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9 09:1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生態城鎮化發展困境及對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言
中共十八大召開后,黨中央立足于全局戰略提出以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為基礎,貫徹優先節約、優先保護、恢復自然為主的方針,走綠色、循環、低碳的生態城鎮化發展道路。生態城鎮化就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將城鎮建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統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當作優秀,以產業升級、城市轉型、生活方式的轉變為出發點,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從過去的以工業進程和經濟效益為焦點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融合發展為焦點的城鎮化進程。“秦巴山區”地跨甘肅、四川、陜西、重慶、河南、湖北六省市,覆蓋了漢水上游的秦嶺大巴山及毗鄰地區,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和珍貴的藥材,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礦物區,具有進行生態城鎮化的天然優勢。但由于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嚴重限制,阻礙了秦巴山區的對外貿易流通,自然災害的多發,都使得秦巴山區產生了眾多貧困縣域。近幾年,秦巴山區各市縣緊密跟隨國家政策,生態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然而在生態城鎮化的進程中,存在著生態環境惡化、地質災害嚴重、生態產業所占比例小等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秦巴山區的生態城鎮化進程,本文在深入挖掘秦巴山區生態城鎮化存在的諸多困境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有利于促進秦巴山區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平衡秦巴山區各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協調的生態城鎮化建設藍圖。
二、秦巴山區生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城鎮開發與生態系統建設之間存在矛盾
秦巴山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秦巴山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成為了秦巴山區生態城鎮化發展的一大難題。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秦巴山區的自然保護被列為重點對象,這就使得它的生態城鎮化建設必須頂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從而限制了地區常規的工業發展以及建設開發活動。
1.大規模工業建設引發地質災害
目前秦巴山區的生態城鎮化發展處在初級階段,薄弱的經濟基礎使得秦巴山區在發展中容易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導致生態城鎮化發展陷入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兩難境地。例如四川片區內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巖層種類偏多,屬于強烈上升的褶皺帶,且邊緣地區過渡性明顯,土質比較疏松,所以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是非常脆弱的,大力進行城鎮建設開發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破壞生態平衡。再如2015年陜西片區山陽縣的突發一起滑坡事件,經調查認定,該滑坡是在長期受重力和巖溶等不利地質條件作用下形成的,而這里的重力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長期的礦產開采掏空山體造成。因此過度的城建開發導致秦巴山區原本就脆弱的地質環境變得不堪一擊。
2.惡劣環境限制資源有效利用
復雜的秦巴山區地質條件使得它的城鎮多在溝谷、盆地等地區,往往會發生眾多的地質災害,諸如泥石流、洪災、滑坡等,不僅給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便,也讓外來企業無法長久存在。這也使得城鎮建設、礦產開發等工程受到制約,縱然秦巴山區擁有異于其他地區的有色金屬、礦產、水、和林木資源,如果不能正確開采,得不到有效利用,就發揮不了它的先天條件。很多工程在投入了大量資金后,卻因為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災害而血本無歸,而且地質災害的勘測和治理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很難有企業有足夠的勇氣去應對,阻礙了城鎮化外來資金的融入。
(二)交通網絡不發達阻礙生態城鎮化進程
1.山地條件制約交通網絡的建設
秦巴山區的75個縣均要依靠鐵道、國道以及河流水系的結合才能得以發展,它的城鎮體系是狹長形的,因此對秦巴山區的生態城鎮化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當區域交通莫屬了。但是就目前而言,秦巴山區的交通網絡密度比較低,由鐵路和公路組成的交通通道呈現出“北密南疏”的特征,雖然“西成高鐵”的開通打開了區域交通的新格局,但是區域干線交通網絡依然尚未形成,秦巴山區的交通建設還處在比較落后的階段,資源優勢與經濟優勢之間的相互轉化遇到了瓶頸,很難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山地和高原地區基本是秦巴山區的主體,區域內有些地區群山環繞,山區的交通建設難度巨大且成本過高,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建設難度就會難上加難。這種山地條件下落后的交通設施,嚴重限制了秦巴山區與其他地區的聯系,阻礙了區域經濟和生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2.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落后
秦巴山區受地形地貌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它的城鎮主要沿江河兩岸和溝谷地帶分布,很大一部分城鎮建筑都在坡地上。因此,相比平原來說,山地的生態城鎮建設要更有難度,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目前許多山地城鎮原有的老城區建設用地基本已用完,需要重新開辟新的城鎮建設用地。但由于各片區經濟實力的限制,很多地區難以承擔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發成本,山地城鎮就不能得到拓展,只能在原來的舊址上進行重建,其結果就是老城區擁擠不堪,交通堵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無處安放。
3.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生態產業發展不足
秦巴山區屬于國家重點扶貧對象,經濟基礎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是很薄弱的。目前秦巴山區各大片區內第二產業仍是主導產業,并且工業建設用地也在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表明了其生態城鎮化的進程是比較緩慢的,沒有走出傳統城鎮化的牽制,像漢中、安康等城市依然處于工業經濟時代,還是利用消耗資源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第三產業的比例微乎其微,缺乏一些科技型、創新型、文化型產業,并沒有吸引足夠的人才。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僅會使得秦巴山區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讓經濟增長陷入瓶頸,還會破環生態環境,打破人與自然的平衡。在陜西片區、四川片區等的一些老城區依然在盲目擴建工業用地,很多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惜代價將山頭夷平,修建商業場所,如此這般這些年來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會功虧一簣,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因此秦巴山區的區域經濟普遍存在水平低、生產力弱的特點,導致縣域內自我發展能力差,整體產業發展緩慢,現代化水平低下,人才吸引力不足,難以支撐新產業的發展。
三、秦巴山區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遵循生態規律,限制開采,恢復重建生態系統
秦巴山區作為部級生態功能區和限制開發區,其開發的重點應在于生態保育,因地制宜地、合理地開發各地區自然資源,修復重建已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以保證秦巴山區的可持續發展。四川片區擁有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但位于地震帶,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因此在進行資源開發時候可以實行分級制度,對于地質巖層比較薄弱的地方禁止開發,同時對煤、石油、天然氣資源實行限度開發,政府部門制定嚴格的政策,當某一地域內的某一能源或礦產資源開采量達到某一程度時,禁止繼續開采,這樣來減輕片區內的負擔,同時綜合治理像大熊貓基地這樣敏感地區的植被系統。陜西片區、河南片區、重慶片區和湖北片區除了一些常見的礦產資源外,其共同的特點就是水資源相當豐富,分別處在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干道上。在傳統城鎮化時代,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使用,片區內利用水資源開發了一系列火電、化工產業,這些產業不但消耗大量的水資源,還對其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對南水北調工程造成了影響。因此這幾個片區內最主要的是要控制對水資源的消耗,將一些大型的污染性的產業撤離水源區,禁止火電、化工等項目無節制的開發,引進一些新能源項目,招標一些有利于生態系統恢復的工程。甘肅片區內海拔比較高的隴南市,是甘肅省內唯一屬于長江水系且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區域,片區內有山有水,有著“隴上江南”之稱,地域差異比較大。政府部門要根據環境承載量進行資源評估,在限制礦產、林木資源開采的同時要在干旱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手段,來防止環境的退化。因此秦巴山區各個縣域應根據自身所具有的優勢條件和功能,避免觸碰劣勢,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對于不同性質的項目要區別對待,通過稅收和土地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園、綠色食品新能源開發等項目的開發。針對那些對環境威脅較小的項目,進行反復審核,不斷加強完善地區生態產業鏈,從而統籌發展城鎮化和生態保護工作。
(二)構建秦巴山區生態交通系統
首先,秦巴山區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完善的內外交通體系,加強區域內部以及外部的聯系,促進區域間的聯合發展,形成集聚發展的格局,同時打開對外開發的新道路。各片區內部要增加城鎮之間、城市之間的公路和鐵路建設,四川片區和重慶片區除了保證每個縣域之間的公路通達以外,還要充分發揮長江水道的黃金效益,建立完善高效的內河航運體系。陜西片區內,漢中市與商洛市、安康市之間的交通線路很少,并且城市內沒有地鐵交通,沒有形成體系的公路交通網絡,所以片區內要加強這三個地區的以公路、鐵路交通為主的交通網絡建設,此外,要完善內部的交通系統,建立地鐵交通和輕軌交通線路。湖北片區要充分發揮長江主要港口的優勢,在原有的航運交通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線路,在航運到不了的地方加強公路聯系和鐵路覆蓋率,各縣域與區域交通干線的對接程度,修建完善的交通基礎配套設施。河南和隴南片區主要以公路和鐵路交通為主,各縣域內加強鄉村公路建設,做好公路的抵御能力和維護工作,加強農村交通網與城市交通網之間的對接,形成以縣道、鄉道為主干,村道為輔助的道路交通系統,促進縣域產業高校對接的運輸服務體系。其次,秦巴山區片區與片區之間要形成一個完善的交通格局。目前西成高鐵的開通直接拉近了四川片區、重慶片區和陜西片區的距離,片區內鐵路沿線的縣域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所以其他片區之間可以增加軌道交通的建設力度,打通彼此之間的山水障礙,重視綠色通道建設,使片區中心城區和周邊城鎮,城鎮與周邊鄉村,鄉村與鄉村之間的公共交通聯系日益加強,保證城鄉之間的交流無障礙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旅游服務品質,完善區域內旅游交通設施建設,使旅游效率和服務水平得以提升,彰顯區域魅力。
(三)搭建生態產業發展平臺,加快產業轉型
由于秦巴山區的特殊生態條件,承受不了較發達地區的高污染產業的轉移,同時可用來發展城鎮建設的土地資源比較少,因此目前的明智之舉是構建集聚、清潔、低碳、集約化的農產品加工業等生態產業園,將生態產業發展為區域優勢產業。四川片區的人口流動量是比較大的,而且人口流出量市大于流入量,所以政府要積極推進和落實“雙招雙創”工程,創新回引機制,出臺和實施支持返鄉創業,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招引外出務工人員、優秀高素質人才和企業家,2018年四川片區中的蒼溪縣和通江縣入圍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范例,其他各縣政府要學習優秀案例的經驗,大力扶持雙創產業,帶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生態產業發展平臺。像陜西片區、河南片區和重慶片區重工業比較多區域,政府要引導企業按照創新型產業理念進行調整,將一些對生態鏈破壞比較大的化工、制造產業遷出區域。要重點突破,集中力量優先發展相對有優勢的產業,同時引導企業將單機作業變成清潔連續化生產線,爭取做到能源多級利用和生態污染最小化,設立符合生態產業的指標標準,并且鼓勵多家企業抱團發展,形成規模大、輻射面廣、技術水平高、影響力強的企業集團,建立高新產業發展園區;或試驗區;同時陜西片區要繼續推進“一江兩岸”工程,規劃沿江地帶的工業建設,構建完整的生態產業格局。而湖北片區要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多領域合作,促進與長三角經濟帶各市多層次協作,十堰等地區要搭建專有平臺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躋身于長三角區域合作平臺,發揮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中的作用,為“兩圈兩帶”區域發展格局的形成推波助瀾。同時最大可能地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加強與宜昌、武漢等城市的協作,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優秀板塊,將其在漢江流域綜合開發中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此外,秦巴山區各片區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契機,積極參與境外的合作,在引導本土產業改造和轉型的基礎上,用自身有利的生態資源和成本低下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的注入,簽訂共同發展新型產業的合作協議,構建生態產業發展的“朋友圈”,大幅度提高地域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曹迎等.四川省秦巴山區扶貧開發和城鎮化問題分析[J].城市規劃,2013(02).
[2]何大堯等.四川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與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J].小城鎮規劃,2017(06).
[3]丁元.生態城鎮建設問題研究[J].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校刊,2013(06).
[4]袁鏡.四川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與新型城鎮化研究[J].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2013(02).
[5]俞開志等.秦巴山區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及對策研究[J].國家行政報,2015(04).
[6]周慶華等.秦巴山區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6(05).
[7]劉建紅等.論生態城鎮化建設與中國夢的實現[J].甘肅理論學刊,2016(03).
[8]詹明安,田云飛.傳統城鎮化與新型城鎮化:量和質的差異[J].經濟研究異刊,2013(27).
[9]周慶華,牛俊蜻.秦巴山脈周邊城市地區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學,2016(05).
[10]李瑞,梅紅等.秦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居民環保意識現狀及解決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01).
作者:楊瑛娟 楊林鳳 單位:商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