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9 23:20: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園教師個人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筆者認為其學習觀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有益的啟示:學有興趣才能提升學習效果;學思結合才能真正學有所獲;通過學習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的要求。
關鍵詞 :孔子 學習觀 啟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教育事業。他不僅是三千弟子的老師,也是歷代中國人的精神之師。他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學習觀對今天我們做好教師工作仍然有著有益的啟示。
一、學有興趣才能提升學習效果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認識到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二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被動地去學習,學習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鋼琴家郎朗是大家熟知的名人,郎朗的成功固然和他的勤奮分不開,但練琴的人很多,為什么他最行呢?郎朗有音樂的天賦,更樂于從音樂中感受,對他來說,練琴的過程雖然有苦,但更多的是享受一種快樂的情感體驗過程,所以他才能成功。每個人的天賦素質、興趣愛好都不一樣。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的潛能,應加以鼓勵和引導,努力為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發展提供必要的平臺,不然的話就可能造成他們天賦的浪費,那是很可惜的。
同時,還應想方設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以歷史課為例,歷史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授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學習效果降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是要把被動的學習過程變為積極主動的求知和探索過程。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興趣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
如:學習《》一課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是由林則徐的引起的。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么?”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再由教師提供一些補充材料供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發動的根本原因。林則徐的只是戰爭的導火線,即使沒有禁煙,英國同樣會找其他借口挑起戰爭,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通過討論和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思考者和真理的探索者,去感受學習的快樂。這樣才能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
二、學思結合才能真正學有所獲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和思考的關系,主張在學習過程中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就是說,只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很危險了。他深有體會地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思冥想,結果沒有什么益處,還不如去學習呢。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習要與思考結合起來。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既要學習又要思考。死記硬背,人云亦云,不去思考,很難學到精髓,更難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現實中有些學生學習不可謂不刻苦,不踏實,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為缺少思考。要想學有所獲,必須善于思考。但是,一味思考,不去學習,沒有一定量的知識儲備,那也是徒勞無益的。學習與思考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只有學思結合才能真正學有所獲。愛因斯坦曾說過:“空間、時間是什么,小學的課本就解釋得很清楚了。把從書本里學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間與時間的關系。”正是在學習中善于思考問題,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成為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三、通過學習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孔子十分強調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孔子認為,一個人美好品德的形成是需要文化和道德知識作基礎的。他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意思是,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而跟從他學習;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檢查自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他認為,唯有通過學習才能克服自身的品德缺陷。他提出“六言六蔽”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八》)。今天,重金錢、輕事業,講實惠、淡理想,求享受、畏艱苦等社會風氣蔓延。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侵襲著校園,影響到教師的職業道德。一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僅僅把教師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既不研究教學方法,也不考慮教學效果,熱衷于辦補習班掙錢,把本該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放在補習班里講。
學生如果不上這樣的班,學習勢必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上這樣的班既得多花錢,又要擠占課余時間,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利益。這種做法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有損于教師的形象。還有一些教師,不想通過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為了晉職稱,或請人或抄襲他人論文,哪有師德可言?這樣的教師怎么能為人師表、怎么去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只有品德優良、作風正派才能言傳身教,帶動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加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承擔起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任。
四、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的要求
現在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也被稱為學習經濟。“終身學習”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所謂“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其一生的學習過程。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自己一生“學而不厭”(《論語?述而》)。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他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些都反映出了孔子終身學習的觀念。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很快,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
另外,教師對學生起著表率的作用。教師積極地進行學習,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學而不厭”的教師,才會有“學而不厭”的學生。“一個優秀教師有著多個方面的特征,但有一個特征是必備的,那就是持續學習的能力,愛學習、善學習、會學習。人類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職業的挑戰、自身發展的需求、學生的深刻變化等,都需要教師終身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工作責任、精神需求。可見,今天人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和孔子的學習觀相似,兩者都把學習看成是個人人生觀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楊春茂.提升教師素質的又一重大舉措——解讀教育部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J].人民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