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6: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哲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中國式人生哲學
儒家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以《三字經》、《弟子規》為基礎,講求的是仁義,舍生取義,仁孝治國。講的是入世,重視自身修養,與身邊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以《道德經》《莊子》為基礎,講求的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無為治國。講的是出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規律,人要順其而為。釋家,也就是佛教,是以釋迦牟尼為代表,以《心經》、《金剛經》為基礎,講的是超世,教人要深信因果,超脫輪回,要得正知正見,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研究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從儒道釋開始。道家,追求清靜無為、修養身心的性命之學,以孟子的“達者兼濟天下,退求獨善其身”為代表。在道家看,兼濟天下是進取的目標,獨善其身是失意后的無奈之舉。儒家思想重在修身,即無論何時都應該堅持“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則是當擁有機遇后,可以努力去爭取的。釋教追求的是內心的覺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梢娙?、道、釋三家皆是修身養心之學,殊途同歸。儒、道、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經過一千年的融合,已經三位一體,以道行、儒禮、佛法為靈魂影響著每一位華夏子孫。其與西方哲學的最大區別,就是關注的是人自身的修身養心,通過內省,提高自身境界,達到與世界萬物的和諧。這構成了中國式的人生哲學。
二、修煉太極拳,體味中國式人生哲學
太極拳,以“心為令”,無疑是與儒道釋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思想一脈相通的。太極拳的宗旨,是修心為本,練體為用,恰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太極拳的修煉,講求的是內心清靜,以柔軟的姿勢去搏弈拙勁和蠻力,以無欲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中國式的人生哲學莫過于此?!爸\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國人要得到一樣好東西,會在思想上把它看淡,而不是老去想一定要得到它。太極拳的“無欲”,不是讓人“心無所思”,而是恰恰相反,“柔”可帶來“極剛”,這種“無欲”帶來的是平和的心態。
“大智若愚”。世人都想得到的、都去爭的東西,你不要去爭,這就是“大智”。太極拳的“柔緩”是修煉的手段,不是目的。雖然凡夫俗子認為你很愚蠢,其實不然,我們做事要的是最后的結果,而不是講求手段。做事情,要因人而異、因智而異的選擇方法,不人云亦云,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按蟮浪扑?。太極拳講求從“柔”入手,待人處事也應當以“柔”待之。天下柔之莫過于水,但滴水可穿金石,也可繞道避之。修煉太極拳,以“柔”為本,通過身體放松,動作柔緩,去硬求柔,在追求至柔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客觀規律。
“虛懷若谷”。江河湖海把自己放在了最低的位置,實現了百川匯聚。為人處事,隨遇而安,能屈能伸,能高能低。太極拳練到剛柔相濟、五陰并五陽的太極境界時,是可以品味出做人準則與處事哲學?!叭淌яR,焉知非?!?。太極拳講求的是陰陽互變,陰陽對立統一,這是物極必反、循環交替的狀態。太極拳的剛中有柔、柔中寓剛哲理,就是好事中有壞事,壞事中有好事。對人對事要處之泰然,寵辱不驚?!按蟪扇羧薄?。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要去追求完美,留些遺憾,留些空間,要善待人生的順境,修拳悟理,以辯證的規律看待成功。
“謙讓崇德,厚德載物”。太極拳講究的是以柔克剛,避實就虛。這種謙讓,可聚無形的力量。練拳的真功夫是德行,德高功自高,德高藝自高,與人友善,淳厚處世,具備寬容萬物的氣度。陰陽互變、剛柔相濟的“中庸”之道。常言說“富在知足,貴在知退”,在對待事情上要一分為二,用陰陽、剛柔兩只眼去看。為人處事上不走極端,保持中和,掌握分寸。由此,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拳術,更是中國式人生哲學的世代傳承。太極拳,通過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讓中國人練就豐饒的心靈、包容天地的度量,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走向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修煉太極拳,做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的現代中國人。
作者:崔瀚允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關鍵詞:“情”“禮”孔子 禮樂制度 中庸
引言
以“情”和“禮”為著眼點對孔子哲學思想中的感性和理性進行分析,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孔子思想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之一。如:于莉莉在《論中的情與禮》一文中,立足于《孔子詩論》的文本,對其中所體現的“情”與“禮”的關系加以研究;王海成、卓在《先秦儒家道德哲學中“禮”與“情”的緊張及其解決――從說起》一文中,論述了從孔子到孟子、荀子的先秦儒家是以何種方法解決“情”與“禮”之間的矛盾,以此論述先秦儒家對“情”與“禮”關系的把握;梅晶磊于《發乎情,止乎禮――孔子思想中情與禮的辯證關系》一文中則以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孔子思想中情與禮的辯證關系。此方面論文眾多,在此不一一列舉??v觀近十幾年來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其研究方法都僅局限于以文本為基礎的論述,如以《論語》、《詩經》中的相關篇章為基礎,對其所體現的哲學思想進行探究從而得出“情”與“禮”關系的結論。這樣的研究方式雖直接明了,但不免淺顯粗略。本文則在深入究析孔子哲學思想中“情”與“禮”內在理路的基礎上,從孔子所構建的哲學命題本身出發,以抽象的推理方式對其中“情”與“禮”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探究,并將其與文本中所體現的孔子的社會實踐一一對應驗證,研究孔子對于“情”和“禮”的把握,并思考其社會意義。
一、孔子思想中“情”與“禮”的內在理路
“情”和“禮”作為孔子思考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何以立世的兩個著眼點,深刻地體現著其人生哲學。為深入探究孔子對“情”和“禮”的把握問題,此部分首先對兩者在孔子人生哲學中的內涵及其內在理路加以分析。
《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這句話對“情”的敘述包括兩層含義:一則為情是人與生具有的本性,所謂“情生于性”、“性自命出”;二則為天地萬物的準則“道”都以情為基礎,所謂“道始于情”。這是先秦儒家對于“情”的基本看法?;诖藢鬃尤松軐W構建中的“情”加以分析,可知其有兩層內涵:一則為其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2,即發自人本性的情感和欲望;二則為人用于觸發真情實感表達的自覺意識。這方面雖無直接記載,但于孔子對“巧言令色,鮮矣仁”3和“吾不與祭,如不祭”4的批判和憤慨中,可見孔子對虛偽“巧言令色”和缺乏真情實感祭祀的否定態度,反而言之則是對真性情抒發的肯定,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充分體現自己的真性情并將此貫穿于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如此才能坦蕩蕩。這個層面的情實則強調的是人之于感情的能動作用,即喚起真性情表達的自覺意識。孔子對此之所以如此注重則正是因為“道始于情”,只有發自人本性的感情意識得到喚發,天地萬物方才有道可言,人類社會才能有綱紀可尋。若非發自真性情,那么社會上只會充斥“巧言令色”之徒,又何言仁義?何言道德?由此觀之,孔子十分強調情的重要性,正如蒙培元先生所言“情感是全部儒學理論的基本構成部分,甚至是儒學理論的出發點”5,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實踐都是以發自真情實感為基礎的。
而孔子對“禮”的重視則源于其對“周禮”的追求6。周公作禮,追根溯源,是在殷商零散且不系統禮儀活動的基礎之上完成的,而禮在殷商時期的初始含義,據王國維研究,是指宗教色彩濃郁的祭祀上帝和各種神靈的活動,正如《禮記?表記》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碑敃r人們出于對天和神的敬畏心理,以祭祀表示對神的無限尊敬,以求多福。這種傳統至周公系統化、完善化。周公使“禮”與“樂”的藝術形式結合形成禮樂制度,并將此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的重要標志,所謂“禮不下庶人”7,從而使禮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具體、嚴密,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孔子所追求的,正是這種“禮治”模式,如其所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8。他將周禮世俗化、內圣化,使其一方面具有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一方面成為個人為人處世的道德規范,如其所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9,使禮具有一定倫理綱常的意義。由此來看禮的發展演變可知,禮在殷商時期是帶有原始宗教主義色彩的對“天”、“神”崇拜和敬畏之情的表達,至西周系統化、完善化后,其對“天”、“神”的崇拜、敬畏轉變為對統治者即周天子至高無上權力崇敬的表達,因而成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工具。貫穿禮發展過程的強烈的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使其形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被“信而好古”的孔子予以強烈重視,并發展為人所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規范,成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綜上所述,在孔子哲學思想體系中,“情”一方面指發自人本性的情感和欲望,另一方面指人用于觸發真情實感表達的自覺意識。而“禮”經孔子的發展、闡述,一方面具有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個人為人處世的道德規范。兩者哲學內涵的形成均基于社會現實中人們的實踐活動,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人們時間活動的能動作用。
二、“情”與“禮”的辯證關系
通過以上對孔子思想中“情”和“禮”內在理路的分析可知,“情”和“禮”在孔子人生哲學構建中既體現著一定的矛盾,又體現著一定的聯系。
其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情自內而發,體現的是個體情感的自我表達,而禮作為理性思考的道德準則,體現的則是合乎群體的價值訴求。正如于莉莉所言:“情重視自由,禮強調秩序”10。這是個體與群體、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的矛盾。其二為 ,情作為人與生具有的本性,是“道之始”,是一切行為準則之所以立的基礎,這是一種對內涵的追求。而禮所具有的宗教色彩和政治意義,使其外在形式和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一種對形式的追求。這體現的是兩者內涵與形式之間的矛盾。
其聯系表現在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為,禮應以情為基礎;二則為情應以禮為節制。就第一方面“禮應以情為基礎”而言,從上部分對“情”在孔子哲學命題中含義的究析過程中可知,孔子十分注重人用以激發真情實感的自覺意識,這是因為“道始于情”,只有真情實感被激發,道德實踐才得以完成。那么反過來講,一切道德實踐和萬物的準則也只有建立在“情”的基礎上,才符合道的要求而被真正付諸實踐??鬃诱J為統治的最高境界為“民莫敢不用情”11,即民眾發自心內地歸服于統治者,而禮亦如是,只有以情為基礎,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們真實情感的認同,從而得以實施和完成。另外,從對孔子思想中“禮”的內在理路的分析中同樣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禮在殷商時期作為最原始的祭祀方式,其中本身就源自人們的情感需要,即對天、神的崇拜和敬畏。之后經周公的發展,與樂的藝術形式結合形成禮樂制度,而樂的本質,如孔子所言“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12,正是人感情的載體,因此禮與樂的結合就使禮的感情內涵便更加豐富。這與其說是以樂的形式豐富禮的內涵,不如說是禮為了更好滿足于社會實踐需求,而不得不走向與體現人類情感的樂結合的必然道路。綜上所述,從“情”和“禮”在孔子人生哲學構建中內在理路而言,都可得出禮應以情為基礎的結論。就第二方面“情應以禮為節制”而言,我們通過上部分對“禮”形成過程的探究可知,禮實質上是作為感情的載體而更有效表達感情、引導感情、節制感情的手段。殷商時期人們以禮的形式表達對天、神的敬畏之情,這表現了禮之于感情表達的作用;西周時期周公作禮維護社會等級秩序,以引導人們對統治者權力的歸服,這表現了禮之于感情的引導作用;隨后孔子對禮的繼承、嬗變賦予禮以規范個人道德情感的意義,這表達了禮之于感情的節制作用。顯而易見,情是一種內在意識,需要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來表達,情以禮為載體,因此情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禮的節制。
三、孔子在實踐中對“情”和“禮”的把握
孔子曾教育其弟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13,他本人也始終踐行著這句話??鬃印鞍l乎情,止乎禮”的思想充分地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孔子十分注重禮的情感內涵,他認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4他認為不是發自內心真實情感的祭祀是沒有意義的,這樣還不如不祭祀。其又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5相對于奢侈浪費、儀文周到的形式,孔子寧可追求樸素節儉、情韻深厚的禮儀,正如《禮記?檀弓上》所云:“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對于曾子關于“三年之喪”的發問16,孔子反而問之曰:“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對情感作為禮的基礎的重視。
孔子又十分強調情應以禮為節制,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7,提出應以“禮”來節制“和”。而“和”的含義據《禮記?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由此可知,“和”是人感情恰到好處的一種狀態,而以禮節制“和”則正體現了情應以禮為節制。他認為當個人情感追求與禮發生沖突時,應當“克己復禮”,如此才能“天下歸仁焉”18。他進一步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有恥且格?!?9這表達了以禮制情在教化民眾上的意義,七情六欲乃人之本性,但只有“齊之以禮”才能使民眾有廉恥之心,對不當情、欲加以節制,從而歸服統治。這正是所謂的“發乎情,止乎Y”。
孔子認為,對情和禮把握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中庸”的狀態,正如其對《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20的評語,在恰到好處發狀態中實現情與禮的平衡,方能最大程度彰顯情之于禮的內涵、發揮禮之于形式的意義??鬃釉诳偨Y自己生平時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正是對情和禮把握最高境界的體現,此時道德規范已經深入人內心情感,正如王海成、陳卓所言“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內在德性的”22,哪怕完全隨心性行事,也不會超越禮儀制度的規范。
四、總結
孔子對“情”與“禮”和諧狀態的追求體現著我國早期先賢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社會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個人心性的自由發展,而社會也需要一套制度體系指導人的心性往良性道路發展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護提供有力支撐。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聯系,實質上就是“情”和“禮”的辯證關系。如何讓兩者在被合理引導的過程中達到“和而不同”的狀態,是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反復思考的重要命題。而孔子對“情”和“禮”關系的思考及對兩者的把握方法,則為人們思考這一問題提供重要思路。這一命題之后經過歷代思想家的闡述和發揮,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從而內化為中華民族傳統獨具特色的性格,對歷朝歷代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今社會,禮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美德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但孔子對“情”和“禮”把握的思路,仍然能為我們在新時代下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以與時俱進的機制引導人們在個人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共建和諧社會提供啟發。
參考資料:
[1]魯同群(注評).《禮記》.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
[3]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性自命出》.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5][美]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圣》.江蘇人民出版,2010年版。
論文:
[1]于莉莉.《論中的情與禮》.《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5月期。
[2]王海成.陳卓.《先秦儒家道德哲學中“禮”與“情”的緊張及其解決――從說起》,《中國傳統倫理思想》,2013年第3期。
[3]梅晶磊.《發乎情,止乎禮――孔子思想中情與禮的辯證關系》.《商業文化?學術探討》,2007 年 12 月。
[4]湯勤.《孔子禮學探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一
致謝: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便是大學畢業時節,秋云,聚散真容易。離校日期已日趨臨近,畢業論文的的完成也隨之進入了尾聲。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一直都離不開老師、同學、朋友給我熱情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說心里話,作為一個本科生,在最初試圖以《周易》為題材進行研究時,還是頗有顧慮的,最大的難題在于自己對《周易》缺乏足夠的了解,面對神秘瑰麗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幾經醞釀思索,最后在文學院不少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確定對《周易》的人生哲學進行嘗試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開此論文的撰寫工作。
本學位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陳松青老師的親切關懷與細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課題的選擇到論文的最終完成,陳老師始終都給予了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導論文之余,陳老師仍不忘拓展我們的文化視野,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的美妙與樂趣。特別是陳老師借給我的《周易美學》一書,讓我對《周易》中神奇瑰麗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與神往,雖然與論文不甚相關,卻為我將來步入學術研究的殿堂打開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門。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宅心仁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對學生認真負責,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學者的嚴謹和務實,這些都讓我們獲益菲淺,并且將終生受用無窮。畢竟“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希望借此機會向陳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此外,本文最終得以順利完成,也是與文學院其他老師的幫助分不開的,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我的論文指導,但在開題時也給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議,他們是李生龍老師,吳建國老師,王建老師等,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他們不僅培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的興趣,讓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使心靈有了虔敬的歸依,而且也為我能夠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與幫助。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不辜負父母對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會好好孝敬和報答他們!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二
本論文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痢晾蠋煘檎撐难芯克悸返脑O計和文獻資料的選擇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使得論文在成文階段少走了很多彎路。同時,程老師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也令我受益匪淺。在論文完成之際,謹向××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三
經過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畢業設計已經接近尾聲,作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沒有導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學們的支持,想要完成這個設計是難以想象的。
在這里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xx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畢業設計的每個階段,從外出實習到查閱資料,設計草案的確定和修改,中期檢查,后期詳細設計,裝配草圖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我的設計較為復雜煩瑣,但是俞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圖紙中的錯誤。除了敬佩俞老師的專業水平外,他的治學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并將積極影響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其次要感謝和我一起作畢業設計的xx同學,她在本次設計中勤奮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來完成此次畢業設計,并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沒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設計的完成將變得非常困難。
然后還要感謝大學四年來所有的老師,為我們打下機械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還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此次畢業設計才會順利完成。
最后感謝工學院和我的母?!本┝謽I大學四年來對我的大力栽培。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四
歷時半年之久的論文寫作,終于結束了。從最初的選題、寫開題報告,到后來的初稿、定稿,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期間,有很多人給我幫助,給我建議。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在我沒能及時跟老師聯系,討論論文問題的時候,老師打電話提醒我,給我提出問題,讓我及時改正。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治學嚴謹的態度,讓我無比欽佩。還要感謝大學期間遇到的其他老師,謝謝你們讓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如何做人,你們的言傳身教將讓我一生受用。
朱光潛在《作文與運思》中談到:“定了題目之后,我取一張紙條擺在面前,抱著那題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時全憑心理學家所謂‘自由聯想’,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條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記下去,到當時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了為止。這種尋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雜亂無章的小標題看一眼,仔細加一番衡量,把無關重要的無須說的各點,一齊丟開,把應該說的選擇出來,再在其中理出一條線索和次第,另取一張紙條,順這個線索和次第用小標題寫成一個綱要?!?/p>
這便是他編寫論文提綱的方法和過程,先運用發散思維,后運用收斂思維。朱光潛的寫作習慣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示,因而筆者也在平時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嘗試進行審題立意中的思維訓練,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以拓寬學生思考的廣度,并注重思考的深度,走好議論文寫作至關重要的一步。
那么,審題立意中的如何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呢?
發散思維訓練。發散思維又叫做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指從同一個思維出發點開始,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以尋找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作文審題立意中的發散思維,先要找到發散點,也即審題立意的核心,而后,以這一核心為基點,向四面八方擴散,充分調動想象力,沿著不同方向、角度進行思考,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進行靈活、多樣的思維發散。若是材料作文,學生審出的立意即為發散點,若是命題作文,標題即為發散點。下面,筆者以“活出自我”的命題作文為例,談談如何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老師先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提問:關于“活出自我”,你們可以提多少個問題?(調動學生運用發散思維)
然后把學生的問題逐一寫于黑板,大致問題如下:
什么是活出自我?為什么要活出自我?怎么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有什么好處?活出怎樣的自我?
實際授課中,若發現學生的思考較為單向,只從正面作思考,教師可適時點撥:你們的思維都是從正面角度出發,較為單向,思維可打開,也可作逆向反面思維,或創新質疑等等。
啟發后,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問:
一定要活出自我嗎?不活出自我的人為什么而活?活出自我有壞處嗎?在什么情況下會有壞處?不應該活出怎樣的自我?
收斂思維訓練。收斂思維,又叫做集中思維,指對問題進行相對正確的解答,每一思考步驟都指向相對正確的答案,使多種已知信息從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個目標去思考。這種思維方法是把廣闊的思路聚集到一個焦點,從不同來源、不同材料、不同層次中尋找出一個相對正確、接近真理的答案。
仍以“活出自我”的命題作文為例,在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后,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可先請同學們集體交流,再師生共作交流。通過生生、師生共同探討,對問題進行歸類梳理、收斂解答,以趨近真知。
大致梳理如下:
1.什么是“活出自我”,它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的什么品質(不是什么)?
它是建立在對自己有正確認知的前提下,不輕易受外界影響(包括外在人、事,主流思想觀或傳統價值觀影響等),有自己的個性、思想及對世界的看法。但它又不等同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2.為什么要“活出自我”?
①逆向思維:活出自我的對立面——不活出自我
②那么不活出自己的人為什么而活,根源是什么?(追問原因,比如親人的期待、社會的標準、主流價值觀、物質財富名利等,教師可推薦簡介《叔本華人生哲學》一書中“關于名譽”一章片段)
③有何危害,反例哪些?
危害:迷失自我、心理扭曲、面具重重、枷鎖多多等;
反例:可以虎媽狼爸下的孩子、藥家鑫,如心理學上原生家庭、如名利場中人等。
④為什么要活出自我,根據是什么?
體現出個體的生命在場和自我的尊嚴感等。
⑤活出自我有什么好處?正例哪些?可引用的道理論據有哪些?
好處:自由、悠然、樂享人生、豐富人生等;
正例:可以用陶淵明、莊子、嵇康、陳寅恪、李叔同、特蕾莎修女、到非洲做醫生的志愿者等。
⑥活出自我什么情況下會有壞處?(補足觀點,以避免偏頗)
當“活出自我”成為一意孤行等的代名詞時?;畛鲎晕业淖罡呔辰鐟强鬃拥摹捌呤畯男乃挥饩亍?。
3.怎么活出自我?活出怎樣的自我?
有自己信仰、定力、愛好等?;畛鲎晕?、有自己獨特人格魅力的自我等。而后,教師可適時推薦文章,比如周國平的《擁有自我》,以便讓學生通過次第的系統思考后,在名家有深度、有廣度的思考和有層次的表述中得到思想的洗禮、思維的錘煉。
關鍵詞:易經,八卦園林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這是原始的易。后經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一.八卦的形成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風,兌代表沼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易經》里有詳細的論述。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后來用于占卜。坊間亦用漢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來記八卦符號。
所謂卦,其實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測量太陽位置,從而知季節、記錄勞作規律的手段。卦字的右邊“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豎桿子,右邊那一點是太陽的影子。“卦”字左邊的“圭”字是尺子,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位置。論文寫作,八卦園林。通過長期測量,勞動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種季節規律。所謂八卦,應該是在地之八方測量結果的記錄。論文寫作,八卦園林。所以,八卦是源于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系的理解,是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體現。
《易傳》記錄:“易有太極(宇宙),是生兩儀(天地)。兩儀生四象(四季天象,長日照的夏季為太陽,短日照的冬季為太陰,春為少陽,秋為少陰),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節氣。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真理----道。
二.八卦的發展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三.《易經》的內容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論文寫作,八卦園林。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上日下月為易。論文寫作,八卦園林。“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一是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論文寫作,八卦園林。即“大道至簡是也”;二是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三是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恒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一是《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二是《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兑捉洝返倪@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四.八卦與園林
《園冶》(明)計成著,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該書首先闡述了作者造園的觀點,次而詳細地記述了如何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等10篇。論文寫作,八卦園林?!秷@冶》共三卷,其精髓可歸納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兩名話,這兩名話的精神貫穿于全書。
《長物志》(明)文震亨著,共12卷,它更多地注重于對園林的玩賞,與《園冶》更多地注重于園林的技術性問題正可互為補充。1995年蘇州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向聯合國遞交的文本就將這本著作列為蘇州古代造園理論專著。蘇州園林申報成功,《長物志》的名聲也就大振了。巧合的是文震亨喜愛的或者說擅長的藝術中有兩類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體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即蘇州園林,古琴藝術。
《園冶》與《長物志》兩本偉大的專著在造園思想和原則上是一致的,均突出強調了“因、借、體、宜”原則的重要性;強調造園不是單純地摹仿自然,再現原物,而是要求創作者真實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盡可能做到使遠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約,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鄉,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橫溢,各具特色。如蘇州拙政園,經過造園家的巧妙布置,這一帶原來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環抱,似斷似續,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園林景色,真可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佳作。這與八卦形成過程中,伏羲用的三個對中國人影響很大的方法,即仰視(這是人類獨有的權力)、俯視(宇宙所有的東西在你身上統統能找到)、廣角(看得很周到、想得很周密)是不謀而合的。
總之,《易經》對建筑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筑的典型。傳統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參考文獻
1.[明]計成.園冶
2.[明]文震亨.長物志
3.游泳.園林史(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做夢了,一夜的夢。
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忘記了夢中的很多情節,忘記了里面人物的樣子,只是覺得怕!這些天我都很懶,每天早上賴在床上遲遲不起,朦朦朧朧的想著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似乎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寫,也應該寫寫的可是我總是懶得落筆,只是在頭腦想,很無味的想。
要離開校園的日子已經可以掐著指頭算清楚了,我每天除了完成那些臨時而來的畢業論文和畢業的其他事務外,很少做其他事情,白天就窩在宿舍里,或者聽那些自己永遠也聽不厭的音樂,或者看看很凈化心靈的人生哲學,晚上的時候倒是很喜歡出去,也許僅僅因為貪戀涼爽舒適的夜風!
校園里每天都在發生著讓我一眼看不到的變化,比如那些總是穿著學士服滿校園里跑著照相的畢業生們,那些按時上課的熙熙攘攘的人流,那些按時而來載著老師的班車,那些逃了課早早吃飯的人們,生活表面上總是這么安靜,一切事情似乎都那么孤寂的每天上演著。從紫薇廣場經過的時候看到了對面嶄露雛形的圖書館已經越來越像回事了,白色和墨綠色的裝扮,臧克家題的“圖書館”三個金字讓我們這些沒有機會走進它的畢業生們更加的激動,怎么說也總算是有一面之緣了!
夏天把校園里的花花草草還有各種的樹木都染成了濃重的綠色,偶然一個早起的清晨居然聽到了布谷鳥的聲音,收獲似乎就來了。我幾天里不敢有任何兒女情長,因為汶川的災難讓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極度悲傷之中,每天的廣播,電視,網頁都充滿了災區的消息,人們都在為著這場沒有預兆的災難做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捐款捐物關注新聞互相號召獻愛心等等,整個社會為著災區的人們默哀,就連網站也一樣都成了灰色,郵箱怎們打都打不開,我不敢敘述那些屬于自己的心事,我害怕自己的渺小也會招致人們的惡罵,我知道人們大都永遠在隨著社會的大潮流走,不肯片刻的寧靜,就連獻愛心的事情也做的很形式化了,而我更喜歡那些默默無聞支持災區,為著災區做著實事的人們,災難總是難以避免的,當那些逝去的人們已經離開了我們,我們也開始了各種各樣的祭奠緬懷。
【關鍵詞】莊子寓言;形象性;朦朧性;非邏輯性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5-0021-1.5
《莊子》中自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肚f子》一書,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說理。這三種形式有時融為一體,難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現方式。《莊子》內篇、外篇及雜篇中的許多篇目,都以寓言為文章的主干。寓言在這部文學著作中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因其寓言在全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真剖析莊子寓言的思維特征是探索莊子思維方式的根本途徑,也是理解莊子思維特點的一把鑰匙。以下筆者將分析莊子寓言的思維特點。
一、形象性
寓言是理性的文學產物,它要求表達一定的哲理、教訓或思想,因此,生動性和深刻性的緊密結合時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而這二者又必須完美的融合在一個獨立的本體中。在莊子以前,寓言文學雖已初具規模,但主要還是作為論辯的手段來使用的,起著一種譬喻的功能。而在莊子的寓言中,情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雖然其語言也有抽象的概括和題旨的發揮,但相當多的一部分卻已完全獨立出來,成為直接的寓言文學形式。換言之,莊子寓言不再是表達思想的一個環節,而是思想的直接承擔者。以下就是是從其寓言中對哲理、現實生活的表現中加以說明。
(一)哲理方面
莊子的人生哲學講求無為、順應自然,這種理念內容往往并不是通過理論論證的方式來加以表現的。著名的“佝僂承蜩”雖其用意仍在闡明達生之旨,但已能夠獨立存在。筆者意在強調養神的重要作用,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作為養生之道。這一意蘊的揭示,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段實現的,二者互相滲透,思想在形象中迸射出來。寓言細致地刻畫了佝僂老人的形象。首先,經過了“累二”、“累三”、“累五”三個層次,表現出情節的進展,然后,到達一種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寓言的形象表現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有外貌刻畫、寓言交流、情節過程、行為動作,這一切形成一種完整的結構和氣氛,見出文學手段的豐富性,而思想也就成為形象化的了。
(二)批判現實生活方面
至于莊子以形象化的寓言來反映批判現實生活的內容,那就更多了。莊子生當亂世,眼冷心熱,故其寓言中批判現實的鋒芒是很尖銳的。如“莊周貸粟”一則反映民力已疲,猶處水火,而統治者仍貪婪成性,無動于中,甚至還表現出假仁假義。莊子以其特有的風格,揭開了這種虛偽的面紗。全文大寓言套小寓言,以夸張的手法,豐富的想象,將監河侯和莊周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其場景的變化,人物的轉換,更顯示出奇情異彩,這樣,一幅現實的畫面,也就被形象地勾勒出來。
二、朦朧性
《莊子》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深奧玄妙,具有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邏輯推理來直接表達,不如通過想象和虛構的形象世界來象征暗示?!肚f子》寓言的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奇幻一場變化萬千,具有不可琢磨的朦朧性。筆者將從主題表現和主題內容兩個方面來討論《莊子》寓言朦朧性的特點。
(一)主題表現的朦朧性
黑格爾說:“語言在本質上只是那表示一般的普遍觀念;而人們所指謂的東西卻是特殊者、個別者。因此人們對于自己所指謂的東西,是不能在語言中來說的?!鼻f子的觀點印證了黑格爾的這段話,他認為言不盡意,《秋水篇》中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币虼?,莊子在表達其哲思時并不是直接用語言進行闡述,也不同于其他先秦散文,在文章開頭或結尾提出論點。而是大量運用寓言形式說理,但呈現在莊子寓言的表面含義并非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它的主題具有朦朧性。例如《逍遙游》篇“任公子釣魚”極力描寫魚之大。而“蝸角蠻觸”(《則陽》)曲盡小之情狀。但實際上并非是大小之辯。而是體現逍遙無待的精神狀態。人物之間,物物之間,夢幻與現實之間,萬物齊同,毫無界限,想象奇特恣縱。
(二)主題內容的朦朧性
關于《莊子》寓言的主題無疑是要表達莊子的道學觀念。《莊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又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既是關于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至人的認識境界。莊子人生就是體認“道”的人生?!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精神上沖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入宇宙萬物之間,翱翔于“無何有之鄉”,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生死,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莊子要與有形的天地和無形的神明往來無窮,處于有與無之間,隨順而化,逍遙自在。惚漠無形、變化無常說明道是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它無處不在,卻不見行蹤。以上道的特點說明了道具有朦朧性。
三、非邏輯性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但《莊子》畢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諸子說理文一樣,屬于議論文。只是它的說理不以邏輯推理為主,而是表現出形象恢詭的辯論風格。
(一)逆想
逆想即逆向思維,指有意識地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思維。莊子很善于逆想,與當時流行的觀念意識經常唱反調。比如相互幫助、友愛、關懷、這是一般人所希望的人際關系,也是儒墨諸家倡導的“仁義”之舉。莊子通過逆向思維認為,人所以需要幫助、友愛、關懷,是因為有了困難,人有困難總不如沒有困難好;有困難受幫助反不如沒困難相互忘懷。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師》)莊子憎惡社會上虛偽的仁義,通過逆向思維而編造了這個寓言故事。這種逆想,雖然不合邏輯,但思維的結果卻令人信服,且欽佩其思維的巧妙。
(二)側思
側思也稱側向思維,指從問題的側面尋找答案的思維。解決問題時,按常規邏輯順向思維走不通,逆向思維也不可,那么從側面出擊,換個角度去思維,往往會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莊子很善于側思,常常把一些陷人“死胡同”的問題,用側向思維的方式便輕易的解決了。比如“有用”和“無用”的問題,按照一般人的思維,要么有用,要么無用,二者只能居其一。莊子經過側思告訴我們,“無用”也是“用”,而且有時是大用。例如《莊子》中塑造的“支離疏”的殘廢人,相貌奇丑,又無勞動力。卻因本身的這些特點而躲過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很顯然,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是擺脫常規而換了角度的側向思維。
《莊子》一書的文學價值,不僅由于寓言數量多,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莊子寓言玄虛縹緲,充滿非理性色彩,思維特點的多元化更使其寓言深厚可感,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熱衷傳誦和探討的話題。
【參考文獻】
[1]蔣孔陽.對于形象思維的一些補充意見[J].
[2]張宏生.形象與理念的完美結合——談《莊子》寓言[J].求索,1989(4).
[3]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論文關鍵詞:魯迅,現代主義,復雜性
魯迅與西方現代主義是一個大問題,且前人已有大量論述,但是,大多集中在局部研究上,如魯迅與象征主義,與表現主義,與意識流等等,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從宏觀上去審視他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系,這對全面理解魯迅的思想及文學實踐是有益的。本文將此問題的基本方面作一梳理,希望有益于對魯迅文學的進一步把握。我擬從魯迅的哲學思想和文學實踐兩方面進行描述。
一、西方現代哲學對魯迅哲學思想的影響
當我們從宏觀上審視魯迅與西方時,我們發現,魯迅的文學視野幾乎是和西方思潮同步的。他的眼光一直投射在世界文化思潮的最前沿。魯迅的文化思想形成是在早年留學日本時期,他棄醫從文,開始著述,并大量地翻譯外國文學,出版了《域外小說集》,其早期的五篇論文《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是探尋他思想軌跡的重要資料。綜觀魯迅的思想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其與西方現代主義哲學的復雜聯系:
第一,魯迅的“首在立人”,“張個性而尊精神”的主體論思想和西方現代主義哲學家們一樣是在審視西方現代文明發展弊端的背景下形成的。18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在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和盧梭的啟蒙主義的影響下,天賦人權觀念深入人心,理性、科學、公平、正義、自由等價值觀深入社會歷史各個領域。這些觀念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追尋的目標,構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社會哲學基礎。魯迅同五四一代人一樣承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原則取代“以一意孤臨萬民”,“驅民納諸水火”的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性,但魯迅又以別人的終點為起點,看到十九世紀文明之偏至,他看到“文明無不根舊跡而演來,亦以矯往事而生偏至?!薄叭宋陀^物質世界是趨,而主觀內面精神,乃舍置不一之省?!边M而魯迅認為糾偏的途徑就是“張個人”、重主觀。因此他極力推崇以施諦納、基爾凱廓爾、、尼采、叔本華為代表的“新神思宗”。魯迅抨擊以眾虐獨,滅人之自我的共和體制,主張人必須獨具我見,不和眾囂,這深受個人無政府主義先驅施諦納的“唯一者”思想的影響;而“主我揚己而尊天才”,推崇卓越個人和雄杰,將庸眾和天才對立則受尼采和易卜生的影響。魯迅終其一生堅持對文化精神的看重、堅持對國民性的改造,這是和這種影響分不開的。可以說,“現代哲學先驅極大地影響了魯迅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把個人、主觀性、自由本質、反叛與選擇置于思考的中心,從而魯迅在他批判思想形成之始,就成為一位真正屬于資產階級世紀的‘批判思想家’。具有現代主義的反現代色彩”。
第二、與他的主體論哲學相聯系,伴隨魯迅的孤獨感、死亡、罪、絕望等生命體驗的危機意識是和西方現代主義哲學相通的。由于將人的生命意義同中國令人絕望的現實相聯系,魯迅一生都未擺脫人生的孤獨感、生與死、希望和絕望、黑暗和虛無的困擾。而悲觀主義正是從尼采、基爾凱廓爾到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直至薩特、加繆等現代哲人的哲學基調。魯在1908年翻譯了俄國作家安特萊夫的小說《謾》和《默》。安特萊夫對人生之謎、死忘之謎和個體恐怖、孤獨、憂郁、厭煩、畏懼的追究深深地吸引了魯迅,魯迅對安特萊夫的文學保持了持久的熱情,對其評價甚高,稱“俄國作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如他的創作一般,消融了內面世界和外面表現之差?!卑蔡厝R夫的表現范疇與基爾凱廓爾的“孤獨個體”的哲學精神是一致的。當然,魯迅與西方先驅不同的是,魯的生命體驗始終不是抽象的心理現象,而是根植于他對中國社會解放的思考。
二、文學實踐中的現代主義
魯迅的文學實踐可分為著述和翻譯,這兩方面貫穿魯迅的整個文學生涯,是其進行精神啟蒙的一體兩面。如果說翻譯是“盜火”的話,那么創作就是“放火”。我們考查魯迅的整個文學活動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種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進入魯迅視野,它們或者體現出相應的精神聯系,或者在文學創作中有所吸收和應用。
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是和魯迅文學活動聯系最緊密的現代主義形態。他翻譯的象征主義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安特萊夫的作品外,還有迦爾洵的《四日》,荷蘭作家望-藹覃的《小約翰》,魯迅稱之為“象征寫實的童話”。1924年又譯了日本廚川白村的專著《苦悶的象征》,他引用作者的話說此書的主旨是“生命力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著象征主義的表現法的。”1926年魯迅又翻譯了關于蘇聯象征主義詩人勃洛克的評著《勃洛克論》,魯迅對勃洛克的著名象征主義長詩《十二個》給予高度評價。象征主義以宇宙萬物和人的心態互為象征,一定的景物對應一定的情緒,文學通過變形、夸張創造另一個世界。西方象征主義的先驅是波德萊爾、魏爾倫、馬拉美等,對整個現代文學產生廣泛影響。
象征主義手法在魯迅的創作中有大量的體現?!犊袢巳沼洝分?,他從“狂人”這一形象的心靈中擷取種種狀態,把要表達的思想賦予人物主體,從而獲得禮教吃人的象征性。而狂人日記受安特萊夫的《紅笑》影響,紅笑通過戰爭機器造成的人癲狂,反映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當然,《狂人日記》對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及迦爾洵的《紅花》、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個荒唐人的夢》也有一定借鑒。茅盾當年讀吶喊時說狂人日記“這奇文中冷峻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含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征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另外,長明燈中的“瘋子”、“長明燈”、“吹滅長明燈”“放火”等均有一種象征的意味。而留著安特萊夫式的陰冷的《藥》則更具有象征主義色彩?!兑安荨穭t是象征主義的典范之作。它在構思、手法、作品的內涵方面同波德萊爾的《巴黎的憂郁》極為相似。如“過客”與波氏的“陌生人”都具有孤獨、無歸宿感等特征。魯迅對象征主義的引進和借鑒是有選擇的,魯迅早期翻譯過尼采的《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但魯迅并不喜歡其“超人的茫然”。魯迅推崇的是“象征主義和寫實主義相調和”的廣義的象征主義,他贊頌陀斯妥耶夫斯大林基是“將人的靈魂的深顯于人的”,并認為“是最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又說安特萊夫是“消融了內面世界和外面世界的差異,而現出靈肉一致的境地?!边@些體現了魯迅對外國文學借鑒的獨特視角。
表現主義:
自20年代中期起,魯迅開始密切關注、認真思考西方表現主義。據嚴家炎先生的考證,魯迅大量接觸表現主義是從1924年在北大講授《苦悶的象征》時,此書中廚川應用弗羅伊德和克羅齊的學說,強調藝術是表現,“德國的稱為表現主義的那主義,要之就在于以文藝作品不僅是從外界受來的印象的再現,乃是將蓄在作家的內心的東西,向外面表現出去?!绷硗?,1924年以后,他大量購入表現主義的書,涉及文學理論、戲曲、雕刻、圖案、農民畫等,同時他還譯了日本文藝理論家關于表現主義的一大批文章(分別收在《壁下譯叢》和《譯叢補》中)。而魯十分喜愛的版畫家珂勒惠支正是表現主義畫家。魯迅如此多地關注表現主義表明他有所思考和批判:他看重表現派與時代的聯系,還有它崇主觀、重心靈,以及夸張變形、荒誕怪異、自由靈活的手法。而且這引起他創作思想的變化,強調文藝要與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制造“間離效果”。他在回答郁達夫關于寫第三人稱主人公的心理狀態易使讀者產生不真實的想法時說:“一般幻滅的悲哀,我以為不在假,而在于以假為真?!濒斞咐霉沤耠s揉的方法來制造“間離效果”以擴充藝術的自由度和表現能力。這和表現主義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理論基礎是一致的。而且,魯迅這位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創者寫小說的時間只有7年,而后期的故事新編和雜文的創作雖體裁不同但均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相當自由,沒有“常規”形式的束縛。魯迅大量借用表現主義不能說和他要擺脫有限形式的束縛、自由表達心靈的意愿沒有相通之處。嚴家炎先生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考察《故事新編》的,并稱《故》是表現主義的產物。他歸結為三個特點:首先,《故》在神話、傳說及史實演義中引進某種現代內容和細節,制造反差的滑稽和間離效果。其次,情節內容的荒誕性。如《起死》《鑄劍》。最后,借古代的故事將作者特定的情感、心境、意趣、加以外化和折射。《補天》宣泄五四落潮期的苦悶寂寞;《奔月》抒被青年利用的悲憤;《理水》寄托對實干家的期待和對一些文人憎惡。等等。魯迅把英雄、神、寫成平常人,“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其后來的小說更重“意”的貫注和表達,這和其借重表現主義文學是分不開的。
佛羅伊德主義:
弗羅伊德主義是魯迅較早接觸的現代思潮。有一個著名的細節是他在《故事新編》序言里明確說《補天》“取自弗羅特學說,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緣起”。魯迅接受弗羅伊德主義主要是通過廚川的著作了解的,而廚川的理論又摻雜了柏格森的理論,強調的是一種受文明社會壓抑的生命力,魯迅通過中介了解的并不全面(比如廚川象許多人一樣誤認為弗羅伊德將一切都歸為性),所以魯迅“將弗羅伊德學說中在下意識領域里的‘利比多’去掉了它的性和愛的成分,而變成一種帶有個人主義意味的自求解放的生命力,把它作為文藝的起源。然后又借用弗氏的夢的理論,將之變成一種文學意象,成為‘廣義的象征主義’”。因而李歐梵先生認為《補天》運用弗羅伊德的理論并不成功,“否則他可以從弗氏學說靈感中蘊育出一個真正了不起的《故》-------他可以大膽地把女媧的故事寫成一個中國式的神話?!彼?,雖然魯迅宣稱《補天》是按弗氏理論創作的,但我們應以更客觀的更復雜的眼光去看待。
雖然,魯迅對弗氏的理論的理解并不正宗(其實這正是魯迅“拿來主義”的特點之所在),但是弗羅伊德主義給整個20世紀文藝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其心理分析、潛意識、夢的理論也必然為魯迅關注。在魯迅小說中的許多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影響。如《肥皂》《高老夫子》里的性心理的刻畫,《狂人日記》里的心理意識流,《白光》中陳士誠的幻覺、臆念的描寫等。
《野草》《吶喊》《彷徨》與存在主義:
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從基爾凱廓爾到海德格爾再到薩特、加繆等,他們雖然在許多方面相異,但至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把個人面臨復雜的世界時的感性、情緒、體驗置于中心,從主觀方面找到人的自由的活動以及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礎和原則。
二是在生命的非理性思考過程中,孤獨、寂寞、惶惑、苦悶、死亡、焦慮、絕望等不僅作為生命的伴隨,而且構成生命過程本身。
試觀《野草》,可以看到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某些相似性?!兑安荨分刑幪幊錆M悖論式的命題:“影”彷徨于無地的無歸宿感;人被拋入毫無意義或荒誕的存在之中的荒謬感;“過客”不知道自己是誰,從何來,往何處去,只有“走”;走向墳墓的死亡觀,死亡證明了生命的存在:“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薄霸趧C冽的天空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兑安荨分谐錆M希望與絕望,生和死,幻與真,悲與喜,惶恐------魯迅深刻的絕望來自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及民族狀況的認識,也來自于他對自我與自身否定對象的無法割斷的聯系的驚人洞見。而在《吶喊》、《彷徨》小說中,“荒原意象”正體現了孤獨者對孤獨的深切體驗。狂人之于他生存的世界,瘋子之于吉光屯,連殳之于村人、族人,當覺醒者體會愚昧的“庸眾”和“吃人”的殘酷時,他們內心深處必然彌漫著一種不可抑制的身處荒原的曠野之感。《孤獨者》兩次出現受傷的狼“當深夜中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的描寫,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孤獨正是來自于個體意識的覺醒。由愛生恨,終至復仇,以至于“鑒賞路人的干枯”,“無血的殺戮”。凡此種種,我們仿佛看到了存在主義作家如卡夫卡、加繆筆下的那個荒誕、變形和虛無的世界。其實魯迅的這種“存在哲學”的意義在于:感到傳統、民族、自我負荷著難以寬恕的罪惡,因而以一種絕望的近乎贖罪的態度進行絕望的抗戰。“魯迅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表達的種種情緒是‘在’而‘不屬于’兩個社會(傳統和現代)的歷史中間物的人生體驗。”
限于篇幅,以上只是從宏觀上勾勒了魯迅與現代主義的關系,許多問題均未充分展開。在此我想強調的是,以上將現代主義思潮分開來論述只是為了理清條理,而不能將魯迅的文學活動和現代主義看作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為魯迅的創作活動本身是一個立體的復雜的整體。我們同時要注意到魯迅思想的流變,尤其是后期接受以后他思想中的“變”與“?!?。另外,也不能看成魯迅對現代主義是機械的直接移植,而忽略其中國化特色。我們要充分注意到魯迅對現代西方現代哲學的吸收的歷史基點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國”。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看到一個單面的魯迅。
將眼光從魯迅身上拉遠,從整個20世紀文學來審視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命運,我認為在中國很難找到真正西方意義上的現代主義文學。其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滲透和改造,從而形成廣義上的現代主義。五四時期,除了魯迅外,前期創造社如郭沫若、郁達夫也自覺借鑒現代主義文學;30年代以施蜇存、劉吶歐、穆時英為代表的新感覺派是第一個自覺的現代主義流派。建國后革命現實主義定于一尊,現代主義成了唯恐避之不及之物。直到80年代初,王蒙、高行健等作家才開始嘗試現代主義手法,終于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頗有聲勢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先鋒文學派”,可謂是現代主義的二次登陸。但回首百年文學歷程,魯迅對現代主義的譯介、借鑒和應用顯得是那么突出和深刻——這是耐人尋味的。
注釋:
[1]魯迅:《文化偏至論》
[2]汪暉:《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頁
[3]《魯迅全集》第10卷
[4]魯迅譯《苦悶的象征》
[5]沈雁冰:《讀吶喊》文學周報第91期(1923年10月)
[6]本節參考了嚴家炎《魯迅與表現主義》一文,見《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7]魯迅:《三閑集-怎么寫》
[8]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246頁
[9]同上:第249頁
議論文的語言,要想寫出個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妙用修辭。在議論文中巧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增色不少。例如《那一縷不泯的自豪》,考生在引用王昭君出塞的例子時,就運用比喻手法寫道:“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一朵曼陀羅花燦然開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銀塑,可它的光芒,卻足以使所有金銀黯然失色。”比喻修辭的運用,可以化平淡為神奇,給語言增添鮮明優美的藝術色彩,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簡明平實。在寫作中,要盡量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做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例如,著名作家陳四益在《站著讀與跪著讀》一文的,開頭寫道:“我最怕讀‘圣人’寫的書,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準圣人’談話一樣。老友對晤,促膝談心,是很愜意的事,可以傾聽,可以受教,可以辯難,可以反詰,哪怕爭得臉紅脖子粗,都無礙于友情,因為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同‘圣人’或‘準圣人’談話就不一樣了……”這段文字,運用生活中朋友交談的現象來類比讀書現象,語言平實,使讀者容易接受。
三、旁征博引。引用名言、典故,可以使議論文內容豐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例如,在《暗夜的絕響》一文中,作者這樣寫:“可誰能說得清呢?就像姬昌擺脫不了侮辱,司馬遷回避不了宮刑,蘇軾逃脫不了詩案,都似上帝有意安排一樣,嵇康的死何嘗不是一種超脫,何嘗不是一種將易于腐朽的肉體涅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名人典故的化用,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句式多變。在寫作中,我們可以運用各種靈活的句式,例如長句短句交疊,綜合運用陳述句、疑問句、設句、感嘆句等句式。句式變幻多姿,可以相映成趣。例如《語文詩話》一文這樣寫道:“我想,語文應該是熱愛。沒有一顆對生活熾熱的心,怎會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浪漫?沒有對祖國山水、人文風物的癡迷神往,怎會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拳拳詩情……熱愛生活,熱愛山川風物,更應該熱愛我們自己,愛親,愛友,愛人,便會有詩情,便會有語文?!边@段文字,句式靈活,充滿了節奏感、韻律感,令人賞心悅目。
【學以致用】
淡之美
李國文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從你眼前走過,雖是驚鴻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妝,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風,會給人留下一種純凈的感覺。如果濃妝艷抹的話,除了這個女孩表面上的光麗之外,就不大會產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濃,或許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潤物無聲,容易被人接受。
坡寫西湖,曾經有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但他這首詩所贊美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畫,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種藝術。
在中國畫中,濃得化不開的工筆重彩,毫無疑義是美。但在一張玉版宣上,寥寥數筆便經營出一個意境,當然也是美。前者,統統呈現在你眼前,一覽無余。后者,是一種省略的藝術,墨色有時淡得接近于無。可表面的無,并不等于觀眾眼中的無。作者心中的無,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實是給你留下的想象空間?!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沒畫出來,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畫,多濃重,每一種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現自己,而中國的水墨畫,則以淡見長,能省一筆,決不贅語,所謂“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咖啡是濃的,從色澤到給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以強烈為主調。茶則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龍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種感官的怡悅,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風生的愜意,也非筆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無法加以比較的。
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于淡。強勁持久的興奮,總是會產生負面效應。
人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濃是一種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兩者,因人而異,是不能簡單地以是或非來判斷的,我呢,覺得淡一點,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濃烈人生哲學者,自然是積極主義了;但執恬淡生活觀者,也不能說是消極主義。奮斗者可敬,進取者可欽,所向披靡者可佩,熱烈擁抱生活者可親;但是,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不管你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圍,你就會成為坐標中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必然有著縱向和橫向的聯系。于是,這就構成了家庭、鄰里、單位、社會中的各式各樣繁復的感情關系。
夫妻也好,兒女也好,親戚、朋友也好,鄰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這個坐標系上的點,看得濃一點,你的感情負擔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樣地淡然相處,無昵無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頭上,一旦要給自己畫一張什么圖畫時,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物質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謀取,追求和獲得,大概是與生俱來的。清教徒當然也無必要,但欲望膨脹到無限大,或爭名于朝,爭得于市;或欲壑難填,無有窮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盜名,招搖過市。得則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則大懊喪,大失落。其實,看得淡一點,可為而為之,不可為而不強為之的話,那么得和失,成和敗,就能夠淡然處之,而免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人處在世,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選自《李國文文集》,有刪改)
1.作為議論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
2.根據第十一自然段內容,請分析“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這句話的含義。
答:
關鍵詞:校園文化 人文教育 教育觀念 教育機制
一、校園文化是一種人文社會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具有深遠意義。
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進行宣傳教育,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即知識講座、講演賽、各種征文比賽、讀書工程、體育節、學術講座。發展豐富的社團活動,即大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社團組織,在學校有關部門指導下開展活動。進行心理咨詢、教室宿舍文明活動競賽等。
二、工科高職院校的人文精神現狀
人文社會科學對于現代社會人來說,不但應具備其必要知識,同時應當轉化為個人的社會行為準則,融為個人的生活工作修為。所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文社科知識教育,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以及對大學生的自身成長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高職工科院校辦學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能型的操作型人才。部分工科院校只重視專業學習,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社科知識的培養,導致有些學生綜合素質不高。比如,畢業論文詞不達意、錯別字連篇;學生當中存在許多實際問題:張口臟話、沉溺網絡、逃課游蕩、上課睡覺、考試作弊等現象層出不群。在校院當中各色人等紛紛擾擾,大小汽車進進出出,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商業海報或者廣告,那種在中小學可以聽到的瑯瑯書聲在工科高職院校里卻寥寥無幾。
三、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含義與功能
工科院校較多地強調教育的社會本位功能,長期在狹窄的專業框框內培養人才,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割裂,存在于大學生中的有才無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現象,這就需要在工科高職院校中盡快加強“成人”的人文素質教育。只有學生“成人”了,才有可能“成才”。 “成人”重在思想道德修養,目的是要使他們學會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成人”教育,就是要促使當代大學生成為一個明德尚美、遵紀守法的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變化的人。
在工科院校當中進行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涵意,就是重視做人的道理,以實現精神的升華與靈魂的凈化。人文素質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l)具備人文知識;(2)理解人文思想; (3)遵循人文精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并非是單純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教育。而應當是培養具有高尚理想道德,高度社會責任和充滿人文精神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高職教師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把人類的教育活動追求的理想目標和掌握現代高等技術技能的人才結合起來,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四、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機制和指導思想
高職院校制訂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差,是其教育指導思想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含義,用技術“成才”代替了社會“成人”的教育。工科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于高考的中等偏下生源,是其人文教育低水平起點的先天基礎。工科高職院校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課時分配機制,擠壓了學院人文素質教育長效發展。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科人文教育機制,必須從理順高職教育觀念入手。以培養先“成人”再“成才”為工科高職院校教育的新理念。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只會操作工具的機械型勞動力,而是把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會創新、有社會責任的“活人”。從人的頭腦深處流淌的思想,才是提高社會道德感、責任感的基礎,也是做人做事的理念、原則、方式,是構成人的氣質和人格的內在因素。人文素質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和“人生哲學”。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這才是大學人文教育的真諦。
如何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關鍵是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大學生進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讓大學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三成”教育既是素質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
五、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工科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機制和環境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工科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環境和機制是一個可行設想。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對于學生的人文教育要貫徹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對于新生要側重于說理,使學生不斷融合新的社會行為規范當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則要有彈性的管理,逐步過渡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行為習慣當中。例如晚自習課可以允許學生到圖書館中去看書;也允許學生在課外進行社團活動。開展人文化系列講座:自我成才及學習方法、大學學習生活環境的心理適調、大學生的戀愛等等,是學校投入較小,學生收獲較大,是彌補工科院校教育偏差良方。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而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往往培養者對被培養者的影響非常的重要。因此,每位教職員工都應該自覺擔任起育人的責任,并把這些責任體現到自己的行動中,真正以優良的工作態度、優質的服務質量、言行舉止來影響、教育和引導學生,同時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人文教育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郭耀紅.人文教育是工科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J].中國電力教育,2003(01).
論文摘要:柳永的《樂章集》不僅在藝術成就上遠勝《花間集》,在表現男女、人的意識的初步覺醒上,更寫出了《花間集》所未能表達出的思想。這不僅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更和時代、社會密切相關?!稑氛录返膭撟髫S富了詞這種文學體式所表達的內容。
詞,原是為配合隋唐時期的燕樂而創作的歌詞。因為是合樂的歌詞,所以歷史上它有“曲子詞”的稱謂。從文人音樂活動來說,自漢魏以來相和歌、清商樂的創作,到唐宋采詩填詞人樂的歌曲演唱,都沿用“依曲填詞”的創作方法。唐五代以來,詞這種新興的文學樣式,一直被文人視為言情的藝術,同時也是“詩之余”娛賓遣興的工具。
王灼《碧雞漫志》卷一曰:“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詞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奏,殆不可數?!弊运逄埔詠恚~的創作題材多局限在男歡女愛、羈旅閑愁等凄迷感傷的內容上,詞的風格也顯得輕柔、綺麗、溫婉、細膩。婉約詞一直被奉為正宗。明代徐師在《文體明辨序》中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正?!痹趧撟鲗嵺`上,南唐二主詞以及集溫庭綺、馮延巳等人婉約詞之大成的《花間集》,代表了宋代之前婉約詞的最高成就。他們用委婉含蓄、細密纏綿的表現手法,細膩生動、淋漓盡致地抒寫了男歡女愛、傷感別離、風花雪月等婉約派慣常抒寫的種種情緒,使宋代之前的婉約詞創作達到了。
而把抒情推向極致的,當屬柳永。這位“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柳永《鶴沖天》)且又把填詞作為第一要務、被仁宗皇帝批為“且去填詞”的詞史上聲名最為顯赫的詞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鶴沖天》),以至“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其甚至蜚聲境外,相傳“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鶴林玉露》卷一三)。對于柳永的詞集《樂章集》,歷來褒貶不一。在詞的發展、雅化的過程中,對其俗的一面的認識似乎已成為柳永及其‘樂章集》的定論。尤其是柳永因失望于仕途,把“煙花巷陌……且憊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作為自己傾心的生活,沉溺于青樓妓院、勾欄瓦肆這些社會下層場所,更觸犯了士大夫們的文人風雅。他和那些歌妓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她們創作了大量的詞篇?!啊稑氛录分?,冶游之作居其半,率皆輕浮狠蝶,取譽箏琶。”這也為柳永招來了許多罵名。因其中大多是寫情,故人們常把它和寫情專集《花間集》一比高下。筆者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二者題材的表達手法、抒情角度上作比較,通過比較,相信高下立現。
一、表達方式迥異
《花間集》和《樂章集》都以男女戀情為題材重心,但表達方式迥異。
《花間集》對戀情的抒寫是纏綿、纖柔、婉約的,猶如隔著紗幕,凝望一位羞羞答答、柔柔弱弱的小姑娘。“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鶯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溫庭綺《菩薩蠻》)“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襲枕寒?!?溫庭綺《更漏子》)通過對女子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穿著打扮等可聞、可見、可感的外部形象的描寫以及對女子內在氣質的刻畫,表現女子輕柔、和婉、含蓄的感情?!按呵闈M眼臉紅絹,嬌妒縈“人繞。”(魏承班(訴衷情》)“肌骨細勻紅云軟,嬌羞不肯人鴛裊。”(和凝《臨江仙》)“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摘《菩薩蠻》)……這里的女子“嬌羞”織弱,含蓄不語,以一舉手、一投足、一肇、一笑、一流擬等細微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韻味悠長,含蓄級綿。
而《樂章集》的第一主題卻是男女的直白這一題材在我國文學史上第一次被一個作家如此集中地表現出來,熱情而直率,贏得了當時世人的珍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樂章集》云:“蓋詞本僧弦冶蕩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使人易人,雖頗目俗為病,然好之者終不絕?!币驗榱郎畹哪甏潜彼纬跄杲洕睒s的時期,市民享樂意識膨脹,對男女的要求不再遮遮掩掩。與柔弱的小姑娘似的《花間集》相比,《樂章集》則更像一位成熟而熱情的,對愛的表達直截而熱烈,率真而坦誠《花間集》中很少低級趣味的描寫,雖有“錦帳”、“香裊”之類,也大都是以感傷和哀怨的筆觸寫出;多寫離情、相思,少有歡會之情。而柳詞酷肖敦煌詞,直抒胸臆?!耙咽芫黝?,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愿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為盟誓。今生斷不孤裊被?!?《玉女搖仙佩》)在愛的交流中,《花間集》中的女性無一例外都是嬌羞、柔弱的,被動地等待愛人的追求?!稑氛录防锏呐觿t纏綿而熱烈,勇敢而坦誠,率直而毫不做作,敢于怨恨,也敢于示愛,敢于爭取愛的權利?!跋滴乙簧模撃闱袦I?!?《憶帝京》)“我前生、負你愁煩債。便苦懲難開解?!?《迎春樂》)而且,此中的女子不僅有情且有欲,“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二郎神》)“待伊藥,尤云滯雨,纏繡裊,不與同歡。盡更深,款款問伊,今后敢更無端。”(《錦堂春》)她們潑辣而有自我意識,個個都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情有欲、多層次、多側面的活生生的女人。這在以前的文學作品中是不多見的,尤其在《花間集》中,更是不可能出現的。《樂章集》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說,更可觸、可感,對人性的挖掘也更直接、更深人。
二、抒情角度不同
在《樂章集》里,無論是到勾欄取歡的士大夫,還是在“秦樓楚館”里言歡賣笑的歌妓,都有著豐富的情感,都是作為真實的人存在的。
《花間集》中的抒情大都從女主人公的角度進行。這里的詞境構筑大多是以女子的口吻摹寫物態、抒思,是建立在豐富的藝術想象基礎之上的。想象雖然豐富,但畢竟始終隔了一層,與女性的氣質、心理不盡貼切。事實上它還是以男性的角度“隔”寫女性的心理。另外,《花間集》中的女性在表達自己的時,遮遮掩掩、閃閃躲躲、半吞半吐、欲語還羞,“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裳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綺《更漏子》)“近來心更切,為君思。”(和凝《南歌子》)并且這里的女子獨自一人承擔了相思的重量與煎熬?!笆嵯戳T,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箔《夢江南》)“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馮延巳《渴金門》)女子愛之煎熬、思之苦楚,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女性縱有千種風情,也不會盡情宣泄,她們總是避卻情緒,默默忍受,感情偶有流露,也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對感情、欲望極度地隱忍。而這里的男子,大多以押客的身份出現,顯得寡情薄義,其形象是單薄的,蒼白無力。男女關系在這里明顯是不平衡的:男性高高在上,女性則是低微而渺小的。
而《樂章集》里,相思主要是由男子來演唱的。“追念少年時,正懲風煒,倚香偎暖,嬉游慣。”(《陽臺路》)“磋因循;久作天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便忍把,從前歡會,陡然翻成憂戚?!?《浪淘沙》)“佳人應怪我,別后寡信輕諾?!?《尾犯》)就是面對仕途的選擇,男子也能唱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便是有,舉場消息,待這回,好好憐伊,更不輕離拆”(《征部樂》)。這里的男子與女子,除去押妓與被玩弄的關系外,更深處卻有真情流露?!稑氛录防锏哪凶优c女子同樣是多情的,而且作者把男女分離的原因歸咎于仕途浮名的干擾,把男女情感的相思與封建社會的仕途前程結合起來,從而使《樂章集》中的男女關系有了一些新的社會性質;另外,從人性角度來說,男女主人公的形象都相當豐滿,代表著市民階層的審美意識和感情寄托。特別是,這里的歌妓不再僅僅是作為男子仕宦生涯的調節劑,她們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對薄情郎的怨恨,也敢于直言表達:“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決不隱藏心中所怨;這里的男子也不再僅僅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歌妓的生活,而是與歌妓同命運、共相思,合唱出真摯的愛情來。《花間集》中女子“獨倚望江樓”、“腸斷白萍洲”的畫面,在《樂章集》中疊影而變為男女雙方的鏡頭:“想佳人,妝樓順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懲凝愁?!?《八聲甘州》)變女子的單相思為男女雙方的互相思,使一貫作為被玩弄對象的女子有了獨立的人格。
魯迅先生說:評價一個作家,“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且介亭雜文二卷·題未定草》)。柳永之所以能在《樂章集》中如此率真地表現男女戀情與,并且寫出人的意識的初步覺醒,與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有關。
宋代統治者歷來抑武崇文,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優越地位,因此,柳永才敢在仕途不濟時,以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致力于婉約詞創作,大膽抒發所思所感。柳永大量創作婉約詞之時,正值城市經濟空前繁榮,商業貿易十分發達,宋代已穩步發展了近半個世紀。從宮廷官員到市井小民,都歌舞歡宴,風流蘊藉。都市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階層的活躍?,F代研究者大都認為,宋人比起其他朝代,更注重自然適意的生活情趣,更注重“濃歡無價”的人生哲學。宋初的“杯酒釋兵權”更引發了一代人追求人生的享受,追求生活的情趣,甚而追求感官刺激。生活中已沒有轟轟烈烈,也少了許多豪情壯志,只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傲岸與“懲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的滿足。這是新出現的市民階層人生觀的主要內容。
一、莊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關懷生命。
莊子于《內篇》所述:“夫大塊載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保ㄇf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他所闡述的,無非是陳述一個長于生活者,必也長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個尊重生命,熱戀生命的人,才會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創造更有意義的生命,讓生命充實而有活力。一個漠視生命,厭棄生命的人,斷然不會去尊重生命,關懷生命,只會日復一日地無聊打發生命,甚至去扼殺別的生命。對生命的敬重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是最為高級的價值關懷。一個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堅守,他不會暴殄天物,物喪其性,必然不會敝履紅塵,自了其生。他會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線堅定地走下去。這種情懷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時代尤為珍貴。莊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對人的肯定。
(二)獨立自由,自尊自強。
自由,是人類永遠追求的夢想,是人類的終極性價值和終極追求。獨立為人類最為高貴的品質。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獲得自尊和獲得別人的尊重。這種獨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養生主》中,莊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說道“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蓄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睗娠綦m然在野外求食艱難,“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縛在籠子里,囚籠的生活雖然條件優越,飲食不愁,但失去了獨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嚴,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獨立自尊,也是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健全人格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順應自然,返樸歸真。
莊子崇尚精神自由,把達到獨立無待,絕對自由的“逍遙游”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所謂“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的活動,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即莊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莊子概括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順應自然才能返樸歸真,莊子的“返樸歸真”的理想,意在矯正澆薄浮華,巧詐虛偽的頹風,呼吁保持人自然純樸的本真天性。
(四)和諧沖淡、寬容豁達。
中國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和諧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莊子在《天道》里說:“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也,謂之人樂;與天和者也,謂之天樂?!?然而,現實生活又是充滿著各種矛盾和沖突的。莊子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人不能正確地協調好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將會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將有害于個體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相處時,由于事物的復雜性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差異性,難免產生誤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達大度,寬容諒解,則有利于矛盾的解決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反之則矛盾加劇,人際關系惡化。一個人長期生活于人際關系緊張的環境中,將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會使人格扭曲,甚至為了丁點小事也會使人的行為走極端,產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劇。
二、莊子人文性思想的語文教學實踐
(一)平等對話、合作互動。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沃土。語文教師要轉變職業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態來渲染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新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彼^組織者,即教師必須改變自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傳統偏見,還學生主體地位。所謂引導者,即教師要以思想經驗和學術諸多方面的人生積淀來引導學生成長,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獨攬真理的權威。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是引導學生自我激勵、喚醒、發現和建構的地方,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將教育者的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教育。 轉貼于 這樣的課堂是一個允許,包容,甚至鼓勵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因為探險是人的天性。學生需要在關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護的條件下,才能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探險活動。在這種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發興趣,拓寬視野。
莊子散文蘊涵豐富的人文資源,但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拓展學習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強迫式,而應激發學生興趣,讓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真正收到實效。那么老師的指導是必要的。
第一,指導閱讀范圍。如學習《秋水》(節選)后指導學生讀完整的《秋水》,使學生了解莊子的世界觀,還有學完《庖丁解牛》后要求學習《養生主》等。針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適度拓展學習范圍,擴大學生知識面。
第二,指導學生開展辯論、演講,寫小論文,辦墻報等活動。如學習《逍遙游》后可開展以“從《逍遙游》看莊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莊子”、“《逍遙游》中的自由”為主題的論文評比或者辯論活動,使學生在搜集資料,觀摩評比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寬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莊子散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作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莊子,他以獨特的視角來關注世界,拓寬了人類的視野。他對現實生活的冷靜分析、高度概括,對一些傳統觀念的挑戰和批判對后世影響極深。這些思想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為此,在教學實踐中,以莊子散文陶冶學生性情,提高人文素養時,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莊子散文博奧精深,許多倫理概念十分抽象,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詮釋往往見仁見智、各有側重。我們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時,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區分哪些是正面的、精華的部分,哪些是負面的、糟粕的內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義、相對主義、絕對自由等觀點當然不足為訓,有些還必須批判剔除,但其中還有許多寓言由于蘊涵著前人豐富的經驗,或者是形象驚世駭俗,出人意表,往往帶來更豐富的積極意義,具有極高的價值。如《逍遙游》開篇有關鯤鵬的描寫帶有神異色彩,大鵬形象原本是說明“有待”,但它又遠遠超出了說明“有待”,它更能表現人們向往自由,鄙棄禮俗,一往無前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這個形象客觀上給古今無數讀者帶來了積極向上的藝術享受。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讀后就寫有《大鵬賦》,極力贊美大鵬“雄姿壯觀”,以寄托自己的胸懷。所以,對莊子散文,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其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須清醒認識并力求避免其消極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拓寬視野,沙里淘金。
“新課標”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币虼耍诮虒W實踐中,我們要深入理解并適當拓展,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將閱讀和研究的觸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莊子散文作品上,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課本中《秋水》(節選)部分時,可以適當擴大學習范圍,涉及全篇內容。文字開篇寫河伯因看到黃河水漲而自鳴得意,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來看到大海的浩瀚無邊時,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這則寓言學生很易得到這樣的寓意:宇宙無窮,知識無盡,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沒有窮盡,因此學無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觀天、固步自封、驕傲自滿的認識是十分有害的等等。當然,這些“曲解”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鼓勵的。同時,我們更應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勇于質疑。閱讀了《秋水》篇后,才發現其本意是要通過大(大海)小(黃河)的對比,揭示事物的相對性,闡明“道”的難窮。只有閱讀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個抽象、概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