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居住建筑論文

居住建筑論文

時間:2022-02-21 10:14: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居住建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居住建筑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自然通風壁內表面溫度空氣溫度熱惰性遮陽

1實測的基礎資料

1.1實測地點:

深圳市南山區麒麟花園E棟

1.2建筑資料、熱工措施:

點式建筑,共17層,體形系數為0.253。實測住戶位于二樓,該戶未裝修,三房兩廳兩衛。建筑面積1034.40m2,使用面積90.72m2。層高2.8m。短肢剪力墻結構,非剪力墻部分為黏土磚,地層架空。

1.3熱工措施:

外窗:單層塑鋼玻璃窗。

外門(入戶門):防火防盜門。(各房間內門未安裝)

樓板:現澆樓板。

2本次實測采取了以下四種方案:(1)24小時持續自然通風降溫方案(2)間歇自然通風降溫方案(3)間歇空調降溫方案(4)24小時持續空調降溫方案。根據實測方案,對不同的房間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進行現場實驗。現抽取符合深圳市民生活習慣且易行的夏季降溫方式作討論。

2.124小時持續自然通風

2.1.124小時持續自然通風降溫無遮陽的情況:

A.在持續自然通風且外窗無垂直遮陽的情況下,室內溫度變化趨勢與室外溫度變化趨勢相同。室外溫度在6:00降到最低值,16:00達到最高值。各個房間室內溫度幾乎與室外溫度同時達到最低值或最高值。在白天,室內空氣溫度隨著室外高溫空氣的進入而上升,但由于房間圍護結構的蓄冷能力,室內墻體各表面溫度低于室內氣溫,從空氣中吸熱,抑制了室內氣溫的上升,使室內氣溫你于室外最高氣溫0.2~1.2℃。而外窗不可開啟部分的內表面溫度比室內溫度偏高,由此可見白天室內空氣的得熱主要來自于與室外熱空氣的直接對流換熱和少量的外窗的溫差傳熱。夜間,室外空氣下降時室內空氣也隨之下降,但高于室外最低氣溫0.1~1.7℃。此時室內各表面溫度均高于室內氣溫,室內各表面向室內釋放白天吸收的熱量,造成室內氣溫高于室外。

B.所不同的是,在幾個所測試的房間中,臥室1與臥室2均在12:00~18:00室內氣溫低于室外氣溫,在其他時間則高于室外氣溫;而客廳則在8:00~20:00室內氣溫低于室外氣溫,其他時間室內溫度主于室外氣溫,與兩個臥室相比,客廳溫度更接近室外溫度,這是因為客廳處窗其實為推拉玻璃門,開啟面積大,進風量大,室內外空氣交換速度大。而臥室1與臥室2由于室內外空氣交換不太充分,使得夜間各房間表面放出的熱量未及時被帶走,因此導致室內氣溫高于室外氣溫1℃左右且隨室外氣溫的上升而不斷上升,而室外氣溫接近中午即12:00左右才能達到并逐漸超過室內氣溫,而在偏傍晚時,室內氣溫又不能即使隨著室外氣溫的下降而下降,所以臥室1與臥室2的室內氣溫僅在12:00~18:00這一很短的時段低于室外氣溫。

從以上的分析比較可得:

(1)24小時持續通風條件下影響室內溫度的主要因素為房間圍護結構的蓄冷能力,即熱惰性指標。因為通過實測發現在白天室內各內表面溫度(包括外墻內表面溫度)低于室內氣溫,即墻內表面與室內空氣之間的對流換熱熱流的方向是從空氣指向墻的,使得墻內表面溫度不斷升高,墻與空氣間的熱通量不斷減小,經過一段時間后墻內表面溫度才超過室內氣溫,如果墻體熱惰性指標大,有極大的蓄冷能力,它可使其內表面長時間處于吸熱狀態,抑制室內氣溫上升;在夜間其表面溫度雖高于室內氣溫,但加強房間通風狀況,充足的通風量可抑制室內氣溫。

(2)影響室內氣溫的另一因素為房間的朝向與開窗面積,因為其決定了通風量。

持續通風時不同遮陽情況下室內各溫度特征值表1

房間客廳臥室1臥室1

溫度(℃)無遮陽百葉外遮陽無遮陽百葉外遮陽布窗簾內遮陽無遮陽百葉外遮陽布窗簾內遮陽

室外氣溫最高值32.730.832.730.430.832.730.430.8

最低值27.926.627.926.026.627.926.026.6

平均值29.928.729.928.628.729.928.628.7

室內氣溫最高值31.830.431.530.430.632.031.131.3

最低值28.027.329.227.227.128.427.727.5

平均值29.628.830.329.428.930.329.729.4

客廳:在有遮陽的情況下,在白天外墻內表面溫度明顯低于室內溫度,而外窗內表面溫度也比室內溫度低而逐漸趨于一致。另外從表中可以看到,無遮陽工況下測試的室外溫度比有遮陽的時高1.9℃,平均氣溫高1.2℃;無遮陽比有遮陽時室內最高溫度高1.4℃,平均高0.7℃。可見百葉窗簾進行活動外遮陽起到了一定遮陽效果但由于已有陽臺的遮陽作用而使得遮陽效果不明顯。

臥室1與臥室2:采用遮陽后,并未起到降溫隔熱的效果。尤其是臥室2還出現了全天氣溫高于室外氣溫的情況,分析室內空氣流動的情況發現,臥室2的進風并不是直接從室外進入,而是由其他房間進入,空氣在流動過程中溫度會有升高,遮陽的阻擋作用使熱空氣不能順暢排向室外,在室內滯留,造成了室內氣溫偏高。

從以上分析可得,在深圳,開窗自然通風時,采用布窗簾,百葉等輕質活動遮陽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是:

(1)深圳市室外風大,常把遮陽吹開,未起到應有的遮陽作用。

(2)在某些情況下,遮陽成了室內外空氣交換的阻礙,使得熱空氣不能順暢排郵,在夜間,如遮陽仍在窗口,阻礙了室外冷空氣的進入,影響了夜間降溫通風量。

(3)遮陽同時將自己吸收的太陽輻射熱以對流形式傳給進風氣流,引起室溫上升。

因此若采用持續通風且加遮陽措施來降溫,應使遮陽不被風吹起且不影響室內通風,遮陽應采用反射率大而吸收率小的材料。固定式遮陽還要考慮春秋冬三季的室內日照,采光,不可能同時達到滿意的效果。因此在持續通風的情況下建議只在太陽輻射強的時段使用遮陽。

2.2間歇自然通風:

間歇自然通風時:8:00~19:00關外窗,其余時間則打開外窗。白天特別是午后室外氣溫高于室內氣溫時,限制通風避免熱空氣進入,抑制室內空氣溫度上升,減少室內蓄熱;夜間和清晨,室外氣溫低于室內時,打開窗戶,利用自然通風消除室內蓄熱,降低室溫。

采用間歇自然通風方案,關窗的階段,室內氣溫先上升0.5~1.5℃,以后幾乎就不再變化,待開窗后隨室外溫度的下降而下降。關窗后,進入室內的熱空氣量少,室內溫度的上升主要靠護結構的傳熱,而圍護結構的蓄熱作用,使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有延遲的衰減,又因房間內表面濕度低于室內溫度,不斷吸熱,這樣避免了室內溫度的突變,而且可以在較長的時間里保持穩定,而且白天室內最高氣溫比室外低1.7~2.5℃。夜間室內各表面放熱,使室內最低溫度比室外最低溫度高0.1~1.7℃,從而使全天室內溫度的日較差低于室外日較差1.8~3.5℃。

在無遮陽時,在關窗的時段各時刻房間內各表面(包括外墻內表面)溫度均低于室內氣溫,而外窗內表面溫度則明顯高于室內氣溫,由此可得,在間歇通風關窗時段室內空氣的得熱主要來源之一是外窗的溫差傳熱。而且經外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能輻射熱,使室內各表面得熱也間接影響室內氣溫。所以對于間歇提高外窗的熱工性能和作好外窗的遮陽是關鍵。

間歇自然通風時不同遮陽情況下客廳室內外溫度特征值表2溫度(℃)無遮陽布窗簾內遮陽雙層窗簾內遮陽百葉外遮陽

室外氣溫最高值32.530.429.431.8

最低值28.725.625.827.2

平均值30.126.927.629.4

室內溫度最高值30.828.727.729.3

最低值28.827.326.427.0

平均值29.927.927.228.4

從上表的數據可以發現,采用內遮陽效果并不明顯。而采用百葉外遮陽效果相對較好,但室外氣溫最高值比采用外遮陽時高0.7℃,平均溫度高0.7℃;室內溫度最高值比采用外遮陽時高1.5℃,平均高1.5℃。可見采用百葉外遮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間歇通風降低白天室內溫度的關鍵是提高外窗的熱工性能。可選擇采用傳熱系數較小的雙層玻璃或中空玻璃。

另外比較表1與表2的數據可以得出,在相近的室外溫度條件下,采用自然通風的降溫方案可使室溫比持續自然通風時低1℃左右。這是因為間歇自然通風是在室內氣溫低于室外氣溫時才開窗,避免了熱空氣流入,直接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使室內濕度迅速升高。但是,關閉外門窗后,室內空氣流通差,加之空氣濕度大室內舒適性遠低于持續自然通風的情況。對照實測時所記錄的"室內熱環境參數與人員熱感受表"可發現:不通風、不空調時,室內干球溫度≥30.5℃,人悶熱難眠,而室內干球溫度在26.9℃時人仍能感受到熱,但尚能忍受入睡。而自然通風時人在室內干球溫度≥31.5℃時,才能感到悶熱難眠;在28.5~31.5℃,感到熱但尚能忍受入睡;在室干球溫度小于28.5℃時,人感到舒適易睡。所以在室內干球溫度不算太高時宜采用自然通風降溫。通常室外溫度低于30℃,相對濕度不超過80%時可利用通風降溫。

2.3間歇空調

測試的房間為客廳,采用的是制冷量為5000W的海爾變頻空調,測試方案為:0:30~8:40自然通風;8:10~19:00關窗并拉下外遮陽;19~0:30空調送風,空調溫度設定為26℃。19:00以前室內溫度變化情況與間歇通風時一樣,19:00以后空調開始運行后,室內溫度下降較快,當達到設定值后趨于穩定。在空調運行時段室內各表面溫度均高于室內空氣溫度。空調在運行中提供的冷量主要消除圍護結構的傳熱,其他房間帶入的熱空氣和人員、設備的散熱。

客廳空調的耗電量見表3,平均每小時為0.45kWh。

表3

時間18:3020:3022:300:30

室外溫度(℃)29.829.429.028.3

室內溫度(℃)29.227.627.627

耗電量(kWh)0.90.90.9

本次測試期間,陰、晴、雨天相間。測試的天氣狀況具有代表性。其中最高時刻溫度為33.4℃,日平均最高溫度為30.6℃。而大多數日子的各時刻溫度低于30℃,只須在14:00左右室外氣溫偏高。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可采用自然通風來降溫。而在少數高溫天氣可采用空調的降溫方式。當然不同的住戶的熱感受和對舒適性的要求不同,因此也不同。但通過對深圳市不同地區不同建筑的住戶做分戶問卷調查發現,普遍住戶的夏季高溫晴天的降溫方式為:客廳與次臥采用持續自然通風,在14:00~16:00太陽輻射強的時段采用遮陽,主臥采有間歇空調,空調時間由天氣狀況決定;而對于白天無人的住戶客廳與次臥采和間歇通風的降溫方式,主臥采用間歇空調。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這樣的夏季降溫方式是合理的,而采用這樣的降溫方式改善室內舒適性的途徑主要為:

(1)提高墻體的熱工性能:增大熱惰性指標,即選擇導熱系數小,蓄熱系數大的墻體材料。

(2)提高外窗的熱工性能;降低其傳熱系數和增強其對陽光的反射性能。

(3)改進活動遮陽材料性能:提高其反射率,降低其吸收率。

(4)合理地選擇窗墻比:在能提高窗的熱工性能的條件下,應加大窗墻比,以加強室內空氣流動。

第2篇

【關鍵詞】規劃設計居住環境日照

【引言】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和土地的不可復制性,導致了建筑用地的價格不斷上升;加上房地產開發商為了商業利益,追求利潤空間的最大化,從而使建筑呈現出高層或超高層現象,在居住區間距規劃上,為了節約土地縮小了樓距的日照空間,從而影響了居住建筑的日照時間。特別是居住在位于寒冷或嚴寒地區的住宅,日照問題就尤為突出。

在我國,人們很早以前就懂得把房屋建成座北朝南方向。我國的冬季因為太陽高度是向西南方向偏移,房屋建成座北朝南可以使陽光直接照射入屋內,使室內暖和而明亮;而在夏季的時候我國的太陽都是自正東移向正西方向,房屋建成座北朝南可以使陽光照不進屋子里,從而達到了夏涼的目的。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舒適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由于土地的不可復制性,建筑用地的價格不斷上升等原因,從而導致了居住建筑內日照嚴重不足。本文通過分析了影響我國居住建筑日照的主要原因,同時分析了陽光對人類的作用,提出了通過以合理居住規劃設計,來達到優化居住建筑日照的目的。以其對建筑設計者有所幫助與啟迪。

一、住宅規劃設計與居住建筑日照對人體的作用

日照對人體的作用:當陽光照射到人類皮膚上,可使人的體內生成維生素A。而兒童如果缺乏維生素A,就很容易患上佝僂病。老人則更容易骨質疏松。陽光還可以殺滅室內的有害細菌,凈化室內空氣,它能使人們避免傳染多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因此,人們在給自己選擇住房時,都非常重視室內能不能照射到足夠的陽光。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土地節約出發,都要求建筑師在住宅規劃設計與室內日照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設計方案,如何才能通過住宅規劃設計的手段,從而達到優化居住建筑日照的目的?這是每個建筑設計師所面臨難題。居住建筑日照條件,無疑是人們首先衡量居住環境舒適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現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才能使住宅室內獲得更多日照,是居住區規劃者必須正視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影響建筑日照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建筑用地的價格不斷攀升;加上開發商為了商業利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使建筑呈現出高層或者超高層現象,在居住區規劃考慮上就盡量在壓縮樓與樓之間的間距,從而影響了居住建筑的日照時間。

(一)房地產開發商追求最大的利潤空間因素

因為經濟利益方面的因素,投資者在樓盤開發前所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在現有的土地上建造出更多面積的建筑?如何才能使投資有最大利益的回報?因為商業利益的考慮,而忽視了居住建筑日照的重要性,忽視居住建筑對日照的基本要求以及人體對日照環境舒適度的要求。

(二)城市建筑呈現高層或者超高層因素

由于現代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導致城市建設用地普遍緊張。為了節約用地,建筑呈現出高層或者超高層現象。于是樓與樓之間的互相遮擋便成了影響建筑日照主要因素之一。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被稱為日照間距)安排,成為居住區規劃設計最頭疼的問題,既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又要考慮人們對居住日照環境的要求,事實上,在大、中城市的居住建筑設計中,很多情況下建筑物的布置都是在見縫插針,為投資爭取盡可能多的利益空間,居住日照問題日夜突出,其環境因素也就可想而知。

三、如何通過住宅規劃設計,達到優化居住建筑日照的目的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有限的國土資源,使得建筑師在進行居住建筑規劃之初,就必須充分考慮到節約土地。對于居住建筑日照環境的要求,需要建筑師在進行居住建筑規劃最初,就要預留足夠的日照空間。從節約土地與日照要求之間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約,必須尋找出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從而設計出良好的居住建筑日照環境。

(一)選擇適宜的朝向有利于室內的日照

在我國,人們很早以前就懂得把房屋建成座北朝南。因此建筑朝向的選擇就相當重要,建筑朝向涉及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建筑用地情況等。建筑朝向選擇的總原則是:在節約用地與保證開發商的利益前提下,要在冬季能爭取較多的日照,在夏季避免過多的日照。

所以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設計者必須對建筑朝向進行詳細地分析,選擇最適宜的朝向,合理的朝向不但可以改善室內日照環境,還可以減小建筑物之間的間距,從而提高建筑密度,達到節約土地與房地產商的投資目的。

(二)正確的窗戶、陽臺設計有利于提升建筑的日照

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居住朝向設計對居住建筑日照的影響。那么,正確的窗戶、陽臺設計對居住建筑的日照,同樣十分重要。優良的窗戶、陽臺設計不但可以使室內的日照環境錦上添花,還可以合理的利用室內的每一寸空間。如客廳與陽臺相結合不但提升了室內日照環境還增加了客廳的使用面積,同時也開闊了主人的視野,拉開窗簾就能一覽高層給人們帶來的視覺享受。

【結束語】通過對影響我國居住建筑日照的原因分析,從節約土地與日照要求之間,我們找出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選擇合理的朝向不但可以改善室內日照環境,還可以減小建筑物之間的間距,從而提高建筑密度,達到節約土地與房地產商的投資目的。優良的窗戶、陽臺設計不但可以使室內的日照環境錦上添花,還可以合理的利用室內的每一寸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曉臨.段永輝城市規劃管理中的日照問題淺析[期刊論文]-城市規劃2006(9)

[2]黃農.姚金寶.瞿偉確定住宅建筑日照間距的棒影圖綜合分析法[期刊論文]-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2)

第3篇

關鍵詞:節能,被動式,居住建筑

 

一、研究的目的、方向與意義

建筑節能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具體體現, 也是世界性的建筑設計大潮流,同時也是建筑科學技術的一個新的增長點。設計、建造使用節能建筑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在眾多建筑類型中,居住建筑由于數量相對較大,同時又是供人們晝夜連續使用,對室內熱環境和空氣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對居住建筑的節能研究尤為重要。

良好室內環境的獲得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完成。第一個方面是建筑物自身的建筑學設計。如合理的朝向選擇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陽能,良好的平面和剖面設計有助于自然通風的形成等,也就是所謂的被動式設計。第二個方面,是采用機械設備的輔助來完成。此類方式是在一定能耗的基礎上實現的。第一個方面完成的越好,第二個方面消耗的能好就會越少, 因此建筑設計需充分利用被動式設計來實現能耗的降低。。

本論文基于目前嚴峻的建筑能耗浪費而提出, 其目的是通過對被動式節能方法的研究,為節能做出新的貢獻,緩解能源問題,加快節能城市建設,最終達到建設既美觀,又實用,又節能的居住建筑,構建一個和諧社會。

二、我國居住建筑節能現狀

(一)按照我國目前的水平,與氣候條件接近的發達國家相比,建筑保溫隔熱的總體水平和氣密性都很差, 外墻及樓梯間的保溫效果也差。雖然發達國家獨戶住宅和聯排住宅多,其建筑體形系數大,尤其是歐洲國家冬季通過太陽輻射得熱較少。。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的3 倍左右。

(二)我國人口眾多住宅建筑規模巨大,我國嚴寒和寒冷地區主要包括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習慣上稱為采暖區,其面積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70%。

(三)國內從20 世紀70 年代搞了被動太陽房(多為單層或磚混),探索利用太陽能,形成蓄熱墻面。太陽能集熱管的出現,加強了建筑對日光的利用;已建成的太陽能集熱浴室,除冬天、陰天部分天氣外,全年均可使用。

(四)20 世紀80 年代, 形成節約采暖30%、50%的理念,20 世紀90年代前期開始付諸實施。

(五)這幾年加大了實施力度,國家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JGJ129-2000),《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驗標準》(JGJ 132-2001)等相關法律法規。

三、傳統民居建筑中自發的“被動式”節能設計

傳統民居建筑在被動式節能上就解決的非常巧妙, 它們在選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間組合、建筑用材、構造處理等方面,積淀了千百年來人們適應與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以最簡潔靈巧且經濟的方式創造居住環境的思想和經驗。例如:我國北方地區的合院式居民的平面布局與空間組織利于冬季手機太陽能和防止冷風滲透, 南方地區的庭院式民居則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風和蒸發吸熱降溫, 而過度地區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所呈現的這些效應發現, 這是人們自發且巧妙的在民居建筑中考慮了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征,運用了“煙囪效應”原理、相變蒸發(冷凝)吸(放)熱原理、土壤蓄熱(冷)原理、太陽能熱利用原理以及地表風場的分布規律等,創造出通過建筑空間與平面、院落與建筑形體的合理布局,院落與室內空氣流場的合理組織的方法。

四、被動式節能的主要途徑及方法

對于采暖建筑物來說,節能的主要途徑是:減小建筑物外表面積和加強維護結構保溫,以減少傳熱耗熱量;提高門窗的氣密性,以減少空氣滲透耗熱量。在減少建筑物總失熱量的前提下,盡量利用太陽輻射熱得熱和建筑物內部得熱,最終達到節約采暖設備供熱量的目的。對夏季需要空調降溫的建筑來說,其節能途徑為:抑制在室內產生熱,促進室內的熱吸收,抑制外環境熱量進入室內,同時促進熱向室外散失。

五、被動式節能的主要設計方法

被動式節能設計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體型及朝向等設計,首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微氣候環境, 不僅有助于創造舒適的室內熱環境,同時也為后期的節能設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合理選擇建造的位置。中國古代風水術中講究理想的建筑位置“左右有山輔弼,前有環水,后有鎮山”的環境。。從現代生態環境科學角度來看,位置的選擇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水質及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來選擇一個在溫度、濕度等方

面的指標特別宜于人生存的微氣候環境。。

(二)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建筑周圍布置樹木、植被,可以有效遮擋風沙,凈化空氣,而且還能對建筑起到遮陽、降噪的效果。二是創造人工自然條件,如四合院中打井以及在建筑附近設置睡眠,都是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防風沙及收集雨水等。另外還可以在建筑周圍設置圍墻、假山等遮擋物。

(三)合理的規劃和形體設計。通過有效地組團規劃、單體設計,從朝向、間距、體型上保證建筑建筑物受太陽輻射面積最大。在規劃布局上,可以通過建筑的向陽面和背陰面形成不同的氣壓,即使在無風的條件下也能形成通風;在建筑體形設計上形成風洞,使自然風能在其中回旋,得到極好的通風效果;在建筑整體體量方面,根據建筑的高度、寬度的差異對風影效應產生的影響不同來確定合理的規劃布局和體形;另外,根據對應維度和地形來確定合理的朝向來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同時對日照得熱進行控制。

(四)合理的建筑單體設計。。主要是通過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及外表面積和加強維護結構保溫,以減少傳熱耗熱量。對建筑各部位的結構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的利用既有的外部氣候環境條件, 以改善建筑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如屋頂,外墻等維護結構,以保溫處理為主的可以做成蓄熱墻體(或屋頂),以隔熱為主的可做成通風結構,如通過陽臺門的大小來控制自然通風量,形成“空氣鎖”,有效地控制室內的通風。對于建筑門窗,在我國,其能耗約為墻體的4 倍,屋面的5倍,地面的20 多倍,約占建筑維護部件總能耗的40%——50%,它既是能耗大的構建,在某些地區氣候條件下,也是重要的得熱構件。因此可因地制宜地選用如新型透光隔熱玻璃材料,雙層玻璃構造、中空玻璃或采用遮陽板等結構來合理解決門窗的能耗問題。

六、結言

總之,居住建筑作為現代建筑中數量較大,同時相對舒適度要求又較高的類型之一,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同時,需要在空間中筑起一個人工環境,并努力做到室內環境的舒適和穩定的同時,要盡量減少能耗代價。。在居住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正視室外環境對室內環境的影響,通過規劃組織,空間、功能布置以及局部構造處理等技術手段達到對氣候的尊重。利用氣候條件的有利因素,調整環境對建筑的影響程度,以營造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更舒適、更有效的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方良,楊勇.和諧社會中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J].中外建筑.2007(5)

[2]羅德啟.健康人居環境的營造[J].建筑學報.2004.4

[3]楊楚屏,謝浩.促進“人、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J].低溫建筑技術.2003(2)

[4]鐘曉青“. 綠色建筑”體系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 建筑學報. 1996.2

第4篇

關鍵詞:居住建筑;居住區設計;節能設計

Abstract: the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been not only confined to live, people to the demands of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more high,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uilding more and more close, therefore, in a modern residential desig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more elements, do architecture, art, culture organically, fully embody the people-oriented design concept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Residential design; Energy sav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2l世紀的今天,中國的經濟水平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人們購買力的增強使房地產業飛速發展。隨之帶動了建筑材料的不斷更新和裝修市場的進一步繁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強調居住區空間實用功能的同時,對居住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房地產市場的不斷完善,人們開始重視居住區的環境品質,先后出現了許多居住區設計理念。但這些理念由于歷史的原因,多從經濟性和政治角度方面考慮,沒有從人的使用價值和舒適角度進行設計,因此很難稱之為“以人為本”。

2.現代居住建筑設計特點

2.1追求高品位的社區環境

居住小區的建設目的,就是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閑、娛樂、交流等活動的空間環境和場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所創造的小區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綜合規劃,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居住區群體空間不僅是居住環境的操作對象.也是根本的目標。這樣,居住區群體空間自然成為指導性的依據和指標,它反映居住環境對社會性的考慮與滿足。我們追求居住區群體空間不僅是為使居住環境美好、有趣,也是為給人提供完整、健康、娛樂的居住環境。建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元素.實現理想居住區的群體空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居住建筑設計。

2.2靈活多變:室內空間的可改性

家庭規模和結構是變化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往宅的可改性是客觀的需求,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改性首先應該提供一個大的空間,這樣就需要合理的結構體系來保證.常采用的有框架結構和板柱結構.大開間的剪力墻結構.其次應有可拆裝的分隔體和可靈活布置的設備系統。如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往宅可改性要求中難度較大的是設備與管線的再調整,采用加空地板和鋪砌增強聚笨板塊等技術能使管線重新配置,但需付出較大的經濟投入。廚腳、衛生間是設備眾多和管線集中的地方,可采用管束和設備管道墻。使之能達到靈活性和可改性的要求。

3現代建筑設計的基本理念

3.1現代住宅建筑主題的確定

住宅建筑在一個項目開始設計前,根據該項目制定一個主題,根據不同的品質定位、居住人群,地理位置、環境因素,首先考慮住宅建筑應該有一個設計方向,以滿足不同的受眾群體,凸現自身的設計理念和特點,做到在眾多的設計中,有自己鮮明的設計個性。首先是以人為本、綜合考慮。住宅建筑的最終服務目標是人,所以,現代居住建筑設計中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應該方便人群的使用,在自己鮮明主題的思路下,充分發揮設計思路,尋找主題特點和元素,從總體、平面、立面、設備、綜合管線、景觀等多角度綜合因素考慮,避免只注重片面因素所產生的缺陷。應該考慮隨著新技術所產生的先進功能,如監控系統、電子商務服務系統、節能節水系統等在設計中應用,保持現代住宅建筑的相對先進性。另外注重建筑與藝術的結合。居住建筑是詩人活動頻繁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結合制定的主題,進行藝術的創造,它不僅體現在景觀設計上,還體現在單體和群體上。將單體、群體和景觀環境完美結合,保持獨特的韻律和文化品質,以特有的藝術主題和符號裝點建筑,整齊而不呆板,賦有韻律;變化而不凌亂,展現均衡。做到建筑、藝術、文化、景觀的完美結合。

3.2安全寧靜的交通環境

動靜分區、人車分流是小區交通規劃的理想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可采用了車行、內部人行的規劃結構。通過對小汽車和消防、救護、搬家等車輛在社區內部軌跡和停車位的精心設計,是向高品位社區環境邁出的重要一步。車庫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區人口處,進入小區的小汽車很快就能進入地下車庫。如果有直達車庫的住宅電梯給車主以身居別墅的感覺。消防緊急通道與主干道形成環狀道路系統,便于緊急救護、消防或搬家等機動車輛的順利通行。社區入口附近設地面車位.便于來訪客人和臨時停車。

3.3住宅建筑外觀的打造

住宅建筑,往往是以群體的方式出現。賦有生命力的住宅建筑,應該從總體大局出發,考慮外觀設計與周圍建筑環境相協調,彼此協調并能融入周邊的環境,避免只考慮自身的立面效果,忽略周圍環境的因素;住宅小區的設計應當注意色彩與小區主題的協調一致,平面、立面布局有變化,在滿足通風、采光要求的前提下,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從單體效果上,應該注重和諧,在造型上、色彩上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努力挖掘主題的元素符號,突出造型、色彩、材質的特點,豐富住宅建筑的主題表現力,體現出人文特色。對色彩加以提煉,表現色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塑造建筑風格。現代居住建筑己經不僅僅限于居住,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因素與建筑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所以,挖掘文化元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將城市歷史、文化、民俗融于現代居住建筑的設計中,可以極大的豐富居住建筑的內涵,提升居住建筑的文化層次。

3.4完善的配套設施

在小區配套設施中,采用體現自然、質樸的休閑座椅(如仿樹樁桌、凳),使人更貼近自然。在空間開合處,采用形式多樣的鋪地,以豐富環境基調。在局部地方設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鍛煉。全面考慮到居住小區所需的照明、燈光、綠地噴灌等配套設施,完善小區硬件功能,提供給居住者們便利、優質的服務。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是現代社區的一項基本要求,這些設施包括家政服務、治安保衛、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健身娛樂、郵政電訊、休閑購物等。

4住宅節能設計

近年來,住宅產業蓬勃發展,住宅對能源的占有逐漸增大。隨著世界能源資源不斷緊張,要求合理利用能源、減少能源消耗的呼聲日益強大,住宅節能設計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4.1總體規劃

在總體規劃上,應充分了解建筑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盡量保留、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對建筑朝向、空間布局、建筑間距的影響,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減少使用空調和人工照明;高效利用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提高建筑空問的使用率。

4.2節能技術措施

在節能技術措施上,使用環保、節能型的建筑材料,如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墻、屋面保溫擠塑板、Low-E玻璃門窗等;結合住宅外觀設置遮陽設施,如外廊、陽臺、挑檐、固定遮陽板等能有效阻止陽光輻射熱傳入室內;對屋頂進行綠化覆蓋,既能遮陽、隔熱,又能美化環境,是住宅節能易于實行的一個重要手段;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設中水回用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也是實現建筑節能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5.結語

現代居住區設計必須是功能分區明確,住宅、道路、綠化、服務設施空間互不交叉,各類景觀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達到理性的結果。在樓群布局已成為定勢的情況下,設計者們通過建筑布局、綠化空間、鋪地廣場、園林小品等的交融、滲透、連貫,精心規劃設計出適合人居、休閑、活動的居住區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服務百姓的效果。

6.參考文獻

[1]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1.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鄭曙腸.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E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劉樹老.室內設計系統的研究【Dl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齊康.建筑?空間?形態一建筑形態研究提要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2000.

[5]潘谷兩.中國建筑史【M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6]矯蘇平.新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鄔烈炎,袁熙腸.外國藝術設計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鍵字:居住建筑 ;節能設計;低碳設計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opl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has caused a certain negative effect, reduc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so the low carbon socie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demand stro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design.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saving design; low carb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F2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問題的日益嚴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國內的推廣,建筑業作為復雜的工程項目,建筑節能設計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本身建筑業是一項消耗和污染較大的行業,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108 m2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同時每年產生數以億計的建筑垃圾,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環境威脅。因此,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建筑節能。

低碳環保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秉承低碳原則,建立起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的良性循環社會,因此說這要求在現代居住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資源,減少對空間資源的浪費,在增加綠化的基礎上采取其他相應的措施,實現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化,達到環保理念的要求。

一、現代居住建筑設計的發展現狀

就目前中國的建筑業發展現狀,與許多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看到國外先進的建筑節能理念、技術、設計、建材等,它向我們展示了憑借科學設計和高科技創造出來的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這也是中國建筑業的發展目標和趨勢。但,中國在建筑結構設計上能否做到節能環保工作還有存在很多問題。

1.1缺乏先進的建筑節能理念和技術

在中國建筑行業設計師發展中,很多建筑師不太懂節能技術,更不能很好的把節能技術應用到建筑當中。只是設計時套用標準圖是不夠的,不能針對不同建筑不同環境不同條件因地制宜,是建筑結構設計無法做到節能環保的重點。同時,大多數的建筑設計師缺乏相應的節能理念和節能意識,過多的追求建筑的獨特性而忽視節能的功能,最終導致舍本逐末的結果。

1.2在結構設計時忽視節能環保

在建筑節能方面,建筑室外環境和自然通風很重要。但是,就事實來看,在建筑結構設計時過多的是重視建筑的實用面積、結構安全、美觀時尚,而忽視建筑的性能、品質和環保方面。最后,只有在施工圖審查中才受到重視,但也只是根據建筑節能設計規范進行草草的計算和設計調整。因為建筑的設計方案已確定,只能在材料和設備選型等方面進行微調,效果差強人意,而且往往造價高昂,實現起來很困難。

1.3節能技術和傳統措施利用不當

在目前的節能設計中,傳統的、有效的節能措施例如自然通風、建筑遮陽等未被廣泛采用,二是片面的強調節能的高科技,不重視低成本的節能技術應用,造成節能昂貴的印象。而且,昂貴的設計在將來的施工中很可能被改變,使得最后建筑達不到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總之,盲目的追求技術和速度,在節能的高科技和傳統的節能措施上沒有權衡利弊。

1.4忽視建材應用的科學性

建材作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材是整個房屋建筑的“骨骼”。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結構設計中應用的傳統金屬材質的管道,易生銹、易腐蝕、易滲漏、易結垢,不僅損耗大,還易產生二次污染。在房屋設計時,護墻體消耗能量最大建筑的形體變化是建筑外露面積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建筑形體的多變,而忽視建材消耗量的大小。這也是不重視建筑節能的又一方面。

二、如何做好現代居住建筑的節能與低碳設計

2.1外墻外保溫

建筑物采暖耗熱量主要由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構成,以居住建筑為例,一般情況下,其數值約占總耗熱量的73%——77%。在這一部分耗熱量中,外墻約占25%左右,樓梯間隔墻的傳熱耗熱量約占15%左右,改善墻體的傳熱耗熱量將明顯提高建筑的節能效果。發展高效保溫節能的復合墻體節能的根本出路。

外墻的保溫做法,無論是外保溫還是內保溫,都能有效的降低墻體傳熱耗熱量并使墻內表面溫度提高,使室內氣候環境得到改善。然而,采用外保溫則效果更加良好,這主要是因為:

(1)外保溫有利于提高建筑結構的耐久性。由于采用外保溫,內部的磚墻或混凝土墻得到保護,室外氣候變化引起的墻體的內部溫度變化發生在保溫層內,使內部的主題墻冬季保溫提高,溫度降低,溫度變化較平緩,熱應力減少,因而主體墻體產生裂縫、變形、破損的危險大為減輕,使墻體的耐久性得以加強。

(2)有利于建筑節能改造。在舊房改造時,從內側保溫存在使住戶增加搬動家具,施工擾民,甚至臨時搬遷等諸多麻煩,產生不必要的糾紛,還會因此減少使用面積。外保溫則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發生。當外墻必須進行裝修加固時,加裝外保溫是最經濟、最有利的時機。

(3)外保溫可以減少墻體內部冷凝現象,由于密實厚重的墻體結構層在室內一側有利于阻止水蒸氣進入墻體形成內部冷凝。

2.2外墻內保溫

在這類墻體中,絕熱材料復合在建筑物外墻內測,同時以石膏板、建筑人造板或者其他飾面材料覆面作為保護層。

設計中,不僅要注意采取措施,避免由于室內水蒸氣向外滲透,在墻體內產生結露而降低保溫隔熱層的熱工性能,還要注意采取措施消除一些保溫隔熱層覆蓋不到的部分產生“冷橋”而在室內產生結露現象。

2.3太陽能的設計使用

太陽能作為一種免費、清潔、環保的可再生能源,近年逐步得到建筑節能領域的重視。在我國太陽能開發利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利用太陽能獲得熱能,比如太陽能熱水器就在民用住宅小區中廣范使用。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熱水器和建筑的整體結合效果,統一安排擱置位置,處理好與外立面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還要在給排水方面進行周密的設計,除了保證熱水器與建筑達到視覺效果的完美,還要保證防水、管道布置等不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利用太陽能發電即應用光伏效用原理,將太陽能輻射轉化為電能。這項技術在西方已經取得了良好是應用,但鑒于此項技術的成本偏高,在我國在高檔的住宅小區或者公共建筑設計中,可以采用此項技術。隨著科學技術逐漸發展以及應用經驗的累計,在未來太陽能發電技術也會逐漸走入到普通住宅小區的建筑節能設計中去,并將作為今后輔助建筑能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結構中發揮一份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低碳環保背景下的現代居住建筑設計就是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秉承低碳原則,建立起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的良性循環社會,低碳環保背景下的現代居住建筑設計建設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我國長期發展的一個目標,同時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使得低碳環保的現代居住建筑設計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夠對今后現代居住建筑設計的發展建設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淺析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節能的重要性[J].科技與企業,2012(07):5~7

[2]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鎮規劃策略研究.東北林業大學,2011年

第6篇

關鍵詞:舊城區;小學;布局

Abstract:This artical, aiming at the primary school in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blems, with the Zhong Yuan District of Zhengzhou City Yuhua school, Huzhu Road Primary School,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in Funiu Road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location of the building, outdoor settings, import and export selection.

Keywords:old town;primary;school layout

中圖分類號:TU24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66-02

1 前言

舊城區中改造的小學由于受所處地理位置、用地狀況、周邊環境等方面的限制,具有與新建小學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①周邊為城市建成區,用地無法擴展;②大部分小學都是在居住區內部建設,周邊均為居民住宅樓,出入不便捷;③新建建筑與保留建筑之間功能銜接問題。這些都是新建學校所不需要考慮的。

圖1-育華學校總平面圖

2 改擴建小學的布局特點

2.1與現有建筑的關聯性

擬加建建筑物是改造的核心部分,改造后能否在不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和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最大化建筑面積指標,來滿足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的需要,是衡量本次改造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那么,其位置的選擇應重點考慮:①與周邊建筑物的關系。一般小學都是在居住區內,周邊多是低層、多層居住建筑,加建要充分考慮對住宅的日照遮擋問題,在滿足連續日照時間的前提下進行布局選址;②功能的連續。加建建筑物在有限的校園用地內,不僅要保證建筑空間的延續,還要保證對教學或辦公功能上延續,不能出現功能上的割裂。

2.2室外場地布置的靈活性

根據小學生自身好動特點及學校教學要求,需要設置一定量的體育活動場地和室外集會場地,在學校用地不足的情況下,活動場地應靈活設置,同時,改擴建小學校一般情況也不組織正規體育比賽,因此靈活布置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際使用:①運動場可以東西布置;②充分利用校園邊界不規則處,設置一些小的場地,如:乒乓球場地等;③設置非標準的體育場地,如160環形跑道,縮小一定比例的籃球場等。

2.3出入口選擇的多樣性

老城區改造小學校園出入口的選擇不同于新建小學,對校園主入口的禮儀性和功能性不能同時兼顧,其設置方式有兩種:①臨近道路一側設置在較偏的位置,建筑物山墻與山墻之間,最大限度的將整片的用地留給教學和辦公使用,不破壞其完整性;②臨城市道路一側沒有任何空地,無法設置校園出入口,那么就只能通過建筑單體設計來解決了,在建筑的合適位置局部低層架空,留出過街門洞,作為出入口。

3 鄭州市中原區三所小學布局特點分析

結合舊城區小學改擴建特點,以鄭州市育華學校、互助路小學、伏牛路第二小學等三所學校為例,對這三所小學的布局特點進行分析如下:

3.1加建建筑物位置的確定

育華學校(圖1)用地0.68hm2,西側臨董寨路保留一棟原有教學樓,校園南北進深為78m,只能加建一棟教學樓,新建教學樓西側山墻與保留教學樓北端相接,既保證了教學功能的連續性也給小學生活動留出相對充裕的空地。

互助路小學(圖2)校園,用地0.8hm2,深居住區內部,臨街面很小,校園南面為居住建筑,北側為十六中教學辦公樓,東西兩側各保留一棟教學樓。校園南北進深為70m,同樣只能加建一棟教學樓,其位置選擇在校園北側,連接東西兩棟保留教學樓,這樣布局優點有三:①使整個學校教學樓相連,功能連續;②與南側住宅之間留有大量空地,避免了對住宅視線與聲音的干擾;③加建教學樓與北側十六中教學辦公樓屬同一性質建筑,互不影響。

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用地1.1hm2,南臨潁河路,校園南北進深最大處135m,最小處為91m,用地相對寬裕,但是邊界極不規則,與四周居住用地犬牙交錯。學校臨潁河路保留一棟教學樓。設計試圖加建兩棟教學樓,但是不能滿足日照要求,以失敗告終。加建教學樓南北向布置與保留教學樓組成一個教學組團,西端設計樓梯間向南突出,對兩棟建筑之間的空間進行強化,把集會空間與北側體育活動空間自然分開。

3.2室外活動場地的設計

育華學校(圖1)和互助路小學(圖2)將集會場地與體育活動場地二者合一,靠場地南側設置跑道,中間設置籃球場,這樣集會可以使用籃球場地,其他時間這里還是體育活動場,二者功能互不影響。但是校園用地有限不能滿足每六個班一個籃球場或一個排球場的規定。

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集會場地與體育活動場地分別位于新建教學樓南北兩側,使用更加方便。南側集會場地由兩棟教學樓圍合,東面設置主席臺,方便學生集會;北側體育活動場地內設置長軸東西向的160m非標準跑道,60m直跑道,非標準籃球場及標準排球場、鉛球場等體育設施。布置雖然不盡合理,但是我們要考慮到老區改造的特殊性,在有限的用地內為小學生創造出更多的活動場地。

3.3出入口的選擇

這三所小學看似臨路,但是由于保留建筑,或校園臨道路面寬不足,校園主要出入口不能按照常規方法選擇。

育華學校(圖1)在加建教學樓山墻東側也是校園最東側與相鄰住宅之間僅能設置4米寬的主入口,在董寨路上設置次入口;互助路小學(圖2)一面臨城市道路,但是沒有空地可供設置出入口。校園前面為兩棟住宅樓,一棟辦公樓,因此,只能在通過建筑設計來解決出入口的問題,將辦公樓底層局部架空作為學校的唯一對外通道;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同樣是一面臨路,僅能在兩棟建筑山墻之間設置出入口,且只能設置一個出入口。

圖2-互助路小學總平面圖

圖3-伏牛路第二小學總平面圖

4 啟示

小學改擴建是當前舊城改造中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目前缺少針對老城區學校改造的相應標準,在改造建設中,通常是套用中小學設計規范中的條文進行設計,存在對老建筑進行拆除后按照新的相關規定無法再進行建設的問題,存在體育活動場地依照規范標準化設置,標準過高,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小學生的使用的問題,存在設計標準“新區化”的傾向,導致許多小學無法改造或改造后招生規模縮小的現象,與舊城區改造不能很好配套。因此,正確認識舊城區小學改造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正確反映每個改造學校的特點,從加建位置、場地設置、出入口選擇等幾方面準確定位,才能使舊城區小學改造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張宗堯,李志民.中小學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06.

第7篇

一方面,由于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出現諸如學生狀態渙散、畢業設計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學過程相對封閉、程序不盡合理等諸多問題,導致畢業設計質量下降,教學組織松散,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另一方面,為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促進高校與地方的合作,促進地域化課題的探索與研究,讓建筑學專業畢業生盡快接軌社會,有必要改革與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對此,我們推出了“產學研一體”的畢業設計教改探索,教學改革以“建筑學本科畢業設計”為載體,同時,聯系一個當地建筑主管單位或設計機構,由這個機構根據自身實踐或現實需求,推薦一個研究課題。研究課題的部分作為畢業設計的命題,形成設計與實踐、教學與市場的結合。我們把“現代住區的地域化探索”放在以“自愿參與”為原則的畢業設計環節,其“師徒制”“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滿足系統性、研究性的輔導活動,有利于運用已掌握的建筑知識和分析研究方法,使研究探討的邏輯性與設計成果的創意性相結合,最終提交完整的研究型設計成果。

2教學目標及任務要求

基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對城市風貌控制的迫切需要,我們以量大面廣直接影響城市風貌的商品住宅為載體,研究“現代住區的地域化探索”。畢設教學基地位于臨海古城保護區,是四面臨街的一塊街坊用地。設計需研究適合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高層居住社區規劃及平立面設計,使之“與傳統風貌相協調、獨具特色并能適應市場需求”。這是一個結合實際工程、研究與設計并行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要求:本課程分現場調研、文獻閱讀和實戰設計三大部分:(1)調研部分:a.踏勘臨海古城,研究古城規劃結構及空間特色、傳統街區、標志性建筑及城市傳統風貌特征,研究典型民居空間形態、立面特征,了解傳統建筑特點。b.踏勘基地及周邊環境,注意商業空間位置、小區主次入口選擇、車行路線、周邊有否日照影響等等。c.了解臨海近年新建居住區情況,特別要踏勘已建中式樓盤,注意其空間形態、造型特征、傳統符號的運用及外墻材料,分析其適宜性和優缺點,同時注意改進提高的方向。d.了解近年國內外結合地域文脈的現代中式中高層住宅情況,特別對近年建成的中式高層建筑進行現場考察,研究其居住空間形態和立面設計手法、外墻材料及色彩運用。(2)文獻閱讀部分;a.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融入歷史文脈的建筑設計理論及技術,傳統民居與現代中式住宅設計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期刊論文及相關資料。b.相關案例分析;選取中式住宅區、中式居住建筑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空間組織、空間形態、外觀設計、外墻色彩、材料選用、建筑符號、細部處理等等,歸納可借鑒之處。(3)實戰設計部分:根據當地規劃部門的實際需要,結合畢設教學,提出了從規劃到單體設計的具體要求。a.總圖規劃:總平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商住分離,交通流暢,小區配套齊全、景觀環境好、富有特色。b.建筑設計:滿足本地塊原住戶不同檔次的安置要求,套房面積以120平米為主。建筑設計做到使用功能合理、管理方便并考慮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設計重點是適合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居住建筑的空間及外觀設計。

3教學實踐過程

3.1現場調研

現場調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踏勘了臨海古城保護區及古街紫陽街,踏勘基地及周邊環境,走訪當地規劃建設局和臨海古城保護委員會,收集臨海城市規劃、古城保護規劃資料,了解規劃主管部門對本基地的建設要求,參觀規劃展及臨海古城歷史展。學生們根據設計任務要求考察臨海近年已建樓盤情況,對已建中式樓盤逐一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反復踏勘當地民居,收集傳統建筑資料。在此過程中,踏勘古城及傳統建筑和走訪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對本課題的研究及設計開展尤為重要。前者使學生切身體會和感受到當地傳統建筑的空間、尺度、形態和肌理、材質、細部等;后者使學生系統了解到臨海古城歷史、空間格局、城市特色和保護要求,通過與規劃局的交流使項目設計能夠接地氣,為學生下一步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3.2文獻閱讀

由小組同學自行分工完成,內容除了上述臨海歷史文化、城市特質、傳統建筑特征等文獻閱讀外,還包括相關案例及設計手法的研究,后部分內容的學習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在畢設指導別強調的。通過文獻學習和現代中式住區設計手法的研究,同學們完成的報告中包括:(1)傳統建筑原型研究。(2)中式居住區設計趨勢及規劃研究(3)中式住宅的空間處理手法研究(4)“新中式”住宅的立面形式及設計手法研究。等等通過以上研究總結,我們要求學生掌握一種或多種基于傳統文脈的新中式住區規劃設計手法,并將之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在此,我們根據建設單位要求明確了地域化住宅小區設計思路:(1)注重結合地域特點:將臨海古城的城市特質如山水城市空間、棋盤式古城格局、里坊特征明顯的紫陽街區、院落空間和江南長城等提煉并融入現代居住區。(2)建筑群體布局: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創造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空間層次豐富的,給居民創造親切宜人的居住及交往空間的、富有臨海特色的現代化居住區。(3)建筑風格:低層部分,鼓勵延續傳統空間布局,演繹現代中式建筑。高層部分,建筑以簡潔的現代感為主并與傳統風貌相協調。鼓勵掙脫形態仿古的束縛,探索富有傳統意韻、文化深層內涵的傳承與創新性轉譯。同時注重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將中式意韻與現代建筑技術結合。(4)建筑設計:功能上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與居住要求,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內外空間。(5)注重建筑內外空間結合部及小區公共空間的本土化、宜人化處理,設計豐富的外部空間和富有地域化韻味的建筑小品。教學進程安排如表1:畢設共十六周,分為七個階段:

4成果評價

第8篇

關鍵詞:居住區;規劃;設計;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185-1

城市居住區一般稱居住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萬-5萬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包含著居住、休憩、教育養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動,也需要有生活服務等設施的支持。

居住區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居民的居住環境,而優秀的居住區規劃是良好居住區建設的先決條件。針對近年來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各地對居住小區的建設水平也不斷提升,在建筑風格、舒適性、便利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在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容易忽視的一些問題。

1 缺少對居民精神需求的關注

居住區規劃是為滿足居民在居住、休憩、教育養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動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進行的科學、合理以及恰當的用地和空間安排。除了需要考慮物質空間的需求,還需要考慮居住者精神領域的需求,如對居住區的綠地率和綠化率應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但很多新建居住區的綠化面積達不到規定的標準。同時有些開發商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壓縮綠化用地,甚至毀綠建房,致使居住區整體居住環境更加惡化。

再如,居住區與所在環境應該是和諧的、協調的。一個良好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應該合理地利用周邊環境,包括周邊環境中的自然景觀、水系、氣候條件、空氣質量等,以及周邊現有的建筑、道路、公園、綠化等。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應該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應該成為構成整個環境的一部分。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不僅要關注居住區的經濟因素,還應關注居住區的人文因素。將重點放在居住區內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創造居住區的規劃布局。否則,只追求建筑和商量面積的居住區只會導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

2 缺乏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的長遠眼光

隨著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和房地產業的不斷繁榮,建設用地的數量限制與城市擴張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一線甚至二線城市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因此,也就出現了開發商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財政”的迫切心理,從而導致居住區規劃缺乏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的長遠規劃。很多居住區開發缺乏相應的必要設施,尤其是城市邊緣社區的出現,缺少相應的教育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出現與城市脫離的現象,社會問題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區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缺乏銜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單一功能居住區的過分集中導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勻,影響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發揮。另一方面,居住區同樣應避免在商業繁華地段選址興建。因為居住建筑的性質和功能決定了它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休息、家庭生活、學習、休閑、交往等基本要求的。喧鬧地段和街區只能增加人們緊張和興奮的情緒,不適宜作為居住區的選址。因此,在進行現代居住區規劃選址時,應盡量避開城市中心區、選擇交通便捷的區域。

3 忽視居住區的節能設計

有研究表明,我國城市建筑能耗的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國總能耗的33%左右。而且,我國在一個時期內忽視了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導致目前我國建筑節能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同時,我國能源總量雖然豐富,但人均儲量少、能耗效率低,建筑節能技術發展水平的落后直接加劇了能源危機。因此,對居住建筑進行節能設計已成為城市居民區規劃設計的長遠方向。節能主要考慮節約使用能源和材料資源,如近年來,東北地區興起的“暖房子”工程采取外墻體加裝保暖材料和外涂層的方法,直接減少了煤、電等能源消耗,提高了住宅保暖程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

4 缺乏完善的配套設施

居住區是一個涉及眾多方面設施的集合體,是擁有多種功能的完善的居住系統。居住區內除必要的水、電、煤氣、電話通訊等生活必須的配套管線設施外,隨著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還必須有合理的交通組織網絡、駐停車輛系統和完備的物業管理、安全保障和家政服務、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娛樂購物等配套設施。目前,部分居住區過于注重對概念的炒作和宣傳,忽視了對實用功能的配套和建設,因此,在規劃建設時還必須留有持續發展、補充完善的余地和空間。

應該看到,除了上述問題,目前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還存在著不利于鄰里、人際交往,小區管理智能化程度低,戶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均需相關部門和開發商加強對居住區規劃設計科學化的重視程度,切實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建設和諧、安全、便利、舒適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9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1993-7-16.

[2] 于湘賓.論小區規劃應注意環境效益的分析.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01).

[3] 李華,申效兵.小區規劃設計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河南省土木建筑學,2009年學術大會論文集, 2009,(05).

第9篇

關鍵詞:老年公寓;室內空間;人性化

一.人口老齡化與老年居住問題

國新辦日前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稱,2035年,我國2名納稅人將供養1名養老金領取者。按照中國社科院報告的數據,203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使“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等紛紛涌現,逐漸從傳統養老觀念中的制約中建立自己獨有的人性化模式。隨著近年來老年公寓的迅速發展,使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人性化的問題逐漸備受重視。

二.老年公寓內部空間人性化的設計

居住空間,居住是老年公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老人一天之中60% 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所以居住空間的合理恰當設計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針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吸取和借鑒國外的經驗,設計適宜老人生活的室內居住空間。

1.功能詳細的平面布局

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居住需要,固定的居住形式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要有預見性的設計才能夠隨著老人年齡的變化,身體狀況由自理進入介助直至介護的過程中,老年公寓建筑能依據不同的條件進行改裝,從而動態的適應老年人的變化,設施空間構成應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可調整性。

2.舒適臥室的尺度及朝向

老年人的臥室并非單一功能的空間,作為老年人自己的天地而兼有多種用途,所以臥室的面積不能太局促。居室的大小尺寸應滿足布置基本家具的需要, 如床、書架、書桌和相應的交通面積。根據相關研究, 單床間凈面積至少應有10.5m2, 雙床間凈面積也不要少于16m2-22m2。臥室還要承擔相應的輔助功能,如日常起居、會客、讀書、儲藏等。老年人的睡眠、更衣、思考等通常都在臥室進行,這些活動都要求安靜、隱蔽,形成一種“家”的感覺。

老年臥室朝向直接影響居住者的健康,室內應力爭保證良好的朝向和充足的光照,臥室朝向以面南為佳,北向次之,東西向夏季酷熱,不宜老年人居住。室外景觀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充滿陽光的居室和優美的室外景觀會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信心和活力,天然彩光和自然通風使老年人有分辨事物的能力,呼吸新鮮的空氣,有意于健康,減緩衰老的進程。

3.安全的衛生間

老年用衛生間基本可以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獨立衛生間,一種是公用衛生間。

公共衛生間的位置應靠近臥室,以方便老年人晚間的使用;衛生潔具旁按照要求設置扶手,更能保證老人的使用時的安全,安全扶手是否牢固可靠,關鍵在于扶手基座是否堅固,因此必須先在墻內或者地面預先埋設堅固的基座再裝扶手;衛生間的面積足夠大,其尺寸應至少保證輪椅使用者能出入和使用自由。公共衛生間廁位間平面尺寸在考慮輪椅老人進出的同時,也要考慮有護理者的協助操作,因此其空間大小也不宜小于1.20m*2.00m,內設0.40m高的座便器。

獨立衛生間應配置座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器三間衛生潔具。座便器的高度不應該大于0.40m,浴盆及淋浴座椅高度不應該大于0.40m。浴盆一般應設不小于0.30m寬度坐臺。獨立衛生間面積不宜小于5.00m2 。

由于洗漱中容易把水濺到地上,地面常粘有浴液、肥皂水等,造成老人意外滑倒事故,所以衛生間的地面應選擇防滑材料,如防滑地磚、防滑膠墊等。地面坡度和地漏位置要細致處理,要防止地面積水。墻面材料除防水、防腐外,還要易消掃。地磚的圖案色彩應選擇清潔、具有安全感,避免過于刺激和紛亂。

4.出入口的交通空間處理

老年人建筑出入口門前與室外地面的高差不宜大于40mm,并應采用緩坡臺階和坡道過渡。緩坡臺階踏步踢面不宜大于120mm,寬度不宜小于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由于老年人體力衰弱,水平移動和上下移動都比較困難,坡道成為提高老年人日常活動安全性的必要設施。坡道的起始點和終點處應設置休息平臺,并且坡道的兩側都應設扶手。

出入口平臺、臺階踏步和坡道應選用堅固、耐磨、防滑的材料。老年人通常視力差,體力弱,動作遲緩,有的還要借助輪椅或拐杖。因此,老年人建筑的出入口平臺、臺階踏步和坡道地面的材料嚴禁選用光滑、磨光的面料。

5.室內裝飾材料的運用

老年人室內裝修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美觀居次。老年人公共交通空間、休息廳和臥室不宜采用造成視覺誤導、眼花繚亂、碎裂傷人的玻璃紙裝飾材料。老年人出入和通行的廳室、過到地面應選用平整、防滑材料,并做到平整防滑無障礙,界限鮮明,色彩柔和。由于老年人行動不方便,一些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家具容易磕碰致傷,所以曲線圓弧形的家具才適合老年人使用。老年建筑內部墻體的陽角部位,宜做成圓角或者切角,且在1.80m高度以下做與墻體粉刷齊平的護角。

老年人特別是患病體衰的老年人對視覺較敏感,過分鮮明艷麗的色調容易刺激老人的神經,引起老年人的不安和幻覺,所以老年人居室的色彩要淡雅,墻壁及房間的布置應以蛋青、藕黃、乳白等素雅的色調,在配色中要注意富有生氣,避免沉悶,陰冷。

三:結語

提出以安全性為根本、便利性為前提、舒適性為原則、滿足感為目標的老年公寓設計思想,內部空間的具體設計原則是保證多樣性和可交往性。完備化的配套設施是持續健康居住的重要保障,將他們合理的配置到老年公寓的生活單元中去,能夠保證老年人使用的舒適化,空間利用的高效性。并通過室內材料的質地,顏色等方面關注老年人的舒適感,從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出發進行老年公寓的人性化設計的研究,是一項具有現實性、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業蘭.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胡仁祿,馬光.老年居住環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73-79

3.尚兵.老年公寓設計探討.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42-43,55-56

4.陳惠.現代老年人居住空間行為需求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35-63

5.葉姍先.適應老齡社會的住宅.建筑學報,1997.18-19

第10篇

關鍵詞:公共建筑,節能設計,判定方法

 

一、前言

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中,只要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各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及窗戶的氣密性等各項指標都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規定的要求時,就可直接判定該設計建筑為節能的公共建筑;當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或窗墻面積比、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及窗戶的氣密性,只要其中之一不滿足要求,就要通過該設計建筑的參照建筑(各項指標都滿足標準要求,且建筑平面、建筑面積、使用功能要與設計建筑保持一致),并計算出參照建筑的耗熱量指標。再調整設計建筑外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并計算調整后的設計建筑的耗熱量指標,使之小于或等于參照建筑的耗熱量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可以判定調整后的設計建筑為節能建筑設計。

但是,要反復地對設計建筑外圍護結構保溫性能的調整,計算出耗熱量指標,并達到標準的要求,顯然是很繁鎖的。標準中是采用專用的計算軟件來完成。

另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沒有明確規定公共建筑內部得熱的指標,這就難于實現耗熱量指標計算結果的唯一性。

2006年9月,遼寧省建設廳對全省的在建節能建筑進行了較全面的檢查,發現有的(縣級市和縣)設計院已采用了標準指定的計算軟件,但氣象參數卻是取的外市的值,據說是數據庫中沒有找到當地的氣象參數。

在《公共節能建筑耗熱量指標探討》(《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2006年第5期)一文中,我們分析了設計建筑耗熱量指標的隱藏、參照建筑中耗熱量指標的復現、參照建筑與設計建筑的相關條件及滿足這些條件的計算方法。文中雖然提及了耗熱量指標可按《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的計算方法進行,但未強調原公式應進行適當改造,如室內得熱已不是居住建筑的3.8W/㎡了,空氣滲透耗熱、空調耗能等都與普通居住建筑有較大的差別。

無論是采暖耗熱量、通風氣耗能量、空調耗能量,都要通過建筑的外圍護結構,本文就想抓住這個實質,尋求一種簡易的計算方法使之迅速對設計建筑進行節能設計判定。

二、標準對耗熱量指標的要求

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規定:當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窗戶的氣密性,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等,只要有其中之一不滿足標準要求時,就要對該設計建筑的參照建筑(參照建筑與設計建筑應滿足標準中規定的相關條件)進行耗熱量指標的計算,并調整設計建筑外圍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使設計建筑(調整后)的耗熱量指標小于或等于參照建筑的耗熱量指標,同樣可以判定該設計建筑(調整后的)為節能建筑設計。即滿足(1)式的要求:

qH≤q1H(1)

式中 qH——設計建筑(調整后的)耗能量指標,W/㎡;

q1H——參照建筑的耗能量指標,W/㎡。

這里的qH和q1H ,包括采暖、空調、照明、通風、換氣等的能耗,所以把標準中的耗熱量指標改為耗能量指標。

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的耗能量指標可寫成(2)式和(3)式:

qH= qH·T+ qK·T+ qZ+ q1NT+ q2NT- qI·H(2)

q1H= q1H·T+q1K·T+ q1Z+ q11NT+ q12NT-q1I·H (3)

式中 qH和q1H—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耗能量,W/㎡;

qH·T和q1H·T—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采暖傳熱耗能量,W/㎡;

qK·T和q1K·T—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空調傳熱耗能量,W/㎡;

qZ 和q1Z—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照明耗能量,W/㎡;

q1NT 和q11NT—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采暖換氣耗能量,W/㎡;

q2NT 和q12NT—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空調換氣耗能量,W/㎡;

qI·H和q1I·H—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單位建筑面積的室內得熱量,W/㎡。

將(2)式和(3)代入(1)式,并考慮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都在同地、同氣候條件、相同的使用功能等因素,有:qI·H= q1I·H;qZ =q1Z;q1NT =q11NT;q2NT =q12NT。將(1)式兩端消去相等的因子,則(1)式變為:

qH·T+qK·T≤q1H·T+q1K·T(4)

式中符號同(2)、(3)式。論文參考。

由(4)式可以看出,只要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的外圍護結構的傳熱(包括采暖和空調的)能耗,滿足(4)式要求,就可判定設計建筑(調整后的)為滿足標準要求的公共節能建筑設計。(4)式的實質是只需分別計算出設計建筑和參照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總量再除以建筑面積就能求得傳熱耗熱量指標,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設計人員的計算工作量,而且可以不用專門的計算軟件就可以進行計算和節能設計的判定。

三、“瓦度數”判定法

從(4)式可以看出,要對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傳熱耗能量進行計算,還可以進一步簡化。因為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的建筑面是相等的,且氣象參數是相同的,建筑標高為±0.00m以下的保溫隔熱作法(都按標準要求設計)也可以完全一致,這些相等的、相同的、完全一致的因素,同樣可以從(4)式中消除這些相同或相等的因子,就會使計算更簡便,而且同樣能達到判定的準確性。為此,須把(4)式展開,以便進一步化簡。

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在采暖和空調中的單位建筑面積的傳熱耗能量可表示為:

qH·T=(ti-te)(∑KiFi)/A。(5)

qK·T=(tse-tsi)(∑KiFi)/A。(6)

q1H·T=(ti-te)(∑K1iF1i)/A。(7)

q1K·T=(tse-tsi)(∑K1iF1i)/A。 (8)

式中 ti和te——采暖期室內設計溫度和室外空氣平均溫度,℃;

tsi和tse——空調期室內設計溫度和室外空氣平均溫度,℃;

Ki和K1i——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各外圍護結構(與傳熱面積對應)的傳熱系數,W/(㎡·K);

Fi和F1i——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各外圍護結構(與傳熱系數對應)的傳熱面積,㎡;

i—1,2,3,……,

A。——設計建筑(調整前、后的)、參照建筑的建筑面積都是相等的,㎡。

其它符號同(2)、(3)式。

在(6)式和(8)式中,夏季空調和冬季采暖在外圍護結構中的傳熱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tsi-tse)”變成了“+(tse-tsi)”。

將(5)、(6)、(7)、(8)式,代入(4)式,提出公因式,并消去不等式兩端的相同因子,則(4)式變為:

∑KiFi≤∑K1iF1i(9)

式中符號同(5)、(6)、(7)、(8)式。論文參考。

從(9)式可以看出,只要設計的公共建筑(調整后的)與參照建筑滿足(9)式的要求,就可判定該設計建筑(調整后的)為節能的公共建筑設計。

從(9)式的量綱分析可以得出其單位為W/K或WK-1,將此單位前面的數值簡稱為“瓦度數”(或稱“瓦度值”),并用符號Wd表示,以便于在圖表中書寫和對話交談。

用(9)式分別算出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的Wd 值,并進行比較,就可以很方便地對設計的公共建筑進行節能設計判定。

根據《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還應引入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εi 以修正太陽輻射和天空輻射對建筑外圍護結構傳熱的影響。則(9)式變為:

∑εiKiFi≤∑εiK1iF1i(10)

從(10)式可以看出:只要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各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與其對應的傳熱面積的乘積之和小于或等于參照建筑各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與其對應的傳熱面積的乘積之和,就可以判定調整后的設計建筑為節能建筑設計。

四、結語

在公共節能建筑設計中,當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或窗墻面積比、或某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不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的限值要求時,可以只計算設計建筑(調整后的)和參照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瓦度數”(Wd),并使設計建筑(調整后)的“瓦度數”小于或等于參照建筑的“瓦度數”,就可以判定設計建筑(調整后)為節能的公共建筑設計。論文參考。這個方法計算簡便、快捷、準確,還可表格化,適用于各建筑設計單位的設計人員、審圖工作者對公共建筑設計的節能設計判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保溫材料在建筑墻體節能中的應用》

《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手冊》

第11篇

關鍵詞 建筑設計;節能技術;工程

中圖分類號 TU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1)122-0131-01

安丘市是典型的夏熱冬冷地區。2001年7月,建設部頒布了《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設計節能設計標準》,提出了全面實現建筑設計節能50%-65%的戰略目標。作為建設部設計節能試點示范工程―安丘魯豐小區,勢必大力、大膽、大量地運用四新技術以實現65%的建筑設計節能目標。

安丘魯豐小區通過建設部設計節能試點示范工程的專家論證。安丘魯豐小區為了實現65%設計節能目標,針對圍護結構采用了:STO聚苯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體系、斷橋中空LOW-E玻璃彩鋁窗、屋頂隔熱設計節能技術。在采暖、通風等設備使用上采用了:戶式中央空調系統、戶式新風系統。此外,還根據項目的實際在路燈、游泳池等位置兼顧了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 STO聚苯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

安丘魯豐小區采用的是德國STO瓷磚飾面膨脹聚苯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項目各棟住宅根據設計的體形系數、窗墻比和圍護結構組成等數據,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開發的《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能耗分析軟件DoE-2IN》計算,全部達到65%設計節能標準,在其他圍護結構指標值滿足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其外墻外保溫EPS板厚度1、2、5-8#樓為50 mm,3-4#樓為80 mm。

2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體系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是以70%左右的粉煤灰與定量的水泥,生石灰膠結料、鋁粉、石膏等按配比混合均勻,加入定量水,經攪拌成漿后注入模具發氣成型,經靜停固化后切割成坯體,再經高溫蒸壓養護固化而成的一種輕質、多孔的新型墻體材料。具有容重輕,保溫隔音、機械強度高和可加工性等特點。技術要求符合國家標準《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GB11968-89)的要求。該產品廣泛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作為承重或非承重的結構材料和保溫圍護材料,具有顯著的建筑設計節能效果。

魯豐小區的實施方案:地下室填充墻均采用MU5的加氣混凝土砌塊及M5混合砂漿砌筑,墻厚根據建筑需要確定;±0.000以上填充墻均采用MU5的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墻及分戶墻厚200,內墻厚150或100,采用M5混合砂漿砌筑;加氣混凝土砌塊干容重不大于6.0 kN/m3,吸水率不大于40%。

3 斷橋中空LOW-E玻璃彩鋁窗

中空玻璃密封的中間空氣層導致導熱系數較普通玻璃低得多,單片6 mm玻璃的K值為5.75 kcal/mh℃,一般中空玻璃K值為1.4 kcal/mh℃-

2.9 kcal/mh℃,與單片玻璃相比,中空玻璃的隔熱性能可提高兩倍,對裝有空調的建筑物可大幅度降低其耗電。夏天可以隔熱70%以上,冬天室內暖氣不易流失,減少熱量損失可達40%,起到保溫的作用,從而將夏涼冬暖變為現實。

中空玻璃由于中間層空氣的作用,一般能夠降低噪音30 db-40 db。

由于中空玻璃采用雙層玻璃結構,抗風力及外擊力較好,可以抵抗高強度的正負壓氣流,在長江邊百米高層采用中空玻璃最為適宜。

中空玻璃的濕氣滲透率很低。單片玻璃因室內外溫差關系,玻璃表面易造成結露,遮擋視線,污損窗框、窗簾和墻壁。而中空玻璃的熱阻較大,室內一側的玻璃不易結露,而且其內部密封,空氣的水分燥劑吸收,不會在隔層出現露水,玻璃表面能始終保持平整、清晰。此外,中空玻璃采用丁基膠或多合一膠條式的中空玻璃邊緣密封系統,一次成形,沒有駁接處,能有效加強中空玻璃的密封性,從而提高中空玻璃的使用壽命。

采用Low-E玻璃,能減少室外陽光中的有害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反射光對其它建筑和人群的傷害。

根據65%設計節能要求,使得門窗綜合導熱系數k≤2.5 w/(m2.k),即保溫性能達到8級以上,魯豐小區采用中空LOW-E(5+9A+5)玻璃,窗框采用材質厚度為δ≥1.6 mm鋁合金框,其表面采用靜電粉末噴涂工藝;窗的開啟方式為內開內倒的平開模式;該工程作為瀕臨長江的高層住宅,要求抗風壓性能、空氣滲透性能、雨水滲漏性能、保溫隔熱性能及隔聲性能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

4 屋頂隔熱設計節能技術

魯豐小區物面采用50 mm厚擠塑聚苯板+60 mm膨脹玻化微珠混凝土+120 mm鋼筋混凝土的構造形式;該構造形式K≤0.50 W/(m2.K);D≥3.0,滿足夏熱冬冷地區65%設計節能的要求。

5 戶式中央空調系統

魯豐小區設置日本大金VRV家用中央空調系統,其內、外機容量配比可達130%,采用與VRVII同樣形式的冷媒接頭連接方式,一套配管最多可連多達9臺的室內機。大金RMX160C主機C.O.P值(能效比):制冷:3.00;制熱:3.52;制冷量15.5 kW。家用VRV是變頻系列,具有精確的溫度控制和省電、設計節能的優點。空調機會自動根據房間的負荷變化,調節整個系統的運行狀況,使房間溫度盡可能保在恒定的范圍內。

6 戶式新風系統

魯豐小區按3A住宅性能指標A59子項設置戶式單向流新風系統。以滿足每人每小時不低于30 m3的要求。考慮建筑設計節能的要求,其無級變速風機可保證冬夏使用空調時既保證必要的新風,又可減少能量損失;春秋季或室內污染嚴重時則可加大排風量,以更多享受新鮮空氣帶來的清新。本項目采用法空EVKD 20型主機。

7 可再生能源利用

1)生態小區室外光環境。魯豐小區室外光環境按以下要求設置:道路照明:15-20LX;住宅日照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50180-93執行;室外公共照明宜采用綠色照明;小區內采用反光指標牌,反光道釘,反光門牌等,建立區內道路識別系統;通過高、中、低、遠、近、虛、實等不同照明形式,在不同地區按不同的要求合理配置路燈、庭院燈、草坪燈、地燈等,形成豐富多彩,溫馨宜人的室外立體照明系統。此外,小區采用飛利浦LED照明系統,為城市亮化提供更為絢麗的風景。2)光-電技術應用。光-電技術是把太陽光的能量通過半導體材料轉化成直流電的“光-伏技術”,又稱光伏電池或太陽能電池。當光子進入半導體中,電子被釋放,產生直流電。魯豐小區利用光-電技術應用于住宅輪廓線照明、草坪燈、景觀燈和護欄燈等。

3)光-熱技術應用:是當今利用太陽能最普及的技術。按太陽能加熱的溫度可分為低、中、高三等;按集熱器的類型可分為拋物面槽式系統、中央集熱器、拋物面碟式系統三類;按集熱方式可分為水加熱、空間加熱、過程加熱三種。魯豐小區利用光-熱技術應用于游泳池水體加熱。

建設部設計節能試點示范工程-安丘魯豐小區在建筑設計節能上的做法,對夏熱冬冷地區如何實現65%設計節能,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為夏熱冬冷地區如何實現65%設計節能提供了參考案例。

參考文獻

[1]關秀平.淺析夏熱冬暖地區的住宅建筑節能設計[J].科學之友,2010,24.

[2]郭軍杰.建筑節能技術在住宅中的應用探析[J].企業導報,2011,11.

第12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發展趨勢

一建筑設計的發展史

在古代,建筑技術和社會分工比較單純,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施工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往往也就是設計者。在歐洲,由于以石料作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兩種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腦承擔;在中國,由于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這兩種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腦承擔。他們根據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師徒相傳的成規,加上自己一定的創造性,營造建筑并積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分離開來,各自成為專門學科。這在西方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芽,到產業革命時期才逐漸成熟;在中國則是清代后期在外來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所包含的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涉及的相關學科越來越多,材料上、技術上的變化越來越迅速,單純依靠師徒相傳、經驗積累的方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客觀現實;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時期內竣工使用,難以由匠師一身二任,客觀上需要更為細致的社會分工,這就促使建筑設計逐漸形成專業,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二、綠色建筑設計

2.1綠色建筑理念的產生背景

這些年,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適性轉變。在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的同時,由于我國仍舊處于發展中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不足,相關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加強,房地產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將建設具有節約能源、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環境質量等作為建設發展的方向,提出“綠色建筑”的口令。未來,節能建筑將成為房地產業發展的關鍵。

2.2綠色建筑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節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②節約資源: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2.3綠色建筑實現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綠色的建筑材料,結合建筑物的結構,綜合分析建筑的通風、隔熱、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盡量多采用地熱能、太陽能、沼氣、風能等各種新型能源和建筑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創建環保節能型建筑。第三,盡可能使用通過了國家技術誰的高校的節能產品,例如:節能燈具,變頻冰箱和變頻空調。

三. 生態建筑的方案設計

設計人員要把建筑視為一個微型生態系統,通過生態設計充分有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量,考慮建筑空間的形體與自然空間的聯系,采暖、通風、照明、電氣等方面的高效與協調等,降低建筑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建筑方案應充分利用太陽光、陰影,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體;營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氣候,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結合,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系;建筑空間多樣化、科學化,加大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空間的可變性,留有變化余地,經過改造和裝飾可以再生使用。一個成功的生態建筑方案設計應該全面的考慮地域氣候影響與能源利用兩個方面。

3.1生態建筑地域氣候影響

地域氣候影響包括地域氣候條件、周圍微小氣候、氣溫、自然通風、建筑的地域與朝向、溫度和降水等諸多方面。

①地域氣候條件。地域氣候條件影響建筑的設計形態,地域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特征指當地的氣溫、溫度、蒸發量、風向和風速,以及太陽的輻射量。

②建筑周圍的微小氣候。建筑的特定地段選擇都處于地域性的環境氣候條件之下,還受當地微小氣候的影響。不同的建筑地段情況,如地勢的坡度與朝向、土壤類型、綠地植被狀況、材料表面性質以及環境景觀等綜合性的影響因素條件下的溫度、濕度、風向和風速、蒸發量、太陽的輻射量等形成當地特定的微小氣候狀況。

③氣溫。建筑中獲取的熱量或熱量的損失取決于室外溫度,分析室內外的溫度差異,是建筑設計考慮采暖或降溫的基本數據,根據室內外的溫度差異關系來確定期望的環境設計溫度。

④自然通風。在建筑地段設計中,空氣的流動是另一個重要的氣象因素,各建區的氣象資料均可提供當地不同季節的主導風向和風速,是設計的依據。

3.2生態建筑的能源利用

能源資源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包括如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核聚變等能源,后者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充分利用和發揮可再生能源是生態建筑對能源利用的方法之一。

我國的建筑中需要的能源主要是電能和熱能,電能是市政線路供電,熱能是采暖所需的暖氣和做飯所需的煤氣、天然氣或石油液化氣。電力來自水利或者火力、核能發電,而火力發電、暖氣和煤氣供應需要耗費大量的煤,煤和天然氣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就我國的能源貯藏結構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大致可采年限分別為:320年、16年、50年,形勢非常嚴峻。并且這些能源在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一氧化碳、一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粉塵懸浮物,嚴重污染了我們生存的環境。

因此,我們在建筑設計中,在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應當重視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從可再生能源多想辦法。目前應用于生態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其中以太陽能的利用最為廣泛,技術也最為成熟。

4、 節能建筑的設計

節能建筑是我國建筑業近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我國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有效的組團規劃、單體設計,從朝向、間距、體形上保證建筑物有足夠的太陽輻射,并組織有利的自然通風;改善采暖和空調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手段,減少設備能耗。

4.1.節能建筑的設計關鍵所在

4.1.1設計是貫徹節能技術標準、規范的關鍵環節。

工程項目設計工作前承業主建設意圖,后接具體的施工建設,在我國基本建設程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通過圖紙表現出業主的建設意圖,又系統化了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案,是后續施工最為關鍵的依據。工程實踐證明,項目功能是否實現基本取決于設計,設計時沒有考慮到或考慮不周,必然造成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設的各參與方中,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主要職責是按圖施工、按圖監理;業主單位雖然處于主導地位,但是業主單位一般對相關節能設計的各技術標準、規范知之甚少。因此真正能理解并貫徹節能設計標準、規范要求的非設計單位莫屬,這為發展節能建筑提供了先天條件。

4.1.2設計人員應樹立正確的節能建筑發展觀。

要樹立正確的節能建筑發展觀。工程實踐證明,基于我國國情,相當一部分的低技術策略也能取得很好的節能效果,關鍵是如何因地制宜、關注那些替代的適宜技術與方法、有沒有花費必要的精力進行經濟技術比較等。為此英國著名建筑師鄧斯特認為:節能住宅的關鍵之處在于“智能設計”,即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他所強調的“智能”也意味著“挖空心思”尋求簡單有效的節能方法。雖然節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節能產品、節能材料的應用,但站在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如果沒有相應的工程需求,就不能促進節能材料、產品的研究開發。節能建筑與節能產品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而且工程實踐也不斷證明,不少項目的特殊需求卻成為節能材料、節能產品研發的推動力。

4.2.我國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2.1通過有效的組團規劃、單體設計,從朝向、間距、體形上保證建筑物有足夠的太陽輻射,并組織有利的自然通風;

4.2.2改善采暖和空調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手段,減少設備能耗。

結束語:

對于建筑設計的發展來說,二十一世紀是講求個性、豐富多彩的時代,是一個注重生態、環保、追求人與自然科學整體協調發展的社會。建筑科學的發展必須在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不斷的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和建筑技術,建筑設計作為建筑發展的先頭軍,只有建筑設計做到了可持續發展,合理設計,節約能源,才能為后期建設打好堅實的基礎。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省略

參考文獻:

[1]邱曉紅.對現代建筑創新設計的探討建材與裝飾,2008.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台山市| 阿拉善右旗| 咸阳市| 长岛县| 铁力市| 绵竹市| 蛟河市| 蒲江县| 虎林市| 田东县| 博白县| 齐河县| 凤庆县| 惠水县| 连州市| 两当县| 台东市| 宣汉县| 萨迦县| 密云县| 江门市| 曲松县| 遂川县| 德兴市| 西林县| 祁阳县| 宁城县| 靖安县| 丰镇市| 松滋市| 池州市| 准格尔旗| 河曲县| 台北县| 蒙自县| 中卫市| 盐津县| 新和县| 称多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