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2 11:4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休閑農業概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對策;關鍵環節;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國農村自建國初期的后就遵循計劃經濟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體系里,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制的結果。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資,技術,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鄉二元結構不僅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得不到發展,還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很多農民紛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農村大量的田地被閑置,農民的進城潮還給城市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綠地減少,交通擁堵等等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在這項政策推動下,很多企業和個人從進場務工的農民手中獲得農村閑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經營權,加入資金、技術的投入,盤活了農村閑置的土地、荒地。產生了一種以農業產品為資源,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自己購進的設備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休閑農業”。
1 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中期的歐洲。迄今為止,“休閑農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各個國家的各個學者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國內外學者對“休閑農業”的定義大致如下:
縱觀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觀點,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秀美的生態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建設集旅游、觀光、住宿、購物、度假、教育等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其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的就業率,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2 休閑農業的特點
2.1 低成本
休閑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成熟的農作物來實現經濟效益,從開始種植就需要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培育期間還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產生的效益很低。休閑農業則是依賴于農業資源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之上,一次性購入建成可供游客觀光、休閑、住宿、教育的場所,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2.2 高收益
休閑農業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產生高于傳統農業同等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多農民在休閑農業中的收益遠遠高于在傳統農業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傳統農業一直在粗放式經營,耕作過程中流失的化肥、農藥和收割時產生的大量秸稈對周邊河流產生嚴重的污染。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業為輔、休閑為主,因此它比傳統農業更加的環保。
2.4 產品附加值高
傳統農業只是單純的銷售農產品,休閑農業則不同,同樣一片果園,傳統農業單單的銷售果子,休閑農業則可以讓游客觀光、采摘果子、動手榨果汁等。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農業。
3 寶應縣概況
寶應縣始建于秦,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屬里下河平原區。全縣共有鄉鎮1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全縣擁有耕地面積7.67萬km2。寶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呈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適宜動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種植生長。
4 寶應縣休閑農業分析
4.1 地理優勢
寶應屬于黃淮沖擊平原,一條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境內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貫穿東西,s237省道貫穿于南北,縣內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條,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地。周圍有揚州、上海、南京、連云港等重大港口。寶應距離蘇中機場只要近一h車程,在建的連淮揚鎮高鐵寶應站使寶應和全國大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
4.2 文化優勢
寶應始建于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南接歷史名城揚州市,北連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時的讀書處使得寶應更具有文化底蘊。久遠的歷史和現代文明使得寶應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場優勢
寶應縣2014年GDP總量408.20億元,在政府的帶動下,全縣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閑農業的消費市場潛力增大。
4.4 政策優勢
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規?;癁槟繕?,著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4.5 區位劣勢
全縣現有休閑農業企業11個,休閑農業個體經營戶10家。多數休閑農業區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廣時候難度很大,消費者群體范圍大大被限制。
4.6 內容單一、設施不健全
除了荷園和白鷺島兩個大的休閑農業外,其他休閑農業,內容形式單一,很多只是單純的讓游客進行采摘、垂釣活動,沒有最大程度的開發,在和其他休閑農業企業競爭的時候缺乏優勢。
經營管理者素質低:很多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很多以前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工作,對經營管理休閑農業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識,盡管有關部門在對很多管理者進行培訓,但效果還不是很顯著。
4.7 休閑農業缺乏規范的管理
縣內絕大多數休閑農業雖然取得營業執照、稅務執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應自己要求開張發票的時候,很多休閑農業沒有發票可開。休閑農業在縣內已經運營數家,當時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指導。問題的根本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縣內休閑農業的消費者群體還局限于本縣及周邊縣市,原因是本縣很多休閑農業定位低、規模小、低品味,沒有品牌營銷意識。內容不夠豐富,設施過于簡陋。社會影響力低。
5 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國內外學者對于發展休閑農業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對策,通過對寶應縣休閑農業的調查認為:下一階段,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思路一定要高舉科學發展觀旗幟、統籌城鄉發展、堅持現代農業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和農業的優勢。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閑農業。
5.1科學規劃布局、因地制宜
縣有關部門一定以休閑農業長遠發展為目標,要將休閑農業區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農業產業化規劃結合起來。休閑農業的區位規劃一定要突出特色,從各鄉鎮、各村的農業資源、經濟資源出發,選擇一條適合本鄉鎮、本村發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閑農業。
以農為本、以農為輔: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但是整個產業一定要貫穿“農”字,千萬不能脫離農業產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開發的第三產業,堅持立足農業,合理開發觀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項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閑農業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關機制,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休閑農業中去,應積極鼓勵農民自主開發休閑農業,對于自主開發休閑農業的農戶給予政策激勵,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力度,引領農民自主創業。在用地審批過程中,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用地,避免出現土地濫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設
休閑農業包含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內容,需要具有更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很多從業人員缺乏責任感、品牌意識淡薄。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致使休閑農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下。
強化監督機制:休閑農業選址多在鄉鎮村落,很多時候政府的監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閑農業胡亂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游客投訴處理不及時,使得休閑農業進入一個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因此,強化監督機制,加強休閑農業的管理,使休閑農業能通過正規形式占得市場份額。
6 結語
寶應縣休閑農業正在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寶應縣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但寶應的休閑農業較周邊縣市的休閑農業水平還是較低。在政府的引導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以產生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就業率、保護鄉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數效應。對于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賴明洲,薛怡珍,謝佩珊.臺灣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芻議[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郭煥成,鄭健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閑農場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陳墀吉,陳德星.休閑農業概論,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樹宏.新農村新休閑[M].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6]盧云亭,劉軍萍.觀光農業[M].北京出版社,1995.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 ; 景觀生態; 金盤山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態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在欠發達國家被迫開始的,現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指科學技術的研究,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三是商業意義的,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態旅游可看作是線路的組合。其中,金盤山生態旅游區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盤山景區概況
金盤山態休閑旅游區地處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的章金村內,章金村屬于革命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村。位于上杭縣城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6°30′-116°45,北緯24°59′-25°01′。東西寬2380米,南北長3300米,面積4約6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 606 公頃,農田面積 43公頃。村有118戶519人。距離上杭縣城區1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多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無機磷豐富。它位于上杭縣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軸線上,是紅色古田-才溪-臨江樓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區風景區黃金旅游線中的重要節點。
2.景觀生態學分析
對于具體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載體,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在線路規劃中,引入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生態因素,可以使兩方面的功能更好實現[1]。本文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格局、景觀功能分區等方面出發,結合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來探討金盤山生態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
2.1 金盤山景觀結構
景觀結構是指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即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配置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空間結構分成3種基本結構或要素: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簡稱斑塊――廊道――基質模式[2]。
(1) 基質背景和景觀斑塊。金盤山的基質背景可描述為:原生態的亞熱帶自然風景、生態家園。構成這一基質背景的景觀斑塊包括:
一是植物景觀斑塊。以天然闊葉林居多,主要常綠闊葉樹有米楮、苦楮、甜楮、絲栗栲、細柄阿丁楓、楊梅、木荷等樹種,常綠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動物景觀斑塊。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盤山生態環境為飛禽走獸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樂園,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三是氣象景觀斑塊。地處金盤山風景區,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地處高處,可觀日出、云海、佛光,賞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會人文景觀斑塊。金盤山開發出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休閑健身場地、寺廟禪寺,是社會生活、人文底蘊的結合。
(2) 廊道。金盤山廊道從空間上分為3類:一是區間廊,即外部旅游者進入金盤山景區的各種交通線路;二是區內廊,即景區內連接景觀斑塊的內部通路:三是“斑”內廊,指景觀斑塊內部的旅游線路,如寺院內的游覽路。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橋、蹬道、游山石徑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觀斑塊的自然分水嶺等。
2.2 金盤山景區景觀功能分區
一定范圍的區域環境即是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在該景觀中存在廊道、斑塊和本底基質三要素。景觀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外觀上的不同或變化而導致區域的景觀結構的不同與變化。景觀結構的差異性就導致景觀功能的差異性,如使物種、能量、養分和信息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與相互影響導致生物種群的變化。因此,在景觀規劃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景觀格局進行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設計和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結合生態休閑旅游區發展要求,把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分為“一個中心,三園五區”:“一個中心”即服務中心;“三園”即果園、竹園、茶園;“五區”即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3]。這些分區模式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區規劃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據此,金盤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屬于野生游憩區;寺廟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屬于密集游憩區;果園、竹園、茶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區屬于自然環境區。
3.生態旅游線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符合生態旅游主要特點的原則
生態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作為旅游資源,并強調保護旅游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自然性、保護性和參與性[3]。
3.2 體現綜合效益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是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地規劃中實際應用的體現。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體現市場經濟需求。
4. 金盤山生態旅游區規劃設計
根據金盤山景觀格局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以及生態旅游規劃原則,將各景區規劃定位如下:
4.1 “一個中心”:服務中心
主要用于為游客提供服務和景區的日常管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窗口,擬在入村水口設置迎客門1座、接待室和服務區600、廣場2000。接待室內布置與生態休閑信息相關的石景、圖片、文字等,宣傳生態旅游文化。
4.2 “三園”:果園、竹園、茶園
充分利用現有竹園、果園、茶園,通過集約經營管理措施,修建觀光、生產體驗園,開展三園觀光、生產體驗活動。吸引游客。
4.3 “五區”: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
?休閑農業光觀區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F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現有的農田和荒坡地發展種植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綠色環保農副產品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使用古老農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體驗農事生產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寺廟區
選擇在金盤山處建1座朝圣廟,金盤山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景觀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進行場地平整綠化、平地修建其他輔助設施,維修改造原有小路連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在山頂處的雷壁寨建觀光塔1座,塔的建防護欄。早上可觀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賞到上杭城燈火,可極目眺望,使人心曠神怡。
?森林浴區和珍稀植物鑒賞區
燕子角山場到長坑里山場,群山綿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形成極好的山地小氣候,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蘊藏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闊葉樹林、有瀑布等,在山間荒田和游覽公路旁,設計種植珍稀闊葉樹種,樹種選擇紅豆杉、銀杏、花櫚木、竹柏等等。開展體驗森林浴,叢林探幽活動和珍稀植物鑒賞活動,開展登高攬勝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瑟皮沙山場的瀑布景點為依托,修建木棧道及涼亭等配套設施。對道路兩側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修整,于林中布設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種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過呼吸芳香物質的精氣,刺激大腦植物神經,增強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達到康體目的。通過珍稀植物的鑒賞,人們從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大自然的的意識。
?休閑娛樂區
擬將現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農業生態休娛樂閑區,布設農家樂20家。適當增加休閑娛樂廳、餐飲美食、時尚休閑等建筑。為游客提供與體驗民俗活動,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棗,舞龍燈、舞香燈、對唱客家山歌等娛樂。在民居周邊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同時又屬視覺焦點的地段,進行適當人工栽植的綠化樹如:香樟、南方紅豆杉、銀杏、竹柏、天竺桂、楓香等。同時配種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鐵樹、金心女貞等觀葉植物,營造景觀林,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和秋時紅葉漫山的效果。
?運動健身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觀老虎巖(溶洞),離老虎巖200M的彩圓背山場,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護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護欄,區內設置健身場地和器具1套。同時用福建山櫻花,山杜英,紅楓,海桐球、紅葉石楠球、紅花繼木球、金心女貞球等樹種綠化。,在彩圓背山澗匯合出口處筑壩新修建人工湖1個,沿湖修筑環庫路,沿路種植綠化樹。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適當地段修筑垂釣臺,供人們釣魚修身養性。山頂雷壁寨與老虎崠大山遙遙相對,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崠海拔582.1米),地形開闊平坦,修一登高望遠塔,不僅可觀賞金盤山整個景區,而且還可以眺望上杭縣城及客家汀江母親河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4.4、綠化美化規劃
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的植物資源豐富,以天然闊葉林居多,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種類眾多的粗大木質藤本,滴水葉尖,林冠較緊密,中型葉植物較多等,構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
4.4.(1 )規劃原則與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觀的重要基礎,必須加以保護,植物景觀布局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4.4.(1 )-2 在功能區、景點美化上,堅持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類型多樣化的原則,通過補植,適當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葉、芳香類植物,進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觀豐富多彩。
4.4.(1 )-3 通過林種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綠化美化,提高森林整體結構景觀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觀賞內容,提高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質量。
4.4.(1 )-4 本著以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布局為重點,采取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類建筑在風格、體量、造型、色彩等與自然植被環境彼此融治、相互協調。
4.4.(1 )-5 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景區的地方特色,同時又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培育發展稀有名貴品種,實行喬、灌、藤、草相結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叢、攀援、亞喬木、高大喬木的復層森林群落景觀,力求豐富棋盤石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空間美感。
4.4.(2 )功能區、景點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配置應根據功能區的特點,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綠化美化
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叢,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所有綠化都應喬、灌、花、草相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相結合,森林按風景林經營,嚴格控制采伐。通過對林種的改造,在宏觀上形成一定氣勢,以構成廣袤無垠、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根據景點開發和景觀建設要求,可種植一些樹形優美的風景樹種,點綴一些觀花、觀葉的灌木和花卉,如山烏桕、山合歡、紫薇等,使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更增艷色,更具魅力。達到春時絢爛,夏日濃蔭,秋季馥郁,冬令蒼青的效果。
4.4.(2 )-2 線上綠化美化
線上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道路沿線綠化,以綠為主、綠美結合、綠中造景,植物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土壤。重點旅游線路應充分利用現有森林風景資源,采取規則式和片段式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護路林和遮蔭林,以闊葉樹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道路兩側或一側有景可賞的地段,間隔5-6M種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綠化樹種,綠化樹種間可栽植杜鵑、梔子花、福建山櫻花、紫薇、紅葉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種植狗牙根草、蜘蛛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轉折處,配置高低錯落的花境,以簡勝繁,樸素簡練為基礎,不僅要有雄健挺拔、濃郁如蓋;還要有樸素蘊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與庇蔭兼具,顯露與幽奧并存,處處入畫,別具一番情趣。
4.4.(2 )-3 點上綠化美化
點上的植物配置以喬、灌、花、草植物群落,立體構成,遮角擋蓋,以散植和孤植組成植物景觀,花境、臺前、游道邊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調整,使游人居住和閑游間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5、小結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金盤山景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生態自然性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生態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了生態旅游的特色。根據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特點,形成了規劃思路,對該生態旅游區的近長期規劃建設有個指導性的意見,本文為決策們提供了規劃設計的依據,有些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第22~26頁,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第42頁,科學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1996年.
[4] 《龍巖市志?上杭縣志》 2012年編著.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5]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2版,楊賚麗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6] 《園林工程》孟兆禎、毛培琳、黃慶喜、梁伊任編著.中國林業出版社.
[7] 《觀光農業概論》潘賢麗著.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8] 《上杭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2012年編著.上杭縣林業局.
關鍵詞:兩型社會;集束城市;生態城市;九華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長株潭城市群繼浦東、濱海新區、重慶之后成為第四個獲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區。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兩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型主體、環境友好型主體、資源節約型主體體系、環境友好型體系等,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型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1九華概況
九華經濟區作為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是未來湘潭主城區的重要組團,東臨湘江,南接湘潭市區,北接長沙大河西先導區,交通區位優越,上瑞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長潭西線高速縱行南北,并設有湘江千噸級航運港口(圖1)。自2003年湘潭市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啟動九華經濟區建設以來,現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區,以汽車、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為支柱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由單一的工業園區向具備綜合功能的城市新區發展的條件日益成熟。
現實的發展,鑄就了九華人的驕傲,在短短的五年時間,九華經濟區達到了一般園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才能達到的水平。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經濟區陸續引進了臺灣聯電、韓國三星、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吉利集團等國內500強企業,吸引了400多億投資,建設面積達到10km2。
1.2兩型目標下規劃理念的轉變
新的發展背景與訴求,要求從規劃引入新的理念,從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以人為本,引導城市、產業合理布局,創造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結構和形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探索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圖2)。
2集約用地理念
2.1 國內土地利用規劃的理念
土地利用規劃是城鄉建設、土地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對一定時期內城鄉各業、各類土地利用的綜合協調和統籌安排,涉及各行各業,關系全局和長遠。從20 世紀80 年代算起,我國已經進行了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兩輪的土地利用規劃在規劃理念上都強調對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對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的建設用地強調不夠,對社會的變化和需求考慮的不多,沒有將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協調社會關系,貫徹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沒有真正地轉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證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社會進步目標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的高度協調統一。
2.2 國外土地利用規劃的理念
西方國家真正稱為“土地利用規劃”(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稱為“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劃外延要比中國的土地利用規劃要小得多。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土地利用規劃是縣市一級的規劃或者是城市規劃的代名詞。對于城市規劃方面的理念還是值得借鑒參考的,例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理念,該理念是在歐洲可米爾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精明”(smart)的內涵,強調的不是將土地保護發展孤立或對立起來,而是充分考慮土地開發、城市增長以及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的需求。其內涵就是一項將交通和土地利用綜合考慮的政策,促進更加多樣化的交通出行選擇,通過公共交通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將居住、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將開敞空間和環境設施的保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精明增長”理念在設計原則上的體現,近年來又相繼出現了以土地集約化利用為特點的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義”(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區”(TOD)等。
2.3九華集束城市規劃
2.3.1九華用地現狀
通過運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基地的坡度坡向(圖4-5)進行分析發現,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總體地形相對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體開發。結合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評價,規劃將用地分為不宜建設用地、可建設用地、適宜建設用地三大類。基地地形總體上形成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的格局,中間有一條明顯的楔形谷地,現狀主要為農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華集束城市規劃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華濱江新城的區域定位,九華經濟區處于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發展有如一雙手,一只代表長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對稱,兩手匯聚,區域的發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華這顆長株潭地區的綠寶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業區為起點向湘江發散,符合九華經濟開發區由內向型集中向外向型發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而依據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將進一步整合規劃區“山水合城”的生態特質,形成面向湘江開敞的城市空間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東發展,契合了九華由現代制造業向生產業,再向消費業和城市綜合服務業逐步發展的態勢(圖6)。
在以上三個主要功能區的基礎上,未來的濱江新城中心將以七條功能集束構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軸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園、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對岸昭山景區。中軸兩側對稱布置兩條商務辦公集束和兩條居住集束。北側生態游憩集束指向興馬洲,南側產業發展集束指向湘江對岸仰天湖景區(圖7)。由內而外,由西向東、由陸到江――九華經濟區的東向發展實現了九華新城內部功能的有機優化組合,形成一種可控狀態下的最優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資源友好和環境節約兩型社會的總體目標。
3生態城市概論
3.1生態城市理論
生態城市是在城市生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1981年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楊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態城市概念,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的計劃研究過程中再次強調“生態城市”的概念,美國生態學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國外生態學家對生態城市有了廣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態城市規劃的五項原則:①生態保護戰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及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②生態基礎設施即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標準;④文化歷史的保護;⑤將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態學規劃理論策略研究
景觀生態學理論策略研究:斑塊、廊道、基質理論認為:組成景觀的景觀元素有三種基本類型,即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景觀中任意一部分都無外乎這三種類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為背景的基質里。三者構成的模式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對某一物種來說,較大的斑塊更有能力持續發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圖8)。
3.3九華生態城市規劃
3.3.1兩型社會背景下生態需求分析
城市環境需求:城市生態環境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抵御外來生態災害,提供生態資源,維持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業態開發需求:在城市的開發中,自然風景條件好、生態環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爭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城市合理開發,創造經濟效應的的基礎。
通過對基地的現狀自然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生態策略的理論研究和“兩型”背景下生態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們對九華濱江新城的生態目標定位為: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示范區
――“開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態城
――“自然和諧、山水宜居”型人文區
3.3.2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3.3.3生態節能與可持續發展
建筑設備選用上,充分考慮“環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熱泵驅動的熱、濕負荷獨立控制的音效、環保、健康型空調系統,避免使用有凝結水單盤管,通過除濕機內鹽溶液的噴灑除去空氣中的塵埃、細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綠色環保制冷劑。禁用水冷式空調,降低能耗,采用環保的冷卻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內部,也應當結合具體條件,考慮生態綠化,在屋頂或是建筑內部設置部分綠化設施,改善局部氣候和環境(圖9)。
對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處理,也應當予以考慮,以充分利用水資源和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和浪費(圖10)。
4結語
作為湘潭大河西先導區的九華濱江新城,它的發展具有挑戰性,因為它的綜合區位,它的交通優勢,因而它的規劃對城市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通過對九華的研究,以及資料搜索,概念論證等等過程,堅定了自己對它的認識,亦即對兩型社會下的城市規劃的認識,集束城市和生態城市主要是基于兩型社會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約、功能集約;生態景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觀點,旨在闡述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一些觀點。
參考文獻:
[1]周正華.淺談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模式[J].金融經濟.19-20.
[2]劉茂松.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湘論壇.2008(2):35-37.
[3] 楊方東.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發展模型研究[J].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2007:13-17.
[4]陳常優,李漢敏.基于節約集約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規劃研究[J].603-608
[5]但承龍.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6]劉海龍.從無序蔓延到精明增長――美國“城市增長邊界”概念述評[J].城市問題.2005(3):67-72.
[7]張占錄,張占峰.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 課程設置 人才培養 市場導向 就業能力
工商管理學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科學。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范圍比較廣,所學課程也較多,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很多課程。國內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目前課程設置中存在許多不盡合理之處,主要是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性課時偏少,沒有充分體現該專業應用性的特點;特別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既有企業管理方面的課程,也有財務管理方面的課程,有宏觀的課程,也有微觀的課程,涉及的課程面廣、量大,課程交叉的內容普遍存在;培養目標上使學生懂管理、懂經濟、知識面寬,但與社會對復合性、應用性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為此,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課程設置總體思路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合理劃分教學模塊,科學安排課程體系。教學模塊大體上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課五個模塊,各模塊設置相應的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在各學期課程設置中,一年級學習公共基礎課程,二年級學習部分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學習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教學課則分布在各個學期中。在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專業的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的關系,應統籌兼顧,選擇最優的基礎課程。此外,要大量開設選修課,實行主輔修制增強學生的適應面,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在市場導向下,可以嘗試與企業集團聯合辦學模式,即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達成協議,根據用人單位“個性化”需求,短期設置相關專業選修課,定向為用人單位培養實用性人才,使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用人單位相應崗位工作,簡化用人單位的培訓任務。
二、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開設具有共同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等;而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上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目標,顯示出一定的差異性,主要是在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技術經濟學、運籌學、管理會計、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物流管理、質量管理、電子商務、管理溝通、金融學、財務會計等。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學校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理論課程的整合,突出理論教學的應用性,構建結構優化,基礎寬厚,專業應用性強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要按照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原則,適當減少基礎課課時比例,完善專業課結構。理論課實行案例教學,在多數課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實踐或實驗學時,把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課程中,培養其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切實增強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調整專業課程結構
專業課程是學生選擇就業方向的參考依據,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前景,以盡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指導思想。為此,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和目的性,應避免雜亂無章地設置課程。首先,在對專業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專業核心課。其次,對專業基礎課的內容進行分解,按照專業基礎課服務于專業核心課的原則,根據兩者之間在內容上的對應關系,調整專業基礎課內容,確保其為專業核心課服務,增強專業基礎課的實用性。第三,專業選修課程可按照不同的就業方向設置不同的模塊,實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學生創新與創業管理為導向,開設了創業管理、技術創新管理、創業風險管理、創業領導、創業融資與投資管理、綜合創業設計、創業管理研究專題等特色課程。
專業選修課應該設計為就業導向的課程模塊。在設置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前,首先應該調查有利于學生就業的方向,然后選擇一個或者若干個就業導向的課程模塊。如開設“質量管理”、“酒店管理”等模塊。在當前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開設模塊化的專業選修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細化專業和就業方向,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輔以細化的就業方向教育,更能體現出大類培養的優勢。如深圳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就設立了工商方向和旅游與服務方向,其中旅游與服務方向開設了旅游與休閑活動概論、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商品學、國際商務、會展管理、旅游資源學、旅游法規、服務營銷、餐飲管理、旅游規劃等特色專業選修課。
四、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工商管理專業是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踐教學也就成為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關鍵。實踐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能力,不僅僅是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為此,應該給學生創造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教學環境,切實從社會對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發,設計一套具有實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中應堅持以能力為本原則,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基本上由軍訓、社會實踐、實驗、實習、畢業論文等組成,構建了基本、專業、綜合素質提高三大實踐教學模塊。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全過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都開設了ERP實驗,但也有部分高校結合人才培養方向來開設特色實驗,如浙江大學開設了創業實踐,深圳大學開設了旅游管理綜合實驗等。此外,各高校還積極聯系校外資源,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1]楊慧慧,王喜剛.本科層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淺議,.河南教育,2008(12):32-33.
[2]張旭輝,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商場現代化,2006(8):6-7.
[3]張天勇.大類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大江周刊,2009(11):73-74.
Online bank is th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naneial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the online bank has a good foreground, the problem about transaction security is alway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bank.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crime on net-work and the ubiquitous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transaction security, the matters about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online bank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nline bank, this thsis considers that ocerall planning should be ensured on the basis of prudence,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online bank.We should fradually empolder the online bank in dept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bank,meanwhile increase the force of technical defendance and off-site supervision,build up internet0-bank risk supervision system,finally,we should consummate the correlative law or regulation,protect the security of online bank transaction roundly.
KEYWORDS:online bank、transaction security、crime
正文目錄
第一章 引言 4
第一節 網上銀行概念及特點 4
一、概念 4
二、特點 4
第二節 我國網上銀行現狀 6
一、我國商業銀行網上業務的發展情況 6
二、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特點 8
三、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趨勢 9
第二章 我國網上銀行目前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10
第一節 戰略風險問題 10
第二節 網絡安全風險問題 10
一、黑客入侵風險。 10
二、病毒破壞風險。 11
三、內部欺詐風險。 11
四、其他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 11
第三節 管理風險問題 11
一、管理思想不能滿足網上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 11
二、現有的管理經驗和規章制度不能滿足發展網上銀行業務的需要 12
三、管理人才短缺,難以滿足網絡銀行發展的需要 12
第四節 技術風險問題 12
第五節 操作風險問題 12
第六節 數據認證不完善 13
第七節 法律風險問題 13
第八節 金融監管風險問題 14
一、是對金融監管當局帶來的風險 14
二、對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 14
三、對資本管制的影響 15
第三章 網上銀行交易流程 16
第一節 網上銀行的物理結構 16
第二節 初次使用網銀的數據走向 16
第三節 身份認證的數據流程 17
第四章 網上銀行各種身份認證方式 20
第一節 傳統認證方式 20
一、口令+ID 20
二、IC卡 20
第二節 現行認證方式 20
一、動態口令 20
二、生物特征 24
三、基于PKI的USBKey 24
四、綜上所述而產生的指紋KEY 26
第五章 國內外各大銀行網銀研究分析 27
第一節 國內銀行 27
一、中國建設銀行 27
二、中國農業銀行 27
三、中國工商銀行 28
第二節 國外銀行 28
一、國際優秀網上銀行安全控制——Wells Fargo 28
二、風險控制機制快速發展——Entrium DirectBankers 29
第六章 加強我國網上銀行交易安全管理的建議 30
第一節 整合各銀行系統,建立網上銀行安全中心 30
一、解決網址域名混亂 30
二、避免資源浪費 30
三、統一數字證書 31
第二節 在傳統銀行基礎上逐步進行網上銀行的深度開發 31
一、根據我國國情,繼續發展依附式網上銀行 31
二、險分散化,保障客戶權益 32
第三節 加強非現場監管,建立網上銀行風險監管體系 32
第四節 加大技術防范力度 33
第五節 進一步完善網上銀行安全的法律法規 33
第七章 總結 34
參考文獻 35
致 謝 3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網上銀行概念及特點
一、概念
有關網上銀行的最早的定義是199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的定義 :網上銀行那些通過電子通道提供零售與小額產品和服務的銀行。之后1999年歐洲銀行標準委員會(ECBS)和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將電子通道分別改為數字設備連接上網和電腦/智能化裝置;2000年美聯儲(FRS)和英國金融服務局(FSA)將通道方式分別改為互聯網和網絡或電子手段,并提出網上銀行不僅提品和服務,還應為客戶提供信息;在我國香港金管局于2000年5月的對網上銀行最新定義中,基本認同上述定義,但特別指出網上銀行不包括利用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方式作為向客戶提品或服務的另一個途徑的現有持牌銀行。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6年1月26日施行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的規定 ,網上銀行是指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展的銀行業務。我國對網上銀行的定義時間最近,也最符合我國當前實際.
根據交易對象的不同,網上銀行可以分為企業網上銀行和個人網上銀行,企業網上銀行和個人網上銀行在應用模式上基本類似,但在應用條件、業務功能上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根據業務發生地的不同,可以分為國內業務、國外業務和離岸業務等 。
二、特點
1.突破時空限制的銀行
“三A”特征是網上銀行的基本特點,即網上銀行是全天候運作的銀行(Anytime)、開放的銀行(Anywhere)、服務方式多樣化的銀行(Anyhow),銀行的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服務手段的限制。全天候運作的銀行(Anytime),即無時限銀行,突破了時間的限制。由于因特網不分晝夜每天24小時動轉,網上銀行服務不受時間因素的制約,可以全天候地連續進行,擺脫了上下班的時間制約,擺脫了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制約,也擺脫了全球時區劃分的限制。開放的銀行(Anywhere),即全球化銀行,突破了空間限制。由于因特網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地域距離變得無關緊要,導致網上銀行不受空間因素的制約,大大加快了銀行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性也就空前加強了。服務方式多樣化的銀行(Anyhow),客戶將不需要非要到銀行柜臺才能辦理業務,而是可以通過家中、辦公室、賓館的電腦終端享受查詢、轉賬、證券交易等銀行服務,還可以通過電話、手機等方式享受銀行服務。客戶不僅可以通過網上銀行獲得銀行服務,還可以通過網上銀3行享受證券、保險、信托等方面的服務。
2.虛擬化銀行
虛擬化銀行,即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活動的銀行活動。因特網在把地球變小的同時又為經濟活動構筑了一個虛擬世界,即網絡空間,使網絡經濟得以在網上網下虛實 結合、同時并存、相互促進。與其他行業相比,金融產品的交易以虛擬資本為交易對象,不是實物的交換,這就使得金融與構筑虛擬活動空間的信息網絡具有天然的結合基礎,使得銀行服務無紙化程度大大增強,服務效率大大提高。虛擬化特征還使人們業已形成的對銀行的概念受到全面沖擊。銀行不一定再以高樓大廈的形態出現,客戶面對的將可能不是銀行柜臺,而是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虛擬銀行柜臺。銀行無須再為擴張分支行網絡而投入大量購置或租用辦公場地的資金,也無須為刻意樹立銀行形象而建造或租用雄偉的辦公大樓。
3.速度型銀行
速度型銀行,即高效率銀行。因特網以光速傳輸信息,信息流動空前加快,反映技術變化的“網絡年”只相當于日歷年的四分之一,實時信息變得日益重要。以計算機芯片為例,其發展速度遵循羅爾定律,即每18個月處理速度增加一位。當世界上第一批個人電腦在1979年問世時,其芯片處理速度為每秒鐘33萬個字符,三年后誕生的因特爾286芯片每秒種能處理120萬個字符?,F在,芯片的處理速度要用“mips”(每秒百萬個字符)表示。目前,最新奔騰處理每秒的處理速度已超過500mips。因特網使銀行服務活動的節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會步步落后。產品老化變快,創新周期在縮短,競爭越來越成為時間的競爭。“大吃小”將變成“快吃慢”,銀行不論大小,轉型快的必將戰勝轉型慢的。大、中、小銀行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許多金融機構將有機會利用其優秀的服務在網絡上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銀行中憑借技術優勢掌握商業先機,贏得傳統金融服務時代難以得到的客戶資源和競爭優勢。
4.創新型銀行
創新型銀行,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緊密結合的銀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市場對銀行提供的服務手段和提品的功能要求也會隨之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銀行要不斷地進行創新,通過創新建立競爭優勢,維持銀行的持續發展。
5.全方位服務的銀行
網上銀行具有很強的交互性。通過銀行傳統營業網點銷售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很難成功,因為客戶在購買這類產品時往往要進行詳細的咨詢和了解,而一般營業網點的業務人員不能為客戶提供咨詢,聘請金融專家提供咨詢又成本過高。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銀行只需要少數專業職員就可以低成本地同時回答各類客戶的疑問,從而順利地實施分銷。從西方發達國家國際銀行提供的網上銀行服務看,網上銀行已經成為“一站式服務”的金融超市,客戶不僅可以得到各種銀行服務,而且可以在網上銀行的平臺上進行各類證券投資,購買不同的保險產品,甚至可以獲得其他行業的交易信息。6.個性化銀行相對于傳統銀行,網上銀行的客戶散布于不同的終端之前,傳統的大眾營銷方式,已不適合新的客戶結構。在網上銀行的競爭環境中,如何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是網上銀行競爭成敗的關鍵所在。借助網上銀行完善的交易記錄,銀行可以對客戶的交易行為進行分析和數據挖掘,從中發現重要的價值客戶。通過對客戶行為偏好的分析,細分服務市場,利用互聯網交互性的特點,投其所好的營銷策略和服務內容,對產品進行金融創新,從而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
第二節 我國網上銀行現狀
據《2008中國網上銀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網上銀行總體發展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用戶量及交易量同期高速增長。此外,網上銀行對于傳統柜臺業務的替代性也進一步提升。全國范圍內,個人網銀用戶比例為19.9%。在10個經濟發達城市中,2008年使用個人網上銀行的用戶比例達到44.9%,比2007年高出7.1%。而在企業用戶市場,這一趨勢則更為明顯:2008年全國企業網銀用戶的比例達到42.8%;在2008年10個經濟發達城市調查結果中,使用企業網上銀行的用戶比例繼續增長,比2007年增長了10.3個百分點。從不同規模企業網銀用戶總體發展情況看,企業規模越大,使用網銀的比例越高。
一、我國商業銀行網上業務的發展情況
我國網上銀行的發展始于1997年,招商銀行率先推出網上銀行,接著中國工商銀行,拋出自己的電子錢包,隨后,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國內銀行老字號也不斷地完成各自的“E”化之路,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如中信實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等也紛紛開通網上支付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是我國規模最大、客戶數量最多、網點覆蓋面最廣的一家“國”字號老銀行,工商銀行在近幾年的改革發展中取得了不菲的業績,同樣在網上銀行的領域也處于全國同業的領先地位。下面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來了解一下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基本情況。
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從2000年2月開始正式運營,它是中國工商銀行的網上分支機構,自開通網上銀行業務以來,先后推出了企業網上銀行、個人網上銀行、B To B和B To C網上支付業務。2000年2月,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城市試點開通網上銀行,至今,中國工商銀行電子銀行業務已經覆蓋全國并逐步邁向世界,業務功能也從早期的信息、業務咨詢、投拆處理和簡單交易發展到幾乎囊括銀行業務的各個方面。2000年2月1日,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城市試點企業網上銀行,除信息、賬戶信息查詢、轉賬支付等基本功能外,還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集團理財等創新功能。2000年8月28日,在中國工商銀行北京、浙江分行試點個人網上銀行業務,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賬戶信息查詢、轉賬支付、B To C在線支付等功能。2000年12月7日,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通。2001年6月15日,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eBank V3.0版本成功投產。此后,網上銀行版本不斷升級eBank v3.3、eBank v3.4、eBank v3.5、eBank v4.0并推出了適合不同語種客戶的版本如英文版、中文繁體版。2002年5月13日,中國工商銀行推出電子銀行“金融e通道”品牌。2002年10月10日,中國工商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網上現金管理業務“理財e站通”。2003年12月18日,中國工商銀行推出集銀行、投資、理財于一體,擁有個人理財、網上貸款等12項大功能、58項子功能的新版個人網上銀行---“金融家”。
中國工商銀行的網上銀行設計思路比較清晰,它提供的服務分為企業網上銀行業務和個人網上銀行業務。個人網上銀行包括:賬務處理、外匯買賣、證券服務、個人匯款 、個人貸款、繳費站、個人國債、e通卡、個人理財和客戶服務等功能,提供轉賬、外匯交易、銀證通、B股證券業務、基金業務、在線支付、賬戶管理、代繳費、異地匯款、個人質押貸款、個人理財等一系列服務,滿足客戶多方面的金融需求。
企業網上銀行把企業分類為集團企業、一般企業和同業機構,并分別對它們提供不同的服務。對企業集團提供集團理財、網上購物、網上結算、貸款查詢、票據業務、收費站、企業財務室、貴賓室、基金業務、國債業務、電子回單、客戶服務等功能的服務。對一般企業提供賬戶管理以及其他類似于集團企業的功能。對同業機構則提供匯兌、代簽銀行匯票、企業服務等功能。
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業務從2000年2月開始起步,從小至大,至今已有長足發展,其網上銀行交易額、企業客戶數和個人客戶數增長迅速,見表1-1。
表1-1 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發展情況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網上交易額 196億元 6350億元 53500億元 191200億元 335300億元 416300億元
企業客戶數 976戶 6176戶 3.5萬戶 6.9萬戶 11.7萬戶 32.4萬戶
個人客戶數 0 32166戶 383萬戶 750萬戶 1154萬戶 1667萬戶
中國工商銀行盡管中國工商銀行開展網上銀行業務起步較晚,但其具有獨特的優勢,如在全國范圍開辦網上銀行,業務發展的空間大,潛在客戶群體多,加上中國工商銀行原有的電子化9網絡平臺較為完善,功能較強,具有良好的開發能力,持續發展潛力大。同時,中國工商銀行經過幾次升級之后,功能已經日趨完善,正朝著最先進的網上銀行方向發展。2002年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評為“中國最佳企業網上銀行”,其網站被英國《銀行家》雜志評為2002年度的“全球最佳銀行網站”,這是發展中國家也是國內商業銀行的網站首次在國際上獲此殊榮。在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舉辦的2003年度“最佳網上銀行”評選活動中,中國工商銀行被評為“中國最佳個人網上銀行”。
二、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特點
我國的網上銀行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些特點:
第一,網上銀行模式都是傳統銀行與網上銀行結合的產物,其業務基本依賴于傳統銀行,尚無純網上銀行。
第二,許多銀行尚處于發展網上銀行業務的初期,利用的是非銀行專有的域名或網站,至今仍有一些銀行將其產品和服務的廣告宣傳放在其他網站之中。
第三,業務方式演變迅速。我國商業銀行網站幾乎一開始就進入了動態、交互式信息檢索階段,而且主要的商業銀行在這一階段停留的時間也很短,很快就進入了在線業務信息查詢階段,并與電子商務的發展緊密結合,迅速完成了從一般網站向網上銀行的轉變。
在業務方面,我國的網上銀行的服務內容主要有:(1)信息服務、主要包括新聞資訊、銀行內部信息及業務介紹、銀行分支機構導航、外匯牌價、存貸款利率等,一些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目前還提供一些特別的信息服務,如股票指數、基金凈值等。(2)個人銀行服務,主要包括帳戶查詢、帳戶管理、存折和銀行卡掛失、繳費等,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還提供外匯買賣服務,中國銀行提供個人電子匯款服務,中國建設銀行提供小額抵押貸款和國債買賣服務。開設第三方轉賬業務的網上銀行只有一家:深圳發展銀行。(3)企業銀行服務,主要包括帳戶查詢、企業內部資金轉賬、對帳、繳費等。除此之外,中國工商銀行還提供同城結算和異地匯款服務,中國銀行提供國際
結算服務。(4)銀證轉賬,銀行存款與證券公司保證金之間的實時資金轉移,部分銀行(如中國銀行)已開始提供相關信息的查詢;有一些網上銀行,如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等已經推出網上證券交易委托平臺,以便其客戶可以直接在其網站上從事股票買賣、查詢和投資管理等。(5)網上支付,包括B To C和B To B,大部分網上銀行提供前者。這種服務一般與網上商城相結合,一些銀行設定了一些網上商城的鏈接,但還沒有一家銀行直接從事網上一般商業活動。支付方式有三種:銀行卡直接支付、專用支付卡支付(招商銀行)和電子錢包(中國工商銀行)。
從總體上看,我國網上銀行業務縱深和寬度還有限,尚無一家開展網上存款、貸款,賬單收付,非金融品銷售等業務,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較為明顯??傊覈W上銀行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面對廣闊的市場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三、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金融混業經營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金融業的整體格局也會因此發生變動。在此背景下,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各金融機構開始計劃和實施行業間的初步合作,對因特網的利用和客戶資源共享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方面。
在由個體金融機構延伸出來的諸多渠道當中,網絡與其他渠道存在著沖突和競爭,因而會發生網絡對舊渠道業務的侵奪和新增業務的分享。不同金融機構有著不同的客戶基礎,在需求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客戶基礎的規模此消彼長,就個體金融機構而言,實際上是與外部機構的渠道之爭的結果。內部的渠道爭奪是由業務結構失衡造成的,直接的結果就是內部資源的浪費、總體成本的上升和行業競爭力的下降。減緩或避免上述矛盾的途徑稱為渠道的整合,即從渠道沖突到渠道協同。整合意味著內外部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產業格局的調整,新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的產生;協同則意味著資源的共享和效率的提升。這是網絡經濟推動下傳統產業應有的主流思維。達到協同的方式可能是資本層面的并購活動,也可能是松散的外部合作,在二者之間有一種折中的方式稱為網上金融門戶。
第二章 我國網上銀行目前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由于銀行是資金高度集中的場所,而且網上資金劃撥不需要進行實物交割,所以一旦犯罪份子成功竊取金融企業或客戶的資金,后果十分嚴重,其數額往往是傳統犯罪的數十倍。有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因網絡犯罪被直接盜走的資金達20多億美元,美國因交易安全問題所造成的損失平均每件案件高達45萬美元,大大高于傳統的銀行欺詐案。在我國,因交易安全問題給銀行帶來的損失也十分巨大。據統計,僅1997、1998兩年,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就發生計算機犯罪案件共140余起,涉及人員160多人,涉案金額1.6億多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年來我國金融業計算機犯罪案平均金額都在幾十萬元以上,個別的為數百萬 元,最大一起犯罪案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2100萬元。而且相關研究表明,因交易安全問題所帶來的損失還呈逐年上升之勢。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6號文件《關于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領域計算機犯罪的通知》指出近年此類問題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在上海召開的“金融犯罪防治與反洗錢政策”研討會上與會代表指出我國銀行卡犯罪也在迅猛增長,中國外卡偷換欺詐率為0.038%,大大高于亞太地區0.010%的比率。因此我國網上銀行的交易安全問題不可小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節 戰略風險問題
戰略風險是指由于業務決策不力、決策的不恰當實施或對行業變化缺乏響應而對網上銀行所造成的風險。我國的戰略風險問題受組織戰略目標的一致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的業務戰略、為實現目標而利用的資源、實施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實現業務戰略而必需的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其中包括通訊渠道、操作系統、傳送網絡、管理上的能力和才能。必須對照經濟、技術、競爭、立法和其他環境變化的影響來評估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而評價戰略風險。
第二節 網絡安全風險問題
網絡安全風險是指由于網絡防范不嚴密或應用系統設計有缺陷,遭到非法入侵及其他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對網上銀行所造成的風險。
一、黑客入侵風險。
網上銀行是建立在開放網絡上的,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應用系統設計可能存在缺陷,一旦被黑客利用,將直接危害系統的安全,商業機密被竊取,用戶的銀行資料泄密,甚至銀行的資金遭受損失。因此,網絡安全就成為事關銀行生死的頭等大事。
二、病毒破壞風險。
由于網絡防范不嚴,計算機病毒通過網上銀行入侵到銀行主機系統,從而造成數據丟失等嚴重后果。同時,來自網上銀行系統外部的正??蛻艋蚍欠ㄈ肭终咴谂c網上銀行的業務交往中,也可能將各種電腦病毒帶入網上銀行的電腦系統,造成主機或軟件的失靈,使得網上銀行面臨癱瘓的風險。
三、內部欺詐風險。
網上銀行不僅容易受到來自因特網外部的黑客攻擊,也會因為網上銀行內部職員的欺詐行為而承擔操作風險。例如,商業銀行內部的某些職員利用他們的職業優勢,有目的地獲取客戶的賬戶資料進行各種風險投資,如炒賣股票、外匯和期權等,將交易風險直接轉嫁到客戶身上。也可能直接偷竊電子貨幣,讓客戶蒙受損失或者制造各種假的電子貨幣從網上銀行獲取利益。因此,內部欺詐風險也是網上銀行風險的基本內容之一。
四、其他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
網上銀行的計算機系統停機、磁盤列陣破壞等不確定性因素,也會形成網上銀行的風險。同時,往往由于網絡某一局部的破壞可能導致整個網絡的癱瘓,同樣形成網上銀行的風險。所有這些風險對我國網上銀行都將形成災難性的影響,不僅網上銀行的原有客戶會流失,而且由于網絡傳播的快捷、廣泛,可能引發整個銀行的流動性危機。根據對發達國家不同行業的調查,計算機系統停機等因素對不同行業造成的損失各不相同。由此也可以看出,發達國家零售業和金融業的經營服務已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網絡通訊系統的運行。網絡通訊系統的平穩、可靠和安全的運行,成為網上銀行系統安全的重要保障。網上銀行的系統風險不僅會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企業形象和客戶對銀行的信任程度。
第三節 管理風險問題
管理風險是指網上銀行的管理現狀與管理水平與網上銀行業務快速發展的狀況不協調而造成的風險。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相對年輕,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商業銀行體系形成不到十年,真正的商業銀行運行機制尚處于發育和完善階段,并未真正形成。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網上金融服務出現三個不協調:
一、管理思想不能滿足網上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
網上銀行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銀行業務處理集中化的趨勢,銀行業務的運作和管理隨著網上銀行的發展必須進行改變和重組。然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包括已經開辦網上業務的銀行,管理思維仍局限于傳統的管理方法,許多銀行仍在努力增設新的營業網點。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商業銀行,尤其是老國有商業銀行龐大的營業網點將成為業務發展的沉重包袱。
二、現有的管理經驗和規章制度不能滿足發展網上銀行業務的需要
網上銀行業務首先是建立在現有傳統銀行業務的基礎之上的,從我國銀行的發展現狀看,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缺乏一套成熟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機制,這就很難保證對網上銀行業務風險能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管理人才短缺,難以滿足網絡銀行發展的需要
這是前面兩個不協調的自然結果。在管理人才尚不能滿足現有業務風險管理和控制需要的情況下,如果不能統籌規劃,網上銀行業務的過快發展可能會降低現有業務的經營質量,甚至導致我國網上銀行的經營風險。
第四節 技術風險問題
技術風險是指網上銀行由于技術采用不當,或所采用的技術相對落后而帶來安全技術隱患造成的風險。網上銀行業務的高技術性、無紙化和瞬間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經營中會面臨技術風險。它是網上銀行風險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各金融機構和廣大客戶最為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必然會造成損失,影響信用。
第五節 操作風險問題
操作風險指來源于系統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導致的風險。操作風險可能來自網上銀行客戶的疏忽,也可能來自網上銀行安全系統和其產品的設計缺陷及操作失誤。
我國網上銀行的操作風險問題主要涉及網上銀行賬戶的授權使用、網上銀行的風險管理系統、網上銀行與其他銀行和客戶間的信息交流、真假電子貨幣的識別等。目前,我國網上銀行對進入銀行賬戶的授權管理變得日益復雜起來,這一方面是由于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得到日益增強,另一方面原因是客戶的地理空間位置變得更加分散,也可能是由于采用多種通訊手段等因素造成的。對于電子貨幣而言,網絡安全系統的缺陷會讓客戶誤為網上銀行實施了欺詐行為。對于其他電子銀行業務,如沒有經過明確授權使用賬戶可能導致客戶有直接的經濟損失,加大了網上銀行對客戶的責任。
銀行職員對業務的漫不經心,也有可能導致網上銀行嚴重的操作風險,從而危及網上銀行的總體安全。像在傳統銀行業務中那樣,客戶的疏忽也是操作風險的另外一個來源。網上銀行可能會因為客戶欠缺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而面臨相當高的操作 風險。例如,客戶在某些沒有安全防護措施的場合使用私人信息,如身份證鑒定、信用卡號、銀行賬號等,容易被他人竊取而導致賬戶泄密,使客戶和銀行雙方都蒙受損失。此外,如果商業銀行職員和客戶不能夠充分理解網上銀行采用的不斷更新的軟件,進行誤操作也會給銀行或客戶自身帶來操作風險。
第六節 數據認證不完善
數據在儲存及傳輸過程中,網上銀行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保證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為防止犯罪分子通過旁路系統威脅數據安全,如物理地取走數據庫,在通訊線路上竊聽,對數據進行加密是網上銀行最通常的做法。數據加密是指通由形形的加密算法來具體實施,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發表的各種加密算法多達數百種。通過加密將明文轉變為密文密鑰,即以加密格式存儲和傳輸敏感數據。加密算法的輸入信息為明文,即原始的或未加密的數據;加密算法的輸出信息為密文,即加密后的格式,其中,密文為信息的傳輸形式。然而,CheckPoint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區域試驗室的高級網絡安全分析專家Jonorbeton警告說,如今黑客采用的嗅探器越來越完善,能夠截獲SSL和SSL交易信號,竊取經過加密的數據。雖然加密有助于保護遭到竊取的數據被人讀取,但加密標準卻存在數個漏洞,黑客只要擁有適當工具,就能夠通過漏洞竊取敏感數據和信息。
盡管可以通過對數據認證來保證數據來源和數據的完整性,但我國的網上銀行安全認證由于建設時間很短,加之安全認證問題涉及眾多部門,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網上銀行安全認證無權威管理部門,認證機構建設呈現無序狀態;網上銀行安全認證標準不統一,無法跨行認證等。
第七節 法律風險問題
法律風險是指違反、不遵從或無法遵從法律、法規、規章、慣例或倫理標準而給網上銀行所造成的風險。在我國由于對銀行經營或客戶行為的法律或法規不明確,往往會產生法律風險。法律風險使我國金融機構面臨著罰款、賠償和合同失效的風險。法律風險將導致信譽的貶低、免賠限額的降低、業務機會的受限制、拓展潛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實施性等等。
例如:從銀行客戶的角度看,網上銀行使用的通訊系統就是網上銀行的系統,它們是不可分的。就網上銀行服務而言,客戶只與網上銀行之間存在合同關系,而與通訊系統經營者并無契約上的法律關系。從網上銀行的角度看,網上銀行服務是建立在通訊系統上的,銀行也是通訊系統經營者的用戶。經營者對所有用戶都承擔經營者的義務,通訊系統與網上銀行服務有聯系,因而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他們的法律地位究竟怎么確定,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在現行法律中還難以找到依據。一旦出現糾紛,銀行的法律責任難以說清楚。
網上銀行也可能因為使用電子貨幣提供虛擬金融服務業務而涉及到客戶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一旦出現客戶隱私權問題,在被告知其權利義務的情況下,客戶可能會對網上銀行提出訴訟。網上銀行在自己的網頁上建立與重要客戶的鏈接侵入網上銀行客戶的網頁,那么,客戶很可能因此而對網上銀行提出司法訴訟。而目前法律對網絡運行和業務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隱私權保護問題都沒有做出相應規定,從而使網上銀行面臨著相當大的法律風險。
第八節 金融監管風險問題
金融監管風險是指由于網上銀行的發展及產生的各種風險使得金融監管復雜化,從而產生的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實效的風險。
一、是對金融監管當局帶來的風險
網上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無紙化操作進行交易,不僅無憑證可查,而且一般都設有密碼,使我國監管當局(中國銀監會)無法收集到相關資料作進一步的稽核審查。同時,許多金融交易在網上進行,其電子記錄可以不留任何痕跡地加以修改,使確認該交易的過程復雜化。使得我國監管當局對銀行業務難以核查,造成監管數據不能準確反映銀行實際經營情況,即一致性遭到破壞。在網絡金融條件下,監管當局原有的對傳統銀行注冊管理的標準也許難以實施,網上銀行的申請者可以注冊一家銀行,但是他可以通過多個終端,獲得多家銀行業務或多家銀行分行網絡的服務效果。因此,我國監管當局不僅需要參照傳統銀行的監管標準,進行一般的風險監管,而且還要根據虛擬銀行的特殊性進行技術性安全與管理安全的監管,即保證網絡交易雙方的身份、交易資料和交易過程是安全的;支付系統提供服務的網絡主機系統和數據庫是安全的,并且要對跨行金融數據流和網上銀行網站上提供的各種網絡金融服務廣告進行監管等。
二、對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
網上銀行可以發行電子貨幣,由于電子貨幣發行及其運作相當于貨幣創造,將對實現貨幣政策目標造成主要干擾。目前,在我國由于技術本身和配送渠道等電子商務發展的限制,電子貨幣的使用還不是十分方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子貨幣的大規模發行,還不能對貨幣政策構成顯著影響。但是,如果國家對電子貨幣發行不加以規范,對電子貨幣使用未能有效監管,對網上銀行的市場退出機制不加以完善的話,隨著網絡技術普及和完善,電子貨幣的發行量大量增長,完全有可能對國內的貨幣供應造成重大沖擊,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
三、對資本管制的影響
在資本管制條件下,我國的監管當局還面臨逃避管制的風險。比如,當攜帶貨幣的出入境受到管制時,可以通過網絡支付和提款渠道達到不受限制目的。又比如,網上銀行的興起,又會進一步形成離岸的管制貨幣自由兌換市場和投機套現市場,使資本管制受到嚴重挑戰。此外,跨國金融機構可以逃避在國內的經營管制,通過網上銀行實現異地、境外吸收存款和支付、結算功能等。所有這些都會使我國的資本管制出現漏洞,資本管制手段將喪失意義。
第三章 網上銀行交易流程
第一節 網上銀行的物理結構
網上銀行的物理結構由用戶系統、網站、網銀中心、業務數據中心、銀行柜臺和CA中心等組成,見圖3-1:
第二節 初次使用網銀的數據走向
客戶方面數據走向:銀行柜臺辦理開戶業務,網上銀行開戶申請,客戶下載私鑰、證書的認證介質以及認證介質的初初始訪問密碼,下載相關軟件并安裝,自行修改銀行提供的認認介質初始密碼,登入使用網上銀行系統。
銀行方面數據走向:網上銀行,將客戶的個人資料和選擇需要及網上交易的賬號存儲到銀行后臺業務系統主機數據庫,網上銀行系統產生兩對密鑰,銀行只保留公鑰,CA將公鑰和個人信息用CA的私 鑰進行簽名,形成證書CA和網銀中心都保存該證書,建立用戶系統,負責用戶與網站和網銀中心的通訊、數據加解密、交易數據的數字簽名和認證介質密碼修改等工作,在數據庫中更新保存客戶信息。
如圖3-2所示:
第三節 身份認證的數據流程
在使用網上銀行系統時,身份認證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身份認證用于鑒定使用者的身份,起到保護賬戶安全的作用,其處理過程為:
第一步:鑒別IC卡的使用者身份
用戶登陸時,輸入認證介質的訪問密碼,以IC卡為例,用戶系統將輸入的密碼以指令形式轉送入IC卡,IC卡將這個密碼與卡內的密碼信息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則認為用戶是合法的IC卡訪問者,否則拒絕用戶訪問。
第二步:用戶數字簽名
認證介質訪問成功后,銀行需要確認用戶的身份。用戶將一串明文信息傳送至IC卡,IC卡用私鑰對明文進行簽名,并將明文和簽名結果通過用戶系統保密的傳送到銀行端的交易服務器。我們注意到數字簽名在IC卡內進行,而不是在用戶系統實現,這是因為如果在用戶系統進行數字簽名,那么私鑰將不可避免的在用戶系統的內存出現,可能導致私鑰被竊取。事實上在整個網上銀行交易過程中,私鑰始終保存在IC卡內,與私鑰有關的運算也始終在IC卡內進行。
第三步:銀行端驗證簽名
銀行端的交易服務系統收到用戶發送來的明文和簽名信息后,先檢測用戶的證書是否合法和有效(證書庫是否存在該證書,黑名單是否有該證書的信息),如果該用戶證書合法并且有效,銀行端從用戶證書取出公鑰對簽名信息進行解密(此項工作可以在加密機完成),將結果與明文比較,如果相等則認為該用戶合法,用戶驗證完成。
第四章 網上銀行各種身份認證方式
第一節 傳統認證方式
一、口令+ID
基于口令的身份認證機制具有易于實現和操作簡單等特點.被廣為使用。傳統的靜態口令機制采用用戶名/口令核對法:即系統為每個用戶維護一個(用戶ID,口令)二元組信息,用戶登錄系統時.輸入自己的用戶ID和口令.系統通過比對用戶輸入的(用戶ID,口令)與系統內維護的(用戶ID,口令)二元組信息,來判斷用戶身份的合法性。
這種方式實現和操作都很簡單,但其安全性僅依賴于用戶口令的保密性,一旦用戶口令泄密,合法用戶就會被冒充。用戶口令的泄密存在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用戶為方便記憶往往采用短口令或者生日、姓名、電話號碼等作為口令.并且常會出現用戶對口令管理不善(如隨手寫下口令造成口令泄露)的問題;客觀方面,攻擊者可采用多種攻擊手段以獲得用戶口令,常用的攻擊手段有窮舉嘗試、字典攻擊、網絡竊昕、重放攻擊等。
二、IC卡
是一種內置集成電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與用戶身份相關的數據。IC卡由專門的設備生產,是不可復制的硬件。IC卡由合法用戶隨身攜帶,登錄時必須將IC卡插入專用的讀卡器讀取其中的信息,以驗證用戶的身份。簡單易行,但容易被駐留內存的木馬或網絡監聽等黑客技術竊取。
第二節 現行認證方式
一、動態口令
動態口令機制是為了解決靜態口令的不安全問題而提出的,基本思想是用動態口令代替靜態口令.其基本原理是:在客戶端登錄過程中,基于用戶的秘密通行短語(Secure PassPhrase,sPP)加入不確定因素,對SPP和不確定因素進行變換(如使用MD5信息摘錄),所得的結果作為認證數據(即動態口令),提交給認證服務器。認證服務器接收到用戶的認證數據后.以事先預定的算法去驗算認證數據,從而實現對用戶身份的認證。由于客戶端每次生成認證數據都采用不同的不確定因素值,保證了客戶端每次提交的認證數據都不相同.因此動態口令機制有效地提高了身份認證的安全性。根據口令生成時不確定因素的選擇方式.動態口令機制有時問同步機制、事件同步機制和挑戰/應答機制等.本文將闡述這三種常用動態口令機制,并對它們的安全性進行分析。
第一、基于時間同步的動態口令機制
基于時間同步的動態口令機制,其特點是選擇單向散列函數作為認證數據的生成算法,以種子密鑰和時間值作為單向散列函數的輸人參數。由于時間值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散列函數運算所得的認證數據也在不斷變化,保證了每次產生的認證數據不相同?;跁r間同步的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如圖4-1所示:
圖4-1 基于時間同步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
基于時間同步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如下:用戶輸入ID(或PIN碼),客戶端單向散列函數以時間和種子密鑰作為參數進行計算,將計算所得的動態口令傳送到認證服務器。認證服務器確認用戶ID的合法性后,從服務器加密的數據庫中提取該用戶所對應的種子密鑰,采用與客戶端相同的單向散列函數計算出驗證口令,若驗證口令和動態口令相同則通過驗證.否則不能通過驗證。時間同步方式的關鍵在于認證服務器和客戶端的時鐘要保持同步,只有在兩端時鐘同步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一旦發生了時鐘偏移,就需進行時鐘校正。
第二、基于事件同步的動態口令機制
基于事件同步的動態I=I令機制又稱為Lamport方式或哈希鏈方式。事件同步機制是以事件(例如使用次數或序列數)作為變量。在初始化階段選取一個口令PW和一個迭代數n,及一個單向散列函數H。計算Y=H n(PW)(Hn0表示進行n次散列運算),把Y和n的值存儲于認證服務器上??蛻舳擞嬎鉟’=Hn-1(PW) ,將計算結果提交給服務器。服務器則計算Z=H(Y’),并將z值與服務器上保存的Y值進行比較。如果Z=Y,則驗證成功.然后用Y 的值取代服務器上保存的Y值,同時將n的值遞減1?;谑录降膭討B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如圖4-2所示:
圖4-2基于事件同步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
基于事件同步的動態口令機制易于實現,且無須特殊硬件的支持。但該方案每次進行身份認證時,客戶端要進行多次Hash運算。而且由于迭代值n不斷遞減,當遞減為0時就需要重新初始化系統。服務器的額外開銷比較大?;谑录降膭討B口令機制同樣存在失去同步的風險,如用戶多次無目的的生成口令就會造成失步。對于事件的失步。認證服務器可采用增大偏移量的方式進行再同步,即服務器端自動向后推算一定次數的密碼。
第三、基于挑戰/應答的動態口令機制
基于挑戰/應答(challenge/response)的動態口令機制屬于異步方式。其基本原理為:選擇單向散列函數或加密算法作為口令生成算法。當用戶請求登錄時,認證服務器產生一個挑戰 碼(通常是隨機數)發送給用戶;用戶端將口令(密鑰)和挑戰碼作為單向散列函數的參數,進行散列運算,得到的結果(即應答數)作為動態口令發送給認證服務器。認證服務器用同樣的單向散列函數做驗算即可驗證用戶身份。基于挑戰/應答的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如圖3-3所示 其身份認證過程為:
(1)溶戶端輸入用戶ID等信息,向認證服務器發送連接請求。
(2)服務器檢查詢數據庫,若是合法用戶ID,則生成挑戰碼并傳回客戶端。
(3)客戶端根據密鑰和挑戰碼,執行單向散列函數運算,生成應答數并發送到服務器。
(4)服務器執行同樣的算法生成應答數,并與客戶端發來的應答數進行比對.得到驗證結果并傳回客戶端。
圖4-3基于挑戰/應答動態口令機制的認證過程
挑戰/應答機制中的不確定因素是由認證服務器產生的隨機數。由于每個隨機數都是惟一的,因此保證了每次產生的口令都不相同。
安全性分析:
口令機制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信道竊聽攻擊、窮舉嘗試和字典攻擊、重放攻擊、中間人攻擊、口令泄露等幾個方面。動態口令機制是針對靜態口令的不安全性提出來的.在防御以上口令安全威脅上.比靜態口令機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1)信道竊聽
動態口令機制能夠完全抵御信道竊聽攻擊.因為在信道中傳輸的不是用戶的口令而是計算得到的認證數據.攻擊者無法竊聽到用戶的口令。并且由于在計算認證數據中使用了具有不可逆性的散列函數,因此攻擊者難于從認證數據中得到用戶口令。
(2)窮舉嘗試和字典攻擊
動態口令機制中的用戶口令(密鑰)的安全性仍非常重要.如果用戶口令過于簡單,容易被攻擊者通過窮舉法或字典攻擊獲得,攻擊者仍然能夠實施攻擊。但在動態口令機制中用戶口令僅是產生動態口令的一個因素.產生動態密碼時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不確定因素,所以,即使攻擊者通過窮舉法或字典攻擊得到用戶口令.也因很難獲得不確定因素而難于產生可用的動態口令。因此動態口令機制可以有效抵御口令猜測攻擊。
(3)重放攻擊
動態口令機制能夠完全抵御重放攻擊.因為每次用戶向服務器提交的認證數據都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攻擊者截獲了認證數據.也無法通過重放而獲得服務器的驗證。
(4)中間人攻擊
動態口令機制不能完全抵御中間人攻擊。當用戶通過網訪問服務器時。位于用戶與服務器之間的攻擊者,可以劫持用戶與服務器之間的通信:一方面假冒用戶與服務器連接,另一方面假冒服務器與用戶連接。
(5)口令泄露
動態口令機制能夠有效防止口令泄露造成的安全問題.因為許多動態口令系統中,用戶的口令不會在網絡中傳輸。
從以上分析可見,動態口令技術能夠有效地抵御大部分針對靜態口令的攻擊,其安全性得到明顯的提高,特別是能有效地抵抗信道竊聽、截取/重放、口令泄露等安全威脅。但動態口令機制仍然存在著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基于事件同步和基于口令序列的動態口令機制不能抵御小數攻擊,動態口令機制仍然是單向認證機制。并且動態口令機制還不能有效地防范系統內部人員攻擊。
二、生物特征
利用人的指紋、虹膜、掌紋、聲紋等天然紋理作為認證識別手段,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幾乎不可能被仿冒。因此,安全性最高,最可靠的身份認證方式,但各種相關識別技術還沒有成熟,沒有規模商品化,準確性和穩定性有待提高,特別是當生物特征缺失時,就可能沒法利用。
三、基于PKI的USBKey
基于USB Key的身份認證方式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方便、安全、可靠的身份認證技術。它采用一次一密的強雙因子認證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身份認證的安全問題,并提供USB接口與現今的電腦通用。它內置了CPU、存儲器、芯片操作系統(COS),可以存儲用戶的密鑰或數字證書,利用USB Key內置的密碼算法實現對用戶身份的認證。USB Key內置CPU,可以實現加解密和簽名的各種算法,加解密運算在USBKey內進行,保證了密鑰不會出現在計算機內存中,從而杜絕了用戶密鑰被黑客截取的可能性。目前,最安全的方式還是使用PKI的USBKey,所以下面重點論述一下PKI+USBKey的安全方式。
第一、什么是PKI
PKI是英文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的縮寫,中文意思就是公開密鑰基礎設施。它是利用公開密鑰技術所構建的、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普遍使用的一種基礎設施。美國的部分學者也把提供全面安全服務的基礎設施,包括軟件、硬件、人和策略的集合稱作PKI。PKI通過延伸到用戶本地的接口,為各種應用提供安全的服務,如認證、身份識別、數字簽名、加密等。PKI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數字證書。所有安全的操作主要通過證書來實現。PKI的部件主要包括簽發這些證書的證書機構(CA),登記這些證書的注冊機構(RA),存儲和這些證書的電子目錄,以及用戶終端系統。PKI中還包括證書策略,證書路徑等元素以及證書的使用者。所有這些都是PKI的基本部件或元素。許多這樣的基本部件和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PKI。
第二、PKI的組成
PKI主要由下列部分所組成:
(1)認證機構(CA),它主要簽發數字證書及管理數字證書。它是一個權威性的機構,因為由國家授權,具有法律保證。
(2)注冊機構(RA),它主要是注冊申請審批機構,是CA機構的擴展。
(3)數字證書,它是PKI的核心元素。用以實現交易數據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即可實現數字簽名。
(4)證書庫和目錄服務器,CA頒發的用戶證書需要存儲在證書庫中并到目錄服務器上,以供人們通過目錄服務器查詢公鑰證書和CRL,以保證數字證書的安全。一個大規模的PKI沒有證書庫是無法使用的。
(5)密鑰管理中心(KMC),KMC主要負責密鑰恢復審核、密鑰銷毀審核、密鑰托管審核,以及更新密鑰,保存密鑰的歷史檔案。
(6)客戶端軟件,它是PKI中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沒有客戶端的請求,PKI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在網上銀行系統中客戶端的證書一般以USBKey為載體。
第三、PKI的核心服務
(1) 認證服務, PKI認證服務采用了數字簽名這個密碼技術,簽名產生于以下3個方面數據的雜湊值之上:1)被認證的數據;2)用戶希望發送到遠程設備的請求;3)遠程設備生成的隨機挑戰信息。第一項支持PKI的數據起源認證服務,后兩項支持PKI的實體認證服務。
(2) 完整, PKI完整可以采用兩種技術之一。第一種技術是數字簽名,既可以提供認證(實體認證),也可以保證被簽名數據的完整性。第二種技術是消息認 證碼(MAC)。這項技術通常采用對稱分組密碼或密碼雜湊函數。
(3)機密,PKI機密采用了類似于完整的機制,其處理過程如下:(1)Alice生成一個對稱密鑰(也許是使用她的私鑰和Bob的公鑰);(2)用對稱密鑰加密數據;(3)將加密后的數據以及Alice的公鑰或用Bob的公鑰加密后的對稱密鑰發送給Bob。
第四、基于PKI身份認證的方法
登錄網上銀行首先是要確認網上身份的真實性,根據甲乙雙方都具有第三方CA所簽發的證書和PKI提供的認證服務(使用數字簽名加密技術)來進行個人身份的認證和鑒別。認證主要是驗證該證書是否是第三方CA簽發的有效證書。檢查證書的有效期及該證書是否已被作廢而進入黑名單。雙向認證過程如圖4-4所示。
圖4-4雙向認證過程
其認證過程如下:
(1)客戶經瀏覽器通過SSL協議訪問網銀服務器;
(2)網銀服務器與瀏覽器握手之后首先要驗證客戶端證書,驗證的過程是:網銀服務器使用已置于其中的第三方CA證書的公鑰來解密該客戶證書的CA私鑰簽名。如能解密就證明該客戶是合法有效的客戶;然后網銀服務器將該客戶的證書再傳送至第三方CA證書的目錄服務器上,進行查詢該證書的有效期和是否進入黑名單,如果黑名單中無名,也在有效期之內,則網銀服務器對客戶端驗證通過;
(3)客戶端在網銀服務器對其進行驗證后,也要驗證網銀服務器的證書;這樣做可有效防止“網絡釣魚”事件和黑客冒充用戶登錄網銀進行資金詐騙的可能性,用第三方證書機制可減少“網絡釣魚”事件的發生。目前,這種認證方式是國內外較全面的網上銀行認證方法。
四、綜上所述而產生的指紋KEY
基于PKI的USBKEY認證是最安全有效的,但是如果把生物特性跟USBKEY相結合又會是怎么樣一個效果呢。目前,對指紋識別器,有的銀行用于柜臺員的身份識別,如建行、工行的柜員識別系統。但是,就是對銀行的柜員身份識別,只是指紋識別器還是很不夠的,其最好,最先進的辦法,卻是指紋KEY。即指紋識別器+USBKey。USBKey中按裝數字證書,達到可以完成數字簽名的功能。但目前與銀行客戶的使用,還有一定的距離,除非是那些高端客戶。目前,使用PKI的USBKey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第五章 國內外各大銀行網銀研究分析
第一節 國內銀行
一、中國建設銀行
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申請了中國建設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我先是到分行柜臺申請辦理,然后回家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登入建行主頁進行數據填寫和下載數字證書,而且這個數字證書是可以導出到U盤的,有一次我電腦系統重裝之后那個證書就不在了,只有到建行柜臺重新辦理才能再使用銀行,其實這個證書是網頁證書,而不是移動證書;大概又過了一段時間,建行又推出了動態口令卡的認證方式,接著到了大三的時候建行打電話給我要我去更新網銀交易方式,免費給我一個“網銀頓”USB-KEY,也就是說在擁有網頁證書的基礎之上再加上移動證書驗證,而且移動證書只能讀不能寫,防止了木馬病毒的侵入,更加有效的建立起安全網銀的機制;再到了大四,建行又加了一個安全措施,就是在進入網銀頁面之前有一句提示語,而這句提示語是由戶主自己加進去的,進入網銀之前顯示的的確是戶主輸入的提示語那么說明該網站是官方正規網站而不是假冒的!同時建行又添加了一個安全服務叫做短信服務,只要開通了短信服務就能在交易之后發送賬戶信息到自己的手機上,避免他人取款未知的風險!
優點:跟農行比,不收每年的20元網銀手續費,usbkey比農行的便宜,一張卡里能既存活期又存定期。跟工行比,可以進行省內異地繳費,而工行只能繳本地。跟中行比,不收每年的20元網銀手續費,而且中行的使用范圍很窄,建行很廣,幾乎所有支持網銀的網站都支持建行的,而中行很多網站都不支持,且安全系數低。跟交行比,范圍廣,有很多網站也不支持交行的。
二、中國農業銀行
本人辦理農行網上業務跟辦理建行時間差不多,農行的網銀業務起步比建行晚,所以我去辦理的時候就只是輸入了一個交易密碼就能使用網銀,接著在與建行接軌,使用了網頁證書,證書可以導出到電腦上備份,避免電腦重啟的時候再去柜臺辦理申請!而且農行有個特色那就是可以有電子支付功能, 電子支付卡是農行金穗借記卡、準貸記卡客戶通過網銀申請的虛擬卡號,它與金穗卡之間建立一一對應關系,并只能用于網上支付,這個功能很簡單只要我擁有一張農行的金穗卡,輸入卡號跟密碼就能在網上付款,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取消掉了,因為這個方法安全性太低,如果自己的卡號跟密碼被人盜取之后那卡里的金錢可以一下子被轉移!接著農行也使用了動態口令卡和K寶USB-KEY移動證書,使得其安全性提高到一個很好的境界!
個人認為農行的優點:
1.登錄農行網站,即使沒有開通網上銀行,也可以登錄公共系統查詢余額和漫游匯款兌付。
2.省手續費。這是我這個月才發現的。
1)跨省同行轉帳沒有收手續費
2)網上漫游匯款也沒有收手續費 3.很多基金公司網上直銷可以使用農行卡直接支付,工行卡一般都不行。 我沒有開通農行網上的基金業務,因為需要到營業廳辦理相關簽約手續,所以最后選擇放棄,用工行卡買基金定投。
農行的缺點: 1.很多時候登陸進去后,左邊的業務項目欄都沒法顯示,網站系統的問題,這也是我給農行打分比較低的原因。 2.農行有電子支付卡號,免費的,用這個在支付寶付款時金額是有限制的,但是開通了網上銀行就可以用證書支付,無金額限制。
三、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的網銀服務是起步比較早的,也是做的最出色的銀行,南北信息中心,基本認證方式也是口令卡跟U頓USB-KEY的同時使用來確保其網銀賬戶的安全性,但是中國工商銀行有自己的一個特色那就是在輸入賬號跟密碼之前先來一個小E安全檢測保證電腦環境的安全,擁有專業的研發團隊,是比較信得過的網銀銀行!
其他銀行現在已經都做到了比較高的交易安全性能,都能放心使用!
第二節 國外銀行
一、國際優秀網上銀行安全控制——Wells Fargo
Wells Fargo的網絡系統Wells Fargo被認為是美國銀行業提供網上銀行服務的優秀代表。從使用性能、客戶信任程度、網上資源、關系協調、成本等方面,對美國、歐洲等地銀行的網上銀行服務進行評比,Wells Fargo是1999年度網上銀行系統使用性能最好的銀行。Wells Fargo的成功得益于安全的SWIFT網絡系統。SWIFT網絡系統一般要求操作員應有二級登錄密碼:一級為自身密碼,一級為權限密碼。權限密碼為二級授權,輸入、核對、發送分人管理,每一份報文發妥后,注明輸入、核對、發送人員名單存入美國操作中心。SWIFT網絡系統在數據處理中心、網絡傳輸層和數據自身的安全性三個方面給予了重點考慮。一是SWIFT分別在比利時、荷蘭和美國設立了數據處理中心,每個中心之間互為備份。當一個中心發生故障時,在30分鐘內,另一中心就會替代它的工作。正常情況下,系統按月撤換運行內容,以保證備份機制的可操作性。二是在網絡傳輸層的安全方面采用了三項措施,防止了任何非法用戶的入侵:網絡的進入點嚴格由數據處理中心控制;所有國際線路由SWIFT統一進行加密;用戶線路的加密由用戶選擇,可用專線加密聯接,也可用端到端的X.25加密。三是數據采用以下措施來保證自身的安全性:客戶數據以加密方式存儲,只有通過授權的客戶和內部稽核人員才可存??;通過專用的“簽到”手續(或智能卡技術)才能存取各種服務;根據雙方約定的鍵值對交易進行加押,以保證交易數據的絕對安全。SWIFT網絡系統采用128位加密。除了有嚴格的傳輸安全保障機制,網上銀行系統與客戶的服務器之間又加入了病毒防護層。
二、風險控制機制快速發展——Entrium Direct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的風險控制機制快速發展的直接網上銀行(Direct Bank)的代表是德國的Entrium DirectBankers。1990年,Entrium Direct Bankers作為Queue郵購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國,最初通過電話線路提供金融服務,1998年開辟網上銀行業務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直接銀行之一。Entrium沒有分支機構,依靠電話和因特網開拓市場、提供服務。首先,Entrium Direct Bankers有具體的風險控制部門。其次,網絡的風險除了內部風險部門實行實時監控外,電腦操作程序的設計也具有風險控制系統,在西方國家銀行的系統風險控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很值得我國商業銀行借鑒。外部作用機構——社會資信咨詢公司在網上銀行的風險控制中也功不可沒。Wells Fargo和Entrium Direct Bankers取得的成功歸功于幾個因素:及早地開發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采用的系統和產品安全可靠;成熟的風險控制機制,值得借鑒。
第六章 加強我國網上銀行交易安全管理的建議
我國網上銀行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現在己進入網上銀行穩定發展的新時。由于我國金融業發展背景與國外不同,而且在銀行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方面相關政策等方面與國外有較大差別,我網上銀行的發展具有起步早、發展快、題突出和空間大的特點。針對我國經濟、政策等具體情況,找出真正適合我國情的網上銀行持續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強網上銀行的安全發展是目前的重之重。
第一節 整合各銀行系統,建立網上銀行安全中心
根據國家“十五”攻關課題“銀行業信息化示范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現代金融體系,增強銀行業綜合競爭實力,就必須充分利現有資源和建設成果,通過整合已有系統,建立銀行業網間互聯平臺,為加金融信息化建設和金融業務創新提供網絡基礎支撐環境。整合銀行系統即是各銀行之間構建一個支持多種互聯網應用、安全可靠、資源共享的互聯平臺,相當于將各個銀行自有的資源聯結成一個整體的系統?,F期網上銀行通過各交易系統進行工作,而交易系統的整合在技術上比較容易實現。而且構建開式的交易系統,對系統功能、業務流程以及數據信息進行多層面集成,使異、分散的應用系統形成有機的整體,可以更好發揮銀行系統平臺的整體效能,能夠很好的解決以下問題。
一、解決網址域名混亂
最早以機構區分的最高域名有7個:com(商業機構)、net(網絡服務機構)、ov(政府機構)、mil(軍事機構)、o嗯(非盈利性組織)、edu(教育部門)、int(國際機構)。1997年又新增7個最高級標準域名:firm(企業和公司)、Store(商業企業)、web(從事與wEB相關業務的實體)、arts(從事文化娛樂的實體)、EC(從事休閑娛樂業的實體)、info(從事信息服務業的實體)、nom(從事個活動的個體、個人信息)。在前段時間的工商銀行被網絡釣魚犯罪分子利的案例中,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假工商銀行網址icbc.org.cn與真正的工商行網址icbc.com.cn極為相同,僅后綴名有所不同。如果銀行系統進行整,給銀行以統一的域名后綴,就可以杜絕網絡釣魚這種犯罪方式的肆虐。
二、避免資源浪費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降低成本是銀行系統整合的動力。以往的銀行業一直存在著“專網專用”象,盡管“同城清算”、“信貸登記咨詢”、“賬戶管理”等系統都己經被應用,是在設計和少卜發這些應用系統時,各個銀行通常只按自己設計的網絡架構進互聯互通,未充分考慮與其他金融業務及網絡的融合。這種建設方式導致在一城市中,金融機構間存在多個網絡鏈接,多頭建設、重復建設現象普遍存?;ヂ摼W出口多、安全保證滯后、缺乏標準、數據交換流程不規范、資源浪、系統可復用性差等缺陷導致新應用系統的快速研發和推廣難以實現。特別在網上銀行的建設中,我國網上銀行的服務種類還沒有分化,大多數都還只意義上的相互復制,這就使得重復開發的問題格外嚴重。從投入研發到市場出,往往需要一到兩年,不僅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和財力,還浪費了大量時間。
三、統一數字證書
許多銀行由于商業利益的原因,都自建了CA中心,采用的證書有硬件證書、件證書等,無論從證書本身還是體系上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雖然中國金融認中心(CFCA)己經成立多年,但采用CFCA的數字證書的并不多,因為國家有明文規定必須采用CFCA的證書,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規范證書的發放和使。這樣,就造成數字證書混亂的現象。此外,各個證書之間無法互認證,用手中往往不得不持有多個證書,不僅不方便,更影響了網上銀行交易的安全。種情況在美國也同樣存在,在美國數字認證體系建設初期政府并不參與,采的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使美國的很多公司開始應用自己的數字認證體系和字證書。其結果是,用戶雖然有很多證書,但這些證書之間卻不能通用,大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為改變數字證書格式不統一給社會各方帶來的不便,國曾經 試圖建立一種平臺(稱為“橋CA”),將各種數字認證體系下的密鑰轉成格式統一的密鑰,但這項工程所需的巨大投資卻無人愿意承擔,最終這個法并沒有實現,所以今日的美國正受到“多重信任體系”的困擾。我國數字證書認證體系起步較晚,應吸取國外的教訓,建立統一標準、合布局、按區域劃分認證體系單位。銀行系統整合,統一頒發數字證書,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節 在傳統銀行基礎上逐步進行網上銀行的深度開發
網上銀行相對于己經有幾百年發展歷史的傳統商業銀行來說,還是一個新的事物,國內外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是我國商業銀行再次發展的巨大武漢理J_大學碩士論文遇。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實現傳統經營理念和方式的破。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要注意在發展模式上有所把握,既要借鑒國外網銀行發展的經驗教訓,又不能完全的照搬硬套。
一、根據我國國情,繼續發展依附式網上銀行
世界上第一家網上銀行是于1995年10月在美國成立的安全第一網上銀行,銀行的營業廳就是網頁畫面,銀行的員工只有19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對網絡維護和管理,屬于純虛擬的網上銀行。同屬于純虛擬網上銀行的還有FSharp網上銀行、Firt-e、ZeBank等,但就目前來看,國外的銀行業卻被迫面對這樣個現實:選擇純虛擬網上銀行模式的網上銀行大多以失敗而告終。在損失慘后,這些銀行有逐漸依附傳統大金融機構的趨向,如美國第一安全網絡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收購,依托于傳統商業銀行眾多客戶發展業務。該案例證明,上銀行依托于母體,可以起到互補作用。依附式網上銀行是目前國際上比較行的發展模式,也為絕大部分商業銀行所采用。
國內首家推出網上銀行業務的招商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羅繼東前不久在一個息化論壇上表示,傳統銀行的網絡化己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在網上銀行構建和深度開發中有些問題還必須要有所考慮。西方的網上銀行發展過程中經驗教訓表明,脫離了傳統銀行的純網上銀行在目前沒有生存空間,網上銀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逐步構造。根據我國國情,繼續發展依附式網上銀行應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模式。
二、險分散化,保障客戶權益
在網上銀行完善自身安全設施和配套措施的同時,引入其他行業介入,分風險,能夠引導網上銀行更加健康的發展。我國目前處理網上銀行用戶財產全問題均根據銀行與用戶簽訂的協議,使用戶處于被動地位,對用戶的正當益產生威脅。但網上銀行的安全應該是政府、銀行、客戶和外包商等共同努的結果。在美國網上銀行的風險可以得到很好地分散,根據網上銀行交易風易發的三個環節分別開發險種。首先,存款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障;其,有網絡信息保險業務:一是“黑客保險”,二是針對網上產品、服務疏忽或行失敗所引起的法律訴訟保險,三是員工忠實險。實踐證明,在銀行業務中入保險業,可以大大減小給客戶帶來的損失,而且也能夠很好的對銀行起到約和激勵作用。
第三節 加強非現場監管,建立網上銀行風險監管體系
網上銀行還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如果我國監管當局不積極進行研究,理引導,不僅不利于銀行的穩健發展,還可能會留下風險隱患。我國監管部必須采取切實措施,積極發展和合理監管我國網上銀行業。網上銀行的誕生銀行領域的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正處于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因此對網銀行的監管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動態過程。我國網上銀行的監管尚處起步階段,怎樣進行有效監管是我國監管部門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可以借美國和歐洲國家對網上銀行監管所積累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有計劃、步驟地建設我國網上銀行監管體系。通過非現場監管能夠及時、持續監測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風險狀況,并能為場檢查提供依據和指導,使現場檢查更有針對性,從而有利于合理分配監管源,發揮現場檢查的最大效力。作為銀行業持續性監管的必要組成部分,中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非現場監督系統的建設一直滯后于現場檢查系統的建設,響了現場檢查的效果。對網上銀行業的監管目前正處于框架設計階段,因此,充分總結經驗教訓,在開發對網上銀行的現場檢查系統的同時,開發對網上行業的非現場監測系統。在實際操作中,應建立并逐步健全一套自上而下的夠快速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網上銀行技術性變化和市場變化的風險控制部門,括風險部、合規部、稽核部和信用部等,嚴格規定各部門的職責,形成一個責明確、功能齊全而又緊密聯系的網上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組織體系,并共同成網上銀行風險防范和控制的一道重要防線。
第四節 加大技術防范力度
在技術層面,根據第四章的結論,我國網上銀行應該重視物理安全措施、洞與“后門測試”、系統備份與恢復、內部管理控制、IDs、防火墻布控、IPSec、戶端安全防護、SET、智能卡、SSL、數據加密、CA認證等風險防范措施。過自評,可以明確了解自身的薄弱處,從而有針對性的加以投入。在國外,針對交易安全問題頻頻發生,大力推廣動態密碼,從客戶端杜絕全隱患是目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而在我國,僅有少數銀行為用戶提供動態密的保護方式,如工商銀行和浦發銀行,其他銀行基本上還是沿用老的密碼模。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銀行應積極的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與時俱不斷完善自己的安全措施,確保用戶的財產安全。動態密碼能夠很好的控制戶端的風險,而投入相對于其他技術來說偏低,銀行應該大力推廣這種風險范技術,不吝短期的投入,放眼于網上銀行健康長遠的發展。
第五節 進一步完善網上銀行安全的法律法規
與網上銀行相關法制建設較發達的國家與地區,以及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織在網上銀行業務監管問題上所積累的先進經驗相比,我國現行的有關監管制總體上還處于初期,很多地方還存在真空。即使是專門為處理網上銀行問而出臺的《暫行辦法》也停留在比較概括的層次,其操作性、專業性與細致均函待加強40。并且在實踐中還有許多新問題的有關法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予以明確。因此,我國網上銀行法律體系的構建還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當隨著網上銀行發展的深入而逐漸細化、豐富并予以完善。
第七章 總結
通過對網上銀行的了解和對交易安全的研究之后,我覺得網銀交易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交易認證方式。根據以上的各種交易認證方式的研究,我自己又想到了一個可行性很高 的方案——基于交易確認的銀行系統安全方案
目前手機作為普及的通信工具,是個人隨身攜帶、自己專用且經常使用的通信設備,發生失竊能及時發現。而且手機號碼具有一卡一號不重復的特性,手機號碼可作為網銀交易時客戶的身份證明。如果利用手機的短信通信功能和銀行的短信銀行服務, 由銀行處理系統在客戶交易時隨機生成交易確認信息,通過短信系統發送給客戶,再由客戶輸入提交的交易信息返回給銀行,銀行處理系統對客戶提交的交易信息與原先發送給客戶的交易信息進行核對,判斷是否相符,利用手機號碼作為客戶身份證明這一特性,即可實現對客戶身份的即時再確認。這種通過交易確認的方法,可動態地驗證客戶身份,有效解決網銀的安全問題,提高網銀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曉輝.網絡安全與技術應用[J].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009,(1):33-34
[2]薛岷.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6
[3]顧韻華,劉素英. 動態口令身份認證機制及其安全性研究[J]. 中文核心期刊<微計算機信息> (管控一體),2007,23(11-3):51
[4]李曉峰,趙海.網上銀行的身份認證與交易的安全防范[J].國家信息安全測評認證,2007(9):13-17.
[5]JosephA.DiVanna.Redefining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2):22-34
[6]HenryEngler.The Future of Banking[J].American Econnomic Review,2005(2):43-56
[7]劉知貴,楊立春等.基于PKI技術的數字簽名身份認證系統[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4,(9):158-160.
[8]張慧娜,董麗麗,閆曉慧. 基于PKI的網上銀行身份認證的探究[J].計算機安全,2008,(07):62-63
[9]張進,姚志國.網絡金融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6-99
[10]柯新生.網絡支付與結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71-75
[11]王宇佳.淺析我國網絡銀行的安全問題及對策[D].廈門:廈門大學,2002.
[12]李濤.網絡安全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11-18
[13]林柏鋼.網絡與信息安全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7-12
[14]宋安平.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7-33
[15]黃宗捷.網絡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77-89
[16]孫森.網絡銀行[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