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21:47: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北京的福壽螺、伶仃島的微甘菊、閩江的水葫蘆、西雙版納的飛機草、正在毀掉海岸灘涂的大米草……從森林到水域,從濕地到草地,從鄉村到城市,幾乎隨處可見這些生物“入侵者”。
中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前,旨在阻擊生物入侵的第一屆全國生物入侵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全國127個研究院所的472名專家與會。專家們認為,外來生物入侵現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日益嚴重的外來物種入侵
近年來,見諸報端的外來生物入侵事件日益頻繁,“紫莖澤蘭”、“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舉不勝舉。與會專家的研究證實了這一判斷。
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萬方浩說:“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經過8年到10年的時間才會發現一種生物入侵,但是這幾年,每年都會出現一兩個新面孔。”
“從海關截獲的情況看,外來入侵物種的批次和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大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檢疫部門時常會截獲一些‘高危分子’。”萬方浩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郭予元在研討會上說:“近10年來,新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至少有20多種,平均每年新增大約兩種。”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王福祥也認為外來物種入侵日益嚴峻。他說,從農業植物檢疫方面看,僅2005年以來我國廣東、遼寧、海南等地就先后發現紅火蟻、黃瓜綠斑駁病毒、三葉斑潛蠅的疫情。
此次研討會的主辦單位包括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中國林科院、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昆蟲學會等我國研究外來生物入侵最權威的機構。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外來生物入侵正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的趨勢。
中國是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郭予元說:“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目前有400多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中國有50余種,占了一半左右。”
據介紹,危害嚴重的外來物種主要包括: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蔗扁蛾、濕地松粉蚧、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
萬方浩說,爆發性的已入侵物種肆意蔓延、擴散成災;毀滅性的新入侵物種急劇擴張、疫情不斷突發;危險性的潛在入侵物種兵臨國門,形勢異常嚴峻。
郭予元說,在國際貿易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生物入侵造成原有生物群衰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農林牧漁業損失嚴重,全球的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民眾健康受到威脅。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認為,生物入侵不僅動搖農業基礎,削弱糧食安全,而且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健康,乃至引發社會恐慌與人類災難。外來生物入侵的現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外來生物入侵的通道
專家認為,人為因素是造成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主因。一個外來物種引入有可能因不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也有可能因生態系統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而成為入侵者,從而在新的環境中大肆繁殖、擴散并造成危害,改變或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功能。
盲目引種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視,最典型的例子是水葫蘆。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將產于南美洲的水葫蘆作為豬飼料引進,如今水葫蘆已遍布華北、華中、華南的河湖水塘,使著名的滇池變成臭水塘,我國每年要花費上千萬元用于打撈水葫蘆。
“外來物種的大量入侵,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是人為活動造成的。”萬方浩說。
海關是許多有害生物進入中國的另一通道,原產美國的紅脂大小蠹在中國的大爆發就是如此。上世紀80年代,山西為發展煤業,買了一批美國加州的帶皮原木做坑木,由于入境時沒有經過處理,紅脂大小蠹藏在樹皮內“偷渡”而來。因沒有天敵、氣候干旱等原因,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山西大爆發,并迅速傳播。還有進口物品的木質包裝箱,也常常成為有害生物的另一“偷渡”通道。
專家建議,我國應建立起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根據某一物種的生物特性、繁殖特性作出評價,分析引進利弊后再做決定。
打響外來生物入侵阻擊戰
我國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地、水域、濕地、農田、城區等都因為生物入侵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萬方浩說,外來入侵物種不僅直接危害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損害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環境,部分外來入侵物種還對人畜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
2006年3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發表報告說,美國、印度、南非等三個國家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370億美元、1200億美元和980億美元。
萬方浩說,我國農業部門根據入侵生物每年造成的農林作物減產以及防治這些入侵生物所需的費用等測算,僅11種外來入侵物種給農業、林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70多億元,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0億元以上。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表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在農業轉型及生產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說,生物入侵關系到人類的人口、食物、健康、資源、能源和環境六大問題。歷史教訓已有不少,目前又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新行為,給生物入侵賦予了新的特征,生物入侵的態勢、頻率和數量更加深化。
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萬方浩研究員說,外來生物入侵的生態代價是造成本地物種多樣性不可彌補的消失以及種類的滅絕,構成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及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威脅因素,其經濟代價是農林牧漁業產量與質量的慘重損失與高額的防治費用。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入侵外來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據萬方浩介紹,國家科技部組織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973計劃“農林危險生物入侵機理與控制基礎研究”課題研究、“十一五”支撐計劃“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與控制技術”、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安全性考察”等,全國組建了近20個全國性的生物入侵工作組,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的省份也開展了重大課題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郭予元表示,關于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策略的科研和管理機制的研究已成為我國科研的重大國家需求。盡管我國對外來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外來生物入侵問題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目前在外來生物的入侵機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生物入侵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政府和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國生物入侵防控研究已經形成了與國際平等對話交流的能力,步入了國際生物入侵研究的前列。”萬方浩說。
我國生物入侵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據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入侵機制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闡明了B型煙粉虱的非對稱型互作理論,揭示了粉虱共存系統中的生殖干涉行為和互利共生機制等,其中,科學家們在對煙粉虱、紫莖澤蘭、松材線蟲等的入侵機制與特征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據萬方浩介紹,加強外來危險生物的入侵機理、災變機理及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開展早期預警與預防、檢測與控制的理論與技術,是解決外來生物入侵問題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情感共鳴;積累語言;學習氛圍;經典文化;語文素養
長期以來,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由于多種原因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把教材上羅列的知識點,要求學生不斷重復地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農村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農村中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甚至導致產生厭學情緒。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如何使農村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呢?我認為,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摒棄教材專制是關鍵。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淺見:
一、努力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無論教師覺得課文內容如何精彩,講得如何天花亂墜,學生都學不進去。因此,在教學時應努力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點,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喜歡聽課、喜歡學習。如:我在教學“生物入侵者”時,就從學生熟悉的紫莖澤蘭的危害說起,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了,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我又給學生舉了昆明湖的水葫蘆、新西蘭來自澳大利亞的袋鼠等例子后,讓學生去看課文,看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結果學生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思想想表達,覺得語文就是反映生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覺得學語文有意思,從而喜歡學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堂教學到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加強教材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語文中感受、體驗生活,在生活中體驗語文內容的豐富多彩。
二、培養課內外積累語言的習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縱觀語文試題,無論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還是閱讀理解和寫作,歸根結底都是考查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如果學生的語言貧乏,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再好的理解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找不到相應的詞匯來表達,能叫語文能力好嗎?因此,積累語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積累語言首先要利用好教材資源。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中都有精美的句子。如:冰心的《談生命》中的“要記住……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等文字精美且富含哲理,不妨讓學生反復背,并在表達中學會運用。再者還要在平時課外閱讀、逛街或看電視時,看到或聽到的好的詞、句也把它抄錄下來,隨時背誦。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后,學生漸漸地發現自己的語言更豐富了,說話寫作都更有文采了,也更喜歡學語文了。
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愛經典文化
老師經常抱怨學生不喜歡課外閱讀,追其原因也不完全是學生的責任。老師應多做些引導和熏陶。如:我教學魯迅的《風箏》時,就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了他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覺得特好笑,結果在那幾天課余,發現學生們在爭著看這本書。教學《智取生辰綱》時給學生講有關林沖、魯達、李逵、武松等人物的故事情節,學生也很喜歡聽。我想老師經常這樣熏陶感染,學生定會喜歡上閱讀的。
關鍵詞: 說明文教學 立足語言 文體 文本
一
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是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學生現實及將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都有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語文教育意義和價值。然而在新課標弘揚人文性的背景下,說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們的冷落。筆者試圖找到名師的課堂實錄,以汲取營養,然而找到者甚少。教師厭教說明文,學生厭學說明文,使說明文教學園地荒蕪雜生,說明文教學面臨尷尬,遂生怪現象。
1.無“體”無“文”。即不抓住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不依“文”而教。如在《故宮博物院》的教學中,我校某老師為體現別具一格,完成簡單的導入和文本閱讀后,即給每組一張大素描紙,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完成故宮游覽圖。此過程占去近二十分鐘,然后教師選畫得規整的組上來展示。此時,課堂已過半。這種課堂是非語文化、無語文味、有悖于語文學科的教學本質和根本任務的。為片面追求課堂的“語文”而散文化,從文學的角度進行教學,不進行理性解讀,把說明文上成散文課或另辟蹊徑,成“四不像”。更有為補充某領域知識,花大力氣、長時間補充知識,把語文上成常識課、科學課。語文教學要淡化文體,但不是無文體意識;課堂需要新穎、需要深度、需要廣度,但不能為延伸而延伸,花大量時間耕他人之田。
2.重“體”輕“文”。說明文無小說引人入勝的情節,無散文優美的意境,無詩歌悅耳的韻律,無議論文雄辯的睿智。有的只有“‘說明白了’為成功”(葉圣陶語)的宗旨。于是,“課”如其“文”。教師往往一改散文教學中的風趣、點染,轉而嚴肅。課堂以文體教學為主,將文體知識作為教學目標,生硬地將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抽象的概念一個個強加給學生,把說明文肢解為相同的幾個要素,以“類”蓋“個”,使文本失去“自我”。在把握語言上,教師將語言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準確性”,使說明文語言獨特的美學特征被無情埋葬,使學生認為說明文就是淺近、呆板、枯燥的解說,產生厭煩、味同嚼蠟的心理。
究其原因,這與教師和導向有關。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客觀性、實用性和龐雜性,決定了其教學內容選擇的困惑和艱難,這對教師的文化科學素養,再學習,豐富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提出了挑戰。可有些教師將“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混為一談,甚至抓不住文體特性和文本特點這兩個解讀文本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施教者不知“教什么”更符合它的“文本性”,“怎樣教”才適合學生的學情,才符合語文的特點,說明文教學就逃脫不了技術化傾向,避免不了枯燥乏味、非語文化的命運。
現行語文教材打破了文體組元這一傳統形式,以主題組織單元,中考的作文題目也大多要求“文體不限”,這就造成了許多學生,甚至不少語文教師文體意識淡薄。而對于說明文教學所承載的任務,新課標指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而部分專家認為,說明文要通過學習科學言語,促使學生形成邏輯思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養成科學論證的嚴密性的思維習慣。課堂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如果導向不一致,那么一線教師就會無所適從。
二
那么說明文該怎樣突破尷尬,使教學行之有效呢?筆者認為應當堅決地站在語言文字的立場,用語文的眼光深入解讀文本,并用語文的方式揣摩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語言表達技巧等。因為任何作品,歸根到底是言語形式。而語言的魅力不僅在于詞的張力,以及由其構建的文學美,精當的表達、清晰的思路也是美,這又恰恰是說明文的獨特之處。因而說明文閱讀,就要關注語言,關注語言形式背后的“對話”意識,關注語言何以要如此表達。正如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教育學導論》中說的:“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言語形式。”“啟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這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
1.抓住語言文字,讀懂“寫什么”。閱讀說明文,讀懂才是目的,但這個“懂”,必須是在語文課程范疇內的“懂”。試想如果學生對所讀文章的信息都沒有理解,對所舉例子不知所云,即使知道了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語言特點就代表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發展了么?本校某次初三月考,有題為《叫三聲夸克》的說明文閱讀,其中一題是:“‘一語雙關’中的‘一語’是指什么?‘雙關’又具體指什么?”這是一題最基本的對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題,但居然得分率極低。這足以說明如果語文課不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純技術化地探討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樣的教學豈不是偽教學?語文課不是科學課、常識課,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素養的訓練,要靠理科來完成。語文課的任務是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邏輯性,感受作者思維的科學性,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培養讀懂科學知識的能力。
2.從語言不同角度,感知“怎樣寫”。借助語言文字不僅要了解文章的內容寫了什么,還要明白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筆者把“揣摩語言,感知作者怎樣通過語言形式,從多角度來說明說明對象的特點”作為主目標之一。在找出表現故宮特征的句子后,著手落實這一目標。
師:你從哪里讀到了“宏大壯麗”?請找出來。
生1:我發現了“萬、七十、九千多、五十多”等數詞,這些詞說明了建筑群的宏大壯麗的特征。
師:我們把運用數詞來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叫做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生2:我注意到“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漢白玉臺基上”這句中的“矗立”。
師:如換成“站立”或“立”,不行嗎?
生2:不行。“矗立”有高聳直立,兼高而大之意。
師:看來,這里選用了合適的動詞表現事物的特征。
生3:我找到了“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重重”、“層層”、“道道”,說明了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
生4:用了量詞疊用的形式說明了殿宇、樓閣、宮墻之多。
學生從具體言語中獲取了說明的信息,領會了說明語言的特性,也在多種形式的比較中,親身體會和品味了語言的魅力,懂得了閱讀說明文也要走進文本語言中去的道理。而后,在分析“精美”特征時,學生學以致用,能自覺地從語言的不同角度感知特征。
說明文語言包括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等的詞句,都要求準確無誤。教學時就要抓住這些詞句進行咀嚼、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說明文的用詞藝術。當然,如果一味停留在語言咀嚼上,那么無疑是一堂散文課。河北滄州市第九中學徐紅霞老師在執教《奇妙的克隆》時整堂課主要品析說明文語言,沿“品析什么怎樣品析品析得怎么樣”這一思路分析了平實性說明準確簡潔和生動性說明的形象傳神的特點。陳樹元老師的評價是:忽略了指導學生對具體語言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這一文體思想內涵的領會,造成教學不扣體,學生不入體。如前文提到的,我校某老師要理清《故宮博物院》的說明順序,大可不必花心思畫圖紙,只要讓學生入到文本中去,找出方位詞,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就能把握說明順序。
3.透過文字,挖掘人文內涵。說明文同其他文體一樣也體現著人文內涵、作者的情感態度。如《故宮博物院》,內含中國古建筑文化,透著作者自豪之感;《說“屏”》有著中國人詩意、精致、含蓄、內斂的生活情調、精神世界,體現喜愛之情;《生物入侵者》則是作者關注自然、保護生態的憂心。這些均可通過言語來挖掘,只要教師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教學意識,就可通過對具有人文情懷的言語的品讀賞析,幫助學生領悟說明語言運用的妙處,滋潤學生的情感世界。如剛才徐紅霞老師的課中,如果注意到三個“越”字,“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句中兩個“首先”的品讀,也就可避免批評中的缺少“科學意識”和情感把握了。再如《故宮博物院》中“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不能不”雙重否定,感情如此強烈,驚嘆躍然紙上。
4.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素養。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
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往往重視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而忽視讀寫結合,其實說明文可從文章構思、說明方法、語言特點入手,依托語言、活化語言,并相機融入必需的聽說讀寫訓練。這樣既能加深對知識的準確把握,學習說明文特殊的表達方式,又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如《故宮博物院》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默讀課文,按照文章的說明順序填寫下圖(見教科書)。然后撰寫解說詞,以播音員的身份口頭介紹故宮博物院。這個設計并沒有回避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只是把它們“化”在了教學之中。這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怎樣抓住特點,采用怎樣的結構方式解說,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
如在“讀寫結合,拓展延伸”環節中出示兩個題:一是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介紹我們學校。二是讓學生抓住事物特征,從多角度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物品。這可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也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把所感、所知轉換為所有,落實語言的運用,實現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
說明文教學主張回歸“語文”,不是要變成語言賞析課,而是立足文本,改變線性的邏輯分析,改變形式上的文章解剖,站在語言文字的立場上,試圖把說明文教學的課堂還給“語文”,還給學生。就像寧波的沈建軍老師所言,語文學科的整合對象應立足文本,從語言的價值出發,從學科邊緣中判斷和篩選一些為語文教學所用的對象。如果失去語言價值,就必然失去對教學的意義,喪失語文的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陳,董水龍.構建科學文本的閱讀圖式.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7).
[2]沈建軍.例談語文課中學科整合的適度空間.語文學習,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