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男護士論文

男護士論文

時間:2023-02-23 18:04: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男護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男護士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男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

隨著醫療教育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男護士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我國的護士隊伍中,除精神病院和一些綜合性大醫院有少數男護士外,其他醫院中男護士極少。程金焱等曾就男護士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正在工作的占10.9l%,轉行占49.27%。工作價值觀是個體對工作需要的反應,即個體關于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通過對醫院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進行調查分析,能夠掌握影響男護士群體離職的重要因素,為護理管理人員有的放矢地選擇激勵方式,穩定護理隊伍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哈爾濱市6所三級甲等醫院、大連市2所三級甲等醫院的65名男護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注冊護士、愿意參加本課題、從事護理工作1年以上。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年齡、護齡、與所在醫院的勞動人事關系等。工作價值觀調查表,Elizur于1991年編制,有3個維度,即情感型價值觀(5個條目)、認知型價值觀(13個條目)、工具型價值觀(6個條目),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非常不重要計1分,不重要計2分,不太重要計3分,較重要計4分,重要計5分,非常重要計6分,得分越高,工作價值觀認同度越高。離職傾向量表,1982年編制,共6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經常計4分,偶爾計3分,甚少計2分,從不計1分,量表總分等于各條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離職意愿越強。根據6個條目之間的相關性,條目1和條目6構成離職意愿I,表示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條目2和條目3構成離職意愿Ⅱ,表示尋找其他工作的動機;條目4和條目5構成離職意愿Ⅲ,表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經我國臺灣的李棟榮和李經遠翻譯并修訂后用于中國員工,修訂量表信度Cronbach’Sd為0.77,內容效度0.68。

1.2.2問卷發放由經統一培訓的調查者統一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72份,剔除有空缺、遺漏的無效問卷7份,回收有效問卷65份,有效回收率為90.28%。

1.2.3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之間的關系。

2結果

2.1一般資料

65名調查對象年齡20~29(23.97±2.59)歲;護齡1~6(2.08±1.04)年;其中,正式護士20名,占30.77%;聘用護士42名,占64.62%;臨時護士3名,占4.62%。學歷:高中或中專22名,占33.85%;大專31名,占47.69%;本科及以上l2名,占18.46%。職稱:護士53名,占81.54%;護師12名,占18.46%。婚姻狀況:未婚59名,占90.77%;已婚6名,占9.23%。

2.2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現狀(見表1)

3討論

3.1男護士對情感型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相對較高

表l顯示,男護士認同程度最高的價值觀是情感型價值觀(5.06±0.49)分,可見男護士在工作中更重視“情感型價值觀”,即希望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情感型價值觀是在人際關系背景下表達出的價值觀,包括公正的監督、被尊重、人際關系等。馬斯洛認為,除病態人格外,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名譽、聲望等,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種需要一旦受到阻礙,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以致喪失人生的信心。由于社會的偏見,認為護理工作應該是耐心細致的女性的專利,男性從事這一工作則被視為無能或無前途。男護士為患者付出的辛勞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承認,再加上職稱評定、經濟收入等方面的不合理,他們不能從工作中體驗自我價值,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這是一種自我否定,是根據外部成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建議護理管理層大力開展改善男護士專業地位的項目活動,采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男護士管理及政策措施,例如:向社會、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宣傳男護士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獨立的角色。同時,男護士應該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價值,積極發現自身優勢,樹立崇高的理想,理解護理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正確把握自身發展方向。

3.2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表1結果顯示,工作價值觀中,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最低(4.90±0.61)分。工具型價值觀也稱物質型價值觀,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質或實際結果的價值觀,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按照社會價值觀理論,物質型價值觀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低層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人們只有得到物質和安全的基本保障后,才會考慮更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人生目標的實現等。近幾年,本院開始實行聘用制、崗位管理等,打破了過去“鐵飯碗”的制度,男護士與組織之間的聯系不再是終身制,而是由組織根據其績效和貢獻來決定是否續聘。

3.3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5.0l±0.49)分。認知型價值觀表達了對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員工自身的發展、成就的重視,包括工作興趣、責任、成就等反映男護士高層次需要的內容。我國醫院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工資低、獎金少的現象,而男護士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以滿足。更為重要的是,管理者大都在重視男護士工作任務完成的同時,對男護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制訂也是高度重視,管理者盡量創造條件為男護士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例如:創新科研的支持等,從而提高他們對高層次需要的重視。

3.4男護士未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

從表1可以看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得分最高(2.42±0.62)分,而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得分卻相對較低(1.94±0.67)分。分析結果發現:由于內部因素和自身特點等因素影響,男護士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這與國內學者的調查結果一致。員工是否產生離職傾向取決于自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而離職行為的發生受勞動力市場人才供需比例、行業生命周期以及組織約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目前,在男護士人力資源市場中,供小于求,呈現男護士短缺的局勢,一些發達國家已將勞動力市場指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相對國內豐厚的待遇,對于目前工資水平仍然較低的我國男護士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男護士的離職意愿,將導致大量男護士的流失,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素質男護士,對于醫院的管理和護理質量的提高都將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3.5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相關性分析

表2結果顯示,工具型價值觀得分與離職傾向得分呈正相關。工具型價值觀的男護士,其低層次的需要滿足程度不高,高層次需要的滿足也進一步受到了影響,因而在個人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易產生離職傾向。曾等對597名男護士的調查發現,優厚的福利、工作待遇等低層次需要是男護士最重要的激勵因素。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不高將對男護士產生一定的負性影響。因此,提高男護士待遇、滿足其物質方面的需要是降低離職的關鍵。

第2篇

今天,背靠日益崛起的中國,新一代華人正在續寫新南洋故事。在華夏文明發祥地――山西,一代年輕的學子,為了心中的夢想再下南洋,這次下南洋沒有前輩的悲壯凄美,他們以高等學歷,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吃苦耐勞,勤勉敬業贏得新加坡人的贊賞與尊重,成為新加坡醫院一道亮麗的風景,同時對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山西的窗口。

值“5?12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我們轉載了新加坡聯合早報“山西少男少女在獅城當護士”一文,讓我們一起體驗他們的“南洋生活”。

這些山西籍護士,大多19歲就來到新加坡,求學多年后留在本地當護士,目前已有300多名,成為本地護理行業的一支生力軍。

這項計劃始于1997年,新加坡衛生部在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推行一項向新加坡輸送護理人才的計劃,凡是考取汾陽醫學院護理專業又符合招生資格的學生,在入學時就有機會報名參加這個計劃。最終通過考試的報名者將得到新加坡健保集團(SHG)或國立健保集團(NHG)提供的獎學金來本地學習,畢業后為本地醫療機構服務6年。每個來到這里的學生都是經歷幾輪淘汰后才爭取到機會。10年來,從山西汾陽醫學院來新加坡的護士已達300人之多,她們在南洋理工學院和義安理工學院學習,畢業后到各大醫院工作。

初生牛犢

“我原先是不知道在醫院不可以吃包子的。”張文珍講述她身邊的故事,一個來自中國的實習生早餐時在醫院吃了一個包子,當天她工作的病房有個病人去世了,后來聽當地的實習生說,病人在醫院去世后,護士會給死者換衣服并送去停尸房,這個過程在院內被稱為“打包”,因為這原因,在院內吃包子被看成不吉利的預兆。“后來她很內疚,而我也不敢在醫院吃包子了。”

23歲的張文珍來自山西洪洞,同學王藝錦來自山西古城平遙。3年的學習對她們來說,充滿新奇和挑戰。

王藝錦最大的困惑是方言和馬來話,由于經常照顧老年病人,不懂方言給她的工作帶來不少困難。“有一個馬來族老人,他氣管不舒服,每次他用馬來話一喊,我就過去幫他拍拍胸口。后來同事說,他喊的是鬼呀,你怎么就過去了。” 王藝錦靦腆地笑笑說:“類似的事情碰過很多次,都是語言不通鬧的笑話。”文化的差異給她們帶來諸多的不便,但也讓她們感受到克服問題的快樂。

在急救中心第一次參與搶救的經歷,更是讓張文珍終生難忘。“當時醫生為病人開氣管幫助呼吸,病人肺部出血,我過去幫助清理,突然血噴了出來,我的臉和衣服上都濺滿了血。”經歷一個小時急救,病人最終還是回天乏術。她正在為死者難過時,醫院卻告知她說該病人患有肺結核。張文珍說:“我不害怕,醫護工作是有風險的,從一開始選擇這個行業我就知道了。”

落地生根

徐倩和李紐娟是護士中較年長的,她來新加坡整整11年了。當年才20歲的她和弟弟同時考上大學,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擔而選擇遠走他鄉,單純的動機讓她在400個報名者中堅持到最后。她帶著對新加坡的一無所知而來,在這里一待就是11年,畢業后在中央醫院手術室的麻醉科一做就是7年多,盡管合約已完成,她還是打算一直做下去。

李紐娟說:“剛來新加坡的時候很不適應,語言、食物和氣候都是問題,可是現在回到中國卻無法習慣了。”連口音都夾雜著本地腔調,在這里生活工作都已穩定,她剛剛申請成為新加坡公民,希望成為真正的新加坡人,在這里落地生根。

徐倩現服務于國大醫院的癌癥專科,也是剛注冊成立不久的新移民社團山西會的兼職秘書。她來新已6年,她說:“我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在工作之余也繼續學習提高自己,以后也應該會留下來。”

徐倩所在部門,工作性質不同于其他護士,很多癌癥病患是醫院的常客,與醫患的關系更像是朋友。她說:“看到病人去世很心痛,像失去朋友一樣,有時候會去他們家里悼念。” 經常看到生命的花開花落,她說:“會覺得生命很脆弱,有些病人很年輕就走了。不過,積極地看,生命又不可荒廢,要好好地過每一天。特別是看到一些病人得知患癌癥后,依然淡然勇敢地面對,我非常欽佩。能看淡生死也是一種境界。”

實現自我

張玉潔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讓她對護理工作有更深刻的體會。“報考汾陽醫學院是因為聽說有這樣一個來新加坡服務的計劃。”

她聊起兩國教育和醫療制度的不同:“我喜歡這里的教育制度,比較輕松。做論文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發揮,在中國就有很多背誦和記憶,沒有太多的主觀能動性。我想我更適應這里吧。”

張玉潔是義安理工學院護士課程招收的第一批中國學生之一。在國大醫院外科的重癥監護病房才工作半年,可她已是一副工作游刃有余的模樣。 “其實母親不支持我當護士,覺得這工作又臟又累。”可是張玉潔還是選擇了和母親一樣的職業。“當護士是我的愿望。” 來到新加坡之后,我的護士工作被賦予了全新概念。她說:“我覺得新加坡的護士工作更加關注人文的關懷,而不是機械地提供醫療服務。我們會更好地和病人溝通交流,從而幫助自己思考,怎樣最大限度減輕病患的痛苦。” 在醫院工作的每個清晨,張玉潔第一件事情是和病患問早安,美好的一天就從這聲問候開始。

鳳毛麟角的男護士

22歲的范滿滿是山西籍護士中的“鳳毛麟角”,他是這個女性為主的行業中為數不多的男護士之一。而且他的家鄉觀念更為濃厚,他經常向別人介紹:“山西是個好地方。”

“說到男女生在工作上的區別,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只能照顧男病人,特別是體型大身體重的病人。但如果說我們沒有女生細心,我不同意,我覺得我還挺細心的。”范滿滿說他擅長與病患溝通,即使是脾氣暴躁的患者,在他的照顧下都變得溫和了。

他被安排到心理健康學院實習及工作,他說:“面對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別的護理技巧,身為護士更要靈活應對,我覺得自己比較靈活,不會死守著一種方法。”他經常陪患者做游戲,嘗試和他們交朋友,減少他們的敵意。

今年初他踏上工作崗位,成為心理健康學院的正式護士。他說:“我會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合約期滿了,如果認為自己在工作上已駕輕就熟,沒有太大提升空間的話,我想會選擇嘗試其他行業。”

培訓專業護理人才

第3篇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貴懷在沙龍上發言時說:“菅鳳增領導的宣武醫院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的氛圍搞得很好,我們醫院的很多醫生都聽過他們這里辦的各種學習班。脊柱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國內當前專門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太少,現狀不容樂觀。如何改變這個現狀,許多神經外科的人都在考慮。”

據統計,在國外,神經外科手術的40~80%都是脊柱手術,而根據國內13家醫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經外科手術的統計數據,在總量28412例手術中(包含血管內介入手術),脊柱脊髓手術(不包含脊髓血管病)僅1851例,占手術總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創建中國首個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

2005年,剛從意大利留學歸來的菅鳳增加入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名譽主席賽米(Samii)教授的指導下,創建該院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這也是中國第一個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

宣武醫院是我國神經外科的發源地之一,近50年來,在趙以成、王忠誠、丁育基、凌鋒等幾代著名教授帶領下,成為設備先進、技術精良的以微侵襲治療為特色的科室。

20世紀60年代末,亞薩吉爾(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將手術顯微鏡應用到神經外科手術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術顯微鏡在許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成為治療這些疾病的標準手術方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原骨科主任黨耕町在他主譯的《脊柱外科技術》一書中說道:“在歐美一些國家,很多神經外科醫生從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使得顯微技術在脊柱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在中國,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療基本上由骨科醫生承擔,以常規開放手術技術為主,所以顯微外科技術在脊柱外科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憑著一股要干事業的闖勁,菅鳳增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勤奮工作,勇于創新,在脊柱神經外科這一重要醫學領域,取得諸多成果,他們首創或率先實行的幾項醫療技術在國內均處于領先水平。

2008年,菅鳳增在國際上首創“單純后路復位矯形及內固定治療顱底凹陷及環樞椎脫位”技術,即顱頸交界區脫位的手術治療新技術。

世界神經外科最權威的雜志《神經外科學》(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項技術的研究報告,賽米教授稱之為“治療理念與技術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學會主席本澤爾(Benzal)教授則發表評論:“這一技術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避免了經口腔手術。希望治療這一疾病的醫生掌握菅鳳增報告的技術。”目前這一技術已在中國逐漸推廣。

2008年,菅鳳增在國內最早報告了顯微鏡下“前外側入路椎間孔擴大術治療神經根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這是一項既不需要傳統的內固定、又保留頸椎運動功能的非融合手術技術,手術的危險性和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明顯降低。

同年,菅鳳增又率先在國內報告了顯微鏡下“一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技術”,它同樣是不需要腰椎內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動功能的非融合技術。

2009年7月,菅鳳增在國內首先實施了利用“顯微鏡聯合內窺鏡技術”切除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的手術。

菅鳳增說:“幾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現為神經受壓,因此從神經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復及保護神經功能,同時兼顧脊柱的穩定性。”

海外留學形成創新思維

宣武醫院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有13張病床,2011年,菅鳳增和他的團隊實施手術594例,這樣高的流動率在業內實屬罕見。

菅鳳增解釋說:“我們采用顯微微創技術,傷口不大,只要處理得當,很少有術后感染。我們的病人一般做完手術就出院了,很少有等著拆了線再走的。最快的時候,上午住院,下午手術,第二天就出院了。”

這樣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源于菅鳳增7年的海外求學生涯。“在國外等拆了線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術完就出院了。”菅鳳增說,“我們現在也是這樣操作的。”

1997年,在國內已經是主治醫師的菅鳳增遠赴意大利羅馬大學攻讀神經外科專家文憑(相當于中國的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臨床醫學做起來并不容易。回顧在羅馬的日子,菅鳳增笑言:“我是從縫皮起家的。”所謂“縫皮”,就是在醫生做完手術后,為病人把皮膚縫好。

初到羅馬,菅鳳增先從住院醫師做起,負責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們一開始并不認可這位外國醫生,一開口就是“中國人”,連“醫生”都不稱呼。

菅鳳增毫不氣餒,他技術精湛,耐心細致,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經過他縫合傷口的病人會對要做手術的病友說:“那個中國人縫得太好了,一點都看不出來。我的(頸椎傷口)就是他縫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術時也讓他縫吧。”

很快,菅鳳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氣,病人對他的稱呼也從“中國人”變成了“中國醫生”。醫生和導師也開始注意這個踏實認真的中國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鳳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護士請教,請他們檢查他寫的病案。

菅鳳增笑言:“那幫護士老哥們兒很仗義,他們會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種錯誤,告訴我別的醫生是怎么寫的。”

慢慢地,菅鳳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錯了。

“我在羅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護士學習,第三年第四年跟醫生學,第五年開始才跟著導師,接受導師的指導。”菅鳳增說,“當時跟我一起進入住院醫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學,也有也門同學,最后只有我一個人畢業拿到文憑了。”

在羅馬大學,菅鳳增接受了歐洲正規的臨床醫師培訓,臨床技術和能力大大提高,這對他回國以后的工作幫助頗多。

“海外學習,最主要的是開闊了眼界和思維。學習的是方法,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菅鳳增說,“現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這都得益于創新思維的形成。”

在幾年的手術實踐中,菅鳳增還設計了2個小工具,都申請了專利,其中削骨刀已經由廠家在生產,準備拿到海外去推廣。

醫生的道義和責任

見證了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醫療體系和臨床技術,滿懷報國的理想和施展抱負的雄心,面對國內的現狀時,菅鳳增不是沒有心理落差。

在事業初創時期,病人很少,他的壓力也特別大。“作為一名醫生,卻沒有病人,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鳳增回憶起來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現實的,一個海外歸來的外科醫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術,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創業’的同事們都在猶豫,我自己也很猶豫。”

從事著國內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菅鳳增也很難得到業界的認可。為了交流學習,他也去參加學術會議,但那時國內還沒有專門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學術會議,他只能參加骨科的學術會議。

在這些會議上,菅鳳增認識了從事脊髓神經外科的修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主任醫師。兩人都是“形單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疏勒县| 师宗县| 汤阴县| 东至县| 安乡县| 太仓市| 正宁县| 额尔古纳市| 荔波县| 永清县| 福安市| 双鸭山市| 肇东市| 长垣县| 漳平市| 习水县| 天柱县| 庄浪县| 辽宁省| 兖州市| 原平市| 微山县| 虎林市| 云和县| 宁陵县| 金门县| 全南县| 抚州市| 伊宁县| 巍山| 清原| 游戏| 灵武市| 米泉市| 长沙县| 来凤县| 兰州市| 北碚区| 平顶山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