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無糖食品

無糖食品

時間:2023-05-29 17:22: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糖食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無糖食品

第1篇

如今,“健康飲食”、“養生”等追求健康的主張逐步流行。在食品領域,不少商家在“健康”方面下足了工夫,推出品牌各異的“無糖食品”、“低糖食品”來吸引眼球,“無蔗糖”、“無糖”等字樣在無糖食品包裝上顯得十分醒目。但是,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你又心動了嗎?

名詞解釋

無糖食品是什么?百度百科里對“無糖”的定義就有著明確的界定: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的食品,但是無糖食品可以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

根據國家標準《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無糖”并非“完全沒有”的意思,而是要求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這也意味著,某產品標上了“無糖”,它的糖含量只要不超過0.5克/100克就行。

高價格“無糖”

“無糖”二字縱橫食品界。許多食品都拉起“無糖”大旗,常見的有無糖餅干、無糖點心、無糖飲料和無糖麥片等,比如果脯蜜餞、膨化食品、巧克力和湯圓等也都開始打“無糖”的概念。

少了“糖”這種材料,價格卻沒有跌下來。無糖食品的價格并不比同類別的普通食品便宜,甚至有的價格要高出數倍。記者在超市里看到,一款標榜“無糖”的雞蛋苦瓜面900g標價是38元,而同是這品牌同樣900克規格的雞蛋面卻只需15元左右,價格足足貴了一倍之多。再以某火爆品牌猴頭菇餅干的無糖蘇打餅720克為例,這以“養胃和無糖”作為噱頭的餅干標價95元,價格反遠遠高于同規格蘇打餅干。

混亂無序的無糖產品

一直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無糖產品市場較為混亂。有的商家不按照國家規定的劑量使用甜味劑,其產品中的甜味劑含量往往超標;有的商家雖然標注“無蔗糖”,但在其配料表中卻標注加有白砂糖或葡萄糖;有的產品配料表和營養表的表述含糊不清。

超市里一款名思X纖麩無添糖消化餅干,在營養表一列中標出每100克食品中含有糖1.6克,但并無解釋這個“糖”是否為無糖食品中所被允許加入的糖。如果按這是普通食品所添加的糖來理解,那么1.6克的含糖量明顯高于國家對于無糖食品含糖量界定的0.5克,這明顯與包裝標識的“無糖”不符。

有些無糖商品更是籠統一談,僅僅提到有無食品添加劑或者只提及一些簡單原料,對于添加劑名稱則只字不提。須知,例如山梨醇等一類都在食品添加劑一列。一款在網上銷量過千的玉米餅干片便是如此,大大咧咧地張揚著“無糖”,配料表中卻僅標出玉米、食用鹽和水三樣,再無具體說明。

專家過招 真正無糖食品 DIY最靠譜

營養專家劉納認為,“無糖食品”是一個非常有迷惑性的詞,需要慎重對待。無糖食品有一部分消費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對于他們來說,盡管食品無糖,依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血糖的不光是蔗糖,熱量和脂肪也起作用。”

劉納透露,無糖食品里不含有糖,卻會在生產中加入“代糖品”來替代糖,例如麥芽糖醇、阿斯巴甜等等。“我認為其實這些代糖品目前對我們身體的安全性是不確定的,尤其是對肝臟代謝的安全性。很多代糖品會導致人肥胖。”此外,她進一步說,許多宣稱“無蔗糖”的無糖食品實際以淀粉為原料,這些淀粉類食品在代謝過程中會轉化為糖,特別是用精白米或精白面生產的食品,對糖尿病患者同樣不利。

她建議,“在選購無糖食品時,最好選擇用粗糧制作或者升血糖指數比較低的原料。在選購時還要考慮成分表,綜合整個的熱量和升血糖指數。我認為市面上大多的無糖食品還是不如天然的蔬菜、水果或者自己制作的無糖點心。在制作無糖點心時,不添加糖的話,可添加果干、芝麻或者核桃等調味。”

消費者聲音 憂心是否真無糖

據了解,消費無糖食品的人群主要是減肥人士、追求健康的人士、老人家或糖尿病患者。從超市銷售人員口中可知,前往購買的大多是年輕人,除了部分自用以外,其他全是為自己父母或者患糖尿病等疾病,需要食用無糖食品的朋友購買。

May特別在意自己的身材,她會嚴格控制一日三餐熱量,尤其對含糖物質避退三舍。管不住自己的一張嘴時,她會拿無糖零食來打發。同是減肥人士的白女士是辦公室OL,下午茶時段她給自己準備的零食都是有”無糖“標志的。

也有消費者將信將疑。母親患有糖尿病的李先生則有點擔憂,“現在市面上的無糖食品良莠不齊,雖然標有‘無糖’字樣,但不知道是否真正的無糖,所以我為母親購買食品的時候都格外小心,很小心地查看食品的配料。”

第2篇

鄰居張大媽是南方人,出了名的好吃甜食。然而,老天似乎有意跟她過不去,今年春節過后,大家發現張大媽特別能喝水,人也明顯地瘦了,到醫院一查,結果是患了糖尿病。按照醫生的囑咐,除了正規服用降糖藥以外,還要控制飲食,尤其是甜食。為了自己的病,張大媽只好非常不情愿地與甜食斷交,血糖也一直控制得不錯。前不久,張大媽在超市發現有帶甜味的無糖食品出售,聽導購小姐講,這類食品有甜味,不含糖,多吃無妨。這正合張大媽的胃口,于是她買回了不少在家當主食吃,使她吃甜的欲望得到滿足,胃口大開,每天飯量較前明顯增加。前兩天,她到醫院復查血糖,整整比以前高出一倍。顯然,這都是對“無糖食品”無知惹的禍。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病人不得不放棄多年的飲食習慣與“甜食”作別。為了滿足這部分糖尿病病人的口味,“無糖食品”(如無糖餅干、無糖麥片、無糖奶粉、無糖飲料、無糖冰激凌等等)應運而生,“無糖食品”的出現讓糖尿病病友在購買食品時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了促銷,一些商家宣稱:無糖食品不含糖,糖尿病病人可以多多食用。那么,“無糖食品”中到底含不含糖,糖尿病病人能否不加限制地食用呢?

從醫學角度講,“無糖食品”這種叫法并不科學。一提到糖,人們就會想到葡萄糖、蔗糖。而醫學上所指的糖與我們印象中的糖有很大的差別。醫學上的糖又稱“碳水化合物”,它是單糖、雙糖以及多糖的總稱。葡萄糖、果糖屬于單糖,蔗糖、乳糖、麥芽糖屬于雙糖,而我們平常所吃的米、面中的淀粉則是多糖。

無論哪種糖,只有在腸道中被分解、轉化為單糖后,才能被腸道吸收、利用。在各類糖中,人體對單糖的吸收速度最快,蔗糖次之,而淀粉則需要多次分解變為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速度較慢。糖尿病病人應避免食用吸收較快的單糖(如葡萄糖)和雙糖(如蔗糖,即白糖),以防止進餐后血糖激增。

市場上的“無糖食品”多數是不加蔗糖的,或是用木糖醇等甜味劑替代蔗糖。比如市場上常見的“無糖糕點”,雖然沒有加入蔗糖,并且富含膳食性纖維或某些微量元素,但它本身也是用糧食做的,其主要成分――淀粉經消化分解后都會變成大量的葡萄糖,與我們日常生活吃饅頭、米飯所吸收的糖分、熱量沒有區別,所以,“無糖食品”并不可以無限量地吃。有些糖尿病病友由于不加節制地食用“無糖食品”,出現了血糖上升、病情反復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對“無糖食品”不了解造成的。還有所謂的“降糖奶粉”,其實就是在無糖奶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機鉻,這對于體內鉻缺乏的糖尿病病人或許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據科學家研究,缺鉻主要見于病情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病人,由于多尿導致體內鉻排出增多,糖尿病病人經過治療,尿量恢復正常,體內鉻也隨之恢復正常,也就是說并不需要特意補鉻。另外,鉻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多了對人體反而有害。

那么,糖尿病病友又該如何選擇和享用“無糖食品”呢?

第一,要選購正規大中型企業的產品,以確保“無糖食品”的質量。

第二,在選購“無糖食品”時,不僅要看其是否標注“無糖食品”的字樣,還要看其配料表,看該產品添加了何種甜味劑(如木糖醇、麥芽糖醇、甜菊糖等)。對于標注“無蔗糖”字樣的食品更應注意,不能盲目食用,因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等其他糖類。

第三,即使是“無糖食品”,也不能無限量地食用。對糖尿病病友而言,無論是選擇“無糖食品”,還是別的保健食品,食用時,同樣要將其熱量計算在每天應該攝入的總熱量當中。最好在餐后進行血糖檢測,看血糖是否有升高現象。如果血糖明顯高于平時的水平,應立即停食。如果選擇無糖飲料,最好事先做個測試,在血糖正常的情況下,于兩餐之間血糖最低的時候飲用,并在飲用后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測量血糖,驗證確對血糖無影響后再繼續飲用。

另外,“無糖食品”沒有任何治療功效,千萬不能用它替代降糖藥。

總之,糖尿病病友應當認清“無糖食品”的原料只是用甜味劑代替了蔗糖,僅能起到改善口味、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并不具備降糖作用,吃的時候應計入主食當中。切不可聽信不負責任的宣傳廣告,認為凡是“無糖食品”就可以放心無限制地食用,甚至靠吃這類保健食品來代替藥品,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

第3篇

對于無糖食品的定義,我一直心懷狐疑。國際通用的概念是,無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來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麥芽糖、果糖、淀粉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但是,它必須含有相應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劑品種。

但是,為什么無糖食品非要加什么甜味的糖醇和低聚糖呢?不可以根本沒有甜味嗎?似乎是不行。比如說,加了糖醇的餅干可以叫作無糖食品,而根本不加糖也沒有任何甜味的淡咸味餅干卻不能叫無糖食品;又比如說,加了木糖醇的藕粉可以叫無糖食品,而壓根就沒有甜味的純正藕粉卻不能叫無糖食品……看來,沒有甜味的東西就不能叫做無糖食品,這是不是有點滑稽呢?

既然國際慣例都如此令人困惑,國內的情況,毫無疑問更是混亂。這次調查表明,購買“無糖食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而且要瞪大眼睛,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是無糖食品里面,很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類作為甜味來源,也就是淀粉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糖之類。不知生產者是否明了,這些糖漿升高血糖、變成能量的效率,未必會比蔗糖慢多少。最可笑的是,添加了葡萄糖漿,還在號稱無糖食品――蔗糖還要在小腸中才能變成葡萄糖呢,而這個產品提供了純正的葡萄糖供我們快速升高血糖……我真難以想象,糖尿病人如果購買了這樣的無糖食品,會是什么樣的麻煩。

其次,既然無糖食品必須要有甜味,里面自然要加甜味劑。但是,如果加糖醇和低聚糖,顯然成本會比較高。于是,我國大部分產品都轉向了高效甜味劑,特別是合成甜味劑,比如安塞蜜、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等。

但是,問題不是替換一個配料那么簡單:這些東西的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那么比如原來的配方當中,100克產品要加40克蔗糖,現在只需要加零點幾克甜味劑就夠了,用什么來湊體積呢?一般來說,用來做填充的不是淀粉,就是淀粉水解物,比如糊精之類。這些東西既和白糖一樣會快速升高血糖,又和白糖一樣容易令人發胖,對于糖尿病人和減肥者來說,一樣是大麻煩。

第三,沒有加入糖,并不等于某種食品對人有好處。哪怕是既不升高血糖也不變成熱量的高效甜味劑,也有刺激食欲、促進肥胖的作用。它們本身沒有營養價值,應用于食品當中,甚至可能帶來額外的麻煩。比如國外報道,部分消費者對阿斯巴甜敏感,不僅限于苯丙酮尿癥患者;還有一些消費者對“三氯蔗糖”這種高效甜味劑不耐受,吃了之后引起從頭痛到思維模糊等各種不良反應。那些被許多人看好的糖醇類,也未必全是優點,因為大部分糖醇在過量攝入可能引起腹瀉,少數腹瀉效應雖小,吸收后從尿中排泄出去也會加重腎臟負擔。

說來說去,我國的所謂“無糖”食品,不過是沒有放白糖而已,絕對不意味著對血糖控制有利,更不意味著對減肥有利。如果不好好看看標簽當中的配料表,后果真是很嚴重。

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點,很多人正是因為某種食品標記“無糖”,就放縱自己吃掉這些本來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和飲料。所謂“給我一個理由先”,各種打著“無糖食品”旗號的產品,支持了他們喜好甜食、喜好甜飲料、喜好高度加工食品的壞飲食習慣。依我看,這才是無糖食品所帶來的最大麻煩!

要想遠離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飲食方法還是少吃任何人工甜味的食物,多吃粗糧豆類薯類,用天然質地的新鮮水果來替代甜食和甜飲料,千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什么無糖、低糖食品上。

第4篇

文/顧勇

飯盒里放羹匙無害

不少上班帶飯盒的人,習慣將羹匙或筷子與飯菜一起放在飯盒內,這是極不衛生的。

因為羹匙把兒或筷子手握的部位帶著大量的細菌,不經過高溫消毒,餐具上的細菌是不會被完全消除或殺滅的。如果將匙、筷放在飯盒里,直接與飯菜接觸,上面的細菌就必然污染飯菜,食用時進入人體,造成危害。因此,飯盒里忌放入羹匙或筷子,而應將它們另用干凈的紙包起來,使用時再清洗干凈,以防病從口入。

用舊報紙包裝食品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用舊報紙、雜志、書頁來包裝食品。這種做法對人體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首先,印刷報紙所使用的油墨中含有一種叫多氯聯苯的有毒物質,它的化學結構跟敵敵畏差不多。如果用報紙包食品,這種物質便會附著在食品上,然后隨食品進入人體。多氯聯苯的化學性質相當穩定,進入人體后易被吸收,并積存起來。多次食用這種物質后就會產生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等中毒癥狀。

其次,舊報紙經過很多人的傳閱,難免沾上大量細菌、病毒等,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我們絕不能為圖方便而用舊報紙包食品。

使用反復炸過食品的油

反復炸過食品的油其熱能的利用率只有一般油的1/3左右,而食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經過多次加熱還會產生各種有害的聚合物,此類物質可使人體生長停滯、肝臟腫大。此外,這種油中的維生素多遭破壞,多食對人體無益。

多放味精更可口

在菜肴中加入味精,可以使菜的味道更加鮮美,而且適量使用味精,也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營養。不過,味精不能無限量使用。比如炒一盤白菜用料1000克,味精用量在0.4克左右為宜,味精放多了反而會使菜肴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失去其調味的作用。另外,過多地食用味精(每天食用5克以上),會出現背部及上肢麻木、周身酸軟等不良反應。

在酸性食品中放入味精

因為味精中的谷氨酸鈉遇到酸會發生化學變化,使味精中的谷氨酸鈉變成谷氨酸二鈉,因此,煮酸性食品最好不要放味精。例如,在制作有糖醋汁或西紅柿汁菜肴時,就不必放入味精,即使放入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每菜必用味精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菜都使用味精,就顯示不出原有的食物鮮味。時間長了,就會對味精產生依賴性,不愛吃沒有放味精的菜,從而使食欲減退,降低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

無糖食品也要限量食用

文/劉五云

超市中多辟有糖尿病患者食品專柜,貨架上擺放的大多是一些無糖食品。不少患者認為這些食品是“安全”的,吃的時候不用“算計著”。但內分泌科專家指出:無糖食品依然含有一定的熱量,如果不加限制地食用,對血糖的控制是很不利的。

第5篇

父親節要到了,單位新分來的畢業生楠楠興奮地盤算著要給爸爸送一份禮物。

說起來,楠楠挺孝順的,上個月母親節,她給媽媽買了一套法國的化妝品,還陪媽媽享用了燭光晚餐,媽媽開心極了,到處跟人炫耀: “我們家楠楠給我的禮物太好了!”結果同樣愛打扮、愛泡吧的她半個月之后就成了“月光族”,靠老爸的資助才勉強度日。這個月發工資剛還給爸爸,又碰上父親節,難不成還要跟爸爸借錢買禮物啊?

好在爸爸心疼女兒,再三囑咐不要破費,東西再小也是女兒的心意。小小的禮物爸爸一定會喜歡。那送什么好呢?思來想去,楠楠心里有了主意。原來,爸爸早在十年前就得了糖尿病,醫生讓他注意飲食,尤其不要吃糖。爸爸是上海人,從小就喜歡吃甜食,剛開始爸爸也覺得很難受,后來鄰居十幾歲的兒子也查出來得了糖尿病,那孩子超喜歡吃甜食,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半年以后就天亡了。

那時候楠楠還在上小學六年級,想起楠楠怎么能夠沒有爸爸呢,爸爸表現得很堅強,以前很喜歡吃的甜食,自那以后,他真的再也沒碰過。

讓人糾結的網購

楠楠想起來,前兩天患糖尿病的同事大陳網購了一大堆的無糖小吃,楠楠決定也給爸爸一個驚喜:讓十年都沒有碰過甜食的爸爸開開戒,解解饞。不過,這種無糖食品對于爸爸來說到底安全不安全呢?看到漂亮的包裝盒上的成分說明,楠楠沒了主意。

楠楠發現。包裝盒上顯示這些無糖食品均不含蔗糖成分,替代的甜味成分則琳瑯滿目: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賽蜜、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這些甜蜜物質到底安不安全呢?楠楠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條人民網的新聞,越發不放心了。

那條新聞題目是《20歲女孩服用網購藥品后身亡引出驚天騙局》,說的是邵陽女孩金玉玲,在吃了“仲景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系疾病研治中心”郵寄的“滋陰潤肺丸”的第4個療程后,病危,經過近3個月的治療,還是離開人世。可見網上陷阱多多。網購食品和藥品存在安全隱患。

十年來第一個甜蜜的父親節

一心要給糖尿病爸爸買甜品的楠楠不死心,跑去逛了一下超市,發現不少超市也有專門的無糖食品專柜,但是零星的報道讓楠楠始終不太放心,為此糾結了好幾天,專門來信咨詢。為此,我們也走訪了相關專家,認為正規食品公司生產的無糖食品,糖尿病人少吃無妨,但不能過度,這對楠楠來說已經是個令人滿意的答復。

楠楠的爸爸收到禮物后很開心,表示這是十年來第一個甜蜜的禮物,自己太幸福了!

無糖食品中的甜味劑安全嗎?

對于大多數糖尿病人來說,偶爾吃點甜食的確充滿了誘惑,尤其是那些注明是無糖食品的甜食,簡直可以說是上天的恩賜。那么什么是無糖食品?按照國際通用的概念,無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來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麥芽糖、果糖、淀粉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糖類。但它必須含有糖的替代物,如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劑品種,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甘露醇等糖醇替代品。2004年我國頒布的國家標準《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無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這一標準。

第6篇

中醫一向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重視食療;西醫也提倡患者通過控制飲食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科學合理的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但是,在糖尿病患者食療和飲食控制問題上,存在著諸多誤區。

南瓜的傳說

還以南瓜為例。不少人都知道,南瓜能降糖,好多糖尿病患者把南瓜當作降糖食品來吃。但是仔細考察南瓜能夠降糖的科學依據,大多語焉不詳。有的保健品廠家找到的所謂“南瓜降糖”的根據,僅僅是來自日本的一個“傳說”:據說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北海道地區糖尿病患者高達5%,但北海道有個村卻沒有一名糖尿病患者。這一報道引起了日本醫學界的極大興趣,經日本一位醫學專家深入細致地考察和研究,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與當地居民大量食用當地特產的一種嫩南瓜有關,由此在日本興起了一股“南瓜熱”。很多商家也以此傳說為“依據”,開發了很多南瓜產品,如南瓜飲料、南瓜粉、南瓜降糖茶、南瓜餅干等保健食品,大加商業炒作,于是“南瓜降糖”居然成為人們的共識。

但是,查遍古今中外醫學典籍,沒有南瓜可以降糖的記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專家到日本交流時,日本同仁都不知道南瓜可以降血糖這回事。

營養專家劉龔興解釋,南瓜含有不少果膠纖維,與淀粉類食物混合時,會使碳水化合物吸收減慢,餐后血糖因此有可能上升的慢一點,僅此而已。說南瓜可以降血糖,沒有多少科學依據。南瓜營養價值不錯,但含糖量并不低,絕不能靠多吃南瓜降血糖治療糖尿病,否則,將適得其反,貽誤病情。

實際上,那些所謂的降糖食品,進食之后,血糖不升高反降低的食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降糖藥物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平常所謂的“降糖食品”,如魔芋、木耳之類,進食之后血糖也會升高,只是升高的幅度比其他食物略小些而已。如果大量食用,不管是什么食物,血糖都會大幅度升高。越吃血糖越低的食物到目前還沒發現。

控制飲食不等于挨餓

控制糖尿病患者飲食,是中西醫家的共識。目的在于攝入維持營養的最低碳水化合物,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水平,有效地糾正糖代謝紊亂。經常采用的辦法是少吃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主食,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如油菜、黃瓜、冬瓜、白菜等等。

但是有的人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每餐不吃飽、甚至不吃主食,這又步入了另一個誤區。過度節食、全素食開始可能有作用,由于熱量攝入減少,使血糖、尿糖暫時下降。但是,葡萄糖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不吃主食或者吃的過少,葡萄糖來源缺乏,人體活動的能量只能由身體的脂肪分解而供給,脂肪在體內分解成脂肪酸,在體內燃燒后釋放能量。這樣分解的產生的脂肪酸過多,常伴有酮體生成,經腎臟可能排出酮尿,長期下去,也會引起酮酸中毒癥,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控制飲食也要有個適當的度,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無論是正常人或者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于150克,就是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能少于150克。

另外,就是不吃主食,也可能出現血糖升高,因為身體需要熱量,由于營養素攝入嚴重不足,身體會自己動用蛋白質、脂肪,使之轉化為葡萄糖,補充血糖的不足,血糖也因此會升高。長期下去,患者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形體消瘦、免疫力下降。

限制飲水對嗎?

“三多一少”(喝水多、吃飯多、排尿多,體重減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癥狀,有的患者發病初期見自己多飲、多尿癥狀,就限制自己飲水,希望以此減少尿量,這是絕對錯誤的。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喝得多是因為患者血糖高,需要增加尿量排出去,所以糖尿病患者尿多,口渴是因為排尿時帶走了大量水分,體內失水過多,所以,渴了就應該喝水,不要自我限制。糖尿病患者如果刻意少飲水,就會形成血液濃縮,過多的血糖和血糖中的含氮廢物無法排出,直接會引起脫水或高粘血癥,還會引起更嚴重的后果。中醫主張“水要喝夠、汗要出透、便要排清,才能長壽。”

不敢吃水果

眾所周知,水果含糖,糖尿病患者大都不敢吃水果,有的甚至到了“談水果色變”的地步。其實,適當吃點水果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必要的。水果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大約在6%~20%之間,香蕉、紅棗、荔枝、紅果的含糖量較高,而蘋果、梨、橘子、西瓜相對較低。水果里的糖可以分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膠等等,果糖在正常代謝某一過程中不需要胰島素,果膠還被證實有延緩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果是可以吃的。水果中還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鉻、錳等,對提高體內胰島素活性有幫助。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適當進食各種水果對人體是有益的。

根據水果對血糖的影響,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吃一兩個水果,最好選擇含糖量較低的水果,作為兩次正餐之間的加餐,以避免正餐時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增加胰腺的負擔。所食用的水果最好也計算一下攝入的熱量,比如吃200克左右的蘋果或者橘子,可以減少主食25克。如果條件具備,食用水果前后可以檢測一下血糖和尿糖,看看餐前餐后變化,以掌握自己適合于食用哪種水果,以及食用量多少為宜。需要說明的事,當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時候,暫時不要吃水果,可以選擇黃瓜、西紅柿當水果吃。待血糖平穩以后再吃。

第7篇

中圖分類號:R1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409-02

乳牙齲病是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口腔慢性進行性疾病。由于齲病導致咀嚼功能降低,影響兒童的營養攝入;影響牙合系統的生長發育,易使新萌出的恒牙發生齲蝕;影響語言學習期兒童的正確發育等,因此對兒童乳牙的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十分重要。為了解太原市兒童乳牙患齲情況,以進一步做好口腔衛生宣教,2010年對太原市1005名5歲兒童進行了口腔檢查及問卷調查,并進行統計和分析。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檢查對象:隨機抽取太原市內1005名5歲兒童,其中男553名,女452名。

問卷對象:接受口腔健康檢查的5歲兒童的家長,其中79.7%為兒童的母親,20.3%為兒童的父親。

1.2 方法

按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齲病診斷標準》,采用室內自然光線,使用口腔常規檢查器械(口鏡、探針)進行口腔檢查并記錄。

問卷調查對接受了口腔健康檢查的兒童家長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兒童的口腔衛生行為、飲食習慣、父母口腔健康知識及觀念等。

1.3 采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口腔健康檢查

太原市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為76.1%,男76.7%,女75.4%,男女無差異(表1)。

太原市5歲兒童乳牙齲均為4.01,男4.04,女3.98,男女無差異。在患齲兒童中,有2顆齲壞牙齒的兒童最多,占5歲受檢兒童的12.4%,隨著齲齒數的增加,人數分布逐漸減少(圖1)。

齲齒好發的牙位依次為下頜第二乳磨牙、上頜乳中切牙、下頜第一乳磨牙、上頜第二乳磨牙、上頜第一乳磨牙(表2)。

太原市5歲兒童所患齲齒中齲失補構成比如圖2所示,有85.2%的齲齒未充填。

2.2 口腔問卷調查

2.2.1 兒童口腔衛生行為

本次調查顯示,太原市5歲兒童在3歲以前開始刷牙的有63.5%,50.0%的5歲兒童每天刷牙,其中每天刷牙2次的兒童占23.6%,4.0%的兒童不刷牙。

有60.1%的5歲兒童家長知道含氟牙膏,知道含氟牙膏的家長中29.7%認為含氟牙膏對牙齒有益處。

2.2.2 兒童飲食習慣

太原市5歲兒童每天進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點、糖果、糖水、碳酸飲料和含糖果汁)的兒童為52.0%。經常在睡前進食含糖食品的兒童為6.1%。39.9%的家長報告自己的孩子從不在睡前進食含糖食品。

2.2.3 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

絕大部分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持積極態度,認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顯示,有60.8%的家長知道窩溝封閉的防齲作用。81.1%的兒童家長知道乳牙壞了應該治療。

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的來源途徑主要有電視/廣播(54.1%),報刊/雜志(64.9%),家人/朋友(39.2%),只有2.0%的兒童家長從孕婦學校獲得過口腔保健知識。

3 討論

3.1 我市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達76.1%,比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中5歲兒童乳牙患齲率高10.1%,齲均高0.51,但未充填齲齒比全國低11.5%。表明我市兒童及家長對乳牙齲齒的預防不夠,但發生齲壞后治療意識較強。

3.2 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齲,所以自幼兒半歲左右第一顆乳牙萌出起,家長就應該開始幼兒的口腔衛生保健。其中幫助孩子刷牙最重要,不僅對保持乳牙健康很重要,而且有益于兒童從小養成刷牙習慣。幼兒2歲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因此在3歲以前開始刷牙對幼兒乳牙健康十分重要。我市兒童3歲前刷牙者超過50%,比全國兒童比例高。

糖具有致齲性,進食含糖食品的頻率增加,特別是在睡覺前進食含糖食品,患齲危險性增高。我市5歲兒童睡前進食甜食比例較少,對預防齲齒的觀念較好。

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收入水平、家長受教育程度及其對口腔健康的態度與5歲兒童的口腔衛生行為密切相關。家庭收入水平高、家長受教育程度高、家長對自我口腔護理作用的認同程度高的兒童更有可能在3歲以前開始刷牙,每天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兒童含氟牙膏的使用率與家長知道含氟牙膏和認為含氟牙膏對牙齒有益呈正相關。

齲病多因素分析顯示5歲兒童乳牙的患病狀況與睡前進食含糖食品、開始刷牙的時間和家長對孩子的口腔清潔護理相關。有睡前進食含糖食品習慣、開始刷牙時間在三歲以后的兒童患乳牙齲風險高。有家長幫助刷牙并檢查刷牙效果的孩子患齲風險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乳牙的關注越來越高,我們應該加強乳牙齲病預防的宣傳,推廣窩溝封閉在乳牙上的應用,提高人們對乳牙保健的意識,減少齲病的發生,一旦發現齲齒及早治療,減少因齲失牙的發生,提高兒童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第8篇

呢?

誤區之一:飲食療法就是饑餓療法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把進行飲食治療簡單地理解為控制飲食,甚至是使自己處于饑餓狀態。他們認為飯吃得越少,對病情的控制就越有利。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采用飲食療法一方面是讓糖尿病患者適當地限制熱量的攝入,另一方面是讓其保持各種營養的均衡攝入,而絕對不是讓患者保持饑餓狀態或禁食。若患者長期處于饑餓狀態,必然會出現營養不良、消瘦、乏力、抗病能力低下等情況,甚至容易繼發各種感染。另外,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攝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則很容易發生饑餓性酮癥酸中毒。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若攝取的熱量不足,還會導致血糖偏低,這反而會刺激其體內升糖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引起血糖的反跳性升高(蘇木杰反應),從而會使其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誤區之二:少吃主食,副食不限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很注意限制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擔心主食吃多了會引起血糖升高。主食(米、面等)固然是血糖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1克蛋白質也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而1克脂肪可以產生9千卡的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后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副食吃得過多也會使患者的血糖升高。而且,高脂飲食會使人肥胖,可加速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從而會使人患心腦血管疾病。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可以產生相當于200克主食所產生的熱量。假如每天吃20粒花生米,那么,炒菜時就無需放油了。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有些糖尿病患者盡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是控制不好,就是因為副食吃得過多。此外,糖尿病患者若長期攝入高蛋白飲食,會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壓力增高,導致腎小球呈高濾過狀態,日久便會使腎小球發生硬化,使其出現蛋白尿,從而可對患者的腎臟造成損害。因此,有些糖尿病患者片面地控制主食甚至是以副食代替主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膳食平衡,還容易加重患者動脈硬化的病情,使其易患心血管疾病。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應限制在0.8~1.2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之間。糖尿病腎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則應限制在0.8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以下;并發晚期腎病的糖尿病患者更應該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減輕腎臟的負擔。

誤區之三:要少吃細糧,但可多吃粗糧

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應少吃大米、白面等細糧,但可多吃糖分少的粗糧。這種觀點也不完全正確。這是因為,無論是大米、面粉、糯米等細糧,還是玉米、蕎麥、小米、燕麥等粗糧都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和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之間。和大米白面不同的是:小米、玉米等粗糧中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這些食物纖維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并有明顯的降脂作用,故提倡人們多吃粗糧。但粗糧所產生的熱量與大米和面粉所產生的熱量基本相當。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限制主食時不僅要控制大米和面粉等細糧的攝入量,同樣也要控制粗糧的攝入量。

誤區之四:要少吃動物油,但可多吃植物油

有些糖尿病患者雖然每天都能很好地限制主食和副食的攝入量,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這是為什么呢?仔細分析后才發現,原來是他們每天都超量地攝入食用油,致使其總熱量的攝入過多。許多人認為,多吃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有害健康,而多吃植物油則無妨。其實,無論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含有脂肪,脂肪是高熱量食品。如果脂肪的攝入量控制不佳,其每天總熱量的攝入量就會超標,就會出現高血糖。另外,長期過量地攝入脂肪,會使患者的體重增加,導致其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

誤區之五:可用零食充饑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饑餓或其他原因養成了愛吃零食(如花生、瓜子等休閑食品)的習慣。殊不知,這種習慣會影響其進行飲食治療。大多數零食均為含熱量較高的食品,經常食用這些食品易使患者每天攝入的總熱量超標。如每100克花生可產生589千卡的熱量,每100克瓜子可產生570千卡的熱量。這些食品所含有的熱量比同等重量的米飯、豬肉、羊肉和雞肉所含有的熱量都要多。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零食,若想經常吃零食,可以把零食計量,然后按照所吃零食的含熱量相應地減少主食量。例如:吃了70克的帶殼葵花子,就要少吃100克的饅頭。

誤區六:口渴了也不飲水

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有多飲、多尿的癥狀,所以就限制飲水,即使口渴了也不敢喝水。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從尿中排出的糖量取決于自身病情的輕重程度,而與其飲水多少和排尿量無關。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過高時必須增加排尿量,以使糖分隨尿液排出體外。當糖尿病患者的尿量增多時,其體內的水分會大量地丟失,這時其神經中樞便會反射性地使其產生口渴的感覺。因此,多飲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過高而出現的一種具有自我保護性質的反應。糖尿病患者如果喝水少,就會造成血液濃縮,使過多的血糖和血液中的其他廢物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在醫學上這叫“高滲”狀態),病情嚴重時,會使其出現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多喝水,每天至少要飲水1500毫升,最好飲白開水、淡茶水、礦泉水等。在運動前后更要注意補水。

誤區七:忌食水果

長期以來很多糖尿病患者一直認為水果的含糖量較高,因此不吃或很少吃水果。其實,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物質。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得到較好控制的情況下,適當地吃一點水果是很有益處的。只是吃水果時要注意以下四點:①要掌握吃水果的時機。糖尿病患者只有在血糖控制得比較理想且沒有明顯血糖波動的情況下,方可進食水果。②要掌握吃水果的時間。糖尿病患者可在兩次正餐的中間(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或睡前一小時吃水果,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③可掌握應吃水果的種類。糖尿病患者應選食含糖量較低及使血糖升高速度較慢的水果。一般來說,西瓜、蘋果、梨、橘子、櫻桃、草莓、獼猴桃等含糖量較低,對糖尿病患者較為適宜;而香蕉、紅棗、荔枝、菠蘿、葡萄等含糖量較高,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④要掌握吃水果的數量。具備條件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進食200克左右的水果,但同時應減少半兩(25克)的主食,這樣才能使其每日攝入的總熱量保持不變。

誤區八: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人們都知道,膳食纖維有助于防癌、防便秘,并有降低血脂、延緩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故膳食纖維被譽為人體的“第七營養素”。有些糖尿病患者了解到膳食纖維的作用后,便大量地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結果出現了腹痛、腹脹等情況。其實,膳食纖維的攝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過量地攝入膳食纖維會給人體帶來一些副作用,如可導致腹瀉、腹脹、腹痛,影響人體對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等)的吸收,甚至可導致纖維糞石的形成,引起腸梗阻等。特別是那些患有急慢性腸炎、傷寒、痢疾、結腸憩室炎、腸道腫瘤、消化道出血、腸道狹窄、食道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實施腸道手術前后的患者應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另外,糖尿病患者若在短期內突然由低纖維膳食轉變為高纖維膳食,還可能出現腹脹、腹瀉、腹痛等消化系統難以耐受的癥狀。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掌握好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應以30~40克為宜。而30~40克的膳食纖維大約可以從400克谷類或450克蔬菜或150克水果或50克的豆制品中獲得。

第9篇

誤區六

吃干喝稀一個樣

臨床實例:王大娘前不久曾因糖尿病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后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出院后王大娘繼續按原方案治療,前兩天去醫院復查,發現餐后血糖很高。醫生經過了解得知,王大娘有早餐喝稀飯的習慣,早餐后血糖高很可能與之有關,于是建議她早餐改吃干食,幾天后,王大娘再去復查,餐后血糖果然恢復正常了。

醫生點評:研究發現,糖尿病人進食等量大米做成的干飯和稀飯對餐后血糖的影響有很大差別,喝稀飯的病人餐后血糖顯著升高。這是因為煮爛的稀飯很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時間比較短,故餐后血糖上升得較快、較高。相比之下,干飯消化、吸收及排空較慢,因而餐后血糖上升得較緩、較低。糖尿病人早餐后、午餐前的血糖處于一天當中較難控制的時段,如果早餐堅持吃干飯,將有助于此間的血糖的控制,進而有利于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友應改變喝稀飯的習慣。

誤區七

“無糖”食品多吃無妨

臨床實例:趙女士平日嗜糖如命,各種小甜點、冰激凌啊,幾乎天天不斷。自從患上糖尿病之后,醫生建議她不宜再吃此類甜食,這讓她簡直難以忍受。后來,趙女士在超市中偶然發現有無糖糕點出售,這不禁讓她大喜過望,每次逛超市,都要大包小包地采購一大批,然后回到家里毫無顧忌地猛吃一通,用她的話講“反正是無糖的,多吃點也不要緊”。不過沒多久,她的血糖水平又回到了從前。

醫生點評:有些患者錯誤地認為,市場上銷售的“無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隨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實,所謂的“無糖食品”只不過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則是加入了甜味劑(如木糖醇),這些甜味劑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熱量。但是,“無糖食品”畢竟都是淀粉做的,與米飯、饅頭一樣,吃多了同樣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無糖”二字所迷惑,不加節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說明的是,無糖食品沒有確切降糖療效,不能本末倒置放棄降糖藥物治療而用它來代替。

誤區八

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臨床實例:王大伯是一位老糖尿病友。不久前,在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上聽說膳食纖維具有降糖、降脂、通便等多重功效,而粗糧里富含膳食纖維。王大伯照葫蘆畫瓢,從此以后就只吃粗糧,一點細糧也不吃。

醫生點評:多吃點粗糧的確對糖尿病有益,但不必矯枉過正,一點細糧也不吃。事實上,就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言,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無幾,大體在75%~80%之間。但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減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攝入同等量的粗糧和細糧,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異。如進食100克玉米,其80%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血糖;而食用同等量的面粉,則90%轉化為血糖,即兩者的“血糖生成指數”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約60%),其“血糖指數”也低。目前,市場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這類面粉制成的。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糧代替細糧。而通常情況下,盡量采取粗、細糧搭配。但無論粗糧、細糧,均應依糖尿病飲食處方而定,粗糧也不能無限制地多吃。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太多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并影響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反而對身體不利。所以,無論吃什么,都應該適度、平衡,選擇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誤區九

該喝不喝,過度限水

臨床實例:春節以后,彭先生不明原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每天夜里因小便要起好幾次床,后經醫院檢查確診是2型糖尿病。現在,他除了正常服藥和控制飲食以外,甚至連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來,多尿等糖尿病癥狀與喝水多有很大關系,少喝水可以減少小便次數及尿量,因此,他平時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為“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住進了醫院,才明白這都是過度限水惹的禍。

醫生點評:彭先生的這種做法顯然不妥。糖尿病人多尿是因為大量的葡萄糖從尿中排出,發生了滲透性利尿的結果。而口渴、多飲正是人體對高血糖及體內缺水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糖尿病人嚴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將會進一步加重高血糖及體內高滲狀態,造成機體內環境紊亂,嚴重者會發生高血糖非酮癥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沒有心、腎性疾患,就不要盲目限制飲水,每天進水量至少應達到1500~2000亳升。越是小便量越多,越是需要多補充水分,盲目限水會導致體脫水、電解質紊亂、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誤區十

不講究烹飪方法

第10篇

“黑管”之一:食物污染

情景1:琴琴媽媽說:現在什么東西都有污染,豬肉、雞肉、牛肉輪流著出事,真不知道該給寶寶吃什么了。

專家對策:正確選擇孩子的食物

選擇那些無農藥污染、無霉變、硝酸鹽含量低,且新鮮干凈的食物,如米、面、豆類、芹菜、蔥、蒜、韭菜、土豆、蘿卜、地瓜等。對疑有農藥污染的蔬菜可用臭氧解毒機處理,或用蔬菜清洗劑或小蘇打浸泡后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根莖類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后再烹調或直接食用之,以維護孩子的身體健康。

“黑客”之二:補品

情景2:玲玲剛滿5歲,長得活潑可愛,稍不足的是身體偏瘦。父母為此費盡心機,到處打聽長胖的秘方。后來從報上看到一則廣告,說花粉制劑不僅滋養身體,而且能健腦益智,于是購來按藥品標簽上的說明給孩子服用。想不到20天后孩子兩側長大……嚇得玲玲媽媽急忙將女兒帶到醫院,專家的診斷是性早熟,罪魁禍首就是花粉補品。

專家對策:拒絕廣告誤導

以平常心對待補品。5歲以下的孩子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應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決定。

“黑客”之三:洋快餐

情景3:4歲的樂樂比同齡孩子看上去胖了許多。樂樂媽媽說,這孩子蔬菜不肯吃,非要吃肯德基,怎么說都不聽,又怕他餓著,我和他爸爸只好滿足他。

專家對策:讓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近幾年來,洋快餐風靡國內。由于其良好的就餐環境、新穎的就餐方式以及誘人的風味,很受兒童的青睞。而一些家長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問題就來了,不少兒童因為體重超標,成了“小胖墩兒”。而“小胖墩兒”又易與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腦等多種“文明病”結緣,嚴重危害其身體與智力發育。

家長要讓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

“黑客”之四:糖食

情景4:歡歡4歲半了,笑起來十分可愛,可是一笑就露出了掉了2顆的大門牙。歡歡媽說,我家女兒最喜歡吃糖了,不讓她吃,她就和你鬧,我和她爸爸都非常寶貝她,所以她要什么都滿足,就弄得牙齒都壞掉了,我們真是沒辦法啊。

專家對策:限制糖的攝入

第11篇

治療目的:降低血糖、消除癥狀,預防、延緩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使糖尿病兒童能像正常兒童一樣生活、健康成長。

1.胰島素治療

兒童1型糖尿病一經確診需終生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替代治療。由于患兒殘余的胰島β細胞的功能不同,要注意胰島素治療的個體化。

(1)胰島素的劑量與調整:1)劑量:開始一般按0.5~1.0U/(kg·d)給予。年齡小,用量可偏小,約為 0.25~0.5U/(kg·d);處于青春發育期患者用量偏大,0.6~1.0U/(kg·d)。2)劑量分配:以正規(普通)胰島素(RI)為例,將全天總量分3次于餐前20~30分鐘皮下注射。根據患兒病情,劑量分配可按如下三種方案選擇即:①三餐餐前劑量相等;②早餐前用量偏大,午餐及晚餐前用量相等;③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必要時睡前可增加一次,其劑量最小。3)劑量調整:胰島素治療不可能一步到位,每調整一次劑量至少需要觀察2~3天,主要根據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及段、次尿糖定性指標來進行調整。①早餐前用量:參照前幾日7~11am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進行調整;②午餐前用量:參照上午11時~下午5時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③晚餐前用量:參照下午5時~晚10時段尿及睡前次尿尿糖;④睡前用量:參照晚10時~上午7時段尿及早餐前次尿尿糖情況進行調整。4)短(RI)、中效胰島素(NPH)混合治療:短、中效的比例一般為1:2或1:3,分兩次于早餐及晚餐前注射。早餐前2/3量,晚餐前1/3量。根據胰島素不同的作用時間及段、次尿糖情況分別調整短效及中效胰島素的劑量。

(2)緩解期胰島素治療:此時期胰島素用量可能僅為2~4U/d,甚至更少,但一般不主張完全停藥。

2.飲食治療

(1)治療原則:1)計劃飲食,控制總熱量,保證兒童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2)均衡膳食保證足夠營養,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多選擇高纖維素食物,烹調以清淡為主。3)定時定量進餐,最好三餐三點心。

需注意:進正餐和加餐的時間要與胰島素注射時間及作用時間相配合。

(2)總熱量:全天熱卡供給為1000+年齡×(70~100)kcal;1)年齡小熱量偏高;2)胖瘦程度;3)活動量大小;4)平日的飲食習慣;5)青春期女孩供給較低的熱量。

(3)熱量分配:全天熱量分為3餐3點心;一般三餐分配比例分別為1/5,2/5,2/5;每餐預留15~20克左右的食品,作為餐后點心。

(4)營養素的供給與分配:碳水化合物占全天總熱量的55%~60%,應選擇“血糖指數”低的食品。脂肪占25 %~30%;每日脂肪入量不能超過全日總熱量的30%,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每日膽固醇入量不超過300mg;蛋白質為15%~20%,注意選擇、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

(5)保證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應避免攝入鹽過多,建議每日氯化鈉攝入量以3~6克為宜。

(6)不適宜糖尿病患兒食用的食品:第1類為高脂肪食品,如:肥肉、油炸食品。第2類為高糖食品,如:糖果、含糖的飲料、含糖高的水果。第3類是純淀粉食品,如:粉絲、粉條、涼粉等。這些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而蔬菜中的黃瓜、西紅柿、芹菜等所含熱量很少,基本上可以不限制數量。

(7)正確對待“無糖食品”:“無糖食品”雖不含糖,但既是食品就有一定的熱量,食用后也應減去相應主食。

3.運動治療

運動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兒童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后都可以參加學校的各種體育活動。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處方制定原則:1)應個體化,循序漸進,定時定量運動,持之以恒。2)運動強度:要適當、量力而行;要根據運動中和運動后有無不良反應決定運動量。3)運動時間:最好每日一次,也可每周4~5次,每次30~60分鐘。原則上應在餐后半小時后進行,以防出現低血糖。

(2)注意事項

1)最好將胰島素改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運動時吸收過快,易發生低血糖。

2)運動后易出現低血糖者,可于運動前有計劃加用少量食品或適當減少胰島素量。

3)運動時應注意選擇合適的服裝和鞋襪,運動后注意清潔衛生。

4)注意安全,對年齡較小的兒童,最好家長能夠參與,即可給予照顧又能增加樂趣,更利于堅持。

4.心理治療是對糖尿病患兒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呼吁社會、學校、家庭給予糖尿病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健康成長。

參 考 文 獻

[1]鞏純秀 由全球1型糖尿病發病率調查結果帶來的思考中華糖尿病雜志,2010(1).

第12篇

1、放棄節食,選擇運動減肥。醫生表示,因擔心懷孕期間體重超標,很多女性打算在懷孕前把體重降下來。不過,這個階段只能靠增加運動來減肥。因為寶寶的營養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媽媽體內的營養儲備,如果準媽媽節食減肥,營養跟不上,寶寶也會營養不良,所以準媽媽孕前一定要讓肝臟中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儲備充足。

2、取營養要均衡。食物一定要以新鮮天然為原則,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選擇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每天要保證半斤主食,其中一半是粗糧雜糧,還要保證一斤蔬菜,其中一半是綠葉蔬菜,每天一個雞蛋也非常重要。此外,適量吃一些豆制品、瘦肉、魚類等。

3、盡量少吃臘肉、香腸、咸魚等各種腌制品。因為腌制品中有微量的亞硝胺致癌物。少吃腌制品可以減少體內的“解毒”、“排毒”壓力,讓肝臟和腎臟能好好休息,以便在有寶寶之后能承擔重大任務。還有,要養成清淡口味習慣,如少吃各種咸菜、咸甜口菜肴和其他過咸食物,可以減少孕期浮腫和高血壓的危險。

孕前吃蔬菜,這里小編給您介紹一道營養的素食涼拌菜—菠菜綠豆芽。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卜素和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

準備懷孕了,哪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呢?

二、備孕不能吃的食物

1、辛辣食品:在飲食方面,有些人偏清淡飲食,而有些人則偏重口味的食物。專家提醒準媽媽,在備孕期間一定要注意盡量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這類食物可以引起正常人的消化功能紊亂,如:胃部不適、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發生痔瘡。

懷孕后的女性,隨著胎兒一天天的長大本來就影響到孕婦正常的消化功能以及排便,如果這個時候還保持著吃辛辣食物的習慣,會嚴重的影響到孕婦對胎兒營養的供給,甚至增加分娩的困難。因此,在懷孕前的三個月時間里,無論是準媽媽還是準爸爸都應該停止吃辛辣食物的習慣。

2、高糖食品:備孕期間,準媽媽要特別的注意,盡量避免吃高糖的食物,以免引起糖代謝紊亂,甚至成為潛在的糖尿病患者。在懷孕后,如果孕婦繼續保持著吃高糖食物的習慣,就會導致出現孕期糖尿病。孕期糖尿病不僅會危害孕婦本人的健康,同時還會嚴重的影響到體內胎兒的健康發育和成長,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導致出現早產、流產或死胎。

3、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苯丙芘等,對身體很不利。特別是一些過敏體質的孕婦,對于這類食物更應該避免食用,以免對胎兒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而且經過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吃這些腌制的食品,還會導致出現流產、早產等情況,甚至還會造成胎兒畸形。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铜川市| 尚志市| 克东县| 乌兰察布市| 江达县| 南靖县| 金湖县| 行唐县| 金堂县| 洛浦县| 奉新县| 华阴市| 昭平县| 莱西市| 云梦县| 木兰县| 昌图县| 紫金县| 黑河市| 广东省| 布拖县| 当雄县| 大同市| 依安县| 兴和县| 苏州市| 灌南县| 木里| 环江| 澎湖县| 游戏| 泸定县| 九江市| 泽州县| 长阳| 达孜县| 公主岭市| 得荣县| 容城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