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7: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例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例研究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展示的平臺。它聚焦課堂教學,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1 課例研究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tǒng)的備課中,有限的精力使我們教師無法做到每節(jié)課都能精益求精。另外,教師們有時舍不得把自己的備課成果向他人展示,相互之間都各自為政,缺乏足夠的成果交流。課例研究,是以學生學習和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主導,通過集體合作確立主題、設計教案、上課和觀課、評價與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循環(huán)過程。
在校本教研的集體備課過程中,課例研究最主要的優(yōu)勢在于以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討,整體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團隊的整體素質,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如何開發(fā)整個備課組每個人的潛能,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做到優(yōu)勢互補,是當前日常教研活動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本學期我校科學教研組對課例研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2 課例研究在我??茖W組教研活動中的實踐探索
2.1 精心策劃,確定主題。要提高課例研究活動的實效性,需要教師在活動前進行精心策劃。確定研究的主題:如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適宜,整個教學預設是否科學合理,重難點的處理上采取哪一種教學方法最有效,或者某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否真實、有效等等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的主題。如課例《電流的測量》中,我??茖W組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題為“探究在課堂”。
2.2 觀察課堂,分工協(xié)作。進行《電流的測量》的觀課前,我們確定了幾個觀察點:活動的參與度、活動的深度、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何預設才能有效生成?探究活動的設計是否有效?還對參加觀課的老師做了詳細的分工。
課例:《電流的測量》(研究主題為“探究在課堂”),由一位老師上課。教學片段簡述:展示電流表,學生觀察。師: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師:三個接線柱怎么使用?師:兩排刻度怎么看?兩個量程各是什么?師:小結電流表讀數(shù)的方法。師:了解了電流表的讀數(shù)后,我們就要把電流表接入電路了。在連接之前,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如果無法預測電流大小怎么辦?老師介紹電流表的使用規(guī)則。學生動手實驗。
2.3 研究課例,再次上課。組內教師進行了研討,認為這次教學中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設計機械地實施一些操作和記錄,從實驗到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分析都很簡單,上課的老師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與外殼,而沒有抓住探究式學習的本質與核心――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對探究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進后,由同一位老師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展示電流表,學生觀察。師:電流表外觀怎么樣?你觀察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提問,個別問題老師歸納。師:電流表應該如何接入電路?學生嘗試,再由學生不斷的互相提問、互相解決問題,由學生總結使用規(guī)則。
由于課堂的開放性,學生有了很多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引發(fā)了一些新的問題,使學生參與了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能。通過研究,我們認識到,有效的科學探究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又會表現(xiàn)出學習活動的生成性。課堂上實際發(fā)生的現(xiàn)象教師不可能都能做出預設,而通過手腦并用的自主探究,學生的思維常常會迸發(fā)出令教師意想不到但卻充滿智慧的火花。
2.4 教學反思,總結課例。課例研究為教師提供了反思的空間。課例《電流的測量》的改進,激勵我們走出科學探究的誤區(qū),要把探究活動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才能在探究中真正體驗到成功和樂趣。教師反思的結果使自身的認知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得到了提升。
3 借力多樣形式的課例研究,實現(xiàn)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成長
課例研究的形式多樣,下面主要介紹我們教研組在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下的研究。
3.1 同伴互助促成長。我校徐老師在《明天的天氣怎么樣》展示課的磨課過程中,組內的大部分老師全程參與,每個教師都有不少的收獲。課例重點研究:怎樣的師生交流是有效的?如何根據(jù)生成來調整教學?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真知,收獲成功?幾經(jīng)磨課,對《明天的天氣怎么樣》進行多次的改進、優(yōu)化和實踐后,徐老師在省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上了這節(jié)展示課:課的導入由原來的天氣預報的播報改為:師:本周末我想去看廣州亞運會,去之前我要做哪些準備?生:先看天氣預報。師:哪些途徑可以獲得天氣預報?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對學生的活動評價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進:激勵性的評價多了。
實驗的增加:用現(xiàn)象非常明顯的實驗代替了動畫。模擬冷、熱空氣相互接觸時的實驗,用可見度高的、顏色分明的冷、熱液體來模擬不可見的空氣,效果十分明顯,有利地解決學生的疑難點。
課的結尾的改進:增加古人的求佛降雨和現(xiàn)代高科技的對比的知識,使知識有了提升。同時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展示課《明天的天氣怎么樣》,得到了專家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之前的每一次磨課,參與教師都能非常踴躍地表達自己對課的理解,如對目標定位準確與否、對問題設計合理與否、對選擇的素材是否貼切的認識等。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進不僅磨了課,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人。
3.2 專家引領助成長。名校、名師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如2010年的省科學優(yōu)質課評比在我校舉行,其中上虞百官中學樊紅日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五節(jié)《浮力》復習課。我們組內老師對這節(jié)優(yōu)質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學習。樊老師對教學內容的獨到處理,對學情的準確把握,靈活善變的教學機智,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深受啟發(fā)。這些好的課例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討。一位專家在深入的點評中指出:“科學應該為思維而教,為方法而教,為應用而教,為不教而教?!遍_闊了大家的思路,引發(fā)了我們更多的思考。
形式多樣的課例研究提高了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同伴的互助和專業(yè)的引領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xiàn)。課例研究促進了學校校本教研的變化:變獨立為合作,變說教為踐行,變客串為主角,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實現(xiàn)了科學組老師的結伴成長、共同發(fā)展。
4 實踐感悟
4.1 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特別是對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要求更高了,為此,我們還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4.2 課例研究需要教師團結合作,通過計劃、觀察、分析和提煉等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課堂中潛在的真實問題,尋找研究點,共同商討、共享經(jīng)驗與成果。聽課教師要有課堂觀察的技巧、收集數(shù)據(jù)的方法、分析課的策略、課堂記錄的方法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編寫的能力等,觀察課堂活動需要觀察技術的支持,這對我們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這樣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幸福之路?!蔽覉孕胖灰覀兎e極踴躍、認真務實地投入到課例研究之中,定能體驗到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幸福。
參考文獻
1 鄭青岳主編.科學課程100個教學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課例研究;本土創(chuàng)新;實踐特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6-0008-05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教師即研究者”以及教師校本化專業(yè)發(fā)展等思潮開始全面影響我國,并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興起。2004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fā)出《關于開展“創(chuàng)建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基地”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積極探索“推進教師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的變革,切實加強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有力改造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及其制度,努力培育民主、開放、務實的教研文化。一時間,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課堂為研究對象、以校本教研實踐創(chuàng)新為直接推動力的課例研究新范式在一些地區(qū)的中小學首先付諸實踐,對課例研究的研究及實踐也漸漸成為教育界方興未艾的新領域。
一、課例研究流程的建立
課例研究作為一種行動研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規(guī)范。在課例研究的本土實踐過程中,針對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真實問題進行持續(xù)的研究并改進,我們逐步確立了“課例研究六環(huán)節(jié)”[1]的模式,并被廣大教師普遍接受和付諸實踐:
1.確定研究專題
課例研究的專題是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困惑、瓶頸癥結的提煉和聚焦,問題的指向越明確,專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才會越具體。一線教師實踐中許多原生態(tài)的研究之所以不能持續(xù)深入,原因就在于問題沒有界定清楚。因此,課例研究實踐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研究專題的確定。確定的研究專題可以是本學科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定理、技能等教學重點,也可以是本學科教學中最難教、最易出現(xiàn)問題的教學難點,還可以是本學科教學中學生最有興趣探究的教學興奮點。
2.選擇執(zhí)教內容
執(zhí)教內容的選擇主要考慮的是與研究專題的匹配。課例研究中,教師基于確定的專題,以適切內容的課為載體進行探索性的實踐演繹,即所謂研究什么樣的專題,上什么樣研究主題的課。執(zhí)教教師可以選擇最能體現(xiàn)自己對專題的探究性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演繹的教學內容單元進行試教。因為是研究課而不是展示課,所以教師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型經(jīng)驗和教學風格來進行教學設計和展開教學探索,完全可以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展開教學探索。
3.帶著目的觀察
在每一次觀課之前,研究團隊都要基于研究的專題,擬出課堂觀察要關注的系列關鍵問題,以強化觀察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研究團隊進入到課堂,一邊是研究團隊的教師代表基于研究的專題,依托適切的課程內容進行研究課的演繹;另一邊是研究團隊的其他所有成員基于研究的專題開展課堂觀察,獲得真實而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在觀察中記錄,在記錄中思考。每一位觀課的教師在每一次觀課結束之后都要形成一份基于個人獨立見解的課堂觀察報告。
4.暢所欲言發(fā)現(xiàn)
在經(jīng)歷了執(zhí)教探索和課堂觀察活動之后,參與專題研究的所有成員旋即開展基于研究專題的課堂教學研討。在研討的過程中,首先是執(zhí)教教師闡述自己對于研究專題的理解,詮釋教學背后的理念及實踐反思。隨后是所有研究成員交流自己課堂上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進行思想碰撞、觀點交鋒和證據(jù)呈現(xiàn)。經(jīng)過全方位、多角度、高強度的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往往會把對于專題的認識推向深入,先前的疑難困惑很多都會得到澄清。
5.著眼達成改進
經(jīng)過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基于過程中生成的豐富見解及解決策略,執(zhí)教教師進行綜合權衡,整合形成新的教學實踐方案并付諸實施,這樣經(jīng)過反復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直至通過課堂教學的演繹表明原本的疑難困惑已經(jīng)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當然,不同的觀察者會有不同的意見與建議,要讓每一個教師全部地吸收和采納每一位觀察者的意見和建議并不現(xiàn)實,同時不同的意見與建議本身之間有時難免會有沖突和相左之處,所以在著眼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下,要體現(xiàn)教學的改進,最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吸納群體的智慧,并開展帶有個人風格的新一輪教學。
6.理清主線觀點
基于多次反復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在取得滿意的實踐效果的基礎之上,研究團隊需要再一次地回過頭來反思整個研究的全程,清晰地梳理研究的過程,提煉總結基于專題研究得出的結論與觀點,形成規(guī)范的課例研究報告。課例研究報告需要包含不可或缺的四個要素,即關注的問題、研究的過程、案例的支撐和形成的結論。沒有關注的問題,只是平鋪直敘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盡管真實,卻只能算是課堂實錄;關注到了問題,但是沒有研究的過程,只能算是研究的起步,因為真正的研究還沒有開始,這樣的報告不能算是研究報告;沒有案例的支撐,沒有結合一堂課的具體實例來支持所述的觀點,只是坐而論道,不是行動研究的成果,不能算是以課例為載體的研究報告;沒有形成的結論,盡管有研究的問題,有研究的過程,有實例的呈現(xiàn),也只能算是一種工作的描述,因為課例研究報告是一種觀點或結論統(tǒng)領事實的文本,形成的結論是這種文本的靈魂。
通過上述“課例研究六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出,集體的研討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問題診斷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方向性。每一次觀課之后的研討不僅需要“頭腦風暴”,而且還需要針對林林總總的問題進行歸類歸因和分清主次,以便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課例研究是基于實踐和改進實踐的行動研究。
二、執(zhí)教以及研討的設計
為了使課例研究能夠富有成效地開展,教師的執(zhí)教和課后的研討在形式上也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以切合研究的需要和適應實踐的需求。
1.教師的執(zhí)教
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關于課例研究課的執(zhí)教主要設計了以下五種形式:
(1)“同一內容+同一教師+連續(xù)改進”。即讓同一個教師在不同的班級執(zhí)教同一教學內容,基于充分的研討進行連續(xù)幾次的教學改進直至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控制變量:內容及教師都不變,變化的是基于研究的教學探索,所以最后實踐效果的改進反過來就會證明基于研究的專業(yè)判斷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實踐的推廣。
(2)“同一內容+不同教師+接力改進”。即讓不同的教師執(zhí)教同一教學內容,基于充分的研討進行“接力賽”式的教學改進直至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主要是鼓勵更多的教師基于專題的理解進行多樣化的探索與實踐,以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思考,有助于拓寬研究的視野。同樣出于控制變量的考慮,會要求不同的執(zhí)教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專題進行演繹,并且特別要求第二位及以后的執(zhí)教教師要關注前一位教師業(yè)已進行的實踐,其中暴露出問題不能在接續(xù)的課堂重演,而是要體現(xiàn)出為了改進而做的進一步探索。“接力”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不僅是接續(xù),更是提升。
(3)“同一內容+不同教師+對比改進”。即讓不同的教師執(zhí)教同樣的教學內容,研究團隊的其他所有成員對這樣基于專題的不同風格的探索研究課進行橫向的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理解在教學實踐效果上不同程度的差異,并進而綜合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有益啟示,進行進一步的深化改進。
(4)“同一單元+不同教師+循環(huán)改進”。即不同的教師針對同一單元(不是課時)的內容都進行完整節(jié)次的順序演繹,第二位及以后的執(zhí)教教師都是在前一位執(zhí)教教師單元執(zhí)教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優(yōu)化,于是構成了多個執(zhí)教教師的單元教學改進循環(huán)。
(5)“不同內容+不同教師+借鑒改進”。即不同的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時可以是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索性的試教,后面的執(zhí)教教師都是在借鑒前一位執(zhí)教教師的有益嘗試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優(yōu)化。在教學內容和執(zhí)教教師都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進行課例研究的探索實踐,特別要求每一位執(zhí)教教師緊扣研究的專題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探索和演繹,同時也同樣要求研究團隊的其他所有成員緊緊圍繞要解決的共同問題來思考專題實踐的得失。
2.教師研討
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對于課例研究課的研討主要設計了以下兩種形式:
(1)“一課一研,及時研討”。即上完一次課之后就及時地組織研討。這樣研討的優(yōu)勢在于研究成員能夠針對基于專題試教的觀察發(fā)現(xiàn)及所思所想進行及時的反饋與分享,比較容易調動起全體成員積極參與的氛圍。
(2)“一課兩研,分步研討”。即上完一次課之后,除組織一次即興的研討之外,還針對整理出來的課堂教學實錄再進行深度的研討。這樣設計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夠促使專題研究的全體成員基于全息的課堂實錄做更進一步的統(tǒng)計分析和精確研究,很多教師往往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和更深的理性思考,數(shù)據(jù)更加具體和精確,立論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課例研究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因為多輪的研討而偏離原本確立的研究專題,而不知不覺回到過去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狀態(tài)。所以,課例研究的實踐特別需要堅持以下兩個方針:
(1)以教學改進為方向。課例研究是以課為例的課堂教學研究,所以課堂教學的改進是其方向,時時刻刻關注課堂教學突出的問題在哪里,進一步改進優(yōu)化的出路在哪里,否則研究的價值就會失去。
(2)以問題解決為線索。課例研究具體的研究過程都是以專題探索課上暴露出的問題的解決為線索的,只有緊扣需要解決的問題,基于專業(yè)的診斷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才能最終確保研究能夠形成不斷改進的實踐效果。
當然,在課例研究的實踐過程中,確實會存在因一課需要多輪執(zhí)教,從而使得學校教研組要進行必要的課時調整的問題,如果是階段性的教研活動還可以,但是要常態(tài)化地進行勢必會遭遇一定的困難。因此,課例研究流程的簡化和回歸常態(tài)也成為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解決的途徑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在集體備課中集思廣益,針對教學的設計進行充分的研討,大家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增進對于關注的專題的理解;二是在教研活動中先聚焦主題,后分而實之,即在教研活動過程中大家針對主題進行透徹地研討,形成的成果可以由每位教師各自有選擇地在今后相關的教學過程中予以貫徹和落實,而不一定需要下一位教師就同樣內容再做專門演繹;三是在同課異構中比較效果,擇其優(yōu)者而效之,即在同一教研組里可以讓幾位教師按照自己的風格按部就班地演繹單元的教學,大家從風格迥異和效果多樣的課堂教學中總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借鑒別人有效的策略與做法進行實踐,從而也達到教學改進的效果。
三、課例研究本土實踐特色的突顯
近年來,以課例研究的方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實踐也逐漸成為促進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轉型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課例研究的本土特色也越來越得以突顯,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尤為明顯,走出了一條“在借鑒中創(chuàng)造,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2]的本土實踐之路。
1.在課例研究的取向上,明確指向課堂教學的改進
正如美國學者凱瑟琳·劉易斯(Catherine Lewis)在2012年11月于新加坡召開的國際課例研究第八次年會上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在國際課例研究的實踐過程中主要存在兩種特色鮮明的價值取向:一種是側重研究教與學的結果,目的是改進課堂的教學;另外一種則是研究教與學的過程,目的是了解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以江浙滬為中心展開的課例研究比較傾向于上述的第一種取向,即在課例研究的一開始就期望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集體的反思及研討,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建設性地提出課堂改進建議,再進行進一步的設計改進和課堂演繹,直至問題解決,從而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
早在上世紀末,美國學者斯迪格勒就提出,大多數(shù)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上所做的努力之所以沒有在教學提升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就是因為這些努力不是“基于課堂教學的改進而進行的”[3],而課例研究的實踐必須體現(xiàn)這一點。課例研究這種實踐改進的取向也正是對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進行改造的一種必然要求,即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密切依托教學經(jīng)驗進行專業(yè)判斷,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研究,經(jīng)由研究解決教學實踐中遭遇的疑難困惑,研究的結果直接以明顯改進的課堂教學效果為佐證。換言之,廣大教師在進行課例研究的實踐過程中,大多是以課堂教學的明顯改進作為一個專題課例研究的階段結束。一般都是只有首先在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改進的前提下,才會回過頭來系統(tǒng)反思實踐改觀背后的帶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啟示。反之,如果不與教師課堂教學的改進相聯(lián)系,而只是一味地對某一次課進行全面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深度的數(shù)據(jù)解讀,并由此而進行概念的重建或理論的建樹,既不符合廣大教師研究能力的現(xiàn)狀,也不符合教師以精彩課堂的演繹促進學生有意義和高質量學習的基本要求。
2.在課例研究的選題上,直接針對課堂教學的瓶頸
同樣,也正是因為課堂教學改進的研究取向,所以在課例研究的專題選擇上,主要聚焦于教師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實實在在的疑難困惑,而較少側重概念內涵的挖掘以及相互之間關系的辨析等學理指向的理論探討。問題的根本解決從客觀上要求教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和廣大一線教師攜手合作,讓教學研究回歸常態(tài)、深入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教學。從近些年的課例研究歷程以及業(yè)已展開的課例研究專題,就可以明顯反映出這種扎根課堂實踐且突破實踐瓶頸的風格。
以英語學科為例,在走進中小學與廣大英語教師就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廣泛調研的過程中,研究團隊獲得了來自一線有關教學情況豐富而真實的信息,提煉歸納出以下方面的突出問題:新課程凈增了很多生詞,大量詞匯的有效識記既難住了教師,也困住了學生;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環(huán)節(jié),稍有不慎極易陷入機械的句型操練的怪圈;任務型英語教學的倡導雖然被普遍認可,但學生離開課本就不會交際,即便交際也猶如讀課本的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閱讀理解占據(jù)課程文本和考試測驗的比例都很高,如何讓學生迅速地捕捉文本信息線索以及如何正確地理解文本主旨,都是提高閱讀理解水平要攻克的難關;想象作文既挑戰(zhàn)學生的想象力,又考驗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雙重能力的提高目標要求教學既要精彩示范,又要對學生作品進行全面反饋與評改,難度可想而知……一言以蔽之,中小學英語教學需要攻克的難關很多,值得研究的專題自然極為豐富。
江滬浙三地的英語課例研究團隊基于對時下英語課堂教學問題共同的理解和把握,先后在浙江嘉興完成了“開啟想象作文的鑰匙”,在上海閔行完成了“走出句型操練的怪圈”、“引境創(chuàng)設的精彩”、“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在浙江杭州余杭區(qū)完成了“跨越詞匯障礙的門檻”、“增進閱讀理解的良方”、“突破聽說能力的瓶頸”、“擴大小組合作的實效”以及“基于新編教材分析的設計改進”,在江蘇南京完成了“充實復習過程的收獲”,在江蘇常州完成了“目標導引活動的優(yōu)化”,在浙江桐廬完成了“新授閱讀課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和“基于學生學情的教學針對性研究”,在浙江安吉完成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化意識的實踐”等系列專題的實踐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課例研究團隊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以課例為載體,針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堂教學的難關與瓶頸,深入一線學校的課堂進行教學觀察,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所在,盡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促進教學實踐持續(xù)改進這一目標的達成。
3.在課例研究的執(zhí)行上,積極促進研訓一體的融合
在國內一個區(qū)域或一所學校推進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到,圍繞專題的課例研究總是和本區(qū)域或本學校的教師在職培訓緊密結合在一起,即研訓一體成為中國內地課例研究實踐的一大亮點和特色。課例研究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很好的行動研究范式,因為它與教師的教學緊密結合,即真正在追求著“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教學”的理想境界,非常切合教師職業(yè)實踐的特點。
目前,在教師培訓的實踐過程中常常會遭遇到諸如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培訓的有效性不高,以及培訓的參與度不夠等問題。這就從客觀上要求培訓的內容要切合教師實踐的需要,培訓的過程要盡可能融入教師的主體參與和深度體驗。課例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結合,就為當前教師在職培訓諸多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因為課例研究的專題可以成為教師培訓的主題,課例研究的過程可以設計成教師參與式培訓的過程,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把現(xiàn)成的研究結果直接展示給教師,而是需要教師通過親歷研究的過程主動去歸納和總結,這樣就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在培訓的過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培訓”的理念。
4.在課例研究的指導上,注重起步階段的專業(yè)引領
廣大教師在之前的師范教育和在職的專業(yè)培訓中往往更多涉及的是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而“針對教育教學的問題如何進行研究往往成為不經(jīng)意的缺失”[4]。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專業(yè)支持機構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師進行課例研究指導的過程中,普遍重視研究問題的概念明晰、研究方法的恰當選擇,以及研究結論的斟酌提煉,從而讓所有參與課例研究的教師親身經(jīng)歷一次規(guī)范研究的全過程。
對于廣大做課例研究的教師而言,“講給我聽,我會忘記;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親歷其中,我就會明白”這樣的規(guī)律同樣適合。在課例研究的指導過程中,指導者往往通過讓教師親歷專業(yè)指導下的課例研究全過程,并輔之以總結梳理成文的課例研究報告現(xiàn)身說法,讓教師逐步學會課例研究。指導者的專業(yè)引領是課例研究在中小學推廣的關鍵,其中指導者的親身示范是教師課例研究的起步階段最行之有效的專業(yè)支撐。
參考文獻:
[1]胡慶芳,等.點評課堂:博覽教學改進的智慧[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1.
[2]胡慶芳.在課例研究中改進教學[J].人民教育,2012(9).
一、課例研究的“創(chuàng)生”取向
為發(fā)展全校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生素養(yǎng),我們在四個方面確立了課例研究的“創(chuàng)生”取向。
(一)從“問題泛化”到“聚焦創(chuàng)生”
一堂課的教學是復雜的,涉及到很多問題,在以前的課堂研究中,老師們會從多個方面暢談觀課所得或提出改進建議,但大多泛泛而談,觸及不到問題的本質。為了改善課堂研究效益,提高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生素養(yǎng),我們在課例研究中開始聚焦某個問題,引導教師在行動中圍繞這個問題觀察課堂創(chuàng)生點、反思創(chuàng)生行為,提高課堂創(chuàng)生效益和價值。如語文教研組根據(jù)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三單元寫景散文教學為背景,以讀寫結合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為切入點,確立了“讀寫結合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研究主題,根據(jù)“學、思、創(chuàng)、生”的課堂創(chuàng)生要素,開展了課例研究。化學組根據(jù)課程標準對學生實驗技能、實驗設計、實驗完成和探究體驗等要求,確定了“初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創(chuàng)生策略研究”的課例研究主題,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質量守恒定律》為內容展開教學,還原了科學家的實驗探究過程,尋找到了初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一些創(chuàng)生策略,引導學生見證了從建立到批判,再從批判到建立的螺旋創(chuàng)生過程,提升了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生素養(yǎng)。
(二)從“觀察教師創(chuàng)生”到“關注學生創(chuàng)生”
教師課堂創(chuàng)生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生品質。在課例研究初期,我們強調觀察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生行為;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我們開始站在學生的立場體驗課堂進程、觀察“學”的狀況。這種“關注學生創(chuàng)生”的課例研究視角,幫助老師們改變了自己的課堂理念,老師們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更適合學生創(chuàng)生。在北師大版生物學科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jié)“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的課例研究中,老師在引導學生認識胸廓的結構和呼吸運動的過程時,第一次課是通過學生看書自學、做呼吸運動感受胸廓變化,再觀看呼吸運動的視頻加深理解膈的運動。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明白時,學生說“明白了”但顯得言不由衷,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未能順利推導出肺通氣的過程,我們由此觀察到學生并未真正掌握。正是基于對學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的高度關注,我們發(fā)現(xiàn)了創(chuàng)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建議;第二次課做出了調整,在觀看視頻前增加了手工制作的肺通氣模型模擬呼吸運動,再增加對胸廓模型的觀察,生動而形象的模擬和模型讓學生理解了呼吸運動與胸廓變化的聯(lián)系,學生順利生成了肺通氣概念,并能對日常生活中的“踩踏事件”進行分析,生成了自我保護措施。正是基于對學生創(chuàng)生狀況的關注和觀察,促使教師從學生角度反觀自己的課堂,進一步提高了課堂創(chuàng)生素養(yǎng)。
(三)從創(chuàng)生的直觀評價走向創(chuàng)生的科學評價
在建構創(chuàng)生型課堂初期,我們缺乏必要的觀察工具,教師們多憑借自己對創(chuàng)生型課堂的理解,直觀感受課堂存在的問題,并據(jù)此做出評價,或提出建議。這種評價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復雜性,感性多于理性,不利于教學改進。在引入課例研究這一技術后,我們根據(jù)確定的研究主題,開發(fā)課堂觀察工具,設置相應的觀察小組,對課堂進行觀察和分析,以此為依據(jù)提出改進措施,提高了課堂創(chuàng)生評價的科學性和課堂行為改善的有效性。在數(shù)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五節(jié)《打折銷售》的課例研究中,我們從多維度多視角對學生和老師進行觀察,共確立了八個觀察小組:教學環(huán)節(jié)組、課堂問題結構組、前后測組、訪談組、師生語言流動組、學生活動組、問題情境組、學習卡使用組。老師們帶著任務進課堂,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脈絡和時間分配、主干問題驅動、“問題情境”運用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從學生“學習結果”的“增量”、不同學生的思維差異、學生的投入情況、互動學習的主動性與效益等對學生進行記錄、考察,提高了課堂創(chuàng)生評價的科學性。
(四)從理念創(chuàng)生走向行為創(chuàng)生
課例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更新、理論學習、理性思考等層面,它需要將新理念、新思考、新經(jīng)驗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課例研究是課堂創(chuàng)生的自我超越,是反復授課的“行為跟進”。我校建構的“創(chuàng)生型課堂”,旨在培養(yǎng)會學習、會思考、會創(chuàng)生、會評價的學生。我們在觀察和評價課堂時,重點考慮“《學習卡》使用”、“課堂創(chuàng)生狀態(tài)”、“課堂創(chuàng)生結構”和“課堂創(chuàng)生效益”四個維度的“行為創(chuàng)生”情況,讓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在專業(yè)的對話中,不斷縮小自身與他人的差距、協(xié)調課堂設計與課堂現(xiàn)場的矛盾,以提高課堂創(chuàng)生的行為水平。
二、課例研究的“創(chuàng)生”策略
我校的課例研究以“全校統(tǒng)籌、整體推進”的思路實施。首先是引領全校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其次是完善研究組織,包括建立課例研究推進中心組和以教研組為單位的課例研究小組,明確任務與責任;再次是確立課例研究主題和本次課例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第四是推進和研討創(chuàng)生型學習設計;第五是上課、觀課、議課和改進;第六是課例研究的成果提煉。
我校的課例研究采用“一個課例聚焦一個創(chuàng)生點,三次課堂觀察分析創(chuàng)生過程,六次會議凝聚集體創(chuàng)生智慧”的方式,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關鍵詞】學生科學家研究課例
一、課例研究的背景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產(chǎn)生新事物的過程,師生在教與學中是一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師生在彼此互動中就會慢慢營造出一個積極思考、用科學的態(tài)度主動的探索大自然的氣氛。在這個互助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方面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漸漸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更加了解學生,也提升了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為了突出科學探究先進的學習方法,我們要將科學和教學有機的融為一體。而探究是科學的關鍵,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即要將這二者完美結合。
學生在學習《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與《物質在水中的結晶》的時候就會涉及到《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同時這個內容也是對七年級知識《物質的溶解性》的延伸。教科書中對于《物質的溶解性》這部分內容講解也使用了科學探索的方法講授,它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區(qū)分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定義,便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物質高錳酸鉀、食鹽、粉筆灰、色拉油等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狀況來讓學生能夠深刻記憶。此外該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究的能力。教材中方這部分內容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用實驗向同學清晰的展示了溶液、懸浮液和乳濁液的主要特點,并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釋自然。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對物質的溶解性有了一些比較簡單的了解和認識,但這些認識都只停留在表面,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在學生印象中的溶解也只有固體在水中的溶解現(xiàn)象,對于氣體和液體的溶解以及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物質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相對是比較陌生的概念,對于溶解這個大概念沒有統(tǒng)一的整理和全面的理解。不過因為溶解在我們生活中卻無處不在,是個與我們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的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從學生最初對于溶解的認識開始進一步設計實驗探究,增加學生對于溶解的了解,并鼓勵他們自己通過實驗歸納總結出混合物的三種類型及各種混合物的特點。之后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不注意的問題,比如生病時吃的顆粒性沖劑的混勻、衣服上油污的洗滌方法等各種小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自己學習的知識的用途,體驗收獲成功的滿足,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熱情,從而達到讓學生想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的教學目的。
二、研究過程
重點:1、了解溶液、懸浮液、乳濁液的相似與不同,學會區(qū)分溶質和溶劑。
2、學會用對比的方法去區(qū)分各種物質的異同。
難點:1、區(qū)分三種混合物(溶液、懸浮液、乳濁液)。
2、正確判斷出溶質與溶劑。
3、舉例區(qū)分各種混合物。
三、我的思考
通過課題的研究,我覺得在中學培養(yǎng)學生科研探究能力還需要更深層次研究的有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啟蒙性、興趣性、創(chuàng)造性和系統(tǒng)性等方面的問題:
1、啟蒙能力培養(yǎng):對于學生科學能力啟蒙性的培養(yǎng),我們要從孩子時候就抓起,在兒童時候讓他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培養(yǎng)他們多動手、多動腦,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務的習慣這些能力對于他們后續(xù)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力。,
2、興趣能力培養(yǎng):做任何事情興趣都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興趣在中學生的心理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和認知事務的積極性。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他們對于科學知識形成濃烈的學習興趣,能夠主動積極的吸收知識,真正的熱愛科研活動,這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面。
3、創(chuàng)造性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核心是獨特新穎的思維。而具有獨特新穎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個最為高尚的品質,獨創(chuàng)思維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由自己獨立去思考,從而得出新穎,獨到的見解或答案。這種珍貴的獨創(chuàng)思維能夠充分的反應人的主觀能動性。
4、系統(tǒng)性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能力是一項巨大且有系統(tǒng)性的工程。它的實施影響到教師、學生、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個人的活動,還需要所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家庭成員的配合、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怎樣形成一個系統(tǒng)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科學能力的也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
四、結束語:
學生的先自己學習然后老師教是我們一直要推廣教學模式。所以我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如下的課堂設計:第一步是通過我們生活實踐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猜想,各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分散情況有什么不一樣?第二步是我們進行實驗,不過這里說的實驗不是為了驗證我們已知的定理,而是探討驗證我們剛提出的假想是否正確,是不確定的,需要我們探討。第三步是進行認知,不過這里認知的對象并不是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概念,而是針對現(xiàn)象本身做出的分析和理解,這是一個由分到合的過程,就是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歸納。將分散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也是科學家認識自然,了解世界的的方法。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通過實踐感知內在。這樣探討出來的結果是開放性的,是不確定的,同樣這也就是真正科學探討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苗相敏.一次探究式教學的嘗試和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25期
[2]李華.物質的溶解度曲線[J].新課程(中學版)2009年11期
[3]楊啟富.繪制溶解度曲線的探討和建議[J].化學教學1980年03期
【關鍵詞】課例研究;有效教學;本土化;教學文化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4-0077-03
一、課例研究的淵源
與教案和教學設計不同,課例是一個實際發(fā)生的教學實踐?!罢n例研究”(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是一種有組織的合作教學,起源于日本的授業(yè)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時期,在日本中小學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學者對比了日本、美國和德國的課堂教學錄像之后,認為日本教師在教學上的成功與日本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相關,即課例研究,并定譯為“Lesson Study”。
課例研究是一個對教和學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新研究領域。1999年,斯蒂格勒和希伯特(Stigler & Hiebert)合著《教學的差距:世界各國的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的精彩觀點》出版,課例研究從此引起國際廣泛的關注。2005年,世界課例研究協(xié)會(WALS)成立,進一步推動了課例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
課例研究屬于“教師研究”(teacher research),不僅是一種校本化的教研新方法,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新形式。隨著研究的進展,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學者都強調:課例研究是一種強大的教學變革工具。我國的課堂教學正在經(jīng)歷歷史轉型,在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中開展以學為中心的課例研究尤顯必要和緊迫。
筆者第一次邂逅課例研究,是在“十一五”期間,緣于美國學者克里?費南德斯和日本教師吉田信合著的《課例研究》。當時,筆者正著力于江蘇省中小學教研重點資助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思考著如何規(guī)范地設計課堂教學、激勵學生參與式主動學習,以此提高有效教學的內涵和品質。與這項課題研究相結合,筆者在課堂教學觀察的同時,思考如何將有效教學的理論轉化為課堂實踐的中介,引進課例研究這種新的教研方法,探索本土化實踐創(chuàng)新,以課例為載體提升校本教學研修的效能,激發(fā)教師團隊學習力。
二、課例研究的概念
什么是課例研究?這種源自東瀛的授業(yè)研究走向世界以后,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此教學論術語的界定,可謂見仁見智。
在國外,斯蒂格勒和希伯特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課例研究是教師尋求提升課堂中有效教學的一種校本的、合作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崔瓦冉愈在注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學習,認為課例研究是指教師系統(tǒng)地合作研究課堂中的教與學行為,從而改善教師教學經(jīng)驗和提升學生學習經(jīng)驗的綜合過程。派瑞和劉易斯則側重課例研究的過程,指出課例研究是以授課教師為主導,多位同事教師(有時可能專家介入)組成一個項目研究共同體,協(xié)力為促進學生學習制定目標、設計教案、上課及觀課,并且對所教的課進行反思提升教學的循環(huán)過程。
在國內,安桂清認為課例研究是一個融合教學實踐、知識、心智模式、人際關系、支持合作性研究的結構與工具等要素的復雜的教師學習體系。耿帥認為課例研究屬于實踐研究,以具體的一節(jié)課為對象展示研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的全過程。2011年,胡慶芳等出版了《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介紹了課例研究的國際背景及其本土化實踐,并以若干研究范例提供了詮釋這一種教學研修的新方法。
通^文獻檢索和教研觀察,綜述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課例研究以學生學習和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是計劃、觀察、反思和修訂課的教學研究過程。這種教研方式,以教師為主導,通過集體合作確立主題、設計教案、上課和觀課、評價與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循環(huán)過程,其本質是一種行動研究。
課例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依據(jù)國家“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學建議,針對教學中突出的真實問題,共同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實施并接受課堂的檢驗,目的不是為了展示一堂完美的課,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習質量。
由此看來,課例研究并不高深莫測,它就發(fā)生在一線教師職業(yè)生活的過程之中。然而,課例研究與一般的教學研究(公開課)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區(qū)別:
課例研究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為教師集體觀課,課后相互評論,共同改進教學提供了平臺,為深化教學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課例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
在課例研究過程中,同一學科或同一年級的教師成立小組、即課題研究共同體,經(jīng)常定期開會討論課的設計、實施、反思等,通過對一節(jié)課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學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對象、理論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學習的范例。雖然其形式多種多樣,但其主旨是相同的,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步驟一:確定研究的問題
先確定一些能激發(fā)和引導課例研究組人員的真實問題。問題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體的;問題的選擇可以是來自教師的教學實踐,也可以來自教育決策者。
步驟二:合作設計研究課
課例研究組共同完成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查閱書籍并搜索前人做過的類似研究,然后由一兩個教師執(zhí)筆設計方案。教師初步完成教學設計后,再召開小組會議,對這一設計各抒己見進行討論、修改,直至最后確定一份研究課方案。
步驟三:第一次上研究課
選擇研究共同體內某一位教師執(zhí)教這堂課。組內所有的教師都來聽課觀察。當課堂上要求學生動手實踐時,聽課的教師可以在教室內走動,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解題思路時才能和學生交流。有時也可把整堂課錄下來,供以后分析和討論。
步驟四:課堂觀察并反思效果
上完研究課,研究組立刻討論、分析這堂課。由執(zhí)教者先發(fā)言,反思這堂課的效果及存在問題。研究組的其他教師再對這堂課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數(shù)是對這堂課的批評意見。
步驟五:重新設計研究課(酌情采用)
研究組教師基于自己的觀察以及對這堂課的反思等繼續(xù)進行修改,從學生現(xiàn)實學力和發(fā)展適宜性考慮,修改那些不易被學生理解的地方,再重新設計出一份新的教學方案來。
步驟六:第二次上重新設計的研究課(酌情采用)
根據(jù)新的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重新上一次,可以由上次執(zhí)教的教師來上,也可以換成研究組的另外一位教師。不同的是,這次有更多的成員參與,包括研究組的成員、學校領導、專家等。
步驟七:再次評價、反思研究課
執(zhí)教者先講述自己覺得這堂課的成功之處以及不足之處。包括校領導以及校外專家等在內的所有聽課者,對這堂課提出批評意見以及修改策略。研究共同體不僅要討論這堂課使學生學到了什么以及理解了什么,還要討論設計這堂課時提出的理念假設是否得到貫徹,教師和學生分別從這堂課中學到了什么等問題。
步驟八:分享成果
與別人分享教研成果是課例研究的一部分。分享的方式多種多樣,一種就是寫報告,大多數(shù)研究組成員都是通過寫報告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研究的過程。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邀請其他學校的教師來聽修改后的研究課,這被看作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師能從其他學校學到教學創(chuàng)新的一種方式。
在中小學,適宜校本研修的課例研究項目大致有以下四大類:
(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xù)上多次研究課(磨課輔導)。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小學英語、社會等;音樂、體育、美術。
(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后順次上多次研究課(同課異構)。適宜各學科。
(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后順次上多輪研究課(專題研究)。主要適宜于:小學教學點、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
(4)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xù)上多次研究課(專人研課)。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
四、課例研究的范例
教育研究必須扎根于鮮活的教育實踐,要在中小學積極倡導基于課堂現(xiàn)場的教師研究。江蘇省江陰市長壽小學就是這樣一個真探索、真教研、真改革的成功典范。2011年以來,長壽小學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促進個性化學習的農(nóng)村小學教學文化變革的課例研究”為載體,分學科開展了課例研究。他們之所以促進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文化變革取得成功,就在于堅持真正地在做課例研究,圍繞著一個“趣”改革課堂,這種動力的源泉來自于研究共同體敢于挑戰(zhàn)自我的強烈愿望。課例研究理想的境界就是篤信課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持續(xù)地進行課例研究,滿足于現(xiàn)狀和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是天敵。持續(xù)的課例研究需要這個研究共同體里的每一位成員具有敢于另辟蹊徑和挑戰(zhàn)能力極限的勇氣和智慧。
課例研究,旨在促進教師對于有效教學的有意義理解和教師專業(yè)的自主性生長,求善求美,始終處于一種未完成狀態(tài)。因此,課例研究特別需要發(fā)揚三種精神,即:永不言敗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索精神”;追求教學精致無極限的“唯美精神”。
以課例研究的方式變革教學文化,提升教研品質,優(yōu)化課堂教學,這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教學研究進入的新階段,是在追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不懈探索過程中的新創(chuàng)舉和新突破。課例研究范式的推崇和推廣,標志著中小學一線教師從事的教育研究進入了規(guī)范化和深層次的新紀元:草根的基礎、真實的研究、全員的參與、教學中的進行、行動上的改進!
長壽小學教學文化變革的課例研究的范例向我們詮釋了一個通識性的道理: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收獲。今天的課例研究也依然遵循著這千古不變的法則。知與行的融合,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演繹出了一個個以課為例的研究和改進教學的范例。
課例研究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意義非常重大,經(jīng)歷教學改進這一鳳凰涅過程的每一位成員都在告別過去的基點,站在新的高度向未來更深邃、更高遠的空間進發(fā)!
參考文獻:
[1] Isoda M,Miyakawa T,Stephens M. 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Mathematics:Its Impact,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M].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2007:275-278.
[2] Martin,M.O.,Mullis.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Boston College,2003[C]. Massachusetts: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2004.
[3] 黃樹生.簡說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及其方案規(guī)范[J].江蘇教育研究,2009(10A):31-34.
[4] Stigler J W,Hiebert J.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9.
[5] Triwaranyu C.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study in schools[J].International Forum of Teaching and Studies, 2007(3):48,15.
[6] Perry R,Lewis C.Teacher-Initiated lesson study in a northern California district[C].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Retrieved July 21,2004,from Http://.
[7] 安桂清.n例研究:信念、行動與保障[J].全球教育展望,2007(03):42-46.
[8] 耿帥.課例研究:備受教師關注的教育科研形式[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06):96-98.
[9] 朱紛,黃樹生.教師要積極開展基于課堂的教育研究――以無錫市(江陰)教師專項教研課題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54-56.
一、注重精確觀察和數(shù)據(jù)分析,促進思想認識的更新
基于課堂觀察技術的課例研究過程,是實驗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觀察、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等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過程。在課例研究中,研究者要注重課堂觀察的有效性,“有效”是選擇觀察重點的靈魂。觀察重點的選擇與確立一定要與學科特點、課例研究主題、教學目標等緊密結合;對觀察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也一定要站在整節(jié)課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標去考慮,點面相結合。也只有如此,才會使觀察的數(shù)據(jù)更具說服力,讓觀察真正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筆者研究的主題是“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由于《會變的瞳孔》一課的教學活動主要以語言方式進行,語言行為是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行為,觀察記錄比較方便,所以筆者的研究小組將課堂教學行為的觀察重點放在師生的語言行為上。有專人側重關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有專人側重關注教師非語言行為對教學的影響,還有專人側重關注朗讀指導的有效策略,等等。課后,研究小組對觀察記錄進行分析,幫助李老師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進而有效改進課堂提問,提高研究實效。應該說,教研員的經(jīng)驗與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合,使課例研究更具科學性。
例如,第一輪課后,研究小組普遍感覺李老師在課下做了非常精心的準備,課堂上努力地憑借文本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但學生卻整節(jié)課比較被動,超時六分多鐘才完成授課過程。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筆者有種直覺:李老師的問題比較瑣碎,尤其是無思考價值的問題較多,調動不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不起學生的思維,故學生顯得被動,耽誤了時間。在交流、評議的過程中,負責觀察記錄“課堂提問”的教研員向大家出具了記錄表,讓大家恍然大悟。(見表1)
李老師在46分鐘的課堂上,一共問了68個問題,平均每分鐘提問1.5個。僅僅第二自然段,李老師居然問了45個問題。無效的提問占整個課堂提問的34%。于是研究小組及時對第二輪課的問題設計及教師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反思與調整??上驳氖?當研究小組再次走進李老師的課堂,發(fā)現(xiàn)課堂提問變得有效多了。統(tǒng)計的結果是:提問總數(shù)27次,有效提問占82%。在第二輪課后訪談中李老師不無感慨地說:“以往老師們聽課也總是說我話多,隨意性問題較多,其實我也在努力地改進,但上輪課統(tǒng)計的那些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真的把我驚醒了,因此在這輪課的設計以及實施的過程中,我格外注重了提問的有效性,我以為這節(jié)課無價值的問題少了,學生也顯得主動些了?!崩罾蠋煒銓嵍嬲\的話語再一次有力地說明,科學地開展課例研究有利于找準課堂問題,明確努力方向,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使課后評議更具說服力。
二、注重課例評價的前后對比,促進教學行為的改進
時至今日,李老師執(zhí)教第三輪課的情景還令聽課教師感到喜悅:學生學習主動、熱情,課堂發(fā)言積極、踴躍,口頭表達清楚、完整、有序,充滿了自信。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關系融洽,呈現(xiàn)出師生、生生互動的富有活力的局面。可以這樣說,課例研究使課堂變得精彩。(如表2)
課例研究的目標應十分明確且緊扣主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研究的實效。在研討的過程中研究小組往往要不斷修正主題,使主題“小”而“實”,尤其通過多輪課的數(shù)據(jù)對比,使課例研究更加精準。本節(jié)課例重點抓住文本的第二自然段訓練學生清楚、完整、有序地表達小花貓的瞳孔從早到晚的變化過程,但三輪課學生說的情況卻有較大差距。
這一點從表2的觀察記錄中即可發(fā)現(xiàn):學生清楚完整地表達一句話從第一輪課的31次,提高到第二輪課的35次、第三輪課的36次;清楚完整地表達一段話從第一輪課的0次,提高到第二輪課的3次、第三輪課的5次;有序表達幾句話從第一輪課的2次,提高到第二輪課的4次、第三輪課的10次;不清楚、不完整的表達從第一輪課的34次,下降到第二輪課的17次、第三輪課的5次。變化句式表達的次數(shù),雖然沒有數(shù)量的增加,但表達的質量卻有較大提升:前兩輪課學生變換句式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用詞語“又大又圓”說一句話上,而第三輪課學生則針對文本的主要內容“貓咪瞳孔在一天中的變化”練習表達,有的學生按照“從早到晚小花貓瞳孔的變化”來說;有的學生先總說小花貓的瞳孔是會變的,再分說什么時間怎么變;還有的學生把早上和傍晚小花貓瞳孔的樣子合在一起說,表達更加簡潔。三輪課的提升顯而易見,一輪更比一輪精彩。
“一人同課多輪”,不變的是執(zhí)教教師、教學內容,但教學行為卻在不斷改進。兩個多月的時間,研究小組和執(zhí)教教師一起經(jīng)歷了“三階段兩反思”的研究過程:執(zhí)教教師圍繞研究主題獨立備課、上課,教研組及專家指導團聽課后,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獻計獻策;通過集思廣益,執(zhí)教教師對第一輪教案進行調整、改進,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課;第二輪課后,執(zhí)教教師和同事對第一輪課和第二輪課進行對比,明確進步的方面,分析還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修正方案,第三次上課……如此循環(huán),大家的智慧集于一身,教學目標的確定一次比一次簡潔、明確;重點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次比一次清晰,教學策略的選擇一次比一次恰當、有效,教學效果、學習效果又怎能不一次比一次精彩呢?
三、營造專業(yè)發(fā)展氛圍,促進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師的認識之源、發(fā)展之源。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育理論不斷出現(xiàn),有時會讓教師們目不暇接,難以統(tǒng)合,甚至望而卻步。但課例研究可以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讓教師們感到安全,愿意敞開心扉公開自我的研究氛圍。它是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磨礪教學技藝的“磨刀石”。參與課例研究的人員組成是多方面的:有一線教師,有學校校長、教學干部,有教授、專家,還有教研員,等等。課例研究中各方要努力發(fā)揮各方面的優(yōu)勢,相互啟發(fā),優(yōu)勢互補,形成合力,使課例研究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
實驗教師既要“海納百川”,吸收、借鑒大家的意見、建議,同時又要有自己的“一定之規(guī)”,要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學生實際等,有選擇地接受和吸納,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小組也曾遇到過挫折:從理想的教學設計到教師的課堂實施之間有一個差距,差距會帶來思想的困惑,甚至不同意見的沖突,但困惑催人進步,沖突使人成熟,親歷課例研究的教師們有許多感言。
1.課例研究是教師教學方式、研究方式、學習方式、專業(yè)發(fā)展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它讓我們教師成為課程教學的真正主人。
2.是課例研究讓我進一步增強了問題意識、反思意識、研究意識,也感到了自己的收獲:課例研究在伴我成長!
3.是課例研究讓我們有了近距離接觸專家的機會,專家的引領使我有種特別解渴的感覺,心中的迷團漸漸散去?;叵胱约旱慕虒W,真是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我會不斷思考,將目光放遠,做一名智慧型教師。
4.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課例研究再一次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目標制定不準確,是永遠上不好課的。
一、研究述評與現(xiàn)狀評價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例研究開始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學習型社會的來臨,教師的職業(yè)成長愈來愈多地來自于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的反思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課例研究應運而生。
2007年后,課例研究在我國基礎教育中逐漸被廣泛應用,涌現(xiàn)出許多課例研究的實踐與探索成果。在國內,關于課例研究,首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顧泠沅教授。他就課例及“行動教育”在理論上做了詳盡的闡述,并長期在上海市青浦區(qū)做驗證。通過大量文獻和實踐經(jīng)驗總結,他發(fā)現(xiàn)課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是解決由理論到實踐的一條有效途徑。
從目前研究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國小學數(shù)學教研模式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外眾多研究者已涉及課例研究與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具體內容,但尚缺乏系統(tǒng)整合。因此,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我們做一些系統(tǒng)整合和創(chuàng)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計劃與執(zhí)行情況
我校的“基于小學數(shù)學課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立項后,課題組立即召開會議,明確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認真學習理論知識,轉變思想觀念,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有效性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課題主持人擬出課題實施計劃,確定課題組開展活動應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課題教師再根據(jù)總計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具有個人特色的課題計劃,從不同角度或不同層次來開展實驗。
隨后,課題組召開了“基于小學數(shù)學課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開題報告會。課題主持人向與會的專家和教師介紹了本課題選題的意義、課題研究的范圍等。專家們闡述國內外關于課例研究的現(xiàn)狀并作開題指導,和教師們共同簽字,完成開題報告書。
2013年11月~2014年3月,課題組主要圍繞復習課例開展了“同課多上”的磨課式活動,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主探究階段(原生態(tài)課例)。捕捉原生態(tài)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以問題來引導開展組內教研活動,進行一評。
第二階段:備課組合作研究階段(改進型課例)。在一評的基礎上,作課教師在反思、吸收的基礎上對原生態(tài)課例進行改進,二度設計。進行第二次教學,上改進型課例,在主持人的統(tǒng)一安排下,及時進行二評,關注教學問題如何改進及改進后的效果。
第三階段:專家引領研究階段(提高型課例)。在二評的基礎上,作課教師廣泛聽取專業(yè)引領小組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地調整教學設計,即三度設計,上提高型課例,研討后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三、研究成果與研究創(chuàng)新
1.探索出適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模式
通過研究,我校形成了以“原生態(tài)課堂―改進型課例―提高性課例―撰寫課例報告”為框架的四步特色教研模式。它規(guī)范了教研活動的運作,營造了教研活動的氛圍,加強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改變了過去高耗低效的教研狀況,使教研活動日趨科學,真正體現(xiàn)了教研活動應有的價值。
2.促進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教研活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在研究活動中,除課例教師外,其他組員對課例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進行審視,找出與其倡導的理論之間的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并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與感悟,列出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進計劃。在此活動中,教師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反思、學會了研究。在“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的循環(huán)往復中,教師的實踐智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四、研究價值和社會效益
1.成果的學術價值
借助小學數(shù)學課例這一載體,教師們能夠圍繞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現(xiàn)實問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促進教師的發(fā)展,為學??傮w發(fā)展服務。
在現(xiàn)有課例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探索出了一種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用以提高教師校本教研的實效,有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
課例研究是一種長期的、持續(xù)不斷的提高模式,是一個改進的過程。這是一種長期的教學實踐,并不是一種激進的教學變革。
2.社會影響和效益
科學的、系統(tǒng)的、以專題課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教研模式,在縣教研室領導的關心下,最終得以向全縣推廣,深受全縣兄弟小學的歡迎,起到了引領和輻射作用。在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中,教師教學的行為轉變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師們在這樣的研究活動中學會了科研方法,并能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研究。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探究性實驗;課例研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11-003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化學實驗既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和形成技能最好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科學探究的主要途徑。精心設計實驗,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新制氯水成分的探究”—節(jié),開展了課例研究,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再現(xiàn)和描述教學改進過程中的問題和教學決定,旨在通過研究提高實驗設計能力,改進實驗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1、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課例研究的意義
1.1 教學現(xiàn)狀的要求
《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把“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作為化學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化學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主要平臺。采取怎樣的實驗教學方式,使實驗具有更強的問題性、探究性、實踐性、參號性和開放性,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是廣大化學教師共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但目前化學教學中課例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我們提出對化學實驗教學進行課例研究的課題,探索實驗教學的策略,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為實驗教學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
1.2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而學生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新課程的實施者一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需要關注實踐智慧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而常規(guī)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是:“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問題意識差,交流對話少”。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迫切需要加大“研”的分量,需要有課例的專業(yè)引領,需要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課例研究,探索與研究實驗教學的策略,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研究與課題研究整合的一種有益嘗試,可使教師自身成為一個研究者,在觀課中成長,在課堂實踐中成長,在反思、重整中不斷成長?!罢n例研究”是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必然途徑,對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課例研究的實施過程
2.1 第一階段:確定課例研究主題、內容
實驗教學方式正發(fā)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和應用探究性實驗教學。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技能,把自己當做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進行自我設計、判斷、驗證和反思,通過實驗親自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科學結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探究性實驗教學成了課堂教學的亮點,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化學實驗教學的設計在問題性、探究性上開放性不是很大,學生的情緒調動不充分。實驗結果往往在預料中,沒有新意,沒有懸念,束縛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等等。因此,確定以“化學實驗教學中的課例研究”為課題,以“新制氯水成分的探究”為例開展課例研究,探索化學探究式實驗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2.2 第二階段:立足課堂,設計-實踐-反思-重構-再實踐
2.2.1 第一次授課
(1)教學設計
本課例是“氯氣的性質”的第二課時。通過上一課時的學習,已經(jīng)知道氯氣可以與金屬、非金屬單質反應,體現(xiàn)出強氧化性,這些知識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用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通過氯氣跟水的反應和氯水的性質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產(chǎn)生問題,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互動的方法分析氯水的成分及起漂白作用的物質。具體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學生實驗報告單則如表1所示。
(2)教學效果
第一次授課通過活動與探究,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又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對比、分析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氯氣與水的反應和氯水的成分等相關知識,體驗和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過程和方法,認識實驗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學反思
這種設計初步體現(xiàn)了探究的理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氯氣能用于自來水消毒”的情境,提供了檢驗氯水成分的必要試劑,并且讓學生親自通過實驗分析氯水中的成分,并根據(jù)實驗結果探究得出氯氣與水的反應。但教學的設計過于簡單和具體化:問題是教師提的,實驗設計也是按照教師的思路去做,學生的思維雖然會比較集中,解決問題比較快,但卻限制了思考空間,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探究程序的掌握,影響了探究效果。
2.2.2 第二次授課
(1)教學設計
根據(jù)第一次授課存在的問題,使用創(chuàng)設“漸進式問題—,猜想式問題一開放式問題”的策略,逐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目的。本節(jié)課旨在改變第一次“明確問題、實驗操作、驗證結論”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有效問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方式。首先利用日常生活中“養(yǎng)金魚能否用自來水”的問題,并將這一生活問題轉化為化學問題。通過“氯氣通人干燥、濕潤的紅色布條”的對比實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對實驗中感興趣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元素組成上推測氯水中除水外的其他成分,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再根據(jù)反饋信息、進一步推論,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掌握氯氣與水的反應。最后的歸宿也聚集在“用自來水怎樣養(yǎng)金魚”的圓滿解決上。即“在解決生活的問題中學習化學”,層層深入,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流程如圖3所示,學生實驗報告單如表2所示。
(2)教學效果
第二次授課圍繞生活中“養(yǎng)金魚能否用自來水”的問題展開,進而轉化為氯氣與水反應的問題探究中,教師的情境激發(fā),師生間的演繹推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推波助瀾地把學生的學習逐漸推向,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打開了運用已學知識、探索未知領域的廣闊自學空間,學生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自然生成。本次授課既落實了知識目標,又發(fā)展學生探究設計的能力,對探究學習思路的形成有很好的奠基作用。
(3)教學反思
在探究活動中,問題是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首先要研究哪些問題是有利于主動探究的,怎樣呈現(xiàn)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與第一次授課比較,在第二次授課過程中,問題有了一定的層次性,問題的出現(xiàn)基于生活現(xiàn)象和實驗現(xiàn)象,問題的解決基于學生的辦法,教師對問題的主線索起到引領作用。在設計實驗探究這部允采用學生間“自主出題、自主實驗”的開放式教學設計。這種實驗探究模式突出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問題的科學性、重要性、可探性,注重發(fā)現(xiàn)與探究,重視過程與開放,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信息交流的互動性。既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同時在探究思維方面又存在—定的指向性。在規(guī)范操作基礎上,屬于既扶又放的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比較高的提升,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具體模式如圖4所示。
3、反思與總結
第一,課例研究重視積累,重視增加教師的實踐智慧。研究過程既是發(fā)現(xiàn)和研究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過程,同時強調面對教學共同分享,合作研究,提供了實踐反思、對話交流、分享經(jīng)驗的平臺,提升教研的實效性。使化學教師能夠有效駕馭“探究性實驗教學”,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第二,化學實驗教學中課例的研究,有效落實化學新課程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在實驗探究中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課例研究;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04)-085-001
本學期我園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了一課三研教學活動。大班年級組由我作為執(zhí)教者,其他老師作為課例的分析研究討論者一起參與進來。
我執(zhí)教《拔根蘆柴花》。這是一首有名的江蘇民歌,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接觸這種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樂曲不是很多,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介紹了《拔根蘆柴花》的創(chuàng)作背景,其次還讓幼兒隨著音樂拍手、模仿拔蘆葦?shù)膭幼鳎褂變簩非男珊凸?jié)奏有了一定的印象。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配上打擊樂器,我出示圖譜讓他們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配樂,如:跺腳、拍手、拍腿、拍肩等。最后過渡到樂器演奏。整個演奏方式我是根據(jù)曲子的節(jié)拍來進行的。
活動結束后,我們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了反思研討。首先自我反思了執(zhí)教過程中在教學方式中的不足,如圖譜沒有發(fā)揮作用、幼兒只看我的指揮,沒有關注到圖譜中的節(jié)奏。其次大家的討論重點放在了用什么樣的節(jié)奏型來配這首樂曲,由于我是按照曲子的節(jié)拍進行配樂的,因此有老師提出,這樣的節(jié)奏配器聽起來有點單調,并不那么豐富,而且我在圖譜中是將樂曲的節(jié)奏型都畫出來的,如果用這樣的方式演繹似乎也沒有用到節(jié)奏型。那么在本次打擊樂活動中究竟該以什么樣的節(jié)奏型完成活動的內容重點呢?
我吸取了各位老師的經(jīng)驗意見。在第二次活動中,將怎樣根據(jù)樂曲拍出節(jié)奏型作為活動的重點。由于這些節(jié)奏型以前就接觸過,因此對于大班的孩子困難不大。但在活動中,我犯了一個錯誤,圖譜上的八分音符我當成了十六分音符。這第二次的修改,由于我的音樂素養(yǎng)和事先準備出現(xiàn)了偏差,導致后來執(zhí)教中雖然在老師的提點下改過來了,但孩子們由于先入為主,因此在這個節(jié)奏上總是出現(xiàn)問題。在給節(jié)奏配器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是出奇的意見一致,可能是因為我手上每次只拿著這一樣樂器的圖片,孩子們領會到老師要的是這個,所以就按照老師的暗示,很順利的沒有異議的完成了配器。于是,又出現(xiàn)了第二次活動的問題重點:怎樣讓幼兒自己主動給樂曲配器,而不是將老師的想法強加給幼兒?
兩次的執(zhí)教活動,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的專業(yè)性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首先自己要對音樂內容本身熟練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就不會出現(xiàn)第二次執(zhí)教中打錯節(jié)奏的意外。此外,經(jīng)過兩次同題異構,大家依然在教學方式上展開了討論,最后聚焦在活動中沒有體現(xiàn)幼兒的主動學習這個問題上。老師作為一個教學者,始終是一個教的角色,并沒有關注到幼兒的主動學習。比如拍身體的動作可以讓幼兒自由探索,打擊樂的配器也可以由幼兒自主選擇決定,而不是都由老師以圖譜的形式直接展現(xiàn)。但在活動中,由于樂曲內容比較復雜,我擔心幼兒在配身體動作及樂器的時候會出現(xiàn)問題,給我的執(zhí)教帶來困難,因此我并沒有關注到這方面,以為按照教學目標完成就行了,但這恰恰沒有實現(xiàn)從普遍性知識到幼兒個體知識的有效教學。
課例研究是以課例為載體,以反思為前提、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互動對話為特征、以行為改變?yōu)槟康牡慕虒W研究,大致需要經(jīng)歷“原經(jīng)驗――新設計――新行為”幾個步驟,其中每一步都要經(jīng)歷“活動設計――實踐――研討――反思――調整”的過程。經(jīng)過兩次的課例實踐研討,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而教學方式的轉換則考驗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在實際音樂教學中,音樂知識形態(tài)與教學方式轉換并非截然分開,所有的音樂作品幼兒化轉換都是基于對課堂情境的聯(lián)想并為教學服務的。那么怎樣改進優(yōu)化課堂教學呢?
首先,讓幼兒具有任務意識。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讓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任務都能夠落到幼兒身上。而培養(yǎng)幼兒任務意識的前提是教師自己要有任務意識。明確教學目標并將其落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是最低程度的教師任務意識。教師任務意識水平越高,教學現(xiàn)場就越會呈現(xiàn)出環(huán)節(jié)清晰、任務明確、教學流暢的情境。對幼兒來說,主動學習一定是任務明確的學習。而在本次研討課中,我對自己的任務是明確的,而對如何將教學任務以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方式落實到幼兒身上則不甚明確。具體表現(xiàn)為只是讓幼兒學動作、玩游戲、記圖譜,沒有讓幼兒自主觀察、探究結果,我教的很辛苦,卻沒能完成教學任務。讓幼兒具有任務意識的實質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幼兒的學,始終將注意力投放在幼兒身上。
其次,將教學內容落入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音樂教學內容落入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實質是解決音樂教學內容所含知識與幼兒的關系,主要有:第一,身體動作知識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在此次研討課中具體表現(xiàn)為讓幼兒用身體動作拍出音樂節(jié)奏。作為教師首先要掌握關于幼兒身體動作特點的知識,然后去啟發(fā)引導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合適的動作,而不要讓幼兒根據(jù)設計好的動作去模仿。第二,音樂元素知識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即關于幼兒學習旋律、節(jié)奏、句段結構等的特點。教師不僅要熟悉音樂元素的陳述性知識,而且要掌握音樂元素的程序性知識,讓音樂學科知識與幼兒發(fā)生交集,從而獲得有關幼兒創(chuàng)編音樂元素表現(xiàn)特征時的特點的知識,以確保在知道幼兒進行歌唱、欣賞、打擊樂、集體舞等活動時,幼兒的學習任務的難度是適宜的,是落入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
先秦諸子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有原創(chuàng)性、最深邃、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分,對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對個人的立身處世有很強的引導意義,對社會人生中的很多重要問題有非凡的洞察,具有不可磨滅的現(xiàn)代價值。在語文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只要問題情境設置得當,就完全可以將先秦諸子文本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多做自主深入的思考。
鑒于此,再根據(jù)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實際情況,我們完全可以將屬于“定篇”的人教版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教學進行“主問題”的課程設計開發(fā)。
“主問題”導學設計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動學生整體性、主動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設計。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實踐,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實現(xiàn)師生間的良性互動,還語文課堂生動活潑的本來局面的教學改革。這樣的教學實踐更應該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廣闊的天地中運用推廣。以下結合《先秦諸子選讀》中《論語選讀》的教學課例,來對主問題設計在《先秦諸子選讀》教學中的運用推廣做一說明。
人教版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為《論語選讀》,《論語選讀》又編列了七個專題,其中《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和《當仁,不讓于師》雖然都是語錄形式的短章組合,但是人物形象卻是飽滿豐富,呼之欲出。我們可以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來設計“主問題”,從而帶動學生對文本的有效解讀。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主問題設計:
選文中直接寫了哪一類人,間接寫了哪一類人?
分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這兩類人的特點。
兩類人中,你更欣賞哪一類?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說明:本節(jié)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命題,立意鮮明,但對于學生來說不免深奧乏味。何不從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的人物形象分析,來入手解讀文本?選文雖然寥寥數(shù)語,同時是以語錄體呈現(xiàn),人物形象卻眾多而鮮明,其中孔子的形象卻沒有直接描寫,而是借他人之口來寫,顯然儀封人和石門晨門是不能歸入問題答案中去的,長沮、桀溺、接輿和荷丈人作為一類人也是為了反襯孔子。至于哪一類人更值得欣賞,只是搭建一個腳手架,見仁見智的討論之后,就能順理成章地回到本節(jié)的主題研討之中。
《當仁,不讓于師》的主問題設計:
你認為在學生眼中,孔子是怎樣一位老師?
在孔子眼里,他的學生又是怎樣的學生?
你是怎樣看待孔子師生關系的?
設計說明:本節(jié)所選語錄文段,極富生活畫面:師生們就是這樣相識而相知,成長而成熟。師生眼中的對方,這樣的命題似曾相識,那就是新世紀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題目:父親眼中的我。這樣設計問題,既降低了難度,又能夠讓大家依據(jù)文本都有話說,還能設身處地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中的師生關系。當然主題是不可忽略的,因為我們無時不刻不感受到孔子那博大的胸懷。
一、綜合實踐活動要體現(xiàn)“經(jīng)歷”與“體驗”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動手實踐、切身體驗。中職生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深切的內心體驗,引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不斷發(fā)展,并為其行為轉變提供充足的動力。
1.走向大自然活動。對于中職生來說,散文的寫作是一大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可以建議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并從仿寫入手學寫散文。例如,在拓展閱讀《故都的秋》之后,先讓學生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lián)、諺語、詩歌等;然后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去觀察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陽光,沐浴春天的和風;最后要求他們對照課文仿寫《北京的春天》。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拓展了自然知識,豐富了自然語言,感受了自然美景,還讓他們練習了寫作,陶冶了情操,可謂一舉多得。
2.職業(yè)角色扮演活動。在應用文寫作訓練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職場生活體驗”活動,即根據(jù)當今企、事業(yè)單位的情況,為學生虛擬簡單的工作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職業(yè)角色扮演,練習與工作相關的應用文的寫作。例如,模擬公司辦公室場景,讓學生以秘書的身份寫作工作計劃、總結、請示、批復等。這種活動,讓學生對職場生活有了初步體驗,強化了職業(yè)意識,完成了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任務。
二、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是“絕知此事要躬行”
職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會遇到許多困難,但只要語文教師能迎難而上,努力探索,積極應對,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1.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落到實處,應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師集體的力量,同組教師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加強研討,制定可行性實施方案。
2.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落到實處,應充分利用本地區(qū)的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zhàn)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城市,經(jīng)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蘇州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是傳統(tǒng)文化發(fā)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xiàn)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昆山周莊、吳江同里、吳中甪直、吳中木瀆、太倉沙溪、昆山千燈、昆山錦溪、常熟沙家浜、吳中東山、張家港鳳凰),保存較好的古鎮(zhèn)(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平望,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東山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這些都為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活動的場所。
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落到實處,應注重理論與實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感悟語文知識,把語文知識具體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之中。其次,應把學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參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死知識的記誦,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積極思維,聯(lián)想、想象,求同、求異、創(chuàng)造等思維活動綜合進行,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第三,讓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在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生活處處皆語文,只是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從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方良藥,靈活應用,定能夠醫(yī)治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差的病癥。
三、開展中等職業(y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注意的幾點事項
1.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在初始階段要安排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實踐活動,比如:安排學生做“自我介紹”、“談談對新學校、新環(huán)境的第一印象”等比較容易操作的實踐活動。隨著時間的推進,在學生都敢參與活動、都能參與活動的情況下,逐步加深活動難度,在課堂上開展比賽活動。比如,筆者曾開展以“掌握溝通技巧,提高服務質量”為主題的“職業(yè)體驗”口語交際活動。
【關鍵詞】課例診斷 中學英語教學 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 研究
在中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的方法進行審視,善于發(fā)現(xiàn)教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方法,對課程教學進行再設計,以此來不斷提高中學英語的教學質量。然而課例診斷是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和對教學優(yōu)化和再設計的快速且有效的辦法,非常值得推廣和應用。本文針對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課例診斷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一、課例診斷與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概念
業(yè)界對課例診斷的定義有很多,最為準確、全面當屬以下這種。課例診斷是在科學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運用一定觀察與診斷技術,通過教師主體與他者(專家、領導、同伴、學生)共同對真實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入剖析、反思、評價、總結,以準確科學地判斷課堂教學的可取之處、不足之處,在深入的互動中尋求更有效的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策略。
二、課例診斷的類型
1.按照不同診斷主體的方式劃分。
(1)自我診斷。自我診斷,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本人對課例進行診斷,一般而言,它是教師反思自己教學的重要模式,是課例診斷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自我診斷具有許多優(yōu)點,通過教師的主動地進行反思和審視自己的工作,不僅可以讓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得到提升在教學受獲得成就感;而且還可以鞭笞教師不斷努力前進。
(2)專家診斷。在進行課例診斷之前,可以邀請英語的教授、英語界的學者、中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專家參加課堂的旁聽和課參與例診斷。這個方式的診斷的優(yōu)勢是很明顯的,專家具有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知識,不僅能夠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問題,快速準確地找出問題,還能夠運用科學的手段來對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加以修正和作出合適的調整。
(3)伙伴診斷。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經(jīng)常運用伙伴診斷的方式進行課例診斷,它指的是邀本學科的教師,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說理所當然是中學英語的教師,來幫助自己完成課例診斷。此方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點,第一,操作性極高,受時間空間的制約??;第二,伙伴作為旁觀者進行課例診斷的時候,能夠從客觀的角度,清晰明確地指出教師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第三,與專家診斷比起來,伙伴診斷對于學生的具體情況更加的了解。
(4)學生診斷。教學的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對整個教學質量的感受和評價是最直接和最直觀的。在這么多的課例診斷的方式當中,學生診斷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種。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課例診斷中要把學生診斷作為最主要的部分。實際操作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反映的問題作為評價的標準。這種方式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進行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合理調整,從而達到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學生診斷通常采用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學生訪談等的方法。
2.按照不同的診斷客體的方式劃分。
(1)專題式診斷。專題式診斷指的是專門對某一特定目的進行診斷,專題式診斷能夠幫助我們弄清楚教學中一些疑難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去攻克這些難題。
(2)綜合式診斷。綜合式診斷指的是對整個課例和教學流程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的診斷和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專題式診斷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綜合式診斷,它是為綜合式診斷提供服務的,它既是綜合式診斷的深化,又是綜合式診斷的延伸。每一種診斷方式都要以教學的實際出發(fā),綜合運用,發(fā)揮課例診斷的最大作用。
三、基于課例診斷的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流程
1.教學目標的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在教學目標的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中,要遵循中學英語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和特點,著重實現(xiàn)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其中又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為主要,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的時候,要把人的培養(yǎng)放在首要的位置,不要采用分數(shù)論高低、以知識為本位等的錯誤做法。而且還要以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作為教學重點去與留的標準,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來確定教學的難點以及解決難點的方法。
2.教學問題情境、方法的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在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教學問題情境、方法時,應當從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確價值觀;形式靈活多樣新穎獨特;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律;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和效果等方面提出問題,為了實現(xiàn)以上提高的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努力學習,拓寬自己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技能,刻苦鉆研專業(yè)知識,主動探尋最先進、最科學的教學方式。
3.教學流程的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教學的流程時,要把握合理的原則,并且能夠突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的空間,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在衡量流程是否合理的時候,要加入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好壞作為標準,因為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能讓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知的欲望,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此外,診斷與優(yōu)化再設計教學的流程時,還要注意學生是否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
四、總結
基于課例診斷的中學英語教學優(yōu)化再設計的研究,能有效的促進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學英語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轉變,彰顯了人文精神在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價值,深入推動了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