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3 02:44: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事理說明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事理說明文,即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要內容的一類說明文體。它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方面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閱讀事理說明文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體把握事理說明文的中心思想。
二、閱讀事理說明文,抓住主要的說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種說明方法之間的關系及作用。
三、確定事理說明文的敘述結構。通常情況下,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所決定。那么,同學們在理順全文脈絡時,一方面可以從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考慮,一方面可以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來考慮。
四、體會事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簡潔、平實是事理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為什么下雨天睡覺特別香
壹心理
明明是勤勉上進的有為青年,為何總在雨天犯困?是你的自制力太差,還是這其中另有緣由?以下內容,或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白噪聲是天然的安眠曲。白噪聲是指功率譜密度在整個頻域內均勻分布的噪聲。不同于其他噪音,白噪聲會使人感到平靜,更易入睡。人在特別安靜與特別嘈雜的環境下都會睡不著,但是在相對舒緩、有規律的聲音環境下會很容易入睡,比如雨聲、落葉聲、轉動的電扇聲,還有老教授講課的聲音。一些神經衰弱的失眠癥患者還會去購買專門的白噪聲發生器,以幫助入眠。
雨天氣壓低,交感神經不給力。交感神經與興奮有關。當天氣晴朗時,空氣的含氧量高,能夠為人體充分補充能量,人的交感神經興奮,活動意向更積極;而到了陰雨天,氣壓降低,空氣的含氧量減少,交感神經處于低落狀態,人就會出現在雨天犯困的情況。
褪黑素也參與了搗亂。人體在光線昏暗的情景下會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其作用就是讓人產生倦意;反之,光線明亮,則褪黑素分泌減少。下雨天,天色暗沉,光照不足,會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人困馬乏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類的許多行為都與早期進化有關。比如,人類對草叢“沙沙”的聲音特別警覺,這是源自對蛇類的天生恐懼。男子在挑選配偶時以白為美,是因為膚色白的女子更顯年輕,也更可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同樣,雨天好眠也可能與進化有關。遠古時代,人類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面,晚上睡覺時會非常擔心野獸來襲。而在下雨天,野獸一般不會出現,人們也會放松警惕,獲得短暫的安全感。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人們沿襲了這種習慣,雨天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意味著“安全”,人們可以在這樣的天氣里放下戒備,讓緊張的神經舒緩下來,做一個甜美的夢。
看到這兒,你是否想起了童年的某個雨天,自己慵懶地躺在床上聽雨聲呢?
(選自《讀者》2013年第19期)
1.文章從哪幾方面說明了下雨天睡覺特別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在文學創作中,以分析事物的成因或規律,介紹科學道理為主要內容的說明文就叫作事理說明文。回答問題時,同學們應找出上下文的相關信息點進行回答。
2.文章第二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準確性和生動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兩大特征。要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需掌握說明對象的特點,去相應的段落中找。說明方法的作用可以圍繞“準確”“突出”“具體”“生動形象”“有條理”“科學”這幾個方面展開。
3.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兒。”這是關于人在不同季節精神狀況的三種說法。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一種說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談到說明文,師生都感到郁悶不堪。因為說明文沒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沒有流光溢彩的具體畫面,沒有觸動心靈的個人情愫。有的只是枯燥難懂的專業術語,云里霧里的天文數字,毫無生氣與活力的平實言語。所以,遇到說明文單元,教師們總是暈頭轉向,無所適從。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通過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結構、類別、關系、功能、制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使讀者了解某一實物或明了某一事理,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提到說明文,就是說明對象、對象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點,毫無文學性可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這樣就導致學生在答題時許多地方都不規范,處處扣分也很難避免。借此,在說明文教學中,談幾點自我的教學見解,與大方之家共勉。
1.講解說明文的基礎理論知識
1、說明文的定義;2、說明文的目的;3、說明文的分類;4、說明順序;5、說明方法及其作用;6、說明文的語言特點;7、說明對象及其特征;8、說明文結構;9、中心句與支撐句。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說明文和說明文的相關理論知識。
2.利用課文中所涉題型有效進行說明文閱讀實際訓練
說明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性還是相當強的,只要把答題方法的共性告訴學生,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大部分學生都可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先通過一些具體的練習題,讓學生討論歸納答題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題技巧的共性總結出來,印發給學生進行讀記,學生讀記好后,再配合一些題目訓練一下就好了,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舉一些我給學生印發的答題共性:
2.1 說明順序是說明文考試的知識點之一,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1、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后,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筑物或實體)。例如《核舟記》,在開頭總說之后,便依中艙、船頭、船背一個個部位次第說來,頭緒清晰。《看云識天氣》則根據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從上到下逐層說明,有條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態變化與天氣陰晴雨雪的關系。 2、邏輯順序(先結果后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萬紫千紅的花》,說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蟲的關系,花和人們的關系,這種先后順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語言》,按“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次序來說明物候現象出現的因素,按照的便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3、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以時間的先后為序,介紹了我國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從書籍的雛形———甲骨文一直到現在縮微圖書。
2.2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3、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4、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5、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7、畫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8、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10、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2.3 體味說明語言,概括語言特點。常見題型有如下兩種:1、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2、分析、體味語言。說明文中文句的理解與品位主要有兩種題型:①請找出一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科學性的句子來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答題時語言要規范。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答題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符合實際,具有科學性)。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換,為什么?——{答題三步走:A.表態。明確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換”;B.結合語境結實該詞;C.與改換的詞或去掉加點詞后的語義進行比較,扣住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答題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地說明了……,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去掉(或更換)就沒有這種效果了。②不能,刪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ⅩⅩⅩⅩ”詞,準確地說明了……。
2.4 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只要把握以上幾點,學生會認真參與到說明文課堂里來的,從而提高自己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2-08-11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制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說明文從對象上可分為具體事物說明文和抽象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形體特征,如《中國石拱橋》;事理說明文旨在解釋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內部規律地,如《統籌方法》。從語言上可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生動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
要指導學生閱讀好說明文,首先讓學生熟悉中考說明文的題型,并對答題情況有了解。2014年遵義地區語文中考閱讀說明文――《電磁輻射污染》,共設5個小題,15分。各小題答題情況分析如下。
題號考查內容分值平均分得分率
14概括說明內容30.5919.74
15理解說明內容31.8862.54
16整理信息31.4949.62
17分析說明方法30.5719.13
18說明語言31.8862.66
第14題 考查說明文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本文的說明對象是"電磁輻射污染",而不是"電磁輻射",考生沒有讀懂文本,沒有抓住說明的對象作答,如:"說明了什么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危害";有的不理解題目的意思,答非所問:"電磁輻射既可以造福人類,但同時也給環境和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第15題 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不簡潔,如:"引發重大事故,可使易燃易爆物爆炸,火箭發射失敗、衛星失控,還有危害健康"。
第16題 考查閱讀圖表的能力。由于平時缺乏閱讀圖表的訓練,考生不能正確提取表格中的信息,有的亂答一氣,有的空著不答。
第17題 考查說明方法的分析。考生不能正確區分"作詮釋"和"下定義",把"下定義"的方法答為"作詮釋"。本題得分率僅為19.13%,是閱讀題中得分率最低的。
第18題 考查對說明文語言的分析。考生不能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只會說套話,如:不能刪掉,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密性。
不管對語文老師和學生,如果對以上內容有所了解。那么在閱讀說明文時,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平時在訓練過程中,怎樣學說明文?怎樣教說明文?
首先要整體把握說明點。閱讀說明文,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區分其是事理說明文還是事物說明文,然后進一步理解說明內容。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是閱讀說明文的關鍵。這樣才能深入理解說明對象,并以此為突破口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中心內容。閱讀說明文必須抓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有些說明文的標題往往揭示說明的中心內容。如上《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它有什么特征?(這樣設計的目的讓學生明晰說明對象及其特征,題目就可以給學生提示)本文通過介紹了針鼴的外形特征、避敵方法、取食、生活習性和生殖過程,讓人們了解澳洲神奇小動物,突出它的珍奇稀有。正確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還可以抓關鍵語句。說明文的關鍵語句常常是中心句、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此外還有一些概括性很強的過渡句,或提示下文說明的要點,或歸納上文說明的內容。如《蘇州園林》這篇事物說明文,通過抓關鍵句,就明白說明對象是蘇州園林,特點是關鍵句"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那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圍繞這一特征,作者又從四個方面(即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展開,作具體介紹。最后,補充介紹了蘇州園林的門窗、雕鏤、色彩等方面的特點。無論介紹哪個方面,都緊扣圖畫美這一特點。
一般來說,說明文往往都會圍繞一個主要問題或內容進行說明,但有一些說明文則需要把一個個小的說明點歸納,才能構成全文的說明點。這種說明文可以根據文章的結構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概括文本信息,理清文本思路。常見的結構有"總――分式"、"總――分――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等。再有事物、事理本身內部都有自己的順序,理清文章的順序有助于弄清說明的中心。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如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可以設計問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回答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問題?其實這樣設計就要讓學生知道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關鍵是理解,需要學生明白在說明的過程中,按"花紅"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有花的自身條件(內)到外部因素的順序來排列的,即有主到次,由內到外的結構順序,典型的邏輯順序幫助學生理解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
“知識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說明文的中心鮮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學性,條理性,語言確切生動。
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等。說明文有的是以時間為序,有的是以空間為序,有的由現象寫到本質,有的由主寫到次,有的按工藝流程順序來說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質、功用、原理等順序來說明。
(來源:文章屋網 )
其一,說明文是以說明事物為中心的,說明事物要有合理的順序,文章才能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怎樣安排說明順序才算合理呢?這,決定被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和是否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一般說,說明事物的成因、發展,往往以時間為序;說明事物形狀、構造,往往以空間為序;說明事物的制作、使用,往往以邏輯為序。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點準確、清楚地說明,還必須根據事物本身的條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選取合理的順序來進行剖釋。
合理安排順序,是為了符合所說明的事物的特點,或者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系,或者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以便說明得清楚明白。條理性或稱言之有序,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之一。根據說明目的和對象,說明文或用時間順序,或用空間順序,或用邏輯順序,或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安排順序是為說明文給人以知識的目的性所決定并為之服務的。通過有條理的介紹和闡釋,事物的特征清清楚楚,事理的本質明明白白,這樣的順序安排就是合理的。
如何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首先,明確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如:以說明學校為題,最好以空間為序。因為它要告訴讀者的是建筑物的方位,學校是以空間分布的建筑體。只有依照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外到內,從前到后從上到下的說明順序,才適合建筑物內在的結構特點。其次,說明文給人知識,作者必須對所要傳授的知識有所了解,這是合理安排順序的前提。闡釋事理亦然,如對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若明若暗,就無從安排邏輯順序了。
最后說說觀察點和參照點。觀察點就是作者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完全不同,得到的感覺也不一樣。通常有兩種觀察方法。一種叫定點觀察法,就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進行觀察。如寫《我們的教室》,觀察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后邊,把教室的前后左右的情況都觀察清楚了,然后一層層寫出來。還有一種叫移位觀察法,就是移動位置觀察,用這種方法進行觀察,觀察點是移動的,參觀游覽,就是用這種方法進行觀察。
其二,說明文中的描寫,是為了說明事物或事理,描寫的運用必須適當,文字要力求簡潔,不能像寫記敘文,更不能像寫抒情散文那樣地過分渲染。說明文中的描寫比較靈活,或集中或分散安排,或與說明緊密結合,或滲透在說明中。描寫的語言色彩濃淡皆宜,或輕描淡寫,或濃彩渲染,或簡筆勾畫,或工筆細描。
常見的描寫方法有這樣幾種:
1、白描式。對說明的事物和內容只作簡單洗練的勾畫,不著深墨重彩描繪,稱為白描式。《中國石拱橋》介紹蘆溝橋上的石雕獅子是這樣描寫的:“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介紹立體的會活動的書寫道:“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用“站”這個動詞和兩個成語對書里的人和動物能活動的特點進行描寫,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2、點綴式。說明中文中的描寫,不是集中在一處,聚合在一段,而是分布于整篇,散見于全文,便是點綴式。說明文運用點綴式描寫,能使語言變得活潑,增強行文的變化和文章的趣味,避免表達呆板,讀來乏味的弊端。如《巍巍中山陵》中的2-4段:宮殿建筑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造型優美,栩栩如生;500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勒勃蘭的巨幅油畫,揮灑淋漓,氣勢橫溢,展現出一幅幅風起云涌的歷史畫面……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蔥蘢的園林中;站在正宮前極目遠眺,玉帶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沿池的銅雕塑豐姿多態,美不勝收。
3、濃彩式。為了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說明文往往采用濃彩式的描寫方法。這種描寫落筆不惜重墨潑灑,大筆渲染。如《看云識天氣》開頭一段寫道:“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這段描寫文字,生動說明了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總特征。
應用文通常分為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
1、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2、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它通過對實體事物科學地解說,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說明文的中心鮮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學性,條理性,語言確切生動。
3、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來源:文章屋網 )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新的科學知識。傳統教學中,教學說明文時,課堂氣氛像死水一潭,學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師費盡了心血,效果卻很不理想。說明文在表達上注重說明事物的特點、性質、成因、作用等,內容比較枯燥;說明文在語言上注重科學性、準確性,缺少生動性;說明文在內容上比較淺顯易懂,敘事性、故事性較弱;說明文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較抽象、乏味。說明文教學與其他文體教學相比,確實比較平淡無味,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它又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必須引起重視。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寫作說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使說明文教學具有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導語激趣,讓學生愿意走進課文。常識證明,堂課開始的幾分鐘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課堂開始時充滿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就比較好。對于說明文,教師更應該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一種愉快積極的情緒走進課文。如,在教學《人民英雄紀念碑》一課時,先讓學生看課本前面紀念碑的插圖,并讓學生說明一下這幅圖。要求用最簡潔的話語把它說得清楚明白,學生試了之后,才感覺要做到這點并非易事。在幾位學生回答之后,就說:“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人民英雄紀念碑》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說明的吧。”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常還可采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其次,要抓住教學內容的趣味點,讓學生體會參與的樂趣。學生總有這樣的心理:淺顯的說明文覺得單調,不屑于閱讀;深奧的說明文覺得讀著吃力,懶得閱讀;對感興趣的內容閱讀,不感興趣的不讀。針對學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學內容的趣味點,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教學便有了成功的開始。就新教材來看,說明文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傳統規范的說明文,也有語言活潑的說明性小品;既有體現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內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識的介紹,也有最前沿科學動態的揭密;既有宏觀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觀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這些內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學生感知內容的興趣點,教學便不會單調。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了藝術形象,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能培養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可制作一個課件“蘇州園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優美的江南小調中,配樂朗誦“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接著動畫展現四幅蘇州園林的風光圖:“亭臺軒榭圖”,“假山池沼圖”,“花草樹木圖”,“門窗圖”。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圖畫中,對蘇州園林有了圖畫美的直觀感受,領略了中國園林的建筑美。學生一邊欣賞蘇州園林獨特的藝術美的同時,一邊驚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別具匠心和審美情趣,并從心底產生了共鳴。
再其次,要尋找課堂與課外的結合點,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說明文的目的是給讀者以科學的知識和科學地認知事物的方法。說明文的實用性決定了說明文教學更要注重教材與生活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學生從文章中獲得知識,但不會運用于實踐中,學習便成了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意義。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到戶外,書中單調的文字便成了具體的形象,這樣既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的運用,可謂一勞多得。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意知識的拓展。課外知識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奇妙的克隆》一課時,給學生推薦了一些報紙上的好文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討論,學生準備充分,發言精彩,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此外,讓學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說明方法,如,引用古典神話典故、打比方、作比較等。讓學生在寫說明文時恰當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讓學生在電化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讓學生自己質疑問難,等等。著重培養學生客觀準確的寫實能力,進一步激發起他們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一、說明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教學現狀問卷調查”中,問及學生對文學類與實用類課文的喜好時,喜好實用類的學生只占17.7%。有的老師也認為:“我們應該承認這樣的一種現實,廣大師生都喜歡和看重文學作品……而不愿多讀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和科普作品。”(在各類文體中,不少教師不大愛教說明文,學生也不大喜歡學說明文,覺得它既不像記敘文、文學作品那樣形象感人,又不像議論文那樣具有一種論證的邏輯力量,枯燥而乏味。這一認識,使說明文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而事實上,讓學生學好說明文體,不僅是學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對學生整個思維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說明文思維與其他文體的不同
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所謂說明,就是要客觀地對某種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說,使人能夠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這就決定了無論在表達方式上或是在思維形式上,說明文都不同于記敘文、文學作品和議論文。與記敘文、文學作品相比,記敘文和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回想、聯想和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而說明文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進行抽象思維。可見,二者所運用的不是同一類思維。
與議論文相比,二者同屬于抽象思維。無論議論或說明,都要運用抽象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說明文甚至像議論文那樣也要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維又有所不同。議論文的思維,主要在于通過邏輯推理能夠一步步地推出結論(觀點或論點),從而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說明文的思維,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以及比較、分類、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議論文和說明文雖然都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但議論文更多地是對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綜合,而說明文中對實體事物的說明則更多地對事物的實體進行分析和綜合。說明文雖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說明文的推理在于說明客觀性的事理,而議論文的推理則在于論證自己的觀點。
三、說明文的重要性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語言等五方面的內容。重新修訂的中學語文課本,就拿初中教材來講,修訂前說明文不到20篇,修訂后增到40篇。在各種文體中增長率最高,這樣加大說明文的教學量,它符合了語文科工具性和實用性原則的要求。同時也清楚表明了說明文在整個教學中與記敘文、議論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四、激發興趣是說明文教學的關鍵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情緒激發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腦細胞的活動加快,神經緊張,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記憶力都處在最佳發揮狀態,這就是學習的最佳情境。
1、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觀教具。
說明文的內容,包括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的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感性知識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觀教具,化抽象為形象。這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一般規律。采用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過幻燈,電影教科片、錄音、實物等等,用這些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現出來,因為有些說明對象的形態或動態,往往是一般人不能親眼目睹或身歷其境的。教師通過形象化手段,使直觀性與生動性得到統一,提高學生的情緒,活躍思維,使他們的求知欲得到滿足。錢夢龍老師在上《中國石拱橋》時,先出示教學掛圖――“中國石拱橋”,讓學生先不要看課文,說明一下大拱和四個小拱之間的位置關系,于是學生紛紛回答:“大拱的兩邊各有兩個小拱”;“大拱兩邊的頂部有四個小拱”;“橋身的左右兩邊有兩個小拱”……,學生們“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書,這時教師讓他們打開課本,體會“各有”與“肩”字使用的準確。教師改變抽象說教的教學方法,先用這種教學突破口,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對新知識吸收表現出優勢的興奮中心,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
2、注重導語的設計。
導語設計藝術是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重要的環節之一。優秀的精彩的導語往往象磁石,深深地把學生吸引住。
語設計的方式和內容必須富有新奇性,在符合文意的情況下,富有個性。要能吸引學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為學習新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導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但總原則是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導語應與講課內容相關,力求語言生動,有啟發性、渲染性與挑戰性。導語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內容具有啟發性;富含趣味性,語言的措辭,內容的選擇都考慮其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有所思有所得。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要讓課堂活起來。”所以,教師要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課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教學始終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這樣才可以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要打消學生的顧慮,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他們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課堂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放開手腳,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內容枯燥的說明文課堂教學才會充滿活力,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教師幽默生動的語言。
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話如果沒有文采,不講藝術性,就不能打動人,因而也不能廣泛、長遠地流傳。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規范性、還要講求藝術性。說明文本來就枯燥,所以語文教師在說明文的教學中語言要在準確鮮明、簡潔明了的基礎上力求做到風趣幽默。幽默是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正確使用會大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教學幽默語言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實情,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的一種含蓄精練、詼諧有趣、意味深長、富有哲理,能給人啟迪的語言,它是教師智慧的結晶。在課堂教學中如能運用得當,便會使教學語言具有針對性、情趣性、啟發性和指導性,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5、與信息技術實施學科整合。
說明文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抓住事物特點,揭示事物的本質,即說明對象的特征。這是說明文說明的中心。如何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呢?
一、看題目,抓說明對象修飾語
說明文的擬題往往較為明確,以說明對象直接作為題目的情況比較常見。直接以說明對象為說明文題目的情況下,修飾語往往具有揭示或暗示說明對象特征的作用。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雄偉”一詞就具有揭示人民大會堂特征的作用。
二、審開頭、結尾,抓全文中心句
說明文較為常用的結構方式是總―分、分―總、總―分―總三種形式,因此,開頭、結尾兩處往往會概括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征,從而形成全文中心句。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開頭:“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正是對中國石拱橋特征的集中概括。
三、劃分段落層次,抓段落中心句
說明內容依照說明對象的特征依次展開,分層揭示,抓住段落中心句,加以組合,就能概括出說明對象的全部特征。如《蘇州園林》,作者提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后,先后通過“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極少使用彩繪”五個段落中心句,由主到次展開說明。
“長壽”衛星
尹懷勤
“高分一號”衛星是我國首顆設計、考核壽命要求大于5年的近地軌道衛星。以前國內低軌衛星的設計壽命基本都是3年,只有2012年1月9日發射升空的“資源三號”衛星的設計壽命是5年、考核壽命是4年。而“高分一號”設計壽命5年、考核壽命則是5~8年。
衛星中的活動部件始終處于運動狀態,終日磨損,一般會最先出現故障。衛星活動部件主要有飛輪、陀螺、地球紅外敏感器等,其中又以陀螺最為關鍵。科研人員對此加以改進,并通過在衛星上裝配陀螺,減小其摩擦,相應地降低了損耗,有效地提高了衛星壽命。
此外,“高分一號”將電池更換為鋰離子電池,在增加容量的同時,降低了重量;衛星的太陽帆板采用三級砷化鎵,提高了利用太陽能的效率,在整個翼展面積不變的前提下,發電效率從原來的18%提高到28%。這兩項有效措施都為衛星長壽命運行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同時,衛星設置了很多智能措施,以提高對自身問題的辨識能力和修復能力。
與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天鏈系列中繼衛星的牽手,也是“高分一號”延壽的秘方之一。由于“高分一號”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境外上空飛行,地面測控站觀測不到,一旦遇到險情聯系不上,想要補救都來不及。而中繼衛星則站得高、看得遠,可以給“高分一號”提供來自空間的關照。同時,通過中繼衛星報告的位置信息,在“高分一號”即將入境之前,地面可以對其實現臨時發送或修改遙控指令,提高衛星工作計劃的靈活度,增強衛星的使用效能,對于節省能量、延長壽命也大有裨益。我國先發射天鏈系列中繼衛星,再發射高分衛星,其用意之一也在此。
(節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4期,原文標題為《“高分一號”:4天看遍全球》)
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主要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作如實的介紹,簡要的解說。說明文沒有記敘文那樣扣人心弦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沒有散文那樣的優美意境,如詩如歌的語言,然而很多的文章大家寫的說明文都是寓知于樂,讓讀者在興趣盎然中接受知識。他們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
一、比喻說明
比喻說明能把抽象的事理或者復雜的事物說得淺顯易懂,確切具體,簡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為了形象地說明石拱橋的形狀這樣寫道:“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以虹喻橋,形象生動,引起讀者興趣。
二、擬人說明
采用擬人化手法寫作說明文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讓孩子們讀起來感到親近,易于理解,引人入勝。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里這樣寫柱頭上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里運用擬人將獅子的姿態一下子描摹出來,可愛之態可掬,趣味性增強。
三、引用說明
引用有關的文獻記載、資料記錄以及故事傳說,名言佳句、俗話諺語等作為說明依據,并充實說明的內容。如《死海不死》里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淹不死的傳說,不但形象地說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這一特征,而且還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增強了趣味性。
四、比較說明
有比較才有鑒別,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較,借以揭示事物的異同、優劣和高下。運用得好,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在《蜘蛛》中有這樣一處:蠶絲一股有一跡1嫉扔0.0254米)的二十分之一的粗,圓蛛的絲細到只有大約一嫉囊煌蛭邇У蕉萬分之一光景,比蠶絲細得多了。通過蛛絲與蠶絲的比較讓人知道了蜘蛛的絲到底有多細,給人以形象具體的實感。
五、摹狀貌
摹狀貌是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的一種說明方法,它能使說明生動形象。《蜘蛛》中有這樣一段:“如果來的飛將是帶槍的,例如蜜蜂;蜘蛛見它被網粘住,趕到前面,用絲向飛將身上繞一下,轉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標槍投著。但走不多遠,又回轉去,再繞一下,又走開。隨后是接連繞幾轉,跑開一次,等到看著那飛將掙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邊,有時捆縛的絲密到像一個布袋。”這段運用一系列的動詞、形容詞進行描摹,將枯燥的昆蟲知識介紹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以上探討了幾種增添說明文趣味性的方法,希望寫作時適當運用。
一、新課導入激興趣
每堂課開始的幾分鐘至關重要,事實證明,如果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充滿興趣,那么這堂課的效果會比較好。對于說明文,教師更應該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一種愉快積極的情緒走進課文。例如,有位老師講授《春蠶到死絲方盡》時,事前讓學生收集一組蠶寶寶到出蛾的變化圖片,幫助學生在圖片中了解蠶的一生。又如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課本前面趙州橋的插圖,要求學生用最簡潔的話語說明一下這幅圖,然后導入:“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看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是如何說明的吧。”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一般可采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二、扣住文本探美趣
一般來講,學生在說明文學習中總存在這樣的心理:淺顯的說明文覺得單調,不屑于閱讀;深奧的說明文覺得讀得吃力,懶得閱讀;對感興趣的內容閱讀,不感興趣的不讀。因此,教師如果能找到教學內容的趣味點,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教學便有了成功的開始。
就新教材來看,說明文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傳統規范的說明文,也有語言活潑的說明性小品;既有體現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內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識的介紹,也有最前沿科學動態的揭密;既有宏觀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觀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這些內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學生感知內容的興趣點,教學便不會單調。
如被傳為經典的錢夢龍老師執教《中國石拱橋》的課例:教師首先出示教學掛圖“中國石拱橋”,讓學生先不看課文,說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關系,學生一下子熱鬧起來,有說“大拱兩邊各有兩個小拱”的,有說“大拱兩邊的頂部有四個小拱”的,有說“橋身的左右兩邊有兩個小拱”的,同學們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書,這時教師才讓他們打開課本,體會“各有”與“肩”字使用的準確。使用這一做法,使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對課文的學習也處于一種興奮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筆者在教學《生物入侵者》時,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網”圖,讓學生對圖進行說明,然后設計一外來生物入“網”的動畫情境,讓學生想象其會帶來什么影響,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到了各種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課文內容,達到了“未讀課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開頭帶給學生學習的輕松。說明文知識性強,學生求知欲旺,教師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說明文教學將比其他文體更顯輕松。
三、巧用手段識妙趣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意通過多種手段促進知識的拓展。教《向沙漠進軍》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并印發關于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同時,還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再現藝術形象,培養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針對課文談到的云的形態的八種變化來識別天氣情況,筆者根據課前的彩圖制作了一組動畫,并配上一曲動聽的鋼琴曲,要求學生根據動畫展現的變化無常,姿態萬千的云,口頭描繪,并分別表達,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樣的天氣現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順序,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課堂中學生積極發言,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仿佛就在廣闊的大自然,欣賞美麗無比的天空,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四、另辟蹊徑塑志趣
這一設計的最大問題在于,宋老師對說明文、詩歌這兩種文體認識不清,選擇詩歌中的語料作為辨別說明方法的材料,混淆了文體特點。本文試以此設計為例,對說明文的特點作一分析。
一、說明文與詩歌的區別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而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表達目的不同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意傳情,一切的敘述、描寫都為了抒情。而說明文則主要通過介紹和傳播關于事物的具體知識來讓讀者有所知曉。
(二)表達態度不同
詩歌帶有較為濃厚的感彩,傳達出的往往是某種獨特的體驗,個性化、主觀性明顯。說明有時也會有一點情感流露,但其本質上是冷靜的、客觀的。
(三)表達效果不同
詩歌中的描寫、敘述側重于對事物存在狀態情感化的表現,重在“動人”,不對事物自身為何如此作科學探討。而說明文不但介紹事物的一般存在狀態,而且更注重對事物為何如此作符合科學的剖析和闡釋,重在“明白”。
比如,宋老師作業題中《詩經?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描繪了兩個畫面:出征時,春光明媚,楊柳依依;返家時,寒風蕭瑟,雪花飄飄。詩句是不是單純為了說明出征與返家時的狀況7不是的。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歸根結底一個“情”字。春和景明,卻要告別家人奔赴戰場,自然愁腸百結;況且“柳”與“留”同音,描寫楊柳意在抒發難分難舍之情意。歸家時,雖大雪紛飛,卻不能阻擋似箭歸心,難抑心頭喜悅,景雖哀,情卻樂。不過,后一句也有人認為,雨雪霏霏表現道路險阻,又反襯心緒紛亂,去時家人相送,歸來物是人非,心中悲苦萬分。
上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詩歌可以“無達詁”,但說明文不可“無達詁”,說明的知識應當科學、準確。第二,不管如何“詩無達詁”,有一點可以明確:詩歌表達的是情,描繪的形象浸潤著詩人的情感,使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是其意義所在。這與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給人以知識的說明文截然不同。
二、說明方法與修辭手法的區別
說明方法是指寫說明文時,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的方法。修辭手法是指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兩相比較,同中有異。相同之處在于都是以提高表達效果為目的。不同之處有二:第一,說明方法僅適用于說明文,而修辭手法適用的文體較廣。第二,說明方法強調“恰如其分”,以“物的真實”為前提提高表達效果;修辭手法除此以外,還可以”情的真實”為基礎,進行一種超越尋常邏輯的表達,說明方法與修辭手法之間有一種交叉關系。
筆者以宋老師設計的作業題為例試作分析。
“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我等燕歸來。”這一句歌詞,宋老師的意思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但其說明對象是什么?是屋檐,抑或是風鈴?不清。想說明什么知識?不明。如果說用懸崖作比還能明白屋檐高聳的形態特點的話,那么用滄海作比,又是為了說明風鈴的什么特點呢?不解。從“物理”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均難以作答,可見這并非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其實,這甸歌詞的表意重點落在“我等燕歸來”這幾個字上,抒發的是一種思念之情。“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看似不合常理,實際化平淡為奇崛,旨在渲染情境,引發聯想,表現心情之沉重,思緒之浩渺,屬于運用比喻修辭借景抒情的范疇。這句歌詞使用的不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而是比喻的修辭手法。
“時鐘每天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著一千四百四十多個思念。”這句歌詞宋老師意在讓學生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歌詞中確實列了數字,那么這兩個“一千四百四十”是不是為了說明時鐘每天的轉數以及“我”思念的數量呢?是不是為了說明時鐘轉一圈,“我”心中便產生一個思念的心理現狀呢?細細閱讀歌詞,筆者覺得并非如此。首先,“一千四百四十多個思念”只是順應上句“時鐘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而寫的,并非是經過統計后的實指,有夸張的成分,旨在表現每天埋藏于心的思念之深、之重。其次,“時鐘每天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使用了換算的修辭手法,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將所要強調的數量加以換算。在這里,不是為了讓讀者清楚地感知一天時間的具體長度,而是通過將一天時間換算成“時鐘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引入具體形象,喚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表現抒情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再次,從抒情角度看,這叫“起興”,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辭,“時鐘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只是為了引出下一句“一千四百四十多個思念”。
由此可見,由于文體差異,詩歌中使用的比喻、列舉的數字基本與說明方法無關,僅可作修辭手法進行討論分析。
再看人教版課標教材五上《鯨》一文中的一個句子:“呼氣的時候浮出海面,從鼻孔噴出來的氣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園里的噴泉一樣。”作者以常見事物(公園里的噴泉)比喻陌生事物(鯨呼氣時噴出的水柱),旨在使知識介紹準確而形象,從說明角度看,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時又是一個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的聯結點在于兩者形態相近。說明文中的比喻,本體、喻體的聯結一般都很具體客觀,比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等,不像“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那樣帶有濃重的主觀情感。
又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十六萬公斤”“兩千公斤”這些數字直接說明鯨的重量,讓讀者對鯨的大小獲得一個清晰的概念,準確客觀。其中“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以常見的肥豬的體重與鮮見的鯨舌頭的重量進行比較,將鯨體型龐大的特點介紹得具體可感,使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由于比較也是一種換算的方法,且有“肥豬”這一具體形象作為中介,所以它同時又使用了換算的修辭手法。不過,這里的換算只是恰如其分地、形象生動地介紹知識,沒有歌詞“時鐘每天轉了一千四百四十圈”那樣濃厚的感彩。修辭手法相同,語體風格卻大相徑庭。
綜上所述,說明文中的修辭手法可以同時又是說明方法。不過,說明文中的修辭與詩歌中的修辭相比,只保留了表達的形象性,而舍棄了濃郁的抒情性,這是它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與說明方法無關,討論說明方法只能在說明語境之中進行,否則無異于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