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20 04:43: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合作原則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課堂問答是教師與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進行互動的一種最常用的手段,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課堂問答活動成功與否,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課堂問答
1 引言
外語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主要在課堂。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課堂也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控制學生情感因素、協調學生學習行為、保證語言輸入之質量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獲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語輸入,如教材內容、教師語、同伴語等的重要場所。
課堂問答的方式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種最常用的手段。教師通過提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在課堂使用目標語的機會。課堂問答是學生進行口語表達并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有效途徑。課堂問答活動成功與否,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從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角度探討師生之間的課堂問答。
2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課堂問答中的運用
2.1 合作原則
人們在談話中必須相互配合,才能使談話得以順利進行,使談話目標得以實現。美國哲學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William James講座上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他認為,在日常會話交際中,人們總是在遵守著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則,旨在有效地使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他把這套原則稱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則包含四個準則,即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和方式準則(Manner Maxim)。格賴斯認為交際的雙方必須遵從這些準則才能配合默契,交際才能順利地、和諧地進行。如果違反了這些準則,可能產生誤解。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要做到互動,達到交流的目的,遵守合作原則至關重要。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五單元Passage A 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這篇文章為例。
(1)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話語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
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來練習口語,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提醒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遵守量的準則。即學生的回答應包含所提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針對教師的“Who weeps for the smoking daughter?”這一問題,學生應該直截了當的回答是母親因為女兒抽煙而哭泣,沒有必要提及父親也吸煙這一話題。
(2)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話語的內容是真實的。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3)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要說與特定語境中話題有關的內容。
教師的提問應該與所學課文內容密切相關,學生的回答與老師的提問要有關聯。
(4)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表達方式要清楚明白,簡潔而有條理。
教師課堂提問應注意提問方式和技巧,通過一些特定的、明確的目的語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提問時要避免晦澀、歧義,要做到簡練、井井有條。學生回答也應清楚明白、簡潔、有條理。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這一問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惑,究竟是談論自己的觀點呢還是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這時,老師應該使自己的提問清楚明白,要么是“What are the effects of smok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要么是“What are the effects of smoking according to your own experience?”。
2.2 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Po1iteness Principle)是由英國著名的學者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與格賴斯的合作原則互為補充的又一語用原則,其中包括六項準則,即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從利奇的禮貌原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規律:說話人總是盡量多地給聽話人一點好處、盡量讓自己吃虧,使對方感到受尊重,獲得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在課堂問答活動中,禮貌原則的作用不可輕視。
(1)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
以上話語的禮貌程度呈遞增趨勢,從聽話人即學生的角度來說,教師提問時越禮貌,學生越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越愿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講應該如何對待他人,適用于請求,而后者則講如何對待自己,適用于答應幫助。教師在承諾對學生的幫助時應遵守慷慨準則。
(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大對他人的贊揚。
從實踐教學中可知,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應給予積極反饋。因為積極反饋能使學生知道他們正確地完成了任務,同時還能通過贊揚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問答活動。批評則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扼殺其學習動機。對于不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應盡可能地鼓勵,提供暗示,幫助分析原因,幫助他們做出正確回答,切不可冷言相對,挫傷學生的自尊。否則會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對立的一面而影響課堂教學。例如當學生回答了問題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說一些類似“Well done”, “Good job”,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等等。
(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贊揚,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
贊譽準則和謙遜準則也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規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規定如何看待自己。由于漢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在受到贊揚后,為了遵守謙遜準則,往往采取自貶的方式以表謙虛有禮。但是,英語民族沒有貶己尊人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樂意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因此,在英語課堂問答活動中,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是否遵守謙遜準則應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
(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一致準則提出不應直接表示不同意對方的看法,否則就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人們在表達不同意見時總先要說上一些表示歉意或遺憾的話(如I'm sorry to say…)。即使對方的看法或意見是錯誤的,為了禮貌,也應籠統地肯定一下對方(如Yes, in a way.),或者象征性地表示贊同(如Yes, you are quite right, but…),然后再將不同意的真實看法說出來。因此,在課堂問答活動中,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或者回答不全面,教師總是會先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然后再說出正確的答案。
(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遵守同情準則的關鍵是要注意表達自己與對方共同的心情,要喜他人之喜,憂他人之憂。當一學生談到某一不幸時,教師和其他的學生應遵守同情準則,憂他人之憂,急他人之急,而不是幸災樂禍。
3 結語
在具體的英語課堂問答活動中,要很好地做到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否遵守、如何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人們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交際時都要恪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有時為了順利交際,人們會違反合作原則或者禮貌原則。因為,在言語交際中,人們首先考慮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話語的得體性,即禮貌問題。正是出自禮貌,人們才有不同的語用策略,或遵守合作原則,或違反合作原則;或直言不諱,或聲東擊西。在緊急或意外事件中,在激烈的爭辯或緊張工作的場合,或者在十分親熱友好的朋友之間不拘禮節的談話中,禮貌原則可能會讓位于話語的內容或交際信息,屈居次要地位。總之,通過英語課堂問答活動,了解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并學會何時遵守、如何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有助于人們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中進行有效、得體地交際。
今天,由于氣候變暖的威脅,人類面臨著由碳基能源時代向非碳基能源時代的革命性轉型。但是,在國際氣候合作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責任分攤上爭吵不斷,極大地阻礙了國際氣候合作的開展,嚴重損害了人類整體利益。
一、經濟學理論對國際氣候合作的啟示
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這兩個概念在許多國際合作文獻里得到應用。美國結構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大師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Waltz)認為“面對共同獲益可能性的時候,有不安全感的國家關心的是獲益如何分配。它們提出的問題不是‘大家都會獲益嗎?’而是‘誰的獲益更多?”’顯然,沃爾茲認為,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問題是個收益分配問題,而且是個參與合作主體個體總收益的問題。當肯?斯奈德(Duncan Snidal)概括道:“國際無政府狀態中的普遍不安全感,導致國家不僅僅擔憂它們本身的發展(絕對獲益)如何,而且擔心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的本身發展如何(相對獲益)。在與其他國家關系中取得不均衡獲益的國家,可能獲得威脅這種關系甚至是其合作伙伴安全的優勢。”這里,斯奈德更明確提出,絕對收益是個參與合作主體自己發展的問題,是個本身財富增加多少的問題,是個以自己原來的財富量為參照系,表征自己財富增加多少的概念。即絕對收益是指通過對各方合作所得的總收益在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分配,是自己的財富在原有基礎上凈增加的收益。而相對收益卻是指這個凈增加量在與其他主體獲得的凈增加量相比較時的稱謂,表征自己財富增加的速率大小。在國際合作中,弱國關注絕對收益,強國由于關注自己的國際地位還關注相對收益。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正如市場環境條件下的生產過程是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把各自擁有的資源聯合在一起合作生產市場所需的產品,獲得收益,然后按照各自對收益的貢獻大小獲取自己的收益一樣,防止氣候變暖的聯合行動也可以看作是世界各國為獲取制止大氣變暖的收益而進行的國際合作,其收益分配也應遵照“等價原則”,順應分配的自然規律。
二、國際氣候合作博弈格局
國際氣候合作過程不僅是生產總收益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分配收益的過程。
氣候的持續變暖給地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它會加速地球生態系統退化,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危及人類生存基礎。根據IPCC的評估報告,如果在今后一百年內地球平均氣溫升高兩攝氏度,“世界陸地的三分之一的自然生態系統將不能適應氣候變化,海洋的循環過程也將發生很大變化。北半球的氣候可能變得反復無常。”其次,它給人類帶來現實的經濟損失。氣候變暖將導致自然災害頻仍,疾病橫行,海平面升高,淡水供應緊張等災難性后果,還將直接影響人類的工、農業生產成果的大小,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著名氣候問題專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研究團隊認為,“這個世界與危險的人類活動干擾之間的距離之近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氣候變暖問題是個整體,“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負有責任,無論是回顧(從工業化時代之前的280ppm到如今的380ppm)還是前瞻,雖然程度大相徑庭。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回避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杰弗里?薩克斯)。“對于氣候,沒有一個國家能要求主權”(芭芭拉?躍德)。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任何國家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回避這種局面。所以,防止氣候變暖的收益是巨大的,是無法估量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條“把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平上”,以防止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不利的后果,正是這種單個國家無法獲得的利益的驅使。
但是,共同面臨的氣候變暖威脅并不意味著防止氣候變暖的國際合作就能夠順利達成。正如馬來西亞駐聯合國代表拉扎利-伊斯梅爾所說,就是在里約會議上,也已經出現了一種“偏狹意識”,影響了各國提供資源和經費的意愿,并且這種意識已呈蔓延之勢,使得經費和資源都被轉移了。
國際氣候合作中,歐盟、以美國為首的“傘型國家”以及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基本上是決定公約演化進程的三支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但又以“南北對立”為主基調。
雖然各方理由不同,但雙方博弈的優秀是各自的收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博弈的焦點是發展中國家是否參與減排的問題及援助基金的問題。
發達國家陣營的歐盟,在環境保護方面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環境問題最早在這些國家形成。正因為最先嘗到了環境破壞的苦果,所以,民眾極早形成了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有著深厚的環境保護社會基礎。所以,歐盟扮演了一個防止氣候變暖先驅者的角色,呼吁世界各國行動起來分攤防止氣候變化成本,防止氣候變暖。
應該說,美國也認識到了防范氣候變暖的重要性,但一直在拖國際氣候合作的后腿。美國參議院于1994年適時地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同意該條約所制定的目標,穩定溫室氣體濃度,避免危險的人類活動干擾氣候系統。但認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集團和發展中國家在待遇上的差別以及在減排上所要求的不同水平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美國目前不僅推脫自己的責任,而且反對減輕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并以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的責任為其承擔國際義務和責任的前提條件。有些美國政要甚至提出征收碳關稅,迫使發展中國家承擔力不從心的減排任務,追求相對收益,利己主義表現明顯。
總之,發達國家追求相對收益,認為沒有發展中國家的有效參與,就會產生“碳泄露”,使發達國家減排成果付之東流;強調未來環境惡化的影響也不僅僅局限于發達國家,力主發展中國家也參與減排,并不愿意支持發展中國家技術和資金。
處于博弈另一方的發展中國家,追求絕對收益,雖然也面臨氣候變暖的損害和威脅;但是其面臨的更大問題是貧困,急需解決公民吃飯穿衣和基本生活問題。而為了擺脫貧苦的困擾,就要加快經濟發展。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求在解決環境問題時,要保證自己國家的發展權,不能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發展中國家依據發達國家歷史減排造成今天大氣環境破壞的事實,堅持發達國家負有歷史責任,要求發達國家應當承擔主要治理責任,先償還所欠環境債務;并且依據自己在資金、技術方面缺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差的現實,要求發達國家提供治理環境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三、“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具有學理上的合理性
氣候變暖危及到全人類的生存,依據將濟學的“分配自然規
律”,防止氣候變化,各國都有收益。所以,世界各國都要積極參與防止氣候變暖的國際合作,防止氣候變暖,承擔共同的責任。
但是,發達國家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是當前氣候變暖的主要破壞者,實際上負有環境欠債。所以,發達國家應先償還環境欠債,并補償發展中國家承受因環境變暖帶來的損失,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先行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否則,就擾亂了債權債務關系,有悖于經濟學原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要求發展中國家與其同樣分擔責任地治理氣候變暖問題,就違背了基本的人際關系準則。杰弗里?薩克斯認為“發展中國家資源有限,因此它們自己無力負擔緩解、適應以及研發和演示的費用,它們必須獲得發達國家的支持,而發達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要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不應該夸大成本,也不應該等待完美的公平和效率標準出臺,因為這樣的標準根本不存在。
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暖的無辜受害者,防止氣候變暖的能力不足,而且強行減排甚至危及到其生存發展。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求資金和技術援助是在維護自己的債務償還權利;要求發達國家先行、自己隨后跟進是在基于自己的經濟發展現實,積極配合氣候變暖的全球治理。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是在維護基于世界公認的經濟學原理的公平、正義原則,也是在身體力行地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總之,“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發動世界各國積極參與氣候變化治理全球集體行動的道義力量所在,是防止氣候變暖國際合作行動的行為準則。各國都會秉承公平和正義的原則,積極行動起來,遏制氣候變暖的發展,維護人類的整體利益。
四、從當前國際主權財富狀況看國際氣候合作前景
雖然“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合理性不容置疑,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各國最終也會遵循這個原則。但是,由于現實利益的掣肘,這個原則的執行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技術援助和經費轉移依然還是影響未來國際氣候合作的焦點。影響這兩個問題解決的因素都會給未來的國際氣候合作帶來影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發達國家財政緊張,以及新能源技術突破期的長短是影響國際氣候合作前景的兩大因素。
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給經費轉移帶來新的障礙,國際氣候合作將面臨較大困難。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經濟一落千丈。救市計劃把市場債務轉移成了政府債務,許多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增加。主權債務危機已在歐洲國家發酵。所以,在發達國家財政危機的當口,由發達國家向第三世界國家的經費轉移必然受到發達國家國內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制約,難度增加。
技術突破醞釀期長短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國際氣候合作的難度。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規律表明,世界經濟存在著五十至六十年為一個循環的發展周期。這個周期存在的基礎就是技術創新的大周期。當前,綜觀各個技術領域,最有可能取得影響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技術領域就是以非碳基為優秀的新能源技術領域。從長遠角度看,非礦物燃料替代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和核能――有可能占據主導地位。而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突破就是防止氣候變暖的關鍵所在。套用句地緣政治的套話:誰占領了這個技術領域的先機,誰就能在下一輪的國際政治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所以,各國特別是技術發達國家都會率先在這個領域做出巨大努力。美國已投下1000億巨資開發新能源技術。但是,非碳基能源技術關乎下一輪國際政治周期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國家的優秀利益。發達國家出于追求相對收益的本性不會輕易將新能源技術轉讓給第三世界國家,它會通過技術壟斷積累國家的競爭優勢。如果這個技術突破醞釀期較長,各國更會把開發出的技術作為珍品加以壟斷,任由本國公司賺的盆滿缽滿,技術援助的難度會加大。如果這個技術突破醞釀期較短,新能源技術集中出現,其稀缺性相對較低,技術援助的難度就會小些。目前來看,無論醞釀期是長還是短,都意味著新能源技術的轉讓還面臨諸多困難。但是,各國都已經認識到氣候變暖的巨大危害性,各國不會為了經濟利益而放棄生存利益,國際氣候合作前景是光明的。
總之,從短期看,受發達國家財政危機和新能源技術突破醞釀期長短不確定性的影響,國際氣候合作難度加大。各國還會找出一些理由追求相對收益的最大化,阻礙國際氣候合作進程。但是,從中長期看,國際氣候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畢竟生存利益大于經濟利益。
摘 要:文章從跨文化語用學的視角,探討了英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的不同理解和側重,反映出這些是在社會、歷史、人文、政治等諸多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文化差異,旨在指導我們的跨文化實際能更順利進行。
關鍵詞: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文化差異
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包含該民族對人生的不同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要求不同的言語行為或遵從不同的言語交際規則,這是一種文化規約。在現代社會,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加強,跨文化交際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價值觀和文化體系的不同,中國人和英美人士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思維、理解和說法不盡一致,甚至會有很大的差異。
一、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美國語言學家Grice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他認為,在交流過程中,說話人與聽話人都有一種默契和合作,共同遵守了一些會話原則,特別“合作原則”,以達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從而使談話得以順利進行。“合作原則”這一根本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1.數量準則。說的話應包含交談所需要的信息;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質量準則。說話要真實:不要說自知是不真實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3.關聯準則。說話要貼切(與談話有關聯)。4.方式準則。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井井有條。
合作原則是會話的一條重要原則,但不是唯一的原則。有時,談話的一方可能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這可能是由于禮貌方面的原因。后來,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N?Leech(1983)提出了“禮貌原則”以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Leech根據英語文化和語言的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原則:1策略準則;2慷慨準則;3贊揚準則;4謙虛準則;5贊同準則;6同情準則。Leech的禮貌原則揭示這樣的規律:說話人說話時往往都盡量多給別人一點方便,盡量讓自己多吃一點虧,使對方感到受尊重,并獲得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
中國學者顧曰國(1992)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 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研究漢語中的禮貌現象,總結出漢語言文化的五項禮貌準則:第一,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聽者或與聽者相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第二,稱呼準則:指人們出自禮貌,在互相稱呼時仍按“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意味著人際關系的改變;而出自禮貌,人們不同的語言行為和所處的不同環境又會影響稱呼語的改變。第三,文雅準則: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人認為是懂禮貌、有教養,文雅準則的重要內容仍然是“先用雅語、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第四,求同準則:這與“臉”、“面子”有關,所謂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第五,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和英語的禮貌準則一樣,漢語的禮貌準則也互相滲透、互相制約。
二、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側重反映出中英文化的差異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人們在交際活動中應當遵守的原則。然而人們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與任何人交際都遵守這些原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側重。對于相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之下的人如此,對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下的人們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取舍則會有更大的差異。
在英語文化社會,人們崇尚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強調個人奮斗,在同自然界作斗爭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個人利益、個人自由、個性解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些都導致了他們對自由與獨立的崇尚。因此,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語言來表現個體的存在和價值。
正因為尊重個人和個性,直言不諱就被視為誠實的特征。因此,在保持禮貌這個大前提下,人們較注重合作原則,考慮禮貌原則少,禮貌僅僅被看成處理人際關系的策略手段,并不把其提高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來看待,很多情況下它要求的是言語的真實,考慮的是答話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對個人尊重。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受到表揚時常常會體面地接受,并說一聲“Thank you very much”以示認同,從而表示感謝。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人較多地遵守禮貌原則,而違反合作原則,這可在中國文化中找到淵源。Leech曾說:“語用原則基本上是共有的,但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卻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異。有些東方文化一般比西方國家更重謙虛的原則”。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禮”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禮”還并不是特指禮貌,而是指一種制約人的行為的社會秩序,它調節著人們的主觀欲求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能夠維持社會存在的均衡狀態。“禮”貫穿于社會的各個層面之中。
具體說來,中國幾千年來“忠、孝”一體的泛家族主義文化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和價值取向。聞一多先生曾經說:“我們3000來的文化使以家族主義為中心,一切制度,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以孝為優秀的道德觀念等等都是從這里產生的”。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的目的往往是為了達到和合,然而它同時又受到“差序格局”或等級觀念以及以此為基礎的關系取向、他人取向和守本分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必須遵守“上尊下卑”等法則。這樣人們才能按照固定的社會身份行事,才能建立一個和合的社會。在這個和合的社會中,“謙虛”自然就成了人們推崇和遵守的美德,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上,這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
這樣在很多情況下,漢文化的人注重的是禮貌,遵守了禮貌原則,而忽略了合作原則。因為恪守禮貌原則往往是多使別人受益,多讓自己吃虧,從而使對方感到愉快,獲對方對自己的好感。聽話的人越受益,說話的人越吃虧,話語的禮貌級別就越高。顧曰國教授在《禮貌、語用與文化》中談到“中國式禮貌的最大特點是‘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他認為貶己尊人準則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的禮貌現象。
中國人傳統的言語行為方式,用語用學來分析就是遵守禮貌原則中的策略準則及一致性準則,求得與忠孝一體的泛家族的和諧,而犧牲“真”,犧牲合作原則中的各準則,尤其是質量準則及方式準則。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在漢語中為什么有那么多西方人名之為“自貶傳統”反映的自謙語,如:寒舍、菲酌、薄酒、犬子、小女、敝人、賤內、在下、不才、老朽、拙荊等等。
三、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使人們在交往時對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側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社交方式,這些差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它是在社會、歷史、人文、政治、地理等諸多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體現著除語言以外的諸如文化觀念、風俗習慣、生活價值觀等。如果缺乏對兩種文化的理解,就會造成誤解,使交際不能順利進行。
【摘要】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在解釋人類言語交際活動中起重大作用,他認為聽說雙方都應遵守合作原則。但在許多情況下,說話人出于某種原因或目的而違反合作原則。此時,聽話人必須從字里行間捕捉說話人的真意,并推導出說話人意欲表達的隱含意義,即會話含義。充分了解違反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義的原因,能幫助聽話者準確理解說話者的真正意圖,使交際順利進行。本文以語言學理論為依據,對合作原則理論及在言語交際中違反合作原則的話語進行語用上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合作原則 會話含義 禮貌 關聯 白色謊言 文化差異
一、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系列演講中就已明確指出: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交談不是由一串不連貫無條理的話語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交談的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意識到一個或一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個彼此都接受的方向。這種目的或方向使交談得以順利進行。這樣,就提出了一個要求交談參與者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則:“合作原則”,即在參與交談時,要使你說的話符合你所參與交談的公認目的或方向。
接著,格賴斯仿效哲學家康德在“范疇表”中列出“量”“質”“關系”“方式”四個范疇來構成其范疇體系的做法,劃分“量”“質”“關系”“方式”四個范疇,提出四個相應的準則及其相關的次準則,認為遵守這些準則就是遵守合作原則。
A、量的準則: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質的準則: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C、關系準則:說話要相關。
D、方式準則: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潔;井井有條。
有了這些原則和準則,語用者對會話含義的推導就有了依據,可以按照說話人是否遵守交際合作大原則和是否違背次準則為標準進行 。一般來說,交際雙方總是遵循以上合作原則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在交際中就恪守這些準則,恰恰相反,人們會無意或有意地違反這些準則。若無意中違反這些準則,會引起誤解或鬧出笑話;若有意違反,則有時是為了產生幽默,或為了道出說話者的言外之意。現實生活中更常見的是違反而不是遵守以上這些準則的例子。因此,如果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的話語在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那么他可能是故意這樣做的,聽話人就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表面違反合作原則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違反合作原則的隱含意義。[2](P49)格賴斯把這種在言語交際中推導出來的隱含意義稱作“會話含義”。違反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義的例子,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下面我們結合實例來分析違反合作原則中某一準則(有時同時違反兩個準則或更多)的語用因素是什么。
二、違反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的產生
1、量的準則的違反與會話含義的產生
違反量的準則的第一條是信息量的不足,即說話人所說的話不包含需要的信息。如:
A:你去哪里?
B:外面。
對話中B的簡單回答故意違反了量的準則,沒有提供足夠量的信息,想讓A感到他不愿意詳細作答,暗含了他不愿說出自己的去向的含義。
違反量的準則的第二條是提供過量的信息。過量信息是指說話人提供的超出對方話語所索取的那部分信息。如:
妻子:你昨晚幾點回來的?
丈夫:12點左右,會開的時間太長了。
在這個例子中,妻子問丈夫回來的時間,而丈夫不但回答了回來的時間,還補充說“會議開太久了”為自己午夜才回來找個合理的理由。其實丈夫的第二句話是過量的信息,是妻子所不需要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妻子的責備和不必要的麻煩。
2、質的準則的違反與會話含義的產生
違反質的準則的第一條是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如:“We have enough plastic bags to supply every takeout restaurant in America!”這是一位妻子在電話中向丈夫描述他們家里堆滿了塑料袋的情形。這里,妻子顯然夸大了事實,說出了自知是虛假的話,除反映了妻子面對那么多活要做的焦急和束手無策之外,,也使話語顯得幽默風趣。
違反質準則的第二條是說話人故意說一些沒有道理的、缺乏證據的話。如:
A:貝魯特是在秘魯嗎?
B:那么我想,羅馬一定是在羅馬尼亞了。
這里B的話是不誠懇的,他有意違反質的準則,用沒有根據的回答來表明A提出的問題是荒謬可笑的,蘊含著A的話是大錯特錯的意思。
3、關系準則的違反與會話含義的產生
按照關系準則,聽話人的回答應該與說話人的話相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問東答西的情況屢見不鮮。如:
媽媽:你今天的作業做好了嗎?
兒子:明天是星期六。
會話中兒子的回答似乎與媽媽的問題無關,有點答非所問。媽媽問兒子的作業情況,兒子卻告訴媽媽明天是星期六,顯然話語的字面意思與說這話的用意不一致。那么,兒子這樣回答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根據一般常理推斷,兒子告訴媽媽明天是星期六,是因為媽媽和兒子有著共同的信息星期六不上學,所以兒子是在間接地說自己作業沒有做好。
4、方式準則的違反與會話含義的產生
這是一段父子的對話,孩子由于年紀小對語言的掌握還欠缺,無意中違反了方式準則,此處,“a camel’s hair brush”有兩種句法關系:一是“camel’s hair”充當“brush”的定語,意為“用駱駝毛制成的刷子”;二是“a camel’s”充當“hair brush”的定語,即“駱駝的發梳”。父親認為孩子所指的是第一種,而孩子卻理解為“駱駝的發梳”,幽默效果由此產生。
三、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
Grice的理論只說明了違反會話準則可以獲得特殊會話含義這一事實,但對人們在會話中為什么要拐彎抹角地說話并未做出解釋。后來的學者對此進行了很多的相關研究,其中Brown和Levinson(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論”,Leech(1983)提出了禮貌原則,Sperber和Wilson (1986)提出了“關聯理論”。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違反合作原則的語用表達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是語言現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言語交際中合作原則的違反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自有其原因可循,筆者試著歸結了以下幾方面:
1、語言中詞的多義性導致合作原則的違反。
一個句子、一個詞一經表達出來,可以根據字面的自然意義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是交際中常有的現象。“穿好衣服”從句子意義上既可理解為“穿好看的衣服”,又可理解為“把衣服穿好了”。
2、出于禮貌,交際中往往會違反合作原則。
一個人在表達愿望、評價事物時,從語義學的角度一般只有肯定和否定兩方面,但從語用學的角度卻顯得十分豐富。出于禮貌,人們在說話時往往采取不合作態度以表達“言外之意”。如:
職員:老板,我被解雇了嗎?
上司:我想你需要放個長假好好休息休息。
上司的回答委婉、含蓄,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愿望和看法,違反了合作原則,但是卻遵循了禮貌原則,這樣不至于傷了下屬的面子,使談話雙方陷入尷尬境地。
3、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原因也會導致合作原則的違反。
我們通常所說的“外交辭令”實際上就是一種違背交際合作原則的語用表達現象,交際雙方需具備比較廣泛的外交知識才能根據關聯推導其意義,因此可以說每一個外交人才都是語用大師。一位美國領導人曾指著派克筆問:“貴國首腦怎么也用我國的鋼筆?”回答說:“你一說,我倒想起來了,這支筆是從朝鮮戰場上獲得的,我想留它作紀念。”顯然,美方問話和的回答都不限于字面意義,其中內涵十分豐富。既回擊了美方的挑釁,又不失溫文爾雅。
4、行業隱語、階層特殊用語是違反交際合作原則的一種特殊形式。
各行各業既有自已的專業詞匯和表達法,又有一些為行業內所熟知的隱語,外人難以理解。有時某一階層也會創造出自己的一套用語,以區別于其他階層。這在正常的對話中看來是違反合作原則的,但是行業、階層內部卻以此來區分敵我。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例子,這里不加詳述。
5、在猶豫不決又想給自己留退路時,人們在語言交際中常常違反合作原則。
語言交際中,為避免冒味或輕浮、怕引起尷尬等情況下都會發生合作原則違反的現象。例如有一男士送一女士回家,到了家門口,有了下面的對話:
顯然,男女交談都不是圍繞能否喝咖啡展開,男士是一種想有所突破的試探,女士是一種委婉拒絕。人們常說的“繞彎子”、“有那么點意思”就是對這種不合作現象的評論。
6、為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
修辭格在會話中的使用有時是為了表達更加強烈的語氣或達到更加生動的效果。
Mary不可能是“a butterfly”,這是一個隱喻,說話人并非說Mary真是一只蝴蝶,而是喻指她的舉止輕浮如同蝴蝶。
7、白色謊言往往也是對合作原則的違反。
并非所有的謊言都是惡意的,因為有時候實話實說會使別人尷尬或給他人帶來恐慌甚至傷害。比如一旦有病人得了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醫生很可能不會向病人說明真實病情,這是為了穩定病人的情緒,有助于更好的治療。因為此時的病人對“不治之癥”、“死活”等字眼非常敏感。
8、文化上的差異。
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也會引起合作原則的違反而產生會話含義。由于各個社會的文化不同,人們的言語行為交流也必然受某些社會文化影響。如中國文化視謙虛為美德,西方文化則以坦誠為美。因此,中國人總是對別人的贊揚表示否定以示謙虛,而西方人則大方地接受贊揚以示友好。中國人在謙虛的背后對別人的贊揚還是認同的,這就違反了Grice的質的準則。但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中國人之間,這種違背準則的現象卻能產生一定的語義效果。
充分了解違反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義的原因,能幫助聽話人準確地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有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
結語
對交際原則的運用表現為“合作”與“違反”兩種方式, 從上面的表現形式和原因上看,言語交際中違反合作原則有利于表達交際者的意圖,促進交際的默契,很多時候,“違反”是為了更好的“合作”。
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大家都信守交際合作原則,語言就會變得單調平淡,枯燥生硬,失去應有的活力。違反合作原則即交際中的語用表達是每種語言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交際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在特定的情景下適當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可以起到一些很好的效果、對言語交際活動順利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對這個理論的深入領悟和不斷運用,相信人們的言語交際行為能力也一定會日益提高!
摘要: 言語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對言語幽默實例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言語幽默的目的除了營造輕松氛圍之外,有時還是出于對禮貌原則的遵守;通過對會話含義的推導來理解幽默只適用于存在信息傳遞的真誠交流之中。
關鍵詞: 合作原則 言語幽默 語用分析
一、引言
Grice(1989)提出了假設:諷刺與幽默可能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會話準則。自此,幽默研究領域就逐漸對此觀點達成了共識。許多學者也紛紛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對言語幽默進行了分析(Attardo, 1993;何文忠,2003;蔣澄生、廖定中,2005)。本文通過對違反合作原則的言語幽默實例進行分析,對言語幽默的目的和推導展開討論。
二、幽默的分類
幽默可以分為言語幽默(verbal humor)和非言語幽默(non-verbal humor)。所謂言語幽默是指需要借助語言工具來建構和表達的幽默,如笑話、諷刺等。而非言語幽默,顧名思義就是不依靠語言手段表現出來的幽默,如漫畫、啞劇等。幽默還可以分為“有意的幽默”(intended humor)和“無意的幽默”(unintended humor)。因為有些幽默并不是發話者故意制造的,而是由于聽話者或讀者誤解而產生的。
語用分析的對象是言語幽默。言語幽默是說話者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說出來的,為了很好地理解幽默,需要聽話者或讀者通過語境線索,利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去推導并發現發話者所表達的意圖。
三、合作原則及其準則
美國哲學家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這條根本原則可以具體體現為以下四條準則: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方式準則(Manner maxim)(何兆熊,2000)。如果在交談時人人都嚴格遵守這四條準則,那么他們便可以進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語言交際。但實際上,這些準則常常被違反,從而產生了會話含義。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違反了這些準則就一定會產生會話含義。Grice把“違反”定義為“不張揚地不遵守合作原則的準則”,這種情況只可能引起聽話人的誤會或誤解,不會產生會話含義。準確地說,會話含義是對準則的“蔑視”而產生的。“蔑視”是指,說話人公然地不執行某一準則,同時他還想讓聽話人知道他違反了該準則,此時聽話人仍然假設說話人遵守了合作原則。因此,對于很多文獻中出現的“違反會話準則就會產生會話含義”這一籠統的表達是不正確的。
四、合作原則與幽默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例,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對言語幽默的產生進行語用分析。
1.數量準則的違反
數量準則規定了我們說的話,應該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換言之,就是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量要適中,凡是對方要求或期待的,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上述例1中,對于甲提出的問題,乙回答“不及格”就夠了,可其卻公然違反了數量原則,多說了“他們盡考一些孩子還沒出世之前的問題”這句話,此時若甲認為乙仍在遵守合作原則,甲就會把乙的回答和自己的提問聯系起來,從而理解其言外之意,即考試不及格并不是他兒子的錯,是老師的原因。因此,例1是對數量原則的一種蔑視。但是,例2中的幽默卻是因為不張揚地不遵守數量準則而產生的,是對數量準則的違反。由于newspaper boy沒有給“big hoax”提供足夠的信息從而誤導了路人。
2.質量準則的違反
質量準則要求說話人在話語交際中,要說真實的話,不說虛假或缺乏證據的話。
例3.語文老師發現張三上課睡覺很生氣,于是叫醒張三,問道:“你怎么上課睡覺?”
張三:“我沒睡覺。”
老師:“那你干嘛閉上眼睛?”
張三:“老師,我在默念課文。”
老師不信,說:“那你干嘛直點頭?”
張三:“老師你講課講得很好。”
老師還是不信,說:“那你干嘛直流口水?”
張三:“老師,你的課講得很有味道。”
例3中,張三的回答是對質量原則的蔑視,不僅狡辯了他上課沒有睡覺,而且暗示了他對老師所授內容不感興趣,也可能在暗示老師的課枯燥無味,不吸引人。對于例4,筆者認為可以作出兩種話語分析:一方面,Peter的回答不僅僅是在制造有意幽默,同時也暗示了某些醫德不好的醫生和護士造成醫療事故后逃避責任的不良社會現象。從另一方面看,如果Tom是小孩,因為說話雙方不存在“共有知識”,所以此種情況下不會產生會話含義,Peter的回答只是一種對質量準則的違反,只會產生誤導。
3.關系準則的違反
關系準則要求說話人所說的話要貼切,不說和話題無關的話。
例5.顧客:“我的菜怎么還沒有做好呢?”
侍者:“請問您點了什么菜?”
顧客:“炸蝸牛。”
侍者:“噢,原來是這樣,請別著急。”
顧客:“我已經等了四十五分鐘了。”
侍者:“蝸牛是行動遲緩的動物。”
例5中侍者通過對關系準則的蔑視,傳達出“請您再耐心等等”的會話含義。侍者詼諧的話語也使原本緊張的氣氛一下子輕松了不少。例6中學生的回答則是對關系準則的違反,其唯一目的就是營造出一種幽默的氛圍。
4.方式準則的違反
方式準則要求說話人說話時避免使用晦澀的詞語,避免造成歧義,說話要簡要、有條理。
例7.一位頗有名氣的哲學家在演講結束后與學生交談。
一個學生問:“您認為誰是當今最優秀的哲學家?”
哲學家答:“朋友,你讓我面臨兩難的處境,一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謙虛,因而我不便說出這個名字,另一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誠實因而我又不得不說出這個名字。我這么解釋,也許你已經想到了這個名字。如果你沒有想錯,那我要謝謝你讓我既保持了謙虛又擁有了誠實。”
例7中,哲學家的回答明顯是對方式準則的蔑視,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遵守禮貌原則中的謙虛準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之間存在著一種進退相讓的關系,要多考慮一點合作原則,便只能少考慮一點禮貌原則;反之,要多考慮禮貌,便不得不犧牲合作原則(何兆熊,2000)。例8中的“accompany”一詞造成了歧義,警察要求年輕人跟他回警察局,可年輕人卻以為警察要他伴奏,從而產生幽默效果。
五、討論
何文忠(2003)認為:“幽默的唯一目標就是創造一種特殊的幽默效果。它不是為了表現出禮貌,所以幽默應當是跟禮貌目標平行的話語目標,屬于社會目標的大目標之內。現實中的幽默話語有時只不過是語言的游戲,因而可以說是一種‘非真誠的交流’,其本質就是不合作的,因此用合作原則來要求它顯然是不合適的。”筆者對此觀點持不同看法。通過對上述八個例子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出,幽默的目的并不是唯一的,雖然其主要是為了營造一種特殊的幽默效果,但同時也表現出了對禮貌原則的遵守(見例7)。其次,在某些時候幽默也是一種真誠的交流,用合作原則來對其進行語用分析是合適的。另外,筆者認為,“理解、欣賞幽默就是推導幽默話語的會話含義”(蔣澄生、廖定中,2005)這一觀點過于絕對,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言語幽默都會產生會話含義(見例2、6、8)。有些幽默是由于違反會話準則所導致的誤會而引起的,對這種幽默的理解就不可能依賴于會話含義的推導,而應該從指示語、前提、關聯理論等角度對其進行語用分析。
六、結語
本文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言語幽默的實例分析,認為言語幽默除了實現幽默效果外,還體現出了對禮貌原則的遵守。當言語幽默是一種真誠的交流時,就會存在信息的傳遞,因而可以通過會話含義的推導對其進行分析和理解;若言語幽默是一種非真誠的交流,就不存在信息的傳遞,其目的僅僅是營造幽默效果,此時不會產生會話含義,所以對幽默的理解就只能從其他語用理論的角度入手了。
摘要: 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的表演要求語言精練流暢,活潑犀利而又幽默含蓄。相聲的幽默深沉而不膚淺,回味無窮。相聲幽默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以合作原則分析其幽默的產生機制。
關鍵詞: 相聲幽默合作原則產生機制
1.引言
相聲是語言的藝術,它的表演要求語言精練流暢,活潑犀利而又幽默含蓄。相聲幽默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從語言的層面來說,偷換概念、答非所問、話語重復、夸張、諷刺是其常用的產生幽默的方法。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用合作原則來分析其幽默的產生機制。
2.格賴斯的合作原則
1967年美國語言哲學家H.P.Grice在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系列講座中提出了會話中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他認為,人們的談話不是由毫無關聯的句子構成的,而是本著合作的態度進行的,交際雙方都希望共同配合直到談話結束。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合作原則。談話的參與者必須提供充分、真實、相互關聯的信息,且表達必須簡潔有序,避免歧義和混亂。格賴斯在其著作《邏輯與會話》中再次提到CP這一概念。他認為合作原則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以下四條準則。
2.1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2.1.1所說的話應包括當前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
2.1.2所說的話不應包括當前交談目的之外的信息。
2.2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
盡可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
2.2.1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信息。
2.2.2不要說自知缺乏足夠證據的信息。
2.3關系準則(Maxim Of Relation)
所說的信息要有關聯。
2.4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
2.4.1避免晦澀。
2.4.2避免歧義。
2.4.3簡練。
2.4.4條理清晰。
合作原則是談話順利進行的基礎,如果會話者都能嚴格遵循上述準則,便可以進行高效率的合理的語言交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非總是恪守上述準則,相反,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違背合作原則,如有意撤謊、有意不直接回答問話或回答一些與問題無關的話。當一方違背了合作原則的某一準則時,另一方只好越過話語的字面意義,結合語境推斷對方的隱含意義,即“言外之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相聲作為幽默的重要語言表現形式,從語用學的觀點來看,其幽默的產生與對合作原則的違背是密不可分的。
3.合作原則與相聲幽默的產生機制
相聲,作為一種以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其幽默的表現手法,如偷換概念、答非所問、話語重復、夸張、諷刺等,從合作原則的角度來看,都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數量、質量、關聯、方式準則。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相聲片段逐一進行分析。
3.1違背量的準則
量的準則規定了我們說話所提供的信息量,不應該多也不應該少,也就是說,凡是交談的對方要求或期待你說的,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但不能把對方不要或不期待你說的也說出來,否則就會產生言外之意。如:
甲:再說就不說你們家的白事了,說你們家的喜事。
乙:我們家還有喜事。
甲:有一天,我上你們家去了,你大姐呢正刮魚鱗,你嫂嫂宰雞,你愛人在廚房炒菜,炒香干豆絲,你母親穿著很漂亮的衣服,還戴花。
乙:啊!喜事啊!
甲:出門子。
《大上壽》
在這段相聲中,甲說的是乙家的喜事,通過對情景的描述,使乙相信這確實是喜事,雙方的對話還是合作的,可是甲在最后又突然加了一句“出門子”,這就違背了量的原則,讓一件本來的喜事變成了壞事,使乙措手不及,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3.2違背質的準則
質的準則規定了說話的真實性,也就是要求說話人說真話,不說假話,不說沒有根據的話。這里所說的真實性是指,至少說話人自己認為是真實的話,不否認存在說話人自認為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卻不真實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有無意識地說謊,但仍然應該說他是遵循了這條原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為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說話人刻意背離質量準則而產生幽默。如:
甲:咱們近郊區,有的農場園藝隊,蘋果,梨樹,不能摘,蘋果小得跟海棠果似的。
乙:成葡萄架了。
甲:怎么辦,找曲藝團吧,開車把我接去了。
乙:你有辦法嗎?
甲:說一段,廣場露天演出,職工、干部連社員,蘋果樹,都聽著,我來了一段,同志們樂得呀!蘋果跟著包袱長。
乙:呵!
甲:一會工夫,全變成小西瓜了。
《相聲的魅力》
經理帶著局長到了廁所,“局長,這是男廁,那兒是女廁。”局長一推門,邁大步往里走。剛一進廁所,“嗡――”一萬多蒼蠅,大蒼蠅,小蒼蠅,麻豆蒼蠅,綠豆蠅擰成了一股繩,像龍卷風一樣往他臉上撞,一下子就把局長給推了出來(倒退兩步)。
《查衛生》
上面兩段相聲,其幽默的產生無一不是違背了質的原則,在第一段中,為了宣揚自己相聲說的好,甲舉了一個不切實際的例子,硬是把蘋果“捧成”了小西瓜;第二段相聲則為了渲染廁所的不衛生,將蒼蠅的數量和種類列得清清楚楚,在聽眾看來,這些不切實際的渲染恰恰可以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幽默的效果立顯。
3.3違背關聯的準則
關聯準則規定了說話要切題,不要說與主題無關的話。但有時故意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荒唐語言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甲:開會迷往桌子那兒一站,同志們,今天,我們要解決話劇組臉盆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話劇團臉盆的問題而努力。
乙:這簡直挨不上啊!
甲:同志們,我們鄉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乙:好嘛!
甲:在那個時候,人們是不會演戲的,更談不到有什么話劇。在那個時候也發生不了當前的話劇團存在的臉盆的問題。
乙:這都哪兒的事啊!
甲:這是很顯然的了,我們要演戲就必須扮戲,扮戲需要化裝,化裝需要卸裝,卸裝就是要洗掉它,要想洗掉它,就必須需要臉盆,我希望大家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
《開會迷》
在這一段相聲中,為了買臉盆,開會迷卻大談特談,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重要性,在買臉盆的理由上:“我們要演戲就必須扮戲,扮戲需要化裝,化裝需要卸裝,卸裝就是要洗掉它,要想洗掉它,就必須需要臉盆。”從表面看似關聯,實際上是話語千言,離題萬里。這段相聲形象的刻畫出了一位夸夸其談、人浮于事的領導的形象。
3.4違背方式準則
在言語交際中,格賴斯的合作原則要求談話的雙方說話時應該簡明扼要,不要含糊其詞,避免冗詞贅句,即要遵守方式準則。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方式準則的背離而產生幽默的現象。方式準則要求把話說得直白清楚,避免隱諱曲折,但有人卻故意不直截了當,偏偏三彎九轉。
穆鄉鳳買了一包拿回家去了,這天正趕上沒洗澡,晚上躺著睡覺,不行,癢癢,身上刺撓。想起來了,想起家傳秘方來了,打抽屜里頭把這個包拿出來了。拿剪子把這口剪開了,把這個錫紙包拿出來了,就那煙卷紙那個錫紙啊,打開一看,什么,一白紙包,把白紙包打開一瞧,還是白紙包,又打開,又是白紙包,越著急身上越刺撓更癢癢,“家傳秘方嘛玩意在里頭?”打開最后一瞧呢,是一小紙條,把紙條拿出來打開一看,寫著倆字“撓撓”。
《秘方》
在這段相聲中,對于穆鄉鳳打開包裝的秘方的包裹的描寫異常煩瑣:“打開一看,什么,一白紙包,把白紙包打開一瞧,還是白紙包,又打開,又是白紙包。”然而,就是因為這種煩瑣卻將一個身上癢癢的人盼望止癢的焦急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到最后,卻只得到兩個字的“秘方”,使聽眾仿佛從云端跌落塵埃,幽默的效果顯著。
4.結語
相聲幽默的體現是多方式的,與演員的動作、表情及其配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語言仍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從語用學角度來看,幽默的產生與對合作原則及次準則的違反有很大關系。現在相聲幽默的來源單一化,如損人等,這實際上就是對其幽默的產生機制認識不足的體現,而以合作原則指導相聲,對相聲的發展會有些許裨益。
摘 要: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商務英語翻譯作為交流手段和媒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語用學中的會話合作原則入手探討了商務英語翻譯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會話合作原則 商務英語翻譯 語用學
一、引言
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SP)中的一個分支,是英語在商務場合中的應用,集實用性、專業性和目的性于一身。在商務環境中,它涉及金融、外貿、保險、財會、市場營銷、法律等范疇。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其重要性在中國對外商務中日顯突出。商務英語翻譯是聯系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的橋梁,也是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優秀的商務英語翻譯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國與世界商業的交流、對話和合作,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則會引起誤解,貽誤商機,造成經濟損失。本文從語用學角度,將Grice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和有關商務英語實例相結合,談談商務英語翻譯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二、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美國哲學家Grice就提出了人類會話活動的一條指導原則――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作為根本原則具體體現為以下四條原則。
1.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指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指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3.關聯準則(Relevance maxim)。指所說的話要切題,不說與主題無關的內容。
4.方式準則(Manner maxim)。指說話者言語要簡潔、有條理;避免晦澀的詞語。
三、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
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不僅適用于人們的話語交際這一口頭形式,同時適用于其它的社會活動中。筆者就是從合作原則的角度來分析商務英語的書面交際形式。在Grice會話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中,數量、質量、和關聯準則與商務英語翻譯時的內容有關,比如,數量準則規定了翻譯的信息量;質量準則規定了翻譯的真實性;關聯準則規定了翻譯的內容要切題,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不應當涉及。而方式準則則在商務英語翻譯的表達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書面翻譯時語言要簡潔、有條理,不用語義含糊的詞。如果交際雙方能遵守以上這些原則,就可達到成功交際。筆者將從以上四個準則入手,結合商務英語的特點,對商務英語翻譯進行分析。
1.數量準則
數量準則是對商務英語翻譯在“量”上的規定。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尊重說話者的原意或商務信函的原文,完整而準確地把信息表達出來。譯者對原文信息的任意增減則很可能給雙方交往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損失。例如下面這段電文翻譯:
YOURS 7TH ONLY SUPPLY 100,000 LBS L/C MUST REACH HERE AUGUST 25TH PLEASE CONFIRE AUG.10TH OUT TIME.
譯文:你方7日來電已收到。我方只能提供十萬磅貨物。信用證必須于8月25日開到我方。此發盤有效期至我方時間8月10日。
此例中,如果沒有把“here”或“our time”翻譯出來,則會影響到信用證開到的具體時間及發盤的明確截止時間,從而給交易雙方在理解上造成困難,影響交易的進展。
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貿易各方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逐漸促成了貿易用語向著簡潔、高效的方向發展,使得貿易行業用語字字如金。這給商務英語翻譯者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尊重原文所表達的信息量,力求精確。
2.質量準則
商務英語作為一種特定的實用文體,內含豐富的商務理論和實務等信息、其詞匯的專業性、語體的規范性等從多角度展示了其自身的商務特征。因此要精確地傳達原文的信息,使譯文讀者準確理解原文,譯者必須使用標準的、對等的術語。這也符合質量準則的內涵,即翻譯的真實性。質量準則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尤其是在翻譯商務英語函電中,譯者必須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不故弄玄虛,更不能故意夸大其詞,否則可能給本國乃至國家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進而影響雙方將來的貿易往來。下面是某公司介紹其經營的瓷器產品的一句話:
“我公司有五十多種花樣供您選擇,其中包括精美典雅的韋奇伍德陶瓷和色澤華麗的褐砂瓷。”這句話可譯成:You can choose from more than fifty designs which include the elegance of Wedgwood and richness of Brownstone glaze.這樣的翻譯將原文的意思再現出來而又沒有夸大其詞,值得借鑒。
質量準則的第二個要求是“不說缺乏證據的話”。商務英語中很多詞都具有一詞多義的特點。這就要求譯者在對一些沒有把握的詞匯、短語進行翻譯時要帶著負責任的態度查閱相關的資料或文獻,在有十足把握和確鑿的證據后再動筆翻譯。例如: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 only anticipates possible future benefits if subsidies actually granted.Until an actual delivery is made,and bonds are consequently issued,no“benefit” can be said to exist.
原譯:只有在補貼實際上已經給予的情況下,承諾書才能表明將來會帶來的某種好處。除非實際交貨已經實施,并緊接著簽發票據,否則就不能說存在所謂的“利益”。
例句中的“delivery”一詞的意思不難理解,它可以表示貨物的交付,也可以表示信件的交付,這給語義造成了不確定性。因為如果“delivery”是指前者的意思,把它翻譯成“交貨”自然是正確的;但若它取的是后一種意思,把它翻譯成“交貨”就有失偏頗了。因此,譯者必須通過對上下文語境的分析,把前后兩個句子聯系起來,可以確定句中的delivery指的是“the delivery of the letter of commitment”,所以原譯把delivery翻譯成“交貨”和上下文的意思就銜接不上。改譯為:如果補貼實際上已經給予,承諾書僅僅預料將來的可能利益。除非實際交付已經實施,并緊接著簽發票據,否則就不能說存在所謂的“利益”。
可見,商務英語翻譯一定要忠于原文,做到不偏不倚,才能準確而有效地傳遞原文。
3.關聯準則
關聯準則規定了翻譯的內容要切題,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不應當涉及。商務英語詞匯的一大特點就是“熟詞僻意”,即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熟知的詞匯,在商務英語中卻被賦予了一些特定的意思,具有其特定的“商務”特色。這就要求譯者掌握豐富的商務理論和實務等信息,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力求翻譯的準確性和通順性。例如:
We agree,and in particular find no reason or basis to rule in the abstract that a given type of instrument or action cannot be the subject of claims in WTO dispute settlement.
原譯:我們同意并且認為沒有理由也沒有根據在摘要中就裁定某種特定的重要因素或活動不能成為WTO爭端結局中權利要求的起因。
原譯乍一看既通順又忠實,然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問題。在WTO官方裁決的文件中,“instument”和“action”被翻譯成了“因素”和“活動”。這似乎過于籠統,和原文所表達的意思不相關。該語境限制了instrument和action的意義,應分別譯為“法律文件”和“訴訟”。因此這句話應改譯為:我們同意并且認為沒有理由也沒有根據在摘要中就裁定某種特定的法律文件和訴訟不能成為WTO爭端解決中權利要求的起因。
這句話的翻譯如果沒有WTO相關的背景知識,很難做出準確的翻譯。因此,譯者需要積累一些商務各領域的知識,同時結合上下文,才能在翻譯時得心應手,不說和原文不相關的話。
4.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應結合商務英語簡潔明了的特點,盡量做到言簡意賅,從而節約雙方的時間和成本。
例:We are writing to confirm our telephone discussion this morning.Enclosed is our Order No.4653 for 5,000 pounds of Longjing Green tea at 36 pence per 1b CIF London for shipment during May.“茲確認今天上午的電話洽談,現隨函附寄4653號訂單,購買5000磅龍井綠茶,每磅CIF London36便士,五月裝運。”這樣的譯文語言簡練,符合外貿信函的行文習慣。
此外,商務英語涉及商務理論和實踐,語言的專業性極強。商務英語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大量的縮略詞匯。為使譯文準確無誤,譯者應熟知相關知識。如“聯邦快運”(Fedex),TPL(第三方物流),“提單”(B/L)等。
因此,對于譯者來說,進行翻譯時要力求語言的簡潔性,同時要盡量使用行業術語,從而保證商務英語譯文文本商務特征的再現。
四、結語
Grice會話合作原則中的數量、質量、關聯和方式原則為商務英語翻譯提供了相應的準則: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要力求精確,不擴大或縮小原始信息的內涵及外延;要忠于原文,準確而有效地傳遞原文信息;要聯系上下文語境,翻譯內容應符合實際交流的主題;翻譯的語言要簡潔、規范。因此,商務英語翻譯對譯者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譯者既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功底,也要具備豐富的商務知識和經驗。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到譯文準確傳遞信息,實現預期的交際效果。
摘 要: 語境與合作原則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本文主要從語境與合作原則的關系出發,討論了對合作原則存在的誤讀,以及在具體語境的影響下,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存在著優先程度。
關鍵詞: 語境 合作原則的誤讀 準則的優先
1.引言
關于語境與合作原則,作為兩個單獨的領域,眾多的研究者對其作出了豐富的研究,但少見涉及語境對合作原則的影響。筆者認為,語境對合作原則的影響,關鍵在于語境使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之間不再是平行的關系,同時在一定語境下,合作原則會不起作用,說話人轉而服從合作原則之外的更高的準則。因此,語境與合作原則的關系,應當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語境與合作原則的關系
任何交際活動都是在特定語境下進行的,會話雖然只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但作為交際活動,必然受到語境制約。作為保障正常會話得以進行的合作原則,也會受到語境影響。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語境的概念,他認為一種語言基本上植根于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社會生活和習俗。不參照這些廣泛的語境難以正確理解語言[1]。在他之后許多學者對語境的定義、分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Lyons認為語境是一個理論概念,構成語境的各種因素是語言學家從具體的情景中抽象出來的,這些因素對語言活動的參與者所產生的影響系統地反映了話語的形式、話語的合適性或話語的意義[2]。語境還是交際理論中一個廣泛的概念,它表示交際情境中的影響理解話語意義的所有因素,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例如:面部表情、交際時的場合和交際雙方之間的社會關系、他們的知識面和所持的態度。“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境”。[3]由此可見,語境研究的是言語環境,而不是語言環境。語言是靜態的,僅指語言本身,也就是從字面上看;而言語是動態的,包括整個交際過程,即語言在不同的交際過程中被賦予的不同涵義。會話是發生在一定語境中的有意圖、有目的的行為,會話的合作原則作為會話的一部分,受到語境中的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只有充分理解語境在交際活動中對合作原則的影響,我們才能正確認識合作原則是怎樣起作用的。
3.對合作原則的誤讀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P.Grice)提出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他將這些原則概括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根據格萊斯的這一理論,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希望能夠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語交際的成功,因此,他們總是遵守著某些合作的原則,以求實現這一愿望。格萊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準則,每個準則又包括一些次準則[4]: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意圖描寫會話中實際發生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說話的時候,一般會有合作原則和四條準則這樣的東西在指導著我們,雖然這可能是潛意識或無意識的。我們會努力提供充足的、真實的、相關的信息,聽話人也會努力去理解它們聽到的話。但格萊斯的合作原則以祈使句提出,給人一種這是必須遵守的規則的誤導。在此誤導下,人們常常把不符合這些準則的行為看作是對原則的違背。即把違反以上四個準則等同于違反合作原則。比如下面的對話:
(1)A:我的烤牛肉哪里去了?
B:你的狗看起來心情不錯。
一般的看法是,A沒有遵守關系準則,說了與話題不相干的語句,是對合作原則的違背(violation)。但是仔細看看格萊斯的原話,“使你所說的話,在其所發生的階段,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標或方向”。請注意“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標或方向”這句話,它表明了即使說話人說的話,表面上沒有符合交談的公認目標,但只要提供一個理解其話語的方向,仍然是符合合作原則的。回到(1),表面上看,B沒有回答A的問題,但是給了A一個理解其話語的方向,使A能夠得出狗吃了牛肉的會話含義。同樣的,再看下面的例子:
(2)A:你的妻子在結婚后怎么樣?
B:我在家養了個母獅子。
(3)A:他住在哪里?
B:村里的某個地方。
(4)A:我們給孩子買點東西吧。
B:好的,但是不要I-C-E C-R-E-A-M。
雖然在(2)(3)(4)中,B分別被認為違反了質的準則,量的準則和方式的準則,但是他們仍然為對話的進行提供了一個方向,使A能分別得出B的妻子性格不好,B不想告訴A某人住在哪里,B不想給孩子買冰激凌的會話含義,因而在實際上遵守了會話原則。否則,A就不可能理解B的意思。例如B在(2)中說:“好的,但是不要I-C-E-C-R-E-A-M。”在(3)中說:“村里的某個地方。”在(4)中說:“我在家養了個母獅子。”就不會給A提供理解話語的方向,對話也因此無法進行。
由此可見,對準則的違反不等于對合作原則的違背。只要說話“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標或方向”,那就是遵守了合作原則。
4.語境對合作原則的影響
知道了對準則的違反,不等于對合作原則的違背,那么,只要結合語境,就會發現,以往人們認為的一些違背合作原則的對話,其實是遵守合作原則的。在這種情況下,四條準則可以表現出優先遵守某條準則,或者四條準則都不遵守,而服從另外的更高的準則。蔡富有(2001)把語境分為微觀語境、中觀語境、宏觀語境三大類。微觀語境也稱上下文語境,包括書面語的上下文、口語的前言后語。中觀語境又稱為情景語境,指話語使用的環境,即交際情景,包括時間、場合等客觀因素和交際者的認識、思想等主觀因素。宏觀語境即文化傳統語境,包括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及價值觀。
(1)優先質的準則
“they say”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話語的質。當說話人對自己的話不夠確定,不想把話說得很肯定以免犯錯時,就可以使用質的限制語以使話語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從而遵守了質的準則,同時也傳達了說話人的意思:這時質的限制語就好像一個警示,告訴聽話人話語中提供的信息并不是他所期待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
以上這些質的限制語的使用沒有改變原話語的真值條件,但沒有指出究竟是誰說的,違反了量的準則。雖然這樣做削弱了話語的肯定語氣,但使說話人能在擔當與不擔當某一種責任中有選擇的余地,又能避免別人責備自己說話不誠心。與此同時,聽話人也知道了說話人的意圖,可以做好不同反應的準備,說話人因此沒有違背合作原則。
(2)優先量的準則
使用量的限制語弱化話語所提供信息的精確程度,即弱化質的準則的影響,使話語信息變模糊,讓聽話人自己去判斷理解,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例如: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沒有量的限制語的話語信息是精確的,但加上限制語后,話語信息就變模糊了。根據言語交際的目的,有時話語信息必須是精確的,但有時話語信息無法精確(很多時候說話人不知道精確的信息)或不愿意說得那么精確(說話人不愿因說錯而承擔責任),這時通過使用量的限制語即最大限度地遵守了量的準則,又使言語交際得以繼續。
“smoking damages your health”通過加上“all I know is”,說話人提醒聽話人信息的量是有限的。因此說話人在作陳述時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著量的準則。“they say”和“all I know is”中的一樣,相當于說話人遵循會話原則的一個注釋。不同的是“they say”是改變話語的真實程度,使話語盡量接近真實同時遵守質的準則;“all I know is”是改變話語信息的精確度,使話語盡量精確同時遵守量的準則。
(3)優先關聯準則
話題的轉換在言語交際中經常出現話,如果下一個話題與上一個話題之間缺乏關聯性就違反了關系準則。這時我們經常使用一些關系限制語,使得話題得以順利轉換,同時也遵守了關系準則。例如:
從以上的例句可看出,當說話人想表達與之前的話題無關的想法時,使用了很多表示話題轉換的限制語,使兩個話題產生關聯,言語交際得以繼續。
(4)優先方式準則
在言語交際中為了遵守方式準則,說話人經常使用一些方式限制語。例如:
“if you see what I mean”就是方式限制語。在說“it was dead funny”后,說話人意識到這句話無意中會讓聽話人產生歧義,因為聽話人對dead一詞的理解很不明確,因此后面加上方式限制語以避免誤解產生。雖然弱化了質的準則,但聽話人依然能夠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再比如在電影《集結號》里有這樣一個情節:由于美國兵普遍不懂韓語,所以谷子地在戰場上為了迷惑美國兵以讓他們認為自己是韓國人,于是嘰里咕嚕說了幾句“韓語”。他說的話語完全不是韓語,但是觀眾都知道他想表達什么,也能理解為什么美國兵會把他當作韓國人。顯然的,谷子地沒有遵守質、量、方式的準則,他只遵守了關聯的準則仍然使交際得以進行。
(5)優先其它準則
這種情況比較好理解。比如,一個新聞發言人對記者說:“無可奉告。”
又如在戰爭年代,被捕的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威脅絕不吐露黨的情報。這些都不是可以用四個準則來約束的情況,因為他們首要的任務是保守國家機密。但是,他們的對象都能理解他們的意圖,因為他們的行為本身提供了一個理解方向。即使在這樣情形下,會話原則也沒有被違背,被違背的只是四個準則。
5.結語
本文討論了語境與合作原則的關系,探討了對合作原則的一些誤讀,說明了語境對合作原則的影響體現在說話人遵守合作原則的前提下對其四個準則的優先程度的選擇,同時也可能選擇四個準則之外其它準則。
摘 要: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由于立足于本族文化的交際模式會造成語用失誤。本文根據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分析了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指出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忽略了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相對性。
關鍵詞: 合作原則 中西方跨文化交際 語用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交際工具,在社會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人類交際中,文化透過語言得到反映。無論是來自同一文化背景交際者之間的交際,還是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語言都有它不可代替的作用。語言學家對語言的研究歷來已久,在目前的會話規則研究領域,H.P.Grice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影響甚大。我就這一原則探討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這一原則的使用差異。
二、格賴斯合作原則
在語言交際中,人們為了達到預期交際效果,實現交際目標,會遵循某些原則。美國語言哲學家H.P.Grice提出了一套合作原則,認為人們的語言交際受規范或條件的制約,交際雙方遵循某些規則,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1967年,他在哈佛大學所作的《邏輯與會話》講座中提出,為了保證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交談雙方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即根據所參與對話的要求、階段、目的或方向進行交談。這些基本原則就是會話“合作原則”。[1]他把這一原則劃分為四個準則,而每個準則又有次準則,具體如下[2]:
(一)質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lity)
質的準則是指努力使說的話為真實:
1.不要說自認為不真實的話;
2.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二)量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
1.使自己說的話盡量達到交際所需要的信息量;
2.所說的話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量。
(三)關聯準則(The Maxim of Relevance)
使自己所說的話具有關聯性。
(四)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
1.避免晦澀話語;
2.避免模棱兩可;
3.說話簡潔;
4.說話要有條理。
Grice認為,交際能夠成功地進行,是交際者雙方相互合作和配合、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這些準則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不同文化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因為跨文化交際既具有同一社會成員間交際的某些特點,又具有同一文化中交際所不具備的特點,即文化的相對性和交往規約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由于文化不同,人們的會話規則各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合作原則具有相對性。
下面本文通過文化相對性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合作原則的具體運用及不同的語用效果。
三、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質的準則的遵循
格賴斯認為質的準則在合作原則中最重要。為了使交際成功進行,交際雙方首先要提供給對方有把握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如果在不了解對方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交際,就難于在質的準則上達成共識。我們來看下面一個例子:
一位中國青年婦女在美國,身上穿著一件漂亮的服裝。別人對她說:“這件衣服真雅致,顏色美極了。”這位中國青年婦女很高興,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國習慣回答說:“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國買的。”
在這個例子中,美國朋友對中國婦女的這件衣服評價是實事求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而中國婦女的回答讓他誤解中國婦女的回答是在說他不識貨,對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驚小怪,可見自己的鑒賞能力有問題。而這位中國婦女認為按照中國文化習慣對這樣贊揚應保持一種得體的謙虛和低調的態度,否則則會被認為是高傲自滿。中國人會先否定自己來遵循漢文化中的“謙虛準則”,甚至以犧牲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來表示自己的謙虛來實現語言交際目的。相反,如果對他人的表揚進行迎合,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會認為這人輕浮、高傲、自大。相反,英美文化中人們對于他人的贊揚及肯定會直截了當地接受,他們不會掩飾自己心中的喜悅,會因人家的贊美之詞而道謝,采用迎合的方式。同時他們也遵循禮貌原則中的“一致原則”來保持和對方觀點一致,以避免與對方觀點相悖而帶來的難堪。
四、跨文化交際中量的準則的遵循
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包括兩個次準則:一是提供所需要的量,二是所提供的信息量不應超出需要的信息量。
從許多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實例來看,中西方存在不同的語言觀。中西方傳統的言辯觀使得中西方人們在語言交際的時候在交際行為、交際方略、交際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
(一)中西方傳統的“言”“辯”觀
中國傳統的“言”“辯”觀,提倡通過道德倫理及內省反思建立和維系一個以等級關系為基礎的和諧社會。同時認為人的道德修養與語言高度地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言行合一。在這兩者中,道德修養高于語言行為,認為人際間的交際更重要的是通過道德倫理來完成,比如在漢語中就有諸如此類的表達:“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必有德。”“善者不言,言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229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在“言”“辯”觀上比孔子木訥,他認為為了實現和維系和諧的社會秩序,人們應該無為而治,即“不言不辨養太平”。可見老子否定言辯思想,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老子的思想被莊子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否定了語言交際的價值,并提出“至言去言”、“至為去為”的觀點。他認為沉默才能表達道,只有處于“無為”之境,用沉默代替有聲語言,才能達到道的境界。所以在漢文化中,沉默是金。[3]230
西方文化的語言觀是積極的,人們喜歡辯論,善于言談與言辭對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萬物遵循logos生成和發展,logos不僅指法則、公理、邏輯,還包含言論與語言。在西方文化中,語言是延伸自我影響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是通過辯論言辭,說服他人達到改變他人及社會的目的。古希臘哲學家普遍認為語言的目的是勸導和改造他人,是有絕對權威的工具,所以西方人認為只有通過語言,人們才能相互認識。可見,西方人對語言的態度自古以來是積極的,他們善辯、健談、喜歡言語對抗,慣于通過表明自己來發展和延伸自我。
(二)強交際環境與弱交際環境
中西方不同的“言”“辯”觀導致了來自兩種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文化認知上的差別。在跨文化交際時,由于受本族文化的影響,他們對交際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相對來說,在漢文化里,語言的重要性次于西方文化。所以在交際時人們就不那么遵循話語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甚至有時違背了量的準則,而大量的交際信息由交際環境及非言語行為傳遞。對此現象,Hall[4]根據交際者對交際環境的依賴程度把交際劃分為強交際環境(high-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境(low-context culture)。鑒于此,基于中國文化的交際是強交際環境文化,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是弱交際環境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對語言持消極的態度,交際中多數情況交際者是靠心靈意會或通過交際場景來傳遞信息。很多信息靠環境來傳遞,蘊藏在“不言之中”,而“意會”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能正確地完成解碼的過程,從而領會說話者的交際意圖。美國人傾向于“直言快語”,通過語言傳遞信息。語境對信息的影響較弱,人們更擅長用清楚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來避免非言語交際帶來的語義模糊性。弱交際環境文化體現在會話原則上,則是人們對量的準則的遵守。
五、跨文化交際中關聯準則的遵循
“關聯準則”主張交際者要提供與話題相關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人們對此原則的遵循同樣也存在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兩個民族所持的世界觀之差異。西方世界觀認為宇宙中或世界上的萬物是可以分割的,它們相互獨立、自主、矛盾對立。而中國則強調統一,這是他們最大的分歧。與此相關的是知識論與認識論的問題,即如何認識自然。對西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向外延伸,向外探求,客觀地認識自然界以達到改造自然的目的。而中國文化則主張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依賴直觀思考,把個人、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統一體。由于主體與客體、知識論與道德論、人與自然合二為一,這樣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就重視統一,從而忽略了差異和對立。所以在交際、在表達自我、在論述時,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拘泥于抽象的邏輯思維或像西方人那樣采用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推理方式。
結合中西文化對比,通過對合作原則中關聯準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關聯準則在以求和合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的遵循情況與以求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西方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Grice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與漢文化中人們交際時維護面子、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會話準則相沖突,一般意義上不適合于用來解釋和評價中國人的會話準則。
六、跨文化交際中方式準則的遵循
方式準則包括四個方面:說話要避免晦澀,避免模棱兩可,說話要簡潔、有條理。在跨文化交際時方式準則的遵循也因文化而異。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中國人:我這個周末要去New Orleans。
美國人:太棒了!真希望能和你們一起去。你們準備在那兒待多長時間。
中國人:三天。(希望他能主動提出開車送我去機場。)
美國人:祝你玩得開心一點。(如果她想讓我開車送她,她會直接說出來。)
中國人:謝謝。再見。(如果他真想開車送我的話,他會主動說出來的,我還是找別人吧。)
在這個對話中,交際者雙方都遵循本文化中的會話方式準則,但是交際失敗了。什么使得他們的對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西方人的直言快語與漢文化中的言外之意發生了沖突。中國人的交際是一種強環境文化交際,聽話者對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交際語境,而說話者常常是通過隱性的語碼傳遞信息。中國人在交際的時候常常會遵循會話的禮貌及謙虛原則,在受別人邀請吃飯時,他們會習慣性地說“不”,但對美國人來講,這就是明顯的拒絕。而中國人有好客的習慣,在飯桌上請別人吃東西時,會左讓右讓,“強迫”對方吃下去,這種方式使美國人感到不可理解。而美國人注重個人主義,對被請人特別尊重,從不強加于人,給對方留有余地。另外,西方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也存在差異。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常以演繹法為主,他們常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再加以分析說明;而中國人會運用歸納法先為自己的某個觀點先做鋪墊或是先給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最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在商業談判中,常常因為交際者不知道或忽略思維方式存在的差異而對談判帶來消極影響。
七、結語
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不同,言談規則各有千秋。即使在同一交際情境中,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也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反射。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合作原則中質、量、關聯和方式準則的遵循必然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上述對合作原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運用差異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忽略了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相對性。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相對性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所以合作原則雖然是一項重大貢獻,為人們的語言交際活動找到了一定的規律,但是它忽略了文化、語言及話語規則的相對性。但是合作原則的一些不足推動了語用學的發展,學者們為了對此不足進行彌補又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6]和“禮貌原則”[7],這些理論會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際和語用學的發展。
摘 要: 在人們的語言交際中,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合作原則”。它包括四個準則,這些準則在幽默語言交際中尤為重要。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根據合作原則對幽默話語進行了分析。由此得知,言語幽默往往是字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的一項或多項準則,產生了會話的隱含意義,幽默語言的理解是建立在人的認知基礎之上的,要在復雜的現實中尋找相似性和關聯性,才能提高讀者的幽默欣賞水平。
關鍵詞: 英語幽默 合作原則 交際 會話
一、引言
《現代漢語詞典》對幽默下的定義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休?霍爾曼(C.Hugh Holman)認為:“Humor implies a sympathetic recognition of human values and deals with the foibles and incongruities of human nature,good naturedly exhibited.”(胡翠娥、劉士聰,2002)幽默是指人們認識、欣賞和表現生活中的怪異現象和戲劇性特征的能力,其特點是詼諧、滑稽,令人發笑。它運用間接和含蓄的方式表達語意,使交際變得輕松活潑。幽默言語是說話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說出來的,聽話者的任務是通過語境線索,利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發現說話者表達的意圖。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方式,常常用來化解矛盾、消解尷尬等。會話者對合作原則無論是在有意無意地遵守還是違反,在幽默生成的過程中都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從而有利于人們實現交際的目的。在幽默會話中,往往會出現交際雙方的一方違反合作原則的某條準則,導致說話人的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或聽話人的理解不一致,從而產生幽默。這樣看來,幽默的理解從根本上講是語用的問題,因為聽話人所感興趣的是說話人的意圖,而非字面意義。本文將從交際的角度對言語幽默的會話含義進行考察分析,因而本文中的言語幽默將以會話的形式呈現。
二、合作原則及其定義
美國語言學家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做的演講中提出,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所謂“合作原則”。Grice認為會話雙方必須遵循的“合作原則”是“語篇解釋者通過對各個句子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次要目標相聯系的各個具體關系做出推論,這些次要目標存在于為整個理解過程所需的被推論的意圖之中”。Grice(1975)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
A.數量準則
a)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質量準則:努力使你說的話是真實的。
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C.方式準則
要清晰,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要簡練,要有序。(胡壯麟,2002)
D.關聯準則
要有關聯。
如果在交際中人們能遵循以上四條準則,那么交際能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因為說話人直截了當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聽話人不必做任何推理便可以理解對方的話。但Grice發現: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并不總是遵守這些準則的,有時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經常會違反其中某一或某些準則,以期傳遞話語外信息。正是由于違反了這些準則才產生了會話含義。Grice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是會話產生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遵循,會話才能順利進行。說話者之所以采用這種看似違反合作原則的做法是為了加強交際效果。其幽默之處就在于通過這種表面上違反合作原則的做法,使對話聽起來似乎毫無意義相關,但這些表面意義上不相關的話卻包含了弦外之音,此時幽默也就產生了。下面將通過具體英語會話來解釋由于違反合作原則中某一條具體準則而引發的幽默。
三、結語
幽默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語幽默豐富多彩,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本文運用Grice合作原則結合具體的英語幽默會話,分析英語幽默的產生機制。我們只有理解話語的字面意義,然后分析此話語所違反的準則,再結合語境和背景知識,推導出會話含義,才能品味出幽默的韻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語言的本質,提高我們的語言鑒賞能力和語用能力,進而學會運用幽默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此外,幽默還離不開特定的民族文化、歷史和社會自然規律。所以幽默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不能單純歸結于某一種理論或因素,這些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摘 要: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是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試圖根據語境去研究會話含義,讓人們懂得語言與其使用者之間的各種關系。本文運用其理論及準則分析了一篇法庭庭審材料,試圖詮釋合作原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并詳細分析了法庭語言的具體特點。
關鍵詞: 法庭互動話語 合作原則 特點 特定應用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William James講座中提出會話含義的有關理論。在這次演講的第二講《邏輯與會話》中,格賴斯提出了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這些會話結構中所存在的準則與限制是從一般的會話入手進行研究而得出的結論。這些準則能否適合特定的會話結構――法庭互動話語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本文選取了一篇法庭庭審材料的一部分,運用合作原則的規則來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了解法律語言的特點,以及合作原則在其中的一些特定應用。
一、合作原則
格賴斯在《邏輯與會話》的演講中指出: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交談不是由一串不連貫、無條理的話語組成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交談的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一個或一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向。這種目的或方向,可能一開始就相當明確,也可能是在不甚明確的,也可能是交談中逐漸明確起來的。在交談過程中,不適合談話目的或方向的話語被刪除,使交談得以順利進行,這樣就提出了一個交談參與者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則,即合作原則――在參與交談時,要使你所說的話符合你所參與交談的公認的目的或方向。他把這一原則又分為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有次準則。具體準則如下。
(一)質的準則。努力使你所說的話是真實的。甲: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乙: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二)量的準則。指所提供的信息量。甲:你所說的話語應包含當前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乙:所說的話不應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三)相關范疇。在關系范疇下,只提出一個準則,即所說的話是相關的。
(四)方式準則。指清楚明白地說出要說的話,尤其要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有條理,有邏輯。
同時,他也提出了四條可能不遵守這些準則的情況,即:(1)說話人宣告不遵守合作原則和有關準則;(2)說話人可以悄悄地、不加聲張地違反一條準則;(3)說話人可能面臨一種沖突的情況,即為了維護一條準則而不得不違反另一條準則;(4)故意違反或利用某條準則來傳遞會話含義。
二、合作原則在庭審語言中的運用及體現
通過對法庭語料的分析了解到,沖突與不合作在法庭庭審時大量存在,有時甚至會成為主旋律。但是我們依然不可否認的是,合作或不合作取決于當事人的目的和意圖。在目的一致的情況下,合作是可以設定的;而在目的沖突的情況下,人們不可能合作,這也是設定的;在目的未知的情況下,合作也是變數,它取決于人們對于合作對于自身利益的判斷,有損時就會拒絕合作,有益時就會進行合作。所以在庭審時,合作原則同時也是適用的,并且得到了大量的體現,但有的原則未被運用。
在此,本文選取了一起刑事案件的庭審材料的一部分作為研究的對象。
本案審判列席人員:審判長(審),兩名陪審員,兩名公訴人(分別標注為公,公2),一名委托人,四名被告(被王――被告人王文忠,被李――被告人李強,被張――被告人張華,被趙――被告人趙兵),四名被告人的辯護律師(被律1――被告人王文忠的辯護律師,被律2――被告人李強的辯護律師,被律3――被告人張華的辯護律師,被律4――被告人趙兵的辯護律師)。
本文的轉寫語法采用的是廖美珍教授在《法庭問答及其互動研究》中所列出的語法,同時,鑒于本審判的某些特殊之處,加進了某些覺得可能有價值的標注,如:(1)(方言)代表所說的話是由方言表達的,但在轉寫時由于方言中無文字對應,故將其譯為普通話;(2)J代表時間在1秒以下又較明顯的停頓;(3)(――)表示沉默;(4)口表示話語中不能肯定的部分,等等。
(一)質的原則的體現
質的原則在法庭庭審,特別在回答公審員或律師的問話時尤為重要,因為這些話語將決定他們最后的判決。同時,話語也嚴格要求為真話,否則將承擔法律后果。
(二)量的原則的體現
量的原則要求所說的話包含為當前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應包含當前不需要的信息。這在法律庭審時必須得到遵守,否則會受到法官的口頭警告。再看以下的一段對話:
(三)相關原則的體現
相關性原則在法律的問答中尤其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也決定了庭審的問答必須是提供相關的信息,回答相關的問題,漫無邊際的答非所問只會造成對己不利或更加不利的審判結果。答非所問是法庭所不允許的,因為這會影響法庭正常程序順利進行。這是前提,是必須遵守的準則。如下面的對話:
很難想象被告對公審員的提問不回答的情境。只有提供了相關的信息,庭審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否則只能被迫中止。
(四)方式原則的體現
法律庭審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語言必須遵守方式原則的每一個準則,那就是要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要簡練和有條理。格賴斯指出這些準則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在遵守各條準則的基礎上,不同的說話人,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側面。具體在法律語言里面,避免歧義和晦澀應該擺在首位,但同時簡練和有條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上的一問一答中,公審人和被告說的都是方言,因為他們方言的運用可能比普通話的運用更熟練,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方面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效果,當然這是在雙方都對這種方言比較熟悉的前提下進行的。我們可以在上面的對話中看到夾雜著普通話,這說明被告在回答時為了更加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情急之下把兩種語言混在一起使用了,但不管怎樣,他的目的都只是遵守方式原則的準則。再看下面的一段話:
被王(男):我當時就在就在靠在墻邊,當時他們一來就靠在墻邊。他們一打我我就把他們叉開,我就說不打了不打了。我就那樣說的,我來的上我我就拿那個。
公(男):打了以后呢?
被王(男):打了以后我就把他們攔開攔開。我也不知道這當時哪個是拖把啊哪個是木板啊,我就我就跟這上就直接在劉弟裘腿上敲了兩下,我說:“快起來跟我說對不起。”我就那樣說。
在以上這段對話當中,被告人的回答可以說是為了盡量做到簡練和有條理,力圖把事情表達得清楚,使公審人能對當時的情境有明確的了解。盡管說話者在語言的使用和把握上可能還不是那么熟練,但是從他的話語當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努力想更好地表達自己,力圖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思想,而這些努力都可以看作是對于方式原則的遵守。
三、不遵守準則的情況
上面我們談到的都是一些嚴格遵守合作原則的情況,而我們前面已經提到法律語言過程中的不合作情況也是大量存在的,畢竟沖突雙方會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意圖來選擇合作或不合作,以及合作的程度。從這篇庭審材料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類情況大量存在著。
四、結語
法庭質證的特殊性,使得公證人和律師處于一種主導的地位,而被告則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在實際的庭審活動中,雖然矛盾大量存在,但是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公證人和被告之間、被告和自己的辯護律師之間都需要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往往要多于對抗,這是雙方的目的和權力的分配使然。
對法庭語言的語用研究對于研究法律語言的特點,保證司法公正,使得法律庭審程序順利地進行和展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律語言的研究有助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格賴斯的合作原則主要適用于日常的對話活動,而法律語言由于其特殊性,在有些方面不大適用此理論,但法律語言作為對話活動還是可以運用合作原則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這為我們分析其特殊性提供了一個全新和獨特的視野。
摘 要: 在日常交際行為中,認知的關聯性原則發揮了重要作用,由認知所產生的關聯使語言交際更和諧、合理。交際要在對應語境中發揮最大效用,則要使交流雙方的話語達到其最大的關聯性。作為有語境依賴的話語含義中的合作原則,為了使交際效果最佳化,它同樣是在交流過程中尋求最大關聯度的交際模式。
關鍵詞: 合作原則 交際最佳關聯 交際效用
一、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是指交際雙方為使會話、合作順利進行,以達到共同的溝通目的而必須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一些準則。人們在會話行為過程中,總有一系列的假設形成一種準則使會話交際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所有的人類交流,無論其文化背景如何,都會遵循這種原則。人們在實際言語交際中,能夠遵守“合作原則”,Leech所提出的禮貌原則正是遵守合作原則的典型體現。但是出于其他的需求,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把這稱為“特殊會話含義”,即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但是并不是所有對合作原則的違背都可以產生言外之意。交流中的雙方可能會違反合作原則:(1)說話者可能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但是聽話者并沒有意識到。(2)說話者可能很明確地告訴聽說者表明其并不愿意合作。如果說話者提出問題,聽話者可以表明自己不想回答或者不想再多說。(3)說話者可能會面臨會話困境。(4)說話者可能會故意違反其中一原則,或者試圖遵循某一原則的時候失敗。他可能是想告訴聽話者一些新信息,而并不是想欺騙或誤導聽話者。
二、關聯原則
關聯原則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來解釋交際的第二法則:隱含推斷。人類大腦本能地對它認為相關的信息進行信息編碼。所謂的關聯也就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不管要傳達何種類型的最新信息,都必須以傳達此信息所需的最低消耗為基礎。關聯原則要求會話雙方都對會話主題能夠有足夠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過程也是心理進行語言加工的過程。
(一)認知關聯。
認知關聯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心理特征的過程,它的存在和作用形式都不具備典型性。語言不參與認知關聯的心理解碼過程。它重點研究人類認知的實現和產生作用的過程。在認知關聯過程中,人的心理過程起到主要關鍵性作用。一般情況下都是在交際雙方通過一些可能性行為進行觀察,通過觀察的過程產生一個心理反饋,也是對相應行為進行分析,使雙方達到交際的最終目的。
(二)交際最佳關聯。
關聯理論中最大關聯假設包括:①互鳴刺激對于聽話人的會話理解加工來說是有足夠關聯性的。②互鳴刺激是與交流者的能力和喜好有最大關聯的。交際的關聯性是要求話語雙方都對交際內容作相關分析,對話語進行加工后,完成交流過程,達到交際目的。交際的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語義場”。交際者通過自己的語言經驗或者推理能力使語境內化或者認知化,使語境內的新舊信息相互作用以增強或改變話語意義,達到預期的語言交際效果。語境確定了交際雙方話語主題的相關性。交際行為沒有典型性特征,而語言所具備的獨特的信息傳達功能使得它在交際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語言如何使交際行為生效,并且產生最大效用是交際的主要存在基礎。交際要取得最大關聯必須使多個方面協調,才能達到預期的交際效用。
1.交際雙方。交際雙方要對語境及會話的及時情況進行動態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后,進行會話交際,才可能取得交際的成功。由于語境的動態性,會話雙方都必須很積極地配合對方的變化及語境的變更,尋求相互認知的最大關聯。由于會話雙方是角色相互置換的過程,說話者和聽話者在交際過程中不斷轉變角色,會話的主動性不斷置換,對相關性的分析在話語過程不斷考驗著話語雙方以動態的方式分析語境和話語,使交際達到最佳關聯,向對方傳導最大信息量。當然上述為話語雙方處于對等交際情況下。
2.交際能力。交際雙方要具備足夠的交際能力,才可以使會話達到最佳關聯,話語雙方的交際能力也是話語是否能夠取得最佳關聯的基礎。如果話語雙方在認知層面存在差異,盡管聽話者在內化過程中很積極尋找關聯,但交際的最佳依舊會失敗。例如:
會話者:今年的黎蔗(老百姓)如何?
聽話者:今年的梨樹好,只是蟲子吃了。
對話中聽話者和說話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會話者是位秀才,而聽話者是窮苦老百姓。在交際過程中,文化的差異使同一語境中有交際愿望的會話雙方,交流受到阻礙,“黎蔗”變成“梨樹”。針對不同的交際對象,交際雙方的交際能力要進行平衡的掂量后,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最佳關聯。
3.交際內容。交際內容也就是交際雙方交流的目的信息傳遞。交際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為了獲取信息的。交際雙方在“舊信息”(雙方共享的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尋求最佳相關性,使“舊信息”加工演化成“新信息”。新信息可能在交際雙方交際過程中都能獲得,有可能是一方能得到,但整個交際過程都是以信息為載體,使交際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并達到舊信息向新信息進化的過程。
4.交際形式。交際形式要求交際雙方都可以接受或習以為常的交流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交際才能達到最佳關聯。不同的交際語會形成不同的交際形式。當話語雙方在同一語境,以不同的目的為出發點,將實現不同的交際效用。為了達到會話雙方的交際目的,尋求最佳關聯,交際雙方在對話過程中,都以自己的目的為出發點尋求最適合自己的交際形式,并最終完成各自交際任務。
交際的最佳關聯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會話雙方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達到交際目的,實現各自的交際效用,使交際在動態的語境中也能達到其最佳關聯,傳導交際信息。
三、合作原則和交際最佳關聯的相互關系
由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所制約的合作原則,是交際雙方都努力實現其交際的目標的規范。在交際者的會話層面上所可能出現的交際語分為兩部分:符合合作原則的話語和合作原則之外的話語,而在交際最大關聯中分為非關聯性話語和關聯話語。最佳關聯是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始終都努力著向雙方可能出現交集的話語程式發展。
(一)尋求最佳關聯也是合作原則的最終交際目標。
話語最佳關聯的出發點和基礎就是合作原則。當最佳關聯出現失誤時,話語沒有達到最佳關聯度時,它可能屬于非關聯話語,或一般關聯性會話,在這種情況下,話語的合作原則歸屬性就要論情況而定。
(二)合作原則的受限性實際低于最佳關聯準則。
合作原則并不可能限定或解析所有的交際狀況。如:在人事部門招聘過程中,招聘方與應聘者就處于嚴重的不均衡狀態。在某一環節中,應聘人可以違背最佳關聯準則,但這并不表示應聘人就違背了交際最佳法則,而是選擇了合作原則,同時很有可能也遵守了禮貌原則。在這類情形下的特殊交際不對等模式都被認為是最佳交際。因此在不同語境中,交際者可以選擇不同的準則來完成交際,達到最佳交際效果。
(三)不論合作原則,還是最佳關聯準則,都受交際雙方努力程度和客觀能力的制約。
當交際雙方在同一語境中,交際者可能都期望達到交際效用最大化,但交際主體間的努力程度制約著交際雙方的話語進程。也就是交際一方在知道對方遵循最佳交際原則的情況下,交際另一方也可能只能找到關聯性話語,甚至出現話語的非關聯性。在這種情況下,話語雙方的主觀努力與客觀能力都會制約對話,使話語雙方處于不對等形式,但隨著話語進度的變化,或語境的轉移,對話可以又步入最佳關聯的軌道,即整個會話過程都是處于動態變量中。
四、結語
在話語解碼過程中,隨著語境的動態發展,交際雙方都產生相關的變化,交際話語在最佳關聯情況下,會向合作原則轉化,或者在合作原則下,進步為最佳關聯話語。總而言之,交際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原則轉化過程,我們在交際過程中,為了達到各自交際的目的,在最佳關聯與關聯,甚至非關聯的話語中徘徊,最終達到會話效用最大化。以交際目的為中心的交際話語,以不同的交際法則進行。無論是就個體還是交際雙方,最終都可以達到自己交際的目的,獲取相關度不等的需求信息。
摘 要: 對話是一種獨立的、有目的、有原因的社會交際活動。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遵守格萊斯(Herbert Paul Grice)的“合作原則”中的四個準則:1.數量準則2.質量準則3.關系準則4.方式準則。交際的參與者需要相互合作,為了預期的目標共同努力。“合作原則”不僅適用于對話,同時也適用于大學英語課堂交際。因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對話交際。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大學英語的學習者主要是在課堂交際中學習,因此課堂交際對于大學英語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和特殊性。本文分別從四個準則與交際雙方的關系入手,詳細講解了合作原則在大學英語課堂交際中的運用和重要性。
關鍵詞: 合作原則 大學英語課堂交際 運用 重要性
一、前言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統計,世界上以語言作為母語的人大約有4億。英語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而言課堂教學是學習英語的基本途徑,也是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要渠道。多年來,教育專家們一直在入理地尋找一種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由于每個課堂的實際情況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想要找出一種固有的并且適用于任何課堂教學的理想模式是不可能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重心開始轉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際”。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對話。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erbert Paul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了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認為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懷著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話語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教師和學生好比對話中的雙方,教學的目標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一致,能被雙方所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教師講、學生聽,不顧學生的需求,那樣預期的教學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二、中國的課堂教學現狀
中國是眾多學習英語國家之一,由于缺乏使用英語的語言環境,除少數學習者外,大部分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主要在課堂上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很多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十分有限,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區差異較大,以及考試制度的特殊性,英語課堂教學的重心一直偏向語法、詞匯等應試教育。自2002年教育改革以來,課堂教學開始由應試轉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際。其中“合作原則”開始被充分地運用到了課堂交際中,尤其是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
三、“合作原則”在課堂交際中的運用
課堂教學在課堂交際中占首要位置,引導了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如果我們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就能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而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有自身的特殊性:(1)學生比較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2)與教授英語知識相比,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還面臨一些問題:學生人數多,水平差異較大,教學時間有限,缺乏語言環境等。這些特性和問題都要求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能夠進行成功有效的交際。根據Grice的“合作原則”,如果雙方都能很好地遵守該項原則,就能很好地實現交際的目的。“合作原則”,包含:(1)數量準則,要求提供適量信息;(2)質量準則,要求盡量說真話;(3)關系準則,要求說話內容切題;(4)方式準則,要求表達清楚明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相當于會話的參與者,雙方在共同遵守這四項準則的條件下必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四、“合作原則”的四項準則在大學英語課堂交際中的運用
1.“數量準則”: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對于大學英語課堂交際而言,“數量準則”包含3個方面的意義:(1)數量的確定必須依據教學目標而定。(2)數量的確定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水平。(3)數量的確定必須考慮到實際的教學條件。
1.1教學目標方面
總的教育目標是由政府部門確定,適用于同一水平的各類學校。但是每門課,甚至一門課的每個單元、每節課都有一個特有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需要一個明確可行的目標。課堂上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是依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際,其中教師占引導地位,數量過多或過少都無法使交際達到預期的目標。交際數量的確定必須考慮到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兩個方面。
1.2學生需求方面
大學英語教學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主要起引導作用,真正的主角是學生。因此交際數量的確定在擬定的教學目標下還得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這一點的量一直以來都很難掌握。相對中小學生而言,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但受基礎教育的影響,他們還是更多地渴望能從老師那學到更多的英語方面的知識,而不是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地學習英語。如果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交際信息的數量低于他們的預期量,會削弱他們對這門課的熱情及對老師的信任。相反,如果信息量大于他們的接受能力,則會降低他們學習的自信和興趣。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學生的實際要求,以提高課堂交際的效率。
1.3教學條件
交際數量同時還受到了我國目前教學條件的約束。首先,每門課每學期有限定的課時,而每個課時的時間有限。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達足夠的信息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備課時要安排好每個環節的大概時間范圍。其次,教學工具對交際信息的數量也產生影響。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教學工具主要是書本和黑板。近幾年來,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各大高校開始應用,例如多媒體教學、語音室,但主要還是針對英語專業而言,還未能普及到所有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去。相信隨著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硬件方面的問題會很快解決。
2.“質量準則”: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為實現交際目標,所有參與者必須提供真實可靠的內容。而事實上很多場合下,出于需要人們在交際中會無意或有意違反合作原則。當其中的一方,即說話者,通過使用諷刺、隱喻、間接肯定法、夸張法、甚至說謊來掩蓋自己的真實觀點時,如果另外一方,即接受者,無法根據交際的環境正確地理解說話者的隱含意義,那么交際將無法進行下去。但是由于課堂的特殊性和教學的特殊性,交際的引導方,即教師,無需刻意隱藏隱含意義而使學生摸不著頭腦。“做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葉圣陶)。
2.1教學目標方面
在課堂教學的交際過程中,交際量是最重要的一點。課堂上量的確定主要是由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決定的:(1)是否符合該項課程的教學目標;(2)是否符合該項課程的特征;(3)是否能夠與前一節課和后一節課銜接。正如我們在“數量準則”中提到的教學目標系統,盡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對其他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需求,如聽、說、讀、寫、譯。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不擅長聽,那么他也不會擅長閱讀;如果一個人不擅長說,那么他也不會擅長寫作”。面對這么多小的領域,教師必須根據每個領域的特定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適當的意義明確的信息。否則會導致課堂交際的脫節甚至是終止,同時也會貶低教師的形象。
2.2教學材料方面
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就是基于教學大綱所選的教學材料。教材是教師和學生課堂交際的主要信息來源,是課堂交際的硬件。若是教材無法滿足“質”的要求,那么整個交際將會是無效甚至是反向作用的。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而非重復教材,需要指出教材中的重點信息,然后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之與其他相關信息聯系在一起。
2.3學生需求方面
由于中國教育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英語水平也是很不一樣的,因此不可能在同樣的時間內接受同量的信息。每次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是衡量課堂交際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學生所需的足夠信息。
3.“關系準則”:說話要有關聯。
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準則。所有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得對話能夠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3.1已知信息與未知信息之間的關系
根據格萊斯的理論,交際雙方給出的信息與交際雙方的未知信息之間的關系越近,交際所需要的時間越短,而且效率越高;反之,關系越遠,所需時間越長,效率也越低。盡管課堂交際是一種現場教學,它的進程可由教師來掌控,但由于課堂交際主體――學生的特殊性,講課時岔開主題是一件常見的事情。為了達到最大的效率,需要教師在合適的時間內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給出合適的信息。
3.2中間語言
除了信息之間的關系,大學英語課堂交際中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需要一種中間語言將兩種語言聯系起來。課堂交際中一般存在兩種中間語言:英語和英漢交接。H.H.Stern曾經說過:在語言教學中適當的使用雙語教學是有利與學生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隨著學習的提高,在教學中第二語言使用的比例也在不斷地提高。目前中國已經有能力在課堂上使用英語作為中間語言來進行大學英語教學。但是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還是偏向于同時使用英語和漢語進行教學。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母語在人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外語的學習。同時,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文化差異較大。在課堂交際中使用英語作為中間語言可以之間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打擾。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英語的重要性,還可以在課堂上建立起一種很好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使用英語作為中間語言對學生和教師雙方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課堂上才能很好地利用這一中間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鼓勵學生多多地使用英語,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地集中。但是遇到一些專有詞匯時,往往無法避免使用少量的漢語來幫助學生理解。所以要想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教師在使用英語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盡量使用一些易懂的句子。
4.方式準則(MannerMaxim)。說話要清楚、明了:a)避免晦澀;b)避免歧義;c)簡練;d)井井有條。
遵守這一準則可以使交際更加有效。由于課堂交際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而他們雖然還是學生但是已經是成年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喜愛的專業要學習,所以在大學英語課堂交際中要注意交際的方式,要提高交際的效率。
4.1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必須符合大學教學的特點。在大學教學中,學的比例要大于教的比例,要遵循三個指導思想:(1)注重全局;(2)注重啟示;(3)注重優勢。在中國大學里主要使用三種教學形式:(1)班級;(2)小組;(3)個人。四種教學方法:(1)講授法;(2)實驗法;(3)討論法;(4)現場教學法。在大學英語交際中要遵循這些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交際中,使學生成為交際的主要成員。
4.2教學輔助設備:多媒體
想要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還需要一些現代化的工具來提高效率,那就是多媒體教學。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課堂上就有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從聽覺及視覺兩方面同時對學生產生刺激,促進學生對英語的認知。目前,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高校都已注意到多媒體對教學的重要性,已逐步具備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
五、結語
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很好地揭示了人們日常交際的基本原則。然而,人們在實際言語交際中,并非總是遵守“合作原則”,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特殊會話含義”解釋了聽話人是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來表達另外一種意思,幽默也就時常在這時產生。
對話是一種獨立的、有目的、有原因的社會交際活動。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就是一種特殊的對話交際。在大學英語課堂交際中,“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分割的,必須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現狀及學生的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摘 要] 本文從語用學角度分析一些成功的廣告主通過對合作原則公開、有意地違反,如何打破語言的常規模式,使消費者能夠越過話語表層意義推倒出會話含義,從而完成說服目的。
[關鍵詞] 廣告 合作原則 違反 說服
隨著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的不斷普及,廣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趨重要。廣告語言因其獨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許多語言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將廣告作為一個動態的交際過程,從語用學的角度運用格賴斯的“合作原則”理論分析商業廣告語言的說服性。
一、廣告的定義及其說服性
廣告一詞源于拉丁語,意為‘喚起大眾對某種事物的注意”或者“將某事告知某人”。學者們從各種角度為廣告做了不同的定義,其中被廣泛接受的是Courtland &. William從交際角度下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四個要點:(1)廣告是面向群體而非個人。(2)大多數廣告由贊助者資助。(3)大多數廣告的目標是說服人們購買產品。(4)廣告通過大眾媒體傳遞給大眾。由此可見,廣告本身具有說服性,多年來學者們一直關注這一課題并對其做了大量的解釋,最終大都認為說服是通過傳遞一個信息來促使某人的態度信仰或行為產生自覺的改變的過程。
二、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理論
Grice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意理論。這個理論提出言語交際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為此,人們須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即“合作原則”,其內容包括四大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然而,為了更有效地表達自己意欲表達的言下之意,引起交際對象的注意,交際中的一方可能會故意在表面上違反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他們以各種方式違反這些準則。這時,交際中的另一方就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表面違反準則的隱含意義及其目的。Grice把這種在言語交際中推導出來的隱含意義稱作“會話含意”。廣告是一種促銷手段,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交際過程。交際雙方是廣告的制作者和廣告的受眾(消費者)。從語用角度講,一些成功的廣告語中的語言正是廣告的制作者通過表面上違反合作原則并利用其隱含意義,從而達到吸引、鼓動、說服其交際對象(消費者)接受其產品的目的。
四、廣告的說服過程
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說服,即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廣告撰寫者需要記住的是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提供信息和娛樂大眾,還要改變或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因此,廣告主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或技巧來達到“說服”這一最終目的。
1.違反“關系”準則。根據“關系準則”,所說的話要有關聯。廣告制作者在廣告中常常使用一些表面上似乎與所宣傳的產品無關聯的話,但根據語境,讀者仍會發現其關聯所在。廣告商有時就是利用對“關系準則”的違反使廣告產生語言變異,傳達廣告的會話含意的。如Put a tiger in your tank.(汽油廣告)從表面上看,在語義上是不符合邏輯的,老虎與汽油有何關系呢?然而,正是這種語義的異常,使讀者想去探究其深層的含義:這種汽油能給你的汽車帶來無限的動力,猶如一頭猛虎。
2.違反“質”準則。根據“質的準則”,廣告應努力使廣告語真實。但實際上,廣告商為了達到自己的意圖,往往通過語言變異有意地違反質的準則,產生特殊的會話含意,以加深廣告受眾對廣告的印象。廣告不遵守“質”準則,使話語看似相互矛盾、毫無邏輯或者言過其實,而消費者可以從看似不真實的話語中推導出話語的真實含義。Grice注意到,違反質的準則,就是說謊,是一種道德上的冒犯,因此,交際者多半會使用多種修辭技巧,例You’re better off under the Umbrella.―――Travelers(旅行保險公司廣告)表面上看顯然是缺乏證據,甚至不合邏輯的,實際上是想以Umbrella比喻該保險公司像一把傘一樣保護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消費者能夠根據語境很快推測到廣告的隱含意義。
3.違反“量”準則。廣告主公開有意地傳遞多余信息或少量信息。多余的信息看似不必要或者不相關,而實際蘊藏著一定的含義。這一違反產生的修辭技巧有:感嘆法、同義復義和懸念。例:Arts will always be arts.(油畫展廣告)從表層看,這句話毫無意義,信息量不充足,而實際上廣告主向消費者傳遞了這一信息:油畫是門藝術,它總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4.違反“方式”準則。“方式”準則包括四項次準則:避免晦澀;避免歧義;力求簡潔;力求有序。廣告語一般都力求言簡意賅,主題突出,但有時為產生特殊效果,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廣告商往往會故意違反“方式準則”,使用一些變異體、歧義詞等。如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冰淇淋廣告)這則廣告表面上看,讓人大吃一驚:促銷廣告,怎么能用spoil一詞,細細品味,才感覺到spoil一詞的妙處。廣告制作者精心選用了具有雙重含義的spoil(損壞,溺愛),言外之意是此冰淇淋可以大大地滿足你自己,卻不會破壞你的身材。
五、小結
廣告是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其中商業廣告的語用目的在于通過某種策略說服交際對象(消費者)接受其產品,這是一種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的行為。因此,運用語言變異的手段在商業廣告中所傳遞的信息既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從Grice的“會話含意”角度看,違反“合作原則”既可以達到“引起注意,發生興趣,產生欲望,付諸行動”的目的,也可以言過其實,把人引入歧途。這是廣告人在運用語言手段傳達促銷意圖的廣告制作中和消費者在廣告閱讀中都應該注意的問題。
[摘要] 合作社法律原則歷經160多年的演進,決定合作社本質規定性的基本法律原則始終被信守下來,這也是合作社制度的比較優勢之所在。合作社在日益復雜的市場形勢面前,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制度創新,新一代合作社對合作社法律原則的創新是合作社煥發生機的源泉。在中國全面建設市場經濟的偉大歷史時期,擁有諸多制度優勢的市場主體――合作社應當大有作為。
[關鍵詞] 合作社法 法律原則 歷史變革
合作社法律制度在發展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法律原則,這些法律原則伴隨著合作社實踐的不斷發展而進行著不斷地調整。通過對合作社法律原則歷史演進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法律制度構成要素的法律原則,在堅持自身的制度特性之外,始終圍繞著合作社經濟的實踐而展開。合作社法律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的應當是作為民間互助自治經濟組織的合作社對私法精神的堅持、對合作原則的信守,這也是合作社制度的比較優勢之所在。
一、傳統合作社法律原則的發展與變革
1844年,在英國羅虛戴爾城,28個紡織工人成立了消費合作社,名為“公平先鋒社”,該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原則,第一次真正確立了具有一般性的合作社原則。我們將第一次所確立的合作社原則稱為“羅虛戴爾經營管理原則”,該原則的內容一共有八項,分別是:1.入社自愿、退社自由;2.一人一票;3.現金交易、不賒購賒銷;4.貨真價實、足斤準尺;5.按市價銷貨;6.按惠顧量分配盈余;7.重視社員教育;8.在政治和宗教上保持中立。1895年,為順應世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客觀需要,國際合作社聯盟在倫敦成立,并且將承認“羅虛戴爾經營管理原則”作為加入該聯盟的先決條件。1937年,國際合作社聯盟第14屆代表大會在羅虛戴爾經營管理原則基礎上重新確立了11項原則,命名為“羅虛戴爾原則”,分別是:1.門戶開放(入社自由);2.民主管理(一人一票);3.按交易額分配盈余;4.股本利息應受限制;5.政治和宗教信仰中立;6.實現現金交易;7.促進社員教育;8.只對社員交易;9.入社自由;10.按時價或市價交易;11.創立不可分割的社有財產。1966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維也納第23屆大會上將“羅虛戴爾原則”修訂為6條,命名為“合作社原則”,并在1984年加以確認。分別是:1.入社自由;2.民主管理;3.資本報酬適度;4.盈余返還;5.合作組織教育;6.合作組織間聯合。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第31屆代表大會,慶祝百年華誕。大會最終將合作社基本原則確定為七項,稱為“曼徹斯特原則”。分別是:1.自愿和社員資格開放;2.社員民主控制;3.社員經濟參與;4.自治和獨立;5.教育、培訓和信息;6.合作社之間的合作;7.關心社區事業。
在合作社法律原則160多年的歷史演進中,由于合作經濟實踐的日益發展,“羅虛戴爾經營管理原則”的許多方面都被修訂。盡管如此,但作為合作社本質規定性的基本原則還是被信守下來,這也是合作社不同于其它經濟組織的比較優勢之所在。這些信守主要體現在:
1.合作社的民主控制原則。合作社民主是一種經濟民主。在合作社治理中,每一個社員都有平等參與合作社治理的權利,并且堅持“一人一票”的表決權原則。作為對“一人一票”原則的修訂,允許個別社員依照投資額或者交易額享有更多的表決權,但這些特別的表決權在總表決權中的份額被嚴格限定。“一人一票”仍然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則。
2.資本報酬有限原則。資本報酬有限首先表現在合作社的股份一個社員原則上只認購一份,個別社員可以持有更多股份只是合作社資本制度的例外;二是作為持有更多股份的社員,其所持有的股份能否作為投票權以及參與盈余分配的依據,還要看合作社章程的規定并不得否定“一人一股”原則的基礎地位;三是合作社作為投資者與惠顧者共同擁有的企業,惠顧者的交易額應當在分配制度中體現出來。資本所擁有的表決權并不具有絕對的優越地位。
3.惠顧額返還盈余原則。“一人一票”體現的是公平,惠顧額返還盈余要解決的是合作社的效率問題。惠顧額返還鼓勵社員與合作社開展交易,以切實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平衡。
在傳統合作社原則的指引下,合作社取得了長足發展,合作經濟在世界各國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但是,在世界經濟的新形勢下,合作社治理的實踐也在對傳統的合作社原則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創新。以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合作社開始了對傳統合作社原則的修訂,傳統合作社法律原則新的歷史變革正在進行中。
二、新一代合作社法律原則的創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合作社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中遇到了程度不同的困難,傳統合作社越來越不適應新經濟形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以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合作社開始了合作社制度的創新。這次合作社法律原則的變革是合作社歷史上最為重大的革命性變化,但是作為合作社本質規定性的基本原則還是被堅持了下來,保證了合作社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一代合作社與傳統合作社法律原則相比,其創新之處表現在:
1.社員資格封閉原則。傳統合作社堅持成員資格開放原則,所有符合條件的生產者都可以通過繳納規定的股金加入合作社。但新一代合作社堅持社員資格不開放原則,申請加入合作社不僅要履行購買股份的義務,而且要完成與合作社約定的交易額。社員資格的獲得還應經合作社理事會的批準。由于合作社股份的稀有性和穩定性,也就同時形成了一個合作社股份市場,合作社的股份可以自由流通,有效地激勵了社員的交易積極性,保證了合作社資本的穩定性和高效運營。
2.比例原則。“比例原則的優秀是合作社的控制、所有權和剩余分配決策都建立在交易額比例之上。”美國農業部在其指導的合作社中堅持奉行這一富有彈性的原則。這樣一來,社員的股份、投票權、分配盈余的權利都與交易額相關。交易額決定了社員在合作社中的地位。比例原則有效地解決了合作社運作的低效和搭便車現象,為合作社更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3.營利原則。傳統合作社是服務取向的,以服務社員為本。新一代合作社在堅持服務取向的同時,強化了合作社的市場營利功能,努力將合作社打造為具有較強營利能力的市場經營主體。(1)強調合作社與社員之間權利義務的雙向性,社員不能只從合作社獲得服務、獲得較優惠的交易條件,社員還必須向合作社繳納比過去要多得多的股金,獲取交易權;社員必須與合作社進行交易,交易額成為社員權利的基礎。(2)合作社不再是簡單的銷售初級農產品,合作社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目的,開展對初級農產品的進一步加工。(3)為提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新一代合作社開始從社員之外選聘理事,理事會趨向專業化、職業化。
新一代合作社除了在法律原則上的創新之外,傳統合作社的基本制度特征仍然被保持了下來:(1)堅持了合作社是投資者與惠顧者共同擁有的企業經典原則;(2)堅持了資本報酬有限和惠顧返還經典原則;(3)不允許少數社員形成對合作社的控股地位。這也是合作社的制度優勢之所在。
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合作社法律原則較好地適應了經濟形勢發展的變化,有效克服了傳統合作社法律原則的內在缺陷,必將會成為合作社法律原則演進的潮流和方向。
三、國際合作社法律原則在中國的承繼與發展
1934年3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合作社法――《中華民國合作社法》由南京國民政府頒布,1935年8月19日,《合作社法施行細則》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頒行,合作社法及其施行細則至今仍然在臺灣地區施行。國民政府的合作社立法,對國際合作社法律原則作了較好的堅持,但由于合作社事業帶有極強的政治功利性,合作社法律原則在施行的過程中沒有被很好地貫徹。各級官員都把合作社發展作為謀取政治資本和經濟利益的工具,“沒有一點服務心,完全當升官發財的差事去做。”合作社業務發展極不平衡,信用合作社一枝獨秀,合作社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利益,被少數權貴所獨占。
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時期的合作社法對國際合作社法律原則的貫徹主要體現在:
1.堅持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中華民國合作社法》第14條規定,“合作社成立后,凡愿入社者,應有社員二人以上之介紹,或直接以書面請求,依左列規定決定之。”第29條規定,“出社社員,仍得依第十四條之規定,再請入社。”第27條規定,“社員得于年度終了時退社。但應于三個月前提出請求書。”從立法的角度堅持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合作社原則。但在國民黨時期,由于戰時體制的需要,這一原則并未被有效落實。
2.規定了資本報酬有限(股本利息應受限制)原則。《中華民國合作社法》第24條規定,“社股年息,不得過一分,無盈余時,不得發息。”這就是“羅虛戴爾原則”中的“股本利息應受限制”原則的體現。
3.堅持惠顧返還(按交易額分配盈余)原則。《中華民國合作社法》第24條規定,“合作社盈余,除依前條規定提出外,其余額之分配,以社員交易額之多寡為標準。” 資本報酬被限制,交易額在盈余分配中居于基礎地位。
4.貫徹了民主控制原則。《中華民國合作社法》第49條規定,“社員大會開會時,每一社員僅有一表決權,” 體現了“一人一票”原則;第32條規定,“合作社理事至少三人,監事至少三人,由社員大會就社員中選任之”,體現了社員民主參與;等等。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安排中,民主控制原則得到了較好地貫徹。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1934年的《中華民國合作社法》在基本原則的確立上已經吸收了世界合作社法律原則變革的最新成果,與國際合作社聯盟此后公布的“羅虛戴爾原則”基本一致。
新中國成立后,及時進行了合作社立法,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但一直未經頒行。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偏差,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運動嚴重背離了國際合作社基本原則,合作社已經喪失了自治互助組織的根本性質。遺留下來的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積重難返,難以承擔合作社振興的歷史重任。因此,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階段以來,合作社立法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各地轟轟烈烈的合作社實踐與立法為統一合作社法的出臺做好了準備。2006年10月31日,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規范對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共9章56條,對國際合作社聯盟所確立的合作社原則作了一定地貫徹。但由于解放初期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留給人們思想上的陰影太深,合作思想的宣傳不夠深入,各地在推行合作社經濟中的行政化傾向仍然嚴重,合作社經濟的發展地區差異較大,再加之合作社法的研究不夠全面深入,因此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合作社法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概括起來就是“喜憂參半、任重道遠”。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所規范的合作社,仍然屬于傳統的合作社,因而在其基本法律原則的確立上,對國際合作社聯盟所公布的基本原則作了一定地貫徹。
1.堅持了自愿和社員資格開放原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三條第(三)項規定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并且在其后的“成員”一章中作了進一步的細化明確。
2.堅持了惠顧返還原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三條第(五)項規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
3.堅持了社員民主控制原則。民主控制原則除了對“一人一票”原則的信守外,還堅持了以出資額與交易額作為獲得附加投票權的重要依據,但對其附加表決權的上限作了明確限定,不允許個別社員控股的局面出現。
另外,國家在資金、稅收、技術、人才等方面對合作社的扶助原則也得到了體現。盡管如此,從總體上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法律原則的確定上是比較粗糙的,制度規范非常簡單,一些重要的原則沒有能夠很好地體現在立法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細則》迫在眉睫。
合作社法律原則演進的歷史規律告訴我們,合作社作為弱者進入市場的組織選擇,其應當具有不同于公司等其他市場主體的比較優勢,其對合作社本質規定性的信守是其基本法律原則的生命力之所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