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時間:2022-11-23 10:0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第1篇

奔騰一天的小河,在皎潔的月光下慢慢流淌。晚風吹來,波光粼粼,就像無數(shù)條小魚在水中追逐、跳躍。

古人總是舉頭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chuàng)作流芳百世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因月光灑落憶佳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天,竟夕起相思;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因月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歐陽修的《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將中國人含蓄的愛恨情仇刻畫得如癡如醉,更將中國人對月光的著迷,月色的浪漫,月亮的幻想自筆下流瀉出一股懾人的靈氣,仿佛身臨其境,迷失在文人雅士悠悠愛戀的情懷,頗有山在虛無縹緲間的隱約。

古今中外,對月光的綺麗遐想各有所好。東方人將月的美用文字譜寫出凄美動人的千古詞句,西方人將月的好用色彩繪出了屏息凝神的不朽畫作:星空——梵谷最富有想象力的畫作,朦朧黑夜籠罩大地的深色調(diào)襯出節(jié)奏感十足的星與月,像漩渦一樣旋著,在目不轉(zhuǎn)睛之於,令一抹微笑似的彎月在漆黑中綻放光芒,閃耀在月明星稀的鄉(xiāng)村稻野中。

??!月亮你是一條淙淙的溪流,時時刻刻為人們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歷代文人溺愛的孩子,使他們文字千百年來一直年輕、燦爛。你伴隨人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淪海桑田,高山平地。你豐富的閱歷,你飽含風霜之美,使世人永遠有如面對得到的高僧——可望不可及。你的純潔、永恒、神秘永遠得寵于時空的長河,贏得世人無限眷戀與贊美。

段落評價:①語言富有詩意,擬人寫法用得好! ②無

③引出詩人的千古名篇于習作中,讓習作更添色彩。 語句優(yōu)美,用詞恰當。

④能抓住東方人與西方人描寫月亮的不同進行對比描寫。

五:最后一個自然段以頌月結(jié)尾,蕩氣回腸,打動讀者。

總評價:老師知道你為了寫好本篇習作花了很多功夫,你的態(tài)度很認真,積累了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好詞佳句美段,閱讀你的習作,猶如走進月之夢境,好美,好醉。

希望你今后多動筆,寫出更有個性的文章。

第2篇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于的內(nèi)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與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并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的意蘊也往往不盡相同,體現(xiàn)出其意蘊的豐富性。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們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幽美、自由、純潔、美好、永恒、凄涼、悲慘、悲歡離合等等,無不表達。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所積累。否則,就容易犯囫圇吞棗、生搬硬套的錯誤。

一、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

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tài)的形式出現(xiàn),一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在這夜靜春山空中,一輪明月的出現(xiàn),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致!

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萬丈生白毫”(蘇軾《和子由中秋見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前赤壁賦》)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

在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

從月相的形態(tài)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寧靜的月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chǎn)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xiāng)、親人、朋友。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xiāng)情,就是這樣生發(fā)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xiāng)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xiāng)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jīng)驗不同可能產(chǎn)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ɡ畎住对孪陋氉谩罚?;“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呂本中《采桑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真是舉不勝舉。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

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

1、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也常常是詩人觸景傷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p>

表現(xiàn)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內(nèi)心的孤寂與悲苦。而這一切,皆因月起。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

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墻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天地一沙鷗?!?/p>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一句寫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的雄渾情景與浩瀚氣勢。通讀全詩,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本詩是寫詩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況。而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涼心情,以樂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是詩人哀思的借托,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詩前兩句寫出了一幅殘陽暮日的悲壯情景;后兩句則寫出了一幅明星彎月的凄清景象。這兩幅景象雖美,但一個“可憐”揭示了詩人真實的情感。暮時風景固然壯闊,然已近黃昏;夜時情境縱然美麗,獨無人欣賞。以美景寫哀景,哀意之深實在難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與詩相分離了。

3、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的出現(xiàn),常常將詩人的內(nèi)心悲苦上升到一個極高境界。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p>

詩人用“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一句寫出了一幅極度悲涼的情景,令人讀到此句便感傷萬千,月在此,功不可沒。

又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所有這些都觸發(fā)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xiāng)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fā)感到凄涼難耐。

其它詠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的詩詞不還有很多:如“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葜x(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等。

四、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fā)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遷的永恒見證。

李白《把酒問月》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泵髟聛児湃缢梗啾戎拢松嵌嗝吹亩虝?,這幾句詩句將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意味深長,蕩氣回腸。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北驹婇_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本詩表面上看寫月夜的美景與對李廣老將軍的推崇之情,實際上,詩人以李廣自喻,抒發(fā)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廣一樣的豐功偉業(yè),但卻因為小人的陷害而無所作為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苯履昴耆绱?,人物代代無究已,詩人從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種欣慰。

蘇軾《前赤壁賦》中有:“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千百年來,詩人們對明月、新月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詠她!情由景生,景由情變。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對亙古的月亮,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huán)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來,繪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詩詞。

五、歷代文人墨客鐘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從文化淵源上看,月文化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民間就流傳著許多關于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中國民間有賞月的傳統(tǒng)習俗,賞月賦詩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動之一。據(jù)有關專家考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現(xiàn)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至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節(jié)日里有祭月、拜丹、賞月、吃月餅之俗。據(jù)《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

2、從月亮的亮度和質(zhì)感上看,月光雖明亮,但與太陽的光輝相比,她仍然顯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陽那樣讓人感到溫暖,有時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凄清、悲涼。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鳥鳴澗》),一輪明月的出現(xiàn),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與雅致,烘托出清幽寧靜的意境。又如:“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是何等的凄慘悲涼,讀到此句便讓人感傷萬千,月在此,功不可沒。

第3篇

關鍵詞:中國古詩詞,月亮,意象

“意象是以語詞為載體的詩歌藝術的基本符號”,“是客觀物象的主觀化”。[陳植愕.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64頁、316頁]在文學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青睞,與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歷代文人的筆下,人們的命運與月亮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轉(zhuǎn)變動,人和月共喜,月與人同憂。思有月,孤有月,玄想有月,嘆有月,聚有月,別有月,羈旅有月,征戰(zhàn)有月;山月,林月,水月,邊關月;圓月,殘月,冷月,寒月,孤月……,中國文學中有關“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從《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開始,月亮不斷出現(xiàn)在文人的各種文學創(chuàng)作中,其意象以情感為主,卻又豐富多彩。

戀人的象征,愛情的見證

在封建時代,個人的情感無法直接表達,只能隱晦地藏于詩詞樂曲之中,而月亮由其神秘、光潔、明亮等特性常被人們用于指代戀人,見證愛情。如表達了希冀與向往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意味深長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表達了對愛情大聲疾呼的“愿隨明月入君杯”;“花前月下,花好月圓”更是人間美事的代稱;再如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最別具一格的要數(shù)呂本中的“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用同一輪明月來正比反比,妙極!

表達孤獨之情

人生路遙,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陌路可逢,知己難求,就連遺世獨立、高蹈塵外的詩仙李白也不例外,想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睙o人可解愁,只能舉杯邀月,再如“天上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其孤獨之情可見一斑。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表現(xiàn)了他落第之后的落寞、孤獨與苦悶。李商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币餐褶D(zhuǎn)的表達了月里嫦娥的寂寞的。連豪情干云、睥睨千古的都說“寂寞嫦娥舒廣袖”,月亮作為孤獨寂寞的意象是古今相通的。

閨中的愁怨

王昌齡的“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沈如筠的“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倍际潜磉_了古時征夫戍守邊疆,閨中女子的思念之苦,彼時月成了他們的一種寄托和情感的載體,千里與共。晏幾道的《虞美人》“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备乔宄乇磉_了閨中的思念和哀怨。

懷舊感傷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南唐后主李煜詞中常以月來寄托他撫今追昔的故國之思,“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绷髀读瞬患友陲椀墓蕠肌T诹硪皇自~中,“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傾注了詩人對往昔生活的無限深情。姜夔的《暗香》“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被仡櫳贂r賞梅韻事,月色、笛聲、花香、人影,融為一體境界非常清高優(yōu)美。下片賦南北隔絕之意,念念不忘北地故國,昔盛今衰,悵然不已。張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是一首與情人別后的寄懷詩。夢中重聚難舍難離,依舊當年環(huán)境,往日歡情,明月有情,伊人無義,落花有恨,慰藉無人。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對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切。

思鄉(xiāng)意象

月亮也可以說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望月而思鄉(xiāng),極易引起共鳴。李白的《靜夜思》因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再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曹組的“何處今宵孤館里,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都表達文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當然,古代文人也常將寫詩作詞將越來月亮作為他們所描繪得圖景中的一部分,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但這等良辰美景中又何嘗不是一種心情的寫照呢!

清高脫俗意象

古代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打擊時,有的人頹唐消沉,而有的人則泰然處之,所作之詩作看似描寫景色,實際也是在以明月寄托心靈,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如坡在《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彼凇赌钆珛?赤壁懷古》中又說“: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边@時的月亮飄逸灑脫,成為詩人飄逸風采、瀟灑氣度的象征。王維在政治失意時,也在明月和山水中尋找寄托,他在《竹里館》一詩中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边@種“人我相隔”“、物我相知”的境界,表現(xiàn)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情操。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句,顯示出詩人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浪漫狂放意象

月光世界浪漫超脫為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迷離浪漫的境界。張孝祥的“玉鑒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這是何等大的氣派,其凌云的氣度,坦蕩的胸懷與壯麗的湖光渾然一體,整首詞寫得豪放曠達,出神入化。李白的“我寄愁心于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想象無理而妙,關懷之情力透紙背,狂放、飄逸,格調(diào)高迥,不同凡響。

時空、哲理意象

第4篇

所謂“趣點作文”,就是通過可以挖掘、利用的“習作點”, 激起學生強烈的表達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tài),尋習作方法,練習作能力,享習作快樂。

“趣點作文”中的“趣”和“點”是習作的關鍵。毋庸置疑,要激起學生的習作興趣,二者相輔相成,將“趣”與“點”有機融合,尋找并利用“習作的訓練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我著重從兩個方面對“趣點作文”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抓住文本中的“點”,興趣中練筆

小學語文教材作為當前主要的課程資源,編者根據(jù)課標精神,精心選入的篇篇課文寓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體,是多彩亮麗生活世界的無聲寫照。我運用“趣點”思想,靈活使用教材,對學生在學習文本別感興趣的插圖、句段,精典的課文、主題等緊抓不放并巧設練點,讓學生在“練點”中生趣,在“興趣”中練筆。

僅以北師大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明月》為例,我抓住此主題單元“留白”處生成新的“訓練點”,創(chuàng)造出新的學習資源,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本單元的三篇主題課文和開卷有益的幾篇文章涉及了“月”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課文內(nèi)容及特點,設計相應的語言表達練習。學完古詩《鳥鳴澗》《暮江吟》,讓學生盡情說說自己喜歡的月下景色;學完《月跡》讓學生無拘無束講述自己或聽到的別人與月亮間的故事;學完《飛向月球》,組織學生在班級“曬一曬”自己收集到的關于月亮的知識;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與“筆下生花”說寫并軌,聯(lián)系緊密,我讓學生提前收集有關月亮的資料、詩歌、故事、科普小品等,然后組織“啊,月亮”的主題系列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寫月詩歌大比拼;第二環(huán)節(jié):月亮知識我知曉;第三環(huán)節(jié):月亮故事大家講。通過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在大量聽、說的基礎上,學生再也不會陷入“咬筆桿”的尷尬境地,甚至有許多學生“眼中的月亮”完全脫開了一般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因為產(chǎn)生了“趣”、找準了“點”,學生就有了自己的構(gòu)思與創(chuàng)意,天上的月亮一個樣,眼中的月亮各不同,從學生趣點練筆“眼中的月亮”中彰顯出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生活中的“點”,興趣中習作

捕捉生活中的“點”進行趣味習作是我和我的學生們樂此不疲的事情。我曾經(jīng)抓住課堂上發(fā)生的偶發(fā)事件作為“點”,煽起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生成了非常成功的興趣練筆。

至今記得那天是我的語文早自習,我讓一個連續(xù)兩次未交作業(yè)的褚小博坐在座位上寫寫未做作業(yè)的原因。然后在全班開始采取“男女生讀書對擂賽”檢查讀書情況。輪到檢查男生讀書了,男生齊刷刷站了起來,我隨口問道:“還有男子漢沒站起來嗎?” “沒有了?!饼R刷刷回答的同時,幾個同學把臉轉(zhuǎn)向小博,發(fā)出了輕微的笑聲,緊接著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射向他,教室里笑聲一片。這一笑一看激怒了小博。他收拾書包就要往外沖。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場景,我能夠做的就是趕緊攔住了他的去路。我親切地對小博說:“同學笑笑你,你就不是男子漢了?越是這樣,你越應該向同學、向老師證明你是一個寬宏大量的男子漢。現(xiàn)在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好嗎?”他站著不動。我尋思,他肯定是放不下“面子”。我當即順勢向全班說道:“同學們,褚小博在等大家的掌聲呢!”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來。褚小博抬起淚眼看了看我,低著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下課了,我準備找小博交交心,我還沒去找他呢,他卻遞來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他兩次未做作業(yè)的原因和剛才的沖動之舉??粗⒆臃胃Z,我心里涌起陣陣熱潮。我把小博的話讀給全班同學聽,請同學們就剛才發(fā)生的事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同學們對“此事”可有興趣啦,一個接一個地發(fā)著言,有說不完的話語,道不完的看法。

目睹此景此情,我怦然心動:平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不是有意都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習作的情景,為學生創(chuàng)造習作材料嗎?這偶發(fā)事件可是難得的好素材。何不抓住難得之“點”對學生進行作文與做人的教育呢?我當即肯定了同學們的發(fā)言,環(huán)視著舉手的同學:“還有這么多同學想發(fā)言啦!既然大家對這個話題如此感興趣,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老師了解每個人對此事的見解呢?”同學們各抒己見:“開火車一個一個地說”“分組交流”“干脆寫下來”“……”幾個辦法一說出來,無需大家再討論再表決,52個孩子一致同意寫下來。趁著孩子們的興致高,我簡明扼要地談了談寫作的要求,并高興地宣布:“這次事件大家都身在其中,材料只有一個,但是老師希望看到的是別具一格的文章。根據(jù)你們所寫內(nèi)容我們將設立過程真實獎、評論公正獎、構(gòu)思獨特獎若干,你們覺得如何?”“好!”異口同聲的回答溢滿課堂?!叭ぁ币鸭?,“點”已明,學生開始快速動筆。結(jié)果,許多文章不僅清楚地敘述了這件事情的過程,還細致地描寫了老師、同學的表情、語言、動作,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寫出了自己對此事的不同看法,做到了有詳有略、感情真摯。

第5篇

【關鍵詞】原型;創(chuàng)作力;意象

一、何為原型

“原型”的概念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在集體無意識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被意識壓抑之下最原始最沖動的內(nèi)容,而榮格將這一概念發(fā)展為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無意識不僅僅存在于個體之間,“集體無意識結(jié)合了兩性的特征,又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誕生與死亡,并且掌握了人類一二百萬年的經(jīng)驗,因此幾乎是永恒的,他便超越了一切時間的變化,對他來說當今猶如公園前一百世紀的任何一年。他會做出千百前年的舊夢,而且由于他有極為豐富的經(jīng)驗,又是一位卓越的語言家,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個人家庭和民族的人群生活,同時對于生長、成熟和衰亡的戒律具有生動的感覺”。i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反復出現(xiàn)的文學意象這是來源于遠古時期人類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記憶,這些經(jīng)驗記憶具有集體無意識的特征。例如在中國古代唐詩中,折柳,灞橋,離亭等這些經(jīng)驗意象,往往是與送別感傷的情感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古代“月”“大雁"的意象又往往與思鄉(xiāng)懷舊的情感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至于形成固定的表達折柳就代表送別,“望月”則代表了一種思鄉(xiāng)之情。

二、“原型”與作家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

詩歌的創(chuàng)作從創(chuàng)作動機的生發(fā)上來說,多屬于觸景生情,是通過景物意象對此事此地此刻情感的一種表達。從文藝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情感經(jīng)常能觸發(fā)文藝家創(chuàng)作的沖動。特定的事物引發(fā)特定的情感,繼而引發(fā)特定的創(chuàng)作沖動?!霸汀弊鳛橐环N文化意象,背后深刻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意象成為原型,無疑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能被稱作原型的意象承載的文化生活意義恰恰是作家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當作家置身于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容易在人生積淀的基礎上與環(huán)境造成的境遇中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物化成特定的存在于特定環(huán)境中的某種實際的物體。

意象如何具有原型的意義,當具體的物象與主觀感情相互撞擊,主觀情感對客觀物體有了一定的寄托,在一定的歷史期限內(nèi),客觀物體與主觀情感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在相對固定的歷史時期內(nèi),能夠引起一個民族長久以來的共鳴,這時意象便具有了原型的意義。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曾經(jīng)有“獨照之將,窺意象而運斤”的論述。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月的意象何以成為多種情感寄托的原型?

首先,作為最普通的意象月的形象代表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月的離鄉(xiāng)的詩人為何格外偏愛“月”這意象,這于月本身的特質(zh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周朝的禮樂制度為我國封建家族制度奠定了基礎,中國人自古都有家的觀念,但是中國的科考制,戰(zhàn)亂等因素迫使很多的人背景離鄉(xiāng),而在春節(jié)等節(jié)日中家人才能團圓。時聚時散的現(xiàn)實狀況,與“月”周期的時圓時缺頗為相似。“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強調(diào),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的精神狀況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都來于人類的原始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在逐漸形成人類原始記憶的基礎上,成為文學作品產(chǎn)生幻覺,象征等不可言說的神秘意象的根源。早期人類在自然中遭遇的一切問題自然而然的成為原始記憶的來源,這些記憶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成為集體潛意識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ii根據(jù)榮格的論述,文學是神話的復制,月的意象何以成為思鄉(xiāng)感情的寄托,這無疑也與神話有關,在上古時代,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吞食王母娘娘的仙藥最終化身為仙,飄向了月宮。從此與深愛她的后羿,天地兩隔。后羿對著月亮就無比思念自己的妻子。世界各地早期的風俗,大都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埃及人更是用木乃伊保存尸體,期待著復活,中國古代更有對天宮,地獄的詳細描述,這些描述無疑是人間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翻版。這些靈魂不滅的神話,都保存了人類一個最為美好的愿望。輪回往復,是生命最終保留的形式。中國古代詩人詞人,在面對月的時候,都有一種情節(jié),渴望時空的延續(xù),天人合一。但是然后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是人類所無法逾越的,作家只能用相似之物寄托情感。

其次,月原型意象的形成與月的性質(zhì)有關。月作為永恒存在的自然之物,長久以來,人們一代又一代的悲歡離合,人世間的痛苦情仇,紙醉金迷。月懸掛在高空,以他不變的態(tài)度,面對著人世間的情仇。一代又一代的人來了又去了,唯有月是永恒的。就如同古詩中說的一樣“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表達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對于此時此刻的人來說無法經(jīng)歷歷史,無法掌控未來是遺憾的。古人巧妙地借月來表達了這種遺憾,月同時也是對遺憾的彌補。這種天地空曠,“我”卻無法縱觀古今,今世如夢,可是在夢里,我們留下的卻是真實的歡笑與淚水是中國古代詩歌常有的母題,而這種母題的表達又常常與月有關。

無疑月作為一個原型意象,有跨越千百年引起讀者作者共鳴的作用。是對存在于中華民族血液中千百年來“無意識”的一種喚醒。一切的思想情感在頃刻間已經(jīng)被知曉,被領悟。千百年來,雖然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不同的人生歷程,但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在自然規(guī)律。作者的經(jīng)歷和瞬間爆發(fā)的情感,足以引起或遲或早穿越時空的相同人生感慨。這時利用原型進行文學表達的詩人或詞人,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一種抒發(fā),更是長久以來人類力量的釋放。

三、“原型”與作家創(chuàng)作力的保持

集體無意識如何轉(zhuǎn)化為意象乃至“原型”,基本的手段就是象征的應用。正是有了象征以及象征所帶來的移情所用,千變?nèi)f化的不同形式才可以表達的相同或相似的母題。正是母題表達的延續(xù)和漸進性,才使得不同時代的作家在相似母題上的創(chuàng)作力得以保持。

同一個原型意象,不單單是所象征含義的一脈相承,更有后人在對這個初始含義的發(fā)展和延伸。使得古人所托之物具有了多重的含義,這對于關于此原型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作力的保持有積極地意義。比如說古詩中的月的意象最早是象征著人類美好的愿望,從這一意象出發(fā)衍生出思念思鄉(xiāng),如膾炙人口的《靜夜思》“窗前明月光,一是地下霜。舉頭邀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李白詩歌的創(chuàng)作來說,他一生寫到月的詩詞有三百多首,月可以說是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在“舉杯對邀明月,對應成三人”中月是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月”中,月是對酒當歌快意人生的象征。在《蜀道難》“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中月是要抵達最終人生理想的豪言壯志。同樣是月的意象在李白無窮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下,月幻化出不同的價值載體,為他的創(chuàng)作服務。“原型與生命同構(gòu),它是生命中典型狀態(tài)的直接表述。原始意義上的生發(fā),可以使同一個原型中的情感精神與各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人生體悟相契合。激發(fā)出無窮的思想火花。

總是,在古代詩詞中,月亮成為千百年來詠吟不斷的對象。從原始的意義開始已經(jīng)衍生出了無窮的衍生意,而這些衍生意在之后詩詞中反復的出現(xiàn),被強調(diào)。成為固定生命意義的表達。研究月意象如何成為中華民族文學中的原型,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是十分具有意義的。

注釋:

第6篇

地理新課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師要進行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轉(zhuǎn)變,應由“教書匠”轉(zhuǎn)化為研究型新型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教學從單純注重灌輸知識,轉(zhuǎn)變?yōu)橐龑W生自主學習;從原來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學習方法。對教師來說這是新的挑戰(zhàn),迎接挑戰(zhàn)注定是“苦”的,挑戰(zhàn)成功也樂在其中。

2010年開學,自己擔任高一四個班地理教學任務,也是自己第一次教授新教材。結(jié)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了更好地搞好教學,上好每一節(jié)課,自己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中去。通讀教材、查資料、新舊教材對比、聽課、精心編編寫教案、落實新課程標準,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因新課程教學要求任課教師要從原來注重灌輸知識“教書匠”走向知識研究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不僅要求教師要有豐富專業(yè)知識,還要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探討。教學進行一年多來,還真是“苦”中有“甜”。

一、對學生現(xiàn)狀及學習地理狀況的反思

高一學生生活閱歷少,課外閱讀不多,導致他們知識面狹窄,又不善于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其空間想象、閱讀理解、靈活應用、分析綜合、邏輯思維、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能力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他們很難將常見的自然、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與地理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同一地理現(xiàn)象或規(guī)律也不能從多側(cè)面觀察它。高中地理內(nèi)容相對較多,抽象內(nèi)容多、其教學容量大,速度快,描述方式較多,除文字式還有圖表式、圖像式等。新編教材有意強調(diào)其科學性、實用性、空間性、實踐性,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綜合能力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從地理學的知識體系出發(fā),將最難的部分“地球運動”放在第一章,就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地理難學”成了不少學生口頭禪,有的學生甚至望而卻步。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面對現(xiàn)狀教師難言其“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高一學生學好地理,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地理感興趣,消除他們心理中“地理難學”的陰影;其次是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思維;再次讓他們建立地理基礎知識,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隋況選擇提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學時,可選擇通過講故事、觀看影片、實地考察、觀察等活動進行。結(jié)合教學讓他們做自己想做得事,讓他們嘗到地理的“味兒”,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譬如教授月相這塊時,課堂上結(jié)合古詩詞與月相、民間傳說等進行,如“楊柳岸曉風殘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再利用他們想看月亮真面目的好奇心,進行月相觀察,在玩中體驗學習之樂。

二、對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重在探究,課本很多地方只體現(xiàn)主干知識,其余要求師生去探究。如地球公轉(zhuǎn)的意義之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課本只有不到一百個字,介紹兩個概念及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分布,其余太陽高度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分布、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和應用都得通過探究得出。這里面所涉及的東西有的不是高一新生能探究得的。課本只有不足一百字,預習也是“摸馬無角”,也難怪他們感嘆“地理難學”。可能有些教學新手對這塊要玩轉(zhuǎn)自如也感到棘手。要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師生都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較為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有用武之地;其次學生按方案預習,并要最大可能地利用一切資源,盡量完成;再次課堂上按方案以多種教學方法完成方案內(nèi)容。有時難免有“苦”的滋味,尤其涉及空間定位知識,那可真是不厭其煩、苦口婆心。但如果進展順利,那成功的喜悅也不言而語,當然樂在其中。地理教學首先要充分體現(xiàn)地理學科特點,完成地理教學目標。如地理三維教學目的,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系。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xù)學習埋下禍根。例如,在教授“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時,如果對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計算等講解的不透徹,空間概念建立不起來,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就很難順利進行。正午太陽高度對生活、生產(chǎn)很多方面都有明顯影響,如房產(chǎn)開發(fā)、溫室大棚建立、雨陽棚安裝、南極科考等,因此很多地理練習題都與此有關。也正體現(xiàn)了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在地理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jié)果,所要達到的質(zhì)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是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jù),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要體驗這其中的“甜”,也要先經(jīng)其“苦”。

三、對地理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反思

地理學科特點突出,教學方法采取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問題討論式教學法、啟發(fā)引導式教學、程序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新課改下教師一般多采用媒體方式教學,它容量大、圖文并茂,能演繹動態(tài)地理現(xiàn)象、規(guī)律很直觀,學生樂于接受,教學效果好,講練結(jié)合,學生往往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知識,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教學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案例的選取盡量來自身邊學生熟悉事物,教學用具選取常常隨手可得。如:在分析“假如只有地球的公轉(zhuǎn)而沒有地球的自轉(zhuǎn)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時,就結(jié)合地球公轉(zhuǎn)軌道示意圖,用右手握拳表示太陽,左手手掌表示地球,演示這一運動,并要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做。開始時,左手手心向著太陽,手心一側(cè)有光照為晝半球,手背背光為夜半球,當左手不自轉(zhuǎn),但以逆時針圍繞右手轉(zhuǎn)180度后,恰好此時左手手背開始向光為晝半球,手心背光為夜半球,其間時差為半年,從而證明會有晝夜交替,只是周期為一年。這樣學生動起來啦,課堂活起來啦。即加強學生參與性,有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理念,也受到良好效果。地理學科的學習,要重視圖表的分析和判斷,注意地理知識的收集。地理實踐性很強,學生時間有限,圖表和影視性材料儲存和傳遞著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學生獲得地理感性知識重要途徑,大量感性知識的存儲便于學生更好學習地理,掌握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分布規(guī)律,理解地理事物的聯(lián)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性,提高運用地圖的能力,并能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終生有用的地理。

教學改革并非是“專家叫好教師叫苦學生喊冤”,其順應時代要求,勢在必行。但其路途艱險,注定先“苦”后“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镇雄县| 新营市| 斗六市| 应用必备| 清涧县| 长丰县| 昌都县| 盐山县| 桂平市| 凯里市| 金昌市| 镇远县| 灌南县| 大关县| 桑植县| 崇仁县| 成武县| 筠连县| 京山县| 温州市| 崇礼县| 彰化市| 怀集县| 临安市| 甘肃省| 永寿县| 梁山县| 珲春市| 克拉玛依市| 固镇县| 嘉禾县| 大荔县| 黑龙江省| 昌宁县| 大洼县| 个旧市| 淮南市| 阆中市| 奇台县|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