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育技術學專業

教育技術學專業

時間:2022-11-19 10:24: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技術學專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技術學專業

第1篇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校內實踐;校外互聯;課程優化

1.研究現狀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技術學專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如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不對等、學校偏重理論教學而忽略學生實踐能力、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等[1]。同時,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要求愈發嚴格,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難度[2],高校需要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更加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長期實踐與探索,當前大多數本專業人士都認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2.指導思想

教育部2014年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教育技術學專業由于其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特點,注定了選擇該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需要具備專業的應用技能,以期成為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在知識方面,不僅要在廣度上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在深度上研究應用知識。在個人能力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擁有應用實踐能力,更深層次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所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辦學應該在實踐教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3]。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當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校內實驗實踐以及校外實習實訓為途徑,不斷完善專業教學體系。不僅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3.培養策略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要加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校內實踐方面,進行實驗室開放和開設課外開放實驗;在校外實踐方面,進行校企聯合、校地聯合,積極創辦實習實訓基地和人才協同培養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見習實習崗位;最后,通過實驗以及實習完善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學校教學為社會服務,實踐經驗反饋學校教學的良性循環。最終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多年的專業教學實踐,并對我校和部分兄弟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辦學情況進行調研,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投入:

3.1校內實踐。在硬件方面,加大實驗室的設備更新投入比重,如最新的VR設備、無人機設備、3D打印設備的投入,這些設備在基礎教育中已逐漸投入使用,作為培養具備新時代信息技術能力教師的高校,需要讓學生接觸和使用新的教育技術裝備;還要全面開放專業實驗室,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加強實驗、實踐課程教學管理,特別是加強實驗實踐課程考核,切實鍛煉和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通過課外開放實驗將學生吸引到實驗室里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軟件方面,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那些積極參與活動卻沒有獲獎和立項的學生要采取相應的手段保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還要通過制度和政策引導更多的教師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中來,如更多的組織校內的專業技能競賽和進行院內的項目評審和立項,制定教師指導學生課外活動管理辦法等,制定專業課外實踐創新學分管理辦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鼓勵學生自發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社團活動。學生入學時,鼓勵專業社團納新活動,并經費支持專業社團的活動。專業社團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活動,如組織邀請已經工作的學生回校講座,分享教育技術學專業就業后,工作崗位對專業知識的需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還可讓專業社團推薦優秀社團成員,由學院對其進行表彰,由此,保障學生入團的熱情,并對社團長期穩定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3.2課程優化。目前各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學生主要偏向兩方面: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際上不同學校可以通過分析學生實習以及就業去向,將教育學技術專業培養方向進行細分。如針對意向中小學教師崗位或者培訓公司的學生,可以對這部分學生增加開設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著重培養他們溝通與教學方面的能力;針對意向軟件類企業的學生,可以增加開設程序設計方面的課程并加大實驗課的比重,重在培養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根據學生選擇的專業方向,設定必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將學生培養成某一行業的精英。專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當前開設的課程進行調研。還可以實行課程評價制度,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采用教師測評和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通過與學生在課程的選擇以及課程的教學形式方面的探討,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優化課程的結構,調整老師的授課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高效快樂的學校生活。

總結

本文提出了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教學探索。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提出了校內實踐、校外互聯、課程優化的方案,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方面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徐福蔭,黃慕雄,張學波等.創建“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

[2]王青山.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D].馬鞍山:安徽工業大學,2011.

第2篇

【論文摘要】特色,專業存在的根本。如果一個專業沒有特色,沒有不可替代性,將無法存在下去。同時專業的發展要跟上社會的需求,如果社會沒有需求的話,專業本身的存在也就是問題。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對理論和技術要求都很高。如何體現教育技術的專業特色,使之適應社會的需求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大。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生存下來,并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各教育技術專業院校著重要考慮的問題。專業的發展要體現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創新,要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樣一個專業的發展才能長久。

那么教育技術學作為一個還在發展中的專業.是否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核心課程設置?如何很好的體現自己的特色.究竟是注重理論方面的發展,還是注重技術方面的發展呢?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學校教育技術學的專業設置。

(一)華東師大教育技術學專業

本專業培養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德、智、體全面發展,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員。能掌握和應用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和方法,了解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的發展和最新成果.能獨立從事教育技術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以及能勝任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教學工作:能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教育應用相關知識,成為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專門人才。學習年限: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2.5年,在完成培養要求的前提下.少數優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請提前畢業。對未能達到學業要求的學生可以申請延期畢業,培養年限最長不超過5年。培養方式:注重研究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注重理論素養和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全面、系統了解學科發展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二)南京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目標和特色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學習化社會中德、智、體、技、美和諧發展的ICT人才(運用數字媒體進行高績效學習、交流、培訓和知識管理的人才)。南京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設計的主要專業素質如下:(1)運用數字媒體進行高效學習和知識管理與創新的能力;(2)設計、規劃和評價能力,尤其是網絡課程與教學設計、開發、管理的能力;(3)較高的信息素養,尤其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跨時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績效培訓和學習指導、服務的能力。

從上面幾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可以看出,各個學校核心課程設置都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異。一方面體現了學校自身的學科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技術學還很年輕,還不是很成熟,需要我們做的事情也還很多。我們在設置自己的專業的時候既要考慮到突出自己的特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更要考慮到教育技術專業本身的一些核心課程。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的畢業生在教育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才能供不應求,而且從計算機、軟件工程系和教育學、心理學系都培養不出來,具有專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二、社會需求現狀分析

從近幾年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前景不容樂觀。社會對于教育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量已經沒有前幾年那樣大了,似乎已經達到了一種飽和狀態。一些院校為提高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率,開設了大量諸如計算機類的課程。使得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逐漸向計算機專業發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在技術上不如學計算機和學電子的,在理論上不如專業的教育人士!到現在連教育技術的自身定位都沒有搞清楚。同時社會上還有很多單位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專業.教育技術專業在外面是很少被人知道的,常常把教育技術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等同。使得很多畢業生就業以后迫于形勢改向其它方向發展。

三、解決專業定位的辦法是提高專業質量。辦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替代其他專業。

黎加厚老師說過:“把自己的城內的事情做好.就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教育技術專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體系結構,突出自己的專業特色。而不是想著為了就業,為了社會需求去取代其它專業。教育技術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其課程體系絕不能整齊劃一。本專業現行課程體系的特點是:不成熟、多樣化、變化快.這就要求課程建設的體制與機制必須是動態、開放的,而且必須與不同特色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畢業生專業素質培養的設計要求相適應。

綜合性大學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必須有教育理論基礎、技術基礎、藝術基礎這三大基礎支撐.而將這三大基礎整合起來的.則是基于媒體和資源的學習與課程教學設計、開發、利用、評價、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這應該成為本學科專業人才不可替代之專業技能和課程結構。教育技術學最深層次的理論基礎是技術哲學和教育哲學.二者分別決定了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技術觀和教育觀.二者的內在統一則是教育技術觀,這是每個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必須牢固樹立的學科指導思想。同時我認為作為教育技術專業的院校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包括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

2.實踐課程體系比較突出。實踐課占總課時數的百分比為43.6%.校內課余專業技能實訓覆蓋率為100%:

3.堅持課程體系改革,完善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結構按模塊結構分類,各類模塊的專業技能特色突出.同時加強課程模塊之間的合理整合和協調;

4.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積極開展課程和教材建設。通過課件制作評比,教學演示等活動。

5.強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資源是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重點加強校內外實驗基地的建設;

6.探索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制定關于“教學與科研獎勵的規定”及相關規劃,鼓勵支持教師圍繞教學開展產學研工作,積極申報各級別的課題,撰寫論文,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以推進專業建設的發展:

第3篇

【關鍵詞】 三元論;教育技術;工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9) 02―0033―03

由于教育技術學的定位及與其他教育學科的分界面模糊不清,使教育技術研究走向兩個極端,一端是泛化研究對象,如“新型教育”說,又如擠占課程與教學論的地盤,由于根深蒂固的“碼頭意識”,導致了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和其他教育學科之間關系的緊張;另一端則僅僅定位于媒體技術,不僅自己于心不甘,而且還常常忍受“技不如人”的詬病。這些讓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學術界憂心忡忡,也讓本專業的從業者感到迷茫,他們都迫切希望找準教育技術的學科與專業定位,并為此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9,10,11]本文嘗試運用我國著名工程哲學家李伯聰先生創導的“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探討教育技術學在教育學科的定位,分析本專業的工程特性及其工程能力培養的措施與方法。

一 工程及其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提要

工程,作為一種早已存在的社會活動,經歷了從軍事的藝術到造福人類的藝術的歷史演變,目前公認為比較權威的是美國工程教育協會(ASEE)的定義:一種把科學和數學原理、經驗、判斷、和常識運用到造福人類的產品制造中的藝術,是生產某種技術產品或系統以滿足特定需要的過程。然而,在科學技術的傳統語境中,科學、技術構成二元關系,并沒有工程的位置。長期以來,工程要么被看成技術的一個分支,要么被混為一談。直到最近工程逐漸成為社會主流的活動形態與實踐方式,加上國內外尤其是西方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才導致工程與工程哲學的凸顯,并最終從技術與技術哲學中分離出來,從而“將工程概念研究置于規范理論框架內”。[12]2002年,李伯聰先生創導“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并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學命題[13];這一提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路甬祥院長及眾多院士在內的權威肯定,何祚庥院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元論;沈珠江院士雖然認為三者并非三元并立,但也同意它們是三種不同的社會活動[14]。

從活動的內容與本質來看,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發現、理解和認識,它以發現為核心,追求真理;技術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各種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它以發明創新為核心,追求構思與訣竅;工程是按照社會需要設計造物、運行管理,它以綜合集成為核心,講求價值,追求一定邊界條件下的集成優化和綜合優化,它不只是應用科學與技術的活動,也是經濟、文化、環境等綜合作用的社會性活動。工程活動的典型特征是創造一個世界上原本不曾存在的物,所以它的本質特征是超越存在和創造存在的。相對于這一點,科學活動的本質特征是反映存在的,技術活動的本質特征是探尋變革存在的具體方法。[15]簡單地說,科學關心的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技術關心的是“可以怎樣做”、“能怎樣做”的問題,而工程關心的是“可以做什么”、“應不應該做”和“應怎么做”的問題。

從思維方法來看,傳統的科學思維與技術思維都是“理論理性”,強調思維的邏輯性、客觀性與真理性,與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維是“實踐理性”,更強調思維的整體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邏輯的,也可能是非邏輯的,即頓悟的、形象的,甚至是經驗性的。值得指出的是,當前的技術思維也已開始了經驗與實踐的轉向,也正是這一轉向,催生了工程哲學這一新的哲學分支。從“沒有無技術的工程”這一判斷可以看出工程與技術的密切聯系,但絕不可以因此就把技術與工程混為一談。首先,工程關心的是“制定出有效的,如何達到更好目標的規則,它把這些規則連接到有爭議的結構中去;它并不制造技術,但它卻要求開發新技術,并指導人們如何開發新技術。[16]其次,在工程活動中不但有技術要素,而且有管理、經濟、制度、社會、倫理等要素。技術要素和成分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可是其他的成分和要素――尤其是經濟要素和管理要素的重要性常常絕不在技術的重要性之“下”。在許多情況下,“非技術性”的內容和成分,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往往成為該項工程本質的、決定性的內容和成分。

二 教育技術的定位及其工程特性

根據“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來考察教育學科領域,那么,其科學活動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現象、原理與規律的理解與發現,其活動主體為教育理論家;而其技術活動主要涉及實現與變革教育的方法、技能與工具的研究與發明,其活動主體如課程論、教學論專家、現代教育技術(即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技術)專家等;而其工程活動主要涉及為實現教育活動的優化而綜合運用科學原理、技術方法并結合具體的經濟、文化背景,規劃設計、構建開發、運行管理各種教育系統(包括資源與過程)的研究與實踐,其活動主體為教育工程師。

當前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無疑具有更多的工程活動特征。具體分析如下:

從教育技術的定義來看,無論是AECT94定義還是AECT2005定義都具有很強的工程特性,特別是AECT2005定義以“研究”(Study)取代“理論”(Theory)和在“實踐”之前加上“符合倫理道德的”修飾語,更是反映了“教育技術”哲學基礎之一的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和“工程哲學”的出現對美國教育技術界的影響。這不僅不是一種“倒退”,而恰恰是一種進步。西方技術哲學研究的“經驗轉向”主要表現為:一是走向經驗,走向技術認識論研究;二是走向跨學科的開放的技術研究;三是尋求理論與經驗之間、技術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之間的更有效的互動。[17]因此,哲學開始關注工程實踐、介入工程實踐,并在21世紀之初,由中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在大體相同的時期正式創立“工程哲學”這一新的哲學分支,并開始有了初步的學術和社會影響。[18]

就國內而言,南國農教授關于電化教育的定義頗具代表性,從85定義、98定義到04定義,都是“做什么”、“應怎么做”等工程層面的問題。以04定義為例,南教授將“電化教育”改名為“信息化教育”,定義認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19]。而何克抗教授給教育技術的最新定義是:“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技術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與效益的理論與實踐。”。[20]可見何教授與南教授對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理解在活動層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對教育、教學活動和過程的關注,應用技術手段是為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即研究的核心是優化教育、教學活動和過程,而不是技術、手段本身,這顯然屬于工程層面的活動。

此外,從當前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從業者的實際工作與社會實踐來看,許多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或根據國家與地方的需要,開展各種層次的教育工程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規劃與開發,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和資源建設,或自己動手或幫助其他教師開發各種課程和教學資源,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多數活動也是工程層面的活動。

綜上所述,當前的教育技術活動既有技術活動也有工程活動,不僅需要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的指導,也需要工程哲學的指導,不僅需要科學理論、技術方法,也需要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針對當前各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結構要么偏理論,要么偏技術,獨沒有“工程”的現實,有必要將課程結構向工程學方向拓展與改造,強化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工程能力(核心是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培養名符其實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工程師”,如規劃設計型、技術開發型、實施管理型和教育咨詢型等等。

三 強化教育技術學專業工程能力培養的意義與方法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而教育實踐的變革卻步履維艱,表面原因是教育理論、技術與教育實踐的貌合神離與溝通困難,其實質是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缺乏可操作的機制與方法,即缺乏工程這一橋梁與中介。在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除日常教育活動事務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實施引起了全社會的特別關注,更有教育信息化主題下的諸多工程如“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等,然而這些教育工程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工程”實施對象混亂和“工程”實施過程盲目等問題。[21]出現這些問題,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外,規劃實施者的工程意識、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大至國家級的教育工程,小到學校課程改革,都迫切需要具有較強工程意識、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的“教育工程師”參與。

當然,不是每一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都能成為勝任工程實踐所有環節的“全能型”教育工程師,也不是每一個學校都能培養“全能型”和所有類型的“教育工程師”。因此,不同學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建設首先必須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基本的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工程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點定位于教育工程活動中某一類型或幾個類型人才的培養,并據此設計課程結構、規劃培養方案,這無疑也是一項教育工程。

為了強化教育技術學專業工程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和教學改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強調工程知識情境性與整體性,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

工程知識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包括意會知識與言傳知識兩部分。教育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社會系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這并不是狹窄的技術知識背景能夠勝任的。教育工程師承擔的是一種構建整體的任務,他必須具有集成的知識結構。因此,教育工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要求工程師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把被學科割裂開來的工程再還原為一個整體。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以利于教育工程問題的解決。

2 重視工程思維的培養和不同工程方法的學習

工程思維是科學與人文、理論與實踐、理性與非理性、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統一,它要求把工程當作一個整體,根據理論,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條件與約束,優化選擇各種技術(包括方法、工具等),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相關過程與資源,實現項目的最優化,因此,工程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綜合優化、系統集成”。當前教育技術學將工程方法簡單地等同于系統方法,實際上常用的工程方法除了系統方法(硬系統方法、軟系統方法)外,還有許多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國內比較有名的就還有“物理-事理-人理方法(WSR)”、“人機結合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CWME)”等等,他們在處理不同問題時具有各自的優勢,如“WSR”特別強調人際溝通與關系協調,而“CWME”則強調以人為主,人機結合。讓學生了解、學習不同的工程方法將更有助于學生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的培養。

3 加強實際項目類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今時代,學科型的教育己經不能適應工程發展的實際。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提高實驗與實踐課程的地位,把這作為對每一個學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過更為靈活和多樣的項目課程,讓學生參與各種實際的教育工程項目,來培養學生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的實踐能力。實踐最好是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指導下,進行真實項目的研究及開發,讓學生相對獨立地完成項目中的部分工作,主動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其專業技能得到綜合的訓練與提高,以發展與提高實踐能力。

4 要結合教育工程實際開展人文、藝術的教育

工程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也是不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藝術素養。但又不能為了學人文、藝術學科而學習,要按照教育技術與教育工程的要求把人文、藝術知識加以選擇、進行有機組合,它需要參與的教師既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又有精湛的教育工程專業知識,而且最好由搞教育技術學的人自己來做。這方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的“視覺文化”教學與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廣。此外,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將知識和現實關聯起來,將言傳知識和意會知識置于情境之中,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接觸諸如風險、回報、倫理、責任、環境等實際問題,給學生以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進行學習的機會。

5 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工程師的任務是創造人工系統或人造物,而教育工程師要創造的人工系統本身就是一個有生命力、富于創造性的社會系統,因此創新能力是教育工程師的生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個性與主觀能力性,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紅.對近年來我國教育技術研究的幾點看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6,(9):12-15.

[2] [20]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3-17.

[3]南國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6,(1):6-9.

[4]張祖忻.教育技術是一項解決教育問題的系統技術[J].現代教育技術,2006,(2):5-10.

[5]李康.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4.

[6]馮秀琪.對當前教育技術研究中一些問題的芻議[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15-18.

[7]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1,(4):3-10.

[8]趙宏,楊開城.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3,(4):18-23.

[9]劉美鳳.教育科學群中的教育技術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3,(7):5-9.

[10]楊開城.對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發展現狀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4):39-44.

[11]李龍.教育技術領域•學科•專業[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5-10.

[12]張鈴,陳凡.西方“工程”概念的歷史演變[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5),48-52.

[13]李伯聰.努力向工程哲學領域開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7):36-39.

[14]沈珠江.論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系[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6) .

[15]張光斗、王冀生主編:中國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16]孔明安.工程科學與技術哲學:從工程科學的特征看技術哲學德國哲學家H1波塞爾專訪錄[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9-13

[17]王大洲.在工程與哲學之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38-41.

[18]余道游.工程哲學的興起及當前發展[J].哲學動態,2005,(9):71-75.

第4篇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2-0013-03

Employment Surve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Hou Dongqing, Liu M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ven more severe financial crisis this year is no work experience so that graduates of the job more difficult, while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y the professional staff together also resulted in graduat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jobs. This issue is to the studen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ducted a survey of graduat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search on the direction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pproaches, whether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as well as employer evaluation of graduates such as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nd then given what students should do their own change and improve, the school should be done in training to improve and change those recommendations. Hope that these graduates can be helpful.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Author’s address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Xianyang, Shaanxi, China 712000

目前,全國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學校中設置教育技術學專業已超過200多個。而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再加上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不十分了解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誤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育技術學畢業生供求矛盾的出現。

1 研究方法及過程的闡述

為了獲得畢業生就業的第一手資料,全面了解教育技術學畢業生的就業真實情況,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采用面談和網絡訪談兩種形式)及文獻檢索法,通過與工作在一線的教育技術學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調查與訪談,獲得教育技術學畢業生就業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為了避免樣本單一的問題,筆者選擇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及眾多用人單位進行調查與分析。

2 調查分析的維度與方向

2.1 畢業生就業方式的調查及分析

調查中把就業方式分成七類:現場招聘會、網絡招聘會、親友介紹、報刊信息、自我推薦、學校推薦及其他。

通過對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獲得畢業生就業方面的相關信息,有效數據用EXCEL生成相應的圖形,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大部分畢業生都是通過參加現場招聘會的方式就業的,而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沒有。可見社會為畢業生服務的體系還不完善,就業渠道不寬。

從2008年起,陜西省農村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就開始實施,其中,1 000名本科生每人每年資助6 000元,鼓勵其到農村從醫從教,還有“三支一扶”等方式,都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國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不但可以鍛煉大學生吃苦耐勞,還可以解決當前嚴峻的就業問題。

建議大學畢業生拋棄固有的思維模式,放寬眼界,到基層去工作,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這樣很容易實現自我的價值,同時也為國家作出貢獻。

2.2 畢業生就業單位類型的調查及分析

調查中把就業單位分成七類:學校、培訓機構、電視臺、政府部門、國營企業、私營企業及其他。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圖2。

從圖2可以看出,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基本上局限于學校范圍之內,而與企業公司之間缺乏聯系,從而導致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對企業公司的教育培訓這一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1)就業視野不夠開闊。無論是畢業生還是招生單位,在認識上大都存一個誤區,即認為師范類畢業生畢業后應該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而且師范類的大學生女生占的比例很大,在大多數父母眼里,女孩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比較穩定。大多數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不了解,有的認為該專業主要是教授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有的則把該專業和計算機應用專業等同起來。用人單位的這些偏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范圍,結果導致大量畢業生涌向學校,使得畢業生在狹小的范圍內激烈競爭。2)畢業生自身的能力不夠完善。畢業生剛離開學校,自身沒有社會工作的經驗,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一時半會兒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筆者就此提出建議:1)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自己應當對本專業有很好的認識,熱愛自己的專業,樹立起對自己專業的信心;2)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應當加強實踐能力和開發能力的鍛煉,在學習每一門實踐性、開發性課程的時候,爭取做出高質量的作品,在就業期間帶上自己實踐開發的作品,以作品來證實自己的能力;3)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畢業生應當學會適當的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風采和能力。

2.3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時對“專業對口”意向的調查及分析

圖3是對3所院校,06、07、08屆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時“專業對口”問題調查有效數據的處理結果。從圖3可以看出來,大部分畢業生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來就業,只有少部分一定要專業對口。調查顯示,有超過40%的教育技術畢業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教育技術完全脫離,特別是一些從教于中小學的畢業生,轉身成了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教師。

2.4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調查

調查對象為陜西省渭南市的一些小學、初中、高中及企業單位。調查中把評價分成三類:滿意、一般、不滿意。對調查數據處理得到圖4。從圖4來看,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的評價并不是很理想。

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的評價不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些用人單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不是很了解,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教育技術專業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是師范類的,是進學校的;而對于知道這個專業的學校,聘請了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卻沒有讓他們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而是去打字復印一些文件資料,或是學校缺哪門課的教師就分過去從事那科的教學,根本就不懂得“合理利用”。

3 對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建議

3.1 增強就業競爭意識

剛剛跨入高校的興奮使大學新生對4年后的就業形勢缺乏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因此,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即應確立他們的擇業競爭意識,提高對自己就業的敏感度,要教育大學生懂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更加進步的擇業機制,通過競爭可以達到人才的優化配置。因而在大學生入校開始,就應積極培養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競爭意識,主動參與競爭,提高就業競爭的勇氣,使自己追求成功的心理品質日臻成熟,為將來就業競爭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

3.2 培養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依據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來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角色和職位,有計劃地接受教育和實施訓練,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大學生進入二三年級,就業指導機構應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與社會建立聯系,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允許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社會兼職活動,利用勤工儉學、實習的機會讓大學生接觸社會,體驗職業角色,經歷創業過程,嘗試成功與失敗,并培養工作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就業競爭自信、創業意志力及提高心理素質。

通過3年的擇業指導和訓練,對大學生進行就業競爭教育、求職技巧指導、崗前技能培訓等,大學生的擇就業思想、心理、知識、技能準備都趨于成熟;并建立畢業生就業網站,提供就業信息,會同用人單位組織校園招聘會等,讓畢業生得到面試體驗,同時做好職場求職現場指導工作;還應著眼分析就業形勢,做好市場對畢業生需求的準確預測,適時引導大學生認清形勢,調整自己原有的不切實際的就業取向,找準自己的定位。

3.3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和指導

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客觀評價自己,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正確對待求職過程中的失敗,善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吸取失敗的教訓,不因暫時的失利而喪失求職的信心和勇氣;注意自我的心理調節。在高校設立心理咨詢門診,隨時為畢業生提供心理服務。總之,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感和抗挫折意識,提高其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充分展示自己,從而引導畢業生正確擇業,順利就業,成功立業。

3.4 專業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本文建議

教育技術學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太龐雜,涉及的范圍太廣,以至于分配到單個課程上的學時不充足,導致實踐能力沒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統觀教育技術學的主干課程、輔修課程、選修課程,體現了什么特色?學生到底能做什么?這些問題亟待教育技術學研究者深思。“要體現學科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找到學科發展的道路。”就業也是這樣,只有培養教育技術學畢業生的獨特之處,才能使他們在就業市場找到一席之地。這就要求教育技術學在課程設置上盡量體現實踐性、獨特性和深入性。

4 結束語

教育技術學本科畢業生在就業中要積極地大膽地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讓用人單位很好地了解這個專業,了解畢業生的實踐技能,然后他們才會“合理利用資源”。希望本文中提出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能對大家在就業中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徐紅彩.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現狀、問題及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2]楊改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路在何方[J].中國電化教育,2006(7):8-11.

[3]劉偉,王學明.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J].職業,2008(18):7-8.

第5篇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技術學;大學生;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237-03

一、引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對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信息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獲取、處理及有效利用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大學生,他們身上肩負著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的重任,對我國教育教學現狀的改革與促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教育技術學專業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細致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發展到今天,對信息素養一詞最廣泛性的解釋為:作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具有一種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發現、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能力。歸納起來信息素養的內涵有:信息文化常識、信息情感與意識、信息技能。

二、問卷的設計

筆者根據信息素養的內涵共設計了18道小題,其中前17道小題是選擇題,最后一道小題是開放式回答題。采取在在教室、問卷星上進行發放和回收問卷的方式,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95份,其中有效問卷292份,有效率為97.3%。調查的數據利用問卷星統計進行處理。下文對問卷中具有典型特點的題目給出了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信息文化常識

信息文化常識,是指對信息相關知識的認識,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的基本常識(各種術語、各種技術、信息技術的特點、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與趨勢等);信息系統的工作原理(數字化原理、程序、算法與數據、信息傳播原理);信息系統的結構與各個組成部分(硬件、軟件、系統);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影響(使用信息技術的利弊、局限性等);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法律與道德常識等。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文化常識。調查結果如下:

1.您是否認為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大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大學生(99%)認同該專業的大學生應該具備教育技術能力,只有少數(1%)的學生不重視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說明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大學生對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這對該專業學生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您對學過的信息知識(如文字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知識)掌握得如何?培養信息技術能力,首先要具備扎實的信息知識,這道題目主要考查該專業學生對信息知識的掌握情況,結果顯然是不容樂觀的,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40%)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專業的信息知識,大部分學生(55%)對信息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能夠正常使用的程度,甚至還存在少數學生(4%和1%)不能夠正常使用專業信息知識,因此,對學生專業信息知識的培養還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信息意識與情感

信息意識與情感主要包括:積極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不畏懼信息技術的更新;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操作各種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經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銳地捕捉各種信息,并樂于把信息技術作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術的價值與作用,了解信息技術的局限及負面效應從而正確對待各種信息;認同與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種道德規范和約定。調查結果如下:

1.如果運用計算機、網絡等找不到您所需要的專業資料,你將如何做?這道題目主要考查學生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時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多半學生(66%)選擇繼續在網絡上查找,表明了這些學生具有積極的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態度,只有極少數(3%)的學生會選擇放棄尋找所需要的資料。另外有31%的學生選擇去圖書館查閱資料,說明少部分學生能夠靈活運用信息工具。總體來說,大多數學生在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時能夠不畏艱難,堅持不懈。

2.您是否關心日常生活中關于教育技術學相關動態的新信息?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少數(28%)大學生對于生活中專業信息關注程度是非常關心的,大多數(72%)學生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偶爾看看,這也就說明了大學生還缺乏對專業信息的關注,不能夠做到主動去了解周圍信息。

3.當您看到散布在網上的不良信息時,您的態度是?這道題目主要反映大學生的信息道德,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面對不良信息,大多數人選擇隨便看看(32%)或不加理睬(27%),有少部分人選擇回擊(39%),向有關部門舉報的人是則寥寥無幾(2%)。這表明目前大學生的信息道德水平還比較低,缺乏主人翁意識。

(三)信息技能

根據教育信息專家的建議,現代社會中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六大信息技能:確定信息任務――確切地判斷問題所在,并確定與問題相關的具體信息。決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圍內決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資源。檢索信息策略――開始實施查詢策略。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獲取工具,組織安排信息材料和課本內容的各個部分,以及決定搜索網上資源的策略。選擇利用信息――在查獲信息后,能夠通過聽、看、讀等行為與信息發生相互作用,以決定哪些信息有助于問題解決,并能夠摘錄所需要的記錄。拷貝和引用信息。綜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滿足不同的任務需求。綜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評價信息――是指通過回答問題確定實施信息問題解決過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評價效率方面還需要考慮花費在價值活動上的時間,以及對完成任務所需時間的估計是否正確等。

1.您經常使用下列哪些檢索手段?這道題目主要反映該專業學檢索信息的能力。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97%)選擇利用短語搜索所需信息,其他檢索手段使用的頻率是少之又少,這說明該專業大學生嚴重缺乏信息檢索手段的培養。

2.您主要是如何獲得相關教學信息的?(可以多選)這道題與大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也是最能體現大學生信息素養和學校信息素養培養的一道題。我們經過調查得知,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把教學、教務信息公布到網上,以便更高效、準確的通知同學,同時也會另行通知班干部。但通過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學生會選擇到學校部門網站上查詢相關信息,但是以老師班干部通知的也不在少數(85%),這就說明該專業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信息自主獲取的能力。

3.請簡要回答您認為應該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自身和環境)。這道題是問答題,更可以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首先這道題的答題結果不是很令人滿意,因為只有不到30%的同學進行了回答。然后我們再分析答題同學的回答質量,大學生大多數認為提高信息素養就是多上上網,看看報紙、書籍等媒體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誤區,也反映了大家對信息素養的不了解。通過這道題我們看到了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四、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學生信息素養的幾點建議

1.信息關注方面。要提高該專業大學生對信息的關注程度,尤其是對專業信息的關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效益”的價值觀。只有形成了這種意識,才能提高對信息的關注度,從而提高對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各種信息為我們學習所用。

2.信息獲取和利用方面。首先,應該多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應該著重強調和培養學生通過實踐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能根據需要尋找和搜索相關信息,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綜合,整理出需要的新信息。

3.信息評價和創新方面。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從不同的網絡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一定得更新創造,真正地為自己所用,長此以往,在大腦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創新思維體系,并不斷地運用于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1]邱紅祥,羅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新課程研究,2011,(243).

[2]從波.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J].科技信息,2011,(3).

[3]周婷婷.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方式及方法探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0,(4).

[4]付英華,趙義泉.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追問與教學改革[J].江蘇高教,2012,(2).

[5]呂芳,劉宏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30(2).

[6]汪愛武.論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2,(2).

[7]盧格.論信息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科技,2011,(10).

[8]楊立力,周源.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意義與策略[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1).

[9]趙穎.淺議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J].大眾科技,2011,(9).

第6篇

 

教言技術是時展的產物,它對我國的教育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教育技術的發展并不完善,也存在不少問題。對于在校的學生,不少人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就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在教育技術的教育方面可以友教育學的人員來替代,在其技術方面可以由計算機方面的人來替代,這樣教育技術就失去了自己的專業特色[1]。事實上,教育技術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它正是教育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結合,只有這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使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得到全面而長遠的發展。

 

1課程建設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共有200余所高校開設了本科教育技術學專業[2],且開設的計算機類相關課程也有所不同。全國共有50所高校擁有教育技術學碩士點。早期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是處在探索中緩慢前行的,計算機類課程中關于必修課、選修課以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相對不太合理,還有課程內容陳舊、相對單一的一系列問題,對于課程課時安排上也不夠完善,這造成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甚至造成學習起來吃力,困難,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影響了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形成。

 

1.1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1教育技術學專業計算機類課程建設方面

 

由于碩士研究生來自不同省份的不同本科院校,所學課程存在很大差異,對于計算機類相關課程的掌握水平不一,這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計算機類相關課程體系的構建造成了很大難題[3]。目前,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點開設的主要計算機類課程有: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規劃與設計、多媒體技術與課件制作、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系統概念、Internet技術基礎等,從這些主要課程可以看出,雖然開設的課程滿足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的培養要求,但理論相對較多,實踐相對較少。學習是為了學以致用,理論教學若脫離了實踐的聯系,停留在空洞的說教式教學上,造成學生不知道如何應用學到的知識,以至于沒有學習積極性。

 

1.1.2人才培養目標方面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為各級各類學校培養信息化教育方面的專業人才,促進教育信息化,最優化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教學平臺層出不窮,各類教育軟件也被開發出來,教育與信息技術聯系越來越密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定位越來越重要,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高校對學生的培養相對中小學來說是比較開放的,高校可以自己制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以體現專業特色和培養出學校理想的專業人才。但一直以來,大部分高校也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并沒有得到理想化的培養效果。

 

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和社會發生聯系的紐帶,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培養目標的制定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培養目標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重理論輕實踐。教育學專業屬文理兼招的綜合性專業,實踐性很強。但在教學中理論講授課程總是比實踐課程少,學生們都停留在課堂的理論探討中,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只有理論知識的堆積,而沒有經驗總結,只能總結別人的經驗,不能講計算機類課程所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開發出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優秀平臺或軟件。

 

重結論輕創造。教育技術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有人認為它搞計算機不如計算機專業,搞教育不如師范類專業,一些教師也是計算機專業的技術人才,或者是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型人才,對教育技術學的培養目標也存在模糊認識。高校培養模式的本質就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重結論的課程設置模式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固定目標,沒有與時俱進。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但教師對大學這座象牙塔以外的社會了解不多,接軌很少。教師只能根據自己有限的自我修養來設計課程目標。學校的培養目標一直以來都有些落后于社會的現實目標,因此學生和教師都很迷茫,培養目標與現實需求差距過大。

 

1.2課程建設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1.2.1教學觀念滯后

 

在現實教學中,老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是被動方。這與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設立目的是相背離的。知識是通過學習、實踐或探索所獲得的認識、判斷或技能。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以是關于理論的,也可以是關于實踐的。被動的接受學習是無法獲得實踐知識的,只有真正確定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大學生變消極的知識接受者為獲得知識的主動方。

 

1.2.2教師自身素質不高

 

我們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教師,都只有碩士學位,達到國家的高校教師基本都具有博士學位。而且我們的任課教師相當一部分是從計算機專業、物理學專業、數學專業等轉行過來的,真正從教育技術學科班出身的很少。

 

1.2.3脫離現實社會需求

 

人才的培養應當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定,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培養目標不能是閉門造車設計出來的,應當是從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雖然教育不可能完全圍繞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開展,但基本思路和要求不能與社會脫節,牢牢抓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內涵,利用各種技術與資源培養出可在教育部門、教育產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從事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的設計、開發、應用、評價、管理、培訓、學科教學以及信息化環境建設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課程建設改善措施

 

2.1明確相關計算機類課程在教育技術學科中的重要性

 

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術參與教育過程,改變了整個教育過程的模式,改變了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離不開計算機基礎的支撐。現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技術為主,由此影響到教育中信息

 

的傳播和教育平臺的開發與應用。因此,教育技術專業的課程應當以教育技術理論、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三大脈絡構建,形成完善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體系。其中,計算機技術課程應達到理論與實踐并重。

 

2.2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使用人才

 

教育技術專業主要以培養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為目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能滿足千變萬化的社會需求。必須重視實驗教學環節的課程建設,盡量多設置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建立能力與實踐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模式。在社會上,多于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合作實習,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應用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2.3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常規,敢于提出新的思路,以培養出信息技術反面專門人才,以培養出教育領域教學專門人才,以培養精通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術精湛的人才為基礎的教育目標。樹立研究性教育觀念,尊重主題的個性化參與、體驗和理解,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師資力量直接決定這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針對目前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師學歷層次低,科班出身比例小的特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改善:

 

(1)與學生交流,根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對教學過程進行改善。

 

(2)通過自身內部人員進修、繼續教育的形式提高人員的業務素質、學歷和職稱;

 

(3)引進業界優秀人才進行研討會,交流學習,引進學科帶頭人,帶動整個專業的發展。

 

3結束語

 

第7篇

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技術21世紀,科學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人類已經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學前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現代教育技術的成熟與廣泛應用,也為學前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時,現代教育技術在學前教育機構的廣泛應用,也對傳統的幼兒教師職業及其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嚴峻挑戰。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掌握教育技術的理論、手段、方法和技巧,充分認識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盡快熟悉和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新環境,不斷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以完成信息時代賦予幼兒教師的使命。

一、教育技術的概念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綜合調動各種手段,使教學更生動、活潑直觀,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和分配的過程,教育技術正是對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把這些技術引入到學前教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結合實際情況,我國將教育技術定義為:“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最優化,以實現有意義學習的實踐活動。”

二、教育技術在學前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

1.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幼兒獲得知識、豐富經驗的最重要的推動力。現代教育技術綜合運用形、聲、色、光的效果,創設各種形象生動、豐富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虛擬現實,再現生活物景,而營造了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喚起幼兒的有意注意,誘感共鳴。

2.優化教學內容,拓展學習資源,使學習活動回歸生活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從網絡中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課件制作,使教學內容更豐富。

3.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幼兒園活動的互動性與探究性

幼兒年齡雖小,但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多媒體以它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等特點,通過幼兒動手操作鼠標帶動畫面上的變化,感受多媒體教學帶來的樂趣,充分發揮電腦的交互性,將使幼兒受益匪淺。

4.有利于主題活動的整合

幼兒園的各種活動是整合在各個學科之中,融入于幼兒生活和主題活動之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記錄主題活動時的情境,便于回顧和梳理。其中運用得最多的是攝像和數碼照相,使活動變得更為生動,有利于幼兒理解枯燥的數概念。

三、幼兒教師應具備的三種基本教育技術

1.數碼相機

數碼相機以它容量大、易存儲、所見即所得等優點大有取代傳統相機的趨勢。卡片數碼相機的外形小巧、重量較輕,占用空間小,攜帶方便,操作簡單,越來越受到非專業人士的喜愛。單反數碼相機可以交換不同規格的鏡頭,感光元件面積大,表現出的亮度和色彩細致,攝影質量明顯高于普通數碼相機。長焦數碼相機具有較大光學變焦倍數,能拍攝很遠的景物,調節景深,適合專業創作。

數碼相機多使用存儲卡用來存儲數據,較為普遍的是CF卡(Compact Flash)和SD卡(Secure Digital),記憶棒主要在索尼的數碼相機中使用,XD卡主要用在富士和奧林巴斯的數碼相機。將存儲卡中的數據傳到計算機中可以直接將數碼相機連接到計算機上進行,也可以使用讀卡器。

2.打印機

打印機是一種常用的輸出設備,在辦公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并且已進入了廣大的家庭。

打印機從其工作原理上可分為三類:針式打印機、噴墨打印機、激光打印機。針式打印機的性價比高,打印成本低,但噪聲大、分辨率低、打印速度慢,主要適用于特別介質和對質量要求不高的部門。噴墨打印機體積小、操作簡單、噪音小、質量高等優點,主要適用于辦公和家庭等對打印要求不太高的用戶。激光打印機的速度快、分辨率高、質量好、不褪色,但是價格較貴、成本高,適用于對質量要求高、速度要求快的用戶。

打印機與計算機連接的接口有并口、串口、USB接口三種,而USB接口以其數據傳輸速度快、支持熱插拔等特點,使用越來越廣泛。USB接口的打印機一端是普通USB接口,用來連接計算機;另一端是方形USB接口,用來連接打印機,接好后關閉打印機電源,將打印機驅動光盤放入光驅,自動運行。安裝完成后要重啟系統打印機才能使用。

在應用程序中,執行“文件”/“打印”命令,來打開打印機的“屬性”對話框;在該對話框中,單擊“高級”標簽,在隨后出現的標簽頁面中選中“使用時間從”選項,并在其中設置好打印的起止時間;再用鼠標單擊設置對話框中的“確定”按鈕就能使設置的參數生效了,以后就可以隨時增加打印文件到打印隊列中。設置打印時間時,可以用鼠標雙擊“打印機”或者“打印機和傳真”窗口中的指定打印機圖標,隨后系統將彈出一個標題為“打印隊列”的設置界面,雙擊隊列中需要進行定時打印的一個任務文件,隨后看到一個與該打印任務對應的“文檔屬性”對話框;單擊該對話框中的“常規”標簽,并在后面出現的標簽頁面中,找到“時間安排”設置項目,然后將該項目中的“僅從”選項選中,再在其中指定該打印任務的打印起止時間就行了。

3.投影儀

投影儀用于將各種電腦信號以及ntsc/pal/secam視頻信號投射在屏幕上,安裝時所需空間很小,可以方便地獲得大型的圖像。

投影儀主要通過三種顯示技術實現,即CRT、LCD、DLP。CRT技術成熟,顯示的圖像色彩豐富,具有豐富的幾何失真調整能力;但亮度值低,機身體積大,只適合安裝于環境光較弱、相對固定的場所,不宜搬動。LCD分為液晶板和液晶光閥兩種。液晶板投影機體積小,重量輕,操作、攜帶方便,價格低廉。但光源壽命短,色彩不均勻,分辨率較低,多用于臨時演示或小型會議。液晶光閥投影儀是目前為止亮度、分辨率最高的投影儀,適用于環境光較強,觀眾較多的場合,但其價格高,體積大,光閥不易維修。DLP技術的誕生,終于實現了數字信息顯示,它將為視頻投影顯示翻開新的一頁。

將電腦連接線一端連接到投影機上的computer in接口,將另一端連接到電腦上的vesa接口。如果使用的是臺式電腦,則首先需要將電腦顯示器連接線與電腦的視頻端口斷開連接,將黑色的電源線與投影機背面的power接口及電源插座相連。

打開電腦或視頻設備的電源,按下投影儀電源按鈕,指示燈閃爍綠色,風扇開始運轉。燈泡亮時,啟動屏幕顯示,約一分鐘后,圖像能達到完全光度,圖像出現在投影屏幕上。如果圖像不呈方形,先確保投影機與屏幕垂直,按上面的梯形畸變按鈕縮小圖像的上部,按下面的梯形畸變按鈕縮小圖像的下部。如果屏幕的左側或右側相互大小不一致,可以將投影機向左或向右轉動幾度,使圖像呈方形。關閉投影機時,要按遙控器或控制面板上的power(電源)按鈕兩次。燈泡熄滅,風扇繼續運轉以冷卻燈泡。

參考文獻:

[1]南國農.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第8篇

【關鍵詞】體育院校 教育技術學專業 課程設置

一、引言

1983年,經教育部批準,第一個電化教育四年制本科專業正式成立,到目前,我國高校設置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已達到232個。隨著社會對教育技術人才需求的持續增加,國內許多高校開設了教育技術本科專業。由于每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也五花八門。因此,有針對性地分析體育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特點,根據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設計出更符合本學校的n程設置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介紹

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能夠在新技術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的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包括各級師范院校和中等學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以及各級電教館、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術人員。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技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新技術教育應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沈陽體育學院的教育技術學專業

對于沈陽體育學院的教育技術專業來說,如果想獲得長期的發展,就要走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首先要把學生的培養定位在教育技術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另外,結合體育院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繼續在體育動漫的方向上培養學生的能力。

曾經有人質疑過教育技術學專業,說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將來要當教師,畢業時發的證是教育學學士證書,應該屬于師范類專業,可教育技術學專業又不是師范類專業,而是屬于非師范專業。這種尷尬我們暫時不用去思考,但是這的確說明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科定位問題。我認為教育學專業的定位不一定非要讓學生畢業了當教師,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師建設也要在適當的條件下加強。例如沈陽體育學院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現在還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如今,信息技術、現代多媒體技術、慕課微課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教育學提供了許多發展的可能性。如果有一個專門的實驗室能從教育學的角度來進行科學研究,那么會給教學和科研帶來很大的好處。

四、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干學科有教育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要課程有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電子模擬電路、數字模擬電路、計算機文化基礎、C程序語言、VB設計、網頁三劍客、動態網站建設、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網絡教育應用、多媒體技術、Flas設計與制作、現代遠程教育、電視教材設計與制作、影視藝術、premiere影視制作、教育技術研究方法、教育傳播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微機組成原理、計算機輔助教育、企業培訓設計、教學設計、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攝影攝像、校園網建設與維護、機器人設計、教育心理學。學習這些課程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工科知識基礎。例如沈陽體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大二專業課程《數據結構》,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數學和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以致對于像樹、堆棧等數學模型都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編寫程序更是不行。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就需要加大對數學和計算機類課程的設置。數學方面,除了設置高等數學課程之外,還要開設離散數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等課程。在計算機方面,相應開設一些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如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庫原理等。

前面提到,沈陽體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那么在課程取舍上、主次上,就要以這個為思考的原則和起點。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如果我們培養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學科知識,擁有了基本的學科素養,那么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他就會努力學習各種應用技能;反之,如果我們只是教給了學生一些現在能用得上的應用知識和就業技能,那么等到畢業的時候,這些知識和技能可能就用不上了,即使暫時用得上,找到了工作,可是再過幾年之后,學生就會發現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仍然感到吃力,從而對自己的能力和受到的教育產生懷疑。簡而言之,沈陽體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培養應考慮短期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從長遠來考慮,要把大學四年教育延長到學生畢業之后,使得學生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在學生畢業若干年之后仍能發揮有效作用。

五、結束語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門亟待發展的高等教育專業。通過分析沈陽體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并針對學校和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本文提出了一方面要加強基礎學科的知識教育,另一方面應設計出適合體育應用技能培養特色的課程設置方案。

【參考文獻】

[1]南國農,李運林,李龍,等.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第9篇

【關鍵詞】實踐教學;教育技術學;地方普通院校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61―05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養規模的壯大,學生就業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然而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的下降,并不是市場飽和所致,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培養出實踐創新能力較強的、社會需要的教育技術人才。[1]

作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結合地方高師院校及專業的特點,始終堅持“重實踐,強能力”的辦學特色,以“能力本位,知行并舉”的專業建設理念為指導,以培養“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具有技術動手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專業創新創業能力(簡稱‘三力’)的地方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逐步形成“知行無縫對接、實訓持續不斷”的實踐指導思想。[2]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一個定位、兩個層次、三個方向、四類模塊、五大實踐、六類能力”[3]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并改革實踐教學方法,順應了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適應了地方的教育技術人才需求,為我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學生適應激烈的就業競爭增加了有力的籌碼。

一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1 結合地方,突出特色,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學校的實踐教學定位和改革思路,教育技術學專業經過多輪的調研、考察及論證,根據地方人才需求及專業發展特點,逐步建立了“1+2+3+4+5+6”的實踐教學體系,其結構如圖1所示,其基本含義包括:

(1) 一個定位

一個定位是指該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具有‘三力’的應用型人才”,即為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培養綜合型教育技術人才,具有一人多崗的適應能力。此定位基于地方實際需求,如地方中小學條件有限,信息技術教師除擔任教師的本職工作外,還要兼任管理計算機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學校網絡(網站)維護、課件制作、電視臺(廣播臺)管理及節目制作等工作,要求具備“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能力素質。

(2) 二個層次

二個層次是指以教育技術學專業為本質,主要培養兩個層次的人才:一是培養教育資源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專門的教育技術人才;二是培養具有一定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礎教育師資。

(3) 三個方向

三個方向是指該實踐體系涉及并服務于三個方向的人才培養,分別是:信息技術教育、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數字媒體技術。

(4) 四類模塊

四類模塊是指該實驗教學體系中,主要開設四個類別的實驗教學項目模塊,分別是:教育技術基礎實驗模塊、多媒體技術實驗模塊、教育影視技術實驗模塊、網絡技術實驗模塊。[4]這四類模塊分設在三個方向及以教育技術實踐基本技能為主的實驗課程,共同構成“山”字形實驗課程體系。

(5) 五大實踐

五大實踐是指在確保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發展學生專業素質,提升綜合能力。開設的五大課外實踐活動分別是:綜合型實驗項目、專業競賽、社團活動、大學生科研項目、教師課題和項目開發。

(6) 六類能力

六類能力是指該課程體系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分層次、分類別,循序漸進地展開的,總共將學生的能力分為6個類別,按照能力的層次由低到高以及能力的整合度由簡單到復雜來劃分,6類能力分別是:工具應用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專業與職業對接能力、整合各種媒體制作技術進行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能力。

該實踐教學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既體現了不同層次人才要求的分層次、分模塊結構特性,又按照系統論的思路相互銜接、融會貫通;既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滿足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學科競賽、專業技能競賽等實踐需要,鞏固了學生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也對于學生綜合應用各項知識、原理和技能的能力有了很好的鍛煉,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2 豐富實踐內容,突出能力培養

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將課內實驗劃分為“基礎型”、“綜合型”、“應用創新型”三個層次,逐步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和職業技能訓練。[5]

(1) 開設“基礎型”、“綜合型”、“應用創新型”三個層次的實驗項目[6]

1) 基礎型實驗:旨在系統強化學生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實驗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必修實驗;基礎型實驗包括基本技術與精選的驗證性實驗。本類型實驗是整個實驗體系的基礎,需重點練習,為以后開展高層次專業實驗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綜合型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進行實驗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初步的科研能力。綜合型實驗包括提高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提高性實驗是在掌握各實驗基本技術訓練的基礎上,以知識和技能整合為目標而開設的實驗項目。設計性實驗是由教師規定實驗的目標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設備,完成實驗過程。

3) 應用創新型實驗:突出大學生思維和方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教師科學研究、大學生科研立項、畢業論文(設計)、專業技能大賽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等進行。由指導教師給出實驗題目,或學生自己選擇實驗題目,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實驗、預約實驗室。學生通過應用創新型實驗的開設,以期能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科研論文、提交較高水平的研究報告、完成高質量的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獲獎等。此類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思維提供一個平臺。

(2)開展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

在完成常規實驗教學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們推出以“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為主的實踐模塊。其目的是通過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職業技能素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職業技能訓練主要采取設崗預訓、隨崗觀摩和頂崗實習的實習預訓制度,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和興趣推出不同的訓練模塊,實現分層次、個性化培養。[7]每個學生在實習前必須通過各個實踐模塊的信息技術能力測試,否則不能參加實習,也不能按期畢業。除此之外,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以下任務:1)每人4 次教育實習課;2)獨立或與學科教師合作至少制作一個課件或數據管理系統;3)制作一個20分鐘的電視節目;4)制作一個個人網站;5)組建一個局域網;6)參與機房管理;7)完成畢業設計。通過這些實驗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及創新應用的綜合能力。

(3) 實踐教學與科研、社會應用實踐結合

利用教育技術學省級品牌專業建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媒體傳播實驗示范中心建設等學科優勢,積極推進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互為促進。一方面注重將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工作方法引入實驗教學,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吸收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承擔教師的部分科研工作任務,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這種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植了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加速了教師科研項目的進展。

二 改革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

1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發掘學生潛能

實踐采取多元模式開展教學,即統一模式、開放模式、導師模式。

統一模式:即傳統教學模式,適用于基礎型實驗和綜合型實驗。采取分班分組教學,統一安排,實驗內容由淺到深,由簡單到綜合。

開放模式:適用于設計性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每個實驗室每年提供一定數量可供選擇的設計型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設計)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實驗。

導師模式:適用于應用創新型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設計)。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以課外科研活動、職業技能訓練、各項競賽和大型實踐活動等方式完成實踐教學。學生實行自主管理,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導師既在專業上指導學生,也在思想政治、做人、成才、生活上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精細程度。

2 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以問導學、以做帶學、以賽勵學、學以致用”的“三學一用”實驗教學方法。

以“問”導學――將傳統灌輸式的理論教學為主轉變為啟發式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驗中一直帶著問題進行各種創新嘗試,通過實踐體驗認知專業理論,通過啟發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大膽創新的潛力。

以“做”帶學――積極推行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以任務驅動加強實踐教學的方法。學生除完成一個個課內實驗任務外,還依托大學生信息技術實踐基地、網絡工作室、錄客工作室等校內實訓基地,開展能力拓展訓練、項目研發等實訓任務。[8]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一個由教師指導、高年級學生主導和低年級學生為主體的協作梯隊,在學生中形成“傳、幫、代”的優良學風。

以“賽”勵學――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相關的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創新實踐。每個學期根據工作計劃,組織安排各類競賽、課程作業展、考察匯報與創作實踐等。[9]

學以致“用”――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研活動,并與企業合作,將項目實踐帶入到創新實驗中,加強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建立實驗研究的基地,一方面為基地實習學生搭建了內容豐富、應用性強的實踐教學環境,另一方面不定期提供現實項目供學生進行設計實踐(如提供課件設計、網站設計等有償服務),同時形成企業與學校結合的紐帶,使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更加緊密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3 豐富實驗教學手段,發揮專業優勢

積極發揮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優勢,運用現代化技術及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構建信息化和多媒體教學環境,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實驗軟件和多媒體教學課件,采用模擬演示-電子教案-CAI課件-計算機仿真等方法輔助實驗教學。學生可通過在線教學資源預習實驗,書寫并上交實驗報告。運用虛擬、仿真等實驗技術手段,對于部分實驗采用虛擬、仿真與實際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4 規范實驗考核,突出能力評價

建立多元實驗考核方法,統籌考核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使之能更科學、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成績,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我們制定了《實驗教學學生實驗成績考核辦法》,規范實驗過程的管理與考核工作。學生實驗成績考核采取平時成績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做法,例如:平時成績占60%(包括實驗態度與表現5%,實驗預習5%,實驗操作過程及能力25%、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25%);實驗考試成績占40%。應用創新型實驗單獨記學分,采用報告和答辯的形式考核;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有所創新,有創新者成績從優,公開的學生、在省級以上競賽和活動中獲二等獎以上的學生,可直接獲得應用創新型實驗的學分,且成績從優。建立了“平時成績記分簿”、成績檔案和計算機管理數據庫;實驗考試根據不同實驗課程的特點采用操作考試或試卷考試。具體如圖2所示。

5 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保障實踐質量

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按照“穩定、引進、培養、提高”的,積極提高實驗教師和實驗管理人員素質,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合適、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以加強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保障實踐教學質量。[10]

三 健全開放管理體制,構建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

1 健全實驗室開放管理體制

健全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參加實驗教學、科研、畢業設計和各種實踐活動,建立開放實驗考核體系和開放實驗激勵與制約機制,保證實驗教學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實驗室資源的效益。根據實驗完成的數量和效果,綜合評定實驗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學質量、工作實效和貢獻大小。如開放實驗成果能獲獎,將給予學生和指導老師一定獎勵;如未完成任務,則將追究責任,并適當追繳一定的設備損耗和耗材費用,從而保證開放實驗的質量。

2 構建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

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能提供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提供交互式的、反饋及時的在線服務,在學習進度和教學信息的呈現上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控制權。教師可在線申請所開設的實驗項目,教學資源;學生可在線查閱實驗資料,包括實驗課程、實驗大綱、教學課件、實驗教案等。學生可以在線查看教師開放的實驗項目,并可自由申請實驗項目;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課題,并設計實驗的內容,進行實驗室及實驗設備的預約,同時可網絡進行協作學習和共同創作。

3 完善網絡實驗教學資源建設

繼續推進網絡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建立日益完善的資源庫服務系統,廣泛收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資源服務。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實驗項目、實驗指導書、典型課件、典型視頻教學案例、實驗素材資源和成績評定標準等實驗教學資源的上網。同時,要依托現有的設備和師資條件積極開展網上實驗和虛擬實驗系統的開發,開展主要專業實踐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

四 實踐教學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形成了獨特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得我們在實踐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各方面達到了良性循環。

1 實踐教學學科建設成果

2 人才培養成果

由于實踐教學管理規范,教學體系完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健全,并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質量監控體系,本科生應用型人才和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效果良好。近四年,本科畢業生的計算機證書考試通過率為100%;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學科競賽,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50項;獲得校、院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立項14項;獲得湖北省優秀科研成果獎及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1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且多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實習學生獲得優秀實習生稱號的人數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每年的優秀實習生講課比賽中,都能獲得獎項。近幾年畢業生始終保持了100%的就業率,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中小學的教育崗位、公務員、公司資源設計與開發的相關崗位、考取研究生等,就業質量相對良好。[11]許多畢業生成為各級教育技術機構、媒體機構及公司網絡建設和資源設計與開發的技術骨干。

五 小結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地方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就有必要結合地方特色,以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注重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構建了“1+2+3+4+5+6”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驗教學和就業指導培訓為重心,提升學生職業技能;以賽事和實踐活動為載體,挖掘學生實踐潛質;以科研創新為導向,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取得較好效果,望能夠給其他地方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 賈志斌.對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探析――以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9,(7):73-76.

[2][4] 鄭忠梅,韋海梅,曹賢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3] 王鋒,鄭衛兵,鄭忠梅,徐小雙,趙呈領.地方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9, (8):51-55.

[5] 徐福蔭,黃慕雄,張學波,葉力漢,胡小勇.創建 “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47.

[6] 鄒霞,錢小龍.對教育技術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8,(11):80-83.

[7][8][11] 徐小雙,童三紅,陳吉利,鄭忠梅,王鋒,黃克斌.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9, (12):106-109.

[9] 張劍平,章蘇靜.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0,(8):35-41.

[10] 陳琳.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0):21-2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Gener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G Yun1,2WANG Feng2 LIU Qing-tang1 ZHENG Zhong-mei2XU Xiao-shuang2 HUANG Ke-bin2

(1.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Hubei 438000,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specialized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college, has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has developed a uniqu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ed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us these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ocal general university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教育技術學”專業(編號:TS11010)、湖北省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第10篇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訓師;就業指導

一、困境

根據筆者的調查了解,現階段國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已經由專業設立之初的供不應求、高質量就業轉為就業困難、就業質量難以保證。以筆者為例,筆者1999年稀里糊涂考進某省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學習時,盡管成績一般、缺少特長,但仍然能夠進入某老牌省屬本科院校教育技術學系擔任教師,因為那時擴招、各高校紛紛建立教育技術學專業伊始,正是用人之際,自然好就業。到如今,非但大學教不了,連進中學教書都困難。如此困境,相差懸殊,究是為何?首先我們要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入手。通過查閱我國多數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大致有如下5個:

(1)教育技術理論方面:主要側重于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事本專業的教學工作。

(2)信息技術教育:擔任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和企業培訓人員。

(3)影視媒體創作:在各中小型電視臺從事廣播電視節目創作工作,或在一些私營影視公司從事圖形圖像處理工作。

(4)教育軟件工程:在社會各個領域從事設計、開發和管理教育軟件、教育資源、教育平臺和教育游戲軟件。

(5)現代遠程教育:在網絡學院、電視大學、函授學院、企業等單位承擔遠程教育系統的設計、開發、學習支持幫助及維護等服務性工作。

上述5個方向設立之初,較好的反應了社會需求,也能夠體現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優勢。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專業的不斷細化和時間流逝,這些傳統的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專業的優勢就業渠道已經人滿為患、日趨飽和,留給后來的畢業生就業門路幾近窘迫、無路可走。但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近3年我校該專業畢業學生186名,38名能力較強的畢業生能夠考入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為企業員工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各級電教館工作的學生幾乎沒有,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從事了影視媒體創作或者教育軟件開發的工作,部分考試發揮較好的就讀本專業或其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幾近半數的畢業生不能再本專業或行業內就業。這既反映了我們專業培養計劃的失效,也不能夠真實體現專業發展的前景和魅力,更對學校的招生和學生的就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析因

造成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已經講到的外部環境問題。但單單就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而言,又可以分為專業原因和人的原因兩方面。一方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屬二級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應用性專業,學科的歷史、廣度、深度不夠,對于專業長遠的發展、應用和學生的成長、就業缺少足夠的規劃設計和宣傳推廣。其他諸如機械制造、土木工程等等專業行業建設發展的深度、廣度都比較成熟。這是專業的原因。另一方面還存在學生學藝不精和教師教授不細。有人將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的學生稱為“萬金油”,說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學而不精,無一專長。話雖尖銳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目前多數院校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基本上都具有這一特點。在計算機能力方面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電子技術上不如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在教學的基本技能方面不如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影視節目制作方面不如影視專業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結果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下失去了競爭能力,造成就業困難。這個當中除了個別學生學習不努力、積累較少以外,也有專業設置的問題。太多東西要學,所花時間和精力有限,自然只能泛泛而已,比不過人家術業專攻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師身上,學科中的新技術、新理論的更新,甚至部分高層次人才、高水平師資本就是稀缺資源。

三、解困

盡管由于之前講的種種原因造成了一段時期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的困局。但筆者發現相對于當前學校教師相對飽和、入職條件高、難度大的困境,廣大培訓機構、民營學校和各大企業內訓中培訓教師的需求大、準入門檻低、市場前景廣闊,只要積極引導、切實投入、加以時日,廣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能從培訓師這樣一個崗位找著既對口、又輕松,并且發展前景可觀的工作平臺。

(一)什么是培訓師?

培訓師是指根據市場發展狀況和企業自身需要,運用現理念和手段,策劃和實施培訓項目,并從事培訓咨詢和教學活動的人員。培訓師在市場上主要分為兩類:企業培訓師(TTT)和職業培訓師(PTT),他們的主要職責和特征有:

(1)產品培訓課件的制作、宣講,對客戶進行產品知識培訓、答疑;

(2)擅長領域廣泛,比如:團隊建設、企業文化建立和企業內部流程改造、溝通學、LT思維管理、頭腦風暴、企業教練、執行力提升、團隊激勵和個人激勵、個人職業生涯開發和規劃、成功學、巔峰潛能銷售等;

(3)專業、高效、形象氣質佳,能對客戶產生一定或者強烈的思維沖擊和洗禮,幫助客戶有效提升進步;

(4)能適應經常出差講課。

(二)培訓師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1)在特定、專長領域內不斷學習研究,根據市場需要設定系列培訓課程;

(2)根據不同行業、公司的培訓需求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課程的開發和調整;

(3)運用各種培訓方法和培訓工具,講授培訓課程,實現培訓目標。

(三)如何將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成為優秀的培訓師?

(1)增加企業培訓課程設計等相關學習課程;

(2)注重學生教師普通話、備課、教學等教師基本素質培養;

(3) 加大學生培訓設計、教學實踐能力的實訓;

(4)打破學生一定要考編、穩定等固有“鐵飯碗”就業思路的局限;

(5)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幫助學生結合專業、興趣、特長合理設計學涯和生涯;

參考文獻:

[1] 胡鄉峰,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目標探析,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8)

[2] 胡凡剛,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的困境及應對策略,當代教育論壇,2004(9)

[3] 劉志翔, 祝娟, 戚國銀,淺析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教育技術專業發展,科技信息,2008(11)

[4] 孟亞玲, 魏繼宗, 解文元,教育技術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第11篇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1]。以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為研究對象,以系統方法為核心,以教育的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內容。

二、高職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

高職園林類專業主要指園林工程技術、環境藝術設計、園林技術等專業。園林類專業面向園林植物生產、園林植物施工養護、園林規劃設計等崗位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園林行業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具有崗位技能要求高、實踐操作性強、季節與區域性明顯等特點。

1.崗位技能要求高

高職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是園林植物的種植技術、規劃設計、施工養護、管理規范和實踐經驗等,崗位針對性強,技能要求高,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園林類人才需求的變化,因此要不斷更新和補充新技術來適應社會園林類崗位能力的需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展示園林技術操作的全過程。

2.實踐操作性強

高職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既為學生認識本專業、了解本專業與掌握本專業知識奠定基礎,也為具體實踐操作進行服務與指導,所以園林類專業課程強調動手能力,注重理論課與實踐課綜合化,相互滲透,緊密結合,體現出較強的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時,要將理論穿插在實踐中講授,理論講授要體現實際、實用、實效,并及時進行實習操作,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及時鞏固和深化。

3.季節與區域性明顯

園林類專業的生產、施工、養護、管理等教學內容受季節變化的影響很大,因此園林類專業課應以生產季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內容,特別是實踐教學,要走出教室、進入田間。不同的教學內容需在特定的時期內依據實際生產情況來完成,若錯過季節,教學內容中的一些關鍵技術環節就無法保證實地操作。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如南方的熱帶植物,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所以在北方就看不到其生長發育的過程;而北方耐寒性植物在南方會有高溫越夏難等問題,這就使園林類專業課程的內容也受地域性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來克服教學內容與生產季節、地域限制的矛盾。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時間內,多教、多學、多得、多用,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從抽象到具體。如講解《花卉生產技術》時,由于季節及植物生產周期影響,不能把花卉生長的各個時期都展示出來,但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圖片、錄像、動畫、仿真、虛擬等技術則可以實現,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便于理解。現代教育技術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方法,形象生動地展示實踐教學的內容,而且不會受學校的教學場所缺乏和設備落后等因素的限制,能夠創造空間,虛擬真實環境,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變難為易,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

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傳統的實踐教學往往內容很枯燥,展示不出實踐教學的實質內容。學生會覺得實踐課堂單調,學習興趣就會降低,學習被動,教學質量也隨之降低。如《植物組織培養》課中,通過采用圖片、短片等現代教育技術,導入課程,會使實踐教學的元素多元化,同時師生互動方式、探索方式也多樣化,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環節。這樣就既豐富了實踐教學方式,也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會提高,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3.有利于鞏固實踐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過程直觀易懂,學生感知深刻,有利于回憶、鞏固。例如在《插花技術》實踐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使形象、聲音和色彩有機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大腦中產生深刻印象,回憶時場景會自然再現,因此,能幫助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再認和回憶,增強記憶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技能訓練的示范,有利于培養實踐技能。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技能時,不但要通過語言詳細講解和描述,還要通過實際操作和有關的視覺材料的示范,給學生樹立模仿的樣板,以進行練習和訓練。課后可以反復復習和揣摩練習。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技能訓練的示范,不但能解決植物生長季節性和區域性問題,使教學直觀容易掌握,又可以節省訓練時間。

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內容整合不完備

現代教育技術只有與高職園林類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密切配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反之過于形式化,只追求教學課件的生動、形象和課堂氣氛的活躍,忽視實踐教學內容、忽視學生,違背了教學的宗旨和原則,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依據學科實踐內容與教學特征,將實踐學習內容加工處理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并根據需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問題探索、信息交流、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2-4]。

2.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時,一些教師只是把要講授的內容羅列在多媒體課件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課件的內容來進行講授和演示,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程序播放的過程,因此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情感上的溝通,忽視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忽視了學生的反饋與課堂效果的優化。還有,由于多媒體課件呈現的信息量大,教師會不自覺地加快課堂教學的速度,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及創造性的發展。

3.實踐教學重點不夠突出

現代教育技術在優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現代教育技術只有與實踐教學實際情況結合,才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目前,在實際的實踐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做到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也沒有根據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教學整體規劃相結合,全面設計教學環節,更沒有發揮出多媒體課件能夠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材料,在短時間內有效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職園林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有效地接受觀察、思考、操作、分析能力和技能的訓練,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效率,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南國農.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1,(8).

[2] 汪炳仁.淺談《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驗教學改革[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6).

第12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通識課;教學設計;ADDIE模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2―0048―04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缺乏跨學科的廣度。我國本科教育是專業教育,學生在進校時就選擇了專業而很少去學習專業外的知識,缺乏跨學科的廣泛學習。在高校現有的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課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跨學科的廣度問題。但是由于理念和認識上的偏差,目前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諸如認為通識教育不如專業教育重要、課程設置不夠規范、教學內容過分廣而泛、教學方法單一、考試要求不嚴、學生興趣不大等,使得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然而,高校要想培養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人才,必須高度重視通識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適時調整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徹底擺脫填鴨式教學方法和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拓寬視野,培養其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和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件提出的“培養和提高本科生通過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學習的能力,以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的要求,我們向學校申請并獲準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通識選修課。為搞好本課程的教學,我們運用有關學習理論和ADDIE模型對本課程進行了教學設計和開發研究,通過三年的實踐與評估修正,不斷改進和完善本課程的教學體系。

近年來,國內有關師范類專業《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文獻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楊九民等[1]設計與開發了“六模塊、三層次、十六專項”教學內容與過程體系結構;王源[2]研究了課程目標、內容標準、教材編寫、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改革;張偉平等[3]進行了基于主題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設計;陳衛東等[4]提出了“專業-素養-實踐”三維結構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張巖等[5]構建了網絡環境下高等師范院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體系;黃映玲等[6]提出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立體化教學改革對策和方案;羅群英等[7]進行了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設計。但目前尚未見到有關非師范類專業《現代教育技術》選修課教學設計的研究報道,為此,我們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究。

一 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與模型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針對特定的教學目標,以人類學習和傳播理論為基礎,有益于提高教學效率的人力和非人力資源,對學與教的全過程進行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的系統方法。”[8]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對人們究竟如何學習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主要的學習理論有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體驗式學習理論和成人教育法等,它們以各自的觀點闡述人們如何進行學習,都有可取之處,但也有不足[9]。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大學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多種學習理論的融合。在已有的多種教學設計模型中,ADDIE因其簡單易用而成為最通用的模型之一,包括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和評估(Evaluation)等[10]關鍵步驟,可細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期教學任務和目標分析。包括預期教學任務分析、教學對象特征及其需求分析、教學目標分析等。

第二階段:教學活動設計。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授課模式與教學手段的選擇與設計。

第三階段:教學課程開發。即是將單項的教學活動組織整合成一項完整的教學課程。

第四階段:實施與評估。組織實施各項教學活動,對過程進行監測,對效果進行評估。

可見,教學設計是開發課程和教學活動的一種系統方法,需解決三個重要問題:①為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教學對象及其需求是什么?②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最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是什么?③如何評估學生已經學到的東西?

二 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分析

1 預期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分析

師范院校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師范生在畢業前得到基本訓練,初步具備教育技術的能力,以盡快縮短從事教學工作的適應期”。[2]即,師范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和教學資源應用與開發的能力,而非師范專業開設本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和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為此,我們確定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非師范生了解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學習媒體、學習環境、學習活動設計等知識,初步掌握學習資源的獲取、圖形圖像的采集與處理、音視頻的處理、演示文檔的設計與制作等技術。本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非師范專業本科生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2 教學對象特征及學習需求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是我校各學科專業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或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初步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本操作和應用技能。盡管如此,受中學計算機基礎差異的影響,仍有不少大學1-2年級學生不具備很好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之后開設《現代教育技術》通識選修課,有利于彌補這部分學生的不足。同時,在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中,多數學生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但也不排除少數學生最初選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通識課學分。基于對選課學生的特征及學習需求分析,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還必須有別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三 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

1 主題式的教學內容設計

主題教學是將課程教學內容以主題或專題的形式進行組織,在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的支持下,采取課堂講授、操作實練、探究學習、問題導向學習等多種形式開展的教學活動。針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多、范圍廣、許多內容涉及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單純的知識點傳授對已有初步信息知識和技能的學生缺乏吸引力等特點,我們采取主題教學模式開展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主題選擇與設置上,既借鑒師范院校將教學內容劃分為教育技術、教學媒體、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多媒體課件開發、網絡教育應用等六大主題學習單元[3]的經驗,又根據非師范專業開設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選課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9個主題,包括現代教育技術概述、信息時代的學習媒體、學習活動設計、信息化學習環境、網絡學習資源獲取、圖形圖像的采集與處理、數字音頻處理、數字視頻處理、演示文檔的設計與制作等,并且明確每一個主題的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見表1),著力提高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

2 團隊式的教學模式

由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受知識背景和學術專長限制,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完全精通所有領域。為此,我們改變傳統的一個教師從頭到尾講授一門課程的教學模式,采取團隊成員分別承擔不同的教學主題、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本課程教學任務的模式。實踐證明,這種團隊式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使每一位教師充分發揮其所長,而且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3 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關注和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非常重要,但教學內容如何傳播到學生?也同等重要。有效的教學設計者創建的教學活動和材料不僅能高效地呈現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為此,我們將每一個教學主題作為一次教學活動單元,分別進行系統的設計,包括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規模以及信息化教學環境確定授課模式,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性選擇教學手段等,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四 教學活動的實施與評估

我們設計和開發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已先后在2008、2009和2010年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了該通識選修課。每次該課程結束時,我們都面向選課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評估與修正。經過三年的努力,該課程的教學體系日臻完善,越來越受到廣大選課學生的歡迎。2009年12月,我們首次利用校園網對該課程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有65名選課學生自愿地參加了此項調查活動,有效問卷達64份,調查內容涉及教學特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在“本課程最吸引你的做法是什么”情況調查中,27.2%的學生選擇“教學模式的創新性”,31.8%的學生選擇“教學內容的主題性”,30.6%的學生選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在教學內容調查方面,表2顯示出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不同需求,每個教學主題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對其感興趣,尤其以采用實際演練教學方法的技能訓練型教學主題更受歡迎;在教學模式與方法調查方面,95.3%的學生認為團隊式教學模式新穎,90.6%的學生認為團隊式教學模式對其學習本課程的興趣有幫助或一定幫助,81.3%的學生希望有更多的通識選修課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調查方面(表3),89%的學生認為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優秀或良好,98.4%的學生認為本課程的總體教學質量好或較好。

調查結果表明,本課程采用的主題式教學內容、團隊式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都對選課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本課程的團隊式教學模式新穎,對提高他們學習該課程的興趣有一定幫助,希望更多的通識選修課采取這種模式組織教學;多數學生認為本課程教學團隊優秀,教學效果良好,對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個人信息素養、掌握新技術的應用、改善個人的學習習慣等有幫助,課程總體教學質量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五 結束語

本課程運用ADDIE模型,融合多種學習理論,對非師范專業《現代教育技術》通識選修課進行了系統的教學設計與開發研究,設置和選擇了主題式教學內容和團隊式教學模式,設計了靈活多樣的與教學活動具體目標和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與評估修正,使該課程的教學體系日臻完善,收到了令學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可為非師范專業開設本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與示范經驗。

參考文獻

[1] 楊九民,王繼新,李文昊.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03-107.

[2] 王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再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2):65-69.

[3] 張偉平,毛慧娟.基于主題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13):59-61.

[4] 陳衛東,王靖,劉衛春,等.“專業-素養-實踐”三維結構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10, 20(1):73-76,81.

[5] 張巖,楊婷婷.網絡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3):213-215.

[6] 黃映玲,黃丹.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立體化教學實踐與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5):63-65.

[7] 羅群英,陳仕品,張劍平.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網絡課程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2):61-66.

[8] 鐘志賢.論教學設計定義的重構[J].電化教育研究,2007, (7):11-15,20.

[9] 李翠梅,張椿昱.探析高校教學設計的發展方向[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7(3):40-42.

[10] 高文.教學系統設計(ISD)研究的歷史回顧[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7-22.

The I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mon Cognition Lesson for Non-normal Majors

FANG Ming-jian HU Wei-qin SHEN Ji JIN Xin ZU Shen-co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Instruction design is a kind of system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s apply ADDIE model and blend many kinds of learning theories to design and develop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mon cognition lesson for non-normal majors. The them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m teaching model have been adopted. The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matched with the targets and cont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designed. After three years’ practice,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ourse is becoming perfect and its teaching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ave been highly approved by students.

Key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mon cognition lesson; instruction design; ADDIE model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景洪市| 延津县| 石嘴山市| 大城县| 荃湾区| 交城县| 大姚县| 德江县| 通海县| 青铜峡市| 巴林左旗| 循化| 宁蒗| 密云县| 丰原市| 永仁县| 广昌县| 无锡市| 互助| 呈贡县| 丹江口市| 三门县| 手游| 邵东县| 桃江县| 全南县| 隆尧县| 本溪| 新津县| 宿松县| 西宁市| 红安县| 保德县| 龙川县| 白山市| 越西县| 绥芬河市| 泾阳县| 合肥市|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