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12:0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司法所實習自我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雙軌模式;分層遞進式;高職法律事務專業;實踐教學
隨著進入信息時代,對職業教育與職業內涵的深入發展,教育界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無論是“任務導向”“職業能力觀”,還是“關鍵能力-職業能力觀”,對職業能力的理解都不全面,于是,美、德、澳、新加坡等職業教育相繼以不同形式提出了實踐教學的新思維,雙軌制的模式成為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產學結合模式。這種應用型學習由學校和行業共同指導完成。通過合作教育計劃,建起大學與社會更為密切的聯系。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掌握了實產技術或工作本領,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市場上有競爭力。所以,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相應的這種教育模式下所實施的實踐教學方式,如日前所盛行的“項目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情景認知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等,也逐步為法學專業技能的實踐教學所采用,但眾所周知,法律職業相對于其他文科專業是一門專業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專業,如果僅引進一些高職先進理念來解決法學教育當前的困境,顯然是不足取的。
一、當前法學高職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出爐,法學教育再一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報告顯示,所有專業中法學專業成為就業率最低的,連續三年成為被教育部亮紅牌的專業。2014年的司法改革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社會管理創新需要大量法律服務人才,在大量的社會需求下,法學教育輸出的人才依然無法就業,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法學教育對實踐的關注和回應社會的能力非常弱。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嚴重脫節讓我們不得不對當前我們法律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法學教育首先是一種職業性教育。這是由法學這門學科的自身屬性決定的。法學不是通識而是一種專門的職業知識。法律的生命在于運用。表明了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之于法學專業來講,又是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是開展教學的前提性要求。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以學
生為中心組織和開展法律事務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執業能力,探索多樣化的法學實踐教學方式,實現全方位的法學實踐教學,從而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目前擺脫法學教育諸多困境的突破口之一。
二、高職法律事務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高職法學實踐教學重視度還不夠
由于我國高職法學教育起步較晚,法學實踐教學還不夠完善,以至于社會對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存在疑慮,從而導致部分高職對法學實踐技能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國的高職法學教育存在各種弊病,如現場實習走馬觀花、實驗實訓敷衍了事。畢業報告成為形式。從而導致高職法學教育與社會法治需求嚴重脫節。
隨著黨的十八屆四中的全會再次重啟了“依法治國”方略,全社會對法治的需求呈幾何倍數的增長,高職法學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而法學實踐教學是法學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高職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對法學實踐教學概念的正確理解和解讀是貫徹落實實踐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在現實法學教學中,很多法律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對法學實踐教學的理解較為偏頗,認為法學是文科類學科,根本無法按照理工科類學科來進行實踐教學,或者認為實踐教學就僅僅是一種實訓、實習等簡單的技能培訓,對其內涵的認識非常模糊,從而阻礙了法學實踐教學的發展和順利開展。
(二)法學課程教學目標和法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
法學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各專業目標定位過泛和過分統一,缺乏針對性,課程體系、課程模塊與培養目標不對應,無法實現培養目標。培養的畢業生能力如何社會的認可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社會的需求是我們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進行準確的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三)實驗室與實訓基地管理機制滯后
近年來,隨著高職法學教育的發展,不少高職政法院校在建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許多實驗室,各種實訓基地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但是,由于近些年來高校擴招,實驗室儀器設備及實訓基地數量與眾多的高職生人數相比明顯不足而且許多實訓基地的建設往往只是掛了一個牌,無法正常安排或滿足學生現場實習要求,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制度上加強對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管理。
(四)缺乏強有力的法學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在引進人才方面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引進的青年法學教師普遍缺乏現場實踐經驗,沒有工作經歷,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能全方位地為學生傳輸實踐經驗,而那些具有豐富現場工作經歷或科研經驗的教師往往無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實踐教學中,導致高職院校缺乏強有力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三、“雙軌模式分層遞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內涵
“雙軌模式”即把校內實訓場所和校外實踐基地有機地緊密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做中學”和“學中做”掌握專業人才培養崗位的職業能力。“分層遞進”即崗位的認知性階段、崗位的模M階段、崗位的提升階段,由于這三個層次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和遞進關系,故將這種教學模式稱為遞進式教學模式。
由于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隸屬司法廳,因此我們法律事務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由司法行政機關或當地政府部門與學院共同組建、共同領導、共同管理。在我們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選拔一些專家與學院派出的指導教師一起對學生進行指導,共同參與法律服務。所謂“雙軌模式下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即學院與司法局進行合作共同建立以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為基礎的基層教學服務基地和法律服務教學基地,專業教學過程通過校內外的交替式學習與服務展開,學生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獲取專業實踐技能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實現專業學習與服務基層法治建設的融合。
采取“雙軌模式下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是針對我國法治建設現狀,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基層法律職業崗位,以校局合作為中心,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學生認知規律、基層法律職業生涯發展軌跡,按學期逐步實施實踐教學、實訓教學、實戰教學,從引導性的體驗,到指導性的訓練,再到實際崗位的自我歷練,是一個階梯式成長發展的過程,其具體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四、雙軌模式下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機制
學生在三年修業年限的六個學期中,前二學期在校內學習人文素養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開展課程實訓,掌握法律基礎知識,為法律事務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四學期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教學練戰,主要是在基層司法所通過法律咨詢、法律宣傳、為社會弱勢群體免贊提供法律援助等工作任務訓練過程,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體驗崗位能力要求,基本實現真案真做:第五學期回到校內在進行專業技能知識的講授的同時,結合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律師事務所開展綜合實訓,通過案例教學、模擬訓練、診所式教學,解決頂崗實習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法律事務處理的核心能力;第六學期在實踐教學基地及其他實踐教學場所畢業實習,通過糾紛調解、訴訟、參與綜合治理、企業法務處理等工作任務訓練過程,全面提升法律服務能力,完全實現真案真做。
我們學院法律事務專業的教學過程通過校內校外的交替式學習與服務展開,學生在校外教學基地不僅獲取專業實踐技能,同時也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實現服務專業教學與服務基層法治建設的融合(如圖2,表1所示)
此外,我們還通過業務進修、行業鍛煉、職業培訓等方式,強化教師的實踐技能,他們在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的同時,還帶領學生為司法行政部門、社區等基層單位提供法律服務。
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法律事務專業提出的“雙軌模式下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符合我們現代高職教育理念,突出了我們專業的特色,走出了一條適合高職法律事務專業生存和發展的新路子。為了全面了解我院法律事務專業現狀,我系專門在2014年聘請了麥可思團隊對本專業的2011―2013屆各100位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麥可思調查報告的結論,我們看出大部分畢業生就業感受較好,專業培養目標達成效果較為明顯。本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期待吻合度、就業現狀滿意度均高于全國高職院校同專業同項指標,從畢業生自身感受角度反映就業質量較好,實際工作與主觀期待契合程度較高;同時該專業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與全國高職院校同專業相比優勢較高,說明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效果較為明顯。另外,本專業超過半數畢業生在四川、重慶就業,主要服務于司法、執法部門(公檢法),受雇于警察、文員等職位。可見,專業培養為本地區的政府司法、執法部門輸送了較多法律類專業人才。最后,本專業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滿意度均較高,與本校平均水平相比均具有優勢,說明畢業生在校體驗良好,對母校整體認可程度較高,有利于校友關系的維護以及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推進,也為本專業的長遠發展創造了良好前提條件。
綜上所述,這一模式的構建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地方法治建設,已發揮了品牌效益和社會效應,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得到了司法廳、所在地的行業部門的高度贊許,同時也在省內高職法律類專業的建設中發揮了引領作用。隨著我們學院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深入,這一培養模式的內涵將不斷得到充實,運行機制將不斷加以完善,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我們下一步后示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沈士德.美國社區學院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0 (05):73-75.
[2]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劉穎,馬春榮,王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高職實踐教學模式[J].遼寧高職學報,2009 (11): 55-57.
[4]魏曉鋒,張敏珠,顧月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 (01): 92-95.
[5]吳雄彪,花有清,鄭一平.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與質量評價[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03): 47-50.
[6]羅會源,朱求學.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現狀及改革探研[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 (S1): 234-236.
[7]馮丹,何同林?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 (08):11.
[8]崔世民.職業教育學概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9]朱方來,譚屬春.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 (10): 40-42.
[10]程顯吉.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 (06): 153-154.
[11]王媛.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08.
[12王平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3]董發勤,彭簦晏斌.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 (S1): 276-278.
[14]萬軍.基于"雙證書”制度高職數控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0 (01): 85-89.
[15]李堅利.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03(2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