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無土栽培

無土栽培

時間:2023-01-03 02:13: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土栽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主要利用現有的節能日光溫室進行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溫室內還需安裝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主要包括栽培槽、栽培基質和灌水設施等。

1、栽培槽 溫室內北邊留80cm做走道,南邊余30cm,用磚壘成內徑寬48cm的南北向栽培槽,槽邊框高24cm(平放4層磚),槽距72cm;或按48 cm寬在地上挖深 12cm的槽,邊上壘2層磚成半地下式栽培槽。為防止滲漏并使基質與土壤隔離,槽基部鋪一層0.1 mm厚塑料薄膜,膜邊用最上層的磚壓緊即可。膜上鋪3 cm厚的潔凈河沙、沙上鋪一層紡織袋,袋上填栽培基質。

2、灌水設施 應具備自來水設施或建水位差1.5m的蓄水池,以單個棚室建成獨立的灌水系統。除外管道用金屬管,棚室內主管道及栽培槽內的滴灌帶均可用塑料管。槽內鋪滴灌帶1-2根,并在滴灌帶上履一層 0.1 mm厚的窄塑料薄膜,以防止滴灌水外噴。

3、栽培基質 有機基質的原料可用玉米秸、菇渣、鋸末等,使用前15天基質堆 20-25 cm厚,噴濕蓋膜以消毒滅菌,并加入一定量的無機物,如沙、爐渣等。北京市混合基質采用煤矸石、鋸末:玉米秸為1:2:20 1立方米基質中再加入2kg有機無土栽培專用肥,10kg消毒雞糞,混勻后即可填槽。每茬作物收獲后可進行基質消毒,基質更新年限一般為3-5年。

二、實施無土育苗

采用卡魯索、毛粉802進行有機無土栽培,兩品種均表現出了較好的耐低溫、弱光性和豐產、抗病性強的優點。9月28日進行浸種催芽,當大部分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為育出高質量的無病蟲健壯幼苗,應采用人工無土穴盤育苗法。即先按草炭:蛭石為 3:1配好基質,1立方米基質中再加入5 kg消毒雞糞和0.5 kg蛭石復合肥,混勻后填入 72孔吸塑盤,每孔播發芽種子一粒,上覆蛭石1 cm,盤下用塑料薄膜與土壤隔開。出苗前溫度保持25-30℃;出苗后溫度白天22- 25℃,夜間10-15℃,苗盤保持濕潤。約30天,苗3-4片真葉即可出盤定植。

三、定植

番茄定植前先將基質翻勻整平,每個栽培槽內的基質進行大水漫灌,使基質充分吸水,水滲后番茄按每槽2行調角扒坑定植,基質略高于苗坨;株距30cm,每666.7m2定植 3 000株。栽后輕澆,以利基質與番茄根系密接。

四、定植后的栽培管理技術

1、肥水管理番茄有機無土栽培時,澆水宜根據植株的形態,外界氣候等情況進行。一般定植后5天澆一水,保持根際基質濕潤,不可使植株過旺徒長,也不能控成“小老苗”。坐果后勤澆,一般晴天上午、下午各澆一次,時間均為15-20min;陰天可視具體情況少澆或不澆。

追肥一般在定植后20天開始,此后每隔 10天追一次肥,每次每株追專用肥10—15g;坐果后7天追一次肥,每次每株25Z。肥料均勻撒在離根5cm處,即可隨滴灌水滲入基質;也可將肥料摻人基質,不可接觸根部,以免發生肥害損傷植株。針對溫室內二氧化碳氣體虧缺的實際,可于棚室內進行二氧化碳氣體追肥,以增強番茄的抗逆性,提高產量。

2、溫度、光照管理番茄定植后,溫度應保持白天22-25℃,夜間10—15℃;坐果后提高溫度,保持白天25-28℃,夜間12℃左右。深冬季節室溫可短時達到30℃,不可通大風降溫,以防夜溫過低。嚴冬過后,恢復正常溫度管理。

番茄喜光性強,在整個栽培期間,只要保證正常的室溫;不過分降低室內溫度,應早拉晚放草苫,盡量讓植株多見光。

3、吊蔓與整枝打杈 番茄6-7片葉時,每株用一根聚丙烯塑料繩吊蔓,繩上部固定在棚架鐵絲上下部系存莖某部,莖菖與吊繩相互纏繞,保持直立生長。北京市晚熟番茄品種越冬栽培時用單干整枝,即只保留主軸生長結果,摘除全部葉腋內的側枝。為保證植體生長健壯,打杈應在側枝10—15cm長時進行。

4、保花保果與疏果 番茄溫室栽培中,濕度大,溫度低,不易受精結果。可于早晨 7—9時,用10—15 mg/kg的2,4—D或25- 35mg/kg的番茄靈蘸花,以提高坐果率。為確保果大質優,均勻一致,每穗果應保留3—4個,其余畸形花果,小花果及時疏除,以免消耗養分。

五、采收

第2篇

適合無土栽培的有:

1、龜背竹:從原理上講,龜背竹能產生氣生根,是非常適合無土栽培的。

2、米蘭: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稍耐陰,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為最好,適合無土栽培。

3、君子蘭:忌強光,為半陰性植物,喜涼爽,忌高溫。適合無土栽培。

4、茶花:培植土要偏酸性,并要求較好的透氣性。透氣性強,適合無土栽培。

5、月季:性喜陽光充足和溫暖濕潤的氣候,喜歡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根據月季生長習性,我們用細砂、鋸末、苔蘚等不同介質制作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

除此外,還有茉莉、杜鵑、金桔、萬年青、紫羅蘭、蝴蝶蘭、倒掛金鐘、五針松、喜樹蕉、橡膠榕等均適合無土栽培。無土栽培可使植株生長迅速、健壯,開花多而早、大而香,且抗寒耐暑,病蟲害少。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無土栽培作為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是生產優質無公害蔬菜的重要途徑。西芹無土栽培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經過三年的試驗,總結出了日光溫室西芹深液流高效栽培技術,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栽培設施

栽培設施主要由日光溫室、栽培床、分苗床及供液系統組成。

1、栽培床用磚或硬質塑料制成長20米,寬1米,深10厘米的槽,槽上蓋2厘米厚的高密聚苯板,板上按20×20厘米打直徑2厘米的定植孔。

2、分苗床同栽培床作成長10米、寬1米、深5厘米的槽,聚苯板上按50×5厘米打直徑24厘米的分苗孔。

3、供液系統由貯液池、水泵、輸液管、回液管及自動控制系統組成。供液系統和栽培床、分苗床共同構成整個循環系統。

二、栽培技術

1、育苗。選用美國進口的高優它或文圖拉西芹,7月上中旬播種育苗,先將種子在清水浸泡12~14小時,淘洗干凈后用濕紗布包好淋去水分,埋入濕蛭石中催芽,保持溫度20℃左右,當種子50%露白時即可播種,苗床用蛭石作成寬1.5米、長20米、厚5米的畦,也可用育苗盤育苗,每畝用種50克。

2、分苗。西芹出苗后加強肥水管理,培育壯苗,當西芹長到2~3片真葉時將苗用無紡布固定到定植杯中,先在分苗床內鋪上黑色地膜,內充3厘米深1/4標準濃度營養液,蓋上聚苯板,把西芹定植到分苗床上,3天換1次營養液,保證充足養分,促幼苗生長。

3、營養液配方及管理。根據我處水質和西芹的營養需求,采用配方:Ca(NO3)2·4H2O58O毫克/升,MgSO4·7H2O240毫克/升,NH4H2PO4228毫克/升,KNO3630毫克/升,鐵和微量元素常規用量。西芹不同生長階段采用不同濃度營養液,分苗床內用1/4標準濃度,EC值約為1.10ms/厘米,定植后10天用1/2標準濃度營養液,EC值約為1.40ms/厘米,10~30天用3/4標準濃度,EC值約為1.8ms/厘米,30天后用標準濃度。EC值為2.2ms/厘米。營養液每天進行循環,早8:00~晚18:00點,每小時供液20米in,自由控儀控制,栽培床內液深維持在5厘米,每天測定營養液和EC值,及時補充母液進行調節,使其濃度保持穩定,每月更換新液。

4、定植后管理。9月上旬,當西芹長到5~6片真葉時,定植到栽培床上。室溫白天控制在20~25℃,夜間8~10℃,溫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70~85%,注意通風透光,保持室內清潔衛生。霜前外界夜溫降到5℃以下時蓋棚膜,冬季通過蓋草簾和放風調節溫濕度。后期注意疏除老葉。整個生長季節病蟲害較少發生,注意防治蚜蟲,西芹斑枯病和疫病。如科學管理,一般90天即可采收上市。

第4篇

栽培槽建造

栽培槽選用外觀效果較好的聚苯板建造。栽培槽頂部寬40 cm,垂直高度為25 cm,底部呈5 cm深的楔形,槽長按照溫室長度安置。

栽培基質

底部楔形處鋪陶粒以利于多余水份的散失和氣體的貯存,陶粒上裝入草炭、蛭石、珍珠巖配制的栽培基質,按照體積比混合均勻,其配比為草炭:蛭石:珍珠巖=3:1:0.5。混配后的基質EC值為1.65 ms/cm,pH值為7.26。

展示品種

展示品種共計128 個,其中櫻桃番茄22 個品種,大番茄106 個品種,包括58 個粉果品種和48 個紅果品種。

精細化管理技術

育苗

采用72孔穴盤進行育苗,育苗基質按照體積比配制,其配方為:草炭+蛭石+珍珠巖+牛糞=3:1:1:1。參展品種于2013年12月17日播種,播種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5 ℃左右,夜間13~16 ℃。根據秧苗長勢采用EC值1.63 ms/cm、pH值6.5的營養液進行澆灌。其營養液配方參見表1。

定植

秧苗長至6 片真葉,于2014年2月16日定植到栽培槽,槽內定植2行,株距40 cm,溫室內定植株數總計14464 株。

定植后管理

植株調整 參展品種均采用單桿整枝,當植株長到50cm時開始進行吊蔓,生長期內及時打掉側枝,并進行兩次打老葉作業,以利于通風透光,防止病害發生。

摘心 每株留5穗果,在最上部花序上留2片真葉,將生長點掐去。

保花保果與疏花疏果 采用防落素處理花序。大果型番茄每穗留3~4個果,對畸形果和坐果過多的,及時采取了疏果措施。櫻桃番茄不進行疏果。

營養液管理 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調整營養液配方(參見表2),定植前用EC值2.43 ms/cm營養液澆透基質,定植后降低營養液濃度,改用EC值2.24ms/cm營養液澆灌,當第一穗果核桃大時,增加各元素用量,促進果實膨大,第一穗果進入轉色期改用EC值2.07 ms/cm營養液澆灌。根據植株長勢和氣候情況每日或隔日澆一次營養液,定植初期每株每次澆液量掌握在300 mL左右,隨著植株長大,蒸騰作用增強,逐漸加大澆液量,且營養液濃度也逐漸增加。從定植到5月28日14464株總計澆液量為700.4噸,平均每株每日澆液量為532 mL。基質理化性檢測列入表3,表明番茄生長前期其根際EC值處于較低狀態,EC值在2 ms/cm 左右,隨著營養液濃度的增加,番茄生長中期其根際EC值逐漸升高,EC值達到3 ms/cm 左右,番茄生長后期降低營養液濃度,其根際EC值隨之降低。pH值維持在6~6.7范圍。

氣溫管理 定植后一周內提高室內溫度,促進緩苗。白天室溫控制在30℃左右,夜間室溫保持在18~20 ℃。緩苗后白天室溫控制在25~28 ℃,夜間室溫保持在15 ℃左右。

第5篇

論文摘要:無土栽培是一種用營養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質的栽培新技術,這種營養液可滿足作物整個生命周期對水分、養分、氧氣及溫度的需求。簡述了國外無土栽培的概況,介紹了中國無土栽培的發展,現狀,并對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為推進中國無土栽培技術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無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環境取代了土壤環境,可有效解決傳統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養分的供應矛盾,使作物根系處于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從而充分發揮作物的增產潛力。目前,世界上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0多個,由于其栽培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發展,應用范圍和栽培面積也不斷擴大,經營與技術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實現了集約化、工廠化生產,達到了優質、高產、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國外無土栽培的發展概況

在設施農業中,無土栽培正在改變著傳統種植方式,成為飛速發展的新興學科。實踐證明,無土栽培具有節水、節能、省工、省肥、減少環境污染、防止連作障礙、產品無污染及高產高效等一系列特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就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產蔬菜供應部隊。到20世紀60年代無土栽培技術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70年代后,出現了營養液膜技術(NFT),生產成本有所下降,后來又出現多種人工基質。其中巖棉的應用較廣,發展迅速。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無土栽培商業化生產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區,主要栽培作物有黃瓜、番茄等蔬菜,無土栽培面積超過2000hm2。荷蘭是無土栽培最發達的國家,其無土栽培面積達4000hm2,有64%的溫室都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日本也是無土栽培較發達的國家,其無土栽培以巖棉培和NFT為主,無土栽培面積約300hm2。現在世界上商業性無土栽培是以基質栽培為主。荷蘭的基質栽培占無土栽培總面積的90%以上,法國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種循環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時基質栽培面積占50%左右。

世界各國采用無土栽培主要生產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歐盟國家溫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產中,已有80%采用無土栽培方式。歐盟規定。2010年之前該組織所有成員國的溫室必須采用無土栽培。產量高是無土栽培的最大特點,世界上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其番茄產量可以達到45~55kg/m2,黃瓜產量達到50~70kg/m2。為此,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采用計算機實施自動測量和自動控制,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可以較好的保護環境,生產出綠色食品。近年,發達國家又采用了專家系統的最新技術,應用知識工程總結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使其規范化、系統化,形成專家系統軟件,它可以完成與專家水平相當的咨詢工作,并可為用戶提供建議和決策。

目前,世界上的無土栽培技術發展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高投資、高技術、高效益類型,如荷蘭、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以色列及丹麥等發達國家,無土栽培生產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其溫室環境、營養液調配、生產程序控制完全由計算機調控,實現一條龍的工廠化生產,實現了產品周年供應,產值高經濟效益顯著。另一種趨勢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根據本國的國情和經濟技術條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馬。手工操作,采用簡易的設備。這些國家發展無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環境、節約用水和土地資源,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國無土栽培的發展現狀

我國無土栽培的歷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種菜和盆里養水仙等都是原始的無土栽培。但我國開展無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時間比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山東農業大學首先開始無土栽培生產試驗,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從國外引進溫室及無土栽培設施相繼投產。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蔬菜生產已經從過去的單純追求高產向高產、優質方向發展,人們需求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形勢下無土栽培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迅速從研究階段進入生產階段。據資料統計,1985年全國無土栽培的面積只有7hm2,1990年增長到15hm2。1995年全國無土栽培的面積發展到50hm2,2000年全國無土栽培的面積達100hm2左右,2005年我國無土栽培的總面積約為315hm2。近幾年,我國無土栽培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無土栽培的面積和栽培技術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國從事無土栽培技術研究的部門和單位約50多個。除研制不同類型的栽培裝置外,重點研究營養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質培的配套技術,并在全國普及推廣,使我國的無土栽培從實驗研究階段進入商品化生產時期,獲得一批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高新技術,使國外的先進實用技術實現國產化。無土栽培的植物也擴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種,但絕大部分用于蔬菜生產。

我國無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質培和水培兩種:

(1)固體基質培。主要是有機生態型基質培,還有基質袋培、立體培、巖棉培等形式。使用固體基質的營養液栽培具有性能穩定、設備簡單、投資少、管理容易及不易傳染根系病害等優點。近期使用的基質主要有巖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巖及鋸木屑等。現已證明,巖棉和泥炭是較好的基質,但我國的農用巖棉尚在試用階段。多數靠進口,成本較高。巖棉是一種用多種巖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巖漿,然后噴成絲狀,冷卻后稍微壓縮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體基質,因巖棉制作過程是在高溫條件下進行的,故經過高溫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機物。

(2)水培。目前以營養液膜技術(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術(FCH)兩種為主。營養液膜技術(NFT)的特點是循環供液的液流呈膜狀,僅以數毫米厚的淺液流流經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墊底部接觸淺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濕氣中吸氧,較好地解決了根系吸水與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淺、液溫不穩定、一旦停電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際環境穩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發展。浮板毛管水培技術(FCH)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于“八五”期間研制開發,應用分根法的特點在栽培槽中設置濕氈分根裝置,既解決了根系水氣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營養液,不怕短期停電(24h以上),根際環境穩定。易于調控(冬季于栽培床內鋪電熱線加溫,夏天鋪設塑料軟管通深井水降溫)。3我國無土栽培的發展趨勢

無土栽培具有十分誘人的廣闊前景,但其技術要求嚴、設施裝備投入高,受我國生產、消費、資金、技術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發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國外的生產模式。應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研究試驗,在推廣應用中走出一條實用可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無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無土栽培技術

由于自然資源、生產技術、市場環境等因素千差萬別,因此各地不能全盤照搬國外或其他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質的選擇,應在試驗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利用本地資源:營養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質、化肥種類等的不同,做出靈活調整;還應根據各地區消費習慣及氣候特點,選擇無土栽培的作物種類。總體看,南方以廣東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為主:東南沿海長江流域以江浙滬為代表,以浮板毛管、營養液膜技術為主;北方廣大地區由于水質硬度較高,水培難度較大。以基質栽培為主;無土栽培面積最大的新疆戈壁灘。主要推廣魯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術。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建立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無土栽培技術體系。

3.2大力發展立體栽培模式

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4,但耕地面積僅為世界總耕地面積的1/7,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國是水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被列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農業每年缺水約300億m3。要使我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不斷提高有限土地面積的生產效率,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據研究,立體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間和太陽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3倍。為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益,我國要加強立體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發展立體栽培技術。

3.3簡化技術,循序漸進

無土栽培作為一項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涉及的范圍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蟲害控制、農業工程及自動化控制等多個學科,其技術難度、管理的復雜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農民所掌握,推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各地農技推廣或科研部門把特定的無土栽培技術總結、制定成簡便易行的操作步驟,而農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適宜當地某種作物的某種無土栽培方式所需的營養液,農民只需購回特定的專用復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時間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營養物質即可。先試驗性探索,再大規模投入生產應用,使無土栽培技術的管理和操作均有類似的“指導”可循。同時還要對農民進行有關的技術培訓,提高其現代農業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無土栽培技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多使用專用設施和設備,如成型的各種栽培槽、商品化基質、營養液的自動監控及管理系統等,這些設施設備費用約為170元/m2,這在我國許多地區是不現實的。在發展無土栽培時應考慮成本的投入、技術力量及其他社會條件。因此,通過諸多方法和技術避開高投入問題是推廣無土栽培技術的關鍵。無土栽培的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就地取材,篩選出各種無土栽培設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進行嘗試,增強無土栽培技術的實用性。如用爐渣、鋸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質,用各種水泥、磚、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較好的效果。

3.5發展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

第6篇

蕹菜又叫空心菜、通心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空心,蔓生。博白蕹菜是博白的特產鮮菜,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其以鮮、脆、嫩著稱,遠銷區內外,作湯清淡可口,被譽為“青龍過海”,是人們最喜愛的素食湯菜之一[1]。20世紀90年代初空運進入美國市場,價格每1 kg高達3.82美元,轟動一時。隨著市場的需求,博白蕹菜已發展成為地方特色名菜,種植面積逐年遞增,近3年平均年種植面積均達133.4 hm2,年產量超1 000萬 kg。

博白蕹菜性喜高溫多濕環境。種子萌發需15℃以上;種藤腋芽萌發初期須保持在30℃以上;耐35~40℃,高溫條件下蔓葉生長旺盛,采摘間隔時間短;不耐低溫,15℃以下蔓葉生長緩慢,10℃以下蔓葉生長停止,遇霜莖葉即枯死。

博白蕹菜主要以露天水田栽培,因受自然氣候和環境條件影響較大,只能選擇季節性栽培,無法滿足市場對博白蕹菜的大量需求。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質,不用傳統營養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機固態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是我國自主研制開發的一項低成本、高效益的實用農業高新技術,操作方法簡單,具有綠色、環保、無公害等特點[2,3]。該技術是實現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我國設施農業特別是設施蔬菜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4~6]。本文通過開展博白蕹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為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實踐依據。

1 材料準備

1.1 建栽培槽

以水泥沙漿、磚頭為材料建栽培槽,槽高30 cm、槽寬40 cm,槽長5 m,槽距60 cm,南北走向,槽底鋪一層0.1 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隔離土壤,防止土壤傳染病蟲害。每個栽培槽的一端安裝一個供水閥門,與大棚內的自來水管道連接以便于澆灌用水。

1.2 制作基質

用菇渣或鋸末、爐渣按1∶(1.0~1.5)的比例混合,1 m3混合基質中再加入經消毒液膨化處理的雞糞10 kg、復合肥2 kg。也可用細砂、草炭、蛭石、有機肥按2∶1∶1∶2比例混合配成復合基質,有機肥以腐熟雞糞、豬糞為主。

1.3 裝槽蓋膜

先在槽中填約5 cm厚的細砂或粗爐渣以利于排水,再在其上鋪1層廢舊編織袋作為隔離墊以盡可能阻止植物根系伸入底部排水層中。然后在編織袋上裝填栽培基質,裝滿整個栽培槽,整平,大水淋透基質。待水分完全下滲后,再覆蓋薄膜10~15天,便于肥料充分分解。

2 播種

2.1 浸種催芽

50~60℃熱水浸種30 min后,清水浸種24 h,撈出洗凈,在30℃恒溫箱中催芽。期間每天用溫水沖洗1次,5~7天后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2.2 育苗用穴盤及基質準備

博白蕹菜育苗用的穴盤,一般選用72孔或128孔。選用比重小、保水透氣性好的基質作為育苗基質,如草炭、蛭石等,草炭、蛭石、腐熟有機肥按2∶1∶1比例配制。

2.3 播種

將催好芽的蕹菜種子均勻撒播在裝有基質的育苗盤上,然后覆蓋1層薄蛭石,澆透水,并用薄膜覆蓋保濕,出苗后,及時揭除薄膜,保持通風透光。

2.4 苗床管理

博白蕹菜喜高溫多濕環境,因此育苗期間須注意保溫保濕。白天溫度保持在25℃左右,夜間10℃以上,同時保證育苗基質處于濕潤狀態。苗高5~7 cm時,噴施1次葉面肥,常用0.2%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液噴施。待苗長至10~15 cm即可定植。

3 田間管理

3.1 定植

定植時間一般x擇下午,定植前先用水淋透栽培槽基質,使水分充分下滲,再將幼苗移入栽培槽中,適當深埋2~3節,行株距為15 cm×15 cm。

3.2 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在栽培基質中混入一定量的有機肥作基肥。每1 m3基質施N 500~800 g、P2O5 200~320 g、K2O 600~960 g。博白蕹菜可連續采收多次,每次采收后要及時追肥,每1 m3基質每次追施N 150~180 g、P2O5 50~60 g、K2O 180~225 g。博白蕹菜喜濕,須經常澆水,一般情況下每4~5天澆水1次。

3.3 病蟲害防控

無土栽培的蕹菜受病蟲為害較輕,主要病害有猝倒病、莖腐病、白銹病等,蟲害有粉虱、蝸牛、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防控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綠色植保方針,盡量不用或少用農藥。病害選用波爾多液、石硫合劑、代森錳鋅、甲霜靈、甲霜銅、阿維菌素、除蟲菌素等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采用防蟲網、黃板、殺蟲燈、性引誘劑等方法防治蟲害。

4 適時采收

博白蕹菜生長迅速,定植后約30天即可采收,可連續多次采收,莖葉易老化,要適時采收。在初收期及生長后期,每隔7~10天采收1次,生長盛期5~7天采收1次。采收后要及時追肥澆水。

參考文獻

[1] 陳家秀.博白蕹菜無公害生產技術[J].廣西農學報,2004,(2):25-26.

[2] 蔣衛杰,鄭光華,劉偉.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1997(3):53-54.

[3] 蔣衛杰,劉偉,余宏軍,等.我國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2000,8(3):17-21.

[4] 劉士哲.現代實用無土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第7篇

1 生產溫室與配套設備

1.1 栽培溫室建造

采用華南型圓拱頂溫室,每座溫室面積 1 000 m2為宜。溫室邊高3 m,頂高4.5 m,頂部安裝有可活動的天窗,主體結構由鋼材、薄膜、防蟲紗網等構成。

1.2 種植槽建造

種植槽用磚、水泥沙漿砌成,槽長15~18 m,槽寬0.8~1.0 m,可根據溫室的具體情況而定,槽深0.25~0.3 m。工作行寬0.6 m,2條種植槽之間留1條0.9 m寬的操作行,以利于手推車進出,便于添加和更換基質。

1.3 灌溉系統

每座溫室建2個清水池,每個池貯水3 m3,每個水池接裝1臺550 W自吸泵,每條種植槽安裝2條滴灌帶進行滴灌。

1.4 配套設備

每座溫室安裝2盞PS-1511型佳多頻振式殺蟲燈,并配備2套育苗穴盤。50孔穴盤用作瓜果類作物育苗,128孔穴盤用作葉菜類作物育苗。

2 栽培基質配制與消毒重復利用

2.1 栽培基質的配制

無土栽培采用椰糠、泥炭土作栽培基質,其體積比為1 ∶ 0.5。使用前每 m3 栽培基質加花生麩25 kg,再加有機生物肥30 kg,將其充分拌勻,在拌的過程中澆入適量的清水,使其含水量達70%,拌好后用塑料薄膜密封堆漚10個月左右,讓其充分腐熟。基質腐熟后測量pH值,然后用生石灰或過磷酸鈣進行調節,使其pH值達到6.5。種植前10 d(天),將以上腐熟基質與中粗河沙混合,體積比為1 ∶ 3,可適合不同品種的葉菜類和果菜類等多種蔬菜作物栽培。

2.2 栽培基質的消毒重復利用

為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無土栽培基質經消毒處理后再補充一定量的有機肥,一般可重復利用3年。

2.2.1 太陽能消毒 在種植完1茬作物后,先將植物的殘枝清理干凈,然后將種植槽內的基質全部翻松并鏟出一半鋪滿整個種植溫室,用陽光暴曬1周后淋1次水,使基質含水量達到60%,再悶棚20 d,在夏秋季節溫室悶棚后室內溫度可在 50~60 ℃,消毒效果良好。

2.2.2 藥劑消毒 將基質填入種植槽后在定植前5 d用1 000倍高錳酸鉀溶液淋透基質,并在種植前1 d 撒1層石灰。石灰用量可根據基質的pH值以及需要種植的作物而定。這樣也可達到理想的消毒效果。無土栽培基質經消毒處理后,每m3補充經堆漚腐熟的花生麩3 kg,有機生物肥4 kg,即可種植下茬作物。

3 選擇適宜的種植品種

根據市場需求和種植計劃,通過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適宜本地區氣候條件與溫室栽培類型的抗病、抗逆、高產、優質果蔬品種。如冬春季節溫室栽培的番茄,應選擇耐低溫、弱光性好,抗灰霉病、晚疫病的品種。夏秋季種植的黃瓜,應選擇耐高溫、結瓜性強、抗病毒病品種。

3.1 葉菜類

可選擇碧油綠尖葉、佰順2號、特靚四九、矮腳黑葉白芽、國夏1號、斗白1號、拉白1號等品種。

3.2 茄果類

可選擇達尼亞拉、阿乃茲、保羅塔、FA-189、查爾斯、夏日陽光、格雷斯、蒂妮、京丹6號、綠寶石、荷蘭長茄、阿瑞甘、美夢、茱迪、斯馬達、福爾斯達等品種。

3.3 瓜類

可選擇以色列小黃瓜薩瑞格(HA-454)、東升南瓜、綠玉節瓜、碧玉節瓜、黑將軍冬瓜、黑皮冬瓜等品種。

4 合理進行茬口輪作

合理的蔬菜輪作可充分利用無土栽培基質中的各種營養元素,避免或減輕溫室無土栽培蔬菜病蟲害和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溫室無土栽培蔬菜的質量和產量。在安排溫室無土栽培蔬菜輪作時,應遵循下述原則:

4.1 合理安排輪作周期

溫室無土栽培蔬菜輪作周期主要依據各類蔬菜適宜的生長季節和主要病原菌在栽培環境中存活和侵染的不同情況而定。

4.2 合理輪換種植果菜類、葉菜類和豆類作物

確定溫室無土栽培蔬菜輪作的順序,應考慮到各種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對基質中需要吸收的各種營養元素特點以及生產和市場的需要等因素。輪作種植番茄、菜豆、黃瓜、菜心和白菜等各種蔬菜,可有效地利用基質中的各種營養元素。要把生長期長與生長期短的,需肥多與需肥少的蔬菜合理輪作搭配種植。

5 栽培管理技術

采用溫室無土栽培的蔬菜成本較高,必須要落實好各項栽培管理技術措施,做到精耕細作來提高栽培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品種的種植時間,避開病蟲害易發的高峰期;確定合理種植密度,增加溫室內田間通透性,減少病蟲害發生;選用滴灌技術及防蟲網、遮陽網、植物生長燈、粘蟲板、殺蟲燈等保護性措施。

5.1 滴灌

溫室無土栽培蔬菜灌溉方式以滴灌最好,不同蔬菜品種在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灌水也應根據不同生長時期進行。葉菜類持續需水量多。瓜果類定植后需要控制灌水量,適當蹲苗,以促進根系向深發展,蹲苗結束后灌水,以促進營養生長;進入開花結果期,保持植株健壯,視天氣狀況,每天上、下午各灌水25~30 min(分)即可。當植物開花結果時視天氣和植株生長狀況,每7 d 澆水1次,澆水一定要澆透,其目的是加快無土栽培基質養分的釋放,做到以水調肥,促進果實膨大。采收前控制灌水量,以提高果實品質,否則容易造成裂果,導致果實品質下降,且貨架期短,不耐貯藏。

5.2 施肥

由于無土栽培基質具有較高和較完全的肥力,作物在定植后至開花結果前都不用追肥。如葉菜類從定植直至收獲都不用追肥。瓜果類根據植株的長勢適當追施經充分發酵腐熟的花生麩或有機生物肥。筆者所選用的有機生物肥料是由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研制,可完全取代化學肥料的新型多抗促生型微生物肥料,可用于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栽培農產品的生產。其有機質含量≥25%,有效活菌數≥2 000 萬·g-1,總養分N P2O5 K2O≥20%。

5.3 環境調控

針對不同無土栽培蔬菜的品種和生產季節,通過開閉溫室的通風口、加蓋保溫防風材料、遮陽降溫、安裝植物生長燈、灌水施肥等技術措施,調節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為所種植的蔬菜生長提供必要和適宜的環境。如夏秋季節通過遮陽網覆蓋,可降低溫室內的溫度,有利于各種無土栽培蔬菜越夏生產。冬春季節陰雨天氣通過植物生長燈進行補光。

5.4 植株調整

通過合理整枝,調整溫室無土栽培蔬菜植株生長勢,去除老、殘、病枝葉,可提高植株間光照,增加通透性,增強植株長勢,預防病蟲害發生。整枝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使傷口盡快干燥,避免在陰雨天進行,可有效防止各種病害發生。溫室無土栽培小黃瓜生產,植株基部第5節位以下雌花要摘除,從第6節位開始留瓜,發現分枝要隨時摘除,及時爬蔓上架。如果是雌性極強的品種,每個節位都能分化出2~4朵雌花,要及時疏去雌花,最好是每個節位留1~2朵,其余的及時除去,以減少植株養分消耗和調整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平衡,促進幼瓜膨大和保證商品瓜質量。進入結瓜期后要及時落蔓,將主蔓在地面上盤繞,以降低生長高度,有利于管理與采摘。落蔓前先將下部老葉、黃葉、病葉剪除,每株保留13~15片功能葉。小黃瓜生長采收期長,栽培時不用摘心,如有生長點折斷或缺失時可用從下部長出的側枝代替。及時清除老葉、黃葉、病葉,保持溫室內通風透光。

6 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溫室無土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應突出“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防治”原則,做到生態、環保。在技術措施上可以采用農業、物理及生物的防治方法。

6.1 農業防治

清潔田園,及時消除病殘株和老、黃、病葉,清除溫室及周圍的雜草,保持溫室內通風透光,加強肥水管理,調控好溫、濕度。對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和侵染源要及時消除,減少病蟲害傳播的可能性。

6.2 物理防治

即設施防護,要利用好溫室的防蟲紗網,用紗網封閉好溫室的出、入口和放風口。溫室內懸掛黃板誘殺白粉虱等害蟲,667 m2懸掛35~50塊,并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對害蟲進行誘殺。

6.3 采用生物源藥劑防治

選擇有機產品國家標準中許可使用的生物源藥劑進行防治。無土栽培蔬菜生產中所使用的藥劑,應遵守國家無土栽培作物種植中允許使用的藥劑,嚴禁使用任何劇毒、高殘留等藥劑。目前,無土栽培蔬菜生產中常使用的藥劑種類及方法如下:

第8篇

關鍵詞 西葫蘆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溫室西葫蘆

中圖分類號S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0-0090-02

西葫蘆又叫美洲南瓜,富含維生素C和葡萄糖,采用本無土栽培技術栽培,簡單、實用、高效。現將栽培技術陳述如下:

1 建造有機無土栽培設施

1.1 有機基質的準備

將食用菌廢渣用清水充分清洗3次后堆漚,薄膜蓋嚴堆焐,夏季不少于60天,冬季不少于120天,堆焐溫度達到70℃,至少翻堆1次,將其腐熟。堆腐成熟后,曬干破碎,全部通過1cm的篩。再按菇渣:珍珠巖:細煤渣=4:1:4的比例拌勻,堆焐15天消毒滅菌準備入槽。

1.2 基質的酸堿度和鹽分含量的調節

1)酸堿度的調節:基質的pH值應在6~6.9,高于6.9,則加入磷酸進行調節。

2)含鹽量的調節:基質鹽分含量如以重量法,則應在150mg/kg以下,如超過,則用清水沖洗后,再入槽。

1.3 無土栽培槽的建造

利用日光溫室進行栽培。用紅磚在溫室內壘成內徑48cm的南北向栽培槽,槽北距墻80cm作走道,槽框高30cm,槽距72cm。砌好后在槽基部鋪上一層薄膜,膜上鋪上排水管。將爐渣平鋪于槽內,高度剛好沒過排水管為宜。在爐渣上面鋪上無紡布:防止細碎基質落到栽培槽底部,影響澆水透氣性。1m3基質中加入2kg有機無土栽培專用肥,10kg消毒雞糞,混勻后填槽。深約25cm,略低于槽邊緣2~3cm。最后用地膜覆蓋1周左右即可移栽瓜苗。溫室內修2m3的蓄水池,建相應的滴灌系統。

2 品種的選擇

選用生長勢強、早熟、耐低溫的品種,一般采用早青、綠箭等品種。

3 無土嫁接育苗

在移栽前40天左右開始播種育苗,育苗時注意消毒、滅菌。育苗宜用育苗盤,再用12cm×13cm的育苗缽進行移植。

3.1 催芽播種

3.1.1 催芽

播種前,首先將西葫蘆和黑籽南瓜種子用溫湯處理:55℃的溫水浸泡15min,再在30℃溫水中浸泡4~6h,搓洗掉種皮上的黏液,用清水投洗幾遍,曬干種皮。用1%的高錳酸鉀浸種20~30min,以防病毒病。再用濕紗布或濕毛巾包起,放在25~30℃處催芽。當大部分種子露出白尖,胚根長至0.5cm時即可播種。

3.1.2 播種

用育苗盤無土育苗。按草炭:蛭石為2:1配好育苗基質,1 m3基質中加入5kg消毒雞糞和0.5kg蛭石復合肥,混勻后填入50孔吸塑盤。苗盤澆足水后每孔點入1粒種子,上覆蛭石1.5cm。出苗前溫度保持28~30℃,出苗后降溫,白天保持20~25℃,夜間12~15℃。

3.2 嫁接育苗

砧木與接穗苗子葉展平后即可進行靠接法嫁接,嫁接苗栽入12cm×13cm的育苗缽(基質配制同育苗盤)。缽內澆足水,插拱蓋膜,以遮光保濕,保持相對濕度95%左右,溫度保持白天25~28℃,夜間20℃左右。3天后逐漸見光,5天撤去覆蓋物,10天左右嫁接苗愈合好后接穗斷根。保持白天20~23℃,夜間12~15℃,經常檢查,看苗澆水,保持基質濕潤。約30天,苗3葉1心時即可定植。

4定植

定植在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5時以后進行。

定植前先將基質翻勻整平,每個栽培槽均進行大水漫灌,使基質充分吸水。水滲后,按每槽兩行調角扒坑定植,基質略高于苗坨。株距45cm,畝定植1 500株。栽后輕澆。

5 栽培管理

5.1 肥水管理

定植后7~10天澆1水,保持基質濕潤;坐果后需水量增加,晴天每天上午澆1次,每次20min。

定植20天進行追肥,此后每隔10天追肥1次,每次每株追專用肥10g,坐果后每次每株25g。肥料均勻埋入離根10cm處的基質中,隨后澆水。冬春季室內進行二氧化碳氣體追肥,可提高植株抗逆性和產量。

5.2 溫、濕度及光照管理

5.2.1 溫度控制

定植后,棚內溫度保持白天20~25℃,夜間12℃,溫度過高要適當通風。開花坐果后提溫,白天25~28℃,夜間12~15℃。果實膨大期,白天在28℃左右,夜間13℃左右,晝夜溫差保持15℃左右。

5.2.2 濕度控制

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室內應加強通風,進行氣體交換和降低空氣濕度,以減輕病害的發生。濕度控制在65%~70%為宜。

5.2.3 光照控制

瓜類蔬菜喜光,栽培期間只要保證正常室溫,應盡量讓植株多見光。

5.3 植株調整與授粉

5.3.1 植株調整

植株調整一般包括吊蔓、整枝、摘心、摘葉、打杈等工序。苗8~9片葉時,用尼龍繩將植株吊起,令主蔓繞繩向上直立生長,及時摘除側芽、側枝、卷須及病殘老葉。授粉后疏掉部分雌花,全部雄花,也可疏果,減少養分的消耗。當瓜蔓長到預計的高度時即可進行摘心,主蔓瓜采收后,再利用倒蔓的回頭瓜來提高產量。

5.3.2 授粉

雌花開后,可進行授粉。授粉在早晨進行,每天的7:00~9:00,進行人工授粉:摘下雄花,去掉花瓣,用雄蕊的花藥涂抹在雌蕊的柱頭,1朵雄花可以為3朵雌花授粉。也可用20~30mg/kg的防落素涂抹雌花柱頭,以提高坐果率。

6 采收

采瓜要及時,宜在清晨進行,用專用刀來剪切瓜蔓,防止交叉感染,傳播病菌。

7 病蟲害防治

主要的蟲害有瓜蚜、紅蜘蛛、白粉虱等小害蟲,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病,特別是在栽培后期白粉病較重,注意防治。

8 拉秧、清毒

當瓜秧植株出現衰老現象,結出的果實大部分為畸形果,產量也明顯下降時應立即拉秧。

對無土栽培槽內停止供水肥,將植株拔出,并遠離栽培槽附近作統一處理。拉秧后應對無土栽培槽進行消毒、噴藥或栽種非葫蘆科作物,如蔥、蒜等可殺菌殺蟲的作物。

參考文獻

[1]劉合民.日光溫室冬春茬西葫蘆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 學,2006(15).

第9篇

關鍵詞馬鈴薯;特征特性;無土;栽培技術;浙江景寧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為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態條件好,均適宜馬鈴薯生長,其中以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可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食品香甜可口。

1馬鈴薯形態特征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cm。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2個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1]。

2馬鈴薯營養特性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 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 J,鈣11~60 mg,磷15~68 mg,鐵0.4~4.8 mg,硫胺素0.03~0.07 mg,核黃素0.03~0.11 mg,尼克酸0.4~1.1 mg。除此之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體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VA的含量稍低,而這正好可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所含的VC是蘋果的10倍。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40 mg,VB含量是蘋果的4倍,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1~2倍,含磷尤其豐富,是蘋果的幾至幾十倍不等,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2]。

3馬鈴薯用途

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因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都十分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重馬鈴薯的加工食品生產,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糕點、蛋卷等,達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以作為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引起注意,以防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作綠肥,其肥效與紫云英相似。

4無土栽培技術

馬鈴薯無土栽培的方式將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用覆土,直接種植每顆種子可至少產出10個馬鈴薯,每株產量在0.4 kg以上,折合產量至少有45 t/hm2,而傳統種植的馬鈴薯折合產量30 t/hm2已經是高產,可見,無土栽培對促進山區或半山區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其具體技術要點如下[3-4]。

4.1播前處理

4.1.1消毒。用種量1 800 kg/hm2,原種用瑞毒霉400~500倍液噴濕。

4.1.2切塊。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具有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后用10 mg/kg赤霉素1包加水10 kg浸種5 min或對水75 kg噴灑種塊。

4.1.3催芽。將薯塊平放在適墑凈土上,使薯芽向上,上鋪2 cm土再平放1層種薯,反復3~4層后再在其上鋪5 cm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 d后即可播種。

4.2播種

在1月中旬播種,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 ℃,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100 d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4.3基質選擇

在地塊上鋪3 cm左右厚的草木灰作栽培基質。

4.4栽培密度

株行距以30 cm左右為宜,把馬鈴薯的種子放在草木灰上,再鋪1層8 cm左右厚的稻草干。

4.5收獲

經過80 d的生長,其間不用施肥,除草,當植株停止生長,莖葉逐漸枯黃,匍匐莖與塊莖脫落時,即可收獲馬鈴薯。

5參考文獻

[1] 康朵蘭,王惠群,蕭浪濤,等.馬鈴薯主要生理性狀和產量性狀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馬鈴薯,2007,21(3):149-152.

[2] 方貫娜,龐淑敏,楊永霞.無土栽培生產馬鈴薯微型薯研究進展[J].中國馬鈴薯,2006,20(1):33-35.

第10篇

關鍵詞:草莓;立體栽培;無土栽培

中圖分類號:S3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9

草莓(Fragaria spp.)為薔薇科(Rosaceae)草莓屬(Fragaria)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園藝學分類中將其歸為漿果類[1]。草莓果實風味獨特且營養價值豐富,即可鮮食又可用于加工,深受消費者喜愛,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均有較大面積的種植。草莓多采用露地或O施內(如大棚等)地面起壟栽培,在同一塊土地連續種植草莓造成了重茬問題和土傳病蟲害大量發生,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和品質。另外,傳統的草莓地面栽培需要大量的人工且操作繁瑣、勞動強度大,在勞動力日益缺乏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都極大地制約了草莓種植產業的發展,立體栽培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則能解決了這些問題。草莓立體栽培最早開始于日本、美國、荷蘭、西班牙等發達國家[2],我國北京、江浙地區近年來也有所采用。立體栽培也可稱為垂直栽培,是一種在盡量不影響地面栽培的前提下,通過豎立起來的栽培柱、栽培架或其他形式作為植物生長載體,并充分利用溫室空間和太陽能的無土栽培方式[3]。

1 立體栽培的優勢

1.1 節約土地、提高空間利用率

傳統草莓種植模式的栽植密度為12~15萬株/hm2,平均產量4.5萬kg/hm2;立體無土栽培模式,種植密度為30~45萬株/hm2,平均產量18萬kg/hm2,相對傳統模式單位面積栽培量和產量均有極大的提高[4]。又因立體栽培是采用營養基質的無土栽培技術,所以,基本不受土壤條件限制,在荒灘、荒坡和水泥地等不適合種植的地方也可栽植,這就極大地擴大了草莓可種植范圍,同時也減少了和糧食作物爭地的問題。

1.2 減輕連作障礙、減少土傳病蟲害

傳統草莓栽培通常是在一塊土地上多年連續種植,這樣極易引發連作障礙,為了同地塊連續種植可進行輪作和土壤消毒處理,但是,輪作若因季節安排不當很容易影響生產,采用氯化苦等藥物進行土壤熏蒸的方法則會造成環境污染。采用立體無土栽培,則可自由選配營養基質,并且根據草莓的生理特點和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調控營養液濃度,調控溫、濕度等生長環境,使得草莓生長發育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還能有效降低因連年種植導致的草莓根腐病、枯萎病、白粉病、螨類等病蟲害的發生[5]。

1.3 節省人力、便于操作管理

傳統草莓生產,種植之前需要進行整地、作畦,在育苗、小苗定植、疏花疏果、采摘果實等時期都需要工人彎腰作業,勞動強度很大,就我國當前農業人口趨向老齡化發展趨勢來看,將會出現“用工荒”的難題。而采用立體基質栽培,可省略翻地、整地等步驟,種植管理者站式作業,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并且,栽培果實懸空,果實外觀更整潔、美觀,銷售價格必將提高;又因便于采摘且具有更好的觀賞性,更適合草莓采摘觀光農業的發展。

2 立體栽培的常見類型

2.1 柱狀模式

柱狀栽培是將栽培缽和營養盒固定在成型立柱上的一種立體栽培模式。柱狀栽培最大特點是水肥可直接用于根部,減少肥料流失,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又因各栽培立柱間相互獨立,也減少了病蟲害的傳播。但是,為了使植物生長整齊,需要每隔3~4d轉動1次栽培柱。

2.2 管道栽培模式

草莓管道栽培就是利用管道作為栽培載體,讓栽培營養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的一種栽培模式。管道材質多為PVC管(直徑約20cm左右)[6],也有采用竹質材料的[7],將按一定距離打好孔的管道安置于特定的立架上,將營養液從孔洞注入并在管道中流動。此栽培模式觀賞性強,但不適合應用到大面積栽培生產中。

2.3 墻體栽培模式

墻體栽培技術是一種利用特定的栽培設備附著在日光溫室等建筑物的墻體上或支架上的一種栽培方式,這種立體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間,充分利用太陽光,有利于植株生長和果實品質的提高[8]。

2.4 架式栽培模式

通過水培、基質培等方式,將草莓至于高架培床上進行的一種草莓立體栽培模式,是屬于架式栽培方式的一種,高架栽培床模式種植草莓投入較高,但產出相對也很高,果實品質優良,適合規模化生產和觀光農業園。此立體栽培模式在日本發展較為迅速,歐美一些國家也有開發和應用[9]。

3 立體栽培關鍵技術

3.1 適宜品種選擇

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立體栽培的草莓品種,總體選擇原則為:休眠期淺或不易休眠、花芽分化早、結果能力強、果實品質好、高產的品種。在定植前,植株的選擇也尤為重要,要選擇根系發達、秧苗粗壯的無病毒植株進行栽培。

3.2 栽培基質的選擇

良好的栽培基質應具備保水力強、通氣性好,不易分解和腐爛變性,價格便宜、取材方便,安全性好,對環境污染小等特點。一般多采用玉米秸稈、椰樹纖維、樹皮、刨花、泥炭等有機質為主要材料,并配以珍珠巖、蛭石、陶粒等無機質材料[10]。基質在使用前一定要進行嚴格地消毒處理。

3.3 肥水管理

定植后到緩苗鋪地膜前2~3d滴灌1次,扣地膜后根據設施內的內溫度、天氣情況及植株不同生長期而定。定植成活后,可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施入草莓專用沖施肥,每15d施入1次即可。結果期可適量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和鈣肥),大概2周1次即可。花期要適當控制水分,果實膨大期需水量多。

3.4 溫濕度管理

草莓各個生長期所需溫度不同,一般生長初期溫度為8~10℃,最高達到12~14℃,花期一般控溫在12~14℃,當設施內的溫度達到20℃以上時,必須進行通風,可以通過加溫設備來進行溫度調控;在寒冷地區設施場所的冬季保溫很重要,需要在設施外部加蓋防寒被提高防風保暖效果。設施內進行滴灌時要控制好水量,防止多余水分滲出到地面,土壤含水量要經常保持在70%~80%,可通過在設施外安裝圍裙,使水蒸氣順著棚膜流到圍裙外來降低棚室內濕度,同時要注意結合通風,有效控制設施內的濕度,減少病蟲害發生。

3.5 病蟲害防治

在定植前,設施內要噴灑殺菌、殺蟲劑進行消毒,同時一定要選無病、健壯的苗木;植株生長期間,要及時摘除病、殘葉和病果集中銷毀,保持設施內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在農藥的選擇上,選用安全、低毒、高效或生物農藥,也可進行生物防治,如釋放有益昆蟲,即可減少農藥使用還可在花期o助授粉從而減少草莓畸形果的產生。

4 結論

草莓的立體化栽培技術具有高效利用空間、節約土地、減少土傳病蟲害,省時、省工的特點將會被廣泛應用到我國大面積草莓種植業中。但是,無土栽培基質和立體栽培裝置成本過高則限制了草莓立體化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所以,開發成本較低、制作簡單的草莓立體栽培裝置和可循環利用的立體栽培基質,引進和培育更多適宜立體栽培的草莓品種已經成為了我國草莓研究相關科研人員首要待解決問題。

相關農業科研院所還應不定期地舉行草莓立體栽培技術培訓班,使農民掌握正確的草莓立體栽培技術信息和具體操作方法,并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長期為農民提供相關技術咨詢支持,使草莓立體化栽培技術在我國更廣泛區域能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形成草莓規模化生產。

參考文獻

[1]華南農業大學.果樹學栽培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53-256.

[2]沈建生,林賢銳,王艷俏.日本高設草莓主要模式及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10,39(6):74-77.

[3]邢文鑫,趙永志,曲明山,等.草莓立體栽培概況[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7):4-7.

[4]張有全.大棚草莓立體袋式栽培[J].山西農業,2003(7):17-18.

[5]張志宏,高秀巖,杜國棟,等.草莓生產的發展趨勢--省力化栽培[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101-103.

[6]趙根,陳銀華.草莓的管道化栽培技術[J].農業新技術, 2005(4):14-15.

[7]趙永志,曲明山,宋衛堂,等.一種家用竹質管道式水培裝置.中國專利:CN201878601[U],2011-06-29.

[8]張志宏.圖說棚室草莓高效栽培關鍵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3-14.

[9]沈建生,林賢銳,王艷俏.日本高設草莓主要栽培模式及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10(36):74-77.

第11篇

1.1栽培設施

采用標準磚建栽培槽,內徑寬72cm(3塊磚),外徑寬96cm(4塊磚),高20cm,槽間距1m。槽底鋪1層塑料薄膜與土壤隔離,并有一定坡度。

1.2栽培基質

椰糠和河沙按照3∶1比例混合,1m3混配基質中加入腐熟牛糞15kg,三元高效復合肥2.5kg,高錳酸鉀25g。使用前用38%甲醛50倍液均勻噴施消毒,塑料薄膜密封48h,揭膜晾1周左右,使甲醛氣體完全揮發。

1.3供水設施

以清水作為灌溉水源,利用文丘里施肥器將營養液從敞口的肥料桶中均勻吸入管道系統進行施肥。每個栽培槽鋪設滴灌管2條。

2栽培管理技術

2.1培育壯苗

育苗基質按椰糠∶有機肥(濰坊根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5%、有機質含量≥45%)按照3∶1(V∶V)的比例混合,1m3基質加入2.5kg復合肥和2kg保水劑。豇豆播種前采用溫湯浸種,用55℃的水燙種并攪動10min,當溫度降到室溫時浸種8~12h,期間換3次水。育苗載體采用48孔綠色PVC塑料穴盤育苗,幼苗時適當練苗、增加光照,避免徒長和花芽分化不良,提高幼苗抗逆性。豇豆壯苗的標準是:日歷苗齡20~25d,生理苗齡是苗高20cm左右,開展度25cm左右,莖粗0.3cm以下,真葉3~4片,根系發達,無病蟲害[5]。

2.2定植

定植前,用日本園試配方1個劑量把栽培基質澆透,每槽2行,株距30cm,每667m2定植4000株左右,一般在15:00之后進行。定植時根托要低于基質面1cm。定植后及時澆營養液。

2.3定植后管理

2.3.1溫度管理

定植成活后在20~25℃的氣溫下生長較好,35℃左右的高溫仍能生長和結莢。15℃左右植株生長緩慢,10℃以下時間較長則生長受到抑制,接近0℃時,植株凍死。夏季中午陽光充足、溫度高時,可覆蓋遮陽網降溫,也可利用水簾適當調節溫度。

2.3.2營養液管理

采用日本園試通用營養液配方。用量根據豇豆不同的生長時期、生長狀況和天氣情況而定,一般每天早晚各澆1次,每次5~10min,保持基質含水量在75%~85%。晴天時,中午可澆1次清水;連續陰天下雨時,每天可澆1次營養液。不同的生長期使用不同的劑量,苗期采用1/2個劑量,EC值為1.2mS/cm左右;開花期采用1個劑量,EC值為1.5mS/cm左右;坐果期采用1.5個劑量,EC值為2.0mS/cm左右,連續坐果期采用2個劑量,EC值為3.0mS/cm左右。

2.3.3追肥

豇豆連續坐果能力強,營養不足易發生早衰和果實短小現象,整個生育期要注意追肥。施肥原則為勤施少施。豇豆前期以營養生長為主,追肥以N肥為主;后期蔓、葉、花、果實同時生長,需肥量大,追肥濃度也應加大。定植成活后,生長前期可追施沼液或0.3%的尿素水溶液,促進植株的生長。坐果后追施沼液或0.3%的復合肥水溶液,促進幼果長大。以后每采收1次保證追肥,施三元復合肥20kg/667m2,點施于距植株基部12~15cm處。為延長采收期,同時可進行葉面追肥,葉面噴施氨基酸、腐植酸和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

2.3.4搭架整枝

采用改良的搭架方式:當植株長有5~6片葉,開始長蔓時及時搭架。采用竹竿人字架加吊繩相結合的方式,竹竿人字架間距為2.0~2.5m,頂部用直徑為5mm規格的尼龍繩連接固定,兩端用木樁將繩斜拉固定,然后每株用尼龍繩引蔓。第一花序以下側枝要及時打掉,以便促進主蔓早開花、早結莢,第一花序以上側枝可以根據植株的長勢給予適當保留,并在側枝長到2~3個節位后及時打頂摘心,同時,在生長后期要注意及時摘除中下部病葉、老葉。大棚設施內光線不足,豇豆易發生徒長現象,操作上注意保持大棚薄膜的清潔,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氣,可使用低劑量的矮壯素、多效唑等植物生長延緩劑來控制豇豆的生長。

3病蟲害防治

生產上病蟲害防治嚴格按照國家蔬菜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的要求,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并要做到及時防治,對癥下藥,適量用藥和農藥的交替使用。薊馬采用粘蟲板結合藥劑防治,可選用3%腚蟲脒水劑1000~1500倍液或60g/L艾綠士(乙基多殺菌素)1500倍液進行防治;茶黃螨發生初期采用73%炔螨特1500~2000倍液或24%阿維•螺螨酯3000倍液防治,發生嚴重時采用73%炔螨特1500倍加1.8%阿維菌素1000倍液防治;蚜蟲主要采取藥劑防治,可用1.8%阿維菌素油膏1500倍液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腚蟲脒水劑1000~1500倍液,或25%阿克泰8000倍液,或25%吡蚜酮5000倍液噴灑;美洲潛葉蠅主要使用的藥劑有1.8%阿維菌素1000~1500倍液葉面噴施,或50%潛克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施;豆莢螟可使用的藥劑有1.8%阿維菌素1000~1200倍液葉面噴施,或5%氟氯氰菊酯1000倍液葉面噴施。炭疽病:主要使用的藥劑有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銹病發病前期可使用的藥劑有1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防治,發病嚴重時可使用50%翠貝(醚菌酯)2000~4000倍液進行防治,每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4采收

豆角開花至生理成熟約需15~23d,商品豆莢采收以11~13d為宜。一般花后9~11d采收。適時采收不僅能提高豆角的商品質量,而且也是取得高產的關鍵。采收時,要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

5討論

第12篇

【關鍵詞】: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問題;探究

【引言】:社會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與完善的基礎,同時,社會發展的趨向引導,也可以降低經濟發展投資成本,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效率,合理調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城市發展逐步向著生態化,綠色化角度轉換,并達到現代經濟發展體系逐步優化;另一方面,現代城市環境優化,園林工程建設,也是其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將成為引導未沓鞘蟹⒄溝男慮魘啤F渲形荻ヂ袒無土栽培基質問題,是現代城市綠化中探索的創新部分,基于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特殊綠化環境問題剖析,分析其發展中的優勢與劣勢,推動現代城市綠化工程邁向新趨向。

一、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問題,是城市林園工程開展的主要構成,具有代表性,屋頂綠化中土壤污染等問題,也是城市環境綠化的突出性問題。因此,對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問題的研究,能夠為城市園林綠化問題解決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其次,屋頂綠化無土栽培有助于改善城市屋頂綠化開展中,經濟投資、屋頂資源應用等問題,為城市屋頂綠化工作開展帶來的保障,降低城市環境治理的的經濟成本,為我國提出的社會建設生態化、節約化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理論支持。由此可見,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問題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性意義,是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必然性保障。

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理論概述

(一)無土栽培基質理論概述

無土栽培是指現代植物種植,是基于有機物或者有機分子的基礎上,為植物提供相應的生長環境,使植物的成長和存活可以突破土壤中營養供應的限制。現代社會綠化面積的進一步擴大,無土栽培基質是指能為植物成長帶來相應成長適應環境的基礎部分,例如:文章中研究的屋頂綠化的無土栽培[1],就是其代表形式之一。

(二)無土栽培基質的種類

隨著社會無土栽培技術的逐步發展,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范圍和研究領域逐步拓寬,當前無土栽培主要包括:無機基質、有機基質以及混合性基質三種形式[2],不同的栽培基質不同,其成分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1、無機基質

屋頂綠化中無土栽培工作的開展,是基于屋頂建筑中,多種基質的綜合應用,從而實現屋頂綠化空間的綜合應用。筆者對現代屋頂綠化中的無機基質歸結為巖棉、珍珠巖以及浮石三種形式[3],其一,巖棉中主要包含石灰石混合物,小型纖維片以及灰綠石等構成部分,現代屋頂設計中應用巖棉,主要是由于巖棉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溫效果強,其巖棉之間的空間空隙密度較小,為屋頂綠化帶來而來更好的種植環境。其二,珍珠巖是一種白色多孔的屋頂保溫形式[4],其在屋頂無土栽培的綠化種植中,可以為屋頂植物生長提供更穩固的生長環境,應用溫度保護以及密度上彌補屋頂無土栽培的中屋頂環境的劣勢條件;其三,浮石中含有鉀、鈣磷等元素[5],是其無土栽培中為屋頂綠化栽培提供了充足的植物生長的物質需求,實現現代房屋綠化工作開展具有更好的營養供應,保障了植物生長的基本需求。

2、有機基質

有機物質,在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中,主要指栽培中獲得的相應營養供應部分。筆者對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中的有機質概括為:樹皮、木屑以及稻殼等有機物都是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有機基質,其一,樹皮與秸稈。這一類基質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當其腐熟降解后,可以轉換為植物成長所需的營養養料,及時補充植物生長中所需的營養成分。例如:氮、磷、鉀等原料作為植物的營養供應,同時,有機基質在實際中的應用,實現植物成長中的營養輸送,植物生長循環又再次將枯葉作為有機基質的來源,實現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有機基質的循環應用。其二,木屑也是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有機基質,木屑中含有大量的磷酸鈣、氮肥[6],經過后期加工腐熟,將磷酸鈣轉換為植物生長的有機物質,滿足了植物成長需求。木屑在腐熟降解的過程中,木屑中有毒物質在腐熟中得到部分分解,同時,木屑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滿足植物生長中,多種生長因素中水分保持與營養供應的相互配合,實現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良性循環。

3、混合基質

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混合基質,是在現代植無土栽培的過程中,既要應用無機基質作為植物種植的基礎,同時也要有有基質作為營養供應,例如:常見的屋頂綠化無土栽培混合基質中,采用珍珠巖和稻殼、木屑等作為綜合應用的形式。珍珠巖為植物種植提供了類似土壤的水分保持和溫度保持的空間,同時稻殼、木屑有機基質為植物成長提供營養,混合型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應用,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植物生長的循環體,使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在實際中應用發揮作用。

三、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實現

(一)植物種植環境要求

植物種植環境要求在植物生長的可承受范圍之內,是保障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發揮作用的基礎。我們進行屋頂無土栽培中,要考慮到屋頂基質的實際作用和營養供應兩部分。例如: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基質的選擇中,盡量選擇其承受能力較高的基質,可應用的基質包括珍珠巖,巖棉等形式;從植物種植角度獲取解決途徑,溫度性無土栽培要盡量避免植物種植,對土壤要求或者水分要求較高的植物,例如:闊樹木等。可以種植根系較淺、成活率較高的樹木,例如:柳樹、桃樹等種類,降低種植植物的對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負荷壓力。

(二)鎖水性和透氣性強

無土栽培,將植物生長環境脫離地面,使其成長中的水分補充渠道單一,主要依靠樹根的主要部分吸取水分和營養,如果在屋頂綠化無土栽培中,培養基質的鎖水性較差,則植物成長中水分的主要來源被徹底切斷,植物的成活能力降低,容導致植物死亡。進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中,采用巖棉、珍珠巖以及浮石等作為無機基質作為基礎,可以滿足植物成長的水分供應的基本需求;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中的透氣性問題,也要保障無土栽培基質中透氣性較強,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空氣循環空間,植物毛須的呼吸性增強,獲得的水分、營養的供應循環體系則更完善滿足現代植物生長的循環[7]。例如:依據屋頂綠化無土栽培植物成長的基本需求,采用無機基質進行組合性調節,泡沫具有較高的保溫性,珍珠巖的鎖水性,二者同時應用,能夠達到提升無土培養的水分和溫度的控制。

(三)生長環境穩固性高

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實現,也要滿足無土栽培基質的穩固性較高。無土栽培應用的時間越長,其基質中沉淀的酸堿度、營養物質越豐富[8],從而提高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成活率.因此,我們要進行無土栽培的基質選擇上,選擇屋頂結構穩定性高的空間環境。例如;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選擇,一般在建筑應用5-7年時間為最佳基質的建筑,這一類建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氧化,已經將房屋建筑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質分解一部分,同時房屋建筑的時間性居中,其穩定性較高,堅固程度較高,滿足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穩固性這一需求。這類無土基質栽培環境的應用時間性較長,實現無土栽培中營養成分的逐步積累,從而為后期屋頂綠化工作的擴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四)植物成長環境污染小

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選擇,要滿足基質對植物成長的污染性較低。例如:屋頂基質空間選擇上,盡量避免選擇在工業廠房周圍,同時無機基質也要應用污染性較低的材料作為無土栽培的無機基質,則是實現現代城市屋頂綠化中無土栽培擴展推廣的必要性條件。

四、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問題及未來探索趨勢

(一)自然環境方面的探索

屋頂綠化是現代城市綠化建設的主要分支,是社會城市園林優化的新途徑。結合以上對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實現的理論和實踐分析,引發了對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了新思考,但我國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實施中,依舊受到城市屋頂建筑空間以及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的影響[9]。例如,無土栽培綠化工作的開展中,南方和北方的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氣候溫暖,雨量豐富,屋頂無土栽培中的有機基質的轉換、補充循環體的營養供應性較強,屋頂無土栽培的成活率較高,而北方實施屋頂綠化無土栽培時,由于北方天氣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春夏季節能夠實現屋頂無土栽培的基質營養供應循環體具有保障,而冬季寒冷的時氣候溫度,將會出現屋頂有機基質的腐熟過程緩慢,植物生長的營養供應體系循環性較低,同時溫度較低,會使無機基質在寒冷的環境中的保障性下降,其實際對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發揮作用,帶來了較大的干擾。

我國未來進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探索,應當突破現有無土栽培技術中的不足,實現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中有機質和無機基質的應用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都可以發揮其用的營養供應作用。例如:無土栽培中進一步拓展、珍珠巖、巖棉等無機基質在植物成長環境中的保溫、保水的作用,同時樹木有機基質的供應,可以采用植物自身循環和外部添加的同步應用。另一方面,進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中,要依據南北方溫度、降水量等自然因素的差異,選擇合適的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種子,實現城市綠化工作開展具有更大的發展突破。此外,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突破溫度的限制,也可以將室內綠化設計與屋頂無土栽培相結合,在無土栽培的有機基質和無機基質供應的底部,可以建立起半漏天的栽培基地,人工對其進行栽培保障,”改變“植物成長的環境,也是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在未來改善中需要探索的新方向。

(二)人文因素方面的突破

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發展中,需要保障無土栽培建筑結構穩定性強,建筑安全性高,同時其成長具有美觀性。以上人文因素的存在,制約了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在現代城市綠化工程中的推廣。由于無土栽培需要較大的外部因素,城市進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的實現,必須投入大量的經濟資源,為植物成長”創造“環境[10],城市環境治理的投資較大,會增加現代城市綠化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開展,又需要有機物基質和無機物基質作為雙向因素作基礎,無土栽培的技術要求較高,使現代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的實施的效果受到了較大的發展制約。

在未來的發展中,為了突破這一問題,在現有的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現代無土栽培技術開展,進一步創新無土栽培技術。例如:無土栽培中有機基質與無機基質的應用,探索某一種基質的單獨應用,共用進行植物生長的有機營養供應,滿足植物成長,降低對無土栽培技術實施的要求,從而減小城市屋頂綠化的經濟投資,引導現代城市綠化中,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的空間性延伸。

結論:屋頂綠化無土栽培,是現代城市綠化工作開展的主要構成部分。城市綠化工作的實現,要綜合應用社會環境,最大限度達到城市綠化工作開展效果優化,環境改善以及經濟投資低等問題,屋頂綠化無土栽培基質問題是城市園林建設的代表,對其探索為城市園林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發展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劉國榮.我國花卉無土栽培前景展望[J].生物技術進展,2013,05:342-345.

[2]蔣衛杰,劉偉,余宏軍,鄭光華.中國大陸無土栽培發展概況(英文)[J].農業工程學報,2001,01:10-15.

[3]李曉強.有機基質菇渣在現代化大型溫室蔬菜無土栽培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6.

[4]蔣衛杰,劉偉,余宏軍,鄭光華.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0,02:71-75.

[5]蔣衛杰,劉偉,余宏軍,鄭光華.我國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2000,03:19-23.

[6]杜金鳳.新型無土栽培設施及其根區溫度調控系統的研制[D].江蘇大學,2016.

[7]張英,徐建華,李萬良.無土栽培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展望,2008,05:40-42.

[8]蔣衛杰,鄭光華,汪浩,白綱義,辛燕.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及其營養生理基礎[J].園藝學報,1996,02:139-144.

[9]魏嘉誼.水培花卉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與討論[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10]牛靜娟.無土栽培營養液調配及灌溉控制系統開發[D].河北工業大學,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缙云县| 鄂伦春自治旗| 辽中县| 鸡泽县| 杭锦旗| 桐乡市| 绥棱县| 隆回县| 淮安市| 南汇区| 苏尼特左旗| 陕西省| 凯里市| 邓州市| 安远县| 乌拉特后旗| 新和县| 宝兴县| 汝阳县| 大连市| 镇雄县| 鹤峰县| 调兵山市| 桂阳县| 朝阳市| 门源| 高清| 绍兴市| 册亨县| 济南市| 天镇县| 西昌市| 邳州市| 临夏县| 湘乡市| 景谷| 佛山市| 白水县| 淮南市|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