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22:45: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林員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基本情況
鄉位于應縣東南部,全鄉總面積331平方公里,轄51個行政村,共5511戶14452人。全鄉耕地面積5.7萬畝,林地面積28萬畝,主要樹種以落葉松、楊樹為主,其中成材林15萬畝,公益林7.5萬畝。全鄉共有重點林區6處,分別為:跑馬梁、青龍梁、白馬梁、龍王堂、鹿圈掌、油簍梁。配備護林員160名,設置瞭望哨17處,檢查站28所。
二、主要措施
1、強化領導,提高思想認識。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毀滅性的災害。首先,全鄉成立了護林防火領導組,以片為單位進行網格化管理,實行片長負責制,片長為護林防火第一責任人,村“兩委”主干和護林員為直接責任人,層層夯實責任,增加壓力。其次,制定和完善了《白馬石鄉2020年護林防火工作實施方案》、《白馬石鄉森林防火指揮部關于處理重大森林火災事故應急預案》等相關制度,下發了《白馬石鄉森林防火工作責任狀》,嚴格落實各項制度措施。第三,堅持逢會必講護林防火工作,要求各村要把護林防火工作當作一項關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政治任務和中心工作,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動員所有人員投入到護林防火工作中,從而提高了思想認識,實現了護林防火工作齊抓共管。
2、大力宣傳,強化火源管理。我們組織林業站、各村委會采取貼標語、開宣傳車、發宣傳單以及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發放《致全鄉群眾的一封信》等形式,廣泛開展護林防火宣傳活動,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違反野外用火規定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其后果。同時,我們健全了鄉村24小時值班制度,鄉村兩級干部取消雙休日,按照包村包片職責,對重點林區實行定人、定時巡護,對重點人頭實行跟蹤管理。
3、完善預案,科學撲救。組織30名具有豐富撲火經驗且年輕力壯的群眾成立了應急撲火隊,并且邀請縣林業局技術員對撲火隊成員進行了培訓,提高了科學撲火能力。同時,我們強化了撲火后勤保障,在鄉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配備了風機、滅火器、滅火彈等消防器材,力爭在發生森林火災時,切實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此外,我們在進行撲火時堅決杜絕組織老、弱、婦、幼上山撲火現象,確保撲火隊員生命安全,至今未發生一起撲火隊員傷亡事故。
4、落實責任,嚴肅紀律。鄉政府與各村簽訂護林防火責任狀,明確了鄉村干部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職責,并制訂了嚴厲的處理辦法。規定對包片領導因工作不落實,造成森林火災的,由紀檢部門進行問責;村主干除扣發當月工資50%外,另外視情況予以相應處罰;對護林員如發現不履職盡責,直接進行開除處理。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個別群眾思想認識不到位,存在麻痹僥幸思想,燒紙、野外用火等現象還偶爾發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二是受客觀條件限制,撲火物資裝備簡陋,且各林區基本沒有開辟林區防火帶,在風力大、火勢旺的情況下,火勢難以及時控制,從而造成大面積過火。三是對護林員的培訓力度還不夠大,存在護林員專業撲火知識還不夠全面。
四、下一步措施
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后我鄉森林防火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廣泛宣傳,大造輿論。繼續抓緊、抓好宣傳動員工作,組織全鄉干部職工深入各村大張旗鼓地進行森林防火工作宣傳,特別是要加強對重點人頭的宣傳,做到不留死角,從而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觀念、防火意識,形成干群聯防的工作局面。
2、加大巡查力度,強化火源管理。各村要堅決落實森林防火工作巡查制度,每天組織專人巡查。各掛點領導繼續取消雙休日,深入各村指導和協助開展巡查工作。鄉主要領導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巡查工作落到實處。同時,我們還要繼續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部位的巡護,對野外用火集中的地方要派出專人守護,嚴看硬守,杜絕一切火源進入林區,堅決防止用火失控。
3、進一步強化責任追究。一是村領導、工作隊員對所包村森林火災負責。發生一起扣發當月工資50%,取消年終評優評先;無故未上山救火或救火期間在家擅自離崗的鄉政府干部,給予全鄉通報批評,并一次扣發工資500元。二是對于林業站未做好日常工作的,由指揮部通報批評;發現野外用火查處不力,且發生森林火災但未突破“雙控”指標的,林業站要做書面檢查;年內突破“雙控”指標的建議縣主管部門對林業站站長予以行政記過乃至撤消行政職務的處分。三是對于村兩委成員和護林員,所在村發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災或發生森林火災無故未上山組織撲火以及在火險期間擅自外出離崗的,村支部成員和護林員予以撤職處分,村委會成員先停職,再依法予以罷免。
關鍵詞:召夸鎮;生態公益林;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04-02
1 召夸鎮基本情況
召夸鎮位于陸良縣南部,東鄰師宗縣雄壁鎮,南連瀘西縣金馬鎮,西與石林縣圭山鎮、西街口鄉接壤,北與本縣的馬街鎮、龍海鄉相連。全鎮轄新莊、召夸、小壩、果河、水塘、他官營、大栗樹7個村(居)委會,26個自然村,總人口32844人。國土總面積186 k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23%。林業用地面積102081畝,其中生態公益林69969畝、商品林32112畝。生態公益林占全鎮林業總面積的69%,活立木總蓄積231810 m3,樹種主要以華山松、云南松、櫟樹、水冬瓜、圣誕、麻櫟等為主,森林覆蓋率30.17%。
2 公益林現狀及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林分質量不高,防護效益低
召夸鎮有林地樹種主要以華山松、云南松為主,林種結構單一,單層林多,混交林、復層林少,林分質量不高,防護功能弱,防護效益低。
2.2 經營類型單一
公益林的管護經營大多停留在傳統的保護意識上,采取嚴格的限伐保護措施,從而獲得國家有限的生態補償資金的經營方式,還未走向適度規劃經營利用。在林農獲取補償收益較低的情況下,容易引起林農不滿,從而影響生態公益林體系的建設步伐。
2.3 管護難度大
隨著商品林改革的完成,除自留山、責任山上的生態公益林由各家各戶管理,其余的都是有集體統一管理。但由于公益林補償資金較少,管護人員工資較低(平均每個護林員每月工資不足500元),護林員大多數都是當地年齡較大且文化程度較低的留守人員,這些情況導致管護是被動地看護林子;其次是近年來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木材價格一升再升,受利益驅動,有的人鋌而走險,盜伐生態公益林,個別地方出現監守自盜的現象。
2.4 林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的積極性很高,舍得投入,收益明顯提高,特別是隨著市場、產業的拉動,木材價格上升,商品林效益越來越高,而生態林由于受法律、法規、政策制約,只能嚴格保護,導致一些需要間伐和更新改造的林木和地塊不能得到很好的經營利用;其次是林陰之下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造成林下大面積土地的資源浪費。
3 發展對策
經過多年生態公益林經營保護,利用傳統的經營模式已不適應生態建設步伐的需要,因此,必須做到點面結合,分類經營管理,從而科學合理地完善生態體系建設,加速生態建設步伐。結合召夸鎮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現狀,筆者從分級保護、分層分類經營管理和林下資源的合理利用三個方面提出相關對策。
3.1 完善公益林保護機制
為確實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根據召夸鎮生態公益林所處的生態區位狀況,將生態公益林劃分為嚴格保護、重點保護和一般保護三種類型進行保護。一級保護(嚴格保護)的17492畝,占25%,重點地塊是五峰山森林公園、冷水溝革命紀念地、召夸箐口子、魚體大箐、撒卜龍大箐,大箐水庫、撒卜龍水庫源頭等重要區位的生態公益林,對于這些地方要實行全封山,禁止一切形式采伐和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活動;二級保護(重點保護)的27988畝,占40%,森林采伐實行嚴格控制,采伐方式只能采用生態疏伐,采伐后林分郁閉度不能低于0.5,林分中的闊葉樹為保留木,確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壞;三級保護(一般保護)的24489畝,占35%,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施策,森林經營實行梯度經營。
3.2 實行分級經營管理
為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達到保護、培育與利用三贏的目標,根據不同的山體類型、生態敏感程度、生態功能類型,結合林分起源、樹種組成等情況,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方式進行經營管理。
3.2.1 封育補植經營
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 m×2 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與原樹種不同的速生鄉土樹種,增加林分組成,以便形成復層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護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質量,增強林分的防護效果和抗病能力。重點樹種以川滇榿木、圣誕、柳杉為主。實施地塊以松林橋村、大栗樹村的公益林為主進行封育補植。
3.2.2 撫育間伐經營
對林木分化明顯或植被受光困難的林分,按照生態公益林撫育間伐標準,對其進行撫育間伐,伐除一些霸王樹、生長緩慢、遭受自然災害的林木,讓保留木和受光困難的植被正常生長。天然林撫育間伐后林分的郁閉度必須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撫育間伐后郁閉度必須保留在0.5以上,撫育間伐后絕不能形成“天窗”。撫育間伐后栽植一些與原生樹種不同的良種壯苗大苗及速生鄉土樹種,通過加強管理,增加林分的防護效果和防護功能。重點地塊以支戈山村、水塘村、新眉毛山村、老眉毛山村、魚體村、撒卜龍村的公益林為主進行撫育間伐。
3.2.3 更新擇伐經營
對樹齡老化、生態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線方向一致的小面積團狀擇伐,逐次進行改造,每次擇伐的強度不能超過30%,擇伐面積不能超過林分小班面積的20%,且擇伐地塊之間必須保留15~20 m的保留帶。樹苗采用川滇榿木、圣誕、柳杉等壯苗大苗進行栽植,對新栽植的樹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撫育措施進行集約管理,嚴禁營造純林和全墾整地,撫育采用適度擴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響苗木生長藤草的方式進行管理。
3.2.4 更新改造經營
對立地條件較好的殘次低效林分實施綜合更新改造。沿等高線3~4 m為隔離帶,帶寬60~100 cm為宜,將帶中無培育前途的灌叢全部伐除,沿等高線堆放,伐樁不超過5 cm,在帶中整地植苗(以速生樹種為宜),使目的樹種達到110株/畝以上,充分發揮林地潛力,對其進行集約經營管理,達到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3.3 整合資金、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實現生態和經濟同步發展
根據召夸鎮人多林地少的實際情況,公益林補償費分到每個人不到20元,在征得群眾同意的基礎上整合利用這筆資金,以自然村為單位,村委會成立林農協會,充分利用林陰之下的土地資源,發揮林陰優勢。種植藥材等項目發展林業經濟,既可以增加林地覆蓋面積,又可以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其次在一些坡耕地、林間空地采取林果結合的方式,發展林果經濟。種植出的藥材、果品等產品由林農協會統一銷售,利潤根據每戶公益林補償資金的多少統一分紅。這樣不僅可以讓農民得到比所得補償費更大的經濟實惠,也解決了林下大面積閑置土地造成的資源浪費和農村勞動力剩余問題,同時也加快了生態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召夸鎮人民政府.召夸鎮年鑒[R].召夸:召夸鎮人民政府,2014.
[2]云南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院.陸良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院,2008.
[3]陸良縣林業局.陸良縣森林生態效益補修基金實施方案[R].陸良:陸良縣林業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