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論文

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大類模式;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李鋒(1970-),男,陜西商洛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滿族,遼寧鐵嶺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江蘇 鎮江 21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5-0099-02

作為社會信息化的支撐和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21世紀,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相應地,電子信息相關學科知識領域更新與增長越來越快,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越來越緊密。伴隨著學科發展方向不斷分化、細化的同時,電子信息各學科、專業或方向之間的交叉基礎知識更加多,專業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變化快、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和共識。大類培養模式提倡按大類招生,實施厚基礎、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流培養,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點做出合理的選擇。事實說明,大類培養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優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實現更廣泛的通才教育,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生活多元化對人才的需求。

一、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和目標

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主要是學習公共課和大類基礎課,大三期間學習技術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大四期間學習專業課程和接受綜合實踐訓練。但是在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發現,盡管大類培養適應了學科專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但要更好地發揮大類培養的優勢,還必須加強大類學習到專業培養之間的銜接,否則將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

1.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

在大類培養階段,本科低年級學生對電子信息學科、專業缺乏整體認識,不了解自己的專業方向,不了解專業課程設置,不了解專業課程與基礎通識課程的關系;在思想上準備不足,不知為何要學習這些課程,不知道這些課程對于專業學習和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的作用,沒有自己的專業目標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學業規劃,甚至有不少高年級學生到了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都不甚了解。針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及座談會結果表明,在開設專業導論課程之前學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緒,找不到發展方向,不能心平氣和、扎扎實實地學習,甚至出現了所謂“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況。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長的時期,抓好大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銜接可以縮短他們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引導大學生做好學業規劃,為實現培養目標、提升培養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皩I導論”作為專業啟蒙課程,將學科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就業教育等融為一體,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就讀的學科與專業,加深對所學專業的感情,激發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后續課程做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2.“專業導論”課程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在第二學年下學期和第三學年的上學期開設“專業導論”課程——電子信息技術導論更加符合教學實際。該課程的目標是: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學科知識體系、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領域,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激發部分學生對某些研究領域的興趣;介紹本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專業特色、課程設置、進度安排、實踐環節等;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做好學涯規劃和人生職業規劃。

二、“專業導論”教學模式探索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特殊性,為使該課程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應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

1.課程安排

在大類培養機制下,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專業方面接觸的主要是大類基礎課,對專業的認識比較膚淺,對于專業領域的知識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專業的認識不斷深化,了解專業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某個領域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但還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及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校選擇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和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初各開設16學時的“專業導論”課程。

2.教學內容

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針對即將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著重介紹專業特色、專業課程及專業知識體系、實踐環節;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專業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研究課題等;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領域及與學科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支柱產業,讓學生對自己所選專業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

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分若干模塊介紹信息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分支的研究內容及發展動態,如: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模塊,通信技術與通信網模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安全模塊,微電子、集成電路及其應用模塊,控制科學與工程模塊,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語音處理模塊,光電信息技術等。介紹各模塊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基本框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等,使學生初步體會信息科學所涉及的領域范疇,相關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方法,達到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3.任課教師安排

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采用課程教學小組的形式安排任課教師。小組長為課程的總負責教師,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或系主任擔任,小組成員為專業骨干教師,根據每個教師的專長負責不同的模塊。小組長負責介紹課程總體概況,包括主要學科領域、技術、產業、前沿課題等,突出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其他任課教師分別向學生介紹各模塊的基本理論、技術及發展動態等。課程教學小組經常針對專業導論課進行教學經驗、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討和研究。

4.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由課程組長負責,采用作業小論文+課程大論文的形式。每位教師根據自己負責的模塊擬出若干題目讓學生選擇,最后課程組長綜合各任課教師的評分給出本課程的總成績。

作業小論文:若干題目自選,如電子信息技術可分為哪些產業,電子信息技術與國民經濟及工業信息化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技術各個學科與產業之間的聯系,感興趣的產業或領域,某領域的發展現狀,大學期間專業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等。

課程大論文: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專業導論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對大學的專業學習及今后的發展進行規劃,形成課程學習報告。包括各自特長和愛好是什么,自己的學習習慣、喜歡的職業,該領域當前的社會需求是什么,本科階段應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大學剩下的時間準備做哪些事情,畢業后的發展規劃是什么,準備采取哪些措施去實施你的計劃等。

三、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

通過學生座談會和問卷等形式對本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本課程之前,很多學生都存在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這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規劃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對學業生涯定位模糊,對基礎課不重視。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2009級學生在開課之前認為自己了解該專業的僅占14.3%,了解一點的占50.8%,認為自己對專業學科領域及相關產業了解的僅占9.5%,認為自己有明確專業愛好的僅占8%左右,不少學生渴望對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經過課程學習之后,有7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大學階段學習及今后專業發展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劃。教學座談會反饋結果表明學生和學生管理部門也對該課程持肯定態度。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開設時間較短,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與工程實際聯系偏少、部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時間安排不盡合理等。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課程時間安排

“專業導論”作為大類招生專業的專業先導課程,具有教育和引導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級開設更有利于學生盡早了解專業,建立對專業的認同感,并盡早確立今后繼續深造所要涉及的發展方向,減少專業上迷茫、學習精力分散等情況的發生;在中高年級開設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學科不同分支,并結合自身愛好特長對學業和今后發展方向做出合理規劃。因此建議將“專業導論”課程的兩部分內容分別安排在低年級和中高年級開設。

2.改革教學內容

密切跟蹤學科發展,充分發揮不同研究方向教師的優勢,充分把握學科及其分支的發展動態,把本學科最新的發展情況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專業內容及發展方向,并適當結合學校特色,構建特色化的教學內容。

3.重視條件建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條件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進一步加強該課程的建設,包括教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積極利用實驗室、企業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努力實現專題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等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大類培養體制下,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在整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加強“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其引領、規劃和導向作用,指導學生認識專業、規劃未來,對提高教學質量乃至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7.2(1):37-39.

[2]彭熙偉,廖曉鐘,鄒凌.“自動化專業導論”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4-75.

第2篇

關鍵詞:復雜工程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

工程教育認證要求通過認證的工程專業不僅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復雜工程問題,更要按照國際實質等效原則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1]。目前,針對計算機相關專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智宏等人認為可采用半開放式項目驅動教學方法達成目標[2];尚鳳軍提出課程群建設面向復雜工程設計的方案[3];黃永紅等人認為可增設綜合訓練項目來達到培養目標[4]。劉秀平等人提出了分層實施方案,從知識、實踐、設計的維度支撐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5]。王宏宇等人提出了以學科競賽主題為對象,遵循工程邏輯設計開發過程的課程建設改革方法[6]。許多研究成果對于分解落實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缺乏深入探索,對于如何優化課程設計體系和內容來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

1課程設計改革的意義

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通常,國內高校都將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作為實現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重要載體。但近年來,畢業設計期間應聘、考研等擠占了學生很多時間和精力,設計內容往往弱化甚至忽略難以處理的學科交叉問題和非技術因素,且畢業設計往往采取一人一題,很難達到個人與團隊的教學指標。課程實驗往往隨理論授課逐周分散進行,受學時限制以及學生知識掌握處于積累階段等因素,一些深度型、探究型、綜合型的實驗往往很難開展。實習由于受到場地、經費、管理難度、企業技術保密等限制,往往缺乏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一些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到實習單位后,只能接觸一些前端頁面或模塊代碼的機械性編寫,無法接觸軟件或硬件的具體設計過程,有些專業實習甚至畸變為企業參觀。《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計算機類專業學生4年的實驗當量應不少于2萬行代碼。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求至少完成兩個有一定規模和復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調研發現,實踐教學體系中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環節應保證時間的集中性,內容的規模和復雜度要達到國家標準中的要求,且應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課程設計比較符合這一要求,應作為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關鍵突破口。

2課程設計改革宗旨和研究方法

2.1課程設計改革宗旨

第一,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主線,突出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第二,使學生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實現多方案分析與評價,從而全面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第三,使學生深入掌握工程原理,結合工程實踐,體現綜合運用,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第四,分解落實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課程設計的持續改進逆向推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第五,構建計算機專業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群體系,建立各項實踐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機制。

2.2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調研法。采取調研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目前已畢業學生、在校生(包括計算機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包括教學管理、教學一線、教輔等多層面)開展調研。同時走訪和調研部分高校、IT企業和專業培訓機構等。第二,逆向研究法。從實踐入手,逆向優化專業類知識體系教學。第三,分析建模法。對調研數據、教學環節統計與考核數據、質量保證監控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手段進行建模優化。第四,螺旋優化、研以致用法。杜絕紙上談兵,形成的專業課程設計內容設置實施方案(含教改方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考核標準等),直接實施于一線教學活動,并通過實施效果的反饋螺旋優化后續方案。

3課程設計改革實踐

課程設計計劃的實施要求指導教師明確課程設計對應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具體的畢業要求指標點,并要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堅持實施。明晰課程設計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作用,為合理安排課程設計的內容明確了指導思想。本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背景,共設置11門課程設計。一類課程設計在前5學期開設,涉及專業類知識課程門數相對較少,具體包括以下7門課程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設計、Java程序設計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設計、數據庫原理課程設計、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C++程序設計課程設計、JavaEE編程技術課程設計。以上課程設計以語言開發為主,是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軟件工程設計規范、計算機語言開發能力的基礎。指導教師面向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培養,認真設定課程設計題目和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基礎性、技能性、應用性、工程性和創新性,采用問題驅動和求解漸進化方式不斷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每門課程設計在具體實施中,指導教師始終探索課程設計如何解決承上(課程實驗)啟下(畢業設計和實習),并不斷思考和探索課程設計如何逆向優化專業類知識課程的教學活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另一類課程設計在第6和第7學期設置,綜合性較強(在某些高校或專業有時被稱為“綜合開發實訓”或“綜合訓練項目”等,但通常拘泥于一種開發語言或技術)。綜合類課程設計有4門:A.體系結構課程設計。專業類知識課程涉及體系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編譯原理、匯編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等硬件類和系統類課程。B.操作系統課程設計。專業類知識課程涉及操作系統、Linux系統等系統軟件類課程和部分高級語言類課程。C.軟件開發綜合課程設計。專業類知識課程涉及各種高級語言類課程(如Java、C、C++)、軟件工程、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庫原理等軟件開發類課程。D.Python與人工智能課程設計。專業類知識課程涉及各種高級語言類課程(如Python、Java、C、C++)、數據結構與算法、人工智能導論等課程。綜合類課程設計涉及大量通識類知識和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包含多個相互關聯的子問題,體現問題和系統的規模、難度、復雜度、綜合性。課程設計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系統觀,使學生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以系統的視角去看問題,去適應錯綜復雜的應用場景,最終實現問題的系統化、科學化求解。“軟件開發綜合課程設計”綜合了之前的.NET綜合課程設計、Java綜合課程設計等軟件開發類課程設計。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這門課程設計并不拘泥于某一種語言或技術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等設計開發一套軟件系統,并通過對比得到有效結論?!癙ython與人工智能課程設計”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入手,學生首先分析問題建立模型,然后給出解決方案和算法設計,通過Python語言及其擴展庫編程實現系統,最后通過設計方案、模型、算法、開發語言等多個角度對比分析給出所設計系統的客觀性評價。在2017版培養方案中該課程設計為“Python程序設計課程設計”,設計內容包含了軟件開發、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2019版培養方案中,專業增設了1門48學時的人工智能導論理論課,Python程序設計和人工智能導論合并為1門2周的“Python與人工智能課程設計”?!绑w系結構課程設計”和“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是專業認真研究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后于2019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新設置的2門課程設計。在學時緊張的情況下,專業仍增設了這2門綜合類課程設計,力圖保證學生硬件系統、組成原理、體系結構、操作系統方面的綜合設計能力培養質量,保證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課程設計具體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以突破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為核心安排課程設計內容,使學生的能力培養達到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培養要求,反復思考和嘗試解決以下關鍵問題:第一,課程設計內容重點覆蓋了《華盛頓協議》7個特征中的哪些特征?課程設計的規模、難度、復雜度、綜合性是否能滿足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要求?第二,課程設計中,如何運用深入的而不是淺顯的工程原理,經過什么樣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套用原理、公式來解決設計目標?第三,課程設計中學生在哪些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加深對哪些原理的理解?第四,為了突出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與課程設計相關的一門或多門相關課程的講授環節中,將對傳統的授課方式、方法和內容采取哪些變化?與課程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講授和基本實驗環節能否為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奠定扎實基礎?第五,課程設計是否要引入混合式教學?如果引入,混合式教學將如何提高課程設計效果?第六,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角度分析學生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實現從“學了”到“學會”再到“會應用”?第七,課程設計“能力培養”如何量化考核,“復雜度”如何評價?以產出為導向,如何建立持續的人才培養改進機制?通過指導教師的不斷思考和改革嘗試,使各門課程設計實現了設計理念的轉變、從簡單到綜合的轉變、從單一系統到增加對比分析、綜合評價等突破常規的轉變。

4課程設計改革效果

課程設計改革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逐步形成一套課程設計內容設置實施方案(含教改方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形成性考核標準等),并直接實施于現有教學活動。通過培訓和專家輔導講座等形式,指導教師深刻理解了工程教育認證的本質和內涵,改變了傳統的課程設計理念。以復雜工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課程設計核心,突出產出導向,精心設計課程設計題目,優化課程設計考核指標,建立了課程設計持續改進機制。課程設計改革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切實效果。第一,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主線,突出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培養,設計理念更符合學科發展趨勢。第二,使學生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養成了多方案分析、對比和評價的設計習慣。第三,使學生逐步掌握深入的工程原理,結合工程實踐,綜合運用,提升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第四,以課程設計內容設置為突破口,逆向推進課程體系設置整體優化,使學生通過實踐逆向推動理論課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生的理論素質進一步提升。課程設計改革首先在省級一流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施,并推廣至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三個計算機類本科專業。與信息技術密切且相關的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工程、機器人工程等專業也逐步開展了面向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改革,取得了切實有效的實施效果。

5結語

截至2018年,計算機類專業已達3349個專業點,培養學生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也是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隨著工程教育認證的普及開展,面向OBE理念,突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改革越發迫切和必要。只有不斷改革,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才能不斷優化計算機教育教學工作,為信息技術產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健.如何理解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基于《華盛頓協議》的界定和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7-26,38.

[2]許智宏,李妍,董永峰,等.半開放式項目驅動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9,(02):37-40.

[3]尚鳳軍.面向復雜工程問題的計算機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6,(09):70-73.

[4]黃永紅,蔡曉磊,劉國海,等.電氣類專業“復雜工程問題”的理解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8,40(06):15-18,22.

[5]劉秀平,韓麗麗,胡新煜,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自動化專業復雜工程問題實踐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1):67-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五原县| 务川| 永城市| 潢川县| 平谷区| 佛坪县| 松阳县| 辛集市| 天镇县| 松原市| 白玉县| 教育| 阳东县| 庐江县| 浪卡子县| 平谷区| 临西县| 高唐县| 新竹市| 伊川县| 青川县| 广南县| 通海县| 贵州省| 石渠县| 汉阴县| 乐至县| 绵竹市| 开平市| 普兰店市| 吉安县| 宁阳县| 壤塘县| 团风县| 三台县| 鄢陵县| 华蓥市| 息烽县| 汝州市|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