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ct診斷論文

ct診斷論文

時間:2022-04-09 12:1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ct診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ct診斷論文

第1篇

關鍵詞:ct診斷胃腸疾病

胃腸道鋇劑造影和胃腸內鏡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數胃腸道疾病得到正確診斷,但尚不能認為全面診斷。

因為它們獲得的僅是呈現于粘膜面的病理改變,以及通過腔內造影所反映的間接變化。CT檢查原理則完全不同,它能直接顯示器官及其病變本身,也能發現病變對鄰近或遠處臟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診斷價值。

一、胃腸道CT檢查方法

1.平掃

在臥位或半坐位狀態下直接進行CT橫斷面或冠狀面掃描,稱為CT平掃。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可單獨應用,如診斷胃腸道穿孔、異物等。亦常與增強掃描并用。

2.增強掃描

經靜脈內注射(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在一定時間內進行CT掃描,稱為增強掃描。水溶性碘對比劑注入靜脈后,一般不與人體蛋白質結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內,然后再進入各組織細胞外液,逐漸達到平衡。

3.動態掃描

動態掃描是借助于CT增強掃描連續地觀察對比劑在組織內與病灶內反映的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動態變化,進而探索該病灶的病理特征。動態CT掃描可分為同層動態掃描與床進式動態掃描二種。

4.CT內鏡(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機對選定的軀體節段行體積采樣后,數據經計算機處理,使用專門的軟件,利用三維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斷面上進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腸道腔,氣管、支氣管腔……,向頭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內循腔道“漫游”,顯示該節段內任意腔道的內部結構,并賦以偽彩色,得到類似腔內纖維內鏡所見的直觀影像,稱為CT內鏡(CTE),目前該項技術已趨實用。

二、胃腸道CT檢查的特點

傳統的胃腸道檢查技術是依賴腔內造影所獲得的,能反映病變造成被檢器官的病理形杰與功能異常圖像間接地作出診斷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術能直接顯示胃腸道各器官本身及病變對其所造成的異常改變。為此,在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CT有許多優點:①顯示病變全面:由于CT檢查能直接顯示病變本體,它不但能顯示胃腸道器官腔內的變化,還能觀察到被檢臟器壁層的形態改變,更能發現病變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況,這對占位性疾病來說是極為有用的。②幫助定性: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CT衰減值(CT值)。CT可對顯示的病變做CT值測量,從而幫助判斷病變的性質是液性還是實質性,是均質性還是不均質性,甚至可做組織學定性,如脂肪瘤的診斷。此外,CT檢查還可通過增強掃描(靜脈內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做CT掃描),比較同一病變部位注射對比劑前后的CT值變化,以判斷病變的性質與血供情況,是富血管性還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對病變作出定性診斷。③測量大小:傳統的造影檢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變的形態,無法確定病變的真實大小。CT對不同質地(囊性或實質性)的占位病變都能完整地加以顯示,因此就能測量病變的真實大小。④有利病變定位:橫斷面成像的CT檢查,能同時顯示出該斷層面內的全部臟器結構,對疾病的定位診斷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胃腸道造影檢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斷疝入的腸段,發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據顯示的腹壁各層肌群判斷腹壁缺損情況,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極有價值的信息。胃腸道造影時出現外來壓跡極為常見,但通常僅能根據壓跡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設。CT檢查則能同時直接觀察到造成壓跡的器官或臟器的病變,如子宮肌瘤壓迫盲腸和直腸。⑤惡性腫瘤做分期診斷:CT掃描對縱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內的重要臟器(肝、胰、主動脈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結同樣也能加以顯示,這對胃腸道惡性病變的術前分期診斷極有幫助,能對病變的擴展范圍、有否癌栓、淋巴結的轉移作出判斷,可作出病變能否被手術切除的初步診斷。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篩檢;冠心病

MSCT技術的應用給臨床帶來了極大的進展,它的快速掃描明顯地減少了運動偽影,在一次屏氣中即可完成整個臟器的、大范圍掃描,還可獲得不同層面的薄層圖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檢出和鑒別診斷的能力,尤其在心臟的檢查上有了突破性進展,對冠狀動脈及其病變顯示清晰,這種無創檢查為臨床篩檢病人和術后影響學評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檢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為常用檢查方法,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為有創檢查,并有一定的并發癥。多排螺旋CT冠脈成像(MSCT),為無創傷性檢查,通過造影增強及三維重建可以顯示冠脈管腔的大小,直接評價冠脈有無明顯的狹窄。本文對36例臨床疑診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時進行了MSCT和CAG檢查,旨在探討MSCT對冠心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金指標,采用64排螺旋CT對100例疑診冠心病患者的冠脈主干及主要分支400節段進行重建和分析,評價其診斷冠心病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結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顯示冠脈主干及分支狹窄、鈣化、開口起源異常及橋血管病變,對冠脈狹窄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37%,特異度96.14%,陽性預測值95.88%,陰性預測值96.6%。但對慢性閉塞性病變診斷性的準確率稍差,靈敏度50%,特異度96.77%,陽性預測值62.5%,陰性預測值94.73%。結論: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脈狹窄病變、橋血管、心肌橋、支架管腔均顯影良好,對鈣化病變診斷率優于冠脈造影,可以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無創性篩選檢查及冠脈支架、搭橋術后隨訪手段。

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金指標,采用64排螺旋CT對100例疑診冠心病患者的冠脈主干及主要分支400節段進行重建和分析,評價其診斷冠心病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結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顯示冠脈主干及分支狹窄、鈣化、開口起源異常及橋血管病變,對冠脈狹窄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37%,特異度96.14%,陽性預測值95.88%,陰性預測值96.6%。但對慢性閉塞性病變診斷性的準確率稍差,靈敏度50%,特異度96.77%,陽性預測值62.5%,陰性預測值94.73%。結論: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脈狹窄病變、橋血管、心肌橋、支架管腔均顯影良好,對鈣化病變診斷率優于冠脈造影,可以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無創性篩選檢查及冠脈支架、搭橋術后隨訪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掃描(0.42s/轉),通過回顧性心電門控的薄層數據采集和心臟扇區圖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維和三維圖像重組可獲得優良的冠狀動脈圖像。在檢查前常規測量患者體重以確定對比劑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過敏試驗和心電圖檢查。對中重度心律不齊者,不適合檢查;若心率過快,檢查前30min口服“倍他樂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靜狀態下,注射碘海醇后閉氣行觸發掃描,注藥速率4.0mL/s~5.0mL/s。

2檢查過程中注意事項

1)呼吸訓練

吸氣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氣幅度一樣,忌深吸氣),切記叮囑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強掃描時,因病人呼吸過深或過淺,丟失應有的檢查區域。屏氣情況:盡管真正的掃描時間可能僅僅不超過10s,但還是應該囑患者屏氣時間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氣的同時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靜止狀態,切勿運動,避免圖像產生運動偽影。在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的同時,觀察其心率和心律變化情況,如患者在屏氣狀態下誘發心率過快或心律不齊,應推遲檢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身高、體重等),以往病史(搭橋、支架等),認真向患者講解檢查中的正常反應,如造影劑注入時因流量大會使患者產生全身的發熱感,避免因病人感覺發熱,產生緊張,致使心率加快,影響檢查質量。

3)患都采取仰臥位,中心線位于胸鎖關節,雙臂上舉于頭的兩側,避免產生偽影。

4)電極片粘貼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間,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間或以下,連接ECG導連,使掃描區域無電極片、導聯線干擾,觀察ECG信號,要求ECG基線平穩,R波清晰,無雜波干擾。

5)為保證檢查過程中靜脈通路的可靠性,預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鹽水,通過試驗注射觀察靜脈通路是否通暢有效也是防止注射過程中造影劑外滲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狹窄(左前降支近端狹窄5例;左回旋支狹窄3例),2例單純右冠起始部狹窄,1例右冠開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發育細小,3例經DSA內支架術后隨訪復查均未見再狹窄。上述11例狹窄病例中,其中僅6例經DSA證實病變狹窄>75%已安內支架;1例左冠狹窄并冠狀動脈鈣化較明顯;4例冠狀動脈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經DSA證實無狹窄。

3選擇恰當的掃描方式

1)在定位相掃描完成后,應該先進行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平掃:起始于氣管隆突,終止于心臟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緣兩側10mm~20mm,上緣包括胸骨外緣。目的:觀察冠狀動脈輪廓、大致范圍,管壁鈣化情況。選擇冠狀動脈CTA掃描的范圍:以左冠狀動脈上緣10mm~15mm為起點,以心尖下緣10mm~15mm為終點(若為觀察橋血管,起點應位于主動脈弓以上10mm~15mm)。增加掃描范圍是防止病人因吸氣幅度的不同,丟失應有的檢查區域。

2)增強掃描前準備

首先,確定選擇合適的重建方式:如支架術后選擇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確定感興趣區層面:同于增強3D冠狀動脈掃描的起點層面。最后,增強前再次對病人作呼吸訓練,觀察其屏氣對心率的影響,再次確認病人心率是否合適于冠狀動脈增強掃描。

3)增強掃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離子造影劑(350~370)mg/ml,64排CT總量為55ml~75ml,16排CT造影劑用量要根據測定的峰值時間正確計算,通常為90ml~115ml,隨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鹽水。注射同時啟動對感興趣區進行連續動態掃描(早期延時8s,以減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線劑量)。(2)當升主動脈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時,作為增強掃描的觸發點進行增強掃描。啟動觸發后,請病人吸氣后屏氣。若患者因緊張或屏氣導致心率變快(80次以下)或出現心律不齊,可適當降低管球旋轉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時間分辨率,部分彌補其對圖像質量的影響。

4)有報道認為在冠狀動脈CT檢查過程中適當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圖像質量。硝酸甘油的藥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擴張。它的不良反應有頭痛、眩暈、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壓等。方法分為舌正給藥和口腔噴霧給予藥兩種,同時需監測血壓和心率的變化。國內經驗是:用低濃度造影劑時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圖像對比度,但同用高濃度造影劑所得到的圖像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同時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會影響檢查過程的穩定和增加后處理的難度;用低濃度造影劑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圖像對比度,和用高濃度造影劑所得到的圖像質量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4個性化的后處理重建

1)左冠狀動脈在心臟舒張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狀動脈在收縮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動周期不同時相獲得各自最佳的圖像質量。如右冠脈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狀動脈最佳時相范圍在心動周期的40%~80%之間。我們的經驗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時,選用75%期相即可獲得比較優良的圖像。原因考慮是此時心臟搏動接近舒張中期,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搏動偽影最小。

2)盡管掃描前對患者進行解釋,仍有少數患者在最后增強掃描時因意外因素導致心率明顯波動,甚至心律不齊,對后期重建、診斷造成困難。此時,可以選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針對不同期相進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響不大的前提下,有時也能獲得可以用來診斷的圖像。但需要強調的是,個體化重建方案費時費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員經驗。

參考文獻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魯錦國.呂濱電子束CT評價終末期腎病患者心血管鈣化[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愛珍.甘毅.陳濤.鄭建忠.黃慧玲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應用研究[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4(9)

7.趙紹宏.聶永康.蔡祖龍.趙紅.楊立冠狀動脈疾病多層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2(8)

8.TanenbaumSR.KondosGT.VeselikKEDetectionofcalcificdepositeincoronaryarteriesbyultrafastcomputedtomographyandcorrelationwithangiography1989(12)

第3篇

【關鍵詞】 肝腫瘤; 超聲造影; 彩色多普勒

Diagnostic valu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ith low mechanical index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isdiagnosed by contrastenhanced CT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y; Color Doppler

1 資料和方法

1.1 1般資料

超聲造影應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2~5 MHz寬頻探頭,具備脈沖反向諧波成像模式,機械指數范圍可調節。采用SonoVue (Bracco Imaging B.V,Genevo Switzerland)超聲造影劑,使用前注入生理鹽水5 ml, 充分震蕩至乳白色液體后抽出2.4 ml(濃度5 g/L,SF6),經患者肘部淺靜脈團注,隨之用5 ml生理鹽水沖注。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隨著探頭陣元數的提高和組織諧波、空間復合成像等新技術的應用,目前的高檔超聲儀可以檢出肝臟內直徑>0.2 cm的含液性病灶和直徑>0.5 cm實質性病灶。但直徑≤2 cm的小肝癌的病理變化多樣,常伴有凝固性壞死、脂肪變、纖維化、肝竇擴張、包膜形成及內部分隔等,2維聲像圖改變常不典型,也不能準確反映其病理變化特征[4]。本組資料中≤2 cm的小肝癌2維超聲顯示病灶周邊聲暈僅11例,顯示結中結征者8例,常規超聲的聲像圖改變多數不典型,定性診斷價值較低。

本研究結果提示,超聲造影對增強螺旋CT漏診的肝細胞癌有較高的診斷敏感性和準確性,具有獨立診斷價值,對于增強螺旋CT掃描陰性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2]Li R, Guo YL, Hua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comparison of pulseinversion harmonic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 J Clinical ultrasound,2007,35(3):109-117.

[4]Kim KA, Lee WJ, Lim HK, et al.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 Clin Imaging,2003,27(5):340-345.

第4篇

湘潭縣人民醫院骨一科,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脊柱創傷診斷及合理的治療措施。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 70 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均采用本組患者均采用短節段椎弓根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后觀察回去情況(骨折的恢復、并發癥等癥狀)。結果 術后 70 例患者傷椎恢復效果良好,Cobb’s 角、前緣壓縮高度比較術前有明顯的改善。結論 在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手術方法,應依據患者的骨折類型、患者的傷勢等具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治療措施,這能使患者盡快恢復以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

[

關鍵詞 ] 脊柱創傷;診斷;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4(b)-0092-02

在評估脊柱損傷患者時,脊柱外科醫師常常對損傷機理的細節對產生極大興趣,這些細節有助于提示在常規體檢或影像學檢查中易被忽略的潛在損傷,不幸的是約半數脊柱損傷患者常有其他解剖結構的明顯損傷,帶來評估脊柱損傷時的許多困難,假若對損傷機理的細節不能作出合理解釋時則更應問一個為什麼。

脊柱創傷指下列解剖結構的任何一部分或全部結構的損傷:骨結構,軟組織,神經結構[1-2]。脊柱的力學不穩定,以及神經結構的急性或潛在損傷,是脊柱創傷中外科醫師所重視的兩個基本問題。當脊柱的骨性結構或韌帶(軟)組織受到損傷時,則會影響脊柱的力學穩定性。不穩定的涵義是解剖結構與其執行相應功能的正常關系的喪失,這意味著脊柱不能承受正常載荷,會發生不可逆轉的畸形導致嚴重疼痛,以及產生嚴重神經損害的可能性[1-3]。急性脊柱創傷的原因很多,特別是日前自然災害、運動、交通意外、工業建筑、經濟的發展等導致的復雜創傷日益增多,而占最大比重的是脊柱創傷,其臨床并發癥(如脊髓、馬尾損傷等)后果嚴重,可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損害,不僅嚴重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用的脊柱骨折分類是 Denis 提出的基于三柱理論的分類方法。這一分類最初是應用于胸腰段骨折,目前也廣泛應用于頸椎骨折,這一分類方法將脊柱人解剖學上分三本柱:前柱—包括前縱韌帶,椎體和椎間盤的前 2/3;中柱—包括椎體和椎間盤的后 1/3,后縱韌帶;后柱—包括椎根,椎板,小關節,以及后方韌帶復合體。

醫務工作者必須對患者的損傷部位、傷勢、程度、類型等進行科學的診斷(待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入院后),這是進行臨床治療的關鍵環節。

本研究對我院治療的70 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患者資料進行了分析(診療時間為: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為治療脊柱創傷的提供可靠的依據,本論文總結了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治療的多年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患者作為本組急性脊柱創傷研究對象(患者人數70 例),其中38 例男性、12 例女性;平均年齡為(34.14±13.16)歲;致傷原因分類:19 例交通意外傷、21 例高空墜落傷、27 例重物壓砸傷、3 例為其他傷;骨傷類型為:42 例壓縮型、18例爆裂型、8 例骨折脫位、2 例其他;70例患者均是單椎體損傷。

1.2 診斷依據

在手術前對70 例患者均進行 CT 、X 線片、 MRI的檢查,對患者的受損椎體、冠狀面、脊髓行橫斷面情況進行確認,為急性脊柱創傷手術提供具體的影像學資料。

1.3 觀察指標

來判斷該組患者的脊柱神經功能和傷痛程度,在本組患者入我院后,讓專門的醫護工作者于患者手術前、后測量其脊柱后凸的Cobb’s 角和傷椎前、中、后緣的高度。

1.4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進行全麻,手術前為避免患者腹部受壓讓其有舒適。以傷椎棘突為中心,沿皮膚縱向方向切開,讓雙側椎板、小關節突顯露出來;按照“人字嵴”的方法對進釘點定位,引導定位椎體時沿C型臂X線,當椎弓根探子完全顯示椎弓根四壁之后,再將螺釘擰入,復位椎體,等待透視證實復位正常后,再將后路椎弓根內的固定系統置入;為了解除脊髓壓迫,減壓并檢查硬脊膜以及神經根;為了恢復椎體高度,重建脊柱排列;為了觀察傷椎復位,借助透視指引,等患者滿意后再縫合創口。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統計推斷采用t檢驗方法。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當差異為 P<0.05時即有統計學意義[1-4]。

2 結果

隨訪時間8~12 個月(平均為10個月),70 例傷椎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良好。隨訪期間無一例死亡病例;沒有一例神經損傷病例;由于衛生條件不佳,有1 例患者發生感染,醫生及時對傷口進行處理,保證患者傷口恢復良好;隨訪 10 個月之后,發現有1 例患者椎弓根釘出現松動的情況;未發生斷釘患者。

由表 1 可見,該組診療1個月之后,該組換則傷椎 Cobb’s 角、椎體前緣壓縮高度比較手術前明顯降低,有 26.71 °、38.09%的下降幅度,Cobb’s 角、前緣壓縮高度在術前、術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采用t 檢驗)。本論文參考1969年Frankel 五級方法進行評定標準,分析患者脊髓神經功能得到改善,見表 2,提示:患者的傷椎經手術治療后,脊髓神經等功能短期內恢復效果良好。

3 討論

目前,臨床實踐中,手術治療是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主要方法 [2-3]。患者臨床的情況、影像學資料都是診斷急性脊柱創傷的主要依據,患者僅表現為神經壓迫癥狀、患部的疼痛癥狀表現不明顯,若影響嚴重者經影像學檢查,不能顯著反映該病變能造成脊柱的功能,則應該考慮保守治療。

在診治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過程中,聯合應用X線平片、MRI 、CT等常規治療手段[1-3],能有效地提高該類患者臨床治療結果的準確性,而且能準確且及時地判斷患者病情,能更加科學準確地選取合理的治療方法提臨床主料方案。近幾年,我國在治療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方案中,為了有效提高臨床的檢出率以及確診率,常采用X線平片指導CT的掃描。MRI的圖像具有無重疊、高精度分析等優點,是更為先進、準確的醫學治療方法之一,其能顯著提高脊柱等部位創傷的診斷率。

在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中,我國以往常采用胸腰椎骨折前路內固定手術的方法,這種方法目前應用相對較少,其主要原因是該手術的危險較大,能容易地產生較為嚴重的手術創傷等后果。我國醫療技術在不斷地發展,這也促進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方法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技術(臨床)有CT 、X 線平片、 MRI等。為了更加正確判斷病情、選擇合理的診斷方案,在臨床實踐中能為更加提高治療水平,醫院常緊密結合這3種影像檢查手段,以手術治療方法為要方法以治療急性脊柱的創傷。一般學者認為,急性脊柱創傷的手術診斷的絕對指征為由于脊柱損傷而引起的進行性神經癥狀。適應癥主要為:①保守治療半年以上,脊柱創傷癥狀未改善或者加重;②椎體爆裂骨折、脊髓損傷、前中柱不穩、傷后 CT 掃描顯示椎管狹窄、胸腰椎骨折(或者脫位)、椎間盤(或者骨折塊)突入椎管者等;③三柱情況均不穩定者。本研究對我院70 例患者均采用短節段椎弓根釘固定手術進行治療,總而言之,手術效果良好,在隨訪期內沒有死亡病例,雖然有少數患者出現感染、椎弓根釘松動等不良癥狀,68 例(97%)患者的脊柱神經功能恢復良好。因此,本論文建議:急性脊柱創傷的手術方法應該應患者的骨折類型、患者的傷勢等具體情況來確定合理的診斷方式,對患者疾病恢復、減少并發癥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 劉俊.急性脊柱創傷診斷以及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1(8):123.

[2] 李祥,張世華,湯建華,等.急性脊柱創傷診斷及治療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2(2):100-101.

第5篇

論文關鍵詞:非增強CT;CT灌注掃描;腦缺血;半暗帶

論文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腦缺血病變在非增強CT掃描的成像表現。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 方法,對21例發病時間小于24h,臨床懷疑有早期腦缺血,經過CT灌注掃描、CT和MRI隨 訪檢查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評 分標準分析其非增強 CT(Noncontrast CT, NCCT)的影像學表現特征,和CT灌注掃描以 及CT和MRI隨訪結果對比,研究CT平掃在早期腦缺血診斷中的作用。結果:21例經過CTP和( 或)MRI隨訪檢查確診為早期腦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區CBF和CBV均較正常腦組織明顯下降( P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占腦卒中患者的50%~80%,致殘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療取決于能否在 早期及時診斷和治療,建立再灌注,搶救半暗帶腦組織。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早期溶栓治 療,由于受到3h治療時間窗的限制,早期診斷對治療有決定性的意義。隨著CT和MRI灌 注技術以及PET技術的發展,對早期腦缺血的診斷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學診斷手段,由于C T灌注掃描(CT Perfusion, CTP)可以分析腦血流情況,顯示腦血流發生改變的區域,CT P掃描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腦缺血疾病的早期診斷。目前早期腦缺血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 查仍然為非增強CT(Noncontrast CT, NCCT) 掃描[1],并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 有一 些患者不適合行CTP和MRI檢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現特點 對臨床腦缺血性疾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通過CTP和MRI掃描,回顧性分析 NCCT 的 表現特點,提高早期 NCCT 診斷的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21例根據臨床表現懷疑腦缺血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者患側肢體運 動障礙,一側肢體無力或者肌肉張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語不清、構音不良、鼻唇溝變淺,主 要體征為一側Babinski, Gordon, Hoffman征陽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掃描,1~2周 內復查CT或(和)MRI,確診為缺血性腦梗死。

1.2 CT掃描方案

1.2.1 NCCT 檢查 患者仰臥位行常規CT掃描(His2peed ZX/i, General E lectric Medical Systems),自顱底區向上掃描至顱頂,層厚為10mm,層距為10mm,重建 距陣為512×512,標準算法,顯示野為 24cm,管電壓為 120kV,管電流為自動毫安控制。

1.2.2 CTP檢查 根據栓塞的部位和平掃后CT表現確定病變區和掃描層面。經 前臂靜脈使用 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 50ml (Iohexol, 300mgI/ml),注射流率為 3ml/s,注 射開始后7s進行cine方式掃描,連續掃描 45s,1層/s,掃描層厚 10mm,管電壓 80 kV,管電流 120mA,重建距陣為 512×512,使用標準算法。

1.2.3 CTP圖像處理 將cine方式掃描后得到的軸位圖像傳送到獨立工作站 (GE Advant age Workstation 4.02)進行處理。應用CTP軟件(General Electric Medical System s)使用精確方法分別計算出下列參數圖像:腦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 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血流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 MTT)和最大峰值時間(time to peak, TTP)。

1.3 后期分析

1.3.1 NCCT圖像分析 5名放射科中高年資醫生,在不知道臨床表現的情況下 ,按照Albe 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標準,進行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分析。ASPEC TS 分區的每個區域分別按照影像學表現分為正常區、腦質密度降低區和水腫區。

1.3.2 CTP圖像分析 早期CBV、CBF同時下降區域定義為缺血核區 ,其余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區域定義為半暗帶區。

2 結果

2.1 所有21例最后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中,NCCT 發現異常改變11例,陽性率為52%。

2.2 NCCT 掃描后,利用 ASPECTS 評分分析方法發現的26個異常區域中,有19個表現為密 度降低,7個表現為腫脹。19個NCCT表現為密度降低的區域,經過CTP掃描發現所有區域CBF 和CBV均顯著降低(P

2.3 CTP掃描:腦缺血核區和半暗帶區平均CBF(ml/100g/min)為缺血核區25.1±9.5,缺血邊緣區39.3±12.1,血流正常區59.5±18.3,P

3 討論

腦缺血后治療的關鍵是搶救半暗帶,半暗帶是指腦缺血性疾病發生后,缺血核心區域以外腦 血流量降低的區域。這些區域如果能及時干預治療,半暗帶腦組織將不至于發生壞死,因此 半暗帶又可以稱為可挽救的腦缺血區[2]。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CT灌注可以預測 半暗 帶的范圍。一般認為,CT灌注成像顯示的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腦血流容 積(Cerebral Blood Volume,CBV)都明顯降低的區域提示為缺血核區域,CBF輕度下降 而CBV不下降或者輕度升高的區域提示為半暗帶區[3]。本組病例的CT灌注結果和以 往的經驗相符,兩組數據均可見顯著差異(P

本研究21例最后確診為腦缺血的患者中,NCCT 發現異常改變的有11例,陽性率為52%。該數 據表明,有腦缺血臨床表現的患者,早期NCCT檢查有約一半的患者可出現陽性表現。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標準[4]是主要針對大腦中動 脈供血 區腦缺血的評分標準,在腦部CT掃描的兩個標準層面,把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分成10個區域。 本實驗采用相同的分區法,評價大腦中動脈缺血后的影像學表現。NCCT掃描后,利用ASPECT S 評分分析方法發現的26個異常區域中,有19個表現為密度降低,7 個表現為腫脹。19個 NCCT 表現為密度降低的區域,經過 CTP 掃描發現 CBF 和 CBV 均顯著降低(P

雖然隨著CTP、MRI 和 SPECT 等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早期腦缺血性疾病的診斷率,CT P 掃描檢查對半暗帶的判斷非常有價值。大部分患者就診后首先進行的影像學檢查是 NCCT掃描,雖然其影像學表現特點不能作為準確判斷半暗帶和缺血核的標準,但是對早期腦缺血 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對 NCCT 掃描圖像的認識,對患者的早期診斷非常有幫 助。

參考文獻

[1] KHRMANN M,JUTTLER E,HUTTNER H B,et al.Acute strok e imagingfor thrombolytic therapy-an update[J]. Cerebrovasc Dis,2007,24(2-3):161- 169.

[2] 高培毅,林燕.腦梗死前期腦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現及分析[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0):882-886.

[3] 陳涓,劉銀紅,趙斌,等.超急性期腦梗死的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與腦卒中 評分及預后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4):413-417.

[4] BARBER P A,DEMCHUK A M,ZHANG J,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 y of a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of hyperacut e stroke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ASPECTS study group. alberta stroke progra mme early CT score[J].Lancet,2000,355:1670-1674.

第6篇

【論文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臨床

【論文摘要】目的:掌握高血壓合并腦出血病人的臨床特點,有效的預防腦出血的發生,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結果:患病高發年齡在48~68歲,死亡67例,占39.9%,病死率與年齡成正比。結論:腦出血是高血壓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并有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腦出血的發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壓病。

腦出血是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據有關專家報道:近年來腦出血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約為81/10萬,腦出血的病死率為38.43%。該病的年輕化趨勢促使我們重新關注。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68例腦出血病人進行臨床探討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1998~2007年我院收住院的高血壓腦出血病人,患者共168例,占全院住院病人的0.21%,男78例,女90例,男女之比為1:1.4;發病年齡48~68歲組最多,死亡67例,占39.9%。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證實。

發病季節以春秋季節較多。既往都有高血壓病史者87例,占51.79%;有高血壓家族史者10例,占5.95%。有一次性卒中發作史者3例,占1.79%;有2次以上卒中發作史4例,占2.38%;有一過性腦供血不足發作史者6例,占3.57%。無高血壓病史者81例,占48.21%。

1.2方法

對起病方式、患病年齡、并發癥、病死率等進行分析。

2結果

2.1起病方式

①發病時狀態和起病方式:一般活動中發病91例,占54.16%;劇烈活動中發病10例,占5.95%;睡眠中發病6例,占3.57%;安靜時發病8例,占4.76%;起病不明原因者53例,占31.55%;3h內出現典型癥狀、體征者101例,占60.12%;3h以后逐漸出現典型癥狀、體征者67例,占39.88%。②有前驅癥狀者71例,占42.26%;前驅癥狀中,劇烈頭痛、頭暈分別為32例和23例,其他為肢體麻木、煩躁、聽力下降等。無前驅癥狀者97例,占57.74%。從出現前驅癥狀至發病間隔時間在24h以內者61例,占36.31%;超過24h以上者10例,占5.95%。

2.2主要癥狀和體征:發病后檢查出有高血壓病者156例,占92.86%;其中血壓維持在200/110mmHg以上者36例,占23.08%;在250/130mmHg以上者33例,占21.15%。發病后24h內體溫達38.5℃以上者共20例,最高為41℃。意識不清者共76例,其中深昏迷12例,淺昏迷69例,嗜睡狀態11例。

2.3顱腦CT掃描檢查:內囊出血70例,占41.67%;大腦出血30例,占17.86%;腦橋出血80例,占47.62%;小腦出血17例,占10.12%。

2.4治療:腦出血急性期的內科治療包括降壓、脫水劑、止血、抗生素和人工冬眠療法等。

2.5轉歸:168例病人中,好轉101例,占60.12%;出現肢體癱瘓98例,占總病例的58.33%;死亡67例,病死率39.88%;發病后24h內死亡者30例,占44.78%;24~72h內死亡者28例,占41.79%;3天~1周內死亡者7例,占10.45%;1周以上死亡2例,占2.99%。

第7篇

【關鍵詞】腦顏面血管瘤綜合征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腦顏面血管瘤綜合征屬先天性神經、皮膚及血管發育異常,臨床并不多見。筆者自1994~2001年共搜集8例腦顏面血管瘤綜合癥病例,回顧分析其臨床特點及CT表現,并結合文獻進行討論。

一、資料與方法

本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3.5個月~9歲。8例均以間斷性抽搐就診,其發病時間長短不一,最長時間達3年,最短時間為2個月。5例患兒可見部分或全部面部“葡萄酒色”血管痣,同時合并眼脈絡膜血管瘤1例;4例智力發育遲緩;1例有一側肢體活動不靈;1例運動發育遲緩(1歲仍不會坐,不能翻身)。

二、結果

CT表現:

2.18例均可見一側或兩側頂枕葉或額顳頂枕葉表淺部位粗大腦回狀及鋸齒狀鈣化。

2.2腦單側病灶者4例,腦雙側病灶者4例。

2.3頭顱不對稱,病測大腦半球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此表現見于4例腦單側病灶者。

2.4病變側顱骨板增厚2例。亦見于單側病灶者。

2.52例可見兩側大腦半球對稱或不對稱的片狀、大片狀低密度腦軟化灶,同時伴幕上腦室擴大。此表現見于腦雙側病灶者。

MRI檢查1例,此表現為一側大腦半球發育小,腦池、腦溝增寬,病變側顱骨板增厚。CT所示典型彎曲條帶狀鈣化其未能顯示出來。wWw.gWyoO

第8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下肢CTV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方法: 用下肢CTV對50例下肢腫脹,疼痛的患者進行雙下肢深靜脈的血管造影。結果:50例的下肢腫脹,疼痛的患者中常規CTV檢查發現了3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其中有26例B超顯示下肢深靜脈血栓不清楚,7例B超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未顯示,而經過下肢CTV 檢查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位置、長度、大小和周圍的血管關系均清晰顯示。結論: 下肢CTV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有較高價值。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CTV;血管造影

下肢靜脈深血栓是近年來中老年患者下肢腫脹,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我國血管性疾病致下肢殘廢,進而繼發肺栓塞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下肢CTV的發展提高了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準確性及為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本文使用下肢CTV技術診斷50例下肢靜脈血栓,旨在比較分析下肢CTV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1] 。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 月~2012年4月, 收集病例50例, 其中男 35例, 女15例, 年齡35~ 75歲, 平均 50.5歲。初步診斷均為下肢深靜脈血栓。

1。2 方法

做CTV檢查的患者足先進仰臥于螺旋CT檢查床上(本院機器為GE Lingtspeed64排128層CT), 制動,從右側足背淺靜脈作為注射入口,同側大腿進行結扎壓迫,防止造影劑過多進入大隱靜脈回流入心[2] 。并做相應防護。掃描時先做平掃,從足背至髂靜脈掃描。層厚5mm,層間距5mm,螺距0.9,薄層0.625mm重建。增強掃描時以2ML/S的速率注射70ML優維顯(300mgI/ml)與生理鹽水混合液(1:2),延遲20秒進行重復掃描[2] 。然后按同樣的步驟進行左側下肢靜脈檢查。檢查完成后,取兩側層厚為0.625mm的數據進行三維重建(本院CT后處理工作站為GE公司的AW4.5工作站)。通過MIP和VR技術,將下肢深靜脈完全清晰地顯示出來。靜脈管壁中的血栓的位置,大小,形狀,血管狹窄程度也十分直觀地展現出來。微小靜脈血栓基本無漏診。

2 結果

下肢CTV檢查50例下肢靜脈血栓,有33例只有通過下肢CTV才能發現。在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33例患者,進行下肢CTV檢查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位置,大小,側支循環的情況和周圍的血管關系均清晰顯示。做下肢CTV檢查的患者檢查后未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病,此病可后遺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皮炎、色素沉著、郁滯性潰瘍等,嚴重損害勞動人民健康。下肢深靜脈,從足部跖靜脈叢向上到髂股靜脈系統之間,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血栓形成。從臨床實際情況,可以分為: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股青腫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綜合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血瘀證疾病,無論是早期靜脈阻塞靜脈回流障礙,或是后期靜脈再通靜脈血流倒流,都可以出現下肢靜脈瘀血綜合征—下肢脹痛、腫脹、淺靜脈曲張等。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而癥狀表現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臨床特點。[5] 十九世紀中期,Virchow提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至今仍為各國學者所公認。靜脈血栓可分為三種類型:①紅血栓或凝固血栓,組成比較均勻,血小板和白細胞散在分布在紅細胞和纖維素的膠狀塊內;②白血栓,包括纖維素、成層的血小板和白細胞,只有極少的紅細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見,包含白血栓組成頭部,板層狀的紅血栓和白血栓構成體部,紅血栓或板層狀的血栓構成尾部[6] 。 最常見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體檢有以下幾個特征:①患肢腫脹②壓痛③Homans征④淺靜脈曲張[7] 。多層螺旋CT 3D成像可準確、立體、直觀的顯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部位、范圍、側支循環的情況及周圍毗鄰關系。相對于間接靜脈造影,多層螺旋CT直接靜脈造影術技術方法不需要對比劑進入體內大循環系統,可以減少對比劑用量,對于延遲掃描時間控制方面更易把握,三維重建圖像清晰,該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明確,對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4] 。

參考文獻

[1] Loud PA.Katz DS.Klippenstein DL Combined CT venog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diagnostic accuracy for deep venous evaluation 2000

[2] 孫蓬;陳國玉;張也樂 下肢靜脈順行造影105例分析 [期刊論文] -江蘇醫藥2003(07)

[3] Loud PA.Katz DS.Bruce DA.et,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 detection with combined CT venography and pulmonary angiography 2001

[4] 王樹全 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3D)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價值[J]。 醫學影像學, 2010, 20(10):885。

[5] Park EA.LecW.LeeMW Chronicstag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indiret CT venographic findings 2007

第9篇

【關鍵詞】妊娠滋養細胞腫瘤;診治;難點問題分析;絨毛膜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24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828-01妊娠滋養細胞疾病主要是和妊娠相關聯的疾病,主要是胎盤絨毛發生異常導致的疾病,該病常常發生在懷孕婦女身上。一般包括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還有就是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絨毛膜癌,其中除去葡萄胎,其余又被稱之為妊娠滋養細胞腫瘤。在診斷和治療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疑點問題和難點,需要進一步的加以研究。本文主要就是介紹妊娠滋養細胞腫瘤診治過程中的這些問題。1針對葡萄胎診斷中的一些難點問題

1.1葡萄胎的診斷方法在婦科臨床實踐中,經常應用到的便是B超,包括腹部B超、陰道B超等。同樣,陰道B超在葡萄胎的診斷過程中也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通常,能夠檢測出腫瘤標志物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技術的不讀發展,醫生很早就能對葡萄胎進行確診,一般孕婦在妊娠第八周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確診,一旦進行確診就可以盡快采取措施,可以進行清宮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2治療措施清宮是治療葡萄胎的主要方法,到底進行幾次清宮應該根據子宮的大小進行確定,一般孕婦在懷孕十二周以下,可以進行一次清宮就能徹底清理干凈,但是孕婦懷孕十二周以上,一般會考慮進行兩次清宮。如果患者出現出血不多的現象,不宜應用縮宮劑,但是患者出血過多或者子宮已經很大的時候,就應該給患者應用縮宮劑,并且注意應該在準備吸宮的時候進行應用,不能提早也不能推遲,否則都達不到應有的療效。隨著臨床實踐的積累,發現清宮次數越多,葡萄胎的惡變反而也會增多,所以出現葡萄胎時,并不能多次進行清宮。有的醫學專家也提出了要對葡萄胎患者進行基因治療,對葡萄胎進行的研究發現家族性的復發性葡萄胎的基因可能是NALP7,不過對該病的發生機理并沒有得出較為確切的研究結果。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研究。

1.3危險因素有些醫院對葡萄胎的治療已經開始應用預防性化療,預防性化療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醫院都進行預防性化療,而且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葡萄胎患者都適合于進行化療。葡萄胎患者出現高危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子宮體積明顯過大,一般都是大于停經的月份應該有的體積。第二,孕婦年齡超過四十歲,一般孕婦年齡過大發生葡萄胎惡變的風險會比低齡孕婦高出八倍左右。第三,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十的六次方IU/L。第四,孕婦曾經有過咳血記錄。第五,孕婦通常會有巨大黃素化囊腫。第六,清宮一般是將小葡萄組織進行清理。第七,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隨診不方便。2非轉移性和低危的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2.1診斷方法一般非轉移性和低危的妊娠滋養細胞腫瘤在目前的醫學條件下都能得到很好地治療。不過,對于一些晚期的患者,而且已經出現了耐藥性的患者,就不容易治療了,死亡率也很高。所以,在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診治過程中這是一個難題,如何預防發生晚期、耐藥并且伴有復發的患者發生進一步的惡化,需要進行仔細的研究和處理。通常,臨床上,對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患者會進行病情監測,在葡萄胎清宮前后進行監測,在治療過程中定期進行監測,同時有條件的還會在治療出院之后進行隨診。監控主要采用對HCG進行測定,進行影像學比如B超的檢查,還有進行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判斷。

第一方面,對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測定的時候,一定要取得具體明確的數值,數據不能模糊,防止出現判斷失誤。第二方面,影像學的檢查最好采用CT,而且是進行肺部的檢查,因為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最開始發生轉移往往是向肺部進行轉移。而且進行CT比進行X線檢查效果要好很多,因為X線并不能檢查到肺部很隱蔽的地方,而CT就能夠檢查到。在診治過程中,不能單獨憑借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測定結果就進行確診,因為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為一個腫瘤變化的敏感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全部情況。所以,如果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出現正常,也不能立即就停止治療,還要進一步的利用其它方法進行最終的確定,對病情的好轉進行最精準的判斷。

2.2治療方法滋養細胞腫瘤的治療應該主要是進行化療,而且化療應該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不能盲目進行。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癥、晚期還是早期、是否發生轉移等情況,并且了解患者的經濟實力,在具體的確定治療方案。3耐藥性、復發性滋養細胞腫瘤

3.1耐藥性、復發性滋養細胞腫瘤的診斷滋養細胞腫瘤患者經過二到三個療程治療之后,如果進行監測還是發現HCG水平沒有下降或者出現上升現象,或者進行CT檢查發現腫瘤沒有減小或者出現變大趨勢,那么就可以判斷患者是耐藥滋養細胞腫瘤。如果患者經過治療之后,經過HCG監測,一切正常,而且臨床癥狀也已經消失,痊愈之后回家,但是大約幾個月之后,又出現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上升,或者進行CT檢查出現病灶,那么就是復發性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3.2出現原因出現滋養細胞腫瘤耐藥和復發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結合的產物。通過臨床實踐的研究,發現以下因素可能直接影響了患者出現耐藥或者復發現象:第一,化療的療程時間不長,治療所用的藥物劑量并不充足。第二,對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案并不合理、科學。第三,對患者進行化療一定時間之后,并沒有進行相應的鞏固化療。第四,治療過程中,用藥等不規范,耽誤了進行有效的化療機會。第五,對患者進行痊愈檢查的時候只是根據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判斷,而沒有根據CT等影像學檢查就輕易做出患者痊愈的判斷。

3.3治療方法針對耐藥性和復發性滋養細胞腫瘤患者的治療,應該還是以化療為主,當前,比較有效的化療方法是EMA/CO。對于已經發生轉移的患者,而且是腦部轉移的,如果出現耐藥性,那么就應該采用聯合手術進行治療。4結論

從以上可以看出,妊娠滋養細胞腫瘤診治中還存在著一些難點問題。對這些問題應該進一步的加以研究,爭取找到更好的解決措施,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參考文獻

[1]袁梅,單萍,張慧芹,王言奎,張毅.經陰道彩色多普勒成像與血清β-HCG聯合診斷滋養細胞腫瘤的臨床研究[A].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八屆全國腹部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

第10篇

關鍵詞:B超;特性;脂肪肝;腎積水;應用價值

1B超的基本原理

人耳只能對16至20000赫茲的聲音有感覺,20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就無法聽到,這種聲音稱為超聲。超聲波之所以被廣泛用于醫療領域,是因為它有許多奇妙的特點。由于超聲波頻率高、波長短,可以像光那樣沿直線傳播,使得我們有可能向某個已確定的方向發射超聲波。超聲波是可以順利地在人體組織里傳播的縱波,遇到不同的介質交接面時,會產生反射波,這些特點構成了今天超聲儀器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

B超成像的基本原理[1]是:向人體發射一組超聲波,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掃描,根據監測其回聲的延遲時間、強弱判斷臟器的距離及性質。

B超的關鍵部件是超聲探頭(probe),其內部有一組超聲換能器,由具有壓電效應的特。殊晶體制成。這種晶體具有特殊的性質:在晶體特定方向上加上電壓,晶體會發生形變;反過來當晶體發生形變時,對應方向上就會產生電壓,實現了電信號與超聲波的轉換。下面是B超的一般原理圖:

超聲波成像的工作方式非常類似于聲納,用高頻聲波作為其成像聲源。掃查的超聲探頭是一種電聲換能器,它將儀器中發射的高頻電信號通過探頭器晶體的振動轉變為超聲波,進入人體組織然后反射回來。超聲波在超聲探頭的晶體上轉變為高頻電信號,并由熒光屏上顯示出來[2] 。

因此,B超圖像的形成方式是將回聲信號以光點的形式顯示出二維圖像,回聲的大小以光點的明暗度來表示,根據光點的灰階不同,組成層次分明的二維結構圖像。

2B超圖像的特性及其優缺點

利用B超圖像診斷疾病,通常是根據圖像所顯示某一器官或病變的大小、形態及內部結構等變化,這些變化在B超儀屏幕上是以點狀回聲、帶狀回聲、團狀回聲等組成,以灰度圖像的形式顯示。但由于人體生理結構復雜,所以B超圖像較復雜。信息量大;各目標景物的輪廓界限不清楚,且有相互重疊現象;前景和背景物體的灰度差較小,處理起來較困難。同時,由于超聲圖像是以示波器柵極的灰度調制進行顯示,因此還受Speckle噪聲、斑點噪聲和隨機白噪聲的影響。在超聲成像系統中,當人體組織結構的尺寸與入射超聲波波長相近或小于波長時超聲發生散射,相位不同的散射回波相互干涉產生斑點噪聲,它降低了超聲圖像質量,使對比度低的肝臟圖像的變化更不易分別。

B超檢查的優越性:

第一、超聲的掃查可以連貫地、動態地觀察臟器的運動和功能;可以追蹤病變、顯示立體變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層的限制。

第二、B超對實質性器官(肝、胰、脾、腎等)以外的臟器,還能結合多普勒技術監測血液流量、方向,從而辨別臟器的受損性質與程度。例如醫生通過心臟彩超,可直觀地看到心臟內的各種結構及是否有異常。

第三、超聲設備易于移動,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可在床邊進行診斷。

第四、價格低廉。超聲檢查的費用一般是CT檢查的1/10,核磁共振的1/30。這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是比較能夠承受的。

第五、超聲對人體沒有輻射,對于特殊患者可以優先采用。由于成像原理不同,幾種儀器對各種臟器的檢查也各有突出特點!

B超檢查的一些劣勢:

1)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明顯弱于CT和核磁共振。

2)B超對腸道等空腔器官病變易漏診。

3)B超穿透力弱,對骨骼、空氣等很難達到深部,所以對含氣性器官,如肺,胃腸等難以探測。

4)B超檢查需要改變屏氣等,對于骨折和不能配合病人不適用。檢查結果也易受醫師臨床技能水平的影響。

3B超在肝臟檢測中的臨床意義

脂肪肝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脂肪積蓄過多的病理狀態,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異常。正常肝臟脂肪含量約占肝濕重的5%,當肝細胞內脂質含量超過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則發生脂肪變性,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脂肪肝[3]。

B超可檢出肝脂肪含量達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達50%以上的脂肪肝,超聲診斷敏感性可達90%;在非纖維化的肝臟中,超聲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達100%。同時,B超檢查費用低廉。與CT、MRI等昂貴的檢查相比,后者診斷更準確些,但B超費用少,操作方便,且無放射性。所以B超現已作為脂肪肝的首選診斷方法,并廣泛應用于人群脂肪肝發病率的流行病學普查及健康普查當中,對于體檢、診斷、預防及治療有重要意義[4]。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引起肝臟彌漫性損害,早期肝硬化易漏診或誤診。現階段對肝硬化診斷準確可開的方法是活組織檢查及腹腔鏡,但由于這2種檢查有創傷性和并發癥,故不宜重復和普遍進行。而B型超聲簡單易行,可重復采用,在肝硬化的診斷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觀察B超下肝臟形態學的改變和門靜脈的寬度的變化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門脈高壓,其中門脈高壓是肝硬化診斷中必備條件之一。

4B超在腎臟檢測中的臨床意義

B超是泌尿系統的常用檢查方法之一,可用其對腎積水進行形態學損害的檢測。然而B超反映的是組織器官以及病灶的聲阻抗的差異,不能提供功能上的評價;且存在假陽性(由于脂肪過多或含氣以及骨骼發生反射、非梗阻性腎盂擴張)和假陰性(間歇腎積水),因而積水的多少及是否顯影并不完全與病腎損害程度一致;同時它對病灶的病理性質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梗阻性腎積水時還必須密切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影像學資料。此外,儀器設備的配置及性能、檢查醫師的操作及臨床經驗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診斷結果[5]。

腎穿刺定位即經皮腎穿刺活組織檢查(簡稱腎活檢),是目前臨床上獲腎臟活組織病理標本的主要手段之一。B超引導下腎活檢具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等優點,對了解腎臟疾病的病理類型,修正臨床診斷,指導臨床治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國芳、霍仙娜[6]等研究了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檢術中的應用,文中表明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利用超聲波實時成像和導向性好,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等的特點,大大提高了活體組織的取材成功率,對腎實質疾病的確診有重要意義;對了解腎臟疾病的病理類型,修正臨床診斷,指導臨床治療,判斷疾病預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結論

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方面相對于CT和核磁共振要弱,且在某些疾病診斷方面檢查結果易受儀器設備的配置及性能、檢查醫師的操作及臨床經驗的影響,但B超費用少、操作方便、無放射性,因此廣泛應用于流行病學如脂肪肝、肝硬化、腎活檢等普查及健康普查當中,對于體檢、 診斷、預防及治療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上凱.醫學成像系統[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

[2]汪小毅.基于B超圖象分析的脂肪肝輔助診斷方法

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4

[3]周永昌土編.超聲醫學(第2版).北京:科學技術出

版社,1994

[4]蘇紅彬.基于B超圖像的脂肪肝雙定標定量分析方

法[D].太原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

生出版社,2005:59-68

[6]張國芳、霍仙娜、李曉展. 宣教在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肝性腦病,早期診斷,誤診

肝性腦病是肝硬化的最嚴重并發癥,亦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肝性腦病是由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但是,一些臨床醫師不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一旦患者出現精神癥狀或意識障礙,就輕易的診斷肝性腦病,造成誤診,現將我院于2000-2009年收治誤診為肝性腦病患者16例臨床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齡31-68歲,平均為49.5歲,全部為肝硬化患者,其中酒精性肝硬化7例,肝炎后肝硬化9例,并發酒精戒斷綜合征5例,低血糖昏迷3例,低納性腦病4例,慢性酒精中毒Wernicke腦病2例,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1例,腦出血1例。

1.2診斷依據本組18例均為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肝硬化診斷依據:(1).肝功能減退表現:體征:肝病面容,皮膚可見肝掌、蜘蛛痣,周身黃疸,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浮腫;肝功能檢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小于1,GOT,GPT,r-GT,膽紅素的異常。(2).門脈高壓表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壁靜脈曲張,脾功能亢進,腹水形成。(3).影像學檢查CT、MRI等檢查顯示肝硬化征象。

肝性腦病的診斷標準:(1).有嚴重肝病和(或)廣泛門體側支循環形成的基礎;(2).出現精神紊亂、昏睡或昏迷,可引起撲翼樣震顫;(3).有肝性腦病的誘因;(4).反映肝功能的血生化指標明顯異常及(或)血氨升高;(5).腦電圖異常。

2討論

2.1肝性腦病有神經精神癥狀如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昏睡或昏迷。多于上消化道出血、長期利尿、大量放腹水、蛋白質攝入過多、感染、便秘等因素有關;可出現撲翼樣震顫;肝臭;腦電圖出現三相波。酒精戒斷綜合征是長期飲酒者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突然戒酒,導致大腦皮層失去抑制作用,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常見臨床癥狀有震顫、感知紊亂、抽搐發作和震顫譫妄。而肝性腦病與戒酒的時間無明顯關系,無自主神經緊張癥狀,幻視少見。本組誤診病例經詳細詢問病史。都有突然戒酒或驟然減量誘因,給以肝性腦病相應治療后無好轉,經納洛酮治療后癥狀迅速緩解,需注意酒精戒斷綜合征的手震顫于肝性腦病的撲翼樣震顫的鑒別:前者雙上肢甚至四肢、全身的抖動。后者是雙上肢舉起是特異的掌指關節的撲翼樣震顫。

2.2肝硬化患者容易并發水電解質紊亂,其中低鈉血癥較為常見,原因為:1.

內分泌紊亂:早期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水平的升高,主要表現為水潴留,體內鈉基本正常,表現為稀釋性低鈉血癥,晚期心鈉素的濃度遠高于醛固酮水平,使體內鈉排出增強,形成真性低鈉血癥。2.鈉泵衰竭:長期肝功能衰竭。體內三磷酸腺苷合成減少,細胞膜上鈉泵活性降低,細胞內鈉泵出減少。3.大量腹水對鈉的積聚,使血鈉相對減少。4.醫源性因素:長期低鹽飲食、反復利尿、過多放腹水等。5.其它:進食少、嘔吐及腹瀉等。低鈉性腦病是低鈉血癥的延續,當血鈉及血漿滲透壓下降是時,由于血腦屏障的滲透壓梯度作用,引起水進入腦細胞,繼而腦缺血缺氧,引起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本組誤診為肝性腦病的低鈉性腦病均出現疲乏、無力、神情淡漠、嗜睡,診斷為肝性腦病并給予相應治療后無效,查血鈉均,滲透壓而血氨基本正常或輕度增高,且無典型的腦電圖改變和撲翼樣震顫,后改為高滲鹽輸注后,癥狀較快改善,故考慮低鈉性腦病引起,補鈉量=(142-實測血鈉值)x體重(KG)x0.2。為避免誤診、誤治,對伴有腹水、嚴重水腫并應用利尿劑的肝硬化患者應及時化驗電解質。

2.3肝硬化患者由于對胰島素利用率降低以及對胰高血糖素、生長抑素等的滅活減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糖增高,本組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有肝源性糖尿病,給予胰島素控制血糖,期間患者出現躁動不安,剛開始考慮肝性腦病,但不久患者就出現嗜睡、昏迷,急查血糖為2.0mmol/l,靜注高滲糖后,患者神志轉清,經驗教訓:肝硬化患者出現意識改變應重視血糖的檢查。

2.4Wernicke腦病是一組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綜合征。臨床常表現為精神意識障礙、眼球運動異常、共濟失調三聯征。Wernicke腦病的病因是硫胺缺乏,引起硫胺的原因很多,如孕婦嘔吐、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等,而最常見的是慢性酒精中毒,其主要原因是進食不足、吸收不良和代謝障礙。另外,長期飲酒可經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小腸粘膜病理改變、更是硫胺吸收減少,慢性酒精中毒能增加肝、胰疾病的發病率,肝病會使硫胺的儲存能力下降,使硫胺轉化為活性的焦磷酸硫胺素的能力也下降,在硫胺或焦磷酸硫胺素缺乏的情況下,三羧酸循環不能順利進行,故不能生成大量的ATP,而幾乎完全依靠葡萄糖氧化產生的ATP作為能源的大腦細胞的代謝就會發生障礙引起腦組織中的乳酸堆積致酸中毒,干擾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和攝取。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本組Wernicke腦病患者均有長期酗酒史,在治療過程中突發精神錯亂、焦慮不安、定向力障礙,按肝性腦病處理無好轉,仔細查體發現雙眼水平眼震、共濟失調,才考慮到Wernicke腦病,后經維生素B1治療后精神癥狀減輕,肢體肌力逐漸恢復

2.5肝硬化患者并發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的,臨床表現有高血壓、進行性智力減退、癡呆、局限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反復腦卒中發作等,共同臨床特點是以神經精神癥狀為主,但通過CT檢查不難與肝性腦病相鑒別。本組病例中患者表現為記憶力、計算力下降、性格異常、情感淡漠等,開始以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治療后,癥狀無緩解,后行頭CT檢查才診斷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本組中腦出血病例,發病突然,在肝硬化治療過程中出現嗜睡,反應遲鈍,很容易想到肝性腦病,后CT證實為腦出血,故對有肝硬化患者出現意識改變的,不能主觀隨意診斷肝性腦病,應該盡早完善頭CT檢查,以免誤診腦血管病。

總之,我們應該熟練掌握肝性腦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對肝性腦病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的,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及認真查體,應及時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盡可能避免誤診。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ISBN978-7-117-09652-2

2.林杰,張志華。低滲性腦病27例臨床診治淺析【J】。中華醫學叢刊,2004,8(4):33

3.劉軍,夏榮,劉冰,肝硬化低鈉血癥與相關并發癥的治療,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8:973-97

第12篇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民康醫院彩超室,吉林長春 130041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彩超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經MRI或CT證實的51例肝血管瘤患者,給予所有患者彩超檢查,分析彩超的確診率并觀察患者的聲像圖。結果 彩超檢查出48例肝血管瘤,符合率為94.12%。聲像圖表明病灶輪廓分明,邊界清晰,回聲正常。按照回聲強弱可將聲像圖型分為四類,分別為強回聲型(54.90%)、中回聲型(23.53%)、低回聲型(7.84%)與混合型(13.73%),臨床中最為多見的聲像圖型為強回聲型。結論 肝血管瘤應用彩超檢查診斷價值高,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敏感性高、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

關鍵詞 ] 肝血管瘤;彩超;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a)-0108-02

肝臟是貯存、代謝、釋放人體能量的主要器官,也是機體儲血庫,因此加強肝臟保護尤為重要。肝血管瘤屬于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單發或者多發,大小不一,任何年齡均有可能發生,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雖然肝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是隨著病情發展也會危及患者生命。通常體積小時患者無任何癥狀,體積增大后患者伴有上腹腫塊、腹痛腹脹,甚至胃腸道由于遭受擠壓而出現移位,一旦血管瘤破裂則會導致腹腔大出血。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彩超在肝血管瘤的臨床檢測中應用越發廣泛[1]。本文主要回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經MRI或CT證實的51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超檢查結果,進一步分析肝血管瘤的彩超臨床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經MRI或CT確診為肝血管瘤的5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23例,年齡在24~76歲之間,平均年齡(53.18±2.76)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病程(5.16±3.07)年。女性28例,年齡在22~79歲之間,平均年齡(54.39±2.85)歲;病程7個月~12年,平均病程(5.83±2.64)年。臨床表現:26例患者因腹部脹痛、隱痛、反酸、上腹不適來院就診,25例患者無明顯癥狀在B超檢查或健康體檢中發現。腫瘤多發22例,腫瘤單發29例。腫瘤大小:0.5×0.3cm~8.0×9.3cm。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的肝膽脾腎等腹部B超檢查,AFP呈陰性。兩組患者病程、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叮囑患者保持空腹,檢查前8h禁食,選擇側臥位或者仰臥位。采用SSD-4000 Aloka新一代全數字化純凈聲束成像彩色超聲診斷儀與ATL-HDI3000型全數字化多功能彩色超聲診斷儀,凸型探頭,探頭頻率3.5MHz。通過劍突下、右肋緣下、右肋間等部位對患者肝區給予常規的切面掃查,指導患者深呼吸,充分暴露右膈頂部。用2-D細致觀察并且詳細記錄病灶大小、形態、數目、位置、內部回聲與邊界情況,用CDFI與PDI充分了解腫塊周邊血流與內部血流分布情況,測量血流具體流速與阻力指數,明確血流性質。若病灶難以充分顯示或者靠近邊緣,利用呼吸動作或者改變顯示病灶[2]。

1.3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符合率

經過彩超檢查,51例患者中檢出肝血管瘤的有48例,檢出原發性肝癌的有3例,診斷符合率為94.12%,誤診率為5.88%,χ2=0.4621。

2.2 聲像圖

肝血管瘤的彩超聲像圖主要表現為四型:①強回聲型:強回聲型為最多見的聲像圖型,本研究中強回聲型聲像圖占54.90%。較小病變一般呈均勻的回聲腫塊,存在無回聲區或者點狀低回聲,圓形或者類圓形多見,病灶組織輪廓分明,邊界清晰。此類病灶可于肝臟的任何一段或者一葉發生,3 cm以下大小的病灶居多。和正常的肝臟組織之間有明確分界,輪廓清晰,周邊銳利。部分病灶內部呈蜂窩狀或網格狀,與持續增加的血竇直接相關,后方無增強效應,周圍肝組織的回聲處于正常狀態。②中回聲型:中回聲型聲像圖占23.53%,直徑一般在1~3 cm之間,聲像圖顯示病灶呈不規則形或者類圓形,內部回聲類似于周圍正常的組織回聲。經過仔細掃查發現,局部病灶回聲雜亂較粗,有小點狀的中等回聲,呈不均勻分布,邊界清晰,有弱回聲或者等回聲出現。周圍肝血管能夠直接通入病灶,有邊緣缺損凹陷與篩狀結構的小病灶,病灶后方無增強效應,周圍肝組織的回聲處于正常狀態。③混合型:混合型聲像圖占13.73%,病灶體積較大,直徑一般在5 cm以上,部分病灶體積超過13.8 cm。病灶呈多邊形、葉形與橢圓形,內部回聲強弱相間,不均質。病灶后方存在輕微的增強反應,邊界清晰,周圍肝組織回聲變化不明顯。④低回聲型:低回聲型聲像圖占7.84%。病灶直徑一般在3 cm以下,小病灶多,回聲與周圍正常的肝組織回聲相比略低,回聲均質,偶有較強的片狀回聲或者小結節狀的斑片回聲,病灶后方有明顯的增強效應,周圍肝組織的回聲處于正常狀態。見表1。

3 討論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彩超檢查與健康查體逐年增多。肝血管瘤可單發也可多發,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女性發病人數往往多于男性。多數肝血管瘤患者的腫瘤體積較小,而且患者多無自覺癥狀,往往在常規的肝膽檢查與健康查體時發現。雖然肝血管瘤屬于良性腫瘤,但是其臨床診斷對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與預后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加強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與正確診斷能力尤為重要。

肝血管瘤的臨床檢查中,建議不宜選擇X線與CT,而應采用彩超檢查。這是因為X線有明顯輻射,可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而CT價格較為昂貴。臨床中經常采用的彩超檢查屬于無創傷性的非侵入檢查,是診斷肝臟腫瘤的首選方法。與X線與CT檢查相比,彩超檢查具有以下明顯優勢:①無創傷,患者無痛苦,容易接受,而且簡便易行,價格低廉,短時間內能夠反復探查;②檢出率高,本研究中通過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多切面與多方位的掃查,結果證實,51例患者中檢出肝血管瘤的有48例,診斷符合率為94.12%,說明彩超診斷肝血管瘤檢出率高,效果良好,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與孫靜莉報道一致[3]。本研究中,最小病灶的直徑僅為0.8 cm,彩超亦能明確檢查;③指導患者有效深呼吸就能夠使患者右膈頂下組織充分暴露,減少“盲區”; ④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能夠清晰顯示病灶具體的血供情況;⑤可以對病灶以及周圍組織情況全面觀察,了解脾臟、胰腺與膽囊的聲像特點。但是彩超檢查肝血管瘤亦有不足之處:①若患者的聲像圖表現典型,臨床診斷并無困難,但若肝血管瘤聲像圖中無典型表現,臨床中需要慎重的給予定性診斷,尤其是低回聲型需要注意和肝癌之間的鑒別,建議進行CT檢查進一步證實,在排除肝癌后,及早給予定性診斷;②對于低回聲型的體積較小的肝血管瘤,因聲像圖主要表現的是器官變化,不具備特異性,若掃描不全面、不仔細或者腫瘤位于“盲區”,容易遺漏,因此在判斷病變性質時應進行綜合分析,全面結合臨床資料與其他檢查結果;③脂肪肝患者若有高回聲型體積較小的肝血管瘤,其檢出率會受到一定影響[4]。

本研究中,51例患者中檢出原發性肝癌的有3例,誤診率為5.88%,鄒文遠[5]的報道中,彩超檢查的誤診率為4.16%,本研究結果與其基本一致。筆者通過對肝血管瘤聲像圖與原發性肝癌聲像圖進行分析,體會如下:①原發性肝癌輪廓與邊界可表現為模糊或者清晰,一般很少見到包膜樣的回聲,均質,腫瘤呈結節狀聚集在一起;肝血管瘤能夠見到包膜樣的強回聲。②肝血管瘤聲暈表現不典型,而且較為少見;原發性肝癌多見典型的聲暈,病灶后方回聲衰減明顯。③肝內血管能夠產生切跡,受壓明顯,可出現血管繞行或者形成瘤栓。本研究中通過CDFI顯示肝血管瘤內部血流分布狀況與腫塊周圍組織的血流信號,發現病灶中的血流信號稀少,而且周圍未見血流包繞。④原發性肝癌的組織回聲不均、光點粗大,甚至有的患者聲像圖表現類似于肝硬化;肝血管瘤的組織回聲往往均質正常。⑤動態觀察發現,原發性肝癌的病灶生長速度非常快,一般6個月內就有明顯增大;肝血管瘤則變化不明顯[6]。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得出,肝血管瘤的彩超圖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強回聲型(54.90%)、回聲型(23.53%)、低回聲型(7.84%)與混合型(13.73%),臨床中最為多見的聲像圖型為強回聲型。此種圖像通常是由于血管隙腔發生鈣化或者纖維化導致,所以彩超對合并肝硬化或者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檢出率相對更高。

綜上所述,彩超診斷肝血管瘤是于常規的二維超聲基礎上檢測肝血管瘤的具體情況與血流分布,敏感性高、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在定性診斷上優勢明顯,對提高臨床鑒別診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彩超診斷肝血管瘤的優越性與準確度毋庸置疑,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

參考文獻]

[1] 莫國強,潘敏強,劉學明.肝臟炎性假瘤的聲像圖表現及隨訪觀察[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3,26(11):263-254.

[2] 趙子通,陳學偉,焦志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血管瘤的價值[J].中原醫刊, 2010,36(7):149-150.

[3] 孫靜莉,孫春燕.雌激素替代治療導致肝內多發血管瘤一例[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0,18(5):178-179.

[4] 王文輝,郭錚,李奮強,等.PLE+GF栓塞治療肝血管瘤(附72例報告)[A].第六屆西部介入放射學術會議寧夏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四屆年會介入放射學新技術繼續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

[5] 鄒文遠,石思李,李勝.肝血管瘤的CT表現與臨床分析[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研县| 姜堰市| 聂拉木县| 松潘县| 绥棱县| 镇江市| 芦山县| 阿克| 舞钢市| 二连浩特市| 调兵山市| 长沙市| 阜康市| 兴化市| 土默特左旗| 泌阳县| 岳阳市| 武宣县| 乌拉特后旗| 广饶县| 滕州市| 公主岭市| 龙泉市| 犍为县| 项城市| 黄梅县| 黎川县| 武夷山市| 莲花县| 张家口市| 崇文区| 阿克苏市| 泸水县| 雷州市| 长丰县| 霍城县| 富宁县| 衡山县| 遂昌县| 麟游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