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6 00:31: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分形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企業組織結構
分形企業會形成自組織的分形結構,這種結構能夠實現企業的自我滿足,而且對于企業發展目標以及戰略實施十分有利,企業能夠通過自我轉化實現新型分形單元。這就是說企業組織結構的形成必須重視流程,通過企業資金、信息、物流等方面進行自我考察,對關注企業內部團隊、并行組織等工作的情況,盡量簡化企業管理層次,做好自主控制,強調企業的生產安排。在物流的過程中,應該全面考察產品的裝配過程,優化企業產品運輸結構,對于資金方面應該通過對企業成本、引進資金等方面實現單元控制。企業應該保證分形之間的信息有效。企業對于整體結構應該根據外部環境以及自身條件進行相應的協調,做好管理工作。
2企業經營過程
分形企業經營過程的分形主要是由企業自身的組織機構形式決定的,這也說明了企業自身結構發生變化,企業經營過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以說結構分形的運行結果能夠直接反應出分形單元的發揮情況,這對于企業組織者來說也是一個直觀的展示,這也關系到企業各個方面的發展。在運行分形管理時,必須保證所有系統都是在一個目標作用下,企業也會根據生產情況對分形元進行調配,主要目的就是能夠保證生產流程保質保量的完成,實現企業的最佳運行狀態。作為企業的結構層來說是十分復雜的,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層次結構必須能夠展示出相似性。這種情況具體的體現在以下方面,企業分形層次都能夠展示出企業的具體運行情況。而且企業的運行體系都是有人參與的,人的理性以及主觀認知都是有限的,所以說,企業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人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傾向。
3企業功能
分形系統功能即指系統和其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二者互動時的功效、能力、性質的展露,屬于系統之內比較平穩的組織次序、聯系方式和外在表現形式(時空形式)。作為擁有特定權限、智能的自治體,協同、自律為分形企業分形單元間所注重。企業整體目標中,所有分形單元憑借組織及其互相間的協作體系,迅速回應環境變化,其所有機構依據市場規律配置組織內部資源,實現資源使用的充分合理。所以,所有機構作用比較雷同,企業整體功能、部門功能同樣有類似趨勢。
二實施企業分形管理
分形管理模式主要就是把數學上的分形幾何思想運用到實際的企業管理當中,這種管理結構主要就是把企業當中的每個成員作為分形元之一,也就是由這些員工組成了整個企業,通過分形元之間的相互溝通能夠互相啟發,并逐漸形成一種動態結構,幫助企業領導者更好地做決策分析。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內部也應該適當地調整分形元,同時動態結構也會發生改變。企業在使用分形管理模式的時候,劃分分型元的主要依據就是相似性原則,主要就是針對員工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把專業技能、素質等方面接近的員工分為一個分形元,這樣整個動力結構都會保證是最新型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劃分分形元
上面已經簡單地提到了企業在進行分形管理時劃分分型元主要依靠的就是相似性原則,這樣就能夠保證企業在功能上趨于完善,在結構上更加完整。
2分形元運行方式
在劃分完分型元之后就需要采取合適的運行方式。分形元機制是企業運行分形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分形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權限以及智能體等。一方面,作為分形元必須對企業的發展目標認同,而且絕對地服從,這樣分形元才能夠有效而且能夠整體有序。另一方面,作為分形元必須具有一定的決策權,而且有比較自由的活動空間。這兩方面都表明了分形元不僅僅是執行體而且還是企業的決策體,能夠對企業的內部結構進行優化。
3分形元間溝通機制要想穩固分形元結構
就必須采取分形元溝通機制,分形元之間相互溝通,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流,隨著時間的增長還能夠讓決策者對企業自身的內部組織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進而調整分形元的活動空間,健全分形元內部結構,進而構造出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動態結構。如何開始分形元溝通機制主要取決于相似性,每個分形元的價值觀念以及結構形式等都必須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這樣才能夠提高溝通的效率,方便動態結構的組建。企業通過靈活的分形管理模式能夠迅速地對運營情況進行檢測,并根據既定目標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于企業文化的建立、人力資源配置等都具有很好的管理作用。使用這種管理模式,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也能夠做出更準確更快速的反應。
三結束語
[關鍵詞]分形 自相似 分維 高分子
分形理論與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被認為是70年代科學上的三大發現。1967年曼德布羅特(b.b.mandelbort)在美國權威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的著名論文。指出海岸線在形貌上是自相似的,也就是局部形態和整體形態的相似。實際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形態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曼德布羅特把這些部分與整體以某種方式相似的形體稱為分形(fractal)。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研究分形性質及其應用的科學,也就是現在的分形理論(fractaltheory),自相似原則和迭代生成原則是分形理論的重要原則。
由于分形理論研究的特殊性,以及他在自然界應用的廣泛性,目前分形理論已迅速成為描述、處理自然界和工程中非平衡和非線性作用后的不規則圖形的強有力工具。自分形理論發展以來,國內外對分形理論在各方面的應用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材料學中也一樣,分型理論目前已滲透到了材料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高分子材料,下面就分形理論在高分子材料學中的應用做一淺議。
一、分形維數的測定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改變觀測尺度求維數;根據觀測度關系求維數;根據相關函數求維數;根據分布函數求維數;根據頻譜求維數,分形在材料科學中應用時,一般應用的測定分維方法是:盒維數法、碼尺法和小島法。
二、分形理論在高分子結構中的研究
(一)高分子鏈結構中的分形
由于高分子尺寸隨鏈結構象而不斷變化,對這類問題的處理屬于統計數學中的“無規飛行”。但若從分形的角度來看,則高分子具有明顯的分形特征并可以跟蹤監測。對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自回避行走也是如此,只是表現出不同的分形行為。又因為這類問題與臨界現象很相似,故我們亦能采用重整化群等有力工具。并且分數維的另一獨特功能是可靈敏地反映單個高分子的單個構象[4]。
(二)高分子溶液中的分形
由于高分子溶液中的大分子鏈使得其和普通液體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性,如普通液體所不具備的流變行為、應力傳輸等。在實際研究中。分形結構主要存在于高分子溶液中的凝膠化反應中,高分子溶液的凝膠化反應主要是指聚合物的凝膠化過程,是一種臨界現象,是介于晶態與非晶態之間的一種半凝聚態,這個過程中高分子鏈之間會形成的網絡結構,該結構是一類形狀無規、無序且不規整的錯綜復雜的體系。但該體系是可以用分形的方法研究的凝膠化反應,在亞微觀水平上存在自相似性。例如左榘等研究的苯乙烯一二乙烯的凝膠化反應。
(三)固體高分子中的分形
對于高分子材料,當固體高分子材料斷裂時,不同力學性質的材料將形成不同的斷面形貌,而斷面形貌一般為不規則形態,是一種近似的或統計意義的分形結構,可用分形理論進行分析表征,從而根據斷面的形狀定量評價材料的力學性能。而微孔材料中由于分布著大量微小的孔洞,這些微孔具有不規則的微觀結構,使得微孔材料無論在總體還是在局部都呈現出較復雜的形態,無法用傳統的幾何學理論進行描述,但可用分形幾何理論對微孔形態的復雜程度作量化的表征[5]。
(四)結晶高聚物中的分形
關鍵詞:城鎮區域;空間網絡;演進狀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Yinchuan plain space network form,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rea network in a specific geographical space pattern. And through the grade distribution fractal, fractal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Yinchuan plain network state, the Yinchuan plain spatial network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er status, and through the town of Yinchuan plain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resource condi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network in Yinchuan plain.
Keywords: urban regional spatial network; evolution;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概述
銀川平原地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北部,自古以來已黃河水系為根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洲城鎮群帶。本研究中所論述的銀川城鎮群包括著5 市(銀川、石嘴山、靈武、吳忠、青銅峽) ,3縣(平羅、賀蘭、永寧) ,其中靈武市座落在銀川平原邊緣。面積19765.7km2,人口3006648人,城鎮化率為53.06%。[[1] 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編,2007年寧夏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2007][1]
從空間網絡上來看,包蘭線、銀新線、平汝線穿越其境,從銀川平原最南部的吳忠市利通區到最北部的石嘴山惠農區公路里程僅146km,[[2] 張紅.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2]隨著區域內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交通網絡、通訊網絡的一體化的建設,各區域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城鎮空間網絡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石嘴山、寧東石化為主的北部和東部能源基地,以銀川市區域為主的行政中心,以吳忠市為農業基地的區域空間結構。
銀川平原地區,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銀川市為核心,以石嘴山、吳忠為拱衛,平羅、賀蘭、永寧、靈武、青銅峽及所屬若干個建制城鎮為依托的三級城鎮等級結構。
1.中心城市--------銀川市,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信息、商貿和交通中心。
2.次中心城市-------石嘴山、吳忠,擔負著承接中心城市的輻射,并向下一級城鎮傳遞輻射、產生帶動效應的樞紐,同時也是本市域內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在跨區域的產業組合上更為緊密,在城市間要素流動和資源整合上
更為密切。
3.節點城鎮---------平羅、賀蘭、永寧、靈武、青銅峽及所屬若干個建制城鎮,在空間發展布局中承擔著拱衛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承接產業轉移、帶動農村發展、吸引人口集聚、支撐城市網絡體系的重要功能。[[3] 劉學軍:寧夏城市化進程的新抉擇[D].城市化進程的新抉擇-----寧夏沿黃城市帶發展理論研討論文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 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廳 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1][3]
綜合來看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鎮空間等級體系。城鎮空間網絡日趨完善。
2.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空間網絡形態分析
2.1以Boyce-Clark形狀指數
1964年Boyce和Clark提出Boyce-Clark形狀指數,基本思想是將研究形狀與標準圓形進行比較后,得出相對指數的方法。這種方法為現代研究所公認,認為為該指數更能反映空間的形態特征。
式中,SBC即為Boyce-Clark形狀指數,為從某一個圖形的優勢點到圖形周界的半徑長度,n是具有相等角度差的輻射半徑的數量。在這里優勢點指的是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內的各級城鎮。[[4] 王新生,劉紀遠,莊大方等.中國城市形狀的時空變化.資源科學,2005,27(3):20.][4]
本次測算,n取24通過對銀川平原惠農區、大武口區、平羅縣、賀蘭縣、銀川市、永寧縣、青銅峽、利通區、靈武市的相對半徑的測度,得出圖1。
圖1: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各市縣Boyce-Clark形狀指數排序
采用Boyce-Clark形狀指數對銀川平原個市縣測定后得到結果,從圖1中可以看出,形狀指數較大市縣包括賀蘭縣、靈武市、永寧縣、青銅峽、惠農區、利通區,而銀川市、大武口區、平羅縣都較小。形狀指數越大表明相同的面積下有更大的邊界長度。意味著行政區與外界與更大的接觸面積,更容易獲取外界的信息,為城市間的貿易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形狀指數越大,表明圖形越接近X型,這種情況往往不利于交通的組織,而城鎮空間格局也往往受制于行政區劃的格局,內部的信息交流更加不便,往往會抑制內部信息的相互傳遞。不利于其內部的信息交流。
2.2緊湊度
緊湊度是衡量區域城鎮空間聚集程度的指標。是反映平面輪廓形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和概念。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C指的平面區域的緊湊度,這里定義為城市區域的緊湊度;A指區域面積,這里指銀川平原城鎮區域某一城市的行政區劃面積;P指區域輪廓周長,這里指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城市行政區劃的邊界周長。
通過計算得:
圖2: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各市縣緊湊度排序
C值的最大值為1,C值越接近1,表示平面圖形越接近于圓形,其平面形狀也越規則。從銀川平原各市縣的緊湊度的排序情況可以看出,惠農區、靈武市、大武口區緊湊度較高,表明地區空間壓縮,各地距離相對較短,其空間分布上較為均衡。 有利于其區域管理。圖2
2.3城鎮密度
城鎮密度也是衡量一個城鎮區域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標主要是測算選定區域內的城鎮分布數量。
圖3: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各市縣城鎮密度柱狀圖
圖3中的紅線代表的是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內的平均水平,從圖3中可以看出,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的城鎮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的有:靈武市、銀川市、惠農區。接均水平的有賀蘭縣、平羅縣。高出平均水平的有青銅峽市、永寧縣、利通區、大武口區。比較第一章中的城鎮化水平,可以發現,城鎮化水平較高的靈武市、銀川市、惠農區的城鎮密度反而較低,而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永寧縣、利通區、大武口區反而相對較高。說明靈武市、銀川市、惠農區城鎮發展的集中程度較高,處于城鎮發展較為成熟時期。而青銅峽市、永寧縣、利通區、大武口區城鎮集中化程度低,還處于城鎮發展的初期。平羅縣與賀蘭縣位于大武口和銀川市之間,其城鎮的發展也介于兩者之間,呈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
3.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空間網絡演進狀態分析
城鎮空間網絡的形成是組織力與自組織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典型的自相似體系,其空間形態在某些無標度內,具有內在的自組織、自相似的分形生長能力。從城鎮空間上的散點發育成為帶、分支、最終形成網絡都通過許多種有形或者無形的“鏈”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空間自相似體系,它根源于自然城鎮空間內在的隨機型、奇異性和復雜性。[[5] 張宇星.城鎮生態空間理論[D].[博士學位論文].東南大學.1995.51.][5]
3.1 等級分形
1959年,霍欽生(Hutchinson ,1959)提出共存物種間以一“標準量”而分開,這一理論后來并應用與城市與區域研究中。空間在演替到一定程度形成空間網絡時,內部的構型呈現出典型的等級特征。不同類型的城鎮空間遵循d值為1.3、1.69和2.2的等級分形,意味著大、中、小規模應該保持在一的尺度范圍內。
如果按照非農業人口分維,其分維尺度比值取1.69。可以推算出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的符合以下的關系。
表4 銀川平原城鎮區域非農業人口一覽表(單位:人)
圖4銀川平原城鎮區域非農業人口等級分形
從圖4銀川平原城鎮區域非農業人口等級分形中可以看出,除銀川市(除賀蘭縣以外)以外,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內的賀蘭縣,青銅峽市,利通區,石嘴山市都呈現出典型的等級分形的特征。而作為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的核心區域,銀川市,其等級分形特征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銀川市非農業人口規模達不到既定等級分形所要求的規模。說明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空間演替還沒有達到穩定的狀態。其演替過程仍將繼續持續。從政策層面來說,應重點培育銀川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其城市化速度,使其發揮其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6]
3.2 分布分形
當城鎮空間網絡演替到一定程度時,其內部不同等級的空間遵循一定的分布模式。本研究采用位序-規模法則對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的空間網絡演替進行分析。
城市規模分布形式是:,P為城市人口數,r為城市等級數,K為常數,冥指數q也為一常數。帕雷托分布形式是:,N為城市人口數,相當于P,由于K=P1(最大城市人口數) (指的也是最大城市人口數),那么。對于一個特定城鎮區域,可用人口數r來作為衡量城市的大小尺度,當用不同的尺度r去量度累積城市數目N時,尺度r與累積城市數目N時,尺度r與累積城鎮數目N存在如下分形關系: 。[6]
表51980-2008年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城鎮分布分形表
(以上數據基于1985-2009年寧夏統計年鑒計算獲得)
圖5: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分布分形D值序列圖
從銀川平原城鎮區域1980-2008年分形D值變化表可知,在1980-2008年的近30年發展過程中,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城鎮分布符合分形特征。
D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的空間網絡演進的特征,D值越大說明空間網絡越為完善。從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分布分形D值序列圖可以看出,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在1980-2008年近30年的發展過其D值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中,說明銀川平原城鎮區域空間網絡日益完善。而在2007年、2008年兩年的D值相比2003年有較大飛躍,這是由于2004年惠農縣、陶樂縣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城鎮區域空間網絡向著更為良性的方向發展。
4.結語
對一個具有自組織內生能力的網絡而言,網絡的隨機生長隨時存在。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具有自相似性,經歷多次遞級的分叉后,銀川平原城鎮空間網絡未來發展可能有兩種趨勢,一是進入一種不可預計其復雜性的混沌階段。一是由于網絡自身隨機分布以及網絡自身的蔓延使得銀川平原城鎮區域內的各種空間單元沿道路聚集,削弱了自身網絡的通暢性而日漸衰退。
參考文獻:
[1] 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編,2007年寧夏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2007
[2] 張紅.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
[3] 劉學軍:寧夏城市化進程的新抉擇[D].城市化進程的新抉擇-----寧夏沿黃城市帶發展理論研討論文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 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廳 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1
第一,結論與討論出現數據轟炸現象
這里解釋一下數據轟炸現象指的是將可以合并的表格仍以拆分形式展示,研究結果都是用大量的表格堆砌出來的。此外,以表格形式顯示原始數據,而不是處理的數據。
第二,結論與討論出現矛盾現象
矛盾現象指的是討論與數據資料不對應。從實證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讓讀者產生做不做研究、得到什么結果都無所謂的感覺,這樣是不行的。
第三,結論與討論出現空虛現象
缺乏實驗調查的思想,憑借主觀推測,空虛,自滿,缺乏調查,實驗數據支持和全面,實實在在的證據的實證支持,二者本質上就有差別。
第四,結論與討論沒有創新
如果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不大,毫無創新,會大大降低畢業論文的可讀性。此外,在顯示和討論數據圖表時,僅進行描述變量之間的關系,卻不能通過數據進行分析,這也是致命的問題。
第五,結論與討論沒用概括性的語言
關鍵詞:企業系統;分形管理;復雜性科學;自相似性;自組織性
Abstract:Complex science has its new thinking manner and Weltanschauung. It considers enterprise as a nonlinear complex system. Fractalit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enterprise system. Based on the fractal theory,the paper expounds the structural fractality, process fractality and functional fractality in enterprise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fract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self-similarity and self-organization can make enterprises adaptibleto the mutable environment.
Key words:enterprise system;fractal management;complex science; self-similarity; self-organization
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企業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這種新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不斷調整組織和管理模式,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認識企業組織面臨的復雜性,需要利用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復雜科學與管理的結合是復雜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1],人們開始把復雜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納入到管理科學的研究中來,并不斷產生出引起學術界和企業經營者高度關注的新成果。
作為復雜科學理論之一的分形理論對待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有著與傳統科學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解決與說明了一些應用傳統科學所不能解決與說明的問題或現象,其研究與應用也已滲透到了眾多學科領域。企業系統本質上是一類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分形理論為研究企業系統提供了新的范式,將分形理論與企業管理相聯系已經受到了管理專家們的重視,應用分形理論研究企業管理問題也正成為管理科學的研究前沿。筆者根據復雜性科學理論將企業理解為一類非線性復雜系統,分析了企業系統的分形特征,將分形理論與企業管理相結合,進一步探討了企業的分形管理。
一、 企業系統是一類非線性復雜系統
企業系統除了具有一般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性、目的性、適應性等特征外,還體現為結構復雜、關系復雜、行為復雜和經營環境復雜等特征;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有人參與、具有自組織能力和信息反饋功能,是由自然、經濟、社會、政治復合而成的系統。企業系統的復雜特征研究需要引入復雜科學,用復雜科學及復雜系統理論來分析和指導企業系統的經濟與管理活動[ 2]。
企業系統同其它系統一樣也是一個具有各種正負反饋結構和非線性作用相互“耦合”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系統。其特征表現為:
1.企業的開放性。企業的開放性源于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開放。現代企業組織和外部的政治、經濟、技術環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通過和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行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發展,企業組織不得不向更加有利于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企業組織的邊界逐漸模糊,呈現了無邊界的趨勢,在企業、供貨商和顧客之間存在著可滲透、可連續變化的邊界和接口。
2.企業的動態性。企業組織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就是盈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以不變應萬變”的企業是沒有出路的。現代企業組織始終處于動態的變化和發展之中,它對顧客需求的響應速度、企業變革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成敗。企業自誕生之日起就隨著時間而變化,經過企業內部和企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適應、調節,通過自組織作用,經過不同階段和過程,向更高級的有序化發展,以適應變化與發展的要求。
3.企業的非線性和突現。企業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這種過程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內部隨機性。由于企業內部組元之間的相互的作用是非線性的,使得企業的整體有許多特性突現出來,并表現出企業中個體所不具有的特性。在企業系統中還存在著各種隨機的漲落,這些漲落不斷地通過各種非線性作用機制形成巨漲落,最終產生新的組織安排,導致突變的發生。這些作用機制和作用過程都不是線性的,不滿足疊加原理,而是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作用過程。
4.企業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企業是由大量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組元相互作用構成的,其組元具有多樣性并且各組元之間存在廣泛而大量聯系。企業具有多層次、多功能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現代企業分成不同的層次和功能結構。同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并對其層次結構與功能結構進行完善,企業內部的各個組元之間共同演化、共同進步。企業中各個組元都存在著大量的聯系,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和其它部分的變化相關聯。
5.企業系統組元特征的復雜性[ 2]。同一般的自然系統相比,企業系統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人的參與性。企業的各項制度和決策從根本上講是由人選擇、比較,通過博弈最終制定的,取決于人的有限理性與非理性的能力。如人的意志、思想、智慧、意愿、偏好、心理、價值觀等,由于人的理性、有限理性及非理性都是極其復雜的,非線性的,尤其是有限理性與非理性是復雜性產生的重要源泉,使得企業系統也呈現出復雜性。
二、 企業系統的分形特征
(一) 分形理論簡介
分形(Fractal)這一概念起源于1967年曼德爾布羅特(B-Mandelbrot)提出的英國海岸線長度問題。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分形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嚴格的數學定義。英國數學家K-Falcom er 認為, 分形的定義應該以生物科學界給出“生命”的定義的類似方法給出, 即不尋求分形的簡明定義, 而是尋求分形的特性, 將分形看作具有如下所列性質的集合[ 3]:(1) 分形具有精細結構,即在任意小的尺度下,它總有復雜的細節; (2) 分形具有高度的不規則性,它的整體與局部都不能用傳統的幾何語言來描述; (3) 分形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自相似性,這種自相似可以是近似的,也可能是統計意義上的; (4) 分形具有分形維,且分形維通常大于它的拓撲維數; (5) 在大多數情形下,分形的生成方式很簡單,可由遞歸的方式生成。
分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相似性,它是指某種結構或過程的特征從不同空間或時間尺度上看都是相似的,即結構局域性或局域結構與整體相似。換句話說,具有自相似性的系統就是分形。
根據上述分形理論,我們發現企業系統也是一個分形體,在企業系統內也存在著自相似、精細結構、尺度不變性等分形特征。企業系統作為一個分形體,其分形體現在系統的結構上、狀態上和變化過程上以及功能上,分別體現為企業的結構分形、過程分形和功能分形。
(二) 企業系統的分形特征
1. 企業的結構分形。企業中的分形是自組織的, 能自我形成符合和有利于企業總目標的戰略與戰術, 可以改變自身形成新的分形單元。即以流程為中心建立企業的組織, 按企業的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來考察企業, 建立分形單元, 強調團隊組織和并行工作, 使結構扁平化, 減少管理層次, 強調生產安排和控制的自主自治;在過程和物流上,從產品結構、制造和裝配過程進行考察, 從系列化生產過程出發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在資源和產品進行分類上建立加工和裝配的自治單元, 采用準時制造、面向過程控制、過程優化等方法;在資金流上, 引入成本預算體系, 對預算和成本進行管理,并由單元直接控制和負責。
2. 企業的過程 (運行) 分形。在企業系統中,不僅存在著反映職能分工和層次關系的結構分形,而且還存在著健全、有效的實施機制[ 2]。實施機制是企業貫徹戰略規劃、實現經營目標和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保證。
企業的過程(運行)分形來源于其本身的結構分形[ 4]。由于企業結構表現為復雜精細的層次結構,因此其生產經營的實施及運行過程也同樣表現出層次結構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使得企業呈現為復雜的運行分形,表現為企業行為在不同層次的具體運行和執行。此外,企業的實施機制還是一個“有人參與”的復雜系統,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認知主觀特性,因而使得人在企業過程的實施之中不是基于環境的完全鏡像而進行,并且帶有強烈的個體傾向,這就使得企業的運行分形還表現出復雜動態特性。
3. 企業的功能分形。所謂系統的功能是指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效,是系統內部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次序及時空形式的外在表現形式[ 4]。隨著結構的分形,其運行的結果就是完成各個分形單元的目標,即正常發揮每一級各個分形單元的功能,體現在企業組織的每一層次,涉及組織的每一方面。
企業的結構分形并不一定能決定企業的功能分形,必須同時具有運行分形。企業的結構分形與運行分形相互聯系,相互協同。企業的組織結構決定著企業運行的方式,對運行實施調控。運行結構在保障組織結構功能的同時,向組織結構系統反饋信息,并不斷促進組織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在滿足結構分形與運行分形的條件下,才能最終決定功能分形,而功能分形才是企業組織安排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結構分形決定運行分形,結構分形與運行分形一起最終決定功能分形,這三種分形一起構成我們統稱的企業分形,彼此之間的關系如圖1 所示[ 2]。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系統具有特征明顯的結構分形、過程分形和功能分形。在對企業實行分形管理時,需要處理好結構分形、過程分形和功能分形之間的關系,并結合企業的外部環境和行業特征,進行具體分析。
三、企業系統的分形管理
(一)分形管理的實質
分形管理采用分形幾何中“局部與整體相似,系統是部分按某種規律的組合”的基本思想,將企業系統中的子系統或各個部門,甚至是每個員工都視為一個分形元。每個分形元的運作模式為目標驅動方式,享有一定的決策自主權。分形元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啟發并形成動態結構,當環境變化時,分形元之間進行重構,形成適應環境的新結構,從而獲得動態的適應能力。
要實行分形管理,企業必須按照相似性原則劃分分形元,采用目標驅動機制并實現分形元之間的開放式溝通,才能形成分形元之間的重構能力,即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適應能力[ 4]。具體來說,必須解決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1.分形元的劃分。分形管理理論基于相似性將復雜的企業系統劃分成簡單的“分形單元”,使企業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分形的自相似和自組織特性。其中,相似性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同一層次上的分形元之間的簡單相似關系;另一種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層次上分形元之間的嵌套關系。按照自相似原則劃分分形元能夠保證分形元之間的相似性,從而有利于分形元之間高效和無障礙地溝通,并允許分形元在環境變化時快速重構。
2.分形元的運作模式。分形元是具有一定智能和權限的自治體,它采用目標驅動機制。一方面,所有的分形元都服從于企業的目標,這樣分形元才能進行有效的協作,并在整體上涌現出有序行為;另一方面,單個分形元又有自己的活動空間,享有一定的決策自主權。這意味著分形元不僅是執行體,而且還是決策體,它能夠自主決定內部流程,并可以根據整體目標和環境變化進行自我設計和優化。
3.分形元之間的交流機制。只有經過相互交流,分形元才能實現與其它分形元的信息交換,對自身在整個組織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評估,進而能調整活動空間和不斷改善內部過程,并重新構造出新的動態結構。分形元之間的交流能力首先取決于它們的相似性,只有在結構形式、運作模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高度相似的分形元才能實現高效的溝通。其次,有效的學習機制以及明確定義的目標和職能也能促進分形元之間的交流啟發。
(二) 分形管理的模式
企業作為一個層級系統,其中每個較高層級都是較低層級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歸納,它不僅具有與較低層級的相似性,而且具有更高的復雜性和更強的應變能力。它們之間是全息對應的。只有相似的結構、目標和方式才能產生相似的結果。只有在微觀層次上高度協同運作,才能在宏觀層次上表現出高效率。因此,分形管理模式強調企業系統在組織結構、目標等方面的自相似,重復相似性構造,使得某些特性得以貫穿系統的各個層次,構造出自組織的分形結構。對此,就分形管理模式的企業組織結構而言,企業的集權化程度必須相應地降低,企業只關心整體調控工作,工作小組有自治權,能快速對變化事件做出快速反應,使工作小組不僅是執行元,而且是決策元。有利于信息傳遞的效率,消除信息冗余,有較好的局部反饋能力。同時要求建立有機式的組織結構,降低組織正規化的程度,管理層次比傳統的企業組織管理模式要少得多,表現出柔性化、簡單化和扁平化的特征。
企業的分形管理和控制是靈活的,能及時迅速地檢查其運行狀態是否滿足目標要求,并進行及時有效的修正。它改變了傳統“金字塔”型企業繁瑣的信息結構、復雜的計劃方式和缺乏自主性的局面;而采用扁平化的組織劃分、自主決策機制、有效的通訊和信息保障,它是“房屋”型組織結構[ 5](如圖2所示)。
分形管理模式下企業自組織的動力來自企業系統內部各個分形元之間的競爭和協調。因此企業系統整體和內部各個分形元都具有活力,使競爭中的一種或幾種趨勢優化,最終形成一種總的趨勢,從而支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一個自組織的核心機制,提高企業內部的協同能力。企業分形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通過運用自相似和自組織理論進行企業的制度安排,這當中包括了組織結構的設計、人力資源的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的構建等幾個方面,最終使企業主動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6]。
四、 結束語
企業系統是復雜的,復雜的企業系統具有分形特征,企業系統的復雜性和分形特性要求人們進行企業管理的創新,實行分形管理。企業的分形管理模式則是受到分形理論的啟發,從事物分形特性的角度對企業管理和組織模式進行有益的考察和研究,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思想體系。它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企業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和條件領會分形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建立適合自己具體條件的管理和組織模式。論文的研究旨在將復雜科學中的分形理論導入到管理領域,進一步拓寬管理學的研究范圍,開拓管理領域的研究思路,將管理問題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促進管理學和其它學科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馮芷艷.復雜性科學探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1-8.
[2] 范如國,黃本笑.企業制度系統的復雜性:混沌與分形[J].科研管理,2002,23(6):22-29.
[3] 肯尼思 法爾科內/曾文曲,劉世耀譯.分形幾何-數學基礎及其應用[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1.
[4] 劉慶忠,舒華英.電信企業的分形管理[J].中國數據通信,2004,6(6):47-49.
關鍵詞: 粘土; 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 采收率; 油相與水相相對滲透率分形維數
中圖分類號: TE311;TE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2-0024-03
油層物理學研究表明,不僅砂巖孔隙結構具有分形特征[1-5],而且巖心中油水運動規律也具有分形特征[1、5、6]。
眾所周知,油水相對滲透率是流體在多孔介質中飽和度大小及其分布狀況的函數,而流體的分布狀況是與多孔介質的孔隙形狀、大小及膠結程度、膠結物含量、類型等有關,故油水相對滲透率是流體、介質及其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函數。
本文企圖從兩種不同粘土含量的巖心中,對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常規特征參數與分形維數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研究,探討粘土含量對其影響程度,以便加深對粘土和油水滲流規律之間關系的認識。
1 勝坨油田二區巖心注水沖刷前后,造成兩種不同粘土含量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變化規律
1.1 勝坨二區12、83層水沖刷前后粘土的變化情況
為了模擬勝坨二區初、中、高、特高含水期四個開發階段的動態情況,進行了室內注水沖刷模型實驗,選用綜合含水40%、80%、90%、98%代表不同開發期,換算成相應的注入倍數。具體說,一塊巖心,進行水沖刷不同倍數,分別測其前后的各項物性參數的變化,本文用水沖刷前后得到的不同粘土含量的巖心,分別測其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來研究粘土含量對滲流特征的影響程度。
勝坨二區12、83層水沖刷前后粘土的變化情況見表1。統計表明水沖后,粘土礦物的種類雖未發生變化,但粘土的總量由7%下降到4%,絕對含量降低了42.9%;伊利石、高嶺石、蒙脫石的絕對含量12層中分別降低了87%、83%、67.8%,83層分別降低了71.4%、72.7%、50%。這說明在水驅油過程中,粘土礦物在注水沖刷下,發生了大量的微粒運移,隨著注入倍數的增加而沖出巖心。這樣就得到了7%和4%兩種不同粘土含量的巖心。
1.2 注水沖刷前后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特征
對注水沖刷即水驅前后7%和4%兩類不同粘土含量的巖心,分別進行了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測試,實驗溫度50℃,油水粘度比42.7。為了全面地描述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特征,本文著重從它們的常規特征參數和分形特征資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其結果分述如下。
1.2.1注水沖刷前后12、83層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
本文對12層3塊巖心和83層2塊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進行了平均統計,注水沖刷前后12、83層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見表2,2-2-g18井14(12/28)-1號巖心注水沖刷前后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見圖1。
(1)從圖1看出:由于粘土的減少,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注水沖刷后比注水沖刷前向左偏移。即在相同的水飽和度下,注水沖刷后與注水沖刷前相比,油相相對滲透率偏低,相反水相相對滲透率偏高。其交點飽和度略偏右、交點相滲略偏高。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是由于水沖刷后束縛水飽和度偏低所致。
(2)從表2看出:注水沖刷前后巖心的兩個主要特性參數變化不大,即孔隙度基本不變,滲透率12層注水沖刷后略偏高一點,83層注水沖刷后反而變低一些。
(3)從表2還看出:隨著粘土的減少,12層注水沖刷后與注水沖刷前相比,其滲流特性變好,可流動油的范圍增加,由0.542增至0.594;無水采收率由31.12%上升到33.08%;最終采收率由69.58%上升到73.00%。83層注水沖刷后與注水沖刷前相比,其滲流特性變化不明顯,可流動油的范圍由0.450上升到0.461,最終采收率由63.65%上升到64.64%,數值變化在誤差范圍之內,可以說基本不變;而無水采收率反而變小,這點有待繼續探討。
1.2.2 注水沖刷前后12、83層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分形維數
在二維多孔介質巖心中,空氣驅替高粘度的液體環氧樹脂時的粘性指進具有分形特性,其維數D=1.6±0.04。而在無法直接描述和測量粘性指進條件下,只有用油水相對滲透率變化值間接反映粘性指進現象。在對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進行分形研究時,主要考慮水驅油部分所得資料,沒有考慮初始和終止兩個特征點。因為束縛水點和殘余油點的油水相對滲透率值分別是在水驅油常規實驗前、后測定的,并根據其流量、壓差等參數用達西公式計算出來的,而水驅油部分各點的參數是根據兩相滲流理論計算出來的,兩者多少有些差別。
以勝坨二區砂二段12層3-169井12-1號注水沖刷前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為例,在實驗點數為11的條件下,其雙對數相關表達式如下:
lgSw=-0.2171 lgKro -0.4969 相關系數r為0.9977
lgSw=0.2444 lgKrw -0.0287 相關系數r為0.9999
lgKro與lgSw實測的相關系數r為0.9977;lgKrw與lgSw實測的相關系數r為0.9999,大大高于置信度α為0.01時所需的r為0.708[7],說明它們的相關非常良好,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其余所有實測的相關系數r均大于0.99,無一例外。
在此,我們定義0.2171為油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即lgKro與lgSw相關直線的斜率是油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0.2444為水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即lgKrw與lgSw相關直線的斜率是水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
本文對12層3塊巖心和83層2塊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分形維數進行了平均統計,注水沖刷前后12、83層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分形維數見表3,2-2-g18井14(12/28)-1號巖心注水沖刷前后油相相對滲透率的對數與水飽和度的對數關系曲線見圖2,注水沖刷前后水相相對滲透率的對數與水飽和度的對數關系曲線見圖3。從中得到以下一些認識:
(1)從表2看出: 無論是12層還是83層,油相和水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均是注水沖刷后大于注水沖刷前,盡管程度有所差別。
(2)從圖2、3看出:14(12/28)-1號巖心的油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注水沖刷前后差別較小,水相相對滲透率的分形維數注水沖刷前后差別明顯。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相關直線注水沖刷前在上,相關直線注水沖刷后在下,而油相相關直線略有交叉。這說明在相同水飽和度下,所需的油、水相對滲透率偏低,水驅阻力減小,滲流條件變好。
2 車排子地區不同原始粘土含量條件下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變化特征
2.1車排子地區排2-2井巖心兩種不同的原始粘土含量
排2-2井8號和21號正是我們研究所需的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的巖心,其粘土含量分別為7%和4%,詳見表4,與注水沖刷前后巖心的粘土含量完全一樣。粘土含量為7%的巖心陽離子交換值是3.410,比粘土含量為4%的巖心陽離子交換值是3.030大一些,它將對水驅油的滲流運動影響要更大一些。
2.2 車排子地區排2-2井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
在研究了注水沖刷前后造成的兩種不同粘土含量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之后,又對車排子地區排2-2井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巖心的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進行了研究,以便深化對粘土影響的認識。
2.2.1 排2-2井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
本文對兩組粘土含量為7%的8號巖心和粘土含量為4%的21號巖心分別進行了常規和地層條件下的非穩態油水相對滲透率測試,實驗溫度分別為20和42℃,42℃為模擬地層條件,其油水粘度比均為2.2。其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見表5。從中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1)由于在同一個部位取得兩塊同號巖心,雖然相鄰,但孔、滲仍略有差別,可能粘土含量也會有一些差別,分析資料時要有所考慮。
(2)由于粘土含量不同,無論是常規還是地層條件下的相滲實驗,粘土含量4%比粘土含量為7%巖心的滲流情況都會變好。常規條件下:可流動油范圍由0.515上升為0.585;無水采收率由54.83%上升為56.24%;最終采收率由74.31%上升為76.61%;地層條件下:基本不變。由于無水期采收率過高,人工做圖取交點誤差偏大,但大致與注水沖刷前后的規律性是一致的。
2.2.2 排2-2井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分形維數
排2-2井兩種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分形維數見表6。無論是常規還是地層條件下的相滲實驗,當粘土含量由7%降為4%,其陽離子交換由3.410減少為3.030 CEC/mmol?(100克)-1時,在常規非穩態條件下,油相分形維數由0.0466上升到0.0506,水相分形維數由0.2727上升到0.3656;在地層條件下,油相分形維數由0.0341上升到0.0420和水相分形維數由0.3616上升到0.3956,均呈上升的趨勢。這與注水沖刷前后巖心分形維數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3結論
(1)勝坨二區注水沖刷前后巖心的粘土含量由7%下降到4%時,其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常規特征參數和油、水相滲分形維數均有明顯地改善,可流動油范圍擴大,無水、最終采收率增高,相對滲透率曲線交點飽和度略偏右、交點相滲略偏高,油相、水相分形維數增大,這些都說明巖心中油水滲流條件變好。
(2)車排子地區排2-2井巖心的原始粘土含量有7%和4%兩種,其粘土含量少的陽離子交換量低。這兩種7%和4%巖心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特征變化規律同勝坨注水沖刷前后巖心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隨著粘土的減少,油水在巖心中的滲流條件也變好。
(3)在兩種不同油水粘度比條件下,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的變化特征是一致的,隨著巖心粘土含量的下降,其滲流條件均變好。
(3)lgKro與lgSw和lgKrw與lgSw它們的相關性都非常良好,看出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并在本文對比分析中得到了應用,說明其分形維數可以作為一個描述相對滲透率曲線一個新的特征參數。
參考文獻:
[1] 李克文,秦同洛. 分維幾何及其在石油工業中的應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0,17(5):109-114.
[2] 沈平平. 油水在多孔介質中的運動理論和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18-26;75-85.
[3] 冉啟全,周南翔. 油氣儲集層孔隙表面結構的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2,14(4):28-33.
[4] Shen Pingping,Li Kewen.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ore structures and its application[C].Presented at the 10th Offshore South East Asia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Paper No.OSEA-94092,Singapore, December, 1994.
[5] 唐瑋,唐仁騏,白喜俊.分形理論在油層物理學中的應用[J].石油學報,2008:29(1):93-96.
論文關鍵詞:聯動效應,協整檢驗,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術的革新和金融創新的共同推動下,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國際間資本管制的放松,金融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股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日益明顯的跨國股市間的聯動效應金融論文,即不同國家或地區股票市場指數的共同運動趨勢。中國股票市場近些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QFII和QDII制度的實施,使中國股市與其他市場股票價格的聯系更加緊密。香港作為國際化金融中心,其成熟的股票市場體制吸引了大批內地優質企業到香港上市站。截至2009年2月底,在香港證交所主板上市的H股和紅籌股市值總額已經占到香港主板總市值的54.18%,成交量所占比重更是高達68.64%;同時150家H股公司中已有57家也在內地交易所發行A股,實現“A+H”雙重上市。因此境外股市對內地市場的影響,可以通過同股同權的香港H股比價傳遞到內地股市。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作為最直接反映美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美國股市,是最能影響全球股市運行的市場之一。本文選擇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股票市場進行協整關系研究金融論文,以此來研究不同市場之間的關系。
2、文獻回顧
全球股票市場的聯動效應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場之間。Hilliard(1979)研究了十個主要國家股票市場每日收盤價的同期相關性和滯后相關性。Eun和Shim(1989)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通過分析1980-1985年間九個成熟股票市場的日收益情況來研究股市波動的國際傳導機制。Kasa(1992)第一次運用多元協整方法考察了世界五個主要股票市場,證實了五個市場之間存在長期相關性站。Karolyi和Stulz(1996)研究了美國和日本股票市場的聯動性以及影響跨國股市收益相關性的基本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的聯動性有增強的趨勢,特別是在股市波動比較大的時期,股市的聯動效應會更加明顯,也即所謂的市場傳染(King & Wadhwani,1990)。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許多學者就金融危機對亞洲新興市場以及全球股市間聯動性的影響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金融論文,新興股票市場與成熟股票市場間不存在顯著的依存關系,如Masih等(1999)對1992-1997年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泰國股市間長期相關性的研究。Leong和Felmingham(2003)利用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檢驗對1990年1月8日~2000年7月6日新加坡、韓國、日本、臺灣和香港股市的日股指進行研究,發現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與韓國、新加坡與韓國、新加坡與中國香港以及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之間股票指數存在較強的相關性。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有:俞世典等(2001)根據1998-2000年的數據,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和協整檢驗方法,考察了道瓊斯指數、恒生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日經指數與上證指數,得出這四個世界主要股票市場對中國股市影響甚微的結論。陳守東等(2003)應用協整分析,并構建了誤差修正模型,對滬、深兩市指數和世界主要股市指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各指數的收益率序列具有相異的短期波動,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不存在長期共同趨勢。韓非、肖輝(2005)對中美股市的聯動性分析表明金融論文,兩者的相關性很弱,中國股市收盤對美國股市的開盤有影響,但美國股市收盤對中國股市的開盤幾乎沒有影響站。
3、研究內容及方法
由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協整理論(Cointegration)揭示了變量之間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跨國股市間長期共同趨勢的研究。1980年,Sims在改進了聯立方程組模型缺陷的基礎上提出了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為研究多個股市之間的相關性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而此后Johansen將協整檢驗運用于VAR模型中,不僅豐富了協整理論,也建立了VAR模型的發展形式——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該模型能夠同時反映系統內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特征。
本文選取滬深300指數、恒生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分別代表我國內地、香港和美國股票市場,截取2005年4月8日—2009年3月13日各指數的日收盤數據金融論文,通過對指數序列處理后得到收益率序列,結合協整分析方法檢驗三者是否存在長期的共同趨勢。2007年4月2日,美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被視為次貸危機的肇始。因此本文將指數序列分為兩個時間段:2005年4月8日-2007年3月30日為第一階段,2007年4月2日-2009年3月15日為第二階段,對不同時間段進行三地股市協整關系的具體研究。
二、股市間長期協整關系研究
1、樣本選取與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2005年4月8日—2009年3月13日的滬深300指數(HS300)、恒生指數(HSI)和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分別代表我國內地、香港和美國股票市場,數據來源于雅虎財經證券市場網站(biz.cn.yahoo.com/stock.html)。三地股市的交易時間和所在時區不同,我國內地市場交易時間為9:30~15:00,香港股市交易開始時間比內地晚半個小時,結束于16:00金融論文,兩個市場的交易時間基本重合;而美國紐約股市交易時間是在美國東部時間的9:30~16:00,即中國當天晚上22:30到第二天凌晨5:00,故美國股市的開放時間在北京時間深夜,美國股市閉市四個半小時后我國內地股市開市,兩者沒有重疊的交易時間站。在同一天內,我國內地股市首先開放,其次是香港股市,美國股市在香港股市閉市后六個半小時開放。
由于三地股市有不同的節假日,因此將三者不重合的交易日的股票指數去掉后共得到900個原始數據,為了消除異方差性金融論文,將這些原始數據取對數轉化為對數指數序列,分別記為:lnHS300、lnHSI、lnSP500,其收益率序列定義為對數指數序列的一階差分形式,即:rt=lnPt- ln Pt-1,其中Pt代表各股票指數的日收盤價。
2、單位根檢驗
在檢驗三地股指序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之前,首先需要檢驗三個對數指數序列的非平穩性,采用ADF方法,結果如表1所示,三個對數指數序列都不平穩,而將其轉化成一階差分形式后的收益率序列滿足平穩性要求金融論文,因此三個對數指數序列都為I(1)過程。
表1 單位根ADF檢驗結果
變量
檢驗形式
ADF統計量
1%臨界值
5%臨界值
10%臨界值
檢驗結果
lnHS300
(0,0,4)
0.790041
-2.567669
-1.941194
-1.616450
不平穩
(c,0,4)
-1.048756
-3.437774
-2.864707
-2.568510
(c,t,4)
-0.006735
-3.968820
-3.415080
-3.129732
lnHS300
(0,0,3)
-13.32430
-2.567669
-1.941194
-1.616450
平穩
(c,0,3)
-13.35034
-3.437774
-2.864707
-2.568510
(c,t,3)
-13.43464
-3.968820
-3.415080
-3.129732
lnHSI
(0,0,10)
0.655774
-2.569076
-1.941387
-1.616321
不平穩
(c,0,10)
-0.589287
-3.441736
-2.866455
-2.569447
(c,t,10)
-0.008722
-3.974439
-3.417821
-3.131355
lnHSI
(0,0,9)
-9.815097
-2.569076
-1.941387
-1.616321
平穩
(c,0,9)
-9.800947
-3.441736
-2.866455
-2.569447
(c,t,9)
-9.950599
-3.974439
-3.417821
-3.131355
lnSP500
(0,0,16)
-0.340660
-2.570032
-1.941518
-1.616234
不平穩
(c,0,16)
0.133100
-3.444436
-2.867645
-2.570085
(c,t,16)
0.308199
-3.978266
-3.419686
-3.132458
lnSP500
(0,0,15)
-5.344227
-2.570032
-1.941518
-1.616234
平穩
(c,0,15)
-5.322417
-3.444436
-2.867645
-2.570085
(c,t,15)
-5.570883
-3.978266
Abstract: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an be affected by strong or weak self-organizing fe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some critical problem and measures is analyzed to improv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by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關鍵詞: 管理教育;自組織性;研究生
Key words: management education;self-organizing feature;postgraduate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74-02
0 引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批自然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開始研究自組織問題,主要包括普里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結構論、哈肯(Haken)的協同學和托姆(Thom)的突變論等[1]。自組織理論的基本要點是:積極開放,加快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輸入為自組織產生準備前提;通過競爭與合作方式激勵系統內部子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提升系統進化的動力;通過自相似性構建層級結構和重視初始值的放大不斷推進系統向更復雜與高級方向發展;通過循環耦合、漸變突變等途徑促進系統演化并呈多樣性。自組織理論中,系統的開放性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先決條件,非線性機制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根本依據,遠離平衡態是系統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必要條件,漲落是調節系統自組織行為的重要契機[2]。研究生教育系統是一個具備自組織特征的復雜系統,運用自組織理論來指導研究生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不斷推進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自組織理論的核心——耗散結構論認為,系統的開放度對其演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系統自組織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在普利高津方程中,必須保證輸入足夠的外界環境負熵,抵消系統內部不可逆過程中產生的正熵,才能確保系統總熵取負值。在封閉系統或系統開放度很小情況下,系統不能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無法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系統最終會陷入無序、混亂狀態。而只有開放度足夠大,系統才能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以克服內部的熵增達到系統內部的有序。另一方面,構建開放教育模式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時時以動態眼光考察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使之遠離平衡態,這是因為當系統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帶來負熵的逐漸減少,可致無法抵消系統內部不斷的熵增,從而使系統總熵值不斷增加,造成系統內部的逐漸無序化。因此,研究生管理教育上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不斷拓寬教育培養渠道,在教育觀念、教育機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實施立體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和非平衡。為此,一是要在社會的推動、教育目標的感召和教學效益的驅使下,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遠離平衡態,將創新性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授方法滲入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之中;二是加大校際交流與校內交往,使研究生從宏觀上更多的了解本學科、本專業前沿動態,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內容和成果,以把握將要從事的研究內在學術地位、價值和意義;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或聯合培養,使廣大研究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或企業生產實際,增強學習、科研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2 健全研究生管理教育的競爭與合作機制
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諸要素之間既存在整體同一性,又存在個體差異性,前者表現為合作,后者表現為競爭。哈肯認為,自組織系統演化的動力,是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競爭和合作,而不是外部指令[3]。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通過協同,使競爭中的一種或幾種趨勢優勢化,并形成一種總的趨勢,最終支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可見內在協同作用是系統進化的決定因素[4]。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既包括了各個管理層次之間的協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協同,也包括同一部門內各成員之間的協同,最好的協同效果是管理教育系統諸因素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目標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通過協同結合成為一個穩定性系統。分析研究生管理教育特點可知,研究生平時橫向交流較少,而本專業內解除相對較多,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亟待加強。為此,一是建立學生與導師的溝通機制,一方面使導師洞察和把握學生的科研進展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導師的開放性監控下從分發揮其潛能,做出創新性工作;二是督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團結合作,特別是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交流。科學上許多重大的發現往往都來自積極活躍的科研群體。在科研氛圍活躍的科研群體,個體的思想將更為活躍,更容易產生新的觀點、方法和思路;三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從頂層設計上為研究生培養創造協調合作的環境,如牽頭開發聯合課題、合作橫向課題、共建交叉學科專業等,這種自組織機制的建立,對研究生管理教育的改進,促進研究生能動性思維方式的改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系統各要素之間有差異,就必然產生競爭。競爭的存在和結果,可造成系統內部或系統之間更大的差異、非均勻性和不平衡性,從系統演化角度看,這種競爭造就了系統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演化條件,調動了系統各要素的積極性,推動了系統向有序結構的演化。通過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為爭取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主動吸收外部負熵流,在一致的利益基礎上,對負熵流進行有效整合,如通過加大課程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的獎勵程度,以及落后學生的懲戒淘汰力度,形成非平衡機制。
3 突出導師和研究生在管理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統中,導師是管理教育行為的主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管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從自組織理論觀點看,作為管理教育受體的研究生是開放的復雜系統,存在主動的、有選擇的感應外界環境,調整自身狀態,從而有效的吸收負熵,促進主體有序化進程。對于個體主體而言,其知識、思想、心理、道德體系都是高度復雜的,有效的管理教育必須尊重其自組織性。為此,一要注重導師的引導作用,如在指導論文研究中,要體現分形的層級和功能要求,按照自相似性建立課程論文、總結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論文層級操作制度,確保研究生平時訓練課程論文,學年撰寫總結論文,階段發表期刊論文,畢業撰寫學位論文,從而促進研究生論文的自組織性,不斷將知識結構轉化為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二要重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問題的自我解決。研究生階段具有較充足的課余時間,具備自由學習的條件,在培養過程中要激發和調動研究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引導研究生進行自我教育。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實踐活動中,一方面管理教育機構要利用各種課程階段的學習,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實踐機會,使研究生參加那些可以促進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自我體驗活動,如對外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對內辯論會、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另一方面,研究生結合管理教育機構提供的公益活動、科技服務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各自專長,進行自我訓練,強化自我教育效果;此外,研究生導師和管理教育機構應結合研究生各自獨立特點,指導其正確認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引導其進一步修改完善自我教育方案,以盡可能的發揮研究生最大的創造力,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龐紅衛.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教學系統的演變與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0):49-52.
[2]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65.
[關鍵詞]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學員 教學改革
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下簡稱當代)課程教學中,為了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和尋求好的教學改革方式方法,始終緊盯創新理論發展,緊盯學員特點變化,緊盯教學改革前沿。根據我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教研室多年來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經驗,對本課程改革有以下幾點探析。
一、梳理整合難易點,實現教學內容組織方式改革創新
正確處理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精心梳理整合各個章節間的理論脈絡。將每章的內容分解為“知識點的識記模塊”,“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和“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在講每一章前,將每一模塊下的內容要點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塊來進行講解。精心設計每一模塊的內容取舍和教學方法,如“知識點的識記模塊”應為本章重要的事件、外交戰略名稱、國際組織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教員講授為主;“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論、觀點、一國外交戰略的內容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為教員講授和學員討論、分析相結合;“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資料,以及與本章內容相聯系的最新國際熱點信息資料,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員應引導啟發學員自己去搜集,拿到課堂討論,最后教師再總結深化。
二、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當代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賴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針對學員中學偏重理科知識的學習,對于政治和歷史知識掌握不是很扎實,對于國際關系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的現狀,促進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積極探索完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有以下教學方式的實踐可以作為參考:
1.課堂討論式教學法
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地引導學員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學員在親自參與中感受本門課程的時代性。教員以有爭議的重大問題以及國際熱點問題為材料提供討論主題,比如,當今世界格局發展趨勢是單極化還是多極化?美國為什么發動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等。然后指導學員課后找資料,并作好準備,寫成小論文或發言材料,按照觀點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和辯論,各抒己見,交流思想。最后由教員在學員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析,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觀點。實踐證明,學員對于討論課還是比較歡迎的,因為通過積極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對于培養學員的綜合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員的思考能力,提高學員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把生動鮮活的事例帶入課堂,把理論和實際、抽象與具體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員的積極性。一是在講授每個章節時,把有些重點問題作為案例來講解,或在講解某個原理或理論時引用實際案例來幫助教學。比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尼克松主義”等重大知識點,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統地分析問題。二是在講授之前,選擇與所講內容相關的案例,將案例以及圍繞案例需要回答的一系列問題交給學員,讓學員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對具體案例素材的分析、對比、歸納、總結,撰寫分析報告,由教員進行評分。事實證明,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教學效果,加深學員對重大問題的理解,也受到學員的歡迎。
3.實踐教學法
社會實踐是思想理論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我們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好社會實踐的主題,組織好實踐教學,認真指導學員寫社會實踐報告,并制定了相關的考核、評分的方式與標準。通過知識競賽、模擬聯合國等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員設計、動手能力;通過撰寫學習體會論文、發表對于重大國際熱點問題的看法等活動,培養學員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破除傳統觀念,改革考試模式
傳統的考試理念主要是檢測學員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忽視了對學員能力的考查,這種考試扼殺了學員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講授當代課的目的是通過教員、學員的雙邊互動,使學員在學習、研究過程中養成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因此從各個考試模式入手。創新考試制度,具體分析各章節的具體特征,尋找出適合的考試方式方法,加強階段性抽查和小考這種教學過程中的考試,及時給師生雙方提供教學效果信息;變革考試形式,初步構建起了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考試為輔,增加社會實踐報告的科學考試模式,期末考試考查學員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基礎知識的運用和理解能力,平時抽測以主觀題為主,以小組辯論、熱點問題研究、小論文、社會實踐報告等形式完成;變革計分形式,理論成績的綜合評價,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實踐課考評,為全面反映學員的創新意識、動腦動手能力和治學態度,將學員的實踐成績分成三部分:課堂表現、參與討論、讀書報告成績、體會文章等考核成績,成績可占總評成績的40%~50%。使學員不再為分數而學習,而是為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而學習。
論文摘 要 智能交通系統 (ITS) 是集成于信息技術、傳輸技術、電子技術、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多種類電子工程技術,而建立起的實時、高效、準確的綜合運輸和管理體系。其中,數據壓縮和數據融合技術使得ITS技術更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基于智能交通系統中信息的特征,探討了數據壓縮和數據融合技術涉及的關鍵技術及要求,分析了技術應用及現實突破。
1 ITS信息及特征分析
1.1 智能交通信息(ITS)
交通系統由包括4個基本要素:人(交通出行者、駕駛員和管理者)、物(貨物)、各類交通工具和相應的交通設施構成。交通信息是指所有與交通系統的四大要素相關聯的信息,是ATMS的關鍵基礎。面向ATMS的基礎交通信息主要是指與交通運行狀態和交通管理有關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中最直接、最基礎的信息。基礎交通信息包括基礎交通地理信息、交通實時狀態信息、交通控制和管理信息、交通政策法規信息、公共交通信息。
1.2 基礎交通信息的屬性特征
基礎交通信息是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其應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屬性特征:1)準確性;2)及時性;3)共享性;4)信息的采集具有實時性和動態性;5)具有海量信息特征;6)增值性。
2 數據壓縮處理技術
交通信息一方面時采集到的信息煩雜多樣,要想利用這些不同類別的信息,需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另一方面,交通信息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空間性和隨機性,因此對它的研究分析需要建立在廣泛統計的基礎上,應用各類信息處理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來探索它的規律性。
所謂多媒體技術就是能對多種載體(媒體)上的信息和多種存儲(媒質)上的信息進行處理的技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它的綜合性和交互性。交通信息是屬于多媒體信息范疇。若要實時的綜合處理聲音、圖像、視頻、文字等多媒體信息,其數據量是非常大的。要傳輸或存儲這樣大的數據量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對其進行壓縮編碼,在滿足實際需要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要傳輸或存儲的數據量。
數據壓縮主要依靠信源編碼技術。一般的,圖像壓縮技術可分為兩大類:無損壓縮和有損壓縮技術。在多媒體應用中常用的壓縮方法有PCM(脈沖編碼調制)、預測編碼、變換編碼、插值和外推法、統計編碼、矢量量化和子帶編碼等;混合編碼是近年來廣泛采用的方法。新一代的數據壓縮方法,如基于模型的壓縮方法、分形壓縮和小波變換方法等也已經接近實用化水平。
3 信息融合技術
信息融合技術在單純數據采集融合(即一次融合)階段稱為數據融合,是研究多種信息的獲取、傳輸與處理的基本方法、技術、手段以及信息的表示、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的一門技術。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種信息源、多媒體和多格式信息,從而生成完整、準確、及時和有效的綜合信息,它比直接從各信息源得到的信息更簡潔、更少冗余、更有用途。
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ATMS)是一個典型的多傳感器系統,信息融合技術給交通信息加工和處理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信息融合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合理協調多源數據,充分綜合有用信息,提高在多變環境中正確決策的能力。
在信息融合領域使用的主要數學工具或方法有概率論、推理網絡、模糊理論和神經網絡等,其中使用較多的是概率論、模糊理論、推理網絡。當然,除了這幾種常用的方法之外,還有其他很多解決途徑。
3.1 概率論
在融合技術中最早應用的就是概率論。在一個公共空間根據概率或似然函數對輸入數據建模,在一定的先驗概率情況下,根據貝葉斯規則合并這些概率以獲得每個輸出假設的概率,這樣可以處理不確定性問題。貝葉斯方法的主要難點在于對概率分布的描述,特別是當數據是由低檔傳感器給出時,就顯得更為困難。另外,在進行計算的時候,常常簡單地假定信息源是獨立的,這個假設在大多數情況下非常受限制。卡爾曼濾波方法則根據早先估計和最新觀測,遞推地提供對觀測特性的估計。另外,概率論和模糊集理論的綜合應用給解決多源數據的融合問題提供了工具。
3.2 模糊理論
模糊集理論是基于分類的局部理論,因此,從產生起就有許多模糊分類技術得以發展。隸屬函數可以表達詞語的意思,這在數字表達和符號表達之間建立了一個便利的交互接口。在信息融合的應用中主要是通過與特征相連的規則對專家知識進行建模。另外,可以采用模糊理論來對數字化信息進行嚴格地、折衷或是寬松地建模。模糊理論的另一個方面是可以處理非精確描述問題,還能夠自適應地歸并信息。對估計過程的模糊拓展可以解決信息或決策沖突問題,應用于傳感器融合、專家意見綜合以及數據庫融合,特別是在信息很少,又只是定性信息的情況下效果較好。
3.3 推理網絡
推理網絡的構建和應用有著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由一位名叫John H W ig-more的美國學者所做的研究工作。近來,許多對于分析復雜推理網絡的理論往往基于貝葉斯規則的推論,并且都被歸類于貝葉斯網絡。目前,大多數貝葉斯網絡的研究都包括了對于概率有效傳播的算法拓展,同時它在整個網絡中也充當了新證據的角色。同時貝葉斯網絡在許多A1任務里都己作為對于不確定推理的標準化有效方法。貝葉斯網絡的優點是簡潔、易于處理相關事件。缺點是不能區分不知道和不確定事件,并且要求處理的對象具有相關性。在實際運用中一般不知道先驗概率,當假定的先驗概率與實際相矛盾時,推理結果很差,特別是在處理多假設和多條件問題時顯得相當復雜。
參考文獻
[1]楊兆升.基礎交通信息融合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2]史其信,陸化普.中國 ITS 發展戰略構想[J].公路交通科技,1998,3.
既然同學們都學過集合知識,那有個問題要考考大家。假設有一個集合S,它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組成。那么請問,S是否屬于S?
我們知道,一個元素或者屬于某個集合,或者不屬于某個集合。因此,如果S屬于S,那么根據S的定義,S就不屬于S;反之,如果S不屬于S,同樣根據定義,S就應該屬于S。
這就是著名的“羅素悖論”,它非常淺顯易懂,而且涉及的都是集合論中最基本的東西,所以一經提出就在當時的數學界引起了極大震動,第三次數學危機由此爆發。
悖論的源頭在于康托爾構造集合時使用的概括原則。這一原則說,“所有滿足某種性質”的元素可以構成一個集合,這樣的集合概念很寬泛。因此要消除悖論就必須建立新的原則來對集合作出某種限制。
1905年,法國一位中學教師理查德提出:一個集合不能包含那種只能借助于這一集合本身才能定義的對象。比如“羅素悖論”中,集合S“由一切不是S的元素的集合所組成”,定義時用到了S自身,顯然這種定義具有循環或者說“反身自指”的特征,因此不允許有這種定義便可以解決問題。
在這一想法基礎上,1908年,德國數學家策梅羅發表了著名論文《關于集合論基礎的研究》,他給出了7條公理,建立了第一個公理化集合論體系。這一體系對集合的產生方式作了限制,避免了“所有”元素等說法,消除了悖論產生的條件。
公理化集合論體系把原本直觀的集合概念建立在嚴格的公理基礎之上,集合論從此發展到公理化階段(1908年以前由康托爾創立的集合論后被稱為樸素集合論),第三次數學危機得到了圓滿解決。
冰雹數
任意寫出一個正整數N,將其按照以下規律變換:
如果N是奇數,則下一步變成3N+1;
如果N是偶數,則下一步變成N/2……
得到的結果重復上述步驟,如此循環演算下去。發現了嗎?無論N是什么數,經過有限次的運算后,最終都會變成1。準確地說,是必將落入4―2―1的“漩渦”,任何一個數都逃不出這樣的宿命。
這就是著名的“冰雹猜想”。大家知道,小水滴和冰晶凍結成的冰雹核心,在云層中忽上忽下,不斷結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越長越大直至上升氣流支撐不了它的重量,最后突然落下來,這就是“下冰雹”。類似的,一個數算來算去,忽大忽小,最后都會演變成4―2―1,因此把4―2―1稱為“冰雹數”十分形象。
魯賓遜的桌子
這個趣題摘自魯賓遜的日記,在《魯賓遜漂流記》的現今版本中你是找不到的,因為它被刪去了。
*市*中心小學已有近90年的辦學歷史,經過歷代師生的共同努力,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呈現了一定的辦學優勢。學校于*年完成擴建工程,辦學設計規模為24個教學班。校園內綠草成茵,苗木錯落有致,小景散落其間。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學校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為辦學方向,多途徑多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讀書節、“小蘭花”戲曲演出、體育運動會、雛鷹爭章、社會實踐等活動特色鮮明,充分形成了課堂教育、環境熏陶、勞動鍛煉、學校活動、班隊活動相互補,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學校先后取得了“*市特色文化學校、蘇州市信息化工作先進學校、蘇州市優秀網上家長學校、蘇州市常規管理先進學校,江蘇省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全國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
進入“十一五”,我市提出了建設現代教育名城的戰略目標,作為一所農村中心小學,我們的思考是要通過努力,緊緊圍繞“優良的服務、優秀的隊伍、優化的管理、優美的環境、優質的績效”,把*中心小學建設成特色鮮明,質量一流的農村現代教育名校,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得到優質的發展。
培植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反思本校的校情,我們必須繼承制度管理的傳統,強化目標管理與情感管理。學校繼續堅持校長責任制、中層干部競聘上崗制、教職員工考核獎懲制。凝心聚力,努力建設一個愛學習、會聆聽、善思考、講廉潔、比勤政、懂管理、能創新的班子隊伍。本學期,我們將組織好七屆十次教代會,民主評議學校工作,修訂規章制度和勞動分配方案,努力發揮廣大教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引導教師為學校規范運行、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保證制度內容的人性化,決策過程的民主化,做到修訂的規章制度既保障教師的權益,又有利學校的發展。平時狠抓各項規章制度的實施環節,下大力抓實施,抓細節,嚴格抓,讓制度的執行成為師生自覺的行為,達到自我管理、自覺執行、自然行為的目標。
培育德藝雙馨的師資隊伍。這是讓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的保障。我們首先是要加強師德教育,樹立教師新形象,通過看錄像學典型、挖掘身邊的事跡、做展覽和宣講、簽訂責任狀與承諾書等形式,明確教師的職責,增強責任感,在教師中宏揚正氣,營造講學習比進步、講奉獻比貢獻的氛圍。其次是豐富培訓形式,組織廣大教師分層分批外出取經,并進行學習匯報;要求各科組積極策劃和組織教學研討活動,創設教師展示平臺;組織專題理論學習,并付與實踐;開設網絡論壇,拓寬教師對教學思考的言論空間,提高思辯能力;開展教學評比、論文評比活動等,激活研究氛圍;定期聘請些著名的教育教學專家來校進行教師專業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打造特色鮮明的教育品牌。學校的特色建設是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教育個性化的必然選擇。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努力從校史校情出發,依托*戲曲的地方優勢,結合市級教科研課題《地方戲曲文化與學校德育整合的研究》,通過“建立特色建設的管理機制、提供特色建設的硬件保障、優化特色建設的骨干隊伍、完善特色建設的課程體系、營造特色建設的良好氛圍、彰顯特色建設的優秀成果”等策略,努力把“小蘭花藝術團”打造成獨樹一幟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