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空間設計論文

建筑空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08 23:51: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空間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空間設計論文

第1篇

醫院建筑公共空間的作用

承接醫療功能的載體

醫院的公共空間是將醫療工作流程連接在一起的樞紐,更是醫院的所有醫療功能性區域的組合平臺。醫院的診治流程運作,都須通過公共空間這個平臺來完成。

服務性的平臺

它是患者與醫護人員滯留、等候、休息談心的主要場所,它應包含一些商業化的服務內容,如便利店、花店、書店、網絡通訊、快遞、銀行(ATM提款機)和其他一些便民服務設施;它是為醫院內部空間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也是醫院公共空間功能要素)的場所;醫院的掛號、收費、取藥、預檢、咨詢等一些功能設施都設置在這一開放式大空間內,同時還包括衛生間、更衣室等必備的生活輔助設施。醫院的交通樞紐公共空間是醫院診治活動的集散空間,亦是醫院人流最為集中的場所。附屬于公共空間的電梯或自動扶梯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醫院運作的效率、安全和環境的舒適度。

醫院安全的保障

在應急狀態下,公共空間是安全疏散和避險滯留的主要場所,引導標識、無障礙和應急設備是公共空間的必備設施。醫院的公共空間也是一個限制空間,它限制了針筒、玻璃器皿、化學毒物、腐蝕物、易燃易爆物、醫療廢棄物以及物理、化學、生物性危害物質在人員密集的公共空間流動。上述4大特點表明,公共空間是醫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遵循著醫院建筑空間設計的4大原則——安全、人性、實用、效率。醫院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置人性化主要體現在對患者及家屬心理需求的反應,應充分對患者及家屬、醫護人員等各類人群的需求做深入研究,基于運營成本,配置滿足甚至超越患者及家屬期望的人性化設施,以提升患者就診滿意度。由于醫院公共空間是就診患者出入最頻繁的活動場所,因此醫院的人性化設施設備等主要體現在醫院的公共空間內。

無障礙環境

醫院的無障礙環境要遠比其它類型的公共建筑復雜,因為它涉及的人數眾多,無障礙人群的類型也相當復雜,除此以外,無障礙輔助設備類型也是最多的。醫院內無障礙人群包括患者、負傷和肢體殘缺者、感官系統缺陷者、機能和感覺衰退的老人以及孕婦、兒童、過度肥胖者等特殊人群,還包括暫時行動不便的健康人群,如負重推車、攙扶患者的人員等等。這些人員所使用的輔助工具包括拐杖、輪椅、擔架和其它電動輔助工具等。因此,醫院公共空間要充分滿足這些無障礙輔助工具的通過性和無障礙人群使用設備的便利性。在當前的醫院空間設計中,空間上的一些問題經常被忽略,如醫院入口門廳深度不夠,不能滿足擔架正常通過,或門口沒有輪椅滯留平臺等等,在設施上對健康人群的無障礙需求的關注也不夠。

便捷的服務設施

在整個就診治療過程中,除了診療設施以外,一些必要的生活輔助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解決了患者及家屬的一些后顧之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及家屬心理壓力的調節起到重大作用。醫院的便民服務設施包括一些診治過程中必備的如網絡通訊、金融服務和咨詢服務,還包括餐飲、零售、快遞托運等生活服務設施,以及調節患者心理、緩解緊張情緒的花卉、書籍、茶屋、藝術畫廊等,此外,類似打包、煎藥、市內交通、幼兒托管等便民服務項目,根據實際需要也可出現在醫院里。

舒適的公共空間環境

醫院公共空間是患者主要的滯留、等候場所,他們在此過程中極易產生急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所以公共空間的設置應充分考慮環境的舒適性、趣味性和交往性,讓枯燥煩惱的等候過程演變成一個舒適的體驗過程。在舒適性方面,要布置足夠的舒適座椅和尺度適宜的建筑空間,盡可能使用自然通風采光系統,此外,令人愉悅的環境色彩和自然景觀布置也是必要的。在趣味性方面,公共空間應擁有一定數量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設施,如背景音樂、游戲設施、藝術畫廊等,以此來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在等待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在交往性方面,公共空間的布置應利于交往,可通過等候區域的座椅排布方式以及圍合空間的構成形式,來促使人們形成交往的氛圍,促進醫患、患患之間的溝通,緩和醫院的環境氣氛。在私密性方面,患者就醫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難言之隱,他們希望看到公共空間內設有隔聲、遮擋視線的設施以及較為隱秘的流動路線,不希望在最為尷尬之時于眾目睽睽下在公共場合中穿行。醫院公共空間的交通設置醫院公共空間集聚了醫院的主要人流,作為關聯醫院各項醫療功能的平臺,公共空間交通設施布局的合理性至關重要。針對公共空間各區域流量和人群需求的不同,采用的垂直交通的形式也是有所差別的。

自助扶梯

具有方便快捷、零等候等特點,適合人流較大的公共區域,一般在門診大廳或醫技中心等處布置,高峰時能承擔醫院七成左右的垂直交通流量。

電梯

是醫院高層區域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醫院公共空間中,對于有無障礙要求的使用者如老幼、孕婦、使用輪椅或擔架的患者,以及醫院的貨物運輸等,電梯是最好的承擔者,值得注意的是,電梯承運擔架、貨物車輛、輪椅等大型物件較多,電梯廳的前室需要有一定的滯留空間,應盡可能地避免將前廳空間設計成可被穿越的空間,從而造成人流、物流上的干擾。

樓梯

從便捷程度上看,樓梯不及電梯,但樓梯具有全天候和零維護的特點,在危險關頭它是最為可靠的安全疏散的保障。綜合上述特點,醫院公共空間的交通布置應有針對性,要對醫院人流的密集程度和服務需求進行分析,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做到人流、物流疏散均衡、便捷、快速、安全,交通標識識別性強,一目了然。醫院公共空間的服務功能醫院的部分功能用房,如候診藥房、收費掛號、導醫咨詢等和一些必備的生活服務用房,如廁所、更衣室、備餐室等都圍繞醫院公共空間布置,這些區域人員密集、出入頻繁,布置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醫院的整體環境和運營效率。公共空間應遵循可靠、便捷、均衡和服務多樣性的原則,在人員的密集之處,盡可能采用袋形空間,避免對醫院環境和交通造成干擾;收費、掛號、廁所等服務性設施應根據其服務半徑和容量均衡布置,在確定設置部位時,應事先對人流走向進行預判,以避免流程交叉重復。由于服務人群與服務類型的多樣性,醫院服務設施應對特殊人員作特別的關注。醫院公共空間的安全設置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場所,也是充滿著各種傷害的危險場所,這些危害來自于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的傷害,也包括了一些人為因素。醫院的公共空間內人員最為集中且流動性大,是醫院內造成危害機率最大的區域。故應在醫院重點防范區域設置禁止標志,并做好應急疏散的引導,在發生火災、地震等重大災害時,具備有效防御措施。同時,對人為的突發事故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安全防護措施應該在建筑細節上做好充分的考量,如防護欄桿、地坪的防滑、高差處理、墻角防撞擊和懸掛物體的碰頭問題等,特別要關注兒童,避免因視角的盲點造成危害。

結語

第2篇

1)綠色環保。現代的都市化建設雖然加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但是這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環境問題。現代的都市人生活在一個鋼筋與混凝土包圍的城堡,根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氣息,人們只能在回憶和電視上才能記起腦海中那殘存的一抹綠色,不知不覺中我們和大自然的距離愈來愈遠,人們只能生活在灰色的都市之中。在這樣枯燥的工作環境之下怎會有高質量的工作。對于這種現象,環保綠色的設計理念便被提了出來。在設計高層辦公的建筑物時,設計師一定要將環保綠色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中去,盡量為辦公人員創造一個綠色的、貼近大自然的辦公環境。

2)以人為本。現代白領普遍具有巨大的壓力,有來源于工作中的,有來自于生活中的。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起到緩解壓力,舒緩人心情的作用,所以這就要求高層辦公建筑的設計者要注意在設計時將人放在第一位,優先考慮人的感受。高層辦公建筑的設計一定要遵循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做到以人為本。人應該作為設計的首要考慮對象,設計者務必要為辦公人員打造一個舒適、方便的工作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之下,辦公人員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2設計優化

1)設備布置的優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智能化辦公設備也慢慢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這給辦公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不合理的設備布置不但沒有給辦公人員帶來方便,還妨礙了工作的順利進行,所以合理的辦公設備布置很重要。比如在光纜、配線箱等中繼裝置的布置上要做到每個樓層至少設置三個,以方便辦公人員的操作和使用。隨著智能化辦公的應用,電腦已經成為日常辦公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對于網絡方面的布置,務必在每個樓層都設計多個電腦網絡管道井,這樣便于在出現網絡問題時能夠及時的維修。另外對于樓梯間、衛生間等這類對于燈光要求不高的地方,可以將它們放到靠外側的位置,這樣可以直接對自然光進行利用,既增強了通風效果,又節約了照明所需的能源,這也體現了國家可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2)優化功能空間。現代的辦公對于高層建筑各部分的功能要求非常高,所以設計者在設計時必須將功能要求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樓層的大小有限,所以在區域的劃分上要做到合理、方便。在這方面首先要考慮行政區的設計,因為行政區是主要的辦公地點,所以行政區要有單獨的,安靜良好的辦公環境。在設計時,要將那些可能會制造噪音的的區域與行政區隔開。對于會議室、餐廳這些地具有公司代表性的地方來說,應該設計在高層,這樣在設計外形時也可以將其設計的別具一格。另外要把健身房這類休閑放松的區域放到靠近員工餐廳的地方,這樣才能方便辦公人員的身體鍛煉。在對辦公路線的設計上要追求橫向設計,這樣既能緊密的把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又能增加工作人員在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中的了樂趣。

3)人員健康優化。智能化辦公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工作的便利,隨之而來的還有健康問題。由于辦公人員長期處在電腦以及其它各種各樣的輻射環境之下,這就引發了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各種問題,所以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就需要從改善和優化辦公人員的工作環境入手。當下最流行的便是將環保的設計理念融入到高層辦公的建筑中去,將辦公建筑和諧的建設在自然環境中,讓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所以在設計高層辦公建筑時,應該添加多種綠色元素,比如在辦公室添加一個小型花園,這樣既可以美化辦公環境,又可以減少辦公室的輻射。除此之外,對于辦公室內部的采光要盡量采用太陽光照射,所以要增強辦公室的透光性,盡可能的讓陽光能夠進入辦公室。對于辦公室的通風性,設計者要通過改善窗戶的大小來調節,這樣不但增強了辦公室的空氣流動性,也節約了原來要用在這方面的能源。這些都是在設計時需要注意的細節。

4)安全疏散的優化。無論任何時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每個高層辦公建筑的設計都應該非常重視意外發生時人員的安全疏散問題。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大空間設計的高層辦公建筑一定要選用雙向的或是環形的通道,這樣可以避免單向通道在危險出現時人員的疏散擁擠問題,同時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雙向的通道也可以緩解上下班高峰期的人流壓力問題。對于安全通道的設計,設計者要注意將其布置在靠近出口的位置,以方便人員的逃生。對于疏散樓梯來說,至少要設計兩個不同方向的樓梯。如果建筑物內部的面積有限不能設計內部疏散樓梯,設計者也可以考慮室外的疏散樓梯,這樣既實用又經濟。對于那些面積較大的建筑最好設計兩個雙向的疏散樓梯。在對于火災的應對上,每個樓層都必須設置消防設施,每個辦公室都應有小型的滅火裝置。

5)能源利用的優化。近年來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這就對高層辦公建筑的設計提出了一些要求。設計者在設計中不能因為對建筑物外形過分的追求而浪費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時在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建造過程中的成本問題,盡量采用簡潔實用的結構設計。

3結束語

第3篇

>> 城市開放空間的連續性研究 建筑開放空間的城市意義 城市開放空間的現代觀察 探索創造人性化的城市開放空間 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對于城市建設的發展性研究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總體控制設計研究 兒童友好型城市開放空間研究 城市開放空間規劃及設計要點研究 西班牙城市開放空間地域性研究 老齡化社會的城市開放空間設計研究 基于靜態游人行為的城市開放空間研究 淺談城市設計中開放空間的設計 淺談城市開放空間的保護與再生 城市開放空間設計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開放空間設計的研究 基于行為的城市濱江開放空間的空間與場所特性分析 方形規則下的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設計 城市的留白――公園與開放空間的價值 淺析適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規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偉國,邢忠.轉型時期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建設策略[J]. 現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張虹鷗,岑倩華.國外城市開放空間的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偉.城市開敞空間——格局、可達性、宜人性[D].2008,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J].建筑學報,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17(6):p.9-17.

[29]馮健,周一星.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理科學進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張林,李瑩.哈爾濱城市公園可達性和服務效率分析[J].中國園林,2010,08:p.59-62.

[31]李小馬,劉常富.基于網絡分析的沈陽城市公園可達性和服務[J].生態學報,2009,03:p.1554-1562.

[32]蔡彥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廣州中心城區公園綠地空間格局及可達性分析[J].生態環境學報,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凱.城市形態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全面與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規劃,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齡社會環境下城市線形公園綠地的設計淺析[J]. 華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鄧小慧,鮑戈平.廣州人民公園使用狀況評價報告[J].中國園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園使用狀況(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園為例[J].2007,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

[37]劉杰武.濱水區公園使用后評價(POE)研究——以臺州永寧公園為例[D].2007,北京大學碩士論文.

[38]張妤.哈爾濱城市公園使用情況評價初步研究[D].2006,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

第4篇

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指導教師

填表日期

教務處

1.論文的開題報告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為規范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特印發此表。

2.學生應通過調研和資料搜集,主動與指導教師討論,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開題報告。

3.此表填寫一式三份,一份教學系留存,一份交指導教師,一份學生本人自存。

4.開題報告需經指導教師審查同意,方可正式開始論文寫作工作。

5.本表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一、選題的意義和研究現狀

1.

選題的目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選題的目的:

這個題目是以市中心繁華地段的閑置地做一個餐飲空間的創意設計。選擇餐飲空間設計作為本人的畢業設計題目,原因有,一是因為考慮到本人以后的就業方向與室內,以及室內與室外景觀向協調和搭配,當然這和自己對室內設計的興趣有關,也有對這方面內容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過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對自己大學四年所學到的專業知識的總結,讓自己設計的鍛煉,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使自己學到更多就業創業時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將會對自己以后工作的發展提供支持,是一筆很豐厚的財富。

(2)

(2)選題的理論意義:怎樣促成設計作品中的“概念性”、“實施性”兩者間的完美統一結合,我認為設計師充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審美價值持續存在的時間性,使作品中塑造的空間容器能夠準確傳達出一個符合商業需求與機能美感兼具的全新表象意志。何為設?就是要應該事先預定某種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何為計?就是要羅列這種預定的概念,發揮這種概念并最終鎖定概念,從設計思維的無到有、到思維的膨脹、乃至一瀉萬里的思維奔騰。正是在羅列這種特定時間和空間的關系時,使我感悟出設計思維的秩序的矛盾變異,并在這種矛盾中,讓我反省、自我發揮、最終使之推進。

(3)

(4)

(3)選題的現實意義:餐飲空間除了作為飲食場所滿足人們的客觀需要外,還要通過其自身環境來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一種營造餐飲環境的重要方式。餐飲空間的主題性設計是圍繞某一中心思想或以突出某種要素對餐飲空間進行整體環境空間規劃,包括它的的裝飾材料、裝飾色彩、陳設、空間造型以及服務和菜品等都為藏著的中國這主題服務,使主題的中式設計成為顧客容易識別其他餐飲空間的特征。消費者在主題性餐飲空間進行消費時經過觀察和聯想,進入期望的主題情境。好的餐飲空間主題設計有利于餐飲文化的創新和繁榮;有利于形成企業的品牌標志,從而創造品牌效益。

2.

與選題相關的國內外研究和發展概況

(1)國內的研究和發展情況: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經濟條件下衍生出來的飲食文化各有風格和內涵,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朝著人們生活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國內,70年代以前,人們對餐飲空間的研究不多,大多數都是按照舊時代的設計布置思路來設計餐館,雖然當時已經有梁思成與林徽因等有先見之明的設計大師引進了西方現代工業設計理念。

中外合資五星級大酒店xx賓館,xx、xx等一代嶺南建筑大師設計而成,是在現代嶺南建筑中將外來建筑形式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的一個成功作品,即使xx賓館在傳統意義上不算是真正純正的餐飲空間,但是xx賓館的設計繼承了中國傳統園林與嶺南傳統園林設計的精華,中庭以璧山瀑布為主景的焦點,形成別有洞天的嶺南風情,整體有歷史氣息與文化內涵融入建筑空間的功能。xx賓館對嶺南建筑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中國第一個采用大型室內中庭設計的酒店。當時建造xx賓館的時候,曾有人提出別的建議,說做接待外賓用的第一間五星級賓館應該設計得西方化一點,但xx認為西化不能體現我國文化。于是,xx用了中西合璧的設想。xx賓館的外觀是完全現代化的建筑,而內部設計是完全中國化的。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0年第一家連鎖餐飲“麥當勞”進駐深圳的時候,麥當勞以現代簡約的風格對國人帶來了一次視覺的沖擊,簡練的設計風格不再像中式那樣繁瑣,一切從簡,讓人們意識到原來餐飲空間原來可以這樣設計布局,這也是日后都市化進程后都市的縮影,在空間布局的設計上多了浮躁少了內涵。

(2)國外的研究和發展情況:

國外,工業革命之后,人們就研究餐飲空間里面的:功能、陳設、色彩、材料、心理等種種的方面進行了很深的研究,這些要求在設計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前,我們沒發現。

比如在空間上,國外的餐飲空間不同中式的傳統餐飲空間。國外的餐飲空間上靈活多變,不會只均布餐桌在大廳就餐,那樣會使人乏味。他們往往會在單一的空間內用一些實體來進行圍合或分割,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形態各異,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間,從而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比如色彩運用:就餐環境的色彩配置,對人們的就餐心理影響很大。一是食物的色彩能影響人的食欲,二是餐廳環境的色彩也能影響人們就餐時的情緒。餐廳的色彩因個人愛好和性格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勒溫認為,行為是個人和環境組成的,并提出人類行為一個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為,單體和群體人行為都是行為主體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物理環境、心理環境雙重作用結果。深層說色彩影響人的食欲與心情,從而影響人的消費,這對一家營業性餐飲空間是異常重要的一點。

所以西方在餐廳的色彩運用上面頗為講究,而國內相對便顯得單調。西方在設計上面中式設計,又不同于中國的中式設計。中國的符號、中國的哲學意境、材質、形式經驗,這些是真正開始被認可了的。家具、窗格、太極、園林式意境。

(3)總結:

現代化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傳統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古老國家。傳統美學的沒落,很多有識之士都希望打救傳統的文化,從九十年代初樓房頂上蓋涼亭,到現在新中式的興起。

現在中式設計很多設計師已經把中式運用在建筑設計,家具設計等領域上,并應用得如魚得水。同樣的元素誰都可以運用,那中國設計師最大的優勢是什么?嚴格說,是文化。但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這塊偏偏又失去了。我們總覺得外國設計師“抽取得不地道”,但讓咱們說什么,又說不清楚。能感覺不地道,因為我們血脈里,潛移默化的物事接觸中,漢字語言中國風俗下,能感覺出這未必是真正的神韻。但說不清,就是因為文化修養不夠,找不到準確的表達方式,不管是通過文字語言還是設計語言。

中式設計由中國設計發揚光大,這是毫無疑問的好事,我相信也是必然。畢竟一個老外太極拳打得再好,也不會有一個國家的老外都把太極拳打得多好,底蘊還是我們近水樓臺的最大優勢。

于是中西合璧的設計便應運而生,取各家之精華,去各家的糟糠。如,北京的國家大劇院,上海世博會的東方之冠,蘇州的蘇州博物館,萬科的深圳中國園等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內容及預期的結果

研究的基本內容:

(1)作品的總體概述

作品名稱:餐飲空間設計——“藏著的中國”餐飲空間設計

工程概況:

一是項目位于市中心繁華地段,要求根據原始平面圖設計;

二是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合理,與環境有機協調,適應地方氣候,造型富有創意,空間豐富、立意新穎;三是充分滿足就餐、接待等各方面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人流疏散和安全保衛,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使之能隨未來社會的發展,不斷作出適應性的調整。

(2)設計方案及評價

從設計構思方面,首先,餐飲空間是人們休息的場所,設計一定要充分展現出舒適的效果,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其次,探索空間環境的文化意境與都市文化的完美結合,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環境供忙碌的都市人休憩。

總之一句話:秉承與創新,為了更好的“以人為本”。

設計理念方面,首先,現代進入信息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也隨之提高,人們對就餐環境產生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體現在觀念、內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如今,飲食內容變的格外豐富,人們對就餐內容的選擇包括著對就餐環境的選擇,就餐成為了一種享受和一種體驗,成為人與人的一種交流方式,同時也成為一種身份和個人品位的展示,這些都體現到了就餐的環境之中。因此,著意去營造吻合人們心理、生理和情感等要求的就餐環境,將設計理念和人性化交織起來進行思考,從而達到人性化與餐飲空間設計的完美融合,就成為餐飲空間運營成功的根本。

藏著的中國餐飲空間設計,是位于都市商業中心的一家餐廳,設計不能偏離充分利用現有空間讓人們休憩,休閑的各種需求,結合現有地基的整體布局特點,設計采用中式復古的設計手法,引導餐飲空間能達到新一個層次的飛躍,餐飲空間不僅僅只是餐飲,更是一種放松和享受。

餐飲空間分為三大區域:餐飲功能區、制作功能區、內部管理區。

餐飲功能區包括:如門面和顧客進出口功能區、接待和候餐功能區、用餐功能區、配套功能區、服務功能區等。

制作功能區包括:消毒間、清洗間、制作區、血餐間、活鮮區、點心房等。

內部管理區:辦公區、接待區、更衣區。

入口門廳,這是獨立式餐廳的交通樞紐,是顧客從室外進入餐廳就餐的過渡空間。門廳裝飾華麗,視覺主立面設店名和店標。根據門廳的大小,一設置迎賓臺、顧客休息區、餐廳特色簡介等。結合樓梯設置燈光噴泉水池或裝飾小景。

休息等候區,是從公共交通部分通向餐廳的過渡空間。休息廳與餐廳可以用門、玻璃隔斷、綠化池或屏風來加以分隔和限定。

中餐廳空間的陳設

“中餐廳”環境陳設設計以中國傳統風格為基調,結合中國傳統建筑構件,斗拱、紅漆柱、雕梁畫棟、瀝粉彩畫,經過提煉塑造出莊嚴、典雅、敦厚方正的陳設效果,同時也通過題字、書法、繪畫、器物,借景擺放,呈現出高雅脫俗的性靈境界。此外巧用中式百寶閣、大紅燈籠以及傳統風景古香緞的妙用,都能孕育出濃郁的中國傳統風格。

一個完美的中式餐廳,只有中式風格的設計與裝修是遠遠不夠的。缺少了視覺中心的設計是不能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空間和交通的視覺焦點,以及一些墻面的“留白”部分,以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品和工藝品來進行點綴,豐富空間感受,烘托傳統氣氛。

預期效果:

餐廳建設好之后,人們可以在建筑內進行就餐,休閑,娛樂,聊天等活動,室內是交通繁華的路段,車水馬龍,然室外設計可以作為逛街,看戲等短暫停留的人們稍息的一個場所。總體來說,設計的預期效果讓人們得以在繁華的市區中心地帶找到一片寧靜的樂土。

2.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1)用照相,目測,實地觀察等方法進行實地勘察地形與現狀地貌,利用原有的環境作為依托來進行設計。

(2)參考各類相關專業書籍,報刊,網站,實例,幫助方案的設計構想。

(3)再利用相關專業書籍,報刊,網站,實例,收集各類所需的信息,完善設計構想。

(4)調查社會上人們對餐廳設計的要求和愛好,作為方案設計的參考依據。

(5)與老師和同學還有專業人士討論研究,進行方案的起草與設計。

(6)用軟件和手繪的方式進行方案的分析,設計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

(7)最后用動畫來展示設計方案。

3.研究所需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1)研究所需條件:

在論文與設計中需要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際案例作為參考依據,需要對所有設計場地和周圍環境空間的掌握,還需要合理的安排時間,以保證按時,按質的制作完成畢業設計和論文。在設備方面,需要優良配置的電腦設備,相機,勘察工具,繪圖工具等,以保證3D、CAD、PS、SU等軟件以及數據,草圖、構思等能夠精確,順利的操作。

(2)可能存在的問題:

對主題設計的把握不夠好,實地勘察工具不完善,對勘察效果有一定影響,所需參考文獻資料龐大,可能找資料的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工作量大,所需時間較多,時間的合理安排有一定難度;所需電腦配置要求較高,對設計與制作的進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三、研究進度安排、參考文獻及審查意見

1.

研究進度安排

具體安排如下:

前期階段

2019-10-25

2019-10-30

完成開題報告;進行實地調查,照相,數據,地形分析,周圍環境分析以及各項設定工作開始進行

2019-11-01

2019-11-30

完成風格設定,草稿設計和平面繪制

中期階段

2019-12-01

2019-03-20

完成設計工作,主要包括:

(1)完成各二維,三維場景的繪制與制作

(2)完成節點圖和施工圖的繪制工作

(3)完成效果圖的繪制工作

(4)完成動畫場景模型的制作

(5)完成全片各分鏡頭的制作

(6)完成各特效的制作

(7)完成影片后期配音與音樂合成工作

(8)完成影片剪輯與合成工作

后期階段

2019-03-21

2019-04-20

完成論文部分,還有部分內容豐富工作,主要包括:

(1)擬定論文提綱

(2)大致完成論文,達到要求字數

(3)校對論文,補漏補缺,刪減重復和不必要的文字

(4)最后校對論文

(5)完成各功能分區的說明工作

(6)完成效果圖的渲染工作

(7)完成動畫影片的最后檢查工作

(8)完成作品集的編制

(9)完成展板制作

2.

應收集資料及主要參考文獻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系意見:

系主任簽名:

第5篇

[關鍵詞]光環境設計;當代建筑空間;形態表現;運用

一、光的基本概述

1.光的概論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也是人類用眼睛可見的光譜。它和其他物質一樣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和規律。人們所說的可見“光”是指通過良好的視覺器官引起知覺的可見光源。廣義的光源,指本身能散發可見光的發光體,又叫自然光源。狹義的光源,指照明光源,亦稱人造光源。在空間設計中,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二者是相對而言的,有助于我們客觀地認識它的特性,從而使光更好地被運用到我們的設計中,以滿足使用者對不同空間光環境的需求。2.光在建筑空間研究中的目的和意義建筑空間研究的目的是為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需要,而光是創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光引入室內空間可以提高空間功能和藝術需求,亦可滿足人的視覺健康需求。另外,對光在建筑空間的藝術性表達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可探討光環境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最后,還可以更科學地運用光藝術。光是萬物之源,也是生命之源,事物的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能源都來自光能。自然光和人造光在空間情景營造中,它的藝術價值是無可代替的。但是當代許多建筑師對光在建筑藝術中的重視程度不夠,表現為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對光缺乏深入認識和研究而形成了不正確的觀念。光環境在空間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與聲、熱、色同等重要,是整個空間環境綜合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光在當代建筑空間設計中的具體表現

空間作為建筑藝術的精神世界,它需要外界物質來塑造和展現它。光對空間的表現效果能使空間物質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層面,具體表現在塑造限定虛擬空間、豐富空間內容、強化空間動勢、對建筑材料的表現等。“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對光藝術有了深入的研究,更多地將其運用在建筑空間設計領域。無論是天然光還是人造光都在空間、色彩和形式上各自飾演著自己獨特的角色。通過對光的精心設計能夠產生更為層次多變、形象生動的效果,甚至能創造一個全新的建筑空間藝術效果。1.光限定空間光限定空間,指的是利用明暗、顏色、大小、虛實的光構成的空間范圍。雖然沒有傳統意義的空間實體,但是依然具有空間屬性。它是通過調節被界定空間與相鄰空間的明暗差別來實現的。室內空間在光的照射下,光線從頂側傾瀉進入,形成了虛擬上的限定空間。心理學研究發現,光的強弱變化能產生空間界限,光色也可以給人巨大的心理影響,不同的光色也可產生不同的空間領域,限定不同的空間性質。如Bally酒店的大堂和走道空間,兩個完全不同的光色,在不破壞空間與空間的銜接下,空間的性質得到了肯定的限定。在室內空間中通過明與暗或不同色彩劃分不同的區域,這種空間分割雖然不如實體那么感覺強烈,卻能被人的視覺心理界定。空間與空間之間雖然有不同的表現效果,卻是通透的。2.光分割視覺空間光所創造的空間是一個心理虛擬視覺空間。以光線來分割視覺空間,這是一個相當概念性的創新藝術,環保且創新,更具有時代感。如意大利藝術家CarloBernardini對光與視覺空間的延續性與多變性關系做出了深入研究,并對光線和單色空間做出實踐論證。他用光纖技術來分割和創建多層次空間,光線在空間中構成幾何形狀,將單一色調的室內空間變得富有層次感。利用光纖的穿透性透過墻體,將無數個簡單幾何空間續接起來,形成新的視覺空間藝術表現效果。3.光豐富空間內容光線在照射的過程中遇空氣微粒子而由強減弱,距離的遠近也會產生相應的強弱變化。由于遠近視覺效果的不同,空間就有了深度感和秩序感,光的強、弱、虛、實變化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4.光強化空間動勢所謂空間動勢,指光借助實體形成影,豐富了空間室內細部。影子或長或短,或隱或現,或高或低,或曲或直,使整個空間有著流動的線條,就像有一種動態的視覺效果。正如黑格爾曾說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動勢是任何藝術追求的主題。光本身是一種無形的物質,通過外物來形成虛擬實體的形。在室內空間中的光藝術借助視覺設計語言給人獲得在視覺藝術上的美感享受。設計師通過對點、線、面的空間構圖,利用光為室內空間塑造活躍氣氛、強化光在空間的動勢,增添了藝術氣息。直布羅陀大學在中庭的兩側,建筑師設計了兩座新的體量,分別是健康研究學院和酒店管理學院。這兩座體量位于建筑的中央,只能靠地面層的天窗采光。設計師在圍合體量的頂部和墻體面營造一些變化,來強化空間動勢。5.光表現建筑材料表現材料的本質是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建筑師的任務是在光的作用下,把材料的本質和魅力表現出來。在建筑師的眼里,磚非磚、木非木,混凝土、玻璃和金屬也并非視為它本身。每種材料都有各自的語言和特點,材料的本質決定了它的構造方式和質感表達。如大面積亞光不銹鋼在光的作用下變得更具整體性和穩重感;而小面積的光則反之,變得伶俐、敏捷。在光的照射下,木材雖然沒有金屬這么敏捷,但是木材的溫厚性格與光的相互滲透,加上木料本身細部有著豐富的紋理和固有色,在柔和的漫反射光照下,木材料凹凸似乎變得濃密、溫馨,更富有情感和質感效果。磚石是最容易獲取的建筑材料,磚在層疊砌筑組合排列的時候形式多樣,而溝縫亦可變成裝飾線,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了紋理,同時也增強了材料的藝術表現力。玻璃材質通過光反射清晰的影像,使它的本質屬性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在建筑空間中,光對物體表面材料質感的藝術效果表現,能影響整個建筑空間設計。6.光表現建筑結構(1)光對不同的建筑結構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每一種建筑結構由于受力特性不一樣,對于窗戶大小和位置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對于光的引進方式和光量都要做一定的強調。如鋼結構的建筑適合采用長窗或大面積的玻璃窗,鋼結構的精美和輕盈會在光環境中得到進一步的體現。磚墻建筑適合采用點窗采光方式,而且窗戶不宜太大,以豎長方形采光更佳。(2)光表現建筑結構形式美光對建筑結構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是光渲染建筑結構,以表現建筑結構的形式美。建筑結構如同人體的骨架,是支撐整個建筑的物質基礎。除了在建筑中起到骨架的作用外,它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那就是對建筑形式美的影響。但僅僅依靠建筑結構來表現建筑的形式美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光來表現建筑的體塊和空間立體感效果,進一步體現出建筑結構的形式美。很多建筑本身就具有獨特、清晰動人的結構形式,在利用光表現建筑結構時候,更多的是把形式美和韻律表現得更加完美。光線的分布要有明暗的對比,把控好陰影的面積和布置,以使更好地突出建筑結構的立體感。例如有“光線魔術師”美譽的建筑大師貝聿銘,他是最早將光引入建筑空間的設計師之一。光在貝聿銘的建筑作品中大量的體現,主要采光方式是頂光,表現其建筑的頂部結構形式美。如圖中的法國盧浮宮金字塔設計。

三、光在建筑空間中的藝術情感表達

空間物象的生動表情源于對光照的藝術性處理,我們不能脫離光去談建筑空間,“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1.光表現空間虛擬尺度心理學研究發現,光的明暗、強弱變化能使人產生心理上的空間錯覺。在人的視錯覺中,明亮的空間與黯淡的空間相比較,亮的空間比黯的空間在心理上顯得尺度要大。在自然光環境中,一個大面積的窗戶,光線從窗戶外引入室內,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把室內與室外融為一體,相互滲透。這樣一來整個空間尺度變得更大,在視覺上起到擴展空間的效果。現代建筑結構一般都采用開敞式玻璃大型窗便于采光或人工照明。2.光塑造空間性格建筑空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們構建一個舒適的場所空間。光塑造空間性格,它正是表達這種精神的藝術語言,寄托了很多的含義,如月亮代表寧靜、曙光代表希望、流星代表猶豫、陽光代表熱愛、戰火代表仇恨、黑暗代表未知和恐懼。光透入建筑空間內部,在改變建筑空間的同時,自身也塑造了自己的空間性格。3.光渲染崇高神圣的空間氛圍光是萬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在歐洲,教堂經常利用光的幽暗和威壓來塑造崇高神圣的氣氛,制造一種敬畏和崇拜。這種氣氛使教徒領略到上帝的偉大和圣潔。首先,通過明暗對比,在黑暗的襯托下,光才突出視覺焦點,呈現出光的力量。正如黑格爾所說“絕對的光明等于黑暗”。黑暗遮擋了視覺,限制了認識。黑暗常與恐怖、畏懼、未知、迷茫產生聯系,壓抑和限制使人們在心理上對光產生渴望。無論是在歐洲的教堂還是在埃及的廟宇,都是利用這種光的神秘來營造空間氣氛。如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他利用黑暗與光明的對比來表現教堂的崇高、神圣。其次,西方的教堂空間多采用高側和頂采光,這是由建筑的結構所決定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光線看起來像來自神圣的天國,表達一種上帝的旨意,使人完全沉浸在對非人間的完美世界的向往之中。它所展現的是一種隱喻而神秘的光線。頂采光的方法對空間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后來的建筑師帶來了許多啟示。

四、光環境設計在當代建筑空間中的發展趨勢

隨著新的科技和經濟發展,人類對光環境有了重新的審視。綠色光環境成為當代節能環保內容,被運用到空間設計構建中。光在建筑空間呈現出以下趨勢:第一,建筑采光變得多樣化。空間內部安裝自然光采集系統,解決了空間內部自然光的不足,同時也采用人造光源。二者的結合豐富了室內光環境藝術效果。第二,建筑采光技術的綜合性。如光技術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材料學、光學、建筑學、熱學、物理學和自動控制等。第三,技術與方法的科技性。其運用到光感技術、光學透鏡、導光材料以及智能操控系統等諸多新技術、新方法。第四,建筑采光方法的兼容性。不管是自然采光還是人造光源,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在住房方面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

結語

光對建筑空間的營造是當代環境設計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光雖看似無形,卻是最不可忽視的元素。建筑空間研究除了包括建筑空間內部結構、空間造型、界面特征等物質要素外,還包括建筑空間整體美學效應、生理反應、心理反應,而這些內容的體現在視覺上都離不開光藝術。光的可持續發展觀要求當代建筑師將經濟、環境、資源融為一體,納入建筑空間設計中。面對著新技術發展、科技進步的未來,光的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們關注光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李繼業,賈雍,李勇.綠色建筑光環境設計.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2.趙文夫.光•影—淺析建筑空間中的光影設計.魯迅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3.欒慧.光環境下的藝術設計.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高履泰.建筑光環境設計.水利電力出版社.1991

5.[法]勒•柯布西耶著,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筑.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6.戴志中,蔣珂,盧昕.光與建筑.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第6篇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空間藝術;運用;分析

空間在藝術、物理以及哲學等各個領域中都有所體現。為了突出體現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設計師要不斷研究空間設計,合理安排空間,使空間藝術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藝術的特征和內涵

其一,特征。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有以下兩個主要特征。第一,真實性。這種真實性不同于通過藝術手法體現的真實性,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空間感。第二,固定性。它主要是指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如果已經確定設計地點,那么空間設計中的空間是固定的。其二,內涵。空間和實體是構成環境的關鍵主體,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空間問題,然后考慮實體在空間中的適應性。環境藝術設計要重視空間的設計,空間主要分為四維空間、三維空間以及二維空間,其中建筑實體設計屬于四維空間、雕塑應用屬于三維空間、建筑圖紙屬于二維空間。空間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關鍵要素,空間設計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關鍵內容。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幾種空間組合

其一,流動空間。流動空間經常應用于室外封閉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中,但是隨著我國設計行業的發展,其也逐漸應用于室內設計。如,在室內狹小的空間內,通過鏡子可以增加人們視野的開闊度,在某種意義上擴展室內環境;在客廳門廊處通過隔斷將客廳和其他室內空間進行劃分,進而形成一種主次架構,有效體現了空間特性;通過冷色與暖色過渡,可以通過兩種色系的對比區分空間的區域功能,進而突破空間隔閡,分割空間區域;等等。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流動空間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對流動空間的設計,可以將室內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突破空間限制。

其二,空間對比。空間對比主要應用于園林設計和大型展廳設計中,它是環境藝術設計常用的重要方法。設計師通過有效的空間對比,形成鮮明的視覺沖擊,帶給人們深切的感官體驗,進而豐富環境空間的藝術特色。如,大型展廳設計經常采取“回”字空間,這可以進一步拓展展廳空間,還可以讓人們在小空間與大空間的徘徊中體驗一種曲徑通幽的情趣。又如,復式樓層的空間設計,將整個空間進行了科學劃分,一般一層是正常高度,另一層是一半高度,這樣可以增強空間的差異性和實用性,促使空間呈現新特征,進而帶給人們錯落有致的體驗。

其三,空間的引導和過渡。色彩和隔斷的運用屬于一種空間的引導與過渡方法,這種方法經常被運用在大型空間設計中,在室外設計和室內設計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其目的是促使空間更加自然、連貫,增強空間的層次感,讓空間呈現多元化。古代在設計住宅空間的過程中比較講究間隔和風水。如,衛生間不能與房門相對,房門一定要設有門廊,等等。我們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空間布局,就會發現這種設計理念其實屬于一種空間過渡,可以讓突兀的空間更加協調。又如,在古代住宅設計中,房檐不僅要具備排水功能,還要具有分割室內空間和外界空間的作用。在現代房屋建設中,房檐主要被設計在樓頂。

其四,空間序列。空間序列主要應用于莊嚴、肅穆的環境藝術設計中,在普通設計中基本不會采用。現代設計理念追求為人們營造一種舒適、安全的環境,空間序列過于嚴謹,因此常用于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環境空間。空間序列通過對環境空間的分割,體現一種嚴肅的環境氣氛。如,我國紫禁城是皇家建筑,代表了皇家的威嚴和權力,因此其設計風格十分嚴謹,呈現一種強勢的空間力量,其空間都具有對應的序列,讓人們產生一種肅穆而敬仰的感覺,體會到皇家氣息。

其五,空間分隔。在空間藝術中,通過各種手段將大空間分隔成多個小空間,是設計師經常使用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室內環境設計。如,可以通過屏風、玻璃、家具以及墻體等,對室內空間進行有效分隔。而分隔室外空間主要通過植物、建筑以及假山等。分隔空間根據分隔高度和分隔材料的不同主要分為虛隔和實隔兩部分,其中虛隔更加側重人們心理的分隔,只能分隔路線,卻不能分隔視線,如玻璃分隔。實隔就是指真正的分隔,在分隔路線的同時分隔視線。

在一些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靈活采用虛隔和實隔的方式進行空間滲透,進而使環境藝術設計展現出別樣的藝術魅力。如,巴塞羅那展覽會中的德國展館,對透與圍的關系進行科學處理,靈活運用虛隔與實隔的方式,通過虛擬和暗示的手法,為人們創設出虛實結合的空間體驗,帶給人們強烈的感官沖擊。結語空間藝術對環境藝術設計有重要的影響,設計師只有深入理解空間藝術,并且熟練運用相關設計方法,才能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藝術性,進而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參考文獻:

[1]李建峰.具有民族風貌特色的鐵路客運站候車大廳環境藝術設計探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葉青.中國傳統裝飾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第7篇

【關鍵詞】現代城市;高層建筑;自然空間;庭院式;建筑設計城市空間;和諧共存

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高層建筑也成為立體空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高層建筑結構形式更趨于多樣化,并且其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然而在這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例如,城市整體空間秩序遭到打破,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不能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時也使得高層建筑自身也缺乏美感。因此,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的協調以及城市空間的營造是通過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來完成的,即城市布局設計和建筑設計。

1現代城市高層建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在城市整體環境中,高層建筑的建設與城市景觀以及城市空間密切相關,它反映著當代城市的整體結構和文化屬性。當今世界,都市化與工業化是每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鱗次櫛比的高層建筑大量涌現則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高層建筑的無序發展帶來了城市環境的惡化。

通過分析上述高層建筑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發現矛盾圍繞高層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展開。面對強調聯系的現代信息化社會,高層建筑沒有為人與自然、人的交流和共存共生提供必要的或足夠的場所保障是其根本弊端,自然空間的引入已成為現代城市高層建筑發展的一種潮流趨勢,如“空中庭院”、“空中花園”、“會呼吸的房子”等等綠色生態建筑的大量出現,無不反映出建筑設計師對自然的向往與皈依。

2現代城市高層建筑的空間意識

回顧歷史,我們也看到以往高層建筑群構成的現代城市是在垂直方向上只會出現死胡同的城市。高層建筑中的自然空間設計是對“原自然”含義的擴展和充實,是廣義的自然。它強調全方位的聯系,引用在建筑中就是強調自然不僅在一、二維空間而且在三、四維空間上全面延伸。其追求的結果就是自然環境在正負豎向、水平橫向的擴展、互聯,構筑立體網絡般的自然群,從而使高層建筑本身及群體作為重塑自然空間的載體存在,建構真正的立體自然城市,克服高層建筑破壞自然,隔斷人與自然、人與人交流的弊端。

3現代城市高層建筑的空間形態

在今天的現代城市中,高層建筑可把自然空間還原為光、風、水、空氣等這些自然元素,通過用幾何形狀的相互共振運動,作為抽象的存在而升華。同時,因為城市之中面積、技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只可能成為抽象化的、片斷化的集錦式自然空間。于是,以小見大、以片斷反映整體的象征手法為特征的庭園成為了高層建筑的自然空間基本型態。

3.1庭院式自然空間

其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表現形式世界的多元共生趨勢使城市與高層建筑功能日趨復合化,客觀要求高層建筑應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的需求,建立不同類別、規模的庭園群。同時,為了符合人們管理及行程中的心理活動,大致可把庭園分為三大類:

a)公共庭園,即高層建筑與高層建筑之間的庭園。這類庭園規格大、數量小,主要設于人流集散處的建筑之間,是廣大人群舉行慶典、集會、表演的場所,一般覆以透明材質的綠色屋頂。

b)半公開半私密性庭園,即高層建筑中對內對外都相對開放的庭園。這類庭園既供本大樓人群使用,也供過往行人使用,一般設于底層或地下層。

c)私密性庭園,即僅供本樓人群使用的庭園。這類庭園數量大、規模小、形式多樣,位置靈活多變。

上述三類庭園在高層建筑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排列組合,靈活布置,使整個城市呈現多層次的共生共融形象,形成主次有別的多樣統一秩序。

3.2庭院式空間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效果

3.2.1場所性

在高層建筑庭院中,由于每個建筑外部所處的環境(地理、氣候、民俗)差異以及內部各不同的功能需求,其表現出了特定的場所。它們利用向心、界面、節點、路線、軸線等手法,創造出體現人性、自然性,并且具有內聚力的特有交往、休憩、共享場所。庭院空間在高層中的分布形式有多種:例如香港建筑師嚴迅奇設計的上海浦東國際金融大廈,上部以一高達20層的“負”空間做為空中庭園,成功地呼應著黃浦江對岸的外灘建筑群;

3.2.2開放性

親近自然、增進交往是高層庭園的重要功能,開放性是其內在需要。開放地處理室內與室外、水平與垂直、建筑與自然的關系,關鍵在于限定場所的界面處理是否開敞或透明。開敞與否應建立在對環境及功能的綜合分析上,“佳景納之俗者敝之。”

3.2.3生長性

日本的“新陳代謝”理論強調建筑與城市的“生長”,把整個城市喻為人體,那么每幢高層建筑中的庭園就是形成人體的細胞。細胞不斷“分裂”、“聚合”,“人體”就不斷地得到完善,逐漸成為一座全方位自然化的山水城市。因此,高層建筑庭園必須考慮如何“生長”的問題。實際中主要利用水平、垂直方向的實接(聯接體)連接、虛接(視覺連接)的手法來達到地上、地下、空中的立體統一。

4結語

在建筑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自然環境正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人們引入到城市和建筑空間之中,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高層建筑中的自然空間設計,標志著現代城市、人、社會、建筑、自然、技術、信息各要素的有機統一,也是對高層建筑面對現實問題的合理解答。展望未來,高層建筑的生態設計必將是未來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力.后現代主義二十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

[2]林京.楊經文及其生物氣候學在高層建筑中的運用[J].世界建筑,1996(4).

第8篇

一、初識博物館

1. 博物館的文化價值

博物館作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為環境與人類遺產的代表物品的地方, 其設計的魅力就在于交通空間和展示空間的銜接。伴隨著多種人文文化的融合發展促使了現代博物館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一個合理的博物館空間設計, 會使游客在潛移默化中走進歷史的長河。即使帝王將相風云際會的塵埃已落定, 即使文人墨客謳歌頌吟的余味已散去, 但我們也就可以在博物館中感受歷史的質樸和恢弘, 文明的凄美與雄健, 以及中華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2. 博物館的歷史淵源

博物館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文繆斯, 是公元前三世紀在亞歷山大城建立的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 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 這是被公認的最早的博物館, 其沒有明確的空間劃分。現在我們提到的博物館是17世紀后期從歐洲發展起來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館, 是世界第一個對外公開的大型博物館, 根據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館此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區域的空間劃分。

現代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相比, 其設計的概念、空間和文化定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已不再是舊時的歷史文化場所, 而是集保藏、陳列展覽和研究為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博物館作為一個民族歷史的重要見證, 不僅展示人類歷史文化, 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承和延續。進入二十一世紀, 博物館的空間藝術設計被提升到了一個關鍵的位置, 博物館不僅具有學習、教育的功能, 它還是觀者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之一。所以現在的博物館規劃更要注重空間設計, 即展示空間的規劃與休閑場所的合理搭配。

3. 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羅丹曾經說過: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么輝煌的文明, 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 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恒的法則。但是, 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 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近年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促使博物館文化建設和科技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給博物館建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今天的博物館不僅以筆墨字畫和古玩為主要收藏, 而且也成為科研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機構。同時也成為公眾修身養性的城市一角。博物館對普及地方文化、傳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博物館空間分析思路

1. 空間理念

作為博物館空間設計, 我們首先要轉變觀念, 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 在吸引游客的基礎上更要留住游客。既要加強空間環境的感染力, 又要重視博物館的功能多樣化, 在觀展過程中也要通過必要手段來給參觀者提供溝通參與的機會。空間是博物館的靈魂, 空間設計就是對展館的總體設計, 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現代博物館建設最為重要的理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歐洲學者提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博物館建設的概念, 但是在后續發展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了一句空口號。但個人認為每一個參與博物館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大膽思考和探索, 努力實現博物館空間設計中的人本理念。

一個好的博物館設計, 可以使文物愛好者在玩味歷史痕跡的過程中流連忘返并且回味無窮。那么現階段就要提高博物館的環境氛圍, 如現代簡約風格博物館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要達到以少勝多, 以簡勝繁的效果;中式博物館則涵蓋莊重與優雅雙重氣質;歐式博物館更多是浪漫和愜意, 通過完美的曲線來達到精益求精的細節處理。如今, 當代博物館展覽形式和內容追求的更是環境的新穎型和文化的多樣型, 不僅要加入歷史的底蘊, 更要加入現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間靈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傳承下來的一種中國建筑風格, 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這與博物館的文化底蘊有相似之處,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間布局對于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也有可鑒之處。四合院有幾進院的劃分標準, 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甚至有五進四合院, 除中路主院外, 兩側還有東西跨院,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窺其堂奧, 可謂深宅大院.四合院內的房屋雖有游廊鏈接彼此, 但又各自獨立, 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 但關起來門來又自成體系。博物館的空間主題可采用了四合院進院式設計, 從起始、進階、、最后到結尾的一脈相承, 串聯在一起的建筑個體既有相似之處又能彰顯各展示空間的個性化。每組建筑之間用中式庭院串聯, 山水之景既能作為觀賞用, 又能調節院中微氣候, 可謂撫琴聽流水, 閑坐觀春秋.空間劃分和建筑構成的組合使其具有了海納百川的胸懷, 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館空間藝術設計具體分析

1. 空間色彩設計

馬克思曾說過:色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在博物館外觀展示設計中, 色彩的配置是表現展示內容和主題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配置是否得當將影響整個建筑的情調和氣氛, 影響觀眾的感情。建筑色彩直接或間接的服務于展示空間主題文化, 由于現如今博物館的類型多樣, 主題不一, 所以, 我們要根據特定場合配置不同的色調。同時, 選擇適宜的空間色彩既能突出主體思想、又能襯托出建筑外觀環境和文化內涵。陳列展館是為廣大觀眾服務的, 所以展示空間的色彩設計要以把握觀眾生理和心理平衡為原則, 不外乎就要用到對比手法。

四合院建筑以冷灰色調為主, 并用灰紅、灰綠、灰藍、灰黃等色彩修飾細節。灰瓦青磚, 紅門綠檐, 彰顯古老質樸的平民文化。借鑒老四合院的主題格調, 即作為一個院進式博物館在色彩選擇上就要考慮建筑空間與庭院植物及自然環境的搭配, 高度統一的灰色調建筑群, 降低裝飾材料用色的純度和明度來點綴氣氛。青磚舊瓦, 樹影斑駁, 透露滿滿的文藝氣息。同時配合新型鍍膜材料的使用, 傳統的歷史沉淀與當代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凸顯建筑的樸質大方, 古樸典雅, 演繹不一樣的文化情懷。并且在四合院傳統坡屋頂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波浪線條的建筑屋頂造型更添生動新穎。在形式適宜的同時確保統一且不單調, 沉著且不沉悶、變化且不紊亂。

2. 區域空間劃分

空間是博物館設計的第一要素, 而文化的載體和展示也取決于空間。北京四合院作為庭院中心建筑, 通過精美巧妙的元素運用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縮影, 庭院博物館可以借鑒此空間布局, 使建筑群的內部布局成為庭院中隱藏的一大特色。其中, 展示空間是博物館建筑的內部和外部都要直接用于與展覽相關的區域空間, 可以說是博物館建筑空間的和核心空間的內部。同時也是劃分建筑空間的核心。如果建筑空間是對稱式布局, 那么展示主題空間則要放置在中軸線上, 中軸線兩邊的副廳文化主題要和主廳一脈相承。所以這就意味著博物館每一院進空間的主題要在統一中尋求細微差別, 提升大眾的觀賞趣味, 親身遨游在每一個歷史故事的海洋之中。其中中式庭院的景觀意境也與展示主題遙相呼應。序廳也是博物館內部空間的交通樞紐, 它引導游客水平和垂直流動。它也可以是聚會和社會活動的儀式空間, 展示博物館展覽的主題, 展示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作為博物館建筑的內部空間, 展覽廳、展覽室等都是固定的空間, 但如果進行展覽和陳列, 則會成為整個建筑的主要可變空間。建筑的外部空間也應引起設計者的重視和考慮, 它對于室內營造氣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交通空間運用

走廊、樓梯、自動扶梯和博物館建筑的坡道都是獨立的交通空間。當中庭式入口大廳與與交通空間連接時, 會形成一個復合式的交通空間。此時, 除了交通的功能外, 作為中庭空間的裝飾和陪襯的作用也極為顯著。博物館中的交通空間既能組織和疏散人流, 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參觀路線[12].如今的博物館交通空間在兼顧交通的同時還能改造成展廊, 也為展示空間創造了一種新形式, 從而使交通作為這一空間的主要功能但也是不唯一的功能。

四、結論

通過對博物館空間規劃的學習分析, 針對當今社會形勢發展的審美變遷和空間形式多元化, 展開對當前博物館空間藝術形式的研究探討。通過對博物館空間的自由化分, 在結構合理和表現形式統一的前提下, 營造出博物館空間形式藝術表現效果。同時, 當代博物館要從以物為本邁向以人為本, 不斷滿足群眾藝術欣賞的需要, 重視觀眾的體現和感受。

參考文獻

[1]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的復合化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1 (6) :201-207.

[2]張蕾, 孫遲, 楊麗橘。探析展陳空間中的點線面設計元素的構成[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10) :110-111.

[3]張攀。依托西岳廟建設華陰博物館的一點思考[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 2017, (12) .

[4]冼寧, 倪東舒。歷史建筑的價值認識初探[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10) :112-113.

[5]徐波, 盧曉萌。用設計思維的系統方法提升環境設計的創造力[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7) :116-117.

[6]陸燁, 俞蘭。地域性古建筑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3) :29-31.

[7]馬濤, 許柏鳴。空間設計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討[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2) :82-83.

[8]劉金凡, 張政, 張乘風。形態知覺心理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2) :24-25.

[9]彭曲云, 范偉。陳設藝術設計的創新精神[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5) :62-63.

[10]劉棟, 程越。西方藝術的邏輯化審美思維--從具象到抽象的認知[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6, (5) :38-39.

[11]楊云峰, 熊瑤。意在筆先、情境交融--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營造[J].中國園林, 2014, (4) :82-85.

第9篇

【關鍵詞】:醫院建筑入口空間灰空間界面深度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1、定義灰空間

“灰空間”,也稱“泛空間”。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外融和的目的。

2、灰空間在醫院建筑入口設計中的意義

灰空間和室外的城市景觀或自然景觀有聯系,有一定的開敞性,又有一定的隱蔽性,是一種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間,對景觀而言,它能使人們或多或少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就其對建筑而言,它又能增加空間層次感,就其對人們的心理而言,它常常能緩解人們對接觸自然的心理需求。此外,若是將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直接拼合在一起,是生硬失敗的空間,如同色彩的黑白分明一樣,令人在心理上沒有適應的過程,因此,無論從使用功能還是從心理需求看,灰空間常因其曖昧性和多義性收到人們的喜愛。黑川紀章稱這種空間領域“已經被看做一種重要的手段,用來減輕由于現代建筑是城市空間分離成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遠。”

灰空間的概念在現代建筑中大量應用,相當常見,傳統的醫院建筑則由于其設計自由度低,較少對外部空間進行灰空間的設計構思。在大型醫院建筑中,入口空間肩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滿足大量人流集散,提供患者及家屬遮風避雨的場所,其次是具有標志性,方便患者識別,汽車停靠落客,提高就診效率。現代醫院建筑入口空間設計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上述兩個初級層次上了,而應當進一步考慮整合建筑形體、綠化以及小品設計,形成具有過渡意義的外部空間,緩和患者焦慮的心理狀態。通過建筑形體變化營造灰空間的方式,形成大尺度且具有開放性的復合入口界面,在功能上彌補了廣場空間的缺點,使患者能享受到與自然相融,提倡駐足、休憩、交往的醫療環境。

灰空間在一些醫院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改變了醫院建筑從建筑外部到內部的生硬過渡,而營造出一種具有多層次的空間,將入口界面拉伸為一個有深度的體量(圖1),這種設計方式不但能滿足醫院建筑多入口設置,以及人流和車流方便進入的需求,還能賦予醫院建筑豐富的情感化的特征,為患者創造出有吸引力的社會交往空間。

3、醫院建筑入口灰空間設計手法及案例分析

通過增加入口界面的深度來形成灰空間(過渡空間)的各種手法,其目的在于提供逐漸進入的可能性,或者說進入的過程性。通過對國內外醫院建筑案例的歸納分析,將醫院建筑入口形成灰空間的手法總結如下:

A、院/天井形成灰空間

院/天井空間是具有生態功能的建筑灰空間。通過減法設計,形成貫穿建筑高度的虛體量,將空氣陽光和綠化引入,過渡內外空間的同時具有調節微氣候的意義。是醫院建筑入口灰空間設計的手法之一。

北京朝陽醫院新建門診樓是入口界面利用天井形成灰空間的典型案例,醫院門診大樓為高層建筑,建筑體量易對患者形成壓迫感,但在入口處將兩個天井置入,并將底層架空,入口空間被處理成了一個有深度的界面,患者在廣場上能通過三個入口進入,穿過天井空間,再匯入中央門廳,豐富的入口層次緩和了患者的心理,并在門診等候空間實現了自然通風采光的良好微氣候(圖2-a)。

B、底層架空形成灰空間

底層架空是最常見的營造灰空間的方式,空間尺度適宜的架空層,能夠形成良好的步行和交往場所。

底層架空形成灰空間的案例有日本的公立刈田C合病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友誼分院。公立刈田C合病院將一個平面尺寸為120米X140米的矩形住院部體量架空于整個門診部之上,形成兩層高的底層架空入口空間,其形態無論從水平上還是垂直上,都與景觀文脈建立起了良好的聯系,營造的入口空間則在患者與遠處山脈景觀之間建立起了對話。(圖3)

昆山市友誼醫院則將整個門診部架空,形成較長的落客步行區域,患者及家屬抵達醫院,能快速進入架空體量之下的灰空間遮陽避雨,再從灰空間分別進入門診部和急診部(圖2-b)。

圖2入口界面形成深度的案例解析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3 公立刈田C合病院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C、構架覆蓋形成灰空間

這種灰空間主要通過加法設計實現,構架可以有頂也可以無頂,界定出既內又外的場所,實現內外空間的過渡。

張家港第一人民醫院以完形的構架界定出建筑范圍,構架之下,建筑實體量和庭院、廣場等虛體量并存,虛體量形成層次豐富灰空間。患者落客后先進入醫院主街延伸到外部的玻璃蓋頂之下,再進入醫院主街。或者先進入構架之下,再進入門診大廳。無論哪一種進入方式,都使得患者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圖2-c)。

4、設計實踐

總結醫院建筑案例中幾種灰空間的設計手法,在宜興市醫療中心方案設計實踐中,對主入口和門診入口進行了以灰空間為概念的外部空間設計。

宜興市醫療中心項目為宜興市人民醫院異地新建項目,設計用地面積122800平方米,用地方整,有泄洪河道穿過。建筑總面積22.9萬平米,其中地上17.75萬平米,包括:宜興市醫療中心主體大樓,科研教學樓、后勤辦公樓三大部分。其中主體大樓包含三棟住院高層,共計1600床(圖4)。

位于中部的醫院街采用醫院雙街的形式,形成一個回字形主街,中部下沉景觀庭院為兩側主街以及地下的醫技、車庫部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風條件。住院塔樓分三棟設置于醫技部之上。醫療中心主體南側為教學科研以及后勤辦公區。

方案采用全新的醫院街模式,創造一個花園式的醫院,并在主入口創造了兩種形式的灰空間,以滿足緊湊型現代化醫院建筑和人性化醫療環境的雙重需求。

1、單曲面門診模塊與灰空間

裙房門診部分一共四層,采用底部兩層架空的形式,以標準化的門診單元為原型,將底下兩層變形為三個單曲面模塊,其中兩側較大,分別為外科和兒科模塊,中部較小,凹入架空層之內,作為掛號收費大廳。架設于其上的三、四層,是以標準門診單元與醫技形成的方形體量,放置在單曲面模塊之上,具有輕盈大氣的懸浮感,在下方則形成一百二十米長的落客區,有效緩解了門診落客區域易擁堵的情況。且曲面具有良好的引導性,連續界面將落客之后的患者及家屬從廣場上引導進入底層灰空間,并能夠直接進入醫院主街。

2、中央景觀與灰空間

醫院街的概念在本方案中有了新的定義,雙主街的形式將自然景觀引入中部,與醫院街融于一體,醫院街通透的內界面界定出中央花園的范圍,架設于其上的遮陽百葉構架南北貫穿,在北面院區主入口處出挑,與院街連廊共同形成具有層次感的入口灰空間,完成廣場到花園的空間轉換。

5、結論

灰空間在內外空間的劃分中起到了過渡作用,也在人的心理體驗上產生了轉換作用,提供了遮風避雨,社會交往的場所,緩解了患者緊張不安的情緒,在醫院建筑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灰空間的理論研究、案例研究和設計實踐,希望在未來的醫院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當中,營造出更人性化的外部空間。

【參考文獻】:

【1】潘潔.大型綜合醫院建筑形體組合與表皮設計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12

第10篇

【關鍵詞】傳統空間;設計;再認識

“空間的塑造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它能夠通過調整自己以適應所有的生命形式。每個作品在獨自具體化的過程中的地位看上去或許不那么突出,但是因為它屬于整個設計系統,并且參與了整體的具體化,因而有必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新的具體化不能夠模仿舊的,也不能夠和傳統徹底決裂。它們依靠根植于傳統的符號系統得以發展,這暗示我們應該保留傳統的結構原則,而不是傳統的動機。”

然而,必須清醒的意識到現代運動是現在惟一真實的傳統,因為它明白對那些動機和意識的簡單借用不能被看作歷史的延續,歷史必須用新的方式才能得以開拓,這正是人類價值的體現。這也正是中國文化主題空間設計的理論依據。

相信,相當多的人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傳統的中國建筑的知識只對那些企圖模仿古代形式的設計者有用,因為一個現代的建筑設計師并不需要知道斗拱的構造和雀替的權衡的。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對歷史的研究不僅僅是創造一種重復過去的形式為基礎的新歷史主義,歷史所傳遞的信息應該首先是闡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間存在的關系,繼而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經驗的基礎。今日西方的一些著名建筑大師,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的創作是來自歷史經驗的重要啟示。路易斯?康(Louis Kahn)1928年到歐洲去旅行,深受古典建筑的感染。他學習了古典建筑的精神而沒有于形式,認為“未來”要來自對“融化”的“過去”。山崎實(Minoru Yamasaki)是著名的美籍日本移民建筑師。當他1945年第一次回日本時,日本建筑就使他的思想產生重大的變化。他覺得傳統的日本房屋使人有親切感,“使你常常想去觸摸它”——不僅在表面上,而且在內心也想觸摸它。他對以“人”為本位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提花,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無“根”的“形”和“飾”,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當代的文化精神而把它們灌注到設計中去。

其實一直以來,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始終在探索,如何能夠使中國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對接,走一條既融合了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特征,不是簡單的仿古復古的新的路線。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國,設計香山飯店時,就做過這樣的嘗試。在設計香山飯店時,他大量提取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符號,尤其是江南一帶傳統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飯店不以鋼筋水泥為材料,而是采用傳統的磚瓦,以低層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層巒疊翠之間,如同植物蔓地生長。大小不同的11個庭園內,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與香山的環境融為一體。但是,和傳統的園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運用了大量的現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現代化的玻璃采光頂。細密編織的遮陽頂棚,取得了類似竹簾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種“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當時的建筑界引發了轟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而源長,但對于一個設計者而言,在他(她)眼里,或許是一幅詩與畫的水墨世界;或許是大風刮過的黃土高坡;或許是流水山石風清月明;又或許是邊城的吊腳樓,藍天白云下的納西風情;還或許是……,而不僅僅是斗拱、模數、和富有裝飾性的屋頂。正如羅丹所說:“要尊重傳統,但要把傳統和其中所包含的永遠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加以區別。”

因此,應該重新認識傳統中富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這種認識卻又需要在觀念中找出傳統里最本質的東西,然后才能反映在空間語言和空間形態上。那么就讓我對中國文化、傳統空間進行一次再認識。

中國文化主題空間其實是一個連貫的系統。首先,它需要我們形成一種中國空間觀念,這種觀念會涉及對中國文化里各個領域的種種理解。其次,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中國的空間觀始終在不斷變化。最后,它探尋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圖式,而非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空間。這對研究當代文化下的中國空間觀應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大部分源于西方,中國傳統的隱喻式手法模糊了空間概念的界限,因而對于中國文化主題空間的理解,應該用一種多重的標準來衡量和理解。雖然不同的思想流派對空間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空間卻總是經歷著同樣的一種循環、發展、變化和融合的過程。

在中國哲學觀念中,天地合一則生宇宙萬物。這可以進一步的追溯到先秦神話——黃帝四面:據說黃帝擁有四張面孔,分別朝向四個方向21。儒家學說對這一傳說進行重新解釋,并在漢代使孔子的這一新解習俗化,而這一神話實際上已經建立了主要的空間方向概念。它與西方的空間概念不同的是,天地、上下的概念與平面合為一體,從而形成代表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三維空間”形態。

早期的儒學觀點傾向于“人文倫理中心至上”的理念實現。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或者說在宇宙中心的位置,必將取代上古中國文化中“宇內中核乃虛無”的空間理念。它成為了包含萬物運行邏輯的相圖精髓,它不僅簡化成了整個宇宙空間完美體系的圖形象征,并在歷史輪回中成為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習俗與哲學的本原。其實,中國哲學的特點正是在于將絕對客觀的外部空間觀念進行轉換和深化,從而獲得內在精神意念上的概念。從“宇宙虛無中心”到已習俗化的“中心至上,人倫為本”思想的轉化過程也就是中國哲學在意義上和廣度上的升華。這絕對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維理念范例。即使如此,這個根深蒂固的“中心至上”觀念仍被認為是“空寂”的,因為它并非我們每天生活的實際空間,而是施行禮樂的疆土。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存的中國宮殿中解讀出那種對至上皇權的膜拜。

中國傳統空間除了統治在儒學觀點下的倫理秩序外,還有追求自由和淡泊的文人思想。即便是圓明園,在充滿了政治象征的同時,也有煙水迷離的江南水鄉,詩情畫意的理想之地。根據乾隆的旨意,皇家畫院和樣式雷家族將江南幾乎所有的園林都移植到了圓明園。

因而,中國空間的豐富與多樣性,絕不僅僅只是留下來的那一片片琉璃,一段段木柱,和一個個斗拱,它的本質應是中國哲學在詩畫藝術上的折射,是詩畫境界在建筑上的表達,是中國人幾千年累計的審美情懷在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中的復生。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王岳川.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第11篇

關鍵詞 商業空間;空間組織;燈光

商業空間的設計則正是從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出發,通過對空間組織和燈光等元素進行合理布局和設計,使得消費者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購物環境,從而刺激消費者購物的沖動。為此,對商業空間的空間組織和燈光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以汽車展廳的空間組織和燈光設計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適合汽車消費對象需求特征的方案,給汽車展廳設計提供借鑒,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1.商業空間設計的基本要求

1.1 適用性

適用性是商業空間設計的首要原則,要求營銷場景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物質和精神、生理與心理的需要,為顧客營造舒適、宜人的購物環境;并要求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遵循以較小的成本消耗進行設施規劃設計。具體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求從顧客的切身利益著手,以滿足購物需要為基本出發點;2)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下,滿足顧客的多種需要,即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的開發;3)求排斥所有無效或者效果不顯著的附加因素如建筑裝飾、設施布置等,并盡可能地節約開發設計成本。

1.2 藝術性

商業空間作為顧客辨認商場的主要途徑,在其布置上應富有創意,具有獨特的面貌和出奇制勝的效果,宜于捕捉顧客視覺,從而引起注意,產生強烈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這就要求必須遵守藝術的規律,符合人們的審美興趣。藝術性在營銷場景空間的設計中的表象為一個字“美”,美不等于豪華、富麗,而更多地是一種和諧的象征。高檔商場的豪華、廉價商場的簡樸,只要設計合理,均能體現出耐人尋味的藝術性,新奇美妙的寓意、新穎別致的構思也往往帶給人們最佳的視覺享受與心理的感染力。

藝術性原則就是要考慮設計對象的藝術表現,使它的組合整體具有恰當的審美特征和較高的藝術品位,從而給顧客以美感的享受。藝術性通常與人的審美性聯系在一起,它是整個空間形態所產生的氛圍,是形式與主題內容相統一的體現,也是所有關于設計的藝術共性。商業空間的設計正是借助于商品以及服務設施的精心布置,結合藝術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帶給顧客視覺沖擊力,把顧客的腳步停駐在商品的附近,讓顧客的注意力停留在商品上。比如寬闊的中庭中央設有一些觀賞性設施,如別致的假山、鮮綠的盆景以及噴泉等,附近還設置一些休息的座椅供顧客游覽。

1.3 人性

人性是當前很多方面所追求的內容,現在許多設計人員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生理及心理的最佳需要來構筑購物空間,把對顧客的人性化思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從人類工效學的角度將人、機、環境三者關系進行協調統一,實現整體效益最優,其中“機”在營銷場景中主要是指商品以及在銷售過程中的輔助設施,如貨架、柜臺、以及服務臺等條件不同的機具。商業空間設計要以人為主,為人服務為主題,設計內容表現在:1)商業空間中陳設道具的布置、組合方式等設計處理滿足人的生理活動尺度和視覺條件要求;2)溫度、濕度、照明、色彩、通風、通透、噪音等因素在塑造營銷場景空間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關乎消費者購物時的身心健康。

2.汽車展廳空間組織和燈光設計

2.1 汽車展廳空間組織

汽車展廳空間組織包括內外空間兩個部分,外空間是指汽車展廳建筑選址布局;內空間是指汽車展廳內部空間。這兩個空間構成了汽車展廳的空間組織,下面將分別論述。

2.1.1 汽車展廳的選址布局 1)車展廳類建筑應該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功能要求,城市中心邊緣區既有良好的交通條件,又可受到城市經濟很強的經濟輻射力,適宜大型汽車博覽中心的建設,汽車展廳顯然是適于選址在汽車基地內的中心地帶,達到很好與外界聯系的作用;2)汽車展廳建筑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和可行性分析,從商業要求出發,布局采用“均衡”原則,形成各自穩定的商圈。品牌汽車展銷廳要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程度、消費人群密度及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確定展廳數量、服務半徑以及具體的選址布點。大型集約型汽車交易展示廳由于其占地大、數量少,布局與城市人口分布及地區購買力基本一致,多位于商業發達、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區域;3)由于汽車展廳類建筑特別是大型汽車博覽中心均對周圍地區的交通會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在選址是要充分考慮到交通條件的影響,首先要便于內部的人流、車流的有效疏導,其次要減小別周邊的交通壓力,不應在城市交通流大的地段布置。

2.1.2 汽車展廳內空間設計 汽車展廳內部空間環境從空間的功能性質區分為:核心空間、展示空間、交通空間、辦公空間、服務維修和倉儲空間幾類空間。由于汽車展廳的類型不同,這些空間的具體功能分布又有變化,一般包括汽車展示區、接待區、客戶休息區、洽談區、零配件銷售區、VIP室、財務室、工作人員辦公室等。

2.2 汽車展廳燈光設計

燈光是產生視覺感知不可缺少的條件,同時也是美學形式的基本因素。良好的照明設計對于確定整個展示空間的室內設計風格與特色、塑造商業展示主體形象等方面都至關重要。照明效果首先不應該忽視自然光源的實用和裝飾價值。透過玻璃窗射入室內的陽光,將天空變幻的色彩和氣氛送人室內(展示空間)使之生機盎然。同時,部分空間需對漫射的自然光進行適當控制,使之符合設計要求和預期目標。

對汽車展廳來說,一般照明、重點照明、裝飾照明三種形式要合理塔配。一般照明要創造一定的風格,避免產生平淡感;重點照明要突出商品,高亮度表現材質光澤,強烈定向光突出立體感與表面機理。裝飾照明表現展覽狀態和觀眾性格氣氛照明,要注意保持室內設計的統一。展示廳中的光環境設計以要突出汽車展品為主。如神龍富康汽車展廳在吊頂上設置射燈打向展示汽車,以突出汽車色彩的光亮程度。以光線劃分不同的展覽區域。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字:圍產期;空間;西北婦女兒童醫院

中圖分類號:TU972+.2 文獻標識碼:A

一、西北婦女兒童醫院圍產期診療空間設計

圍產期是指懷孕28周到產后一周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時期。 圍產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嬰兒及母親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圍產期保健是指產前、產時和產后的一段時間內,對母親、胎兒和新生兒進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使母親健康和胎兒、新生兒的成長發育得到很好的保護。

圍產空間主要包括兩大區域:產科區域和新生兒區域。

產科區域位于門診大樓的B部區域的二到六層,B部為婦產科住院部,共設有11層,一層為綜合病區(47床),二層三層為產科病區(每層47床),四層為產科房區(24床),五層為LDR區(20床),六層為產科病區(47床),七到十層位婦科病區(每層47床),十一層為婦科VIP區域(21床)。共394床。地下一層為預留病床(47床),地上394床,地下47床,共441床。

新生兒病區位于門診大樓的C部區域的三四層,C部為兒科住院部,共設有十一層,其中三層為新生兒病區,四層為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區位于兒童住院部內對于兒童住院部內,對新生兒疾病的治療和控制都較為方便,同時通過走廊可以同B部的產科聯系,新生兒出生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如圖2)

產科是醫院中專門為女的一個部門,主要為產前和生產的孕婦及新生兒提供各種檢查治療。

近些年,產科發展出了FCMC新模式,將妊娠、分娩、產后恢復和嬰兒監護整合在一個連續的家庭生活周期之中,作為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生命活動,使用“待產一分娩一恢復一產后(LDRP)房間”或“待產一分娩一恢復(LDR)房間”,替代產婦需多次轉移的產科醫療服務的傳統模式。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采用LDR產房加普通產房的設計,滿足了各個層次的患者需求。

產房、新生兒區域最重要的就是潔污流線分離的處理,設計采用雙廊道設計,其優點是可以使潔污流線徹底分離,缺點是一部分病室沒有采光,可以把對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間置于此區域。(如圖3)嬰兒出生后的28天為新生兒期,此時器官發育不夠完善,環境適應能力差,抵抗力弱,要特別注意保護。

二、結論

本文通過對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的研究和分析,尋求一種新型的圍產期空間,其應該為環境人性化、尺度適合化、空間家庭化,流線安全化。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或許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希望這篇論文的某些觀念和見解,能夠對圍產期空間的設計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設計人員創新性的設計起到一定的借鑒參考價值。為婦女、兒童營造更加健康、美好的醫療空間做出自己的一點努力。

參考文獻

理查德 L 科布斯. 醫療建筑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羅運湖. 現代醫院建筑設計 [M]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10

托尼 蒙克.醫院建筑 [M]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董黎,吳梅編,醫院建筑,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朱智賢著,兒童發展心理學問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德]菲利普?莫伊澤爾著,付天海譯,專科醫院專科門診,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趙銘.議現代兒童醫院設計中人性化環境空間的營造[J].建筑與環境,2011年第一期

崔軼 著.人性化的醫療環境設計方法初探,[碩士學位論文],東南大學,2004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彰化县| 镶黄旗| 若尔盖县| 青浦区| 栾城县| 宜城市| 鹿泉市| 印江| 台北县| 钟山县| 青川县| 措美县| 康定县| 澎湖县| 托里县| 清河县| 正镶白旗| 新昌县| 武冈市| 安义县| 靖宇县| 东乌| 昆明市| 汕头市| 饶河县| 定西市| 岳普湖县| 巴林右旗| 河源市| 辽宁省| 元阳县| 荥阳市| 靖边县| 社旗县| 长子县| 华亭县| 永州市| 平乡县| 武宁县|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