: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頭像馬。比喻各種丑惡的人。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4篇

關(guān)鍵詞:成語 中英文差異 翻譯一、漢語帶動物名稱成語在英語中對應相同動物名稱

由于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大致相同,從這一角度去認識動物,自然會產(chǎn)生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也就會賦予動物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漢語中用“鸚鵡學舌”來比喻人家怎么說,他也這么說。也就是人云亦云,沒有獨立見解。在英語中也正好是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此類人,表達為“repeat the words of others like a parrot”;又如“狼子野心”在英語中也是相同表達,可表達為“as cruel as a wolf”。再如“渾水摸魚”可表達為“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自然環(huán)境的人們對于動物的本質(zhì)屬性認識存在著相同的看法,因此,用動物組成的成語來表達人們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相同的態(tài)度。

二、漢語帶動物名稱成語在英語中對應不同動物名稱

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自然環(huán)境下的人們存在著相同的看法,但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差異甚大,因此,對同一種動物的看法也會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時,同一喻意在中英文中所用動物名稱就完全不同。下面從傳統(tǒng)文化差異、審美價值取向兩方面作簡要分析。

(1)傳統(tǒng)文化差異使人們用不同的動物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牛從中國古代社會到今天很多地方,依然是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它給人們的感覺總是很好的,因此人們賦予了它很多好的成語來比喻人類,比如“身壯如牛”的說法。而在西方早期農(nóng)耕中,卻是用馬作生產(chǎn)工具,所以在表達“身壯如牛”這一成語時,英語中用的是“as strong as a horse”。但牛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如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是白費口舌,而在西方家他們認為豬是很蠢的,英語中比喻這類人就用“cast peals before swine”來表達。這就是每個國家和地方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同一個意思所用的表達對象不一樣。從“牛”到“swine”正是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

(2)審美價值取向不同賦予同一種動物不同的感彩

對同一種動物由于每個人的審視點不一樣,因此,給予該動物的評價也就是不同的。如“喪家之犬”、“狗仗人勢”、“狐群狗黨”。中國人提到狗多半是厭惡的態(tài)度,而在英國人眼中卻剛好相反,英國人把狗看作人的伴侶和愛物。英語的這類例子有:top dog 重要的人 ,lucky dog 幸運兒,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三、漢語帶動物名稱成語在英語中無對應動物名稱

(1)漢語帶動物名稱成語在英語中有類似喻義的表達

漢語成語“畫蛇添足”在英語中的表達不對應任何動物名稱,而是英語中剛好有一喻義相近的既定表達“paint the lily”。“一丘之貉”的表達為“birds of a feather”。“掛羊頭賣狗肉”的表達為“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2)漢語帶動物名稱成語在英語中無類似喻義的表達

第5篇

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愛好,或者實際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并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

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塞翁失馬:凡是好事、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壞事情可能最終變?yōu)楹玫氖虑椋龅胶玫氖虑橐膊灰樱總€人遇到事情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要多去沉下心來細細思量,不要樂極生悲。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6篇

關(guān)鍵詞:漢語成語 “狗”字成語

1. 引言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83)。成語指的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本文在這里討論的是四字帶“狗”字的成語的翻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動物成語。其中,與“狗”字相關(guān)的英漢成語也為數(shù)不少。由于英漢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在頭腦中的有關(guān)這些成語的理解不同,因此,要將這些成語的原意準確透徹地翻譯出來并不是容易的事。本文探討漢語“狗”字成語的英譯,旨在尋求如何盡可能準確翻譯這類成語涵義的方法。

2. 翻譯的過程

翻譯的過程主要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個階段。理解實際上是對源語言信息的解碼,而表達則是用目的語對源語言信息進行再編碼。也就是說,翻譯活動本身就是讀者對原文本的編碼進行解碼的同時進行再編碼的操作過程。理解,也就是解碼的過程,就是對原作的語言符號進行解讀,這正是進行翻譯操作的前提和基礎(chǔ)。

3. 漢語帶“狗”字成語的翻譯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構(gòu)成的主體,漢語成語普遍帶有濃厚的漢文化特征。并且,自古以來,這些成語都來源于大量的歷史典故和名人軼事,富有豐富的比喻意義,譯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其漢語成語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翻譯。

3.1 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就是在不違背漢語語言的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成語的語言效果和文化色彩的方法,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使用直譯法,不僅保持了成語原有的特點,而且還豐富了譯文的語言。請看以下幾個例子:

(1) 狐朋狗友:(dirty dogs)

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的朋友。“搬弄是非,調(diào)三窩四;氣的是他兄弟不學好,不上心念書。(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Angry with those dirty dogs who cause trouble and gossip upset,because Qing Zhong does not study hard or gave his mind to his books,and that is how the trouble start.或許譯者認為“狐貍”和“狗”這兩種動物臭味相投,勾結(jié)為朋友,譯者在這樣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礎(chǔ)上,用“dirty”一詞形容狗,顯而易見,我們很容易地可以將“dirty dogs”與“狐朋狗友”聯(lián)想起來,故而聞其字便知其意。

(2) 狗仗人勢:(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 backing)

狗依仗主人的威勢亂咬人。比喻假借權(quán)勢欺凌弱小。“我不過看著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跟前逞臉。”(《紅樓夢》七十四回)譯文:“How dare you paw me? It is only for her lady’s sake and because you are old that I call you nurse,but 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 backing you are always making trouble. Today you have gave me too far.…”

譯者在以上幾個例子中便遵循了照字面意思,即直譯的翻譯手法。這樣,讀者看后會一目了然,根據(jù)其譯文也能將其還原到原來的漢語成語。以上這個例子充分表明了用直譯法翻譯此類成語的方便性、簡潔性。由此可見,在翻譯過程中,直譯法是比較通俗常用的翻譯手法。但是,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字含義極為豐富,因此,對于有些成語,不少讀者在看到這樣的翻譯后往往還是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這時候就不應該采取直譯法,而應該考慮采用意譯法。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法,顧名思義就是重在將成語的意思表達出來,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刻意地摳字眼。即調(diào)整譯文信息的形式,把文化差異對異語交際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意譯法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拘泥于形式,尤其根據(jù)文本信息的背景和自己積累掌握的語言知識和額外知識對其進行翻譯,只要最終達到意義的傳遞,便是一個成功的翻譯過程。例如:

(1) 狗血噴頭:(pour out a torrent of abuse)

形容被罵得一塌糊涂。“范進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吳敬梓《儒林外史》)此句話的譯文為:Butcher Hu spat in his face and poured out a torrent of abuse.在這句話中,我們并沒有看到“dog”或“dog’s blood”之類的詞,而是用“torrent”一詞修飾abuse以此來表達被罵的程度之重,將這個成語的原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見,這個成語的英譯是作者根據(jù)成語的原漢語意思推敲翻譯而成的。

(2) 狗茍蠅營:(hustle about trying to make some profits)

像狗似的,像蒼蠅那樣逐臭。比喻到處鉆營,而且手段卑劣。“到底狗茍蠅營,依然逃不了圣明燭照。”(唐?韓愈):“狗茍蠅營,驅(qū)去復還。”譯文:Those who hustled about trying to make some profits shamelessly were driven away but some of them came back again.

表面看來,狗茍蠅營一詞被譯者翻譯得面目全非,實際上,該成語的譯文并沒有背離它原本的意思,如果我們刻意地將其用直譯法譯出,可能遠遠不如用意譯法譯出的效果。

4. 總結(jié)

成語是語言的一部分,漢語成語豐富多彩,表達的內(nèi)容極其深刻。漢語成語的翻譯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艱難的工作。在翻譯原文時,不僅要注意原文與目的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充分考慮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一些詞匯的內(nèi)涵需要結(jié)合一定的文化來理解,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準確深刻地傳達漢語涵義。

參考文獻:

[1]李耕硯.淺談含人名的英語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和翻譯方法.科學報,2000年2月.

[2]吳敬梓.儒林外史.湖南人民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9.

第7篇

高臺對映月分明 (打字一) 謎底:曇

層云隱去月當頭 (打字一) 謎底:屑

家家迎元宵 (學校用語) 謎底:第二節(jié)

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謎底:元宵

趕制元宵閑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zhuǎn)

元宵節(jié)前后 (現(xiàn)代小說) 謎底:二月

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jié)日紀念日) 謎底:元宵節(jié)

此時此地 (劇目) 謎底:元宵謎

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謎底:元宵燈會

新春佳節(jié)話元宵 (報刊名) 謎底:半月談

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樣 (打一成語) 謎底:混淆黑白

元宵 (打一成語) 謎底:一朝一夕

元宵節(jié)后捷報多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語) 謎底:眾望所歸

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語) 謎底:節(jié)外生枝

萬家燈火鬧元宵 (電影名) 謎底:不夜城、鄉(xiāng)情

燈謎會猜慶元宵 (古文句) 謎底:破題兒第一夜

元宵莫來纏·上樓格 (篇目) 謎底:望勿糾正

元宵燈火已闌珊 (謙辭禮貌用語) 謎底:望多關(guān)照

觀賞元宵燈謎 (打人名二) 謎底:張節(jié)、文虎

謎題:元宵虎會 (打字一)

謎底:夤

謎題:元宵節(jié)后 (打字一)

謎底:完

謎題:元宵節(jié)后東陵行 (打字一)

謎底:院

謎題:元宵前后共團圓 (打字一)

謎底:期

謎題: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謎底:期

謎題:舉頭望明月 (打一詞語)

謎底:仰光

謎題:十五的月亮懸庭前 (北京地名)

謎底:圓明園

謎題: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打一財經(jīng)詞語)

謎底:調(diào)資

謎題:元旦元宵捷報頻傳 (打一成語)

謎底:節(jié)節(jié)勝利

謎題:高臺對映月分明 (打字一)

謎底:曇

謎題:層云隱去月當頭 (打字一)

謎底:屑

謎題:家家迎元宵 (學校用語)

謎底:第二節(jié)

謎題: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謎底:元宵

謎題:趕制元宵閑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zhuǎn)

謎題:元宵節(jié)前后 (現(xiàn)代小說)

謎底:二月

謎題:元宵回暖 (韻目帶數(shù))

謎底:十四寒

謎題: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傳》人物)

謎底:胖婦人

謎題: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驪雙珠)

謎底:元宵·早點·火燒

謎題: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語)

謎底:一年一回

謎題:十五日 (打字一)

謎底:胖

謎題:元宵出門賞燈 (常言俗語)

謎底:外行看熱鬧

謎題: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jié)日紀念日)

謎底:元宵節(jié)

謎題:此時此地 (劇目)

謎底:元宵謎

謎題: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謎底:元宵燈會

謎題:新春佳節(jié)話元宵 (報刊名)

謎底:半月談

謎題: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語)

謎面:從小渾身白,長大變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頭頂就曉得。 (打一動物)

謎底:雞

謎面:頂上紅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測天亮時,呼得眾人醒。 (打一動物名)

謎底:公雞

謎面:頭戴珊瑚筆架,身穿五色衣裳,一聲高唱,日出東方。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謎面:一朵紅花頭上戴,一件花衣身上蓋。天還沒亮就起床,唱得太陽升起來。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謎面:頭上一朵紅花開,花衣不用剪刀裁。雖然不是英雄漢,一聲叫起萬門開。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謎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頭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轉(zhuǎn),里生骨頭外生毛。 (打一動物)

謎底:雛雞

謎面:小小哥兒嗓子妙,早上昂頭把鳴報。 (打一動物)

謎底:公雞

謎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語)

謎底:雞犬不留

解析:“酉戌”對應的生肖是“雞狗”。

謎面:個子不高,全身長毛,站著不走,躺下亂跑。 (打一物)

謎底:雞毛撣子

謎面:雀兒棲樹間 (打一字)

謎底:雞

謎面:樹中棲鳥聞嘰聲 (打一字)

謎底:雞

謎面:鴻江別后又重逢 (打一字)

謎底:雞

謎面:又見伯勞向東來 (打一字)

謎底:雞

謎底:喜出望外

謎題:煤球和元宵一樣 (打一成語)

謎底:混淆黑白

謎題:元宵 (打一成語)

謎底:一朝一夕

謎題:元宵節(jié)后捷報多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謎題: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語)

謎底:眾望所歸

謎題: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語)

謎底:節(jié)外生枝

謎題:萬家燈火鬧元宵 (電影名)

謎底:不夜城、鄉(xiāng)情

謎題:燈謎會猜慶元宵 (古文句)

謎底:破題兒第一夜

謎題:元宵莫來纏·上樓格 (篇目)

謎底:望勿糾正

謎題:元宵燈火已闌珊 (謙辭禮貌用語)

謎底:望多關(guān)照

謎題:觀賞元宵燈謎 (打人名二)

謎底:張節(jié)、文虎

謎題:小毛頭約會:元宵節(jié)晚八點 (詩詞句)

謎底:少年十五二十時

謎題:元宵 (詩詞句)

謎底:數(shù)問夜如何

謎題:元宵前后 (詩詞句)

謎底:十四為君婦

謎題:元宵春燈 (網(wǎng)絡(luò)電腦詞語)

謎底:節(jié)點

謎題:歡歡喜喜做元宵 (音樂詞語)

謎底:快節(jié)奏

第8篇

謎底:兔子

謎題:耳朵長長吃蔬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打一動物)

謎底:兔子

謎題:兩只耳朵長又尖,短短尾巴翹后邊,兩只眼睛像瑪瑙,一張嘴巴分三片。 (打一動物)

謎底:兔子

謎題:紅眼睛,白衣裳,尾巴短,耳朵長。 (打一動物)

謎底:兔子

謎題:兔子請老虎(打一成語)

謎底:寅吃卯糧

謎題:兔子差點不見了 (打一字)

謎底:免

謎題:身纖長,有紅黃,小兔子們最愛它。 (打一蔬菜)

謎底:胡蘿卜

謎題:兔子打架 (打一成語)

謎底:上躥下跳

第9篇

(新疆青少年科技中心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摘要成語是語言和文化的精華,可以反映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一個人物,一種民族心理。漢語和維吾爾語作為兩種歷史悠久的語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色,也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成語,本文從漢維兩種語言的成語形象來看兩種文化的差異,及在這種差異影響下該如何對兩種語言的成語進行翻譯的問題。

關(guān)鍵詞 成語 形象 互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形象,這些形象在成語中反映出來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意義。在不同語言中,形象的意義可能會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討這些形象在成語中的意義,及其漢語和維吾爾語成語中形象的異同及其翻譯時的難點和注意事項。這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及兩個民族之間互相溝通和了解有很大幫助。

一、漢維語成語簡介及成語中的“形象”

1.漢維語成語簡介。成語作為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精煉和精華,無論是漢語成語還是維吾爾語成語,都屬于本語言的熟語。

漢語成語從春秋至今的2 000 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不僅得到了保留,并且還在不斷地發(fā)展,新的成語也在隨著語言的進步不斷補充進來,比詞語的含義更豐富,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其由來大致分為源于神話傳說和寓言、源于歷史故事、源于古代詩文語句、源于口頭俗語。

維吾爾語成語的研究為時已久,但直到2006 年6 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維漢大詞典》中才將維吾爾語成語標示并進行了較為專業(yè)的翻譯。維吾爾語成語的由來大致分為:源自民間生活、源自民間故事、源自“萊提派”、源自歷史事件、源自維吾爾族民俗、源自伊斯蘭宗教觀念、活動、借自外來語。

2.什么是形象。形象,在文學理論中指語言形象。即以語言為手段而形成的藝術(shù)形象,亦稱文學形象。它是文學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也是作家的美學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形象就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關(guān)于某種事物的整體印象。

在成語的研究中,主要是從其語言形象來進行分析。如:漢語成語中的“狐假虎威”這個成語中“虎”的形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虎”是兇猛的形象,而在這個成語中“虎”表現(xiàn)其語言形象,成了愚蠢的形象。

形象的特征包括形象性、統(tǒng)一性和可示性。

二、漢維語成語中的各類形象

漢維語成語中的眾多形象需要我們分類并進行分析,才可以從兩種不同語言中發(fā)現(xiàn)其形象意義的區(qū)別和我們在兩種語言互譯時應當注意的方面。由于在漢維語成語中形象繁多,筆者主要將其分成了四個大類。

1.漢維語中的人物形象。漢語成語中的任務形象又可分為:表示正面人物形象成語和表示反面人物形象成語。正面人物可以通過其“名”來作為學習的楷模,作為人們效習的對象,也是對其人物的歷史貢獻的一種肯定,而反面人物則通過提及這個人物的名字即可想象到其形象,從而達到反面諷刺的目的。

維吾爾語成語中的人物形象又分為宗教人物形象、歷史人物形象和寓言傳說人物形象。相比之下,后兩類成語數(shù)量比較少。

2.漢維語中的動物形象成語。在漢維成語中的動物形象都很豐富,但由于地域原因,在維吾爾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種類較少,主要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畜牧類動物和人類飼養(yǎng)的寵物等。

漢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豐富,種類繁多。而維吾爾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雖也很豐富,但種類較少。主要是因為維吾爾族生活在新疆,地處干旱沙漠地帶,動物種類相對稀少,但維語成語中多將動物的某一部分形象夸張后對人進行諷刺,帶有強烈的幽默感。

3.漢維語中的植物形象成語。由于地域原因,漢語中的植物成語以各種花草形象為主,維吾爾語中的植物成語則以農(nóng)作物和特產(chǎn)形象為主。

維吾爾語成語中的植物形象大都反映了新疆地區(qū)的特產(chǎn)和農(nóng)作物,將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植物引入成語是維吾爾語成語的一大特點,這些成語既反映了新疆的植物特點同時又將其植物的特點轉(zhuǎn)變成成語中的喻義,是維吾爾文化的一種特點。

4.漢維語中的其他形象成語。此類成語包括民俗類形象、食物類形象、人體器官類形象。

三、漢維成語互譯中的形象互譯問題及產(chǎn)生原因

1.形象在漢維成語互譯中的難點。在進行雙語互譯時,由于文化不同,難免會出現(xiàn)問題,漢語成語中的形象在維語成語中的形象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不管這些形象簡單去進行翻譯,那么就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和疏漏,這樣對于兩種語言的交流就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成語中的形象往往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成語中形象的表面意義,這個表面意義就是指成語中的形象詞,其從表面看就是代表某一事物,具有某一事物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是成語形象的深層意義,這是漢維成語互譯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漢維雙語翻譯的難點。

2.漢維成語形象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成語是語言、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對于成語中的形象不同,我們大致可從宗教文化、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習俗文化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1)宗教文化。宗教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其文化是由信仰該宗教的信徒們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文化中也有很多宗教的痕跡,尤以佛教為重,其宗教文化發(fā)展在漢文化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在維吾爾族歷史發(fā)展中宗教同樣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維吾爾族歷史上信仰過薩滿教、景教、襖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歷史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有關(guān)伊斯蘭教宗教詞匯的頻率非常高。(2)歷史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形成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但由于在歷史上經(jīng)歷有所不同,漢維在歷史文化上是有差別的。

(3)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生活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這種文化可以從不同民族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反映出來,這種文化主要反映在對待自然的不同感觸。

古代漢族主要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qū),其氣候和環(huán)境具有多重性的特點,有干旱和潮濕的氣候,也有高原和平原的地形,所以在成語中反映出來就是多種多樣的。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區(qū),新疆干旱區(qū)面積占全疆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綠洲之外就是茫茫戈壁和沙漠,生存條件惡劣,所以維吾爾語成語的形象構(gòu)成大都與新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guān)。

(4)習俗文化。習俗文化是指在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漢維成語中都有許多成語是來自于本民族的習俗文化,由于在漢維習俗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差異,這就使我們在理解彼此語言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困難。

3.形象在漢維成語互譯中的重要性及意義。漢維語是兩種擁有很長歷史的語言,而成語在兩種語言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語在生活中的使用率頗高,維吾爾語成語更貼近于生活,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更高,而漢語成語大都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之中。

漢維成語很多時候其表層形象意義與其深層形象意義不同,如果不能將漢維成語的互譯工作做好將會影響互相的交流和發(fā)展,處于現(xiàn)在這樣的一個迅速發(fā)展,高度融合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研究漢維成語互譯工作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四、漢維成語中形象的翻譯技巧

無論是成語翻譯還是其他類型詞匯的翻譯,其目的都是要完整傳達源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保留其意義,還要能將源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出來。這對翻譯工作者來說并非易事,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此簡要將漢維成語互譯的技巧做一闡釋。

1.直譯法。直譯法是最好的翻譯方法,可以通過兩種語言互相通用的元素進行翻譯,這在漢維成語互譯中同樣適用。這種能夠直譯的原因是在人們的情感上很多時候是互通的,所以,對于一些成語的表面形象和其深層形象是一致的,這種成語在互譯時適合使用直譯法。還有一些雖然表面形象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深層形象一致,而且不含有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此時,只要不影響語義,而且不影響翻譯后的使用,也可采用直譯法。這種直譯法適用于這四種情況:

(1)形同意合,等值再現(xiàn)。雖然漢維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都有差異,但兩個民族早在西漢時兩個民族就已經(jīng)建立了聯(lián)系,并互相影響。所以在成語的形成中其表述和產(chǎn)生的源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種成語的互譯就可以采用等值翻譯。

(2)原語借鑒,按源語言直譯。漢維兩個民族在長期接觸、交往過程中,彼此語言文化中的借鑒不斷加深,很多漢語中的成語在維語中早已出現(xiàn),并具有長期的歷史性,漢語中的一些成語也為維吾爾族熟知,這時適合用直譯法。

(3)留其特色,進行直譯。有時候在對成語進行翻譯時會遇到一些漢維雙語表達方式類似的成語,但其包含有本民族的特色,這種成語的翻譯也宜采用直譯法,這樣可避免源語言失去特點。

(4)保留原有形象直譯。有許多翻譯語中沒有與源語言相對應的形象,在這種時候最好使用保留源語言形象的直譯法,這種直譯法也成為借鑒直譯法。即將源語言中的語言形象直接翻譯出來,再輔以適當?shù)男揎棧蛊涑蔀槲覀冃枰姆g語。當然,這種翻譯方法也有其不利的地方,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一樣,因此,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詞語在翻譯后無法理解或難以想象到其深層意義。

2.轉(zhuǎn)換原有形象意譯法。在漢維語翻譯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在地域上具有其特點,但翻譯后可能失去其原有意義的情況,或者通過上述翻譯后仍不能更好說明其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使用轉(zhuǎn)換原有形象意譯的方法,即形象發(fā)生轉(zhuǎn)移,以保留其源語言的意思為主要形式的翻譯方法。這種轉(zhuǎn)移形象意譯的方法雖然可以很好表達其源語言的含義,但由于其對原有形象的轉(zhuǎn)移,難免會破壞源語言的特色,這也可以說是此種翻譯方法的弊端。

3.拋棄原有形象意譯。還有一些成語無法找到合適的對應成語,而且在形象上也難找到類似的成語,在翻譯時就可以使用拋棄原有形象的翻譯法,在拋棄原有形象后,只對其意義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和前文所說的形象轉(zhuǎn)移還不一樣,形象轉(zhuǎn)移是對一些形象類似的成語形象進行轉(zhuǎn)移,而此處卻是無形可轉(zhuǎn),只能通過其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這可以說是翻譯中形象表達的最后途徑,即只有在保留形象、移植形象、轉(zhuǎn)換形象、添加形象等方法確實無能為力時,譯者才舍棄原成語形象,用簡潔語言直傳原成語信息。

五、結(jié)束語

漢維語成語中的形象多數(shù)是語言形象,這些語言形象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點,還可以通過這些形象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而漢維語成語作為兩個民族的語言精華,對其中的各類形象的研究必將幫助兩個民族互相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融合。本文僅僅是對漢維成語中的各類形象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分類僅依靠筆者的一些認識,還有欠妥當之處。另一方面,本文對漢維成語中的形象翻譯以前人研究為基礎(chǔ),提出了幾點翻譯方式,即:直譯法,保留原有形象意譯法和拋棄原有形象意譯法。這三種翻譯方式都是前人提出的,筆者僅是從漢維成語形象翻譯的角度進行了一些細化。這里應當注意的是在翻譯時,應該以保留其原有形象為主,因為只有保留了其原有成語中的形象才能讓第二語言讀者對于源語言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從而對另一種文化產(chǎn)生興趣,并想去了解和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熱外都拉·罕木都拉編.維吾爾熟語詳解詞典(維吾爾文)[Z].1984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2.

[2]吐爾地·艾合買提.現(xiàn)代維吾爾語(維文版)[M].1982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2:121.

[3]彭嬿.維吾爾熟語中的方言詞匯初探[J]. 語言與翻譯.1997(3):40~42.

[4]史震天.漢維互譯實用教程[M].1999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42~45.

[5]趙建國.漢維語數(shù)字熟語及其翻譯[J].新疆大學學報.2007(4):146~148.

[6]張勇.維吾爾諺語研究[D].新疆大學:新疆大學,2005 年.

[7]胡明陽.語言學概論[M].2005 年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315~326.

[8]史震天.語言翻譯文化[M].2005 年版.烏魯木齊:天馬出版社,2005:127~128.

[9]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1997 年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

[10]王德春.語言學教程[M].1987 年版.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345.

[11]王文華.翻譯的概念[M].2007 年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5~16.

第10篇

原來,“網(wǎng)”本是用來捕魚的,這個沒有異議;而“羅”本是用來捕鳥的,有一個成語叫“門可羅雀”可以為證。這就是二者的字源異同,都是捕獵工具,一個用來捕魚,一個用來捕鳥。當然二者的區(qū)別還在于:“網(wǎng)”字是象形字,側(cè)重于名詞義;而“羅”字是會意字,側(cè)重于動詞義。

那么,“網(wǎng)”字與“羅”字就都是僅僅表示一張捕獲動物的網(wǎng)嗎?除此之外它們還有哪些含義呢?這些就需要今天的人們來清理一下這兩個字的字義發(fā)展脈絡(luò)了。

一、“網(wǎng)”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網(wǎng)”字的甲骨文為獨體象形字,象捕獲動物的網(wǎng),左右兩邊是由竹木做的網(wǎng)柱,兩根網(wǎng)柱之間象網(wǎng)繩交錯、網(wǎng)眼密布的形狀。金文的網(wǎng)字略有簡化,只取兩根網(wǎng)柱和兩根網(wǎng)繩,小篆的網(wǎng)字承襲甲骨文和金文的構(gòu)字原理,并將寫法加以規(guī)范。今天簡體字的“網(wǎng)”直接采用古文字字形,繁體字的“W”,字形發(fā)生了繁化,變成了形聲字,增加了表示意義類屬的形旁“糸”和表示讀音的聲旁“亡”,而簡化字的“網(wǎng)”則又回歸了古文字的形態(tài),成為獨體象形字。

“網(wǎng)”是一種捕獲動物的工具,可以用來捕獲水中的魚鱉,也可以用來捕獲陸地的小動物,還可以用來捕獲空中的飛鳥,用處十分廣泛。《說文?網(wǎng)部》:“網(wǎng),庖匏結(jié)繩以漁。從冂,下象網(wǎng)交文。”《說文》所釋與網(wǎng)的造字本義大體相符。上古漁獵時代,魚和獸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但因缺少工具而效率不高,傳說發(fā)明網(wǎng)的人叫庖奘稀M最初是用來捕魚的,一次可以捕很多魚,遠遠勝過用手抓魚和用木叉叉魚。人們?yōu)榇朔浅8兄x庖奘希于是便有了說文中“庖匏結(jié)繩以漁”的說法。

二、“網(wǎng)”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網(wǎng)”字的本義是指用繩索編織而成的用來捕獲動物的工具,例如:魚網(wǎng)、鳥網(wǎng)、結(jié)網(wǎng)、落網(wǎng)、撒網(wǎng)、下網(wǎng)、拉網(wǎng)、脫網(wǎng)、收網(wǎng)、觸網(wǎng)、并網(wǎng)、牽網(wǎng)、攔網(wǎng)、封網(wǎng)等詞語中的“網(wǎng)”。

后來可以泛指多孔而狀如網(wǎng)的東西,例如:網(wǎng)格、網(wǎng)眼、網(wǎng)球、網(wǎng)巾、網(wǎng)籃、網(wǎng)兜、網(wǎng)罩、網(wǎng)戶(刻有方格的窗戶)等詞語中的“網(wǎng)”。

今天進一步用來比喻雖無形狀而功能如網(wǎng)的具體事物,例如:塵網(wǎng),絲網(wǎng),水網(wǎng),火網(wǎng),電網(wǎng),蜘蛛網(wǎng),鐵絲網(wǎng),安全網(wǎng),電力網(wǎng),鐵路網(wǎng),公路網(wǎng),運輸網(wǎng)等;也可用來比喻雖無形狀而功能如網(wǎng)的抽象事物,例如:情網(wǎng),愛網(wǎng),法網(wǎng),文網(wǎng),商業(yè)網(wǎng),關(guān)系網(wǎng)等。

另外,網(wǎng)還有布網(wǎng)捕獲動物的動詞意思,例如《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所載:“有村氓數(shù)十家,俱網(wǎng)罟為業(yè)。”又如今天說的“網(wǎng)了一條魚”。從布網(wǎng)者的角度聯(lián)想,又可進一步引申為布網(wǎng)獲取利益的意思,例如:網(wǎng)利(給自己撈好處)、網(wǎng)生意(為獲取利益而尋找商機)。而從落網(wǎng)者的角度聯(lián)想,又可進一步引申為落網(wǎng)沉溺其中的意思,例如:“他網(wǎng)得很深”“她已經(jīng)網(wǎng)進去了”。

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網(wǎng)”字發(fā)展到今天卻能開辟出一個新時代,那就是全球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時代。于是“網(wǎng)”字便又可以專門用來特指互聯(lián)網(wǎng)了,今天的人們只要一說到“網(wǎng)”,首先想到的便是互聯(lián)網(wǎng)。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意義上的網(wǎng)絡(luò)新詞層出不窮,例如:網(wǎng)絡(luò)、網(wǎng)址、網(wǎng)頁、網(wǎng)民、網(wǎng)友、網(wǎng)名、網(wǎng)蟲、網(wǎng)游、網(wǎng)管、網(wǎng)警、網(wǎng)特、網(wǎng)點、網(wǎng)線、網(wǎng)站、網(wǎng)吧、網(wǎng)迷、聯(lián)網(wǎng)、上網(wǎng)、入網(wǎng)、網(wǎng)購、網(wǎng)癮、互聯(lián)網(wǎng)、因特網(wǎng)、數(shù)字網(wǎng)、校園網(wǎng)、信息網(wǎng)、局域網(wǎng)等等,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根據(jù)上面對“網(wǎng)”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筆者特將“網(wǎng)”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做了一個示意圖,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三、含有“網(wǎng)”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網(wǎng)”字在常用成語中的文化含義保留最多的大都是借捕魚的網(wǎng)來用作比喻意義的網(wǎng),明說捕魚的網(wǎng),暗指比喻意義的網(wǎng)。例如:

成語“網(wǎng)開一面”比喻采取寬大態(tài)度,給人一條出路,源自《史記?殷本紀》的記載:“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天成湯外出游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wǎng),張網(wǎng)的人祝禱說:“愿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wǎng)!”成湯聽了說:“噯,這樣就把禽獸全部捕光了!”于是把羅網(wǎng)撤去三面,讓張網(wǎng)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跑的就往左邊跑,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wǎng)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從這個成語的出處可知它本應為“網(wǎng)開三面”,即把四圍的網(wǎng)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后來人們的仁德之心漸少,便演變?yōu)椤爸婚_一面”的意思,凝縮而成“網(wǎng)開一面”的說法了。

成語“網(wǎng)漏吞舟”源自《史記?酷吏列傳》序的記載:“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AA,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這段話的意思是:漢朝興起初年,修改嚴厲的刑法,改為寬松的刑法,廢除法律繁雜之文,改為簡約樸實的條文,法網(wǎng)寬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魚,而官吏的政績卻很顯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為,民生安定,宇內(nèi)承平。由此看來,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在于道德,而不是嚴酷的刑法。這當中的“網(wǎng)”本指漁網(wǎng),借以比喻法網(wǎng);“吞舟之魚”是指能夠吞下小船的大魚,借以比喻大奸。漁網(wǎng)里居然能夠漏掉吞舟之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wǎng)。而與之同出一源的成語“漏網(wǎng)之魚”則是比喻僥幸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與“網(wǎng)漏吞舟”相反意思的一個成語是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今天又作“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其意為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像一張網(wǎng),有很多空洞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該語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至于成語“一網(wǎng)打盡”的意思通俗易懂,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而成語“魚死網(wǎng)破”的意思也很直白,不是魚死,就是網(wǎng)破,喻指拼個你死我活。

有一個成語叫“蛛網(wǎng)塵封”,意思是到處被蜘蛛網(wǎng)和塵土所遮蓋,形容居室、器物等長期封存而無人過問。語見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余錄其《浪淘沙》云:‘春到鳳城中,游運方通,閑來指點過橋東。記得當時心醉處,蛛網(wǎng)塵封。’”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成語“吹網(wǎng)欲滿”,是說對網(wǎng)吹氣,欲使之滿,借以比喻不可能做到。語見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佛印了元禪師》:“后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正如吹網(wǎng)欲滿,非禺即狂。”

四、“羅”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說過了“網(wǎng)”字,我們再來看“羅”字。漢語有個成語叫“門可羅雀”,它的含義是說大門之前空曠寂靜,幾乎可以張起網(wǎng)羅來捕捉鳥雀了,形容賓客稀少,十分冷落。這里的“羅”就是以網(wǎng)捕鳥的意思。如果依據(jù)“羅”的正體字“_”字來解析,其字義蘊意就更加明顯:上部“”像一張網(wǎng),下部左邊“糸”為拉網(wǎng)的繩索,右邊“隹”是一只小鳥;只要小鳥鉆進網(wǎng)內(nèi),一拉繩索,便可將其網(wǎng)住。可見“羅”字就是為設(shè)網(wǎng)捕鳥而造的表示動作意義的字。請看下面“羅”字的古文字字形:

“羅”字的甲骨文為合體會意字,由一張網(wǎng)與一只鳥構(gòu)成,網(wǎng)與鳥的位置可上可下,并不固定,表示用網(wǎng)捕鳥的意思。小篆的字形又增加了表意的部件“糸”,表示以繩索結(jié)網(wǎng)捕鳥之義。今文字(正體字)與小篆字形一脈相承,而簡化字將下部用“夕”代替,破壞了原有的構(gòu)字理據(jù)。

“羅”字的造字本義為以網(wǎng)捕鳥,它與“網(wǎng)”的不同在于,“網(wǎng)”的造字本義是名詞義,而“羅”的造字本義是動詞義。《說文?網(wǎng)部》:“_,以z罟B也。從網(wǎng)從S。”

五、“羅”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羅”的本義是以網(wǎng)捕鳥,例如《詩經(jīng)?小雅?鴛鴦》有云:“鴛鴦,畢之羅之。”這里的“畢之”與“羅之”都是用網(wǎng)網(wǎng)住它(鴛鴦)的意思。

因為用網(wǎng)來捕鳥叫“羅”,于是捕鳥的網(wǎng)也叫羅,這樣一來,“羅”就引申出了名詞義。例如《詩經(jīng)?王風?兔爰》有云:“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意思是說,兔子從網(wǎng)里掙脫了,野雞又被網(wǎng)羅捕獲了(“爰”是逃脫的意思,“離”是遭難的意思)。又如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一詩所言:“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意思是,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鷹卻又撞進了網(wǎng)里。以上兩例中的“羅”都是指捕鳥的網(wǎng),屬于名詞義的“羅”。

用“羅”捕鳥之前需要布置安放羅網(wǎng),故“羅”又可引申為羅列、廣布的意思,例如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所載:“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這兩句詩是說,榆樹和柳樹的枝條遮蔭著房后的屋檐,桃樹和李樹的花枝羅列廣布在堂前。

用“羅”捕鳥之后需要收攏羅網(wǎng),以獲取獵物,故又可引申為收羅、容納的意思,例如《莊子?天下》所載:“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所言:“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這兩例中的“羅”都有收羅、容納的意思。

后來又將類似于網(wǎng)眼的東西也叫做羅,首先是一種織法疏透的輕軟的絲織品被稱作羅,例如《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詩:“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羅衾(綢被),羅衫(古人夏季時所穿的絲織衣衫,質(zhì)料柔軟輕爽),羅巾(絲制手巾),羅帕(絲織方巾),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其次是一種細密的篩子也叫做羅。另外用羅(篩子)來篩東西也可以叫“羅”,例如:羅面(篩面粉),這就成了另一種動詞義的“羅”了。

根據(jù)上面對“羅”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羅”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六、含有“羅”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羅”字在相關(guān)成語中保留的文化含義大致有五類:

其一是表示以網(wǎng)捕鳥的動詞義,例如:“門可羅雀”源自《史記?汲鄭列傳》:“下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shè)雀羅。”這段話的意思是:下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了。其中“門外可設(shè)雀羅”的“羅”指的是捕鳥的網(wǎng)(名詞義),后來演變?yōu)槌烧Z“門可羅雀”中的“羅”就是指的以網(wǎng)捕鳥的動詞義了。意指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wǎng)來捕鳥雀,形容賓客稀少十分冷落。而成語“羅掘一空”的“羅”也是指用網(wǎng)捕鳥,“掘”是指挖掘老鼠洞找糧食,意謂用盡一切辦法,搜括財物殫盡。

其二是表示捕鳥的網(wǎng)的名詞義,例如:“天羅地網(wǎng)”這個成語中的“天羅”是指張在空中捕鳥的網(wǎng),“地網(wǎng)”是指設(shè)在地面上捕捉動物的網(wǎng)。天空地面,遍張羅網(wǎng),指上下四方設(shè)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又如“自投羅網(wǎng)”是說自己投到羅網(wǎng)里去了,比喻自己送死,源自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其三是表示羅列、廣布的意義,例如:“森羅萬象”是指天地間紛紛羅列的各種各樣的景象,“森”是眾多的意思,“羅”是羅列的意思,“萬象”指宇宙間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形容包含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又如“星羅棋布”是指像天空中的星星那樣羅列和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布著,形容數(shù)量很多,分布很廣。

其四是表示收羅、容納的意義,例如:“包羅萬象”是指包含容納宇宙間的一切景象,形容內(nèi)容豐富,應有盡有。又如“羅織構(gòu)陷”是形容千方百計地陷害他人;“羅織”是收集編造的意思,“構(gòu)陷”指用虛構(gòu)的罪名去誣陷別人。

第11篇

版權(quán)所有

發(fā)生在課堂里的一件事

在我上三年級時,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活動。

記得那是一節(jié)活動課。我們班干部正在討論做什么活動,但是討論了好久也沒討論出來。這時王老師走了過來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有趣地活動叫‘猜成語’。”我們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好。”老師說:“我來介紹一下:一位同學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寫,幾位同學在講臺上表演,讓別的同學猜。每組六分鐘時間,看哪組猜的多。成語要求和動物有關(guān)的。”第一組是王曉明他們組,王曉明寫,李軍猜,其他四位同學表演。開始了,王曉明往黑板上寫了“狗急跳墻”的成語。這時一位同學裝作狗,三位同學裝作虎群在后面追,那位演狗的同學看了看,身體往上一跳。這時演虎群的那幾位同學也停住腳步往回走了。我們班同學看了后都哈哈大笑,就連老師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這時李軍摸了摸腦袋絞盡腦汁地想了想說:“狗急跳墻。”這時全班同學都激烈地鼓起了掌。王曉明又在黑板上寫了鶴立雞群、雞犬升天、雞犬不寧都被李軍猜出來了,最后他們組共出了十個成語,李軍猜對了六個成語。第二個上場的是我們組,我寫,張紅猜,其他同學表演。我在黑板上寫了“為虎作倀”。這時,臺上的同學想了想一位同學裝作老虎,另一個同學裝作一個正在干活的人。這時那個演老虎的同學裝作把那個干活人吃了。那位同學裝作死了,化成了一個靈魂。這時張紅說:“是‘談虎色變’么?”我說:“不是。”他又說:“‘為虎作倀’。”我說:“對了。”后面,我有寫了渾水摸魚、井底之蛙……都被張紅猜對了,我們組共出了十個,張紅猜對了八個。最后贏的組是蘇佳傲他們組,他們?nèi)聦α恕2恢挥X鈴聲響了,這節(jié)活動課在歡聲笑語中結(jié)束了。

這節(jié)活動課我們組雖然沒有贏,但我學會了很多和動物相關(guān)的成語。

版權(quán)所有

第12篇

精選閱讀(1):

1、二人相依偎,青草底下棲(打一字)工地質(zhì)量標語

2、雙雙戀人紅線牽(打一字)

3、心中有我(打一字)誠信的名人名言

4、緊鎖心門(打一字)

5、金秋離人戀(打一字)

6、千里尋花頭,愿得一真心(打一字)

7、偷心賊(打一字)

8、抓住老公的心(打一字)

9、獨戀女子(打一字)

10、分手后的情侶(打一字)

11、看似要把兩手分,搖首相看淚無痕(打一字)

答案及解析:

1。芙(二人依偎在一齊后為“夫”,夫妻本是相親相愛的兩人,相互依偎也是必然。夫妻兩人在草下休憩,即為“芙”。)

2。綴(成雙成對的戀人因紅線的牽扯而走在一齊,緊緊不愿分離,為“纟+雙+雙=綴”。)

3。悟(“我”即為“吾”,“吾+心=悟”。)

4。悶(將心鎖在門中,即為“心+門=悶”,心門緊縮后,內(nèi)心必定會顯得有些沉悶抑郁。)

5。愁(秋季總是給人別離、眷念的感覺,既然是思念,與心必然會緊緊相靠。思念會慢慢演繹成一種離別愁緒,即為“秋+心=愁”。)

6。懂(千里相結(jié)合,為“重”字,花頭,顧名思義,為“艸”,孤獨之人渴望得到一顆真心,實際上是期望有人了解自我,懂自我,因此,在左邊加上“心(忄)”后,為“懂”。)

7。悉(俗語常說“采花大盜”,由此可知,“采花”是一種對于偷竊行為的戲謔說法,可明白“偷”即“采”,因此,“采+心=悉”。)

8。捴(同“總”。)

9。嬉(“戀”可引申為“喜歡”。)

10。路(各走各的,“足”即為“走”。)

11。掰(兩只小手本就應緊緊靠在一齊,如今卻被隔分開來,即為“掰”,中間隔著“分”字,不能緊靠的兩手就如同分別的戀人一般,尤為可憐。)

精選閱讀(2):

1、日出美麗立取上,殘月屋下友情長,無奈您卻無心往,白水一勺表衷腸,春雨綿綿別三笑,但已人去走下場,嫦娥無女不尋常。

謎語答案:(最愛你的人是我)

2、天鵝飛去鳥不歸,良字無頭雙人配;雙木非林心相連,人爾結(jié)合就是己。

答案:(我很想你)

3、天鵝飛去鳥未歸,兩木相連心相隨,日去東海月歸西,春夏秋冬是四季,良字無頭死緊迫,您若無緣各自飛,絲線一家十一口,女氏出門何日歸。

答案:(我想明年和你結(jié)婚)

4、淮海又見水退時,雙人換走阻礙石,月頂右手不見口,青年男女樹心旁,世上何物最懂愛。

答案:(難得有情人)

5、天鵝一出鳥不見,一個人在把心牽,雙匕割月旁邊站,水流幾處又落天,一月有別心想你,單身貴族已相連,樹木*十沖天躍,月里嫦娥口最甜。

答案:(我不能沒有你杜娟)

6、星星不見太陽光,永眠長逝莫悲傷,虛空極盡莫能計,每在心旁總情長,人隨水去淚汪汪,心力點點酒蒼茫,還記十月相倚伴,誰人猶在我他旁。

答案:(生死無悔全為有你)

7、飛蛾撲火蟲已逝,學友無子留撇須,偶爾留得一人在,三言并沒有兩語,牛仔過河搭木筏,仕別三日在那里,原來這字在界前。

答案:(我愛你生命一世)

8、悔意無心空對月,大哥頭上有條疤,理解不離只作友,單身貴族爾相伴,朝夕相對盼夕陽,情人別離影孤單,二人想逢在此處。

答案:(每一天愛你多一些)

9、青山寺上一叢竹,只見天鵝不見鳥,站在樹上遠眺望,白云心中有條虹,心中情意藏不住,尋尋覓覓下友情,您若無心我心碎。

答案:(等我親自說愛你)

10、理解又離只作友,情人無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單思苦,從也單從獨自愁,如需閉口一了伴,誰人無言又同游。

答案:(愛一個人好難)

11、天鵝一去鳥不歸,懷念昔日空費心,云破月來七成影,水流幾處又相逢,明天日落人依月,單身貴族爾相稱。

答案:(我不能沒有你)

12、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稱有人用,此言非虛能兌現(xiàn),只要有情雨下顯,天鵝一出鳥不見。

答案:(等你說愛我)

13、寒山寺上一顆竹,您若無心各自飛,絲絲情意來半合,天鵝池邊鳥飛絕,把盞無皿金來做。

答案:(等你給我錢)

14、淮海又見水退時,雙人換走阻礙石,月頂右手不見口,青年男女樹心旁,世上何物最懂愛。

答案:(難得有情人)

15、友情雨下永相伴,人情相遇有爾時,大雁南飛非人字,方知緣了應無點,除夕過后是何天。

答案:(愛你一萬年)

16、牛*和尚屋,兩人抬一木,兩木不成林,水中鴛鴦成雙對,一心兩意記念誰,絲線穿針十一口,女氏還在日上游。

答案:(特來相親想結(jié)婚)

17、一人爾旁站,橘紅無絲織,無山登峨嵋,椰子亦能語,深藏不見底,白芍本非草,寒冬病纏身。

答案:(你是我心中的疼)

18、心死兩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爾旁站,饑餓去無食,人故想永共,還來還要走,至死也相隨。

答案:(忘記你我做不到)

19、孝子要習文,鵝邊鳥飛去,饒人必無心,河干人獨立,還來還要走,相思只一心,好女愿他旁

答案:(教我如何不想她)

20、春雨季梧桐樹上結(jié)絲綢;夏日涼兩人陣中稱英雄;秋風起鴻雁傳音數(shù)千里;冬雪飄美女為何露半腰

答案:(絕對重要)

精選閱讀(3):

親嘴(打一字)——謎底:日

枕邊玉人訂白頭(打一字)——謎底:委

傾心結(jié)下意中人(打一字)——謎底:匙

十分相思入病中(打一字)——謎底:廚

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shù)學名詞)——謎底:相等

盲目出走,遇上女友。(打一字)——謎底:妄

花前交心,心心相印。(打一字)——謎底:蕊

火速來會意中人(打一字)——謎底:煙

西安一住三星期(打一字)——謎底:醋

海里有顆五角星,星上多刺皮不平,看它叭著無動靜,五角是它捕食器。(打一動物)——謎底:海星

馮諼三彈鋏(打一香港電影)——謎底:無間道

生在深山是圓家伙,死在凡間是扁家伙,放倒是個直家伙,發(fā)起威來是個彎家伙。(打一物)——謎底:扁擔

頸像駱駝尾像驢,鹿的角兒牛的蹄,模樣怪怪性子好,溫柔善良討人喜。(打一動物)——謎底:麋鹿

什么東西能吃不能碰?——答:虧

頭戴尖尖帽,手執(zhí)兩把矛,湯朝皇帝下圣旨,賜它一件大紅袍。(打一動物)——謎底:蝦

救了田雞餓了蛇(打一成語)——謎底:顧此失彼

一架小飛機,飛行看天氣,晴天飛得高,陰天飛得低。(打一動物)——謎底:蜻蜓

人的一輩子(打一成語)——謎底:出生入死

萬木欣欣向榮(打一稱謂)——謎底:林業(yè)處處長

考察宇宙(打一成語)——謎底:任重道遠

要將無才者罷免(打一成語)——謎底:欲罷不能

春節(jié)三人聚首(打一字)——謎底:最

來日就業(yè)到山西(打一字)——謎底:一

后羿射太陽(打一禮貌用語)——謎底:多日不見

必(打一時刻用語)——謎底:三點七分

萬里沙場望不盡(打一稱謂)——謎底:作戰(zhàn)處長

何以擲果盈車(打一北宋人名)——謎底:潘美

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在那里?——答:在床上

雞蛋摔跟頭會變成什么?——答:會變成導彈(倒蛋)

明明一天沒有吃東西,為什么我不覺得餓呢?——答:正因我不是“明明”

不是草(打一字)——謎底:菲

四五個丑角(打一成語)——謎底:九牛一毛

歲末年尾愛出頭(打一字)——謎底:舜

畫地為牢(打一成語)——謎底:固步自封

十一相逢當碰杯(打一字)——謎底:干

宋室氣數(shù)盡(打一春秋人名)——謎底:趙衰

一字之師(打一字)——謎底:帥

中秋賞菊(打一成語)——謎底:花好月圓

一只皮球和一只鐵球從高樓上掉下來,誰先落地?——答:鐵球

長長身軀百條腿,喜陰不喜陽,鉆縫潛質(zhì)強。(打一動物)——謎底:蜈蚣

對一個人來說太多,兩個人就正好,三個人就什么也不是了。這是什么呢?——答:秘密

醉打蔣門神,復奪快活林。(打一成語)——謎底:恩將仇報

雞犬不寧的“犬”字去掉一點是什么字?——答:人

足球門(打一成語)——謎底:網(wǎng)開一面

婚期定在元宵后(打一成語)——謎底:大喜過望

頂著黑眼圈,渾身胖嘟嘟,以前好吃肉,此刻愛吃竹。(打一動物)——謎底:大熊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神木县| 离岛区| 无为县| 平原县| 罗平县| 江陵县| 灌阳县| 阜平县| 鹿邑县| 奉新县| 浮梁县| 宣城市| 青阳县| 宁安市| 扶余县| 泰来县| 永和县| 平湖市| 望江县| 金坛市| 邯郸市| 伊宁市| 临沧市| 隆子县| 广南县| 信丰县| 鸡东县| 丘北县| 哈尔滨市| 集安市| 望都县| 防城港市| 渑池县| 富裕县| 镇康县| 喀喇沁旗| 塘沽区| 桐梓县| 安庆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