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9 03:2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具體實施措施筆者把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教學環節分為課堂講授、自主學習、教學活動和課外作業等多種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了情景教學課,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情景教學。中西文化比較雙語課程呈現情景模擬系列訓練時,設定多個文化場景,分別組織學生進行實訓,由此形成系列訓練。通過實訓,學生從中西方文化不同角度進行雙語呈現的表演演示,進而理解本課程教學內容中相關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表演中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1比9。文化表演內容用英文,理論闡述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選取一些專題內容,如,中西方建筑文化,中西方藝術,中西方宗教文化,中西方思維方式等,讓學生提前做好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師做好課堂策劃。在討論中,教師用雙語教授學生文化專題的精髓,并與當前文化現象緊密結合,提出若干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用中、英兩種語言參與課堂,提出自己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并作出對比。討論中雙語的比例為5比5。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描述用英文,而文化的引申與思考則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選取若干具有可辨性的專題,如,中西方教育差異,中西社會規范體系等。教師先用雙語傳授基本知識,然后給出辯題,讓學生課下收集資料,為辯論會做好準備。辯論課采用辯論會的形式,辯論總結陳述部分用英文,自由辯為中文。在雙語的辯論中讓學生對某一文化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全面地了解他國文化,深入思考本國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根據教學內容,確定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同學課下撰寫小論文,確定一次課,進行研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闡述其論文的基本觀點。論文寫作采用中文,闡述語言使用英文。除此之外,筆者還采取了提綱下自學,分組集中,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等方式按照一定的中英文的比例進行授課,以期實現此課程的雙語教學理念。
二、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在雙語教學模式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其英語語言水平。使學生對很多文化現象有了深刻認識,如,怎樣認識和評價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學生通過客觀平實的剖析,從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及各種具體文化形態等諸多層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再解決“中西之爭”以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問題。英文的使用使得老師、學生都要去查閱原版資料,同時要用另一種語言的思維習慣來進行對比,更徹底使用對比的方式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另外,現在有很多院校都與國外有著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交流,或與國外院校合作辦學,這為教師帶來了進修或考察的機會,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英語和專業水平,也為雙語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這些條件,可明顯提高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現狀
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受許多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制約,主要體現在:第一,教材缺乏。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較好的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雙語教材,老師只能查閱各種單語版本的教材與參考書,然后經過教師的組織與加工,變成雙語授課材料。這樣的講義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自然比不上很多單語教材,而且理論深度也不夠,在指導學生深度比較方面就捉襟見肘。第二,學生英語水平制約。學生的英文水平,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較差,使得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無法準確、流暢地敘述完某個文化現象,更無法用恰當的語言對其進行評價。老師上課英文講得多,學生就會聽不懂,進而聽得不耐煩,思想就不能集中,老師必須又用中文贅述一遍,影響了教學進度。第三,師資匱乏。合格的雙語教師是雙語課能否很好實行的關鍵。而目前全國各大院校的雙語教師均較匱乏,很多高校都是用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擔任雙語教師。英語教師英語水平高,而專業知識薄弱,專業課老師專業基礎扎實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第四,雙語課和雙語教學理念不統一。至今學術界對雙語教學及雙語教學實施的意見仍不一致。即使是在較早實行雙語教學的北美一些國家,對于雙語教學的批評也是不絕于耳。在此種情況下,雙語理念的實施更是舉步維艱。
四、解決措施
一是轉變觀念。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語言運用能力的角度出發,培養既精通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尋找各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切入點。如何把英語語言能力和專業學習緊密結合是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比如,中西文化比較課程中,使用英文對中西文化現象進行描述,多讓學生看看西方文化原型等。三是依托高校的教學、科研優勢。高校有著語言教學的經驗、師資和管理優勢,可以提供理論支持、進行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教師交流、國際協作等。同時,雙語教學的實踐也可以完善和豐富高校理論與實踐的內容。四是把握雙語教學中的英語滲透力度。在一堂雙語課上,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是教學的目的,否則教師說得再流利,學生沒有參與,仍不是雙語教學。五是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對在職教師加強雙語培訓、聘請外籍教師、選送教師到國外進修。同時實現學校間教師的專、兼結合,校際流動,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增強教師資源。六是精心設計雙語課程,選用切合實際的雙語教材。學校可采用統編教材、國外原版教材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方式,既經濟又實用。這樣既能保持雙語教學的連貫性,又能保證學校的積極性。七是優化雙語教學的環境。為學生創設雙語環境,如,在教室里、走廊上懸掛雙語圖標等。同時開展各種雙語課外活動,激發學生雙語學習興趣。盡管對于雙語教學的界定和效果的爭論還在進行中,很多學校卻已經在積極地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雙語教學無疑會給當前的英語教學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大大增強學習者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擴大英語學習的實踐空間,為學生使用第二語言的思維打下基礎。因此,拋棄雙語教學的功利因素,從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文化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角度出發,雙語教學需要繼續進行下去,關鍵是要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是一種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也是一種前瞻性的探索工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之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劉丹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外語系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達到語言的有效傳遞。
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在西方則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歸根結底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人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Chinglish)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質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主要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如: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2.Give you a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等等。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勢在必行。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0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和語用失誤的現象。
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句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privacy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方面的特長時,中國常用‘`You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評價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和W.E.I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偶合 文化的偶合現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在英漢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
1.“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2.“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
3.“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
4.“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5.“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例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He is a wolf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很多,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理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的卡通形象,使老鼠為大眾所喜愛,尤其在兒童心中,更是機敏、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 stubborn )”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樣之兆,如“貓頭鷹進宅,好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我們可以把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日常交際禁忌話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a。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 , A代表age , R代表religion , M代表mam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間”:不間對方收人,不間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間“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其重視禮節程度不亞于歐美任何一國。但由于中西風俗習慣有很大差異,如對此不了解,在與英美人交際時,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下面是英美人在問候、告辭和稱呼上的禮節習慣:
(一)Greetings問候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您上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見面時,上午則說:Good morning.下午則說:Good afternoon.傍晚就說;Good evening、如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與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則說:Hello,或Hi。如果用中國人打招呼常說的‘`Have you eaten?”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誤解,因為在英語里這句話不是打招呼用語,而是“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對英美人來說則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別人的私事。” (二)Addressing People稱呼 中國學生常稱呼其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等,即便對外籍教師也是如此稱呼。其實這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用于稱呼,只是一種職業。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教師為‘`Sir",女教師為“Miss",大學教師則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頭銜+姓氏”或者直接叫對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Dr. Green等等。另外,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長(Section Li)等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英美人稱呼別人時一般分以下幾種形式:
l.Formal situation(正式場合):Title + surname(頭銜+姓氏)。如:Tom Smith可被稱為:Mr. Smith。
2.Ordinary situation(一般場合):Title+surname or given name(頭銜+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Martin可被稱為Miss Martin或James。
3.Informal situation / Close relationship(在非正式場合或關系比較密切):Given name(直接叫對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被稱為Clare。
(三)Parting告辭 到別人家做客,告辭時,英美人習慣說:"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辭時從不說:"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為在英語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時間不早了,客人們該離開了。我先走給大家開了頭,其他客人也應該馬上離去。”
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樹立文化意識,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表揚后,教師應該立即對學生的稱贊表示感謝,讓學生感知西方人比東方人直接,其語言表達更實際,即: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 方法In English teaching noticeable content: Cultural difference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交流與角色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誦讀英文詩歌,排練英文短劇。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對于文學價值觀這個基本問題,無論是沉淀了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中國文論還是沐浴著歐風文化的西方文論都有燦若繁星的論述。中西文論匯集、碰撞的璀璨星光,直射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催生著比較詩學的相關研究。姜文振教授①的力作《文學何為——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比較研究》以“中西價值觀比較”為內在透視點,對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進行了歷時的梳理和共時的比較,使中西文論價值觀進行了充分地對話及交流,既發現了雙方具有許多殊途同歸的共識,又探討了各自獨具的鮮明特色,其研究模式、內容、方法和結論在本學科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筆者擬從體系建構、方法意義及獨特之處這三方面來評述此書。
一、體系建構
本書在體系建構做了有益的嘗試: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經緯交錯、歷時梳理與共時比較錯落有致。本書宏觀結構呈現——總分的放射性結構。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總體論述了中西文化精神,而這正是中西文學價值觀比較的前提。然后以第一章為中心,以功利、教化、真實、審美、心靈這五個維度的比較并列射出隨后五章的內容,構成本書五個主要的論域。對于這種結構作者強調“這五個維度的分別只是為了理論闡釋的方便而做出的區分,在具體的理論語境中,它們往往有很強烈互補性與互文性,且都最終指向人的心靈,致力于理想的人的生命境界的構建,從而形成了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的動態系統。”[1]P9這個動態系統橫貫中西,縱穿古今,讓人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里追問文學的價值和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書各章的結構都遵循體-面-線-點縱深推進結構。首先,中西比較之“體”都被平鋪到中西文學價值觀這兩個“面”上,每個“面”都有自身的縱線,旨在由古及今歷時梳理演變路徑,橫線溝通中西兩個“面”旨在中西價值觀念共時之比較。縱線是由對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價值觀念論述的“點”串聯而成,橫線都是由兩個點構成,即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交集點和分歧點。呈現經緯交錯但清晰有序的網狀結構。其次,中國文論這個“面”的縱線的開端追溯到幾千年前有文字記載的源頭,以先秦、兩漢、魏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順序依次而下,但終端限制在之前。因為“只有把范圍限制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大規模沖撞和融合之前,才能從一個比較純粹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在梳理中,對同時代的無論是儒道主流文化,還是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學派這些“點”,作者都進行了細致地剖析,發掘了豐富而多維的價值觀思想。但在西方文論這個“面”的開端追溯到西方哲學思想的源頭古希臘羅馬,依次涵蓋了歷史各時期,直達現代的終端,力圖全面地呈現西方文學價值觀的真實面目。最后,各章縱線和橫線的數目不等。縱線的數量表示在本章維度上梳理文學價值觀的層面數目,橫線數量代表橫向比較及結論歸納的次數。
二、方法意義
本書采用多項式平行研究的方法,對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都分別進行了縱向的梳理和橫向的比較,分析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價值理論,在連類舉似、充類至盡、集思綜斷下得出堅實的結論。通過比較,不僅尋求到中西文學價值觀的共性也發現了兩者突出的個性。以本書第三章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教化之維為例,“教化說”和“凈化說”分別屬于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關于文學道德價值目的的不同表述。首先,作者梳理了中國教化觀念古今的演變;然后,作者梳理了西方的凈化理論;最后,在對教化和凈化理論進行縱向梳理后,又通過橫向比較歸納出二者的同異。兩種理論在文學的教育維度上價值指向是相通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學在兩個層面上發揮著價值功用:從社會層面講,文學有利于理想國家的政治統治;從個人層面講,文學有助于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兩種理論的文化差異在于:儒家的“詩教”理論更注重對文學道德意義的強調;而西方更傾向于通過詩來宣泄情感、疏導欲望、凈化心靈來獲得道德意義。這樣的研究方法使我們對中西“教化”與“凈化”理論各自的歷史演進與彼此同異有了清晰的認知。以點窺面,本書所有章節都立足于跨文化比較的視野,通過列舉大量的例證進行歷時與共時的比較,得出堅實的結論。本書不僅解讀了“真”“善”“美”“自由”“超越”等核心價值觀念,而且以功利、教化、真實、審美、心靈這五個維度梳理了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歷史演變和生成語境,彰顯了致力于理想生命境界之構建的精神價值本質,探求了可資當代文學研究借鑒的理論資源。本書縱穿古今,橫貫東西的比較研究方法是對比較文學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厄爾邁納曾呼吁比較文學應該具有一種真正的跨文化的視野,并且援引“燈塔下面是黑暗”這句諺語說明只研究自己國家的文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另一座燈塔來照亮自己,而“中國的燈塔則可能給美國的研究帶來光明。”[3]P36同樣,西方的燈塔也會給中國的研究帶來光明。這本書同時點亮了中國和西方的燈塔,并在彼此的異彩紛呈和交相輝映中使文學的星空更加璀璨。劉象愚認為:“對歷史上互不關聯的批評傳統的比較研究,例如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比較,在理論的層次上比在實際的層次上導出更豐碩的果實……對于屬于不同文化傳統的作家和批評家的文學思想的比較,則或許能揭示出某些批評觀念是具有世界性的,某些批評觀念限于某些文化傳統,某些觀念只屬于特定的文化傳統……因此對于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所有的文學。本書正是如此,首先,通過在理論層次上的比較,尋求到中西文學價值觀共同的理論模式。例如本書第六章論述到中西方傳統價值觀在心靈之維德第一個層面即文學的心靈平衡與宣泄功能上是極為一致的,無論是中國的“發憤著書”還是西方的“憤怒出詩句”都體現了創作主體在文學創作中實現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理想和愿望,以詩文的形式表達自我生命的價值和獲得情感的滿足。其次,本書還發掘了屬于中西方各自特色的文學價值觀念。例如本書第四章論述中西傳統價值觀真實之維時,作者指出盡管真實是中西傳統文學價值觀對于文學的共同要求,但雙方在“真”的維度上不僅有交集,還各有顯著不同的側重點:中西文學的邏輯起點有“本于心”和“本于物”之區別;在價值取向上有“情真”和“事真”之不同;在意境創造上有“虛實相生”與“逼近自然”之異等。中西文學價值觀在匯集中雖會有交融,但更會有碰撞。在碰撞中會更加加深對雙方各自特點的理解。如果只知其一,等于一無所知,唯有在跨文化比較的廣闊視野里,通過對比才能使雙方各自的特點更為清晰。恰如王向遠所說:“即使通過比較不容易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詩學‘通律’,但可以通過比較,來發表、表達現代學者個人對文學問題或其他文化問題的看法,或者通過比較來加深對中西文論某些側面、某些特點的理解和認識。”[5]P186綜上所述,本書正是通過對中西價值觀多維度地深入比較分析,不僅使我們更科學地認識和把握我國和西方傳統價值觀的體系特征,而且通過,致力于建構一個現代的、科學的、多元的文學價值理論,彰顯了比較詩學的重要意義。此書之所以彰顯了比較詩學的重要意義,是因為研究者有廣闊的視野、國際的角度、比較的自覺意識、關鍵的是能超脫本民族文化體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來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并且在探討中,“考慮到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在信仰、自尊、偏見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差異,力求跨越歷史、跨越文化、去探求超越歷史和文化差異的文學特征和性質、批評的觀念和標準,否則,我們便不應從整體上去談文學,而只能談孤立分散的種種文學,不應當從總體去談批評,而只能談孤立分散的種種批評。”也正因如此,法國著名的比較文學研究者愛金伯勒教授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預言:“比較文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比較詩學。”
三、獨特之處
中西比較文論與中西比較詩學的研究是二十年來我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王國維、朱光潛、徐復觀、錢鐘書等老一輩學者,都在這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進程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西比較文學成為一門顯學,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論題雖是美學,但所涉及的基本材料和對象卻是文藝理論。曹順慶的《中西比較詩學》是學界第一部以“中西比較詩學”命名的著作,本書運用比較方法,分別從文化背景、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思維、藝術風格、藝術鑒賞六個方面對中西古典文論的異同進行了理論上的對比研究。、童慶炳的《中西比較詩學體系》共三編。第一編為中西詩學背景比較,探討中西民族傳統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和哲學背景的宏觀比較。第二編為中西詩學18組范疇的平行比較。第三編為中西詩學影響的事實比較。張法的《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首先就中西不同的社會背景、心理特性及歷史傳統論述中西文藝理論的不同根源。然后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思維、藝術風格、藝術鑒賞等五個方面論述中西藝術的共同規律,并著重其不同的特色。楊乃喬的《悖論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比較了構成東西方各自詩學語境的中心主義的“經”與“邏各斯”。饒芃子的《中西比較文藝學》共三編,上編為中西文學觀念比較如自然之道,典型與意境;中編為文論形態比較,如敘事論文的文史哲,抒情文論的興與表現,形上文論的道與理念;下編為范疇比較包括文化與語義特征例釋。余虹的《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總體性比較研究,對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的比較研究如何展開現象學的知識學考察作總體描述;下篇為專題性比較研究。陳躍紅的《比較詩學導論》主要是從學科產生的學術語境、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已有的各種研究范式、不同的理論方法等方面,去總結梳理該學科的學術體系和理論方法特征。以上著作或體現學科開創之功或表現學科建構之力,但側重點或致力于中西文學的總體比較、或進行專題、觀念、范疇比較,或注重對比較詩學自身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對于文學價值這個重要問題卻鮮有系統全面的論述。此書填補了此項空白,對于文學價值觀問題進行了自覺、系統而深入的跨文化研究和思考。盡管當今有人自認為已經解決文學價值這個問題而對之失去了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熱情,還有人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放棄了價值判斷和出現否定價值研究的理論趨向,但文學價值問題在文學理論體系建設中始終有著重要意義,對文學價值的思考,體現了文學研究者堅定的信念與理想以及構建理想的精神家園,實現審美和詩意人生的美好愿望。本書正是通過對中西傳統價值觀不同歷史演進路徑及共同或獨具特色的文學價值理想的回味反思,為深化理解文學藝術的本質規律、推進文學藝術創作的健康發展、建構更完善的文學理論體系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示及理論支持。
作者:梁芳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石家莊市藝術學校
論文摘要: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交際過程中,學生除了會遇到單詞、語法的障礙,還有文化的沖突引起的交際障礙。然而,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注重講解單詞、句型和語法知識。而忽略了對于西方文化的講解與介紹。一種語言總是依附于一種文化而存在.而學習語言,也應該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本文從分析日常交際中中西文化的差異談起,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西方文化意識的幾種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這其中表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論文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幫手”等說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人才,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福考試成績很高,在國外餐館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外語環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關鍵詞: 語言與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導入 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1.引言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學生在運用語言時,雖然說出了完全沒有語法錯誤甚至用詞漂亮的句子,但在實際交際中運用卻行不通。這是由于學生們往往從漢文化角度出發,并運用漢語的表達習慣進行思維,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結果在對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語言得體地進行交際,常常會犯文化錯誤,使雙方很尷尬,甚至會出現許多誤會。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文化因素,努力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習得意識,培養社會需要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2.為什么英語教學要導入文化內容
2.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緊密相連的。語言是整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語使用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語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同時,一種特定的語言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以及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語言與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語言教育學家拉多(Lado)曾經指出,如果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好語言。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要學習一種語言,必須同時學習與該語言相關的文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講解語言知識,訓練語言運用能力,而且還要加強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2.2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直接地影響我們的語言運用,語際間不同的語言習慣所引發的語言失誤,實質上是由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的差異所造成的。如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吃過飯了嗎?”,“上哪去呀?”,其實并不是想知道對方是否吃了飯或去了哪里,這只是一種greeting的方式,而英語國家的人卻沒有這一習慣,反而認為是一個question。又如很多學生與外國人進行實際交際時,很喜歡連續問以下幾個問題:“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do you work?”等。這些日常用語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沒什么不妥之處。但如果將漢語的習慣與文化模式套到或強加到英語上去,就會產生誤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國人有可能會感到納悶甚至憤怒。他或許在想:為什么要問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那些問題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類的機構里才會被問及。從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會習俗對語言運用的影響。這都大致說明了一個問題:英語教學中不能不同時注意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重視文化導入,才能減少學生在運用英語時犯“文化錯誤”。
2.3教學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文文化和科學技術文化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使各國間交往的需要更加迫切。跨文化交際型的現代外語人才越來越為社會所需求,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交際”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交際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已寫入各級學校課程要求,發展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白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目標的進一步深化,是為更好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人能正確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因此,適當導入文化知識有益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文化導入的內容
3.1適當導入中國文化。
我國外語教學追求的溝通目的從來是傳播與吸收相結合,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應指點破中心國與國的界限,而進行互補互促的交流,使外語教學所涉及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相融合。導入西方文化,前面已作充分的論述,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對于中國文化導入這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英語教學中卻顯得非常不足。這就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在英語表達上的空缺。在交際中因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本國文化現象所表現出來的無奈常令人處于尷尬的境地。如我們知道國外有“老人節”,在中國也有“老人節”,若將簡單地譯成“The Old People’s Day”,很容易使外國人產生誤解,應譯為“Double 9s Festival”才能反映出該節日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意味及其時間,不至于與國外“老人節”混為一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中國文化,除了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差異所引起的困惑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把中西文化交融起來,達到成功交際目的。
3.2文化導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文化,指經濟、政治、史地、文藝、科學的技術,著名文學家及其作品,民俗體育和當代社會情況。
(2)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包括:社會準則,如稱呼、招呼、問候、詢問、致歉、道謝、告別、打電話等用語的規約及風俗習慣;社會知識,指家庭各成員、同事朋友、上下級之間關系、價值觀念,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宗教觀念、道德準則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如西方社會強調的個人奮斗,獨立性、隱私權等;思維特征,指中西方思維特征的差異。比如,講時間和地點時,一個從小到大,一個從大到小。
(3)詞語的文化內涵。詞義之所以多層次,在于詞不僅是現實的象征符號,而且也浸透著人們對現實的感受、觀念和看法。例如,privacy是一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的詞,我們知道不應該向西方人詢問有關年齡、收入方面的問題,但privacy的含義絕不止這些。因此,在英語教學的一定階段導入的文化內容應當包括介紹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詞語表達法在意義及運用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理解這些表達法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4)英漢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不同或差異較大的詞語。主要包括植物名詞、顏色、數詞等。如漢語常用龍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國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對歐美人來說,龍卻象征災難和兇惡;漢語中用“眼紅”表示嫉妒,而英語中卻用“green with envy”表示“black tea”譯為“紅茶”而不是“黑茶”等。
(5)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成語、慣用語、諺語、格言等。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
(6)非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手勢、身勢、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以及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觀念等。
4.導入文化知識的幾個策略
文化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型人才。
4.1更新教材內容和課程設置。
培養交際型特別是跨文化交際型的新世紀人才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教材和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這一教學目標,加強對現行教材的建設就是一個基本方面。在各級英語教材中,絕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原文或原著的基礎上改編或編寫的,而改寫后的文章雖然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但畢竟不是“原汁原味”,換句話說,就是多多選用真實(authentic)的語言素材。如直接選用歐美的原版教材,以此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這類教材語言地道,英語和外國文化結合自然,是掌握語言最好不過的教材。此外,還可配合英語教學,編寫相關的介紹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材和用英語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適合英語學習的教材,這樣才能更好地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減少在交際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沖突,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課程設置的更新就是改革單一的課程結構,實行多樣化,開設一些專門的文化課。可在現有英語課程的基礎上開設與英語文化有關的課程,但在選擇教材要特別注意與英語教學的密切配合。必要時,還應鼓勵學生選修介紹中國文化的課程,以促進英語文化學習和母語文化學習的積極互動。
4.2采用文化對比,減少語際失誤。
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等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并且在語言形式和運用中的表現進行歸納和總結。這對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進作用。文化對比應以差異和沖突為重點,著眼于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例如,“black coffee”譯為漢語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不能見“紅”則譯為“red”,見“black”則譯成“黑”,否則就會導致文化沖突。要排除這種不同文化交際上的文化障礙和沖突,最重要的是找出兩種語言中文化的差異因素,即采用對比的方法。
4.3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進課堂教學。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教學目標要求把文化教學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把英語學習放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創造更佳的語境。這就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發揮視聽媒體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視聽結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視聽材料或可供教學用的原版影片,通過畫面能使學習者感受到語境的存在,根據語境的提示來理解話語的真實含義,掌握說話人的意圖。還可以了解到許多與目的語文化有關的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這種有效地引進視聽材料,提供可視性畫面、場景的多媒體教學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學生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融合。這與老師責盡口舌來講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4.4豐富并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學習者如不及時在交際中內化其記的社會文化知識,其社會文化能力乃至整個交際能力仍無法得到進一步提高。為此,我們在設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大量的課外英語交際活動和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書籍。如聽英語講座,聽英文廣播,觀看影片,閱讀英語報刊、小說,參加英語演講比賽,開英文晚會,等等,這些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有較大作用,也大大拓展了運用英語交際的空間。
4.5英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
英語教師應盡可能熟知不同文化,注意積累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讓文化教學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過程。教師本人應對中西文化具有較強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揚棄貫通的能力,在教學中,適時、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兩種能力:一是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對英語文化和國語文化的理解能力;二是用英語準確介紹本族文化的表達能力。老師只有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準確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5.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不能脫離文化,文化導入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課堂教學和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是實現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措施。英語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傳授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素質。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該注意盡可能地傳授文化知識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更好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校平.英語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A].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戴軍熔.拓寬文化視角,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4).
[3]高寶虹.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
[4]王得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
[5]王偉華.社會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A].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吳瓊.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4).
[7]張哲.強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識,改革外語教學和教材內容[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
[8]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理論與流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文化;英語教育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Tom。
5結論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指出了當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卻忽視了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闡述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必須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再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途徑。
1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與現實的關系就是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語言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們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離開了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意義,語言將一無所有。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所以英語教學必須包括文化教學,應該把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對英語所承載的文化進行分析,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也可以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培養世界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概念,培養學生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
2跨文化意識
根據Hanvey(1979)的看法,“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表面文化現象的認知;二是對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三是對于與母語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通過理性分析從而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這往往需要通過長期的生活體驗才能獲得。所謂“移情”,就是要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融人”則是在充分認識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的有無或程度的強弱直接影響交際質量,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交際者能否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重要準繩之一。可以看出,跨文化意識主要是指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差異對比,對與本族文化的不同之處的敏感程度,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要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應該建立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差異的意識,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更好地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3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對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而較少結合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特征進行語言教學,忽視文化教學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不重視文化能力的培養。盡管很多學生已經學習英語多年,但還不能順利得體地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學到的多是語言知識。美國著名語言學教授MaryFinocchiaro認為外語教學的五項重要目標包括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培養學生識別文化異同的能力。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滲透文化教學重要而緊迫。
4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途徑
4. 1深入挖掘教材,滲透文化信息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高職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就是不錯的傳播文化的中介,有很多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素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認真挖掘教材內容,利用和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適度向學生傳播滲透文化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滲透跨文化意識,還要適時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首先,“詞語文化”的教學是文化教學的重點,文化的輸人可以從詞匯開始,語言反映著文化,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相關的詞匯中包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其中包括詞語文化的內涵,有文化內涵的英語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學典故等,許多有文化內涵的慣用語、諺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神話傳說、文學典故、圣經故事或史實等。比如,“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英美人用“green - eyed”來表示嫉妒,而中國人卻用“眼紅”一詞;“輩得像頭牛”對應的英語表達方式則是“asstubborn as a mule"。再比如,"To be in hot water/indeep water”在漢語中是“陷人困境”,從中就折射出環境影響著語言:英國是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非常發達,故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而中華民族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差異造成了語言的差異。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及其背景,讓學生了解其來龍去脈,進而理解其深刻內涵,并能正確運用。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章節所涉及的英美文化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根據課文內容增加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求知欲,而且還能使他們深刻理解課文。比如課文里涉及手勢的內容,我們可就此介紹一些身勢語的知識,例如,中國人和美國人用點頭表示同意,而尼泊爾人、斯里蘭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用點頭表示“不”。
除此之外,還可以對語言、文體特點、語篇結構、非語言交際等進行深人研究,只要我們始終有意識保持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融合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教材,就完全能夠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 2組織課堂活動,創新滲透方式
豐富的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形式多樣的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靈活選擇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討論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或項目調研等方式來針對相關主題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結合所搜集的資料對教材中的相關話題進行延伸、拓展或討論,再與漢語相應的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大膽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聯系,活動形式包括對話、游戲活動、短劇演出、朗誦、講故事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
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練習語言的平臺,使他們在語境中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模擬和創設的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通過對與文化有關的主題的發現、調查、分析、實踐,使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體驗不同文化的異同點、獨特點,排除文化差異的偏見,尊重各種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和敏感性。
4. 3利用多媒體,體驗異國文化
多媒體、電教設備、網絡等教學輔助手段在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媒體可以創造出一種與西方實際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從而增強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四單元“Text A What IsCulture?”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了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出展現各國文化的精美的幻燈片,并結合實物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精彩的文化世界,在多彩的文化中英語學習成為以英語為載體的愉悅而又豐富的文化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英語原版電影或專門介紹西方歷史風情的紀錄影片,觀看原聲電影,可以使學生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4. 4開設第二課堂,營造真實語言環境
(1)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如《雙城記》、《百萬英鎊》等,簡單易懂的英語報刊、雜志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擴展知識面,為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
(2)組織多種課外活動。教師應利用各種文化導人手段,組織多種課外活動: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如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沙龍、英語文化周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更多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還可邀請知名教授、英美學者做關于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講座,增設英美文化選修課,舉辦文化講座等等。讓學生在各種活潑有趣的活動中深入體驗英語國家人們的學習、工作、愛情、生活等方面的狀況,親身了解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在文化活動中學習語言。
(3)充分利用媒體進行語言和文化交流。目前,網絡、電視、廣播、電影、報紙、雜志等媒體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媒體不只提供娛樂,而且具體體現了文化,是增強感性知識的有效教學手段。教師應適當地指點學生接觸媒體中一些直觀的文化資料,利用已有的資源多收聽英語廣播、英語歌曲,觀看文化知識豐富的英語電視節目,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語言和文化的資料,通過聊天工具與英語國家的人直接進行在線交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親身體驗中西文化的異同,直觀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培養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中國藝術;西方藝術;山水畫;風景畫;藝術作品;色彩意識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的今天,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關系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而這個問題的背景與實質是中西文化的關系。中西文化的關系問題一直深受中國學術界關注,中西文化的比較已經成為當今的顯學。文化比較有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宏觀的維度是將兩種文化體系的整體進行比較,而微觀的維度則是將兩個文化中具有可比較性的具體問題進行比較,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則是文化比較研究的高級形態與最終目的。在文化比較研究中,微觀的比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將對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方傳統風景畫進行比較,以說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為我們正確對待中西藝術的傳統以及當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尋找理論依據。
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方傳統風景畫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因為他們研究的對象都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關系問題,它表現著該民族特有的、深層次的文化氣質。我們通過對比,能夠從這里觀察到中西兩種文明的本質差異。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既不能以西方二元文化思維模式為基礎對二者進行比較,也不能片面地以中國傳統文化舊有的視角進行研究,而要以融會中西文化精華的、現代的觀念對其進行分析。
山水畫和風景畫的比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理解中西方文化特點的切入點,宗白華先生曾指出,“各個美術以它特殊的宇宙觀和人生情緒為最深基礎”①。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最直接的顯示方式,民族文化最深刻的特質通過藝術而澄明。所以山水畫和風景畫盡管在各自的文化整體中都是比較小的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現兩種文化的不同,進而把握兩種藝術觀的不同。
現在都知道這樣一個現象,西方繪畫重色彩,中國繪畫重水墨,以至于根據它們的這個特點出現了彩畫、水墨畫這樣的名稱。中國人與西方人都是面對絢麗多彩的大自然,其繪畫為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學者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對世界本體的理解不同。人們最早面對五彩的世界而產生表現的欲望時,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是一樣的,不管是題材、形式、色彩,反映在作品上都非常相似。但是,隨著各自世界觀的完善,其藝術作品的風格、樣式的距離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中國古代山水畫和西方傳統風景畫的透視方法不同,還表現在對色彩的運用之不同。
山水畫理論的成熟遠遠早于山水繪畫,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是理論成熟的標志。繪畫作品的記載雖然很早,但是從傳世的作品看,第一幅山水卷軸畫應該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宗炳首先認為山水的形質是作為道的顯現之用的,而能體味到這一點的當然是“澄懷觀道”的賢者。徐復觀認為《畫山水敘》論述的中心是“以玄對山水”所達到的意境。“在山水所發現的趣靈、媚道,遠較之在具體的人的身上所發現出的神,具有更大的深度廣度,使人的精神,在此可以得到安息之所。……而山水畫之終于替代了人物畫,成為而后中國繪畫的主流的信息,也透露出來。”②王微進一步指出山水畫產生的基礎,認為在山水畫中人們可以得到“神飛揚、思浩蕩”的精神解放。之所以得到精神的解放不是因為“判軀之狀”,而是在于“玄牝之靈”、“太虛之體”,“玄牝門,天地根”。他們提倡的山水畫是玄學也即生活世界的本體之學的在繪畫中的表現。
玄學是魏晉時代由何晏、向秀、王弼等發揮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思辯哲學,它左右著當時的藝術美學思潮,這個時間成熟的山水畫理論當然受它的影響。“玄”原意為黑中帶紅,“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說文》)。引申為黑色,“玄,黑也”(《小爾雅》)。所以有“遺思在玄夜,相與復翱翔”之語(漢末劉楨《公宴》),故玄學也稱黑學,老子有“知其白,守其黑”的說法,就是知道現象界諸物(白)而守護無形無象的本體(黑)。玄字還有天的意思,“玄,天也”(《釋言》)。禮天之官被稱為“共玄官”(《管子?幼官》)。所以玄學又稱天學,但是這里的天不是人格神,而是本體之別稱,與道、無、玄同義。另外,玄字還有神妙莫測、深奧難解的意思,“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這正是本體不可言說的特征。
中國畫的本質在于通過對現實景象的描繪表現玄遠的本體精神,是借有(形)寫無(形),所以其重點并不在于客觀物象的逼真性,如果過于逼真,其眼光就局限于現象諸物,而不再能夠超越具體之物。中國畫貴在似與不似間,太似就落入現象界,不似則本體無以顯明。這種思想表現在色彩上,就是舍棄了可以描繪現實物象真實色彩的彩色,而選用了與真實色彩不同的墨色,以利于體現玄的精神。
《游春圖》作為現存最早的山水畫作品,從技法上看并不是成熟的作品,山水畫的成熟當始于唐初李思訓(653-718)、李昭道父子,他們在設色方面所采用的是“隨類賦彩”、“以色貌色”,所以說早期山水畫在色彩方面受到了自然物真實色彩的左右。二李以金碧青綠入畫也是為了彌補當時皴染之不足。所以張彥遠說“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是金碧青綠完成了山水畫的形象,使之從初創走向了成熟,但這種山水畫在色彩上過于近似現象界之物的顏色,顯得太真實,使作品與欣賞者停留在了現象界的層次,無法顯示中國文化最深刻的本體問題,這樣,遠離現實景物顏色的水墨取代青綠而成為山水畫色彩的主流也就成為了必然。所以,水墨的出現應晚于金碧青綠,《歷代名畫記》“王維”條下說“余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荊浩《筆法記》說張璨“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王維(701-761)、張躁(生卒不詳,中唐)稍晚于二李,此時的水墨并未排斥色彩的應用,純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一般認為在晚唐。
雖然山水畫在初生時期以青綠為主,而以“玄黑主張色彩靜寂,從視覺感官色彩的。無,生出心理色彩的‘有’,在黑色中發現極簡的色彩審美品性”③的水墨山水畫緊隨其后出現并在色彩上取代青綠、在門類上取代人物畫。對水墨的肯定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進一步得到體現,“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彩。云雪飄,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解。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意在五色”是采用了自然界物象的真實色彩,這樣的物象在色彩上就過于真實,從而影響了對超越現象的本體的表達,所以稱之為“物象則乖矣”,物象“乖’’與“不乖”的判定準標不在于物象是否像西方繪畫那樣具有科學性的真實,而在于是否傳達出了玄遠的本體之境。總之,中國畫在色彩上的特點是由中國文化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現象諸物的本體之境,由之,“墨分五色”的審美情趣成為歷代文人畫家追求的目標。
西方傳統風景畫是在人物畫高度成熟的16世紀后期才獨立的,從西方繪畫傳統觀念上看,重素描、輕色彩的觀念相當頑固。康德曾經說過:“色彩往往受到對美的形的要求的頗大限制,并且,即使是在容許色彩刺激的場合,也只有通過形才能提高色彩的作用。”自然科學的發展使繪畫進入真正的色彩時代,畫家把當時自然科學各領域發現的成就充實于繪畫,透視學、光學、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理學和心理學各學科均有涉及。再現自然先河的大師當是文藝復興的達?芬奇,今天我們常樂道于他的繪畫作品,而忽略了他的其他身份,他還是很有成就的科學家、工程師,并在物理學、生理學、地質學、土木工程學等領域提出創造性的觀點。因此西方繪畫表現出在科學的指導下而確定了道路。在他的畫論里指出“繪畫是一門科學”,他雖然沒有留下風景畫,但在他的筆記里記載了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觀察所得,“應該依靠自然,而不應該抄襲那些已是向自然學習的大師”。在西方繪畫題材始終以人為中心的情況下他提出了“畫家的能力不能僅限于描繪人,也應及于風景、云雨和星星等”。此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定的西方繪畫美學思想的軌跡發生了偏移,以數學幾何方式入手的審美標準,以表現物體質感和體積、準確的描繪光影效果的古典主義風格被以吸收新鮮科學知識的繪畫風格代替。喬爾喬內實踐了達?芬奇的理論,在他的《暴風雨》中把自然當作主要的關照對象,雖然忽略了人物的細致刻畫,在構圖上也過于平淡,而充滿畫面的光和空氣將大地、樹木、城市和人物都融為一體。喬爾喬內只活了三十幾歲,提香接過了他的畫筆,把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至高無上的技藝使他能夠無視任何久負盛名的構圖規則,卻依靠色彩去恢復被他拆散的整體。”④
風景畫經歷了17世紀的荷蘭海洋風景畫派、18世紀的英國風景畫派、19世紀法國楓丹白露畫派直到賦予風景畫在題材譜系中最高地位的印象主義的道路。在這個道路上,科學一直伴隨著它的發展。牛頓在1676年用三棱鏡折射出陽光的七色光譜。西方人開始確證了色彩在自然界中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看到的色彩是不可確定的幻影,色彩的顯現是光的緣故。科學的色彩學是在19世紀才出現的。1816年叔本華發表了論文《論視覺與色彩》,1810年龍格、歌德也發表關于色彩的論著,1839年赫爾姆霍茨(1821-1894,德國科學家)出版了《論色彩的同時對比規律與物體固有色的相互配合》。在這些學術理論基礎上,科學的色彩學逐漸建立。科學家們確定光的波動性和微粒性,測出各色光線的頻率與波長。物理學家把可以引起人們視覺色彩反應的頻率范圍稱為可見光譜,在光波為400-800納米之間人們的視覺可以觀察到紫、靛、藍、綠、黃、橙、紅七色。印象派畫家通過外光寫生,掌握了光與色的奧妙。科學家通過儀器掌握了波長與光譜。正當以馬奈為首的具有新思想的畫家們討論外光寫生時,赫爾姆霍茨發表了《色調的感覺》;謝弗勒(1786-1889,法國科學家)根據太陽七原色的解剖完成《色彩及其在工藝美術上的應用》一書,隨后一年馬奈的《奧林匹亞》參加Salon展。當時的一位學者亨利主張用光學和色彩學的新知識來實證印象派畫法的真理,使得印象派的外光寫生向更深一層的理論邁進,最終達到新的藝術境地。
總之,西方的繪畫色彩的發展始終和科學的進步密切聯系在一起,體現出(自然)科學性的世界觀,而中國的水墨藝術的發展卻一直是和中國的傳統哲學密不可分的,直至今日。(責任編輯:徐智本)
①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頁。
②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頁。
③ 李廣元著《色彩藝術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頁。
④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頁。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Western Color Painting: Color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Chinese Mountains-and-Waters Painting and Traditional Western Landscape Painting
TAN Yi-bing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014)
【關鍵詞】文化轉向 《浮生六記》 典故翻譯 譯例分析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翻譯研究出現的“文化轉向”,翻譯研究已經不單純側重于語言層面上的對等,而是轉向于研究促使翻譯形成的一切語言之外的因素。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夫維爾在論文集《翻譯、歷史與文化》中提出,翻譯研究逐步轉向了文化,轉向文本外部的研究。本文以《浮生六記》兩英譯本中的典故翻譯為例,比較譯者在處理含有大量文化因子的文化負載詞―典故時翻譯策略選擇的不同,研究當時譯者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對其翻譯策略有何影響。
一、《浮生六記》及其譯本簡介
《浮生六記》是清朝乾隆年間文人沈復的一部筆記式的自傳。作者以簡潔通俗的文言文描述了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理念和審美情趣,從中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種清新寡欲、追求真美的性情,其中不乏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精髓。
概括起來,目前在學界較為重要的英文版《浮生六記》大概有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林語堂先生1936年的譯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另兩個版本分別是:1960年雪莉?布萊克的譯本和1983年白倫與江素惠合譯的譯本。對于這三個不同的翻譯版本,需要說明的是,布萊克的版本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浮生六記》的編譯,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翻譯。筆者選取了林語堂先生的譯本(簡稱林譯本)和白倫與江素惠合譯的譯本(簡稱白、江譯本)進行比較。
二、林譯本和白、江譯本《浮生六記》典故翻譯的對比分析
1.典故釋義。對于典故,《辭海》將其釋義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其主要來源有:(1)歷史故事或歷史事件;(2)神話傳說;(3)民間傳說;(4)文學作品;(5)寓言故事;(6)民間習俗、諺語等。總的說來,典故是指人們在口頭或書面表達時引用出自神話、寓言、民間傳說、歷史事件或文學名著等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2.典故譯例對比分析。根據以上典故的六個主要來源,筆者總結了《浮生六記》的典故12例,并對每例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兩個譯本中的典故翻譯共用到的翻譯方法主要是:直譯、直譯加注、音譯加注、文內增譯、文內注釋和意譯。
直譯最大程度的在語言層面上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特點,但是對于富含特定文化負載詞的典故,有時僅靠直譯不能傳達出異質文化背后的意義,由于異質文化的獨特性和源語―目的語自身所具有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的異同,直譯勢必會給讀者理解譯文造成一定的障礙。在翻譯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典故時,宜采用一些輔的翻譯手段,也就是對文化信息做一些彌補性的工作,也稱為文化補償。在《浮生六記》的兩英譯本中,所采用的文化補償手段主要有:文外注釋(直譯加注、音譯加注),文內注釋和文內增譯。
例:余戲日:“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于此乎?”復相與大笑而罷。林譯:“Perhaps,” I said, “Wenchün was tempted to elope with Hsiangju not because of his ch’in music, but rather because of his fu poetry,” and we laugh again. (林語堂,1999:23)
白、江譯:I jokingly said, “So perhaps Wenchün did not fall in love with Hsiang-ju19 because of the way he played the lute after all, but because of his poetry?” The conversation ended with us both laughing loudly. (Pratt&Chiang,1983:32)
尾注19.Notorious lovers of the Han Dynasty. Cho Wen―chün fell in love with Ssu―ma Hsiang-ju and ran off with him one night after he courted her by playing the lute at her father’s home shortly after she had been widowed. (Pratt&Chiang,1983:151)
林語堂采用直譯法,通過添加關鍵詞“elope” 將典故的內涵在譯文中明點了出來,讓讀者聯想起‘文君夜奔’的故事。中國讀者對卓文君故事比較了解,但對于中國文化了解甚少的西方讀者則不然,為了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這一歷史典故,白、江二人則采用了直譯加注的方法。
綜合以上兩譯本中的翻譯方法,再按照是否能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文化色彩,筆者總結了兩個譯本的典故翻譯方法和策略,見表1:
從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兩譯本都綜合地運用了異化和歸化的翻譯方法;林譯以歸化為主,歸化和異化相對比較均衡;白、江譯以異化為主,其中異化翻譯占主導。
譯者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不是偶然現象,從歷時性和文化大視野的角度看,譯者會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種文化目的,選擇其翻譯選擇和翻譯策略。在各自的序言中,譯者道出了各自譯著的目的。
林語堂在其序言中寫道:“素好《浮生六記》,發愿譯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國一對夫婦之恬淡可愛生活。” 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的目的是讓西方讀者了解到這對可愛的中國夫婦淳樸恬淡的生活,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然而作為一個游走在東西文化間的中西文化邊緣人,林語堂在向西方讀者傳遞東方歷史文化的翻譯過程也必然會受到其獨特文化身份的影響。在中西文化地位懸殊的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采用了以歸化為主,兼顧異化的翻譯方法,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又適當保留原作中文化負載信息,譯文仿佛就是采用譯語進行的創作,行文流暢自如,毫無翻譯的痕跡,大大地提高了異域讀者對中國文化接受程度。
三、結語
在全球化與多元化并重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日趨增多,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在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的問題上,劉宓慶提出了“文化適應”的概念:譯者必須摒棄“非此即彼”的一元論文化翻譯觀,以綜合平衡觀為原則,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達致譯語文化和源語文化的“恰恰調和”。我們在向世界譯介中國傳統文化時也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化傳真”的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傳遞源語的文化內涵,讓譯語讀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更好地欣賞原汁原味的源語文化,從而獲得與源語讀者大致相同的文化感受。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沈復、林語堂.浮生六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墨子 歐美研究 綜述
歐美學者的墨學研究近年來成果很多,本文就近現代海外的墨學研究進行簡略介紹與述評,希望可以從中尋找到新的研究角度。首先,本文從《墨子》的英譯問題出發,了解歐美學者在進行墨學研究時所了解的文本語境。其次,重點論述著名漢學家葛瑞漢還有中國思想史專家史華茲的墨學研究成果。再者,對近年來歐美學界對墨學的研究進行分類,以期找到新的研究角度。最后,對歐美學界的墨子研究進行簡述,并對以后墨學研究的前景進行預測。
一、關于《墨子》的英譯問題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英美學界對于中國經典的詮釋和研究與日俱增。并且陸續有許多專門討論中國經典的新書及論文集問世,而且研究的質量亦在持續進步中。相對于孔孟的儒學派和老莊的道學而言,關于墨子或者說墨家的研究就顯得冷門一些。到目前為止,有關《墨子》的英譯主要版本如表所示:
綜上,歐美學界對《墨子》的論著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介紹中國哲學思想史,論述墨子生平及其思想時,對《墨子》的主要內容進行翻譯解釋,如《劍橋中國古代史》等。第二類是關于《墨子》部分思想尤其是對《墨經》的翻譯和研究,如《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等。第三類是對《墨子》原文的翻譯,如《英譯墨子全書》等。
綜合來看,從21世紀起,西方的研究慢慢從大的先秦思想史轉移到個案研究。在2006年汪榕培、王宏的《墨子》全譯本之后,歐美學界對墨子及其學說又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催生出了另外芍中碌娜譯本。自此歐美學界對墨子的研究上升到了另一次層次。他們不僅僅集中對《墨子》的倫理道德進行研究,還從宏觀上對墨學進行觀察。但這也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墨子》的英譯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闡釋上。如艾喬恩的《墨子全譯》一書,語言通俗易懂,但僅僅是對字面意思的翻譯,很難達到學術的高度。
二、歐美學界對墨子的主要研究
1.葛瑞漢(Angus Charles Graham)
作為較早對中國先秦哲學思想進行研究的西方漢學家,葛瑞漢對墨子及墨家學派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西方墨學研究的代表。
葛瑞漢有關墨學研究的論文有:《〈墨子?小取〉的邏輯》(1964年)、《墨子論辯的語法》(1971年)、《后期墨家論〈墨子?大取〉中的倫理學和邏輯學》(1972年)、《對墨家光學方面的系統研究》(1973年)、《〈墨經〉的結構》(1978年)、《〈墨子〉核心篇章中反映的早期墨家分派》(1985年)、《自私的權利―楊朱學派、后期墨家》(1985年)等等。主要專著有《后期墨家的邏輯、倫理和科學》、《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等。
首先在墨子及墨家的認識上,葛瑞漢認為墨家實屬士階層。國內研究一般認為,墨子即墨翟,但“墨”準確地說并不就是他的姓,很可能與其工匠職業有關。葛瑞漢認為,墨家實際上已經是當時的士階層了。因為墨子及其弟子是具備軍事才能的能工巧匠,他們大多接受過教育以及技能的訓練,并且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并給予任用。因而他說“我們不妨把墨家看做近于或屬于士階層的新貴,他們帶來了有別于儒家人物大多從屬的舊的世襲的士階層的新氣象。”[1]
其次在墨家學說的認識上,葛瑞漢將墨家學派歸作道德功利主義者。他認為墨家中的“利”是墨家判斷所有傳統道德的檢驗標準。葛瑞漢在《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的序別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義者,他們用功利原則來判斷所有問題,他們從詭辯論者獲得的是一種邏輯十分復雜的功利主義的工具。”并且認為墨家的辯論是中國最早的理性論辯的開端。很多學者對這一看法持有異議,本文在后面的論述中將有指出。葛瑞漢在早期作品《后期墨學的邏輯、倫理和科學》中把墨學抬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引起西方漢學家對墨學的大力關注。他在《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理性論辯發端于孔子的第一位論敵墨翟,并在對立的學派的沖突中以詭辯的形式發展。”[2]該書是葛瑞漢全面系統闡述包括墨子思想哲學在內的中國先秦哲學思想的一部專著。也是他墨學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品。
最后在墨學后期的分派上,葛瑞漢持“分三家”的觀點。分別是純粹派、妥協派和保守派,并詳細討論了三派的爭論內容,如“三表法”等。他在《后期墨家的倫理、邏輯和科學》中認為后期的墨家世界圖像是“由一種具體而又特殊的物體所組成的宇宙,每一個都帶有相互滲透的性質,物體都處于隨時間變化的空間中,通過必然關系而相互關聯在一起,而這些必然關系和它們的名稱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類似的。”
2.史華茲 (Benjamin I.Schwartz)
史華茲作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漢學家,《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是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頂峰之作。他在該書的第四章專門對墨子及墨學的相關問題給予了集中討論。
史華茲認為墨家學派是一種具有宗教性的學派。他認為,墨子的宗教純粹與他對人類的關懷有關。墨家學派的成員以愛為己任,“(他們)很容易在這項知識事業自身蘊含的邏輯中進入忘我的境地,盡管他們的大師堅持的是功利主義的教義。”[3]史華茲認為墨子學派是領屬于精英階層的,他們是“精英性質的先鋒隊”。其次,他還對儒墨對待宗教性觀念(天命、鬼神等),對待人類終極的利益和幸福(仁、愛、禮、樂等),對待社會所需人才即賢人的不同作了詳細的比較。在儒墨對待創新的問題上,史華茲指出儒家更多的是述而不作,而反觀墨家,則是鼓勵創新。很多學者對墨家的軍事技能上的創新是給予高度贊揚的,如葛瑞漢在《后期墨家的邏輯、倫理和科學》中就說:“墨家讓所有的傳統道德都受社會功利性的檢驗,而且公開地捍衛技術創新。”但史華茲認為,墨家只能算是實用主義的創新,即在工藝上、技能上、軍事技術上、論辯方法上進行創新。而對于社會真理,墨家則仍然是一個傳述者,或者說,墨家仍然期待自己作為一個傳述者。因為墨子非常尊崇上古三代的圣賢君王的,因而他有很多訴諸于古的做法。譬如其“兼愛”、“非攻”、“尚同”實際上都是向更加樸素、更無修飾的文明的靠攏。最后,他還對墨家命運的衰亡原因進行探討,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儒家找到了接近政府的途徑,而墨家則“極端地偏離了精英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而又廣泛認同的取向”[4]。
3.其他漢學家的研究
對于其他漢學家的研究,主要從其研究的具體方面出發。
關于文本研究方面,大多西方學者從翻譯學和跨語言學角度出發,如早期從事語言研究的專家何莫邪(C.Harbsmeier)以及近年的約翰諾布洛克(John Knoblock)以及王安國(Jeffrey K.Riegel)就從翻譯學的角度對《墨子》中的政治倫理的書寫進行深入研究[5]。艾喬恩則從翻譯角度對《墨子?大取》和《墨子?小取》進行剖析[6]。Erik W.Maeder從《墨子?十論》出發,他首先承認前輩學者對《墨子?十論》是早期墨家三個各自獨立發展的學派存留下來的文字結集這種看法,然后再進一步利用在同一著作中引人注目的相互獨立的文字共存的事實來描述這些學派的形成過程。在對《十論》中某些文句的重復出現考查時,Maeder指出《十論》很可能不是墨子本人的原著。他還推論這三個明顯不同的文本是在《墨子》成書晚期,也就是大約在秦漢之際,未加鑒別地收入進來的。[7]戴卡琳等也認為《墨子》這本書是由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和門徒編撰而成。因此,在進行《墨子》文本研究時不能預設《墨子》具有一種一貫的、統一的思想主張,因為該書本身就是跨時空的累積型作品。
關于墨子的利己主義思想的研究不乏人在,如華靄仁(Irene Bloom)曾對墨子和孟子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墨子所謂的心性是從客觀層面來實現的,即為了解決倫理道德的秩序問題提出“兼愛”,用以作為人類實現終極利益的保障。在比較過程中,華靄仁認為墨學中的利己主義思想是自私的表現,這歸因于其對墨子的了解不夠深入,是其墨子研究中的不足。此外,隨著對先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有不少學者就墨子是否是一個功利主義者這一點上,提出了質疑。特別是近年來多有學者參與討論,Kristopher Duda、Daniel M.Johnson 等學者都曾寫過文章論述過這個問題。Kristopher Duda對墨子是利己主義者給予肯定。在其論文《關于墨子的道德基準的再思考》指出墨子是一個堅定的功利主義者。
在墨學后繼復興的問題上進行闡述。西方學者在研究墨學的時候多對其淵源承繼作出論述,特別是在對墨家的后繼及其影響方面給予關注。如Dan Robins就寫了一系列的關于后期墨家研究的論文,譬如《后期墨學及其邏》《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學者》等等。Dan的研究角度新穎,是近年來墨學研究中的佼佼者。如在《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學者》一文中,他就從語言的借用和語言的穩定性出發對后期墨學者進行進一步的推討[8]。還有從墨家道德影響出發的,如Owen Flanagan。而美國漢學家郝大維(David L.Hall)和安樂哲(Roger T.Ames)則從整個大中國的思想史出發,他們指出“即使像墨家這樣一些準理性主義者,雖然曾經向著與西方相似的邏輯試驗的方向努力過。然而他們的影響在漢朝以后就消失了,儒學的最終勝利實際上將這個哲學從傳統中排除出去了。16世紀時對后期墨家的再發現并不能為這種形式的理性主義取得重要的立足點提供機會。事實上,只是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那時只是為了對西方的挑戰作出回應,墨家才被再一次加以比較認真的研究。”[9]這樣的說法有武斷之嫌。同樣是在墨學后繼的問題上,戴卡琳(Carine Defoort)則著重探討了墨家“十論”主要內涵以及從韓愈、王陽明身上找到墨家的精神并進行一系列的論述,并且認為晚清時期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就是對墨學的一種重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當然,國外對墨子的研究還有在軍事思想、《墨子》的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研究,茲不贅述。
三、 總結
近十多年來,歐美學界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產生了大量的成果。其研究視野的開闊,思考問題的多角度,值得當下學者借鑒。其研究中的不足亦值得反思。對歐美學者在墨學研究的成就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拓展了文本研究的角度。學界多認為西方漢學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內容上。事實上,對墨學文獻的文本訓詁、章句的校勘正是近年來許多歐美學者著力所在。他們從古代漢語的文法分析,術語的運用,語言結構的分析著手,對墨家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形式校勘和版本校勘表明他們對文獻的極大重視,這也值得國內學者反思。當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往往會忽視文本的作用而強調現有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倒置本末。通過對文本的考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意、作家的創作動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其創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其次,深化了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國內學者在對墨家進行研究時也有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研究的,如結合西方傳統的邏輯學和古印度的因明學進行比較研究。而歐美研究者則從外國文化、文學整體出發,對墨學進行深入探查,并將墨學置于整個中國大思想史上進行研究。這種作法值得我們借鑒的。
最后,豐富了文學研究的路徑。歐美學界對墨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思想層面的研究,他們會從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因此,歐美學界的研究在交叉學科的研究上就形成了特色。這種研究大視野是我們研究所缺乏的,我們往往從小處、從微觀著手,不善于從宏觀、從整個文化生態著手進行研究。
當然,歐美學界對墨學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文化語境上。西方學者缺少對中國實際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他們在對墨學進行研究的時候往往會對中國文化有所曲解。他們運用西方的學科理論去解釋中國傳統的理念,這固然是融貫中西文化的有益之舉,但是如果忽略了一定的文化語境就會造成生搬硬套的后果。再者,在以《墨子》《墨辨》為文本進行墨學研究時,歐美學者的研究呈現出以偏概全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在進行具體研究的時候沒有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參考別家的論著導致。先秦學派文獻往往呈現出交叉錯雜的傾向亦值得注意。
思想文化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研究的本身就意味著問題的存在。對墨學的研究,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研究都應考據批評,嚴謹深刻,才能不斷走向深入,取得突破。
參考文獻:
[1]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4-45.
[2]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2-43.
[3]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83-184.
[4]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5] John Knoblock、Jeffrey Riegel .Mozi.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13.
[6] Ian Johnston .Choosing the Greater and Choosing The Lesser: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qu and Xiaoqu Chapters of the Mozi[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2,Vol.27 (4).
[7] Erik W.Maeder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re Chapters” of the Mozi [J].Early China,1992,Vol.17: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