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5 16:32: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翻譯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4)03-0062-0006
新世紀以來,包含傳統翻譯、技術寫作以及新興的本地化服務和軟件外包在內的語言服務行業有了長足發展,社會對優秀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翻譯技術的發展,對語言服務行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傳統的翻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事實上,在許多大規模翻譯項目中,只有充分依靠計算機新技術的幫助,才能更好地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率。由此,掌握翻譯工具及相關技術已成為專業翻譯人才必備的素養。
國際上不少大學在翻譯課程中高度重視翻譯技術和翻譯工具,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美國的卡內基一梅隆大學等。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一些高校也是如此。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這些高校在機器翻譯、術語管理、翻譯技術培訓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翻譯測試等方面已經摸索出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有效的方法。
長期以來,大陸翻譯界對翻譯技術重視不夠。但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譯員開始重視翻譯技術,并使用翻譯工具來提高翻譯效率,Trados、Ddja Vu等翻譯記憶系統逐漸為譯者所熟悉。翻譯研究和教學界也開始重視對翻譯技術的研究(王正、孫東云,2009:16)。例如,吳(2006:55)認為,計算機輔助翻譯對翻譯教學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并著重介紹了Trados等翻譯記憶軟件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徐彬(2006:59)系統介紹了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概念和分類,并論述了如何將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有效應用于翻譯教學。呂立松、穆雷(2007)對國內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作了系統回顧,介紹了海外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現狀,并建議國內高校將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納入翻譯教學之中。
鑒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擬集中探討翻譯工具和相關翻譯技術對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相關要求。
1 當代社會對翻譯服務和專業翻譯人才的要求
1.1 對翻譯服務的要求
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迅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勢不可擋。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如何低成本、高質量地及時多語言信息,成為企業的難題之一。在這種要求下,翻譯服務行業發展成為更大意義上的語言服務行業,專業翻譯人才納入語言服務行業人才框架之中。
當代社會對語言服務行業提出了如下要求:服務產品的交付時間越來越緊,效率要求越來越高;語言服務部門常常需要同時管理多個翻譯項目;翻譯人員需要重復利用已翻譯過的內容來提高翻譯效率;翻譯流程中各種科技的應用要求譯員、審校和項目經理掌握更多的IT技能。
1.2 對專業翻譯人才的要求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當代社會呼喚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就翻譯服務行業而言,理想的專業翻譯人才應該具備如下素質:翻澤理論素養+雙語能力+相關專業知識+翻譯技術+翻譯管理能力。也就是說,理想的翻譯人才應該既懂雙語、文化和相關專業知識,又懂翻譯技術和翻譯管理。對于前一種要求,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部門(包括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一直比較重視;但對于后一種要求來說,翻譯技術和翻譯管理方面的培養相對滯后,因此,這正是翻譯人才培養單位需要加強的方向。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譯者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事實上,譯者愈來愈依賴于信息技術;假如譯者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就會失去其競爭力(Samuelsson-Brown,1996:280)。當今社會,只有熟練掌握翻譯技術的譯者才稱得上是高素質專業翻譯人才或職業譯者。因此,黃友義(2010:49)指出,目前中國的翻譯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翻譯市場需要大批專業化、職業化和技能化的翻譯人才。
2 翻譯技術的優勢與翻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
2.1 翻譯工具和翻譯技術
翻譯工具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理解。廣義的翻譯工具指能在翻譯過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軟硬件設施,如文字處理軟件和設備(包括計算機)、掃描儀錄音設備、文本格式轉換軟件、電子辭典、在線辭典、在線搜索引擎、在線檢索數據庫、光學字符識別軟件等;狹義的翻譯工具指為提高翻譯效率、優化翻譯流程而設計的專門的計算機輔助翻譯(CAT)軟件(錢多秀,2009:50-51)。目前,西方的CAT主流軟件有SDLTrados、Deja Vu x、Wordfast、WordFisher等;中文區的CAT主流軟件包括雅信CAT軟件、華建機器翻譯軟件系列、傳神輔助翻譯及管理平臺、譯典通(Dr.Eye)、澤經(Transwhiz)等(文軍等,2010:125-144)。
翻譯技術指翻譯行業所使用的信息技術和電子翻譯工具,具體包括機器翻譯(MT)、翻譯記憶系統(TM)、術語管理系統、軟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線詞典、術語庫和語料庫等(袁亦寧,2005:51)。翻譯技術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翻譯技術指能夠用來幫助語言翻譯及其他跨語言交流活動的所有形式的信息技術,而狹義的翻譯技術則主要指CAT及其相關工具和技術。學術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狹義的翻譯技術。
2.2 翻譯技術的優勢
翻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核心是TM),能夠大量減輕翻譯工作者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在現代社會,信息交流、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單靠傳統的翻譯方法來掌握最新的資訊顯然是不夠的。充分利用翻譯記憶系統,能夠幫助譯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譯任務(呂立松、穆雷,2007:37)。具體而言,翻譯技術的核心即翻譯記憶系統具有如下優勢:①確保譯文的一致性和質量。對于大型項目,使用TM軟件,可以輕松做到術語統一,最大限度保證譯文質量,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②加快翻譯進度。隨著項目的進行,術語庫、項目詞典以及翻譯記憶中的匹配資料會越聚越多,翻譯速度隨之不斷提升;③減少翻譯項目的費用。同樣的句子無需翻譯兩次,而且能減少人工審校周期,因而也就降低了翻譯項目的費用;④為未來的項目積累翻譯資產。建立知識資產庫,可以將語言轉化為企業資產,并為將來的翻譯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總之,使用翻譯記憶系統等翻譯技術能夠達到如下四個目標,即翻譯效率更高、操作更簡單、翻譯數量更大、翻譯質量更高。
以翻譯記憶系統為核心的翻譯技術在翻譯教學中也顯示出巨大優勢:①幫助學習者熟悉翻譯實務,提高實踐能力;②用雙語語料庫輔助翻譯教學;③有助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王正、孫東云,2009:17-18)。
2.3 翻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
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全球化市場給翻譯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譯者和翻譯公司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供質優價廉的翻譯服務。而譯者和翻譯公司要達到這樣一種平衡,最佳選擇就是尋求技術支持,即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翻譯和管理,否則就難于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翻譯任務,也就不可能滿足客戶需求(田艷,2012:69)。
Sehaler(1998:155)認為,翻譯職業參與本地化等興趣盎然、獲利豐厚的翻譯活動,就必須逐步解決傳統職業價值體系與新技術之間的沖突。這就意味著需要徹底改變譯者的職業思想系統,并把翻譯技術課程納入譯者培訓項目。為此,翻譯學習者畢業之前必須了解各種翻譯工具,并且能夠選擇使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工具。Kingscott(1996:295)也認為,不把技術類問題納入譯者培訓項目,大學里的翻譯教學就會越來越遠離實踐,并被邊緣化,及至最后喪失與翻譯任務的關聯性。因此,技術進步與教育實踐之間的溝壑必須填平。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有必要進一步將技術類培訓納入譯者培訓項目,熟練掌握翻譯技術正在逐漸成為譯者的先決條件。徐彬(2006:59-63)認為,將CAT技術教學納入翻譯課程體系設置的必要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解釋:翻譯市場的需求、翻譯機構對技術的要求以及項目和報酬的網絡化交付。徐彬等(2007:85)進一步指出,必須向翻譯學習者介紹翻譯記憶的基本理念,幫助他們掌握核心的計算機操作技術,為他們走上社會之后的翻譯實踐服務。實踐證明,熟練掌握CAT技術的畢業生在面臨軟件企業和歐盟組織等高技術化翻譯環境時的確表現出更大的優勢。
如何將翻譯技術納入翻譯學習者的課程體系,成為翻譯教學領域的一個新話題。Bowker(2002:15-20)主張,將翻譯技術引入譯者培訓課程體系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分析翻譯技術對翻譯教育的影響、探討人機互動問題、學會翻譯技術評價方法、考察翻譯工具改變常規翻譯實踐的方法、為翻譯實證研究提供數據、夯實基本的翻譯技巧。
3 翻譯技術: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課程設置往往由課程板塊或教學模塊構成。錢多秀(2009)較早提出CAT技術教學的課程板塊,主要涵蓋如下八個方面:機器翻譯和機輔翻譯史、機器翻譯和機輔翻譯的原理、翻譯工具及其功能、語料庫與CAT、術語與術語庫、對齊與翻譯記憶、主流CAT工具以及CAT與全球化和本地化。
鑒于職業譯員在翻譯實踐中可能會遇到各種信息技術,徐彬(2010)在設計CAT教學模塊時,從廣義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出發,設計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即:翻譯信息技術(包括高級文字處理技巧、數字文本獲取技術、輸入技術、搜索技術以及語料檢索等)、術語工作、CAT系統應用以及翻譯項目管理。
俞敬松、王華樹(2010:40)概括北京大學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專業課程設置時,論及所應包含的翻譯技術類課程。除了語言類課程(占總課時量的45%)之外,翻譯技術類課程包括如下三個方面:①IT類課程(20%),包括計算機相關入門課程,Java、Peyth等編程基礎,雙語編輯、文字處理、文檔轉換等,桌面出版、網絡與數字出版技術等;②CAT類課程(10%),包括CAT原理與技術應用、翻譯行業與翻譯管理、語言資產管理、本地化與國際化工程技術等;③工作坊和個人實踐(25%),包括CAT、MT、TMS等軟件工作坊,翻譯實踐與同行評議,平行語料庫建設,個人或小組調查研究,內容管理系統(CMS)參與度等。王華樹(2012)把翻譯技術課程體系分為初、中、高三個檔次,即“翻譯技術實踐Ⅰ”、“翻譯技術實踐Ⅱ”和“本地化與國際化工程”。前兩個課程主要針對MTI學生,后一個課程針對CAT專業學生,有余力的MTI學生也可以選擇第三個課程。初級課程包括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服務、翻譯與搜索、翻譯技術基礎、主流CAT工具實踐、翻譯質量控制和完整翻譯項目案例展示等六個模塊;中級課程包括信息化時代的翻譯技術、語料庫與翻譯、主流CAT工具實戰、本地化翻譯、翻譯與DEP、字幕翻譯、技術寫作以及完整翻譯項目案例展示等八個模塊;高級課程則包括軟件、網站、多媒體本地化、項目流程管理與技術等相關模塊。2013年,王華樹又借鑒國內外相關高校的經驗,結合北京大學MTI和CAT教學實踐,建議將MTI技術課程群分為計算機基礎、現代信息檢索、現代語言技術與實踐、術語管理、機器翻譯原理與應用、技術文檔寫作、國際化與本地化技術、多媒體翻譯、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譯項目管理等十大模塊。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翻譯人才培養單位越來越重視翻譯技術培訓和教學,相關單位所開設的翻譯技術類課程從無到有,各有特色,并不斷完善。比較成熟的翻譯技術課程群體系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將課程群分為三大模塊,即翻譯技術基礎課程(即IT類課程)、翻譯技術核心課程(即CAT類課程)以及翻譯技術鞏固課程(即工作坊和個人實踐等);另一類則將課程群分為初、中、高三個檔次,即根據難易程度分為“翻譯技術實踐Ⅰ”、“翻譯技術實踐Ⅱ”和“本地化與國際化工程”三大模塊。第一類課程主要是針對MTI研究生培養而設計的課程,而第二類則主要是針對CAT專業研究生培養而設計的課程;而對于翻譯專業(或方向)本科生而言,鑒于四年總課程數量上的壓力,宜開設入門類的基礎性翻譯技術課程,即主要開設王華樹(2012)所提出的翻譯技術初級課程――“翻譯技術實踐Ⅰ”。
4 翻譯技術教學:困難與應對策略
目前,翻譯技術進入翻譯課程體系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廣泛認可。但對大部分翻譯人才培養單位而言,翻譯技術教學真正進入翻譯課程體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徐彬(2006)指出如下三個現實困難: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普遍不足;由于TM軟件一般包括譯前項目管理、譯中流程管理、譯后質量管理等階段,而且無論界面還是軟件功能構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異于普通文字處理軟件,因此需要較長時間培訓方能掌握;教學管理層面認識不足,并缺乏相應師資。呂立松、穆雷(2007)也分析了開設CAT類課程會遇到的問題,如缺乏教學所需資金、設備和教學環境;師資力量匱乏;翻譯教師和教學機構對教學中運用術語管理、機助翻譯和翻譯技術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翻譯市場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對海外翻譯教學缺乏了解。
若能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便會降低翻譯技術教學的難度,從而提高翻譯技術教學的效率與價值。為此,我們提出如下三種基本應對策略:
首先,要解決技術問題。盡管學生都會使用計算機和網絡,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對Word、Excel等常用軟件的熟悉度不夠,從而降低翻譯效率。因此,在CAT教學中須把此類技術應用貫穿始終。最終的技術問題是對Trados等相關軟件的培訓,從使用TagEdi-tor、Translator’s Workbench,到使用WinALign等各種工具,來實現建庫、斷句、對齊、翻譯操作以及整理評價等各個功能。這一環節相對比較容易操作,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高校把CAT教學變成了一種單純的技術性教學的原因。
其次,要解決師資短缺問題。相關師資短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既有翻譯實踐和理論基本功同時又熟悉計算機操作的教師較少(徐彬,2010),而通曉相關翻譯軟件的教師少之又少。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是與校外翻譯機構和公司合作,對教師進行培訓:或者把教師派往校外相關翻譯機構、公司實地接受翻譯技術和翻譯管理培訓,或者聘請業內專業人士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并在教學與翻譯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翻譯技術的應用。
最后,要解決翻譯環境問題。在實際翻譯教學中,不能只訓練學生的翻譯水平,而是要從接受任務、建庫、初譯、校對、定稿、人庫等各個環節進行訓練,即實現翻譯流程一體化訓練。應該大力倡導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和教師到翻譯機構、公司頂崗實習,體驗整個翻譯流程,以增加其實戰經驗與項目管理意識。
在解決困難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構建各具特色的翻譯技術教學模式,完善翻譯技術課程群建設,構筑特色教學,是各個翻譯培養單位需要思考的問題。
5 翻譯技術教學:個案分析
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在2008年建成CAT實驗室,引進Trados(大網絡版)翻譯軟件,并與英國某專利翻譯公司(北京分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在翻譯技術教學方面不斷摸索,結合國內外高校在翻譯技術教學上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翻譯技術教學模式。
5.1 師資培訓
與其他高校一樣,師資短缺是個普遍問題。在CAT實驗室建成之后,學院聘請SDL Trados中國區總公司軟件工程師及有關專家對教師們進行了初步的技術培訓;然后,派相關教師輪流到翻譯公司實習,強化對軟件應用及整個翻譯流程的了解和掌握。此外,還經常邀請翻譯公司專家來校對教師們進行翻譯技術和翻譯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通過這三種途徑強化師資培訓,使師資短缺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5.2 翻譯技術教學
在課程安排上,用一個學期(18周),每周2學時,共36學時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技術培訓。培訓中,充分利用網絡和翻譯軟件,在熟悉軟件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初步的專題翻譯,包括科技翻譯、財經翻譯、法律翻譯等。其中,技術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翻譯軟件。目前在全球翻譯記憶市場上,SDLTrados處于領先地位,它有強大的網絡共享、術語管理、翻譯項目管理以及格式轉換處理等功能,為專業翻譯領域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
該軟件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模塊:①Translator’sWorkbench利用后臺強大的神經網絡數據庫,為用戶儲存并管理原文和譯文,實現對譯文的部分自動翻譯,動態提示相關譯文語句,自動保留原文格式。②WinAlign幫助用戶回收已有的翻譯資料,通過對原文和譯文的比較和匹配,建立起翻譯記憶庫,直接供Workbench使用,實現對知識的管理和再利用。③TagEditor,即網頁翻譯解決方案。④MultiTerm,即術語管理詞典。⑤S-Tagger用于把Adobe FrameMaker和Interleaf格式的文件轉換成Word環境中可以使用的文檔。與此同時,還會對其他翻譯軟件進行基本介紹,使學生了解其他常用的翻譯軟件。
(2)高級文字處理技巧。在培訓初期,學生不接受“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不夠熟練”這一說法,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會逐漸改變態度,并承認這一事實。徐彬(2010)提到:80%的用戶只了解Word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辦公自動化以及翻譯工作的效率。此類技巧包括高級查找與替換、樣式功能、自動生成目錄和索引、宏、標記文檔修訂、自動排序等。這些技能可以通過課堂演練、課后作業、文本翻譯等操作不斷得到強化。
(3)網絡檢索。在翻譯實踐中,網絡檢索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翻譯能力。CAT實驗室為網絡搜索提供了技術支持。課堂上教師給出檢索內容,讓學生檢索,分享檢索方式,學會使用各種搜索工具以及電子詞典、在線詞典和百科全書等。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檢索意識。雖然網絡檢索相對簡單,但它在翻譯流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除了技術與途徑不同以外,教師們更注重培養學生檢索的認真態度,這在日后翻譯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語料庫建設。建立語料庫對于翻譯研究者來說意義重大。羅選民等(2005:53)指出:“翻譯的語料庫研究證明語料庫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經廣泛地應用在西方翻譯領域,對探討翻譯文本的性質、譯者的個人風格、源語對目的語句型的影響、源語對文本類型的影響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翻譯實踐中,語料庫建設會大大提高相似文本、相似主題材料的翻譯效率。Bowker(轉引自鄧靜、穆雷,2005:320)認為,在翻譯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建立翻譯語料庫的方法,能促進翻譯課堂教學從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促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強化語料庫建設,讓學生分別利用Trados分專題建庫,并利用所建的庫進行簡單的翻譯練習,使學生了解到語料庫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關翻譯技術。
5.3 課堂翻譯強化練習
在基本翻譯技術培訓的基礎上,再用另一個學期(18周),強化翻譯技術在實際翻譯中的應用。該階段分為課堂和實習兩部分。課堂教學部分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這個工作流程中,教師最初派發任務,以保證每周的工作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具體任務包括:譯前稿件處理、相關信息搜索、術語庫創建、譯員任務分配、翻譯進度控制等,均由學生選出各自的項目經理進行調控和管理;初譯完成后,前期由教師預審,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預審時應注意什么問題、注重哪些方面,后期讓各小組交換進行預審;英譯漢部分請翻譯公司的專家進行審校,漢譯英部分請外籍教師參與審校,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與權威性;最終定稿由學生和教師討論確定。在此過程中,分析初譯與審校的不同之處,討論決定最好的譯本,這可以訓練學生的翻譯技巧,提高翻譯水平;定稿后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軟件等進行語料庫整理,為以后的翻譯提供資源。
5.4 翻譯實習
經過在校強化訓練后,可以安排學生到合作翻譯公司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單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分配不同任務,盡量讓學生參與到所有的翻譯任務中。通過實習,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翻譯的整個流程,提高翻譯服務理念,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同時,翻譯公司也可在此過程中發現人才,形成互利合作的良性循環。
本翻譯技術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翻譯的認知過程以及對職業實踐的參與意識。在該模式的帶動下,學生能夠學會運用各種技能和知識,并為職業翻譯的整個過程積累經驗,從而增強擇業和從業的信心。
大學英語翻譯是英語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因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多種因素影響,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當今時代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已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進一步推動英語翻譯教學改革。
關鍵詞:
信息技術;英語翻譯;教學模式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英語翻譯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當前因對翻譯教學重視不夠、翻譯教學模式陳舊等原因,致使翻譯人才無法滿足社會對高水平翻譯人才的需求,這一矛盾日趨突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確立了新的教學目標,提出全新的教學模式,突出貫徹先進、滿足學生興趣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怎樣把多媒體與網絡通信和英語翻譯教學充分融合,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培養目標,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傳統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學者研究表明,當前的翻譯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知識傳播中,教師只重視翻譯的最終結果,即從學生的譯文中檢測學習效果[4]。這種教學模式下,主要由教師講解翻譯理論與技巧,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且傳統翻譯教學目標主要是訓練學生掌握詞匯與句子這兩種語言的轉換能力,并不是讓學生掌握語言應用能力,無法培養學生英語翻譯實際應用能力。
(二)翻譯教材陳舊
當前眾多高校所采用的翻譯教材老化,在內容上近乎相同,有些教材即使是最新出版的,也缺少新意,無法滿足能夠符合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的需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依據現有教材進行教學,教材中設計的相關習題,也僅是為了復習與鞏固文章涉及的詞匯與句型等,達不到提高職場實際應用能力的效果。這類教材的編寫缺陷以及教學訓練與實際要求的脫離很難使學生對英語翻譯產生興趣,不利于學生翻譯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學時間短,課時量少
當前的教學模式下,英語翻譯教學課時過少,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無法從根本上達到提升翻譯能力的培養目標,更不用說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翻譯理論知識了。另外,英語學習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包含自然環境與課堂環境。單一的課堂環境使得英語翻譯的學習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課內與課外學習脫離,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與效率。
(四)評價方式單一,未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當前英語翻譯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主要采取應試教育的考評機制,翻譯學科學習成績以筆試成績考核為主,評價方式較為傳統,且對學生翻譯能力的評估較為片面,對學生口譯及反應能力無從考評。另外,傳統的教學模式,較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翻譯學習也是將考試作為終極目標,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也難免造成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參差不齊。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可以彌補傳統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工具普遍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使用,將課程內容以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進行展現,使課程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增加教學信息量。多媒體教學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可創設翻譯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語境中,接受英語的熏陶。
(二)提升翻譯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翻譯教學不僅限于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也尤為重要。伴隨信息技術發展、各種翻譯工具的出現以及輔助教學實施,翻譯教學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如,語料庫的使用。語料庫是存儲語言素材的數據庫,通過存儲原始語料文本,或者帶有標注的文本研究目標語的特點[2]。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將語料庫中的文本圖文并茂的展示,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信息技術不僅可用作輔助教學手段,還可扮演學習工具的角色。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創建新的教學環境可促進學生獲取信息、知識應用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可利用微信、QQ群等先進的交流工具對翻譯問題進行探討,或者模擬翻譯場景,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把重視網絡資源的使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益處,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朝個性化、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主動式等學習方向延伸,重視網絡資源的使用[1]。當前的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且大班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顯而易見,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解決當前翻譯人才匱乏的問題。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平臺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課堂教學傳授基礎翻譯知識、技巧、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識,網絡平臺可進行翻譯練習、教學案例、師生討論區等。兩者之間融會貫通,取長補短[8]。鑒于當前的教學現狀,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探索提高大學生翻譯能力的教學模式,構建系統、全面的翻譯教學與網絡平臺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時,搭建測評系統,對教學模式進行輔助評價尤為必要。
四、信息技術環境下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課堂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如何將翻譯教學更好的融合到大學英語綜合課堂中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掌握多方面知識,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教學內容。翻譯教學與大學英語綜合課程內容的融合,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英語教師根據課文有計劃、針對性的對翻譯理論、英漢互譯常用方法與技巧進行講解,并與當下時事信息進行聯系。第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對一詞多義、常用詞與常用法進行重點講解。第三,在英美文化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時增加相關內容。
(二)網絡平臺教學內容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運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通常來說,網絡平臺各模塊內容主要如下:翻譯專業知識,包含翻譯技巧與方法、專業知識、職業知識等內容;翻譯資源庫,包含職業場景模擬、優秀翻譯賞析、試題、翻譯素材等;翻譯學習輔助工具,如翻譯軟件,在線詞典、論壇討論區等;教學管理,包含作業提交系統、學習記錄等;在線交流論壇,提供學生與學生或老師的在線溝通。
(三)構建全面、系統的學生翻譯能力評價體系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重要反饋是評價體系的建設。科學、合理、客觀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保障。以網絡平臺教學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其評價體系是多元化的,更具客觀性。多元化評價的依據主要參照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課堂表現;網絡教學平臺具有記錄學生課外學習的功能,且平臺能夠根據預設的操作自動匯總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學習檔案。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進行評價。
五、結束語
英語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媒介,而當前,大學生應具備的翻譯能力并不樂觀。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應緊跟教育的步伐,與時俱進。當今時代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教育中來,英語翻譯教學也不例外。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相融合,通過改革既有的教學模式,構建全面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進行自主學習,實現教學目標,培養符合當前社會對翻譯人才的要求。
作者:陸莉莉 單位: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鄂雨虹.淺議英語翻譯教學的模式創新[J].海外英語,2015(9).
[2]黎俊.網絡輔助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
[3]李娜洋.數字信息化時代培養英語翻譯人才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4(11).
[4]劉性峰.數字化時代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索[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5]王春雷.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J].商,2014(33).
[6]王東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建立的理論基礎[J].科技創業家,2013(24).
關鍵詞:功能對等,形式對等,對等的相對性
中圖分類號:H083;N04;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5)03-0028-04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術語翻譯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1988年,中國制定了《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和《術語標準編寫規定》等國家標準,在這些標準基礎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科學有效地規范著越來越龐大的科技術語規范體系,其功能和實效已在各個領域凸顯。但科技術語的翻譯和規范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不斷研究,不斷完善。
近年來,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科技術語翻譯中有著引領作用。他認為:翻譯就是“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信息”[1]。人們雖不能把不同語言的翻譯像列方程式一樣都對等起來,但借助于近似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借助于科技發明成果服務于人類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詞匯上的對等和功能上的對等,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一詞匯對等
詞匯對等是奈達主張的功能對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譯中的詞匯對等所占比例尤其龐大。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詞匯概念上的對等,就有了在各語言文化環境中傳播運用的可能。
1.詞匯意義上的對等
沒有詞匯,就沒有句法,沒有篇章和文體,對等便無從談起。在人們的想象當中,詞匯對等應該是簡單易行的事――引進一個英語單詞,找個漢語單詞對應上不就行了嗎?其實并非僅僅如此,在包羅萬象的科技領域中,發現真正對等的翻譯詞匯,不但包含著對兩種語言的熟悉、專業知識的精通,還需要有社會文化等多種領域知識的鋪墊。
比如,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作為現代化戰爭中的重要武器裝備,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飛機進行作戰。最初有人把其稱作“海上航空基地”,蘇聯稱之為“艦載巡洋艦”,英國最早稱之為“海上巡洋艦”“航空巡洋艦”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種艦艇在作戰中需要其他配套艦船的保護和協同,而其本身則起著核心艦船或旗艦的作用,所以最終采用了航空母艦一詞。但事實上,carrier一詞在《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里表示的意思是:(1)承運人,是指專門經營水上、鐵路、公路、航空等客貨運輸業務的交通運輸部門,如輪船公司、鐵路或公路運輸公司等。(2)搬運人;搬運器;[醫學]帶菌者[2]。為什么要采用“母”這個字呢?《新華字典》對“母”這樣解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在作形容詞時解釋為:“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3]《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對mother的解釋是:A woman in relation to a child or children to whom she has given birth[4],即能生育孩子的女性。由此推斷,名稱上凡是和“母”有關的物體,都有再生、繁殖更多的寓意。所以,aircraft carrier一詞被翻譯成“航空母艦”,在字面上就給人一種場面宏偉、機艦成群、源源不斷、所向披靡的震撼,這種功能意義上的對等可見一斑。laser一詞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通過受激發射光擴大”,曾被譯為“鐳射”“萊塞”“光受激發射”等。而現在所定“激光”一詞,寓意上更加貼切。
2.詞匯形式上的對等
在奈達的詞匯對等翻譯理論中,把科技術語本身所體現的意義直接翻譯到目標語的對應詞匯中算是翻譯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這也是兩種語言的巧合之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樣的詞匯對應和吻合時有出現。比如,熱電偶(thermocouple)是一種常見的溫度檢測傳感器,其原理是把溫度信號轉換成熱電動勢信號,通過電氣儀表(二次儀表)轉換成被測介質的溫度。thermo是英語詞根,漢語是“熱”的意思;couple的漢語是“對,雙;配偶,夫妻”等意思。“偶”在《新華字典》中解釋為:“用木頭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戲。雙,對,成雙成對。”[3]這里用“偶”表示“兩端”,再加上“熱電”兩字,可謂畫龍點睛。
3.詞匯發音的對等
科技術語中,有很多英語和漢語發音相似的詞匯,與象聲詞和擬聲詞很類似。這些翻譯過來的術語是按英語的發音來對應合適的漢字,構成音譯詞,通常是把漢字當成“音標”符號,用來表音,兼顧意義對等,所以也稱其為“兩種語言的零翻譯”。比如,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縮寫詞,意為無線電探測和距離范圍,譯成漢語后為“雷達”。漢語的“雷”字可以給人雷鳴電閃的聯想,“達”又有到達、通達的意思。盡管是音譯,卻獲得了聲音對等兼顧意思對等的雙重效果。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首字母縮寫詞,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最初的簡稱為“愛滋病”“愛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負面影響。翻譯工作者在考慮發音和意義對等的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的心理感受。經過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后,AIDS的簡稱被確定為“艾滋病”,被人們廣泛認可。
這樣的術語在科技翻譯中所占比例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術語直接對應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讀者從英語到漢語的心譯過程。
二受眾認同對等
奈達的翻譯理論強調讀者對譯文的反應以及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只有受眾認同,譯文才具有生命力。這其中包括文化意識認同和漢字選擇上的認同。
1.文化意識的認同
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特別強調讀者的理解認可度,認為讀者對所翻譯內容應該和源語讀者有著相同的理解感受。當然奈達也承認,由于兩種文化不同,翻譯中要求全方位的對等也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達到與源語“最自然的、最貼近的”對等。比如全國科技名詞委經過嚴謹、科學的審定,將PM2.5定名為“細顆粒物”。PM2.5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 2.5的縮寫,1971年,美國環境保護署(EAP)基于保護人體健康、增進社會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全國科技名詞委把PM2.5定為“細顆粒物”,符合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與方法中一名對應一個概念、名要反映物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做到了三個“不沖突”:一是與概念的來源文獻不沖突;二是與氣溶膠命名體系和中國學術界已經使用的名稱不沖突;三是與中國的空氣環境質量標準所用的名稱不沖突[5]。此外,翻譯為“細顆粒物”,既沒有生僻字,字面意義又容易理解,能為大眾廣泛接受。
2.漢字選擇的認同
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展,發達國家的先進產品、先進材料和科學技術迅速涌入中國各個領域,理所當然要為這些產品和技術確定合適的術語名稱。中國歷來非常重視行業術語的規范和文字的統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相關部門就對此項工作做出統一要求,倡導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譯文字。其實,讓那些五花八門的外來科技術語既通俗易懂,又表達原意,并能被讀者認可接受,實屬是知識含量極高的一個挑戰。以vitamin為例,它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營養元素,音譯為“維他命”,但在漫長的應用過濾中,“維生素”更能表達原意,更容易讓人們接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根據上下文的需要,把active desktop譯成“活動桌面”,而不是“積極桌面”;把high current譯成“強電流”,而不是“高電流”;把big science翻譯成“投入大的科學”,而不是 “大科學”。
三相對對等
世界的語言文化紛繁復雜,種類龐多,盡管人類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的完全對等,某種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語言的自然規律的。在翻譯標準上,中國翻譯界一直奉行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原則。西方翻譯理論中雖有形形的翻譯派別,但占主導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對等理論。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也主張盡可能讓翻譯過來的語言最自然,最貼近原文的意思,即對等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對等。
1.形式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強調的翻譯中的形式對等,主要是語音、詞匯、語法等概念的相對對等。音不對等毋庸贅言,詞匯不對等則比比皆是,這些用詞差異是長期以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之一。如表1所示,漢語術語都有“廠”這個語素,但是對應的英文卻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單詞。
2.功能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強調的是在語言、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重新組織信息形式和語義結構進行交際。要求目的語在不同的語言結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源語的意義。但事實上,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科技水平發展也極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譯中功能上的絕對對等只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比如:black tea譯為“紅茶”而非“黑茶”,lucky dog譯為“幸運的人”而非“幸運的狗”,dog leg是指“高爾夫場地的彎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 hand譯為“新手”而非“綠手”等。在這里,我們需要克服文化差異,譯成其要表達的含義,保持功能上的相對對等。
四結語
事實證明,多年來,進入中國的科技術語不但可譯,而且直譯、意譯各有側重,相互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在術語學中,直譯是意譯的一種方式;而在翻譯學中,通常直譯和音譯并列視為翻譯的兩種方式。這是有區別的。
借助于奈達關于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可以改變人們長期以來在科技術語的“直譯”“意譯”和“不可譯”中的對立狀態。直譯側重于形式上的對等,意譯側重于功能上的對等,兩者不應截然分開,應該考察哪種譯法更容易被受眾接受。人們愿意接受的譯法,才是生命力最強的。只要有科學的翻譯理論和原則,科技術語的對等程度就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5.
[2] Hornby A S.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10版.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 :156.
[3] 新華字典編輯室.新華字典[M].8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33,349.
關鍵詞:術語翻譯 embodiment 中國知網 接受度
一、引言
術語是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但也是翻譯中的難題。關于術語翻譯的研究,姜望琪[1]提出了術語翻譯的三條標準:準確性、可讀性和透明性。侯國金[2]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系統性及可辨性是術語翻譯的根本。信娜[3]采用文獻計量學的統計方法對術語翻譯進行了定量分析。王媛[4]探討了科技術語翻譯網上語料庫建設問題。在陶李春的采訪中,張柏然指出:“未來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影響我們的翻譯,語言服務、本地化技術被提出水面,這里面牽涉的面很廣。”綜觀,術語翻譯的研究視角豐富,但標準莫衷一是。本文擬從信息技術視角――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探討術語翻譯的接受度。
二、術語的特點
術語(term)的希臘語詞源是Terma,意為“界限”。術語是專業領域內指稱概念的詞或詞組。奧地利著名科學家維斯特根據索緒爾的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思想,提出了術語由語言、語言的符號、意義、意義指稱對象四個部分兩個層次構成的術語模型。術語具有獨特的特點,如準確性、單義性、系統性、簡明性、語言正確性、理據性、穩定性、能產性等。單義性指在一個學科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概念,且一個概念只用同一個術語表達。系統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指特定領域的各個術語必須位于一個明確的層次結構之中,共同構成一個系統;二是涉及多個學科時指稱同一個概念的術語要進行協調和統一,由主學科確定,同時考慮副學科的使用習慣。穩定性要求一個術語一旦定名,一般不能輕易更改。這些分類標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術語翻譯。但在我們看來,術語的翻譯是否為社會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標準。
三、術語翻譯的接受度
在多大程度上譯語被讀者所接受,即接受度是術語翻譯的重要標準。術語接受度包括學科接受度和學人接受度。借助于中國知網數據庫,術語翻譯的接受度可通過選擇恰當的參數進行量的評估和比較。
(一)術語翻譯的學科接受度
學科接受度可以從中國知網收錄的論文的題目翻譯結合文章內容和發表刊物的學科屬性進行考察。例如,認知語言學術語“embodiment”,是embody的名詞形式,其中em-是前綴en-的變體,常用在以字母b,m,p開頭的詞前面,具有“使成為”“使處于......狀態”的意思,如emboss,empower等。源語embodiment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譯語“體驗性”、“具身性”和“涉身性”,例如:
例1 Embodied,Cognitive and Dialectical View of Language by Xunzi-Rethinking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he Fifth Paper on Linguistic Embodiment
譯文:荀子論語言的體驗認知辯證觀――語言哲學再思考:語言的體驗性(之五)(王寅,2006)
例1中,“embodied”譯成“體驗的”;“embodiment”譯成“體驗性”。這是一種意譯法,得意忘形,符合術語的簡明特性,體現了歸化策略。
例2 The Embodiment and Culture of Metaphor
譯文:隱喻的具身性與文化性(尹新雅魯忠義,2015)
例2中,“embodiment”譯成“具身性”。這是一種直譯法,忠實于原詞的字面意義“身體的具體化”,但涵義稍晦澀,體現了異化策略。
例3 Embodiment as Prototyp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y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Language.
譯文:語言涉身性的原型論與語言構造的拓撲變換原理(呂公禮布占廷,2016)
這三種譯語,哪一種接受度高?據中國知網的數據,“體驗性”的107條精確標題包括語言學(101)和藝術(6)。“具身性”的50條精確標題包括語言學(15)、心理學(21)、哲學(10)和藝術(4)。“涉身性”的22條精確標題包括語言學(10)、心理學(8)和哲學(4)。因此,在語言學領域三種譯語并存,但“體驗性”占絕對優勢;在心理學領域譯成“具身性”或“涉身性”,“具身性”更多,但從不譯成“體驗性”;在哲學領域多譯成“具身性”,但從不譯成“體驗性”;在藝術領域譯為“體驗性”或“具身性”,但很少譯成“涉身性”。根據術語學原理,這種情況下要分清概念的“源”與“流”,心理學是“embodiment”的源學科,故應該與“源”學科譯語一致,翻譯成“具身性”。但是,“體驗性”已經在語言學領域形成了牢固的使用習慣,不容忽視。
(二)術語翻譯的學人接受度
術語的最終使用者是人。對術語翻譯的評價及認可程度均體現在學人的學術行為中。學人接受度分為學人個體接受度和學人群體接受度。學人個體接受度的設定參數是術語翻譯總頻數和他引總頻數,學人群體接受度的O定參數是刊物的影響因子。我們來考察“embodiment”三種譯語的學人接受度。
1.學人個體接受度
學人個體接受度的設定參數是術語翻譯總頻數和他引總頻數。在中國知網以“主題”為檢索條件,以“主題”并含“embodiment”為第二次檢索條件,得出總頻數和精確標題頻數。所以,檢索頻數可分為三類:總頻數、精確標題頻數、文中涉及頻數,二者相加之和等于總頻數。精確標題譯語如上例1-3,文中涉及譯語如下例。“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詞“embodied”譯為“具身的”,與名詞“具身性”一致,例如:
例4 How are feelings embodied?It is central to the current study of neural self.
譯文:感受是如何具身的?這個玄奧難解的問題就成為了當前神經自我研究的核心問題。(李恒威,2008)
源語“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embodied”譯成“涉身的”,與名詞“涉身性”一致,例如:
例5 Phenomenology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essence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philosophy.
譯文:現象學是理解涉身認知交互本質以及建構相應交互哲學的重要進路。(孟偉,2011)
例6 So this paper proposes Embodied Event Structure Approach,in the hope of remedying these problems.
譯文:為此本文提出“體驗性事件結構”分析法,以期能彌補它們之不足。(王寅,2009)
例6把“embodied”譯為“體驗的”,是“體驗性”的派生譯法。三種譯語的檢索結果:“體驗性”總頻數2903條,其中精確標題頻數107條、文中涉及頻數2796條;“具身性”總頻數105條,其中50條精確標題頻數,55條文中涉及頻數;“涉身性”總頻數48條,精確標題頻數22條,文中涉及頻數26條。從總頻數和精確標題頻數看,譯語“體驗性”的學人接受度最高;“具身性”處于第二位;“涉身性”第三。
下面考察三種譯語學人個體接受度的另一個參數――他引數。譬如,例句6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5期),他引28次。這只是涉及某一譯語單篇論文的他引數,整體評估需要考察每一種譯語的總他引數。根據中國知網的檢索和計算結果是:“體驗性”,總他引950次;“具身性”,總他引541次;“涉身性”,總他引95次。所以,從他引數來看,“體驗性”的接受度最高;“具身性”第二;“涉身性”第三。所以,中國知網顯示這三個譯語的學人接受度是:“體驗性”最高;“具身性”其次;“涉身性”最低。
2.學人群體接受度
我們把學人群體接受度的參數設定為刊物的影響因子,包括復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說明所發表的論文整體被學人群體引用率越高。例如,embodied譯成“涉身的”,embodiment譯成“涉身性”:
例句7 Embodied Cognition Science and Dimensions of the Embodiment of Language
譯文:從涉身認知科學看語言涉身性研究的維度(林克勤姜孟,2011)
例7發表在《外國語》2011年第6期,其復合影響因子1.344,綜合影響因子0.776。再如,embodiment譯成“具身性”:
例句8 The Mirror Neurons:Neural Biological Evidences for the Embodiment of Cognition
譯文:鏡像神經元:認知具身性的神經生物學證據(葉浩生,2012)
例8發表在2012年第1期的《心理學探新》,其復合影響因子0.742,綜合影響因子0.368。Embodied譯成“體驗的”,例如:
例句9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by Means of“Embodied
Conceptualization”――An Analysis of 40 English Translations of“Night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譯文:認知語言學的“體驗的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王寅,2008)
例9發表在2008年第3期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其復合影響因子2.145,綜合影響因子1.318。以上三本刊物的雙影響因子存在差異,這說明它們發表的論文在學人群體接受的程度不同。為了客觀并考慮到代表性和操作性,我們取三種譯語的最小精確標題公約數22進行比較。結果是“具身性”的前22本被引刊物(被引次數從高到低排列)的總復合影響因子最高,達31.826;總綜合影響因子也最高,18.993;“體驗性”的總復合影響因子和總綜合影響因子均位于第二位,分別為25.338和15.564;“涉身性”總雙影響因子均處于第三位,分別為13.148和7.373。因此,中國知網數據表明:“具身性”的學人群體接受度最高;“體驗性”第二;“涉身性”第三。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術語embodiment目前在語言學領域三個譯語“具身性”、“體驗性”和“涉身性”并存。根據學科的“源”與“流”術語學原理,這種情況下由主學科確定,所以從理論上講,源語embodiment應該與心理學領域的譯語一致,譯成“具身性”。中國知網數據也表明,“具身性”的學人群體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根據術語的系統性我們不能忽視副學科已然建立的使用習慣,“體驗性”在語言學領域擁有穩固的習慣,其學人個體接受度是最高的,這是由其譯語語碼簡潔、涵義透明的特點決定的,故現階段不宜人為改變。“涉身性”的接受度在三個譯語中是最低的,應該逐步擯棄。
參考文獻
[1] 姜望琪.論術語翻譯的標準[Z].上海翻譯,2005(S1):80-84.
[2] 侯國金.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可辨性原則-兼評姜望琪[J].上海翻譯,2009(2):69-73.
【關鍵詞】機器翻譯;語言服務創新
一、機器翻譯的歷史與現狀
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就是利用計算機程序把一種語言的文本(可稱為源語言文本)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文本(可稱為目標語言文本)(常寶寶,張偉1998.)。按照馮志偉(1994 , 1996)的說法,到 1980 年代,機器翻譯研究經歷了草創期 、蕭條期 、復蘇期 、繁榮期等幾個階段。草創期以 1954 年在美國喬治敦大學用 ibm 計算機進行的首次機器翻譯實驗為標志,這時的機器翻譯方法還比較簡單 , 基本上采用的是單純的查詞典和詞頻統計等方法,筆者這里稱之為樸素的統計方法。而 1964 年的 al pac報告將全世界的機器翻譯熱潮打入了冷宮。在 1970 年代,隨著喬姆斯基語言學的興起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人們普遍認為要實現機器翻譯必須對語言進行理解,在這種背景下,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方法開始發展起來 。進入 1980 年代以后,機器翻譯進入繁榮期,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方法逐步成熟,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機器翻譯系統。但這種繁榮并沒有持續下去。1980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人們發現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系統性能很難進一步提高 , 面向社會生活中使用的真實語言的時候,機器翻譯系統幾乎無法給 出有用的譯文 。筆者把這個階段稱為平臺期。也正是這個階段 ,基于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 開始被提出來并取得了一些進展,這包括基于實例的方法和基于統計的方法 。
自1954年起,世界各國許多大學已經展開了對機器翻譯的研究,但機器翻譯仍然沒有在商業領域大規模應用。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些翻譯服務公司開始使用一種非常原始的翻譯輔助工具,通常稱為翻譯記憶庫(tm)。tm工具將句子譯文存入數據庫,這樣一旦需要翻譯的文件重復出現同樣的句子,譯者就可以直接使用它們。基于此技術而形成的計算機輔助翻譯(cat)便應用而生。相較tm而言,機器翻譯則指完全自動化。理論上機器翻譯能夠讓譯者失業。然而,機器翻譯技術輸出的譯文質量無法達到出版及終端用戶使用的要求。因此,專業的翻譯服務行業還將會繼續存在多年,一邊為機器翻譯改進技術,一邊對機器翻譯的譯文進行后
二、語言服務的創新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溝通越來越頻繁,翻譯量也越來越大,速度要求越來越快,甚至要即時翻譯的需求,這就為創新者提供了大量機會。這給傳統的翻譯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基于大數據的移動互聯網以更大的規模,更廣泛的覆蓋,正在取代其他網絡。而和服務密切相關的技術有三種,通訊和媒體技術,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云計算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必然成果,在語言服務領域,整合呼叫中心,視頻會議等記錄,就形成了云語言服務中心。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決人聽說讀譯的問題。
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引自百度百科)。大數據對翻譯行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大數據將推動自動翻譯向前發展。大數據將能夠應對包括機器翻譯在內的自然語言處理的不同領域的挑戰。計算機將能夠自動運行語義聚類和類型識別處理,這就意味著計算機可以識別行業領域(如醫學和放射學)和內容類型(如說明書或專利申請)。
大數據對機器翻譯技術的持續改進和定制化至關重要。由于現代機器翻譯系統需要越來越多的平行數據,而這樣大量的數據最終要達到使用傳統數據管理技術無法處理的極限,因此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決定因素。如果計算機獲得更多數據,也能夠更好地進行術語挖掘。大數據可以識別同義詞、相關術語、新詞、行業用語,并運用平行處理工具自動生成句法分類。簡單的統計翻譯模型發展成為包含(基于句法或對齊的)層次樹結構的混合模型,使得機器翻譯引擎能夠進行遠距離調序,產生更流暢、準確的譯文,這對于結構差異大的語言對更是如此。
在這個融合時代,需要翻譯的內容正進一步從文檔和軟件版本轉變成零散的文本、在多
屏幕上的音頻和視頻。終端用戶、大眾或病人會比現在擁有更大的控制權,他們將推動持續的翻譯流應用。這個翻譯流包含有公務類(公司、公眾、立法)、社會類、共享類、增值類以及私人類信息。
翻譯記憶軟件非常適合出版商提供的靜態文件的更新,但在翻譯用戶提交的動態內容時會顯得力不從心。機器翻譯技術將更快地走向成熟,并成為翻譯服務業采用的首選工具。機器翻譯平臺將增加新功能,使專業用戶能夠添加數據(針對特定客戶或特定產品的翻譯記憶庫、詞匯表和目標語文本),這些數據幾乎可以實時訓練和定制化翻譯引擎。
三、結語
信息技術對大型國際活動中語言服務的作用及創新,隨著改革開放,國際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各個領域都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中國將成為全球下一個經濟中心。各種國際交流活動,在我國各大中心城市舉辦,如何讓全球各個國家,各種語言的世界組織和人民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語言成為關鍵。機器翻譯可用于每一項工作,與我們過去進行的成本高、耗時長的針對通用語言對的機器翻譯開發對比而言,今后機器翻譯的個性化開發可謂是巨大的進步。它將推動翻譯記憶庫數據的不斷擴大。對于每一個新的作業,譯者將尋找匹配的數據。因此,對于數據的需求將是永遠無法滿足的。
【參考文獻】
[1]常寶寶,張偉.機器翻譯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1998(2). [2]馮志偉.機器翻譯研究[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一、CAT與翻譯教學現狀
CAT技術教學進入翻譯課程體系可以說既有翻譯市場的需求,也是符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國內不少學者如徐彬在“CAT與翻譯研究和教學“(2006)、呂立松和穆雷在“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與翻譯教學”(2007)、文軍和穆雷在“翻譯碩士( MTI ) 課程設置研究”(2009) 以及錢多秀在“‘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教學思考”(2009) 等文章中都分別論證過CAT進入翻譯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同國內的大學相比,國外的高校在機器翻譯、術語管理、翻譯技術培訓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翻譯測試等方面已經摸索出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有效的方法,如英國的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早在十幾年前就開設了CAT專業,隨后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等很多大學也相繼開設了該專業,并授予 CAT 理學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其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已經相當成熟。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于 2002 年首先開設 CAT 碩士專業和相關課程,設一年全日制及兩年兼讀制,學員只需具備一般計算機應用知識,并授予文學碩士學位。
目前在大陸,隨著2006年翻譯專業的設立,CAT的教學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許多高校都設立了CAT 實驗室并開設了相關課程,如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外語學院、中山大學等。2007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設置具有鮮明的職業導向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重點在于提高學生口譯和筆譯實踐能力,以培養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需要的高層次、專業性口譯筆譯人才,在其課程設置框架中,CAT 位列筆譯模塊的選修課之中。同年9月,北京大學開設大陸首個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專業,主要培養掌握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專業翻譯人才,并授予工程碩士學位。上述這些表明,國內的 CAT 教學已經開始走上正軌,開始逐步走向成熟。
二、CAT在應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應用翻譯,或稱實用翻譯,國外的相應提法有practical translation, applied translaiton或pragmatic translation。與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不同,應用翻譯以傳達信息為目的,同時考慮傳遞信息的效果。應用翻譯幾乎包括文學及純理論文本以外的人們日常接觸和實際應用的各類文字,涉及對外宣傳、社會生活、生產領域、經營活動等方方面面,包括新聞翻譯、科技翻譯、法律翻譯、經貿翻譯、廣告翻譯、旅游翻譯等。
從實踐來看,CAT即使并不能適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譯。最明顯的莫過于文學翻譯,文學“翻譯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語碼轉換過程,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是一個非線性的波浪式前進的動態思維過程”。(王金銓,2002) 即使對于專業翻譯工作者來說,文學翻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于沒有任何認知能力的機器。而從翻譯市場來看,國際譯聯翻譯技術委員會2010年的《更好的翻譯工具調查問卷:第一部分》的調查結果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職業譯員平時遇到的翻譯文本主要以各類手冊為主占73.8%,其次是信件占56.47%,科技類文章或圖書占47.17%,文學翻譯占20.96%。由此可見,市場對應用翻譯的需求遠遠大于對文學翻譯的需求,而且由于應用翻譯以傳達信息為目的,同時考慮傳遞信息的效果,這就使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有極大的運用和發揮空間。
但也并非所有的應用文本的翻譯都能運用CAT技術,一般來說擁有穩定而有限的術語群,內容重復性高,語義清晰的應用文本較為適合運用CAT技術,如天氣預報、財經新聞、商務合同等。對這類文本的翻譯要求極高的正確率和清晰明確的表達。這類用戶需要準確地將自己的意思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因而要求很高的正確率。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處理這種原文已經可以達到相當的成熟度,得到了專業翻譯人員的普遍認可。這方面最著名的系統是Trados,占整個翻譯軟件市場的70%。
三、模擬項目翻譯教學
高校翻譯課程設置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翻譯相關知識和技能,發展翻譯能力。因此,除了傳統的忠實觀的教學之外,更要注重對翻澤交際觀的培養。這種觀點對現有的學科課程內容提出了挑戰。翻譯課程建設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學科體系自身上,而是應該放在學生的活動上。換言之,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它所關注的并非向學生呈現什么樣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根據這種對翻譯課程的新的闡釋,學生要脫離單純的紙筆練習,加大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學習力度,把課程內容看作學習經驗。
這種新的闡釋強調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強調學生在活動中翻譯經驗的習得。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在翻譯課程中的實踐將會挑戰傳統的翻譯課程與教學概念。把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用到翻譯教學中,使二者有機整合從而改變傳統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走計算機輔助翻譯人才的培養之路,是信息時代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討計算機輔助翻譯在翻譯教學別是應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和實施將。首先從思想上帶給人們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使該翻譯課程切實達到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的目的。
由于并不是所有學校的翻譯教學特別是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都能有機會參與大型公司的翻譯任務或是翻譯公司的各類項目中去,而且對于不少地方院校尤其是無法像處于一線城市的高校可以方便地邀請實際從業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因此筆者認為應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基于模擬項目的教學方法進行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案例實訓。換句話說,教師根據自己或者其他人從事的一些翻譯實踐,模擬出一個翻譯項目,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該翻譯項目。學生在完成模擬翻譯項目時,可以自行指定由誰來分別承擔項目經理、譯者和校對者的角色,從而通過模擬翻譯項目了解企業翻譯工作的運作流程。之所以強調以項目為基礎是因為面向市場的翻譯教學,應將翻譯看作一個完整的產業流程,而不僅僅限于由源語文本到目標語文本的語言轉換過程。由此,項目分析、項目管理、質量控制等管理學的內容,也自然應該成為培養方案的內容。只有懂得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重要性,且具備相應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的翻譯產業流程。在這一教學模式指導下,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模擬的翻譯項目,可以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有關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四、CAT技術在應用翻譯教學中運用存在的障礙
運用現代科技進行翻譯教學,首先就要解決教學所需的資金、設備以及教學的環境問題。但目前來看許多翻譯軟件的高昂價格制約了CAT技術在翻譯教學與培訓中的廣泛運用,而且設備和軟件需要不斷地升級和維護,記憶庫需要不斷更新,這又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我們現在所面對的現實是,文科類的學科教學與科研經費極為有限,若沒有特殊政策,資金很難得到保證。雖然,教師可以先行選擇試用版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進行教學演示,以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基本理念和運作流程,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一些主要功能,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沒有資金的保障或者說找不到突破資金瓶頸的辦法,開展這一類的教學與研究將會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第二,師資力量短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進行機助翻譯教學和翻譯技術教學的教師本身必須熟練掌握機助翻譯的原理、操作過程、行業要求,了解并熟悉高新翻譯技術和翻譯工具的使用與保養,掌握國際上有關發展與研究的最新動態,具備深厚的技術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然而,外大量的翻譯任務,長期超負荷運轉,普遍無力或無暇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去幾十年來,我們培養的翻譯師資絕大多數是外語專業科班出身,從高中就開始分文理科教學,文科尤其是外語類學生的數理化基礎課程普遍不如文科類成績好,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了解與操作應用也毫無興趣,研究生階段又沒有普遍開設相關課程,因此,高校的青年翻譯教師然大都擁有碩士文憑,但往往很難找到愿意并且能夠承擔術語管理、翻譯技術或機助翻譯教學的合格師資。
第三,缺乏合適的適用于應用翻譯教學的CAT 教材。由于目前國內除了個別高校針對研究生教學編寫了較為系統的CAT 教材外,不少高校則是借鑒了一些國外經驗、思路編制了較為籠統的實訓教材用作CAT教學,但具體到某個應用型文本如商務合同等,此類教材還仍然有待開發。
五、結語
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能充分發揮人和翻譯軟件的各自優勢,細化翻譯流程,明確每個環節的任務,通過相應的操作工具,使翻譯項目管理變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應用翻譯教學中融入CAT技術,采取模擬項目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了解實際的翻譯過程,掌握翻譯質量控制標準,為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縮短從學生譯者到職業譯員的轉變時間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呂立松,穆雷.“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與翻譯教學”[J].外語界,2007(3)
[2]徐彬.“CAT與翻譯研究和教學”[J].上海翻譯,2006(4)
[3]王金銓.“英語定語從句漢譯過程的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4]王克非.“高校機輔商務翻譯課程建設及教學系統的開發”[J].中國翻譯,2011(2)
[5]朱玉彬.“技以載道,道器并舉——對地方高校MTI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2(3)
作者簡介:
居蓓蕾(1982.11——),女,上海商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教學
關鍵詞:歸化,異化,直譯,意譯
中圖分類號:N04;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06
Abstract:Various terms are emer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erms to be translated and spread with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rad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Term translation methodology can be formed with the clarif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us to help various translating means and skills in correct application.
Keywords: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引 言
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科技發現和發明,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技術要用相應的詞匯、語言符號來記載、陳述或標記。“科學的發展就是靠術語來固定每一步成果而往前推進的”[1],術語被視為“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專業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2],“是專業領域用來表示特定理論體系中普遍概念的專用詞匯單位”[3],“常常根據科學概念、現象、事物的功能作用、學科領域、材料類別、外部形狀、語音特點、發明人的姓氏等信息,選擇相應的符號單位命名術語。科學技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術語具有普及科學知識、使人類共同享用科學技術財富的功能”[4] 。隨著日益頻繁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術語通過語際翻譯連同它標記的新事物、新概念逐漸傳播開來。術語在不同自然語言之間進行轉換(語際翻譯)形成外來術語[5],這引起了人們對術語語際翻譯方法論的重視和探討。
一 術語語際翻譯實踐綜述
術語語際翻譯實踐離不開翻譯學中歸化與異化、直譯與意譯這兩對術語,這兩對術語也一直是中西譯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一)異化與歸化
異化翻譯依據源語,譯文保留原作中的異域文化和語言形式;而歸化翻譯依據目的語,譯文采用目的語的文化形象和語言形式。可見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是判斷譯作歸化、異化或二者兼得效果的核心。
異化與歸化這對概念,有人稱為翻譯方法,有人稱為翻譯策略,有人稱為翻譯理論,還有人稱為翻譯原則。美國翻譯理論家提出“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6]。劉英凱[7]把異化翻譯稱為“陌生化原則”。孫致禮[8]預測21世紀的中國文學翻譯將進一步趨向異化譯法,盡量傳譯原文的“異質因素”,異化譯法還要注意限度,講究分寸,行不通的時候,還要借助歸化法。石春讓等[9]認為“科技術語翻譯常用的意譯法、音譯法、形譯法、意音兼顧譯法、創造新詞法等都以歸化為策略。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術語翻譯以歸化為策略,以意譯為方法。科技術語的翻譯歸化是正途”。曾劍平等[10]以“異化和歸化是兩種翻譯策略”來研究異化譯文的可接受性。
(二) 直譯與意譯
李亞舒等[11]提出“直譯是既傳達原作意義又照顧形式且為譯者所接受的翻譯。意譯是傳達意義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譯”。牛谷芳[12]認為“直譯是在譯入語中找到再現原文內容與主要意義,符合恰當原則,符合譯入語規范的常規對應語。意譯是為了不違反恰當原則,在譯入語中找到再現原文內容、符合譯入語規范的非常規對應語” 。
直譯與意譯這對概念,有人稱為翻譯技巧,有人稱為翻譯方法,有人稱為翻譯策略,還有人稱為翻譯原則。方儀力[13]把直譯和意譯既視作翻譯方法也視為翻譯策略。方夢之[14]把直譯、意譯、音譯劃歸為自古有之的傳統翻譯策略。茅盾[15]認為直譯是方法。林語堂根據翻譯的忠實程度,把翻譯方法分為直譯、死譯、意譯、胡譯,其中死譯是直譯的極端行為結果,而胡譯同樣是意譯走向極端的行為結果[16]。田傳茂[17]認為“直譯和意譯可以看作翻譯原則,即譯者踐行譯事所依據的法則。直譯和意譯也可以看作翻譯策略、方法或技巧。若其背后隱藏有某種目的,可視其為策略;若與具體翻譯過程相關,可看作方法;若能彰顯譯者的巧思,可視作技巧” 。
(三)術語現有譯法研究
凌渭民[18]對英語科技術語提出了意譯、音譯、音意兼譯、形譯四種翻譯方法。吳仲賢[19]提出抽象名詞具體化、詞性轉換、漢譯增減、詞序調整等術語翻譯技巧以及避諱翻譯和不宜音譯的主張。希音[20]提出術語翻譯用注音或直接寫原文行不通,提出術語的譯名以專家研究、群眾創造結合而統一,容許一詞幾譯。張沉香、王小寧[21]提出調整科技術語傳統的意譯為主的漢譯策略,適當加大音譯和直接借用英文原詞的比重。郭愛萍[22]主張英語科技術語漢譯宜以“仿造為主、音借為輔”。李宇明[23]提出將外語中的科技術語引入到本族語中最常用的有意譯、音譯和形譯以及一些變式,但是意譯優先。王博[24]提出英語科技術語“意譯、音譯、音意兼譯、象形、原樣拷貝”四種翻譯方法以及“就單個詞來講,意譯就是直譯”。袁宜平[25]提出科技術語的零翻譯策略,零翻譯直接等同于移譯。石春讓、楊蕾[26]提出術語零翻譯法是移譯法、音譯法、意譯法派生出來的多種樣態的翻譯方法,不同樣態的翻譯法包含的零翻譯比重不同。樊林洲[27]提出術語翻譯首選直譯,認為意譯等解釋性翻譯有失術語的專業性、科學性、單義性。牛谷芳[12]認為“整篇譯文好比一幅圖案,直譯部分好比白色的底子,意譯部分是分布于其上的深淺不同的花紋。從這個角度看,科技譯文幾乎是素色的,詩歌譯文則仿佛是五彩斑斕的繡品” 。
由此可見中國學者對術語譯法的論述之廣。不過大多數學者僅研究外文術語漢譯方法,對中文術語外譯的研究相對較少。另外,大多數學者在具體實例的翻譯中把直譯、意譯與其他譯法并列而論,難見其間并列抑或從屬的位次,其中術語翻譯方法應首選直譯還是意譯,術語翻譯是直譯為主還是意譯為主一直是大家探討的焦點問題。
二 術語語際翻譯方法論的構建
術語語際翻譯的應用性理論包含翻譯原則論、翻譯標準論、翻譯認識論、翻譯方法論等諸多方面。術語翻譯方法論是用于翻譯實踐并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是以術語翻譯方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體系,探索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構筑翻譯術語的方法框架,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則、各種方法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應用方法等理論。術語翻譯方法論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并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效益等。術語翻譯方法論與術語翻譯具體方法在翻譯實踐中并非完全一致。翻譯方法論指導具體翻譯方法的根本方向和選擇;翻譯方法是在方法論指導下對作用客體(術語)認識基礎,為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和方式等,在實踐中能否奏效取決于它對客體的適應程度,方法的實施過程不但檢驗方法本身而且深化對客體的認識,認識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方法的制定和選擇,當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并上升到理論高度時會影響到方法論。
由于方法與人類活動方式密切相關,因此與人類實踐活動的層次性相對應,方法按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和適用范圍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層次。術語翻譯實踐理論“由于‘位’(基本立足點)的不同,可使觀察和研究事物的視角不同、結論不同,可使判斷事物的價值觀迥異、方法論迥異。以本位觀發展的理論與以觀發展的理論可以在實踐的層面產生不同的結果”[28]。術語語際翻譯的對策方法論是一個多層級的架構范疇,筆者嘗試構建如表1所示的術語翻譯方法論,形成以異化、歸化為指向,以直譯與意譯框架下的音譯法、移植法、形譯法、音形意組合等翻譯手段以及增、減、改、仿等具體變通技巧的層級體系。
(一)歸化與異化、直譯與意譯的歸屬――翻譯策略與方法
筆者認為歸化與異化、直譯與意譯是翻譯學上非等同的兩對術語,同屬于翻譯對策方法論范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上下位關系,正如劉艷麗與楊自檢[29]所言“歸化與異化是翻譯策略,直譯與意譯是翻譯方法”。
歸化與異化是較宏觀的概念,基于社會文化、政治意識等外界語境因素,關乎譯者和讀者的心理傾向、翻譯目的和翻譯結果等內容,帶有一定意識形態的色彩。其作用有對翻譯對策和具體的翻譯方法、技巧的選擇具有暗示、導向作用,對各種翻譯方法、手段、技法的運用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檢驗、評價的依據和指向,權衡譯作讀者接受程度、譯作對目的語的功效等。
而直譯與意譯是中觀概念的術語,關乎翻譯對象本身、翻譯活動本體,涉及翻譯方法的選擇和具體翻譯手法甚至技巧的取舍、運用,解決如何譯的問題。直譯是以源語的表層意義和形式為取向而意譯是以源語的深層意義和目的語的形式為取向的翻譯方法,一般而言“異化大致相當于直譯,歸化大致相當于意譯”[30] 。但有時直譯也會有歸化效果,意譯也會有異化韻味,如“鈦”就是采用歸化策略以直譯法中音譯手段(把titanium的縮寫ti音譯為“太”,再加屬性“钅”偏旁)形成的術語。正如蔡平[31]所言,“直譯的譯文不一定都是異化的譯文”,“只有當直譯和意譯使譯文讀者在語言文化上感到新奇甚至不適應,才可視為異化翻譯;同理,只要譯文讀者感到親切自然,在語言文化上沒有距離感,直譯和意譯都可視為歸化翻譯”[17] 。
“策略不同于方法并高于方法。策略是為了完成一件工作而具有的一個系統化、有一定計劃步驟、并通過一定手段才能實現的翻譯意向,策略包含了一定的目標、規則和技能。方法是出發點,策略是歸宿。就翻譯活動而言,策略涉及翻譯的目的及目標的實現,方法則與理解和表達的具體操作‘程序’相關。”[17] 翻譯策略可以理解為譯者為達到特定的翻譯目的所持的心理傾向以及所采用的具體方法和手段、方式的總和[13]。翻譯方法是實踐層面一個大而全的概念,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其下有常規的手法和非常規的手段甚至解決操作難點的技巧,翻譯技巧屬于翻譯方法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等同;各種術語翻譯方法、手段、技法可獲得異化或歸化的效果,故此不能將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混為一談。
(二)直譯、意譯模式下的具體翻譯手法與技巧
翻譯的主要問題從來就是直譯或意譯的問題[32]。許崇信[33]認為“直譯和意譯是完整翻譯中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一對術語。在一般情況下,直譯應成為翻譯方法的基礎,因為直譯堅持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是一種排除主觀性、避免保守性、善于吸收新的表達手段、具有深刻社會文化意義的翻譯方法。意譯應成為一種輔助手段” 。
筆者[34]認為“以直譯為基礎、直譯與意譯交替或結合才是術語翻譯之道”。“就單個詞來講,意譯就是直譯”[24] 。無論是獨語素術語還是多語素術語,其翻譯應首選直譯,如果直譯會造成晦澀難懂、難記、難用、費時、歧義聯想時,那就結合或完全轉向意譯。作為術語翻譯方法,直譯是一種最省力的直接法,是一種直接以原術語為本的客觀性譯法。“術語直譯,指照顧形式的術語翻譯。直譯中的形式取向包括語音和文字取向兩種,即包括形譯和音譯”[12]。術語直譯法以明顯意義在不同語言之間轉化為前提,以術語的音、形、產生或傳播的快捷性以及專業性為據點,分為譯義的“仿譯”、義音形整體翻譯的“移譯”、譯音的“音譯”、譯形的“形譯”等四種快捷客觀譯法,其中以仿譯為主要譯法,直譯詞易于望詞曉意或知源,而且大多數直譯而來的術語易于對應回譯。意譯一般根據術語的表層意義,譯出術語的文化、聯想等深層意義,以及在語際詞匯、語義空缺時采用的一種曲線、間接翻譯法,即采用靈活的目的語形式再現原術語意義而難以再現原術語音、形,意譯結果常常義明而難見其形,意譯詞很難一一對應回譯;意譯包括足額意譯、增額意譯、欠額意譯三種翻譯手法。由于“直譯與意譯是譯事中一種基本手段的兩個方面” [32],有時結合直譯意譯方法共同服務于同一術語的翻譯,如術語構成的一部分仿譯(對應直譯)而另一部分義項意譯的增額仿譯、仿譯加注、音譯加注、移譯加注等凸顯語義的透明性和準確性。
歸結起來,術語翻譯方法論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直譯、意譯、直譯與意譯結合這三種譯法的不同理論闡釋和不同程度的應用,一級策略、二級方法、三級手段與四級技巧是整體與部分的上下位關系,合理歸位。術語翻譯有法可循,正如劉重德教授所說的“詞無定義,譯無定法” [35]。
三 結 語
筆者試圖構建“以歸化、異化策略指導下的直譯、意譯翻譯方法,并延伸出各具形態的翻譯手段和技巧”,構成宏-中-微多層級的術語翻譯方法論,從而厘清整體與部分關系,促進術語翻譯理論的完善,幫助譯者“能夠或力求以翻譯理論(包括方法論)指導自己翻譯實踐的自覺性,能夠或力求以翻譯理論的準繩(常表現為某種技能規范)自覺指導或檢驗自己的譯作及整個翻譯過程” [39]。
參考文獻
[1] 伍鐵平. 普通語言學概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 馮志偉. 現代術語學引論[M]. 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7:1.
[3] 吳麗坤. 俄羅斯術語學探索[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60.
[4] 林春澤. 關于術語研究的若干問題思考[J]. 外語學刊,2011(6):135-138.
[5] 葉其松. 術語類型系統觀[J]. 中國科技術語,2014(3):5-9.
[6]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20.
[7] 劉英凱. 信息時代翻譯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語研究,1999(3):51-53.
[8] 孫致禮. 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 中國翻譯,2002(1):48-51.
[9] 石春讓,趙巍. 科技術語翻譯: 歸化是正途[J]. 山東外語教學,2010(1):81-86.
[10] 曾劍平,潘清華. 論異化譯文的可接受性[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4):87-95.
[11] 李亞舒, 黃忠廉. 科學翻譯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4:21-25.
[12] 牛谷芳. 再解析直譯與意譯[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3(S1):40-43.
[13] 方儀力. 直譯與意譯: 翻譯方法、策略與元理論向度探討[J]. 上海翻譯,2012(3):16-19.
[14] 方夢之. 翻譯策略的構成與分類[J]. 當代外語研究,2013(3):47-52.
[15] 羅新璋. 翻譯論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37.
[16]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0:327.
[17] 田傳茂. 略議翻譯研究中的幾個概念[J]. 語言與翻譯,2011(3):51-54.
[18] 凌渭民. 科技術語翻譯法[J]. 中國翻譯,1982(1): 42-46.
[19] 吳仲賢. 科技術語譯名初探[J].中國翻譯,1981(2): 26-29.
[20] 希音. 也談人名和科技詞匯的翻譯[J].電子技術,1964(7): 49.
[21] 張沉香,王小寧.科技術語的定名原則與譯名的國際化. 上海翻譯,2007(4): 31-34.
[22] 郭愛萍. 從構詞理據談科技術語的漢譯[J]. 中國科技術語,2007(5):41-44.
[23] 李宇明. 談術語本土化、規范化與國際化[J]. 中國科技術語, 2007(4):5-10.
[24] 王博. 英語科技術語翻譯策略新探[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5):134-136.
[25] 袁宜平. 科技術語的零翻譯[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10(3):13-17.
[26] 石春讓, 楊蕾. 術語零翻譯法的類別與功能[J]. 外語研究,2014(2):82-85.
[27] 樊林洲. 術語翻譯問題的認知解釋[J]. 中國科技術語,2014(4):26-31.
[28] 劉宓慶. 翻譯理論研究展望[J]. 中國翻譯,1996(6): 2-7.
[29] 劉艷麗, 楊自檢.也談“歸化”與“異化”[J]. 中國翻譯,2002(6):20-24.
[30] 孫致禮. 翻譯中的“偽異化”現象[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2):95-100.
[31] 蔡平. 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5):39-41.
[32]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45.
[33] 許崇信. 從現代翻譯實踐重新認識直譯與意譯問題[J]. 外國語,1981(6):30-34.
[34] 沈群英. 術語翻譯的直接法和間接法[J].中國科技術語,2015(4):27-32.
關鍵詞:翻譯產業 信息化 標準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業對翻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國際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交通運輸、通訊、廣播、信息、銀行、保險、不動產、貿易、旅游等國際社會經濟活動領域無一不和翻譯服務有關系。翻譯已經滲透到我國各個地區和各個領域,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我國整個翻譯產業尚處在初級階段。而與翻譯服務業相對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新興的翻譯市場仍比較混亂。目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翻譯質量無法保證,沒有細化的專業分工,市場價格不規范等方面。
翻譯要獲得充足的社會資源(人、財、物)就必須緊密地、有組織地與規模化生產、生產力掛鉤,自我融入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生產體系中,主動發揮參與功能。因而翻譯產業化是促進我國翻譯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過產業化來壯大實力、發展規模、提高水準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要,中國翻譯行業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實現翻譯產業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立和形成一個高質量的、高速運轉的翻譯體系是改善翻譯產業的發展模式的關鍵。
翻譯產業的信息化
翻譯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實現翻譯信息化,就是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互聯網、數字技術等信息時代的高科技手段實現翻譯工作的現代化(石東,郭潔2003)。
現今大多數翻譯公司主要依賴人工作業,年齡偏大的譯員還要手寫譯稿,有些技術資料里的圖表還要靠復印剪貼,電腦大部分用于錄入排版而真正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種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尤其是翻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信息以及與市場競爭休戚相關的經濟論文或國際市場最新動態,這樣的效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跟上時代節奏。因而積極利用吸收新的翻譯技術和其它創新科技,對提高整個翻譯行業的技術含量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時代和網絡化使翻譯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互聯網,翻譯公司可以將人才儲備達到數萬人,涉及領域包羅萬象。利用翻譯流程管理平臺,根據不同對象儲存人才資料。有翻譯任務時,可以根據翻譯項目的語種、文章類型、專業領域以及客戶對翻譯質量和時限的要求,調用最合適的翻譯和審校人員,組成項目組進行翻譯。為了提高譯員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復勞動、統一譯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譯記憶。翻譯記憶是將翻譯過的數據保存到記憶庫中,如果以后再翻譯相同或相似的數據,翻譯記憶系統將把記憶庫中已有的譯文提取出來,完成翻譯過程,使譯者無需重復翻譯相同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術,相似的句子也只需稍加修改。這樣可以節省資金,大大降低翻譯成本,提高翻譯流程的效率。如交大銘泰東方翻譯工廠依托互聯網和自身12000名合同譯員的優勢,開始了翻譯信息化的大膽嘗試。他們利用雅信CAT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Suite)系統,國內唯一可以實現輔助翻譯及項目管理相結合的平臺軟件,通過建立翻譯項目的管理平臺架構,對翻譯項目的譯前、譯中、譯后的流程進行全程管理,包括術語分析、術語統一、人機交互、建語料庫、資源共享,從而提高翻譯效率、節省翻譯費用、確保譯文質量、優化項目管理。一個企業需要翻譯技術合作項目資料,通過網絡可以組織上海、或廣州、或北京的翻譯人員投入工作,需要的話一個工作日就能完成,成功解決了傳統翻譯生產方式面臨群體作業的翻譯大單時的諸多難題。這種“朝接晚付”的異地翻譯服務在網絡時代已經能做到。借助電腦和網絡,翻譯這個古老的行業可以實現產業化運作。再如微軟通過運用德國TRADOS產品,可以大大縮短不同應用版本面市的時間,從而獲得更多銷售收入。
現在許多翻譯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設自己的網站,利用互聯網宣傳企業形象,擴大企業知名度,為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信息溝通架起了橋梁,一些企業還實現了在線翻譯和簽單,大大豐富了翻譯服務的方式。同行之間還可以在線交流翻譯經驗、查詢有關資料等。現代翻譯的技術和運作方式已經形成了一門系統的學科,而且是分類齊全的分支學科,各種理論和研究方法都不斷深入。各種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的翻譯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已經大量涌現和應用。翻譯技術管理包括多個方面,例如,翻譯輔助工具、翻譯處理流程、翻譯規劃、翻譯資源的培養和分配、與客戶以及公司內部團隊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譯公司須盡快建立翻譯管理系統,加強多語種作業的統籌,質量監控及進度報告等程序,使翻譯進入產業化階段。
翻譯產業的標準化
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化和競爭的時代。顧客的需要、產品的生命周期、技術變化的方向和程度、競爭的性質、市場的成長等各個方面都變得越來越難以把握和預測。各行各業都在利用信息技術改善陳舊的生產方式,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翻譯,尤其是科技翻譯,由于其所服務范圍不受行業限制,所以它必須與市場環境保持同一步調。當各個行業紛紛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標準化提高生產與管理效率時,翻譯行業也要在某種程度實現標準化作業,才能跟得上市場節拍,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而非掣肘。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在確保信息轉換的準確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從翻譯服務行業的角度考慮:最重要的就是確保翻譯質量,縮短項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譯的標準化作業上。
翻譯服務企業標準化是整個行業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也是標準化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翻譯機構可以在ISO9000標準的基礎上,結合翻譯行業的特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按照ISO9000標準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簡單的說,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過程方法,從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以及測量、分析和改進幾個方面分析和識別翻譯流程,將之分解為可操作的標準環節,確定每一個環節的質量標準和操作規范,從而實現對翻譯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最終實現質量目標。
實踐證明,現在許多翻譯公司管理模式松散,已經不適應翻譯量大而時間緊的項目。它造成管理者無法控制譯者的生產過程,企業效率低下,生產成本增加,產品質量不能保障。同時,也造成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無法對外形成一個統一的產品形象。傳統翻譯方式無法實現標準化管理,是因為沒有科學的信息儲存與處理方式。由于翻譯輔助軟件在傳統手工翻譯生產方式中的應用,才促使這一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標準化生產的可能。而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過電子化軟件的信息儲存、分析、管理功能實現的。分散的翻譯人員形成一個緊密配合的團體,每個譯者只負責那些需要發揮人的創造性思維的部分,而譯者們之間的協調、聯系、以及事務性重復性的工作都由諸如計算機智能翻譯平臺來做。譯者之間隨時進行無障礙的信息溝通,共享資源,企業管理者可以隨時查閱項目的進展情況,掌握翻譯進度,解決問題,實現翻譯過程的標準化管理。翻譯服務行業的標準化,能促進各翻譯服務企業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提高信息傳遞效率;能全面地節約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能提高服務質量,保護顧客和社會公共利益。
結論
目前我國的翻譯服務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向著規模化、專門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邁進。管理體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翻譯服務委員會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成立。該委員會成立的宗旨是協調、規范翻譯服務行業,促進全國翻譯服務企業的聯合協作,優化人力資源,推進規范化經營和管理,通過制定一系列標準、規范,以期在技術法規的層面上規范翻譯服務行為。
2003年11月,國際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由該委員會組織起草的《翻譯服務規范》國家標準,這是我國翻譯領域的第一份關于翻譯市場經營服務規范的重要文件。該標準明確了客戶應向翻譯服務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對翻譯方在翻譯質量、翻譯期限、翻譯保密、附加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詳盡而具體的規定。國家人事部從2003年開始試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翻譯資格考試將有助于促進翻譯從業人員、翻譯產品,以至翻譯企業的優勝劣汰,服務市場經濟。學科設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開始招收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招收翻譯研究方向的博士點已達到13個,而各語種翻譯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譯產業要更快更好地為市場服務,幫助各行各業的用戶提高核心競爭力,翻譯產業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翻譯行業必須融入到信息技術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術和高科技來革新翻譯手段,改變中國傳統的手工勞作翻譯摸式;從標準化生產的角度提升翻譯行業的工作效率,促進中國翻譯業的變革,以適應信息化中國飛速發展和提升民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翻譯產業正作為一支新興的生力軍登上我國的經濟舞臺,擁有巨大商機。作為知識經濟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這必將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
參考文獻
計算機引進版圖書出版的特殊性
計算機圖書的引進從大的方面來看,與其他門類圖書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比如,要把控計算機引進版圖書質量依然是把好選題質量關,對國外相關圖書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引進上乘的精品圖書;把好翻譯質量關,也就是把好譯者關,確保翻譯質量能滿足讀者的要求。選題質量好,翻譯質量也把控到位,還不夠,因為計算機圖書還有一個特殊性——時效性強。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版本更新也快,因此計算機圖書的出版要快,翻譯速度也相應要快,以免翻譯周期過長,失去圖書的出版價值。
此外,在做計算機圖書的過程中,技術專家團隊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引進版圖書更是如此。一般情況下,高水平的技術專家會對國外的新技術、新熱點、新趨勢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對新技術圖書有一定的了解,他們對選題決策甚至翻譯質量的把關都起很重要的作用。這些技術專家既是潛在的作者與譯者,又是技術審稿人,也是圖書最早的讀者,還是圖書出版后的重要推手。
把好選題質量關
把好選題質量關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把“爛書”引進國內;避免引進的圖書在國內沒有讀者群;更要避免國內有很大讀者需求卻沒有相應好書可讀的情況出現。
把好選題質量關,要從內力和外力兩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編輯要對原著的內容、寫作風格、作者背景、讀者定位等方面有全面準確的了解;要了解計算機技術動態,并對技術發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了解;要對相關技術在國內的發展情況和技術人群有一定的了解;要對圖書市場有準確的判斷,對國內技術讀者的需求和閱讀、學習習慣有準確的了解。另一方面,編輯要深入國內的技術社區,通過技術會議、線下技術交流等各種渠道,獲得一手的、準確的信息,同時充分利用強大的技術專家團隊,輔助做出準確的選題決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圖書的專業品質。
把好翻譯質量關
計算機引進版圖書有一定的特殊性——專業技術性強,因此,譯者除了有較高的翻譯能力,還必須懂技術,以確保技術內容的準確性。那么,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譯者呢?我在實踐中經常采用的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技術社區、技術會議、微博、豆瓣等了解和關注技術圈子和業內活躍的技術人群,盡力從中發掘出技術背景強、個人影響力大、翻譯水平高的譯者。
但是,計算機圖書的譯者多是技術人員,沒有受過專業的翻譯訓練,很容易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所以確認譯者后還要隨時與譯者保持溝通,為譯者提供必要的服務。首先,我會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對翻譯質量和翻譯進度進行跟蹤,及時糾正問題,監督進展,給出反饋和建議;其次,充分調動技術專家團隊,通過技術專家為譯者提供必要的支撐,一是解決譯者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技術錯誤,二是提供更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質量監控流程的細化與創新
各家出版社的流程可能會略有不同。我在實際工作中嘗試對我社的質量管理流程進行了細化和改進:一是通過試譯環節了解譯者的相關技術背景和翻譯能力,做到譯者的嚴格篩選;二是通過中耕對翻譯過程進行跟進,以便對譯者的翻譯進度和翻譯質量做到隨時了解,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給出反饋,避免譯者無法按期交稿,或者全部交稿時才發現譯稿質量有問題的情況;三是通過提高編輯的英文閱讀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彌補技術型譯者在文字表達等方面的不足;四是通過專家外審機制,對譯稿的技術內容的準確性進行把關。
此外,針對計算機圖書時效性要求特別高的特點,我還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對于在原著正式出版前確定版權的書,提早啟動翻譯流程,讓譯者的翻譯和作者的寫作同步進行,這樣既可以保證譯者有足夠的翻譯時間,提升翻譯質量,也可以縮短等待翻譯的時間。再如,針對外版書在原著出版時已經“齊、清、定”的特點,嘗試讓編輯與譯者同步協作,譯者的翻譯與編輯的加工并行進行,縮短編校周期。
但熱度終究會退卻,真正回歸產業、產品和用戶需求時,我們除了那些科幻式的暢想和預測,還需要理解,基于現有的研究進展,人工智能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切實需求。比如說,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搜索結果;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更加省力的人機交互方式;計算機能夠讀出、辨別圖像中的內容等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也是可以改變全世界交流方式的工具——機器翻譯。
1、語言和機器翻譯的重要性
機器翻譯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語言對人類的重要性,《圣經·創世記》有個故事,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塔頂通天能傳揚己名的巴別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也在著名科幻小說《雪崩》中將語言稱為人類大腦的最底層結構,對人類的精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LeraBoroditsky認為我們使用的語言在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Alan Yu稱之為“語言塑造世界觀”。不同的語言帶來了文化的多樣,也對每個個人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但世界上存在的多種語言給我們帶來的不便也是顯而易見,它影響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溝通交流。
語言是人類智能的體現,是人類區別于其它生物的基本能力。而人工智能長久以來的目標就是讓機器完成那些以前只能靠人類自身才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如何讓機器幫助人類進行語言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機器翻譯的產生與發展
機器翻譯一直被公認為是人工智能領域最難的課題之一。讓機器理解語言,進而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僅僅是幾代科學家們孜孜追求的技術夢想,也寄托著普羅大眾實現自由溝通交流的美好愿望。《星際迷航:企業號》里有這樣的情景:星艦通訊指揮官佐藤星利用翻譯器發明了linguacode矩陣,通過把翻譯器集成到星艦人員佩戴的交流別針上或者植入耳朵里,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就可以進行自由交流。這就是理想態的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是人們最早設想的計算機應用領域之一,1949年由Weaver提出。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一直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隨。從早期的詞典匹配,到詞典結合語言學專家知識的規則翻譯,再到基于語料庫的統計機器翻譯,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語言信息的爆發式增長,機器翻譯技術逐漸走出象牙塔,在近10年中開始為普通用戶提供實時便捷的翻譯服務。而近幾年,許多科技巨頭也公布了和機器翻譯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機器翻譯在近幾年取得突破進展的原因在于兩方面:
第一是深度學習(模擬神經網絡)技術的出現,比如說百度此次的翻譯系統,就是借助計算機模擬的海量神經元仿效人腦“理解語言,生成譯文”,同時結合百度已有的統計機器翻譯技術,使得機器翻譯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基于深度學習的翻譯系統的核心是一個擁有無數結點(神經元)的深度神經網絡。一種語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網絡中層層傳遞,轉化為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經過多層復雜的傳導運算,生成另一種語言的譯文。科技巨頭在機器翻譯方面取得的成績和他們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領域的布局和積累是分不開的。
第二是海量數據的積累,百度的人工智能專家曾把算法比作火箭的發動機,把數據比作火箭的燃料,這兩者缺一不可。還是以百度舉例,百度已有的統計翻譯系統是用大量文本語料庫的統計信息來訓練概率模型而建立起來的。這種方法并不需要一個復雜的中間語言概念本體,不需要手工建立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語法,也不需要人工標記的數據庫。它所需要的只是數據——翻譯實例,從這些翻譯實例中可以學習得到翻譯模型。就像百度副總裁王海峰所說,百度翻譯在基于大數據的翻譯模型、翻譯知識獲取、樞軸語言翻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倪光南院士也把大數據比作“第四種科學范式“,稱其為”一個強大的工具”。而數據的積累是搜索巨頭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成為了能夠在機器翻譯方面取得進展的必備條件。
3、機器翻譯應用的重要意義
上文提到,對于人工智能,我們現在最為關心的是該項技術的應用場景,能夠在哪些方面解決我們的切實需求。對于機器翻譯來說,不管是它應用范圍的廣度,還是其發揮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間。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可以從這些科技公司的產品看到機器翻譯在未來的廣泛應用。百度副總裁王海峰在第十屆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互聯網機器翻譯論壇的演講中表示,通過在理論、技術、應用上的創新和突破,百度機器翻譯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產業化。通過免費開放API,該項技術成果支持了包括華為、金山等企業的超過7000個第三方應用。
不同語言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礙。互聯網的出現使世界變平,這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動和共享,但再進一步來說,我們不只要獲得信息,還要讀懂這些信息,這就對不同語言間的信息交流產生了影響,提高了信息交流成本。而機器翻譯的出現就幫我們所有人解決了這個難題,除了書面信息以外,機器翻譯和語音識別技術的結合可以為我們在語音通話時提供實時便捷的翻譯。
對于每個用戶來說,我們在出國旅游時,借助一個APP就能與當地人進行實時的無障礙溝通,通過拍照識別路牌和菜單;瀏覽國外網站也可以及時翻譯成本國語言。從行業來講,機器翻譯的出現對互聯網教育、旅游、金融、傳媒和外貿等行業都能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Web;協作翻譯;SSH架構;vSphere
引言
隨著翻譯事業的蓬勃發展,翻譯規模不斷擴大,翻譯數量和翻譯類別逐漸增加,各類語言翻譯的數據量和信息量成倍甚至數十倍增長,給以個人為中心的傳統翻譯工作帶來巨大壓力。機器翻譯在半個世紀前就已進入人們的視線,但是機器缺乏人類所獨有的處理社會知識能力,因此機器翻譯所輸出的譯文質量遠不如人譯。為了適應新時代網絡迅猛發展要求,推動翻譯模式不斷創新,開發基于Web的協作翻譯系統是提高翻譯工作效率、保證翻譯工作規范化的必由之路,對探索協作翻譯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基于Web的協作翻譯模式構建
1.1協作翻譯內涵協作翻譯模式對提高翻譯工作效率、保證翻譯工作質量具有積極作用,是解決翻譯工作量大、翻譯周期短的重要途徑[1]。許多翻譯機構都非常重視協作翻譯模式的應用。協作翻譯模式主要用于翻譯機構中的譯者協作翻譯,在基于Internet的跨區域翻譯中沒有得到很好應用,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個適合的平臺,而目前正在設計開發的協作翻譯系統為譯者跨區域協作翻譯提供了一個新途徑。1.2基于Web的協作翻譯模式構建基于Web的協作翻譯活動只需一網的計算機就能保證翻譯工作順利開展。協作能創造出一種比單個工作量簡單累加更大的效果,實現協同效應。協作的優點是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組織資源,縮短工作時間,便于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1)協作翻譯平臺構建。構建協作平臺是為了充分利用組織資源實現共同目標。在團隊協作翻譯過程中,有創意的觀點和翻譯方法常會出人意料地出現。為了使協作翻譯平臺發揮積極作用,有效促進譯者之間的協作與交流,需要構建一個便捷并具有統一規范的網絡協作翻譯環境。在協作翻譯平臺上,譯者可以創建各自獨立的翻譯工作室,再邀請譯者根據實際需求加入到各自的翻譯工作室,一個譯者可以隸屬于多個翻譯工作室。這樣,譯者之間共同構建了協作翻譯環境,在協作翻譯活動開展過程中,譯者也可以參與到對方的翻譯活動中,整個翻譯活動是同步、動態、開放的過程。協作翻譯平臺成員關系如圖1所示。(2)創建獨立翻譯工作室。為了方便譯者協作翻譯,需要在協作翻譯平臺中創建獨立的翻譯工作室,最恰當的方法是協作小組發起人申請創建翻譯工作室,根據翻譯需求邀請譯者加入。組建協作翻譯小組的過程類似于騰訊QQ群功能,比如:申請創建一個英漢科技類翻譯協作小組,小組發起人在系統中申請建立翻譯工作室,有一個唯一的標識名和該工作室的詳細說明,翻譯小組發起人可根據需求邀請熟悉的譯者加入該協作小組。翻譯小組發起人也可在平臺中邀請世界各地的翻譯工作者加入。(3)以任務驅動開展協作翻譯。一個協作翻譯小組中有多個小組負責人。開始階段,翻譯小組負責人選擇翻譯任務,對需要翻譯的任務進行分析,決定該翻譯任務適合多少人完成、翻譯工作的周期有多長、協作翻譯過程中的約定用語和注意事項等。然后,通過協作翻譯平臺邀請組內譯者加入到該翻譯任務中,譯者可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加入該翻譯任務。小組負責人根據翻譯小組人員水平設置翻譯任務,使每個成員都能輕松完成任務。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隨時查看小組其他成員的翻譯進度和翻譯內容,發現其他譯者翻譯錯誤并進行提示和標注,翻譯過程如果出現異議可通過協作翻譯平臺相互討論。隨著翻譯工作的層層深入,小組成員間的協作逐步融洽,小組負責人應適時關注翻譯工作完成情況,使整個翻譯工作不脫離預定軌跡。(4)成員互評引領翻譯活動。翻譯工作在平臺上進行,每個譯者的譯文在網上同步,和其他成員共享,翻譯組成員在自己翻譯的同時可看到其他成員的譯文。此時,翻譯組成員對彼此之間的譯文并不是簡單評判,而是根據每個成員的翻譯特點,針對不同譯文給出建設性意見。協作翻譯小組可最大化地發揮每個成員的能動性,與翻譯團體共享勞動成果,使每個譯者都得到關注,以此挖掘最大潛能,提高譯者翻譯的信心和積極性。(5)互評和驗收分發校驗相結合。在基于Web的協作翻譯平臺上,協作小組的翻譯活動公開、透明。翻譯內容的一致性對翻譯活動來說至關重要,在協作翻譯平臺會將翻譯過程進行統一規格描述,譯者可以在翻譯過程中查看其他譯者譯文,可以互評交流。通過瀏覽其他譯者的譯文及評價,及時回顧和總結,使互評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反思過程。驗收環節的分發校驗也是整個翻譯過程必不可少的。為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協作翻譯采用分發校驗方式來完成。協作小組成員提交完譯文,系統會自動將譯文隨機分發給協作小組成員進行校驗,校驗完成后由小組負責人統一歸檔整理。翻譯過程中的互評和驗收分發校驗相結合,使多人協作翻譯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翻譯質量。
2基于Web的協作翻譯系統設計
2.1系統設計原則協作翻譯系統可利用校園網作為平臺,將Web服務器與數據庫技術相結合,把協作翻譯模式中需要的信息轉換成數據,由專業的管理人員對系統進行監督和管理,譯者可以登錄系統組建自己的翻譯協作工作室進行協作翻譯活動[2]。在基于Web的協作翻譯系統中,協作翻譯小組的建立、構成及譯者之間的協作會隨著需求而發生變化,在系統設計中要以協作翻譯過程作為數據流程依據,以翻譯人員管理權限輔助管理。2.2系統結構設計協作翻譯系統采用以云操作系統VMwarevSphere為核心的云計算基礎架構,支持在線翻譯。大規模的在線翻譯活動對服務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增加了硬件設備的投入。利用vSphere虛擬化平臺,可使協作翻譯系統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具備快速響應能力和高穩定性。vSphere虛擬化平臺通過將系統的應用與底層硬件分離,使服務器工作負載均衡[3]。協作翻譯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VMwarevSphere使用虛擬化技術匯總多個系統間的基礎物理硬件資源,同時為數據中心提供大量虛擬資源。如圖2所示,協作翻譯系統是構建在云平臺之上的,VM-warevSphere云操作系統可無縫和動態管理大型基礎架構(如:CPU、存儲器和網絡)。用戶使用Web瀏覽器訪問協作翻譯系統,系統通過vCenterServer提供的服務來管理和使用位于虛擬機群的資源,同時還管理復雜的數據中心。vSphereWebAccess用于解析虛擬機的物理位置,并將Web瀏覽器重定向至虛擬機。協作翻譯系統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來支撐在線翻譯活動。早期的單服務器模式無法滿足該需求,大量的并發訪問造成服務器負載及穩定性下降。以虛擬技術為基礎將協作翻譯系統構建在云平臺上,通過云操作系統對服務器資源進行整合和統一管理,在節約計算機資源的同時還保證了系統安全穩定運行。2.3系統開發關鍵技術協作翻譯系統采用J2EE輕量級SSH框架技術,即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的框架組合,SSH框架結構如圖3所示。典型SSH框架分為表現層、業務邏輯層和持久層,三層體系將業務規則、數據訪問及合法性校驗等工作放在中間層處理。協作翻譯系統中譯者不需要直接與數據庫交互,而是通過表現層與中間層建立連接,再由中間層與數據庫交互。系統采用Oracle數據庫。(1)表示層。表示層由Struts實現。它是三層架構的最外層,負責用戶和系統的交互,系統接受用戶請求并收集用戶提交的信息,通過控制器把相應的請求轉發到對應的Action中,并在Action中調用業務邏輯,進行業務邏輯處理,然后將相應結果返回給用戶[4]。用戶提交的表單數據使用ActionForm組件進行封裝。協作翻譯系統使用Struts2技術開發,它提供了更強大、更易用的輸入檢驗功能,支持更多的視圖技術,并整合了Ajax技術。圖3SSH框架結構表示層中,通過開發的多媒體編輯器可實現漢語、英語、日語、俄語等多國語言的在線可視化輸入、編輯。此外,在編輯器中集成了自主開發的翻譯原文分句、分行、分段排版工具,保證譯者選擇適合的翻譯方式。該編輯器主要應用于在線協作翻譯和協作校對交互模塊,對協作翻譯活動提供支持。系統還開發了即時通訊工具,譯者在翻譯和校對過程中可以與小組成員同步交流,提高了協作翻譯效果。(2)業務邏輯層。業務邏輯層由Spring實現,它是系統中間件Spring框架的核心,采取控制翻轉IoC(Inver-sionofControl)依賴注入DI(DependenceInjection)機制。通過讀取配置文件,IoC將業務邏輯的各個模塊實現依賴注入到實際調用業務邏輯的動作模塊中。DI容器在運行期間動態地將依賴關系(如構造參數、構造對象或接口)注入到組件中。Spring框架使用bean屬性進行反轉控制,在bean.xml文件中配置相應的屬性就可以將bean放入Spring容器中,使得bean成為業務邏輯層的一個組件。比如在線協作翻譯模塊,只需配置bean屬性,創建繼承Spring提供的HibernateDao類DAO對象,然后復寫其中關于CRUD方法,就可以完成業務邏輯組件的加載,使其納入Spring容器管理。(3)持久層。持久層由Hibernate實現,作為ORM(對象/關系映射)框架,它是目前最流行的對象持久化技術。Hibernate將面向對象編程過程中的數據對象通過映射對應到數據庫相關表,并將相關數據存儲到數據表中。Hibernate通過對JDBC的封裝,向程序員屏蔽底層的數據庫操作,底層數據庫的改變只需更改初始化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或hibernate.properties)即可。通過配制數據庫的連接屬性,相關插件能自動生成Hibernate增、刪、查、改等多種方法[5]。比如即時通訊模塊,首先要創建持久化類,然后在進行對象關系映射后使用XML方式配置Hibernate文件。配置主要內容有數據庫驅動程序、數據庫語言、日志輸出等,使用連接池還需要配置連接池大小、連接數等。2.4系統功能協作翻譯系統主要完成譯者組織管理和在線協作翻譯兩個主要功能。該系統通過多個功能模塊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譯者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協作翻譯模式優勢,利用協作翻譯系統進行在線協作翻譯活動。系統功能如圖4所示。(1)譯者組織管理功能。協作翻譯系統有協作翻譯小組組織者、協作翻譯小組成員和系統管理員3種角色。協作翻譯小組組織者的主要任務是申請創建協作小組、成員審核、翻譯活動的發起和整個翻譯過程的控制管理;協作翻譯小組成員在加入到協作小組后接受組織者的邀請參與翻譯活動,每位譯者可以從屬于多個翻譯小組;系統管理員負責用戶管理、信息管理和系統維護工作。(2)在線協作翻譯功能。在線翻譯的平臺貫穿協作翻譯整個流程。翻譯活動開始由小組負責人登錄工作室上傳原文、填寫描述信息和翻譯周期、選擇該任務譯者、分發任務,系統通過短信形式通知譯者,譯者登錄系統后翻譯工作正式開始。譯者通過在線編輯器開始在線翻譯,翻譯過程中可隨時查看小組成員的翻譯進度和翻譯內容,還可通過即時通訊功能進行討論。翻譯完成后,有兩名以上成員提交完成的譯文時,系統會自動將譯文隨機分發給其他成員校驗,校驗完成后系統會根據原文拆分順序進行歸檔整理,小組成員都可以查看到完整的譯文。
3基于Web的協作翻譯系統應用
協作翻譯系統要考慮實施過程中的網絡支撐環境和系統應用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為跨區域的協作翻譯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協作翻譯系統除譯者組織管理和在線協作翻譯兩大功能外,還包括即時短信通知、多國語言支持、譯文的拆分組合管理、譯文的同步共享、譯者的即時通訊、共享譯文的標注管理、譯者翻譯量統計和數據的自動備份等輔助功能[6]。(1)網絡支撐環境。協作翻譯系統架構在VMwarevSphere云操作系統之上。vSphere是VMware公司推出新一代數據中心虛擬化套件,提供了虛擬化基礎架構的一整套解決方案。vSphere云操作系統使用ESX部署服務器集群,vCenterServer作為ESX以及在其上的虛擬機管理服務器,通過vSphereClient對ESXServer進行管理。vSphere云操作系統自動完成服務器間的輔助均衡,同時使用vLockstep容錯技術對虛擬機數據進行備份,使虛擬機上的資源更加安全、有效。(2)即時短信通知。協作翻譯系統支持短信通知,以保證譯者沒有及時查看系統消息時能第一時間收到翻譯任務邀請。系統提供兩種解決方案:①通過運營商提供的API接口實現即時短信通知,如聯通采用的ETOT1009協議轉換器,系統開發過程中直接使用ETOTAPI接口。數據傳輸采用MD5和DES加密,確保信息安全;②通過手機或者GSMmodem連接計算機進行即時短信通知。因第一種方式需要與運營商洽談,并需要專線與短信網關相連,成本投入較高,所以即時短信通知模塊在設計初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3)多國語言支持。在協作翻譯平臺上可以多國語言互譯。協作翻譯系統采用外部語言包技術,即將語言資源存儲在外部語言包中,應用程序根據對應的語言標識,通過語言包中的鍵與值對應,動態更改翻譯語言。在協作翻譯系統應用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加入新的語言包,確保系統擴展性。為支持多國語言,在系統表示層下加入多語言支持層,該層負責管理多語種資源,并處理與數據層的交互。該層負責接收處理來自表示層的數據,根據需求切換語言操作。
4結語
如果說當年的錯誤應由翻譯軟件負責,最近一兩年,我們越來越難把責任再推給它們了。基于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已經將翻譯的質量提高到一個新層次―比如“有困難,找警察”,如今Google翻譯給出的英文結果是“There are difficulties,to find police”―不完美,但至少和中文的意思大w一致。這是因為從2016年9月開始,Google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用Google神經機器翻譯(GNMT)系統來做雙語翻譯。
一直以來,包括Google在內,提供機器翻譯服務的公司都在追求更好的翻譯效果和更高的翻譯效率。
此前,統計機器翻譯(SMT)是最主流的機器翻譯技術,它通過對大量的平行語料做統計分析,構建統計翻譯模型,然后使用該模型翻譯。
以中文和英文之間的翻譯為例,搜狗語音交互中心技術負責人陳偉向《第一財經周刊》解釋,“這種翻譯方式是把句子的翻譯切分成單詞、短語,建立中文、英文短語之間的影射關系,然后使用語言模型把中文短語翻譯成英文的短語。”
也就是說,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計算概率統計的過程,翻譯引擎本身沒有規則或語法概念。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可以搜索大量的雙語網頁內容,自動選取概率最大的詞與詞的對應關系,最后給出翻譯結 果。
使用這種方式,其效果就像我們常常看到的―每個單詞的翻譯都正確,連在一起有時卻不是通順的、符合語法邏輯和理解習慣的正確句子,有時甚至出現意思完全相悖的情況。這是因為,統計機器翻譯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于概率模型的好壞以及語料庫的覆蓋,一個使用技術文本訓練的翻譯引擎,在翻譯口語化的文本時效果會很差。
以深度學習技術為基礎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模型的出現,正在改善這一狀況。
Google的GNMT系統的理論,最早公開出現在2014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Yoshua Bengio教授的研究組在開放性站arXiv上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翻譯模型。
其最基本的架構是由一個編碼器(encoder)和一個解碼器(decoder)構成的。首先,編碼器將漢語句子的每個詞編碼成一個向量列表,用來描述所有讀取到的詞的含義,然后解碼器從向量列表中讀取參數,把這些詞向量逐個替換成譯句中的某個單詞。同時,在編碼器和解碼器之間引入注意力(attention)機制,用來調整詞與詞之間的權重關系。
兩年后,Google也了自己的相關論文,介紹了它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在雙語評估者的幫助下,通過對維基百科和新聞網站例句的測定,Google發現,在多個樣本的翻譯中,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將誤差降低了55%至85%,甚至更多。
“這種方式更像人類的理解方式。”有道首席科學家段亦濤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先把句子理解了,再把它表達出來。”
微軟也在2016年12月中旬了新的翻譯工具,其現場翻譯功能(Live Feature)可以支持多人、多語種之間的實時翻譯。
現在,包括有道、百度、搜狗在內的中國技術公司都開始投入到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的研究和開發之中。實際上,這些公司使用的框架是類似的,只是在模型、數據、訓練、場景等方面存在差異。
“你的模型使用什么樣的單元、層次有多深、有沒有一些特殊的機制在里面,得到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段亦濤說。每個公司都在積累和整理自己的平行語料數據,雖然學術界有一些公開的數據集,但是往往比較小,訓練的差異體現在如何對參數做調整。此外,不同的公司針對的場景又有不同。
用來衡量機器翻譯質量的一個通行指標是BLEU值,其原理是比較機譯結果和人譯結果的相似度,完全一致得分為100。Google之前的統計型翻譯引擎的BLEU值大約維持在40標準加號的水平。
但要橫向比較目前幾家公司機器翻譯的質量并不容易,這一方面與它們的模型有關,另一方面與測試使用的數據集有關。段亦濤說,“任何一個模型都可以針對一個數據集調到非常不錯的水平。”也就是說,數據集的選取如果不與應用場景結合,測試的結果就很難反映該模型的質量。
表面上看,在這項新技術面前,大家都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不過段亦濤認為,“上手容易,做好不容易,進一步提高更難。”
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對數據量和計算量的要求非常高。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公司往往有更多的平行語料,而有道原本的翻譯服務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數據。
“相較于傳統的統計機器翻譯,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的系統部署所需的硬件投入至少上漲十幾倍。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在一臺價值4萬多元的服務器上運行,其速度和吞吐才接近于統計機器翻譯系統在3000多元的PC機上的性能。”小牛翻譯的創始人朱靖波說。
Google的優勢是,它擁有專門為深度學習設計的處理器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原本要10秒處理的句子只需要300毫秒便可完成。
據了解,微軟也在運用其可編程芯片FPGA來執行神經網絡機器翻譯,而百度正在開發不同類型的硅片。
更進一步地說,如果將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和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結合起來,是否能取代同聲傳譯?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演示了搜狗語音實時翻譯技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搜狗語音交互中心技術負責人陳偉看來,語音識別與翻譯,二者具有共通性。“技術在慢慢交疊和融合,比如端到端的技術,我們發現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都是一個序列到另一個序列的學習過程。翻譯的框架,我們現在的語音識別也在用。”