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士品管圈匯報

護士品管圈匯報

時間:2022-10-30 03:19: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士品管圈匯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士品管圈匯報

第1篇

【關鍵詞】 品管圈; 護理質量; 病情知曉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Quality Management of Children’s Condition Mastered by Duty Nurse/SONG Yan-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88-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rate of children’s condition mastered by duty nurse. Method: First, a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theme was set up as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rate of children’s condition mastered by duty nurse”. Then current situation holding, status grasping and goal setting were carried out. Result: The awareness rate raised from 61.47% to 93.33% percent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s mor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rate of primary nurse to the children’s condi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uality management; Awareness rate of condi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5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30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應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1],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2]。來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統計方法課程,以及1954年Juran教授的質量管理課程[3]。由日本石川專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4]。2013年4-11月,本科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提高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知曉率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統計本科活動前(2012年8月-2013年3月)及活動后(2013年4-11月)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知曉率,分析品管圈活動的效果。遵循品管圈“自愿參加、上下結合”的原則[5],科室9名護理人員以小組形式自愿組織,投票選出圈長(兼輔導員)。對QCC成員進行培訓,要求所有成員掌握QCC活動的原則、方法及所需資料等[6],并建立微信群,進行學習、交流。

1.2 方法

1.2.1 主題選定 全體圈員運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圈名”:(暢通圈)和“圈徽”。每位圈員根據工作體會提出需要改進的問題,依據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級政策的原則,確定本次活動主題為“提高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知曉率”。

1.2.2 計劃擬定 品管圈活動歷時8個月(2013年4-11月),每兩周活動1次,會議平均0.5~1 h。4月主題選定,擬定活動計劃;5月現狀把握,目標設定;6月原因分析,擬定對策;7月對策實施;8、9月確定效果;10月制定標準書;11月研討與改進,最后進行資料整理。

1.2.3 現狀把握、目標設定 為了對本科責任護士掌握患兒病情的現狀進行充分把握,筆者對本科2012年8月-2013年3月責任制護理進行統計,共計檢查責任護士109人次,≥90分為合格,合格數為67人次,合格數/檢查總數×100%=合格率。合格率為61.47%。檢查責任護士109人次共計扣分922分。利用柏拉圖分析數據(圖1),根據80/20原理確定本次改善活動改善重點為主要輔助檢查的陽性結果,主要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病情變化的觀察重點。依據圈員的工作年資和臨床工作能力,設定圈能力為60%。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累計百分比=61.47%+61.47%×60%×80%=90.98%。

圖1 責任護士掌握患兒病情扣分原因柏拉圖

1.2.4 要因分析 根據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運用魚骨圖,分析為何會出現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知曉率低,最后經討論確定責任護士更換頻繁,缺乏培訓和缺乏匯報病情模板為改善方向(圖2)。

1.2.5 對策實施針對改善方向

1.2.5.1 責任護士相對固定,不頻繁更換 每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患兒≤8個,有利于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的掌握。筆者在科內召開如何更好的做一名責任護士主題會議,加深責任護士對崗位職責的理解,并確保落實,提高責任護士對掌握患兒病情的重視度,讓責任護士知曉患兒病情并把觀察患兒病情放在首要位置。護士不可以只是被動、呆板地執行醫囑,要對患者真正地進行人性化護理[7]。護士實行“床邊工作制”縮短工作半徑,讓護士有更多時間與患者接觸,提供整體護理服務,關心患者身心,加強患者溝通[8]。耐心、仔細地觀察病情,細致、全面地展開護理工作,加強病情觀察,有計劃、有目的地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9]。

1.2.5.2 制作統一的匯報病情模板 我是責任護士***,我負責的患者是*床-*床,現在我來匯報5床寶寶的病情;5床,**,男,3歲,患兒以**為主訴,于*月*日*時由***入院(家長懷抱入院、急診護送入院等)。入院后給予***科*級護理,**飲食(詳細敘述入院當時醫囑內容)。入院后T:**,P:**,R:**(發熱患兒敘述降溫措施及效果)。進行了入院評估,為****高危(高?;純盒钄⑹鲱A防措施)?,F患兒癥狀和陽性體征有:WBC***,血糖***,CRP***等。主要用藥為*******,今日液體總量為***,余量****?,F存主要護理問題為******,采取的主要護理措施為******。給予的健康宣教指導是******?;純菏秤?*,睡眠**,大小便**?,F患兒及家屬(社會心理方面:情緒是否穩定,能否配合治療,家庭支持是否到位等),回答完畢。

1.2.5.3 加強培訓,提高責任護士??浦R水平 科內每月組織兩次業務學習,內容為??萍膊∽o理常規,輔助檢查等,培訓后考核。根據考核成績,分析培訓效果并對培訓方式加以改進。創新護理查房形式,采取護理查房和專科護理常規培訓相結合,邀請主任或主管醫生參加,對疾病相關知識答疑。建立醫護一體化優質護理服務的模式,醫生和護士形成相對固定的治療團隊,針對傳統模式存在的弊端,變革診療護理模式,以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為出發點,進行流程再造和優化,以團隊形式為患者提供醫護一體化責任制護理模式[10]。實行醫生護士共同查房制;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共同參與疑難危重患者的病案討論,根據病情變化及時制定診療護理方案[11]。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相互配合,相互溝通,提高責任護士對患兒病情的掌握。

2 結果

本科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收獲了豐富的成果,包括有形成果和無形成果。有形成果:責任護士對患兒的病情知曉率由 61.47%提高到93.33%,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107.96%,成效顯著;無形成果:全體圈員對QCC手法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信心,團隊凝聚力,專業知識有了明顯的提升。見圖3。

圖3 無形成果雷達圖

3 討論

本科將品管工具應用于護理質量改進活動中,以提高責任護士對所管患兒的病情知曉率作為活動主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責任護士對所管患兒的病情知曉率,提高了責任護士觀察病情和發現病情變化的能力,保障了患兒的安全。醫護人員之間相互溝通、密切合作,從而使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不斷提升。責任護士參與醫生查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與醫生溝通,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同時也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確保了醫療、護理安全,提升了醫療護理質量。

品管圈活動的特點是被授予一定權利的一個小組,每個人都有參與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其優點是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12]。本次活動按照品管圈步驟逐步進行,圈員體驗到不懂到熟練應用品質管理基本工具的過程,提升了個人綜合能力。有效挖掘護理人員的管理才能,實現全員參與及質量持續改進,有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優質的護理服務[13]。圈員在活動中享有充分的自、參與權、管理權[14],學會了繪制柏拉圖、魚骨圖、雷達圖等一系列品管手法,并在專題講座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為持續推進品管圈活動奠定了基礎。品管圈運用群體智慧,采用PDCA循環改進程序?;顒又凶⒅刭|量狀況及質量基礎,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分析原因,群策群力實施整改[15-16],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2]汪四花,林芬,沈國霞.品質管理活動在病房用藥安全質量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60-61.

[3]邵立新,余珍,錢萍.品管圈活動在改進醫療質量管理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5):100-101.

[4]朱泓.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門診藥房工作質量中的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8,8(6):466.

[5]刑文英.QC小組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30.

[6]林建華,盧少萍,徐永能.“品管圈”活動在高齡患者外周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126-127.

[7]王藝輝.人性化護理的有效性及開展模式[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51-52.

[8]胡艷興,曾小英.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56-58.

[9]盧清麗.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57例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9):60-61.

[10]蔣艷,曹華,彭小華,等.醫護一體化模式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05-407.

[11]王引俠,馮小菊,張亞軍,等.醫護一體化分層級責任制護理模式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83-684.

[12]姚智萍.品管圈活動在糖尿病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效果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4):347-348.

[13]孫多妹,王玉秀.品管圈在舒心示范病房中應用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99-100.

[14]倪棟梅.“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7-98.

[15]肖瓊芳,黃英,蔣海英,等.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中的運用[J].西部醫學,2009,12(21):2189-2190.

第2篇

在這秋風杲杲的十一月,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第一屆護理品管圈成果展示大賽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此次大賽旨在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的發展,提升護理管理理念,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規范質量管理工具的使用。本屆大賽獲獎圈活動主題具有較重要的臨床價值及管理意義、品管圈手法運用規范,反映出醫院品管圈工作達到了新高度?;葜菔械诙D幼保健院邢英華副院長與質監辦主任楊海超作為專家評委發表了重要的講話,對本院護理品管圈活動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我院品管圈總體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唐少玲主任對一直以來大力支持品管圈及護理品質改善工作的院領導及相關部門表示了感謝。邢英華副院長在大賽開幕辭中對第一屆護理品管圈活動的進步給予了肯定,并鼓勵全院同仁逐步培養PDCA的管理改善思維、注重品管圈的成效保持與推廣。

第一屆護理品管圈成果展示大賽現場集錦

本屆大賽依照全國品管圈大賽賽制,以多種形式結合PPT報告形式進行展示,各圈在10分鐘時間內按品管圈10大步驟順序對活動內容及成果進行匯報,由評委按照“全國品管圈大賽標準評分表(問題解決型/課題研究型)”打分,并進行階段性點評。而來自各護理單元的品管圈圈長和圈員以富有激情的演講、圖文并茂的PPT演示和視頻播放、生動活潑的現場表演將“品管圈”活動進行精彩的展示,贏得現場評委和觀眾的一片喝彩。

xx科室“xx圈”—標準作業書(SOP)之一

xx科室“xx圈”護理培訓

xx科室“xx圈”成果展示

xx科室“xx圈”成果現場表演

護理主題品管圈

上排愛嬰區的“守護圈”展示了“提高出院宣教知曉率”的活動成果,改善后出院宣教知曉率上升一倍、達到54.47%。

綜合外科的“通馨圈”展示了“提高護士執行疼痛評估的完整率”的活動成果,手法運用規范、改善措施效果顯著。

兒童保健中心的“童心圈”開展的“”活動將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陽性率降低至4.20%,并能持續保持成效。

江北兒科的“愛的魔力轉圈圈”展示了“降低兒科靜脈留置針針眼滲血發生率”的活動成果,改善后靜脈留置針針眼滲血發生率由17%下降至7.1%,實施效果顯著。

上排婦科的“康婦圈”展示了“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活動成果,改善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不良反應發生率下降至20%,進步率51.6%。

 xx科室“xx圈”的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xx科室“xx圈”的圈會、 xx科室“xx圈”的xx護理流程、 xx科室“xx圈”—孕婦學校

大賽集中展示了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2019年14個優秀品管圈成果,通過激勵角逐產生了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等各大獎項,上排愛嬰區的“守護圈”榮獲一等獎,兒童保健中心的“童心圈”、江北愛嬰區的“守護圈”榮獲二等獎,綜合外科的“通馨圈”、上排產前產房的“幸孕圈”、供應室的“供同圈”榮獲三等獎,上排兒科的“不倒翁圈”等8個品管圈小組獲得優秀獎。上述各圈的成果報告均收錄入《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第一屆護理品管圈成果報告書》。賽后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充分展示了護士的風采。

第3篇

關鍵詞:品管圈;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

品管圈 ( QCC)是指工作性質相近或相關的人共同組成一個圈,本著自動自發的精神,運用各種改善手法,啟發個人潛能,透過團隊力量,結合群體智慧,持續從事各種問題的改善,使每位成員有參與感、滿足感、成就感,從而認識到工作的意義和目的[1] 。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至今已有44年的歷史,這是一種企業對基層員工的自主管理、全員品管及持續改進最佳的管理活動,它的有效實施有助于企業品質文化的創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營運績效,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2]。QCC在國外企業已經成功運用數10年,在日本和臺灣等地醫院已成功推行[3]。我科根據品管圈的特點,自2013年7月起開始組織活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選出圈員及圈長組建品管圈

2013年6月起開始動員組織學習。7月份開始組圈,以自愿參加的原則8人組成一個圈。圈員具體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4名,護士2名;文化程度:本科6人,大專2人。小組設護士長為輔導員,并選舉1名組織、協調、管理能力較強的組員擔任圈長,負責掌握具體計劃落實情況。并且投票選定圈名(愛心圈)和圈徽。每月集中開會討論1~2次,全體組員匯報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商討解決在品管圈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2 實施方法

2.1 主題的選定 通過圈員頭腦風暴法最后結合實際情況選定"提高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為本次活動主題。選定理由如下:①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步驟,結合本科室小兒頭皮靜脈穿刺這一薄弱環節,以強化操作技能訓練,提高穿刺技術。②增強護士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③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護患溝通技巧。④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兒痛苦,減少醫患糾紛,提高滿意度。

2.2 活動計劃擬定 按選定主題,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檢討及改進的先后順序。合理安排本次活動的時間及相關負責人,本次活動計劃6個月完成。

2.3 現狀調查 調查時間:2013年07月4日~8月31日,調查方式:自制調查記錄表,觀察并記錄每次靜脈穿刺一次成功例數、失敗例數及失敗原因。調查例數:571例,一次成功例數:361例、失敗例數21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63.2%。影響因素中穿刺熟練占48.5%,家長配合占30.8%,環境安靜光線明亮占10.3%,心理狀態占6.8%,血管條件好占3.6%。

2.4 目標設定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累計百分比×圈員能力)

目標值=63.2%+(63.2%×79.3%×60%)=93.3%

通過柏拉圖把改善前與目標值的對比圖分析證明本次活動的目標值是可以實現的。

2.5 解析與對策擬定 通過魚骨圖從患兒、護士、環境、其他四個大方面進行原因分析,并找出患兒哭鬧不配合,護士穿刺技術不過硬,光線暗,家長配合程度,護士工作狀態等原因,再次通過因果關連分析得出根本原因:專業技能缺乏(理論操作經驗不足、實際操作少、擔心操作失敗、主動性差),溝通不到位(缺乏耐心及溝通技巧)。

2.6 對策實施與檢討 運用PDCA管理工具對主要原因提出對策方案.

2.6.1專業技能缺乏 計劃(P)①制定專科培訓計劃加強操作技能培訓;②觀看他人操作或錄像;實施(D)①新上崗護士每月培訓一次,護師每季度培訓一次;②對于新上崗護 士及年輕護士多提供相互觀看及操作的機會;③護士與護師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總結經驗,揚長避短并對年輕護士進行考核;確認(C) 全科護士能按計劃培訓,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提高,大家主動操作的積極性提高;處置(A) 實施評估效果好。

2.6.2溝通不到位 計劃(P)①學習掌握心理護理、溝通方面的技巧;②學會換位思考,感受家長的心情;實施(D)①耐心、虛心的聽取家長的意見,以慈母般的心情對待患兒,獲取家長的理解、信任;②告知患兒家長一些配合穿刺的技巧;③穿刺前給予玩具來分散患兒注意力,減少患兒的恐懼感;④可通過逗哄、撫摸、微笑等肢體語言來取得患兒的配合; 確認(C) 通過心理護理,多數家長理解、信任、合作度提高;處置(A) 實施評價好。

2.7 效果確認

2.7.1 有形成果 活動實施以后,在2013年11月1日~11月30日對穿刺的患兒再次進行統計,成功率為91.5%,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 (目標值-改善前) X 100%= (91.5% - 63.3%) / (93.3%-63.3%) X 100% =94%,目標進步率 = 【 ( 改善后 - 改善前 ) / 改善前 】 X 100% = 【( 91.5% - 63.3% ) / 63.3% 】 X 100% = 44.55 %。

2.7.2 無形成果: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我科對圈員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團隊精神,積極性,品管手法,自信心,和諧度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制作了雷達圖,見圖1,圖2。

結果表明,實施品管圈后,圈員的以上各方面素質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見圖2。并制定了作業標準書進行推廣學習。同時住院患兒及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逐月提高。

3 討論

3.1 靜脈輸液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也是一種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它是借助于建立靜脈通道把藥物送入到血液以致全身各個臟器內,具有作用迅速和療效快等特點,是確保患兒治療乃至危重患兒搶救成功與否的關鍵[4] ,由于小兒年齡小、血管細、護士穿刺難度大、家長不能有效配合等特點,以致一次穿刺難以成功,家長對此很不理解,極易產生護患矛盾,甚至發生醫療護理糾紛[5] 。我科將QCC的工作方法運用于提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以提高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護理質量,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3.2 QCC活動是不斷持續改進不斷完善的活動。通過QCC改進護理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管理,融入了較多的護理文化內涵,如團隊合作精神、責任感和主動參與等,本次活動較規范地使用質量管理工具,通過學習、實施、總結、評價,再學習、實施、總結、評價,如此循環從而提高了QCC活動作為管理工具在臨床應用的效果。

3.3 本次活動雖然收到了滿意的效果,但在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小兒頭皮靜脈輸液除了需要解決頭皮靜脈穿刺的問題以外,還發現在輸液過程中易發生外滲,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兒的痛苦,影響了患兒及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下一步將QCC管理工具用來解決如何降低小兒頭皮靜脈輸液的外滲率。

參考文獻:

[1]李海燕.QCC活動在創傷外科護理單元的推廣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4): 94~95.

[2]Park MH.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08,71(3): 205-213.

[3]Marcos E,Fadel E,Sanchez O,et a1.Serotonin-induced smooth muscle hyperplasia in various forms of huma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irc Res,2004,94(3):1263-1270.

第4篇

宋世麥: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宋世麥房小利孫永青徐樺李艷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2年9~12月的非計劃性拔管事件共39起進行原因分析,通過品管圈活動采取護士分層管理,建立科室三級質控網絡,制定導管的評估、監控機制,統一導管的固定方法,選擇合適的固定材料,強化低年資護士的培訓,并在2013年1~6月對改進效果進行追蹤評估。結果:非計劃性拔管率由2012年9~12月的19.14%下降為2013年1~6月份的6.56%。結論:品管圈活動有效地降低了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發生,患者的安全性增加,同時使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 質量控制;安全管理;拔管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24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ICU patients unplanned extubation management

SONG Shi-mai,FANG Xiao-li,SUN Yong-qing,et al

(Ganyu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yungang city,Lianyungang222100)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used in ICU patients of indwelling eatheters unplanned extubation.Methods:The September-December 2012 event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39 onwards,analyzed the causes,through the QCC,to tak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three networks,the development of catheter assessment,monitoring mechanisms,unified catheter fixation method,select the appropriate fixing materials,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less experienced nurses.January-June 2013 for improved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racking.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19.14% from Sep.-Dec.2012 down to Jan.-Jun.2013 6.56%.Conclusion: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unplanned extubation events,increase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while nurse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Safety management;Extubation

非計劃性拔管是指未經過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管道自行拔出,也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拔管,是醫院內發生率較高的護理不良事件[1,2]。傳統的管理方法只解決單一事件,有治標不治本的缺點。品管圈(QCC)是指為了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自發組成一個小團體,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及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與管理,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3]。為了有效減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2013年1~6月,我院重癥監護病房(ICU)應用品管圈活動對非計劃性拔管進行分析及質量持續改進,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ICU開放床位10張,2012年9~12月共發生非計劃性拔管39起,占全院護理不良事件的19.14%。我科現有執業護士16名,年齡20~45歲。其中本科4名,大專10名,中專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9名。另有助理護士2名,護理員4名。

1.2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組,由一名主管護師發起并組成品QCC小組,確定小組名稱。小組成員共18名,組長1名,輔導員1名(由護士長擔任)。全部成員均接受ICU患者安全管理知識培訓。QCC活動按PDCA的步驟,P階段:主題確定、活動計劃擬定、現場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訂;D階段:對策實施與檢討;C階段:效果確認;A階段:標準化、檢討和改進,共10個步驟進行。

1.3調查分析查找原因并確定根本原因小組成員針對39起非計劃性拔管的事件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逐一進行原因分析。2012年9~12月留置導尿拔除5例,經檢查氣囊導尿管的氣囊均未破裂,患者急診導尿氣囊內注入氣體,討論后一致認為尿管被拔出與氣囊內未注氣有關。在氣管插管被拔除的4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極度煩躁,未應用鎮靜鎮痛藥物,1例患者煩躁后吐出固定牙墊,將內鑲鋼絲的氣管插管咬扁導致吸痰管插入困難,同時,因患者出汗、煩躁、口腔分泌物浸濕而松動導到脫管。另外,中午班、夜班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常見,這與ICU患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睡眠障礙、情緒煩躁以及夜班護士相對減少有關。根本原因是護理人員培訓不足,護理人員相對不足,護士業務知識不夠扎實、操作不規范、對患者的病情變化缺乏全面的分析、預見性差,不能發現潛在的安全問題,缺乏一套完整的、簡便而操作性強的導管評估機制。

2護理對策

全體小組成員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為組長,負責科內導管的監控記錄及護士的培訓、質量控制,填寫導管日志;第二層為責任護士,負責所管理患者的所有護理、導管的護理及評估;第三層為助理護士2名和護理員4名,協助護士進行護理,對發現的導管問題及時匯報責任護士。詳細擬定護理對策,進行可行性評價,根據評分結果確定對策,報護理部審定實施[4]。

2.1建立導管的評估、監控機制小組成員根據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參照嵇桃英[5]設計的評分表,根據我科實際情況,自行設計了“ICU留置導管每日查檢單”,用來評估和篩選高?;颊摺Tu估的項目為導管的分類、患者的意識情況及其他3大類。(1)對留置Ⅰ類導管的患者評3分,包括胸管、T管、氣管套管、動靜脈插管和腦室引流管;對留置Ⅱ類導管的患者評2分,包括雙套管、負壓球、深靜脈導管、外周靜脈留置針和造瘺管;對留置Ⅲ類導管的患者評分,包括導尿管、胃管、胃腸減壓管、輸液管、吸氧管。(2)對煩躁的患者評4分,對意識不清的患者評3分,對既往使用鎮靜劑和不配合的患者評2分。將評分≥6分的患者定位高危人群,3~5分為中危人群,≤2分為低危人群。高危人群每日評估,中危人群每周2次評估,低危人群每周評估。對每例患者從入院第1天起開始評估。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評分后,根據評分的情況,進行處置。評分6~9分的患者,在床頭懸掛非計劃性拔管的警示標示,管床護士班班交接,護士長每2 d檢查評分和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主管護師每日填寫導管日志,每日向管床醫師匯報,進行導管是否繼續留置評估。對評分≥10分的患者,護士長每日檢查評分和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填寫“ICU預防導管脫落監控單”。

2.2制定導管護理流程經過QCC小組討論,制定出預防導管脫出的關鍵步驟及流程,根據科室導管應用情況,制定胃管、留置針、中心靜脈置管、導尿管、氣管切開導管、氣管插管、胸管、T管等預防導管脫出的關鍵步驟、固定方法及應用流程[6],例如根據2012年尿管拔管5例均因患者入院時帶入,經檢查后均未氣囊注氣造成,制定導尿管入科檢查流程,接班護士抽出囊中氣體,注入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可避免長期留置尿管形成結晶。

2.3加強品管圈知識培訓由于ICU大多護士均未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因此,強化護士培訓至關重要,全科護士參加醫院組織的QCC基礎知識培訓,活動過程中,ICU根據科室情況,制定導管知識的培訓。(1)培訓計劃。培訓采用每月集中4次及晨會針對護理案例進行。護士長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時間、考核標準、考核時間。每月初制定本月學習重點,上半月為培訓時間,下半月為考核時間,采用床邊實際操作和指導的形式。(2)新型導管培訓。在每一種新型導管使用前,由護士長帶領全體護士,詳細介紹導管更新或使用的理由、作用、性能、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護理要點,每月的質量分析會進行共同討論導管存在問題,并進行護理改進。(3)對所指定的導管評估、監督機制、關鍵步驟、交接班流程,每周二由護士長對護士進行專項督查1次,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全科共享,找出原因,制定改進方法并實施。

2.4加強管道安全質量控制ICU患者均為危重癥患者,非計劃性拔管與患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有密切關系。因此科內成立護士長-責任組長-管床護士三級質控網,對管道的安全管理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護士長實行一日五查房制度,及時發現導管問題,當即現場反饋,及時糾正,必要時正確示范,對于存在的問題進行登記,不良事件上報護理部。發現問題晨會講解及糾正,每周一按照護理安全質量標準進行督查,由圈長總結上周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全體QCC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護士長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和教訓,提出需要繼續改進的措施。

3結果

品管圈活動實施后,2013年1~6月非計劃性拔管發生并上報5起,占全院不良事件6.56%,較2012年9~12月的19.14%有了明顯下降。

4討論

4.1有利于管道安全管理的持續改進QCC活動是科內護士自發組織應用多種管理工具,遵循PDCA程序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品管圈活動是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6]。結果表明,將QCC活動應用到導管安全管理中,取得明顯的效果。本科護理人員經過對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及存在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找出每位患者拔管的原因并進行分析,共同制定防范措施,落實責任人,進行追蹤,在重點時間及環節加強防范措施,保證管道的安全應用。

4.2參與人員綜合素質提高開展QCC活動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由于QCC小組是非正式組織,因此小組成員享有較高的主動權、參與權,發揮了護士的管理潛能。小組成員在小組活動中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培訓,護士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工作,業務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當患者存在相關危險因素或再次出現脫管問題時,護士能夠迅速作出判斷并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在進行各種導管的固定方法學習時,能夠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充分發揮積極性,培養了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運用科學的方法主動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護士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高。

4.3存在問題QCC活動尚在探索階段,活動之初護士對活動缺乏了解,由于護士嚴重缺編,活動時需應用護士的私人時間,因此,早期的活動均由護士長召集進行,將此項活動與科室的護理安全隱患排查結合在一起,每周每人提一條合理建議,并給予激勵措施,使該項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通過活動的持續進行,非計劃性拔管率明顯減少。因此QCC活動能保證護理安全質量。

參考文獻

[1]宋雪萍,張淑敏,蔡歡歡.21例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1,6(6):1026-1029.

[2]楊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護理不良事件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30-132.

[3]汪四花,林芬,沈國霞.品質管理活動在病房用藥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60-61.

[4]許晨耘,柯雅娟,陳茹妹,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0-22.

[5]嵇桃英.實施導管三級管理網絡對預防意外拔管的作用[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8,7(3):203-205.

[6]劉玉瓊.持續質量改進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08,21(2):375-376.

第5篇

王麗:女,碩士,護師

通訊作者:申玉潔,女,本科,護師,助理護士長

王麗 張先紅 付利珍 吳序華 何莎莎 高雄 劉艷 代蓉華 申玉潔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組,嚴格按照PDCA的步驟,通過確立活動主題,擬定活動計劃,把握現況,設定目標,分析原因,進行對策的擬定實施及檢討等程序,開展“品管圈”活動。結果: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活動后每個患兒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節約了3.36元。結論:“品管圈”活動能有效降低新生兒留置胃管的意外脫管率,減輕患兒痛苦,并能有效節約成本,避免浪費。

關鍵詞 品管圈;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02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WANG Li,ZHANG Xian-hong,FU Li-zhen,et al(The Childnen′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activities in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Methods:A QCC work group was set up. Group member carried out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procedure of P-D-C-A. The phrases of the activities were composed of determining the subject, drawing up a plan, grasping existing circumstances, setting target, analyzing reasons, planning of game and so on.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decreased from 82.50% to 21.43%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dditional, there was cost savings of 3.36 yuan RMB for the neonate using neonatal gastric tubes.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QCC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neonatal gastric tube,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save cos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Neonate;Gastric tube;Unplanned extubation

隨著圍產醫學的迅猛發展,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吸吮、吞咽及消化功能都比較弱,往往帶來喂養困難或是消化道的疾病,因此留置胃管不僅成為新生兒胃腸道喂養獲得良好營養支持的主要渠道,也是評估及改善患兒胃內狀況的重要工具。據調查顯示,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率顯著高于成人[1,2]。反復的插管不僅會造成患兒的損傷,使其住院天數延長、住院費用增加,而且也增加了院內感染的機會[3,4],此外還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不利于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及責任心的培養。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從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基層人員,自發進行的品質管理活動[5]。我院新生兒一病房自2012年成立QCC小組以來,針對患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率高的問題,通過頭腦風暴方式,不斷發掘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利用品管手法加以分析、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組圈“品管圈”活動從2012年11月在我科首次發起,通過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QCC活動的知識培訓后,我們遵循指導性原則進行組圈,最終確定“品管圈”成員共9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2人,護師6人。研究生學歷占11%,本科學歷占89%。此外,我們選出輔導員1人,圈長1人,圈秘1人,圈員6人,并明確輔導員、圈長、圈秘、圈員的職責。

1.2圈名、圈徽及圈歌、圈舞的選定每1個品管圈都有1個圈名和圈徽[6],我們也不例外,為了集思廣益,QCC小組成員發動全科護理人員開動腦筋,各自設計圈名和圈徽,最終通過兩輪投票,“搖籃圈”成為QCC小組活動的圈名。圈名的寓意為:小小的搖籃象征著溫暖的懷抱,它寄托著父母的期待,也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新生兒一病房的每一位“臨時媽媽”愿用自己溫暖的雙手鑄就生命的搖籃,為折翅的小天使驅趕病痛,讓他們重新自由翱翔。整個圈徽由3部分組成,底部代表著“臨時媽媽”托起生命搖籃的雙手;中間部分代表著降臨人間的小天使甜甜的睡在溫暖的搖籃里,頂部的繁星點點象征著祝福與希望。此外,為了豐富“品管圈”活動的文化內涵,我科QCC小組成員還制作了圈歌、圈舞。

1.3方法

1.3.1主題選定召開“搖籃圈”全體圈員會議,利用“頭腦風暴法”,充分挖掘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別依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按5,3,1分來進行評分,最終選出“搖籃圈”第一圈活動的主題為“降低新生兒留置胃管的意外脫管率”。將本課題報我院護理品管辦審批,通過后立即開展活動。

1.3.2活動安排一般3~5個月為1個“搖籃圈”活動的周期,一期活動解決1個主題,每1~2周召開1次圈會議,每次會議50~60 min,并有專門人員負責會議記錄?!皳u籃圈”第一圈活動開始于2013年1月7日,歷時15周,按照計劃、實施、確認、處置分別占30%,40%,20%,10%的比例開展活動,每項具體的步驟都指定2名負責人,并且繪制了詳細的活動計劃甘特圖。

1.3.3現況把握為了對我科新生兒留置胃管的護理工作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搖籃圈”小組成員首先繪制了“新生兒胃管護理流程圖”;然后通過腦力激蕩法討論并設計出“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原因調查表”,充分利用“三現原則”進行現況調查,以便制定查檢表;最后根據查檢表,繪制了改善前的柏拉圖(圖1)。同時我們得出了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的原因主要為:患兒煩躁,鎮靜約束不到位;胃管固定方式不當;患兒分泌物多,易打濕膠布;護士操作不當等,共占83%。依據80/20原則,將以上原因列為本圈活動改善的重點。

1.3.4目標設定根據品管方法目標值設定公式[7],對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率進行目標設定。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現況值通過現況調查得出為82.5%;改善重點從柏拉圖中得出為83%;圈能力通過圈小組成員的綜合評定為70%。因此,我們的目標值=82.5%-(82.5%×83%×70%)=34.57%,即擬定我科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率由82.5%降至34.57%,降幅為47.93%。

1.3.5解析明確目標后,組織圈員利用魚骨圖手法(圖2),從人、物品、環境、方法4個方面對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的原因進行分析,將所有的小原因進行評分,按80/20原則選定要因(橢圓框內表示要因)。

1.3.6對策擬定、實施及檢討針對要因,全體圈員通過頭腦風暴尋求改善對策,并對每一對策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來進行評分,按80/20原則共擬定4個對策,經上級核準后進行改善實施。詳細的對策方案具體如下:

1.3.6.1針對患兒煩躁易自行拔脫胃管情況,首先排查患兒煩躁的原因,盡量減少外界環境給患兒帶來的不適,保持病區環境安靜、溫濕度及光線適宜,操作盡量集中進行,盡量減少對患兒的干擾;其次,嚴格落實基礎護理,增強患兒的舒適度;最后,強化護士的責任心及愛心,加大對患兒的安撫力度。

1.3.6.2針對胃管固定方法不統一、不規范情況,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制定了適合新生兒的合理有效的胃管固定方法,科室內小范圍試驗后,形成統一的標準,并組織全科護士進行學習。具體方法如下:清潔患兒一側面頰,然后均勻涂抹3 M液體敷料,涂抹面積稍大于半張3 M透明敷貼的面積,將胃管外露部分沿嘴角至耳垂連線方向固定,從嘴角旁開1橫指處起(以患兒示指為準),放置半張3 M透明敷貼,無張力平整覆蓋后塑形、粘貼。

1.3.6.3針對患兒口、鼻腔分泌物多,易打濕膠布,導致胃管滑脫,我們固定胃管前,首先清潔患兒口鼻腔周圍的皮膚,并選擇防水、透氣的3 M透明敷貼固定胃管;此外加強對患兒的巡視,發現口鼻腔分泌物及時清理,加強呼吸道的護理,如霧化、翻身拍背等,必要時遵醫囑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藥物。

1.3.6.4針對醫務人員、護理員過度牽拉導致胃管滑脫,我們首先加強管道、線路的規范放置,在胃管末端貼有醒目標識,同時床頭放有溫馨提示牌;其次,加強對全科醫務人員、護理員的培訓,尤其是新進科室人員(進修、實習、輪轉人員),反復強調胃管的重要性及接觸患兒動作輕柔的重要性,避免強行牽拉胃管。

1.4效果觀察為了檢驗對策的效果,我們又制定了改善后的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原因調查表,通過將近6周的調查,經確認以上四種對策有效。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有形成果

2.1.1新生兒留置胃管的意外脫管率明顯降低通過QCC活動后,我科新生兒留置胃管的意外脫管率由活動前的82.5%降至活動后的21.43%,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我們的目標達成率為:(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21.43%-82.5%)/(34.57%-82.5%)×100%=127.4%。進步率為:(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82.5%-21.43%)/82.5%×100%=74.02%。

2.1.2節約成本每根胃管的進價是5.5元,方法改進后,每位患兒在胃管使用上的成本節約為:(82.5%-21.43%)×5.5=3.36元。

2.2無形成果QCC活動前后對每一位圈員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責任心、積極性、成就感、溝通協調能力、品管手法8項內容進行調查,每項內容1~5分,計算出每項的總分及平均分,繪制出雷達圖(圖3)。結果顯示,每項指標都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手法和團隊凝聚力方面提高最為明顯。

3討論

“品管圈”活動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并確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8]。我科通過開展QCC活動,全體圈員不僅學會了頭腦風暴法、甘特圖、查檢表、柏拉圖、魚骨圖、雷達圖等基本的品質管理工具,而且能夠從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出發,由外及內,由點到面的層層剖析,從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長久有效的實施對策,達到降低新生兒留置胃管的意外脫管率,節約了成本,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也降低了護士的工作量,減輕了工作壓力,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從而使臨床的護理工作及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

“品管圈”強調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新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對傳統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合理補充,使醫院充滿活力和創造力[9]。在QCC活動的過程中,圈員自動自發的參與活動,享有自主權、參與權和管理權,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現場管理模式下,圈員既是工作的實施者,又是工作的管理者,獲得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提高了工作積極性、責任感和團隊凝聚力等。

最后,通過成果匯報與學術總結提升了PPT制作能力,鍛煉了演講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術論文撰寫及科研能力,并通過成果分享,逐步帶動全科及其他護理單元,推動全院實施科學管理,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許翠花,張艷紅,張玉俠,等.新生兒留置胃管非計劃性拔除的現況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41-243.

[2]朱洪琪,李欣.小兒外科非計劃性拔除胃管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75-79.

[3]毛麗潔,鄭秀云,趙思思,等.ICU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臨床特征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報,2011,18(1A):49-51.

[4]許翠花.小兒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的調查和臨床實踐[D].上海復旦大學,2012.

[5]張小紅,許月萍.運用品管圈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的實踐[J].醫院管理論壇,2012,29(7):19-21.

[6]章雪蓮,曹敏飛.品管圈在減少電話預約掛號登記錯誤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2,29(2):38-40.

[7]張幸國主編.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8]王秀芳.品管圈活動對住院病人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全科醫學,2011,9(4):1089-1090.

[9]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

第6篇

慶祝護士節院長講話稿1

今天全院護理同仁在這里隆重集會來慶祝我們的節日,我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用愛心、耐心、責任心讓無數病人獲得了新生,你們用燦爛的笑容、靈巧的雙手、精湛的技術為人間譜寫了一首首動人的天使之歌。

在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讓我謹代表院黨政領導向辛勤工作在全院各護理崗位的護士同志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你們節日快樂!

大家知道,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是醫院管理的永恒主題。在新的醫改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成為每一個管理者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過去的一年,護理部帶領全院各護理單元,使各項工作走在全院的前頭。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積極運用先進的管理工具,(追蹤方法學、根因分析法、品管手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先后共60個科室組建了61個品管圈,有效地激發了護士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質量管理意識。在年初的中期匯報會上,我聽到來自不同科室的許多好的主題。

前幾天,還有15個圈參與了最終成果匯報,評出了一、二、三等獎,今天還有第一名的匯報。我很期待,希望在你們的帶動下,全院各部門都能積極轉變思路,把先進的管理工具運用到質量控制下,實現我們打造精益醫療,精品科室的目標。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持續開展青年護士技能比武,提高臨床護理能力。在去年的留置針比賽中,我院實現了從院內走向全省,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今年,剛剛結束的急救技能比賽,我認為形式很好,不僅能提高個人的急救技術,也能鍛煉集體的團結協作能力,使護理隊伍戰時能拉得出來,拉出來能拿得下來,真正打造一批敢打、敢拼、高素質的醫療精英、青年尖兵!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在年度“聽群眾心聲、讓患者評議”活動中,我院被評X省最滿意省城三級綜合醫院之一。我想這其中有在座的以及全體護士同志付出的辛勤勞動——因為你們日夜守護在患者身旁,與患者接觸最多,患者的一聲,一點變化,你們都能第一時間觀察到、體會到,你們的付出為全院贏得了肯定和聲譽,再次向你們表示感謝!

護理隊伍人數多,執行力強,在醫院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今年我們要繼續加大護理的保障力度,重視護理人才儲備,加強人才梯隊建設,保障重點崗位人才需求;要繼續探索開發管理、教學、科研、臨床護理專家等多層次護理職業生涯通道,盡快明確一些代護士長身份,提高廣大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追求;要依托醫院績效考核機制,實現護士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建立分層管理機制,努力形成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的分配格局,穩定一線護理隊伍。

作家周國平說過“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你們用行動踐行了對生命的敬畏。在這過程中,你們也許難免有失意,憂愁與曲折,但就是在這永無止境的磕磕碰碰之中,人生的意義得到了實現,生命的潛力得到了發掘。也只有經歷了天寒地凍,寒風刺骨的冬季,人們才會在第一時間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在悄悄地靠近。這樣才會使人生顯得如此多姿多彩。最后,再次送去我們的問候與祝福,祝全體護士同事們節日快樂!

第7篇

[關鍵詞] 精神病科;基礎護理質量;護理管理;品管圈活動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1-0128-03

基礎護理是??谱o理的基礎,其內容包括保持患者整潔、安全和舒適、飲食護理、排泄護理、觀察病情、健康教育等[1]。它直接為患者提供各種生活和技術服務,是最能貼近患者的護理方法。它是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體現,是患者安全和診療效果的重要保障。衡量一個醫院的管理水平和護理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護理質量[2]。品管圈(QCC)是由同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解決工作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自動自發地組成一個小團體,應用品管的簡易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發生的問題,達到業績改善之目標[3]。我院為精神科??漆t院,大部分住院患者為慢性精神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減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因而基礎護理工作任務重,難度也較大,在護理質量檢查中發現存在較多問題,如安全護理、晨間護理、晚間護理等工作一直難以落實到位。為了切實有效地落實各項基礎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障護理安全,2011年1~9月,本院護理部將QCC的管理方法引入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為三級乙等精神科??漆t院,是大??菩【C合模式,目前開放床位800余張,擁有11個護理單元,其中精神科8個,精神科住院患者600多例?,F有精神科護理人員226 人,護理員42人。于2010年4月份開始QCC活動動員,5月開始試行,精神科3個護理單元首批自愿報名,成立了3個QCC,遵照“試點先行、不斷總結、逐步推行”的方法,2011年1月精神科護理單元全面鋪開,第二批QCC擴展到8個,每圈圍繞“如何提高基礎護理質量,保障護理安全”為活動主題。

1.2 方法

1.2.1 前期準備 (1)制定實施方案,成立QCC活動三級組織體系 護理部制訂QCC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內容包括活動意義、活動目標、實施步驟與進度表、活動經費預算及保障措施,組織護士長多次專題討論與修改后呈交給護理副院長,由護理副院長審核后遞交院長辦公會上討論通過,然后在全院護士大會上廣泛動員。建立設立QCC推行委員會-督導小組-QCC小組三級組織體系, 明確推行委員會、督導小組、圈長、圈秘書、圈員的職責,各司其責,分工合作。(2)品管圈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培訓 2010年4月我院邀請了QCC管理專家來院授課,10月全院護士參加醫院組織的QCC基礎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資料收集與原因分析法、實施步驟與方法、作PPT技能、QCC 七大手法等?;顒舆^程中根據各圈活動步驟有的放矢地安排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并得到中國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管理專家的全程輔導。各科室并根據實際制訂相應的專業知識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包括基礎護理服務內容與操作流程、精神科相關護理知識、康復訓練技術、溝通技能、人文關懷等。鑒于我院護理隊伍比較年輕的現狀,實施全員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把低年資護理人員列為專業基礎知識重點培訓的對象,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在臨床工作中以老帶新、言傳身教,形成一個學習型的團隊。(3)修訂基礎護理質量評價標準 在活動前,護理部根據衛生部醫政司頒發的《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試行)》、《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以及浙江省護理質控中心要求,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與評分標準細則,含8項內容,共28個條目。分別為①晨間護理三個部分:整理床單、面部清潔和梳頭、口腔護理;②晚間護理四個部分:整理床單、面部清潔、口腔護理、會陰護理、足部護理;③臥位護理三個部分:協助臥床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協助床上移動、壓瘡預防及護理;④飲食護理四個部分:餐前擦手及擦餐桌、協助不能進食者進食/水、送飯到桌,觀察、督促、協助患者進食(喂食)、飲食指導;⑤排泄護理四個部分:失禁護理、床上使用便器、留置導尿管護理、便秘護理;⑥沐浴護理三個部分:擦拭身體、床上洗頭、協助更衣;⑦患者安全護理五個部分:環境管理、病房巡視、病情觀察、管道護理、約束保護;⑧健康教育:入院指導、疾病常識、檢查指導、用藥指導、圍手術期指導、康復指導、出院指導等。采用百分制評分,規定得分90分,隨機抽查10個條目,其中9條符合標準,均為達標。(4)修訂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 護理部參照浙江省護理質控中心下發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結合本院實際修訂《醫院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問卷表包含入院介紹、環境設施、基礎護理、責任心、服務態度、人文關懷、隱私保護、健康教育八個方面內容,共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 個等級,所對應的分值為5、3、1 分。總體滿意條目分值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滿意程度越高。

1.2.2 實踐 (1)確定主題 選題強調解決臨床基礎護理范疇存在的問題,以提高基礎護理質量和效率,使患者滿意為目的。各QCC 采用頭腦風暴法,圍繞基礎護理工作內容、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為選題原則,投票選出得分最高的選題作為QCC 主題。同時,護理部及時組織專家指導論證與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復選題。(2)運用品管手法調查分析,制定對策 為了深入了解精神科病房基礎護理現狀,2011年1~3月,基礎護理督導組及管理組按基礎護理質控新標準對精神科各科室一級護理、特級護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共檢查236例,結果顯示6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26.3%,即合格率73.7%。存在的主要問題:病房有異味、地面有積水,衛生間沒有防滑設備,對有潛在跌倒/墜床危險的患者無床欄防護,未按規定時間巡視病房,未協助不能進食者進餐,床單位潮濕、有尿漬、糞便污染,面部、頭發、口腔、手足、會陰不清潔,有指趾甲、胡須長,患者身上有異味,使用保護帶未履行告知,有護士不了解病情, 預防壓瘡措施不到位等。檢查結果當月書面反饋到相應科室,精神科各護理單元結合本科室自查結果對存在問題進行歸納、統計、分析,得出改善重點,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運用柏拉圖排序。各圈頭腦風暴,針對本科基礎護理現狀進行分析與討論,以魚骨圖分析法、評價法找出主要原因,并針對要因,根據二八定律(80/20 法則)及六何分析法[4][5W1H 原則即是誰來做(WHO)、做什么(WHAT)、何時做(WHEN)、在何處做(WHERE)、為什么要做(WHY)、怎么做(HOW)],詳細擬定對策,就圈能力、可行性、經濟性[5]進行評價, 根據評分結果確定對策,報護理部審定實施。(3)加強基礎護理質量控制 建立基礎護理質量督導小組-基礎護理質量管理小組-科內護士三級現場質控管理體系,各級人員各盡其職,嚴格質量控制。護理部組織基礎護理質量督導小組定期( 每月1 次) 與不定期的進入病房進行檢查,對節假日、夜間、午間等重點時段重點檢查,督促指導護理人員落實各項基礎護理服務,對危重患者、一級護理患者提出預防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病房護士長實行“一日三查房”,即早床頭交班時、上午下班前、下午下班前察看重點患者的基礎護理落實情況,發現問題現場反饋,及時糾正,必要時作床邊示范指導,做到“讓存在的問題在第一時間里能得到解決”的工作習慣,重要問題記錄在科內基礎護理改進登記本上,并在晨會或例會上強調,讓每位護士隨時隨手翻閱,了解出現的各種問題及解決辦法。對重點時段進行跟班督導,聽取患者意見并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責控組長(兼圈長)對照基礎護理質控標準每周對本科室進行1次日查與夜查,發現問題及時與當班者溝通,對不能解決的基礎護理問題及時記錄,進行分析、評價與追蹤;責任護士實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完善,對本班內發現的或不能解決的基礎護理問題書寫在黑板上或隨時告訴圈長,由圈長登記在質控改進本上。各責任組實行基礎護理量化管理,建立基礎護理落實情況登記本,將各項基礎護理按照晨晚間護理、臥位護理、飲食護理、沐浴護理、排泄護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七大類細化制定成表格,執行后登記簽名,使軟指標變為硬指標,實行基礎護理量化管理。每周六圈長主持召開圈會,總結交流本周基礎護理工作業績和存在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或缺陷,集體討論,集思廣益,提出改進措施,落實責任人。護理部每月對住院患者進行1 次護理工作滿意度測評。將每月的基礎護理質量、工作量、患者滿意度等考評結果與科室績效掛鉤。(4)加強對QCC指導和過程管理 為避免活動走過場而失去真實性,要求各圈將活動計劃及進度表交護理部; 定為每周三為全院基礎護理日,基礎護理督導組巡回指導、督促QCC小組嚴格遵循PDCA 活動程序;醫院聘請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兩位QCC專家為各圈輔導,每月組織沙龍活動,各圈匯報,專家點評,相互交流學習。

1.3 評價指標及方法

基礎護理質量評價:取基礎護理督導組及管理組對精神科各護理單元一級護理、特級護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基礎護理質控檢查資料,分別統計改進措施實施前(2011年1~3月)與實施后(2011年7~9月)的全院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情況,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價:每月取護理部隨機對精神科各病區自知力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資料,分別統計改善前與改善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綜合平均分,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評價:浙江省護理質控中心規定的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的范圍: 給藥錯誤、針刺傷、燙傷、壓瘡、跌倒/墜床、管道滑脫、護理投訴、護理事故、藥物外滲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關的和非正常的護理意外事件等[6]。我院護理部根據上述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范圍制定了本院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管理制度,于2010年1月份開始執行,各護理單元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均按規定時間以書面形式上報到護理部,分別統計活動前(2010年)和活動后(2011年)全院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2 效果

2.1 改善措施實施前后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的比較

見表1。

2.2 活動實施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改善前后分別統計護理部隨機對精神科各護理單元有自知力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264份、272份進行統計學處理,滿意度綜合平均分分別為(92.03±0.74)分、(97.60±0.38)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10.91,P < 0.01)。2.3 2010年和2011年精神科全年各種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例數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見表2、3。

3 討論

3.1 品管圈活動的作用

3.1.1 有利于基礎護理質量得到持續改進 QCC方法是自發組織的,應用多種品質管理工具, 遵循PDCA 程序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國內許多文獻報道,認為品管圈活動是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7]。本研究結果表明,將QCC活動應用到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也得到了明顯的改進效果,全院精神科基礎護理合格率從73.7%提升到92.6%。全院精神科8個QCC有92名護理人員參加,充分調動了各圈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建立了科室基礎護理三級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了基礎護理質量檢查與評價機制, 改變了排班模式,實施護理工作流程管理,有效改善病房設施條件,并通過基礎護理目標管理與量化管理,對存在問題在圈會上討論,共同制訂措施,落實責任人,進行追蹤, 使基礎護理質量得到持續改進,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大幅度下降。

3.1.2 促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本次QCC活動的實施使他們樹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主動服務意識明顯加強,規范全面的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專業化的精心照護與健康指導,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抗衡疾病的信心,同時減輕了家屬的壓力,讓患者及家屬感受到“看得見, 摸得著”的實惠,其效果得到患者的認可,密切了護患關系,因而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明顯提高。通過2011年4~6月有效改進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綜合平均分由(92.03±0.74)分上升為(97.60±0.38)分。

3.1.3 參與人員管理能力與專業水平得到培養 QCC活動強調讓圈員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發揮管理潛能。在圈會上,圈員腦力激蕩, 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暢所欲言, 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激發[8]?;顒又型ㄟ^輔導和培訓,能夠做到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項工作內容,各種品管手法從不懂到熟練應用,業務知識與技能逐漸提高,使圈員的自身價值得到最佳發揮,增加了自信。在對策實施過程中,大家在愉悅的工作環境下,邊探索、邊實踐、邊溝通、邊總結,每位圈員分工合作,既是實施者,又是管理者,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了參與管理的意識,培養了他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運用科學的方法主動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3.2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QCC活動在本院尚為初始階段,活動初期大家缺乏認識,對活動意義欠明確,怕開展活動與日常工作有矛盾,也怕占用私人時間多,存在一定的顧慮;同時醫院各部門的支持保障系統尚有缺位,醫生團隊對活動開展持有異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理人員的情緒和開展QCC活動改進基礎護理工作的熱情。實踐證明,做好品管知識的培訓是開展QCC活動的基礎,醫院領導的重視與各部門的理解與支持是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作為醫院,應充分認識到QCC活動是落實基礎護理、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給予人力物力一定保障,把管理創新納入年終績效考核,促使更多的非護理部門積極參與QCC活動。作為護理管理者,重新思考護理的定位,在最貼近患者的基礎護理上積極創新,及時發現基層護理人員的點滴成長,多組織培訓和經驗交流,以點帶面,將QCC活動持續有效推廣。

[參考文獻]

[1] 文香蘭,李慧敏,張瑤.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基礎護理落實的護理管理探討[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8(11):36-37.

[2] 屠蕾. 我國基礎護理的現狀和發展[J]. 護理研究,2012,26(1):15-16.

[3] 林榮瑞. 品質管理[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1811-1812.

[4] 許晨耘,柯雅娟,陳茹妹,等. 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護理管理,2012, 12(1):20-22.

[5] 張幸國. 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59-162.

[6] 徐林珍,黃麗華,胡斌春,等. 浙江省護理不良事件網絡上報系統的構建和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101-1102.

[7] 石晶,程青虹,王子迎. 品管圈在國內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 農墾醫學,2011,33(5):458-460.

第8篇

2017年優質護理工作計劃范文1

一、總體目標

1、基礎護理合格率100%。

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3、基礎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成績達標。

4、重病人護理合格率100%。

5.護理文件書寫合格率≥2017年優質護理工作計劃。

6、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7、護理人員“三基考核合格率達100%。

8、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5%。

9、嚴格無菌操作,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用。

10、常規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100%。

11、全年護理事故發生率為零。

12、靜脈穿刺成功率>95%。

13、院內壓瘡發生次數為零 (除不可避免壓瘡)。

二、主要任務

(一) 確保目標實現,加強護理管理

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使護士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科室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以利于科室長遠發展。

(二) 創新服務理念,發展和升華優質護理服務內涵

1、繼續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創造“三滿意”工程。

2、建立平等、博愛、和諧、互助的優質護理模式病房。

3、以病人的需要、方便、應答、滿意作為病房優質服務工作的切入點。

4、做到“五主動”、“四個不”。熱心接待要做到:主動起立、接物、問候、自我介紹、入院介紹;耐心解釋要做到:不直呼床號、對詢問不說不知道、對難辦的事不說不行、患者有主訴不說沒事。

5、注重收集護理服務需求信息,收集整理通過了解回訪意見,和住院病人的交談,發放滿意度調查表等,獲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饋信息,經常聽取醫生的意見及時的提出改進措施,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從思想上,行動上做到真正的主動服務。把“用心服務,創造感動”的服務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6、深化親情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在培養護士日常禮儀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護理操作用語,護患溝通技能。培養護士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

(三) 加強專科內涵建設,提高??谱o理質量

1、重視每月的業務學習、護理查房。充分發揮??谱o士的作用,每月舉行一次??浦R講座。

2、簡化晨間集體交班,強化床頭交班內容。利用床頭交接班時間,護士長及資深護士對一級護理及危重癥病人所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床旁專科理論知識講解,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

3、督促護理人員認真執行護理常規,護理制度,護理操作規程和病情觀察,定期進行急救技術演練,使每位護士都能掌握急救藥品及器材的使用。

(四) 加強重點環節管理,確保護理安全,杜絕差錯、事故

1、急救物品藥品完好率100%。

2、質控人員每周對全科的儀器進行保養充電,每一位護士都必須知道各種儀器的使用和放置的位置。

3、抓好護理人員的環節監控;病人的環節監控;時間的環節監控和護理操作的環節監控。

4、發揮科內質控小組作用,節假日、雙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勞時間、交接班時均能保證護理主管在崗進行質控。確保護理安全。

5、藥品的管理:

1)定期清點藥品,防止積壓、變質,發現有沉淀、變色、過期、標簽模糊等藥品及時報廢處理。

2)建立適量的藥品基數,根據科室常規用藥情況備藥,做到既保證臨床用藥需要,又避免積壓。建立貴重藥品交接記錄本,做到班班交接,賬物相符,確保使用需要。

6、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強調二次核對的執行到位,加強安全管理的責任,杜絕嚴重差錯及事故的發生。在安全的基礎上提高我們的護理質量。

(五) 加強院感知識培訓,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

1、每月進行一次院感知識學習,加強換藥室監管力度。

2、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使用后的無菌物品及時注明開啟時間,定期消毒;每日由負責上治療班的護士進行物品的檢查與消毒工作。

3、對于醫療垃圾分開放置,每日由當班護士在下班前進行檢查,并督促護工進行垃圾的日產日清工作;有消毒監控護士定期進行科室的宣教工作。

4、消毒液的濃度監測、空氣培養、物表培養等,由消毒監控護士負責,并及時記錄。護士長不定期監督檢查結果,對于出現不合格檢查結果,及時制定出相關護理措施,以確保護理安全。

2017年優質護理工作計劃范文2

根據衛生部創建優質護理的整體要求及我院創建優質護理活動的具體方案,結合骨科??频奶攸c,認真落實以病人為中心,夯實基礎護理,注重專科護理,力求從點滴細微的工作著手,改變服務理念,優化工作流程,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F制定20xx年優質護理工作計劃如下:

一、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優質護理內涵,增強服務意識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創建優質護理活動的相關文件,做好科內培訓工作,制定具體的創優措施,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將優質護理服務作為提高護理質量,和諧護患關系的鍥機,充分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努力為患者提供無縫隙、連續性、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

二、工作目標

以患者滿意為總體目標,夯實基礎,鞏固成果,以病人的要求為工作起點,以病人滿意度為工作終點,全面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各項護理工作。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提升服務內涵,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三. 工作措施:

1.合理安排,彈性排班

骨一科床位48張,護士15人,根據每位護士的工作能力,病人的數量,護理工作量,實行合理安排,彈性排班。

2.規范病房管理,重點環節工作落實到位嚴格執行各項護理制度及護理操作流程,做好護理安全工作,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落實患者安全目標,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對患者進行分級護理,患者的護理級別與病情相符,加強對病區環境的管理,為患者創造安靜、整潔、安全、溫馨、有序的病房環境。

3、加強管理,確保護理安全

(1)加強病人重點環節的管理,如病人轉運、交接、圧瘡等,建立并完善護理流程及管理評價程序。抓住護士交接班、每月一次的護理查房等關鍵環節,加強護理管理確保目標實現。

(2)加強護理安全監控管理,每月組織組織護理人員召開安全分析會及護理差錯、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討論,分析發生的原因,應吸取的教訓,提出防范措施與改進措施。

(3)加強科室管理。每周對科室在病房管理、基礎護理、護理安全、病歷文書書寫、護士儀表、消毒隔離等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對存在的問題立即指出并要求及時改正。

4、細化工作流程,明確崗位責任

對各班職責進行修訂,改變排班模式,細化各班的工作流程,查找薄弱環節,明確護理分工,力求新的職責更合理實用。

5、抓好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實行責任護士負責制

每位護士分管8-12個病人,每名患者均有相應固定的責任護士對其負責,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服務,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 隨時與患者溝通,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基礎護理,保障患者安全,體現人性化的護理關懷。

6、深化護士分層使用,依據病人病情、護理難度和技術要求分配責任護士,危重患者由年資高、能力強的護士負責,體現能級對應。

7、不斷總結,提高護理質量,增加病人滿意度

每月召開一次護辦會,每位護士匯報工作情況與感想。每月進行病人滿意度調查,認真聽取患者對優質護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提出整改措施,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提高病人的滿意度。

8、加強患者健康教育

由責任護士做每天根據科室常見病的治療和護理常規、特殊飲食、疾病的自我預防、用藥的注意事項,向病人做詳細的講解,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提供心理護理。

9、護士實行績效分配

分配原則:效率、質量優先,按勞分配,兼顧公正、公平。

分配依據:病人滿意度、工作的時間、存在的風險、護理質量、責任心。

2017年優質護理工作計劃范文3

20xx年是我院克難提速、推進內涵建設的關鍵年,護理部將緊緊抓住“二級綜合醫院評審”這一契機,圍繞醫院總體發展目標,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愛做管理,著力打造一支金牌護理團隊

按照醫院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要求,護理部和護士長作為醫院的重要職能部門以及各項制度、規范的具體踐行者與督導者,其管理理念在護理管理中的導向作用尤為重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什么樣的護士長隊伍就有什么樣的護理團隊,而金牌護理團隊是優質護理的支柱!護理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變既往的“主任要求,護士長服從”的被動管理,為護士長創造一個寬松的管理環境。引導護士長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管理,讓護士長將主要精力放在科室的管理上,管理好科內病人的安全、治療及健康指導,管理好護士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動態,協調好醫、護、患三方關系,確??剖易o理質量及安全。護理部在各項管理措施的具體實施中,要注重把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理念與醫院文化建設逐步滲透到每一個細節中,認準角色,擺正位置,不做護士中的“人上人”,要做護士中的“人中人”,營造關心、尊重、信任的護理氛圍,增強護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讓每一名護士為自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而驕傲與自豪。

二、品管驅動,圈圈相連

護理作為獨立的一級學科,其特性決定了任何一項護理工作都有諸多的環節所組成。為更加科學、規范地運用PDCA管理模式,2015年我們將品管圈(QCC)引入護理管理。針對護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如“如何指導病人正確服用口服藥”、“如何提高小兒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成立相應的品管圈,調動廣大護理人員的積極參與性,變“要我工作”為“我要工作”。利用PDCA循環理論,剖析現狀問題,深度分析原因,設定活動目標,制定活動計劃,進行對策整改及實施。力爭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使護理工作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得以解決,使工作流程更加順暢、護理服務更加專業,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促進護士的個人成長與進步,達到一種全院齊動員參與護理管理的工作狀態,使護理管理工作更容易推行,有利于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四到位”實現持續質量改進

護理部將緊緊圍繞“規范護理質量,完善制度建設、推動持續改進,提升服務水平”的工作思路,以質量——安全為主線,以“護理病人到位、病情觀察到位、文書記錄到位、內涵體現到位、服務滿意度提高”為工作重點,實現持續質量改進。通過常態化的定期檢查與指導,使護理人員真正理解核心制度的內涵,懂得如何用制度指導實際工作。嚴格落實護理不良事件主動上報制度,定期進行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使全院護理人員警鐘長鳴。規范護理質量管理,定期舉辦“以病人為中心,提高護士服務內涵”為主題的個案追蹤護理質量評價活動,通過“疑難危重病例”的現場討論評價活動,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對疑難危重病例的護理和搶救能力。進行“護士長查房質量現場評價”活動,轉變管理者護理質量評價的理念,使護士長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細節管理和制度的執行力,從而為建立科學的評價流程、方法以及護理質量評價的長效機制奠定基礎。實施多形式質量控制,護理部根據“季安排、月重點”工作計劃,深入科室針對核心制度的落實情況、護理安全與急救管理等檢查臨床護理工作,落實墜床、跌倒、壓瘡、拔管病人及高危病人的質量追蹤監控及指標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記錄,從而保障患者安全。

四、構建護理質量管理新體系

第9篇

關鍵詞:達芬奇機器人;直腸懸吊;手術配合

隨著醫學技術及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一代又一代的醫務人員都在追尋一種技術,能夠最大可能的達到"用盡可能微小的醫療行為去追求病人利益的最大化,使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這一目標。而微創技術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開腹,到腹腔鏡再到現在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發生了一次次飛躍。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憑借三維立體、超越人手的精細操作,在微創領域創造了一次革命性的新飛躍,在直腸脫垂患者治療上又開辟了一條新的領域。新的技術對護士提出新的要求,默契的配合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可靠保證?,F將我院實施的首例達芬奇手術系統直腸懸吊術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高何春,男,60歲,以"發現脫出物2年余"之主訴入院。2年前排便時發現處有一質軟脫出物,長約2 cm左右,減少腹壓后處脫出物可回納內,無腹脹腹痛,無便秘腹瀉,無疼痛,無發熱等癥狀,其后脫出物逐漸增大,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直腸脫垂" 括約肌松弛。近1年來脫垂頻繁并加重,直腸呈"同心環"狀脫出外8 cm,便后需手法托回,在咳嗽、提重物時都可脫出。患者患2型糖尿病,否認高血壓、冠心病史,否認手術史、輸血史、外傷史、過敏史。手術歷時2 h,出血2 ml。

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頭高腳低截石位,于肚臍右上3 cm置入鏡頭孔。探查腹腔,無黏連,無腹水。在患者肚臍于右側髂前上棘左上4 cm置入1臂孔,左側平臍距鏡頭孔8 cm處置入2臂孔。一臂與鏡頭孔連線中點偏上置入輔助孔,連接機器人器械臂,放入對應的機器人器械。沿乙狀結腸向盆底游離,顯露肛提肌,注意保護雙側輸尿管及骶叢神經,充分游離后,將直腸向腹壁內上方牽起,于直腸系膜左右兩側各縫合固定6*2 cm大小疝修補網片,并收緊縫合使直腸縮短,再將補片縫合懸吊固定于骶骨岬,縫合腹膜,關閉盆底,覆蓋直腸系膜左右兩側的疝修補網片。檢查腹腔無出血,清點用物,關腹。

2手術配合

2.1術前配合

2.1.1術前訪視 術前1 d巡回護士訪視患者,采用品管圈術前訪視流程[2],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手術史,傳染病史,各種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皮膚完整性,做好壓瘡防護,在機器人輔助下,術中固定,無法給予按摩,全身麻醉的藥物作用,使全身肌肉放松,處于完全被動狀態,肌肉和血管失去神經支配后收縮功能喪失,易形成壓瘡[3]。評估患者術前心理狀態,研究表明,患者術前的焦慮抑郁狀況明顯高于術后,有效的心理干預可降低其心理的應激反應,有助于患者平穩度過手術期[4]。向患者講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優點及簡要步驟,從而減輕焦慮主動配合手術。

2.1.2手術用物準備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一套(醫生操控臺、床旁機械臂手術系統、3D成像系統),3D鏡頭,機器人專用直腸器械(彎頭雙極電凝鉗、平頭雙孔抓鉗、大號持針器、ACE彎頭超聲刀),腔鏡直腸器械,校對器,機器人專用殼卡,一次性殼卡,機器人保護套,手術包,手術外加,剖盆,四件衣,剖腹器械,超聲刀芯,聚合物結扎釘,鈦夾。

2.1.3環境準備 術前1 h完成手術間的物表清潔,開啟空氣凈化設備,控制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40~60%,控制手術室內參加人員。

2.2術中配合

2.2.1巡回護士配合 ①檢查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各組件完好性,將床旁機械臂手術系統放于患者左側,3D成像系統放于患者右側,連接電源,開機自檢。②患者進入手術間后,與麻醉醫生,主管醫生認真核對患者基本信息和術前準備情況。③將患者一側上肢外展固定,建立靜脈通路,進行血氧飽和度檢測。④協助麻醉醫生行橈動脈穿刺監測動脈壓。⑤安置手術,雙上肢下垂緊貼身體兩側固定,雙下肢放于兩側腿架上,兩側大腿平面與腹部平面在一個平面上,并固定雙腿,兩側肩膀固定肩托,以免術中變換時肢體脫落,擺放時以安全舒適,各關節處于功能位,無副損傷,不影響循環,呼吸功能為原則。⑥將電刀極板緊密黏貼在患者大腿肌肉豐富處,調整患者彈力襪的位置。術中穿彈力襪,可降低氣腹建立后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形成雙下肢血栓的風險[5]。⑦將眼貼貼于患者眼部,防止長時間低患者眼睛水腫及干澀。⑧與器械護士,第一助手認真清點手術器械、紗布、縫針及術中所需物品并及時記錄在手術護理清單上。⑨協助醫生消毒鋪單,導尿,并妥善固定尿管。嚴格執行timeout后再次核對患者協助手術開臺。⑩與器械護士一同連接各儀器導線,并妥善放置,防止人員走動時絆倒。11調節各儀器參數,保證運行良好、安全、預調氣腹壓力為12 mmHg,進氣量調節為最低,建立氣腹,確定在腹腔后調大進氣量。12各Trocar孔建立,腹腔鏡頭進入腹腔探查后,關閉無影燈及一側照明燈。13患者置于頭低腳高位,床最低頭最低。14將機器人床旁機械臂手術系統推至術野,使鏡頭臂的甜蜜點處于中間。15密切觀察手術進程,患者生命體征,靜脈輸液量及各儀器的運轉情況。16及時供應臺上所需物品。17手術結束后與器械護士共同清點用物,登記機器人器械使用次數及各裝置使用情況,分類收放好機器人器械及腔鏡器械,與供應室做好交接,防止器械丟失。18用沾有酒精的吸水巾擦拭機器人各系統,做好保養工作。

2.2.2器械護士配合 ①準備好術中所需物品,提前30 min洗手上臺,合理擺放并檢查機器人器械、腔鏡器械的完好性,有無器械零件丟失,各關節有無松動漏氣,殼卡各銜接部位轉化帽有無漏氣,氣腹針是否通暢等,保證手術過程中的順利使用。②合理規劃無菌臺,機器人器械和腔鏡器械分開放置。③裝套機器人各器械臂及鏡頭臂上的無菌保護套,從移動平臺的左邊或右邊遠端開始,按無菌保護罩的標示和特殊設計,按順序逐一進行,從而保證器械護士面朝罩入無菌保護罩的機器臂或鏡頭臂,防止其背部污染無菌保護罩,無菌保護罩安置完畢,及時將器械臂抬至最高縮小最小面積處于無菌備用狀態,防止人員走動時污染。④與巡回護士、第一助手認真清點手術器械、紗布、縫針及術中所需物品。⑤協助醫生進行手術區域的皮膚消毒鋪單。⑥妥善固定各導線及管道,與巡回護士連接機器人3D鏡頭,對白并進行十字校對,將3D鏡頭30°朝上備用。⑦協助醫生進行各Trocar 孔的建立,連接機器人各臂與對應的殼卡上,保證各器械臂的數字朝前,防止術中操作時,各機械臂之間碰撞。放入3D鏡頭,尋找各殼卡孔,依次在直視下放入各器械(一臂放ACE彎頭超聲刀,二臂放平頭雙孔抓鉗)于合適位置。⑧取出鏡頭,調至30°朝下,放入鏡頭殼卡內,找到機器人器械后固定。抬高各機械臂,避免機械臂對患者造成擠壓[6]。⑨集中精力,通過顯示屏密切關注手術進展準確傳遞器械,同時及時準確更換機器人器械,更換機器人器械時提醒主刀醫生,鉗子伸直端口張開,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損傷。⑩術中及時于主刀醫生溝通,觀察各器械臂的使用情況,防止器械臂長期按壓患者。11術畢,與巡回護士認真清點物品,嚴格執行清點制度,防止物品遺失 。

2.3術后配合

2.3.1患者術后護理 ①術畢,巡回護士盡快將患者恢復至平臥位,蓋好被子,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②觀察患者眼瞼有無水腫,皮膚有無紅腫。③密切觀察患者以免因麻醉醒來躁動而導致墜床。④麻醉清醒平穩后巡回護士與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共同將患者送回病房,與病房護士詳細交接班,保證患者安全。

2.3.2手術器械的處理及儀器設備的維護 清潔整理所有物品和手術間。排除氣腹機內余氣,關閉各儀器電源,擦拭后將各儀器設備歸位,尤其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做好術后保養。記錄使用時間、使用人員及儀器狀況。基礎器械常規處理,機器人器械、腔鏡器械妥善保管,嚴格交接送供應室清洗滅菌。鑒于機器人器械的特殊性,其清洗需交于專門經過培訓的人員進行清洗操作,規范的清洗滅菌流程,降低耗損,延長了機器人器械的使用壽命,保障手術順利進行,減少了手術科室交叉感染的發生率[7]。

3討論

直腸脫垂是指由直腸黏膜、直腸全層或伴有部分乙狀結腸向外脫出的一種疾病。長期的直腸脫垂將致神經損傷產生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8],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模式,它的三維立體,10倍放大的手術野,使外科手術醫生更容易辨別解剖結構,進行準確的操作,減少了對神經的損傷。同時它濾過了操作者的手部震顫,恢復自然的手眼協調軸,并為鏡下操作手術器械提供更大的自由度[9],為手術患者帶來福音。新的手術模式,其先進性及高精確度對配合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10],也給手術室護理工作帶來新視野、新角度、新技術、新突破,要求護士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護士應該不斷學習,在業務上不斷提高自己,明確手術配合是一個不斷發現、學習、設計、實踐、探討、完善的過程,克服手術配合的機械性,提高術中應變能力及熟練程度,變被動配合為主動配合,提高手術醫生滿意度,從而提升團隊的整體觀,使手術在緊張而又輕松的氛圍內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喻曉芬,王知非,洪敏.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手術配合[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6):570-573.

[2]喻曉芬,蔣怡,戴小熠.品管圈活動在患者術前訪視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2):2697-2701.

[3]池水琴,饒艷華.手術中壓瘡發生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11(9):1002-1003.

[4]徐娟,劉永忠,遠松,等.大腸癌患者術后心理干預[J].中國臨床心理學志,2005,11(1):44-45.

[5]衛冰.張健國,鄭燕芳.采用達芬奇機器人行腹部手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中護理雜志,2012,29(1B):40-42.

[6]鄭燕芳,衛冰,張鑫.應用達芬奇機器人實施腹部外科疑難手術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18):38-39.

[7]銀彩霞,趙悅,董薪,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器械規范化清洗管理的效果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6):1166-1167.

[8]王建榮,孫燕,丁炎明.實用普通外科護理及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50-153.

第10篇

【關鍵詞】 根本原因分析法; 拔除尿管; 尿潴留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in reducing the incident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 among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Method: RCA group was established,the related data were collected,the fishbone diagram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immediate causes of the incident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the root causes were determined, then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CA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method of RCA, the incidence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 among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decreased from 17.65% to 6.37%,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improved from 83.33% to 94.5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oot cause analysis; Catheter removal; Urine ret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ajin County,Xiajin 253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26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種回溯失誤分析工具,對已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科學分析并找出系統中的根本原因加以糾正,可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1]。留置尿管是臨床尿失禁、尿潴留及昏迷患者的常見基本操作,拔除尿管后約有20%的患者發生尿潴留[2-3]。再次導尿不但增加逆行感染的機會,甚至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而且對患者及家屬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影響[4]。如何降低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發生,已越來越引起醫務人員的關注。本科自2013年1月以來,應用RCA對拔除留置導尿管后尿潴留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預防改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本科留置導尿患者102例(實施RCA前),男57例,女45例;年齡30~85歲,平均(65.73±7.37)歲;疾病分類:腦出血61例,腦梗死33例,其他8例;留置導尿時間3~23 d,平均(10.73±3.38)d;發生尿潴留18例。收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留置導尿患者110例(實施RCA后),男59例,女51例;年齡33~87歲,平均(66.25±7.68)歲;疾病分類:腦出血67例,腦梗死36例,其他7例;留置導尿時間4~25 d,平均(11.25±4.26)d;發生尿潴留6例。實施RCA前后留置導尿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嚴格按照無菌導尿原則留置規格為16Fr雙腔氣囊導尿管。

1.2 方法

1.2.1 組建RCA小組,收集資料 RCA小組成員由2~8人為宜,包括與事件有關的人員參與[5]。本研究由護士長、科室3名護理骨干(其中兩名本科學歷,一名研究生學歷)組成RCA小組,護士長任組長,各成員均接受RCA知識培訓。拔除尿管后尿潴留事件發生后,責任護士及時匯報給護士長,護士長組織RCA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收集相關資料,并對有關人員進行訪談(包括拔尿管的責任護士、主管醫生、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患者發生尿潴留的原因。

1.2.2 找出近端原因 RCA小組成員利用“頭腦風暴法”,結合工作實際,找出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各種近端原因,并采用“魚骨圖”工具從人、物、環、法四方面加以分析,見圖1。

1.2.3 確認根本原因 列出近端原因后,小組成員逐一進行論證,理清各原因之間的聯系,挖掘其隱藏的根本原因[6]。通過以下3個問題來區別根本原因與近端原因:當此原因不存在時,該問題還會發生嗎?如果原因被糾正,此問題還會因相同因素而再次發生嗎?原因糾正后還會導致類似事件的發生嗎?答“否”者為根本原因,答“是”者則為近端原因[5]。經過多次討論,結合2012年7月-2013年6月18例尿潴留患者的原因分析,找出拔除尿管后發生尿潴留的根本原因,患者膀胱功能鍛煉不足7例(38.89%),如留置導尿管后,尿管持續開放,膀胱持續呈空虛狀態,從而導致膀胱張力消失,迷走神經興奮受抑制,使膀胱收縮力下降;拔尿管流程和方法不規范5例(27.78%),如未等患者膀胱充盈時即拔除導尿管,拔管動作不規范,尿管前端的橢圓形球囊皺襞刺激尿道導致疼痛等;患者精神緊張3例(17.67%),如心理護理不到位等,導致患者存在緊張恐懼等心理;環境因素2例(11.11%),如排尿環境嘈雜,排尿姿勢和不舒適等;其他1例(5.56%),如留置尿管時間過長等。

1.2.4 制定改進措施 (1)加強膀胱功能訓練:膀胱功能訓練可加強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功能,降低尿道外括約肌痙攣,從而使膀胱恢復排尿功能。①留置導尿管后,首次不超過800 mL,然后將尿管夾閉,間歇30 min后,再放400~500 mL,以后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采用間歇性夾管方式,輸液患者開放1~2 h/次,不輸液患者開放3~4 h/次,使膀胱規律性充盈與排空,從而達到接近生理的狀態,促進患者盡早建立反射性膀胱。②恥骨上區輕扣法:用手輕輕叩擊恥骨上區,每次扣8~9下,間歇3 s再扣8~9下,連續3~4 min[7]。③腹肌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收縮腹肌,持續3 min,在呼氣時放松,反復10次左右[8]。④盆腔肌肉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尿道、陰道及部位肌肉的收縮及舒張鍛煉,3次/d,每次持續5~10 min[9]。研究表明,經常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可使膀胱頸部與近端尿道于小骨盆內實現提升,可與腹壓一起作用在膀胱頸部至近端尿道,對尿道內腔造成壓迫,增強控尿能力[10]。(2)完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加強宣教和心理護理。①醫生下達停留置導尿管醫囑后,責任護士首先評估患者意識和留置尿管天數,囑其夾畢尿管至有尿意或膀胱膨隆,選擇患者膀胱充盈時拔管。因為膀胱充盈時,膀胱內壓力上升,膀胱逼尿肌收縮,尿道內括約肌擴張,尿道半徑增大,可減輕尿管與尿道黏膜之間的摩擦。②拔管前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因為情緒焦慮和肌肉緊張等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約肌痙攣[11]。③拔管時,先將氣囊內生理鹽水抽盡并回注0.5 mL,將注入的液體反復抽吸兩次,令液體在氣囊內均勻分布,以使原來完全癟陷的氣囊盡量充盈,從而使球囊皺襞消失,減輕拔尿管時尿管與尿道的剪切力和摩擦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尿潴留的發生[12]。為男性患者拔管時,應提起與腹壁成60度角,消除生理彎曲,從而增大尿道半徑,減輕黏膜損傷[13]。拔管動作輕柔,一手左右旋轉緩慢拔管,另一手同時輕輕按摩膀胱區,囑患者均勻呼吸,做排尿動作,促使尿液隨尿管一同排出,拔管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④拔管后做好宣教指導工作,囑患者多飲水,輕輕按摩膀胱區,必要時可進行腹壓排尿訓練。雙手拇指置于髂嵴處,掌根部置于髂前上棘,雙手掌由近端向遠端用力擠壓腹部,直至有尿液流出[14]。也可給予下腹部熱濕敷,因熱濕敷能夠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縮,引起排尿反射,緩解痙攣,使尿道口括約肌松弛,利于尿液排出[15]。熱濕敷溫度一直保持在50 ℃左右,以患者耐受又不燙傷為宜,時間自患者拔除尿管到自行排尿或需再行導尿[16]。(3)改善排尿環境,調整排尿姿勢和。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隱蔽的排尿環境,用屏風遮擋患者,保護其隱私。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協助患者下床采取蹲位排尿;需絕對臥床的患者,可協助其略抬高上身或在床上坐起,使其以舒適排尿。(4)加強科內護士培訓。RCA小組通過對科內護士進行改進后拔尿管流程和方法的培訓,使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并由護士長進行監督執行,促進護理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提升護理質量。

1.3 評價方法 比較RCA實施前(2012年7月-2013年6月)、實施后(2013年7月-2014年6月)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發生情況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颊邼M意度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患者對拔管流程的認可情況,對護士服務態度的評價,護士溝通宣教情況等內容,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選項,問卷經院內有關專家評定,內容效度指數為(CVI)為0.93,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患者出院前1天,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調查目的及要求,取得其知情同意,對于因文化程度較低無法閱讀問卷者,研究者向其口述問題和選擇方法,幫助其填寫。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Excel 2007,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改進措施后,實施后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RCA實施前,滿意度高于RCA實施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實施RCA降低了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發生率 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是一種系統分析工具,在醫院安全護理管理工作中執行,提倡建立“持續性質量改進”的文化。RCA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通過深入調查、認真分析,找出根源問題,從工作流程、制度完善上制定和執行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17]。這種分析法有助于管理者理清事件的癥結點,從根源上徹底解決問題,減少類似不良事件的再次發生[18]。本研究應用RCA方法,先用“魚骨圖”找出近端直接原因,再從中確認根本原因,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改進措施,包括拔尿管前指導患者加強膀胱功能鍛煉,制定標準化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加強健康宣教指導和心理護理、改善排尿環境等,使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由17.65%下降為6.37%,減少了尿潴留事件的發生,促進了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3.2 實施RCA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留置尿管是一種侵入性的護理操作,容易導致尿路感染、損傷、尿道黏膜水腫和疼痛,引起拔管后尿潴留的發生。研究證實,不恰當的拔尿管方法可引起患者尿道損傷、血尿、尿潴留等多種并發癥[13]。實施RCA后,細化和完善了拔尿管流程和方法,患者滿意度提高。拔管前做好溝通解釋,拔管中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拔管后做好宣教指導,整個過程均貫穿著“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拔管后留置導尿患者尿潴留發生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次導尿造成的尿道局部損傷,減輕了患者痛苦,減少了尿路感染的機會,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經濟負擔,患者滿意度由83.33%提高至94.55%。

3.3 實施RCA有利于轉變管理思路,促進小組成員自身成長 RCA的核心價值著眼于整個系統及過程,而非個人執行上的咎責,并通過采取積極預防措施來避免未來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改變了以往懲罰教育等管理方法[19-20]。實施RCA過程中,小組成員利用“頭腦風暴法”積極討論拔除留置導尿管后尿潴留的原因,并制定改進措施,完善拔尿管流程,評價實施后效果,在提升其業務知識水平和臨床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其溝通交流能力、查閱文獻資料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護理軟技能,促進了其自身成長,激發了其工作熱情和主人翁精神,增進了團隊凝聚力。

本研究針對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事件,應用RCA分析方法,找出了尿潴留的根本原因??梢愿淖儌鹘y只針對單一事件解決問題的不足,協助找出流程及系統設計上的風險與缺點[21]。針對根本原因,制定了加強膀胱功能訓練,完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提供隱蔽的排尿環境,采取舒適的排尿姿勢和,拔管前、中、后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后,有效降低了留置導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提升了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同時也促進了小組成員的自身成長。

參考文獻

[1]曾月英.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19-21.

[2]李丹華.護理干預對留置尿管拔管后正常排尿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4):159-160.

[3]黃香妹.留置氣囊導尿管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4,3(2):91-93.

[4]覃華晶.品管圈在降低胸科患者術后拔尿管后尿潴留發生率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9):1387-1388.

[5]鄭小偉,王泠.根本原因分析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6):66-68.

[6]儲小紅,虞華,康群,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3):221-223.

[7]康玉聞,陳玉梅,韓月明,等.中醫手法聯合膀胱功能訓練對截癱患者尿潴留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2):80-82.

[8]李志群.肛腸科患者術后尿潴留的護理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4):19-20.

[9]黎一霖,楊萌,黃慧娟,等.圍手術期提肛訓練預防PPH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3,24(15):2304-2305.

[10]周燕莉,肖春芳,歐有良.盆底肌訓練對預防產后尿潴留的作用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92-1993.

[11]張金鳳.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尿潴留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83-84.

[12]梁桂秀,陳春麗,楊文梅,等.改良式拔尿管法在提高病人舒適度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203.

[13]高俊平,李育玲,賀美,等.應用品管圈降低男性患者拔除尿管疼痛率的實踐[J].中國護理護理,2014,14(5):522-524.

[14]王忠華,楊波.電針配合膀胱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9,14(2):121-122.

[15]劉立君,廖美麗.持續熱濕敷對長期留置尿管病人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12(12):1086-1087.

[16]李小寒,尚小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63-264.

[17]黃麗華,李麗娟,黃娟,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預防老年患者跌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3):100-101.

[18]喬艷,紀成蓮.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0):747-748.

[19]郭麗瓊,吳妙莉.RCA法在改進腸道術前腸道準備護理質量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60-61.

[20]阮景,潘繼紅.應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減少新生兒科高危藥物外滲及損傷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0):64-66.

第11篇

1 KTQ簡介

KTQ由德國聯邦健康保險公司、德國醫學協會、德國醫院協會、德國護理協會和德國醫師協會聯合成立[2],是德國最高標準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其實質就是以PDCA循環的理念和方式規范醫療機構各個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機構全面質量管理(TQM),保證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該標準包括6個目錄(章)、25個子目錄(節)和63條標準。核心內容包括以患者為導向、以員工為導向、安全、信息與溝通、領導力和質量管理6個目錄。檢查方法為現場查看、流程追蹤、訪談、資料查閱和信息資料提取。

KTQ標準中質量管理的核心標準包括4個方面:質量管理體系、訪談、投訴管理和質量相關數據。當一項考核內容完整地進行了計劃(P)、執行(D)、檢查(C)、處理(A)4個步驟時,可得到最高評分。

1.1 質量管理體系

內容包括質量管理組織、網絡及流程的設計和優化。對質量管理組織的要求是:全面形成質量管理理念,明確醫院人力和財政資源的管理責任,形成最優的管理組織架構及人'理體系,并評價其效果、效率和目標達到程度,實施改進措施;對網絡及流程的設計和優化的要求是:對關鍵流程(臨床特有的核心和輔助流程)進行規劃、界定和設計,使用衡量標準進行流程優化的計劃(如指標),對流程的管理和職責進行跨部門的組織規劃,在執行中發展連續的流程結構并進行員工整合,使用衡量標準或訪談對流程進行評估和檢查,實施改進措施。

1.2 訪談

包括與患者、與外部機構、與員工之間的訪談。注意告知患者訪談結果,對內部員工、外部服務相關者及調查者保證訪談透明度,并進行充分的內外部溝通,將結果應用到質量管理的目標設定和改進中,評價訪談響應比例,實施改進措施。

1.3 投訴管理

對接到的請求和投訴進行結構化的管理(如流程、時間安排),針對不同類型的投訴者制訂不同的聯系策略,結構化投訴管理的工具(如問卷審核、意見箱、網絡工具),評價投訴數量及因投訴導致的改進措施數量,基于檢查結果進行改進。

1.4質量相關數據

加強對其概念的認知,使用已存在的常規數據和部門的質量目標,注意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和透明度,為進程的改進及結果質量進行編制和使用,將最佳服務數據用于質量管理及內部改進。

2 實施方法

2.1 調整手術室質量管理組織

根據KTg標準,手術室完善了三級質量管理體系,即總護士長一護士長一質量管理組成員。成立了1個教學管理組和5個質量督導小組,即安全管理、感染控制、行為規范、優質護理服務、文件書寫組。小組成員由具備8年以上手術室工作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并有一定能力和意愿的N3級及以上資歷的護士組成,同時修訂了專項質量標準及實施細則、督導人員的崗位職責、相應培訓和績效考核與薪酬掛鉤的標準。每個月召開質量總結會,對存在問題進行數據統計,原因分析,制訂改進措施,確定下一輪督導、追蹤的重點內容。

2.2 建立請求和投訴小組

根據KTq要求,科室成立請求和投訴處理小組,確定組織架構,明確工作宗旨、職責、培訓與考核指標。自設、修訂手術患者、手術患者家屬、手術醫生及員工滿意度調查表,定期調查、分析、反饋,以不斷改進。制訂護士投訴流程和投訴事件的規范表格,并將整個事件處理過程和結果存檔。建立護士意愿本(含專業培訓、??戚嗈D、排班和休假),護士根據自己的需求,表達意愿,護士長在排班時盡可能滿足其需求,并對護士意愿滿足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

2.3 實施崗位管理,改進培訓模式

KTQ非常重視員工的資質和在職教育、員工應該得到的行遇(如培訓'晉級等機會、與關懷等。我們根據KTQ要求.結合我國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我院手術分級制度,對手術室護士崗位進行梳理,進行崗位管理。

2.3.1制訂崗位競聘流程

具體流程如下:制訂并公示崗位描述(資質、職責、培訓、考核與績效報名—理論考試—述職—綜合評分公示—崗位確認。再次修訂手術室護士分層培訓計劃、內容、考核標準,對N1、N2級護士制訂了規范化培訓手冊,制訂護士準入、??戚嗈D、晉級綜合評估表,促進護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為護士提供專業方向。

2.3.2 制訂手術室標準化作業指南

指南涵蓋6部分內容:常用電話、職業防護知識、常用應急預案、常規工作流程、常用設備操作流程、??漆t生喜好卡及專科手術配合常規。按不同手術??蒲b訂,固定置于相應??剖中g間,旨在引導護士統一標準、高效、高質量工作。同時,在工作場所張貼圖解式的各種職業防護方法與流程、職業暴露處理流程,以及雙層手套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批量購進防護用品(如鉛衣、鉛裙、鉛圍脖、眼罩、防護衣、防護口罩等),預防職業傷害,體現人文關懷。

2.4 優化流程

2.4.1 手術用物準備、供應流程的優化

傳統工作流程中,由巡回護士負責各自手術間用物的準備,但存在下述問題:因需要保證自己負責的手術間用物充足,很難從全局考慮,可能使器械、敷料、特殊用物供應不均衡;手術中如需要添加額外物品,護士不得不離開手術間,對于能力不足者這種現象更為常見。因此,我們成立了手術用物供應團隊,制訂并不斷完善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培訓與考核標準。手術用物供應團隊由1名主管護師擔任組長,組員為助理護士。該團隊根據手術安排,負責全面協調、安排和派送所有器械、敷料、特殊耗材、術中血液,巡回護士可以專心負責手術配合、患者安全管理和相關協調工作(如連臺手術時間、患者準備、病歷資料等

2.4.2 連臺手術工作流程的優化

原先連臺手術工作流程為:巡回護士通知工作人員接連臺手術患者進手術間—麻醉、手術—術畢送至麻醉復蘇室—接下一臺手術患者—患者清醒后回病房。為了加快手術周轉,我們設置了手術患者術前等待間、麻醉誘導間,制訂并不斷完善等待間護士及麻醉誘導間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工作細則、工作流程、培訓與考核標準。根據手術患者術前常問問題,制作并不斷修訂健康教育手冊和MP3宣教音頻,供患者在術前等待間和麻醉誘導間使用。優化后的流程為:上一臺手術結束前,等待間負責護士安排接下一臺手術患者—等待間等待—麻醉誘導間麻醉—手術間手術—麻醉復蘇室—清醒后回病房。

2.4.3 手術調度和分流調控流程的優化

實施無障礙手術安排管理,平診手術實行24h滿負荷彈性工作制,合理安排急診手術,做到手術間不停手術。手術安排的合理性是由對手術時間的預測來決定的,預測準確程度高,將使各手術間在正常工作時間內緊張運轉,既無閑置造成的低效,又無過多手術超時導致的人員加班。因此,將傳統的護士長獨立調配方式改為由經驗豐富的等待間護士與護士長、巡回護士高效溝通下的調度與調配,由等待間護士統一調度協調接送手術患者,避免了因多路徑管理和溝通不足而引起的延遲,提高了手術室的手術通過效率。同時修訂平診手術、急診手術安排及工作流程,統一調度原則:優先急診,其次本專科,手術時間長的手術優先接臺,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2.4.4 手術器械和高值耗材管理流程的優化

引入條碼信息技術[3],優化復用性手術器械、外來手術器械和高值耗材的管理流程,全面實施全程、透明、安全、無縫隙的追溯管理?;ㄙM1年半的時間,與醫院信息科、計算機中心、軟件公司人員、器材科、手術室專科組長溝通,完成各類、各包器械實物圖片制作和追溯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并將自動預警機制、圖片和手術用物清點核對流程融入軟件系統,以防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將器材科庫房遷移至手術室旁,庫房管理人員負責高值耗材的儲備、使用與追溯。

2.4.5手術患者術后送回病房流程的優化

建立患者術后送回病房流程,以圖片形式張貼在墻上,細化送回前的病情評估內容和與病房溝通的內容,強調麻醉蘇醒室人員或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溝通的重要性,提醒病房護士做好迎接術后患者的準備,以保障患者安全。

2.5 手術室運行數據監測和關鍵指標評價

根據KTq要求,通過品管圈的實施,確立手術室運行質量監測關鍵指標,包括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急診手術率、手術取消率、壓瘡發生率、非正常二次手術率、連臺間隔時間等。在此基礎上,設置簡易的日統計表,每月進行匯總、統計與分析,并上報手術相關的職能部門。同時,每月對關鍵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從患者、醫生、護理人員自身三方面進行立體化的滿意度調查并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管理模式和流程進行改進和調整。

3 效果

通過對KTQ標準的學習、理解與實施,手術室管理質量明顯提高。例如,通過等待間工作人員提前查對,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補救,減少了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手術開始延遲發生率,連臺手術患者間隔時間明顯縮短,從原來的50.36min降至29.09min;通過流程優化和投訴管理,員工滿意度由83.2%提高至91.4%,患者對手術室工作滿意度由94.7%提高至98.9%,手術醫生對手術室工作滿意度由92.1%上升至95.9%,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由66%提升至78%。急診手術率、手術取消率、壓瘡發生率、非正常二次手術率因受較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統計數據難以比較。在實際檢查中,KTq專家并不一味要求所有數據通過控制后達到理想的上升或下降,而是特別關注原因分析或改進的措施是否正確。

4 討論

4.1 手術室參與KTQ認證評審的意義

醫院評審是對醫院質量管理的外部監督和評價,是以外國家醫療機構認證系統、等級醫院評審和第三方評價系統及國際標準引入等方式的發展和改革。醫院評審的持續性充分反映了國家對全民健康的重視,對人民的關懷,同時通過對評審標準的不斷修訂,使其越來越具有可操作性,更加貼近臨床、貼近患者。手術室是醫院資源最密集的關鍵部門,其涉及科室眾多、人員復雜、工作隨機性強、收入和支出巨大,使手術室的科學化管理尤為重要。KTQ著重強調醫院內部管理的科學性、標準化、規范化。突出“以患者為中心”,強調應用質量管理的基本工具——PDCA循環[5],并將其作為質量管理運行的基本框架;強調患者的安全與質量的持續改進,主要評審形式相似,同時重視信息化建設對醫院各部門管理的促進作用。這些均是適應國際化發展潮流的,也具有更高的科學性,有利于手術室的質量管理與國際接軌。

4.2 KTQ評審標準對手術室質量管理的作用

KTQ標準的設置強調醫療機構在日常運營過程中的流程設計和完善[6],允許醫療機構根據各自特點圍繞評價要素指標,按照基本框架開展工作,但在現場查看時,特別關注符合國際專業學術協會組織指南和標準的臨床實際工作規范,如針對關注對象的特點,建立專門的標準操作程序[7],內容不僅包括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維護保養措施,還包括常見故障排除與應急預案。

KTQ關注質量改進的持續性。我們以KTq標準為依據,以PDCA循環法為框架,對質量管理環節和影響手術室高效運轉的關鍵因素進行梳理,調整人員結構、制訂和完善各項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以及相應培訓計劃與質量、考核標準。通過流程優化,減少了手術用物的儲備量,加快了手術用物的周轉頻率;大大減少或消除了巡回護士不在崗問題,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時,提高了手術室運行質量。通過立體化的需求與投訴管理機制,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反饋通道,有效地解決患者的不滿意或不舒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搜集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工作改進的依據之一,提高其滿意度。鼓勵基層員工積極反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各小組長和護士長也主動發現問題,集中討論后尋找對策,及時優化制度和流程。通過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減少了連臺間隔時間,提高手術效率的同時,減少了差錯事故發生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惠来县| 东乌珠穆沁旗| 无棣县| 通渭县| 普宁市| 汤原县| 齐齐哈尔市| 上栗县| 咸丰县| 广东省| 佛山市| 莱芜市| 贵定县| 林州市| 政和县| 连南| 霍邱县| 财经| 达拉特旗| 宜都市| 融水| 延长县| 张掖市| 马山县| 黑龙江省| 阳城县| 瓦房店市| 汾西县| 麦盖提县| 萨嘎县| 闵行区| 涞源县| 桑日县| 潮州市| 锦州市| 崇信县| 宁波市| 沙雅县| 巴塘县|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