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00:57: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技術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80年代以來,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農業技術經濟學科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但從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其學科建設明顯落后于實際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科內容跟不上形勢發展 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建立過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國家要求農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經濟效益的背景下開創和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朱希剛,2002),雖然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發展,但是農業技術經濟學仍然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影響阻礙農業技術經濟學科向前發展。因為一門學科的產生往往很難擺脫時代的局限性,但是當一門學科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以后,其相關的理論、衡量標準、評價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隨著完善和發展。所以,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是未來農業技術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2、學科結構不合理 農業技術經濟學學科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不系統,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基礎;二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夠清晰,容易與計量經濟學等其他經濟學科的一些方法混淆,體現不出自身特色;三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應用領域比較狹窄,局限于農業的直接生產過程,而對農業的產前、產后的供應、加工、貯藏、保鮮、運輸和銷售等環節以及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領域應用較少。四是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教材雖然版本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復,許多內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復出現,一些農業技術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沒有講深、講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量經濟學的應用領域擴大,原來農業技術經濟學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計量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其他學科所替代,農業技術經濟學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著這門學科可能會被其他的新興學科所取代。
4、學科體系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農業技術經濟學科并未形成一個從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農業技術經濟學理論演繹而成的理論框架,缺乏一個循序漸進,由此及彼,聯系緊密,進行推理而演繹形成的理論體系。表現在現有的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教科書中,各個章節相互獨立,缺乏有機的聯系。
關鍵詞 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平衡計分卡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323-03
農業技術推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推廣系統,成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中堅力量,包括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水產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水利技術推廣體系等六大體系[1-2]。
目前,農技推廣部門績效管理中存在指標設置缺乏理論依據、隨意性較強、評價指標缺乏穩定性等問題,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是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模式[3-4],在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評價中也相應存在。建立科學與系統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體系,具有充實相關研究空白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參考等理論意義;探索具有地區針對性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體系,對于評價地區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成果、推動當地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發展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5-10]。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可以分為3種類型:企業型推廣組織、農村專業協會和政府型推廣組織。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與特派員模式都屬于政府型推廣組織。目前,評價研究主要圍繞科技特派員模式進行,對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體系的研究還不多。農業技術推廣單位,例如農業專家大院,一方面消費社會財富——推廣費用;另一方面給社會增加經濟收益,既有新增費用,又有新增收益,這樣就能對其過行經濟效果的評價。正是基于該種觀點,通常可以采用的經濟指標有新增純收益、推廣單位新增純收益、推廣費用新增收益率或推廣單位的資金利潤率,另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入新增總產量、土地生產率增量、畜禽生產率增量等指標。例如對于大豆栽種,就可加入進地次數、土壤保護程度與節水增產效果等生態效益指標。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與現實情況,在分析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指標體系的內涵與功能的基礎之上,有學者提出了經濟效益、專家大院建設等6個一級指標,以及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建設投資規模、農業專家大院人均創收、年培訓農民人數等22個二級指標。這些指標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定量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隨后,劉戰平等(2011)以河南許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案例對象,根據該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判別法進行了評價。另外,相關政府部門也出臺了針對當地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例如《安徽省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考核指標》《陜西省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考核與評價辦法》和《星火科技專家大院建設考核標準》等。
綜上所述,對于沒有集中在農業科技園區而相對比較分散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未見其有相關的評價研究。無論是對農業技術推廣還是對科技園區的農業科技專家的評價,都將經濟效益放在了關鍵的位置,卻較少地將推廣受體——農戶的感受和認知考慮其中,影響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全面性。政府出臺的考核評價指標則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與系統性,主觀性較強,無法得到客觀的評價結果。因此,本文嘗試兼顧政府與農戶2個角度,探索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
1 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 構建原則
一是科學性。指標體系能全面、客觀和準確地反映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情況。二是系統性。制定的各項指標既要避免內容重復,也要考慮各項指標間的邏輯聯系,把單一的指標整合為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三是可操作性。各項指標簡單明了,從而保證指標的使用價值高、可操作性強。
1.2 基本功能
一是評價功能。通過對相關基本數據的收集,能夠科學地計算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成效值,能夠實現對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發展評價。二是反饋功能。以評價結果為依據,分析出現的原因,及時向農業科研單位與政府相關部門反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發展信息。三是指導功能。通過縱向對比結果,結合宏觀環境新變化,找出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指引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2 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設置
2.1 指標設置依據
指標設置以2013年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修改)》為主要政策依據,參考《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雅安市農業專家大院實施細則》等相關文件,將相關政策條款細化為可衡量指標。具體指標設置基于平衡計分卡思想。一方面農業專家大院在新農村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能,各專家大院尤其要關注自身的戰略定位,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國家大力倡導農技推廣組織的公益性,為了提升農業專家大院的服務意識,必須加入“以農戶(顧客)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將農戶滿意度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協調公益性增強所帶來的服務激勵減弱現象。特別是隨著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要求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必須不斷學習創新,以學習型、創新型組織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借鑒《農業技術推廣的定量評價方法研究》《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相關文獻與《星火科技專家大院建設考核標準》《專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標體系計分表》等政府相關考核文件。
“推廣滿意度”主要參考借鑒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績效評價體系設計》;“推廣效益”主要參考借鑒了《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專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標體系計分表》;“推廣能力”主要參考借鑒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績效評價體系設計》與《雅安市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管理實施細則》;“硬件建設”主要參考借鑒了《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和《專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標體系計分表》;“學習能力”與“創新潛力”主要參考借鑒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績效評價體系設計》和《星火科技專家大院建設考核標準》。
2.2 主要評價指標
主要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3 指標含義與度量
2.3.1 推廣對象滿意度。一般認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推廣對象包括一般農戶、科技示范戶、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將農民群眾尤其是科技示范戶的滿意度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廣滿意度包括農戶滿意度與涉農組織滿意度,采用LINKET五分量表法,劃分為5個等級進行賦值: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一般——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
2.3.2 推廣效益。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推廣收益是指農業技術推廣所取得的成果及其達到目的性程度的評價,它反映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結果。推廣收益分為經濟收益、社會收益與生態效益3個方面。
(1)經濟效益指標的度量。計算公式如下:
(2)社會效益指標的度量。社會效益指標包括農戶年增收額與新建特色農業基地個數。
(3)生態效益指標的度量。生態效益指標包括當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與無公害(綠色)生產比重。計算公式如下:
2.3.3 推廣能力。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技術推廣能力是指專家大院自身所具備的實力水平,是農技人員開展推廣工作所具備的人力資源、物質條件與技術能力的總和,反映了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和農技推廣人員從事推廣工作的物質基礎和發展潛力情況。推廣能力包括了農技推廣覆蓋面與職能發揮2個二級指標,農技推廣覆蓋面包括了帶動農戶數與技術推廣面積2個三級指標,職能發揮包括了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數、舉辦培訓班次數與培訓農戶數3個三級指標。
2.3.4 硬件建設。硬件建設包括了專家大院建設投資規模與專家大院建設面積2個三級指標。
2.3.5 學習能力。通過培訓與繼續教育來評價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學習能力與整體素質。學習能力主要由農技人員的培訓來體現,包括科技人員接受培訓次數與人均接受培訓次數2個三級指標。
2.3.6 創新潛力。農業生產的地區性、季節性與不穩定性等,要求農技推廣人員要適時適地創新,維持推廣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創新潛力主要是指推廣隊伍的創新潛力,包括大專以上學歷占比、每年引入科技人才數與高級職稱人數3個三級指標。
3 結語
基于平衡計分卡思想設計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評價指標體系,克服了現有評價指標體系維度設置科學依據不足的缺點。該評價指標體系加入了“推廣對象滿意度”這個受眾指標,使得評價更加全面;涉及到了“推廣效益”、“推廣能力”等基本農技推廣評價指標,保證了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評價功能;以上指標都是對現有推廣能力的評價,最后,適當引入了“學習能力”與“創新潛力”2個指標,評價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發展能力。因此,該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全面性。由于該評價指標體系實際操作中需要由第三方(例如高校)進行滿意度的調研,因此在具體的操作性方面還有待檢驗。
4 參考文獻
[1] S.SIVAKAMI,C.KARTHIKEYAN.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Indi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9(36):9631-9635.
[2] 朱希剛.農業技術經濟分析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 廖西元,王志剛,朱述斌,等.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技術推廣行為和推廣績效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4-13.
[4] 廣平.農業技術推廣的定量評價方法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1992(4):31-34.
[5] 朱希剛.農業技術推廣的經濟效果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1988(1):62-64.
[6] 黃季焜,胡瑞法,孫振玉.讓科學技術進入農村的千家萬戶——建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體系[J].農業經濟問題,2000(4):17-25.
[7] 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3(4):57-62.
[8] 曹俊杰.農機推廣可持續發展研究[J].湖南農機,2013(3):22,24.
一、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觀層面上(從整個國家的角度)的農業科技進步問題,構建的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由研究與開發、推廣服務、農業技術應用、市場和宏觀調控五個子系統構成,根據“創新”的概念界定,該系統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系統中每一個子系統都是多因素、多結構、多變量的系統,都包含著具有復雜關系的要素。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運行展開為研究與開發過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農業技術應用過程、農產品價值實現過程、宏觀調控過程和市場調節過程,這六個過程相互銜接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要使農業科技進步過程順利地運行,必須保證每個子過程運行良好,必須使各子過程依次遞進,有機銜接,協調配合。任何一個子過程內部運行不良,任何兩個子過程之間銜接遞進發生阻滯和斷裂,都會導致整個農業科技進步過程的中斷,從而影響農業科技進步的速度和質量。宏觀調控過程和市場調節過程是農業科技進步總過程中的兩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但它們不是農業科技進步順序遞進的第五、第六個過程,而是貫穿于農業科技進步全過程之中,是對農業科技進步全過程的系統調控。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環境因素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人口、資源、自然環境和國際環境等。其中,經濟因素包括經濟體制模式、經濟發展模式與經濟發展狀況;資源包括勞動力、資金及自然資源,現代農業發展也受到上述九個因素共同影響。
二、農業科技進步系統運行過程解析
農業科技進步系統中五個子系統都可分為輸入模塊、運作模塊和輸出模塊,三個模塊相互作用。輸入(運籌決策)模塊主要由目標、計劃、方案、決策等要素構成。在目標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計劃,包括客觀約束條件、資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決策。運作模塊按可實施操作的規則,通過指令集,實現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經客體狀態發生變化、轉換的過程。輸出模塊最終實現人的目的,達到了目標,導致人化產物。人化產物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價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預計目的,將反饋至運籌決策模塊,若不能達到預計目的,則反映系統存在功能障礙,需找出原因加以改進,使系統得到優化,導致系統的演進。
1.研究與開發子系統運行過程解析
研究與開發是進行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活動,研究與開發各階段的相互關系是科學與技術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
(1)研究與開發子系統的輸入模塊
研究與開發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識總量及創造新技術,是科技成果的供給方。因此,筆者認為研究與開發子系統的目標就是產出農業科技成果。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由備子系統輸入的要素包括資金、設備、研究選題、與研發相關的法規政策等,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選題、論證、立項并實施投入。提出研發選題的主體可能包括農業生產者、農業科研機構、教育部門、農業推廣及中介機構、企業及政府等,不同的主體提出的研究課題是有差異的,不同時期研發的重點也會不同的。在一定時期,經濟系統對科技的有效需求則是研發的根本動力,會促成研究與開發活動的開展。
(2)研究與開發子系統的運作模塊
運作模塊是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個階段組成的統一過程,備階段之間是相互傳遞與聯系的,從基礎研究到試驗發展包含了如下幾個科學和技術之間相互關系的中間環節:①科學原理的證實;②技術可能性的發現;③技術原理的提出與完善;④工程技術的設計和試驗;⑤技術手段的研制。總之,在研究與開發子系統的運作模塊中,科學要經過中間環節與技術聯系起來,技術需要經過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學,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時代的、社會的環境中進行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響著科學和技術,科學和技術叉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3)研究與開發子系統的輸出模塊
經過運作模塊,預計目的包括產出科學論文、技術專利、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農業科技成果及一些間接的收益,如技術貿易額的變動率、技術貿易收支比、科研人員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及質量的提高等。產出的科研成果進入推廣服務子系統待推廣,成果的相關信息也會反饋到宏觀調控子系統、市場子系統和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受信息傳播途徑、渠道及備主體對信息接收能力的影響,備子系統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會存在差別。另一類產出(包括該子系統運行的功能、效果、價值與預計的差距等信息)將反饋至運籌決策(輸入)模塊,作為系統下一輪運行的決策依據。
2.推廣服務子系統的運行過程解析
推廣服務子系統的目標是將研究與開發子系統輸出的具有潛在生產力的農業科技成果傳遞給需求方。輸入模塊中由各子系統輸入的要素包括農業科技成果、資金、設施、信息、潛在的技術采用者、與推廣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等。推廣眼務的運作過程包括溝通、創新擴散、培訓、咨詢等,推廣服務過程結束,預計目的是農戶等成果需求方獲得知識、信息、生產技能,而且其觀念、行為發生改變等。達到預計目的的產出進入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其他相關信息分別反饋到本子系統的決策模塊(即輸入模塊)及其宏觀調控子系統、市場子系統和研究與開發子系統。推廣服務子系統的主體主要是農業推廣與中介服務機構。
3.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運行過程解析
農業技術應用的主體主要有農戶、農民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作為技術需求方,農業技術應用主體的行為受至4許多主客觀因素}臼影響,因此,分析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的運行過程,需先了解農業技術應用的主體及影響因素。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的目標是實現農業技術在生產中的大面積應用。由備子系統輸入的要素包括農業技術、資金、農業生產組織體系、與農業技術應用相關的法規政策等,運作過程即農業生產過程,預計目的是產出有技術含量I初級農產品,間接產出是農業勞動者人力資本存量增加,素質得到提高。產出的初級農產品進入市場子系統,其他相關信息反饋到本子系統的決策模塊及宏觀調控子系統、研究與開發子系統和推廣服務子系統,作為各子系統下一輪決策的依據。
4.市場子系統運行過程解析
市場子系統的目標是將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產出的初級農產品投入市場流通,走產業化經營道路。由各子系統輸入的要素包括技術、初級農產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關的法規政策等,經過流通過程,預計目的是實現農產品的價值,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或社會、生態效益),產出結果反饋到宏觀調控子系統,其他相關信息反饋至0本子系統的決策模塊及研究與開發子系統、推廣服務子系統和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作為各子系統下一輪決策的依據,通過系統的不斷優化,最終達到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目的,市場子系統的主體是涉農企業。
5.宏觀調控子系統運行過程解析
宏觀調控子系統作用于整個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全過程,鑒于農業科技進步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技術經濟現象,農業科技進步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運行過程,農業科技進步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技術經濟系統,諸多因素對農業科技進步產生影響,因此,農業科技進步的宏觀調控必須使用多種政策手段,采用多種調控方式來完成。因此,農業科技進步的宏觀調控,就是要制定農業科技政策,運用各種政策手段,作用于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各個要素和各個過程,使其與農業科技進步系統運行的整體要求和整體目標相適應,提高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有序度和運行質量,從而達到促使農業科技進步系統有序運行,有效地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農業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一個自適應控制過程。設有w、Y、E、P、I、F、D、G、V、0等變量。農業科技政策系統的目標是w,實際產出是Y,兩者之差為E。R是調節器,即政府行政當局,P是農業科技進步系統。I是系統辨識器,包括各種各樣的統計、調查和軟科學研究。I將收集到的各種參量,經過系統辨識,把重要參量F送給決策機構D,決策者將決策結果送給調節器R,對舊的政策進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調節器R根據決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執行誤差E來制定或修正政策,產出是V,V與外界(社會、經濟和政治系統)來的干擾O一起加在農業科技進步系統P上。這里包含一個農業科技政策的制訂、實施和評估的負反饋回路(w—E—R—V—岬一Y)(w屬于輸入模塊、E、R、V、P屬于運作模塊,Y屬于輸出模塊)和一個自適應校正回路(Y—I—F一[>_卜_+R)。這樣一種自適應控制系統正在我國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逐步完善。
6.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系統實際運行結果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系統的實際運行結果是,據統計,“十一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S2%,而發達國家在2O世紀8O年代就已達到80%左右,表明我國現行農業科技進步系統是存在功能障礙的。備子系統的運行結果分別是:
(1)研究與開發子系統每年產生60:)0—7(X)O項農業科技成果,成果的數量達到系統目標,但質量情況需看其他子系統反饋信息;
(2)改革開放以來,推廣服務子系統每年完成的成果轉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項成果未能轉化。而英、法、德的轉化率達5o%,美國更是高達80—8S%。由此表明推廣服務子系統和研究開發子系統都存在功能障礙;
(3)每年得到轉化的2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進入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后,實際輸出結果是只有30%的成果被用于生產實踐,表明農業技術應用子系統存在功能障礙;
在人們的普遍概念中,農業技術僅僅局限在農業生產這個環節,相當于英語中的technique。因此,盡管人們將其擴展到產前和產后,但最終仍然沒有脫離一個“產”字。顯然,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并與傳統農業較低的生產力相關聯。雖然我們運用了一系列先進的“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物理技術”和“機械技術”,尤其是近來不斷發展中的所謂農業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電腦農業”、“精細農業”等,但歸要結底無不是以增加農業生產的產量為目標導向的。因而,這些技術在小規模的示范階段,因其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并且在這種農產品在市場上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使農業增產和增收的雙重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然而,一旦將這些技術在更大的范圍進行推廣應用時,便會出現農民應用先進技術后“增產而不增收”的普遍現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在選擇應用新技術時,缺乏對市場最基本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則與人們使用了這種單一性的、不完整的農業技術概念有關。在傳統的農業技術概念中,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始終處于分離的狀態。
嚴格意義上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藝、程序等的總稱,它不僅作用于生產過程,同時也涉及到生產的組織和管理過程;既作用于物,同時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則在于對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變化的、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因此,農業技術不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與人所關聯的社會,以減少農業生產的社會風險,并在同市場的關聯中,控制市場風險。
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技術被限定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關系的產物,而忽視了農業技術同樣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結果。人們在選擇農業技術時,往往對農業技術應用的社會性因素考慮不夠。在農業技術由政府供給主導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在制定農業政策和在推廣農業技術時,往往運用靜態的決策方法,即只是根據當前市場狀態,而缺乏對未來市場變化的基本預測,有時是按當前外地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的價格來組織當地的農業生產,決策時存在著嚴重的時空錯位現象。而在當地農產品市場容量極為有限時,農民缺乏有效組織的情況下,造成了農民間的無序競爭,各種農產品收購大戰中,最終受損失的是農民的利益。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廣農業新技術時,均出現過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產,從決策到見成效,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這種決策的延滯效應,使農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隨著政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導致了政府權威性的逐步衰減,農民們甚至發現了“逆政府號召而動”的規律。在用市場行為標準處理一系列相關的問題時,農民行為與政府行為之間的沖突呈日益加大的趨勢。
2.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的價值
面對這種當地市場空間狹小,而政府調動資源能力超強的情況,各地農業技術部門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在增加農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勵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仍然沿用傳統的推廣模式: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在解決農民對技術某方面需求的過程中,往往產生農民所不期望的負效應。大規模推廣的各種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擾、破壞市場平穩運行的反作用。
嚴格來講,農業技術部門缺乏真正有效的技術,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技術有效性的評價再也不是以前以產量的增加幅度為唯一的標準了,衡量技術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其能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技術經濟效益的評價只能是通過市場,較之計劃經濟下的專家評估體系更加客觀。顯然,在許多新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部門是同市場脫節的,即所推廣的新技術缺乏市場檢驗的過程。因此,當問到技術人員自己敢不敢首先應用所推廣的新技術時,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慮市場因素時,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求農民采用新技術,豈不有自欺欺人之嫌?當然,這里涉及到對技術的評價問題,即如何認識技術效益的兩面性。當人們追求技術的正效益的時候,往往會缺乏對技術可能的負效益的應有認識,缺乏對技術應用風險性的正確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的經濟效益同市場風險呈正相關,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場風險亦愈大。而且,任何技術的經濟效益是同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關聯在一起的,受到市場供求均衡基本規律的制約。
農民在滿足自身對農產品消費的傳統自給自足的生產目標時,農業生產技術以其極大提高產量的優勢,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農業技術進步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廣大農民糧食自給問題。然而,在以市場為導向追求農業的經濟效益目標的商品化生產時,農業便不是一種簡單的生產過程,更多的則取決于同生產相關聯的經營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策略決定了對技術選擇的效益。一旦經營策略失誤,技術愈先進,產量愈高,則帶來的損失愈大
由于對技術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增加,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便顯露無遺。農民尚沒有改變其在市場經濟中的自然人狀態,其對技術的選擇應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嚴重制約。
(1)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場中的有效參與。
(2)農戶處于市場信息不完全條件的多主體決策狀態,所形成的決策趨同性,經常導致農副產品生產的供大于求。
(3)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場,導致農戶有限資源的內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應的資本市場,農戶調動資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難充分地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把握市場機會。
(5)政府技術部門在向農民提供技術時,處于嚴重的部門分割,學科分離的狀態。
所有這些反映出農村地區農業技術進步的落后狀況,并與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技術市場發育的滯后,使農民在被動地接受政府部門供給的農業生產技術外,缺乏根據市場機會和其自身特點選擇農業技術的可能性。
3.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體系特征
面對市場,農民不僅需要農業生產技術,同時更需要與農業經營相關的技術。市場經濟體系為農民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機會,因而也促進了農村社區原來基本上處于同質狀態的農戶間的不斷分化。在同一社區農戶自然資源稟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掌握和應用農業技術的差異,導致并加速農戶間分化的根本性動因。因此,當我們比較同一農村社區農戶間的差異時,會毫無例外地發現,那些社區中的“能人”(專業大戶),較一般農戶,尤其是較貧困戶的優勢,并非僅僅表現在農業生產這類“硬”的技術上,更多的是在“軟”的經營技術上,包括更強的經營能力和組織能力,具有更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即他們在對其“智能”的應用上,呈現出高于一般農戶的明顯傾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不僅僅是一個生產者,更重要的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業的經營者,即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資源特點,組織進行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經營活動。在傳統農業中,種什么、養什么以及怎樣種、怎樣養的技術對于農民生存條件的獲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場條件下,生產技術必須在同市場關聯的情況下才能意義。所謂的經營技術,首先是要會進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何提高銷售利潤,從而制定針對不同市場狀態的經營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場價格風險的措施。顯然,絕大多數農村“專業戶”,通過長期實踐的摸索和總結,基本上具備了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使之能更主動和更有效地參與市場,以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而一般農戶的技術水平尚沒有進入到這一層次,使其提高農業效益十分艱難。
當然,即使那些成功的“專業戶”,在追求更高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經濟技術,農業生產和經營仍然停留在較小的規模上,導致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尤其是不能參與到更遠、更大的市場中去。本地農產品市場空間的狹小以及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成為農業提高效益的瓶頸之一。因此,農業組織技術所針對的是如何有效解決農戶小生產對大市場的適應,通過組織的形式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促進農戶間需求和農戶自身特點的分工與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強調并扶持各種類型的農民技術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建立,其實質便是農業組織技術的具體推廣和應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經營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格局,相對于自給自足傳統農業的封閉性,其有效運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之上的。農業商品化程度越高,生產經營的規模越大,對有關信息的需求量則越大,對信息的質量要求越高。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與所采用的信息技術呈正相關。農村中的“小販”在關聯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活躍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效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業流通領域中信息的價值。農業信息技術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徑,使信息最終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顯然,相對于分散的農戶生產經營格局,有組織有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更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有效性。
同傳統農業的保守性相對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生產經營是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機制的。國內外實踐充分表明,沒有創新便不會有農業的發展。當然,這里所討論的創新并不僅僅是前述各技術層面上一般意義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強調戰略層面的創新,包括觀念上、意識上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運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適應不斷變化中社會、市場環境的要求,從而使農業生產經營能更好地為全社會的發展服務,并更廣泛地調動全社會在農業中的參與。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國應該將農業技術理解為一個體系,即除了農業生產技術外,還包括與農業經營相關的各種技術,包括農業經營技術、農業組織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創新技術等,其在農業中的重要性處于不同的層次。處于下部的技術是基礎,是高層次技術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使農業效益不斷提高,在處于低層次的技術得到基本配置的情況下,則取決于較高層次的技術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數量和質量。嚴格來講,較高層次技術的發展是農業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五個層次的技術中,除了生產技術是以物為載體外,其他四個層次的技術均是以人為載體的。顯然,掌握和運用這些技術,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則愈高。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不僅涉及到對人的技能的開發,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智能的開發。
4.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戰略
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業技術進步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制度環境,并帶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使建立在計劃經濟體系下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農業技術體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術體系同市場經濟體系的不適應,尤其是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
依靠農業技術進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現代化的必然戰略選擇。為此,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對現有農業技術體系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對其進行改造,加強其同市場的關聯,在提高各級技術人員素質的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技術隊伍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按照農業發展對技術需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村技術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技術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規模化的發展。
(1)農業技術和農業技術人員需要以技術發展主體的角色參與市場,通過市場檢驗和實現農業技術的效益和技術人員的價值。為此,需要技術市場的建設同其他農業要素市場的建議綜合在一起,根據農業技術的特點,形成農業技術市場運行和管理的規范。
(2)技術人員需要了解市場、研究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同市場-消費者的關聯。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術人員能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的進程,不斷提高其市場意識和市場能力。
(3)在強調農業“硬”的生產技術發展的同時,農業科技政策需要將重點逐步轉移到對農業“軟”技術的開發上,促進生產技術、經營技術、組織技術、信息技術和創新技術等以市場和農民需求為導向的均衡發展格局。為此,需要根據農業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制定相關的農業技術政策和發展計劃。
(4)建立農業技術體系中部門之間,學科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機制,尤其需要運用市場行為替代政府行為,使市場利益機制在技術資源的配置和技術效益的分配過程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為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技資源市場化的進程中,提高農業運行的效率。
(5)根據農民對不同技術的需求特點以及其掌握不同技術的能力差異,建立不同形式的技術服務體系,促進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的多樣化和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和及時性。為此,需要借助市場資源來裝備農業服務的手段,而不應沿襲“等、靠、要”的思維方式。
(6)克服技術人員固有的“官本位”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運用利益機制同農業技術的使用者-農民和農業企業建立平等的、互惠互利的用戶和伙伴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調動社會資源在農業技術進步中的投入。為此,需要強調技術人員在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業技術中的利益合法性,促進技術人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實現其角色根本轉換,使之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市場的運行主體。
關鍵詞:生物技術;生物經濟;新型農業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的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生物技術對于提升生產能力、提高作為產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生物技術的經濟效益
關于生物技術的定義有很多種定義,對生物技術的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為“對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等生命體進行研究開發運用的技術活動”。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生物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的一門新型的跨學科體系。生物技術在醫藥行業中應用的最為廣泛,在農業技術中的應用也發展的極為迅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極為顯著的,并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新型農業技術領域中,最早進行生物技術應用的農作物有玉米、大豆和棉花。在經過生物技術改良后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有所提升,生物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很顯著的。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主要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效益,一個是生態效益,一個是環境效益。
通過生物技術的技術應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蟲害能力,增產增收,幫助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農民的生活有保障了,農業的發展才能夠更加的順暢。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很有可能導致生物系統的一個改變,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例如全球變暖、水體的富營養化、土地的沙漠化,任何一種轉基因作物都存在對生態環境產生沖擊的可能性,所以生物技術必須遵循一定的生態原則。
二、生物技術在農業技術中的應用
所謂新型農業技術是以新興技術來帶動農業的發展,以生物經濟的非農思路來解決農業問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深入,我國進入了工農互補、城鄉共榮的發展階段,研究新型農業體系的技術應用體系,研究在利用常規農業技術的同時合理的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最新成果來拓展農業新的領域。生物技術價值的主體是人,農業生產運作基本上是靠人為的進行操作,農業的發展既能滿足農民的生存需求,保障農村的建設。從社會利益和商業利益兩個方面出發,農業技術的進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生物技術主要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進行運用和展開的。目前,生物技術界是眾所注目的重要領域,被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國生物科技事業應該時刻往這一方向努力,實現生物技術的多重價值和意義。
現階段,我國對于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技術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機理研究,通過光合作用,促進植物的增長,提升作物的產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另一個就是生物固氮,通過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實現DNA重組改造共生真菌,促進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長。還有就是轉基因技術,用轉基因植物來生產具有商業價值的蛋白質及其他特殊化學性質的物質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物技術的應用,既能提升農業的生產能力,還能夠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未來生物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實踐道路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帶來的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所以應該加大政府的關注力度,通過政府的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和技術支持,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操作技術,對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發展道路和空間,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產業。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要正確發揮政府對生物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產業 化方向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和調動地方、企業、金融等力量參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
同時,積極的鼓勵科技創新,加快新技術的研發,為生物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對于有建設性的農業項目予以鼓勵和支持,通過反復的實驗和測試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的生產狀況,保障農業技術發展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農業生產的生物技術應用應該形成產業化,通過行業的優勢互補實現雙方的效益的最優化。
最后,發現生物技術的發展潛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行業間的發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進能夠實現產業鏈的形成,從總體的實力上加強競爭力,帶來更多的集群效應,讓農業發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以農業的進步來支援工業的發展。同時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可以解決更多的實際應用問題,讓現實問題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決。
新型農業技術體現的在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物技術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效益,生物技術和農業的聯系程度將會日益的加深,未來會有更為廣泛應用。(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桂芳.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趨勢[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4,7(2).
[2]鄭意生.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加快湖南農業產業化進程[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0(3).
關鍵詞:農民培訓;水稻精確定量 ;邳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推廣技術與農民培訓工程密切結合,通過培訓,農戶對該項技術基本掌握。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分析培訓后對該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戶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力度。通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和農民創業培訓班,調查問卷發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問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種植區的9個鄉鎮。
一、參加調查農戶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對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齡在35歲以下農戶占32.4%,36~50歲的農戶57.2%,50歲以上的農戶也達到10.4%,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
調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專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從事完全務農的農戶占調查總數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軍人占6.2%,種植大戶則占22.1%,其他人員(包括外地承包戶)占9.7%。
抽樣調查中家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農戶占調查人數的比例為15.2%,1萬~2萬的占48.3%,2萬以上的36.5%,其中農業收入為0.5萬元,0.5萬元~1.5萬元,1.5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9.3%,62.1%和19.6%,水稻種植約50%的農戶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農戶占25%,低于1 000元的農戶占25%。
調查中,家庭支出在0.8萬元以下、0.8萬元~1.5萬元以及1.5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農戶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過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農戶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認知與意愿狀況調查
在被調查的農戶中,64.14%的農戶知道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對該技術一無所知的農戶也占35.86%,其中60.69%的農戶通過農民培訓得知,19.31%的農戶通過農民技術協會或合作社知道的,通過政府組織的農技推廣宣傳了解該項技術的占18%,通過其他途徑包括廣播電視媒體、示范戶帶動、親朋好友介紹的占2%。可見,農民培訓在農民進行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推廣應用中起到主導性作用。
在一無所知農戶中,對于不知道精確定量施肥的農戶原因很多,28.97%的人稱從未有機構和人員介紹過,34.48%的農戶以為技術太難,不想深入了解,而認為費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調查表明,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掌握的難度一定程度制約著這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對于該項技術不知道的農戶中,經過培訓,78.62%表示比較愿意采用,15.17%的農戶對此無所謂的態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絕的僅有6.11%。對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認為搞農業不需要科學,自己有施肥經驗,農業生產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會明顯增加水稻產量,同時也有農戶表示田太少,沒必要。
當然,農戶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農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采納方式,調查組還對農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采納方式進行了調查,41.38%的農戶表示是最先采納的,而別人采納后有效果就采納的農戶占到57.24%,不愿采納的僅占1.38%。
選擇愿意采納的農戶,52.45%的認為多學一門技術有好處,39.31%的農戶認為可以提高水稻產量,其他的則認為別人采用了,我也會采用。
調查中,農戶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農戶感覺該技術較難掌握,48.28%的認為一般,7.59%的認為比較容易掌握,9.65%而的農戶則認為掌握很困難。
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接受過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培訓的農戶占85%,培訓機構主要是縣級農機推廣部門和廣播電視傳媒的宣傳,鄉鎮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協會也有一定的影響。
農戶對于培訓方式的選擇還是傳統的集中授課和田間指導為主,對農戶之間的示范帶動和廣電媒體培訓并不熱衷,56.45%的農戶選擇集中授課,37.25%的農戶選擇田間指導。
三、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調查
1.農戶對技術培訓機構和人員提供技術支持滿意度調查。通過調查,農戶對縣級、鎮級農技中心技術指導服務較為滿意,69%的農戶比較認可,評價一般的農戶約25%;農戶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培訓中心以及專家授課等技術服務滿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確定量技術在培訓后,縣級、鎮級農技推廣部門通過走訪,反饋,經調查,80%的農戶在采納技術后得到回訪指導,63.45%的農戶對此較滿意,27.1%的農戶反應一般,當然也有9.45%的農戶得不到滿意的答復。
2.農戶對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分析。農戶在使用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72%的農民普遍認為增加了水稻產量,70%的農戶反應節約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農戶表示使用該技術過程中,肥料成本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響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因素分析
1.農戶個人特征因素影響。(1)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對技術采納的意愿與接受程度不同。調查數據顯示,接受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戶受年齡、性別和從事農業的身份影響較大。50歲以下農戶對該項技術的認知程度比較高,男性農戶普遍比女性農戶接受能力較強,農業從業人員中,村干部、退伍軍人、種植大戶的熱情較高。(2)文化程度不同,對技術的掌握采納與應用程度上具有差異。采用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民中,明顯出現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學的比例特征,約2/3的高中文化農戶,1/3的初中文化農民以及1/4的小學文化農民采用過該技術,文化程度越高,對該技術的認識和掌握能力較高。
2.農戶家庭收入因素影響。農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動力基礎,也是影響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基本決定因素。根據對該項技術有效需求形成的動因看,農民收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民已獲得的實際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礎;二是農民采納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它是構成有效需求的動力。
3.農業經營規模因素影響。農業經營規模也是制約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確定量施肥這項技術的人員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畝以上的農民80%采用了該技術,而人均耕地低于1畝的農戶中,僅有20%的農戶采用。從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或技術利用方面來講,現代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也受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影響較大,這是由現代農業技術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4.農業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的因素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是建立促進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利益引導機制的根本因素。從農民本身來講,缺乏采納新技術的動力,在農業生產上就表現出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現結果就是技術創新率低,技術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調查中完全從事水稻種植與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戶中,80%的農戶采用了精確定量施肥技術,而兼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副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在技術應用的人員比例則為40%。
5.政府行為因素影響。政府政策宣傳的力度、補貼等政策落實到位的程度、技術推廣工作的廣度與深度等的不同,同樣對農戶的技術采納形成影響。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和國家惠農政策好戲連臺,良種補貼,水稻直補,農機補貼,綜合補貼相繼出臺,農戶人均補貼也高達140元,在此基礎上,廣泛宣傳精確定量施肥是成為送科技下鄉的重頭戲,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政府加大農業投入,對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精確定量。
五、結論
通過以幾年來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培訓,以及對現代該項技術有效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的調查和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農民收入低、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低、規模化程度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該技術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結論,建議在后續推廣實施中,要充分重視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及文化素質。同時應結合中國目前三農問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盡量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集約作業,拉動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需求,從而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設立培訓示范平臺,選擇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進行重點扶持,以示范戶帶動廣大農民,形成農民培訓新模式,是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
參考文獻:
[1]曾敏,王昌全,等.淺談精確施肥以及中國的應對策略[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4):376-380.
[2]凌啟鴻,張洪程,等.水稻高產技術的新發展――精確定量栽培[J].中國稻米,2005,(1):3-7.
[3]林紹光,黃繼慶.精確施肥技術推廣實踐與探索[J].廣西農學報,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農?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張進銘,譯.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修訂擴充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高啟杰.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民行為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區農戶稟賦對農業技術采納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
[9]朱希剛,趙緒福.貧困山區農業技術采用的決定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5,(5).
[10]宋軍,胡瑞法,黃季.農民的農業技術選擇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8,(6).
縣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山區農業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任重道遠,正確認識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理清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思路,對于促進我縣農業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版權所有 一、客觀評價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農村科技組織已初具規模,全縣共有農機維修點60個,各類農機專業服務組織110個,農機專業戶17戶,農機作業協會3個,農技推廣服務組織47個,從業人員105人;林業服務組織31個,從業人員60人。高級工程師3人,初級工程師19人,技術員級專業職稱7人,未評聘專業技術職稱28人,技術工人3人。農村科技推廣取得一定成效,全縣新建上流式浮罩沼氣池7340個,水壓式沼氣池2260個,“兩省灶”10486個,建成沼氣保鮮庫5個,太陽能220個,推廣“豬—沼—菜—果”生態農業模式近萬畝。全縣31個鄉鎮都建立了農村能源服務站,項目區建立了農村能源后續服務小區,配備后續服務技術員23名。
二、認真分析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科技服務人才短缺。全縣367名農業技術人員中,僅有28人具有本科學歷,占總數的7%,專科以下的有20%專業不對口。且農業科技人員大部分集中在縣直部門,鄉鎮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短缺,農業科技在生產中的作用難以發揮。版權所有
(二)農村科技服務機構作用輻射面窄。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工作重點傾向于計劃生育和安全生產工作,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時間相對較少,科技服務職能難以發揮。農業科研單位自主研發能力低。全縣共有27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856名會員,覆蓋率達87%,但人員素質低、管理混亂、橋梁紐帶作用不強。
(三)農業科技和適用技術普及率較低。農業生產方式仍以種養和人畜力為主,農機利用率僅35%。全縣3951臺排灌機械,有355臺不能使用,825臺帶病作業,分別占的9.9%、23%。擁有水電站26處,電灌站169座,水輪泵56處83臺,完好率不足30%,制約了科技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
三、努力探索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子
(一)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一是搞好實用技術推廣。政府要把握產業導向,充分調動農業科技組織、農民專業協會等各類農業科技推廣組織的積極性,大力倡導跨區域、專業性的科技推廣合作,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強組裝配套。大力培育、宣傳和推廣典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和大中專院校參與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推廣,逐步形成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延伸科技載體服務。采取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工作。加快技術市場建設,鼓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技術交易活動,繁榮技術市場,完善技術合同登記,規范技術交易活動,優化技術交易環境。
(二)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選拔一批高素質農業科技專業人才,采用異地學習、短期培訓、學歷教育等形式,培養專業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綜合素質。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選拔一批緊缺、急需的域外高層次人才,提升、優化科技干部隊伍結構。樹立農業科技典型,利用報刊、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加大農業科技宣傳力度,使農業科技深入人心,提高全社會農業科技普及、創新意識,以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發展。
(三)營造農村科技服務環境。一是抓好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培育工程。規范農業協會服務功能,嚴格按照相關政策予以引導發展。特別要加強對已有農村專業技術經濟協會的支持和規范,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鄉鎮建立主要農產品專業技術經濟協會。二是抓好農村科技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農民科技培訓網絡,廣泛開展農民培訓服務活動,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整體素質。三是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立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區域特色,集中引進一批農業高新技術項目,提升自主培育水平,帶動周邊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特色農業支柱產業。
關鍵詞: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風險;風險類型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2月28日
一、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風險概念
所謂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風險,是指與資產評估有關的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因主客觀原因對評估標的價值作了不當或錯誤判斷,導致評估結果失真,使利益相關者受到經濟損失,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將承擔訴訟或仲裁,或因敗訴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可能性。
二、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風險類型
資產評估風險源于對未來評估事項的不確定性,合理劃分風險類型是評估風險量化的基礎,只有充分揭示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才能對評估風險做出客觀的評價。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的風險類型可定性分為固有風險、執業風險和自然風險;固有風險包括評估管理風險、評估方法風險和評估結果使用風險;執業風險包括道德風險、評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產生的風險、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產生的風險;自然風險包括地域性風險、自然災害風險。
(一)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固有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固有風險是指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在對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中,對風險影響因素不能夠直接進行控制,但這些因素的發生可能導致評估結果發生錯誤或重大偏差,使評估報告的使用者受到損失而承擔相應責任的可能性。
1、評估管理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評估機構和評估師以第三方身份對其價值進行估算,能否獨立、客觀、公正的反映其真實價值,關系到當事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國家授權的職能部門予以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和審查,從而管理環節成為產生評估風險的影響因素之一。近年來,國家職能部門對評估行業進行脫鉤改制和清理整頓,可是行業和地方壟斷依然存在,一些評估機構明脫暗不脫或掛靠行政權力壟斷業務,這些不正當行為嚴重干擾了評估市場正常秩序,損害了評估業務相關方的合法權益,加大了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管理環節的風險。
2、評估方法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主要用于對外投資和轉讓,評估對象并非實物資產,而是其未來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因為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的研發投入具有弱對應性、虛擬性和不完整性的特點,使用成本法評估資產重置成本不夠客觀,因為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的壟斷性和保密性,很難從市場上獲得類似參照物,加之無形資產產權交易信息匱乏,交易市場弱勢有效,限制了市場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應用,使收益法主導了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但是,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受到自然環境、技術環境、市場環境和行業競爭等多種因素影響,評估參數預測的不確定性難以測算,預測數據難免出現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差,使得收益額、折現率和收益期的預測值偏離真實情況而導致風險存在。
3、評估結果使用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是將資產未來獲得的超額收益按照一定數學模型折現到評估基準日,評估結果是其在評估基準日的時點價值,評估結果時效性強,策略性使用風險大。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受到自身特殊因素影響,資產未來獲得超額收益受到交易市場供求關系影響,預測主觀性較大,評估結果是多種假設條件下估算出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時點價值,基于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時效性特點,評估報告書都約定了評估結果有效期為一年。但是,如果評估報告的使用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未按照約定范圍使用或者超過有效期范圍策略性使用,將發生評估結果使用風險。
(二)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執業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執業風險主要指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在執業中因違反職業道德或業務素質未達到專業要求導致評估結果失真,使利益相關者受到損失,評估機構和評估師承擔訴訟或仲裁,或因敗訴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可能性。
1、職業道德風險。注冊資產評估師在執業過程中應當遵循職業道德準則,做到誠實正直,勤勉盡責,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由于人員道德水平差距,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在評估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時,無原則的遷就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忽視資產以市場價值為判斷尺度,明顯高估或低估資產實際價值,采取壓價、壟斷等不正當競爭的手段承攬業務;明知自身行為不符合評估準則要求,仍然出具不公允的評估報告的行為而產生職業道德風險。
2、評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的風險。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在評估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時應當遵循資產評估基本準則,根據業務具體情況履行適當的評估程序,對資產價值做出客觀、合理的價值判斷,不允許在未履行評估程序或者評估程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不采取相應替代程序而出具評估報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在不履行相應的評估程序或者在進行現場勘查或者收集評估資料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不采取相應的替代程序而出具評估報告,這種情況將會產生在利益相關方受到損失發生訴訟或者仲裁時,因評估機構和評估師沒有履行相應評估程序,成為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3、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的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受到自身特殊性影響,評估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很高,評估師必須擁有關于農業專利、農業專有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專業勝任能力成為評估師出具合理專業判斷和公允評估結果的基本保證。例如,農業專有技術評估,信息資料和技術經濟參數收集比較困難,加上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受到地域環境、自然災害等環境因素影響,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些因素對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帶來考驗,專業勝任能力不足可能發生執業風險。
(三)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自然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自然風險是指來自自然界的突發事件(氣象災害、自然災害等)或者固有限制(地域環境、季節交替等)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1、自然災害風險。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的價值通常以其承載體農產品的價值來體現,由于農業生產受到諸多自然災害的影響,這給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一場冰雹可能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一場水災可能造成大片農田被淹沒,因此對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需要考慮其抵抗自然界突發事件的自適應能力,如果一項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在相同條件下,其抵御自然災害或者自我恢復能力強,自然災害風險就較低,反之自然災害風險就高。
2、地域性風險。農業生產受氣候、水分、土壤等自然環境影響較大,使得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依托的農產品地域性特征顯著,只能在局部范圍內推廣,例如:新疆吐魯番哈密瓜聞名華夏,其口感芳香甘甜、耐人尋味,是受到吐魯番盆地干旱少雨、晝夜溫差較大、氣候環境獨特的影響,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實現價值的空間減小,地域性限制越明顯,評估風險越高。
三、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風險應對措施
(一)加快評估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健全評估管理體制。我國資產評估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評估管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突出,應盡快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資產評估師法》和《資產評估管理法》,明確農業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原則,規范評估業務操作規程,加強政府的制度性管理和約束,健全評估管理體制,減少政府行政干預,強化行業自律管理,使資產評估有法可依,從根本上解決評估市場混亂問題。
(二)加強內部風險管理,建立內部質量控制制度。評估機構和評估師執業水平能力的高低是產生評估風險的重要因素,評估機構應完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質量控制制度,在內部風險管理上嚴格執行三級復核制度,完善評估復核的具體辦法,明確復核事項的重點,制定評估業務操作規程和風險控制指南;在評估業務質量控制上,評估機構要建立項目承接、制定計劃、現場勘察、評定估算、出具報告以及檔案管理各階段的質量控制,明確規定各階段工作重點和風險防范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制定相關內部管理制度,提高評估機構和評估師的風險意識,把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
(三)建立資產評估風險保障制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評估機構風險保障制度,增強評估機構和評估師的責任和風險防范意識,在評估風險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評估過程中,評估機構和評估師通常難以負擔由于評估失敗造成相關當事人經濟損失帶來的賠償責任,購買職業責任保險是資產評估機構一項重要的風險規避措施,盡管保險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訴訟,但能減少訴訟失敗時評估機構發生的財務損失。我國應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評估機構應當購買職業責任保險,提取職業風險基金。當評估機構和評估師發生職業風險時,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不足部分使用提取的專項風險基金,這樣既可增強評估機構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又可切實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
主要參考文獻:
[1]韓靜.資產評估風險預警機制研究[J].金融市場,2012.
關鍵詞:小麥;Malmquist指數;小麥效率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3
小麥一直是我國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自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土地制度以來,我國小麥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即使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消費國,小麥單產居世界前列,小麥進口量大而出口量少。在當前中國的糧食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小麥生產量和消費量占糧食總生產量和消費量均為22%左右,較建國初期的12%左右提高了十個百分點。可見,小麥在我國糧食格局中日益占據重要地位。小麥產業生產效率是其產業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一、文獻回顧
拋開加工環節不論,學界對小麥生產環節的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和收益兩方面。成本方面:孫宏偉(1987)通過全國抽樣調查認為,影響小麥經濟效益高低的關鍵因素是單位面積的成本投入,而總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物質成本的提高引起的。[1]馮海發(1991)、林仁惠(2000)等通過進一步研究表明,隨著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生產成本結構發生變化,物質費用比重上升,人工費用比重下降。由于物質成本的大量增加,小麥生產成本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肥料費用約占總成本的40%左右,因此,降低小麥生產成本應該重點放在合理施肥上。[2][3]與此相印證,國家計委價格司農本處的調查(2001)也指出,2000年左右,農業成本的連年下降主要是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不斷下降引起的。[4]曹儒國(2000)、王昆和穆彥青(2000)等認為小麥生產過程中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到科學預測、精確統計、正確核算、規范管理來降低成本投入。[5][6]徐家鵬、鄭鵬(2007)通過對中國南北麥區的成本收益進行比較分析、結構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北方比南方有著明顯的成本效益比較優勢,建議依據南北麥區的各自特點,有針對性的發展南北麥區的小麥生產。[7]收益方面:周亞軍(1999)、楊宏賓(1999)、王秋杰(1999)、苗艷芳(1999)等認為通過科學栽培,控制成本投入可以提高小麥生產的經濟效益。[8]-[11]孔祥智、龐曉鵬、張云華(2004)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通過土地整理等手段增加耕地數量,大力保護耕地,改善灌溉條件、地形狀況等耕地質量,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合理利用勞動力和化肥,繼續適度進行機械、水電等投入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有效途徑。[12]
然而,研究小麥生產的經濟效益過程中,單純的研究成本或產出始終是不全面的,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分析投入產出的對應關系,進而研究小麥生產的效率問題。本文將Malmquist指標方法分析我國小麥主要小麥生產地區的小麥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二、概念、模型和數據
(一)效率概念
效率研究室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即研究如何通過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經濟學中,用生產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來界定投入產出的關系,它表示對應每一種投入水平的最大產出,因此,它反映出某一行業的當前技術水平。當廠商出于生產前沿上時,則廠商是技術有效;如果出于生產前沿之下,則為技術無效的。如果某廠商在生產前沿上且投入與產出比(即生產率)達到最大,則稱為規模經濟(scale economies)。另外,長期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進步(technical change)也會使生產前沿上升,從而提高廠商的生產率。在討論物質數量與技術關系之外,如果價格信息是可獲取的,并且假設是適宜的,那么這些信息所包含的績效也是可推導的。這就要考察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incy)。投入選擇中的配置效率涉及到最低成本水平上生產給定產出量時,對投入組合(如勞動力和資本)的選擇。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共同組成經濟效率的全面測量。[13]
(二)Malmquist指數模型
Malmquist指數最初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于1982年開始將這一指數應用于生產效率變化的測算。基于DEA 方法,Fare 等(1989、1994a)將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從理論指數變成了實證指數。同樣也由于DEA 的優越性,Fare 等(1994)進一步將Malmquist 指數進行了分解,將指數分解成技術效率變動,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率變動。[14] Fare等人將距離函數定義為Farrell技術效率的倒數,投入距離函數可以視為是某一生產點向理想最小投入點的靠近程度。基于投入的全要素Malmquist指數可表示為:
通過對不同時期技術條件下的兩個Malmquist指數取幾何平均值,可以推導出如下變化形式:
即:
這其中,技術效率指數Effch是相對效率變化指數,反應t期到t+1期之間決策單元的組織管理水平變化,即“追趕效應”;技術進步指數Tech是衡量決策單元在t期到t+1期之間的生產技術變化程度的指標,反應技術效率前沿面的變化,即“前沿面移動效應”,它表示技術的進步和創新程度。
根據該方法,不僅可以考察小麥生產效率的動態變化情況,而且可以分析小麥生產效率的技術進步變化情況,還可將技術效率變化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以及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情況,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他們之間的關系為:
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各分量的值如果大于1,則說明具有正向的、進步性的變化,反之則說明存在反向變化。
(三)數據及數據來源
使用的數據有:2006-2009年全國主要15個小麥生產省、自治區(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的小麥總產值、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2006-2009年歷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
三、實證分析
應用Malmquist TFP指數方法,借助DEAP 2.1軟件,我們分析了2006-2009年15個小麥生產地區的效率變化情況(見表1),然后對2006-2009年平均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變化進行分解研究(見表2)。
表1 2006-2009年3次效率變動的平均值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國15個主要小麥生產省份中,只有湖北、黑龍江、新疆、河北、云南、甘肅6個省份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ch大于1,年均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而其余9個省份全要輸生產率指數Tfpch均小于1,說明年均全要素生產率降低。這其中,湖北省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最高,為1.625,而寧夏最低,為0.765。從技術進步變化指數Tech看,除河北省為1外,黑龍江、江蘇、湖北、新疆4省大于1,其余10個省份均小于1。這說明,2006-2009年期間,除少數省份小麥生產技術水平有所進步外,其余地區小麥生產過程中均沒有技術進步和創新,甚至小麥生產技術水平還有所下降。這其中,湖北省技術進步較為突出,為最高的1.582,同時技術進步也成為其小麥生產率提高的主要推動力;寧夏自治區技術退步最為嚴重,為最低的0.847,這也成為寧夏小麥生產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從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看,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湖北、云南以及新疆5個省份有較大提高。這是由于2006年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強農惠農措施,如提高小麥收購價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免征農業稅、加大農業財政支出等等,農戶種糧意愿大大提高,諸如河北、內蒙古、新疆、江蘇等我國小麥生產大省小麥生產規模模均有所提高,規模效率也呈上升趨勢。
表2 2006-2009年平均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變化及其分解
表2是2006-2009年我國主要小麥生產地區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變化及其分解,從時間序列數據來看,我國小麥全要素生產效率2006-2007和2007-2008年均略小于1,呈下降趨勢;2008-2009年TFP指數達到1.077,全要素生產率有所上升,主要依賴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率增加,技術進步變化指數Techch為1.065,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為1.010。
可以看出,規模效率與技術效率變化較為一致,除2006-2007年略有下降外,2007-2009年均有一定的上升。這是由于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農戶對小麥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對于小麥生產的物質要素投入增加。而物質投入的增加,必然導致其價格及總成本的提高,如2008年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20.3,尤其是化肥價格指數為131.7,上漲31.7。農民為節省成本,會減少化肥使用量且轉而使用價格較低的替代化肥,不排除降低種子使用量或優良小麥品種被較差替代的可能性,這使得物化技術在小麥生產中的應用減少,導致技術退步。這反映為2006-2007和2007-2008年技術進步變化指數Techch均小于1。2008-2009年全國整體小麥生產技術效率有了較大提升,這是由于2008年技術進步的大幅下降使得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下降,尤其是化肥價格出現較大回落,2009年技術進步實現了強勁的恢復性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本文選取小麥總產值作為我國小麥生產的產出變量,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作為我國小麥生產的投入量,應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2006-2009年我國小麥生產效率進行研究,重點分析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后小麥生產效率的變化趨勢。結果顯示:(1)各小麥生產省份年均效率變動差距較大,全國效率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2)技術進步變動與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方向一致,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技術進步變動指標小于1,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值也小于1;(3)純技術效率變動比較平緩,技術效率變動與規模效率變動保持一致,技術效率變動主要是規模效率變動的貢獻;(4)全要素生產率變動主要由技術進步貢獻,純技術效率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不明顯,由表2可以算出,2007-2009年純技術效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分別為―37.1%、12.5%、1.3%,而同期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率分別為54.3%、362.5%、84.4%。
(二)建議
(1)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工作。農業領域相關科學研究是農業產業技術進步的源泉,而科研投入又是科研產出的先決條件,因此,增加農業科研投入是加強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作用的有效途徑。世界其他國家對農業科研投資一般約占農業總產值的1%,有些發達國家甚至超過5%,而我國只占0.2%左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科研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技術進步。因此,首先,中央財政應該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并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提高地方政府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支出,為農業科研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應當充分重視基礎研究,保證基礎研究能有充分的經費。第三,加大農業科研人員與小麥生產時間的聯系,確保科研成果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第四,加強農業科研成果物質化,并且有效推廣應用到小麥生產中去。
(2)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技術推廣無疑是農戶獲取農技的一種高效方法,然而有調查表明,農戶從農技推廣員出獲取農技信息的只占13%,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只占6%,農戶主要通過非正式途徑獲取技術信息,這說明農業科研單位技術成果的推廣做的還很不到位。因此,一方面應該加強物質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如小麥優良品種的推廣,促進兩種小麥的大面積種植;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業耕作技術的宣傳與教授。
(3)提高純技術效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純技術效率是指去規模對效率的影響之后,生產者對現有資源、技術有效利用的程度和實現最大產出的能力。它與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密切相關,因此,提高純技術效率的關鍵是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第一,轉變小麥傳統的粗放是經營模式,合理優化小麥生產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第二,加大財政對小麥生產的補貼,以激勵和保持小麥生產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孫宏偉.小麥生產成本對經濟效益影響初探[J].農業技術經濟,1987(6):38-40.
[2]馮海發,李英民,尚智.農村經濟統計分析概論[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118-138,241-282.
[3]林仁惠.中國小麥生產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農業,2000(8):11-12.
[4]國家計委價格司農本處.棉價漲幅排列榜首種糧收益再創新低――2000年農產品成本收益情況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1(11):43-44.
[5]曹儒國.農業成本剛性遞增與農業效益下滑的思考[J].北京市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9):12-15.
[6]王昆,穆彥青.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根本途徑[J].農機化研究,2000(11):125-126.
[7]徐家鵬,鄭鵬.中國南北麥區小麥成本效益的比較研究[J].市場論壇,2007(6):29-33.
[8]周亞軍.長效碳錢對小麥的增產效果[J].陜西農業科學,1999(1):8-9.
[9]楊洪賓,黃九柏,徐成忠,等.大穗型小麥產量600KG/畝最佳氮磷鉀配比與施肥量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1999(3):15-18.
[10]王秋杰,寇長林,王興仁,等.冬小麥氮肥經濟效益與施肥結構的研究[J].干早地區農業研究,1999(3):29-34.
[11]苗艷芳,張會民,史國安,等.不同供鉀能力的土壤施用鉀肥對冬小麥的增產效應[J].麥類作物,1999(5):58-60.
[12]孔祥智,龐曉鵬,張云華.北方地區小麥生產的投入要素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4):2-7.
關鍵詞:國際知識溢出;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空間溢出效應
作者簡介:劉舜佳,男,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講師,博士。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13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11-32-04
一、引言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欲實現快速可持續的農業經濟增長,就必須以最低廉的成本來獲取先進的知識和技術,而獲取國際先進技術和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外溢。被認為是衡量農業生產率增長的最重要的定量指標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注意和研究。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發達國家的知識溢出,從而提高我國的農業TFP顯得尤為重要。
呂立才(2010)對30年來我國農業利用FDI的情況進行了回顧,指出FDI對我國農業生產起到了直接技術引進以及技術外溢效應。李泳(2006)研究發現FDI的出口導向效應以及技術外溢效應均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外貿方面,孫中才(2003)指出對外貿易能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杜紅梅、安龍送(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農產品出口增長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而已有國際知識溢出效應的研究大都忽略了空間屬性。本文則基于空間維度,構建空間Durbin模型來實證研究國際知識溢出對中國農業TFP的影響。
二、空間建模、估計方法和參數釋義
(一)空間Durbin模型
Le Sage and Pace(2009)認為,遺漏變量是空間計量模型出現的原因之一,本文以此為借鑒構建實證所用的空間Durbin模型(SDM)。R&D資本是影響AGTFP的主要因素,假定其只來源于兩種渠道:一是國際R&D資本溢出,二是國內R&D資本。FDI和外貿是國際R&D溢出的兩條途徑,基于截面數據樣本,可以構建三者對AGTFP作用的基本方程:
(二)SDM的空間溢出效應參數釋義
空間權重矩陣引入,使得樣本區域中某一自變量觀測值的變動不僅會對本區域因變量觀測值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對其他區域因變量觀測值產生影響,因此,模型(4)中常規解釋變量的參數不能代表FDI和外貿對所在區域內的溢出(區域內溢出),空間滯后項的參數也不能代表FDI和外貿對所在區域以外毗鄰區域的溢出(區域間外溢)。根據Le Sage and Pace(2009)的闡述,直接效應代表FDI與外貿區域內溢出,間接效應代表FDI與外貿區域間溢出,總效應為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之和。
三、空間溢出效應檢驗
(一)樣本數據
《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對某些地級市或直轄市的區沒有給出數據記錄,因此,在樣本中剔掉、新疆、青海、寧夏,但保留四個直轄市層面的數據,海南、香港、澳門、臺灣未囊括進樣本,樣本觀測值為n=260。2009年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測算所要用到的GDP、就業人數均來自《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由于無法搜集到齊全資料來核算資本存量數據,因此擬用固定資產投資額予以替代。對于2009年和2008年的地區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用各地級市的GDP平減指數和各省固定資產投資指數換算成不變價。對于地級市的空間信息,用Google Earth Plus軟件獲取其經-緯度數據。
(二)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
本文以Fare(1994)提出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作為創新的量化指標,該模型根據一個包含多個決策單元的面板數據,使用距離函數來構造一個生產最佳前沿面,進而將每個決策單元的實際生產情況與最佳前沿面進行比較,由此來測算技術進步率和技術效率。Fare(1994)進一步提出了一種強化形式的Malmquist指數分解方案。該方案基于不變規模收益條件(CRS)計算技術效率成份,分別將其分解成為一種純效率變化成份(基于可變規模收益 (VRS)計算得出),以及一種剩余規模成份。本文中SECH、PECH、TECHCH分別代表農業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技術進步率;純效率及其規模效率是基于不變規模收益的技術效率分解而來,即EFFCH=PECH×SECH,EFFCH代表基于不變規模收益計算所得技術效率。
基于Deap2.1軟件,表1給出了260個地區Malmquist指數測算結果的平均值。從表1可知,相比于2008年,2009年我國農業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都有所上升,而其技術進步率與純技術效率與上一年相比略有下降。
2、空間滯后項的估計值
從上表可知,因變量空間滯后項的估計值ρ表明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各自在區域間具有空間相關性,這驗證了Le Sage et al.(2007)的結論。這其中技術效率的空間相關性系數更大,而技術進步率、規模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各自在區域間不具有空間相關性。表明目前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主要是依賴于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的進步,技術進步率和規模效率的貢獻還非常有限。
3、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分析
FDI溢出中,FDI直接效應代表FDI區域內溢出,間接效應代表了FDI區域間溢出,而總效應代表了在綜合區域內和區域間溢出之后FDI對我國整體農業技術水平的影響。FDI進入并沒有帶動所在區域農業TFP及其成分的提升,但FDI有助于區域間的農業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提高。綜合其總效應,FDI促進了我國農業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提高,但對農業TFP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與之前沒有考慮空間因素的檢驗結果是相背的,如何艷(2008)、田澤永(2008)基于行業面板數據和省際行業面板實證研究,指出FDI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出口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可能原因:一方面由于FDI帶來了大量資本與先進技術,對毗鄰區域的同行業造成了一定威脅與壓力,從而刺激了區域間的創新與研發意識,且經由產業關聯給區域間上、下游產業帶來技術溢出,從而提升了毗鄰區域和總體的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有關農業FDI相對數目還是較少,規模有限,分布不均,且大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而非技術密集型產品,因此,總體上給我國農業TFP帶來的影響并不明顯。
相應的,從外貿角度來看,與FDI直接效應結果不同,它雖不對其他要素造成影響,但提升其區域內的農業TFP。在區域間的溢出效應上,外貿與FDI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外貿對區域間的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呈現反向相關性。綜合來看,外貿帶來的知識溢出對農業技術效率與其純技術效率具有反向作用,但并未對農業TFP產生影響。而前人在沒有考慮出口溢出具有空間屬性的情況下,所得結論互有沖突,如潘蘇等(2011)關于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呈現高度相關性。可能原因:一方面,一定區域在進行對外貿易時,作為直接與外國進出口商接觸主體,能夠最快的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才能,從而直接推動所在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外國農業技術具有高度的知識保護性與不外漏性,這不利于技術的外溢與知識的傳播,外國農業產品的輸入對進口替代部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且由于我國目前技術水平與高新研發設備條件有限,知識的吸收能力不強,因此,在農業這一領域,我們還是傳統的依賴從外國的進口商品,缺乏研發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導致我國農業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下降。
三、 政策建議
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增強,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面臨的市場競爭威脅也愈發嚴峻,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利用國際知識溢出,以提高本國農業產出能力,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加快農業的國際化、市場化改革步伐。進一步規范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削弱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的行政干預,給予更多的農業支持與補助措施,加強市場對農業生產要素的自由配置,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要素稟賦優勢,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其次,加大對本國農業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增強我國對外技術吸收能力。再次,調整并優化當前農業產品進出口結構,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術,進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最后,全面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提高勞動者的農業創新意識,縮小東西部人才受教育水平差距,促進中西部沿海地區引資,加大跨國公司和戰略投資者引進,以帶動勞動力技術的不斷提高,并通過勞動力地區間流動實現技能的擴散,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突破與發展。
注釋:
① 雖然空間Durbin模型(SDM)的導出是源自市一級層面專利數據的遺漏,但在能夠獲取專利數據的情況下,也能夠導出SDM模型,這是因為專利僅僅是國內R&D資本存量的一部分,無法完全體現經濟增長所用到的全部知識,因此無論對國內R&D資本如何進行量化,始終會存在其他代表知識的遺漏變量。
② 空間權重矩陣W用來反映不同區域觀測值之間鄰接關系,是對樣本數據空間信息的量化手段,是一個二值矩陣(0或1),當定義兩個觀測值區域在空間位置上鄰接時,則在空間權重矩陣相應位置取值1,否則取值0。鄰域觀測值就經由加權平均形成一個對因變量作用的空間滯后項。
③ 為階單位矩陣。
④ 如包含在誤差項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等會影響FDI和外貿,即誤差項與解釋變量存在相關性。如Smarzynska(2004)就認為FDI區位選擇就與當地基礎設施相關。
⑤ 對于260個截面樣本,純技術效率均為1,無樣本數據變異,因此略去。
⑥該空間計量經濟學工具箱由LeSage and Pace于1999年基于Matlab軟件編寫,本文使用的是其2011年3月升級版。
參考文獻:
[1] 呂立才、熊啟泉.拉丁美洲農業利用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實踐及其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10,(02):53-54.
[2] 李泳. 國際直接投資與中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農村經濟,2006,(05):10-17.
[3] 孫中才.國際貿易與農業增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4):1-6.
[4] 杜紅梅、安龍送.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04):53-58.
[5] LeSage James and Pace R.Kelley.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New York: CRC Press, 2009: 33-34, 27-29, 40-41, 68-70.
[6] Parent O. and J.P.LeSage. Using the variance structure of the conditional autoregressive specification to model knowledge spillover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8, 23(2): 235-256.
[7] Fare Rolf, Shawna Grosskopf, Mary Norris, and Zhongyang 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1): 66-83.
[8] LeSage, J.P., M.M.Fischer and T.Scherngell. Knowledge spillovers across Europe, evidence from a poisson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with spatial effect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7, (03): 393-421.
[9] 何艷.FDI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出口溢出效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02):86―91.
關鍵詞:種糧農戶;農業新技術;需求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糧食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是我國6個糧食持續輸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國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在目前我省糧食產量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農戶的糧食生產水平,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農戶作為作為技術需求最重要的主體之一,直接決定一項技術創新成果能否最終被采用。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既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的終端需求主體,其技術選擇行為是一個包含技術認知、技術潛在需求、技術采用在內的多階段、連續性決策過程[1]。因此,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更應該面向農戶需求。技術創新也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驅動力。在當前農業投入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農戶實際科技需求,對于優化安徽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有重大意義[2-4]。
1 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糧食主產區18個糧食生產示范縣的糧食種植戶的問卷調查。每個示范縣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選擇15至20戶農戶,共獲得有效調研問卷238份。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種植戶糧食生產情況、糧食生產技術采用的情況、及農業新技術的需求情況和農戶獲取農業新技術的來源等。
2 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現狀
2.1 良種采用率較高 品種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物產量和品質,近而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益。調研結果顯示,超過50%以上的(占54.08%)的農戶選擇了高產、優質、抗倒的品種,其次有23.98%的農戶選擇高產的品種。表明,在實際的糧食生產過程中表現出高產、穩產等綜合性能好的品種,較易獲得農戶的認可。
2.2 農戶農業機械化比重明顯提高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勞動力,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業集約經營等重要作用,進而可以解決誰來種地難題。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農機化作業普及程度的提高對提高糧食單產、減少自然風險、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發揮了關鍵作用。由調研結果顯示可知,所有農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化服務,其中,小麥、水稻的耕作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9.6%;播種、插秧的機械化率分別為89.0%和31.9%;收獲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3.7%。
2.3 農業技術信息來源多元化趨勢 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信息及相關技術服務的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主要包括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農業企業、村委會、農資銷售部門、農民協會、農民合作社、親戚朋友鄰居及網絡等。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戶對農業新技術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調研結果表明,仍是傳統的方式跟周圍農民看樣學習和自己摸索農業技術的的農戶分別占被調查農戶的14.99%和6.31%,來自縣鄉農技人員田間指導的農戶所占比重為38.07%,看電視、書刊、報紙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比重為22.68%,手機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占7.50%。可以看出,農戶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渠道日漸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導作用。
2.4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燒、全量還田、出售、生產沼氣、用作青飼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稈直接燃燒為主,利用效率低,且環境污染嚴重。今年安徽省農委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方案》,包括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利用、飼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實施意見。省財政廳向我省生物質電廠下達農作物秸稈發電財政獎補資金加快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促進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改善了大氣環境質量。目前,安徽省農作物秸稈利用具有明顯的環境友好型特點,主要是將作物秸稈還田、燃料用、飼料用等。
3 農戶技術需求分析
3.1 農戶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分析 農戶按照自己的需求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進行排序,排序情況如圖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農業技術是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達78.2%,其次是新品種和簡化栽培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46.64%和45.38%,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的需求也有較大比例。由此可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多種栽培技術,其中農戶對產中病蟲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為迫切,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技術也有比較大的需求。通過對糧食生產過程中最希望采用的農業技術類型分析看,高產技術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術占技術需求比例的26.47%,優質技術和節水技術分別占技術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環保技術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圖1 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需求總體狀況
3.2 農戶對糧食生產具體技術措施的需求分析 農戶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調查結果顯示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是農戶技術需求比例最高的農業技術。說明在糧食生產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重。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53.79%、40.69%和5.52%;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35.62%、60.27%和4.11%。可見,在糧食生產中由病害和蟲害造成糧食損失較為嚴重(圖2)。
圖2 農作物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采用農作物新品種可以節省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農戶調查顯示,新品種是農戶需求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農業技術。農作物的品種性狀包括產量、品質和抗性。農戶選擇高產、優質、高抗的品種比例達到54.08%,說明農戶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作為首選。其次是產量高的品種占比23.98%,高產、優質的品種占17.35%,優質的品種僅占4.59%,可見目前僅品質好的品種仍然不能獲得農戶的認可。農戶把高產、穩產的品種作為首先的因素。伴隨著安徽省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農業勞動力的快速轉移,種糧兼業化現象普遍發生,在目前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形式下,農戶對簡化栽培技術需求較為迫切,農戶的技術需求比例達到50.84%,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可以提高(下轉39頁)(上接2頁)勞動生產率。小麥和玉米的播種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9.0%和84.5%,播種機械化水平較高,水稻的插秧機械化率達到31.9%,機械化水皮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為主,當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機械水平。肥料在糧食增產中發揮重要作用,調查顯示當前氮肥使用過量,化肥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對生態環境和土壤已造成嚴重污染,目前農戶迫切需求改進測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農戶的調研,結果顯示有75.88%的農戶認為近幾年的糧食產量比以前略有增產,而增產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種、新農藥防治病蟲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氣候好,風調雨順。調研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的需求顯示農戶對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大,其中有78.15%的農戶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排在了技術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調查顯示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超過1/2以上的農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何時打藥及打多少藥。建議農技部門提供病蟲草害的精準預報技術、加強合作社的植保服務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會化服務。新品種是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求的一項需求較強的技術。在農戶對新品種的性狀調查中,高產、高抗的品種是農戶選擇作物品種的首要考慮因素。在目前生產條件下氣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糧食穩產的重要因素,農戶選擇受高溫、旱災影響的農戶比例分別達50.98%和24.18%,農戶選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質地差的比例分別為59.46和29.13%。可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氣候條件和土壤質量仍然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建議農業氣象部門做好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高中低產田改造技術及選育高產、穩產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以滿足糧食生產的迫切需求,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安徽省糧食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有了較快發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 365萬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9.6%,高出全國8個百分點,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裝備支撐。在總量增加的同時,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機插、油菜及玉米機收水平分別達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個、4.1個和10.5個百分點[5]。調研表明,農戶對農機具需求比較多的是插秧機、植保機和秸稈回收機械,分別所占比重為26.1%、21.6%和16.6%。建議農機部門繼續加大對插秧機、植保機和秸稈回收機的研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靜,霍學喜.技術創新環境對蘋果種植戶技術認知影響研究. 農業技術經濟,2014(1):31-41.
[2]朱萌,齊振宏,鄔蘭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1)1:31-38.
[3]余國新,李孟華,楊毅.新疆番茄農戶技術需求優先序及決策行為分析――以新疆巴州農戶調查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關鍵詞: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營銷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研究
綜合現有資料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較少,李萬君和李艷軍通過對我國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和風險的總結研究,確定在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面臨企業主體意識較低、創新水平不足、市場環境復雜等風險,我國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則確定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決策階段、研發階段、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共存在包括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經濟、政策等10個風險因素,同時確定了針對不同階段風險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啟杰通過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確定企業需要從自身和外部環境2方面進行建設,以保證企業總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綜合現有研究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研究集中于對企業面臨總體風險的研究。美國工業協會統計表明,在技術創新失敗的原因中,產品技術失敗率僅占據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失敗率的22%,另外有經濟方面的原因占據總體失敗率的14%,剩下的63%則是市場營銷的原因。尤其農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營銷市場的變化加大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本。因此,從市場和營銷角度來說,積極明確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能夠有效確定農業發展需要和技術創新成本,進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分析
本文將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分為決策階段、技術研發階段、農產品生產階段、市場階段等不同的階段,結合50家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政策、經濟、自然、技術、市場、營銷、管理等風險情況,利用樣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時借助SPSS計算工具確定市場風險因素和營銷風險因素的風險系數,進而確定2種風險因素對于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2.1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新型科技產品往往無法站到合適的市場,利潤低下、分散經營的模式不利于對于科技成果的把握進而也不利于科技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在創新決策階段,市場風險得分在7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6分以上,生產階段再次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接近9分。
創新決策階段,消費者和市場潛在能力對新型技術應用具有直接影響;研發階段,企業無法準確判斷該新型技術是否具備市場推廣空間和利潤空間,因此同樣需要面臨市場風險。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則需要考慮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等,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更多。
2.2 營銷風險
由于農業技術創新型產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慮市場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I銷策略,進而提高市場的產品接受度。創新決策階段,營銷風險得分在6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5分以上,生產階段則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更是達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數據分析也可以表明,營銷風險直接關乎企業是否能夠推動新型技術和新技術產品的市場應用,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而企業營銷策略的失誤,不僅會影響其知名度,而且會對企業后期技術創新發展造成影響。
3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考慮
3.1 提高市場營銷風險意識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在決策制定階段,即需要將市場風險和營銷風險納入考慮范圍。企業需要轉變只重視生產的營銷理念,在追求產量第一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利用成熟的營銷手段、充分的市場預估等,借助新產品打開市場空間,進而幫助企業激發總體生命力,實現技術創新服務于市場開拓,市場開拓再次推動技術創新的模式,促進新時期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應用和發展。
3.2 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
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做好市場環境的預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加強市場環境調查,集中于對我國當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政策、現有農業經濟形勢、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場內其他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等進行調查。
利用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調查,了解企業所在地域的消費水平、文化水平、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明確企業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進而為企業科技創新尋求合理發展依據。
通過對企業現有文化、企業運營制度、企業基本規模、企業獲得的國家政策支持條件等的調查,了解企業現行技術創新基礎。
通過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全面調查,了解農業企業現有市場運營條件,進而保證市場營銷活動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產和營銷策略
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商品策略和營銷策略的轉化,提升商品的技術內涵,提高企業綜合實力,進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新型技術市場營銷的有效展開。
從商品策略來說,為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可以利用粗放農業、多種經營的模式,實現商品的組合營銷;引進新型農產品品種,并結合地域條件進行模仿創新,加速當地農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開發綠色農業和觀光產業,利用綠色農業進行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觀光產業促進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動力支持。
從營銷策略應用角度來說,需要注重人才培養,保證人才盡快熟悉新型農業企業技術;保證科研人才工作動力的持續性激發。當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進的方式,補充現有人才結構,促進科研氛圍的形成;利用廣告策略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進而也為農業技術創新的推廣提供必要的空間支持。
3.4 強化市場營銷重點內容關注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為提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重視市場經營過程中潛在市場容量的開發,同時及時把握消費者對于新型產品的接受程度。需要著重提升新產品的質量,重視企業營銷推廣能力的提高。而在創新技術決策方面,則需要以消費者需要為準繩,以市場需要為標準,為技術創新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加強對于該階段重點內容的關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術產品的應用力度,滿足消費者的新型消費需要,當然也為企業后期技術調整和研發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萬君,李艷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風險、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瓊,李崇光.技術創新的風險識別:農業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
[3]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
[4]張艷玲.關于企業進行市場營銷創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