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02 08:5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化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當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音樂作為中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等元素卻并不多見,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所以如何豐富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化”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化”現狀
在各種文化激蕩的背景下,我國的中小學生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大多數孩子只關注于流行歌曲,而對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統民歌卻知之甚少,喜歡流行歌曲,但卻對音樂課并不感興趣,加之學校與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導致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在長期以來不受重視,對于音樂教育的內容更是不關注。因為地區的差異,我國各個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材會存在著不同,但是只要稍加研究就會發現這些教材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共性,即教材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民歌或中國音樂只占一小部分,教材中涉及更多的是國外的歌曲。或者即便是有中國的傳統民歌,可是學生真正能學到的卻是很少。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應該感到擔憂。因為這會給我國的中小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即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不時髦”“老土”的。如果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那么后果不堪設想。我們的民族音樂有一天可能會消失,民族音樂中所弘揚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將不能得到繼承和發揚,因此,作為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應該深刻的反思中小學教材中的內容是否符合當代中小學生、社會乃至整個中國的需要。
二、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些音樂家、教育家都十分的重視音樂的獨特作用。因為音樂能夠以最直接和最富感染力的方式深入人心,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民族音樂的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間接或直接的反應當時作者創作歌曲時的社會背景,很好地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民族音樂就是有這種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和欣賞民歌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以及身臨其境地體驗到那些偉大愛國者對我們祖國的愛國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真正地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二)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
音樂具有開發智力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音樂教育的作用也越來越多的被家長和學校所重視。但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的家長只注重對孩子進行各種樂器的學習,比如鋼琴、電子琴等。往往忽視了民族音樂在開發學生智力方面的作用。可以說像鋼琴這樣的樂器主要是針對的技術練習,當然并不是說鋼琴就沒有開發智力的作用,只是比起這樣的樂器,我認為民族音樂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他們的想象,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情感的表達以及創新性能力方面的培養,所以民族音樂是音樂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
曾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音樂教育的內化作用也越來越多的顯現出來了,但單純的音樂也只能是被學生所感知,而民歌卻不同。一方面,民族音樂中所涉及的內容是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最容易被我們所感受到的,因此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作用更加明顯。通過民族音樂,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時期國家的命運以及發展,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如果說語文是在知識上豐富學生,那么民族音樂就是從精神上和情感上豐富學生。另一方面,在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綜合運用身體的不同感官,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在無形中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化”的建議
(一)強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化”的意識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實現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族化”,首先需要學生和音樂教育者在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上明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強調民族音樂教育,同時順應時代的潮流,弘揚時代主旋律,使民族音樂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二)調整中小學音樂教材內容
我們要明確的是,使中小學音樂教育更加“民族化”,并不意味著要徹底摒棄國外的優秀音樂作品。對于中小學音樂教材的調整我認為,首先教材中所選擇的民族音樂一定要有足夠的代表性,能反應一定的時代特色的,最重要的是能夠被學生所理解的民族音樂作品。其次,教材中的內容要體現出差異,即各個地區在全國統編的基礎上要體現出各個地區的音樂特色,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在求同存異中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
(三)創新音樂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模式大多還在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即老師教、學生學。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了。在當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更多的主導權,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我國的民族歌曲的學習興趣,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于世華.在師范院校中應該加強民族音樂教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2(03).
[2]閔勝林.談加強民族音樂傳承與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
作者簡介:昝亞妮,陜西省寶雞市,寶雞市濱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