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4 11:38: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生減負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山東省義務教育 減負 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一)改革措施及成效
2001年開始,國家教委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是重心,始終處于改革的浪尖。到2008年為止,全國各省市都做出了積極響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東省作為東部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一直重視教育的發展,積極探索創新,特別是在義務教育的減負改革上取得明顯成效。具體表現如下:
1.控制書面作業量及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息時間。根據2007年山東省的新《規范》: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除語文、數學外不留書面家庭作業,語文、數學書面作業每天不超過1小時。初中的書面作業總量不超過1.5小時。提倡布置探究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而且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睡眠時間不少于9個小時,把周末和節假日還給學生,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到校上課或集體補課。
2.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的評價體系。從2003年起,山東省就積極進行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實行小學升初中就近免試入學制度;積極探索以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為基礎、綜合評價相結合的高中階段招生辦法改革。在2007年的新《規范》中,又提出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主要針對周考、月考,保護學生隱私。2008年年初,省教育廳表示2010年將啟動新高中招生制度,以學業考試取代升學考試。
3.完善中小學教材審查和選用監管制度,加強對中小學教輔材料的管理,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負擔。
4.繼續設立中小學助學金和免費發放教科書的專項資金,逐步擴大免費發放教科書的范圍,開展義務教育課本循環使用的試點。在農村地區推廣使用經濟適用型教材。山東省在2007年秋季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國家課程教科書,省財政廳2008年年初又通知,從2008年春季新學期開始,進一步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地方課程教科書。從2009年春季學期開始,部分科目的免費教科書將循環使用,對于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也免費提供教科書。
5.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覆蓋”。2007年春季開學起,山東省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2007年秋季開學起,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雜費。免雜費標準按“一費制”規定進行。并對城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活費,實現了資助與育人的結合。
(二)改革中依然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從學生和教材兩方面努力做到減負,特別在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和改革新的考試評價制度及免費城鄉義務教育上有很大的創新和明顯的成效,切實減輕了學生、家長的負擔。但從這些改革措施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改革執行效率低。早在1990年國家教委關于重申貫徹《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按照教學計劃的規定量布置課外作業。做到:一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2007年山東省教育廳公布的新《規范》幾乎又重提此措施,說明1990年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落實,學生負擔問題仍然很嚴重。
2.措施的有效性有待商榷。針對教育部正在考慮對中考進行較重大的變革,山東省率先提出了2010年學業考試取代中考的巨大創新舉措,當然這需要相配套的課程改革和考試評價制度的配合。根據新《規范》,無分數評價體系和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等級制作為重要的升學參考標準。然而這賦予學校、教師很大的權限。學校、教師是否有能力作出適當、正確的評價,能否有相應的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水平達到評價體系所需的教育硬軟件這都是很重要的。操作不當就會產生舞弊、腐敗,并引發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此,一整套完整的改革措施是確保實施有效化的基礎,單方面的改革很難達到理想化的結果。
3.城鄉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權利沒有得到切實保障。2006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已達43.9%,我國城鎮化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如何確保流動兒童的合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本身也是減負工作的一方面。雖然山東省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方案中提出要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接受同等水平的義務教育,但從相關舉措來說還是主要致力于城市、農村范圍。流動兒童成為灰色地帶。要解決那些難以滿足常住人口登記條件的農民工適齡子女的免費義務教育問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4.教育投入存在監管性問題。山東省率先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并提高了學校公用經費,對城鄉和各級各類學校來說在學校的教育投入上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能否確保教育經費的有效到位和規范使用就需要監管力度了。從省教育廳公布的2006年度督導報告來看,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經費管理、使用不規范問題仍是突出問題,而且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仍不完善。畢竟現在需要省、市、縣(市、區)共同承擔的教育經費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實現教育投入的不降低是個大問題。想讓減負工作真正有效,就要確保社會、學校、家庭的相互配合,環節緊緊相扣,教育投入是重心。
(三)解決策略
1.依令嚴行,獎罰分明。山東省新《規范》中提出的減負令,雖然還是十幾年的老調重彈,也是2001年新課改的基本內容的再現,但確保這次真正做到才算有意義的減負令,否則就是一紙空文。現在全國各省市都響應黨的十七大報告的“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精神,紛紛出臺各種減負令和素質教育推行措施,如何確保依令行事,落到實處才是重中之重。只有依令嚴行,獎罰分明,對學校、教師真正起到威懾作用,確保政令落實到位,才能真正推動減負工程。
2.加強學校、教師的硬軟件設施建設,做好減負的前后工作。面對新的考試評價體系和日常無分數評價制度,相應的試驗設施、信息技術設備、先進的素質教育校園環境是學校應該提前做好的準備工作。而教師的專業和綜合素質是否達標,能否擔當評價體系的執行人,本身能否踐行教師職業道德關乎改革的成敗。素質教育的高要求和減負令的推行,需要學校在教育經費改革的基礎上,合理規范的使用,確保教育投入分分見針,建設配套的硬件設施和新課改背景下的校園環境文化,并確保教師的終身教育培訓嚴格實行,確保培訓工作與新課改的推進同步進行。
3.拓寬監管渠道,建立“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四級監管體制。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和教育經費的監管性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努力的。但這種單一的權力和監管渠道,容易帶來有效性低、時間冗長、滋生腐敗等問題。因此,拓寬監管渠道,讓社會、學校、家庭都能參與進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監督力度,促使時間緊湊、政令有效實施。面對日益加快的城鎮化和教育投入的表面化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應給予合法、適當的監管權限,讓社會多奉獻愛心,增大教育投入的渠道和監督力度;讓學校多點入學權限,為滿足不符合常住人口登記條件的農民工子女享受到合法、應得的義務教育權利,特別是免費義務教育權利;讓家庭與學校多點互動,相互監督,使素質教育不僅僅停留在減負的初級階段,而是真正讓學生成為有創新、自主學習能力的受教育者。讓社會、學校、家庭成為政令有效實施的推動者和監督者,讓透明化和有效化破除腐敗和執行不力,使教育投入年年增加,規范使用。
4.推進“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觀。三級課程教材其實在2001年新課改中就已經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課程的實施和開發進行指導和監督,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山東省作為全國經濟大省,應該有條件開發校本課程,素質教育在推進的同時,教材也是重要一環,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僅是教材的問題,它反映了新的課程觀、教師觀、師生觀,充分給予學校、教師探究、創新、自主權利,也更能從本質上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從而在課堂上、教材上、學習上讓學生減負,讓一整套的評價體系得以正常維系。
總之,山東省在努力推進新課改、發展素質教育、給學生減負方面都有很大的動作,如何讓這些政令有效落實,真正發揮作用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只有更新教育理念,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本質,結合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真正減負,在義務教育階段輕松學習、發展自我、提升素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1986,4,12.
[2]國家教委關于重申貫徹《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的通知[Z]. 1990,2,15.
[3]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Z].20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