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防震設計論文

防震設計論文

時間:2022-09-29 10:12: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防震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防震設計論文

第1篇

橋梁的總體布置

1立交匝道橋的特點

互通立交的匝道橋,受地形、地物和占地面積等影響,其總體布局跟其它橋梁相比,有以下特點:

(1)由于互通立交區匝道的最小平曲線半徑可達30m,如果橋梁剛好位于小半徑平曲線上,則該橋就可能做成曲線梁橋,且往往超高值較大,故橋梁的橫坡較大。

(2)由于要在短距離內實現高差,匝道橋往往縱坡較大。

(3)橋面較窄。

(4)匝道橋有時候需要跨越主線或其他匝道,以及非機動車道,因此匝道橋的單跨跨徑受到限制,不能減小。

由于匝道橋具有斜、彎、坡、異形等特點,屬于不規則橋梁,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相對比較特殊,其抗震設計將更復雜,不僅要滿足常規橋梁所規定的構造,而且在某些方面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震害表明,曲線梁橋具有較高的地震易損性,薄弱環節較多,因此其抗震概念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2上部結構

由于匝道橋很多是彎、窄橋,其在荷載作用下,包括靜力荷載和動力作用,上部結構的扭矩較大,上部結構受力處于彎扭耦合狀態,故需要采用抗扭剛度較大的截面,且橋梁上部結構的整體性要好。因此,對于匝道橋,特別是在小半徑曲線上的匝道橋,宜采用箱形截面(跨度相對較大時)或者實心截面(跨度相對較小時)。也正是因為如此,為增加剛度和穩定性,上部結構宜采用結構連續。所以,對于匝道橋,上部結構采用連續箱梁或者連續實心板,將有效地提高其抗震性能。

3下部結構

3.1橋墩的形式

匝道橋一般相對較窄,橋墩一般采用雙柱墩或者獨柱墩,橋墩的剛度相對較小。在地震作用下,墩身的彎矩和剪力一般不大,但是位移相對較大,如有較好的限位措施,對于抗震來說,未必是不利的。而對于小半徑匝道橋來說,地震作用下,可能會導致橋墩產生較大的扭矩,故橋墩的墩身宜采用抗扭剛度相對較大且整體性較好的結構,如獨柱實心墩或者空心墩。如采用雙柱式墩,應對其進行全橋空間地震響應分析,對關鍵部位進行加強。

3.2橋墩的剛度

對于連續梁橋,同一聯內各橋墩的高度不同而導致其抗推剛度相差較大,則水平地震力在各墩間的分配不均衡,剛度大的墩將承受較大的水平地震力,嚴重時可能導致剛度較大的橋墩發生破壞,從而導致全橋的損毀。如果剛度扭轉中心和質量中心偏離,上部結構還將伴隨產生水平轉動,又可能導致落梁或者上部結構的碰撞。而匝道橋恰好容易符合這兩個條件:縱坡較大,橋墩高差將會比較大;在小半徑曲線上,地震作用下可能會出現上部結構的水平轉動。

雖然匝道橋的橋墩高度相差較大,可以通過改變橋墩截面的形式或大小來對其抗推剛度進行調節。對于相對較高的橋墩,可以采用剛度較大的截面形式,或者增加其截面尺寸。如此一來,可以使得地震作用下各橋墩的水平地震相應達到均衡。

如橋梁位于小半徑曲線上,地震來臨時,橋墩承受的水平力方向是不確定的,且有扭矩的存在。因此,橋墩截面的剛度在各個方向大致相同將會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如采用獨柱墩或者空心薄壁墩。

3.3橋墩的配筋方式

近年來,橋梁結構的穩健性(robustness)越來越受到重視。穩健性的意思,即當參數攝動時,仍能保持整體穩固性的能力,故亦稱為“參數攝動不敏感性”。對于工程結構,則指意外作用下的結構的整體牢固性,或者說結構破壞的后果與原因的不對應(不相稱)時的牢固性。橋梁的抗震設計,除遵守通常規范的承載力準則外,還需力求避免意外的次生損毀、再次垮塌,縮小損毀范圍以及損壞的可修復、快修復性。匝道橋一般相對較窄,其橋墩要么是獨柱墩,要么是雙柱墩,沒有“冗余約束”,從結構本身來看,其穩健性相對較差。故需通過配筋來提高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穩健性。

提高橋墩的延性,是提高其穩健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配置數量足夠的、錨固合理的橫向鋼筋,對于墩柱來說,可以起到3個方面的作用:約束塑性鉸區域內的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延性;提高抗剪能力;防止縱向鋼筋壓曲。因此,箍筋或螺旋筋的間距小一些。各國抗震設計規范對塑性鉸區橫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都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對于尺寸較大的墩柱,除須配置間距足夠小的箍筋或螺旋筋外,還應配置橫向加勁鋼筋甚至是雙層箍筋,以滿足其對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如圖1所示),以提高橋墩的延性,從而提高其地震作用下的穩健性。

其他構造

1支座

為保證橋梁剛度均衡,設計時應優先考慮采用等跨徑、等墩高、等橋面寬度的結構形式。如不能滿足,也可通過調整墩的截面形式和尺寸,或者調整支座等方法來改善橋墩的剛度均衡情況。其中,調整支座可能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效果也很顯著。當采用橡膠支座后,由墩和支座構成的串聯體系的組合抗推剛度為:式中:kt是墩和支座的組合抗推剛度,kz和kp分別為橡膠支座的剪切剛度和橋墩的水平剛度。如地震作用下,橋墩仍處于彈性狀態,其水平地震力就是按墩的組合抗推剛度的比例分配的,從上式可以看出,調整支座的剛度可以有效地改善橋的剛度均衡狀況。

另外,如果地震設防烈度較高(超過8度),須考慮將支座設計成抗震支座,以達到減、隔震的目的。

2墩梁連接方式

一般情況下,橋墩跟上部結構之間,采用支座連接。但是,有些情況下,可以將抗推剛度較小的橋墩和上部結構固結來考慮,剛度較大的橋墩與上部結構之間通過支座連接。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加橋梁的整體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橋墩之間的抗推剛度均衡。

3限位裝置

對于橋墩剛度較小的情況,由于地震作用下的墩頂水平位移較大,限位裝置是不可或缺的。橫橋向的限位措施主要有剪力鍵和防震錨栓,縱向限位措施包括剪力鍵、防震錨栓、鏈索式和拉桿式限位器等(如圖2所示)。限位裝置應允許梁體在小范圍內自由移動,該自由移動范圍的大小一般以不影響支座的正常變形為宜。為減小碰撞力和碰撞損傷,限位器常在梁間和主梁與剪力鍵間設置橡膠等緩沖材料。

工程實例

1工程概況

云南某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區橋梁,位于平曲線半徑42m的匝道上,超高0.08,最大縱坡5%,橋寬7.75m,設計采用3~20m現澆箱梁,下部結構采用樁徑1.4m獨柱墩,①號橋墩墩高8m,②號墩高13m。其立面圖如圖2所示。

原設計未進行概念設計。橋墩高度不同,而截面相同;未設限位裝置?,F將原設計做局部修改,增加防震銷,橋墩截面隨高度增加,使其抗推剛度接近一致。對該橋的原設計方案和按照本文前述內容進行修正后的方案進行地震響應分析,比較其地震響應的區別。

2有限元模型

取全橋為分析模型,主要分析縱橋向的地震響應。墩底為完全固結。根據橋址的場地土條特性,選用El-Centro波作為非線性時程分析地震輸入,因該橋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故將El-Centro波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調至0.2g。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3.3地震響應分析本文對優化前后的橋梁地震響應進行分析和比較。

設置限位裝置之后的墩頂位移與原設計墩頂位移對比分析:①號墩僅有微小的變化,②號墩位移相比原來小了14.27%,抗震性能提高明顯。可見,限位裝置效果的體現對較高的柔性墩有明顯的影響。

(2)統一橋墩抗推剛度后的影響(見表2)②號墩直徑加大,使其剛度與①號墩一致,計算結果分析對比:橋墩底的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②號墩改善最顯著,墩底內力與墩頂位移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①號墩也有相對②號墩較小的變化??梢?,讓各墩的剛度盡量相等,對整座橋橋墩的內力和位移都有影響,優化之后的①、②號墩剛度趨向于一致,使全橋的內力分配更均勻,從而提高的橋梁的抗震性能。

第2篇

【關鍵詞】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抗震策略

Abstract: paper first part of the frame supported shear wall structure made ​​a brief overview, and then analyzes some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supported frame design points. In the right part of the frame supported shear wall design, it should reduce the conversion, make overall planning. Meanwhile, in the design of the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a large space, as far as possible in the design calculations to b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section. Finally, the paper recommends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should b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nd gives the right part of the frame supported shear wall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section frame supported shear wall; structural design; seismic Policy

中圖分類號:TU398+.2 文章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率越來越高,城市有限的空間及土地資源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為了爭取更大的建筑空間,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同時,為了更為有效地利用地面的空間,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現代建筑的結構設計中?;诖苏撐膶Σ糠挚蛑Ъ袅Y構設計與抗震策略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1、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概述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是現代高層建筑中常用的一種結構,具有底部大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從這個界定可以看出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通常在高層或多層剪力墻結構的底部,這種結構的設計一般是根據實際需要,為增加底部空間的使用功能而設置的[1]。所以上層建筑的部分剪力墻不能沿用到底層,不然的話會影響底層空間的使用效率,甚至有些底層的建筑空間在設計之處就已經規劃好用途。所以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就要設計一個結構轉換層,通過結構轉換層來減少建筑底層的壓力[2]。而轉換層下面的一層,即建筑的底層則稱為框支層,框支層中的貫穿上下層的墻則是剪力墻。同時,界定建筑的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時候,不僅要看其抗側剛度,還要整個結構的特點,看是不是形成了薄弱層,抗側剛度是不是發生了突變等情況。不能僅僅依據建筑的豎向構件有沒有貫通落地。

2、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要點分析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界定是有一定的規范的,并不是所有的貫穿轉換層與底層的墻面都屬于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還要觀察整個建筑本身的特點。所以在進行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設計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在對部分框支剪力墻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減少轉換,盡可能采用上下主體豎向布置的方式,以保證主體間的連續貫通。特別是在設計框架—核心筒結構時,要盡量保證核心筒可以上下貫通,這樣可以保證設計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2)在設計時要注重統籌規劃,不要將各部分獨立開來,各構件間的關系及布置要主次分明,傳力直接,這樣便于施工,同時減少識圖錯誤的概率。而在轉換層上下主體的豎向結構設計時,要盡量減小水平方向傳力的影響,避免多級復雜的轉換,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證水平轉換結構的傳力比較直接。

(3)在設計的時候要加強轉換層下部主體結構的剛度,弱化轉換層上部主體結構的剛度,這樣就可以有效地保證下部的大空間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轉換層上下主體結構之間的剛度及變形度也會比較接近。

(4)在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的計算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全面而且要確保準確,如果計算及計算結果出了問題,將會嚴重影響整棟建筑的質量。而且要特別注意將轉換結構作為整體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并采用正確的計算模型進行計算。

3、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

我國地域廣闊,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所以地震活動比較頻繁,而且強度比較大,同時地震常發地區分布廣,可以說我國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3],所以建筑防震性能的設計非常重要。

3.1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概述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主要是為應對地震發生而進行的一種設計,這種設計是在地震發生的假設前提下進行的。我國高層建筑的城市幾乎都在抗震設防范圍之內,因此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是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一般來說地面運動主要有三種運用描述方式,即強度、頻譜和持時。而地震的強度是由振幅來表示,振幅對建筑的破環程度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說時間、速度、加速度,還有建筑本身的特性。所以在進行抗震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3.2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要求分析

我國為了更好地預防地震災害,對建筑的抗震設計做了一系列的規定。上世紀80年代的抗震設防目標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4],但隨著我國經濟及技術的發展,我國在2010年對建筑的抗震設防目標進行了修改,并給定了具體的抗震設計方法,表3-1是常規的設計方法與抗震設計方法的對比表(表3-1)。通過兩種抗震設計的防震目標、實施方法及實踐運用方面的對比可以發現,我國明顯加大了地震災害的預防力度?;谛阅艿目拐鹪O計雖然運用還不夠廣泛,但是對新技術、新材料的適應性比較好,而且也滿足社會發展的趨勢,未來的運用潛力比較大。同時,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可以增加結構概念設計的內容,比如剛度盡量對稱,框支轉換梁上墻體盡量居中布置,從初設階段將一些對結構不利的東西規避掉。綜上所述,對于現代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應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案。

表 3-1 常規設計方法與性能設計方法的對比分析表

3.2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策略分析

通過上面的分析,論文對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應該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案。因為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基本上都是高層建筑,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框架—剪力墻結構,這種結構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導致抗震災害形成的原因大都是由于建筑物的造型與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協調導致的。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這兩部分的設計。

(1)建筑體型的抗震設計策略分析

對于建筑體型的設計主要關系到的是建筑的布局及體量等方面的設計,這也是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很多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由于太過于關注建筑的造型及建筑本身的使用價值,很容易忽視建筑體型與建筑抗震性能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應該科學地設計建筑的空間體量,包括建筑的高度、比例,建筑的對稱性,還要關注建筑的轉角的設計,同時建筑周邊的抗力,建筑整體的均衡性等方面都要進行綜合的考慮。

(2)建筑立面的抗震設計策略分析

建筑立面通常來說都是由大量的建筑部件組成的,所以建筑立面的設計要關注的主要是立面材料的選擇,部件之間的比例的設計,還有其尺寸大小的控制等方面。而從抗震的角度來說,建筑的設計則要關注以下幾個要點。首先,在設計的時候,不能孤立地進行孤立面的設計,而應該將正立面、側立面及背立面各個立體面之間協調起來,是他們之間得到統一,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要注意立面的空間效果和立面各部件之間的均衡性和規則性。

4、結語

通過論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現代建筑的結構設計中,建筑防震性能的設計十分重要。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減少建筑部件間的轉換,采用合理的布置方式,以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同時,要注重設計的統籌規劃,將建筑的各部件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實現建筑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設計要采用抗震設計方法,并對建筑物的造型及立面的進行抗震設計。最后,希望論文的研究為相關工作者及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京浩.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 敬書,潘寶玉.現行抗震加固方法及發展趨勢[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1.

第3篇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扭轉;反應;控制

中圖分類號:TU208文獻標識碼: A

在高層建筑機構扭轉反應控制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有偶然扭轉的影響,平面布置對稱的結構在地震中是否存在扭轉反應;扭轉的位移比能不能超過《高規》中規定的限值;還有上部無剛性連接的大底盤多塔結構周期比的計算和驗算方法。接下來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一、偶然扭轉的影響控制

偶然扭轉是一種反應,它主要是有地震中的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導致的,在通常的情況下,在建筑物的底部通常都會具有扭轉運動的分量,這種分量的轉動速度是不確定的,而且這種不確定的速度運用在設計的計算中,也很難被考慮到,假定的結構剛度和質量分布在被計算出來之后也不能與實際的情況很好地吻合,有些時候一些結構和非結構進入破損或者屈服的非線性反應過程中,因為各個部件剛度的退化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計算假定和實際的情況就會出現相對來說更加大的偏差。對于這種偶然扭轉的影響,一般在國外都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長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來計算。

我們用三幢多層建筑來進行實測,來判斷偶然扭轉的推斷是否合理。選用的三幢建筑物都是位于同一地區,分別記為A、B、C建筑物,它們的平面結構和布置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在忽略土與基礎的相互作用后,可以說基本條件都是沒有差異的。

(一)測得底部的轉動加速度

在模擬實驗的地震中,我們測到了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轉動加速度的時程,而A建筑物的底部只有兩個通道,所以不能夠直接測到轉動加速度的分量,但是可以在二樓和三樓的樓面及屋頂測得。將底部轉動加速度的峰值和水平加速度的峰值進行比較,可以得出兩者的比值大概為2:3,要注意到的是,B建筑物的面積是比較普通的,在這種一般的長度的建筑物的底部有著明顯的轉動加速度。

(二)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底部轉動加速度出現的偶然扭轉和總偶然扭轉的比值

從測得的各個樓層的轉動加速度可以得出總的扭轉反應的底層邊柱的剪力,從測得的底部轉動加速度可以得出由于底部轉動而引起的偶然扭轉反應的底層邊柱的剪力,二者的比值為2:4。可以看出,B建筑物和C建筑物的偶然扭轉反應受到的影響除了底部轉動加速度之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建筑物剛度不同、質量分布計算假定和實際情況的不符合等,在機構或非架構發生局部的破損之后,就更加難以符合了。

(三)結構設計受偶然扭轉效應的影響控制

實驗可得,采用附加0.05建筑物長度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來考慮偶然扭轉的影響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設計中應該重視起偶然扭轉對結構產生的影響,不管結構平面是不是對稱,都應該將偶然扭轉的影響列入考慮的范圍之內,可以采用附加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限制扭轉周期與平動周期的比值這種方式來控制偶然扭轉的影響。

二、位移比的限值方面進行控制

在比較常見到的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中,很多時候會遇到樓層位移比大于1.2的情況,更嚴重的還會大于《高規》的限值。下面從兩方面對這些超限情況進行分析:

(一)高層建筑物的底部一些樓層的位移比超過限值

一般出現超過限值的情況都是因為結構的底部的平動位移比較小,是按小震作用計算得到的,或者是在一些特殊結構的樓層中,平動位移要比扭轉位移趨于零的速度更快一些,也有可能是建筑物底部設計的裙房,加大了扭轉位移。所以,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針對高層建筑物底部的一些樓層的位移比。如果小震作用下計算的樓層最大層間位移沒有超過規范規定的層間位移限值的三分之一,構件的承載力可以滿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那么位移比最大值就可以適當地超過限值,這樣可以在不造成結構破壞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控制扭轉反應。

通常情況下,高層建筑的底部的那些樓層的位移比都可以控制在1.5以內,有個別情況出現1.6,但是決不允許樓層的位移比超過1.8,實際上位移比是從幾何上直接對樓層的扭轉振動特性進行度量的。當位移比不足1.2的時候,樓層的各個結構還算比較均勻;當位移比超過1.4時,樓層兩端的結構就已經變形出現了明顯的不均勻的情況;而位移比超過了1.8之后,樓層兩端就會開始震動,繼而變形,這樣的結構地震扭轉破壞隱患就會相當嚴重的。

(二)高層建筑上面各個樓層的位移比應控制在1.4或1.5以內

上面各個樓層的位移和層間的位移一般都是比較大的,這樣一來,如果上面樓層的位移比超過了《高規》的限值,就說明偏心比較大,而這種在建筑物上面的樓層中經常會有剛度偏心的突變現象出現,結構上面在扭轉振動時的反應就會比較劇烈,抗扭性自然就差了。所以,應該將高層建筑上面各個樓層的位移比制在1.4或1.5以內。

三、上部無剛性連接的大底盤多塔結構的周期比驗算

(一)驗算周期比不應該用整體模型計算結果

周期比的概念其實是直接針對各個塔樓和大底盤的,對上部的無剛性連接的大底盤的多塔結構來說,并沒有整體結構的周期比存在。針對這樣的結構進行震動特性的分析,那么得到的振型和相對應的周期一般都不能與單個的塔樓和大底盤相對應,用這樣的方式計算得到的振型和周期結果就不能夠充分正確地體現出各個單塔樓和大底盤的周期比。

(二)應該將上部塔樓的周期比獨立進行計算和驗算

對于上部塔樓的計算和驗算來說,比較適合的方法就是單獨取出裙樓頂板以上的每個單塔樓,這樣的方法也是比較行之有效的,要將嵌固位置定在裙樓頂板標高的地方,然后單獨的計算各個單塔樓固有的振動特性,并驗算周期比,通過這樣的步驟來計算,可以為每個單塔樓本身的抗扭性能提供保障。

(三)對大底盤的周期比進行獨立的計算和驗算

為了保障大底盤的抗扭剛度,可以讓嵌固位置保持在結構底部,然后將上部塔樓的剛度忽略,把底盤結構單獨取出來,把上面各個塔樓的質量算進去,將它按照動能等效的原理附加在底盤頂板相應的地方,再開始分析固有的振動特性,進而了解其抗扭特性。

具體的計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幾種:平動質量等效的方法,假設平動振型是x1,那么x就是垂直坐標,1是平動振型的參數;可以用扭轉慣量等效的方法,假設扭轉振型是y2,將y的零點取在結構的嵌固位置上,振型形狀的參數就是2,要依據動能等效的原理來計算。

除此之外,如果單單從動能等效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振型形狀參數的變化,看出一般情況下的表征性無論是一般的還是比較復雜的方程,都是有解的。還有就是,從動能等效的角度看來,振型形狀的參數就是決定質量等效方法精度的因素。如果為了準確,也可以采用實際的振型,但是這種方式對于判斷和篩選都會造成一定的困難。

結語

因為結構扭轉反應激烈而引起的震害比較多,所以對高層建筑中的扭轉反應設計要慎重考慮,這涉及到對地震地面運動扭轉分量影響方面的考慮,還有控制結構扭轉振動特性方面的考慮,還要考慮到提高結構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等等。

參考文獻:

[1]朱俊民,代秀宇.利用SATWE程序調整結構扭轉不規則的方法[A].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第十三屆全國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

[2]范重,譚成冬,范學偉.奈倫國貿超高層結構設計中的關鍵技術[A].“發展綠色技術,建設節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

[3]王健,劉鵬飛.濟南東環國際廣場結構設計[A].山東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專業委員會、山東土木工程學會工程設計及電算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

[4]張偉.平面凹凸不規則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分析及設計對策[A].“發展綠色技術,建設節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

[5]周云,張超,鄧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國防震減災能力建設[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

[6]李邱華,舒贛平.某不規則多層鋼框架結構扭轉效應分析[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

第4篇

三次令人心碎的地震,唐山、汶川和玉樹,我的采訪也進行了三次――追蹤非主流科學家李泰來。

玉樹地震之前,李泰來跟我說:海城地震后,唐山人活得好好的,唐山地震帶走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唐山地震之后,汶川人活得好好的,汶川地震又帶走了數以萬計的生命。汶川地震之后呢?下一個大地震還會帶走多少生命?我們活在兩次地震之間啊!

玉樹地震之后,我再次采訪了李泰來。他依然在研究地震波,把電視臺播放的玉樹地震實況全部錄制下來,翻拍成照片。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就是這么干的――從5月13日開始,他把數碼相機對準了電視屏幕,拍了12個晝夜,困了就瞇一會兒。

“玉樹地震以后,我睡不著覺?!?0歲的李泰來聲音顫抖,“唐山人不能白死,汶川人不能白死,玉樹人不能白死,我們總得做點什么了!”

他說,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地震預報還不盡如人意,建筑物就顯得格外重要。為什么格外重視建筑?我們現在的建筑物有什么問題?一切來源于他發現的“扭波理論”。

扭波是真正的破壞元兇

張慶洲(以下簡稱張):玉樹、汶川和唐山,三次地震破壞有什么區別? 李泰來(以下簡稱李):被破壞的建筑物,三地幾乎一模一樣。地震不僅僅是兩種波――縱波和橫波,扭波是真正的破壞元兇。我的扭波理論再次得到了百分百的印證。從現象學的角度看,煙囪是旋扭的,房柱是旋扭的……完全模擬了扭儀試驗。

張:我們都知道地震波只有兩種――縱波和橫波,你卻提出扭波理論,能用形象的語言解釋一下嗎?  李:縱波、橫渡和扭波,三種波同時生于同地,是一母所生的同卵三胞胎。由于傳播速度不同,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拉開了距離,從而形成了三個單獨波列。在一次地震中,縱波首先到達地面,間隔一段時間橫波到達,最后是扭波。

張:哪種波對物體的破壞最嚴重?

李:是扭波。扭波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破壞力最大。

張:你簡單通俗地講一下,扭波如何破壞建筑?

李:在當代,根據橫波理論設計,一旦地震來臨,建筑物照樣倒塌。比如阪神地震中的高架公路,鋼筋水泥連成一體,日本人認為是最抗震的設計,可是全部倒塌了。美國有個紀錄片叫《地牛翻身》,解說同說:“高架公路的倒塌,使全世界的工程師感到恐慌,不知怎的,這種道路竟然還是不堪一擊。”

按照扭波理論,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高架公路首先遭到破壞。扭波是扭動破壞的,合成一個很大的扭力矩,扭力矩的大小與它的長度成正比,長長的高架公路會產生極大的扭力矩。所以說,高架公路邊的房子可能不被破壞,但高架公路首先被破壞。

唐山啟新水泥廠5個水泥倉連在一起,是鋼筋水泥澆注的。這個龐大建筑物夠結實吧,地震一來,水泥倉全部趴架。按照縱波、橫波來講,鋼筋水泥澆注的根本不應該壞,可它不但壞了,還徹底趴架了。5個水泥倉連在一起,合成了一個巨大的扭力矩,把56根0.5米見方的水泥支柱從柱頂全部扭斷。

張:你的理論如何應用于現實。也就是建筑物如何才能抗震,你能舉一個實例嗎?

李:抗扭啊!我就叫5個水泥倉跟地基不連接。這個辦法是老祖宗發明的――石柱礎。石柱礎活端可以消扭。中國的宮殿、廟宇、木塔和穿斗木結構民房,其豎柱、橫梁、榫結連成一個整體,平放在石柱礎上,具有非凡的抗震能力。

張:我們的祖先未必意識到了扭波。

李:但他們知道石柱礎的作用,幾乎所有的宮殿、廟宇都是這樣設計的。你看溧陽民房的圖片,大都是穿斗木結構,平置于石柱礎上,墻體只起圍護作用。地震后前沿墻坍塌,但房架仍然完好。當代建筑沒有石柱礎,有的為了好看搞個假石柱礎,鋼筋水泥立柱與地基連接一體。看著牢固,大地震一來先從根部切斷。

北京故宮和南京明故宮是明朝建筑,全都是石柱礎。石柱礎本身不絕對抗震,還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和八項措施。譬如說,房架必須榫結牢固等。

張:你談談三個基本原則和八項措施如何?

李:防扭抗震的三個基本原則:一是阻止扭波進入;二是消耗扭波;三是增強抗扭能力。八項措施是:截波、加箍、結牢、加筋、地下、空端、底小、輕質。

張:能不能講一講每一項措施具體怎么做?

李:比如“截波”,扭波只能由固體傳播,而不能通過液體和氣體,若將房屋建在輪胎或氣墊上,或增加橡膠的應用,可以減免地震破壞。國外也有類似的實驗。

又如“加箍”,扭波可使煙囪、房屋四面開花鉛直墜落,加箍可防止物體沿豎直薄弱帶裂開四面開花。

再如“結牢”,物體加箍后,雖然不再四面開花,但會分層水平旋扭,如果再將它的上下各層相互結牢,則可以防止物體沿水平薄弱帶裂開平移脫落。其他各項都有具體闡釋,比較復雜。而且各項之間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相互配合使用。

地震實況跟書上說的不一樣

唐山大地震后,李泰來向弟弟借了個照相機,騎著自行車在地震廢墟間穿梭。三伏天剛過,熾烈的白光照耀著小山一樣連綿不斷的廢墟。他越調查越覺得地震實況跟書上說的不一樣。

李泰來從唐山返回南京,運用地質力學的分析方法,逐步發現了地震有縱波、橫波和扭波。扭波產生扭動,扭動產生地震破壞。這種破壞不在物體外部,而在物體內部。比如說樓房,扭波在樓房內部扭動,將其扭酥扭散,繼而“趴架”――四面開花垂直下落。

張:你在唐山大地震中發現了什么?

李:唐山地震之后,我上火車站天橋一看,在地震烈度為10到11度的地區內,房倒屋塌,電線桿卻直立如初。跟《地震烈度表》畫的不一樣。當時的《地震烈度表》,電線桿的傾斜角度是劃分烈度的重要標志:電線桿在地震烈度6度時開始傾斜,傾角隨著烈度的增加而增大,至1l到12度時完全傾倒。

我對唐山震害進行了大范圍實地考察,結合江蘇溧陽、遼寧海城、云南龍陵地震的破壞資料,總結出與橫波不同的地震破壞的十個基本規律,搞清了地震破壞機制,通過應力分析發現了扭波。

1978年11月,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全國構造地質大會”,李泰來把他的論文《地動――巖石循環論》寄到了大會組委會。論文署名――南京橡膠二廠電工李泰來。

他的論文與橡膠有關,首次提出了“扭波不能通過流體和柔性物體,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如橡膠作為建筑體的‘輪胎’,阻止扭波進入建筑體,從而達到防震”的理論。

李泰來的扭波理論令組委會陷入思考:全世界都知道地震波由縱波和橫波組成,怎么就出來了第三利啵――扭波,會有第三種波存在嗎?

有一位專家對李泰來的論文這樣評價:科學的春天看來真是來到了,連橡

膠二廠的工人電搞起地質研究來啦。此人的輪胎理淪,是不是在推銷自己的橡膠產品哪,哈哈……

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分會的一位理事說:李泰來是我的大學同學,他現在在橡膠廠,那是歷史的錯誤……他身處逆境,依然癡情于科學事業,我們應該為他驕傲!

李泰來出生于唐山,1953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1955年調往南京地質學校,1958年被打為“”。1962年恢復人身自由后掃過馬路,納過鞋底。1966年成為南京橡膠二廠的一名電工。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研究地質學。1978年政策落實后他成為東南大學副教授,后又被評為教授。

就在被專家譏笑的兩年后,也就是1980年,《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合作進行了采用橡膠鋪放在建筑物下以防震抗震的實驗。

目前的實驗不是模擬地震破壞,是人為破壞

扭波理淪沉寂了將近30年。理論只是理論,沒有科學實驗不行,無法令人信服。

但是,“唐山人不能白死”,從中年到老年,李泰來的這個念頭也沒死。唐山地震30周年之際,“李氏地震扭波破壞模擬實驗儀”誕生了。2006年,在“唐山地震30周年抗震減災學術研討會”上,李泰來向100多位與會者演示了扭儀。

會議室一片寂靜。李泰來的開場白有點悲壯。

我今年77歲,是教構造地質的老師,退休多年,算業余地震工作者吧。我和兩個弟弟一道研制了“李氏地震扭波破壞模擬實驗儀”,在扭儀上可以把地震扭波的產生、傳播和破壞全部展現出來,讓大家都能親眼看到地震破壞的全過程,知道應該如何設防地震

唐山賓館容納了這么多中國科技界的精英:院士、研究員、副研究員,院長、所長……他們漸漸叫了,扭波理論不容小覷,無論是謬誤還是真理。

演示結束后是提問時間,人們紛紛涌上主席臺。主流科學家們盯著“扭儀”看了又看,儀器雖然僅有半張寫字臺大小,四五指厚,但功能卻是世界一流的。它的特點在于:扭波強度(地震震級)不但可以事先調節,在實驗過程中還可以隨時進行調控;一例扭波實驗可一次完成,也可分段進行,便于定格觀察各個階段的破壞現象。

李泰來的報告很成功,很多主流科學家對他表示支持。但是會后,他提交大會的論文依然如泥牛人海。在我們現行的專家決策制下,一名非主流科學家提出的理淪很難逾越這道門檻――主流科學家有主流科學家的難處。

扭波可以沉睡,但絕不會死亡。

2008年lO月13日,第十四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地震工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性會議。李泰來向大會提交了論文《扭波扭儀模擬預測地震破壞》及附件光盤。

張:參加這次重要會議,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李:世界關于地震破壞研究的成果一覽無遺??茖W家們已經發現,傳統的縱波和橫波理論無法解釋發生的地震破壞實況。他們進行的依然是搖床式科學實驗,無論是二維的、三維的……部無法產生扭波。

2006年1月,日本在三木市做了世界上最大的三維地震破壞模擬實驗,六層實驗用大樓水平搖晃,兩個立柱斷裂,桌子跳動,也不旋扭,與地震破壞實況不相符。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好幾次。

他們模擬的不是地震破壞,而是用機械力把物體搖斷。不論是一維二維三維的,不論是機械式的電磁式的液壓式的……都是外部力量使實驗平臺連同待測物體一起定向搖晃,制造剎車效應,由于慣性產生瞬間反向運動將物體撕裂、切斷、顛覆。從本質上講,這不是模擬地震破壞,是人為破壞,與地震破壞無關。

搖床式與我的扭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張:與會國代表反映如何?

李:日本利學家看過扭儀演示,馬上和我們交流情況,先后找我談了兩次。有意思的是,正是中央臺播放6層大樓破壞實驗的那個日本廠家。第二天,還邀請我把扭儀放到他們展臺上去。我沒去。我覺得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

第5篇

【論文摘要】:機電產品的安全穩定性設計,包括設計的目的、元器件的選擇、三防設計、抗震設計、電磁兼容性設計、安全性設計和使用與定期維護等。其目的在于提高機電產品的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機電產品在國防、工業、農業、商業、科研和民用等方面的應用種類越來越多,而且都離不開電源技術和其它技術的應用。如果在其應用中忽略了安全穩定性管理,機電產品的質量也不會得到保證。

1.安全穩定性設計的概念

安全穩定性是產品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所以,安全穩定性是產品質量的時間指標,是產品性能能否在實際使用中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之一。安全穩定性設計必須與機電產品的功能設計同步進行,設計人員必須明確可靠性設計的目的并掌握可靠性設計的方法。

2.元器件的選擇對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的影響

元器件的選擇是機電產品可靠性的基礎之一,很多機電產品的失效是由于元器件的性能和質量問題造成的。元器件的選用原則元器件的選用要遵循下述原則:

(1)根據產品要實現的功能要求和環境條件,選用相應種類、型號規格質量等級的元器件;

(2)根據元器件使用時的應力情況,確定元器件的極限值,按降額設計技術選用元器件;

(3)根據產品要求的可靠性等級,選用與其適應的并通過國家質量認證合格單位生產的元器件;

(4)盡量選用標準的、系列化的元器件,重要的關鍵件應選用軍用級以上元器件;

(5)對非標準的元器件要進行嚴格的驗證,使用時要經過批準;

(6)根據國家或本單位的元器件優選手冊選用。

3.三防設計

任何機電產品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工作的,而潮濕、鹽霧和霉菌會降低材料的絕緣強度,引起漏電,從而導致故障。因此,必須采取防止或減少環境條件對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影響的各種方法,以保證機電產品工作中的性能。

3.1防潮設計的原則

(1)采用吸濕性小的元器件和材料;

(2)采用噴涂、浸漬、灌封、憎水等處理;

(3)局部采用密封結構;

(4)改善整機使用環境,如采用空調、安裝加熱去濕裝置。

3.2防霉設計防霉設計的原則

(1)采用抗霉材料,例如無機礦物質材料;

(2)采用防霉劑進行處理;

(3)控制環境條件來抑制霉菌生長,例如采用防潮、通風、降溫等措施。

3.3防鹽霧設計防鹽霧設計的原則

(1)采用防潮和防腐能力強的材料;

(2)采用密封結構;

(3)岸上設備應當遠離海岸。

4.抗震設計

任何機電產品都要經過從廠家到用戶的裝運過程,特別是在振動場合下應用的機電產品,必須采取防止或減少振動環境條件對機電產品可靠性影響的各種方法,以保證機電產品工作中的性能。為此應當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印制板上各元器件引腳線長應當盡量短,以增加抗振動能力;

(2)印制板應當豎放并進行加固;

(3)較重的器件應當進行加固;

(4)懸空的引線不宜拉的過緊,以防振動時斷裂;

(5)運輸機電產品時,應當加強防震措施;

(6)振動場合應用的機電產品,應當采用防震措施。

5.電磁兼容性設計

電磁兼容性是指電子設備在電磁環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電磁干擾是對電子設備工作性能有害的電磁變化現象。電磁干擾不僅影響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電子設備中的某些元器件損害。因此,對電子設備的電磁兼容技術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既要注意電子設備不受周圍電磁干擾而能正常工作,又要注意電子設備本身不對周圍其他設備產生電磁騷擾,影響其他設備正常運行。電磁兼容性控制計劃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落實電磁兼容性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和實施計劃;

(2)電磁兼容性的預測和分析;

(3)制定項目的電磁兼容性標準;

(4)進行項目的頻譜管理;

(5)制定電源、結構、工藝、布局等電磁兼容性的要求;

(6)擬制電磁兼容性試驗大綱。

6.機電產品使用與定期維護

正確使用與定期維護也是提高機電產品可靠性的重要內容。使用機電產品時,首先應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其次應當嚴格遵循它的使用程序,最后應當對其進行定期維護,這樣才能提高機電產品的可靠性。

6.1移動機電產品的電源是油機和蓄電池,它們的性能好壞是整個機電產品穩定工作的前提。為此,應當對油機和蓄電池正確使用與定期維護。

6.2電器是供電系統中的重要元器件。電器觸頭的燒蝕和絕緣性能的下降,往往導致重大事故。為此,應當對電器進行定期維護。

6.3活動連接件在振動場合下使用的機電產品,其活動連接件易松動,特別是導電的活動連接件松動時,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為此,應當對活動連接件進行定期維護。

6.4供電線纜是電能傳遞的路徑,電能的主要參數是電流和電壓。電流在供電線纜中流動時會發熱,發熱將導致供電線纜絕緣強度降低,嚴重的會引起供電線纜火災。電壓對供電線纜的絕緣形成應力,應用中的供電線纜絕緣性能在不斷下降,一旦電壓的應力超過絕緣的承受能力,會造成絕緣擊穿而發生故障。應對位于金屬走線槽口處的線纜應當增加保護套,以防長期磨損而可能發生對地短路的故障。

7.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電產品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其使用條件也越來越苛刻,對機電產品的安全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明確規范和細化機電產品安全穩定性設計其最終目的在于提高機電產品的質量,增加機電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機械設計師手冊,機械工業出版,2003.6

[2]丁彬,新編機械設計知識百科,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第6篇

關鍵詞:節能,門窗,幕墻工程,施工,驗收

 

引言: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每年平均以20億平方米左右的速度發展,但另一方面,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27.5%。目前,我國既有的400多億平方米建筑當中,真正達到節能標準的卻不到10%。所以,建筑節能對于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緩解我國能源資源供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建筑節能技術發展趨勢

1.1 建筑節能基本理念

建筑節能的一個基本理念第一個是減少需求,建筑物減少對能源的需求。第二個就是用同樣的能耗能夠滿足更多的需求,這個是提高效率的問題。第三充分利用自然能或者是其他一些自然資源(太陽能、地熱等)

1.2 建筑節能新技術的主要內容

“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通常被稱之為“四新”。國家鼓勵建筑節能工程施工中采用“四新”技術,對于“四新”技術要進行技術鑒定或實行備案等措施,節能施工中應遵照執行??萍颊撐模炇?。

1.3 國內外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趨勢

各發達國家在建筑節能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第一,減少建筑物的耗能量,加強保溫隔熱措施;第二,有效利用自然能源;第三,加強節能管理工作;第四,限制居住環境水平,加強節能道德意識。具體節能技術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規劃設計上有利用于節能的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狀。限制建筑的體形系數;限制建筑物的窗墻比。

2)改善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衡量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傳熱系數,有些發達國家已經降到0.2-0.35(w/m2·k)之間,遠低于我國現有規范標準。此外,發達國家都十分注重外墻及屋頂的氣密性,防止空氣和水蒸汽的滲透。

3)改善窗戶設計,減少能耗。通常做法是采用雙層玻璃、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等隔熱性能良好的窗玻璃。最近美國又研制出一種涂金屬薄膜的窗玻璃,夏季把大部分太陽能和熱能反射掉,具有良好的隔熱淚盈眶性能,可以使窗的保溫性能提高一倍以上。

4)利用自然條件減少能耗,也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方式之一。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這種經濟的節能措施;在設計方面重視屋檐、窗簾、遮陽板、挑陽臺等構造措施,對調節自然節省能源十分有效。

2 建筑節能設計要求

2.1 加強建筑節能意義的宣傳和國家及省有關文件、標準的貫徹執行,從建筑節能立法和節能技術的研究推廣下工夫,鼓勵節能,限制建筑耗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建筑節能設計必須依靠各專業的通力合作,使建筑科學技術各學科通力協作,相互支持、配合,創作既符合建筑學原理,有符合節能原則的優秀建筑。

2.3 采用高效、經濟的節能型建材和先進的構造技術。科技論文,驗收。

2.4 借鑒國外在建筑節能方面的成功經驗。歐美各國將隔熱保溫作為建筑節能措施中最主要的一項,他們幾乎所有新建建筑都采用隔熱材料,并大力研究和生產各種性能良好的保溫材料。

2.5 盡可能利用環境能源,減少礦物能的消耗量。從規劃、設計、構造、園林綠化等方面充分合理的利用當地氣候資源,尋求人、建筑、環境與經濟、節能之間的最佳結合,以提高建筑的整體效益。

3 門窗及幕墻工程節能技術的應用

3.1 建筑門窗特點 門窗是建筑圍護結構中的主要部件,具有采光、通風、裝飾等多種功能。門窗與墻體、屋面、地面相比,其傳熱系數大,空氣交換量多,能量損失大,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薄弱環節,必須加強綜合技術措施,提高門窗的技術性能;門窗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1)傳熱系數不大于3.0W/(m2·K);(2)夏季太陽輻射熱透過率不大于20%;(3)南北向窗墻面積比不宜超過0.3。

3.2 節能門窗的選擇方案 為了使門窗的性能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必須從門窗材料、窗型選擇、遮陽措施等方面加以考慮。建筑門窗和建筑幕墻全周邊高性能密封技術,降低空氣滲透熱損失,提高氣密、水密、隔聲、保溫、隔熱等主要物理性能。

3.3 門窗材質選擇 我國目前常用的窗框材料有木材、塑料(PVC)、鋁合金和鋼材。木、塑材料的導熱系數遠低于金屬材料,保溫隔熱性能優良。但木材資源短缺,不可能大面積推廣應用。PVC塑料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隔聲、耐腐蝕、美觀等綜合性能,故選用PVC塑料型材為優選。

3.4 建筑幕墻設計項目優化 性能方面設計有:幕墻節能、防結露設計,中空玻璃設計;各種優良性能設計還包括氣密性、水密性、抗風壓性能、隔熱保溫性能、耐沖擊(硬沖擊、軟沖擊)設計、隔音設計;安全性設計包括抗7烈度防震設計、防火設計、防中空玻璃自爆設計、防雷擊和防靜電干擾設計,防腐蝕設計,通風防熱應力設計。

4 建筑節能中保溫系統的施工要點

4.1 節能墻體工程保溫系統的施工要點

4.1.1 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民用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DGJ32/J19-2006)及《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00-2007)的要求進行材料復檢,監理單位做好見證工作;復檢應涉及規范要求的全部指標,不得擅自減少。

4.1.2 應納入隱蔽驗收的內容:基層及表面處理;保溫板黏結及固定;錨固件;增強網鋪設;墻體熱橋部位處理;預制保溫板(墻板)板縫和構造節點;現場噴涂或澆注有機類保溫材料的界面;被封閉的保溫材料厚度;保溫隔熱砌塊填充墻體。

4.1.3 對于外保溫系統飾面層采用面磚做法時候,根據DGJ32/J19-2006第5.1.7條規定,應按外保溫檢驗批實施現場粘結強度拉拔試驗(即每實施500~1000㎡外墻外保溫做一次)。

4.1.4 外保溫材料應全面粘貼,凡與室內有關聯的天溝、檐溝、窗側處(即熱橋部位)均應鋪設保溫層;如有變化應由原設計單位出具書面變更并履行相關程序。

4.1.5 對于涂料飾面保溫砂漿系統,抗裂砂漿總厚度宜控制在3~6mm,在陰陽角部位和窗邊應用加強網加強;涂料飾面前應采用柔性耐水膩子??萍颊撐?,驗收。

4.1.6 對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現場進行濕容重檢測??萍颊撐?,驗收??萍颊撐模炇?。其方法是:對現場砂漿攪拌機內的保溫漿料抽檢取樣,用容積為1升的量筒進行稱量,要求其在0.4kg以下。施工單位應對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制作同條件養護試塊。

4.1.7 耐堿網格布施工方法:在保溫層上抹抗裂砂漿,厚度控制在3mm左右(網格搭接處可加厚度至5mm),立即用鐵抹子將耐堿網格布壓入抗裂砂漿內,網眼砂漿飽滿度應為100%;耐堿網格布搭接寬度不應小于50mm,耐堿網格布的邊緣嚴禁干搭接,必須嵌在抗裂砂漿中。

4.1.8 保溫板材和基層的黏結強度應做現場拉拔試驗;后置錨固件應進行錨固力現場拉拔試驗

4.2屋面節能工程保溫系統的施工要點:

4.2.1 屋面保溫隔熱工程的施工必須在基層(結構層)質量驗收合格后進行。

4.2.2 鋪設保溫材料的基層(結構層)施工驗收完以后,將預制構件的吊鉤、鐵件等進行處理,處理點應抹入水泥砂漿,經檢查驗收合格,方可鋪設保溫材料。

4.2.3 找坡層為粒徑在5~40mm,不含有石塊、土塊、重礦渣和末燃盡的煤塊的爐渣,鋪設時需配比均勻、分層敷設,按要求壓實、表面平整,并按圖紙要求找坡。

4.2.4板狀保溫材料應緊貼(靠)防水層,錯縫鋪貼、鋪平墊穩、拼縫嚴密平整、坡向正確。板狀保溫材料的保溫層厚度允許偏差為±5%,且不得大于4mm。

4.2.5 施工注意事項:

1)板狀保溫材料運輸、存放應注意保護,防止損壞、污染和受潮,雨季應采取遮蓋措施,防止水浸或雨淋;2)聚苯保溫板陳化時間自然養護條件下,不得少于48d,60℃蒸汽養護不得少于7d,以防止板材收縮變形產生裂縫;3)保溫板上面注意加鋪鋁箔防潮層;4)嚴禁在雨天進行保溫層施工??萍颊撐?,驗收。

5 建筑節能工程的驗收

5.1施工單位應通過有關圍護結構節能性能檢驗、系統功能檢驗和整個分部工程的無生產負荷系統聯合試運轉與調試和觀感質量的檢查,按本規范要求將質量合格的節能分部工程移交建設單位的驗收過程。

5.2 圍護結構節能性能檢驗的主要項目應包括:1)墻體、屋面的傳熱系數、隔熱性能;2)幕墻氣密性能;3)外窗氣密性和傳熱系數;4)工程合同約定的項目;5)必要時可檢驗其他項目。

5.3 建筑節能分部工程的質量驗收,應由建設單位負責,組織監理、設計、施工等單位共同進行,合格后應及時辦理竣工驗收手續,并詳細填寫在保修期內建筑節能性能現場檢驗的圍護結構節能性能檢驗和系統功能檢驗的內容。

參考文獻:《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建筑節能監理細則》

第7篇

一、后澆帶的定義和主要功能

鋼筋混凝土后澆帶技術是一種混凝土剛性接縫技術,總體上可分為后澆收縮帶、后澆沉降帶和后澆溫度帶,分別用于解決鋼筋混凝土凝結收縮、高層建筑主樓和裙樓問不均勻沉降、克服溫度應力之類的問題,它適用于后期變形趨于穩定、不宜設置柔性變形縫的結構的建筑。一般來說,后澆帶技術具有多種變形縫的作用,設計時應考慮以其中一種功能為主,其他功能為輔。施工時,后澆帶是整個建筑物的預留縫,待主體結構完成并達到一定齡期時,在后澆帶位置用混凝土進行填補,它必須采用專項技術措施來進行處理,“縫”即不存在,這樣既解決了凝結收縮、結構差異沉降和溫度應力等問題,同時又達到了不設永久變形縫的要求。

由于新澆混凝土在硬結過程中會出現收縮現象,所以已建成的結構受冷則收縮,受熱會膨脹。在施工后的前 1―2 個月將完成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過

程, 而環境溫度變化對建筑結構的作用則是經常性的,尤其是其變形受到約束時,

在建筑結構內部就產生相應的溫度應力,嚴重時就會在構件中出現可見的裂縫。

高層建筑和裙房的基礎設計和結構在設計時候設計為整體結構,但在施工時需要

用后澆帶技術把兩部分暫時斷開,等到主體結構施工工作完成,并且已完成 50%以上的沉降量以后再澆灌連接裙房部分的混凝土,將高低層建筑連成一個整體,因此在設計時基礎就應考慮兩個施工階段不同的受力狀態, 并分別進行強度校核。而且連成整體建筑后的計算應把由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考慮在內。同時還需要采取以下調整措施:調時間差。先對主樓進行施工,待其基本建成,而且沉降量基本穩定后,再對裙房進行施工,使他們的后期沉降基本相近。另外一個措施是調壓力差。由于主樓荷載大,施工人員可加大埋深,采用整體基礎降低土壓力,以減少附加壓力,對于低層建筑部分可使用較淺的十字交叉梁基礎,以增加土壓力,最終使高低層沉降接近。

二、后澆帶的設計

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范規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時, 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的方法來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一般地上結構由于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較大, 所以伸縮縫最大間距不宜超過混凝土規范限值過多。當地上結構由于抗震設計需要而設置了防震縫時, 伸縮縫寬度應滿足防震縫寬度的要求。地下室結構超長的情況較為常見, 除地下室頂板和處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墻受溫度變化影響相對較大外, 地下室內部和基礎結構在使用階段受室內外溫度變化影響較小,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混凝土收縮應力對結構的影響。

必須指出的是,后澆帶只能解決施工期間的混凝土自收縮,它不能解決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結構應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縮縫。有一些結構設計者將后澆帶和伸縮縫等同起來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兩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當地下室結構超長過多,單靠設置后澆帶不足以解決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問題時,可以考慮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在適當位置設置膨脹加強帶。

對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是設置永久變形縫,還是在施工階段設置沉降后澆帶, 應該根據建筑場地地基持力層土質情況、基礎形式、上部結構布置等條件綜合確定。當地基持力層土質較好,例如高層建筑基礎做在基巖層或卵石層上,或采用樁基時,高層建筑沉降變形量較小,此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而不設置永久變形縫,將高層建筑與裙房基礎( 或地下室) 連成整體。

近年來,復合地基得到了廣泛應用, 復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層承載力,提高土體彈性模量, 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北京地區有些工程已經通過在高層建筑下采用復合地基的辦法來替代樁基,以解決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差異沉降的問題。不論采用哪種方法, 如果采用施工后澆帶而不設置永久變形縫, 都應依據相關規范計算裙房和高層建筑的整體傾斜。當采用地基處理時, 在結構設計圖紙上, 應明確規定采用地基處理后,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變形要求。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應根據基礎和上部結構布置的具體情況確定, 不能想當然,搞一刀切。后澆帶應設置在結構受力較小處,一般在梁、板跨度內的三分之一處,結構彎矩和剪力均較小,且宜自上而下對齊,豎向上不宜錯開,后澆帶間距一般為 30m 到 50m。在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設置后澆帶時,后澆帶宜處于裙房一側,且在結構設計上,應注意加強高層建筑與裙房相連部位的構造,提高縱向鋼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力。為減小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力,尚應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慮以下方法:

(1)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或其他地基基礎處理方法,或補償基礎,盡量擴大高層建筑基礎與地基接觸面積,減小高層建筑基礎底面接觸壓力,而裙房則采用埋深較淺的獨立柱基或條形基礎等,調節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

(2)盡量減小裙房部分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即盡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礎底面接觸壓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3)結合高層建筑埋置深度要求, 調整高層建筑地下室高度, 使地基持力層落在壓縮性小、地基承載力高的土層上, 可有效地減小高層建筑的沉降量。

進行地基基礎設計時,結構設計者應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多方面對比,選擇經濟合理的方案。后澆帶部位的鋼筋一般不宜斷開,而應讓鋼筋連續通過,即只將后澆帶處的混凝土臨時斷開。但有時工程具體情況不允許留后澆帶,采用搭接連接時,應注意后澆帶寬度要滿足按混凝土規范計算的鋼筋搭接連接長度?;A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于結構設計圖紙上用詳圖明確表示出來,而不應推給施工單位。當地下水位較高時,宜在基礎后澆帶下設置防水板并增設一道附加防水層。

三、后澆帶設計注意事項

1、后澆帶的兩條接縫實際是兩條施工縫,因此縫的處理應符合防水混凝土施工縫

的處方法。

2、明確后澆帶的接縫形式,接縫處的處理措施。

3、明確后澆帶的種類,明確各類后澆帶的澆注時間。

4、明確后澆帶后澆筑混凝土技術要求,避免出現新的收縮裂縫造成工程滲漏水的隱患。

結束語

總的來說,設計人員必須根據工程具體實際情況和相應的設計規范,合理地設置建筑物的后澆帶位置,并從結構混凝土澆筑、模板支設、后澆帶垂直施工縫的處理、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的保護工作等幾方面采取對應的施工技術措施以確保后澆帶的施工質量,優化建筑結構方案。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大修、質量、混凝土

中圖分類號:TV331文獻標識碼: A

縱觀科技期刊學術論文,對公路大修研究的不少,但深入地與理論相結合不多,本文作者結合17年道橋施工經驗分析了公路大修質量控制要點、重點對公路損壞原因進行分析,有望有利于道路施工質量控制。

一、有些路段水泥混凝土面板破損嚴重,需要對混凝土面板甚至基層進行拆除,重新攤鋪、澆筑,重點是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

在破除舊面板時要防止損傷基層,對板體進行更換時要把破裂的面板取除后對基層清掃檢查,當發現基層上有少數裂縫,要加鋪鋼筋網,修復松散基層,用C15混凝土填充、搗實,澆筑面層。對老路面要進行清掃,采用森林滅火鼓風機沿縱向排成斜線將灰土吹凈,必要時用高壓水槍徹底將路表面所有的雜物、泥土、灰塵等沖洗干凈。

二、 新舊基層、水泥混凝土面板銜接的處理措施

基層補強完成后,在新舊混凝土之間加設傳力桿并在舊路面板接縫面涂刷瀝青

,然后澆筑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面板攤鋪和澆筑時,要重點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水灰比,運輸采用砼攪拌運輸車,采有插入式振搗棒、平板振搗器和三軸整平儀,控制好平整度、橫坡度等。

蘭派打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控制要點

1)、利用重型沖擊式壓路機對原有舊水泥混凝土面板進行碾壓,使舊水泥混凝土面板完全破碎并與下部結構層充分接觸,同時保證水泥混凝土面板體保留大部分強度。

2)控制措施:采用五邊形蘭派沖擊式壓實機進行沖壓。每次連續施工段落一般不大于500m,沖擊寬度為11m,路肩兩側各50cm不沖擊。按照從路邊線到路中線的順序進行沖擊。

控制沖擊速度:先高速(12-15km/h)沖壓以破碎板塊,再中速(9-12km/h)沖壓以穩固碎塊。防震要求高的地段采用低速(7-9km/h)沖壓以減小震動。

控制沖擊遍數:高速行駛沖壓遍數為一般不低于15遍(根據板塊的破碎效果確定);中速沖壓不低于5遍(根據驗收實際情況確定)。

3)質量控制:要求進行破碎程度、沉降收斂和彎沉值檢測。要求板塊破裂已形成明顯連續縱縫、較細的連續橫縫來衡量,板塊邊長一般為40-60cm,超過60cm邊長的不得超過30%,不得形成大面積板塊破裂。一般3-5遍開始裂紋,5-15遍是沉降,20遍可以達到技術要求??刂茦嬙煳锏陌踩嚯x。

三、路面施工中,鋪設土工布的應用原理及鋪設時的控制要點

1)原理:加鋪土工布可對夾鋪層起到加筋作用。能夠有效防止和減少路面縱向裂縫的產生,在鋪設土工布前要噴灑粘層油,油量要適中,噴灑要均勻。鋪設土工布時要平整無折、無氣泡,然后把其碾壓至黑色才能鋪設瀝青混凝土。

2)其他材料:玻璃纖維格柵是一種由玻璃纖維制成的平面網格狀材料,具有抗拉強度大、彈性模量高、耐高溫、耐腐蝕、低延伸率、物理化學性能穩定、嵌鎖和限制作用強等特點。采用鋪設玻纖格柵作為加筋夾層能達到提高瀝青加鋪層抗反射裂縫,玻璃纖維格柵能改變瀝青混凝土層在車輛荷載和溫度作用下的受力狀態,大幅減小接縫處的應力集中,從而阻止反射裂縫的產生和發展。玻璃纖維網不是依靠本身的較大變形來擴散應力,其防裂作用實質是一種隔離功能。它分隔了有裂縫或接縫的混凝土板和瀝青混凝土加鋪層.避免了瀝青混凝土層直接處于裂縫或接縫尖端的應力集中區域,而由強度較高的材料承受較大的拉應力,阻礙了裂縫的迅速擴展。采用抗拉強度高的格柵更有利于抑制裂縫的發展,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可以采用縱橫向拉力較大的玻纖格柵代替土布鋪設在下面層與上面層之間,施工方法和鋪設土工布的施工方法相同。

四、在收費站、服務區進行加寬車道施工時,加寬車道與舊路水泥混凝土面板連接時,質量控制措施

1)在新舊混凝土之間加設傳力桿并在舊路面板接縫面涂刷瀝青,然后澆筑水泥混凝土。

2)在新舊面板交接處,鋪設兩層玻纖格柵,可有效防止和減少裂縫的產生。

五、瀝青混合料級配是瀝青路面施工關鍵環節,在碎石礦粉加工、存放瀝青、儲存、運輸、混合料拌合質量控制

1)碎石加工:首先按設計要求向石場提供基層、瀝青混凝土面層的篩網尺寸,并且在石場派駐試驗人員,對每天生產的石料進行取樣試驗,對不合格材料堅決不裝車;進場后再由專職試驗員人員進行檢測,各項指標合格后放可將石料卸入指定的各規格石料的場區內,對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允許卸車。

2)礦粉存放:礦粉存放主要做好防潮、防雨,礦粉存放場地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場地內,底部采用石灰、塑料布墊底,并且搭設防雨大棚。

3)瀝青儲存、運輸:改性瀝青的存儲要求必須帶有攪拌裝置的瀝青罐內,并且存放時間不易過長,在運輸過程中,在改性瀝青加工廠由試驗人員檢測合格后,裝車、貼封條,到拌和站后,由施工單位確認封條是否完好,試驗人員檢測瀝青的三大指標,合格后,方可卸車。

4)混合料拌和的質量控制:a.主要是溫度控制,瀝青的加工溫度達到規范要求以后,方可開機;b.每盤的瀝青用量、礦粉用量、各種碎石用量要準確;c.拌和時間要保證,確保不出現花白料;d.混合料的出廠溫度要達到規范要求。

六、瀝青混合料拌和過程中,瀝青用量控制

1)瀝青用量采用雙控指標,每天拌和站統計當日的產量和瀝青用量,試驗室每天根據現場的施工段落,計算出理論用油量,并且時行比較,如發生拌和站用油量少的情況,及時檢查拌和站。

2)在每天拌制瀝青混凝土的過程中,試驗人員上、下午用燃燒法各做一次瀝青用量試驗,和理論配合比進行比對;

3)對故意減少瀝青用量的行為,應采取嚴格處罰措施;

七、機制砂質控方面,明確不同設備的生產標準

1)機械砂要求必須是專業的制砂機生產,是由碎石加工整形面成的,和石屑相比具有棱角性。

2)、機制砂的檢驗標準,即是細集料的檢驗標準,不低于路面細集料要求的指標,具體說有:表觀相對密度、堅固性、含泥量、砂當量、亞甲藍值、棱角性等。

八、熱瀝青灌縫、銑刨標線的施工控制有哪些標準?

1)、對路面原有接縫填縫料缺失的,要清理接縫并重新灌滿改性瀝青,以有效防止路面水從路面滲入基層,保證基層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在處理縫隙時,要把縫隙清理干凈,使用改性瀝青時,要由砼路面嵌縫機加熱至300℃,然后再使用砼路面嵌縫機注膠嘴把改法性瀝青注入接縫內。施工時縫隙要灌滿,不能留有空隙。對接縫進行封閉,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射裂縫出現。

2)銑刨標線的施工控制:主要是把標線全部銑刨干凈,否則熱熔涂料在應力吸收層和水泥砼面層之間形成滑動面,影響瀝青混凝土路面的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質量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是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公路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工作是施工企業的綜合素質的體現。于是我們在路橋施工中要保證質量安全的同時,更要不斷地探索新方法,新工藝,使公路大修施工技術有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東升、高速公路裝配式板橋上部結構早期病害分析【期刊論文】《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ISTIC 2004年z1期

第9篇

【關鍵詞】測試系統;電磁干擾;實驗方法

引言

鋼軌內應力測試系統以單片機為控制核心,應用縱橫彎曲理論建立無縫線路軌道力學模型,根據鋼軌內應力計算公式,以電測應力法進行比較分析[1],測量時使被測段鋼軌懸空,在其中部施加一橫向撓動力,分別測試鋼軌的橫向力、橫向位移、軌溫和濕度等信號,將信號經A/D轉換后計算,快速、準確得出被測線路的內應力,并可將測量數據進行存儲,操作人員可通過液晶顯示屏測試和查詢。

作為電子類產品,提高測試系統的抗電磁干擾能力及屏蔽性能是研發、生產、使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1.鋼軌內應力測試系統的組成

本系統硬件部分由單片機控制器、A/D轉換模塊、傳感器和自加載施力機構等組成。系統選用W77E532單片機為控制核心;壓力、位移、溫度和濕度為測量鋼軌內應力的必要參數;自加載施力機構通過電機給被測鋼軌施加定量的壓力;U盤存儲功能可將系統內數據轉存至U盤,可通過U盤將數據轉存至上位機管理軟件,也可直接通過數據線將測試儀主機的數據轉存至上位機。

2.鋼軌內應力測試系統的抗電磁干擾方法

2.1 線路板抗電磁干擾設計

以W77E532為處理核心的控制系統具有靈敏度高、處理速度快等特點,正因如此,也更容易影響測試系統的抗電磁干擾能力,測試過程中使系統的性能指標偏離設計要求,導致測量結果誤差大[2],因此抗干擾技術己成為設計單片機控制系統時必須考慮的環節。本系統控制電路的抗電磁干擾部分除了采用常規方法,如數字地和模擬地單點相連、縮短旁路電容地線長度、相互關聯的元器件盡量放得靠近外,還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線性光耦PC817將所有模擬量信號與數字量信號輸入輸出端隔離,為了提高隔離效果,我們將PC817縱向排列整齊,沿PC817焊腳內側在線路板上開槽。

PC817光電耦合器輸入部分和輸出部分采用獨立的5V電源供電,數字量5V由鋰電池經2940穩壓后提供,模擬量5V由DC-DC5V提供。

(2)低壓差穩壓器LM2940及其濾波器件遠離單片機放置;

(3)數字量部分沿PC817開槽處雙面覆銅接地。采用金屬敷層屏蔽材料抑制電磁干擾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非電解電鍍、陰極濺射、真空鍍金等方法在絕緣材料的表面形成導電金屬薄層[3],可以提高電子設備的抗干擾能力。

2.2 供電部分的抗電磁干擾設計

鋼軌內應力測試系統由8V鋰電池供電,經兩個低壓差三端穩壓器LM2940后,固定輸出5V,LM2940內部含靜態電流降低電路、電流限制、過熱保護、電池反接和反插入保護電路,再經容阻濾波,給數字量電路供電。

模擬量電路電源經LM2940降壓后,由DC-DC5V提供。

2.3 傳感器部分抗電磁干擾設計

本系統共有1路數字量和4路模擬量輸入,有位移、壓力、溫度、濕度和電壓信號,其中,位移、壓力2路信號對測試結果具有決定性影響,我們主要對這2路傳感器信號做了抗電磁干擾處理:

(1)位移信號的采集使用千分表,其輸出為數字信號,是不隨時間連續變化的量,數字信號抗干擾能力強;

(2)壓力信號由JLBS-Ⅱ型拉力傳感器提供,其采用箔式應變片貼在合金鋼彈性體上,可承受拉、壓力,具有測量精度高、穩定性能好、溫度漂移小、輸出對稱性好等特點。由于壓力傳感器的變送器電路處理的是比較微弱的信號,而且還要進行信號轉換,外界干擾極易耦合到電路中從而影響有用信號。因此,本系統的壓力信號采用電流傳輸代替電壓傳輸,接收電路低的輸入阻抗和對地懸浮的電流源(電流源的實際輸出阻抗與接收電路的輸入阻抗形成并聯回路)使得電磁干擾對電流信號的傳輸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可獲得較好的抗干擾性能。

另外,本系統針對模擬量輸入通道的抗電磁干擾還采用了以下措施:壓力、溫度、濕度傳感器使用屏蔽線,屏蔽層與線路板GND相連,盡量縮短信號線長度。

2.4 外殼抗電磁干擾設計

為了使外殼在操作者和內部電路間建立隔離、形成屏蔽層,起到抗電磁干擾作用,本系統主機箱采用金屬鋁殼,既可以防止因操作者對金屬外殼的直接接觸放電造成干擾,又可以防止環境干燥時操作者對周圍物體放電形成的電磁干擾耦合到測試系統內部。即便如此,我們在做抗電磁干擾試驗時,發現還是存在干擾現象,液晶屏出現亂碼,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此現象是由于主機箱上銑了液晶屏安裝槽、航空插座孔、充電口、電源開關孔、鍵盤孔等造成,于是又采取了以下抗干擾措施:

(1)盡量縮短主機箱內部導線長度,并在每根導線上增加磁環;

(2)將主機箱內固定線路板的所有金屬小件都更換為絕緣材料,在液晶屏與主機箱外殼之間增加一層絕緣紙;

(3)主機箱內部在充電孔、航空插座孔、電源開關孔及液晶屏開孔處噴涂三防漆,三防漆是一種特殊配方的涂料,用于保護線路板及其相關設備免受壞境的侵蝕。三防漆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溫性能,其固化后成一層透明保護膜,具有優越的絕緣、防潮、防漏電、防震、防塵、防腐蝕、防老化、耐電暈等性能;

(4)主機箱底部裝設一只金屬螺帽作為電磁干擾泄放通道,在操作者對外殼的孔、洞、縫隙放電時將放電電流泄放,防止對內部電路直接放電。

2.5 軟件抗電磁干擾設計

若單靠硬件措施消除干擾會增加系統的硬件成本,使系統復雜化,而且并非所有因干擾而產生的故障都可通過硬件抗干擾措施得到完全解決;軟件抗干擾技術不僅可使系統結構簡化,成本降低,設計也很靈活方便[3]。

本系統的控制軟件由KeilC編制,軟件組成主要包括A/D轉換、鍵盤響應、液晶顯示、數據存儲讀取及分析計算等部分。本系統采用數字濾波、設立軟件陷阱、看門狗(Watchdog)和軟件冗余等技術,提高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3.結束語

影響鋼軌內應力測試系統抵抗電磁干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從系統硬件的線路板、供電電源、傳感器、外殼等部分入手,分析并提出了測試系統抗電磁干擾的方法,提高了測試系統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解決了系統受干擾時液晶顯示屏出現亂碼的情況,保證了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王建文.無縫線路溫度力及鎖定軌溫測試技術研究.擴大鐵路對外開放、確保重點物資運輸――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鐵道分會場暨中國鐵道學會學術年會和粵海通道運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2]李志宇.單片機控制系統抗干擾設計.電子測量技術2007,30:100-102.

第10篇

關鍵詞:《閑情偶寄》;雅致;實用;室內設計;功能;裝飾

1 研究現狀綜述

1.1 課題有關的文獻研究

(1)對《閑情偶寄》女性審美觀的研究。在女性審美觀方面,很多文人、學者都提出了諸多的觀點。董璐寫了內在美和外在美以及整體論和分解論;劉紅娟寫了中國古代女性美的發展以及李漁生活中的女子和文學中的女子;杜書瀛則從姿色、肌膚、眉眼、纏足、態度等幾方面來闡述內在美和外在美。

(2)對《閑情偶寄》園林設計觀的研究。對《閑情偶寄》園林設計觀進行研究的有:李素玉從取景在借、虛實相生、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等四個設計思想來介紹園林設計觀;王曉俊從創新、實用和美觀這三個方面介紹了園林居室美學,但這三點寫得都比較簡單,沒有具體的分析;涂欣則從隱士與園林、祁彪佳的筑園癡癖、李漁與湖上園林等方面介紹了園林設計觀。

(3)對《閑情偶寄》其他方面的研究。馬草從行樂之心、世俗閑情、雅致之旨等方面介紹了李漁的生活美學思想;王園園[1]則寫了戲曲要求新,結構修辭以及曲文和賓白的語言修辭。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文人寫到了飲食文化、家具設計理念、自我矛盾等。

1.2 課題的研究方向

通過上面的研究成果,筆者得出作者王曉俊和涂欣都寫到了實用和美觀,但他們寫得較為概括,不夠深入,而且主要寫的是園林方面的實用與美觀;作者涂欣還寫到了雅逸,但主要寫的是聯匾;作者董璐也寫到了雅,但主要寫的是服飾貴在雅。本文主要從室內設計方向進行分析,闡明雅致與實用的設計思想給現代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2 《閑情偶寄》――居室部的設計思想

2.1 簡約自然的設計思想

在《閑情偶寄?居室部》中,李漁提出“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簡斯可繼,繁則難久,順其性者必堅,戕其體者易壞?!彼J為設計要簡約、自然,簡單地順應事物屬性的就可以保留很長時間,繁雜的、破壞事物本體的則很難長久。李漁之所以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在清代,手工藝品雖做工精巧,豐富多彩,但不免過于奢華,多了幾分俗氣,并且缺少靈性和事物本身的自然美感,這種空有其表而沒有內涵的裝飾風格深受清代統治者和老百姓的擁護,并以此為美。而李漁則非常厭惡這種華而不實的裝飾之風,他認為這不僅是對人力、財力、物力的一種浪費,同時也剝奪了材料的天然之美。

其實在現代,簡約自然的設計風格也備受人們喜愛。以室內設計為例,這種風格的設計是以極少的色彩和質樸的生活場景來保留事物本身的自然美感,沒有了奢華的外觀帶來的煩瑣,給人一種淡雅、輕松的舒適感。

2.2 經濟創新的設計思想

李漁認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李漁最反對的就是奢靡浪費,認為不僅百姓要崇尚儉樸,王公貴族也應如此。這體現了古代學者樸素簡練的設計觀。他還進一步指出“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從而引出了“創新”的設計思想。他的創新思想貫穿他的所有著作,是他最為重要的設計思想之一。

李漁的創新之處包括新式頂格、窗格三樣式、梅窗、鳥籠新穎、女墻鏤空、廳內養鳥、書房壁裝飾、聯匾的設計、山石之用、墻壁用紙之法、室內藏燈等。從他的這些創新,我們不難看出,李漁不僅追求匠心獨運、創異標新的設計理念,而且還做到了價廉省工。

2.3 雅致實用的設計思想

李漁在設計中非常重視雅致與實用,并且始終把實用功能擺在第一位。他提出:“吾愿顯者之居,勿太高廣。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敝赋龈毁F人家建造房屋要忌奢靡浪費,要經濟實用。房屋建得越高大,會使人顯得越發矮小,若把房子建得小而精致些,則會顯得人高大魁梧很多,既做到了經濟實用,也使人身心愉悅;“居宅無論精粗,總以能避風雨為貴?!敝赋龇课莶徽撌蔷肋€是簡陋的,最重要的是能遮風擋雨,他將實用性始終應放在第一位,如若沒有了實用性,那么所有設計都將會變得沒有意義;“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然此皆屬第二義;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后論工拙?!蓖瑯又赋隽舜皺?、欄桿都要以堅固實用為主,符合功能要求;“徑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別致者,必另開耳門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則開之,緩則閉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崩顫O主張在做迂回曲折的小路以顯示別具一格時,一定要開一扇邊門,以方便有急事時行走,這樣便做到了雅致與實用兼備。

3 “雅俗俱利,理致兼收”的設計思想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啟示

“雅俗俱利,理致兼收”,即雅致與實用兼備,實用是為了滿足使用功能,創造更加便利的環境;雅致即藝術性,要求空間能夠滿足一定的精神和審美要求。

3.1 實用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啟示

實用性即功能性,是室內設計的基本屬性,已經成為室內設計中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

(1)主觀上要滿足人類的需求。設計要為人服務,人的需求對室內設計的功能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櫥窗部分的展示空間是為了適應商家的主觀要求吸引更多顧客而產生的;餐飲空間的布置,商家則會要求盡可能多放座位來提高入座率,從而提高收益。

(2)客觀上滿足空間的實際條件。在室內設計的功能性的要求下,一套完整的室內設計活動是融合了人文環境與物理環境下的設計活動,并不能獨立存在。例如,日本的房屋空間一般較小,所以它的設計需要節省空間,并且所用材料應考慮防震抗震,這兩種設計都充分考慮了自身的地理、人文環境,這樣的室內空間環境才更有實際意義,更能夠體現其功能性。

3.2 雅致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啟示

雅致即裝飾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漸漸不滿足于基本的功能性需求,而要求提高精神境界,裝飾性因此產生了。

(1)主觀上為滿足人的精神功能需求。室內設計還要滿足人對精神的追求。例如,街頭小吃店和高級酒店最明顯的差別就在于裝飾上,裝飾能夠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一個空間的界面布置、色彩搭配、材料選擇和陳設方式都是空間裝飾所必須考慮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人們主觀意識的體現。例如,玄關空間在室內空間中起到分隔室內與室外的作用,而且它還在室內裝飾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表明空間風格、色彩等偏好。

(2)客觀上為滿足空間的實際屬性。室內設計中以裝飾來營造氛圍,表明空間屬性已經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手段。例如,幼兒園的裝飾以兒童喜愛的鮮艷的顏色為主要裝飾色彩,加以卡通形象的壁紙,更增添了空間的趣味性,是裝飾性體現空間屬性的典型實例。

4 結語

在現代室內設計中,雅致與實用不可分割;但在室內設計活動中,實用是最基本的屬性,在設計活動的進行中起到主導作用,雅致作為次要屬性,從側面影響著實用功能,雅致依附于實用功能而存在,所以在室內設計中要雅致與實用兼備。

參考文獻:

[1] 王園園.《閑情偶寄》戲曲修辭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 李漁.閑情偶寄[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 王恪松,鄭培培.淺談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設計思想[J].大眾文藝,2014.

第11篇

關鍵詞:交通運輸;公路橋梁;沉降;施工技術

橋臺跳車是在公路上是一種常見現象,這不僅會影響到人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還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形象,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公路橋梁的路基發生沉降,導致路面不夠平順,因此一定要保證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質量,從而有效避免沉降現象的發生。

一、差異沉降的概述

差異沉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均勻沉降,是反映土木工程結構地基的便性特征的重要指標。如果差異沉降過大,就會使相應的上部結構產生額外的應力;當超過一定限度時,將會產生裂縫傾斜甚至破壞。一個差異沉降的著名案例就是意大利的比薩斜塔。

二、公路橋梁沉降段的施工機理

(一)路堤變形的施工機理

在公路橋梁中很容易發生路堤變形。目前在公路橋梁施工的過程中,一般都會使用普通的粘性土對路堤進行填土,由于我國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比較落后,很難對背臺進行有效的壓實,施工現場的地理條件以及氣候溫度也會對背臺壓實的密度以及強度造成影響,同時土體含水量的降低會加大公路橋梁沉降的程度。沉降路段路堤的密度以及強度會受到車輛的重量和自身重量的影響,當重量逐漸增多的時候,其密度和強度也會逐漸的提高,因此需要不斷的對路堤進行填土,從而有效的控制沉降路段的質量。在對路堤進行填土的時候,其粘性土的材質是不一樣的,隨著通過車輛的逐漸增多,土體的彈塑性也會逐漸的增強,這會導致路堤變形程度逐漸變大。

(二)臺背地基的變形機理

橋梁地基變形屬于最常見的現象,溝壑區為多發地段。地基變形的成因復雜,含水量過多、地基的強度不夠、土壤空隙太大等,都可引起地基變形。橋梁路堤填筑時應較其它路段高出5厘米到10厘米,高出部分在行車附加應力下會下降。地基的下降使得蠣嬗氳孛娉制劍這樣可以保證行車的安全暢通。在填土過程中絕對不允許容量相等,以避免發生地基沉降變形現象。

三、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設計

(一)公路橋梁的注漿設計

注漿設計主要指在液壓、氣壓等原理的效果下將注漿液通過注漿管注入到所施工的橋梁的地層中,通過填充、滲透等方式將土體顆?;蛘呤菐r石裂縫中的空氣和水分排擠出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控制后、注入的漿液就可以將原來松散的土粒顆粒以及裂縫粘結成一個整體,從而形成一個強度大以及防水性能好等諸多優勢的“結石體”。要保證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質量,就必須采取科學的手段對施工設計進行優化,壓力注漿就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內側注漿孔與建筑物軸線之間的距離,對外側進行注漿時,需要采取傾斜的方式,從而保證注漿效果。其他工程應按施工實際情況采取適當措施。施工過程中進行開孔工作時,其墻體必須要有所傾斜,同時其中大部分都是直成孔。如果在施工中采用跳孔間隔的方法,其不僅會增加橋梁結構的滲透能力,還會對鉆孔起到清理的作用。對公路橋梁的注漿優化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控制鉆探水的壓力,還能加快地基下沉的速度,同時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找到科學的技術手段,從而保證施工順利進行。

(二)有效控制注漿的深度

在注漿完成之后,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檢查,檢查其是否按設計要求進行注漿,當發現問題時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從而保證注漿的質量。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還要往成孔里面下管,并且要將其連接到地面,在漿管篩孔處留出4m的地方,同時不允許對這個地方做鉆孔的處理。接下來相關部門要對注漿效果進行抽樣檢測,隨機抽取幾個注漿管,并且要按照相應的要求以及施工的工序對其進行檢驗,從而有效的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同時有效保證公路橋梁路基路面的質量。在檢查完成之后,還要做封孔的處理,并且要對公路橋梁沉降情況作全面的調查,從而使工程的質量得到保障。

四、公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

(一)搭板的設置

為了克服橋頭跳車的弊病,采用橋頭搭板是目前國內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搭板不能獨立的工作,它必須與其周圍的結構、土工體和填料進行優化組合,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以搭板為中心,聯合起周圍的物體,可稱為搭板體系。搭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情況下盡量采用就地整體現澆的施工方案,以確保其余基礎的緊密連結。搭板尾端是否設置枕梁,從理論分析和實際效果看,還沒有明確的結論,設置或不設置枕梁各有利弊,目前工程界認識不一致。

(二)地基的處理

地基的有效處理可以提高公路的承載能力,同時選擇好的地基可以對地基原有的一些優良性加以改善,從而降低因沉降出現的公路變形。在修筑高速公路路堤時,經常會遇到較厚的軟土層地基,并且還要向其中添加材料,這就會使軟土層地基發生變動,并且基樁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嚴重的話會阻礙橋臺的運轉。這些情況都會嚴重的影響支座和伸縮縫,甚至會造成橋面的斷裂,因此必須要減少回填的材料,同時還要提高地基剛度,從而保證橋臺的正常運轉。當橋臺出現不正常位移情況的時候,還可以利用地基的側向流動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公路橋梁建設的過程中,有些地段會出現溝壑,溝壑地段存在很多的特點,例如:土壤空隙比較大、含水量較多等,利用這些特點可以將其與粘土層做換土的工作,兩者有效的結合還能增強土壤的強度。在換土的過程中,對深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必須要對軟土層的厚度做系統的測量,從而保證換土深度的準確性。對于粘土層的施工比較簡單,在開挖之前就可以對其做翻曬的工作,換土的最佳深度會受到填土高度的影響。

(三)臺背的填筑方式

臺背回填是指結構物完成后,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分層填筑結構與路基之間的遺留部分。在公路橋梁投入使用后,橋梁與路段之間路堤的不均勻沉降是最常見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行車荷載對路面的壓縮變形、地基沉降以及路基的自身變形等等。路堤不均勻沉降也并不全是因為路面變形所造成的,并且路面變形對于車輛行駛并沒有太大的影響。致使路堤的不均勻沉降通常都是臺背填筑材料的原因,如果臺背的填筑均選用輕型材料,那么路堤的沉降現象會得到更好的改善。輕型材料不僅可以改善路堤的不均勻沉降,還可以使地基的壓縮變形得到很好的控制,從而減輕地基的變形程度。同時輕型的臺背填筑材料被壓實壓密后模量同樣也可以得到提高,被壓實壓密的輕型材料還可以更好的緩解因反復荷載所造成的地基變形。

結語:

隨著交通事故的逐漸增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公路橋梁的施工質量,以及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對于公路橋梁的路基路面而言,沉降現象會給其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目前路基沉降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國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相應的技術分析,提高施工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并且要保證施工技術的先進性,從根本上解決路基沉降的現象,從而有效的提高公路橋梁工程質量和使用效果,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促進我國交通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靜,藺媛媛,李改靈.震后公路橋梁災損模式與評估保障[A].第六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地震工程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Ⅱ)[C].2012.

[2] 紀翠娜,郭蘭英,張仲宏.超載超限運輸車輛對公路使用壽命的影響分析[A].全國城市公路學會第十五屆(2010)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

[3] 沈吉,崔彩云,王建平.GIS技術在公路建設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研究[A].第九屆建筑業企業信息化應用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0.

[4] 周志堅.重載交通對水泥砼路面板底路基工作區深度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

[5] 蒼曉林.對超限車輛毀壞公路橋梁情況的調查[A].2011年自然科W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C].2011.

[6] 朱勁松,王詩青,趙君黎,張杰.公路橋梁工程安全風險識別的綜合法研究[A].第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0.

[7] 王宏暢,李國芬,高敏杰,侯彥明.“路基路面施工與管理”課程教學實踐[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

第12篇

【關鍵詞】房建結構,結構設計,抗震設計現狀,要求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房建結構抗震設計,關乎民生,關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對房屋建筑實施結構設計,主要涉及對建筑高度,承載力,總體結構,各個部件的性能規劃等一系列的因素,要求通過對各個構件和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既實現滿足居民生活生產保障安全的需要,又具有值得欣賞的美學價值。增強房建結構的抗震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地基,房屋的結構體系選擇,綜合布局等多方面建設因素,是一項及其專業,嚴謹,復雜的高技術工作。

二、建筑抗震的主要影響因素

1、抗震設計標準

目前,國內在不同地區設定的基本設防烈度,主要是根據該地區以及具體建筑在一段時間內遭受地震以及地震強度的概率而定的。如果是一般建筑,則執行基本烈度設防,如果是重要的建筑物,則相應地提高設防烈度,但是,隨著設防烈度的提高,建筑的造價會相應增加。

2、建筑結構形式

為了有效地保證建筑物“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最新的設計規范中,磚混內框架結構被嚴格取締了。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等。框架結構空間布置靈活,相對造價低,但是其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剪切變形,因此,框架結構適用的高度相對較低。剪力墻結構平面布置沒有框架靈活,但其平面內自身剛度大,強度高,整體性能好,在水平荷載作用下變形小,抗震性能較強,適用于高度較高的高層建筑。

3、抗震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是根據建筑的重要性決定的。在確定建筑等級及場地類型之后,將先進的抗震理念和系統的分析計算納入到抗震設計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性能,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三、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有抗震性要求的框架結構,應設計成延性框架,遵守“強柱弱梁” 、“強剪弱彎”、強節點、強構件等設計原則,柱截面不宜過小,應滿足結構側移變形及軸壓比的要求。在進行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時候,需要確定框架結構的抗震等級,根據不同的等級進行設計,主要是為保證框架結構具有較好的延性,并且能滿足合理、經濟的設計要求。構件設計時應滿足各自的基本要求:①框架結構在進行梁端抗震設計時,既要允許塑性鉸在梁上出現又不要發生梁剪切破壞,同時還要防止由于梁筋屈服滲入節點而影響節點核心區的性能,使梁形成塑性鉸后仍有足夠的受剪承載力,梁筋屈服后,塑性鉸區段應有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②框架柱在設計時,應該遵循強柱弱梁,使柱盡量不要出現塑性鉸,在彎曲破壞之前不發生剪切破壞,使柱有足夠的抗剪能力,同時控制柱的剪切比不要太大。③框架節點在地震破壞時,主要是節點核心區剪切破壞和鋼筋錨固破壞,因此在設計時,要采取“強節點弱構件”的設計概念,保證在多遇地震時,節點應在彈性范圍內工作;在罕遇地震時,節點承載力的降低不得危及豎向荷載的傳遞。

四、框架結構構件抗震設計的構造措施

1、框架梁的截面抗震設計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截面寬度不宜小于 200mm;截面高寬比不宜大于 4;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在計算出梁控制截面處考慮地震作用的組合彎矩后,可按一般鋼筋混土受彎構件進行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 2.5%,且計入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 0.25,二、三級不應大于 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不應小于 0.5,二、三級不應小于 0.3。梁端剪力設計值應根據強剪弱彎的原則,按的要求加以調整,對一、二、三級抗震等級分別采取1.3、1.2、和1.1梁端剪力增大系數。

2、框架柱的截面抗震設計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截面的寬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 300mm;圓柱直徑不宜小于 350mm。剪跨比宜大于 2。截面長邊與短邊的邊長比不宜大于3。柱軸壓比不宜超過下表的規定;建造于Ⅳ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筑,柱軸壓比限值應適當減小。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柱縱向鋼筋的最小總配筋率,中柱和邊柱的一、二、三、四抗震等級分別是1.0、0.8、0.7、0.6,角柱、框支柱的一、二、三、四抗震等級分別是1.2、1.0、0.9、0.8。同時每一側配筋率不應小 0.2%;對建造于Ⅳ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筑,數值應增加 0.1。 當采用HRB400 級熱軋鋼筋時應允許減少 0.1,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 C60 應增加 0.1。

3、框架節點核芯區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宜按規范中的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一、二、三級框架節點核芯區配箍特征值分別不宜小于 0.12、0.10 和 0.08 且體積配箍率分別不宜小于 0.6%、0.5% 和 0.4%。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框架節點核芯區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芯區上、下柱端的較大配箍特征值。

五、基于剪力墻結構建筑體形的抗震優化設計

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除了要合理選擇結構抗側力體系外,要特別重視建筑體形和結構總體布置。建筑體形是指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結構總體布置是指結構構件的平面布置和豎向布置。建筑體形和結構總體布置對結構的抗震性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1、震害及抗震概念設計

結構抗震設計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地震特性、結構扭轉等),進行精確的抗震計算是非常困難的。結構的抗震設計除了進行細致的計算外,要特別注重結構概念設計。概念設計是指在結構設計中,結構工程師運用“概念”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根據概念設計,抗震房屋的建筑體形和結構總體布置應符合如下原則:采用規則結構,不采用嚴重不規則結構;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傳力路徑;具有必要的剛度和承載力,具備良好的彈塑性變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不應導致整體結構倒塌,增加超靜定結構的次數。滿足抗震設計原則:即:“強節弱桿”、“強豎弱平”、“強剪弱彎”;置多道抗震防線,形成兩道或多道的抗震防線,增強結構抗倒塌能力。

2、建筑平面和結構平面布置

高層建筑的外形分為板式和塔式兩大類:板式建筑平面兩個方向的尺寸相差較大,塔式建筑平面兩個方向的尺寸接近。多數高層建筑為塔式。對抗風有利的建筑平面形狀是簡單規則的凸平面,如圓形,正多邊形、橢圓形等平面,以減小風壓,有較多凹凸的復雜平面,對抗風不利,如V形、Y形等。對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形狀是簡單、規則、對稱、長寬比不大的平面。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十分重要,加上我國今年來地震較多,加強房屋抗震設計對于居民的安全具有很大作用,應該不斷的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立軍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體系選型及抗震沒計 [期刊論文] 《科技與生活》 -2011年14期

[2]孟虎 房建工程磚混結構的抗震設計與前瞻性研究 [期刊論文] 《科技與企業》 -2011年9期

[3]萬忠倫 成都驛園高層住宅結構抗震設計 [期刊論文] 《鐵道建筑》 PKU -2008年12期

[4]呂西林.周德源、李思明、陳以一、陸浩亮.抗震設計理論與實例[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峨眉山市| 调兵山市| 武平县| 吴江市| 贵定县| 灌阳县| 南郑县| 五家渠市| 赣州市| 沁阳市| 增城市| 犍为县| 鄂伦春自治旗| 虎林市| 阿荣旗| 北安市| 丹东市| 阿拉善右旗| 北宁市| 印江| 乌苏市| 林周县| 南川市| 龙口市| 仙居县| 隆尧县| 岑巩县| 巴中市| 沂源县| 四子王旗| 原平市| 刚察县| 台东县| 万宁市| 含山县| 冕宁县| 虞城县| 汝阳县| 满城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