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村經濟學論文

農村經濟學論文

時間:2022-05-07 06:18: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村經濟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村經濟學論文

第1篇

【參考文獻】

[1]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鄭長德.世界不發達地區開發史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7

參考文獻

[1]王緝慈.我國制造業集群分布現狀及其發展特征.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6):29-33.

[2]魏守華,邵東濤.論中小企業集群的區域營銷.商業研究,2002:113-115.

[3]宋醫生.中國農業生產專業區發展的分類研究[J].臺北農業探索,2004,(l).

[4]劉春玲.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J].創業技術2005,(6).

[5]梁海燕.農村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農村經濟.2005,(6).

[6]劉厚良,全勇.上海金融產業發展的鉆石理論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鉆石理論的演變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華.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08(6):12-16.

[9].高峰,朱景麗,王學真.基于垂直供應鏈的農業產業集群競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巖,孟憲忠.論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的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40-342.

[11].龔學琴,張洪吉,農業產業集群最新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8(18):124-125.

[12]豐立祥.區域生態產業鏈的形成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3]尹慧軍.邯鄲市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9.

[14]王建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15]李建平。岳正華提升我國農業市場競爭優勢分析——基于鉆石波特理論的啟示[J]財貿經濟2004(5)

[16]張建華.產業集群識別標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6)

[17]李廣志.產業集群識別與選擇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東亞,韓國巨.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建業[J].現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寶坻區發展立體種養-實現社會、經濟雙贏.華北日報,2011-11-10.

[20]王大郅.東北郊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1]王昭君,趙破曉.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構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2-74

[22]肖興志,張嫚.產業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農業產業集群識別及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14.8.

參考文獻:

[1]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

第2篇

關鍵詞 牧區; 農業保險; 參保現狀; 建議。

農業生產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極大,本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來減輕農民損失。農業保險是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的基本功能是實現分散農業自然風險和經濟補償,除此之外,它還具有資金融通、儲蓄、防災防損等派生功能,同時也具備一些社會管理的功能[1]。

因此,從宏觀上講,農業保險有助于穩定國家的財政支出,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 從微觀上講,農業保險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效用水平,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有助于農民迅速恢復再生產,這必然會為農業經濟的科學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機制。特別是對民族牧區來說,將大大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保證民族牧區農民快速恢復生產,穩定經濟增長。

然而,我國現階段的農業保險政策尚有不足,農業保險相關體制不夠健全,農民的參保意愿薄弱等問題尤為突出。

筆者通過對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地調查,參考國內外相關資料,對牧區農業保險參保現狀進行概括,調查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同和接受心理,分析農民參保狀況不佳的原因,了解農民參保的困難,為完善我國牧區農業保險體系提出建議。

1 調查樣本情況。

1. 1 研究區概況。

1. 1. 1 興安盟農牧業概況。興安盟屬于少數民族地區,全盟總人口近167 萬,農村牧區人口 113 萬,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大多數,由蒙、漢、滿、朝鮮、回等 22 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萬,占 47%,是全區也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

興安盟農牧業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是世界公認的“最佳養牛帶”和“玉米黃金種植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無霜期為95 ~145 d。畜牧業,草原面積303.4 萬 hm2,其中可利用草場261.2 萬 hm2,年產牧草 31 億 kg 以上。牲畜總頭數保持在 700 萬頭( 只)以上,2008 年達到 789 萬頭(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萬頭( 只) ; 生豬年飼養量 240 萬頭; 牲畜出欄 451.3 萬頭( 只) ; 畜產品產量達到肉類 14.9 萬 t,鮮奶 23 萬 t,毛絨 1. 17 萬 t,禽蛋 1.87 萬 t。全盟建有生豬養殖小區 85 個,奶牛養殖小區21 個,肉牛養殖小區 9 個,肉羊養殖小區 87 個,禽類養殖小區 135 個。全盟畜牧業增加值占農牧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6. 2% ,是內蒙古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2]。

1. 1. 2 興安盟農業保險發展概況。2007 年,興安盟首次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由自治區政府指定安華農業保險公司獨家負責,業務涉及到全盟 6 個旗縣市 ( 局) 的 56 個鄉蘇木鎮,10 個國營農牧場,450 個行政村,受益農戶達14.25萬戶。參保作物主要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積為 23. 67 萬hm2,是全年播種面積的 32%。簽單保費共計達 6 402 萬元。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 25%,自治區財政補貼比例為 50%,保險公司承擔比例為 15%,地方財政和農戶自籌 10%( 農戶每公頃交納保費 30 元) 。

2008 年興安盟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工作順利完成,興安盟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面積達 45. 69 萬 hm2,占各類農作物已播面積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麥、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是能繁母豬和奶牛,覆蓋全盟的 6 個旗縣市和農場局。2009 年興安盟種植業保險參保面積達 76.83 萬 hm2; 財政補貼資金達 1. 41 億元,總保費達2.34 億元。全盟參保農作物理賠面積達 47. 65 萬 hm2,占參保農作物的 62%。2010 年興安盟種植業保險工作做到了應保盡保,各類農作物參保面積達到了 73.69 萬 hm2,占全盟農作物總播面積的70.18%,參保農戶達190 575 戶[2]。

1. 2 數據來源 此次農業保險參保現狀研究的對象是興安盟的參保農戶,主要采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的重點是寶門鎮及其所轄的若干行政村。在調查過程中,一部分問卷在保險公司的營業部門現場隨機選擇顧客進行調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調查的顧客被要求在現場獨立填寫標準問卷,還有一部分問卷到各村做農戶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 份,回收問卷294 份,其中因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問卷 21 份,有效問卷 273 份,有效率達到92. 86% ,其中少數民族比例達到 38. 5% 。

2 調查結果分析。

2. 1 樣本描述統計分析。

樣本農戶基本情況見表 1。由表1 可知,樣本區的農民收入不高,對于農業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同時大部分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響,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認識程度有限,這也直接影響了該地區農業保險的參保程度。

問卷調查發現,在種植業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中,82.1%的農戶選擇干旱,2. 6%的農戶認為是風災,12. 5% 的農戶選擇了病蟲害,19.8%的農戶選擇了洪水。在養殖業面臨主要風險中,20.3%的農戶選擇自然災害,57.3%的農戶選擇價格波動,33.8%的農戶選擇疾病風險。調查還發現,近 5 年有97% 的農戶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農業風險損失,可見該地區是一個農業生產條件不穩定的地區,農業風險類型多樣,特別是水旱災害頻發,給農戶的生產經營造成很大影響。

在不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戶中,認為風險很低沒有必要進行保險的占 20. 3%,認為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化解風險的占32. 4% ,表示依靠國家災害救濟的占 36. 5% ,表示對風險漠不關心的占1.4%,不相信保險的占1.5%。在農業保險的認知調查中,只有大約 6. 2% 的人對農業保險很了解,大約53. 1% 的人選擇了解一點,還有大約 40. 7% 的人對農業保險的相關內容一點不了解。由于我國的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落后,大部分人對農業保險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習慣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對風險有著天然的順從心理,認為農業生產存在風險是正常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考慮過如何降低風險的問題。

在對當地的險種分布的調查中發現,農作物的保險所占的份額最大,達到 82. 1%,養殖畜牧業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農戶認為在目前推行的險種基本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農業險種的設計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戶的切實需要。由于目前在該地區推行的農業保險政策中保費的構成中,政府占絕大多數,農戶只要承擔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風險發生后享受賠償,94. 0% 的參保戶對這一保費的構成表示滿意。

由表 2 可知,農戶對目前的農業保險推廣情況比較滿意。在對不滿意的那部分投保戶的進一步分析可知,農戶認為在保險的理賠過程和受損額度的確定方面存在著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因此,如何規范和落實農業保險的執行過程,全面提高農戶的滿意度是目前影響農戶再參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為研究如何才能使農戶更加信任農業保險、設計了農戶對農業保險信任度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由表 3 可知,農戶對設立專業的維權機構要求最強烈,其次是政府的擔保,說明保險公司應提高保險維權的便捷度,并盡量取得政府的擔保,以確保農民安心投保。

2. 2 農戶參保意愿經濟學分析。

2. 2. 1 農戶是風險規避者。由于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就顯得尤其迫切。但是農業生產的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通過農業保險的形式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從今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此次調查為例,在內蒙古興安盟地區主要的農業生產類型是種植業,由于當地耕地資源豐富,許多農戶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積的土地,這在一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農業災害的損失程度。加之該地區的氣候條件不穩定,提高了農業風險的發生頻率。因此,理論上講,作為風險規避者的農戶在這種條件下便會及積極地尋找合適的風險轉移途徑。但調查發現,農戶卻普遍缺少風險規避意識,72.2%的農戶沒有考慮過轉嫁風險的問題,這一部分群體中大部分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在他們的觀念中還存在著靠天吃飯的觀念,風險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農業保險在推行過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訪調查中筆者還了解到,一部分農民認為一般的災害損失發生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對其投保,即使發生了大的災害損失,自然會有國家救濟。但是應該明確,災害救濟是政府對遇險后的農業經營者提供一種事后、免費的道義救濟,這與農業保險的預防性、有償性截然不同,極易對政府財政的穩定性產生挑戰。同時,在災后的民政救濟中,由于災害發生的突發性。 地方情況的復雜性,民政救濟渠道往往不暢通,導致相當數量的社會有效資源沒有被合理應用,造成大量浪費。此外,也易養成農民的僥幸與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農民的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在農業風險管理中,以農業保險為主,災害救濟為輔,寓救濟于保險之中,從而將震蕩起伏的災害救濟財政消融在連年相對穩定持續的保險補貼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賠付金額,迅速組織生產自救,又能消解災害發生帶來的農村社區緊張、不和諧影響。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社區的和諧與穩定。

另外,風險規避者的家庭收入對其規避行為也有重要影響。所在家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戶,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愿更強;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農戶,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愿也更強。筆者認為,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的家庭相比較其他家庭,其面臨農業生產風險更大,其規避風險的意愿更強;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著實施自我規避農業生產風險的經濟基礎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規避生產風險的經濟的能力比較差。農戶防范農業風險主要包括如圖 1 所示的幾種途徑。

圖1 農戶防范農業風險的方式。

2. 2. 2 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的成本和收益。從調查結果可知,農戶農業保險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寶門鎮為例,當地的參保農戶只需要 150 元/hm2的標準繳納保金,其余的部分由當地政府補貼。因此當地參保農戶都有支付保費的能力。在災害發生后,當地的保險公司會首先和當地基層村委會取得聯系,按照投保戶實際投保標的和受損情況進行補償。在這一過程中,農戶基本上不用通過太繁瑣的過程就可以獲得理賠,且國內推廣農業保險的地區同樣采取這種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農戶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農戶參保意愿的影響因素。

2. 3. 1 農民對保險機構及其產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決策行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獲取的有關決策對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從理論上講,對農業保險及其作用的了解是會影響到農戶的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決策行為,如果決策對象從一般性上講是有利于決策者的,那么只要決策者掌握的信息較為充分,一般會傾向于接受該項決策[3]。由于農業保險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講是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只要農戶對農業保險及其作用了解足夠充分,那么農戶會選擇購買農業保險。

由于農村缺少網絡、報紙、廣告牌等平面宣傳媒體,目前農民對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還主要局限于電視、面對面告知等形式。農民缺少主動了解農業保險產品的渠道,勢必會對農民的農業保險需求產生影響。對于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來說,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個盈利能力較弱的險種。因此,在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效益期望值比較低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很難對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產品進行大量的投入。

同時,保險作為一種無形的服務產品,依靠專門的精算技術確定出來的保費和保額以及其復雜的保單條款使得農民對保險產品的性能和價格難以進行直觀的評估,因而在繳費和理賠時容易產生誤解,發生糾紛。

另外,農業風險存在基本不確定性,人們的主觀預期傾向于不購買保險。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域特點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某些風險的種類也是無法預知的( 例如農民在嘗試新作物、新養殖對象時) ,個體農戶難以對遭遇某種自然災害的概率進行評估,當這種情形出現時,人們通常傾向于認為關于這種不確定性的賭博不利于自己,即認為出現災害的概率并沒有那么高。向農戶提供保險實際上是提供一種彩票方案,并且需要農戶支付保費,因此農戶可能對保險的作用持相當大的懷疑態度,不利于保險的推廣和市場的形成。此外,農戶對保險的賠付可能性也存在懷疑。

2. 3. 2 政策性保險的保障程度偏低,區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險公司在承接農業保險業務時面臨著社會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沖突,因此實際在理賠的過程中普遍采取“廣覆蓋、低保障”的原則確定保險保障水平。以所調查的寶門鎮為例,保險公司原則上以補償承保對象的物化成本為主,以保障農民災后恢復生產為出發點,實行低保額的初始成本保險,即農業保險并不是承保農業的全部產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維持其簡單再生產的成本,農作物一旦遇到災害,以保住生產和經營成本為限。這種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農戶更傾向于通過政府救濟、向親友求助、民間借貸等方式分散風險,而不愿意購買農業保險。

農作物保險費率普遍存在省內“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經營公平性受到廣泛質疑,有些地區由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高,可是卻承擔和災害少發區農戶同樣的保險費率,這讓很少遭受農業風險的農戶內心不平衡,所以拒絕參保。同時這也激化了保險公司與農戶的緊張關系。在調研中也發現,這種保險公司與農戶缺乏直接溝通機制的操作流程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每個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現狹長地帶分布,使得地區處在風口地段,較社區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風災; 有些社區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態,部分土地較周邊地區經常遭遇雹災等等。這些出現在一個社區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災,卻只能得到單一低比例的賠償。村民的多樣化、多層次賠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應。保險公司簡單、粗暴的查勘定損行為不但可能激發投保戶的不滿情緒,而且還會導致大量道德風險的積累,這種經濟行為由于游離于政府的公共服務范圍之外,村級組織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濟降低了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牧區農業基礎較弱,因而尋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強。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主要有旱災、沙塵暴、冰雹、暴發性病蟲害等,有時連續幾年或同一年內幾種自然災害同時或交替發生,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破壞性極大。每到災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財政補貼 + 社會捐助”的方式為農民提供經濟保障,這種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臨災害損失時持有依賴思想。通過保險來分擔風險,需要自己出錢買保險,部分農民存在僥幸心理,不愿花錢買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是一種非必需的服務產品,農民購買保險是為了在發生風險時獲得經濟補償,而政府救濟一定程度上使農民難以主動意識到保險對其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實際意義。也就不會積極地去了解和購買農業保險。是目前影響著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訪談中的一個典型的說法就是“有了國家的救災補貼,還買什么農業保險”。

3 提高牧區農民農業保險參保意愿的政策建議———以興安盟為例。

3. 1 提高農民的保險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務機制 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時刻承擔著自然災害損失的風險,農戶本是風險規避者,而農民本身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多數農民是渴望參與農業保險的。前文提過,收入是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主要制約因素。由于市場需求與消費支付能力的關系,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發達國家農業保險推行中實施的較為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如美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法國的《農業保險法》、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

等。我國現行的《保險法》是不能覆蓋農業保險的,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了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存在隨意性。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推動相關農業法律、政策法規等的修改、完善工作,盡快出臺符合國情的靈活的《農業保險組織實施辦法》,針對農業保險本身、農戶、保險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政府主導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確農業保險中相關群體的相關權利和義務。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組織模式,滿足牧區農民需求 現階段國內外可供選擇的政策性保險制度框架下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組織實施、保險公司模式、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政府補貼農業風險發生的保費以及組建新的政策性保險公司,由政府籌集或參與籌集初始資本和準備金[4]。而若單一采取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財政資金、保險資金的投入、籌集及運用上存在較大難度。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政府支持下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制度模式是現實選擇。該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較低、風險較,而且,政府在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調整政策也比較靈活。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實際,根據農民的接受程度、組織模式的經濟可行性和開展業務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業、農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多比例賠付,選擇符合地情的農業保險模式。可以嘗試在農村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協會,通過協會實現既方便小規模農戶投保,又滿足不同受災保戶多樣性賠付要求的目標[5]。

3. 3 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溝通協調,推動牧區農業保險的發展 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能有效地提高對農民的救濟能力,降低農民的經濟損失,保障農業再生產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到每戶農名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的和諧穩定[6]。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強制力量。因此,首先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加強部門間協作。其次要賦予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農業保險工作職責。建議設置有工作經費的專人負責基層農業保險的工作。最后政府和農業保險公司要加強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地方政府網站等,加強農業保險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點農牧地區、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的宣傳,樹立政府和保險公司的良好信譽和形象,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認知,只有使廣大農民全面認識和真正了解國家對農業政策性保險在民族地區推廣的意圖,讓農民學會學習運用“保險”這一經濟手段轉移風險,才能促進他們積極參加保險,保障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孟春。中國農業保險試點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內蒙古興安盟及興安盟農牧業發展概況[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響小規模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3) :38 -44.

[4]陶樂明,王曉天。 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J]。安徽農學報,2009(5) :23 -24,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南汇区| 溧阳市| 改则县| 隆子县| 肥城市| 呼图壁县| 和平县| 淮安市| 岗巴县| 扶绥县| 嘉黎县| 定西市| 高雄市| 汽车| 广宁县| 渝中区| 廊坊市| 喀喇| 武陟县| 武义县| 东丽区| 沂南县| 普定县| 临沧市| 青海省| 阳谷县| 电白县| 黄平县| 龙胜| 永济市| 徐汇区| 来安县| 乐平市| 错那县| 皮山县| 翁源县| 资源县| 定日县| 梁平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