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中值周教師值周總結

高中值周教師值周總結

時間:2022-05-26 07:37: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值周教師值周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中值周教師值周總結

第1篇

關鍵詞:區間概念;重要性;措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081-03

一、基本概念

(一)區間的定義

初等代數定義為一個數集。指包含在特定的兩個實數之間的所有數,可能同時包含這兩個數。區間是一種數的表現形式。在高等數學中定義為分配給對象(如表)的任何連續塊叫區間,區間也叫拓展。因為當它用完已經分配的區間后,還有新的記錄插入,就必須在分配的新區間延伸拓展一些塊。

(二)區間的分類

區間表示法中,圓括號表示排除,方括號表示包括。在界值上分為:①開區間,例如:{x|a

(三)區間的運算

區間計算是數值分析上計算含誤差的工具,其運算法則如下:

1.加法法則:[a,b]+[a,d]=[a+c,b+d]。

2.減法法則:[a,b]-[c,d]=[a-c,b-d]。

3.乘法法則:[a,b]×[c,d]=[min(ac,ad,bc,bd),max(ac,ad,bc,bd)]。

4.除法法則:[a,b]÷[c,d]=[min(■,■,■,■),max(■,■,■,■)]。

加法乘法符合交換律,結合律,子分配律,集X(Y+Z)是 XY+XZ的子集,在幾何上用圖論反映為微分流形,映射變換。

二、區間概念的重要性

1.區間概念的覆蓋面廣,在高中數學代數上包括定義域值域表示法、不等式解集表示法、單調區間、零點區間、極值區間、收斂區間、連續區間等等;在幾何上有二面角范圍、向量夾角范圍、三角函數線范圍及微分中值定理等等。因為外延廣,影響數學體系的知識遷移,影響數學的銜接與交匯,必須循序漸進。

2.區間的演繹繁多,區間是確定性與不確性、連續與間斷、可測與不可測、收斂與發散的矛盾統一體,影響函數的連續性、可微性、收斂性、單調性、奇偶性。其融嚴謹性、確定性、概括性于一體,是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奠基石,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揭示概念內涵與外延,綜合把握運算規律。

3.區間的運用范圍廣,區間數學在化學酸堿性界定上應用多。在國防炸彈半徑設計上,精確制導上更是應該首要研究的。在汽車工程應用中運用廣泛,在彩票中注中也需著重考慮,要多做研究性課題。

三、區間概念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矛盾

區間概念拓展是一種系統程序,是一種深奧的過程,當前高中區間概念在數學中普遍存在如下四種矛盾:

1.不能處理區間概念的數與形的結合。如:點P∈{(x,y,z)|x2+y2=1,0≤z≤1},求P點軌跡圖形的表面積,學生受空間想象力的制約,很難作出幾何圖形。

2.不能嚴謹區分開區間與閉區間的異同。如:y=a|x|與y=x+a總有兩個交點,求a的范圍,常常使用閉區間表示。

3.不能理解對稱區間的圖象性質。如:f(x)=mx2+nx+1在 x∈[m+2,m+4]上為偶函數,求f(x)的值域。

4.不能靈活解決區間建模問題。

四、弄通區間概念的措施

區間雖然是一種簡單的數集,明確的線段、射線、矩形域等,但因其外延廣、應用廣,學生很難系統地掌握概念,筆者綜合新課程內容談幾點教法。

1.結合區間概念確定參數范圍。如[2m,m+1]=[-1,1],求m范圍,理解區間特定排序規律。

2.結合函數奇偶性在對稱區間存在的前提,提高學生數形結合能力。例如閉區間[a,a+2]的偶函數y=ax2+2x+a,求函數值域。通過此題深化奇偶函數中區間對稱性的認識,同時加深對函數介值定理的理解。(函數介值定理:若函數f(x)在閉區間[a,b]連續,m與M分別是函數f(x)在閉區間[a,b]的最小值與最大值,g是m與M之間任意數(即m≤g≤M),則在閉區間[a,b]至少存在點C,使f(c)=g。)

3.結合函數在特定區間有意義的提前求函數定義域。例如求y=■的定義域。綜合不等式條件,綜合根式函數性質、對數函數性質,確定定義域為(■,1],在運算中求區間。又如已知函數f(x)定義域為[-1,1],求f(2x)定義域。通過換元變換,求得復合函數定義域為[-■,■],加深對定義域的運算理解,在具體例題中抽象出區間的內涵。

4.通過求值域提高區間問題計算能力。如求函數y=■值域,通過函數原始概念,采用判別式法,變式為:yx2+y=x2+x+1,判別式非負,得值域為[■,■],又如設函數 f(x)=x2-2x+2,x∈[t,t+1]最小值為g(t),求g(t)表達式,使學生提高分類解題的能力。

5.結合函數在區間的單調性,求單調區間。例如求函數y=x2-2|x|-3的單調區間,通過二次函數圖象再現,使學生在推理、作圖中求得增區間為[-1,0],[1,+∞)。

6.結合函數在區間上的周期性,加強區間與周期的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解。例如:定義域為R的奇函數f(x)滿足f(x)=f(x-2k),(k∈Z)且當x∈(0,1)時,f(x)=■,求f(x)在[2k-1,2k+1](k∈Z)的解析式,證明f(x)在(0,1)上為減函數,探悉周期為2,利用周期性及奇函數對稱規律求得周期函數表達式,通過周期性揭示區間的周期規律。

7.結合區間的封閉性提高學生邏輯思維。(1)結合區間的分類嚴謹性,提高學生思維的判斷性、概括性。例如:已知不等式x2-ax-8≥0與x2-2ax+b

(2)結合區間的連續性,對稱不等式規律,確定參數,把握運算規律,提高分析能力。例如:二次函數f(x)=ax2+bx+c,滿足f(-1)=0,且對任意實數x都有f(x)-x≥0,且當x∈[0,2]時,f(x)≤■,求f(1)。通過恒成立問題,利用夾逼定理,確定參數,提高學生綜合運算能力。

(3)通過零點定理,確定方程根存在的范圍。(引理:零點定理,若函數f(x)在閉區間[a,b]連續,且f(a)f(b)

A.?搖(1,2) ?搖B.(2,3)?搖 ?搖C.(1,■) ?搖?搖D.(e,+∞)

解析:f(1)=-2

通過零點定理,理解方程根的分布,從而求得方程的近似解,使學生加深對二分法的理解。

(4)結合區間的連續性,分清左連續與右連續及可導與可微。定義:設函數在以a為左端點的區間有定義,■f(x)=f(a)=f(a+0),則稱函數f(x)在a右連續。

例f(x)=■ x≠4A x=4函數f(x)能連續開拓,求A。

解得A=8,通過區間在連續性上的間斷點,確定參數,分清區間的左右連續特征。

五、總結

區間既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深奧的數學語言,在使用上有嚴格的區分度,在解題上更有邏輯性,在教學中切實做到嚴謹性與量力性相結合,運用恰當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區間教學中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陳興祥.學海導航高一數學[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1.

第2篇

關鍵詞:班級管理;值日班長;無為而治;自主管理

班級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而且周期長的系統工作。長期以來,班主任是這項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隨著高中新課程理念的實施,班級管理開始從班主任一人實施管理、學生被動接受管理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轉變。筆者在班級管理中試行以“無為而治”為指導思想的值日班長制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值日班長制概述

值日班長制,就是讓全班每個學生輪流當班長來參與班級管理的制度。

1.值日班長的做法與內容

(1)按學號輪流,每人值日3天;值日期間,以班級日記的形式,認真做好以下記錄:考勤、課堂紀律(含自習課)、同學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各方面的情況。

(2)每天放學的時候,當著全班同學總結當天值日情況,指出當天表現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指出努力的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2.對值日班長的要求

首先,要樂意為大家服務,這是當好值日班長的前提;其次,要敢于為大家服務,這是當好值日班長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三,要善于為大家服務,這是當好值日班長的關鍵;第四,要公正地為大家服務,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謀私,公平公正才會取得同學的信任,得到尊重。

3.對值日班長的評價

每周班會課時間由班主任和全體學生一起采用無記名投票的形式,從上一周2名值日班長中推選出周優勝者,每月從四個優勝者中推選出一名月優勝者,從每月的優勝者中推選出一名學期優勝者,曾經被推選為優勝者的同學,作為評先、評優的依據之一。這樣能讓值日班長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有危機意識。

4.對值日班長的定位

班級作為一個集體,在搞好常規建設的同時,還要參與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和比賽,因此單靠值日班長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值日班長可以定位為班內質檢員,負責監督同學行為,反饋班級動向。統領性的工作由常務班長和其他班委協助完成,這樣做,班級工作就不會出現滯后的現象。

二、值日班長制的理論基礎

“無為而治”是班級管理中值日班長制的指導思想。老子說:“道恒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以為服從安排,無所作為就是“無為”,是一種懶散、消極的人生觀,其實不然。“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濫為、不盲為,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意思,它推崇一種超脫忘我、利于他人、無私無畏的思想觀念。治國安邦如此,班級管理亦如此。班主任只有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遵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采用科學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才會使學生管理達到“民自正”“民自化”的境界。

三、實行值日班長制的意義探討

1.展現自我,提高學生主體地位

作為班集體的一員,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相應的義務與責任。值日班長制可以促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班級應盡的責任,并在做好本職工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個人對集體的作用。大家的事大家做,形成人人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良好班級氛圍,從而生成班集體的合力和凝聚力。同時,值日班長制也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能力的舞臺,拓寬了學生綜合發展的空間。實行值日班長制,使班級的環境衛生狀況和遵守課堂紀律等方面都較以前有了更大的進步。值日班長制更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成果,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

2.參與管理,提高學生自律意識

值日班長制是一種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學生時時處于被管理者與管理者的角色互換中,每個學生既可以體驗到管理者的責任和難處,也體會到了被管理者的苦衷與心態,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讓學生學會用一種更加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促使學生更加自覺地遵守班級管理制度,從而增強了自律意識。眾人拾柴火焰高,學生管理是一件繁重的工作,但如果真正地把具體工作分配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工作就變成了一點點小事情。讓每一個學生都來分擔一點班級工作,既可以讓學生鍛煉自己,又避免了少數班干部工作過于集中、疲于應付的弊端。同時,如果大家都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會自我管理,也會大大減輕班主任的負擔,班主任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導學生的學習,轉化后進生的思想,培養優秀生等一系列提高學風、班風建設的問題上來。

3.正確引導,“無為”的前提是“有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班主任能夠促使學生按照規范的管理制度行事,讓學生自愿地、愉快地、毫無怨言地服從班規校紀,師生為了共同的目標同舟共濟,在和諧的氛圍中朝著既定目標共同奮斗,這是班級管理達到的理想狀態。明智的班主任可以通過“無為而治”,達到“以心治班”的管理境界,師生心有靈犀,對班主任的意圖學生心領神會,往往只要一個眼神,學生就能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當然,“無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有一個從“有為”到“無為”的轉化過程。班主任在接一個班的初始階段,必須身體力行,給學生指導,為學生樹立榜樣。等學生自我管理逐漸成形,班主任才可以慢慢放手。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

綜上所述,實施值日班長制可以幫助班主任實現工作重心從繁瑣的班級管理到研究教學的轉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大大減輕了班干部的負擔,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再者,值日班長制也為每位學生都提供了擔當班長的機會,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和發現更多的管理人才。班級管理是一項平凡而瑣碎的工作,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只知道埋頭苦干,還要運用智慧,創設一些治理班級的小方法、小策略,只有找到適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才能更高效地管理一個班級。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蔣惠琴.我們給孩子留下些什么:來自值日班長群體的調查報告.江蘇教育,2003.

[3]羅靜.從韓非子的治國思想看班主任管理.教育藝術,2007.

第3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 個體差異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24

高中學生的物理成績之所以出現分化,是因為每一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所差異而教學模式相同從而產生的。每一位學生在智力水平、認知能力以及知識的儲備和興趣愛好上都會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學生在知識結構上以及對所接受的知識都具有一定的傾向性。

1 高中物理教學中個體差異教學

1.1 傳統物理教學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的矛盾

傳統的物理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整個的課堂教學都是老師占主導課程的進程,而學生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采用這種“填鴨式”的物理教學方式,不但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的差異性。僅僅從記憶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往往會表現為視覺記憶、聽覺記憶以及運動記憶等等。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閱讀一些圖文并茂的物理材料,在實驗課堂上或者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模式,學習效果會更好,這就是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則是指對于課堂內容的講解具有濃厚的興趣,并擅長于通過分析語言邏輯來掌握物理教學重點,這就是聽覺記憶。還有部分學生習慣于運動記憶,即在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會對物理的教學內容理解得更為透徹。此外,學生對于高中物理的學習還存在著其他的一些特點。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調整高中物理教學計劃,可以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水平,以實現教師的教學與學生學統一。

1.2 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中心開展物理教學

現在的高中物理教學主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天性,以使其按照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學習方式。物理教學由傳統的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轉向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比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內容的時候,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乘坐公共汽車遇到急剎車的經歷。當汽車正常行駛的時候,突然出現急剎車,車內的人就會倒向車輛行駛的方向,這就是慣性的作用。然后繼續提問,如果車還沒有停穩,就有人下車,此時這個人落地后會是個什么狀態。以這種討論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內容,很快就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根據不同的物理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課堂教學情境,要與學生的需求與對知識的認知水平相協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才能夠激發起其對知識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其自主學習,而物理教師的作用則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

2 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設計高中物理教學課堂

2.1 以認知為前提,激發物理學習動機

高中物理的學科知識存在著固有的內在邏輯結構。如果將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其已經具備的相應的知識基礎之上,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為“認知前提能力”。通過回顧知識基礎,以知識延伸的方式,將學生引導到新的知識領域,使學生不會感覺到突兀,這對于學生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并發揮其探索的潛能是非常重要的。要激發起高中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動機,除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之外,還要將情感因素作為教學方式的參考項。對于很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學生會主動學習,對于知識的吸收不但很快,而且能夠進一步深入探討。對于毫無興趣的物理知識,雖然學生也會承擔學習的義務,但是由于心理上所存在的逆反情緒,導致對物理課程的厭惡,教學效果當然也不會很好。

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那么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時候,將知識原理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就會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如,在自行車賽場上,為什么跑道設計成為逐漸向上傾斜的,這就是因為當物體快速圓周運動的時候,會出現向心力,采用這種設計會保持自行車高速行駛過程中的平衡,而避免摔倒。

2.2 重視應用舉例法的教學魅力

物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發展歷程。對于物理知識本身,也許學生認為其枯燥難懂而產生心理上的抗拒。如果物理教師將物理原理形成的發展歷程以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對于學生來講會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根據教師的陳述,逐漸地進入到獨立思考的狀態,使他們針對物理原理形成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思考和疑問,從而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2.3 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選擇高中物理教學內容

對于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應拘泥于教材結構,而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性地教學。由于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他們對于物理課程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此時,教師就要根據需要進行組織調整,在課程進度基本達到要求的基礎上,將學生所需求的知識點更為精細化,以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其主要的意圖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掌握課堂上的物理教學內容,所以,著重培養高中學生對于物理的元認知能力,才是教師授課的最終目的。比如,在高中物理知識中,“功”的概念和計算一直就是教學中的難點,特別是內在的功,由于極具抽象性,所以學生很難在實踐中尋找到與之相關的知識,此時,物理教師就可以從學生已經掌握的與功相關聯的物理知識為起始點展開提問。A、B兩個物體是疊放在一起的,接觸面粗糙。A物體與地面接觸,且接觸面光滑。此時,請同學們共同參與討論。當物體勻速直線運動的時候,雖然A、B物體之間存在著彈力和摩擦力,但是都不做功。當A、B都開始以相同的加速度前進的時候,彈力是不做功的,但是,摩擦力卻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摩擦力做功,而且其絕對值相等。如果A、B兩物體都開始加速度前進,但是速度不再相同,此時,摩擦力做功,但是做功的絕對值是不相等的。這里所提到的摩擦力,即為內力。內力做功,即為摩擦力做功。通過這個例子,結合多媒體的形象教學,就可以將學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學內容中來,并展開深入探討。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的物理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成為了高中物理教學中值得探究的課題。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高中的物理教學要獲得良好的授課效果,就需要尊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個體差異,并將其作為物理課堂教學的參考項,對物理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王睿峰.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個體差異[J].考試周刊,2012,(7).

[2]孫遜.高中物理個體差異教學策略初探[J].科技創新,2012,(12).

第4篇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利用大量的實驗和生活實踐,并從中總結出來的,并且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往往只局限于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重復實驗等被動式的實驗模式,忽略了在實驗中對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有效教學理念恰恰彌補了這一點。

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有效教學的理念來源,后來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教學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

在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學目標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把反復練習的方式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忽略學生情感、態度、品質的培養。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師生互動不強,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被調動積極性,正是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知識,家長擔心,給學生另找家庭教師補課,如此以往,導致惡性循環,學生負擔過重。所以實現課堂教學中多向互動,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是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中,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不僅是單純的學習者,而且具有自己的思想、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是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物,自主觀察,自主探究以及思考。另外在教學的有效性下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

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對任何理論知識的掌握,都必須建立在通過觀察而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非簡單地表現在學生是否能夠注意到某個事物或實驗現象不明顯的特點,而更多地表現在能否就此進行探究性思索,以透過其表面把握其本質和規律。做到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學家斷言:任何自然科學都始于觀察。通過事實教育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對周圍環境、周圍事物及自然現象的觀察。文學家如此,生物學家如此,化學家也是如此。一切都開始于觀察,沒有觀察、探究就沒有科學的新發現。我們要教育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堅持對事物進行全面系統的觀察、探究,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細節。

演示實驗是教師進行表演和示范操作,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的最好方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進行觀察和思考的實驗,它能為學生提供感性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探究能力的理性飛躍。所以化學教師要精心設計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并進行合理地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影響學生,決不能隨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為了增加演示實驗的可見度,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既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又能提高實驗的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性。學生被帶進了五彩繽紛的化學樂園。如:在教學“能量變化”中學生質疑,不用火柴能把酒精燈點著嗎?為此老師用玻璃棒蘸取濃硫酸后再蘸取高錳酸鉀,立即放到酒精燈的燃蕊上,酒精燈點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實驗是培養學生獨立、周密地進行觀察和探究的好機會,必須大力加強。首先,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傾向,消除“讓學生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要求背實驗”、“學生實驗可做可不做”的錯誤看法。其次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開足開好所有學生分組實驗課,充分做好儀器的準備工作,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人人都能動手做實驗,人人都會做實驗。如條件許可,可將某些演示實驗改作學生實驗或邊講邊實驗,增加學生觀察和探究的機會。再次,要重視實驗中的操作指導:講清實驗目的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操作正確步驟,規范操作動作,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教給學生觀察的各種方法,培養觀察能力。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多實驗,多觀察,應該讓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這樣學生既可以隨時進行試驗驗證教材中的實驗題目,或做感興趣的家庭小實驗,也可以做自創性實驗(為解決學習中的難題自己設計的實驗)。在加強學生實驗教學以后,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改革化學的體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和習慣是實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老師可以這樣講課《新課標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化學金屬制品的防護)》“剛剛老師碰到了一個問題,怎么解釋都覺得不夠全面,想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幫老師一起解釋。”“我提出的合金是混合物,但為什么它會有一定的熔點?”這下學生們可就熱鬧了,有的說,合金是幾種金屬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物質;有的說,合金的形成不是簡單的將兩種金屬進行混合,他們之間是要斷裂金屬鍵的,金屬陽離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說,合金從物質分類上看,有的屬于機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屬于互化物合金,無論那一種類型,只要組成一定時,熔點就一定。最終,學生們在討論與爭辯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義。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一定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潛能,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盡可能地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教師要始終堅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而不是命令者。教師應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要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最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系,從而讓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多媒體計算機知識。能夠組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總之,觀察是探究的基礎和前提,探究是觀察的延續和升華。觀察能力提高,能激發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融觀察、探究于一體,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好的化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武.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化學教學論教學的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4).

第5篇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事項都需要使用申請書,正確運用申請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項目申請書是怎么寫的呢?不知道的小伙伴不妨來看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項目申請書模板,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項目申請書1一、項目立項依據

1、項目申報立項的意義:青年熱點沙龍活動一個月主辦一期,每期以當時的社會熱點或重要時事為主題,組織學生對主題進行討論。

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而且開放的當今時代,大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求知欲越來越強烈,這個“青年熱點沙龍”活動不僅為大家提供了“有話可說,有話必說”的交流平臺,而且同時引導大學生全面正確地看待社會發展和政治變化。

2、國內外與項目相關情況的分析:現在全國各地已經有一些團組織或部分高校正在開展類似青年沙龍的活動,如20__年11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開展過的青年學者學術沙龍,他們的主題是“誘惑偵查中的法律問題”,以及20__年7月28日下午,由團撫順市委、團新撫區委主辦的“撫順青年話題沙龍”等,不過他們只局限于與自己學校或專業相關的學術型講座類的,而沒有將這種活動引申到社會中去,從而未真正讓學生養成一種“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主人翁精神,以及未形成一種主動地和辯證地去接觸和看待社會發展和國家政治變化的局面。

二、項目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1、項目具體內容、發展目標和主要作用

項目具體內容:

1)主題邀請同學積極參與

在確定活動主題之后,校團委組織通過校團委網站或部長會議向全校同學宣布青年熱點沙龍熱點話題,邀請同學積極參與。同學們可以先通過校團委網站上的BBS進行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

2)準備資料制定方案

在活動籌備期間,我們會根據活動主題準備大量的資

料,包括圖片、音像資料和文字資料。按照活動的程序安排,準備好一個圖片、音像和文字資料相結合的PPT,在活動現場引導同學們進行討論,活動的程序一般都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

3)邀請同學現場討論

每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邀請有時間的同學參與“青年熱點沙龍”的現場交流活動。

4)邀請專家老師現場指導

每期活動都邀請學校理論知識淵博的老師擔任活動嘉賓,在活動現場為學生答疑解惑,同時也從理論的高度為學生們解讀活動主題,讓學生更加正確和理性的看待一些社會事件和政治時事。

5)上傳活動視頻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

每期“青年熱點沙龍”現場活動結束后,將制作好的視頻資料上傳到校團委網站,供更多的同學交流和學習。

項目發展目標及主要作用

當代大學生關注時事的現狀不容樂觀,很多大學生對于離他們看來很遠的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點充耳不聞,甚至會產生厭惡之心。高等教育質量關系到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大學生在大學里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在教育過程中,如何調動大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熱情,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是關鍵。因此在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有必要開展一項長期的能幫助廣大大學生青年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活動,并以此為動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掌握科學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為將來更好的報效祖國奉獻一份力量。這樣,倡導當代大學生積極了解時事,深刻思考社會熱點,為將來報效祖國打好堅實理論基礎的工作迫在眉睫。

2、項目實施方案、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和可行性分析

項目實施方案:

我們每學期擬開展六期青年熱點沙龍,每期的主題由校團委組織部在每月月末之前廣泛征集當月世界各地,國家或者身邊發生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并提取其中值得探討,具有深遠意義以及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熱點話題作為當月活動主題。同時會根據活動主題,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經校團委老師審核后下發至各分團委進行活動宣傳。宣傳同時,在各系實行自愿報名參與活動的方式進行活動參與者的招募。活動期間,參與者跟隨主持人引出的與主題緊密相關的話題各抒己見,互相探討。同時讓邀請到的嘉賓進行相關領域的陳述以便可以讓大家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活動結束后,對活動進行總結,把大家有的好的想法進行宣傳,從而讓本活動更具影響力。

項目具體實施計劃:

每學期開展六期,每年度開展十二期。上學期分別在當年的三、四、五、六月份舉行,下學期分別在當年的九、十、十一、十二月份舉行。

項目可行性分析:

1)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讓他們更早地接觸社會關注社會,不僅對他們有實際意義,更具有促進作用。所以目前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就是讓他們燃燒心中的火花,各抒己見,對當今的社會時政熱點說出心中的想法。而目前國內只有少部分高校有這樣的舞臺存在,所以我們現在舉辦這樣的“青年熱點沙龍”,是必須的,也是迫切的。

2)青年熱點沙龍是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同一個主題,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也都想讓別人就收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會主動在活動前通過各種途徑對活動的主題進行研究;同時在活動中也會不斷地對別人的觀點或是想法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外,在活動結束后我們提供一個BBS的平臺供他們交流,主要是總結型的。總的來說,舉辦

青年熱點沙龍可以增強我們青年學生自主地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交場所。

3、項目預期的成效和成果(包括實施范圍、成果形勢、受益學生數及對社會的積極影響等)

預期成效:

1)隨著本年度,青年熱點沙龍活動在活動主題,活動規模,活動形式以及活動內容上改進,將逐漸擴大活動的在校影響力,進而通過宣傳,逐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全校也將會營造出廣大師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時事學習氛圍。

2)借助此活動及時地將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點知識在全校范圍內廣泛的普及,積極引導廣大團員青年關注時事,關注世界局勢,關注國家命運,關注各界動態,為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堅實基礎。

3)本項目將力爭成為學校唯一一檔由同學策劃,同學組織,同學參與的言論自由的,有思考的,有深度的,有影響力的,能代表學校形象的精品大學生積極關注時事校園文化活動。

4)成為能代表學校形象的精品活動品牌之后,將繼續做大做強,緊密聯系周邊兄弟學校及社會各界,發展成為有社會影響力,能展現當代大學生迸發向上的良好風貌的活動項目,進而成為熱點效應。

預期成果:

1)實施范圍:活動面向全校廣大同學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本年度將逐步擴大活動規模,廣邀全校同學親身參與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社會各界人士互相探討,互相學習,互相進步。

2)成果形勢:當代大學生普遍對于時事新聞,世界

局勢和社會熱點不予關心,缺乏社會責任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巨大缺口。這引起社會各界給予相當大的關注和莫大的擔憂。本項目將力爭扭轉本校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將與同學們現在及將來的學習生活緊密貼近的時事知識給予普及,形成熱點效應之后,一定能取得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很有發展潛力。

3)受益學生數:項目開展順利,收益學生數目絕不會只局限在本校廣大同學,給予強力推動和宣傳,定能讓全省各大高校的同學獲益。

4)對社會的積極影響:項目的正常開展和發展,能夠讓廣大同學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時事政策,世界局勢和國家趨勢,能從根本上調動大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熱情,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幫助廣大大學生在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活動,并以此為動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掌握科學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為將來更好的報效祖國奉獻一份力量。同時也能有助于學校為祖國和社會輸送一大批棟梁之才。

4、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1)緊扣黨政工作大局和青年需求,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青年熱點沙龍活動工作和活動緊扣黨政工作大局和青年需求,富有積極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我們將活動主題定為時下最熱門的社會事件或是政治時事,引導大學生自我思考,對活動主題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青年熱點沙龍”活動主題由學生自己選定、活動流程由學生自己設定、活動現場任學生暢舒己見,這樣讓學生積極思考深入了解社會發展和政治變化,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的方法。

(2)依靠理論支撐,有計劃的開展活動

青年熱點沙龍活動,以理論為支撐,邀請學校理論方面的專家作為嘉賓,對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并在熱點沙龍的

討論現場進行點評。青年熱點沙龍活動每月開展一期,活動開展有詳細的計劃和方案,20__年度共開展六期,主題分別是“低碳生活”、“爭做文明達人”、“不出國門,看遍世界”、“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注‘包容性增長’”、“ 360PKQQ,誰動了誰的奶酪”、“當我們站在風口浪尖處——我們8090后”。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積極參與,本年度共有3000余人次參加了青年熱點沙龍活動。

三、項目立項的基礎

1、項目已開展的情況及成果

自活動開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以下六期活動,分別為: 第一期:20__年4月——“低碳生活”

第二期:20__年5月——“爭做文明大人”

第三期:20__年9月——“不出國門,看遍世界” 第四期:20__年10月——“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注‘包容性增長’”

第五期:20__年11月——“ 360PKQQ,誰動了誰的奶酪” 第六期:20__年12月——“當我們站在風口浪尖處——我們8090后”

項目已經取得成果如下:

(1)青年熱點沙龍活動,逐步形成了“領導重視支持、老師爭先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每次熱點主題確定之后,老師和學生都會展開熱烈的討論。

(2)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關注社會民生、時事的`興趣不斷提高,獨立思考和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不斷加強。在每期活動開始前,學生都會收集與熱點話題相關的一些資料,書籍、報刊、網絡上的信息繁雜,學生們會經過自己的分析,總結得出自己的觀點。

(3)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每期熱點沙龍活動的討論當中,學生們都會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得出的這些道理,學生們非常容易接受,在活

動之后,這些從活動當中得出的人生哲理會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4)活動具有普適性的推廣和借鑒意義,20__年度開展的青年熱點沙龍活動成為了學生最愛參加的活動之一,每期的活動主題都能成為學校師生討論的熱點,有了校團委熱點沙龍活動的成功典范,已有很多系部開始自己舉辦系部的青年熱點沙龍活動,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活動精彩瞬間見附表。

2、已具備的項目申報條件、單位對項目支持的情況(含有關政策、經費及其使用管理機制、保障條件等,可附有關文件)、尚缺少的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

項目申報條件

1、學校團委十分重視和支持大學生關注時事和能力培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青年熱點沙龍”大學生關注時事和能力培育的工作體系、工作平臺和制度體系。

還具有很好的資料和相關研究條件,為完成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保證。

2、在校團委精心指導和縝密策劃下,

2、十分重視和支持大學生關注時事、能力培育工作,(包括專項經費支持政策),還具有很好的資料和相關研究條件,為完成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保證。

2、擴大活動規模:以往的活動場地都在一教多功能廳,場地及座位限制,活動參與人數每次都只能達到110到150左右。

本年度,將會適當把活動規模進行擴大。

3、改變活動形式:以往的活動形式很單一,普遍是由

主持人根據活動方案引出話題,邀請參與者發表對于此話題的看法以及見解。本年度,將會根據具體活動主題,適時插入幾個其他的活動形式,寓教于樂。

4、擴大在校影響力:由于活動參與人數有限,導致活動在全校的知名度不是很高,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本年度將會深入基層進行問卷調查,加大活動宣傳力度,擴大在校影響力。

5、精細活動后期處理工作:以往的活動就僅僅是參與者在活動之前對于話題作一定的準備,在活動現場盡情闡述自己的觀點,活動過后缺乏思考。

同時活動現場沒有解決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本年度本部門將利用網絡這一強大聯系工具,利用QQ,郵箱,論壇,微博等多種形式開設網絡沙龍。利用這些工具來加大活動宣傳力度,進行討論預熱,以及進行活動后期共同探討。

6、打造學院精品活動品牌:精細活動開展中的各項問題,精選意義深遠的活動主題,精做有趣味的活動內容,積極引導,認真對待,打造湘科院唯一倡導當代大學生積極了解時事新聞,深入關注社會熱點的學生活動品牌,切實貫徹黨的各項精神,引導我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7、擴大社會影響力:本年度活動將會結合主題邀請校內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專家坐鎮活動現場,普及正確的,有一定高度的專業知識,及時進行活動現場答疑。

同時聯合外聯部廣泛征集贊助單位,利用商業渠道擴大活動社會影響力。

3、項目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從事與本項目相關的工作(含有關科學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項目負責人

負責活動主題的建議與審核,活動方案中活動流程的審查和決定,活動話題的刪選,活動主持人主持詞的審核以及現場的指導。

主要成員:團總支所有部門成員

部 長:

負責活動主題和方案的初審,以及活動現場的整體把關。

副部長:

負責活動方案的擬定,活動流程的策劃,活動主持人的聯系,以及活動材料如主題通知,PPT等的制作。

副部長:

負責活動主題的廣泛征集與整理,活動話題的初步刪選和相關知識的搜集整理,以及活動現場音響設備的操作。

干 事:

負責活動通知的下發,活動參與者的報名信息整理,活動宣傳海報的監督與張貼,活動現場的布置和控制。

自活動開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以下六期活動,分別為: 第一期:年月——“低碳生活”

第二期:年月——“爭做文明大人”

第三期:年月——“不出國門,看遍世界”

第四期:年月——“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注‘包容性增長’”

第五期:年月——“ 360PKQQ,誰動了誰的奶酪” 第六期:年月——“當我們站在風口浪尖處——我們8090后”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uexila

__年__月__日

項目申請書2第一章 加油站建設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概況

1、項目申報單位概況。

包括項目申報單位的主營業務、經營年限、資產負債、股東構成、主要投資項目、現有生產能力等內容。

2、項目概況。

包括擬建項目的建設背景、建設地點、主要建設內容和規模、產品和工程技術方案、主要設備選型和配套工程、投資規模和資金籌措方案等內容。

第二章 加油站建設項目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分析

1、發展規劃分析。

擬建項目是否符合有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等要求,項目目標與規劃內容是否銜接和協調。

2、產業政策分析。

擬建項目是否符合有關產業政策的要求。

3、行業準入分析。

項目建設單位和擬建項目是否符合相關行業準入標準的規定。

第三章 加油站建設項目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分析模

1、資源開發方案。

資源開發類項目,包括對金屬礦、煤礦、石油天然氣礦、建材礦以及水(力)、森林等資源的開發,應分析擬開發資源的可開發量、自然品質、賦存條件、開發價值等,評價是否符合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

2、資源利用方案。

包括項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資源品種、數量及來源情況;多金屬、多用途化學元素共生礦、伴生礦以及油氣混合礦等的資源綜合利用方案;通過對單位生產能力主要資源消耗量指標的對比分析,評價資源利用效率的先進程度;分析評價項目建設是否會對地表(下)水等其它資源造成不利影響。

3、資源節約措施。

闡述項目方案中作為原材料的各類金屬礦、非金屬礦及水資源節約的主要措施方案。對擬建項目的資源消耗指標進行分析,闡述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論證是否符合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的相關要求。

第四章 加油站建設項目節能方案分析

1、用能標準和節能規范。

闡述擬建項目所遵循的國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標準及節能設計規范。

2、能耗狀況和能耗指標分析。

闡述項目所在地的能源供應狀況,分析擬建項目的能源消耗種類和數量。根據項目特點選擇計算各類能耗指標,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進行對比分析,闡述是否符合能耗準入標準的要求。

3、節能措施和節能效果分析。

闡述擬建項目為了優化用能結構、滿足相關技術政策和設計標準而采用的主要節能降耗措施,對節能效果進行分析論證。

第五章 加油站建設項目建設用地、征地拆遷及移民安置分析

1、項目選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項目建設地點、占地面積、土地利用狀況、占用耕地情況等內容。分析項目選址是否會造成相關不利影響,如是否壓覆礦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澇,是否影響通航及軍事設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擬建項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規劃要求,占地規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約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補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規劃方案。

對擬建項目的征地拆遷影響進行調查分析,依法提出拆遷補償的原則、范圍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規劃方案,并對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權益、滿足移民生存及發展需要等要求進行分析論證。

第六章 環境和生態影響分析

l、環境和生態現狀。包括項目場址的自然環境條件、現有污染物情況、生態環境條件和環境容量狀況等。

2、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類型、排放量情況分析,水土流失預測,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對流域和區域環境及生態系統的綜合影響。

3、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按照有關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規要求,對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提出治理措施,對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進行分析論證。

4、地質災害影響分析。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的項目和易誘發地質災害的項目,要闡述項目建設所在地的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擬建項目誘發地質災害的風險,提出防御的對策和措施。

5、特殊環境影響。

分析擬建項目對歷史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和自然景觀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并提出保護措施。

第七章 經濟影響分析

1、經濟費用效益或費用效果分析。

從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通過經濟費用效益或費用效果分析,評價擬建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2、行業影響分析。

闡述行業現狀的基本情況以及企業在行業中所處地位,分析擬建項目對所在行業及關聯產業發展的影響,并對是否可能導致壟斷等進行論證。

3、區域經濟影響分析。

對于區域經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空間布局、當地財政收支、社會收入分配、市場競爭結構等角度進行分析論證。

4、宏觀經濟影響分析。

投資規模巨大、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進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項目,應分析擬建項目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提出維護經濟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會影響分析

1、社會影響效果分析。

闡述擬建項目的建設及運營活動對項目所在地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

2、社會適應性分析。

分析擬建項目能否為當地的社會環境、人文條件所接納,評價該項目與當地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性。

3、社會風險及對策分析。

針對項目建設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社會風險分析,提出協調項目與當地社會關系、規避社會風險、促進項目順利實施的措施方案。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uexila

__年__月__日

項目申請書3尊敬的__自治縣畜牧局:

我是一個返鄉農民工,家住刀壩鄉廟坪村龍門組,以前長期在外務工,僅僅靠打工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根據政府的有關扶貧政策,本人想利用自家的林業承包荒山——__創辦一個林養肉雞場。以下為本項目的申請報告。

一、__林養肉雞場的基本情況

__屬于刀壩鄉廟坪村龍門組,地處兩省市(貴州、重慶)三縣(__、沿河、秀山)四鄉鎮(刀壩、小井、甘龍、沙子坡)的交匯處,刀廟鄉村公路也是規劃中__至沿河等級公路__路斷以上。這里環境優美,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工業污染,水源充沛,特別適合養殖加工生產綠色食品。尤其是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四通八達,便于產品的運輸銷售。

二、市場需求量大,養殖前景廣闊

我縣農民有養雞的悠久歷史,家家都有養雞的習慣。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縣近幾年來雞肉需求量增大,而我縣規模化的養雞場年非常有限,大量肉雞則是從縣外運銷來的,這就使得農民的經濟利益受損。若這部份肉雞由本縣肉雞場來供應,其需求量是相當大的。同時,還可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自己在秀山做肉雞生意的朋友,把我縣的肉雞運銷外地。所以,在__建立一個兩萬只林養肉雞場是不愁銷路的。

三、社會效益

1、作為政府財源建設工程的'養殖業投產盈利后,按年平均效益,年純收入近10萬元計算,可以使政府獲得一筆穩定稅收。

同時還可以發揮輻射作用,帶動一部分產業,比如種植和飼料加工等,讓部分農民工直接就業,使相當部分當地村民脫貧,并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并帶動我鄉人民一起走發展養殖業致富之路,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礎。

2、可提高當地村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徹底解決我地村民吃肉難的問題;

另一方面,肉、蛋、禽投放市場后,可以起到平抑市場物價,制止不法商販牟取暴利,將促進我縣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在我地興辦發展生態養殖業,是完全可行而又十分必要的,不但扶貧效果明顯,而且還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地扶貧開發的進程,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技術及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特此申請,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批準為謝!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uexila

__年__月__日

項目申請書4根據《科技部財政部關于20__年度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國科發計【20__】671號),20__年度創新基金將繼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機構補助資金項目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項目。現將三類項目的申報材料、表格、申報程序等要求說明如下,符合條件的單位可根據情況在本年度內選擇一種項目類型,申報一個項目。

第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

一、基本要求及項目類型

(一)支持的項目和企業必須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科發計字〔2005〕60號)的規定和《20__年度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若干重點項目指南》的支持范圍。

(二)不支持的對象

1.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2.無自主創新的單純技術引進項目,低水平重復項目,一般加工項目和單純的基本建設項目。

3.知識產權不清晰或有權屬糾紛的項目。

4.已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并得到國家科技經費支持的、目前尚未驗收的企業的項目。

5.實施周期過長或投資規模過大的項目。

6.對社會或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的項目。

7.《項目指南》中明確不支持的項目。

8.未經省級創新基金立項的項目。

9.承擔過創新基金的企業,具有以下四種情況之一的:

(1)立項項目還在執行,沒有驗收;

(2)立項項目驗收基本合格或驗收結題,時間未超過一年;

(3)立項項目驗收不合格,時間未超過三年;

(4)立項項目終止。

(三)項目類型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分為創新項目、重點創新項目兩類,具體要求如下:

1.創新項目

(1)無償資助的創新項目

用于技術創新產品在研究、開發及中試階段的必要補助。申報的企業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注冊的實收貨幣資本最低不少于30萬元;

②職工人數不超過300人;

③資產總額不高于5000萬元;

④年營業收入不超過5000萬元;

⑤申報的項目,目前尚未形成銷售規模;

⑥項目計劃新增投資在1000萬元以下,資金來源確定,投資結構合理。在項目計劃新增投資中,企業必須有與申報地方資金、創新基金數額等額以上的自有資金匹配;一般情況下,企業申報資助數額應不大于企業的凈資產數額。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項目計劃實現的技術、經濟指標應按滿兩年進行測算(執行期從項目申報之日起計);一類新藥項目的執行期可以適當放寬至三年,藥品項目完成時可以沒有營業收入等經濟指標,但必須有明確的、可以考核的目標,如:受理通知書、臨床批文、新藥證書等,詳見《項目指南》生物、醫藥領域相關要求。

(2)貸款貼息的創新項目

用于支持產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需要中試或擴大規模,形成批量生產,銀行已經給予貸款的項目。申報的企業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工商注冊成立時間須超過36個月,注冊的實收貨幣資本最低不少于30萬元;

②職工人數不超過500人;

③資產總額不高于8000萬元;

④年營業收入不超過8000萬元;

⑤項目計劃新增投資額一般在3000萬元以下>

貸款貼息項目以20__年1月1日起至項目驗收之日止,企業與銀行簽訂的貸款合同和付息單據為準。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uexila

__年__月__日

項目申請書5一、課題設計論證

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狀況;本課題擬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研究方法;學術價值;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預期效益。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國外母語選修課課程設置現狀: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亞、非、歐、美等各洲60個國家中,普通高中開設選修課的國家就占76。7%,20年后的今天,這個比例只會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設置選修課已成為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外國母語選修課比中國課程改革時間早,創新性強,實施狀況良好,選修課分類明晰,有條不紊,代表國家有美、英、日,詳細情況如下:

美國實行指定選修和任意選修相結合,根據課程的內容,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類有的稱為“英語”,包括語言技能、實用寫作、有效交流等課程;文學類包括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對選修課設置不作統一規定,由各州和學校自行安排,學校對此沒有強行選課的規定;英國則是將組合選修和任意選修相結合,與語文有關的有英語、古典語文、戲劇研究、藝術史、拉丁語、西班牙語、俄語、印地語、英國文學、希臘語、漢語、意大利語等,絕大多數學校都把選修科目分成5~6組,供學生選擇;日本于1999年制訂并于20__全面實施的高中課程,實行普通教育的學科有10科,國語科列在首位,包含6個科目:國語表達Ⅰ(2學分)、國語表達Ⅱ(4學分)、國語綜合(4學分)、現代文(4學分)、古典(4學分)和古典講讀(2學分)。其中只有“國語表達Ⅰ”為必修科目,其他均為選修。

(二)我國語文選修課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研究:

我國高中選修課程設置及實施的時間較短,對于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及實際教學已有的研究有:

1.關于新課標選修課課程設置的研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共設置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等五個系列,每個系列又可開設若干模塊,這些選修課與大學開設的課程緊密聯系,模塊設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20__年第8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選修課的特點》,對高中選修課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但新課標對選修課的一些概念闡述不清,如“對于希望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建議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中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學分……對語文學習興趣濃厚并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建議在此基礎上,再從這五個系列里任意選修3個模塊”。進一步學習和進一步深造的標準是什么?課標對此沒有提出更詳細的說明,造成的實際情況是全國開設選修課的學校,幾乎所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都修滿7個模塊,沒有因學生學習興趣與想報考學校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模塊。

山東師范大學的楊旭東在碩士論文《高中選修課的歷史比較與現實思考》中將現行選修制度分為三類:限定性選修課、任意選修課和定向選修課。

2.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現狀的研究:

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這塊也引起了國內學者、高中教師的廣泛關注,其研究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選取以及教學評價反思幾個方面,具體闡釋如下:

(1)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相關研究: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發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__年第6期上的《積極建設網絡課程學習的平臺,有效推進高中選修課實驗》提出了信息共享在選修課中的重要性。

山東省棗莊市第八中學的教師孫晉諾發表在《語文建設》20__年第2期上的《高中選修課教學的"三多"與"三少"》一文,對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提出了三點意見:多整合歸納少逐篇講析、多訓練語言少依靠活動、多具體指導少空口說教。

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的韓旭東發表在《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__年第10期上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策略初探》對語文選修課授課方式進行了討論。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學的曹躍平、孫曉峰在《教學月刊(中學版)》20__年第10期上發表的《關于高中選修課中校長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長角色的轉換問題。

江蘇靖江市季市中學的劉曉紅發表在《考試周刊》20__年第26期上的《精準高考目標,體悟審美愉悅——例證現代散文選修課的一種教法》將選修課與高考進行了聯系,并對散文選修課教學提出了看法。

(2)教學內容的相關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門以及教育學者針對部分學校選修課走過場,形同虛設的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

安徽省銅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劉志勝的《高中語文選修課開設時間的思考》對必修課與選修課開設時間進行了討論。

廣東東莞市玉蘭中學的李園香發表在《中學語文(上旬·教學大參考)》20__年第9期上的《高中話文選修課"同質化"現象及對其的反思》對學校將選修課當作必修課上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3)教學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王文娟在碩士論文《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活動中實施選修課(人教版)的思考》中針對課程設置、授課方式及評價制度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種可行性比較高的評價方式:測驗法、調查法、自我評價法、學生成長記錄袋、問卷法等。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潘洪建、呂玉、鄒雙武發表在《調查與分析》上的《高中選修課學習的成績、問題與對策》中對選修課給學生帶來的收獲與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通過調查發現現行考核制度無法體現選修課價值。

二、課堂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一)主要問題:

本課題主要研究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和具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通過把握新課標對語文選修課的相關規定,參考國內外學者對選修課的設置及教學研究,在有一定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到昆明市重點高中語文教學中去,觀察并記錄一線語文教師對于選修課的教學實況,采訪一線語文教師、學校高層領導,了解這些基層教育者對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的看法,聽取他們對選修課的設置和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學生對于選修課的學習狀況,從中揭示出選修課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影響因素。整理訪談資料,總結一線教師對選修課的教學的經驗教訓,學校領導對選修課設置與教學的期望和預期,從而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選修課教學理論,為立志從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師范生在選修課教學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見和建議。具體而言,關于昆明市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實踐學校選修課的課程選擇和教學進度(課時)安排;

2.一線教師在選修課教學中的教學表現記錄和分析;

3.教師、學生對選修課教材、教學等的看法;

4.相對于必修課,學生在學習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

5.實踐學校教師、領導對于選修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二)重點和難點: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應放在昆明市部分高中選修課的教學狀況上。昆明實施選修課是最近兩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實地考察研究,揭示一線教師在選修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另外,從一線教師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積極思考,開拓創新,試著結合教育學理論和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總結歸納出一些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理論,從而為新一輪的高中語文教師選修課教學指明方向。

本課題的研究難點在于教學問題原因分析、選修課理論與一線教師實施的內在聯系總結等幾個方面。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原因,而是學校、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綜合作用。因此,想要試圖解決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本質的、固有的問題,是有難度的。另外,通過新課標選修課設置和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差距,反觀理論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實際教學中對理論的靈活掌握,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難點。需要在實踐學校認真觀察,客觀有效的記錄,認真歸納總結所得的一手材料,從資料中得出理論,用事實說話。

三、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1.采取非結構式觀察法對教師教學進行觀察,對一線語文教師在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典型事件進行軼事記錄,如新穎的導入、有創意的提問等等,與必修課教學進行對比,總結選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特點、問題等。

2.采取實況詳錄法,觀察記錄教師在選修課集體備課中的表現,從中總結教師選修課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

3.采用結構式觀察法,對學生在選修課學習中的反應進行時間抽樣,每十分鐘記錄一次,看學生在這段時間內積極聽講,注意力集中的情況,從而反觀教師的選修課教學。

(二)問卷調查法:

1.對實踐學校的一線語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對選修課教學的重視程度,對選修課教材的熟悉程度,對選修課教學目標的把握情況等等。

2.對實踐學校高二下學期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

調查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對選修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對目前所選課程的感興趣程度等等。

(三)訪談法:

1.對實踐學校高層領導進行訪談;

結合該校現實情況,向相關領導了解該校選修課課程設置的過程,選修課實施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現在該校選修課的實施狀況等相關問題。并讓學校領導對選修課的設置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

2.對一線語文教師進行訪談;

在觀察教師的課堂教學表現后,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對教師進行訪談。訪談主要內容包括:教師對該課有哪些新的教學理念,該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詢問設計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時,詢問教師對選修課設置的看法,對現行選修課教材分析與講解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選修課的集體備課方式等等。

四、學術價值

(一)彌補相關課題研究的不足;

1.昆明市高中選修課政策實行時間較短,相關課題研究較少。

本課題的研究能起到一個補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關課題研究過于理論化、理想化。

本課題深入一線教育,收集一手文獻資料,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實際教學中獲得理論,避免了主觀推斷造成的理想化。

(二)豐富和完善相關課題的研究;

1.進一步完善新課標的實施理論;

2.為其他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數據和結論,為其撰寫相關論文提供條件,有利于他們進行更為深入的科研調查。

五、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目前對于語文選修課實施狀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在著眼于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創價值。它所開發出的持續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選修課教材和在實驗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普通高中任意選修課實施的有效機制,從而形成一線教學、在校免費師范生的`雙贏局面。

首先,對于在職語文教師而言,可以監督其對新課標相關規定的貫徹落實,完成自身教學的總結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其次,在校師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過研究成果的推廣,使準教師們了解一線教師選修課的教學概況,從中吸取經驗教學,為將來的選修課教學奠定基礎,爭取在就業后能夠很快適應新課改,上好選修課,防止剛畢業生就培訓的尷尬局面。

最后,對參與實踐的學生來說,本次實踐培養了小組成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資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實踐能力。

六、預期效益

(一)研究論文:

整理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分析調查問卷,針對選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不同問題,選取側重點,寫一至兩篇研究論文,要求真實可信,有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引起學術界、教育界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設置和實施現實問題的廣泛關注。同時,對在校師范生未來選修課教學起到指引作用。

(二)預期成果推廣:

1.召開成果交流會,向更多的人介紹我們的課題研究。

2.請優秀一線語文教師來到師范院校進行選修課教學培訓,構建在校師范生與一線教師溝通交流的平臺。

3.把一線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學校教育部,為其研究提供依據。

市、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

__市“十一五”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有效合作學習與學生創造行為訓練研究》,在課題主持人與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相關學科的專家指導下,大膽進行課堂改革,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大量撰寫教研論文,現已完成課題的基本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實踐成果

(1)對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實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適應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二是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不斷增強,合作技能與創造能力不斷提高。三是教師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強,提升了實施素質教育和參與課改的本領。四是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五是培養了教師讀書的習慣,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理想的教育是從讀書開始的,教師良好的讀書習慣也為學生樹立了榜樣,為課題的有效開展厚實了理論基礎。課題組成員先后在市縣優課評比中獲一、二等獎,在縣數學中心組活動中、鎮數學教研活動中所上公開課、示范課均受好評。

(2)鍛煉和培養了參與研究的教師。“為培養學生創造性而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通過研究,我們認為:

1.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只有樹立新時代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才能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使學生創造天賦得以施展。

2.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只有不斷求知、求新,廣泛涉獵知識信息,才能適應創造教育的時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

教師應具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樂于創造,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

4.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教師不但興趣廣泛、樂觀自信、意志堅強,而且能戰勝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學的方法規律。

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到訓練學生的創造行為,都要遵循科學規律和方法。

教師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風范伴隨著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增強教書育人的本領。課題主持人0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市、縣教育博客大賽一、二等獎,獲“市教育博客之星”稱號,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學習創新好家庭”稱號;兩次獲縣“優秀教師指導獎”,數學教研組獲縣“優秀教師集體”稱號,撰寫的教學設計、研究論文先后在《教學與管理》、《教學月刊》、《教育家》、《漸江中小學教師培訓》、《名師之路》等雜志上發表了二十多篇,獲獎十余篇。

(3)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新課程標準反對過分的選拔和甄別功能,因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尤其義務教育應是面向全體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選的內容將適合所有學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閃爍著編者創造性思維光輝的思想,教師在實踐研究過程中要適時捕捉體現有效合作學習與創造行為訓練的知識點、情感點、操作點、能力點,將這些合作性因素和創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為活躍學生思維的觸發點,為最終實現學生有效合作學習與創造行為訓練的正向遷移奠定良好基礎。

學校有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課堂有了一個適宜合作與創造的氛圍,學生也就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較持久的學習動力和較好的合作和創造心態,其潛在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欲望獲得釋放,創造智慧得以激發。研究中,我校兩年有40多名學生的作品在全國少兒讀物上發表;在市、縣“小巧手”比賽中有多人次獲得等級獎,有40多人在縣數學小論文評比中獲等獎。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效合作學習與學生創造行為訓練也為學生成績的上升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驗后學生的能力水平明顯高于實驗前。

(4)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挑選和設計教學內容,學生一旦對教學內容產生了好奇心,或懷疑度,那么生動活潑的民主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善于表現自己,樂于再現個性,會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因教師的鼓勵和贊許而始終處于探索和質疑的亢奮狀態,使他們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膽想象,多向思維,勇于標新,敢于立異。

這樣能有效防止學生兩級分化,優秀生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后進生”的進步,不僅如此,師生教學的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得到積極改善,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的保證。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無論是期末還是畢業考試,高分云集教學實驗班,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新生,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5)促進了評價的標準化和科學化。在有效合作學習與創造行為訓練評價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發揮評價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論成果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學生學到有利于學生自身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為今后的發展而有價值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還充分關注學生發展的需求,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終生發展的肥沃土壤和廣闊天地。在有效合作學習與創造行為訓練評價過程中,做到:

①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馬斯洛指出:“人是知識創新與發展的生命之源。”知識的人本性決定了知識的本質是創造的、開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為人的創造性學習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知識的人本性同時也決定了知識的學習不是接受和認同式的,而是構建式的,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和認同式的,而是構建式的,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的主體。

②倡導學生樂于探究。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那么,面對學生我們到底是“奉送”真理,還是教他們“發現”真理呢?毫無疑問,我們在有效合作學習與學生創造行為訓練研究過程中教學生“發現”真理。當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探究的快樂與價值時,才能煥發學生求知的主體意識,激發創造行為,使他們真正獲得智慧的成長。

此致

敬禮!

第6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5A-0064-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學規律的條件下,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1]。換言之,教學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現有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仍有教師對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把握不到位,課前準備草率,缺乏針對實情的教學設計,處理三維目標心中無數,課堂形式浮華等問題。這些均造成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嚴重缺失,抑制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尤其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更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現象,出現了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實效不大的現象,又回到了課后靠“磨”來提高教學質量的舊路上。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無疑是為小學語文教師們進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盞明燈,為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枷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這個背景下,筆者結合新課標的理論要求和一線教學經驗,總結出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落實和優化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為有效閱讀教學找準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礎,有效的教學首先需要制定科學、準確、可行的教學三維目標。在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經常出現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問題。例如,制定“空、大、難”的情感目標;不確定字詞默讀范圍,不理清教材重難點;弱化課文與單元、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忽視單元教學目標等。

(一)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準確表達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新課標提倡教學目標均需滿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概括來講,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需落實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是學生掌握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知識能力,了解更多語文知識。過程與方法方面是學生鍛煉自主思考能力、語文應用能力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是學生了解人文情懷和優秀品德,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基礎應扎根于教材,把握閱讀教學要點,科學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課時目標是教學的立足點,它包括三維目標的實施,是對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的有機整合。以古詩教學為例,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①要熟讀古詩;②拆字成詞,連詞成句;③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④背誦古詩。制定三維目標時,要準確、清晰、可視化表達目標,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闡述目標。當然,不僅要鉆研教材,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難度適中的教學目標,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頂層設計,整合優化三維目標,實現課與課、課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的銜接

關注頂層設計,除了落實三維目標,從三個層次構建閱讀教學的目標,還需要注意的是,三維目標本身也是一個整體,要整合優化三維目標,有機融合三維目標,使“學習過程與方法”服務于“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化“知識與技能”,三者既有層次的梯度,也能緊密連接。同時,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課一課來教,更加關注課與課、課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的銜接。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必須使目標整合優化,單元目標關聯化。

二、簡化和聚焦閱讀教學環節設計,為有效閱讀教學打下基礎

對于閱讀教學,崔巒老師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太多,比較繁瑣。”由于環節過多,結果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覺。在教學設計上,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經驗,主張削枝強干,把教學環節整合成幾個板塊,然后一步一步進行,效果會更好。

(一)簡化閱讀教學環節,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真正的好課應該是教學環節簡潔的,能實現“一課一得”或“兩得”。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以執教《丑小鴨》為例:①學生默讀課文,讀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記號;②交流自學收獲,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③教師找準切入點,及時質疑,如:丑小鴨離開家,對不對?丑小鴨在家會不會變成天鵝?讓學生分成兩組辯論,通過正反兩組的激烈辯論,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這樣不光是課文的內容,還有語言的積累,都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④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估計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如:寫小動物的方法,與人相處的方法,聯系實際說說自己等等。簡潔連貫的教學環節,聚焦到課堂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中。

(二)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找準切入點

有效課堂教學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習目標、學生的認知實際選好講課的切入點[2]。通常,識字、讀句、培養情感是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應把握三維目標,根據具體的閱讀文本要求,找準切入點。例如,通過分析文章的教學目標,判斷教學設計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點段落,還是需要對重點字、句進行推敲與領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找到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當然,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需求找準切入點。又如:設計《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注重教學問題設計,利用問題直奔課文中心:“我為什么只要葫蘆?”“我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下,設計好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能帶動一堂課,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3]。

三、靈活和多元選擇閱讀教學方法,為有效閱讀教學增添動力

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并非一成不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閱讀教學的時間進行調節與控制。尤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路寬廣,經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問題,教師都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一)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關注每位學生,讓課堂成為每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大舞臺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學觀念也逐漸往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遵循語言應用規律與關注語文情感表達等方面發展。閱讀教學是充滿生機又復雜多變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關注它的每一個個體――學生。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年齡較大的教師經驗豐富,管理學生井井有條,但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質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沒有把學生當做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個體,而當做一種教學阻力。尤其是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掉隊,教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他們的學習態度,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及時糾正,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學得馬馬虎虎,課堂就談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據課文特點運用多模式的教學,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標提倡多元模式教學,摒棄單一模式,無論采用哪種模式,最終都是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情景體驗為核心的閱讀課文,多數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學模式是“導、練、評、賞”。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文章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感悟中心情感,積累好詞好句,如《北京亮起來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滿探究性的閱讀課文,多數是以開放性的問題為導向,常用的教學模式是“明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答案”。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少量貫穿全文的問題作為引導,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進行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為你驕傲》、《最大的“書”》等。寓言明理的閱讀課文,多數是讀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學模式是“初讀、熟讀、再讀、明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了解大意、掌握重點詞語、悟出核心道理,在學習過程當中滲透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寫法有特色的文章,則可以讓學生學習寫作方法進行仿寫,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了解寫法,嘗試運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溝》、《充氣雨衣》等。選讀的課文教學,則可采用“通讀、知大意、分享”的教學模式。總的來講,閱讀教學教無定法,不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據文章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三)師生相互溝通,有利于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教學

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本該屬于學生學習交往互動的過程也變成了教師的“滿堂灌”。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學習效果差。由于現代社會的進步,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見識增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活動設計加強溝通,從主體轉為主導,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閱讀教學的提升在于學生的表達,這樣在地位平等的課堂中進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就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主體。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師都認為一問一答或給學生提出閱讀要求就是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就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了,學生的學習地位就提高了。經研究,我們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好像提高了,但學習興趣還是不濃,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還是圍著教師的問題轉,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沒有掌握真正的學習方法。筆者認為只有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知識,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才能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讀課題,質疑:為什么說“我”是最弱小的?學生心存疑問,閱讀課文,在找答案中再發現問題:媽媽為什么說“我”是勇敢的孩子?學生深入閱讀課文,解決問題,最后延伸實踐:我是最弱小的嗎?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說一說。

四、關注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有效閱讀教學提供保障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來培養學生多想多問、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一)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多思多問的學習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發問,要鼓勵他們想問題,分析問題。語文閱讀的教學難點不在于字詞、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在實際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常常局限在個別生僻字詞的學習,對于關鍵句、中心段落沒有深入的學習,更別談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對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問,無法獨立總結出中心思想,都是現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點。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善于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好問”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養。一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二是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在辯論中得到遷移。三是教師要努力引進積極的評價機制,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合作意識”、“合作態度”等以“合作”為關鍵的學習方式受到極大關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推崇學生自主思考,多思多問,還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然,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時間,當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先要允許學生獨立思考,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時,再引導學生共同合作解決。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需要確定合作規則,學生分別發言,聽取其他組員的想法。三看場合,新舊知識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的閱讀練習教學,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節約時間,還可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四看策略,小組合作探究推崇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變為輔導、引導。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掌握什么時間,什么方式旁觀、激勵、參與探討、引導、答疑。

閱讀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充滿創造性的勞動。幾年來,筆者始終立足于課堂教學,通過自己的一線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和完善,創新性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努力提高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任金紅.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14).

第7篇

【關鍵詞】 詞匯教學 語境

眾所周知,詞匯是構成語言的最基本要素,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生不掌握大量的詞匯,就無法順利進行聽說、閱讀等英語學習認知活動,從而難以提高語言技能。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生掌握的詞匯量逐年增加,這無疑對高中的詞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詞匯量大,復現率低,其中有不少詞匯用法靈活,較難記憶。這些都給英語詞匯教學增加了難度。

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不難發現,詞匯學習正日漸成為學生英語學習中一個障礙。由于許多教師長期采用單一教授詞匯的方法,缺乏語境意識來講解詞匯。孤立的教詞、講解、傳授只會把知識零散化、孤立化,這種單一、被動、枯燥的方法,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面對當前高中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完成詞匯教學目標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實踐證明,語境教學法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詞匯教學的途徑,小到簡單的一個句子,大到一個小段落,可使學生通過語境來探究和掌握單詞的用法和意義,并能牢固地記憶單詞從而改變詞匯運用能力差的問題。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總結出用小片段語境教學來指導高中英語詞匯學習的幾點方法:

一、立足學生,激發興趣

新課程標準給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的提高。高中英語教科書提供廣泛的話題,如友誼、旅游、語言、音樂、體育等,易于引起高中學生的思想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成為推動、引導、維持和調節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一種力量。學生學習動機強,就能驅使學生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動,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進一步加深英語學習的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所以,在詞匯教學設計中如果能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則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模塊4第三單元的詞匯教學中,先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的相關詞匯描述喬丹,激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后要求學生選詞進行鞏固落實。_______ nobody has been able to play basketball better than Michael Jordan. He is famous _______ the world. He was _______ in the 1984 draft (選秀) by Chicago Bulls. He worked hard. When he trained in the court, he even _______ himsel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He _______ all difficulties to play basketball well. For example, his father was _______ killed in 1993. The basketball fans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_______ by his basketball skills. He never felt _______ what he had achieved.

Thanks to his _______ performance in the court, he was selected in 1996 as one of the “50 Greatest Players in NBA History”.

(Keys: Up to now, throughout, picked out, cut off, overcame, unfortunately, entertained, content with, outstanding)

二、形式多樣,學以致用

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另一途徑。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他們對同一方式的感知,很容易產生疲勞與厭倦。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形式的設計上格外注意。事實證明,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造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2.1 課文內容復現法

課文是知識點的載體,針對課文內容有目的設計小片段語境讓學生填空。既達到復習課文的目的,又有效地復習語言點和語法。

“The Monkees” was f_______ in the 1960s in the USA. It began as a TV show. The m_______ of the band played j_______ as well as played music. In fact, it wasn’t a real band at the very beginning. Most of the musicians were only a_______ who p_______ to sing the songs when they were on the stage. They became popular because of their attractive p_________. After a year_______, they became more s_______ about their work and started to play their own i_______ and write their own songs. However, the band b_______ up in about 1970 and r_______ in the mid-1980s.

(Keys: formed, musicians, jokes, actors, pretended, performance, or so, serious, instruments, broke, reunited)

2.2 設計新語境

為了避免炒冷飯,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結合單元重點詞匯,重新設計新的語境。

NBA basketball players Utah’s Jeremy Evans, Houston’s Chase Budinger, Indiana’s Paul George and Minnesota’s Derrick Williams took part in 2012 Sprite Slam Dunk contest with the a_______ of winning the title. It wa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p_______ who would win the championship. What happened to him in 2012 Slam Dunk contest was impressive. He a_______ to dunk the ball several times. Evans dunked with a camera on his head, slammed two basketballs while jumping over a seated assistant. His superb performance _______(appeal) to fans very much, earned 29 percent of the 3 million votes cast. He had a p_______ basketball when he was young. He spent _______ time and effort practising basketball on and off the court. Without his hard work, he _______ succeed.

(Keys: aim, predict, attempted, appealing, preference for, a great deal of, couldn’t have succeeded)

2.3 替換練習

創設情景,利用替換練習,可以復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并且讓學生盡快地進入一個英語學習的氛圍。

During the Middle Ages, the main purpose of painters was to represent religious themes. A traditional artist of this period was not interested in showing nature and people.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at this time was full of religious symbols. But it was obvious that ideas were changing in the 13th century.

(Keys: aim, conventional, typical, evident)

2.4 造句法

把單詞放入句子中學習鞏固,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例如在第3模塊第五單元學習gift一詞時,要求學生用短語have a gift for 來描述自己身邊的同學,學生在造句時必定會動腦筋,聯系舊知識,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造句的形式可以多樣,有時可借助具體形象的圖片進行造句,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時也可直接使用傳統的中譯英方法。

2.5 小片段語境翻譯練習

用本單元所學的詞組和句型進行小片段翻譯練習,可以起到鞏固落實,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張家界是我們的國家森林公園。當父母告訴我國慶期間我們要到那里去旅行時,我就迫不及待想去看那里的美景。起初我們打算乘飛機,但因為費用太高我們改變了主意,坐火車去。來到山腳下,看著那長長的石階和高聳入云的大山,我想放棄。但父親決心已定并說服我,所以我下決心并盡力爬上山頂。第二天,我們聽說有美麗的山谷但很難到達。盡管不熟悉,我們還是堅持去享受山谷的美景,在那里到處有急流和瀑布。然后我們來到一片大森林,看見了一些特別的植物。多么美好的一次旅行啊!(Zhangjiajie is a famous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our country. So when my parents told me that we would make a trip there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I could hardly wait to see the beautiful scenery there. At first, we planned to travel by air, but the fare was so high that we changed our mind and then we traveled by train.

When I saw the long steps and very high mountain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 wanted to give in. But my father was determined and persuaded me to climb the mountain, so I made up my mind and tried my best to reach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hat a wonderful trip it was!)

三、借助詞典,巧妙辨析

英國語言專家A.S.Hornby (1978)在為Oxford Student’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作的序中就指出使用英英詞典的好處,他認為英英詞典釋義精確,能區分同義詞、近義詞的細微差別,有助于培養用英語思維。吳冰(2000)在談到英英詞典時,也指出“英語解釋不但更加準確,而且通過讀英語解釋還能復習常用詞匯和表達法,可謂‘一箭雙雕’”。有些詞匯如果單純用漢語來解釋,詞義似是而非,難以解釋到位,如果參考英英詞典,則很多詞義問題會迎刃而解。

如以fare,fee為例:fare的詞典釋義:the price you pay to travel by bus, train, airplane etc.[公共汽車、火車、飛機的]票價;而fee在詞典中解釋為:1. an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pay to do something(費用) 2. an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pay to a professional person for their work.[付給專業人員的]工作酬金;服務費。

再如以歷年高考試題對短語pick up 的考查為例。1. She picked up Japanese when she was in Japan. Now she can speak it freely.(2006福建) 2. Sam picked up some knowledge of the computer just by watching others working on it. (2010山東)

從以上的例子發現,命題者考查pick up的意思:無意中學會某種技能或語言。如果再翻閱詞典則發現pick up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

1. Just as I picked up(拿起) the phone, it stopped ringing. 2. We’ll send a car to pick him up(搭載). 3. Do you want me to pick up(買) something for you at the store? 4. It’s amazing how quickly Lee picked up (學會)Russian―he hasn’t lived there very long. 5. Pick up (整理;打掃) the living room before you go to bed. 6. I think I picked up(染上) a cold from someone at work.7. I was able to pick you up(收聽到) on the short wave radio. 8. sth. picks up speed (加快速度) 9. If a conversation, meeting etc. picks up (繼續) or if you pick it up, it starts again from the point where it was interrupted. 10. pick up the bill / tab 付賬,買單 etc.

四、復現高考例題,歸納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利用好高考試題的小語境,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智力開發,使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如以歷年高考試題對短語get through 的考查為例。

1. I couldn’t get through(撥通). The line was busy. (2005浙江)

2.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standing at the door and the small girl couldn’t get through (通過). (2006全國卷)

3. Hardly could he get through (完成) this amount of work in such a short time. (2007天津)

4. After that he knew he could get through (度過) any emergency by doing what he could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 (2010浙江)

五、詞義拓展,搭配延伸

一詞多義(熟詞新義)是語言的普遍現象。這給英語學習帶來很多困難,尤其是在閱讀理解中,對準確理解句義形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掌握理解詞匯的諸多意義,顯得格外重要。著名的語言學家Chomsky早就說過:Every word is a new word. 我們只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一個詞的含義。如以cover為例:

1. She covered her ears with her hands. (遮蓋)

2. He told a lie to cover his mistakes. (掩飾,隱匿)

3. By sunset we had covered thirty miles. 走過(路程)

4. Will 1000 dollars cover the bill? (錢)足夠付

5. Her lecture covered the theory thoroughly. (闡述)

6. China covers an area of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占地)

7. His research covered a wild field. (涉及)

8. The cover of the magazine is blue. (封面)

9. The land was flat and gave no cover to the soldier. (隱蔽處)

再如與get搭配的短語為例:

1. Teens can also use family meals as a time to get their thoughts across (被理解).

2. ―How are you managing to do your work without an assistant? ―Well, I get along (進展) somehow.

3. If the news gets around(傳開), we’ll have reporters calling us all day.

4. The final examination is coming up soon. It’s time for us to get down to (開始做) our studies.

5. We have to get in (收割) the wheat as soon as possible because a storm is on the way.

6. If we can get over(克服) our present difficulties, then everything should be all right.

7. I have to get up (起床) early tomorrow.

六、詞性轉換,擴展詞匯

詞的詞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轉化法是由一個詞類轉化為另一個詞類的方法,通過詞義擴大或比喻等方法把它活用為其它詞義和詞類的方法,一般在轉化義和原義之間有明顯的聯系。如:He insisted on staying up to nurse the child. nurse原為名詞“護士”,轉化為動詞“護理”。 這類詞多與名詞所具有的特殊動作有關,也是修辭。再如:My father is emptying a box of rubbish into a rubbish-cart. empty原為形容詞“空的”,轉化為動詞“倒空”。

在詞匯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利用歸納法或對比法,進行關聯詞群的教學,使學生對語義相近、相反、同一范疇內的詞匯或某個詞的不同詞形的變化有整體認識,便于識記。例如在教授stress (v.& n.) 時,可以補充給學生其他詞性的拼寫變化:stressful, stressed等。結合這個詞的學習,筆者設計如下的小語境使學生對該詞就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同時擴大了詞匯量。

The principal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eaching is a stressful job. She has been feeling very stressed since she took up the job of teaching. Under such great stress, she has been experiencing some stress-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headaches and sleeping difficulties.

七、圍繞話題,精心設計

高中英語教科書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每一單元都有固定的話題,如友誼、旅游、音樂、節日等,如何圍繞話題并整理與話題有關的詞匯進行詞匯教學設計活動,是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以模塊2第五單元的話題Music為背景來設計郎朗的一些內容。

Lang Lang was two years old when he saw Tom playing piano. From then on, he developed his love for this i_______ At the age of five, Lang won the Shenyang Piano Competition and p_______ his first public recital (獨奏會)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Lang Lang had difficulties with his lessons, and was expelled(驅逐) from his piano tutor’s s_______ for lack of talent. In 1994, Lang was awarded first prize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p_______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Young Pianists Competition in Germany. He is very busy. He receives lots of i_______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is concert is always b_______ internationally on TV. Many people are impressed by his d_______ to music.

(Keys: instrument, performed, studio, performance, invitations, broadcast, devotion)

八、與時俱進,創設語境

語言的學習與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所以平時的教學內容應貼近現實生活,要富有時代氣息,視野開闊,信息量大,這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在中國上海市舉行。此次世博會舉世矚目。筆者在詞匯教學中也增加了相關語境內容。

Today I went to France Pavilion with the a_______ to enjoy seven national art treasures from the Orsay Museum, consisting of six m_______ and one s_______ by Rodin. Just as you p_______ it was crowded with tourists there as they are the t_______ examples of Impressionists. It was e_______ that everyone a_______ to enjoy the paintings. It was said the authority had insured the paintings for _______ money. I’ll never forget my visit here.

(Keys: aim, masterpiece, sculpture, predicted, typical, evident, attempted, a great deal of)

第8篇

一、小型學校在美興起的背景

最近幾年川統計表明,大約70%的美國中學的人學人數在1000人以上;50%的中學人學人數在1500人以上;一些中學的注冊人數甚至達到4000一5000學生。規模大的中學中面臨著諸多的潛在的以及現實問題,包括標準化運動中較大規模學校競爭力差、大型學校中連續不斷的校園暴力事件等諸多問題。而近些年來,美國公眾一直以來在追求學校教育效率的提高,布什政府也更強調“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價值取向,所以許多改革戰略相繼浮出水面。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縮小學校規模”計劃的出臺。其中得到民眾較大支持的就是創建小型化、多元化的學校。從奧克蘭、加利福尼亞到費城、賓夕法尼亞的許多學區都已經開始著手縮小學校的規模。同時圣保羅、辛辛那提、西雅圖的許多私立學校也開始了縮小學校規模的計劃。

二、對于學校規模問題的已有研究

上還存在著諸多缺陷。當時關于建立大規模學校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大工業基礎上的“規模經濟理論”。隨著美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60年代追求“平等”的教育改革被70年末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所取代,人們更加注意從教育效能角度關注教育的有效性問題,而對于工業社會更多的從經濟效率考慮的學校規模問題提出了更多的質疑,學校規模多大才是理想的?在過去的60年里,尋找最佳規模的研究已經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成本分析、課程提供、教職員工、以及學生成就幾個維度上。

JuhaB.smith研究了學校規模與學生學習之間的聯系,提出三個問題假設:(l)對學生學習而言,多大規模的中學最有效率;(2)多大規模的中學,學習資源能夠被公正地分配;(3)學校規模對整個中學階段的影響是持續的嗎?他的研究結果表明:理想的學校規模學生人數在600一900之間。而根據美國國家一般統計標準,從數量上說,小學層次上,10%的公立小學被認為規模過小(少于200名學生),45.5%被視為規模過大(超過700名學生);中學層次上,有17%的公立中學規模過小(少于300名學生),29%被認為是規模過大(超過1500名學生);同時還有2.5%的中學擁有大約3000名或者更多的在校學生。

最近幾年來,一些研究者批評關于學校規模的研究是具有誤導作用和不合實際的,學校的適宜規模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Howley總結認為在學校規模問題上應該考慮的幾個基本結構為:年級跨度結構(一所學校中的年級數量)、學校層次(小學、中學)、所有制(私立、公立)、地理位置〔農村、城區)、課程特征(綜合、分科)。

20世紀,伴隨著機器大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學校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隨之出現了關于學校規模的問題大量的專業研究。在北美,關于學校與學區規模的研究最早出現在1925年。但是當時的研究的方法還很不成熟,理論上、統計。

三、關于小型學校的實證研究

盡管人們對于多大規模的學校才叫“小型學校”這一基本問題還存在很多爭論.沒有達成共識。但是大量基于小型學校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小型化學習型社區通過提供一個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的學習環境以及積極的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從而能夠提高大多數學生的學業成績。

在“馬太計劃”川的實踐中則進一步驗證了上述結論,并且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學校的規模與學校所在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有密切關系。

“馬太計劃”調查了學校規模“能否提高學生學業優勢”和“能否促進教育公平”的兩個維度的情況,該計劃在蒙大納、喬治亞州、俄亥俄州以及德克薩斯等七個州開展,各州教育部門對學業成績測試成績進行了分析。

“馬太計劃”研究發現,學校規模對“學生學習優勢”的影響的大小與所在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高度相關:貧困社區,如果學校的規模較大,則對學業成績產生負面影響,但富裕社區則相反。這意味著,如果其他因素相等.富裕社區大型規模學校對提升學業成績是積極的,而貧困社區則起到反作用。雖然,各州對于“小型”與“大型”的分類標準存在差異。但研究發現,在俄亥俄州,41%一90%的學校(年級水平測試),如果規模偏大,測驗分數低于州平均值,小型學校則高于州平均值。在德克薩斯、喬治亞州的研究也取得了類似的研究結論。

“能否促進教育公正”維度的測量是通過將學校分為兩種類型(按照學校規模的中值):小型學校、大型學校。然后,研究者比較兩組的學業成績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相關性。也有的研究分為四組:小社區內的小型學校、大社區內的小型學校、小社區內的大型學校、大社區內的大型學校。研究發現,如果小學階段學校規模過大,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則更大。小型學校與大型學校相比較發現,在小型學校中,學業成績與社會經濟地位的相關性被明顯弱化,在四個州中,小型學校能夠減少20%一70%(存在年級差異)的由于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學業成績所產生的影響。在喬治亞州、俄亥俄州、德克薩斯州、以及蒙大納州,小型學校在每個年級上都能減小貧困對學業成績的負面影響。

四、小型學校的比較優勢

關于小型學校的研究盡管還存在著很多疑問,但研究者還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包括

(一)學業成就:

小型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的提升效果更好在小型的學校中的學生學業成績(包括在學校中的成績等級、測驗分數、中小學優等學生數量、學科成績以及思維技巧評價)持平或者高于規模較大的學校。促進學生發展平衡學校規模小型化能夠有助于縮小非洲裔、西班牙裔及其他國家移民、低收人者與高收人者、大多數白人、以及亞裔之間的學業差距。促進教育的平衡、發展。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通過高等教育的相關指標變量(人學考試分數、錄取率、出勤率、年級平均成績以及完成學業率)的對比發現,小型學校的各項指標都高于規模較大的學校。高出勤率和低輟學率提供富有挑戰性的課程

(二)社會成本效率

很多人都認同“規模經濟”理論,認為“規模較小”容易造成生均成本的上升。然而在推行縮減學校規模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規模小型化的學校的學生畢業數量增加,研究者發現當以生均社會成本代替生均成本作為評價指標時,小型學校顯得更有效率。因為在美國,規模較大的學校通常伴隨著高輟學率,如果與高輟學率的社會成本(低收人水平、高失業率、對社會福利的依賴等等)相比較,小型學校的成本的效率優勢更加明顯。盡管小型學校的生均成本高于大型學校,然而由于低輟學率,每個畢業生的社會成本卻降低。另外大型學校較高的輟學率可能增加額外的社會成本。

〔三)歸因分析

研究者總結、歸納了一些對小規模學校積極教育效果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

1.對學業成績產生積極影響的情感因素

(l)學生態度和行為的積極性增強;

(2)課外活動參與積極性高;

(3)學生聯系緊密、減少疏遠的感覺,學生對自我及他人感覺良好、人際互動良好。

2.對學業成績產生積極影響的社會環境因素

(l)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和滿意度增強,密切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

(2)教師的自我認同、責任感和成就感增強,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

(3)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學習環境。小型學校更加安全,因為學生與成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更加關注成年人,而教師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幫助學生。

五、縮減學校規模的聯邦政策

為了促進學校小型化的實踐的推行,美國國會撥出專款支持“小型化學習型社區”計劃(SLC),從而推動小型、安全的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在2001財政年度,聯邦教育部撥款1.25億美元用來資助地方教育機構(LEAS)創建小型化學習型社區,以此來推動官方的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戰略。

其中的具體政策包括:

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戰略中提供專項資金資助“小型化學習型社區計劃”的構建,該計劃旨在幫助地方教育機構在大型學校中計劃、實行或者擴展小型化性學習型社區,通過這項計劃,聯邦教育部也開展新的研究來決定小型學校的影響能否在大型學校內“復制”。“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計劃還開展了“全面的學校改革計劃”,為各州提供專項資金來實行幾種學校改革模式,其中許多模式圍繞著小型化學習型社區來組織的。

聯邦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推行學校規模小型化的實踐中、輔之以其他的策略,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的效果會更好,這些策略包括:

(l)學術團體(Academies),學校中的下位組織,圍繞特定的主題來組織。

(2)單元計劃(HousePlans),根據學生的年級或者能力水平,將大型學校中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幾百人的單位,每個單位內的學生從單元教師那里選擇一部分或者全部課程.單元周期的配置為一年或者多年,單元計劃使學生的中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盡管學生也會參加整個學校的活動,但每個單元通常會有自己的學科計劃、社會活動以及其他的課外活動。另外為九年級的學生設置一個單獨的單元,有助于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到高中的轉變。

(3)校中校計劃(Asehool一within一a一sehool),是指依托一所較大學校中的一個小型的、自治的行動模式,該項目受學區主管或者教育委員會管理,對學區負責,而不再對“母校”校長負責。該項目有自身的文化、計劃、人員、學生、預算以及學校空間。類似于學術團體,每年通過相同教師群體的核心課程對學生分組,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建設性關系,進而有助于學生獲得來自同伴、教師以及其他成人的更多幫助。

(引磁力學校(Magnetprograrns),“磁力學校”顧名思義,就是“有吸引力的學校”,又稱為“特色學校”。它辦學特點鮮明,針對兒童特殊興趣愛好,開設富有特色的課程。在磁力學校,學生可以學習讀、寫、算等基本技能,亦可習得特殊專長的學科,如音樂、戲劇、電腦、法律及其視覺藝術等等;學校形式極為多樣,如高智天才學校、外語學校、蒙臺梭利學校、科技學校、藝術學校等。磁力學校沒有學區和人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可以自愿申請人學,由電腦編班人學。

六、縮小學校規模面臨的問題和存在的挑戰

(一)面臨的問題

盡管小型學校有諸多潛在的優勢,但并不是解決教育改革中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的“萬能良方”,而且在實行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包括:規模效益及邊際成本問題;一些小型中學理論上規模太小,不能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而且學校規模對一部分學生的影響要大于另一部分;原有的法律的適用性問題,因為原有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制訂是基于規模較大學校制訂的;校內、外利益集團對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耐心問題;教職員工并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削減學校規模;實行該計劃要求提高教師的工作時間、精力;該計劃是否能夠具有長期性,與其他措施的配套問題(例如研究發現,小型學校中采用小班教學的效果會更好一些,而如果學校規模較小,班級規模較大,那么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等等。

其中爭論的幾個核心問題:

(1)小型學校的規模標準問題?有沒有標準?如果有.多“小”才叫“小”?

(2)大型學校和小型學校在促進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和其他重要產出方面哪一個更有效?

(3)在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諸多因素中,學校規模對學校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而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小型化社區、充滿支持的教育環境、所在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質量以及家長的參與對學校的影響又如何呢?

(4)當對大型學校重組為小型學習型社區時,是否會產生與小型學校相似的種種優勢?

(二)存在的挑戰

1.農村的挑戰偏遠的農村地區經常面臨著農村地區的學校規模較小的問題,教育質量很低,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的、經濟的配置,所以許多鄉村學校被關閉。學生需要坐更長時間的校車到學校,如果家長要參加學校活動也必須要長途旅行,而這些農村貧困地區也面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問題,與“小型化學校運動”卻要背道而馳。

第9篇

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理論框架,從發展的視角,采取縱向研究方法對母語磨蝕和二語磨蝕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關鍵詞:語言磨蝕 語言磨蝕的理論研究 語言磨蝕的實證研究

一.語言磨蝕的定義與分類

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又稱語言耗損、語言流損或語言損耗。語言磨蝕作為語言習得的逆過程,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或退化的現象(Kopke 2004)。語言磨蝕是語言習得的伴生產物,與語言習得的關系密不可分。因為語言習得不僅包括學習和獲得的一面,也包括喪失、磨蝕的一面;不僅有上升、發展的一面,也有僵化、退化的一面。因此Hansen(1999:150)認為“要想全面了解語言習得的發展過程,必須研究語言輸入的頻率、知覺顯著性和語言磨蝕的特征”。

要正確理解語言磨蝕,需要將語言磨蝕與語碼轉換、語碼混用、失語癥等概念區別開來。Jimnez(2003)指出要將語碼轉換、語碼混用同語言磨蝕區別開來,雖然前兩種情況在多語言語境下常常出現,但是不能全部看作語言磨蝕的表現,只有在沒有按照所使用語言的語言規則轉換時才能作為磨蝕的表現。語言磨蝕與失語癥一樣,均表現為語言能力的下降,但是其發生機制卻存在本質的差別。語言磨蝕屬一個隨著受蝕語使用的減少和停止,人腦認知的自然生理性過程。這與遺忘一樣,均為大腦正常的認知機制。

二.語言磨蝕理論研究綜述

1.語言磨蝕的生理學解釋 Kopke(2007)對大腦內部機制特征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激活閾、抑制性以及皮下結構干擾性機制影響著語蝕現象。Lenneberg(1967)和Penfield & Roberts(1959)提出“大腦可塑性”這一概念可以用來說明適應能力和年齡之間的關系:年齡越小,適應能力就會越強。Paradis(1985)指出在激活閾的理解框架下,語言使用情況是語言磨蝕程度最可靠的預測指標。總之,一個人如果是雙語運用者或者是多種語言運用者,大腦中的一種語言會與另一種語言競爭習得語言的有限精力資源(Jessner 2003)。

2.語言磨蝕的語言學解釋Tsimpli(2004)結合Chomsky的最簡方案理論,探討了第二語言影響下的母語磨蝕問題。作者圍繞選擇易損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是否可以由語言系統組織構架和接口的易感染性(susceptibility of interfaces)兩方面來解釋。作者認為,磨蝕使得母語在二語影響下,在接口特征使用方面表現出不確定性和選擇性。

Kansson(1995)基于標記理論,提出磨蝕過程中,或許會存在一語中已經被設定為標記性值的參數無標記化的情況。然而,Sharwood Smith和Van Buren認為既然參數背景是受輸入因素的影響,而且語言磨蝕也是由于缺乏交流而產生,那么一語中標記性值可能會仍然保留。他們認為在某種語境下,標記理論的作用并不明顯,盡管從理論角度來說,可以預見到一語中的標記參數或許被重新設定為非標記性值,然而在另一方面,這個預見存在疑點,因為參數的設定多被認為取決于輸入的因素,缺乏語言輸入是語言磨蝕過程中很明顯的特征(Jimnez 2003;楊連瑞、潘克菊 2007)。

Sharwood Smith(1991)提出遷移是影響第一語言磨蝕的一個重要因素。Selinger(1991)提出,在缺乏一語輸入的情況下,二語可能會被作為“間接的積極因素”的來源,結果造成結構相對簡單具有較廣泛分布的二語代替了相對復雜但分布較狹窄的一語的規則,來發揮相似的語義功能(Selinger 1991;楊連瑞、潘克菊 2007)。Reetz-Kurashige(1999:21-58)通過研究證實:母語與外語類型和語用上的相似性有助于外語能力的保持,而母語與外語的差異容易導致干擾和磨蝕。A.Gurel(2002)基于管約理論,分析了土/英雙語使用者的語言想象,證實了土耳其語中代詞和反身代詞約束屬性對母語為英語受試者的英語語法會產生影響

3.語言磨蝕的心理學解釋早期關于語言磨蝕的研究是圍繞心理學記憶與遺忘的理論展開的。Weltens根據心理學的“提取失敗論”(retrieval-failure theory)指出,磨蝕與遺忘的不同點在于:對遺忘而言,如果提供線索,信息可以作為整體提取出來,而對于磨蝕而言,只有可能提取部分信息。這一觀點受到了許多質疑,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路徑主要圍繞磨蝕的語言中能再次提取的信息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展開。許多研究更傾向于語言磨蝕是一種提取時的暫時困難,而不是一種永久性的喪失。

聯結主義理論認為,信息的處理是通過大量的信息單元相互作用并組合成網絡實現的。由此推理,一個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以神經元網絡為物質基礎,由不同可變因素相互聯系構成的語言網絡。Neisser(1984)提出,一旦學習者達到了語言習得的關鍵閾值,人的語言能力會產生抗磨蝕能力,大腦中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語言網絡。

4.語言磨蝕的社會文化學解釋Prescher(2007)認為,移居不僅會伴有母語磨蝕,而且會對個人生活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現有身份認同的轉變。作者通過描述20名長期移居荷蘭的德國人對自身的母語磨蝕和身份感變化方面的感受,證明了人在生命過程中身份和語言的發展變化都是“開放的、不穩定的、不可預測的、多維的和有內在聯系的。”Le Page和Tabouret-Killer(1985)提出了“認同行為”理論,認為個體通過在語言行為上與目的語群體的趨同來實現目的語群體對自己的認同。

社會網絡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認為能創造語言使用環境的能力也許是維持語言的重要因素。Milroy(1987)認為個人的社會網絡系統能影響一個社團的語言活力和這個社團抗擊語言轉移的能力。Harley(1994)對成年加拿大人的研究表明媒體也許是維持第二語言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聽說能力受到媒體的影響較大。

社會情感因素也是語言磨蝕的重要原因。Schmid(2002: 347-397)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最具有說服力。Schmid曾對1933-1939年離開德國的猶太人的德語(母語)損耗做了調查研究,發現影響受試者母語損耗的最關鍵因素是受試者離開德國的時間。在德國受迫害時間長的猶太人對德語有一股逆反情緒,對德語的損耗便相對大一些。

三.語言磨蝕的實證研究回顧

與語言磨蝕相關的實證研究大致圍繞以下四個問題進行:(1)有哪些因素會導致語言磨蝕?(2)語言磨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3)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減少語言磨蝕?(4)不同的語言層面受磨蝕的影響是否一樣?

就第一個問題展開的實證研究有:Godsall-Myers(1981)在對德語學習者的研究中證實,在學習結束一段時間之后,學習者德語的磨蝕速度與德語水平呈負相關(r=-0.72)。Vechter等(1990:189-203)將這一現象進行了總結,即磨蝕前水平與磨蝕的量和速度成反比。Kopke(2004)通過對不同年齡段的母語學習者的研究中證實,習得音位、詞法和句法的隱形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因此,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對他們施以不同側重點的教學會使其產生相應的抗語言磨蝕能力。Gardner(1985:519-540)的調查發現中等水平學員的會話和理解技能磨蝕明顯,而閱讀則沒有。他采用方差分析后發現:具有負面態度的學員,其會話和理解技能磨蝕的程度與語言態度構成函數關系,而動機明顯與會話和理解技能的磨蝕相關。Nagasawa(1999:169-200)通過對七名學習日語的美國學生的調查也證實:強動機和具正面語言態度的人比對照組的外語磨蝕程度小。Hansen曾于1997、1998、1999分別對日語、漢語、韓語這三種具有完全不同書寫系統的受蝕語進行了研究。參加研究的被試在這三種語言環境中,通過兩年的日常接觸分別掌握了目的語言。她發現,被試的目的語讀寫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且被試者讀寫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目的語磨蝕的程度。

針對第二個問題展開的實證研究有:Bahrick(1984:1-31)曾對773名把西班牙語作為二語學習的被試,進行過為期50年的研究。他發現,外語正式教育結束后,如果外語的使用減少或停止,語言磨蝕就會出現。其外語磨蝕過程似乎呈現一種“前快――中慢――后快”的發展趨勢。Kuhberg(1992:138-154)對從德國歸來的兩名7歲和9歲的土耳其兒童的德語流損情況進行了跟蹤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動詞、介詞和名詞的復數形式比其他詞匯的流損情況嚴重。“就所調查的語言特征而言,第二語言的流損順序正與習得順序相反”。Neisser(1984: 32-35)則認為,外語學習階段存在一個外語熟練程度的關鍵閾值,超過這個閾值,外語磨蝕的速度會減緩。他還認為雖然某些語言知識會被遺忘,但基礎知識范示(general knowledge)會保留,它可以對最早習得的知識進行再整合和建構。

針對第三個問題展開的實證研究有:Hansen(1999:15-16)認為,通過明示式教學掌握的外語比浸泡式或直接式教學耐磨蝕。她提供的有力證據是Weltens等(1989:128)的研究成果:年幼的兒童在自然環境中習得外語后,如再回到母語環境中,其外語能力會迅速和徹底磨蝕。Lowe(1982:176-190) & Yoshitomi(1999:80-111)從受蝕者與受蝕語的接觸方式角度來探討如何有效防止語言磨蝕。他們認為,人工干預的方式可有效防止外語能力的磨蝕。有些學者(蔡寒松 2004;倪傳斌 2006,2007,2009,2010;王建梅 2009等)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加大語言輸入量使學生從中感知語言規律,盡早達到并跨越“關鍵閾值”從而最大程度較少語言磨蝕。

針對第四個問題展開的實證研究有:Porte(1999)對52名長期居住在國外(西班牙)教英語的教師(母語為英語)母語磨蝕情況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第二語言(西班牙語)對母語(英語)的干擾是母語磨蝕的主要因素,詞序和拼寫的問題尤為突出。他認為語言的某些方面對干擾更為敏感,更嚴重的拼寫技能喪失或許與句法磨蝕并存。Hansen & Chen(2001:90-110)曾用標記理論(Markedness Theory)研究過日語不同數量詞間的磨蝕程度。他們發現:使用頻度高和標記性小的數量詞磨蝕程度小;Weltens等(1989:205-216)研究了荷蘭高中生在停止使用法語2和4年后的語言流損狀況。他發現,那些使用頻率較低、功能特征不明顯,或者標記性特點明顯的語言特征比那些使用頻率高、功能特征明顯、標記性特點不明顯的特征更容易流損。Tomiyama(1999:59-79)曾對比過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磨蝕程度。研究結果表明:磨蝕程度最明顯的是詞匯,其次是語法,語音的磨蝕最小。李艷紅(2008:425-432)認為語言磨蝕的突出表現是詞匯提取失敗。

四.討論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以往的語言磨蝕的理論研究存在著下面幾個問題:1)關于語言磨蝕的界定。語言磨蝕表現出來的特征是語言技能退化和知識喪失或退化。但是這些表現在實踐中不一定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來。具體來說,被試者為了達到比較滿意的交際效果,總是會采取一些補償措施,想辦法彌補他們受蝕的語言能力,讓對方感覺不到外語能力磨蝕的存在。比如:使用外延更大的詞匯,在說話時,更多地使用感嘆詞、填充詞和富有感情表達的句子等來延長思考時間。因此,在實踐中,采取諸如概括詞、近似法、迂回法或者回避使用詞匯的方法來應對詞匯遺忘很難被認定為語言磨蝕。2)雖然有眾多學者,如Godsall-Myers(1981);Vechter(1990);Kopke(2004);Nagasawa(1999);Gardner(1985);Pavlenko(2002);Al-Hazemi(2002);倪傳斌 (2006)等,對影響語言磨蝕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并且探明導致學習者外語能力磨蝕的因素有:模式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讀寫能力等。但是,涉及有關學習動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焦慮等對語言磨蝕的實證研究還很少。3)跨學科研究還很少。影響語言磨蝕的因素既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這些因素之間緊密相關,沒有哪個因素能單獨對語蝕現象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各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多角度地對語言磨蝕做出合理的解釋。4)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變量的確定和測量,被試的選擇、各種外因的干擾等等因素都是今后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五.結語

總之,語言磨蝕研究涉及生物學、語言學、社會學、神經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先前的語言磨蝕研究大多側重在實證研究上,由于缺乏統一的理論框架,得出的結論也因人而異。此外,由于研究時間的跨度比較短,從發展的角度進行跨學科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語言磨蝕理論分析框架,從發展的視角,采用跟蹤研究方法對母語和二語磨蝕作出調查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Al-Hazemi, H. A.Lexical attrition of some Arabic speak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word loss.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2000, (12).

[2]Bahrick,H. P. Semantic Memory Content in Permastore: 50 Years of Memory for Spanish Learned in Schoo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13,1984a(1):1-31.

[3]Pallier, C., Dehaene, S., Poline, J., LeBihan, D., Argenti, A.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Cerebral Cortex, 2003 (13):155-161.

[4]de Bot,K & Stoessel, S. In search of yesterday’s words: Reactivating a forgotten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2000 (21):364-384.

[5]Hansen,L.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Hansen, L. & Yung-Lin Chen, What counts in the acquisition and attrition of numeral classifiers[J].JALT Journal,2001,(1): 90-110.

[7]Le Page & Tabouret-Killer. Acts of Identity: Creole 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Ethnicity[M]. Oxford: CUP, 1985.

[8]Lenneberg,E.H.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NY: Wiley. 1967.

[9]Neisser, U. 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s Discovery: 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4 (1): 32-35.

[10]Paradis, M.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wo languages in the brain.Language Sciences, 7(1): 1-39.

[11]Paradis, M. A Neurolinguistic Theory of Bilinguali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12]Pavlenko, A.Bilingualism and emotions[J].Multilingual,2002(21):45-78.

[13]Pavlenko, A.Emotions and Multilingualism.Cambridge: CUP. 2005.

[14]Weltens B., van Els, T. &Schils. E. The long-term retention of French by Dutch student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9, (11): 205-216.

[15]Yoshitomi A. On the loss of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by Japanese returnee children[A]. L. Hansen.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Context[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80-111.

[16]蔡寒松,周榕. 語言耗損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4):924-926.

[17]李萍,鄭樹棠.外語損耗與保持[J].山東外語教學,2004,(5):9-11.

[18]李艷紅.英語詞匯磨蝕的詞頻與終極外語水平的相關分析[J].外語教育, 2008(4):71-76.

[19]李艷紅.外語詞匯磨蝕的語言學表征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3):425-432.

[20]倪傳彬,嚴俊榮.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1): 50-55.

[21]楊連瑞.國外語言損耗研究的社會心理因素[J].外語教學,2011,(2): 40-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栾川县| 卢龙县| 拜城县| 上虞市| 邯郸市| 芦溪县| 贵溪市| 安溪县| 公安县| 辉县市| 佛冈县| 莱州市| 宁津县| 新建县| 唐山市| 澜沧| 佛坪县| 延寿县| 乌苏市| 哈巴河县| 平南县| 明溪县| 图们市| 高碑店市| 宜川县| 章丘市| 和田市| 丽水市| 通许县| 雷山县| 达拉特旗| 保山市| 无棣县| 勐海县| 赣榆县| 商河县| 郓城县| 平果县| 宜章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