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唱歌教學

唱歌教學

時間:2023-02-01 03:0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唱歌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唱歌教學

第1篇

唱歌是幼師生學習中重要的課程,亦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幼師唱歌教學效果是每個音樂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自信心和興趣是幼師生學習唱歌最核心的要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激發學習興趣是唱歌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

唱歌 幼師 教學方法

唱歌是幼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專業課,通過歌曲感染和教育幼師生,提高其綜合素質,激發幼師生學習音樂的動力,促進藝術能力、想像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1]。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2],也是提高幼師生唱歌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高幼師生的審美能力、音樂素質、道德情操、和性格個性等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提高幼師生的唱歌能力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多年從事幼師生音樂教育,在唱歌教學方面取得些許成功經驗,現報道如下。

一、 培養唱歌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個體對自身能力和自我發展潛力、能力的肯定,自信心強的個體容易獲得成功。“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是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使學生能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悅。” 因此,培養幼師生唱歌的自信心是音樂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幼師生的嗓音、樂感、節奏感等音樂能力存在先天差異,而且幼師生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教育歷程和個人稟賦等亦不同,導致唱歌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影響教學效果。

1、 因材施教,制定合理唱歌技能目標

唱歌教學多采取集體授課的方式,保證課題效率,但易忽視個體間的差異。教師除了積極備課、提高上課效果外,還應花精力和時間研究幼師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既重視整體提高,又促進個性發展,在唱歌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信能力。具備唱歌能力的幼師生往往比較自信,因此,課堂內外加強幼師生唱歌技能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教師根據幼師生的整體實力和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群體化的唱歌技能目標,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提高技能,增強自信心。筆者教學中發現,仔細留意幼師生的心理表現、肢體動作、眼神等變化,重視師生間情感交流,容易提高幼師生的唱歌技能。

2、 采取多樣化、差異化評價方法

現代教育認為,學生成績的評價應重點關注形成性評價、自評、定性述評和他評,注重評價效果對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的激勵作用。幼師生自身素質和成長背景的差異,個體間唱歌信心存在現實差距,因此,教師不應以成績或結果作為評價主要依據,以免打擊進取生學習唱歌的積極性、主動性,而更應關切幼師生學習唱歌的進步過程,鼓勵、表揚那些音樂理解能力差但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從而保護所謂“唱歌差等生”的自信心,促進唱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重視幼師生個體差異性,尊重、關心、理解幼師生,采取縱向比較和橫相比較相結合的方式,客觀評價不同幼師生的成績,促進唱歌自信心的發展。

二、 激發唱歌興趣

興趣是個體對事情或人和物產生的好奇心,內心產生了解認識、探索實踐的想法,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對提高唱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應善于發現幼師生唱歌的興趣點,結合學生自身的音樂天賦、后天能力和學習能力等,鼓勵、表揚點滴進步,使學生在幸福、愉快氣氛中主動學習,體驗唱歌的樂趣,保持對唱歌學習的濃厚興趣。采取情景教學法、學生主體唱歌法、師生共唱等教學模式,調動和激發幼師生學習唱歌的興趣,其中,教師的熱情、動情范唱和參與到學生中間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唱歌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新歌前,教師首先講解歌曲的音樂創造背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緒、內容,然后優美而有吸引力的范唱把學生引入音樂中,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幼師生學習唱歌的興趣。

三、 重視唱歌習慣的培養

1、 培養良好的唱歌姿勢

良好的姿勢是唱歌時呼吸、發聲的基礎,主要分為站立和坐位兩種姿勢,無論何種姿勢均要精神飽滿、精力集中和身體端正、自然、放松。站立時身體肌肉自然放松,雙眼平視,下巴和腹部微收,表情自然,兩手自然下垂;坐姿要求挺胸、上身和頭部端正,精神飽滿、集中,雙腳自然平放,屁股只坐凳子的一半,后背離開靠椅等。

2、 掌握科學呼吸和發音

氣是唱歌的原動力,科學的呼吸是保證正確發聲的基石。吸氣是指用口、鼻將氣吸入肺的底部區域,擴張下部肋骨和腹部,小腹則用力收緊,無擴張;呼氣就是控制氣息將氣緩緩、均勻吐出,慢慢體會氣息支點的運動。呼吸練習不可操之過急,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吸氣時肩頸部、下頜關節和下巴要自然放松,收腰挺胸,雙眼平視,面部微笑,口鼻同時用力、快速吸氣,動作如聞花香狀,呼氣動作緩慢、均勻、自然。練習熟練后,感知吸入氣息的支點,氣息在支點處(臍下約2~3指)啟動,跨越橫隔和后腰,沖擊咽部聲帶產生美好的聲音。科學的發聲要求輕聲唱歌,聲音自然流暢。發聲時口腔和喉咽部放松,避免胸部用力發聲,改用頭聲唱高音,指導幼師生大聲朗讀找尋高聲的位置,亦可利用哼唱的方式感知頭腔共鳴,并把這種感覺帶至中低聲區。唱歌時口型呈橢圓形,下巴、舌頭和喉嚨放松,重點是氣息的控制。

四、 注重情感和賞識教學

唱歌是一種有豐富情感的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灌輸歌曲的情感,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音樂表現力,練習時體現“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一首新曲,教師先進行范唱,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然后引導幼師生熟悉歌詞,領會歌曲的意境。組織幼師生分組學習、討論不同情境的歌曲,如甜美的、愉快的、雄壯的、傷感的,訓練學生體會不同曲調的情感。課堂上可借助多媒體,直觀體現歌曲演唱時的畫面,讓幼師生觸景生情,體味歌曲風格和意境,始終以情感為主線,通過不同演唱方式,體驗和領會作品的情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賞識教學法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和諧人際關系產生的情感效應、移情效應,期望效應和激勵效應為動力,通過教師的賞識,使其產生成功感,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具有培養目標多維性、人本性和學習動力情感的特點。同時,賞識教學是人性化教育的體現,亦是愛的教育。心理學認為,理解、賞識、尊重和愛等是人的根本需求和高級需求,因此,唱歌教學中采用賞識教學,可滿足幼師生的內心需求,激發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讓學生感知自己是優秀的,通過訓練和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唱歌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幼師生唱歌的閃光點,如優美的嗓音、準確的音準、節奏感強等,并及時予以表揚和肯定,提高對唱歌學習的信心,使其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處于滿足、舒適狀態,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唱歌教學是幼師生綜合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亦是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師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唱歌的自信心,在良好唱歌習慣中不斷提高唱歌技巧和能力,并注重情感和賞識教育,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幼師隊伍。實踐中筆者發現,唱歌教學沒有標準化模式可供參考,教師應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結合幼師生不同的特點,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幼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幼師生唱歌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康華.試論唱歌教學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07(22):72- 74.

[2]劉峽.中國中小學唱歌教學的素質培養[J].文藝爭鳴,2011(3):169-171.

[3]王慧敏.如何培養學生唱歌的自信心[J].青海師專學報( 教育科學),2006(3-4): 85.

[4]張貴.論歌唱教學中學生自信心理培養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眾文藝,2009(10):148-149.

第2篇

聽唱教學,就是先聽后唱,讓學生先通過聽歌曲旋律,然后視唱曲譜的教學方法。

聽唱法古已有之。縱觀歷史,歌唱的產生先于記譜法,聽唱自然先于視唱。“當人類祖先勞作時發出第一聲杭育之時,歌唱就誕生了。(魯迅語)”而直到公元9世紀,人們才開始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表示音高。五線譜的出現更晚,直到16世紀末17世紀才開始廣泛使用。在記譜法尚未誕生或完善的歲月里,人類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紀的歐洲,僧侶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就完整地演唱多聲部的格利高列圣詠。這說明,自古以來,聽唱就是人們學習歌唱的一種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兒歌不就是通過聽學會的嗎?時至今日,聽唱法還是大部分人用來學習歌唱的主要途徑,因此,我認為將聽唱概括引入課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聽唱教學符合認知行為學的規律

我們知道,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聽唱模式中,學生首先通過聽熟歌曲的調式、調性、節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說對歌曲有了一個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讀譜訓練,將原來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認識階段,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聽唱訓練,學生會對音樂諸要素如節奏、音程、時值有一定的積累,待這積累達到一定的質和量,他們就會從聽唱學習這個必然王國走向視唱學習這個自由王國。因此我認為,在學生尚未掌握讀譜技能之前,聽唱教學更符合他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

二、聽唱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覺記憶能力

音樂是一門時間藝術,是以聽覺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的,因此“聽”應作為中小學生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如果說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學生聽的審美能力,那么聽唱模式培養的是學生聽的記憶能力與再現能力。我注意到無論是近幾屆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還是各大音樂師范院校的入學考試,都測試了選手的短期音樂記憶能力。通過在規定時間內聽音樂、復述旋律的測試,考核了選手對音高、音準、節奏、速度及音樂總體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學中從未涉及到有關音樂記憶力的訓練。聽唱教學填補了這個音樂教育的盲區。通過對音樂片斷的聽辨、記憶、復述,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聽唱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有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通過對我校部分學生調查顯示,雖已經過小學六年的音樂基礎學習,但他們的基本音樂素質仍不容樂觀,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視唱更是無法開口。可是他們演唱流行歌曲時,增四減五,臨時變化單,甚至轉調都唱得非常準確,是什么原因阻礙了學生在唱歌課上展現自己良好的音樂素質?通過調查了解到,孩子們大多對唱歌課中大量的讀譜練習感到厭煩或不知所措,他們認為學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學唱譜,因為他們從廣播、電視、CD里學到的新歌遠比音樂課上學的多,而音樂老師顯然不會認同這個觀點,如果音樂課只需要一只錄音機,學生除了幾首歌曲還能學到什么呢?我們姑且不論誰對誰錯,正是在對讀譜與唱歌的認識上,師生各執一端,導致了目前唱歌課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聽唱教學既符合中學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點,又能達到大多數音樂老師的教學要求,它較好地協調了師與生在對識譜訓練認識上的差異,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學生視唱之前已有聽唱的基礎,他們擺脫了開不了口的尷尬局面,敢于大聲視唱,這本身就是個很大的進步。通過視唱,學生對基本節奏及單程進行了反復練習,這對于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無疑是有幫助的。

下面是聽唱教學法的一次實踐。

在湖北省全日制中學音樂試用教材初中教材初中第二冊第二單元歌曲《我們的心同國旗升起》的教學中,我先請學生完整地欣賞一遍歌曲錄音,介紹了這首歌的主要特點――進行曲節奏,然后將歌曲分為三部分,讓學生逐段邊聽邊學,每小段播放三遍。由于我事先提出將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唱比賽,學生都聽得特別仔細,播到第三遍時,大部分學生能跟著錄音機一起唱了。三段學習完畢,讓學生再完整地欣賞一遍歌曲錄音,并由老師作一些簡單的講解與錯誤糾正。三十分鐘后,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聲部了。在學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將歌曲的重難點旋律抽出來作為視唱曲目當堂完成。由于已有聽唱的基礎,視唱的質量大大提高了,視唱質量的提高又對學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第3篇

一、小學音樂唱歌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唱歌教學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在傳統的音樂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首先,音樂唱歌教學在小學藝術教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于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音樂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音樂本身有著特殊的功能,并且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在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魅力。

二、提高小學音樂唱歌教學的途徑

小學階段的唱歌教育要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通過良好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激發歌唱興趣,培養唱歌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將音樂的魅力傳遞給學生,只有激發學生對于唱歌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更多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小學階段歌唱教學的目標設置,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引導學生樹立音樂學習的愿望。保持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聯系,用音樂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熱愛唱歌的習慣。

2.創設教學情境,明確教學環節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懂得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氛圍中,接受知識、激感,更清晰地感受音樂得價值。在進入教學前,教師提前進行課堂環節設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當然,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

3.加強歌唱技能的專項訓練

第4篇

對小學生的教育特別是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而音樂唱歌教育是情感教育中很直接很重要的教育,音樂本就是情感所化,學科的特殊性就要求老師要以特殊的方式教學,要求投入情感在教學中在學生中才能很好地與學生交流情感,交流音樂,而這就需要老師有熱情,對學生關心,對音樂熱愛,并有自己的特點。

關鍵詞:

小學音樂;唱歌教學;有效性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展現學生的真實情感

作為一名音樂老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其次應該熱愛音樂本身。教學的過程是交流感悟的過程,音樂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力量就必須要先理解學生的內心,再讓你的音樂走入他的內心,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情感可以和音樂相融,無論悲傷喜樂,然后可以以音樂的形式得到抒發。唱歌可以表達內心的情感,感人至深或永傳不朽的作品必是蘊含了深刻情感的作品,而要讓情感得以表達則要讓人在放松的環境中。小學生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對他們以后的感情世界影響很大,而老師要通過音樂了解學生的情感,則需要學生在放松愉快的環境中表達出來。

二、關心學生的情感,發現學生的特點

作為一名老師,關心學生的情感很重要,當你教唱一首歡快的歌曲時,一個悲傷的孩子是唱不出歡快的,所以需要關心孩子的情感。當你能打開孩子內心,了解他的內心情感時,你的音樂才能感動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中一開始應該范圍要廣泛,讓每個學生都能了解多個風格的作品、每個作品的地域風情,從而找到他們各自喜歡的風格。例如肖邦的小夜曲,與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同是鋼琴,但風格迥異。小學不在精而在于廣,了解的多才能知道自己所愛,每種樂器、每種風格的歌曲都要有典型的涉獵,學生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那他的音樂特點也才能表現出來。

三、注重互動交流,讓學生成為主角

學生的特點你知道了,那么讓他們表演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的應試教育已經扼殺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固有的模式教育是人性多樣性的扼殺,現在我們要把天性還給孩子。他們純潔的心靈是音樂的肥沃土壤,對于他們的表演、想法、好奇,作為老師的我們要鼓勵、贊揚、滿足并以正確的方式引導,這個時候對孩子要肯定,讓他們成為自信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他們的特點,讀懂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情感與音樂的聯系,發現音樂的價值,當他們知道音樂可以表達自我,了解別人情感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它來抒情、來學習。

四、激發學生的興趣,堅持學習

小學生的興趣廣泛但耐心不足,在他們從各類音樂風格中找到自己的愛好時,如何繼續這份愛好是老師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不斷刺激他的求知欲,不斷讓他知道音樂無邊界,在一個風格中要完美演繹要學習的很多,要創新需在一定的基礎之上,而在這之前都要和老師共同學習,懂得交流,保持這份愛好,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課上的任務,興趣是動力,但是如何堅持是深刻的理解與熱愛。

五、用愛的力量與學生交流

對學生有愛才能覺得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非單純教學,而音樂唱歌是情感的流露,最有效的方式是情感交流,而感情中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把愛融到教學中,融到音樂唱歌中,你的情感會感染學生,你的愛會傳給學生,這是教育的任務,也是老師的職責,我們教育的不僅是學識,還有做人,還有愛。任何一個職業都有自己的特點,音樂唱歌的特點是情感的交流,對學生關心愛護,對音樂熱愛有獨到的理解,對學生情感關注才能與學生和諧相處,教學相長。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而技巧只是一種形式,對音樂唱歌的理解和熱愛,對學生的關心才是內涵。

作者:陳霞 單位:江蘇省丹陽市云陽中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鍵詞:中專音樂 唱歌教學 興趣培養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6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的就業壓力及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嚴重影響到中專生對音樂和唱歌的興趣。而中職學校作為我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基礎陣地,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直接感受美,還能用自己的方式將美表現出來,并進行創造,讓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目前在中專音樂唱歌教學中如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與提升,是非常有必要進行研究的。

一、中專音樂唱歌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明確唱歌教學課堂的教學任務與教學重點

教師在音樂課堂進行音樂講授時,教師要做到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學生通過本節課能學到什么內容等,應該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來展開所有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活動。比如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對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進行講解時,就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使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有效加強。在課堂唱歌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以聽唱為主,并通過一些其他學科知識的輔助來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唱歌教學的興趣。

(二)注意讓學生在唱歌教學時能明確了解唱歌教學的目標

在中專音樂教學中,唱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形式。在進行唱歌課堂教學時,中專音樂教師應該注意要讓學生明確了解到唱歌教學的目標。其一,通過唱歌教學,使唱歌的興趣愛好得以實現,進而對唱歌產生更加濃烈的興趣,這是要實現的共同目標。其二,通過唱歌教學,實現用歌曲來交流情感,通過歌曲更能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是唱歌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其三,真正有情感的歌唱只有通過學習識譜、發音等音樂知識與技能才能實現,因而這不僅是實現其他兩個目標的基本手段,也是音樂唱歌學習中的重要目標。

二、中專音樂唱歌教學興趣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改變與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提高課堂活力

對于中專生而言,他們的模仿能力與記憶力都是超強的。如一首新歌就只是聽那么幾遍,他們就能深刻的記住,而且有著極強的演唱欲望。若音樂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教學生唱譜,學生可能會很快就失去對于演唱的興趣。因而音樂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充分的利用,使學生心中的演唱熱情充分地發揮出來。比如,在進行音樂唱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富有感情的、大聲的將歌詞朗誦出來,通過理解歌詞表達的思想內容來對歌曲的演唱情緒進行體會,并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語言對其進行表達。

例如,音樂教師在教授《七子之歌――澳門》時,可以首先讓學生朗讀歌詞。通過歌詞的朗讀,學生可以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就是傾訴,是失去母親的孩子對于母親的真切思念,并且希望能夠再次回到母親的身邊。然后,教師可以對澳門離開中國母親的歷史進行講解,讓學生對過去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感情的深入與思維的聯想,學生學唱歌曲的欲望與興趣也得到有效地激發。當學生真正學會歌曲后,就安排學生進行展示,如可以通過學生齊唱、小組唱、個別領唱、獨唱以及男、女演唱等方式引導學生表演歌曲。通過這種活躍的課堂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興趣。

(二)正確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學習唱歌的興趣

現代教育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要愛護、尊重學生,并注意微笑。但也不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鼓勵,甚至為了不打擊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唱歌音準有誤或是對音樂的理解產生偏差等問題出現時,也使用微笑鼓勵。其實,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唱歌和音樂興趣的培養有利,可也會使學生不能正確分辨對與錯,從而造成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降低。因而,在進行音樂唱歌教學時,中專音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學生做正確的時候就進行微笑鼓勵;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就及時并微笑著耐心的對其進行糾正。只有將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聽唱能力切實提高,學生對于唱歌教學的學習興趣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培養。

(三)采用歌曲欣賞進行輔助教學

通過歌曲欣賞,學生對于歌曲的節奏、音高以及旋律等都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對于歌曲的藝術形象有初步的領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唱歌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也早已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在播放歌曲讓學生欣賞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提供的視覺功能來進行形象的音樂情景的構建。比如,在欣賞《遼闊的草原》這首內蒙古民歌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熟知的流行音樂《天堂》的MV播放給學生欣賞。通過這個MV的欣賞,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與認識到草原,知道有羊群、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還有蔚藍的天空與游蕩的白云在草原上空。然后再讓學生欣賞歌曲《遼闊的草原》,這樣學生就更加容易體驗與感受到歌曲本身所表達出的意境,也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唱歌教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音樂教育中,中專音樂唱歌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不但可以對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進行進一步的提升,而且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審美情操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中專音樂唱歌教學又有極大的特殊性,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注意對其中的規律進行把握,采取科學且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進行培養,從而有效提高中專音樂唱歌教學的水平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梁曉.探討中專音樂唱歌教學的興趣培養[J].音樂大觀,2014(9):59-60.

[2]楊忠明.淺談初中音樂唱歌教學的興趣培養[J].音樂時空,2011(7):63.

[3]謝榮英.初中音樂學科唱歌教學的有效性論證[J].音樂時空,2013(3):74.

第6篇

【關鍵詞】唱歌;有滋味;加減法

近日,本人參加了市里組織的以“唱出歌曲的滋味”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活動中,我執教了五年級《天黑黑》一課,另有一位老師執教三年級的《桔梗謠》,還有一位老師執教六年級的《茉莉花》。這3節都是歌唱教學課,三位老師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三位老師不僅在課堂中展示了自己的教學風采,還為廣大的音樂同行們拋磚引玉,起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為此,筆者結合自己所做、所看,所想,談談自己對“唱出歌曲的滋味”的一點看法。

一、“歌曲的滋味”為哪般

三位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3首民歌來執教,可以相信“民歌”相對于其他類的歌曲來說在“滋味”上更勝一籌。讓我們來找一找這3首歌曲的“滋味”,請看下表:

二、做好“減法”,讓歌曲“滋味”凸顯更有效

1.教學內容上的“減”――刪煩去難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課,一堂課中老師圍繞著主題,又是音頻,又是視頻,內容很多,資料很齊全,然而一堂課35分鐘,要么是每個環節“走馬觀花”匆匆過場,要么是還有好多的精彩內容來不及學習,留下很多的遺憾。出現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是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表面上來看首先是學習內容安排太滿,學生的學習時間明顯不足,其次是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超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最終導致學習的目標沒有達成。新課標告訴我們:①“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是演唱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引導學生積極體驗歌曲意境,理解歌詞內涵,把握音樂特征,以自然的聲音、自信的心態、自如的表情和豐富的感情進行歌曲演唱乃是首要任務。”歌唱教學中只有將那些“食之無味”的“狗骨頭”棄之,才有品嘗出歌曲“滋味”的可能。

小學歌唱教學要不要講究演唱技能的訓練呢?②“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情感,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唱基本技能是必要的。如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法、聲音及咬字吐字方面的練習等都是演唱教學的具體內容。”然而,我們的音樂老師往往掌控不好技能教學的度,有“過而不及”之嫌疑,把一堂歌唱課上成是聲樂指導課。例:《茉莉花》這節課,課中學生雖有品茶、聞茶香這樣的情境創設,但老師想把歌曲演唱中歌詞的咬字吐字,氣息的控制,旋律變化的發展“一網打盡”,不僅在歌唱技能上增加了難度,還把完整的一首歌曲撕扯得支離破碎,這首世界名曲在這里已沒有任何“滋味”可言,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教學效率大打折扣。當然,我們并不是不要歌唱技能,而是要把握好歌唱教學中技能教學的度,把歌曲的處理與表達也放到學習歌曲的過程中來完成,只有這樣才更容易讓學生保持學習歌曲的興趣,從而嘗到歌曲的“滋味”。

2.教學形式上的“減”――去掉花哨見本真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有了“過程即目的”的說法,倡導音樂教育中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潛效應,于是很多的音樂老師便又在一些外在的形式上狠下功夫。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如今的課堂更多了腳踏實地的一面。2010年12月,本人送教下鄉,上了二年級《小拜年》一課。為了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過年過節的氣氛,我在課中設計了“舞彩帶”環節。教學過程中,通過敲鑼打鼓選出小小演奏家,舞動彩帶選出小小舞蹈家,演唱歌曲選出小小歌唱家,最后達到共同表演歌曲《小拜年》的目標。小小彩帶的舞動,為孩子們帶來了不少歡樂,也給整個“舞臺”增添了不少色彩,自然孩子們也感受到了新年的“滋味”。小小的彩帶,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教學設計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實踐可見,去掉教學形式“花里胡哨”的面具,還課堂的本真同樣也能嘗到歌曲的“滋味”。

三、做好“加法”,讓歌曲演唱的“滋味”更濃

教學方法上的“加”――出其不意更精彩。2011版課標再一次強調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應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全面實現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教師需要針對自己要執教的內容,做好課前教學方法的“加法”――預設工作,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2013年4月浙派名師活動的時候,江蘇的黃美華老師執教《編花籃》一課。

1.學唱歌曲,激趣導入 巧妙地融入河南方言

2.學唱歌曲

(1)學唱河南地方戲――河南梆子戲中的甩腔;

(2)模唱歌譜,體會歌曲旋律與方言的關系;

(3)用領唱、齊唱、輪唱等不同形式演唱歌曲,表現牡丹花的美麗、豐富、歷史悠久。

3.對比欣賞《茉莉花》和《編花籃》,感受不同的風格特點,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

(1)從旋律上對比。

(2)從歌詞上的對比。

4.拓展延伸――了解河南的音樂文化

教學《編花籃》,對比欣賞《茉莉花》和《編花籃》就是教師給本課做的一道加法,這個教學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出其不意,大膽采用對比的方法,很快就讓大家感受到了歌曲濃郁的地方特色,從而引導學生用歌聲表現河南姑娘的爽朗個性,唱出河南歌曲的韻味,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第7篇

一、挖掘教材中潛在的音樂文化,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形式

教師應深入細致地解讀教材,準確地掌握歌曲的主題思想、藝術形象、音樂結構、風格特點、感情、力度、速度的特點和變化、在唱法上的注意事項以及隱性的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等。牢牢抓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這條主線,精選音樂素材并進行有機整合,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富有趣味性、連貫性、藝術性和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

二、改進教法,關注學生反應,讓學生唱好歌曲

首先,教師要營造積極、愉悅的音樂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互動關系,使學生能在一個融洽、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地歌唱。根據教學需要采用圖片、故事、音樂、視頻等手段,創設形象逼真、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展示歌曲的創作背景、風土人情、地域風光及意境等,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歌唱的主動性。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實際和課堂氣氛反饋,隨時加以調控,努力創造出既嚴肅認真、邏輯清晰,又新奇有趣、積極熱烈的音樂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體驗歌曲、表現歌曲。

其次,教師要加強學生的音準練習,提高學生對準確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和對音高的控制能力,使學生唱會歌曲。在節奏、節拍、音準等方面做到準確是對唱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唱好一首歌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充分發揮音樂的整體性、彌漫性的特點,讓學生從開始的整體聆聽到局部甚至個別詞句的聆聽,充分感知、辨別音的高低長短,加深對音高的記憶。對于歌曲中音準和節奏的難點,教師要利用模唱、聽辨音準、用柯達伊手勢提示音的高低、聽琴視唱歌譜等方法進行重點練習,這一點在合唱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把他們的歌聲錄下來進行回放,讓學生通過對比評價進行音準節奏的自我調控。教師要能快速地捕捉到學生音準節奏方面錯誤的原因,并通過正確示范和對學生錯誤方法的模仿與分析,使學生較快地改善,讓教學更富有實效性。

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重視歌曲的藝術處理和拓展練習,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引導學生唱好歌曲。在唱會歌曲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音樂的表現手段———速度、力度、音量、音色、節奏與句法、連音與斷音等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和探索歌曲的藝術處理。

三、搭建特色平臺,建立完善的學校唱歌文化機制

要想使學生音樂素養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不斷得到鞏固提高,僅僅依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將封閉的課堂拓展至課外,將封閉的教學時間延伸至課外,精心搭建特色平臺,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展示音樂教師的唱歌教學能力及學生歌唱活動的風采,逐漸形成學校唱歌教學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音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音樂作業,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利用圖書館和多媒體查閱相關資料,用歌、舞、器樂演奏等不同的形式表演所學歌曲,開闊音樂視野,培養音樂才能;組織校合唱隊、年級合唱隊,推動學校合唱的發展;利用校園的廣播、櫥窗、網站,舉辦“每周一歌”“點歌臺”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經常播放健康向上的歌曲,形成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配合學校利用國慶、五一等重大節日開展“校園歌手大賽”“紅五月歌詠比賽”“元旦文藝匯演”等,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內涵。

教師要深刻領會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唱歌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實踐,同時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課堂煥發激情與活力,真正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為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初級中學)

第8篇

《會唱歌的木葉》是二年級下期的講讀課文,通過描寫大山充滿生機,鳥語歡歌,山中小阿姐熱情好客,用木葉歌和小鳥對話,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山里小阿姐純真可愛的形象,贊美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特別是體會課文最后一段話所表達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認生字,記生字,分析字的結構,口頭組詞造句。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誰和誰干什么,孩子們讀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闖山,小鳥們知道有客人闖山有何表現?從鳥兒們的歌聲和跳躍中看出了動物與人的和諧。阿姐和小鳥們的問好、祝福、交談分析得出人和動物的和諧。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葉歌把動、植物都深深吸引體現出阿姐的純真可愛。從“我”看見樹上掛著串串綠色的歌這句話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諧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綠葉都是充滿生命激情的綠色之歌,此時已分不清是木葉給了阿姐吹木葉歌的天賦,還是阿姐帶給木葉動聽的歌聲。孩子們學習了課文,都覺得驚嘆,動物居然能和我們交流,好神奇呀!孩子們沉浸在語言描繪中,請孩子們馬上把自己的理解畫下來,很多孩子畫出滿樹的音符,樹下我和阿姐還有動物們一起歡樂地做游戲,

在這節課中,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但對生字的識記上下的功夫還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識字方面還要加強力度,多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和動植物間的和諧程度在不斷下降,孩子們在學習了課文以后,能關愛動植物,可動物們在飽受了人類的傷害之后,還能放下心來和人類和諧共處嗎?讓我們停止所有的傷害行為,為動物,也為我們人類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和諧社會吧!

第9篇

關鍵詞:小學音樂 唱歌課 欣賞教學

音樂是基于人類聽覺的一種藝術形式,聽的過程也就是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因此,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中進行欣賞教學不僅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唱歌課的課程標準要求,更是全面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小學音樂唱歌課中的重點學習曲目《春水》為例,分析了欣賞教學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中的應用實踐。

一、小學音樂唱歌課中音樂欣賞的重要性

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跟隨音樂的節拍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并將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境中,因此,音樂欣賞對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作品的類型有很多,有歌頌勞動人民的,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也有抒發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音樂作品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中進行音樂欣賞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其對世界的認知程度,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自身塑造高尚的人格,同時也能提高其對藝術文化的熱愛程度,成為一個有追求的完整的人。

二、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中實施欣賞教學的方式

1.創設音樂欣賞的教學環境。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中進行欣賞教學,需要創設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會體會不同音樂作品的魅力和特點。例如在進行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課堂欣賞中,首先應當使學生了解這是一首描寫楚漢戰爭中垓下之戰的音樂作品,在播放音樂的同時播放相關的視頻,使學生在腦中形成對殘酷戰爭的初步印象。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這首音樂作品的畫面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和壯烈悲愴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音樂欣賞。有些音樂教師在播放音樂之前會先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或者利用其它手段去修飾音樂作品。這種“引入式”的教學,不僅會使學生先入為主,由于成年人與小學生的思考方式不同,也會使學生錯誤地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因此,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應當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在欣賞完畢之后,仔細聆聽學生的音樂感悟,并對明顯歪曲音樂作品理念的理解進行指正。

3.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小學音樂唱歌課的總目標是以培養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的,通過各種形象生動的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和唱歌的濃厚興趣,培養其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周圍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音樂唱歌課中的欣賞教學也要圍繞這個核心目標展開,通過對音樂欣賞環節的引導式學習,進行“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四位一體的引導式教學,培養其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真正受到音樂世界的藝術熏陶。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特點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養成本年齡段應有的正確價值觀。

三、以《春水》為例進行欣賞教學實踐分析

下面以小學音樂教材中班得瑞的作品《春水》為例,分析在唱歌課中如何進行欣賞教學。整個欣賞教學應當分三個階段分步進行:第一個階段播放音樂作品,并引導學生體會這首音樂作品中所描繪的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大地剛剛蘇醒,樹枝上、屋檐上的冰柱融化了,形成一顆顆小小的水珠滴落到地面上。第二個階段是由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并由學生模擬“水滴”的聲音,通過詩詞和水滴的模擬在學生面前描繪出一幅更加直觀的初春景象。第三個階段需要教師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例如學生腦中所浮現的畫面、你認為的初春應當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等等。通過三個階段的銜接教學,在音樂欣賞中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身臨其境的聆聽環境,鋪墊情感,培養音樂藝術情操。

四、結語

馬克思曾經說,不懂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可見欣賞在音樂中的重要性。音樂教學中的學、唱、聽、欣賞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唱歌課的教學時,應當將這四個元素融為一體,將欣賞與感悟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性內容,創設音樂欣賞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音樂欣賞。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緊緊圍繞“聽”來展開各項音樂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周麗君 新課改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264。

第10篇

1 先合再分――整體感悟再“分割”式教學之法

即先完整聆聽歌曲,感受整體旋律,學唱,再解決歌曲中需要特別加工、處理的地方,比如裝飾音、力度速度的變化、情緒的處理等。此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歌曲,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

一位北京的教師執教“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課,給學生提供了四次自主學唱歌曲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聽覺習慣”為指導思想,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簡潔明了的導入環節后,教師自彈自唱歌曲,學生邊看歌曲邊聽,然后回答問題:“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在討論中對歌曲的名字、拍號、情緒、詞曲作者、前奏、間奏有了基本了解,也就是初步認識了這首歌曲。接著,學生連續聽三遍范唱錄音,在此過程中自學歌曲,做到初步“會唱”。這就是“先合”。正如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會長吳斌老師所說,唱會歌不一定要經過教,但唱好歌需要經過老師的教。

在后面“分”的環節中,教師通過當場錄音,讓學生對自己的演唱進行評價,分析歌曲的曲式結構等手段,幫助學生解決難點樂句的音高、節奏問題,再加入力度、表情等要求。經過多次“分”之后,學生的演唱水平大有提高,最后反饋出來的效果相當不錯。此法較好地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實踐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聽到了自己越來越動聽的歌聲。

2 先分再合――化整為零再“拼裝”式教學之法

此方法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適合篇幅比較長,或者難度較大的曲目。有位同事執教《三年級的小男生》,歌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潑的旋律展示出三年級小男生天真的形象;第二部分采用“數板”的形式,生動描繪了小男孩的“頑皮”;第三部分旋律舒展,曲調上揚,表達了小男生渴望被理解、盼望成長的美好心愿。

第一步:拋磚引玉。以歌曲《小小少年》引出“少年的煩惱”話題,在聽了學生的敘述之后,教師表示也有煩惱,因為遇到了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生。緊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歌曲中的數板部分。教師一邊演奏雙響筒,一邊:作業 本上│開大 炮│隊列 集合│站不 齊│……請學生仔細聽小男生調皮在哪兒?學生自然非常感興趣,聽得很認真。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與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就學習了歌曲的第二部分。

第二步:切入主題。教師問:你們想不想知道究竟誰這么調皮呢?又是一個能吊足學生胃口的設問。此時播放歌曲第一部分的范唱錄音:“老師呀老師呀請你別生氣,我是三年級小男生……”很自然地揭示了歌名《三年級的小男生》。這部分的旋律中出現了切分節奏,但之前的學說數板環節已經教學生解決過切分節奏的演唱方法,所以此處再次接觸不會有太大困難。這正是“環節設計要科學有效”的體現。

第三步:滲透德育。教師繼續講述:“老師對這位小男生的調皮表現很是頭疼,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播放歌曲第三部分:“老師請你別生氣,相信我會長大的……”悠揚的旋律似乎唱出了所有學生的心聲。整個教學環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切合得恰到好處,歌曲的難點和思想教育滲透都解決得不錯。

稍感遺憾的是由于教師把歌曲的段落順序作了調整,導致在完整演唱歌曲時出現了段落之間銜接不暢的問題。筆者的思考是,分段教歌過程中也應有一定的“合”,要讓學生聽段落之間是怎樣銜接的,注重完整性的感受,有了完整的感受才會有完整的表現。

3 分合并進――融會貫通“整體推進”式教學之法

這里所說的“分”與“合”,不僅僅是指單純的歌曲“分割”與“拼裝”,而是在教唱歌曲時,如何把握“唱會”與“唱好”的進程問題。過去,筆者一直認為應該先把歌曲唱會,然后再加入一些處理手段(比如力度的變化、速度的處理、裝飾音的修飾、演唱歌聲的控制等),幫助學生把歌曲唱好。在看了這么多的優秀課之后,再結合專家的指導、自身的揣摩實踐,如今,無論是先解決歌曲中的難點樂句或樂段,還是在整體學唱歌曲時,筆者都會時刻注意學生的歌聲質量與演唱要求。

比如教《開心里個來》時,筆者始終提醒學生用整齊、輕巧、高位置的聲音去表現其中的“數板”部分;教《夏夜》時,由于歌曲本身塑造的意境很美,特別是詩歌般的詞配上搖曳輕巧的三拍子節拍,使得整首歌曲特別好聽,給人美的享受。所以,無論是朗讀歌詞,還是演唱詞、譜,筆者都會加入對聲音的要求。這樣做的好處是無論哪個階段的學習,學生的歌聲始終是美美的。

教歌曲究竟是先唱會譜再唱詞呢,還是先唱詞再學譜?不禁讓人聯想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說法。筆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歌曲可采用不同的步驟,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有的歌曲節奏簡潔,旋律單純,歌詞與歌譜的配合基本上是一音對一字,那么就可以先唱譜再填詞。如歌曲《長吧,小孩》, 整首歌曲的主干音是“1、2、3、4、5”。筆者在教這首歌曲時,先幫助學生唱準主干音,然后出示歌譜,進行師生合作演唱,學生聽著老師唱出的主干音后就能準確視唱歌譜了。完整視唱歌譜后再請學生唱唱二聲部合唱。此環節將歌譜分成了兩個聲部,并嘗試了簡單的合唱,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學生在聽音、視唱、接口唱、二部合唱等方面都得到了訓練。之后的唱詞環節也進行得相當順利。

至于那些旋律相對復雜的歌曲,則可以先唱熟歌詞,再唱唱歌譜,這樣操作的好處是可以幫助學生唱準歌譜的音高和節奏。這“分合并進”之法要求教師能靈活運用,不要機械運用。

4 音畫結合――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感官認知,提高聲音表現力

第11篇

關鍵詞:幼兒園 唱歌教學 五步整體教唱法 主動性 創造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我在教幼兒學唱歌時,采用“五步整體教唱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一步,欣賞:欣賞歌曲,使幼兒主動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習興趣。

我在教幼兒演唱唱歌之前,充分利用欣賞這一手段,使幼兒發揮想象力,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提高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感知覺。幼兒學習歌曲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覺。幼兒對歌曲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對歌曲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他們聽覺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歌曲的整體感受。在欣賞新歌時,要求幼兒的眼、耳、腦協調作用,既可以培養幼兒的敏銳感覺,又能夠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音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高低與時值的長短、音樂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等等,對于培養幼兒的直覺、分析、想象、創造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步,教歌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幼兒學習歌詞的主動性。

我在教幼兒學習歌詞的時候,采用多種方法,靈活多樣,既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又讓幼兒真正理解歌詞所表達的意境。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出示圖片、動作表演等方法教幼兒學習歌詞。

恰當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使幼兒通過想象、聯想來理解歌曲,可使教學活動情趣盎然,生動活潑。如教歌曲《好娃娃》時,我創設了情境化教育環境,選擇五名幼兒分別飾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娃娃,這種教育環境優雅而舒適,充滿了童趣。音樂響起,“爺爺”走了上來,步履蹣跚,嘴巴一張一合(沒牙),“小娃娃”急忙給“爺爺”端了一杯茶,大家齊拍手:“我為爺爺端杯茶,爺爺笑哈哈!”(“爺爺”向“小娃娃”豎起大拇指)。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內容,又十分貼近幼兒的生活。接著頭發花白的“奶奶” 拄著拐杖走來,“小娃娃”急忙搬來小凳子,大家齊拍手說:“我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娃娃”的頭)。當“爸爸媽媽”親切地夸獎“尊敬老人有禮貌,是個好娃娃”時,歌曲《好娃娃》就充滿了感彩。“尊老愛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現,幼兒真正領會了“尊敬老人有禮貌”的情感,產生同感。音樂活動中讓幼兒身臨其境,可以增強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自然地將自己角色化,與角色貼近產生情感共鳴,輕松學會冰理解歌詞。

第三步,熟悉旋律:提前熟悉旋律,使幼兒輕松學會歌曲。

應該說,旋律是孩子比較容易掌握的。為了使孩子能在一節課中基本掌握歌曲,我一般不在這個環節耽誤過多的時間,而是把熟悉旋律放在課前。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我們經常要組織些小律動,我就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彈奏即將學唱的新歌的旋律,讓孩子跟著音樂做些拍手、手腕花之類的律動。我們一般做的律動都是有固定的伴奏音樂的,而我卻采用新的音樂來帶領孩子做,孩子們會感到很新鮮,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學唱新歌前通過多次律動游戲,孩子們無意識地就熟悉了旋律。等到上課時,孩子們把歌詞學會了,我就邊做動作表演(或是指圖片)邊清唱歌曲,孩子一聽,“哦,原來是這首歌啊!”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就會主動地唱起來,學習效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了。因為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孩子主動參與、主動建構,一節課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當然,清唱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音高一定要準、節奏一定要穩才行。

如果歌曲中有附點、切分等不易掌握的節奏型,要重點提出來范唱,最好運用打擊樂器或模仿動物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幼兒輕松掌握。如在給中班孩子上音樂活動《走路》時,可用兒歌朗讀或打擊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鴨走路的聲音,讓幼兒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節奏。幼兒活潑好動,沒有較好地自控能力,所以運用動靜交替,情境交融等各種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幼兒在各種趣味實踐中尋找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

第四步,有感情演唱:運用各種感官,帶動幼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演唱中,除了要求幼兒唱準確外,特別要求要有感情地演唱。其實,在第一步欣賞歌曲的時候,孩子們基本上就已經掌握了本首歌曲的感彩。這時候,我一般是通過自己的體態語言來感染和帶動幼兒有感情地來演唱歌曲。體態語是通過教師的動作表情傳遞給小朋友,能起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應,一般來講,主要是眼睛和臉部的各種神態和表情,它以無聲的語言向幼兒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炯炯有神且堅定的目光和洋溢歡欣的笑臉,能使幼兒情緒激昂,精力倍增,如唱《小格桑》時,教師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態飛揚的姿態,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兒,使他們充分感受光榮和自豪;教師用親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來演唱《搖籃曲》等較為柔和和抒彩較濃的歌曲,便能把幼兒的情感帶入如詩如畫般溫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雞》《郊游》等輕松活潑的歌曲時,教師用充滿稚氣天真的笑臉和眼神,就更能激發小朋友的內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師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進行唱歌和隨著音樂節奏去進行律動表演,這樣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五步,創編:創編歌曲,給幼兒自主發揮的空間。

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在學會一首新歌后,我都會引導幼兒進行創編活動,或續編歌詞,或創編動作,或創設情境,既能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又能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幼兒有很強的表現欲,在教學中,只要充分調動他們的表現欲望,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動力和自信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發展。如在學習歌曲《小老鼠上燈臺》時,孩子們會眼前一亮,“這是媽媽教過我的兒歌啊!”他們立刻有了親切感。于是,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小貓、小老鼠的頭飾,讓他們唱著歌自由地去表現貓捉老鼠的情境,孩子們的主動性展示地淋漓盡致。

第12篇

Abstract Throug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inging discovery, let the pupils can easily naturally, extremely rich singing, vocal exercises must adhere to.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adult, giving vocal exercises with fun, singing and teaching vocal exercises primary design must achieve scientific and emotional.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emo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ing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emotional point of view, interesting vocal exercises carried ou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m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inging teaching; fun vocal exercises; stimulate interest by emotion; express emotion by voice

《小學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對任何一首歌曲,老師都應該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歌詞內容、音樂特征、歌詞意境等,而后再用恰當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現歌曲的情感。” “有情感地歌唱應該是演唱教學中的主要目標。”①多年來,新課程改革倡導以“情”為主的音樂教學理念始終指導著教師在小學音樂唱歌課的教學。的確,“情”能賦予歌曲無窮的生命力;“情”能喚起聽眾激情的共鳴;“情”也能讓演唱者在忘我的演唱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美好心靈感知。但恰恰也是這個“情”字,讓某些教師在小學音樂唱歌課教學中對情感目標極其重視之余淡化乃至忽略了演唱技能的培養,人為地將情感與知識技能兩大目標剝離,使情感目標脫離了知識技能的支撐,成為一種高高在上、形式化的存在。這樣的課堂,也往往因學生演唱技能方面的欠缺掣肘了歌曲情感的表現力,從而造成了學生的演唱只有“聲”,不達“情”、只具“形”不具“心”的尷尬情形。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唱歌課上如何將情感目標與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就成為了我們音樂教師迫切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唱歌一定要“以聲傳情”。這里的“聲”指的是科學的歌唱技巧,即正確的方法呼吸、發聲、咬字和行腔。只有做到用“聲”來為“情”服務,“情”才能得到盡情流暢的宣泄與表達,最終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②所以,小學音樂唱歌課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發聲狀態就成了教師進行唱歌教學的核心任務,而設計與實施有趣、有序、有效的發聲練習則是達成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為避免過度專業化和成人化,賦予發聲練習以趣味性,小學唱歌教學發聲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做到科學化和情感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唯有將技巧訓練與情感高度統一,設計出既保證發聲教學應有的功能性又貼近學生的情感體驗的趣味發聲練習,并在教師科學引導下實施,才能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演唱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歌唱能力,從而做到“以情激趣,以聲傳情”。

1 以學習者為本

教育教學法告訴我們:學生的認知軌跡循序漸進且富有規律。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在原有的演唱基礎上構建符合認知特點且富有層次的發聲練習,做到步步為營、層層遞進,最終達到為歌曲演唱服務的目的。比如,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發聲練習就根據這一理念做了如下設計:

(1)用新疆問好方式師生互相問候,練習頭聲的發聲方法。

(2)用好聽的聲音呼喚阿凡提。

操作提示:用好聽的聲音引導學生學習頓音的演唱方法,體會彈性的氣息,同時進一步鞏固頭聲的發聲方法。

(3)復習音階與同音反復的演唱練習。

師:怎么還不見他們來啊?原來阿凡提不知道我們在這里已經等得很焦急了,我們把焦急的心情表現出來。

操作提示:演唱中始終保持彈性的氣息,為了表現焦急的心情,演唱的速度需逐漸加快。

(4)跟著老師模唱歌曲中的旋律片段。

師(貼胡子與戴帽子)扮成阿凡提的樣子:阿凡提來啦!同學們想不想跟我學唱歌啊,伸出你們熱情的雙手,跟我一起來吧。

操作提示:演唱要求清晰與彈性,突出節拍感才能更好地體現旋律的動感。

這一發聲練習,教師首先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彈性十足的氣息支撐與高位置發聲來演唱十六分音符節奏,由此來表現歌曲中小阿凡提俏皮、自豪的神情。上述一系列的發聲練習曲就是教師依據學生認知的階梯模式與歌曲音樂特點精心設計的,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與教學理念,實實在在的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樹立起科學的發聲方法,讓學生們在形象化的情感體驗中游刃有余且充滿情感地進行演唱。

2 創設音樂情境

古人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打開音樂圣殿的金鑰匙,在發聲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乃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觀摩,發現發聲練習要達到“練之有趣”,“情境融入”是最值得推薦的辦法。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動物特別感興趣,尤其對小貓,小狗之類的小動物關懷備至,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教授一年級歌曲《在農場里》時,將動物人格化,設計了富有情趣的發聲練習曲:

1.以農場圖片導入。

師:小豬餓了找吃的,會怎么叫?

生:沒精神,叫聲弱,一頓一頓的像在尋找。

2.模仿小豬叫聲。

(1)“斷”的演唱練習。

師:誰能學一學?

生輕聲練習:

操作提示:輕聲之余要引導學生感受頓音氣息的控制與吐字技巧。

(2)師生接龍演唱:

(3)“連”的演唱練習:

師:找了許久,小豬終于找到好吃的了,它滿足地唱起了歌。

生跟老師模唱:

(4)師生接龍演唱:

操作提示:教師指導學生尋找發聲的高位置,可以讓學生去體會小豬高興時眉飛眼笑的感覺。

上述發聲練習,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特定年齡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用圖片和語言生動地引出歌曲活潑有趣的情境,情境中學生興趣高漲地模仿演唱,同時還順勢初步掌握了歌曲要求的演唱技巧,為將來的歌曲演唱打下了基礎。

3 挖掘音樂形象

發聲練習的設計必須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緊扣教學目標,圍繞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與歌唱水平,結合科學的發聲方法來進行綜合設計。而有情趣的發聲練習需深入分析教材,研究其中的情感亮點,挖掘音樂風格和音樂形象,由此制定出切實可行、富于情趣的發聲練習之教學策略,使發聲練習充滿情境化、趣味化。

比如,歌曲《勇敢的鄂倫春》是一首情緒歡快活潑的歌曲,2/4拍明朗的強弱感貫穿始終,跳躍的節奏與引子、尾聲處兩段漸強與漸弱的馬蹄聲讓鄂倫春獵人驍勇、樂觀的音樂形象一覽無遺。特別是那一連串由力度漸變下持續的八分音符組成的馬蹄聲,彈性且獨具暈染的音效將鄂倫春馬隊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之上。由于輕巧富于彈性的歌聲才能恰如其分表現歌曲的情境與情感,且漸強與漸弱的力度記號是本課新授知識點與難點所在,因此針對以上預設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難點,筆者設計了以下的發聲練習:

(1)在圖片導入下,師敲擊雙響筒帶領學生拍手模擬馬蹄聲:以此再現鄂倫春馬隊的音樂形象。

操作提示:教師要引導學生拍出2/4拍的節拍感與馬蹄聲的輕巧彈跳感。

(2)師問:“如何表現鄂倫春馬隊向我們跑來(遠去)的音響?”

學生探究并用拍手等聲勢模擬出漸強和漸弱的馬蹄聲。

(3)師揭示漸強與漸弱力度記號。

(4)教師用鋼琴單音演奏出馬蹄聲的同時學生們用“ti ta”做發聲練習。

操作提示:為了讓學生達到和拍手一樣的音效,老師需給予恰當的演唱方法指導,包括氣息的彈跳與聲音的高位置等,杜絕用嗓子喊叫的現象。

這一發聲練習以模仿馬蹄聲為動機,在一系列的演奏、演唱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們順利愉快地達到了預設的歌唱目標,同時還自然流暢地完成了新的音樂知識(漸強、漸弱力度記號)的學習活動。這一發聲練習不僅將情感與知識技能目標較好地糅合在一起,而且還為歌曲的學習起到了推動作用。

又如,歌曲《如今家鄉山連山》是一首以齊唱為主的歌曲,在其后半段出現了唯一一句四小節的二聲部旋律。雖然這段旋律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并不復雜,但這突如其來的二聲部無形中給演唱增加了難度,特別是當學生從齊唱轉入合唱時很容易出現音準偏差等問題。考慮到這一難點,筆者采取了教師與學生接唱的形式來做發聲練習,幫助學生盡快找準演唱形式變換中的“點”,做好歌曲演唱中的銜接,具體操作如下:

(1)幻燈導入:隨著音樂觀賞廣州的風光,用1、2個詞匯表達此刻的感想與心情。

(2)教師范唱歌曲二聲部中的高聲部:“聽聽我是怎么表達此刻的心情的?”

(3)模仿笑聲,揭示頓音記號:引導學生體會笑聲的發聲方法――頓音的演唱。

操作提示:可以讓學生用手放在腹部體會發出笑聲時橫膈膜的彈跳。

(4)分別學唱高、低聲部的旋律并合作演唱二聲部。

(5)教師加入合唱前一句的齊唱旋律,與學生接唱并移調進行發聲練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桃江县| 昔阳县| 车致| 镇江市| 栾城县| 长乐市| 遂川县| 金秀| 辽源市| 广饶县| 当阳市| 姜堰市| 平乡县| 牡丹江市| 珲春市| 遂溪县| 宣威市| 安化县| 通化市| 永寿县| 大理市| 富平县| 聊城市| 渑池县| 汉源县| 壤塘县| 德保县| 即墨市| 温州市| 新河县| 遂溪县| 大同市| 延庆县| 南郑县| 高安市| 昌江| 绥化市| 绥德县| 浙江省|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