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05:3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助學金事跡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助力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先進事跡材料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助力脫貧攻堅,這是糧食和商務局人的扶貧口號。糧食和商務局黨委一直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2016年7月選派局中層干部呂中美同志下派到所包保的貧困村——伊丹鎮六家村任第一書記。
一、局黨委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脫貧攻堅工作
自第一書記下派以來,局黨委大力支持第一書記工作,于2017年初為六家村集體投資3萬元,夯實村集體經濟,增強村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11月份,為有養殖能力的5戶貧困戶各提供一頭價值一千元左右的育肥豬,用于增加貧困戶收入,提升自主脫貧內生動力,2018年5月,在多次走訪中,發現有一些貧困戶,因病、因殘疾,每年儲糧的時節,搭建存儲玉米的蔞子十分困難,都得求親拜友,費時、費力。在出售玉米的時候,還得拆卸,年年如此,苦不堪言,而且存儲玉米的質量還不高,賣不上好的價錢。得之這一難題,糧食和商務局黨委與駐村第一書記、村書記研究,為5戶貧困戶提供科學儲糧倉一套,每套價值4000元,總計2萬元,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一勞永逸。2018年8月為有養殖能力的14戶貧困戶每戶提供雞雛20只、飼料一袋,幫助補貼家用。
二、發動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加入脫貧攻堅隊伍,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8月,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縣脫貧攻堅推進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脫貧攻堅“百日行動”的開展。動員社會的力量一起加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建立了糧食和商務局扶貧工作微信群。同時,每個包保負責人都帶動一名社會企業愛心人士加入,愛心人士自愿奉獻一份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并于8月25日局領導王樹寶帶領班子成員,約請愛心人士壽山福海糧貿公司的白永貴先生,共同走訪慰問了伊丹鎮六家村貧困戶李立強家,通過入戶實地走訪,了解到貧困戶李立強家無房,(現住親戚家的房屋也屬于危房,由于他自己無房,不能享受國家危房改造政策)妻子精神疾病,女兒上高中,他本人腰間盤突出不能重體力勞動,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愛心人士白永貴當場提出為孩子提供助學金每月400元,直至高中畢業,糧食和商務局黨委領導,立即招開現場會議,決定為他家援建一個能夠保證基本生活的安全住房,價值約5萬元左右,協調企業出資并委托第一書記與他簽好用房協議。現在該援建房已經開工,糧食和商務局黨委領導多次來村為他協調場地平整、柴草垛安置、門前排水溝下管道等問題,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
三、依靠單位自身特點,成立電商扶貧平臺、貧困戶糧倉
縣糧食和商務局開辟的電商扶貧項目平臺,推出第一書記代言活動,我局第一書記呂中美代言的伊通河大米,每月銷量200噸左右,全是線上天貓商城銷售,并代表四平地區第一個登上新時代e支部,將黨建扶貧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將所包保村貧困戶的信息全部錄入電商扶貧項目平臺,任意買家在該平臺購買任意產品,將有一部分利潤存入企業用于幫扶貧困戶。成立貧困戶糧倉,幫助貧困戶解決賣糧問題,糧食按市場價收購后,適時烘干拋售,所得效潤按比例返還給貧困戶。
四、第一書記發揮自身能力,多方協調資金,助力脫貧攻堅
第一書記呂中美多次與市、縣包保單位討論研究貧困戶幫扶措施,根據每戶貧困戶的貧困原因、身體情況、自身訴求等為他們量身定制一套幫扶方案,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養殖、外出務工等,讓因學致貧的家庭得到助學金,讓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享受到政府的各種政策補貼。截止目前,協調市人防辦資金5萬元,用于夯實村集體經濟;自主引進項目,協調包保單位四平人防辦為村集體引免耕機一臺,價值5萬元,承包給一農場主,所得利益全部為貧困戶分紅,并且貧困戶需要使用免耕機種地的,只收成本費用;自主引進待建設項目,協調包保單位四平人防辦,為村集體引進小型加工灑廠,項目投資十萬元,預計2018年底竣工,項目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貧困戶分紅,并且貧困戶中有意愿參加工作的,優先錄取。協調縣工商聯為貧困戶岳長啟的兒子提供助學金2000元,協調伊丹鎮衛生院王健為他兒子提供助學金1000元,協調縣慈善總會為他兒子提供助學金1000元。協調省紅十字總會,為貧困戶許鳳林的女兒協調助學金3000元,協調縣慈善總會為他女兒提供助學金1000元。協調愛心團隊為貧困戶李立強、張志臣家分別提供助學金500元及生活用品,協調縣慈善總會為李立強家協調助學金500元,張志臣家1000元助學金。并帶領社會愛心團隊多次走訪貧困戶、邊緣戶,為他們送去生活必須品,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關懷。
一、勤工助學在資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該辦法第4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依據勤工助學的定義和貧困生的實際,這一資助形式在以下方面作用明顯。
(1)有利于促進貧困生心理健康發展。貧困生承受著經濟上的壓力,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部分貧困生有自卑、自閉的傾向,有一些甚至心理扭曲。勤工助學活動調動了貧困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貧困生能夠依靠自身勞動來緩解經濟困難,促進了他們自信心的樹立。勞動中自身價值的體現也給貧困生帶來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這也幫助他們勇于正視現實,克服自卑心理。同時勤工助學增加了貧困生與社會的交往,貧困生通過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與更多的人員廣泛接觸,有助于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
(2)有利于加強貧困生意志品德修養。經濟上的資助對貧困生而言是短暫的,而思想上的幫扶對貧困生卻是受益終身。無償的資助形式,有時可能會滋長個別貧困生的依賴思想。 勤工助學,卻能培養貧困生的自強、自立。這種靠自己的才能和勞動而生活的人生態度,對大學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能夠在勞動中積極解決問題,承受生活中的艱辛等,更能培養貧困生勇于進取、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3)有利于提升貧困生實踐鍛煉能力。大學生知識的獲得多來自于書本,勤工助學活動可以使貧困生在豐富的實踐生活中去體驗、去認識。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更好地為實踐服務,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從而完成由感性認識到實踐提高的第二次飛躍,使貧困生所學知識在運用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在實踐中汲取營養、補充學識、提升素質、增長才干。勤工助學為貧困生拓展了知識面,鍛煉了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二、對江蘇某高校部分貧困生勤工助學情況的問卷調查
參與調查者70%來自低年級(一、二年級),專業橫跨文、理、教育、管理、工、醫等。被調查者中95%的貧困生認為有必要進行勤工助學,其中28%的認為非常有必要。而80%的貧困生做過勤工助學,其中27%的經常做。在獲得勤工助學崗位的途徑上,半數以上的貧困生選擇自己尋找或朋友介紹的;而通過中介聯系,通過學校聯系,通過廣告排二、三、四位。目前(或希望)的勤工助學地點統計上,第一位為校外企業58%,第二位為校外家庭35%,第三位為校內辦公室30%,第四位為校內后勤19%,第五位為校內實驗室18%。在做勤工助學主要目的選擇上,第一位為鍛煉自己實踐動手能力76%,第二位為賺錢以助學74%,第三位為增強社會適應性68%,第四位為擴大交際范圍42%,第五位為培養自信37%,第六位為提高組織管理等綜合素質32%。在勤工助學工作的月收入方面,200元以下55%,200元~500元26%,500元~800元14%,800元以上的5%。在(假如)勤工助學工作中被騙、產生糾紛、傷害后的處理問題上,選擇自己與當事人或其領導交涉43%,選擇法律途徑26%,選擇向學校等相關部門投訴18%,選擇自認倒霉10%。
在對高校開展勤工助學工作的建議這一問題中,貧困生談得最多的是拓展崗位,包括增加崗位數量和種類,也有貧困生提出特別要增加和專業相關崗位的數量。其次的建議在于加強勤工助學工作崗位的宣傳,要設立專門的信息平臺,使大家能安全、及時地了解工作信息。對勤工助學崗位的培訓,也是貧困生很關心的,這包括安全、法律教育以及崗前技能培訓等。貧困生還希望在遇到糾紛、傷害時,高校能積極提供支持,維護貧困生的合法權益。不少貧困生也提到了成立專門的社團組織,聘請專門的老師加以指導。另外,被提及的包括在勤工助學工作中評優樹典型、提高工資待遇、崗位設置更靈活以適合課余時間、勤工助學與就業實踐相結合、在高校打造勤工助學工作特色品牌、提供第三方支付平臺,保障貧困生工資等。
三、結合調查的分析與建議
考慮到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性意義,問卷更傾向于低年級的貧困生。從問卷結果可以得出貧困生對勤工助學的認同度是非常高的,參與度也很高,對崗位的需要也很是急切。但在崗位信息的提供上,高校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大部分貧困生職位的獲得依靠一己之力。更多的貧困生也已不滿足于在校內參加勤工助學,他們希望走出去,接觸社會。經過幾年的宣傳提倡,貧困生對勤工助學的認識也有所提升,勤工助學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賺錢生活上,鍛煉自己實踐動手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提升交際范圍、培養自信、提高綜合素質也都被廣泛認可。但對于勤工助學所得,按現在江蘇省高校每月每生約800元的平均生活標準,只有少數同學能完全依靠此項生活,大部分同學的收入只能是生活補助。在產生糾紛、傷害后的問題處理上,貧困生的維權意識增強了,但以個人力量解決的較多,有近半數;還有直接選擇走法律途徑的約四分之一,但考慮到司法成本等因素,最終放棄者居多。學校在此方面建設還不夠,貧困生選擇向學校等相關部門投訴的不多。對高校開展勤工助學工作,貧困生也有很多很好的建議。結合調查和實際工作,高校開展勤工助學可以從以下方面重點著手。
(1)提高對勤工助學工作的認識。高校肩負著國家培養大學生的重任,如何將貧困生培養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優秀人才,值得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資助工作是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對貧困大學生實施的全面求助。高校在這項工作中,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老一輩的思想家、革命者,許多都是通過艱苦的勤工助學來完成學業的,這一光榮傳統需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進一步發揚。以勤工助學為載體,通過切實做好資助工作,能夠使貧困生認識到黨和人民對他們寄予的殷切希望,能激勵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2)建立勤工助學社團組織。仿效團委、學生會等學生社團組織建立勤工助學的專門社團組織,如“助學會”。由專門的教師負責,在一定的規章制度、管理機制、監管體系下,由貧困生形成從主席到各部的組織網絡。社團可聘請一些有專業背景的校內外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包括法學教授、專業技師、高級實驗員、培訓師等。社團要建立專門的信息平臺,幫助貧困生得到勤工助學崗位信息;定期組織培訓、講座傳授給貧困生相關知識;定期組織交流,使貧困生可以內部互助、幫扶。社團建立專門的部門針對勤工助學中的勞動糾紛、傷害,貧困生參與糾紛調解、申請勞動仲裁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在社團內部還可以運營勤工助學工作特色品牌以及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保障貧困生工資待遇。設立社團基金,鼓勵貧困生畢業后捐資、捐助,也是很好的運作方法,能培養貧困生的感恩回饋精神。
(3)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在校內除了后勤、圖書館,還可以進一步挖掘職位,辦公室人員、輔導員、班主任都可根據情況配備助理。對于實驗室、教研室等和貧困生專業相關的機構,更需要多開放一些崗位,鍛煉貧困生的動手能力,滿足貧困生的需要。校內的創業園,也可成立勤工助學基地,學校負責管理,由貧困生自主運作,可建立書報亭、文印室、收發室、休閑驛站、送奶中心、廢品收購站、小超市等。貧困生走出校園,更多接觸社會,對其自身發展是很有好處的。高校也應推進勤工助學的社會化,積極同校內外單位、個人開展合作。首先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就業實習基地,增設校外勤工助學基地;勤工助學基地也可與信譽好的公司、企業直接聯系,或與正規的中介合作。也可通過開辟網絡實踐平臺,在確保網絡交易安全的基礎上,引導貧困生開發網絡運營項目,擴展勤工助學崗位。總體上要多方面爭取,拓展崗位,提高待遇,為貧困生提供長期、穩定、有保障的勤工助學崗位。
(4)加強過程管理。針對勤工助學工作涉及面廣、范圍大的特點,要加強對貧困生的過程管理。在貧困生獲得崗位時,與他們簽訂承諾書,并聯系家長、相關老師、人員,提醒這些人對學生進行監督。要建立專門的貧困生勤工助學檔案,對他們的思想動向、工作情況、學習成績等進行動態跟蹤。如貧困生出現不守誠信、態度不端、成績急劇下滑等問題,及時對這些貧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可在適當范圍內進行通報,以督促貧困生修正錯誤、端正態度、提高認識。同時,通過貧困生勤工助學檔案,還可以收集勤工助學工作中的先進人物、感人事跡,對這些學生進行鼓勵、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