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2 18:56: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由作家日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為自己寫作
如果一個人出自內心需要而寫作,把寫作當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必然首先是為自己寫作的。凡是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藝術、學術,都首先是為自己的,是為了解決自己精神上的問題,為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睘榧壕褪亲⒅刈约旱木裥摒B,為人是做給別人看,當然就不是精神生活,而是功利活動。
所謂為自己寫作,主要就是指排除功利的考慮,之所以寫,只是因為自己想寫、喜歡寫。當然不是不給別人讀,作品總是需要讀者的,但首先是給自己讀,要以自己滿意為主要標準。一方面,這是很低的標準,就是不去和別人比,自己滿意就行。世界上已經有這么多偉大作品,我肯定寫不過人家,干嘛還寫呀?不要這樣想,只要我自己喜歡,我就寫,不要去管別人對我寫出的東西如何評價。另一方面,這又是很高的標準,別人再說好,自己不滿意仍然不行。一個自己真正想寫的作品,就一定要寫到讓自己真正滿意為止。真正的寫作者是作品至上主義者,把寫出自己滿意的好作品看作最大快樂,看作目的本身。事實上,名聲會被忘掉,稿費會被消費掉,但好作品不會,一旦寫成就永遠屬于自己了。
唯有為自己寫作,寫作時才能擁有自由的心態。不為發表而寫,沒有功利的考慮,心態必然放松。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人與永恒》,就因為當時寫這些隨想時根本不知道以后會發表,心態非常放松。現在預定要發表的東西都來不及寫,不斷有編輯在催你,就有了一種不正常的緊迫感。所以,我一直想和出版界“斷交”,基本上不接受約稿,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寫完之前免談發表問題。
唯有為自己寫作,寫作才能保持靈魂的真實。相反,為發表而寫,就容易受到他人眼光的支配,或者受物質利益的支配。后一方面是職業作家尤其容易犯的毛病,因為他借此謀生,不管有沒有想寫的東西都非寫不可,必定寫得濫,名作家往往也有大量平庸之作。所以,托爾斯泰說:“寫作的職業化是文學墮落的主要原因?!狈▏骷伊心菭栐谙嗤饬x上說:“我把那些還沒有以文學為職業的人稱作經典作家?!弊罾硐氲氖橇碛蟹€定的收入,把寫作當作業余愛好,如果不幸當上了職業作家,也應該盡量保持一種非職業的心態,為自己保留一個不為發表的私人寫作領域。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名人日記”叢書,向我約稿,我當然拒絕了。我想,一個作家如果不再寫私人日記,已經是墮落,如果寫專供發表的所謂日記,那就簡直是了。
二、真正的寫作從寫日記開始
真正的寫作,即完全為自己的寫作,是從寫日記開始的。我相信,每一個好作家都有長久的純粹私人寫作的前史,這個前史決定了他后來成為作家不是僅僅為了謀生,也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因為寫作是他的心靈需要。一個真正的寫作者是改不掉寫日記的習慣的,全部作品都是變相的日記。我從高中開始天天寫日記,在中學和大學時期,這成了我的主課,是我最認真做的一件事。后來被毀掉了,成了我永久的悔恨,但有一個收獲是毀不掉的,就是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我要再三強調寫日記的重要,尤其對中學生。當一個少年人并非出于師長之命,而是自發地寫日記時,他就已經進入了寫作的實質。這表明:第一,他意識到了并試圖克服生存的虛幻性質,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歲月,留下他們曾經存在的證據;第二,他有了與自己靈魂交談、過內心生活的需要??匆粋€中學生在寫作上有無前途,我主要不看語文老師給他的作文打多少分,而看他是否喜歡寫日記。寫日記一要堅持(基本上每天寫),二要認真(不敷衍自己,對真正觸動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細寫,努力尋找確切的表達),三要保密(基本上不給人看,為了真實)。這樣持之以恒,不成為作家才怪呢。
三、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寫什么?我只能說出這一條原則: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題材沒有限制,凡是感興趣的都可以寫,凡是不感興趣的都不要寫。既然你是為自己寫,當然就應該這樣。如果你硬去寫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肯定你就不是在為自己寫,而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的目的了。
《安妮日記》是一位猶太小女孩安妮在納粹主義戰爭時的真情實錄。和平的時候,安妮和她的爸爸、媽媽和姐姐瑪戈生活在一個和諧富裕的家庭里,1942年6月12日,她得到了一本日記,她將自己生活中真實的情感記錄在其中。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安妮日記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1我把《安妮日記》讀完了,我今天不寫希特勒和猶太人,而來寫寫里面的快樂小天使――安妮。她實在令我無法忘懷,她那燦爛的笑讓我難忘,她與母親的吵鬧令我難忘,她悲傷時的痛哭更加令我難忘......
我總覺得她跟我的脾氣一摸一樣,)都喜歡大吵大鬧,(當然也跟我一樣喜歡和爸爸媽媽頂嘴,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每天快快樂樂的生活心情都能那么好。而她卻每天都愁眉苦臉的一點也不快樂,我讀書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她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的話那會不會是另一個我呢?這個問題我始終想不明白。可是我知道我就是我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當然我不會為了這個問題而每天愁眉苦臉,你肯定仍然是會看到每天快樂的我哦!
每個人都是個天使只要做好真正的自己,不去為了學習而痛苦、不去為了問題而悲傷、不去為了親人而長吁短嘆,記住只有做好真正的自己,生命才會更加精彩!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2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匯――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3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安妮日記》。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安妮.費蘭克,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生日那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本精美的筆記本。于是他看是寫日記,并把日記當成她最知心的朋友。
《安妮日記》是第二次大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以假托給好友“吉蒂”寫信的方式,用生命記錄下來的生活和情感日記。在日記中,安妮用細膩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筆觸,講述了身邊發生的事情,記錄成長中的困惑、期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勇敢的筆墨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繪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
因為戰爭的原因,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里度過了花季少年最寶貴的時光。然而,面對一切的困難,安妮沒有仇恨,沒有絕望,有的是對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她這種身處逆境不氣餒丶不屈服,永遠滿懷希望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安妮日記》是少年兒童寫出的偉大的作品。它以純真清新的筆調準確地表現出少年兒童所想、所感、所能理解的事物。一本記錄躲避納粹搜捕的猶太人的日記,如果由一個成年人來寫,或許滿是辛酸、恐怖、悲傷和憤怒。但安妮的日記里沒有這些元素,它只是一本尊重現實的少女日記。雖然日記的總體氛圍是納粹搜捕下的恐懼,但對作者卻以一個少女獨有的敏銳和熱情,表達著對戰爭的獨特見解和對自由的渴望。安妮對事件的記錄是客觀的,也是尖銳的,簡潔的任務描寫有時是刻薄的,她讓讀者感到的事生活的真實。這本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是對戰爭的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通過這本她用生命寫成的日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良、可愛、率真,同時又無比堅強、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用她的筆,記錄下了成長中的點滴和面對戰爭的思考。按你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4安妮,她用了25個月去躲藏,卻還是沒能逃開被蓋世太保抓進集中營的命運。安妮她不過13歲,卻要放棄屬于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由這些權利,轉而背負起千萬種不幸和對命運的恐懼。而這一切都只因為安妮是猶太人。
在書中,安妮寫道:“紙比人更有耐心”。在那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她用她的夢想,刻錄下了她在密室躲藏時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安妮是不幸的,而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她的愿望——我希望我死后仍會活著。她才如此幸運。
安妮13歲開始寫日記,到她死于集中營還不到16歲。安妮從上帝那得來了寫作的天賦,她有著她自己的夢想——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她一直在堅持寫日記。在日記中,她記下了她自己的孤獨,對戰爭的恐懼,對生的追求和熱愛,以及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她寫下了原來不屬于她這個年齡所應經歷的命運。
如果安妮沒有遭難,如果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那么,她長大以后,或許不用長大以后,她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但這一切,誰又知道呢?
安妮在密室里呆了25個月,她在密室錯過了原本屬于她豆蔻年華的自由和快樂。
安妮在密室里能認識的人是那么有限,安妮是一個正在成長期的少女,這樣的她,正是愛結交,好動,對世界,生活充滿了憧憬的年齡。在她所能活動的狹小空間里,而她幾乎是沒有同齡人相伴,也享受不到同齡人的樂趣。
那愚蠢的戰爭猶如一個沉重的桎梏,把我們幸苦建設的家園就這樣囚禁于硝煙炮火中,毀于一旦。那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剝奪了不計其數的人的自由。
野蠻的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摧毀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仿佛看見了安妮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安妮一直在用著她的善良去看待這個世界,帶著她對生的渴望。
安妮的愿望實現了,用令一種方式。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5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里寫道。
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里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溫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著黎明并鼓勵別人,溫暖別人。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愿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著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著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里,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p>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里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溫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托了一個少女的美好愿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著我和更多人。
電影《自由作家》講述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成功的事件。該電影取材于20世紀末美國社會,采用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白人女教師艾琳?格魯威爾如何與威爾遜高中203班――一群由亞、非、拉裔學生所組成的“無藥可救”的混亂班級成功溝通并改寫他們原本迷茫無望的人生的真實故事。艾琳雖然剛剛走出大學校門,但她深諳跨文化交際的奧秘,尤其她的文化移情能力尤為突出。她不僅客觀地認知不同的文化特色,尊重不同文化群體,不帶任何種族偏見,而且在多樣性文化之間架起有效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與學生們建立心與心的有效溝通,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從而保證了跨文化交際雙向溝通的實現。
本文以《自由作家》為研究對象,以文化移情理論為支撐,分析女教師艾琳?格魯威爾的文化移情能力并凸顯文化移情在跨文化溝通中的意義,從而引起教師及從事跨文化相關工作人員的思考及對其有所啟示和借鑒。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移情與文化移情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溝通不暢產生于無效的交際,即言者竭盡所能,聽者不知所云。歸根到底這是因為交際者的語言、文化背景、思維及表達習慣不同,所以為了達到有效的交際效果,移情是非常必要的。
移情(empathy)最早是一個美學概念,由德國學者羅伯特?費肖爾首創,經過進一步發展,現在已經從美學領域擴大到了認知心理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等多種領域。湯姆?布魯諾(2003: 512)認為:“移情的字面意義是用自己的感覺去‘體驗’他人的感覺,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實現一種我―你的一致性。另外,移情還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適應彼此的生活節奏?!焙唵蔚卣f,移情指的是在言語交際中,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即是盡量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想、去體驗、去表達感情,使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進行移情,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原偉亮,2010:92)移情能使我們“對別人的思想、情感和觀點產生共鳴,能改善我們對語言和文化移情與自己不同的個人或群體的態度,可以幫助一個人在學習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Richards,1985:91)因此,移情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順利溝通就需要交際雙方有意識地擺脫本土文化的束縛,不拘泥于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轉換立場;換位思考,將自己的情感移入對方的文化模式中,身臨其境,體會對方的情感,從而交際雙方在融洽的交際環境中獲得情感滿足,真正地體味并理解對方的文化,這就是文化移情。Samover(1981)指出,實現文化移情,必須經過承認差異―認識自我―懸置自我( suspending self)―體驗對方―準備移情―重建自我六個步驟。首先,承認差異就是要承認文化的差異性,認識自我即了解自我所處的文化特點,懸置自我即消除自我和外界環境的分離狀況,為體驗對方做準備。設想自己處于對方的境地,深入對方的心扉,體驗移情,并重建自我,即通過移情,體驗別人的情感,看清自我的文化常態。通過這六個步驟,交際者可以摒棄定勢思維及文化偏見思想,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等跨文化交際障礙,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文化特色,體會他人的情感,逐步實現移情。(楊靜,2010:142-143)
因而,文化移情的實現既是對文化差異的尊重,又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和非本土文化之上相互重建的機制,它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相互理解彼此心靈溝通的重要方法。
二、電影《自由作家》簡介
電影《自由作家》(又名《街頭日記》)講述的是在20世紀末的美國社會,一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間的跨文化溝通成功的故事。
年輕的艾琳?格魯威爾(希拉里?斯旺克飾演)剛剛大學畢業,就如愿到威爾遜高中擔任高中教師。作為一名新手,她被分配到一個大家都不愿意面對的班級――校方及其他教師公認的“無可救藥”的203班。她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這個糟糕的班級本身,更是教學之外的殘酷的社會現實問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種族沖突嚴重并隨時有可能激化。203班聚集著被其他老師放棄的“問題少年”,族裔(亞、非、拉裔)混雜,大多家境貧困,有社會小混混,更有黑幫團體成員,而且學生內部幫派眾多,互相仇視。更嚴重的是,這些學生大多陷入吸毒、暴力沖突、犯罪、家庭遺棄的深淵,無法自拔。
艾琳老師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放棄這些學生,而是努力靠近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學生們心里所想。她通過課堂上開展互動活動、線上游戲等力圖加強與學生們的溝通,卻未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但同時她痛心地發現這些才十幾歲的中學生,雖看似桀驁不馴、無所畏懼,其實每天掙扎在街頭暴力中求生存,生存幾乎是他們最大的奢求,他們對這痛苦的人生充滿迷茫。于是,艾琳以一本《安妮日記》為開端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并激發他們的良知,以記日記的方式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惡。在記日記的過程中,學生們與艾琳老師展開了心與心的交流,彼此敞開心扉;這讓學生們漸漸走出人生的陰霾,看到生活的曙光,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與自由,并主動遠離是非,融入社會,開始嶄新的人生。
最終,艾琳老師為學生們所做的一切也有了回報,許多學生順利畢業,有的順利考上大學繼續深造;她是學生們心目中“偉大的”艾琳老師。后來,她將學生們的日記整理后結集出版,取名《自由作家日記》(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這本書轟動美國教育界并激勵了無數人。如今,影片里的老師艾琳在現實生活中已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客座教授,還建立了教育基金會以拯救更多底層需要幫助的學生。而電影《自由作家》即取材于這個真實故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文化移情障礙在《自由作家》中的體現
艾琳能取得學生們的信任并達到成功的溝通并非一帆風順。從校方領導到普通教師以及家人大都對她所教的班級沒有任何信心和好感,幾乎沒有人給予艾琳事業上的全力支持。這與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整個社會所籠罩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交際障礙在影片中處處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經常會出現的民族文化中心主義、部落主義等文化偏見,是影響不同文化溝通的無形心理障礙,只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沖破這種障礙,達到有效交流和溝通的目的。”(高永晨,2005:18)而刻板印象和種族偏見都為跨文化交際中的移情設置了客觀上的障礙,這些都在影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首先,威爾遜高中從校方領導到普通教師或多或少都對203班帶有極深的偏見甚至歧視。校方普遍認為203班是無藥可救的班級,女主任坎貝爾夫人就是一個帶有強烈種族歧視的代表人物?!拔覀冊沁@個地區教學分數最高的學校之一,但自從實行自愿混合措施以來,我們失去了75%的最佳學生?!彼踔敛辉笧閷W生們買真正適合他們讀的書籍,因為她認為給這些孩子們閱讀書,就是浪費金錢。而其他老師也認為他們無藥可救,甚至對他們極其仇視,期待他們早日退學自行消失,例如一位榮譽班級教師曾說“混合教育是個謊言”,他甚至把種種社會問題歸咎于這些“被人放棄的”孩子們。很顯然,這里暗含著種族偏見和歧視。
其次,203班對于白人也帶有刻板認識和文化偏見甚至敵視,可以說這個班級所折射出的問題正是社會種族沖突的一個縮影。他們通過種族,社團,街區,甚至乘坐的公車來劃分自己的小圈子,各自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小圈子,圈子間互相仇視,水火不容。而學生們對于身為白人的艾琳老師沒有好感,對于校方及其他教師更是充滿敵視。雖然艾琳小心謹慎地對待每個學生,耐心與其交流,同時采取各種辦法(如換座位、開展互動活動等)力求能夠讓這些孩子彼此溝通和了解。但是她的所有努力和嘗試都沒能成功,因為她被這些學生們視為“上層社會”的“白人”,視作敵人,學生們根本不屑于這位白人老師的存在及作法。一句“我恨白人。我恨你”透射了學生們對于這位白人老師的仇視。他們不僅無視老師的存在,更不屑于接受教育,認為上學是為了混日子。在他們眼中,為種族、為社會地位、為尊嚴而“戰”才是正道,而社會地位優越的“白人”是無法理解這些的。
四、《自由作家》中文化移情的表現
按照語言心理學家比爾、舒曼等人的觀點,文化移情包括認知移情和交際移情兩個方面。其中認知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覺察和認識他人的情感和情緒狀態,通過認真聆聽他人的言語,察覺和識別他人的情緒狀態。而交際移情是指在認知移情的基礎上對他人的情感、情緒狀態作出正確的反映和反饋,即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處的境遇中去體驗他人的情感和情緒,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兩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高永晨,2005)
(一)認知移情
交際主體客觀地認識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較強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順應能力,這就構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移情產生的基礎,即能客觀地認知并認可文化差異,并能欣賞和尊重這種差異。影片中艾琳老師敏感地發現這些學生們需要的是尊重和關懷,她沒有受其他人偏見思想的影響,而是尊重學生們的想法,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
“其實我選擇威爾遜高中就是因為這個混合教育計劃”這句話道出了艾琳對于不同文化的看法,她主張平等,主張民主,不受主體文化對自己思維的負面影響。艾琳客觀地看待不同文化,而且在行動上也體現了這點。例如艾琳脖子上的珍珠項鏈,那是倡導民主平等的父親送給她的禮物,她視若珍寶;每次上課她必然佩戴,由此可見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慎重,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這串項鏈也象征著父親和她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提倡民主團結,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盡管艾琳與女主任坎貝爾夫人意見不合甚至沖突頻頻,但是她始終戴著那串項鏈,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念,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為學生爭取書本,向董事會爭取下學期繼續和學生呆在一起等等,絲毫不受當時偏見思潮的影響。無論發生什么,她一直戴著項鏈走回到那個課堂,用盡可能有意思的方法來教這些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她的學生們著想,堅持不懈。
艾琳不僅尊重學生,而且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當她詢問有誰曾遭受過槍擊的時候,學生們的答案全都是Yes,艾琳看到了一個社會的暴力環境,于是她引導學生們寫日記,記錄心聲,尊重學生們是否向她敞開心扉的意愿。而她的傾聽并非止之于行動,當艾琳透過日記讀出了學生們的掙扎和絕望,于是她以《安妮日記》點亮了他們的心靈,而學生們也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了過去那種痛苦的災難,也記錄下了自己的改變。
(二)交際移情
交際移情是知覺移情的推進和深化。交際移情要求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主體自覺地把情感投射到客體的境遇中,從而身臨其境地感受對方,體驗客體的情緒和情感,在主體和客體情感交流中調適并拉近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理解和心靈溝通,以期達到順利地實現雙向溝通的目的。
一次,提托畫了一張具有又大又厚的嘴唇的夸張黑人肖像來嘲笑非裔學生賈買爾,這畫像在課堂上私下傳遞引得全班同學哄笑;當賈買爾拿到那幅畫后,感到非常難堪,眼里噙著淚水,無地自容。無論是誰,無論是哪種文化,何種膚色,對這類行為的反應均是受傷害的。此時艾琳深感事情的嚴重性,她同情弱者,更對學生們的無知和冷漠擔憂,她走到搞惡作劇的學生提托身邊責問他:“如果畫的是你,你還好笑嗎?”艾琳想以此提醒大家如果你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先尊重別人,即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或體驗對方的感覺。然而一直習慣于呵責、暴力、虐待、漠視和扭曲的生活中的學生對這些無動于衷,艾琳似乎意識到僅僅是在情感上積極正面的感同身受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了解這些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必須有深入的傾心交流。
當艾琳發現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差到只有小學五年級水平時,她想讓學生們從興趣出發,培養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并找到與他們興趣有關的反映幫派的書以期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但是偏見而且固執的坎貝爾夫人拒絕給她的學生提供任何閱讀書籍,因為她認為就算給他們讀簡寫本也只是浪費,而艾琳替她的學生們說出了心聲“他們知道他們只得到這種書是因為沒有人認為他們夠聰明能讀一本真正的書”,換言之,艾琳足夠相信她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她能將自己投射到孩子們所處的境遇中去體驗他們的情感和情緒,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得不到校方的任何幫助和支持時,她只能自己籌款為學生們買書,為此她除了完成正常教學工作外,還額外打兩份工籌集資金以幫助學生。艾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給每個學生點亮人生路,讓他們看見希望。
影片中的艾琳老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不僅贏得了學生們的無限尊重和愛戴,而且打開了他們的心扉,讓每個學生找到一劑最佳的可以彌補心靈傷害的良藥,不再迷失方向,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人生。大家一點一滴放棄心中對他人的敵對與仇恨,將那些與社會現實以及心靈成長的所謂的矛盾與問題都遠離并統統拋開,逐漸感受彼此之間互相理解、相互寬容、互相融合的共存之道。讓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受損害,讓每個人都享受到自由與平等,讓每個人都體會到社會的公正與關愛,而這個辦法就是文化移情。
1、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代表作品有《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
2、海倫·凱勒,19世紀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3、賴雨,因患嚴重的小兒麻痹后遺癥癱瘓在床。主要作品有詩集《群山之上》、日記體自傳《我心如蓮》、散文集《天空依然遼闊》和游記《在愛的翅膀上飛翔》等。曾被評為四川省自強模范和自貢市的十大杰出青年。
4、劉水,甘肅成縣人,先后獲得“全國十大殘疾人優秀作家”、“全國自強模范”、“國際扶輪組織2000年亞太地區杰出殘疾人士獎”等稱號。作品有《秘密》《碰拜大》《胡楊樹》《野馬河滄?!贰兑榜R河蒼生》《野馬河風情》《野馬河畔的風》等。
(來源:文章屋網 )
許多同學喜愛讀作家肖復興寫的小說,比如《中學生三部曲》,據說他創作這部小說與日記有關。
當肖復興著手準備寫《中學生三部曲》之二(青幻曲)時,母校一位高三女生將她高中三年所記的三本厚厚的日記本借給了他。讀完之后,肖復興將原來設計的構思方案全部了。他突發奇想:替這位高三女生寫一本日記如何?于是,他真的做起來了,一寫就是整整半年,日記都是依據那位女生的性格想象出來的。很有意思,當他進入創作的時候,很自然地想象這位高三女同學變成小說的主人公――路天琳,那部日記成了小說構思的主線。像這樣并非來自作者實際生活而完全是想象的日記,我們稱它為文學日記。
文學日記來自于生活,因為文學性很強,所以稱為文學日記,比如徐霞客的日記就是文學日記。但文學日記又可以是虛構的,比如在日記里練習寫的小說,這種小說也不同于日記體的小說。日記體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借用日記的形式創作的,不一定是寫在日記里的作品。
文學日記其實就是文學作品的一種,它同廣義的文學作品一樣也包括詩歌、散文、寓言、童話、小說、戲劇等等。以詩歌為例,有的同學喜歡在日記里學習寫新詩,完全可以嘗試嘗試,來鍛煉自己的形象思維。寫詩與散文有很大的區別,詩的語言特別凝練,語言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特殊要求,它不是散文的分行。下面我們結合某種體裁具體說說文學日記怎么寫――
青春的舞步
江蘇省東臺市唐洋鎮中學 劉 婧
2007年12月18日 晴
十四歲的我們
用感傷的心情
編織成了一張張紗布
十四歲的男孩
英俊瀟灑
只一抬頭
春天便盡在眼前
十四歲的女孩
優雅嫵媚
回眸一瞬
引得睡蓮開放
十四歲的我們
牽起彼此的手
腳尖在時光中穿梭
跳出一方青春舞步
用拼搏來舞蹈
《青春的舞步》一詩寫出了十四歲少年的情懷,十四歲少男少女的胸襟和姿態,讓我們可以感受到少年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激情。也許我們初學寫詩,僅僅是外形上有點像詩歌,但慢慢就會逐漸摸到寫詩的門道。
其實文學日記有益于訓練我們的思維,我們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在日記中進行自我練習。
練習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先從練習寫散文開始。寫散文的本領是寫作其他文學作品的基本功,這是大家所共知的。散文的樣式較多,有寫景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對錘煉語言極為有效,從語言的準確性到生動性、形象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練習。比如――
我愿化作一片云
江蘇省東臺市唐洋鎮中學 劉 婧
2008年3月15日 晴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聽風吟詩,聽雨歌唱,大自然到處都有我的身影。
我可以游遍名山大川,可以傾聽各種鳥鳴,觀賞各處風景,也可以給許多地方帶來歡樂與祥和。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六盤山上的云。在聽著鳥兒動情地吟誦的《清平樂?六盤山》時,我感動得落了淚?!傲P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看著六盤山山頂的那面五星紅旗飄揚,心情萬分激動;聽著戰士們鏗鏘有力的“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我的心怦然一動。我把自己的一份感動、一份崇敬留在了六盤山上,留給了五星紅旗。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撒哈拉沙漠上的云。當來到這片荒涼的沙漠之上,在它上空悠悠走過,看著那里的人們賣力地勞作卻改變不了沒有水喝的悲劇,我忘記天空的約定,流了幾滴感動的淚在撒哈拉沙漠,當看到那里的人們欣喜的姿態時,我笑了。然后,感到似乎有股強勁的風扇在我的臉龐,甚是疼痛。
“你忘了當初在眾人面前的約定嗎?絕不許在撒哈拉沙漠上流一滴眼淚!”
“我知道,他們的祖先亂開墾,讓他們的子孫償還債務,可那公平嗎?”我聲嘶力竭??墒牵瑓s受到更嚴重的懲罰,我被染成了黑色――那對于我這潔白的云來說是莫大的恥辱!盡管被打得遍體鱗傷,可我絕不低頭,我沒做錯什么!不知何時,我似乎死了,白色的血液留在了撒哈拉沙漠。
我夢見有一天,那里成了一片綠洲……這是我成為云最終的目標。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把自己大膽想象成一片自由自在的云,可以任意東西,游山玩水。當行云至六盤山上、撒哈拉沙漠,“我”的心被感動了,既有悲又有喜,但“我”的意愿在篇末得到了顯現。
由于散文形式多樣,我們可以不斷變換文體樣式,以鍛煉自己的構思能力,還可以嘗試不同的語言風格。
也可以從模仿課本開始。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文學作品的篇數最多,各種體裁都有,我們在課上精讀之后,不妨試著仿寫。
當然文學日記還有其他的練筆方法。
比如小說,我們也可以先練習寫小小說。這是一種篇幅短小、很重構思的體裁。不像中長篇小說那樣構思宏大、投入的精力巨大,中學生一下子還駕馭不了(只有極少數同學寫中長篇獲得成功)。還可以從課外閱讀開始,平時大家讀了什么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模仿一下。
From Homer’s The Iliad to A. E. Housman1)’s poem about an athlete dying young, there’s no shortage of literary depictions of running. “Move, as the limbs / Of a runner do,” writes W. H. Auden. “In orbit go / Round an endless track.” There’s also a long tradition of writers leaving their pens or screens behind to stride along roads, tracks, and trails. Jonathan Swift, according to Samuel Johnson, would “run half a mile up and down a hill every two hours” during his 20s. Louisa May Alcott2) ran since her youth: “I always thought I must have been a deer or a horse in some former state,” she wrote in her journal, “because it was such a joy to run.” Despite this correlation, The New Yorker’s Kathryn Schulz recently lamented how few books capture the mindset of the runner in descriptive terms, citing Thomas Gardner’s new collection of essays Poverty Creek Journal as the best exception.
Freedom, consciousness, and wildness: Running offers writers escape with purpose. When confronted with “structural problems” in her writing as the result of a “long, snarled3), frustrating and sometimes despairing morning of work,” Joyce Carol Oates4) would ease her writing blocks with afternoon runs. For Oates and many other writers, running is process and proves especially useful for the type of cloistered5), intensive work they do. But in many ways running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writing. The steady accumulation of miles mirrors the accumulation of pages, and both forms of regimented exertion can yield a sense of completion and joy. Through running, writers deepen their ability to focus on a single, engrossing6) task and enter a new state of mind entirely―word after word, mile after mile.
While on sabbatical7) in London in 1972, a homesick Oates began running “compulsively; not as a respite8) for the intensity of writing but as a function of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began keeping a journal that ultimately exceeded 4,000 single-spaced, typewritten pages. “Running seems to allow me, ideally, an expanded consciousness in which I can envision what I’m writing as a film or a dream,” she wrote. Oates still runs along “a country road that goes up a hill” where she feels “there will be ideas waiting for me ... If I just sat in a room it wouldn’t be the same thing.” Don DeLillo9) also relished the transporting10) effects of running after his morning writing sessions: “This helps me shake off one world and enter another. Trees, birds, drizzle―it’s a nice kind of interlude11).”
Whether their reasoning is practical or spiritual, many writers run with ritualistic devotion. The short-story writer Andre Dubus “ran for the joy and catharsis12) of it,” but like Oates and DeLillo, his running was also deliberately timed. Dubus kept a log book that detailed his daily exercise output and writing word count. His method came from an interpretation of Ernest Hemingway’s dictum to stop a story mid-sentence, perform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n return to the work the next day.
Why do writers so often love to run? Running affords the freedom of distance, coupled with the literary appeal of solitude. There’s a meditative cadence13) to the union of measured14) breaths and metered strides. Writers and runners both operate on linear planes, and the running writer soon real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port is a mutually beneficial one. The novelist Haruki Murakami, a former Tokyo jazz-bar manager who would smoke 60 cigarettes a day, started running to get healthy and lose weight. His third novel had just been published, but he felt his “real existence as a serious writer [began] on the day that I first went jogging.” Continual running gave him the certainty that he could “make it to the finishing line.”
Murakami’s sentiment reminds me of the LSD―long, slow distance―of my college track days. My coach sent us on long afternoon runs without prescribed routes, simply giving us the directive of time. Once I built a tolerance for distance my runs became incubators for writing ideas. The steady, repetitive movement of distance running triggers one’s intellectual autopilot15), freeing room for creative thought. Neuroscientists describe this experience as a feeling of timelessness, where attention drifts and imagination thrives.
Oates enjoyed this mental freedom and “special solitude” while running during her youth. She went through orchards, “through fields of wind-rustling corn towering over my head, along farmers’ lanes and on bluffs16) ... These activities are intimately bound up with storytelling, for always there’s a ghost-self, a ‘fictitious’ self, in such settings. For this reason I believe that any form of art is a species of exploration and transgression17).” Exertion frees this fictitious, creative other, enabling the mind of writers who run to wander without inhibition. Writers tap into this ghost-self whenever they construct narratives and characters; writers who run have the benefit of a first draft on foot.
“One of the luckiest things that can happen to a writer,” Reynolds Price notes, “is the gradual acquisition of the sense that one is doing it just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that it’s become a kind of lonely long-distance running which nonetheless has its own huge rewards.” Price is correct that this acquisition is gradual. The former United States Poet Laureate Kay Ryan captures the complicated feelings of both writers and runners: “I like to run. Actually, I don’t really like to run but I’ve done it for a million years.”
Writers, like runners, often like the idea of their pursuit more so than the difficult work. The appeal of a running regimen18) is how the miles not only condition the body, but free up a space for the creative mind. Which is perhaps why some writers, like Malcolm Gladwell19), find themselves returning to running after a long absence. Gladwell, who recently completed the Fifth Avenue Mile in New York City in 5:03 minutes, sees the utilitarian impact running has on his projects: “I very explicitly use this time to work out writing problems.”
After my college running days ended, I chose sprints over distance, gained some pounds, and looked more like a fullback20) than a half-miler. Yet I missed those long, aimless runs, when the act of running was one of discovery, not dictated by the set distance of a track. I now run down open rural roads, and, against good sense, straddle21) the center yellow lines that yarn to the horizon. Since I’ve returned to distance running, I’ve changed the way I think about writing. Writing exists in that odd mental space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intellect,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the planned. Runners must learn to accept the same paradoxes, to realize that each individual run has its own narrative, with twists and turns and strains.
Writers and runners use the same phrase―“hit my stride22)”―to describe the moment when exertion and work become joy. Writers stuck on a sentence should lace their sneakers and go for a jog, knowing that when they return, they will be a bit sweatier, more tired, but often more charged to run with their words.
從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到A. E. 豪斯曼描寫一位運動員英年早逝的詩歌,文學作品中從不缺乏對跑步的描述。詩人W. H. 奧登這樣寫道:“動起來,如跑步者/擺動四肢/沿著無盡的跑道/一圈圈奔跑?!弊骷覀円渤3H酉落摴P,或者離開電腦屏幕,奔跑在大大小小的路上,這種傳統由來已久。塞繆爾?約翰遜曾說,喬納森?斯威夫特20多歲時“每兩個小時就要沿著一座小山上上下下跑半英里”。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從年輕時就開始跑步?!拔铱傆X得自己上輩子就是一只小鹿或者一匹馬,”她在日記中寫道,“因為我跑起步來是那樣快樂。”盡管文學與跑步的緣分如此之深,《紐約客》撰稿人凱瑟琳?舒爾茨最近卻撰文遺憾地稱,能夠以描述性語言準確捕捉到跑步者心境的書籍真是太少了。不過,她特別提到了托馬斯?加德納的新散文集《貧溪日記》,認為他寫得最好,是個例外。
自由、自覺、野趣――跑步能使作家從寫作中解脫出來,有目的地放松自己。美國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在寫作時會遇到一些“結構性問題”,因為她“在漫長的上午工作時往往會感到思路混亂,覺得特別受挫,有時甚至絕望”,每當此時,她就會在下午選擇跑步,以此掃除寫作的障礙。對于奧茨和其他許多作家來說,跑步是一個加工過程,對于寫作這種需要獨處的高強度工作來說尤其有用。但在很大程度上,跑步是寫作的自然延伸。一步步跑下去,可成千里之行;一頁頁寫下去,可成鴻篇巨制――這兩者何其相似。這兩種努力積累起來都可產生一種成就感,也是快樂之源。通過跑步,作家可磨練自己,使自己專注于一項單一、有趣的工作,一字字地寫,一步步地跑,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
1972年,奧茨在倫敦休假時思鄉心切,開始“強迫性地”跑步,“不是因為高強度的寫作需要休息,而是為了促進寫作”。同時,她開始寫日記,最后以單倍行距打印出來時,竟長達4000多頁。她這樣寫道:“跑步似乎使我達到一種完美的狀態,放大了我的意識,使我能夠看到自己要寫的東西,就像在看電影或者做夢一樣?!敝两?,奧茨仍在“沿著一條通往山上的鄉間小路”跑步,她感到“那里有靈感在等著我……如果我只是在房間里待著,那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美國當代小說家唐?德里羅在經過一上午的創作之后,也喜歡享受跑步帶來的令人愉悅的感受:“跑步使我擺脫了原有的世界,進入到另一個全新的世界。有樹,有鳥,還有毛毛細雨――真是一段令人愉悅的插曲。”
無論是出于實用主義還是精神追求,許多作家在跑步時都帶著一種宗教儀式般的虔誠。短篇小說作家安德烈?杜伯斯“為了追求快樂、宣泄情緒而跑步”,但他也和奧茨與德里羅一樣,有意識地規劃自己跑步的時間。杜伯斯在日志里詳細記錄了自己每天的鍛煉成果和創作字數。他的這種方法是受了歐內斯特?海明威一句名言的啟發,那就是在一個故事寫到中間時停下來,進行體育鍛煉,然后第二天再繼續創作。
為什么作家如此熱衷于跑步?跑步給人以空間的自由,還有文人墨客喜愛的孤寂感。勻稱的呼吸,律動的步伐――二者的結合形成一種特別適合沉思的韻律。作家與跑步者都是在線性的平面上活動,而奔跑中的作家很快就能體會到藝術與運動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經做過東京一家爵士樂吧的經理,每天要抽60支煙,為了健康和減肥,他開始跑步。他覺得他“作為一個嚴肅作家,真正的生命是從我第一次跑步時開始的”,而說這話之前他的第三部小說都已經出版了。持之以恒的跑步鍛煉使他堅信他能夠“跑到終點”。
村上春樹的感慨讓我想起了大學里在跑道上度過的那些日子――我的慢速長跑。教練常常打發我們下午進行長跑,也不規定具體路線,只是在時間上做一些要求。一旦我鍛煉出長跑的耐力,跑步就成了寫作靈感的孵化器。長跑中那穩定而又不停重復的動作往往能激發起人在智力上的自發放任狀態,為創造性思維釋放自由空間。神經醫學科學家將這種經歷描述成一種時間停滯的感覺,注意力開始神游,想象力爆發。
年輕的時候,奧茨非常享受跑步時這種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和“別樣的孤寂”。她穿過果園,“穿過玉米地――微風吹過,玉米葉兒在頭頂沙沙作響――穿過田間小徑,沿著懸崖峭壁……這些都與小說創作息息相關,因為在這些場景中,總有一個自我的影子,一個‘虛擬的’自我。鑒于此,我相信,任何藝術形式都是一種探索和超越”。運動釋放出這個虛擬的、富有創造力的自我,促使跑步的作家能夠神思飛揚、無拘無束。每當作家們創作故事和人物時,他們都會探索這個自我的影子;跑步的作家的優勢就在于可以用腳來起草第一稿。
美國小說家雷諾茲?普萊斯說:“一個作家所能遇到的最幸運的事就是逐漸意識到,創作就是為了創作本身,猶如孤獨的長跑,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回報?!逼杖R斯認為這種領悟是逐漸獲得的,可謂一語中的。美國前桂冠詩人凱?瑞恩準確地捕捉到作家和跑步者的這種復雜情感:“我喜歡跑步。事實上,我并不太喜歡跑步,但我好像已經跑了一百萬年。”
作家和跑步者一樣,往往都喜歡追尋的感覺,而不是費力的勞作。跑步作為一種養生之道,其魅力就在于,它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能為創造性思維提供任意馳騁的空間?;蛟S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作家喜歡在長時間停跑之后選擇回歸跑步,比如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格拉德威爾最近剛剛以五分零三秒的成績完成了在紐約第五大道舉行的一英里路跑,他深刻體會到了跑步對創作的促進作用:“我非常明確地利用跑步時間來解決寫作中遇到的問題?!?/p>
大學里跑步的那段日子結束后,我就放棄了長跑,選擇了快速短跑,結果體重增加了好幾磅,看起來再也不像一個半英里賽運動員,而像一個足球后衛。然而,我還是懷念那段可以漫無目的地長跑的日子,不受跑道固定距離的限制,奔跑的過程也是發現的過程。如今,我奔跑在空曠的鄉村道路上,道路中間的黃線無限延伸,一直通到天的盡頭,而我就任性地騎著線跑。自從我重新開始長跑,我改變了自己對創作的看法。創作存在于一種奇特的思維空間里,既要馳騁想象,又要發揮才智,既要師法自然,又要細心籌劃。跑步者也要學會接受同樣的悖論,要明白每一次跑步都是一個獨特的敘事,迂回曲折的道路猶如情節曲徑通幽,拉伸繃緊的肌肉猶如緊張刺激的敘事格調。(譯注:此處twists and turns and strains具有雙關含義,既可以指跑步,又可以指創作,strains既可以指繃緊拉伸,又可以指作品的情調、筆調等。)
作家和跑步者在感受到努力和工作帶來的快樂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說:“終于上路嘍!”作家在寫不下去時,應該穿上運動鞋,出去跑跑步,這樣在他們回來時,盡管會汗流浹背,疲憊不堪,但卻能更加精神抖擻地繼續他們與文字的賽跑。
1. A.E. Housman:A. E. 豪斯曼(1859~1936),英國著名詩人與學者,代表作為《什羅普郡一少年》(A Shropshire Lad)。
2. Louisa May Alcott:路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1888),美國女作家,其代表作為《小婦人》(Little Women)等。
3. snarled [sn?(r)ld] adj. 糾結的,混亂的
4. Joyce Carol Oates:喬伊斯?卡羅爾?奧茨(1938~),美國作家,代表作有《他們》(Them)等。
5. cloistered [?kl??st?(r)d] adj. (生活)隱居的,與塵世隔絕的
6. engrossing [?n?r??s??] adj. 很有趣味的;使人全神貫注的
7. sabbatical [s??b?t?k(?)l] n. (大學教授的)休假年,休假
8. respite [?respa?t] n. 暫緩;暫停;暫息
9. Don DeLillo:唐?德里羅(1936~),美國當代優秀小說家、編劇,代表作有
《地下世界》(Underworld)等。
10. transport [?tr?nsp??(r)t] vt. 使萬分激動;使欣喜若狂
11. interlude [??nt?(r)?lu?d] n. 插曲;間歇
12. catharsis [k??θ?(r)s?s] n. [正式]精神發泄;感情宣泄
13. cadence [?ke?d(?)ns] n. 節律,節奏
14. measured [?me??(r)d] adj. 有節奏的,有韻律的
15. autopilot [???t???pa?l?t] n. 潛意識的行為狀態
16. bluff [bl?f] n. (尤指臨河、臨海的)懸崖;峭壁
17. transgression [tr?nz?re?(?)n] n. 超越(界限、范圍、疆界等)
18. regimen [?red??m?n] n. 養生法,養生之道
19. Malcolm Gladwell: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1963~),加拿大記者、暢銷書作家
20. fullback [?f?lb?k] n. (足球的)后衛
關鍵詞:材料;生活;書籍;表達;抄寫;積累
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我的具體做法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留心細節,尋找寫作原料(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敝灰獙W生善于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難道還會愁沒有材料可寫嗎?其實,農村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課堂,更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寫作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平時自己的農村生活中尋找寫作的原料,用心靈去感受生活,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尋找寫作的原料,即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并隨時記錄下來,要讓學生知道,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引導閱讀,豐富寫作語言(讀)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濒斞赶壬缇驼f過:“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類,已有定評的大作家的作品就告訴讀者怎么寫。”其實,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是感知了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還會在讀書中悟出怎么寫,而這些又恰恰會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
三、自由表達,積累豐富素材(說)
寫作教學最關鍵的一點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反感。讓他們隨心所欲地愛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多少就寫多少,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學生寫自己的東西,允許他們自由地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生活,不武斷地限制他們的題材,鼓勵學生去擴大自己的語言范圍,允許他們自由選擇題目,真正地為學生自由表達內心世界提供有利條件和空間,讓他們有充分的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厭惡寫作中脫胎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四、堅持抄寫,培養寫作習慣(寫)
安妮?海瑟薇,演員,1982年出生于紐約,畢業于東海岸自由藝術學院。安妮擔任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1999年在電視連續短劇《真實》中扮演的梅根?格林,并憑借在該劇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2000年電視劇最受歡迎的女演員獎。但讓安妮得到普遍認可的則是2001年拍攝的影片《公主日記》和2006年的《時尚女魔頭》。其他代表作還有《成為簡?奧斯汀》、《斷臂山》和《蕾切爾的婚禮》等。
最近安妮?海瑟薇這個名字的出現頻率著實已經到了讓人目不暇接的地步,報刊亭幾乎一半的時尚雜志封面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商場的巨型公告牌上是她最新代言的香水廣告,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只有她的表演可以壓過大帥哥休?杰克曼的氣場……奧斯卡給她的評價是“你是年輕演員的典范,因為你不懼怕將你光鮮和黑暗的一面同時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個混合著朱莉亞?羅伯茨的平民氣質和奧黛麗?赫本的高貴優雅的美國女孩“一不小心” 便紅透了全世界!
公主日記
1982年,這個和莎士比亞的妻子同名同姓,長得像極了“白雪公主”的漂亮寶貝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和其他普通美國女孩一樣,安妮的童年過得簡單而幸福,所不同的是這個同時遺傳了律師父親的理性和演員母親的感性的女孩在上高中時就已經登上了新澤西州的音樂劇舞臺,雖然她自己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了不起。
19歲那年,當了大半輩子舞臺劇演員的母親把整天琢磨著要當作家的安妮拖進了《公主日記》的試片現場。在一大堆爭先恐后的面試者中,心不在焉的安妮一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了下來,沒想到這個滑稽又丟人的動作卻引起了導演加里?馬歇爾的注意。因為當時安妮的樣子簡直就是迪斯尼動畫里灰姑娘的翻版,就這樣她稀里糊涂地成為了《公主日記》中的米亞公主。像現實中的安妮一樣,劇中的米亞從一個呆板僵硬的牙套女生搖身一變成為某歐洲小國的迷人公主,盡管評論家們普遍認為安妮的本色演出并沒有太多演技成分,但這并不妨礙這個帶著明亮微笑的少女征服了所有觀眾的心,所以這部并沒有過多的噱頭的青春片在世道低迷的2001年竟然收入了高達一億多美元的票房。
也許是角色塑造得太過成功,也許是人們真把她當作了“公主”,在接下來的《魔法灰姑娘》和《少爺返鄉》中,安妮無一例外地重復著“公主式”的老套路。正在她有機會參演喬?舒馬赫的《歌劇魅影》來尋求改變的時候,迪斯尼的一紙合約又把她拉進了那部狗尾續貂的《公主日記2》,結果票房慘敗。
面對挫折,安妮卻用超出年齡的成熟對記者說:“當成功來得太快時,上帝肯定要讓你走一些彎路。事實上,任何一個頭腦健全的女演員都清楚,續集會讓你的事業減分,可我也同樣明白一個道理,續集恰恰印證了你的人氣。” 看看這個小妮子說的話,你應該知道上帝的機會可不是隨便丟給她的!
其實我很叛逆
就在人們還沉浸在安妮帶來的粉紅公主夢之時,她已經把《斷臂山》的劇本帶回了家。在這部涉及同性戀話題的邊緣題材影片中,安妮飾演了杰克那個潑辣的妻子。影片里的露點演出嚇壞了她的粉絲們,不過安妮倒是很不以為然:“我認為完全是為了藝術的需要,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不會因為演過公主就一輩子都保持著冰清玉潔,守身如玉。至于同性戀的問題,這兩個男人之間的那種感情,至少是讓我很動容的,甚至我覺得比男人與女人的感情來得更純粹!”這番話,可嚇壞了安妮的父親,他倒不是因為她演了戲,而是自己的女兒竟然這么輕易地就認同了影片的價值觀,尤其是在知道自己的哥哥也是同性戀之后。很顯然,自己的女兒已經長大了!
如果說《斷臂山》的演出給安妮帶來了她第一次在演技上的,那么那部讓所有女孩奉為時尚寶典的《時尚女魔頭》則給她帶來了繼《安妮日記》之后的又一次人氣。也正是在這部影片中,安妮認識了和她“臭味相投”的鐵姐妹艾米莉?勃朗特(《時尚女魔頭》的女主角之一)。安妮說:“人們都認為我應該是和米亞公主一樣乖巧的女孩,但其實我真的很叛逆,這點艾米莉比誰都清楚?!?/p>
她所謂的叛逆,在今年奧斯卡大火的《蕾切爾的婚禮》中則體現得一覽無余。為了角色需要,一頭長長的秀發,她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就讓發型師幫她全部剪掉了。在拍攝過程中,由于家庭環境的不同,安妮一開始對角色十分迷惑:“我自己的成長環境跟劇中角色完全不一樣,我跟兩個兄弟之間的關系很好,所以剛開始對這個角色的感受很有限。對此,我完全沒有經驗,只能從與片中其他角色的對手戲中去體會。”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對角色的疏離感和不確定性,讓安妮的表演顯得格外“特別”。導演喬納芬?德米說:“雖然我知道她對自己很不確定,但那種狀態卻正是我想要的!安妮很有悟性,也很放得開?!?/p>
在經過了幾個月的自我精神折磨后,安妮成功地塑造了那個一襲齊耳短發、眼神游移、面容憔悴的癮君子金姆。她個性鮮明,吸煙、罵人,甚至大膽地暴露身體,在金姆的身上,人們已經完全找不到“米亞公主”的影子了。
關鍵詞:日記 生活化 有效形式
俄國著名的作家托爾斯泰一生就寫了51年的日記,其中許多素材醞釀成了他的名篇。每當我們激動、興奮、悲哀或苦惱時,打開日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宣泄一吐為快的情緒,合上日記后,心里會有一份特別的舒適寧靜。日記,真是生活化作文的有效方式。
一.為自己寫作
寫作為誰而寫?這是首先應該明確的一個問題。寫作,是體現人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實踐性活動,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因此,寫作首先應該是個人的,是通過個性化自由式的寫作過程抒發作者獨特感情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作文時“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寫自己想象中的事物”。這段話強調“自己”就是強調學生為自己而寫。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由此可見,即使是學習寫作的孩子們,他們的作文也應該是“表述自己的意思”,這就明確了我們教孩子習作的目的:首先是為自己服務,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二.由興趣促使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每一個學生在初次接觸寫作時,對寫作充滿了好奇,有極高的寫作興趣,總會盡全力去寫,因此在孩子初學作文時切不可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讓孩子對寫作保持這種興趣。
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沒有什么值得一寫的,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每個人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與社會接觸,學習不少科目的文化知識,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想到的,其內容豐富多彩,完全可以在認真思考后寫出一些精彩的片段。生活就是一個絢麗多彩的萬花筒,只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然后寫一寫,過一段時間,就會覺得有收獲,就會愛上日記。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日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動筆寫日記,我在教學中,不講大道理,著重選取學生身邊的瑣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寫,一起交流,這樣,學生便會覺得日記是不講究任何章法的寫作形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隨隨便便,聽之任之似的。比如,學校搞文藝活動,我們便一起寫有關活動的感想、見聞等;比如,我們一起寫某個學生被老師“請”上講臺時的動作、情態,然后交流,看看誰寫得最逼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從內容、結構、技法等多方面去教學生,要求學生從多方面去考慮,寫出用成人的眼光看來不錯的作文,但是卻不知道,正是這種看似用心良苦的教導,漸漸磨去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魯迅先生在《這個與那個》中做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譬喻:“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愚婦人,卻總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一步去,也決不至于將他困在床上,使他躺著研究到能飛跑時再下地。因為她知道:假如這么辦,即使長到一百歲也還是不會走路的。”對學生的寫作,亦可作如是觀。教師、家長對于初學寫作的孩子更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寫,去用他們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在寫作中得到享受。
三.磨練意志
自在,瀟灑。來無蹤,去無影。我很是崇拜這些放蕩不羈的人,他們自由,他們充滿斗志,他們滿懷夢想。
小學時最喜歡的作家是楊紅櫻,當時愛不釋手的不是《冒險小虎隊》,而是楊紅櫻阿姨的非常系列,其中《男生日記》《女生日記》是我最嬖愛的。原因大概是內心的苦悶堆積而來的吧。
小學時就這么自在,不用擔心考試成績,也不用擔心人際關系,考試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屬于小菜一碟,只要是上課聽講,之后的考試保準是95分以上。語文這科更是隨心應手,數學只要微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認真了,至于英語,現在我倒是不抱怨不漠然,小學三年的英語我就只當是副科,隨那美術音樂一樣,想讀的時候看看,不想讀的時候便不去讀。但是我很慶幸,小學時的英語老師還是對我有點優待的,雖然我上課時常不聽講,下課時常不復習,單詞時常不去背,但好幾次的英語聽力競賽她都會把我拉上,我也就去參加了。
不過漸漸的有了那么幾次經驗,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從四五六年級里分別選出那么幾十名學生組成一個英語聽力培訓班。我當然也在其中,對于這個,心里自然是少不了的得意,便是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就是天生聰慧,對于英語就是學得通。
是啊,這么得意洋洋地結束了我的小學,就迎來了初中。我真想把初中比作是一個外表是天堂,其實是地獄的地方。扼殺了我的天性,開始讓我變得自卑,不自信,悲觀,不樂觀。即使是目前來講,我也還是如此。是被初中三年給磨練成這樣的吧!社會的所有開始被我盡收眼底。我以為我看到的是美好?i麗的一切,但卻恰好相反。
就這樣自在,真的可以一輩子嗎?
我有些懷疑。
初三:檀痕
1、通過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經歷與思考,感受戰爭對人的摧殘。
2、學習安妮在困境中的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與樂觀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安妮在對戰爭的非凡的觀察與思考,尤其是1944年5月3日的日記中的對戰爭的思考。
教學方式:
問題探討方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新課推進:
一、導入新課:
每位同學都處于花季雨季的年華,都正在書寫著詩一般的日記,它記錄著你青春成長的心路歷程,幸福地享受著自己的快樂與憂傷,而就在上個世紀的二戰期間,有這樣一個十三歲的女孩,本應是個陽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陽光,本應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綻放”,十三歲的她就被德國法西斯剝奪了在陽光下散步的自由,這個女孩就是安妮·弗蘭克。雖然她不能在陽光下散步,但她的心靈卻仍可以自由飛翔,她的日記就是心靈的天空,在日記中她這樣寫道:沒有了日記,也就沒有了我。那么今天我們就通過她的日記來感受她在黑暗中的心跡。
二、整體感知
(一)解題:本文所選9則日記,除第一則是有關日記的說明,其余8則或記敘事實,或抒發感想,除了描寫苦難的生活,記錄所見到的戰爭,更多的是發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二)快速閱讀8則日記,簡要概括每則日記的內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話語,準備探討。明確:
第2則——主要寫了關于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和毒氣室的情況,寫了人們在納粹占領下的恐懼。(提出的問題:我也是德國人,但是被希特勒剝奪了國籍。)
第3則——寫外面混亂的局面,人們妻離子散,生活在恐懼之中,每個小時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于沖突之外,整個世界都在戰爭,雖然同盟國比較順利了,但結局還不知道在哪兒。”)
第4則――寫在飛機空襲時,由于自己是猶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樣危險。(提出的問題:因為得知墨索里尼下臺的消息,想到戰爭結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則――寫躲在密室的苦悶心情。(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慘的時候”)
第6則――寫八個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問題:在黑暗和危險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則――聽說戰后要征集與戰爭有關的日記和書信,想到外人無法想象躲藏起來的猶太人的生活。(提出的問題:不是身臨其境,以后的人們能了解戰時猶太人所受的苦難嗎?)
第8則――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對戰爭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將到來時,還憧憬了自己的未來,向往樂觀向上的人生。(提出的問題:“戰爭有什么意義?人為什么不能和平相處?這一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么?”“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保?/p>
第9則——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認為正義能夠戰勝邪惡,善良能夠戰勝野蠻。(提出的問題——“因為世界雖然這樣,為什么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里其實是善良的?”)
三、問題探討:(可重點探討第4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對戰爭與人作深入思考)
1、在特殊的環境里,與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記當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這樣說:“沒有日記,也就無我?!辈⑶?,在日記中虛擬了一個“吉蒂”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她為什么這樣做?
明確:
尋找對話對象,戰勝心靈上的獨孤。
2、安妮身處特殊環境,有著常人無法達到的思考深度。她對戰爭的觀察和描述,她對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悶和煩惱,都有點和十五歲左右的年齡不相稱,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為什么會有和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可以請學生查閱20世紀30年代前后德國社會政治方面的資料,除了利用網絡和圖書館,還可以去請教歷史教師。)
明確:
1929年安妮生于法蘭克福,在她4歲的時候,她就生活在排猶的陰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臺,在德國掀起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被迫帶領全家遷居荷蘭。德國的排猶是全民性的,雖然有許多德國人不同意驅逐猶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動浪潮中,這種聲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歲,本當生活在陽光和歌唱中,但是為了躲避迫害和殺戮,她躲進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著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樣獲得幸福和愛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慮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她對戰爭的觀察和思考要比同齡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么這樣想?她的日記里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難都是戰爭造成的,而報復只會增加仇恨,讓戰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記傳達了對戰爭的憎恨的對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則日記中,安妮這樣寫道:“戰爭不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和他們的罪過一樣大”安妮的這句話是否正確?請大家討論。(此問題設計有一定難度,但又是這篇文本的重中之重,所以可提前安排預習,通過圖書館及互聯網查閱資料,尤其是德日在對戰爭反思上的不同態度,作一些對比,課上交流)
明確:
探討時可以注意一下習慣說法。習慣說法一般是把戰爭說成“政客和資本家”的利益之爭。我們也習慣上把戰爭作為一小撮政客資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惡,而忽視了人民應當負的責任。這在安妮那樣具體的受害者看來,是難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趕進毒氣室或是對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開槍,在一個城市制造幾十萬人的大屠殺,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資本家親手所為,而是各個國家普通的勞動者,以及來自民眾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為納粹排猶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補充資料:(進一步加深對這個問題理解,特補充如下)
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當政的時候,這些國家的工人和農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國150萬納粹黨人中,工人和農民黨員共50多萬,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組織的瘋狂屠殺猶太人的行動中,很多是來自德國社會底層的普通工人、農民和商人。
如果僅僅把戰爭罪惡歸咎于統治階級,就無法實現民族的反省,人民沒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戰爭的再次發生。
德國著名作家艾米爾·路德維希在他的《德國人:一個雙重歷史的國家》中談及二戰時說:“但是所有這些陳述,都沒有涉及德國人民應當負什么罪責?!薄暗窃趪鴥壬钊胍徊阶肪窟@場世界大戰的罪責,就會直接指向德國人民。德國人民多年來以默許的態度對待這場罪惡,現在要想說成是無所事事的旁觀者,或無辜者,這是徒勞的?!?/p>
同樣,在日本侵華期間的所有的燒殺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對那場戰爭不僅默許,而且積極地擁護并參與了侵略和屠殺。日本人民不是無辜的,他們也是施害者,對這場戰爭,他們也是有責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經歷了戰爭苦難,而沒有深刻認識他們給中國和亞洲人民制造的苦難。
5、安妮雖然無法回答卻一直在思考戰爭的根源,并且認為“除非所有人沒有例外都經歷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爭?!蹦闶欠褓澩@一見解?為什么?
明確:
(1)這里強調“所有人”,照應了前文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戰爭發動者的罪過一樣大這一見解;說明要接受蛻變的是所有人。而非幾個戰爭狂。
(2)這里的“蛻變”是個比喻的說法,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必須徹底改變思想,認識到戰爭是所有參加侵略行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個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著它無情的折磨,所以無論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蛻變這種內在的思想根源,人類遲早還要受到戰爭狂魔的迫害。
6、在所選的最后一則日記中,安妮寫道:“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里其實是善良的?!薄獙@句話該怎樣理解?
明確: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內心世界是邪惡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邏輯。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戰爭的罪惡必將終止,人民也將覺醒,從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獲得的幫助,從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她認為正義能夠戰勝邪惡,善良能夠戰勝野蠻,這是很正常的。
四、課堂小結:
《安妮日記》見證著戰爭與迫害,見證著安妮兩年來藏匿與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打動著人心。在她的日記中寫道:沒有了日記,也就沒有了我。日記是安妮的心靈唯一可以自由生長飛翔的地方。安妮在沒有日記陪伴下孤獨死去,是她的哀傷,但日記沒有隨她消逝,這確是我們的幸運。讓我們珍惜這個幸運!
五、課外作業:(寫作練習)
關鍵詞: 小說《階級之愛》 女性 創作視角 創作手法
生于1947年的女作家卡琳?施特魯克憑借其處女作《階級之愛》一舉成名,成為70年代德語文壇的寵兒。《階級之愛》是德國上世紀70年代第一部用自傳式的寫作手法,嘗試從女性自身的角度出發,真實地反映和描寫婦女生活經歷的文學作品。①它打破了在政治化過程中所推崇的如批評、談話、論戰性的文章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打破傳統的日記及自傳的方式,將作者的自身經歷融入到作品中,從而更加真實地表達了婦女從苦悶和彷徨中逐漸覺悟,開始思索自己的人生,重視和尋找自身價值,有意識地追求自身解放,努力實現自我的愿望。小說《階級之愛》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她把批判性的文字、書信、夢境、回憶交織在一起,加以自由聯想,從而產生了間離效果,擬想的敘述者力圖通過這些文字搞清她的處境。這本書使讀者產生一氣呵成的印象”。②
一、創作視角
《階級之愛》的創作視角,一方面面向外部世界關注社會生活,一方面將深情的目光投向女性“自我”,因此又被視為是一部新時期女性文學的發軔之作。在小說中,作者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描寫了一名年輕女性和兩位男子的愛情關系。工人家庭出身的女主人公認識了工人H并嫁給了他。她曾對家庭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對丈夫H充滿了柔情蜜意。但現實卻使她對這同一階級出身的一對年輕人之間的愛情大失所望。H在外積極工作,但回家后對妻子拳打腳踢,實施暴力后又千方百計請求妻子的原諒和信任。③后來主人公又真心實意地愛上了一位醫學教授的兒子――作家Z。但這位作家卻以“如果我們繼續相愛就是對H的階級背叛”④這樣可笑的借口拋棄了她。
書中沒有什么故事情節,貫穿整個小說的愛情線索把主人公所處的現狀和對于往事的回憶和思索有機地聯系起來。女主人公坎坷的生活經歷和不幸的愛情與婚姻使她自始至終處于矛盾的社會地位之中。她是工人的女兒,上了大學,成了作家之后似乎社會地位在不斷提高,但她卻總感到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她曾愛過兩個不同階級的男子,但兩次愛情都不成功……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主人公向往溫暖、理解、幸福的內心世界和她在現實中所處的“沒有語言、沒有故鄉、沒有階級”的可悲境地。
現實生活帶來的是巨大的痛苦和多次的失望使主人公曾多次表示不想再活下去,她認為在這個病態的社會里“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殺”。⑤這也反映了在所謂高度發展的社會中,婦女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事實。婦女在男子面前“無話可說”。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中,男子說了算,女子只能服從。其實,她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說了無用,沒有人聽,她們被迫放棄了表達自己意愿和要求的機會。
為了忘卻和逃避現實,她們拿起了筆,用寫作描述自己的經歷、追求、理想,表達自己的愛與憎,尤其是用筆喚出現實生活中不曾有過的、自己向往的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峨A級之愛》的女主人公認為:“寫一本書就是一聲呼喊,一聲救命的呼喊。”⑥寫作使她得到了拯救,給她的生活帶來了轉機。在寫作過程中,她通過回憶認識了自己,明白了應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女作家施特魯克成功地把自己和作品相連。
這部小說具有明顯的批判現實、批判社會的傾向。透過男女關系的表象,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那種冷漠、毫不關心、互相利用的實質?!峨A級之愛》告訴我們,物質的極大豐富不能給人帶來幸福,只有物質利益不能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充實,不能使生活有意義。對她們來說外部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安全感。她們向往“世界的人性化”。⑦
二、創作手法
首先,作品運用了對話和個人獨白的表現手法。其中的對話都是間接引語,它清楚地再現了男女主人公同床異夢、在思想感情上彼此視為陌生人的過程。小說中的內心獨白更使作品具有明顯的再現個人經歷的自傳體的特點。它一方面反映了婦女無人問津、孤立無援的境地,另一方面也是表達婦女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她們對于人生的認真思索和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意愿。
其次,在作品中敘述夢境和表現幻覺、幻想也是女作家慣用的創作手法。主人公的夢境是現實生活的某種概述和反映。主人公既然感到在對方面前無話可說,于是只好在幻覺中生活。她在夢境和幻覺中曾多次和自己的愛人一起旅游,過著自己渴望的生活。在幻覺中,人們能說出真話,實現自己的愿望。主人公曾說,在幻想中“可以不必生活在強迫的環境之中”。⑧婦女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細膩的感情可以通過夢境和幻覺得到最充分的體現。現實生活和環境剝奪了她們尋求幸福的權利,于是她們只好在幻覺中生活,在夢境中寄托自己的愿望,表達自己的愛憎。
以寫信和日記的形式表達意圖也是婦女文學作者喜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小說主要采用日記形式,間或也應用書信體,有的段落是女主人公寫給自己的信。這可以視為另一種形式的對話和獨白。運用這種文體作者可以更加完整全面地闡述自己的思想、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某一問題發揮自己的見解,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主人公主觀愿望、真實思想表露的重要手段。
與男作家塑造的婦女形象不同,婦女文學中不少作品是作者自己生活經歷的再現。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出現,這使作品更具有真實性,更發人深省。女作家筆下的人物不再甘心扮演千百年來社會和傳統分配給她們的角色,她們思索自己的人生,重視和尋找自身價值,努力實現自我,這是她們對傳統觀念的挑戰。
三、結語
上世紀70年代德語婦女文學是女性通過文學創作表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她的形成和發展使婦女在文學這塊男子世襲領地上終于占有了一席之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婦女文學也值得我們去認識和研究。
注釋:
①Karin Richter-Schr?ider: Frauenliteratur und weibliche Identit?]t: Theoretische Ans?]tze zu einer weiblichen ?sthetik und zur Entwicklung der neuen deutschen Frauenliteratur. Frankfurt: Verlag Anton Hain,1986.
②貝恩特?巴爾澤等編著.范大燦等譯.聯邦德國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96.
③Karin Struck: Klassenliebe.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1973:146.
④同上:241.
⑤同上:183.
⑥同上:81.
⑦同上:95.
⑧同上:25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