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自我評估總結

自我評估總結

時間:2022-03-24 18:25: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評估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我評估總結

第1篇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形成性評估 自主學習理論 應用

一、現狀及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交往的日趨密切,英語口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客觀上要求人們開始重視自身的英語口語水平。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交際語言,內在要求人們能夠說得流利,說得順暢。而英語口語學習效果和水平又該如何去提高?這就需要有一種合理有效的評估理論體系來對人們的英語口語學習及時地進行評估,以便有效提高口語水平。然而,我國開始接觸英語和學習英語以來,都是以總結性評估為評估手段??偨Y性評估在我國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歷史悠久,一直以來都占據著主體地位,通常以定量測試手段(如期末考試)來評價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偨Y性評估在經濟相對落后、師資缺乏的特定歷史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這種考核方式越發顯示出它的局限性。總結性評估方式只重視教師的評價,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只重視對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考查,忽視學生情感、文化意識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查,給當前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帶來了很多弊端。這種評估手段無法達到《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現有的總結性評估體系進行改革,采用新的評估方式。

形成性評估最初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哲學家斯克里芬在《評價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來的。斯克里芬認為“形成性評估這一評估方式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為提高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Bach & Palmer(1996)則從測試的維度探討了形成性評估。他認為,形成性評估當中的目的性考試能夠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幫助教師調整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從而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學過程和方法。形成性評價注重的是過程評價,是對教學過程,也是對教學活動的各種參與主體的一種考評。首先,它向師生提供最佳學習狀態的反饋信息,從而調節教與學的活動;其次,形成性評估要求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再次,在形成性評估中,學生既是被評者,又是評價者,學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參與評價,隨時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最后,形成性評價正是要克服總結性評價的不足,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語言知識不重視語言能力的不足,并引導高職英語教學走上培養學生能力的道路。

二、形成性評估的理論依據――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創造和傳播知識,而是要做一名‘知識的助產婆’,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尋求問題的答案?!庇袑W者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自立、自為、自律的學習。學習的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是自主學習的三個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學習的基礎,是指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自己的”行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自為性是自主學習的實質,是指學習主體將學習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為其生命活動中不可剝奪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的自為性蘊含著學習者的自我探索性、自我x擇性、自我構建性和自我創造性四個層面的漸進過程。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學習,個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行為負責,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過程。

從以上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自主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性。該理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自身的有關學習的所有決策負責,比如選擇什么學習內容,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等。另外,這一理論也強調如何激發自身學習的動機因素,在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面對挫折時,應及時培養自信心并反思總結,客觀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評估過程中,正確運用自主學習理論以實現形成性評估的預期效果,是我們每一位口語教學者和學習者都要關注的。具體可以通過自我評估,建立檔案袋評估以及同輩之間的評估等方式去發揮這種理論的內在價值,以達到口語學習效果評估預期的目標,建立符合自己口語學習效果并切合實際的評估框架,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口語評估的評估體系。

三、形成性評估在藝術類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的應用

(一)自我評估在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的具體評估過程

中國教育網指出,學生自我評估是指學生對其學習活動進行的一種動態反思過程,是為了提高以后的學習行為表現。自我評估需要借助一個標準的衡量尺度來進行比較;同時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批判或作出簡單的評述,如反思、自我評價、元認知等。學生自我評估通常與對學習行為表現的評估相關聯。學生自我評估其實是個體對自身學習及成長過程的反思,這一反思跟教師預設的標準或與師生共同確定的標準直接相關。自我評估是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對學生在單一的課程學習以外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劉海霞(2006)則認為,學生自我評估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其學習活動或學習行為表現進行反思,即自我檢查、自我分析,以便進行自我改進與提高,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和未來的學習效果。

自我評估是形成性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那么,在具體的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自我評估又如何發揮它的價值呢?我們知道,自我評估強調的是主體意識下的主動、內在的評估過程,注重在動態評估過程中精細信息評估并及時反饋,然后分析信息,得出評估效果。接下來,我們將從口語學習內容和影響因素出發,來構建出自我評估在口語學習效果評估匯總的具體評估過程框架。

藝術類高職英語口語學習主要從語音語調、語法詞匯、簡單會話、靈活表達、熟練表達和交際等幾個方面進行學習。那么,自我評估在這幾方面又該如何進行呢?首先,語音語調是口語學習的基礎,語音語調正確才能使得表達準確和連貫。那么,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語音語調呢?

從自我評估的角度出發,在進行語音語調評估時,需要有明確的評估標準。通常來說,英語國際音標發音表是我們的標準,以這個為基礎,練習單詞發音,掌握單詞的讀法,然后在掌握語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短語表達和句子表達。在評估過程中,要考慮到當時影響語音語調表達的因素,如不夠熟練、記憶模糊、發音不準、語調不對等。接下來,把這些影響因素反饋到評估信息中,形成評估反思記錄檔案,做成評估檔案袋。

其次,學生可以與教師或同學進行簡單的會話。會話結束之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評估,如語音語調是否正確?是否忘詞?語言組織如何?表達是否流利?然后把反思內容整理出來,放入評估檔案袋中,以便進一步的評估。在前面兩點基礎上,學生之間可以模仿外國電影的語境展開對話交流,看看是否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是否連貫,用詞是否恰當,然后把相關的反饋信息放入檔案袋,作為整體評估信息的內容。

最后是靈活表達。教師隨意給一個話題,要求學生能夠自然流利地表達出內容和觀點,做到表達靈活自如。

自我評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自我主動性,嚴于律己,認真執行,全面分析,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提高口語水平。

(二)同輩評估在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的具體評估過程

同輩評估是指同輩學習者之間以個人或者小組形式進行的評估,是形成性評估內容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它強調評估的參照性,通過同輩之間的對比,主動建立相對標準,進行平級間的參照性評估。

同輩評估也叫做同伴互評、小組評估,是指在分組與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相互監督和互相評估,以促進小組成員學習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在此評估過程中,溝通和合作,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小組評估能否順利進行和能否取得預期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對口語學習效果進行評估過程中,首先應商定好某些原則,例如成員之間要真誠,要實事求是。其次,小組評估強調真誠合作和互相信任。評估前選出一個人作為組長,他負責記錄評估中的信息,包括小組活動記錄(如語音語調認可、角色扮演、話題討論、口語表達互評的收集等)、成員階段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情況及相關建議。具體可采取如下做法。

多對一的評估。即讓小組成員先對其中某一個人進行評估,每一個評估者對這個學生的課堂口語表現、課外小組會話能力進行評估,重點是要求對其缺點和不足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意見。同時,被評估的學生根據組員的評估寫一個總結,確定改進目標。

一對多的評估。這里指的是通過自己的評估信息記錄,包括對他人的評估信息、自我評估的信息,檢查自己與同伴之前的差距,最后通過小組討論提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照式評估。這是一種靜態的小組評估。即教師也參與到小組討論過程中,確定評估口語學習效果的參照系數,如語音語調的標準性、會話能力、流暢性、自由表達等,進行核對式評估。

在小組評估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相信通過這樣一種評估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要培養學生學會信任、公正對待、學會判斷的優秀品質。同時,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意識到小組評估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從而改進自我,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同輩評估注重自我主動性和相互協調性,強調評估原則和評估標準。只要小組成員之間真誠合作并客觀、認真對待,這一評估方式一定會取得良好效果。

(三)師生評估在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的具體評估過程

師生評估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它指的是:首先,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過程性評估;其次,學生在這一評估信息和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參照教師的評估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和同輩評估。這樣,師生評估方式本身的評估內容才會更加豐富,取得的評估效果才能更全面,更接近事實。

在英Z口語學習效果評估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和測試進行評估,也可以采用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評估。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對話、讓學生朗讀課文等形式觀察學生的口語學習效果;讓學生就教師提出的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無論采取何種評估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把評估過程中的評估信息及時記錄下來進行研究分析,獲得評估結果并反饋給學生。學生要認真及時地把教師的反饋信息收集起來,然后比較自身的自我評估信息和同輩評估信息,最后放入檔案袋,作為評估自己口語學習效果的重要信息參考。

(四)三種評估方式之間的契合:檔案袋評估

通過以上分析,在對藝術類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進行形成性評估過程中,每一種具體的形成評估方式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契合之處,而這一契合點就是檔案袋評估形式。

檔案袋評估是師生共同合作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個檔案袋,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材料有意地收集起來,并進行合理的分析,以反映學生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努力、進步狀況或成就,記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包括學生在一個時期內所有與學習相關的資料,如學習成績、學習心理調查表、學習狀態、學習態度、努力程度、進步程度等資信息資料。這些資料的存檔能給學生提供對自己學習情況進行監控和反思的機會,使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和及時改進,培養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通過檔案袋評估,學生把自我評估的信息放入檔案袋中,方便及時用到這些信息,進行前后期參照,做出客觀持續的評估,增強形成性評估的有效性。

四、小結

對藝術類高職英語學習效果的評估是一個復雜而又困難的過程,不確定因素也客觀存在。本文從形成性評估的構成要素出發,分別研究了它們在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中的具體評估運用,發現自我評估、同輩評估、師生評估以及檔案袋評估之間是存在內在的契合性的。如果合理有效地運用這幾種評估方式,我相信形成性評估在高職英語口語學習效果評估中將發揮出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Bachman. L. And Palmer, 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崔艷.試述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的測試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9):182-183.

[4]丁禮明,紀蓉琴.形成性評估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06):132-134.

第2篇

一、教育評價范式的轉變使高職院校自我評估的地位提升

教育評價范式是指人們以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對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進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規范,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套能夠表征人們對教育價值有某種特定認識的理論與技術框架,指導著人們進行揭示教育價值和建構價值世界的認識活動。西方教育評價理論發展經歷了四個時代,測量、目標、決策與人分別是四個評價時代的中心,前三代評價理論在不同程度上強調用科學工具和方法對教育現象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確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做出解釋,傾向于實證主義范式。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評價專家庫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評價理論,第四代評價理論倡導價值多元的信念,強調回應、注重協商、共同建構等理念,主張在尊重各種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談判進而達成一致的看法,沒有評價結果。第四代評價理論改變了前三代評價中出現的管理主義傾向的缺陷,傾向于建構主義范式。

受國際教育評估范式轉換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導向不斷發生著改變。2011年教育部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號),明確指出建立以高等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和評估、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控和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的評估制度,要求高等院校發揮主體作用。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通知》(教高〔2013〕10號),更明確地提出要將學校的自我評估作為評估制度的基礎性、前提性的主體工作內容;評估原則中去掉了以評促建的提法;評估結果不分優良中差和通過不通過但直取質量內核。這些變化表明,我國教育評價范式正經歷從外部評估為主,向外部、內部評估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是在普通高校教學評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評估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教育教學評價理論,基本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評價理論和體系,在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觀方面,價值導向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產生偏差,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批評和非議。從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簡稱新方案)開始,高職教育評估的理念、方法、技術、導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得到凸現。之后,從各個時期出臺的教育文件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門一直都在積極推進教育評價體制改革,引導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機制,建立并完善自我評估與質量保障體系,將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化為學校的自覺行動。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監測評估報告。2011年,教育部連續的教職成〔2011〕6號、9號、12號三個文件中都強調要探索建立職業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同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和高等職業院校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制度。2015年底,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明確了外部教育評估的主要任務是鑒定診斷和開方,明文要求職業院校建立自我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具體來講,就是學校根據自身辦學實際,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2016年3月14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綜上,在外部評估的影響并未弱化,而評估的系統性、專業性還有待加強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自我評估與改進顯得尤為重要。

二、院校研究對于高職院校自我評估與改進的功能

院校研究對于學校自我評估和改進具有重要的功能。何為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針對學校管理與運行中的實際問題所作的分析與咨詢研究,是高等學校為改進本校管理決策和運行狀況而設定的專門實踐領域。從院校研究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分析,院校研究就是高校面對質量、效益和變革問題的理性訴求。高等學校內部進行有組織的或系統化的自我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院校研究在早期就是評估課程,評估與預測學生成就,比較不同的教學方法,研究學生的態度和滿意度等,隨后逐漸轉向更宏觀的高校的規劃和資源配置等有關事務的信息搜集與評估活動。何為自我評估?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陳漢強認為,自我評估是學校自定義較為具體的目標來自我檢討、自我調整、自我改進,是學校教職員對自己學校的潛力與效能所做的自我分析,是學校評估過程中的核心工作。可見,院校研究與院校自我評估有著歷史的、實踐的內在聯系,院校研究是因應外部問責的需要而產生的,雖然不同于元評估,但是在質量保障方面二者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院校研究能有效提升高職院校自我評估的科學性

院校研究具有應用研究的特點,強調要運用理論的指導及科學的方法,把學校事務中碰到的難題當作課題進行研究,是對學校實際問題的解決;其研究對象就是單個院校,是研究者對所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研究,不同于慣常的高等學校教育管理研究,自我評估的評估體系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囊括于院校研究的問題之中。把__院校研究運用于自我評估,能有效提升自我評估的科學性。自我評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規范的約束,而且需要一定的方法、策略和技巧,這就要求院校不能僅僅通過經驗總結來完成,而需要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由專業的教育研究人員或經過培訓的人員來完成。比如,自我評估如何與外部評估有效銜接?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怎樣寫才能做到專業、個性化?再比如,學校自身的質量標準如何界定?在強調學校特色、個性、自主發展的情況下,質量成為一個相對模糊的、動態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恰當的、明確的、清晰的、有執行力和易于接受的質量標準。再比如,教學質量監測怎樣做才叫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如何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如何確立業務部門的工作質量標準?如何開發科學的適用的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這些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問題,需要在研究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工作方案。

(二)院校研究能有效改進高職院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院校研究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院校研究不是純粹的理論研究,而是一種應用研究,更注重對單個學校實踐問題的研究,重視發現院校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高職教育的顯著特征是職業性區域性與行業性。每所高職院校的發展歷史不同,所處的經濟區域和人文環境不同,又分別為不同的行業服務,因而在辦學理念、內部管理、專業建設、校園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每所高職院校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規范評估階段,政府關注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能力等硬指標,而在診斷評估階段,政府更關注學校自我反思與自我改進的能力。學校應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主動性,總結和反思自身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高職院校只有牢固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深入分析學校的教學現狀以及管理中的問題,并加以改進,才能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今,院校研究已成為世界許多高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院校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研究型大學的領導者在決策中對院校研究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這昭示了中國院校研究發展的前景,盡管目前院校研究在我國的發展還面臨很多艱難地挑戰,但是只要我們在意識上充分重視,從點滴做起,遲早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天。院校研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高職院校準備好了嗎?

第3篇

聽力理解作為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其相關策略備受關注。語言學家將聽力理解策略定義為聽者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獲得、儲存 、重獲、使用所輸入信息的策略,它在提高第二語言教學效果上有明顯作用。

筆者就此問題對 32名學生進行了調查,所用的調查策略源自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Inventor(Source:0"Malley& Chamot(1990),Oxford(1990),Rost&RosS(1991),Vandergrift(1992).)。根據頻率與重要性成正 比原則,核心策略意味著這些策略將以高頻率 的形式出現于聽力理解過程之中,因此,筆者對調查資料進行了頻率分析,得出如下數據 :

數據 3:聽力理解社交策略使用的頻率社交策略只有澄清策略一項,其頻數為 2,均值為 0.06,出現為6.2%,缺失為93.8%,標準差為 0.246。

頻率指某特定現象在特定間歇時間內發生的次數或一系列實驗中偶然現象次數與所做的一系列實驗的次數的比率 ,它是某一現象內部所特有的穩定的規律。高頻率策略指策略運用過程中,出現頻率在 50%以上的策略。根據頻率與重要性成正比原則,高頻率策略往往是比較重要的策略,這些策略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反復出現 ,成為聽力理解策略的核心策略。核心策略指某項學習過程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影響學習效果最為明顯的學習策略。本文將從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兩個方面來討論聽力策略的核心策略 。

1 元認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

元認知策略體現在對聽力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計劃的制定、對自我學習的評估、對聽力策略或技能的選擇以及對資源的理想分配上。該策略包括 :自我評估、自我監控和事先計劃。數據 I顯示的運用頻率在 50%以上的策略有兩項,即:自我評估(均值:0.66,策略出現 :65.6%)和 自我監控策略(均值 :0.53,策略出現:53.1%);而事先計劃的運用頻率則低于 50%,表明其不屬于高頻率策略。因此,元認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當屬自我評估與自我監控兩項。

自我評估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具體表現為檢查聽者注意力的集中情況或評估聽者的策略使用情況 ;而 自我監控則表現為在進行聽力理解活動時監測、檢驗或糾正聽者的聽力理解情況。二者作為核心策略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調查發現 :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頻繁的陳述著“I couldnl catch…,but then I felt it unnecessary…”,以此形式來檢查并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情況 ;或以“but now Itn sure it§…because…”的形式來監測、糾正自己的聽力理解情況。然而,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學生的注意力會偶爾出現中斷現象,即學生的元認知核心策略表現出非連續性和監控無力 ,使其不能很好的理解聽力材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聽力理解過程中核心策略運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 ,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地運用元認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使其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能夠對 自己的整個聽力理解過程做出合理的評估與監控,從而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

2 認知策略中的核心率策略

認知策略主要是學習者為了更有效地識別、理解、保持和提取信息而采取的策略。該策略主要表現為小結、拓展、推測、利用圖像、翻譯和反饋等具體策略。數據 2顯示均值和策略出現的百分 比都大 于 50% 的高頻率策略有三項——小結 (0.75、75%)、拓展(O.72、71.9%)、推測(0.69、68.8%);而利用圖像、翻譯、反饋、回退判斷、問題識別、重復、肢體語言、分組分類八項策略的出現百分比的頻率雖然有高有低,但都在 50%以下;至于認知策略中其余的五項,其均值和策略出現的百分比均為 .更不屬于高頻率策略。因此,認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當屬小結、拓展和推測三項。

小結策略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對聽過的內容以口 頭或只是在大腦中做一個小結,如:調查時學生有這樣的 自陳…tllere should be a relation between… ,這說明學生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不時地在大腦中對已接受信息進行小規模的總結,以期能鞏固其所接受的信息;而拓展策略則表現為學生通過激活與聽力材料有關的原有知識來幫助其理解聽力材料 ,如:學生在聽到 “…tlle dragon in China…”時便做 了如下稱述 “I knowdragon stands for power,especially emperor~power in China…”。 這表明學生試 圖利用已有的與聽力材料有關的知識來幫助其進行理解。

第4篇

(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摘 要】分析了國內外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模式和發展趨勢,通過對我國新一輪教學評估的內容和方案的解讀,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評估對測評手段和工具的要求,通過對信息技術在評估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的分析,指出了完善網絡教學評估系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國家和有關專門機構開展院校評估和專業評估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高等學校;教學評價;信息技術

作者簡介:周芳(1980.03—),女,漢族,山東龍口人,碩士,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光學和教學理論。

通訊作者:姜永超(1962.06—),男,漢族,山東萊陽人,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副教授。

0 引言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已經從規模的擴張轉向質量的提高。推動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以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重視效益為核心的內涵發展, 保證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目標。為了切實保障高校教學質量教學水平,我國開始對高校本科教學水平進行評估。

1 國內外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模式和發展趨勢

1.1 目前各國高等教育評估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1.1 政府主導型

這種模式反映了政府的意志,體現了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關注和負責,特別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階段,不少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評估措施,使得國家能夠從宏觀層面引導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國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主導型的教育評估模式。

1.1.2 政府、高校、社會協調型

這種模式由國家權力、市場機制和院校自我管理共同作用。這種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導致評估機構職能的重復,評估機構水平也存在差異,學校需要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且評估結果與政府導向存在協調統一的問題。

1.1.3 民間主導型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評估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并趨于法制化、社會化和規范化,政府只負責對評估機構的認證,評估機構獲得資格后就能對高等學校開展認證業務。民間主導型評估的不足是,政府與評估機構之間的協調難度較大,政府較難體現自己的導向,兩者間的利益沖突也時有發生,為此政府需要逐步加強對認證機構和認證標準的干預。

1.2 國內外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發展趨勢[1-2]

綜觀各國近年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情況,總體呈現如下特征和趨勢:

1)教育評估已成為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機制。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主導的教育評估都以“合格”為目標,操作較方便,學校也容易接受。另外,在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層分類評估已成為世界各國高教評估的重要趨勢。

2)高等教育不同的歷史時期決定了其評估的組織模式。各國的質量評估體系都是由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傳統等因素決定的。對比其它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轉向大眾化的歷史時期,政府主導型的評估模式比較適合中國國情。

3)評估法律體系和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各國都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法規以保障評估工作體制機制的規范性,并為評估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4)評估的專門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十年來各國政府都成立或支持成立了相應的教育評估機構,同時加強對評估機構的資質認證。從整體上看,政府主導型的評估正在逐漸減少,而在政府協調和幫助下由“第三方” 機構開展評估的評估正在逐漸增多。這種獨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發展,要求提高其專門化程度,并且注重社會相關人員和學生的參與。我國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對評估機構的認證制度。

5)評估國際交流與合作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評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趨勢也愈加明顯,一些國際性的質量保障機構先后成立,如亞太質量保障網絡(APQN)等。

2 新形勢下新一輪評估的內容和要求

2.1 我國新一輪評估的主要內容及依據

2012年初,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實施辦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新一輪評估方案基本確定。評估制度體系和方案中,突出了高校主體地位,強調了“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強化高等學校質量保障的主體意識,完善校內自我評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內質量保障體系”。同時,指出“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反映教學狀態的基本數據,建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及時分析本科教學狀況,建立本科教學工作及其質量常態監控機制。

2.2 評估對測評手段和工具的要求

在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方案,“增值觀”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關注高等教育的“增值性”,就是要考察學生在大學期間到底獲得了怎樣的成長,也就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這項評估直接用學生自我報告法來實現,這將導致學生評價的主觀性太強。因此,需采用專業化的測評工具來衡量學習效果。而專業化的測評工具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此外,在進行自我評估時,需要對師資隊伍、教師基本信息、各教師獲得科研項目情況等大量的基礎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F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網絡把數據自動采集到數據庫中,隨時隨地上報數據,查看數據修改數據,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從信息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高等教育自我評估中的各項指標標準等可以更加科學、公平。

利用信息技術在支持和促進評估方面的潛能,廣泛應用不斷涌現的分析工具支持學校的各種評估工作,為學??冃АW術生產力和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3 信息技術在評估中的應用現狀和趨勢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正在加強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應用。信息技術在國外的高校教評估中應用的比較廣泛[3-4],但在國內高等教育的自我評估中應用的比較少,只是在評估中某些方面有所應用,總體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普遍性不高,程度不深。

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評估工作中,其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并實施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和基本辦學條件數據年度采集制度,實現對教學工作的動態監控,這將是中國今后高等教育評估的突出特點,將實現從結果到過程的重要轉變。

2)利用信息技術擴大社會對評估的參與度。由于目前的評估信息大多來源于參評學校,來自社會、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不多,而要采集這些信息,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

3)相關評估數據的統計、匯總、分析和也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四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專家開展網上評估創造條件,進而縮短專家進校評估的時間。

4 目前信息化評估系統中存在的問題

把信息技術融合到高等教育自我評估中,能有效地將高校、教育部門和社會連接起來,對數據采集、建模分析等工作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通過高校自我評估監控體系和自我評估系統加強高校教育的日常管理和監控,促進高校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提高辦學效益。

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有完善教學監管制度及教學評估制度,但是各所高校在評教的執行力度,評估主體,權重比例,評估方式等不盡相同,網絡評教方式比傳統評教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然而,目前大多數院校采用的市場銷售的網絡評教系統,對某些學校來說,擴充性,實用性和兼容性都不太好,而教學評估的結果又直接關系到某個教師,乃至整個學校的利益,所以完善網絡教學評估系統是迫在眉睫。目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體現在:

1)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自我評估監控體系的構建和優化。評估指標體系是評估模式的載體,是評估性質、目標和基本要求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操作性。根據分類評估、分類管理和建設的原則,主要從學校辦學條件、本科教學質量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運行狀況,學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方面進行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構建一個循環、便捷、易于操作的自我評價和監控體系。

2)更好的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高等教育自評體系中去。在信息化環境支撐下提高本科教學評估方法及流程的規范性、科學性與開放性,是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方案一大亮點。作為教育主體的高等院校,有效融合信息技術,構建基于信息化環境開放、多元的本科教學自評方法和技術體系,以完善評估方法,提高自評效能。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搭建基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的高等教育自我評估系統;(2)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和數據分析模型的建立。

5 總結

本文系統分析國內外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幾種基本模式以及目前的總體發展趨勢。介紹了我國新一輪教學評估的政策方案,并對其內容進行了解讀。通過解讀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評估對測評手段和工具的要求,指出了信息技術在高校評估中的重要性,進而就目前現階段信息技術在評估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指出目前雖然各高校中有各種評估系統但是還存在不足,通過指出不足為下一步的改進提供了依據,為國家和有關專門機構開展院校評估和專業評估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徐輝.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趨向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5(1):7-13.

[2]詹晶,楊勇.關于本科教學自我評估機制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4(11):36-38.

[3]禤世麗.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視閾下的教學管理優化[J].科技信息,2014(9):26.

第5篇

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必要性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必要性,具體如下:

(一)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概念 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就是指公司管理當局以監控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情況、評估部門業績及個人表現、改進內部控制及管理缺陷為目的,按照一定的內控評估標準進行的內部測評、缺陷整改以及最終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系統、連續的過程。

(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必要性 第一,外部信息使用者為了做出有效的重要決策,對公司內部控制情況了解的需要促使了管理層對內控自評工作的重視。此外,這也同時考核了公司部門的業績和員工的表現,具有監督和威懾作用,從而減少錯誤和舞弊的發生。第二,從理論上講,內控信息的披露與財務報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關聯。陳關亭、楊芳在實施了專項問卷調查后,認同內部控制評估報告對于提高財務報告可靠性的作用。健全、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消除財務報告信息失真的產生,對加工整理過程起到監督作用,從根本上保證財務報告的質量;可以約束會計人員遵守相關財務法規,減少會計造假;可以制約管理層粉飾財務報告的行為,易于查出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加以改進,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

二、2009年石油行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現狀

因意識到內控自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國務院及財政部等五部委依據《基本規范》制訂了較為細致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以下簡稱《內控評價指引》),并以此規范企業內控自評工作,逐步要求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估報告,并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以2009年石油行業所有上市公司(共13家)披露的《內控自評報告》作為樣本,根據《內控評價指引》中對于內控評價內容的要求,按《基本規范》內控框架五要素對披露的內容進行了歸納,制成表1。

這13家上市公司按照《基本規范》及《內控評價指引》適當地披露了自家公司的信息,但是披露的信息有所側重,反映出了以下兩個問題:

(一)內控信息披露效用不大 縱觀13家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均有同樣體會――披露的形式很規范、全面,但批露的內容仍只是表面性文章。13家傳達的信息都是內部控制完善、有效等信號,每一項均是簡單幾句話,每一家只挑選其中一兩方面進行披露,且均是對自身有利的內容,較具形式化。從樣本分析來看,盡管有61.54%的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但對于不利消息只是一筆帶過、含糊其辭,而提出的整改意見也只是在XX方面需“加強”、“完善”,反映出上市公司披露的不足與缺失。而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并沒有從中獲得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二)內控信息披露評價標準缺乏 盡管本文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現狀是按照《基本規范》五要素抽絲剝繭歸納總結的,但缺乏對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統一規范,雖然國家據此于今年4月出臺了《內控評價指引》,但由于尚未實施,所以披露的內容側重不一,并不全面。其中有4家公司是按照《內控指引》的要求進行披露的,他們從內控制度建立健全情況、內控監督設置情況、董事會對內控工作安排、財務核算內控制度完善、內控存在缺陷及整改方面進行了陳述,但是明顯內容太過簡略,基本以肯定為主。

三、內部控制披露不足成因分析

信息的供需關系直接影響著廠商與消費者決策的制定。因此《內控自評報告》必須將影響廠商提供信息的動力和成本與信息的使用者結合起來加以考慮分析,這樣才能準確、客觀做出判斷。

(一)公司提供內控信息的意愿 第一,披露動力對內控信息披露的影響。上市公司之所以不愿意對內控信息的真實情況進行全面披露,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因為公司自身的經營狀況、獲利能力存在問題。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好公司非常愿意將自己的優勢信息(內部控制完善、有效等)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從而獲得更多投資者的信賴,占據更多的資源優勢;而經營狀況較差的公司則不愿向投資者披露他們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以防止資源的流失。所以可見,披露內控信息的動力取決于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好壞,卻又決定了內控信息的披露質量。第二,披露成本對內控信息披露的影響。披露成本同樣也直接影響著上市公司對內控信息的披露。若上市公司披露內控信息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不僅能在后期能得到補償,而且披露還會給公司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那么,公司肯定愿意進行披露;但若公司披露內控信息所花費的成本預期得不到補償,那么即使國家要求,公司也不會愿意披露。

(二)內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國家之所以要求企業在年報中披露《內控自評報告》,是為了讓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了解掌握更為準確的信息來進行判斷決策。內控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這三者對內控信息的需求目的不同,從而對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關注面不同。投資者希望通過獲取內控信息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增加經濟利益;債權人利用內控信息了解自己出借的資金營運管理情況,以判斷能否按期收回債權,并適時做出后期的信貸決策;政府部門獲取信息則為考察判斷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有沒有違規,政策法規是不是被公司認真的貫徹執行,進而在此基礎上制定下一步的宏觀經濟政策。

四、上市公司加強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措施

通過對內控信息披露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國上市公司內控自評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除了上市公司存在披露動力不足、披露成本制約外,還受到外部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影響。所以筆者將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方面提出規范的《內控自評報告》的主體內容框架,另一方面提高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內控信息的意愿。

(一)《內控自評報告》主體內容框架 在關注《內控自評報告》的時候,不能僅僅關注報告的結果,而應該是注重管理層對于內部控制信息的描述。因此,《內控自評報告》主體框架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內控五要素的評估。一是控制環境。對控制環境的評估應考慮以下因素:公司的治理結構與企業文化;董事會、管理層的經營風格和經營理念;審計委員會與董事會;組織結構與權責分派體系;人員的品行與素質;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管理控制方法、外部環境。二是風險評估。對風險的評估應考慮以下因素:目標的設立與達成;風險識別與分析;改變的管理與應對機制。三是控制活動。對控制活動的評估應考慮以下因素:授權及目標;職責劃分;業務流程與操作規程;業務記錄(資產和會計記錄);規章制度;獨立檢查規章制度;控制標準;重點控制(對控股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對關聯交易、對外擔保、募集資金使用、重大投、融資的內部控制、重要財務決策、信息披露的內部控制是否恰當)。四是信息溝通。對信息溝通的評估可以考慮以下因素:信息披露系統;對內對外的溝通匯報渠道。五是內部監督。對內部監督的評估應考慮以下因素:內部審計(持續監督程序、獨立的審計監察組、內部控制評價小組和外部審計人員的建議);自我控制(自我評價測試、評價的頻率和范圍、綜合檢查)。第二,公司內部控制情況的整體評估意見。對整體的評估意見可以考慮以下因素:監事會、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獨立的評價意見,包含了對生產經營全過程控制、公司職能劃分控制、人員間分工和牽制、控制點設置、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所花費的成本和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之間的比例、各項具體的控制制度等方面的評價。第三,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內部控制缺陷匯總和報告的機制;發現問題的改善或更正措施。

(二)采取強有力的內控信息披露保障措施 第一,建立評價、監管機構,鼓勵企業全面準確披露內控信息。雖然國務院及財政部等五部委出臺了《內控評價指引》,相關行業中的企業日漸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聘請了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核,但是內容也歸于形式化,信息質量的準確性、全面性不高,作用不大。所以,筆者認為應建立行業評價協會,可從行業代表性大中小企業中選取代表組成評價協會,對行業中的企業《內控自評報告》進行抽樣檢查,并予以誠信星級評價,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準確的評價信息。對于誠信的企業,應樹立其標桿地位,鼓勵行業中其他企業效仿學習;對于不誠信的企業,應予以通報,追究當事企業的法律責任?;蛘呓㈩愃茣嫀熓聞账@樣的第三方獨立監察機構,對于監察出來的信息出具評價意見。同時,為了避免管理層面臨不該有的訴訟風險和其它問題,有關部門應對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加以保護。當然,自愿性信息作為企業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一旦對外披露,必須與強制性披露的信息一樣,接受必要的監管和約束,對于惡意披露誤導投資者的企業應當加以處罰。第二,建立企業內控信息的披露質量保障機制。企業內控信息的披露質量保障機制由企業參與內控評估的相關部門和各層人員組成的,它是一個系統,也是一種機制。因此,要尋求企業可披露的內控信息與使用者要求披露信息的均衡點,使信息的供求平衡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要提高企業內控評估人員的業務能力,使信息由企業中經驗豐富并有較高職業判斷能力的人員持適度謹慎的態度編制完成;要規范內控信息的表述和披露,以便使用者理解,同時應注意揭示內控信息的性質、不確定性和風險,防止使用者盲目依賴,以減少和避免法律訴訟。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建立和健全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通過對2009年我國石油行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的分析研究,不難發現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內容還不夠完善,因此筆者根據新出臺的《基本規范》及《內控評價指引》設計出較為規范全面的《內控自評報告》內容框架,希望能為內控自評的具體實施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參考依據。

第6篇

關鍵詞:企業實習;困難;自我專業化;自我評估

當前,各職業院校普遍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采取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的方式進行師資培養。但據我校對實習教師的跟蹤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為他們在實習過程中缺乏專業指導,無法及時整合并消化學到的專業知識。

一方面,這是由于當前絕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均為高等院??瓢喑錾砣狈ψ銐虻膶嵺`經驗的客觀原因直接導致的。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在開始實習后,學校甚少對其進行全程指導,教師們在實習中遇到了問題往往只能通過兩種途徑加以解決:一是請教企業員工,二是求助于其他有經驗的教師。

但是,無論企業員工的業務水平有多高,他們都無法擔任教育任務的主角。這就意味著,教師們在實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企業員工能夠幫助其解答的只是純粹的業務知識部分,對于如何將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他們大多都是無能為力的。同時,有經驗的教師對于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以及在實習中產生的困難均無法進行及時和深入的了解,他們往往只能就困難本身所涉及到的教學問題展開指導,對教師們的專業幫助卻是極其有限的。這些無不給教師們造成了莫大的壓力,令實習效果不如預期。

這是因為: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其目的并非希望教師們像企業員工一樣獲得某個崗位的直接工作經驗,而是希望他們帶著教育教學的目的,運用教師特有的視野和見解,在完成對自身的培訓與提高后,最終回歸教學。這一過程其實與教師進入高等學府進修的傳統方式是一致的,只是接受培訓的方式和環境不同而已。

然而,由于各種現實因素的存在,很多學校在目前均無法為教師創造更好的專業深造機會,很多校企合作企業也無法為教師提供足夠的“傳、幫、帶”指導。在完成將實習所得轉化為教學所需的這一關鍵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仍然是廣大教師本人。所以,與其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幫助,不如強化教師的“內功”,走自我專業化成長之路,這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專業師資培養方式。

一、實現自我專業化的基本方法

所謂“自我專業化”,就是要求教師們在實習中不但要懂得如何獲取所需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將其運用到自身的教學當中,不斷提高實習效率。從這個意義出發,它所強調的正是以實習教師自身作為主體,在實習過程中,努力探尋實習與教學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構建自己對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理解,從而積極地提高教學實踐能力,改進自己的教學。

所以,要做到“自我專業化”,就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到企業實習之前,教師們需要進行一段時期的專業強化訓練。這種學習與訓練往往是自發的、主動的,以熟練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前提,以是否形成了自己對專業的初步思考為標志。這使得教師們在實習中將懂得按照專業的理論和技術規則行事。

第二,在實習過程中,還要把工作與思考融為一體。對于一個專業化的教師而言,這種思考應當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即:教師們不僅要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同時為了保證服務品質和水平的不斷提高,還要在服務中不斷進行思考和總結,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思考的問題可以是實習工作中的任何問題,途徑可以是任何非正式的探索方法,如做筆記、寫日志、對他人的觀察模仿或錄音、錄象等。教師們也可自由組成學習團隊,或現場交流,或網絡互動,取長補短、相互幫助。

二、學會專業化的自我評估

此外,教師們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具備了“自我專業化”的能力呢?這就需要對實習的效果進行自我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實習效果”并非單純意義上的“實習成果”。這是因為:第一,實習效果總是滯后于實習活動本身的,實習結束時所展現出的成果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實習效果”。第二,教師們通過實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由此表現出的思想態度等職業品質又是很難被絕對地分解開的。他們的實習效果,與實習前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有著密切的關系,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勤奮程度等個性特征也有著重要的聯系,甚至與各自所處的實習和生活環境也有著千絲萬屢的聯系。

所以,教師們要學會專業化的自我評估,一是不可忽視自身的起始水平。這里所說的“起始水平”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第一次”,而是相對于不同階段的開始而言的。二是要根據所處的實習階段針對特定的內容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測試,即:注重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進而有效地做好對實習效果的評估。這種針對教學行為的自我評估將直接面對教師們的日常教學工作,對于幫助大家改進實習方法,強化內功修為,進一步實現在實習中的自我專業化均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表所示:

倡導教師們掌握自我專業化的方法,與當前各職業院校之所以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最終回歸課堂以更好地開展教學這一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這也適應了當前各校與企業所積極推進的“校企深層次合作”的發展需要,有助于培養真正的專業教師。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目標 內容 方法 過程 效果評估

一、教學評估的目的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做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能力的主載體,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評估是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結果的科學分析評價。這些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可以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和引導教育過程正確高效地前行。將反饋信息及時地提供給教師和學生,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其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調整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迅速提高。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增加對應用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了解,掌握熟練運用英語語言交流的技能,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能夠適用于較強的工作領域和研究領域。

二、教學內容和方法評估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深入探索適合英語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要以教學大綱為評估依據,但不局限于教學大綱,拓寬教學視野。早在20世紀初,杜威就系統地提出了整合課程與教學的理念。當今課程與教學整合的理念及實踐形態仍然是時代需求。對課程的設計需評估其科學性,課程規劃要評估其適應性、合理性。教學內容更適合當前教育發展理念,采用多種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導向與監控。教學方法要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科學合理、精細的知識點課件,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教學優勢,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對于目標要求的評估,可以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一般要求、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采取適當的形式,能力目標分層檢測,考核學生在受教過程中分別取得的成果,實踐中應用語言形成的交流能力,尤其是實用型口語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課后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教學實效等教學行為進行評估和回顧,對教師教學設計結果進行可行性評價,主要關注是否完善了教學的基本點,是否生成了教學的亮點,是否有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突破點,是否有發現問題并確切釋疑的技巧。通過評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驗證教學目標的設置是否恰當,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三、對教學過程評估

教學過程評估可以從教師、學生和教師自我三個主要方面進行評估,從不同角度分析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科學地判斷。

1.對教師的評估

臺灣學者張德銳認為“教學評價是針對教師在教學上的表現做出價值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學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從而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方式作為相關人事決定的依據”。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評估,通??梢酝ㄟ^學校教學督導專員的聽課、評課,對教師教案準備、課件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課堂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及學生對教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主要從教的角度進行教學評價,教師教學評價的特點是以課程評估為主,包括網絡教學環節的評估、技術手段的應用。教師要不斷對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提高知識儲備,通過教學督導的評語,教師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充實備課內容。

評價內容更多地圍繞教師的教學活動展開,評價教師的教學出發點為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是否為學生提供了知識建構的情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并激發濃厚的學習熱情;是否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是否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引導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傊瑢處煹脑u價標準是圍繞著學生的學著手的,因為學生的受教程度同時能夠映射出教師教的成果。這種以學評教的教學評價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評價課堂教學質量,從課堂學生認知、思維、情感變化觀察其參與、互動、思維、接受狀態,有效評價教學質量的優劣,更能突出教師教的真實效果。

2.對學生學習評估

對學生的評估,通常檢驗學生對教師教授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依據,評價教師確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教學策略是否得當等,這種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估,實為對教學成果的評估??梢圆扇〗虅諏W生的評估;學生之間的互相評估;學生的自我評估等方式。通過課堂活動的記錄、學習考試和能力水平測試記錄、訪談等,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督。這種過程性評估在實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點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更清晰、更具針對性。以知識和技能為核心,重點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與技能的熟練程度。通過考試可以形成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依據。通過考試后的評估總結和回顧,展示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和理解發揮能力,這種教學評價用于定量評估學生接受知識的量化程度,從而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做出綜合評價。

對英語讀、聽、說、寫能力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和英語競賽活動體現,通過語言交流互動,進一步促進強化訓練,發現并運用技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慧,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并做出相應的鼓勵和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意識。尋找適當時機使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定環境中的可比因素、情緒狀態,獲得真正的語言體驗、寫作訓練、聽力發揮的實踐機會。同時對文獻收集、整理、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及應變能力的鍛煉是顯而易見的。

3.教師自我評估

教師的自我評估,是教師自覺地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教學行動、教學決策及由此產生的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程度與教師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成正相關,教師從被動接受檢查轉向主動有意識地進行教學反思,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進步,教師應樹立良好的自我評估意識,推動教育事業良性專業化發展。教師富有個性化教學思維,在交流和分享中愿意把個人經驗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在不斷反思、調整和追求中提升自我價值。

教學實踐是檢驗教學設計優劣的標準。備課是課前準備的前提,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教師首先考慮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更加自主和愉快地實現教學目標。教案的優劣主要評價依據來自教學實踐,教學設計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授課結果是否有效,講解中是否忽略一些細節而不如意,都是教師在課后應總結、思考的問題。只有客觀評析教案,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創新、課程資源的選用、課堂模式的轉變等方面多加研究和思考,才能綜合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與課程具有循環關系,課程對教學產生連續影響,教學又影響課程。教學決策的制定在課程決策之后,而課程決策在教學決策實施和評估后被修改,教學過程的評估用于改進課程決策。這一過程連續、重復、無止境。課程與教學之間循環往復,促進雙方不斷適應與改進。

現在很多大學生就業時暴露出知識面窄、專業能力差等問題,很難適應崗位需求,沒有關注到專業知識的更新與應用知識間的滲透,大學生綜合能力素質需經過長期的教學和實踐的培養,這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實踐的指導者,教學必須適應社會需求。在依托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同時,還要大膽超越其上,設計出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全面發展的特色教學,努力實現英語教學效率最大化,這也是教師自我評估的初衷。

四、教學效果評估

教學效果評估是一種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或方式,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學管理的特殊性,決定教學評價的相關性,經過多途徑、有效的評估體系的實踐,經歷一個調控、完善、修正、提高的循環,教師隊伍的執業水準不斷提升,教學熱情不斷高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也被激活,開始加強學習,積極參加各類英語競賽,取得相應名次,如在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有學生獲得英語口語三等獎;在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有學生獲得英語口語三等獎;在教育部組織的2014年“第五屆外研社杯”全國高職高專英語寫作大賽中有學生獲得廣東賽區二等獎。我院于2015年由高職院校晉升為本科院校。這些成績雖然微不足道,但歷經了突破,見證了發展,突出了教學評估實踐的具體成果。從教師專業水平提高和執業能力的發展歷程證實,經驗、反思、評估、進取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教學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經過不斷反思評估、開拓進取,不斷調控、修正、完善,能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并促進學校健康發展??傊?,建立動態評估體系,科學地對教學進行評估,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將教、學、評有機結合起來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結語

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評估是促進這個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學生的逐步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進步,都與客觀評估教學成果息息相關。學生學習行為能力實施結果的評估及運用所學知識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也驗證了教師指導教學的成就,相繼納入教師教學效果評估體系中。新課程改革要求更加關注教學過程,同時兼顧教學結果。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關注本學科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熟練地應用外語知識和專業技能,畢業后能夠勝任科學研究等高級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秀蘭.新教學模式中的教學評價[J].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網.

[2]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張德銳.教師評價模式之研究[J].教學研究咨詢,2001.

[4]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關鍵詞】香港幼稚園;視學報告;質素評核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5-0030-04

從1998年開始,香港特區教育主管部門提出質素保證架構,將質素保證機制分為“質素保證視學”和“學校自我評估”。質素保證視學后來改名為質素保證分部(Quality Assurance Division, QAD),刻意淡化視學,強調“發展”是質素保證的重要部分。2001年頒布《表現指標(學前機構適用)》第一版,作為質素保證視學的評判標準(李輝、黃艾珍、張杏冰,2006)。2003年9月開始,教統局將視學模式轉變為校外評核(External School Review),以此核實學校的自我評估,與學校的自我評估相輔相成。表現指標及質素保證視學的推行,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的幼教生態和改革局面,帶來了三個方面的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提升了香港的幼兒教育品質(黃艾珍、李輝、容燕文,2006)。2007年9月起學券制實施后,香港特區教統局繼續要求幼教機構先根據《表現指標》進行教育質素自我評估,然后再派出視學小組,從校外角度檢視機構的整體表現,并將視學報告公開,讓公眾了解幼稚園的質素。因此,如果視學結果不好,不單會影響學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進而影響招生,而且會被停止接受學券(每名幼兒每年13000港元)的資助。可以預計,未來香港幼稚園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自我評估和校本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自我完善和實現學校問責(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以順利通過政府的質素評核(Quality Review)。

為了全面了解政府視學報告的關注重點,剖析香港幼稚園最常見的問題,本文對香港教統局(2007年7月1日起改名為“香港教育局”)截至2007年5月所發表的155份視學報告進行全面統計分析,以供關心香港幼教事業的內地同仁參考。

一、教統局官方通告

2003年2月27日教統局首次公開發表質素保證視學(幼稚園)周年報告,就第一批共30所于2001~2002學年接受質素保證視學的幼稚園作出總結。這30所幼稚園由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出,周年報告分別按各校在“管理與組織”“學與教”和“機構文化及兒童支援”三個表現范疇作出系統分析。

周年報告指出,香港幼稚園的共同問題就是沒有建立有效的自我評估機制,沒有普及有效的幼兒學習經驗持續性評估,課程設計方面存在較多問題等。

二、視學報告統計分析

視學報告基本覆蓋了《表現指標》的三大范疇因為多種原因“兒童發展”范疇(屬于結果性指標)沒有包括在視學范圍內故略去不分析?,F逐一分析三大范疇的視學結果。

1.范疇一:管理與組織

由統計可以看出,在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個地區共同存在三大問題:(1)沒有發展學校自評機制及制定客觀的達標準則(總平均69%);(2)沒有依據自評結果擬定發展計劃,訂定適切的優次(總平均49%);(3)沒有系統地訂立培訓目標,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總平均37%)。其中,港島區第二常見問題是“沒有系統地訂立培訓目標,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26%),這是個例外,反映出當時的教統局對港島區教師的在職培訓情況并不滿意,希望各校盡快改善。筆者認為,這極有可能與之前港島區沒有一間專門機構提供幼師培訓課程這一客觀環境有關,當時所有幼師培訓機構均在九龍及新界地區,這一問題值得引起各方關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界西區存在一個特別的問題,就是需要“增加校政透明度,鼓勵員工參與”(47%),這反映出教統局對該區幼稚園的管理水準不太滿意,有近一半幼稚園可能需要改變“校長”的傳統管理模式。

總之,香港幼稚園在管理與組織范疇上存在的共同問題是:(1)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自評機制;(2)沒有訂立切實可行的校本培訓計劃;(3)沒有訂立長遠的校本發展計劃;(4)沒有實行校本管理、全民參與。

2.范疇二:學與教

在學與教范疇中唯一存在于四個地區的共同問題是:“檢視整體課程,提供充裕的空間及時間。”這反映出香港幼稚園普遍存在課程超載(Overloaded Curriculum)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完成所規定的課程內容。三個地區共同存在的問題有:(1)檢討/改善兒童學習評估策略(九龍56%,新界東64%,新界西58%),這表明三個地區在評估兒童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亟待改進,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持續性評估機制;(2)調適教學內容/進度,配合兒童發展需要(港島28%,新界西65%,新界東55%),這反映出港島區和新界教學進度過快,難以適應兒童發展需要。另外,港島區特有的問題是“日程/習作設計應多樣化,鼓勵兒童主動探索觀察”(28%),表明該區幼稚園教學偏重兒童被動學習和抄寫練習,需要改善。九龍區特有的問題是“改善兒童習作分量/設計,檢討家課政策”(45%),表明該區兒童習作分量過重、家庭功課較多,需要減輕兒童的家課分量。新界東區特有的問題是“應利用評估資料改善教學策略和檢討課程成效”(45%),表明該區近一半的幼稚園教學策略和課程成效受質疑,亟待改善。其實,這一問題與該區校本課程發展水準直接相關,與該區教師素質間接相關需要加強校本培訓及校本課程發展。

總之,香港幼稚園在學與教范疇上常見的問題是:(1)課程超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完成所規定的內容;(2)進度超快,教學內容和進度不能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3)評估不當(港島除外),沒有運用適當的兒童發展評估策略;(4)習作單一(港島),多紙筆和抄寫練習;(5)功課繁重(九龍),要適當減輕分量。

3.范疇三:機構文化及兒童支援

在機構文化及兒童支援方面,四個地區共同存在的兩大問題是:(1)應增強教育及支援家長的工作(總平均13%),這反映出教統局對某些幼稚園的家長教育工作不太滿意,因為幼稚園只是一味滿足家長的要求,存在課程超載、功課太多,甚至還有紙筆考試等情況。(2)應與家長緊密溝通,促進家校協作(總平均9%),這表明教統局對部分幼稚園在家校協作方面的表現并不滿意,希望幼稚園加強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合作。為此,新版《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6)特辟專章對家校協作及家長工作展開論述和說明。另外,各區還存在一些特有的問題,例如應加強與區內志愿/教育機構的聯系(港島區),幼稚園應因兒童個別差異提供適當的輔導(九龍及新界西區),及早辨識、轉介和輔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九龍及新界東、西區)。

總之,香港幼稚園在機構文化及兒童支援范疇方面做得不錯,出現問題的比例較小,而相對常見的問題是:(1)教育及支援家長的工作;(2)家校協作;(3)應因個別差異提供輔導;(4)關注特殊需要兒童;(5)與區內機構的合作。

綜上所述,香港幼稚園在《表現指標》三大范疇中存在九大主要問題:(1)發展自評機制及制定客觀達標準則;(2)檢視整體課程,提供充??臻g時間;(3)增強教育及支援家長的工作;(4)依據自評結果,擬定校本發展計劃,訂定適切的優次;(5)檢討/改善兒童學習評估策略,推行持續性評估;(6)與家長密切溝通,促進家校協作;(7)有系統地訂立培訓目標,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8)調適教學內容/進度,配合兒童發展需要;(9)及早辨識、轉介和輔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三、研究結論

根據上述教統局視學報告及《香港幼稚園校本課程發展研究》一書中總結的結果(李輝,2005),我們認為,香港幼稚園在課程發展方面存在四大問題:

1.課程改革的被動(Passive)與無序(Chaos)。教師普遍感覺到自己是被卷入到學校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開始就是由校長或校方決定課程是否改革以及如何去改,教師并沒有決策權。而校長也反映自己是被迫進行課程改革的,“因為人人都在搞課程改革,你不改便被out了”。而對于課程改革方向及推行何種課程模式,各方均顯得頗為困惑及沒有頭緒,只好跟風追潮、東施效顰甚至邯鄲學步,最后改到連自己原有的特色也不見了。

2.課程設置的超載(Overload)或缺失(Missing)。許多幼稚園迫于家長壓力而無節制增加課程內容,既學兩文三語,還學琴棋書畫,紙筆練習多,功課做不完,出現典型的課程超載現象。另外,由于香港大多數幼稚園仍為半日制,三個小時本身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綜合課程架構及經驗豐富的教師,許多幼稚園的課程出現明顯缺失。例如嚴重缺乏體能尤其是戶外大肌肉活動缺乏科學探索活動,音、體、美方面的發展和教育經常被忽略。

3.課程編排的無結構(Non-structure)與無系統(Non-system)。許多幼稚園推行主題式綜合課程,但并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課程統整架構以便對《學前教育課程指引》中的六大學習范疇進行有效的統整,導致課程編排的無結構和無系統。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圍繞一個主題將體能與健康、語文、早期數學、科學與科技、個人與群體和藝術等六個學習范疇天衣無縫地統整起來。因為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統整架構,許多幼稚園只好打著創意課程的旗號胡亂綜合,結果變成為綜合而綜合,東拼西湊。有鑒于此,教統局課程發展議會(CDI)從2006年9月開始展開為期三年的免費培訓計劃,以期全面提高各校在校本課程發展及課程整合方面的能力。

4.課程管理的“放羊”(Lazy-faire)與“游擊”(Bushfighting)現象。也有一些幼稚園對課程管理實行“放羊”政策或“游擊”戰術,以為課程就是教材套,選擇了教材套就萬事大吉,讓教師跟著教材套去做就行了,對于本校課程發展方向及如何建構校本課程等問題既不清楚,也不思考。有時心血來潮,跑去參觀學習,回來就要照抄照搬別人的課程模式,也不考慮本校是否具備有關條件。前幾年出現的一窩風學“Reggio Emilia”的現象就源自此種“放羊”和“游擊”心態。

如果說上述情況在原有幼教管理體制下還可以混水摸魚甚至有效生存的話,在學券制的沖擊下這些枯枝爛葉將會無所遁形,必將被滌蕩、沖刷干凈。香港幼稚園如想在未來競爭更加激烈的學券制體制下生存、發展甚至壯大,就必須盡快發展富有獨特個性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由于各幼稚園自身條件不同,他人的課程經驗和課程資源通常無法在自己園里直接或復制使用。這就需要各校通過自己的思考、研究和重組,形成適合本校的、本土化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嚴謹的課程方案和課程管理系統。簡言之,校本課程發展已經成為當前香港幼教機構生存與發展最核心的問題。從宏觀戰略層面來看,發展校本課程并以此帶動校本評估、校本培訓及校本發展,是目前幼稚園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黃艾珍,李輝,容燕文.從自評走向自我完善〔M〕.香港:朗文出版社,2006:2-4.

〔2〕李輝.香港幼稚園校本課程發展研究〔M〕.香港:香港教育學院,2005:29-40.

〔3〕李輝,黃艾珍,張杏冰.內地新《綱要》與香港地區《表現指標》之比較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6,305(3):32-34.

An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Reports

o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

Li Hui, Zhou Yali

(College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第9篇

論文摘要:控制點是一種穩定的人格變量,描述了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件的控制感,包含內控和外控兩個維度??刂泣c對幸福感、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等工作態度以及工作績效、人際交往和領導者行為等工作行為均有一定的影響,能夠有效預測個體的工作結果。本文在對控制點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指出未來研究應該在縱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四個方面有所加強。

人格理論的發展帶動了心理學各領域的進步,人格因素在工作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受到人力資源研究學者的關注??刂泣c體現了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件的控制感,作為一種穩定的人格變量,它對幸福感、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等工作態度和工作績效、領導者的行為等工作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工業與組織心理學中應用廣泛。

控制點的內涵

控制點的概念由Rotter(1966)首先提出,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不僅由目標或者強化的重要性或者特性決定,而且由人對這個目標的期望決定。控制點是個體對于事件結果在自己控制之內還是之外的一般期望。Lefcourt(1972)認為控制點是指對自己決定生活結果的信念。內控者認為自己努力就能夠決定自己生活的結果,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外控者認為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是由超出自身的力量決定的,像運氣、機會或者有權利的他人的幫助。Spector(1988)認為控制點是一個人影響特定工作結果的信念。

控制點的測量

為深入探討控制點與后果變量(態度、行為)的關系,研究者們以提出的控制點概念為基礎,開發出控制點量表。Rotter認為控制點是單一維度的,范圍從內控到外控。他首先于1966年開發出內外控量表,并在很多研究中使用并推廣。但是Rotter的量表還存在問題,比如他提到的控制點是“好人-壞人”的診斷標志,而且很多研究也顯示控制點并不是單一維度的。Levenson(1974)開發了“內控、有權利的他人和機會量表”。在這個量表中,除了內控的分量表外,Levenson也將外控分為機會和有權利的他人兩個分量表。他通過假設三個獨立的維度(內控、有權利的他人的控制、機會的影響)擴展了控制點的概念。

隨著人們對特定領域控制點的關注,研究者們逐漸開發出特定目的適用于特定環境的控制點量表,而不是像Rotter的一般性量表,這些量表更具有更高的內容效度和預測效度。如Spector(1988)開發了適用于工作場所的工作控制點量表,Chung(2002)開發的銷售人員控制點量表等。

控制點的影響效果

(一)控制點和工作態度

1.控制點和幸福感。國外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控制感的概念是預測幸福感的最佳指標。Judge等闡述了控制點對幸福感的預測作用,他們認為控制點是自我評估的基本組成部分,內控者會表現出積極的自我價值評估,而外控者則表現出消極的自我價值評估。因而,內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表現出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心理幸福感和生理健康水平。

2.控制點和工作滿意度。Spretizer的研究表明當員工感到自己能夠創造和管理自己的工作角色的時候,他們在心理上會感覺到更多的能力和能量。Judge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自我評估(包括控制點)和工作滿意度相關,他在2001年的研究顯示自我評估和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是0.41。他同時揭示了自我評估影響工作滿意度的機制。這個研究結論得到了Srivastava、Locke和Judge(2002)的實驗室研究的支持——那些在自我評估上得分高的個體會選擇更為復雜的任務,任務的復雜性是自我評估和任務滿意感的中介。蔣獎(2004)的研究也表明工作控制點對工作滿意度有很好的預測作用。Spector(2002)對五大洲的24家公司的跨文化研究顯示,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是控制點和工作中的幸福感-工作滿意度、心理幸福感的重要中介。

3.控制點和工作壓力。研究發現,具有內控觀念的人會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而具有外控觀念的人則認為自己的命運由外部力量主宰。當內控者和外控者面對相似的工作情景時,內控者更傾向于認為自己可以對行為后果產生較大的影響,故采取行動以控制事情的發展。而外控者則更多傾向于消極防守,不愿采取行動來緩解壓力,容易產生無助感和壓力感。Jean(2005)的元分析也發現,現在的美國人更多地傾向于外控的人格特質,更多的人對壓力進行了無效的管理,展現出更多的抑郁癥狀。

4.控制點和工作動機。Thomas認為內控者比外控者更有可能獲得想要的工作結果,更有可能表現出更高的內部工作動機,更加投入自己的工作,更多的從事于投資自己未來工作的發展性活動。Thomas在對2006年以前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發現內控與工作動機存在正相關,其中內控與內部任務動機的正相關r=0.18,與期望(努力與績效)的正相關r=0.32,與工具性(績效與獎勵)的正相關r=0.29,與工作投入的正相關r=0.22。另外許多研究也顯示,控制點對工作行為的影響是通過工作動機作為中介發生作用的。

5.控制點和組織承諾。Luthans(1987)對組織承諾的前因變量的研究中指出控制點和組織承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許多研究也顯示,外控者不太可能對自己的組織有所承諾。Coleman(1999)對232個加拿大政府結構的員工進行的研究顯示,內控與情感承諾呈正相關,外控是與持續承諾呈正相關。

(二)控制點和工作行為

1.控制點和工作績效。大量的研究已觀察到控制點和工作績效的相關,比如Judge(2001)的元分析發現自我評估的四個維度和工作績效的相關平均值為0.23,并指出兩者的關系可能是由工作動機作為中介的。Thomas(2006)的元分析也發現了控制點和任務績效以及職業生涯成功之間存在相關。Mirjam(2004)對6111個美國年輕人的縱向研究表明,控制點對個人的工作績效(小時工資)有預測作用。但是結果不一致,一些研究發現內控者比外控者的績效更好,而另一些研究發現控制點和績效沒有關系或者外控者的績效優于內控者的績效。

2.控制點和人際交往。Kapoor(1986)和Ringer(2000)研究發現內控者比外控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技巧來處理社會關系。內控者比外控者更有可能先開始社會關系(Turban&Dougherty,1994),影響他人(Phares,1965),更有可能被其他人理解成為群體領導(Anderson&Schneier,1978)。Martin(2005)的研究表明控制點是人們發展和上級關系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3.控制點和領導者的行為。在領導者使用權利方面,Anderson等(1977)的研究發現,具有內控傾向的領導者在處理事件時更有可能表現出任務傾向,在壓力環境下的表現比外控者好。但是,Durand和Nord(1976)認為完美的主管應該具有外控的人格傾向,因為在他們的研究中,外控領導者認為自己的下屬有更多的開創,更加善解人意。在領導的行為方面,Howell(1993)的研究顯示,變革型領導與更高的內控呈正相關。一個企業家或者經理人的內控傾向和變革型策略(Miller,KetsdeVries&Toulouse,1982;Mueller&Thomas,2001)、財務績效(Govindarajan,1889;Lee&Tsang,2001)和組織的生存(Anderson,1977;Boone,DeBrabander&Hellemans,2000)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4.控制點和組織公民行為。Phares(1976)發現內控點和社會情境中的幫助行為相關。然而,控制點和抱怨行為呈負相關,而抱怨行為是組織公民行為的另一種形式。Blau(1993)發現內控點是和創新性績效相關的,而創新性績效是組織公民行為的一種類型。

總結與展望

第10篇

20世紀末,隨著企業外部競爭的加劇和企業內部管理的強化,在公司治理的推動下,內部控制理論從二點論(獨立論)發展到三點論(結構論)再到五點論(框架論),體現了內部控制理論的跨時代突破。內部控制系統評價也由傳統的審計人員檢查單據、實施符合性測試程序為導向,轉為在審計人員指引下由管理部門和員工共同研討,提出了最佳改進措施的“控制自我評估”(controlselfassessment,CSA)。CSA體現了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嶄新觀念,是內部控制系統評價方法的新突破。我國在實施《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可借鑒CSA的合理方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內部控制系統評價方法。

一、CSA及其產生背景

控制自我評估(CSA)是指企業內部為實現目標、控制風險而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和恰當性實施自我評估的方法。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在1996年的研究報告中總結了CSA的三個基本特征:關注業務的過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門和職員共同進行;用結構化的方法開展自我評估。有人則還把它理解為評估企業內部風險、機遇、強勢與弱勢的廣義概念。CSA也被稱為管理自我評估、控制和風險自我評估、經營活動自我評估以及控制/風險自我評估等。其中控制/風險自我評估(CRSA)的提法,在加拿大還得到了加拿大標準協會(CanadianStandardsAssociation)的認同。

CSA最早在1987年由加拿大海灣(GulfCanada)公司首次提出。促成該公司實施CSA的環境因素主要有兩個:(1)一項法庭判決要求該公司報告內部控制;(2)傳統審計程序在解決油和氣的計量問題方面碰到了困難。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決定召開引導會議(facilitatedmeeting)來說明雙方的問題。他們發現這種方法是一種比一對一審計訪談更為有效的實現其目標的方法。于是,在接下來的十年之中,該組織不斷使用CSA來評價和改進它的內部控制系統。

雖然CSA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但其最主要的發展是在90年代,特別是在1992年COSO報告公布之后。COSO報告首次把內部控制從原來自上而下財務模式的平面結構發展為更具彈性的企業整體模式的立體框架。此后,一些國家的有關內部控制的報告,均以COSO報告為模本。我國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銀行組織的內部控制系統框架》也是以COSO報告為基礎的。傳統的內控評價方法只能用來評價諸如財務報告,資產與記錄的接觸、使用與傳遞,授權授信,崗位分離,數據處理與信息傳遞等的“硬控制”。在新的內部控制模式下,迫切需要評價包括公司治理,高層經營理念與管理風格,職業道德,誠實品質,勝任能力,風險評估等的“軟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種既可以用來評價傳統的硬控制,又可以用來評價非正式控制即軟控制的機制,CSA得到了普遍的信賴。

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其他組織已經或正在實施一些成功的CSA計劃。例如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CDIC)要求美加金融機構據以評價內部控制。世界銀行專門出版了一本有關CSA實施經驗的書。為了適應這種潮流,安永、德勤等會計師事務所也都各自開發了CSA實施軟件;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專門成立了CSA中心??梢哉f,在國際上已經掀起了一股CSA熱。

二、CSA帶來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革命

由于CSA一開始便表現出對軟控制的強大評價效力,所以,早在1995年8月IIA召開第一屆CSA會議時,與會者中就有83%的人認為CSA將給內部審計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CSA所帶來的內控評價變革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有效進行軟控制的評價。可以有效地對軟控制進行評價是CSA優越于傳統的內部控制評價方法的首要之處。以美國的SEC為例,為了實現其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目標,諸如員工的職業道德與專業勝任能力等軟控制較之硬控制顯得重要得多。如果實施CSA,把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召集起來討論職業道德并對其是否可以成功達到目標進行評估,引導小組的成員就可以甄別現存信息溝通過程的成功之處與潛在障礙,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2.預測并控制風險。通過CSA,一個組織還可以提高某經營單位在設計和保持控制與風險系統中的涉及度,甄別風險暴露情況并決定正確的行動,從而為內部控制增加價值。CSA執行者可以首先與其員工進行面對面訪談,然后與工作組的成員們詳細討論,把討論結果諸如目標、成功的障礙、風險、現有的控制與所必需的控制等,形成一個電子數據模板,并根據其發生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對風險進行加權平均,排成高風險區、中風險區和低風險區。這樣,各相關部門便可以根據此電子數據模板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將來還可以據此進行持續重估。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登市的審計人員DavidYoung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管理人員及員工學習并掌握了CSA對風險的排序,他們便會提高責任心,在他們的部門中分配資源以減少最危險的風險

3.盡快找到并解決問題。利用CSA,常??梢员葌鹘y的內部審計更容易找到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那些跨部門的問題和表面上看起來不可能的問題。多倫多帝國壽險理財公司的高級顧問MichaelPidzamecky舉了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他曾就職的天然氣公用公司利用傳統的內部審計方法一直無法找出未能準時支付供應商款項的問題,后來他們采用了CSA技術,組織了一個包括會計、審計、營銷、信息技術、燃氣控制、燃氣供應、人力資源以及其他一些部門共20人的小組,所有的參與者都提出了各種可能的原因:培訓的、溝通的、信息系統的、營銷的等等,并對主要原因進一步尋找子原因。這樣,采取“魚骨圖”(fishbone)模型來分析,當魚骨圖畫好之后,他們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本:公司要求經過五次簽字的付款授權政策本身過于耗時。找到了原因所在,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也就垂手可得。

4.提升控制環境。按照新的內控理論,內審人員不再是內部控制的唯一責任主體,企業的所有成員都對內部控制負有相應的責任,利用CSA可以起到有效教育并幫助管理人員明確并愿意承擔其責任的作用。對此,美國西雅圖市的審計人員ScottieVeinot說:“如果沒有CSA,我將不得不尋找一種有效途徑來對有關人員進行內部控制培訓,現在好了,CSA幫我完成了這一切,它在我的組織當中起到了角色轉換的使者和教育者的作用?!绷硗?,CSA還能通過影響一般員工來對控制環境產生積極的貢獻。因為當一般操作人員參與CSA過程時,他們不僅學會了對內部控制進行持續的日常評估,而且提高了控制意識。管理人員或工作組其他人員參與評價內部控制、評估風險,對所發現的薄弱環節提出行動計劃,評估經營目標完成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他們對組織目標以及內部控制在實現這些目標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認識,激發他們認真設計和執行控制程序,并不斷改進控制程序,做到了全員評價、全員控制,實現了內部控制的質的飛躍。

5.使內審更具效率與效果。通過CSA,內部審計和經營人員合作起來對經營活動進行評價。由于依靠經營人員在CSA中的活躍參與,減少了收集信息的時間和審計中所需執行的驗證程序,參與CSA的人員對經營過程能了解得更為徹底。因此,這種合作提高了內部審計人員可獲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把審計人員從對立者、監督者轉換為企業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IIA建議通過內部職能把審計人員、CSA引導者和參與者這三者之間的互動結果加以綜合利用,來為組織增加較大價值。它支持用CSA來:(1)擴大給定年度中內部控制報告的覆蓋范圍;(2)通過對在CSA結果中注意到的高風險和非正常項目進行復核來確定審計工作目標;(3)通過把糾錯行動從所有者方面向雇員方面轉移的辦法來提高糾錯行動的有效性。

三、CSA方法及其選擇

西方國家在實踐中已經發展了多至20余種的CSA方法,但從其基本形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即:引導會議法、問卷調查法和管理結果分析法。

引導會議法是指把管理當局和員工召集起來就特定的問題或過程進行面談和討論的一種方法。它從代表一個組織多種層次的工作組(workteamsofworkshop)中收集有關內部控制的信息。CSA引導會議法又有四種主要形式:以控制為基礎的、以程序為基礎的、以風險為基礎的和以目標為基礎的。(1)控制基礎形式主要關注已有的控制的實際執行情況,也可能包括在工作組之外的內控設計決策。在這種形式下,CSA引導者可以結合高層管理當局的主要意圖確定目標和控制技術,并對控制的執行情況與管理當局關于內控執行方面的意圖之間存在的差距進行分析。而且,這種形式在檢查軟控制如管理當局的誠實性等方面是比較有效的。(2)程序基礎形式是對所選程序的業務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這種工作組的意圖是評價、更新所選取程序或使所選程序呈流水線性。除確定評價目標之外,CSA引導者還要在引導會議之前確定最能實現關鍵經營目標的程序。程序基礎形式可能比控制基礎形式具有更寬的分析范圍,而且可以被有效地用來與質量行動小組的倡議聯合行動。(3)風險基礎形式注重甄別與管理風險。這種形式檢查控制活動以確保其控制關鍵的經營風險。這種形式更易于甄別主要剩余風險以便采取糾正行動,而且,與其他方法相比較,這種形式可能帶來更全球化的自我評價。(4)目標基礎形式關注實現目標的最好方法。目標可能由引導者確定,也可能不由引導者確定,重要的是要從工作組那邊獲得重要的輸入信號。工作組的目的是弄清最好的控制方法是否已被選用,這種方法是否有效運行,以及所產生的剩余風險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問卷調查方法利用問卷工具使得受訪者只要做出簡單的“是/否”或“有/無”的反應,控制程序的執行者則利用調查結果來評價他們的內部控制系統。

管理結果分析法是指除上述兩種方法之外的任何CSA方法。通過這種方法,管理當局布置工作人員學習經營過程。CSA引導者(可以是一個內審人員)把員工的學習結果與他們從其他方面如其他經理和關鍵人員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綜合。通過綜合分析這些材料,CSA引導者提出一種分析方法,使得控制程序執行者能在他們為CSA做出努力時利用這種分析方法。

以上三種CSA方法各有其適用情況,目前西方用得比較多的是引導會議法。在該方法下,引導人員(facilitator)應受到一般的引導技巧和內部控制系統設計方面的培訓,具有高素質的軟性能力,以便引導參與人員研討、分析,并寫出評估報告,提出改進措施。引導人員還應對企業外部的機遇與風險進行分析,以決定采取最為恰當形式的引導會議或結合使用多種形式。然而,引導會議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組織文化是否支持和鼓勵員工的誠實反應。

四、在我國運用CSA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控制結構的非正式性和靈活性已經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大部分組織采取更強有力的控制監控技術。CSA作為一種有助于管理當局和內部審計人員判斷內部控制質量的方法,也許是一種能達到這種目標的工具。在我國,公司內部控制不如人意已是不爭的的事實,紅光、瓊民源、鄭百文、深華源、銀廣廈等業已暴露的上市公司違規事件幾乎都與內部控制特別是控制環境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現階段我國企業界在建立公司治理、強化內部控制建設中,應當適時引進CSA方法,既加強對軟控制的評價,也不斷促進控制環境的提升。然而,在具體實施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發揮內審人員作用,形成內控評價合力。關于內審人員在CSA中的作用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些CSA參與者認為,CSA應包含內部審計,視內部審計為CSA的恰當驅動者;還有一些CSA參與者則認為,CSA只能由經營管理當局或工作小組來有效執行。我們認為,在我國現階段,為了確保各相關集團的利益得到保護,不論CSA過程是由內部審計還是經營管理當局來驅動,內審人員都應持續監控并參與CSA,使內、外部審計和CSA在內控評價方面形成如下圖所示的合力。

2.評估組織文化,適當選擇CSA方法。作為一種相對比較新的發展中的方法,CSA的成功與員工的有效參與直接相關。他們的反應和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企業組織文化的函數,組織文化反映了管理當局對CSA指導原則的態度。在一個結構化的環境(structuredenvironment)中,CSA過程才能得到充分徹底的支持并得到不斷的重復以求不斷改進。CSA執行者應基于對組織文化的分析結果來選擇CSA方法和形式。在公司文化不支持一種參與式CSA方法的情況下,問卷調查和內部控制分析會有助于提升控制環境。另外,在選擇實施CSA時,執行者還應當就以下問題進行決策:

(1)要在組織的哪一分部實行CSA;

(2)需要考慮哪些職能或目標;

(3)評價過程具體應包含哪個層次(車間、分區、分部等等)。

3.借鑒西方經驗,避免有關陷阱。盡管CSA在西方已經廣受歡迎,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同樣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安達信公司的研究人員R.P.Tritter和D.S.Zittnan總結出CSA的五大陷阱,它們是:CSA引導人員選擇失當;策劃過程過于簡單化;在發動CSA的過程當中好大喜功;缺乏管理人員的支持;限定CSA的實施范圍從而使其潛力受限。

為了避免這些陷阱,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恰當的人員來充當CSA的引導者,這是關鍵的一步。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光有拔尖的審計能力和良好的一對一訪談技巧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樂于與別人合作,善于言談,并且善于擔任一個良好的聽眾;他應當是充當一個“教練”而不是“警察”。

(2)為了成功實施CSA,引導人員不僅要極力說服高級管理層的支持,而且要獲得中層和低層管理人員甚至一般員工的支持,因為他們最熟悉情況,在CSA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所以,引導人員的策劃與“推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3)不要在一開始就希望實施一個大而復雜的CSA計劃,一步到位的奢望是不現實的,它只會徒增CSA初始結果不滿意的風險;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才會在逐步學習與積累中不斷拓展事業。

第11篇

一、實驗工作評估的目的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是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環節。評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評估縣(市)區及學校各項工作的進展,及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實驗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使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評估,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實驗工作評估的依據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一系列課程改革的文件為依據,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實驗工作的要求進行。

三、實驗工作評估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評估以縣(市)區、鐵路及直屬學校作為評估對象和分析單位,進行整體評估;評估內容涉及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各個主要方面。

2、階段性。課程改革實驗是一個較長周期的研究工作,實驗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性質的重點。評估將根據實驗的進展情況,分別對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每一階段的結果都將是實驗工作整體評價的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階段的實驗工作都要按實驗方案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進行。評估時,根據實驗的總目標與每一階段的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可操作的評估指標,使實施者和評估者都了解評估的標準,以期促進實驗工作的良性發展。

四、實驗工作評估的內容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采取整體設計,分段實行,既重視對結果的評估,又重視對過程的評估。依據我市實施方案提出的任務的要求,從實施的準備、實施、結果等幾個階段,分別對縣(市)區、鐵路及市直學校的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各界分別進行考察,進而對實驗工作做出整體的綜合判斷。具體的評估范圍和內容同見附表。

五、實驗工作評估的方法

1、統一設計,分步實施。按實施的總體目標,統一設計實驗評估方案,規定對實驗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的參與者進行不同形式的評估。評估隨著實施的進展,分階段實施。一般至少要為起動、過程和初步結果三個階段進行評估,根據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評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實。實驗工作的評估由市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統一組織,分為縣(市)區和市直學校進行評估。

3、自我評估與專家評估相結合。每次評估先由實驗單位自我評估,再由專家組進行評估。

六、實驗工作評估的實施

課程改革評估工作組由市專家工作組成員組成。按階段和專題等對實驗過程進行評估。

1、實驗的準備與啟動階段的評估。重點評估實施方案、實驗條件和實驗啟動情況。在實驗初期進行,一般可安排在實驗啟動后的1個月之內進行。

2、實驗的常規與觀念評估。重點評估實驗是否走上正軌,相關人員的觀念是否發生轉變。一般在實驗進行3個月至6個月之間進行。

第12篇

【關鍵詞】學習分析技術 高中 信息技術 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是一項在多媒體功能教室展開的教學,由于社會飛速發展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要,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環境也日益先進。所謂學習分析技術,是多媒體課堂教學平臺中自帶的一項自我評估分析功能,方便教師在教學時,利用這項功能來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估,找出自身不足。但是這個功能目前并沒有被廣泛的使用,這是因為許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將這項技術運用在教學中的優點,現根據學習分析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中的應用實踐做出如下探討:

一、根據學生不足,取長補短教學

學習分析技術是多媒體教學平臺中的一項隨機評估功能,它能通過對章節知識的隨機提問,檢驗學生各個方面知識的學習情況。教學中,由于教師多數習慣于隨堂提問與隨堂測驗的抽樣檢驗模式,這一功能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實,有效運用這個功能,可以帶來相當多的好處。

就拿《信息及其特征》這一章節來說,這一章節中包含信息的存在,信息的傳播,信息技術的發展,查找、獲取信息的途徑,信息的下載等。雖然網絡與電腦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學生雖然都接觸、都會玩。但是信息的概念、網絡的理論、學生卻未必了解。更多時候學生甚至是抱著會玩就好了,理論不重要的心態,消極對待理論的學習。

教師要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從信息的存在向他們普及信息的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廣告、數字、符號,傳單上有電話、圖表,網絡上有聲音信息,學生理解到信息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傳播內容,就不會認為信息技術的理論與自己很遙遠。他們會根據教師的講解自主投入學習,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內容,比如,運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課程需要的資料,進行教案預習。在章節結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學習分析技術進入自我分析流程,通過對信息查找關鍵字,搜索引擎的應用,各類信息的查找等隨機問題來考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收集反饋來系統了解學生在哪一方面不足,從而進行后續教學。這樣的方式能有效補足學生的不足,也比傳統點名舉手隨堂測驗反應的信息更全面。

二、根據學生喜好,因人而異教學

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其實是他們的性格造成的,有的學生天生性格活潑、好動,他們對教師的提問積極發言,教師的理論積極配合,學習成績總是快速提升,而有的學生則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面對教學時雖有認真聽,卻不愛表現自己,甚至知識沒有學會,也不向他人或教師尋求交流溝通。運用學習分析技術也能有效解決這一點,真正實現因人而異的教學。

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字及其處理技術》這一課時,就要引導學生使用和認識WORD文檔,由于WORD功能繁多,它可以用來作圖做幻燈,又可以用來做圖做表格,根據學生性格與喜好的不同,他們對這款軟件的功能興趣也會變的多樣化。

教師可以在初期教學之后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分析技術,通過反饋的信息來分析哪些學生對這款軟件的哪些功能有興趣,然后因人而異地對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補足,由于學習分析技術是學生本人運用這個功能對自身所學知識的評估,學生不用直接與教師進行交流,他們不再擔心自己答不出問題會挨罰,他們學到知識的可能性更多,也更全面,從根本上杜絕了教學死角與學生知識脫節問題的產生。

三、根據學生興趣,著重培養教學

由于信息技術是一門由淺入深的進階課程,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學生已經從小學與初中的教學中擁有了一部分信息技術的知識。在他們的學習興趣已經獲得初步培養的情況下,高中的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學習分析軟件對他們進行深入的興趣培養和教學。

就比如在《表格數據的處理》這個章節的教學中,學生在初中的課堂上大多都學過課程表等表格與函數運算的初步應用,高中課堂上進入學習時,教師會發現有的學生學的好,有的學生學的差,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分析技術來對學生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摸底。劃分出學習層次,有的學生對表格的制作、劃線、函數計算等十分熟悉,可以獨立完成一張簡易課程表的制作。而有的學生則只對基礎劃線有印象,甚至不能獨立制作出一張表格。教師可以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資料來評估哪些學生可以深度培養,哪些學生要從基礎培養,哪些學生是對這個軟件毫無興趣,哪些又是一知半解。教師收回數據之后,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培養。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進行講解排序、篩選、公式計算等功能。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采用回朔記憶,溫故知新的教學方式來幫助他們學會以往知識。對于毫無興趣的學生則放寬限度,只要明白基礎即可。教師明白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分類培養之下,他們更容易獲得新的知識,產生新的興趣,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

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邢台县| 资源县| 和龙市| 云浮市| 双牌县| 依安县| 合肥市| 信丰县| 新昌县| 林州市| 岳阳县| 固始县| 舞钢市| 菏泽市| 南昌县| 霍山县| 锦州市| 延庆县| 平利县| 阳城县| 昭苏县| 称多县| 金阳县| 肇庆市| 寿光市| 开平市| 吉林市| 长阳| 尼玛县| 北碚区| 峨眉山市| 万源市| 社旗县| 昔阳县| 滕州市| 景宁| 嵊州市| 韶山市| 冀州市|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